📖 ZKIZ Archives


未來,資訊越來越重要,但不是以媒體的方式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33322.html

眼見著大廈將傾,所有的媒體卻也找不出更好的辦法。

2月14日,《華爾街日報》援引消息人士的說法稱,時代華納正在與美國雜誌出版商Meredith就分拆時代公司進行談判。如果這筆交易完成,那麼時代華納將不再是美國最大的雜誌發行商。

根據討論中的方案,時代華納將保留旗艦的《時代》雜誌,以及《體育畫報》和《財富》,而時代公司的其他雜誌,包括《人物》、《造型》和《Real Simple》,將被出售給Meredith。

考慮到《時代》的最大競爭對手《新聞週刊》已於去年停止出版印刷雜誌,傳統媒體似乎已經窮途末路。

一個有趣的事實是,資訊在全新的移動互聯網時代,越來越重要,但讀者們似乎找不到好的新聞來源。個性的、移動互聯網時代,每個人都希望資訊能夠為自己定製,並且以專業化的服務滿足需求。而如Twitter等新聞來源的內容,畢竟不如媒體更專業和獨到——它們提供的只是毛坯而已。

但專業新聞的提供者——傳統媒體卻日益衰敗,它們甚至無法在新媒體時代獲得立足之地。而它們衰敗的後果是,優秀的媒體人員漸漸脫離了費時費力又收效甚微的傳媒行業,導致優秀資訊變得稀缺。進而進一步導致資訊貶值,消費者付費意願降低。

和現實的蕭條不同,從需求的角度來看,專業媒體的服務價值將會日益凸顯。用戶的需求越個性化,就越需要專業化的信息服務,而越專業化,就對專業媒體服務要求越高。和傳統媒體的選擇性服務不同,新媒體時代更需要細分市場的全方位的、系統化服務。編輯導向將被需求導向徹底取代。

媒體服務需要一場變革。這場變革將有兩個方面組成。

一是科技將重塑一個全新的傳媒平台,在這個平台上,所有的新聞以極低的價格出售,專業級的細分市場中,各種新聞各自競爭生存空間。在平台上的新聞,當天和3天前的新聞是付費的,而昨天和前天的新聞則可以免費閱讀。你可以任意選擇某個人、某個編輯或某個新聞團體提供的新聞。

二是傳統媒體格局必須打散。傳統媒體將只負責內容的生產,其餘部分必須轉移到傳媒平台上去。如同iTunes重組音樂市場一樣,只有出現全新的新聞市場,傳統新聞人才能獲得重生。

過去,傳統新聞受制於版面所限,新聞內容往往是揀選而來,造成了大量的(事實上的)碎片化,缺乏系統性。資訊被割裂成為新聞、訪談和深度報導等等。而即便是深度報導,也不過是行業裡某一事件或某一領域,仍然不夠系統化。用戶仍然需要自我完成行業領域內的信息重組和判斷。若媒體人希望能夠系統化的觀察行業,唯一的方式是寫書出版。

這和新媒體的需求格格不入。但我們可以想見的是,只要傳統媒體的格局不變,這一問題就無法解決。因此,即便只負責內容生產,傳統媒體也必須解散。它將不再是一個一個大型的媒體集團,相反,它會拆分成一個一個細小的媒體單元。這些媒體單元將由知名媒體人、專業分析小組或專業領域媒體組成。

它們不必為了版面而篩選最重要的事。它們可以專注於某一個領域,事無鉅細的還原事實,並提供多角度的分析解讀。用戶可以根據自己對該領域的關注程度,選擇閱讀相關內容。這些媒體單元的分析解讀越專業,它們就越有市場,也就進一步創造了更多的價值。就像大數據進一步挖掘了用戶價值一樣;專業媒體服務也進一步挖掘了信息的價值。

這就需要傳統媒體必須解散。結闔第一點,我們會發現這是一個雞生蛋和蛋生雞的兩難命題。傳統媒體不會自我解散,從而釋放媒體人的潛力;而如此一來,全新媒體平台就無法建立起來。如果全新媒體平台不出現,衰退的傳統媒體就會把媒體人趕到其他領域中去;新媒體就會失去最優秀的那一群媒體作者。

儘管有這些擔心,資訊的價值仍會日益凸顯。在這兩個問題都無法解決以前,各種傳統媒體和新媒體會不斷採取各種折中的嘗試,降低成本、提高專業性,為未來鋪下路基。

例如,在科技新聞領域,越來越多的媒體人進入全新的科技博客(或自媒體),並開始提供專業的行業觀察,如我所參與創辦的鈦媒體可以想見,隨著各行各業的自媒體越來越多,用戶會發現自己的需求會被這些媒體更好的滿足,而不再需要大眾媒體。由此,媒體也就會被徹底再造。

你說,你需要一場革命。Please,Right Here Waiting.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4156

邢山虎:手遊行業越來越難 但還是要堅持下去

http://www.yicai.com/news/2013/05/2672348.html
山虎(筆名 說不得大師),2000進入遊戲行業。一路走來,從創業者到總裁,再到創業者(卓越遊戲CEO)。經歷過客戶端遊戲、網頁遊戲,然後兩年前進入手機遊戲行業。今年1月,邢山虎終於等到他在手游上的轉折點:一款名為《我叫MT》的新產品。

什麼因素成就了這款產品,同時又帶來怎樣的反向思考?在與邢山虎一個多小時的交流中,我們把與此有關的一些問題和答案,歸納為以下四個部分:

行業

新浪科技:手遊行業現狀如何?

