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用俄羅斯的鈔票金援 省下歐洲納稅人的錢 歐盟救援塞普勒斯模式 改寫金融新頁

2013-03-25  TWM  
 

 

經歐盟救援塞普勒斯一役,金援倒債國的模式,從此寫下全新的一頁,因為歐盟想出強制課徵塞普勒斯銀行存款戶﹁一次性存款稅﹂,不僅一舉整頓塞普勒斯金融體系的洗錢大戶,還讓歐洲納稅人省下大筆稅金,可謂是一箭雙鵰。

撰文‧乾隆來

期待已久的塞普勒斯救援方案終於出爐了,極具創意的「強制性債轉股」方案,在三月十八日星期一造成全球股市的震撼,卻可能替歐盟一口氣節省了六十億歐元,相當於新台幣二三四○億元的救援金。

這個創意的強制性債轉股,是經由塞國國會立法同意,將對所有塞普勒斯銀行的存款戶課徵「一次性存款稅」,或者叫作「剪髮」(hair cut),超過十萬歐元的大戶,課徵九.九%,十萬歐元以下的課徵六.七五%,稅率暫訂,可能在國會討論後修改。

剪髮的部分,則拿來更換等值的塞普勒斯銀行增資股票。也就是說,政府強迫所有塞普勒斯的存款戶,拿十分之一、或是六.七五%的存款,來認銀行的增資股票,銀行的體質因此改善。而存戶雖然少了存款,但持有的股票,卻因為銀行的重整而有增值上漲的空間。

銀行存款有一半來自境外

這個方案與塞普勒斯獨特的「洗錢中心」特質有關。在總計七百億歐元的存款中,有一半以上都是外國人的存款,其中以俄羅斯、希臘、土耳其為大宗,被「剪髮」的是外國人,甚至是外國黑道、貪官汙吏。但是,這個方案也打開了潘朵拉寶盒,過去歐債危機沸沸揚揚,但是各國國會通過的都是財政減支方案,從來不敢對銀行存款戶下手;這回塞普勒斯直接透過國會立法,改變了存款戶與銀行的關係,這是金融市場的創舉,也勢必強迫所有金融教科書重新改寫!

至截稿前,這套最終救援方案還未獲得塞普勒斯國會通過。不過,如果這次歐盟順利完成「整頓」,塞普勒斯將與歐盟更為接近,且逐漸遠離土耳其、俄羅斯的影響。歐盟的政治家與金融專家們,若能以低成本﹁整併﹂塞普勒斯,將是「歐盟帝國」再一次實質擴張的勝仗。

位在地中海邊,塞普勒斯是個面積只有台灣四分之一的小島,人口八十三萬人,有將近八成是希臘的後裔,兩成是土耳其人。由於地理上距離土耳其、敘利亞、黎巴嫩只有一百公里,距離有血緣關係的希臘本島有八百公里,因此,塞普勒斯一直是這些大陸國家「境外交易」的天堂。

希臘倒債風暴的受災戶

塞普勒斯的「境外交易」特性,在過去二十年成為歐亞大陸國家的洗錢中心,最大宗來源是俄羅斯。據統計,塞普勒斯銀行收受俄羅斯的存款金額超過一百億歐元,占全國存款的一五%,其次是希臘與土耳其;甚至連遙遠的英國人,都在塞普勒斯銀行存放了超過二十億歐元的存款。

塞普勒斯所有銀行的存款餘額,過去一年因歐債危機逐漸流失,目前約有七百億歐元,其中塞普勒斯居民的存款只有一半,其餘全是外來存款。塞普勒斯作為歐亞陸橋的洗錢中心,發展出超級肥大的銀行體系,七百億歐元的全體銀行存款餘額,是GDP(國內生產毛額)的九倍,遠高於歐盟國家平均的三.七倍。

原本,洗錢中心是沒有金融風險的,以澳門這種以賭博為機制的洗錢中心為例,「乾洗費」即使超過二○%,仍是買賣雙方可以接受的行情。問題是塞普勒斯的銀行因為歷史淵源,長期持有希臘政府與銀行的債券,在去年希臘退出歐元的危機中受到重傷。根據歐盟的統計,塞普勒斯的銀行認列希臘債券損失,總共賠掉GDP的一○%,使得塞普勒斯的銀行遭到破產的壓力,也被迫向歐盟尋求援助。

塞普勒斯的三大銀行— Bank of Cyprus、Marfin Popular Bank、Hellenic Bank—掌握了全國五六%的存款,以及四八%的放款,過去十年為了吸收海外存款,不斷向歐盟地區擴充,偏偏因為地緣與血緣的關係,希臘是他們海外擴張的主戰場,因此,塞普勒斯三大銀行也就成為希臘倒債風暴的波臣,這波歐盟救援的目標。

救援塞普勒斯的金額與時程,早在去年十一月已達成協議,塞普勒斯與歐元十七國財政部長組成的歐元集團協商達成共識,救援金額一七五億歐元,其中一百億元拿來彌補銀行損失,另外七十五億歐元則用來支應二○一五年之前的政府開支與債券到期缺口;而且時程也算得清清楚楚,就是今年三月十八日,塞普勒斯有連續三天的長假期,可以有時間來做特別處理。

歐盟既省錢又逼黑錢漂白

事實上,去年十二月之後,歐盟官員根據協議,即開始對接受救援的銀行與政府機構進行實地稽核,稽核的重點,就在清查洗錢行為。而剛剛接任歐元集團(Eurogroup )主席的荷蘭財政部長杰龍(Jeroen Dijsselbloem),甫上任時也高調宣示,塞普勒斯如果要得到歐盟的救援,「必須以接受歐盟對於洗錢行為的調查為前提」。

俄羅斯是塞普勒斯最大的存款來源,超過一百億歐元的俄羅斯存款,一口氣就要被「剪髮」十億歐元,這筆錢拿來換成塞普勒斯銀行的股票,得浮上台面被檢查搜身一次,將來還必須要記名登記,但是重整後的銀行股票有很大的上漲空間。歐盟這批官員,一手拿聖經、另一手拿大刀,逼迫俄羅斯、土耳其、希臘這些洗錢大戶走上天堂路。

德國主導之下,歐盟祭出這招救援方案,估計可以換到六十億歐元,讓歐盟救援資金從一七五億歐元,大降到一百億歐元。這招逼迫黑錢漂白,用俄羅斯的鈔票來救援塞普勒斯,節省歐洲納稅人、特別是德國納稅人的稅金,招招都是險棋,卻招招都直接打蛇七吋。

誰說德國人一板一眼,僵化沒創意?

(本文作者為紐約大學金融碩士、曾任金控公司副總經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167

轉帖:股市蒸發的錢都到哪去了 土著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b56dde00101c0lh.html

看圖說話:投資者C=股市中反對價值投資的+股市中自稱價值投資的(巴菲特粉絲們) 转帖:股市蒸发的钱都到哪去了

         投資者B=原始股東

         請注意:在圖裡沒有Value的事兒。

 


 初接觸經濟的人,尤其是股民,多有一個疑問,即「股市蒸發的錢都到哪去了」。而且仍有很多人認為,「蒸發」的錢真的從世界上消失了。那麼,真的會「蒸發」嗎?
     下圖是從現實世界抽象出的簡單模型(現實的情況要複雜的多,但是「蒸發」的原理是完全一樣的)。
     第0天(初始狀態),假設上市公司A持有該公司10股流通股,假設每股發行價定為2.5元。
     第一天,投資者B按2.5元/股,認購了上市公司A的全部10股股票。
     第二天,A公司股票大漲。投資者C按成交價5.0元/股,購買了投資者B的全部10股A公司股票。
     第三天,該公司股票大跌(甚至跌破了發行價)。當天A公司的股票沒有交易。

     只要查看圖中最右一列的「日市場總計」,就可發現「蒸發」的奧秘。
1.第二天與第一天相比,A公司股票總市值從25元膨脹到50元;第三天與第二天相比,A公司股票總市值從50元蒸發到20元。
2.股市中的現金總量和股票數量根本就沒有變化。「膨脹」和「蒸發」的是股票的名義價值,即票麵價格。
3.由於股票是資產的一部分,資產的價值也相應的「膨脹」和「蒸發」了。
4.「膨脹」和「蒸發」的本質就是以貨幣計價的物資的價格發生了變化。物資數量沒有變化,現金也沒有變化,而是人對物資的估價變了转帖:股市蒸发的钱都到哪去了這種變化會影響在變化時持有相應物資的人。
5.其它類型市場(如房市)的蒸發也是一樣的。

 

转帖:股市蒸发的钱都到哪去了

 

 
     「蒸發」聽懂了,我們來說說股市微觀上的本質。同樣分析上圖,我們還可以發現以下結論:
1.A公司通過發行股票,獲得了25元資金,損失了10股股票(如果董事會年終決定不分紅,等於沒有損失)。
2.現金總量沒有變化,現金只是發生了轉移(B->A,C->B)。換句話說,「發行」到「膨脹」到「蒸發」的過程就是財富轉移的過程。
3.如果往年平均年終分紅高於其它低/無風險的投資(如銀行定期存款),則C值得長期持有A公司股票(當然還得考慮其它因素),此時A公司股票鼓勵投資。否則,A公司股票鼓勵投機。

