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誰說投行末日來襲?看看華爾街漂亮的財報!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100139

盡管此前受住房按揭業務冷淡和交易業務縮水預期的影響,財報季前華爾街銀行頗有些“黑雲壓城城欲摧”的狼狽。但過去一周內各大銀行財報接連超出預期,令市場也隨之長舒一口氣。 本周的銀行財報雖然說不上靚麗奪目,但數字均高於預期,終讓人有了“守的雲開見日出”的感慨。 幾乎所有的銀行財報公布後股價均在盤前上漲。一直為人們所擔心的交易業務並沒有想象中那麽糟,而且個別銀行的部門,如高盛的自營交易部門和摩根士丹利的財富管理部門更是有炫目表現,讓人眼前一亮。 華爾街大行或將迎來最慘財報季? 此前,由於超低波動性導致交易收入驟減,市場對華爾街二季度表現並不看好。而美股的超高估值也讓投資者尤為關註企業二季度財報,一旦企業的盈利不佳,失去支撐的美國股市大概就離下跌不遠了。 今年以來,市場的超低波動性讓各大銀行的交易收入銳減。花旗(Citigroup Inc.)及摩根大通(JPMorgan Chase & Co.)已經連續4個季度交易營收下滑,而以往交易業務都是這些大投行最賺錢的生意。 早在兩個月前,摩根大通就已經發出警告,今年二季度的交易收入可能會同比大幅下滑20%。摩根大通目前是美國資產規模最大的銀行,該行的聲明給華爾街的其他公司也敲響了警鐘。果不其然,一個月後花旗首席財務官John Gerspach也作出了類似的警告,他表示本季度交易收入最高將下跌25%。 交易收入為什麽慘淡?最主要的原因當然是市場的低波動性,以及這背後的交易量暴跌。今年各類資產市場交易量較去年大幅下降,外匯市場交易量降幅最大,高達45%。 對於交易員們來講,沒有了交易量,當然意味著傭金收入的減少。由於業績慘淡,摩根士丹利已經宣布在倫敦、紐約和多倫多的固定收益部門進行裁員。已經有報道稱高盛的固定收益部門也將開始裁員。 二季度財報連超預期 一掃悲觀陰霾 不過,隨後各大銀行公布的財報均超出預期,之前的悲觀陰霾一掃而空。幾乎所有的銀行財報公布後股價均在盤前上漲。一直為人們所擔心的交易業務並沒有想象中那麽糟,而且個別銀行的部門,如高盛的自營交易部門和摩根士丹利的財富管理部門更是有搶眼表現,讓人眼前一亮。我們將各家銀行二季度表現簡要整理如下: 富國銀行:上周五富國銀行財報好於預期,銀行財報季迎來開門紅。今年第二季度該行實現凈利潤57億美元,同比增長近4%,折合每股盈利1.01美元,符合市場預期。營業收入211億美元,同比略有下降但好於預期。 花旗集團:在周一公布的二季度財報中,花旗集團盈利和營收均好於預期。該行二季度調整後每股收益1.24美元,預期1.05美元。調整後營業收入193.75億美元,預期為188.1億美元。 摩根大通:周二公布的摩根大通二季度財報雖然有所下降,但仍然超出預期,股價盤前上漲2.3%。凈利潤60億美元,每股盈利1.46美元,去年同期凈利潤65億美元,每股盈利1.6美元。營業收入244.5億美元,雖然低於去年同期的252億美元,好於預期238億美元。 高盛:同樣在周二公布的高盛二季度盈利和收入同比均上漲,輕松超出預期,盤前漲1.7%。凈利潤17.8億美元,較去年同期增加15%,與今年一季度持平。每股盈利4.1美元,超出預期3.09美元。營業收入91.3億美元,超出預期79.8億美元。 高盛二季度的靚麗財報,主要受益於自營交易業務強勢反彈。固定收益和資產管理部門收入較上季度均有所萎縮,機構客戶和投行部門收入基本持平,只有自營交易部門異軍突起,營收20.72億美元,同比暴漲46%,環比增長36%。 美國銀行:周三美國銀行公布財報顯示,二季度每股收益(除訴訟費)0.41美元,遠超預期的0.29美元;營收219.6億美元,高於預期的216美元。凈利潤22.9億美元,不及去年同期40.1億。 摩根士丹利:受益於財富管理、投行和股票交易部門的搶眼表現,摩根士丹利周四公布的二季度財報也大超預期。該行二季度凈利潤13億美元,合每股60美分,營業收入85億美元,同比暴增46%。此前,彭博分析師的預期為每股56美分和81.9億美元。 摩根士丹利財報最大的兩點在於財富管理部門稅前利潤7.67億美元,較去年同期6.55億美元有較大提升。交易部門的營收為25億美元,略低於此前預期26.1億美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6802