邢山虎:早期在美國,3萬元能拉20多萬的新進用戶,相當於一個新進用戶0.1美元。現在中國一個新進,基本上不會低於12塊錢,高的時候30、40多元。說實話,惡劣了很多很多。我們壓力都很大。這個行業再往下走,可能迅速向頁游靠攏。

手遊行業越來越難,比頁游、端游更快進入血海時代,而且門檻又高、暗礁又多。我個人認為,行業巨大的壓力不會好轉,競爭可能越來越激烈。前天跟幾個同行吃飯,大家普遍覺得這行業門檻太高了,機會成本越來越小,坑越來越深。

頁游用五年時間走完了端游十年的路,手游兩三年走完了頁游的路。整個情勢可能急轉直下。頁游的問題是平台太多了,號稱800個平台,每家公司都在做平台,這必然會把營銷成本拉得非常高。手游平台應該給CP(意指遊戲開發商)留足夠高的分成,CP就不會跟小平台合作,小平台就沒有空間去搶廣告,廣告成本就不會上去,就不會出現「千團大戰」。

未來手游在Andorid平台,可能會遇到頁游一樣的問題,CP的分賬比例持續被壓低,最終導致很多CP崩潰。這是一個比較大的擔憂。

千萬不要把自己的命運交到別人手裡。手游領域已經發生變化了。早期CP和渠道的分成比例是七三,現在五五就不錯了,以後可能倒三七,甚至可能是二八。相當於一款遊戲總收入100塊錢,CP只能拿到16塊錢或者更少。

產品好也沒戲,就算產品NB分成也是三七開,不NB的產品都是一九分了。早期很一般的產品也能做到五五分賬,這是基本面的問題。想解決這個問題唯一的辦法就是自己做發行,大不了份額少一點但是保證利潤。這就是在利潤和份額之間進行選擇。

早上開會我們還在討論,為什麼端游沒有這個問題?因為當年端游都是自己發行,每家公司都很良性。端游研發成本1000萬,再砸一兩百萬進來買服務器,再砸500萬做營銷,總共投入2000萬就下來了。這是很正常的情況。

而頁游早期開發成本是10-20萬元,現在也就是50-100萬,多點200-300萬。但是你買服務器要兩三百萬,營銷再砸五六百萬,這下比例就失衡了。

早期比較強的手游公司都會涉足一些發行,避免把自己的命運徹底交給別人。否則就比較尷尬了,我不希望手遊走到頁游同樣的悲劇,不希望這個行業最終被毀掉。所以手游兄弟要有足夠的準備,以防突然被逼上絕路。

在Android平台,我們是開發商+運營商的角色,遊戲的發行商不是我們自己做的,所以廣告推廣我們不承擔,我們就是把服務器承擔好。但在iOS平台我們是自己做,但是蘋果是不幫我們做廣告的,可能要花20-30%的廣告費,可能再一算就一樣了。

產品

新浪科技:《我叫MT》能總結出什麼經驗?

邢山虎:我們的用戶月留存是百分之十幾,高於端游。我原來做過端游,像《成吉思汗》當年的次日留存是55%,周留存30%,月留存早期是15%、中期18%、後期10%。今天的《我叫MT》全面好於這個數字,核心原因可能是手機讓用戶更能利用碎片時間。

不止是我們一家,很多遊戲都有類似的利好消息出來。

一款好的端游可能產品生命週期達到五六年,而手游或許只有半年。為什麼出現這種情況?我老舉這樣一個例子:家樂福為什麼永遠人山人海?火車站的小超市為什麼不是這樣?兩家店每天的絕對顧客量可能是一樣的。核心原因在於,你進家樂福的時候,可選的東西太多,最終待了兩個小時。在小超市你可能一兩分鐘就走了。

進來的人同樣多的時候,如果有足夠深、足夠廣的遊戲內容,玩家就留下了。端游之所以能活很長時間,是因為內容很龐大。用戶只要進來,一個月、五個月、十個月都有的留。同樣進入一萬玩家,端游一年後可能還剩8000,而手游內容少但很High、刺激了一把,但是一兩個月之後,玩家沒得玩了就走了。

兩者的區別不是PC平台和手機平台的變化。端游經過十多年發展的已有內容厚度。如果想改變手游的現狀,最好的辦法,第一是把內容做深,爭取讓玩家停留更長的時間,產品的生命週期也會越來越長。第二是拉更多新人進來,這種模式在手機平台更好實現,因為手機用戶的覆蓋量更大,拉新也更容易。

但是不把主要精力放在加深遊戲內容上,就會被別人幹掉。因為別人拉新也不難,如果遊戲比你好玩,那麼你就被擠走了。

包括我們在內,很多遊戲公司都是這樣:不知道為什麼成功,也不知道怎麼能成功。所以我們以後還會有失敗,大家不要驚訝。

不過我堅定的認為,遊戲行業還在高速增長,你只要坐在桌子上不停的擲骰子,就一定能擲出豹子。但很多時候八把、十把之後,你看別人擲出來豹子,而你沒有,所以就起身離席。如果是這樣的話,這輩子你就擲不出豹子了。

你今天看一個兄弟很一般,團隊也很一般,但真有可能下一把就擲出一個豹子來,全場通殺。因為擲出豹子的機會太多了,只是你或他的問題……所以把握好現金流,別讓公司輕易倒掉,兄弟們成功以後別鬧崩潰。

如果非要總結《我叫MT》的經驗,主要是兩點:1.找靠譜的人做,不要挑戰現有團隊的極限。不要挑戰極限,最好是很從容的把事情做完。2.早期做產品,難度要小一些,不要想著大而全。不如盡快上線,陸續迭代。

運營

新浪科技:《我叫MT》補償符石(變相返現)的方法,有什麼更深的意圖?