     順便提一下,在經濟中看股市的宏觀本質:
     1.上市企業低/無風險融資(靠銀行融資利息高,要還本金和利息,而且都從銀行貸款會增加銀行在經濟下滑時的壞賬風險;靠企業債券融資要及時還本金和利息;靠股票融資是不用還本金的,而且也不一定需要每年分紅,只要大股東們仍持有多數股票,公司的控制權也不會受到影響)
     2.優化資源配置(理論上是能達到的,現實的情況就複雜了)
     3.財富重新分配(前面已經分析過了)
     4.增加稅收
     5.牽制部分閒置資金

     最後總結一下:一個獨立的市場(如股市或者房市或者大蒜市場)中,如果發生了資本蒸發(即資本貶值),在不考慮其它外界因素(比如造成大面積銀行壞帳引發鏈鎖反應)的前提下,這種蒸發不影響現金(貨幣)總量,而且虧損的現金等於獲利的現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286

為什麼我拒絕了投資者的錢!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39390.html

經常有人問我,「誰是你的投資者?」,「你籌集了多少資金?」

我的回答是:一無所有。看上去這似乎很危險。事實上,我已經和一些風投聊過並且得到幾個offer,但是現在,我決定不這樣籌資了。我為自己不依靠別人,辛苦打拚走到今天,並且成為一名移民企業家感到自豪。但是,並不是這種自豪和「美國夢」的神話讓我做出拒絕投資者的決定,事實上,我有五個理由。

我們有充足的資金。我的妻子和我在2003年創辦了第一家在線語音網站。很慶幸的是,我們在正確的時機抓住了機會,一切都是天時地利人和的安排,水到渠成地實現了我們的商業夢,我們可以不需要靠犧牲質量和加快擴張速度便能達到業務順利發展。據我瞭解,很多公司都不能這樣。比如說,如果你或者你的創業合夥人都不懂得編程,那麼僱用開發人員將會是一筆很重要的預算。(即便你的公司業務不是IT方面,也仍然需要網絡開發)靠自己不是不可能。比如Valve(開發電子遊戲的公司)和GitHub(開發編程的在線工具公司)這樣的公司,都是靠自己成功的。如果你覺得競爭很激烈,需要風投的幫忙戰勝其他競爭者。那麼別忘了,雄厚的投資不代表會帶來公司快速的成長。投資也會帶來負面影響,讓你毫無危機感和緊迫感,進而放鬆前進的步伐。

風投的確能提供很好的建議,但一支精心打造的董事會顧問團同樣也能做到。許多初創公司會通過風投獲得專家方面的建議,並且能接觸到行業裡一些權威的人物去學習,而我,選擇建立一支有豐富經驗的董事會顧問團,從一開始我就確定我自己和公司的軟肋是什麼,然後去尋找相關領域能夠彌補缺陷的專家們。例如,我們沒有任何人有專業銷售背景,於是我找有經驗的人來做。在顧問團的幫助下,我從中得到經驗教訓,並且不會失去太多股權。當然,不要給他們太多,也不要有過高期待,也許最初他們會為你的公司感到興奮,但是時間長了,他們也有許多工作去忙。你終究還是要靠自己。

此外,風投並不是唯一獲得金錢的方式。只要公司有良好的銷售業績,照樣可以籌集資金。也許你會覺得我落伍了,但是只要你真心對待你的客戶,把他們服務得像對待國王一樣,你會很驚訝他們最終為你帶來的價值有多大。口碑傳播的影響力是非常大的。一旦你有了一定的現金流,你便可以獲得一定額度的貸款,這便給了你資金去運作和經營,並且不必犧牲任何股權資本。

再有,就是Crowdfunding,Kickstarter,Indiegogo等眾籌平台。如果你的項目被Hacker News或者一些報導創業項目的網站報導並得到支持,籌資要比你想像中更容易。你也可以從家人和朋友那裡獲得資金。但是你都會要付出很多,尤其是在節假日。即使你有一定資金,也可以通過在眾籌平台上發佈項目的方式籌資,寫清楚你的創業項目,讓大家瞭解。

剛上手就需要現金嗎?那麼,開始儲蓄吧。如果需要的話,你可以個人進行初期籌資。這將為你的潛在投資者展現出你的信念。你也可以找你的合夥人,只要你能提前確定所有合作細節,以防止你們關係破裂終止合作。

投入一定的時間融資的同時,並不意味著同時就能改善產品服務。我是負責產品的,我堅信在產品上投入的時間能給我帶來更多回報,而這個是去參加宴會,找風投無法獲得的。如果你決定要融資,那麼最好先踏踏實實地做開發,不斷完善你的產品,這要比一個路演PPT有效很多。

另外,請記住,在你籌集資金後你無法回頭。你可以與你的配偶離婚,但你真的無法與你的投資人分開,因為你們處於一個長期的關係之中,一旦你們關係惡化,你會非常無奈。當然,如果你真的需要籌集資金,那麼多花點時間搜索風投公司並且找一個真正適合你公司的風投。我見過許多沒有經驗的年輕創業者們,開始都是一股腦地找了風投,後來因為與投資人發生分歧而選擇妥協。

這就是我的理由,當然,這並不意味著我不會籌集資金。問題的關鍵是方法並不是唯一的,對於咱們這些創業者而言,開始並不需要太心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070

你的錢也屬於他 張化橋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c88c400101jy1p.html
自從我關於企業分紅的兩篇博文發表以來,我收到好幾位朋友來電。他們說,即使股價再低,我們的上市公司也不會分紅。怎麼辦?

我首先承認,如果股價太高(高於淨資產的25%溢價),大股東為了利益最大化,會自然選擇不分紅,而出售股票套現。但是,即使股價低於淨資產,公司也照樣可能不分紅。

那就是另外一個層面的問題了。大股東如果選擇把錢留在手中自己玩,永遠不讓小股東沾手,那你是一點辦法也沒有。他的錢屬於他,你的錢也屬於他。..... 
你根本就不要買他的股票。

結論:股價低是高分紅的必要條件,但不是充分條件。巴菲特舉的例子是誠實的公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201

用別人的錢做自己的生意 502的牛

http://xueqiu.com/2751308955/23760620
502的牛/文 發表於《證券市場週刊》2013年15期
  
   暨南大學經濟學院院長馮邦彥所著的《香港企業併購經典》一書介紹了自1970年以來的28個香港企業併購案例,這些手法豐富的併購案奠定了如今香港經濟與社會的發展格局,而當年併購案中的許多大佬至今仍然在商界中起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大佬們在併購案中所展示的高超財技都說明著一個道理,要善於用別人的錢做自己的生意。
     
  那些大佬們的發家史
  
   如今的華人首富李嘉誠當年還是塑膠花廠的老闆,1971年才創辦長江實業,1972年趁大牛市時上市,1973年先後五次發新股繼續籌資,1975年又籌資一次,到了1976年,長實擁有的樓宇面積在短短四年間竟增加了17倍。可以說,要是沒有資本市場助力,李嘉誠再有眼光,也是白搭。
  
   這僅僅是個開始,1979年長實向匯豐收購和記黃埔22.4%的股權,成為控股股東。長實每股報價7.1元,而和記黃埔經資產重估後,每股淨資產14元。李嘉誠撿了個大便宜不說,還只向匯豐支付首期20%收購款,其餘的在兩年內付完,而且,20%的首付還是匯豐借給李嘉誠的。可見李嘉誠多麼善於用別人的錢做自己的生意。
  
   故事遠未結束。1985年,李嘉誠用低成本收購而來的和記黃埔從急需還債的置地地產手中購買了香港電燈34.6%的股權,成為控股股東,交易價格低於市價13%。
  
   就這樣,從長實到和黃再到香港電燈,李嘉誠只控股了每家公司30%左右的股權,就可以控制公司全部的資源去攝取下一個更大的機會。
  
   1987年,趁著股市高潮,李嘉誠旗下的長實、和黃、嘉宏國際和香港電燈共募集100億港元,為未來的發展大計又做著部署。
  
   再看船王包玉剛。上世紀70年代末,包玉剛已敏銳地覺察到世界航運業將出現大蕭條,開始實施「棄舟登陸」戰略,而1980年收購怡和旗下的九龍倉是重要的策略目標。當時包玉剛與怡和持股十分接近,雙方都在籌措資金爭奪九龍倉控制權。包玉剛利用旗下的上市公司隆豐國際發行新股收購自己手中的九龍倉股份,從而減輕了個人財務負擔,騰出了現金與怡和周旋到底。在關鍵時刻又找到匯豐銀行提供15億港元現金支持,最終,包玉剛成功控股九龍倉,實現了戰略轉移。
  
   1985年,包玉剛利用九龍倉收購了英資老牌洋行會德豐,繼續壯大了地產主業。
  
   1972年置地地產換股併購牛奶公司也是如此。當時牛奶公司股權分散,有大片土地在城市發展區域,顯然搞牧場的價值根本比不上搞房地產。用格雷厄姆的話來說,就是隱蔽資產的價值;用麥肯錫的話來說,就是不同所有者價值不同。置地地產通過2股置地股票換1股牛奶股票,不費一分一毫現金,最終成功控制規模宏大的牛奶公司。置地獲得了大量的土地後,發揮了專營地產的所長,為股東(包括牛奶公司股東)帶了不菲利潤。
  