高超的財技 易明的生活點滴

來源: http://eming620.mysinablog.com/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5494719

  這半個月來,單看中國3D數碼(8078)如何玩財技,真是令人嘆為觀止。短短兩周,其股價從0.39元的最高價暴跌至今天的0.081元收市,暴跌了0.309元,跌幅高達79%,而且看樣子還會繼續跌,隨時跌至0.06-0.065元之間,要是再來一招供股,那就更慘!

  這中間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呢?容我細細拆解。

  此股過去幾年來大玩財技,拆股、送股、合股又供股,樣樣玩齊,最新的財技就是先來一個五股合一,然後一股送十股,令人眼花撩亂,一般的股民根本就無法計算其股份的市價應該值多少。

  這一回是於九月二日合股,九月三日除淨,紅股則於九月二十三日開始買賣。

  其股價於九月一日的收市價是0.187元,九月二日合股後的收市價是0.89元,九月三日除淨後的理論價是0.081元,可是,其股價居然於除淨後的九月五日最高升至0.39元,升幅3.8倍,假如於九月二日以0.89元買入一萬股,本錢是8.900元,連同紅股就變成了十一萬股,那就變成了42,900元,賬面賺了34,000元,真是「和味」。

  可惜,就在九月二十三日其紅股即將開始買賣之前,其股價於今天的九月十九日已經暴跌至0.081元,完全打回了原形,下周二紅股開始買賣之時如果股價進一步下跌,那麼當日眼見的賬面利潤可能又要變成了虧損,這又是一個「鏡中花,水中月」的故事。

  大戶真絕,早不發消息,晚不發消息,偏偏就在除淨前後有所搞作,先是宣布借周秀娜之名搞手機遊戲及夥拍張智霖拍電影,後再宣布擬收購全球著名的電影及音樂連鎖店,其股價遂得以於除淨之後炒上0.39元。

  股民是貪婪的,眼見其股價從0.39元大幅回落,於是入場撈便宜貨,忘了九月二十三日有大量的紅股出籠,結果是一網成擒。

  為什麼股價會跌得那麼慘?

  當日除淨之後其股價曾經炒上0.39元,雖然當時要賣的話只能賣掉手上的一萬股,剩下的十萬股要到九月二十三日才能賣。假設當時以除淨後第一天的收市價0.242元賣掉的話,可收回2,420元,即是十萬股紅股的成本是6,480元,每股為0.065元左右,這可能正是其股價大跌的主要原因,股價跌至目前的水平,仍然有多少賬面利潤。最絕的是前天跌至0.102元之後來一個似模似樣的反彈,彈上了0.139元,遂令另一批以為已經見底回升的股民中伏。

  可能有很多股民不知就裡,一見跌幅那麼大就貪便宜入市撈貨,要是該公司再來一招供股那就慘矣!大戶將得以用低價回補已經派出去的貨,股民只能眼睜睜地期盼漫長的「望鄉」歲月!