邢山虎:說實話,一發符石我們收入就下降,立刻就能看到今天少了幾萬塊錢。我是比較單純的認為做遊戲就是提供娛樂的,能掙錢就可以了,不一定非要做一個大公司,差不多就得了。一個月掙一千萬還是兩千萬,沒有本質的區別,公司都能活下去。

有玩家問為什麼不充值促銷?我說有必要麼?而且我們還提供給以前充值的玩家返現。我希望玩家別花太多的錢。有錢的捧個錢場,沒錢的捧個人場。

該付費的玩家一定會付費,不該付費的玩家一定不付費。你挖多少坑就有多少玩家付費,我們沒挖坑就沒有玩家付費。付費是策划算出來的。玩家看我們抽獎很隨機,但是很多玩家都是用我們送的錢(符石),攢個七八天抽一次,沒紫卡還罵我們。

我們沒有故意培養玩家的付費習慣。如果其中有「惡毒」的地方,就是我們在慣著玩家,讓大家在別的遊戲裡面玩不好。

這也跟我的從業經驗有關係。我們原來把遊戲公司分成兩派,一個是海派,一個是京派。京派善於做人數,海派善於掙錢。同樣一個2萬人在線的遊戲,可能京派一個月掙200萬,海派可能掙1000萬。但是後來京派公司越來越大,海派可能做著做著沒人了。有些公司有負面口碑後,代理什麼遊戲也掙不到錢了。我希望能掙長久的錢。

很多運營上的思路,比方上面提到的補償符石什麼的,都是在為我們早期錯誤埋單,沒有辦法。畢竟是公司第一次做這麼大的產品,也是我人生中第一次做日活躍150萬的遊戲,相當於端游一天50萬在線的遊戲。放在端游可能是前十的遊戲了,只是掙錢沒端游多。

《我叫MT》在用戶ARPU值上,跟端游完全沒法比,可能比端游少兩個0。我原來做端游的時候,有個玩家兩年花掉280萬元,而手游時代玩家消費超過2000元我們都覺得是大R、VIP用戶。我們在蘋果上,每天給用戶送30多塊錢,一個月1000多。

端游一組服務器一般一天是3000人日活躍、1000人峰值,端游付費率是10%。我們一組服務器,一天活躍用戶是10萬,付費率也就是2%多一點。我也不太願意拉高付費率,跟同類遊戲相比我們的收入肯定是中下游的水平,我們營收數字偏低。

管理

新浪科技:外面有指責說你們分利不均?

邢山虎:我們公司確實有收入很少的兄弟。早期沒錢的時候,我們創業公司採取的策略是薪水相對中等偏下,獎金相對中等偏上。公司是拿出收入的10%發獎金——不是淨利潤是收入。但是權衡避稅等問題,內部規定一個人一個月最多兩萬獎金。

剩下的錢怎麼辦?我們公司有很高的期權,成立之初預留了9%的期權池,後來我們幾個合夥人拿未來的分紅,跟老股東回收了13.75%的股份,加起來一共是22.75%的股份,用來給員工發期權。就是欠的錢,全部通過期權發到員工名下。

那22.75%股份裡面屬於我的部分,我不要了。其他合夥人也就不好意思多要。剩下的股份就發到員工手裡,真的上市的時候,我希望所有員工一起富裕,而不是某幾個人。我的心態非常好,大家做事情就踏踏實實,把公司和事業做大。

我覺得一個人要勇於分享,錢算得了什麼?我今天穿的褲子是盜版的50多元,鞋子80多元,這件衣服是正版200多元但也舊了。你要想把一件事情做大的時候,一定要有捨得,先舍後得。如果錢財方面說我比較摳的話,那是真沒見過什麼叫摳。

《我叫MT》項目組有兩個只做了一年多員工,一個姓王、一個姓郭。入職的時候他們工資是1500、2500,現在薪水一般都是8k-10k,一年拿28個月到30個月的收入。說了就要做,我們當時有幾個不好的產品。礦工早期的時候,一個月掙一萬五,我當時就拿出1500跟大家分錢。不管怎樣,說了就要做到,這是我的原則。

把利益分享掉,挺開心的。如果一個兄弟做的挺好,但是錢沒給夠,我也挺心虛的,怕這哥們跳槽。但是給夠了,大家見面應該挺開心的,也沒有怨言。如果有人從我這離職,你可以說我能力有問題,但你不能說我分享精神不夠。在錢的方面,我是無慾則剛。

不過對於上市,說實話我現在沒有預期。國內排隊等上市的企業很多,境外資本環境也不好。我覺得不好上,而且估值不好估,有人說我們3000萬美元,有人說2億美元。

我沒有特別在乎估值,公司現在也掙錢了。估值往往是為融資,我們現在對對投資也沒那麼迫切的需求。我們不講究吃穿,也不需要什麼辦公室,廣告費也沒怎麼砸,比端游少很多,最大的錢就是發獎金,已經發掉5%的股份。

資本市場還屬於寒冰期,小陽春就是手游,但是能不能真正回暖,我們關注不多。公司勒緊褲腰帶,不押寶資本市場,少花錢可能就會好過很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199

想獲變得越來越有價值?請你從四級升級到七級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9475.html

知乎的話題分類,是由父話題——子話題構成的,知乎的說法是有根無循環的有向圖。

「根話題」即為所有話題的最上層的父話題。

如根話題:「學科」(一級)