   該書的很多併購案例都是發生在房地產行業中,公司比較常見的隱蔽資產就是房地產資產,這可以從一個側面看到香港地產的發展過程。進而也可以看出,香港的商業界圈子非常小,前後幾個不同的併購案互為關聯和因果。   
  
   會經營,更要會籌錢
  
   一個志行千里的人,會經營只是其中的一條腿,善於運用別人的錢就是另一條腿,兩者都具備,才能夠健步疾行。
  
   事實上,運用別人的錢,遠不僅限於運用好股東和銀行的錢,還可以包括客戶的錢、經銷商的錢、供應商的錢、合作夥伴的錢,等等。
  
   股神巴菲特以投資聞名世界,但他之所以獲得如今的財富與他控制的保險集團密切相關。
  
   上世紀60年代,巴菲特併購了Berkshire,進而收購了NICO保險公司、GEICO保險公司,後來還陸續收購了GaneralRe等一批保險公司。
  
   為什麼巴菲特如此鍾情保險公司?因為他可以運用保險公司低成本的浮存金(收到保費與支付賠償額之間的時間差所形成的準備金)源源不斷地收購其他優秀的公司。
  
   可以說,當年的巴菲特要是沒有運用保險公司的浮存金投資,今天他至多是個比較有錢的宅男,而不是世界前幾大富翁。
  
   資產管理也是不錯的行業,管理別人的錢投資,旱澇保收都能夠收到管理費。當然前提是要做得好,錢才會不斷湧過來。謝清海正是憑藉如此,才從當年的報社記者變成如今市值90億港幣的惠理集團的主席及大股東。
  
   再如,支付寶則能夠免費地佔用從客戶付出到商家收到的這一段時間的資金。國內許多百貨更是極力發行預付卡,道理是一樣的。
  
   上述行業是天然就能利用他人的錢,有些公司則以其優異的產品或服務和有意識的引導,同樣成功地運用了別人的錢。
  
   格力電器身處傳統的製造業,卻號稱沒有一分錢的應收賬款和有息負債。在董明珠接手銷售前,格力是經常被經銷商欠款的,後來以優異的產品競爭力、巧妙的業務安排及自建經銷網絡才實現了經銷商提前支付貨款。
  
   格力並不直接要求經銷商以現金支付預付款,而是使用銀行承兌匯票支付,這減輕了經銷商的資金壓力。對經銷商而言,銀行承兌匯票最長期限達六個月,足夠將貨物銷售出去,所付出的代價不過是在銀行存入一定比例的保證金。而格力不用擔心銷售會產生壞賬,更巧妙地運用應收票據支付上游供應商的貨款。
  
   如此,格力減少了對運用資金的佔用,節約了投資資本,在競爭激烈的製造業能長期保持高達30%的淨資產收益率。
  
   蘇寧電器則站在了電器製造商的對立面。蘇寧在與消費者之間進行現金交易的同時,延期3-4個月支付上游供應商貨款,這就使得其賬面上長期存有大量浮存現金,而這些浮存現金則可以用來開新店,銷售規模的提升繼續更多地佔用了供應商的資金,從而形成了一個資金循環。
  
   可以說,「類金融」模式為先前蘇寧跑馬圈地似地擴張起到重要的作用,也支撐了蘇寧成為幾十倍大牛股這一神話。
  
   再如萬科,一貫堅持快速開發、快速銷售的經營策略,反映在財務報表上就是萬科將1300多億元的預收款項作為開發地產的重要資金來源,而有息負債只是700多億元。這不但為萬科節約大量財務費用,也使得其成為淨負債率最低的房企之一,在日益嚴格的信貸和市場調控政策下,抗風險能力越強,最終也實現了越調控越成長的佳績。
  
   終上所述,成功地運用別人的錢大致分為三種情況,一種是擁有高超的財技;另一種源自優異的行業屬性;還有一種是優異的經營加有意識的業務安排。而且前兩種終究脫離不了第三種。《香港企業併購經典》介紹的案例中,大佬們其實還是創造了價值,創造了優秀的產品方案。
    
   玩概念是行不通的
  
   好的生意人大多都會利用別人的錢,相反,差的生意人,錢為別人所用,苦了自己爽了他人。當然還有第三種,用了別人的錢,生意卻做爛了,例如創業板公司。
  
   《香港企業併購經典》書裡有一個著名的老千公司案例,即陳松青的佳寧集團。從中我們也可以看出老千股東或者公司的幾個特徵。一是充門面。大股東用豪華的車、豪華的樓,什麼都講氣派,非要給別人財大氣粗、信任的感覺,為日後的籌資鋪路。而且收購企業不管價格。二是成系統。一般老千都控制好幾家公司,自成一系,且之間的股權關係錯綜複雜,多層級控制。我個人認為,這還是為了方便籌資,旗下的公司不僅可以抵押融資,還可以互相拆借資金、關聯交易。三是股權質押。老千公司沒有什麼資產,最值錢的就是股權,利用股權質押又去收購其他資產。而且,股票價格相比其他資產價格非常好操作。四是虛假交易。經常性地釋放公司前景,交易資產,或者什麼行業熱就做什麼,利用虛高的股票價格又去融資收購,形成循環圈。
  
   熱衷併購、熱衷資本運作的公司普遍沒有好的下場,陳松青的佳寧帝國崩潰了;梁伯韜的百富勤破產了;鷹君系的羅旭瑞旗下的百利保控股和世紀城市從十幾二十年前的高點至今跌了96%以上,市淨率0.27;「股市狙擊手」劉鑾雄的華人置業目前只有0.5倍市淨率;收購了道亨銀行和恆隆銀行的國浩集團經營業績也很爛,現在市淨率0.6倍。還有電訊盈科,股價相比十年前至少跌了90%以上。香港市場究竟造就了誰?精彩只是大佬的,悲慘都是小散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276

一個創業者從零到上市的感悟:內行賺外行的錢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0070.html

【導讀】「因為每一個行業的發展都可以稱為『內行人賺外行人的錢』,只有在你熟悉的專業領域,你才能夠為人家提供很好的服務。」在今日(5月9日)的黑馬大賽蘇州分賽上,泰格醫藥創始人曹曉春做出了這樣的分享。在《創業家》的黑馬營學員中,她第一個帶領企業成功上市,2012年8月17日,她掌舵的泰格醫藥登陸創業板。以下為曹曉春口述。

我們公司是在2004年的時候成立的,如今發展了近十年,在去年8月份的時候泰格在創業板上市,整個過程看起來不長,也應該算是我們預期比較好,所以在這個過程中走的還是比較順的。

我們公司是做臨床研究的,醫藥行業的藥產品如果要上市,那都必須要經過臨床試驗這個環節,我們公司就是為各個醫藥研發企業提供臨床試驗服務的一家公司。我們目前在全國各地將近有800多名員工,只要能夠做臨床醫院的地方都有我們的員工,我們在香港、台灣、美國也有分支機構,目前一共服務的客戶大概有200多家,做過的臨床研究項目達1000多個。最近這幾年發展也比較快,因為創業板要求成長性比較好,我們也是在去年創業板停發之前順利的發出來了。對我們來講,除了運氣之外,可能跟自身公司的成長性比較好也有關。

從零到上市的感悟

因為大家都是創業者,今天我主要是講講從公司創立到發展,到上市整個過程中的感想和感悟。

內行人賺外行人的錢

第一點,任何一家企業想在一個細分行業裡面發展的好,行業的機會和大的環境是非常關鍵,在中國來說,這三十年都是一個非常好的創業機會,今後幾十年我估計也是會好的。但是每一個行業都會有一個行業階段性發展機遇,作為我們CRO行業(註:Contract Research Organization新藥研發合同外包服務)來說,該行業是上世紀90年代在中國出現的,90年代末有一些國外的CRO公司進入中國,隨著1999年GCP(藥品臨床試驗管理規範)頒發之後,2002年以後出現了很多國內的CRO公司,這個行業基本上就形成了。

我們的行業是跟著醫藥行業發展起來的,這是細分行業——專業化服務的行業,近五年,我們這個行業平均的發展速度大概25%左右。這個我覺得我們很運氣很好:在一個快速的行業,然後做自己擅長的事情。因為每一個行業的發展都可以稱為「內行人賺外行人的錢」,只有在你熟悉的專業領域,你才能夠為人家提供很好的服務,也才能夠成功你自己的事業,第一個就是抓住行業的機會,做自己擅長的事情。

客戶的利益

還有你要為客戶的最大利益著想。藥品研發大家可能知道,週期都很長,投入都很大,藥廠總是希望我投入這個錢之後有回報,有好的結果出來,特別是臨床研究這一塊。以前,許多藥廠都要求說這個藥,我要一個好的良性的結果。但是從長遠來說,如果你不嚴格按照要求去做,那可能有一些問題藥就發現不了,或者有一些療效不是很好的,你把結果做的很好的時候,上市後最終吃虧的可能還是藥廠。所以從客戶的最大利益著想,一定要有實事求是的科研精神,能夠把它這個藥真正的療效和安全性都做出來,這樣才是給客戶帶來最大利益的一條途徑。

專業的團隊

當你的公司成立之後,就要組建非常專業的團隊,特別是像我們這種服務行業,如果想為我們的客戶提供服務,那只有專業的人士才能夠提供專業的事情,也只有抱有專業精神的人,才能夠創造專業的價值。在整個過程中,每個服務行業的標準都是不一致的,包括我們這個行業,比如說最早的時候,中國的GCP剛剛頒發,所有的醫院和廠家對這個標準的認識都不一致,這也產生出很多想像:一開始就使自己樹立很高的標準,這是為自己長久發展打下一個很好基礎的事情,所以我們一定要一開始就高標準的要求自己。

整個公司的發展不光是靠一個人能夠做到的,它需要一個團隊,怎麼樣讓團隊很好的跟著你做,這也需要創造一整套的企業文化。另外在這個過程中,創業肯定是需要資金的,在吸引資金的過程中也要找好時點,只有需要資金的時候,然後又能夠及時的找到資金,你的企業才能夠得到進一步的提升。這個就是泰格醫藥發展的一點感想,跟大家分享。

技術服務型企業如何發展?