  但願該公司不會那麼絕,突然宣布供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2618

追回王菲,快看霆鋒這些年發的財 中環現場

來源: http://xueqiu.com/9773230778/31716438

這兩天,最攝人眼球的新聞莫過於鋒菲的世紀複合了吧。



兜兜轉轉14年,霆鋒這位當初的不羈少年已步入而立之年,且從藝人轉型為霸道總裁+投資達人。

23歲創立PO朝霆  年賺逾億

今年暑假,你一定不會錯過“十二道鋒味”鋪天蓋地的宣傳攻勢,這檔美食真人秀節目的制作班底便是霆鋒11年前創立的PO朝霆。

(幾個月前還和冰冰在巴黎街頭玩親親[害羞]

2003年,霆鋒在香港銅鑼灣開設制作室,創立PostProduction Office Limited。公司中文名“朝霆”,取霆鋒名字中的“霆”字,意指蒸蒸日上。公司目前是全中國唯一全數碼作業的後期制作公司,能應付數碼高品質的標清及高清的技術要求,亦提供現場拍攝的後期技術支援。電影《一生一世》、《中國合夥人》、《前任攻略》、《不二神探》、《全城熱戀》、《桃姐》等電影後期制作均由其操刀。




2009年PO進駐中國,成立PO SHANGHAI,2012年,PO北京分公司在北京競園圖片產業基地開幕。現三間公司員工約120人,每年盈利上億元。

7月曾傳借殼香港資源

PO朝霆近年來屢傳上市,$香港資源控股(02882)$ 主席黃英豪今年7月出席新店開幕時表示,旗下星世娛樂集團計劃與霆鋒的電影後期制作公司「PO朝霆」合作。消息惹來市場憧憬PO朝霆或借此借殼上市,刺激香港資源一度狂飆逾兩成後停牌。

隨後公司7月16日複牌公告,表示業務活動範圍拓展至提供電影及電視後期制作服務,並正與一間專業提供電影及電視後期制作服務的公司就若幹合作形式進行磋商,但雙方尚未訂立最終協議。但好景不長,公司8月4日公布內幕消息,指雙方合作已告吹。




8月接受內地訪問稱暫不上市

霆鋒在今年8月接受內地某節目訪問,主持人問到朝霆是否打算上市?答曰:“再說。現在特別是科技的東西,最近幾年變得很快,特別是現在線上的廣告,或者是電話上面的廣告,這個模式變得太快了。所以很多東西要看的再準一點點。”

霸道總裁還是鋪王 持貨4億

香港寸土寸金,一鋪養三代更為港人所知。自2005年開始,霆鋒先後在中環擺花街買了3個鋪位。2012年5月英皇集團主席楊受成,斥資9120萬元購入擺花街28號地鋪後轉讓予霆鋒,其後霆鋒斥資1.17億元購入毗鄰的26號鋪位,令他在該地段擁有的鋪位數量增至5個,現時市值共約4億元。

但近年來香港零售增長放緩,據香港媒體報道:霆鋒旗下擺花街28號地下,已經丟空2年仍未租出。同為其持有的26號地下,雖由鞋店以月租約20萬元租用,但租金回報率低見2厘。好在2005年以2080萬元低價購入的壹號廣場地下6至8號鋪,租金共約18萬元,回報率約10厘。



霆鋒尋求演藝生涯外的投資機遇在香港娛樂圈不算是個例,A股近兩年影視公司紮堆上市,5年締造逾50位明星股東,湧現出“黃教主”、“甄嬛”等各個橫跨數千年的投資高人。而香港,盡管有不少明星擔任上市公司大股東或是董事,但其公司無論規模還是股價表現均難與高富帥的內地影視公司媲美。

周星馳比高一季度虧損5076萬

周星馳持股64.65%,並擔任執行董事的$比高集團(08220)$ 在創業板上市,市值10.9億港元,盡管星爺票房號召力不容置疑,但公司業績卻不忍直視,公司上月公布一季度業績,營業額1925萬元同比下降24%,虧損由去年同期242萬元擴至5076萬元。



蕭定一中國3D數碼暴漲暴跌成常態
蕭定一任公司主席的$中國3D數碼(08078)$ 去年簽約人氣正盛的Captain Cool 張智霖,股價當日翻番,可惜股價暴漲暴跌似成常態,股東如坐過山車,上周三暴泄47%,公司稱原因不明。目前市值4.1億。

黃百鳴天馬娛樂或可轉主板
黃百鳴持股57.28%的$天馬影視(08039)$,6月底公布2013年凈利潤同比增加37.8%至2680萬元。由於該公司過去連續3年皆錄盈利,日後或有轉主板機會,現市值7.9億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2728