(二級)學科(85 人關注)分為:社會科學 自然科學 形式科學 人文學科 技術與應用科學

(三級)點開社會科學(1511 人關注),子話題有:經濟學 心理學 社會學 管理學 人類學 傳播學 政治學 教育學

(四級)點開管理學(2218 人關注),子話題有:市場營銷 管理 項目管理 工商管理碩士(MBA) 信息管理 中小企業團隊管理 法務管理學

(五級)點開項目管理(4121 人關注),子話題有:產品經理。

(六級)點開產品經理(37442 人關注),子話題有:張小龍(人物) 產品體驗 產品經理沙龍 IT 產品經理 產品經理招聘 產品經理培訓 移動互聯網產品經理 產品經理入門 產品經理書籍 電子商務產品經理

(七級)點開張小龍(1848人關注),可以看到最熱的回答在這裡:張小龍(人物) – 熱門問答

從關注人數來看,剛好是反向的。話題越宏觀,關注的人越少,在六級左右達到關注的高峰。最具價值的問答,如無意外,應該是六級和七級之間。

我想以這個說說行業報導。

我們有個記者,做了兩年,今年四月份調整條線分工,她負責頁岩氣。

如果以話題分,這個換題應該是能源——油氣——非常規油氣——頁岩氣,大概屬於四級話題,相當於上面的管理學。

目前,她已經從四級記者做到了五級,部分到了六級,接下來的一年,我很樂觀地估計,她很快會到七級。

怎麼做到的?其實和知乎的分級模式一樣。你把頁岩氣這個話題不停分類下去(怎麼分類就不告訴你了)。然後,在六級和七級之間不停做報導。需知,真正有價值的信息,(我稱之為增量信息)都在這一級。

當別人都在採訪四級學者,都在談論四級話題的時候,你在不停地創造七級增量信息,那麼,很快,你就會收穫很多很多贊。

上午,這個記者和整個編輯部分享了她的經驗。她還說了一句話:每個記者都應該有寫書的計劃,然後未來五年朝著這個領域深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4621

距離USDA的報告日越來越近 諸葛就是不亮

http://xueqiu.com/2325980630/25217949
距離USDA的報告日越來越近。隨便寫點自己的觀點吧。
從年初開始到現在,主要是研究農產品。
從目前看,之前的大部分觀點都是對的。今年也確實是做多粕類最簡單的一年。買近月,快到期的時候朝後滾月多單就能在掙錢。十分的簡單。
其實幾句話就能說明問題。
1、現貨價格走低的概率到底有多少?菜粕可能現貨價格走低的可能性非常大,畢竟需求和供應均在逆轉,但豆粕現貨走弱的基礎就不存在。禽畜類存欄都在回升。所以買豆粕拋菜粕依然是理想的套利標的;
2、美豆到底體現了多少利空和利多:我個人認為,目前國內整個產業鏈還沒有從空頭情節中走出,已經經歷了漫長的一年時間,但國內從貿易商到油廠到飼料商,對於美豆的看空仍然是根深蒂固。成本說,陰謀論,忽悠,就連去美國搞實地調研,都對當地100度附近的高溫隻字不提。甚至還有人說:那幫人早賺得盆滿缽滿。這簡直太幽默了。今年美豆一共只有一輪漲勢,連25%都沒有,就盆滿缽滿了?美豆現在猶豫的走勢顯示出美國人對豆子的判斷也忽左忽右。5個月前我一直關注某國內著名糧商的美國版報告,從4月起,該美國著名分析師就認為美豆低點在10美元之內,對應豆粉價格在285美元/噸。上週起,這句刺眼的判斷終於從報告裡不見了,加了一句:我們之前猜測的低點可能不會出現。別把自己當成受害者了。假如今年美豆漲了100%,你覺得USDA騙了你,挺正常。現在美豆還沒怎麼動彈呢。
3、對於農產品的整體判斷:我認為農產品基本上進入長期牛市,尤其是高人工品種,純農業品種。工業屬性的品種也許會跟隨工業品被向下牽引,但也有更大的可能被向上牽引。比如白糖,比如玉米(美盤);我一直堅持認為,自現在起我們進入了一個超級時間週期的災害性天氣,跨度大概長達30-40年。
就這麼多吧,有問題就問,我會的,都回答。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4999

越來越清晰的微信,它到底是什麼?有人、有錢、有物、有場景!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3/1121/56509.html

【導讀】「微信是什麼」,這個全民都在參與回答的問題,在與微信合作夥伴溝通會後答案越來越清晰。要找到答案,先來看看昨天到底微信都展現了哪些東西。在此黑馬哥分享這篇商業價值(紀元)的文章,1、更強的連接能力:將一切人、物、錢、服務都連接起來;2、更智能的場景:所有應用都根據場景隨著需求出現;3、微信價:無數企業自願提供更優惠的微信價來連接用戶

更強的連接能力:將一切人、物、錢、服務都連接起來

這通過最新開放的接口來實現,每一個接口背後都是一種新的連接能力。語音、圖片識別、位置、支付、生成帶參數的二維碼等接口的開放,讓人和物、物和物、物和錢、錢和服務、服務和人等等全部都連接再一起,不僅使連接的範圍更廣,也讓連接的維度更多。在由物理世界和互聯網世界共同構成的新世界裡,一個個開放的接口是其中的觸點,各種五花八門的公眾號嫁接其上,以觸點為中心各個方向延展,最終組成一張巨大的網。當這張網中的一切都產生連接後,便是一個全新的世界。

拿購物這件事來說,以後會是這樣的:看到閨蜜穿了一條新裙子,覺得很好看,也想買一條,拿出手機掃一掃,就能看到購買連接,直接微信支付,還順便關注購物網站的公眾號,查看物流信息。