我覺得服務型企業主要有幾個特點,首先,它是以客戶為中心的,客戶的滿意度是整個公司運營過程中要時時刻刻記牢的。第二,產品和服務是分不開的,我們提供的服務就是我們的產品,產品可以標準化,但是我們的服務是要根據客戶需求來不斷的變化的,包括評價標準,因為每個客戶的需求是不一樣的,這就要求我們整個運營機制,就整個公司的運營機制是非常靈活的,這個是服務型企業的。

技術服務型最大的一個特點——我們是用專業的人提供專業的服務。首先,知識密集型的人才非常集中,像我們公司將近800個人,有將近95%以上的人都是大專以上,將近30%的人都是碩士以上的學歷。在上市過程中,我被問到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是什麼,我的回答是我們的核心競爭力就是有一支非常專業化的團隊,這個就是我們公司的核心競爭力。

第二就是要定位精準,只有內行人士才能賺外行人的錢。你要在自己的領域非常資深,定位精準,並且長期專注發展也非常重要。每一個行業其實都會有每個行業的機會,你在這個行業裡面耕作的越深,我覺得你的收穫就會越大。

第三點,我覺得高技術服務企業還要有自己的專業技術。所有的發展好的企業,都有自己武林秘笈裡面的獨門技術,就像我們公司,在腫瘤藥、抗感染藥、心血管方面都有一整套自己的專業技術。

第四是國際化。國際化是高技術服務行業要吸收國際化先進的技術來支撐我們的服務。

成長的煩惱

企業每個階段可能會有不同的煩惱,初創階段的煩惱可能是怎樣生存,怎樣去吸引人才。在吸引人才這一塊,我們公司的經驗就是去釋放一些股權,比如說我們在2009年就有一個股權激勵計劃,基本上中高層的、骨幹的員工和老員工都有一些持股,從而保證了我們團隊的穩定。第二個就是如何吸引客戶,就是要求自己能做好服務,為客戶提供更高更好的價值。

在發展期,企業遇到的煩惱可能是規範化管理和成本控制之間的平衡,質量和效率的平衡,怎麼樣解決人才的瓶頸,包括業務取捨。我剛才也說了,我們一直在專注臨床試驗這個領域,在醫藥行業,機會是非常多的,你如果是今天想做這個,明天想做那個,肯定是做不成功的。

在成熟期,要拓展自己的發展空間,比如我們現在除了臨床領域,還涉獵了中心實驗室和數據管理統計分析的業務,只要是跟臨床相關的領域,我們都會建立非常完整的服務鏈條,這也拓展了自己的發展空間。此外的煩惱還有發展資金和產業整合的煩惱,這些都是成熟期企業面臨的問題。高技術服務企業跟一般的生產企業還是有非常大的區別的,目前看起來還算走的比較穩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417

你的錢安全嗎?

http://www.infzm.com/content/91821

一場銀行間「錢荒」,其實更像央行掌控中的一次壓力測試。

市場的過激反應,是人們對經濟增速乏力、以往增長模式走到盡頭的擔憂的集中體現。而此次央行的態度變化,既給了那些不守規矩的銀行一個警告,又向市場發出了逼迫中國經濟轉型的強烈信號。

南方週末本期專題,詳解這場「錢荒」鬧劇的來龍去脈,以及其間展現的中國經濟深層次隱憂。

一場金融機構之間的搶錢大戰,讓所有中國人第一次連存在銀行裡的錢也擔心起來。銀行會不會倒?現在各家機構為了爭取存款而競相推出收益率越來越高的理財產品,是不是還可以買進?已經跌破1900點的股市還會再跌嗎?眼下持有什麼資產最為穩當?

就這些投資者最為關心的問題,南方週末記者採訪了海通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迅雷、玫瑰石顧問公司董事謝國忠、高盛(亞洲)有限責任公司投資管理部董事總經理哈繼銘。

銀行會不會倒?存在銀行裡的錢安全嗎?

李迅雷即便是中小銀行,也不至於這一輪馬上倒閉。

今天出現的風險,對於金融機構來說,短期內會成為現實的虧損,但發生大的危機可能在幾年後。

危機永遠是風險不斷累積的結果。「今天的風險」,從更宏觀的整個中國經濟的角度來看,已經存在於三個層面上了——地方政府融資平台的債務,企業的高負債,金融機構的高槓桿。

謝國忠:無論銀行規模大小,因為中國政府一定會對存款負責,就不存在倒閉的風險。信託公司等其他金融機構倒的風險不小。

現在還能再買理財產品嗎?

李迅雷:理財產品分成很多種,詳細的也很難評估。有信託類的理財產品,有公募基金發行的,有銀行或保險公司發行的。單講其中一種「信託類的理財產品」,這類產品很大比例是建立在政府信用之上的,看似安全,但是如此龐大的金融產品都依賴政府信用,短期的風險可能無憂,但長期來看,地方政府最終可能無法承擔如此大規模的信用。

不過也不用對這次出現的流動性風險過於擔憂,因為總量上是不缺的,主要誘因是期限錯配。即使央行最後不出手,也不至於釀成大規模的金融危機。非要說現在進入金融危機了,也是低級別的危機。

謝國忠:個人看法,銀行自己發的、收益率只有4%-5%保本的理財產品風險不是很大,但是其他金融機構發行的收益率高於10%的理財產品還是要謹慎小心。

股市還會再跌嗎?

李迅雷:我不談論股市,誰也說不準股市。但有一點可以說的是,中國的GDP增速在下滑,企業的盈利增速也在下滑,製造業面臨產能過剩,最終會導致一批企業破產。一些新興行業也正在崛起,但是它們的規模都偏小,10%的崛起無法對抗90%的衰落,中國經濟會往下走,要接受這一點。

謝國忠:股市,短期肯定存在壓力,因為全世界的熱錢都在退潮。中國是保匯率的,面臨熱錢外流的壓力就比較大。但是這個時候,政府不能繼續印鈔票去堵外流的錢,不能變相地繼續支持投機。

中國並不缺錢,再說缺錢就有問題了。2008年之後,金融體系槓桿率增高,企業負債率提高,多餘的錢都在炒,炒房炒地,再向市場放錢只會加速危機的爆發。

當下持有什麼資產最穩當?

哈繼銘:資產全球佈局方面,接下來應需要考慮一個更為有利於資產分散的投資佈局和策略。現在中國也在推QDII,這也為投資者創造了一個對外投資機會。

如果再看更遠一點,相信在中國市場上依然有很大機會。經濟經過一場調整或者洗牌之後,一定會湧現出新投資機遇,所以在經濟調整過程中,要做到不僅活下來而且還有能力在那時候出手實行兼併收購。在經濟下降過程當中,某些企業由於槓桿率過高最終無法償還銀行貸款,這種可能性不能排除,一個結果就是這些資產最後就會被銀行作為抵押物落在銀行手中,而銀行將會變賣抵押物。在那個時刻手中持有現金並且好好活下來的企業,一定會有很大投資機會。

李迅雷:還是要多關注變現性好的資產,比如現金、外幣、股票、債券等等;不動產等變現性差的,個人認為從長期來看不太好,我指的是三年五年。

如果問中國下一個破滅的泡沫是什麼,那就看現在什麼泡沫最大。顯然不是股市,目前已經有超過100家上市公司跌破淨值。至於是不是房地產,房地產的泡沫會不會破滅,可以說的是,房價也是一種對未來的預期,包括對整個國家經濟形勢的預期以及對具體城市成長性的預期,有待繼續長線觀察。

謝國忠:現在,錢更值錢了,所以我認為持有現金或者類似現金的產品,風險度正在下降;也可以買一些銀行發行的理財產品;黃金也不錯,雖然金價還在下跌,但只要不是為了賺快錢,熬過這一段就好了,黃金的價格最終還是要超過生產成本。我依然堅持我的觀點,就是千萬不要去買房地產,未來三個月可能會有下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0410