Twitter和Facebook的財報大戰:各有千秋 財說

來源: http://xueqiu.com/9041141730/36363636

近日,在爭做美國“超級碗”賽事第二塊屏幕的角逐中,Twitter再勝Facebook,得到了更多的廣告和關註。時隔Facebook財報發布一周,Twitter財報姍姍來遲,在這場財報吸"睛&# 34;戰中,兩大社交巨頭誰又能勝出,財說帶您來看。
$Facebook(FB)$ $Twitter(TWTR)$ 






一、1.Facebook營收規模約為Twitter的8倍,但同比增速遠低於Twitter
2014年四季度Facebook營收為38.51億美元,比上年同期的25.85億美元增長了49%,,不過同比增速較上季度的59%有所下滑。
2014年四季度Twitter營收為4.79億美元,較去年同期增長97%,不過同比增速繼續呈現出下滑態勢。分析師平均預期Twitter 2015財年第一季度營收為4.495億美元,Twitter第四季度業績及2015財年業績展望均超出分析師預期,推動其盤後股價大幅上漲逾7%。



二、Twitter凈虧損同比收窄,Facebook凈利同比增34%
Twitter雖然營收表現不錯,但是凈利潤卻多年一直處於虧損之中,第四季度虧損有減少之勢。2014年四季度凈虧損為1.25億美元,比去年同期的凈虧損5.11億美元有所收窄,其中計入了1.77億美元的股權獎勵支出。不按照美國通用會計準則,Twitter第四季度凈利潤為7900萬美元,比去年同期的1000萬美元增長712%。
相比之下Facebook的盈利狀況依舊不錯,Facebook第四季度凈利潤為7.01億美元,比去年同期的凈利潤5.23億美元增長34%,但環比下降了13%。不按照美國通用會計準則,Facebook第四季度凈利潤為15.18億美元,比去年同期的8.14億美元增長86%。

GAAP凈利潤對比圖(單位:億美元)


非GAAP凈利潤對比圖(單位:億美元)



三、廣告收入占大頭,移動廣告營收是亮點
2014年四季度Facebook廣告業務的營收為35.9億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長53%。不計入匯率變動的影響,Facebook第四季度廣告營收同比增長58%。廣告收入在營收中占比為達93%,從下圖可以看到該比例不斷提升。移動廣告業務的營收在廣告營收中所占比例約為69%,高於去年同期的約53%。
2014年四季度Twitter廣告業務的營收為4.32億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長97%,移動廣告營收在總廣告營收中所占比例達到了88%。


四、Twitter月活躍用戶遠低於預期, Facebook環比增速有所上升。
對社交網絡來說,最重要的數字指標就是用戶數了。Twitter財務報告顯示該月活躍用戶總數為 2.88 億,同比增長20%,環比增長1.4%,與之前分析師認為的 2.92 億有很大差距。另外值得註意的是,Twitter 對數字素來敏感,在幾個星期前就不讓其所有內部員工都掌握 MAU 了。Facebook月度活躍用戶人數為13.9億人,比去年同期增長13%,環比增長3.0%。
兩巨頭用戶增速均出現下滑態勢。Twitter上個季度環比增速為4.8%,而這季度直降到1.4%,Facebook這季度環比增速有所上升,但是同比增長由上季度的14%降到了13%。





對於Twitter來說時間軸瀏覽量是個很重要的衡量指標,其直接反應了用戶在Twitter上的參與程度,不過很悲劇的是這一指標的數字雖在增長,但是第四季度的環比增速僅為0.6%,上季度環比增長為4.5%。

今後用戶增速則很難持續,除非公司能很快的改善用戶參與度。Twitter 在過去數月中做了迎合新老用戶的種種嘗試,今年1月底,Twitter向用戶推出了群聊與視頻功能,同時推出的還有錄音及編輯視頻服務。2月4號,Twitter又在測試即時時間線功能,即新用戶無需註冊即可看到感興趣的內容。周三晚間,Twitter還與Google達成協議,在 Google 搜索結果中顯示推文。

五、定位不同造就不一樣的社交巨頭
從以上的圖表來看,無論是營收、凈利潤還是活躍人數的規模,Facebook就像一幢摩天大樓,而Twitter更像是一座廣場,兩家社交網站的規模完全處於不同的量級上,這也似乎在暗示,這兩家社交網站吸引用戶的方式也不相同。