這件事的背後是支付、二維碼、圖像識別將物品、錢、電商網站和人連接在一起,當這種連接變得無處不在並且極為便利時,購物這件事被徹底改變了。價格不再像以前那樣是在網上購物最重要的考慮因素,而是方便,是「爽」。

而一旦建立這種連接,購物只是變化的一個維度,營銷也將變得不大同。在新世界裡,每一件賣出去的商品都是帶來下一次購買的一個接口,每一個完成的訂單也都可能變成促進銷售的刺激物(比如當用戶將訂單直接分享到朋友圈中時)。並且當這種接觸不再只是一種信息時,當購買緊隨著信息而來,對用戶來說,這不再是「營銷」,而是「服務」。

更智能的場景:所有應用都根據場景隨著需求出現

連接的另一個名字是「延伸」,如果以人為中心來看,則微信借助手機這個離人最近的媒介,讓人與世界中的其他事情發生聯繫,讓手機真正成為人體的延伸。這意味著,在這個延伸上的任何一種應用都要跟人體的器官一樣自然,這是場景的意義——當人產生一種需求,這個需求要在最短距離內、以最快速度、用最便捷的方式來滿足。

看到想要的東西掃一下馬上就下單,這是更「人性化」的需求,相比而言,回家打開電腦上專門的電商網站去搜索再下單就顯得太笨重了。想要買機票去問一下航空公司航班信息,找到合適的直接支付,完成後還能在上面值機,到點去機場「一證通關」,這也是更符合場景的需求。

在應用找到場景的同時,技術也找到了自己的場景,這能直接改變技術本身的命運。拿二維碼來說,正是微信將它作為「掃一掃」的第一觸點,在微信連接能力增強的同時,它所代表的內容也更豐富。在微信溝通會的體驗區裡到處都是二維碼:掃二維碼買咖啡,掃二維碼與空調建立連接,掃二維碼打印照片……如果沒有微信,二維碼或許會是另一個成熟但就是不會成為人們生活一部分的技術,如今卻已經成為世界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並將變得越來越重要,也將會有更多含義。

某種程度上,場景之於技術來說,就像土壤之於植物,一旦植物找到合適的土壤就會生根發芽,自然生長、壯大、進化。技術也是這樣。植物會與周圍環境互動,技術在滿足人需求的同時,自己也會變得更智能。

大膽想像吧,當移動支付、語音、地圖、圖像識別技術都通過微信找到了自己的場景後,將爆發怎樣的潛力?

微信價:無數企業自願提供更優惠的微信價來連接用戶

中信銀行信用卡願意為每一次微信支付優惠5塊錢,友寶願意為微信提供「一元購」活動,大眾點評願意為採用微信支付的用戶提供「滿38立減5元」的優惠。這樣做的效果驚人:友寶CEO李明浩對比活動前後銷量變化,總體銷量比原來增加了10%,大眾點評的單日銷量則暴增10倍。

微信的價值不僅在於短期內訂單銷量的增長,而是這些購買的用戶都因此與企業建立連接,這種連接對企業的價值更大,一旦建立就成了企業的資產,成為一種難以撼動的能力。

另外,這也是對微信廣闊前景的認同。用大眾點評副總裁姜躍平的話說,「微信做的事情是世界級的,它要做的是面向移動互聯網未來的基於關係和溝通的平台」,正是基於這點,才有那麼多企業願意進行「微信+」的組合。

在「微信價」的背後其實是傳統商業世界對微信的擁抱,當它們用微信來連接用戶時,意味著它們開始用微信的方式來思考。這些商業力量根植於世界的各個角落,深刻影響到這個世界的運作,正是它們的加入,才能讓微信能更快更深地影響到這個世界。

再回到最初的問題,「微信是什麼」,其實微信早就給出了答案,「微信,是一種生活方式」,因為它將滲透到生活的各個領域和維度中,甚至最終定義人們未來的生活方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2600