並不荒的錢為什麼慌了 中國銀行業「6月危機」始末

http://www.infzm.com/content/91820

編者按

一場銀行間「錢荒」,其實更像央行掌控中的一次壓力測試。

市場的過激反應,是人們對經濟增速乏力、以往增長模式走到盡頭的擔憂的集中體現。而此次央行的態度變化,既給了那些不守規矩的銀行一個警告,又向市場發出了逼迫中國經濟轉型的強烈信號。

南方週末本期專題,詳解這場「錢荒」鬧劇的來龍去脈,以及其間展現的中國經濟深層次隱憂。

 

這場看似突如其來的銀行間兌付「危機」,更像是央行掌控下的壓力測試。

央行突然發佈的一則消息令A股上演驚天大逆轉。

2013年6月25日,A股早市低開,截至中午收盤,滬指跌破1900點,跌幅超過5%,深成指跌超7%。就當市場一片哀鴻之際,14點半,在上海召開的陸家嘴論壇新聞發佈會上,央行上海總部副主任凌濤表示:「下一步,將會繼續密切監測銀行體流動性的變化,根據國際收支和流動性的供需形勢,靈活調節流動性管理,並加強與市場機構的溝通,穩定預期,引導市場利率在合理的區間內運行。」

這是本週中國的銀行們集體陷入「錢荒」恐慌以來,一直沒有出手的央行第一次表示出態度鬆動。

「央媽」的變化,無疑為市場打了一針強心劑,市場強力反彈,滬指很快收復1900點,深成指跌幅也迅速收窄。

18點23分,央行又在網站發表文章,強調當前流動性總量並不短缺,而且說明央行已經向一些金融機構提供了支持。

海通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迅雷對南方週末記者表示,「央行的這次表態是為了避免市場恐慌情緒的進一步蔓延而做的一次有所保留的表態,這不是無限度的要放開流動性。」

銀行從銀行借「高利貸」

沒有人在出錢,就很恐慌,只能不計成本在借錢。

這場史無前例的中國銀行間流動性危機,6月20日真正進入公眾視野。

這天,上海銀行間同業拆放利率(Shibor)隔夜利率大漲578.4個基點至13.44%,創下自2006年運行以來的歷史紀錄。

銀行間拆借利率反映的是銀行間資金的流動情況,在成熟的金融市場這一指標被作為市場的基準利率。可資對比的是,即便在2008年金融海嘯中,倫敦銀行間拆借利率(Libor)最高也僅為6.88%。

Shibor飆升迅速引發國際關注。當天正在倫敦路演的美銀美林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陸挺回憶,國際投資者擔心的是:這是否意味著中國會發生大規模金融危機?

市場的實際交易更為慘烈,6月20日的銀行間市場被恐慌籠罩。上午9點一開盤,隔夜回購利率就跳升至10%,前一天這個數字的加權值還只是7.87%。據一家城商行的銀行間交易員回憶,這天一開盤就發現「大行全部不出錢」,「市場上想要融資的機構發現沒有人在出錢,就很恐慌,不計成本在借錢」。

這一天,建設銀行一家省級分行也出手借錢。總行要求,拆借利率以Shibor上浮250個基點為限。當天該分行從資金相對寬裕的村鎮銀行、信用合作社借到了資金。「借得不多,它們的資金也都去做國債逆回購了。」該分行一位機構部人士說。

紀錄隨後在盤中不斷被刷新。有銀行間交易員事後記錄下這場「六廿慘案」:早盤各行不惜代價以10%以上利率吸收存款;託管行因為回購利率離譜不敢做清算,導致午盤後交易單據大量堆積。央票8%;短端短融16%;好多債一天跌一塊錢……「資金沒這麼貴過,債沒這麼跌過。」

歷史紀錄最終被以驚人的數據刷新。銀行間隔夜回購最高成交利率創紀錄地達到30%,7天回購利率最高則達28%,被市場稱為「銀行間的高利貸」。據一位銀行間交易員回憶稱,6月20日下午就做了一筆利率25%的隔夜質押式回購,總額2億元。

6月23日,工商銀行在公告的系統網絡升級時間之後,還是遲遲無法正常使用。全球最大的這家銀行,擁有近3億客戶,這讓市場充滿了疑慮與猜測,也讓恐慌從金融、投資人士之中蔓延到普通老百姓層面。

借錢的多了,放錢的少了

從5月中旬開始,銀行間資金已漸趨緊張。到6月末這個每年銀行資金最緊張的時點,2013年銀行的資金鏈更是繃到比往年更為緊張的水平。

其實,危機在更早以前就已經出現。南方週末記者採訪發現,從5月中旬開始,銀行間資金已漸趨緊張,銀行間利率不斷攀升,市場人士們普遍反映錢很難借了。

通常,銀行每天會根據資金進出情況計算頭寸,確定當天有多少資金需要融入,或者可以融出。而金融機構之間借錢,通常會通過貨幣經紀公司詢價,或者靠機構間打電話雙邊約定。

「打一圈電話發現很多機構都不願意出錢了。大家信息一交匯,就能感覺到資金慢慢開始緊起來。」一位銀行間交易員告訴南方週末記者。另一位在一家大型保險公司從事資金交易的人士則說,「往年從來沒有這麼早就開始出現緊張」。

6月末通常是一年中銀行資金最緊張的時點。據中信證券測算,除去銀行需要滿足半年末存款考核要求,全行業需要補繳5000億存款準備金、4000億財稅徵繳和2500億大銀行分紅。

Shibor歷史數據顯示,往年即便是現金最緊張的六月末,Shibor最高時不過為2011年6月22日到達過7.47%的高位,其餘年份雖有波動,但都不到4%。

排除6月末這個季節性因素,2013年的一個大背景是貨幣政策收緊,不僅沒有釋放流動性,央行還於5月重啟已暫停近三年之久的央票發行,以回籠資金。

而且監管層曾於2013年上半年先後出台過至少四份能直接影響銀行間流動性的規範文件,分別針對的是銀行理財產品、外匯佔款、債券市場和票據業務。

其中一個對流動性最為直接的影響是,5月外管局下發20號文,鐵腕打擊跨境虛假貿易融資。此文立竿見影,公開數據顯示,中國5月新增外匯佔款大幅降至668.62億元人民幣,遠低於此前三個月月均兩千多億的規模,僅為1月時新增外匯佔款的約十分之一。

同時20號文還將外幣納入存貸比考核要求。通知要求外匯存貸比超標的銀行,應在每月初的10個工作日內將頭寸調整至下限以上。這一規定大大增加銀行間流動性壓力。比如,據多位國有大行資金部人士透露,工行外幣貸款一直做得較猛,受外幣存貸比考核要求,工行需要增加大量外幣存款,就必須用人民幣購匯,而這一數據被計入減少的新增外匯佔款數據之中。

「為了外幣存貸比達標,工行需要調度的頭寸不是小數。」一位知情人士透露,「其他銀行也有這種情況。」

而過去,工行一直是最大的資金輸出行之一。一位銀行間交易員告訴南方週末記者,國開行、農發行這些政策性銀行長年有資金融出。而四大行裡,工行和農行相對穩健,長年有資金輸出。

另一個直接影響是,中國外匯交易中心5月出台債市新規,禁止銀行理財賬戶與自營賬戶關聯交易,這相當於在銀行兩種資金之間建了一道隔離牆。通常,銀行的理財資金資產大多都是短借長投,向公眾發行短期理財產品籌集資金再投入到長期項目中,如果理財到期時銀行可以用自營資金暫時接盤過渡。但新規之下,則只能向市場融資。

6月21日,評級機構惠譽國際公佈報告指出,2013年6月最後10天到期理財產品高達1.5萬億元。測算顯示,假設85%的銀行間資產能夠立刻變現(不計變現成本)且銀行無須支付任何到期理財產品的情況下,以2012年上半年數據而計,流動性情況最差的光大銀行,收回近90%的貸款才能滿足其短期現金流出需求。平安銀行和華夏銀行次之,需要收回近75%貸款以滿足需求。

央行鐵腕

「過去一般早上先溝通,看央行的意向,下午打報告,四點前央行就會給錢。」

更關鍵的是,此番與往年不同的還有,央行的態度。

據一位銀行資金交易員回憶,往年如果碰到類似銀行間市場資金緊張的狀況,一些一級交易商會跟央行打電話溝通,向央行申請定向逆回購。比如在資金吃緊的2011年,一級交易商與央行的溝通就前所未有地頻繁。「一般早上先溝通,看央行的意向,下午打報告,四點前央行就會給錢,相當於定向逆回購。」上述交易員告訴南方週末記者,「因為通常借錢太困難才會打報告,所以一般打報告央行都會放行。」

而這次,央行一反常態,至少未在公開市場運用包括逆回購、SLO(公開市場短期流動性調節工具)等任何工具釋放流動性。央行的上一次逆回購操作還要追溯到2013年2月7日,此後央行一直在通過正回購回籠資金。一位銀行間交易員告訴南方週末記者,央行曾讓各銀行上報SLO需求,也進行過逆回購詢價,但最終均詢而未發。

不僅沒有釋放流動性,央行還於5月重啟已暫停近一年半之久的央票發行,回籠資金。即便在銀行間流動性已十分緊張的6月18日和20日,央行還分別發行了額度為20億的三月期央票,數額不大,卻足以顯示央行鐵腕的決心。

事實上,2013年6月24日,央行在其網站上刊發實際於6月17日向各家商業銀行發送的《中國人民銀行辦公廳關於商業銀行流動性管理事宜的函》,明確表態,「當前我國銀行體系流動性總體處於合理水平」,要求「加強對流動性影響因素的分析和預測,做好半年末關鍵時點的流動性安排。」

「央行底線很明白,不發生區域性、系統性風險,大機構不倒閉。」一位央行內部人士說。

更讓外界矚目的是最高層的表態。過去一個多月內,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曾三次提及「盤活存量貨幣」。6月19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李克強提出要優化金融資源配置,用好增量,盤活存量,更有力地支持經濟轉型升級。

這讓央行的態度被外界解讀為「執行貨幣新政,實行鐵腕政策」。從市場人士那裡,央行獲得了一個廣為流傳的新稱呼「央媽」。

大行不差錢

大行有錢,只不過錢貴了。

既然如央行所言,市場流動性整體充足,那麼為何這次銀行間市場的流動性風波又會如此之巨?央行鐵腕糾偏市場預期的背後又是出於何種考慮?