Facebook:越來越像雅虎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68892

2008年,馬克·紮克伯格提出他關於人在Facebook上分享內容的理論。 他說,“我預計明年人們分享的信息量將翻番。後年,他們分享的信息量又將翻番。” 《紐約時報》稱此為“紮克伯格定律,”這是對摩爾定律的幽默致敬。摩爾定律以英特爾創始人之一戈登·摩爾來命名。摩爾說,“芯片中晶體管的數量每24個月會翻番。” 2011年,紮克伯格重申他的理論,說社交分享仍將以指數速度增長。對此,紮克伯格是正確的。 但是,社交分享的增長未必對Facebook有利。移動端應用程序的爆炸性增長對社交媒體行業的改變是紮克伯格始料未及的。 具體地說,Facebook試圖通過單一的服務來應對體量巨大的分享信息。 這對於許多核心用戶來說信息量過於龐大。而Snapchat,WhatsApp,WeChat,Line,Twitter和Instagram(Facebook擁有)等公司正在分流原本Facebook的用戶。 上周Jay Yarow就社交應用程序和Facebook采訪了自由分析師Benedict Evans。他說:“消息源中龐大數量的信息開始變成Facebook的負擔。” 今年8月,Facebook透露,“每位用戶的消息源上有平均1500條來自朋友以及公共主頁的分享。而人們沒有時間去閱讀所有的消息。這些消息範圍很廣,從好朋友的婚禮,到一個不熟的人在餐廳的簽到。” 假設Facebook用戶每天花17小時不間斷閱讀Facebook上的消息。那他們將需要每小時閱讀88條消息,也就是每分鐘1.5條,才能徹底消化來自信息源的內容。這是不可能的。 Facebook意識到它所面臨的問題。他計劃了一個重大的系統優化,讓用戶對消息源有更多選擇權。但該計劃在第一批測試用戶試用後,由於反映不佳遭到放棄。 Facebook也試圖調整用戶消息源的排序並削減低質量的內容來應對問題。 對Evans來說,這意味Facebook的核心產品,消息源已經開始支離破碎。 Evans說,紮克伯格定律面臨的問題是,消息源變成了一個黑洞並吞噬了自我。 Facebook剛開始是幫助你了解朋友們的最新動向,但現在由於過多的信息,您反而很容易錯過來自朋友的消息。“ 他指出,今天你如果發布結婚的喜訊,由於Facebook對帖子的排序算法,可能只有一半的朋友能看到消息。 Evans說:”這是一個產品的問題。消息源中存在太多噪音,產品已經支離破碎。Facebook創新算法,讓重要的消息優先顯示。但Evans認為這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產品破碎的問題。 他比喻說:“如果你每天收到1500封電子郵件,那你需要的肯定不是一個更好的算法。” 但是,紮克伯格定律表明大眾並沒有棄Facebook而去。相反,更多的信息被分享。明年的這個時候消息源上將有平均3000個帖子。在為整理1500條消息掙紮的Facebook將如何處理3000條消息? 消息源的問題在移動端上尤為突出。在手機上,用戶並不執著於一體化的經歷。Evans解釋說,“這可能會損害Facebook。Facebook在電腦上是一個大而壟斷的獨立體。用戶的傾向是留在Facebook上進行活動。而手機上,用戶可以輕而易舉的打開新的應用程序,比如WhatsApp,Snapchat或Instagram。”Evans認為,Facebook消息源的問題讓這些應用程序有機可趁。 只想看朋友的照片嗎?去Instagram或Snapchat;只想和朋友互發消息嗎?用WhatsApp或者Snapchat;想玩遊戲?糖果粉碎,憤怒的小鳥,QuizUp,你想要的應有盡有。 就在幾年前,這一切還都以Facebook為平臺。現在一切都在你的手機上發展成為真正的社交平臺。應用程序可以深入你的照片和通訊錄,並提供推送通知。Evans說:”在移動端上,所有對Facebook有利的因素都不複存在。” 這一切都源於消息源的問題。有這麽多消息貫穿在新聞源上,Facebook移動端上的消息源應該做什麽?應該提供更多關於個人的信息嗎?還是應該集其他應用程序之長? Facebook還在尋找答案。 Facebook並不會消失。他將成為我們生活中的永久力量。Evans認為,Facebook仍將從移動端的不斷增長中獲益,但將不再是移動社交媒體唯一的贏家。移動端不會再像桌面端一樣被Facebook壟斷。 Evans告誡說,“最壞的結果是Facebook將變成雅虎。數十億人使用他的服務,但是沒有人真正在乎他的產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5557

一張圖顯示個人投資者越來越青睞投資股市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1119

隨著美國股市的水漲船高,美國個人投資者對股票也愈加青睞。

美國個人投資者協會(AAII)最近的一項資產配置調查顯示,個人投資者股票配置創新高,而對現金和債券的配置創下新低(如下圖)。

股票配置比例與去年11月相比有很大提高,最近達到68%,創2007年7月以來新高。而去年11月只有64%。

債券配置比例下降了2個百分點,降到15%。現金配置比例也下降了2個百分點,降到16.5%。

從歷史上看,股票配置比例平均是6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7575

投資應該越來越追求短線? 止凡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4/01/blog-post_2186.html
不知道大家還有否印象,止凡曾經提過一位朋友,當年他跟我說正在積極嘗試新的投資方向,就是不貪心,每一星期賺一千元左右就足夠。當時我問他這樣買入賣出的操作本金多少,從而可以計算一下他的目標回報率,他說這個操作是利用大約5萬元左右作為本金,來來去去買入賣出都是這5萬元。他覺得要每星期賺一千元左右其實不難,最重要是跟趨勢、懂止蝕及止賺,不要貪心及坐艇。

簡單地計算,一星期賺一千,一年52個星期就賺到5萬多,靠5萬元本金一年賺5萬多,回報超過100%。當時我就跟他說,我還是實際一點,一年賺10%至15%就足夠,長期能夠遠遠賺超過這個回報率感覺有點不切實際。不過他的概念是5萬賺一千隻是2%,不是貪心,股市一星期上落這丁點巴仙實在容易之極,只是看你能否掌握。

然後他跟我分享他的投資心態及經驗,他說當他初出茅廬時,亦是追求每年收幾巴仙的股息,每年升值十個八個巴仙就足夠。但當你慢慢吸收經驗之後,這樣的投資再滿足不了你,一來這太悶了,二來你不會只追求一年才賺十個八個巴仙,慢慢地你會追求半年賺這個數,之後就三個月要賺這個數,然後就要一個月等等,最後你會追貼市場,那你就算是成熟了。

最後他還叮囑我慢慢學習,不用心急,現在不妨好好繼續那些所謂長線投資,不要「未學行、先學飛」,學他的投資方法要有市場經驗,交過不少學費才能。當年我的確初出茅廬,工作了只不過三兩年,投資理財還未有很強的根基,其實應該很容易受人影響。而我當時大既看過東尼及一兩本有關巴菲特等價值及長線投資法的書籍,對一個工作十多二十年的前輩這番說話,還是有點半信半疑,到底投資世界是否真的如此呢?