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國有大行高管告訴南方週末記者:「以往市場上借不到錢只能問央行要,現在你們自己搞定,只不過借錢成本變貴了而已。這就是央行的判定。」

5月下旬後,儘管銀行間利率不斷攀升,但漲勢一直較為平穩,直到6月6日出現的一起黑天鵝事件。

當日,市場有傳聞稱,興業銀行存放在光大銀行的一筆60億元資金,到期後光大因資金頭寸不夠,沒有按期歸還。儘管光大銀行、興業銀行均出面否認違約傳聞,但多位銀行間交易員則稱,光大銀行延遲交割確有其事。

這則傳聞重擊了市場信心。自6月中旬開始,建設銀行總行甚至要求其下屬分行暫停將資金存放同業。

Shibor利率也一直在上升,到6月19日則深受另一則事件的刺激。

這一天,銀行間市場人民幣交易系統閉市時間延遲了半個小時。據一家大型機構的銀行間市場交易員透露,之所以延遲,是因為某家銀行沒有及時借到錢來「平頭寸」,央行也沒有像以往一樣,在交易系統不能準時關閉之前就施以援手。

這兩個罕見的情況震懾了市場,導致次日各個市場都顯示了對資金的渴求狀況。

6月20日中國財政部六月期國庫現金定期存款招標,中標利率跳升至6.50%,不僅創下15個月來同期限品種利率高點,且已與同業存款的利率水平相當,顯示銀行求錢若渴不計成本。

股份制銀行則成為流動性危機的重災區。「都快瘋掉,拚命搶錢。」一家大型保險公司的市場部高管告訴南方週末記者,「一些股份制銀行開出1個月年化10%的收益率,有多少要多少,100億不嫌多。」

銀行間交易員們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渠道招攬資金。微博、金融行業QQ群上充斥著各種資金報價。民生銀行上海資金交易中心一位交易員在她的微博上寫道:「各位好朋友,拜託了!缺跨月末同業存款!各個期限都可以,明日放膽報價過來。謝謝!只要你有錢,我就能夠收。」

不過,也有市場人士認為,市場資金面並未如想像中緊張,更稱不上「錢荒」。這次流動性緊張根本上來說是資金分配不均衡導致的。

央行相關負責人6月24日接受財新網採訪時透露,估算上週末金融機構超額準備金高達1.5萬億元,處於相對較高水平,總量上並不缺錢。

「大行有錢,其他金融機構缺錢。這幾大行在銀行間市場的地位是不可撼動的。它們這時候不把錢往外放,反而收緊。」一位保險公司銀行間交易員說,「這樣做的後果是,原來借錢都是隔夜、7天,最多14天。現在沒有機構出錢,又實在需要錢,就借時間最長的,要麼就借更貴的。」

一位央行內部人士也認為,央行的一級交易商,主要是一些大行收緊,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這種局面。「政策預期不太確定,大行也不敢貿然放資金。而且這些大銀行也希望以更高的價格將資金放出去。」

6月19日,央行曾召開貨幣信貸形勢分析會議。

在一份市場上廣為流傳但未經證實的會議紀要中,可以看到這樣一些原因:一些大行未發揮市場一級交易商應有的作用,導致貨幣市場價格大幅波動。部分銀行對寬鬆的流動性盲目樂觀,對6月將出現的一系列影響流動性的因素估計不足(準備金補繳、稅款清繳、假日現金投放、補充外匯頭寸及外企分紅派息、貸款多增等),措施不到位。

同業之殤

為了盈利,這些銀行開始尋找成本更為低廉的短期資金,產生更大規模的資金錯配,也因此帶來比過去更大的流動性風險。

不可忽略的另一個原因則是,一些銀行長期從事大規模的同業批發業務,期限錯配相當高,給流動性管理帶來較大壓力。

「股份制銀行資金都比較緊,特別是同業業務做得比較大的機構,比如光大、民生、興業、浦發。」一位銀行間交易員說。

股份制銀行受到利率管制,往往在盈利衝動下進行業務創新——除了傳統的同業存款、同業拆借,它們往往大大發展同業業務中的買入返售業務。

這些銀行的業務模式主要是,一面從市場拆借資金,另一面將拆來的資金購買同業資產,套利賺取利差。這些資產本質是貸款,但通常以信託收益權、票據資產的形式計為買入返售資產(按約定先買入,再按固定價格返售的證券等金融資產)。銀行熱衷買入返售業務的動因是,同業資產不必佔用讓銀行頭疼的信貸額度和存貸比限制,而且相比表內信貸,同業業務風險權重低(不超過25%),能有效節約資本。

過去數年,銀行體系流動性寬鬆,而資產端收益一直比較高。「前兩年做這個挺賺錢的,至少2%、3%的利差。」一位熟悉同業業務的銀行業人士告訴南方週末記者。

但新的變化是,同業資產收益率下降很快。據上述人士介紹,2012年信託收益權收益率高的能達到8%-9%,6%以上是正常,票據收益整年平均6%-7%。而2013年,信託收益權收益率降至5%-6%,票據資產收益率低至不足5%。「今年的同業業務利差已經縮窄到0.5%。」

為了盈利,這些銀行開始尋找成本更為低廉的短期資金,用更短借的錢,也因此帶來比過去更大的流動性風險——資產期限可能是3-6個月,但對接的資金可能只有1個月,甚至7天,通過不斷滾動去跟資產錯配,賺取價差收益。

一旦遇上流動性趨緊,資金到期可能無法接續,這些銀行就必須「不計成本去融資」。而在過去連續數年的寬鬆貨幣環境下,許多銀行已經過慣了資金充沛的好日子,對央行2013年以來頻頻發出的收緊信號並未真正在意。

不少市場人士認為,買入返售業務是造成銀行間資金緊張的元兇。摩山投資董事長嚴駿偉認為,銀行創造出買入返售業務,把信貸業務變成資金業務,把用於同業拆借的資金變成影子資產鎖死,「央行越放水,越被影子資產鎖死」。清退買入返售資產,釋放同業現金流,金融市場資金就會全面寬鬆。

國務院金融研究中心副所長巴曙松認為,不能簡單認為同業批發規模大的銀行就必然受到衝擊程度高,主要還是看哪些機構期限錯配的程度高、盲目放大槓桿的程度高、哪些機構缺乏流動性管理能力等。「有的金融機構雖然同業業務規模大,但是期限錯配並不顯著,顯示這些銀行已經具備了較好的流動性管理能力。」

而一位央行人士則認為,買入返售業務的本質源於金融壓抑。「中國市場的利率一直是人為壓低,長期來看是不利於經濟發展的。如果中國完全利率市場化,銀行間利率保持在4%-5%是比較正常的。」

「央媽」出手

「最高層向市場發出了逼迫經濟轉型的強烈信號」

面對一度陷入恐慌的市場,「央媽」其實並沒有坐視不管。

接近央行的人士告訴南方週末記者,儘管此番央行並未直接向市場注入資金,實際上卻通過對國開行、工行做窗口指導釋放部分流動性。交易數據顯示,6月20日下午兩點半開始,隔夜回購陸續出現多筆成交,利率在8%左右,遠低於當時14%左右的加權利率水平,而收盤前,更有數筆隔夜回購成交利率為4.30%左右。

6月21日,銀行間資金緊張的局面已經有所緩解。

當日銀行間市場隔夜回購利率驟降380個基點至7.9%,創下2007年10月以來最大跌幅,7天回購利率也回落350個基點至8.1%。

然而,市場對銀行間流動性緊張的恐慌已經開始層層發酵,連鎖反應從貨幣市場傳導至資本市場。

A股則遭遇「黑色星期一」。滬指6月24日暴跌5.3%,失守2000點大關,並創下自2009年8月31日以來近四年中最大單日跌幅。深成指則創下自2012年12月4日以來的新低。當日逾百隻股票跌停,銀行股則全面跳水,整體跌幅達到6.68%,一天蒸發2510億。在銀行間流動性危機中備受關注的平安銀行、興業銀行、民生銀行跌停。

這樣的狂跌之下,令市場人士擔心接下來是否會出現銀行理財產品、信託等的兌付違約;而股市的進一步下跌,會導致上市公司股權質押的重新估值,如此下去將自發地演變成一場頗具規模的金融危機。