今天不知為何突然會想起這段對話,這位朋友已經沒有再聯絡了,而直到今日,我的工作或投資年資還未及當年的這位朋友,但我對投資的概念跟他當年的說話看似越走越遠。這些年來,我一直在吸收財務知識,對價值投資及財務自由的認知可謂有深深的瞭解,我所操控的資金亦遠遠超越5萬元,或者換個說法,其實我對5萬左右的投資項目已經興趣不大了,投資組合不用買入賣出,單單每年收股息亦不只5萬元。

經過多年的市場經歷,我完全沒有當年他所說的預期,即我將會越來越追逐回報的速度,由長線到中線再到短線,之後就轉戰「即日鮮」、「窩輪」、「期指」等,追逐市場消息,到時我就算是一個「成熟」的投資者了。事實證明,當年我的半信半疑可能救了我,沒有把他的說話當成真理,繼續追求財務知識及耐心積累資產,否則可能今天我所做的跟他當年差不多,離財務自由會相當之遠。

不知道大家身邊有否類似的朋友,緊貼市場消息,積極地在市場買賣,又會認為自己是投資達人。他們會不時影響身邊的人,應該是出於好意,只不過把這類經驗教予後輩,最後的結果都會很不堪。

可惜,現實是這類朋友對其他人的影響力遠高於「悶」的一類,不妨觀察一下,通常一班朋友的股票討論,最引人著目的話題或故事始終都是短炒獲利的一類,如何一轉手翻幾番的故事,後輩們都會積極聆聽及學習,世上有多少個不相信前輩又傻傻地自己找書看的止凡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8260

華爾街的錢包越來越鼓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3525

五年之前,金融危機爆發,美國政府被迫為銀行體系撐起保護傘。五年之後,美國一些大銀行卻開始發放和危機前相當,甚至更高的薪酬。 美國資產前六大的銀行,包含福利的人均薪酬於2013年底達到13.5萬美元。這比2008年的次貸危機後的水平上漲了45%。  值得註意的是:13.5萬美元是銀行員工的平均薪酬。六大銀行自2008年以來裁員5%。更值得註意的,華爾街薪酬仍遠低於2007年的高水平。(平均薪酬較2007年下降了43%)。 盡管如此,過去幾年,銀行家薪酬依然不斷攀升。2013年,銀行業平均薪酬增長了4%。 例如,美國銀行的平均薪酬相比於2007年上漲超過60%,達到14.2萬美元。而富國銀行的平均薪酬則自2007年以來上漲了36%,達到11.3萬美元。 在其他銀行,薪酬的增長沒有那麽戲劇性,但增長依然顯著。2013年底,摩根大通的平均薪酬為12.27萬美元,僅比2007年的峰值低2%。花旗集團的平均薪酬較2007年增長了13%,達到9.56萬美元。 在一些高薪酬的銀行,薪酬水平仍遠低於高峰時的水平。摩根士丹利平均工資比2007年的水平低13%。但近期它已經開始上升。自2008年以來,摩根士丹利的薪酬已經上漲了13%,達到291733美元。同樣,高盛平均薪酬比2007年的最高水平低32%。高盛目前的平均薪酬為10年前高盛上市以來的最低水平。 但你不必為高盛的員工擔心,他們依然有能力支付房租。高盛的平均薪酬在全美大型銀行中依然最高。2013年底,高盛平均薪酬達到383282美元,比2008年上升了21%。 簡而言之,盡管沃爾克規則等新規可能讓華爾街的風格有所改變,但銀行家們依然過得很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9996

【趨勢】越來越規範的中國天使投資爆發有望

http://www.iheima.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6876

都說「人在江湖漂哪能不挨刀」,而一位微博名為「想過輕鬆的生活太累了」的創業者就真的挨了投資人一頓毒打。

日前,他在新浪微博上透露,自己因為創業失敗而被投資人,也是他口中的「債主」,打到全身發痛、意識模糊。他說自己失敗後,只啃饅頭都沒有寄錢養家。但此番言論並沒有引來同情,反而遭到網友奚落—只有低能的人才會借錢創業。隨後,他刪除了相關微博。


機會和風險同在。投資人的一筆救命錢可以是鑄成未來成倍回報的基石,也可以是麻煩的開始。問題的關鍵是創業者是否選對了投資人,而這背後則是天使投資行業尚處初級階段中,浮現的混亂不堪的一面。
從最初的口頭協議和「餐巾紙上的承諾」到如今流水線似的協議條款,天使投資在中國,經歷了從無到有的階段,正在走著一條從混亂到規範的道路。


混亂之象


想過輕鬆的生活太累了」在微博中稱:「前段時間被債主叫人打了,可是這一年我也還了五六萬了,目前我歸還的能力也只能如此了。什麼叫誠意我真不知道什麼叫誠意了,每天我吃的基本就是這些饅頭,小孩我基本沒有寄錢回家養過[淚]。這是我的創業失敗後的代價。」


他的微博簽名則是「目前是失敗的創業者!」。上述言論在微博上一時激起一番爭論。@老牟的微博認為他有三宗罪,一是借高利貸來創業,二是拋下家人和孩子,三是沒有承擔責任的意識。網友也引用著名投資人Mark Cuban的話—「只有低能的人才借錢創業」來評價他。


「不要貪圖一時的便宜找一些暴躁不講理的所謂投資人或合夥人的錢,更不要借高利貸!」@天使投資唐如是說。
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雖然天使投資人往往在創業者僅有一個想法或產品未成型時,便早早伸出橄欖枝,從表面上看他們基本自擔風險,但最終仍需從所投項目中回籠資金。這其中,有按照規則辦事的天使投資人,也有渾水摸魚、擅長造假的所謂「天使」。


一位不願具名的投資人兼創業者向新浪科技透露,有個別基金所投的項目主要依賴炒作上位, 可能創業公司是虧本狀態,現金流也不正常,但是卻通過買數據來刷成績,也能拉到美國去講故事,美方投資人卻較難到國內溯源來找到漏洞。


而除了「不講理」的投資人,還有「不靠譜」的創業者。上述行業人士稱,目前行業中也有不少創業者專門忽悠天使投資人,把拉投資當成做生意,拿了錢便跑路,投資人的錢也只能有去無回。


江湖門派


雖然天使投資行業存在上述亂象,但不可否認的是,如今崛起的多家互聯網公司離不開天使投資在資金、管理和人脈等方面的支持。


在2014第二屆天使投資大會上,中關村管委會副主任馬勝傑說:「目前一些移動互聯網公司,如搜狐、小米、聚美優品等,都有天使投資和天使投資人的支持。中關村迅速崛起的多個新興產業初具規模,與天使圈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


而天使投資在中國,漸漸從無到有,步入初步繁榮。目前,硅谷擁有7萬多活躍的天使投資人,而中國則有1000多活躍者。相比之下,真格基金創始人、天使會主席徐小平評價說:「毫無疑問,中國天使投資發展階段處在初級階段。」


「天使投資像個江湖,而江湖上有很多不同的門派。」他說。那麼,目前知名的天使投資人如蔡文勝、徐小平、雷軍等都有著怎樣的做派?


其中,蔡文勝偏好投資草根創業者,多為站長,目前為美圖秀秀董事長。業界普遍認為他有一種江湖氣息,直覺敏銳但對其投資風格褒貶不一。他投資的項目包括4399、58同城、CNZZ和美圖秀秀等。


徐小平則鍾愛海歸者,是個感性派,現為真格基金創始人,曾是新東方的創始人之一。目前他從所投項目得到不少回報,從有去無回到逐漸上軌道。他所投資的項目包括大姨嗎、超級課程表和似顏繪等。


而雷軍則擅長佈局產業鏈,整合行業生態圈和投資圈,通過投資來為創業輸血,而他則身兼小米科技、金山軟件、歡聚時代和獵豹的董事長。他的投資項目還包括UCWeb、凡客誠品等。


投資架構


天使投資,主要指涉及資金在100萬美元以內A輪之前的早期投資,而100萬元人民幣以內的也可稱為種子投資。一般情況,天使投資的佔比不超過30%。


具體的投資金額則以創業者的資歷、背景和項目的階段作為評判依據,佔據的股權比例也不盡相同,從10%到30%不等,其他部分為期權池,給予創業者和預留職員的股份。


唱吧CEO、天使投資人陳華認為,目前國內的天使投資風格為分為兩種:一種是境外模式,以美元結算;另一種為境內模式,是國內傳統的人民幣架構。


在他看來,按照境外天使投資的方法,投資人主要投給創業者,「只要創業者擁有創業精神和態度,產品方向由他決定,風險共擔」;而人民幣風格則是出錢佔股份,股份比例由出資多少決定,同時還可能用KPI指標進行考核。


糖護科技CEO李承志表示,之所以選取不同的架構,是參照公司對於未來退出機制的考量,如果計劃在海外IPO,便傾向於達成VIE架構,如果打算在國內選擇人民幣則更省事。此外,人民幣架構略保守,主要看實業的營業額和利潤;而美元架構主要吸引科技股,估值更高。


對於人民幣和美元架構,大姨嗎CEO、天使投資人柴可認為,之所以不同公司選取不同架構,主要考慮其經營狀況和現金流情況。選擇人民幣架構的公司,可以免去進行資本登記,相對規避一些額外的法律限制;而美元架構,則有更高的流水,主要因為熱錢湧入,退出機制靈活。


作為雷軍和徐小平的個人投資律師,張明若認為,對於經驗不足的天使投資人適合按照「出多少錢佔多少股份」的方式投資,同時協議條款中可包含一票否決權和成熟條款。


走向規範


2007年,國外頂級VC投資機構正湧入中國,但天使投資仍難覓蹤跡。據清科集團統計,2008年上半年,中、後期風險投資共募集資金493.02億美元,比2007年同期增190%,有348家企業獲得了中、後期風險投資,投資總額達73.83億美元,而天使投資卻寥寥無幾。


「亞裔創投之父」劉宇環看到了國內天使投資的空白,當時便牽頭投資了李開復的創新工場,他的初衷是希望創新工場帶領中國天使投資進入高度規模化和產業化的境界。目前國內的投資環境逐漸步入規範階段。


彼時,天使投資人經常是感到項目不錯,沒有簽合同,只是口頭協議或者「餐巾紙上寫好分兩半」,便打款給創業者,而股份結構則依照「誰出錢多佔的股份就大」的原則。


作為大股東,他們對於創業公司的走向、管理等通常起決定作用。即便是天使投資機構如創新工場等,彼時也多為這種股權結構。


而現在,天使投資在中國已經擁有一套標準的操作流程,從投資意向書(Term Sheet)到盡職調查再到簽署投資協議書。不過在股權結構上,並非所有的天使投資股權佔比是在30%以下。


在天使投資規範方面,尚倫律師事務所創始合夥人張明若,去年推出了《天使投融資法律文件與解析》文件,主要參考硅谷的投融資規範,同時結合了國內的情況,目前較多成為創投行業法律規則的參考樣本。


作者:王若涵 來源:新浪科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048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