銀行間的事件,也開始將越來越多的個人投資者捲進來。

此時,幾乎每家銀行都絞盡腦汁增加現金流入,理財產品收益率應聲提高。據銀率網統計,截至6月25日,在售理財產品中,預期收益率高於6%的理財產品達到23款,並且其中有8款投資起點低於10萬元,投資期限小於3個月。

交易所逆回購收益率也全線飆升。深交所逆回購投資門檻為1000元,上交所資金門檻為10萬元,招致大批散戶湧入。

波及層面不斷擴展,也讓風險升級。週二早上,股市繼續下跌,而下午央行的態度開始軟化。

在當天的公開市場操作中,由於當日的120億元歷史正回購到期,央行選擇了「無為而治」,停發央票的同時,也沒有進行任何方向的回購操作,這相當於為市場投放了120億規模的流動性。

在此次事件中,一些對監管者調控藝術的不滿之聲開始出現。一位國有大行的高層在接受南方週末記者採訪時表示,「修正部分小銀行的過度槓桿行為,修正銀行業存在多年的年末季末沖時點數的行為,確有必要。但應該由財政部、銀監會調整銀行會計和信息披露準則,人行修改同業數據報表體系等多種手段解決,而不是簡單地採取『懲罰市場』的做法。」

「政策不能劇烈擺動,」他說,「監管層要學會從『政策制定者』向『市場看護者』轉變,學會尊重市場。」

有趣的是,也有另一派人士看好這次事件的作用。

「央行這次給了不那麼守規矩的銀行必要的警告,又沒有造成進一步的問題。除了股市受到較大影響,其他都相對平穩,」一位從事金融業務二十多年的人士告訴南方週末記者,「更重要的是,最高層向市場發出了逼迫經濟轉型的強烈信號,這對中國的未來至關重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0414

當我們還年輕,我們的錢到底應該放在哪裡? Passion啟航

http://xueqiu.com/5780378715/24370265
寫這篇文章的前提是,您不是富二代,官二代,您的社會資源有限,但您渴望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財務自由。

自從開始研究價值投資,養成了的習慣,喜歡對任何事物進行估值,買什麼東西都必需物超所值,當然,這可能不是個好習慣。

買個IPAD我要估值,我喜歡看書,也喜歡買書,網上幾乎有所有書的PDF版本,這樣就可以省掉很多買書錢,平均每本書40元一本,60本書就收回成本,這還不包括IPAD的其他功能,這就是我大概的估值過程,看上去可能很可笑。

之前在中東地區工作,當地賣的名表,西裝和汽車比國內要便宜30%以上,汽車不用說了,買了你也帶不回來,但當地的中國人很喜歡到表行掃貨,還有的同事喜歡去阿瑪尼買衣服。我卻從來沒買過,真是怎麼估值也看不出它們值那個價錢。

幾個月前,有個賣保險的給我打電話,說有個人身意外傷害保險好啊,每年交8000元,交8年,保你18年,保額最高100萬。我大概算了一下回報率,假如這8萬在我手裡,15%的複利回報,五年翻一倍,18年也基本上是100萬的複利回報,這回報還是在我不出人身傷亡事故的情況下就能得到的,我為什麼要把這錢交給保險公司,讓他們拿我的錢去做投資。我給那賣保險的小姑娘講解了一番,她可能也沒聽懂,反正再也沒給我打電話,呵呵。

現在剛剛畢業的大學生,就業率低的問題不說,剛開始工作,工資應該都不會太高。這個時候要面臨買房結婚生子的問題,壓力應該都很大。

房子是必需品,也可以算一種投資,雖然回報率不一定很高,過去100年美國房價每年平均漲5%,基本上比通膨高點,這可跟國內過去十年房價的漲幅相去甚遠。如果是貸款買,收益率會加倍,首付越低,收益率越高。貸款相當於借銀行現在的錢,而將來用未來已經貶值了的錢加上利息歸還給銀行,挺划算。但是有一點,如果每月還款額佔自己收入的比例太高,會很不爽。我有個朋友,北京名校畢業,畢業後留在北京工作,收入不低,在北京結婚,貸款的買房,每月還款額佔到自己和妻子總收入的一半以上,現在又要了孩子,活的那叫一個苦啊。自己為自己買了一大筆負債,把自己完完全全困在一個地方,未來幾十年不敢丟掉工作。其實或者也可以像高曉松那樣,一輩子不買一平米房產,活的反倒瀟灑,但真能活的這樣灑脫的人真不多。

買車,可能有些偏激,按我的估值方式,汽車完完全全是一件消耗品,20萬的車,按十年折舊,每年2萬,每年油錢保養保險2萬,這就4萬。最重要的一點,汽車不能升值,只能耗費現金流,喪失了機會成本。國外的公共交通沒有國內方便,沒有車去有些地方很困難。而國內公共交通這麼發達,城市中地跌,城間的高鐵,為什麼要在自己還年輕,資源還很有限的情況下買車,買一個不能升值消耗品,我覺得很奇怪。

很多年前讀過一本書[窮爸爸和富爸爸],書中把人按照財務狀況分為四個項限。

查看原圖
大部分年輕人是在左面兩個項限裡,這兩個項限裡雖然也有這個項限內的頂尖人士,但是相比於右面兩個項限裡的企業擁有者和投資者,左面兩個項限內獲得財務自由的概率更低,因為左面兩個項限內的人們擁有的槓桿太少了,比如說,一個公司白領,也許你得工資很高,但你必須消耗自己的時間為老闆創造著價值,你就為你的老闆創造財富提供了一個槓桿。

如果你有這個能力,可以嘗試進入企業所有者項限,像馬云那樣嘗試出創業,當然創業成功的從概率來說,比較低。李嘉誠就是從僱員項限積累資本,然後跳到企業擁有者項限開始創業,最後再進入投資者項限的。

你也可以進入投資者項限,如果你自己不願意去創造一個生意,沒關係,全世界有成千上萬的生意在股市裡,你可以找到自己喜歡的生意,將自己的資產放在這些生意裡,讓那些優秀的生意和優秀的管理者來每年為你賺錢。

這篇文章沒有結論,我想表達的是,我們還年輕,為了能早點財務自由,儘量將自己有限的資產放在未來能增值的地方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3828

聯想:用創業的心態做農業 不賺快錢不賺農民的錢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5472.html

文 本刊記者 盧旭成

在聯想集團打拚了19年的PC老兵陳紹鵬,回到了父輩從小就希望他逃離的農業領域耕耘。

帶著聯想控股定好的目標——做一個受人尊重和信賴的安全高品質的農業品牌,陳紹鵬潛行一年半後,終於在2013年5月8日對外推介聯想佳沃,其目前的主打產品為藍莓和獼猴桃。

2011年10月,陳紹鵬宣佈辭去聯想集團高級副總裁職務,轉而負責聯想控股現代農業板塊。以他為豪的父母當時為他要去幹不受國人待見的農業而暗暗垂淚,當年他父母經常這樣刺激陳紹鵬:不好好讀書,就要回來種地。

而柳傳志這樣解釋為何選擇一個做PC的人來做現代農業:「這裡面除了種植,還有運輸、管理、銷售諸多環節,實際上需要一個真正懂得企業運作的人來打頭。陳紹鵬以前的業績證明他是一個全面的領軍人物,無論從道德品質上,從管理經驗上,都給了我們充分的信心。」

在「黑馬老友記」節目錄製中,聯想控股高級副總裁、聯想佳沃總裁陳紹鵬在《創業家》社長牛文文面前敞開心扉,講述他怎麼在一個陌生的領域,用創業的心態把聯想農業從零做到壹。

農業就是那樣的地位

2011年年初的一天,我出差在路上,接到柳總(柳傳志)的電話。他說,紹鵬,我跟元慶(聯想集團CEO楊元慶)商量了,聯想控股有一塊業務叫現代農業。我想把這個板塊做成一個核心資產,要做大、做好、做出品牌來,我覺得你挺適合的,不知道你想不想做?我立即就答覆他,我非常有興趣。

其實我有一種衝動,什麼時候有機會像柳總那樣也去創業,把一件事情從零做到一,不管這個一是多大。當然,我想在聯想控股做,因為這始終是一個我很熱愛的大家庭。定下來後,我就在聯想集團內部高度保密地進行工作交接,2011年10月份宣佈,11月1日真正開始做。

我在聯想集團這邊發展得不錯,我爸媽也挺以我為驕傲的。我懷揣著創業的激情,意氣風發地回家了,開門就說,你們知道嗎,我做農業了。以前我回去,我爸媽都很高興,但這次我發現我爸非常不高興,吧嗒吧嗒地抽煙,不說話;我媽拉著我的手說,我跟你爸辛苦一輩子,就希望你能離開農村。老闆是不是不滿意你,把你從一個好部門降到一個差部門去了?說著說著,她眼圈都有淚花了。

我有點傻了,怎麼解釋?我突然想到,這真的就是中國農業的現實。我們在城裡,坐在玻璃房子裡,講行業的發展和戰略,心裡很美,但在普通中國民眾心裡,農業就是那樣的地位。這給我上了第一課。

在聯想集團的時候,我日常打領帶穿西裝,皮鞋擦得蹭亮,褲縫明晰,坐飛機頭等艙,下飛機有團隊接,住的都是五星級酒店。做聯想農業的時候感覺完全不一樣。

一開始公司(聯想佳沃)總共就五個人,老同事來拜訪我,我還需要突然中斷談話,自己手忙腳亂地打電話訂餐館,他們覺得不能理解。我說,這種事做做也挺好,我們別老陽春白雪,上去就下不來了。人生中有些階段去歸零一下,會走得更遠。

2011年10月底,我第一次悄悄地去聯想控股收購的獼猴桃基地考察。我還按聯想集團時的穿著習慣飛到基地,一進田,沒仔細看,一腳踩到泥坑裡,泥水濺了一身,後來乾脆把領帶一摘,就蹲在田邊跟農民交流,兩三個小時過去,站起來一看,衣褲完全不像樣子了。晚上我住在一個小旅館,沒有空調,二層是個卡拉OK廳,我住三層,聽了一夜的歌,一分鐘都睡不著,最後乾脆起來寫筆記,不知道熬到幾點,終於睡了一會兒,但很快又得爬起來。鄉下的情況真的和我們平常習慣的大城市生活差異很大。

大部分時間我都埋頭在農場的田間地頭轉,偶爾見到老朋友,他們就問,產品什麼時候出來,新公司叫什麼名字?我說,還得等一段。估計人家心裡想,是不是就出不來了?我們內部積攢著壓力,一個項目一個項目地去做。特別是投第一個項目的時候,我覺得特別煎熬。

果業最容易打品牌

聯想為什麼做農業?因為(大家)吃東西都不放心。我們進來後,發生在我家裡的一件事,激勵著我一定要做出安全放心的農產品。

一天夜裡十二點多,一個電視節目的專家在教怎麼識別假的紫米。我和我太太比較重視健康,在正規渠道買了一些紫米,天天吃。看完節目凌晨1點多,我和我太太面面相覷:家裡的紫米不會有問題吧?我們把紫米取出來,用專家教的方法,發現10粒紫米裡只有3粒是真的。作為一個消費者,每天都被這種事情撞擊,感到無奈和無助。

聯想控股的目標是,要做一個受人尊重和受人信賴的安全高品質的農業品牌。我們絕對是瞄著(這個目標去)打。我覺得很好,但也極難。其實,有時候創業還是有機會性的,你要的東西,如果機會沒有到,也不一定能成。

這麼大的題目,是給了足夠的空間,但還要摸索,不可能一上來什麼都做。到底我們從哪兒切入?國企(中糧等)出生就承擔著大門類主食(糧油)的保障任務,民企又大都聚焦在資產周轉效率更高的養殖業和草本種植業。豬肉領域已巨頭林立,雙匯、金鑼、溫氏等都做得比較大,我們是新來的,難出頭。

我到壹號土豬看過,在歐洲的同學立馬給我電話:紹鵬,你要收購壹號土豬?是不是要養豬了?其實那是一個學習和接觸過程。我還去看了三文魚、牛、雞的養殖,也去看了大米、雜糧等種植業。雖然老家在農村,但沒有一點農業經驗和知識,只能到標竿企業去學習和考察,向專家請教。頭三個月,我見了差不多七八十家公司,幾十個專家。我們還從社會上請了一些教授來講課,大到國家的宏觀農業政策,小到具體的植物學、果蔬生長原理等。

我們為什麼選擇果業作為切入點?價格受不受管控,行業體量夠不夠大都是考慮因素。果業有超過5000億元的市場規模,是一個充分競爭的行業。現代農業裡,超過5000億的領域不多,只有豬肉(過萬億)、油、果、蔬等5個左右。過去十多年,果業每年的增速13.6%以上,未來幾年也有8~10%。

但我們選擇果業的根本原因是,它離聯想農業要做出品牌的總目標最近。

果業為什麼最容易打品牌?首先,果業沒有比較強大的品牌,沒強品牌的地方,我們認真做,更容易做出一個好的品牌;其次,果業產品容易差異化,水果好不好吃,消費者一吃就感知到,而像大米、麵粉等大宗商品很難有差異化,做品牌只有靠噸位去拼。

木本的水果,三年掛果,五到七年豐產,對手進來也要如此。投資週期長,有一定的門檻,比較適合我們這個階段的身份去做。

之所以選擇藍莓和獼猴桃作為主打產品,主要考慮到,人們已從吃得有營養往吃得健康轉變。藍莓被稱為抗氧化之王,關鍵是,這兩個品類還不是很強的地理標誌品牌。贛南的柑橘,煙台、陝北的蘋果,都是地理標誌品牌,誰都能用,難維護。我們要建的是商業品牌,要避開大宗品類,做的人多,難創新,量大,難有品牌溢價空間。

不能賺快錢,不能賺農民的錢

我覺得我還是比較幸運(可以在聯想控股體系內,拿著10-20億元去做現代農業),不用操心員工的工資能不能發出去,現金流會不會斷裂,可以專心致志地攻克行業和業務上的挑戰。

聯想佳沃要做出品牌,就兩件事:1、過硬的產品和服務,這是做品牌的根基,最終品牌是靠消費者的口碑建立起來的。2、大量的宣傳教育推廣。

為了保證安全高品質的產品,我們併購了都擁有萬畝優質產地的青島沃林藍莓果業有限公司和四川中新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成為中國最大的藍莓全產業鏈企業和最大的獼猴桃種植企業。

我們通過全程可追溯系統(藍莓一個生命週期有158個標準操作步驟,300人次接觸這個基地)建立消費者對「吃得放心」的信心。做一個全程可追溯的IT系統,誰都能做,但流程最後怎麼把責任落實到每一個人,每一個環節,這是最難的,我們做到了。技術並不是最難的,難的其實是管理,是團隊的執行力,公司的價值觀和文化。我們把聯想控股過去近30年管理和文化的積澱,嫁接到併購來的新團隊和企業中去。

我們還在智利收購了五家水果種植企業,建立海外種植基地,並且跟智利和澳洲領先的水果公司結成戰略合作夥伴關係。全球化佈局可以把全世界最優秀的水果彙集、精選出來,帶給中國消費者享受,還解決了中國消費者反季節吃新鮮水果的問題。更重要的是,把國外先進種植技術和管理經驗,帶回中國,提升產業水平。

無論是養殖業還是種植業,都需要掌握源頭,掌握源頭並不意味著你要擁有它,而是要實現精準、深度的管控,確保它按照你的質量和作業標準來做。主要通過兩種模式來擴張:1、託管(管家農業),種植大戶或家庭農場全部由聯想佳沃的派人打理,最後分成;2、ODM,ODM是PC行業通用模式,解決的主要是什麼問題?普通的公司+農戶模式,太鬆散。ODM模式下,種植園全部按聯想佳沃的標準和規範作業,只能使用我們提供的農資,最後產出來的東西聯想佳沃全部包銷,雙方利潤分成,佳沃分小頭,種植戶分大頭。通過託管和ODM模式,我們不用大面積流轉土地,也能夠快速上規模,還能讓當地農民獲得合理的利潤回報。如果種植戶得不到合理的價值分配,是不可持續的,一定會在產品質量上會出問題。

做現代農業有幾個心態必須要端正——第一個心態就是現代農業不能指望著賺快錢;第二個心態是現代農業沒有暴利,農業和食品是永遠的朝陽產業,人永遠要吃東西,但它只有穩定合理的回報,要想賺很高的利潤,不要來農業和食品行業;第三個心態是不能賺農民的錢,而要賺技術、管理和品牌的錢。

聯想佳沃今年的營收可能做不到10億元,現階段我們的重心是產品讓人放心、信任,各個鏈條磨合好,把品牌打出來。有了品牌,我們可以疊加品類。既有品牌,又掌握行業的規律,疊加起品類來更容易,能夠把聯想佳沃的整個積累發揮出來。

選擇有限品類——做好品牌——掌握規律——積累團隊實力——再做品類疊加,聯想佳沃走的是這樣一條發展道路。

終極來講,走這條道路應該可以做出很大的規模來,但要成功最關鍵的是團隊能力要更得上,所以現在人才隊伍的建設是我最關心的一個問題。

配文:

農業產業鏈價值如何分配才合理

如果全鏈條產生100元的價值,育種要分到5%,種植環節大概分到25%,加工環節20%,流通儲運環節20%,銷售環節25%,最後的5%給品牌。這是全世界農業價值鏈分配的大體規律,如果不按這個規律分配,產業鏈可能就會有可持續發展的問題。

現代農業要做到「四化」

規模化,生產組織不是規模化的,就不叫現代農業;標準化,所有的質量和作業標準都是統一的,如果不是,那就是小農業;技術和管理集約化,不斷研發和應用新技術,不斷進行管理改造,信息系統改造,才能做成規模化產業;產品和企業品牌化,消費者一看到聯想佳沃的品牌就信任了,而不管它是在哪個產地產的,這才是現代農業。

聯想佳沃的渠道:

大型商超生鮮專櫃(主渠道);專業的水果零售、連鎖店;聯想集團的企業客戶;天貓、京東等電商渠道;關鍵消費市場建設體驗中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662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