Facebook的使用更加平常,Facebook用戶通過此社交網站設計和管理著他們各自的網絡身份、共享數萬億的圖片、鏈接、愛好、以及他們的生活中的美好時刻,臉譜網已經成為他們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與之相比,Twitter的使用更加動態,人們相聚Twitter,實時共享最新消息,了解實時新聞變化,並於好友和名人們互動,並通過有限的140個字,評論,轉發各種小道消息。不過,在這兩家社交網站上,用戶都可以自由的交流。
Facebook更貼進生活,而Twitter更偏重時事,所以兩者才能共存。Twitter要趕上Facebook的規模,非常困難;而Facebook要趕超Twitter的時事優勢,也不那麽容易。美國白宮在超級碗賽後第一時間通過Twitter平臺恭喜了勝利者愛國者隊,而壓根沒有在Facebook上發過超級碗內容,似乎可以說明這一切。

兩大巨頭的競爭一直在繼續,是繼續倚己之長,二分天下,還是一方戰敗,合二為一,我們且行且關註。


閱讀財說更多精華文章歡迎點擊以下目錄鏈接:
http://xueqiu.com/9041141730/3237096
主題投資、新股解讀、熱門個股剖析、投資知識補習一網打盡,為您開啟全球投資之路
歡迎加財說全球投資交流QQ群:205373295

 @今日話題 

分享財說好文,成為朋友圈里的巴菲特。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1132

【財技】回溯15年來的資本套利與運作:資本家的財技路徑(上)

來源: http://www.ikuyu.cn/indexinfo?type=1&id=11089&summary=

【財技】回溯15年來的資本套利與運作:資本家的財技路徑(上)

申猴年,中國漸進式改革已在本世紀走過了15載。這場深刻的社會變革中,中國五千年經濟史上最激動人心的創富遊戲,演繹至前所未有的高潮。


新財富曾把成功創富的企業家分為實業家和資本家。這是因為,隨著資本時代的深入,我們見證了財富高度的刷新,已從來自實業家的智慧,轉為更有賴資本家的運作。資本的加持與善用,已成個人乃至國家財富創造與創新中的重要一環。


回溯這15年來的資本風雲,股權、融資、套利、操縱、杠桿,是其中最令人矚目的關鍵詞。


股權,是緊系公司治理與企業家財富的安排。眾多日後的資本派系及商界巨賈,正是在國企改革的盛宴中,借低價收購國有資產、MBO、托管國企,完成了原始積累的重要一躍。此後,在資本市場“點股成金”的效應之下,各路豪傑不惜挖空心思,圍繞境內外上市融資等途徑謀求資產證券化,實現財富的放大,紅籌上市、借殼、跨境轉板等套利手法層出不窮。


對於上市公司股東,提升估值、實現權益最大化乃至最終高位套現是本能,於是,優化會計報表、並購重組等一系列市值管理手法紛紛被采納;各式“四兩撥千斤”功效的股權杠桿、財務杠桿亦頗受青睞。面對財富的誘惑,有玩家亦不惜鋌而走險,關聯交易、財務造假和股價操縱等灰色財技層出不窮,對上市公司的操縱與掏空現象屢禁不止,資本玩家與監管者之間的貓鼠遊戲也不斷升級。


資本市場風雨變幻,江湖格局跌宕起伏。一波市井平民崛起草莽、登場弄潮,一批資本梟雄輝煌墜落、歸隱田園。隨著監管的嚴密和經濟環境的變遷,昔日歷經市場洗禮、名震江湖的資本派系或轉型實業,或湮沒於市。而圍繞財富的政策博弈、妥協及交融依然不止,只要存在人和資本,套利與運作的大戲就會持續上演。


產權套利:眾多產業及資本大佬的起家基點


1978年開啟的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軌中,產權制度變革是一大核心。其上及全國性的國有企業,下至地方性的集體企業,轟轟烈烈,前所未有。產權變革的盛宴,為資本玩家的套利運作提供了肥沃土壤,將改革創富的浪潮推至歷史高點,也令“國退民進”至今仍是一個充滿爭議的話題。


套利國企改制


這場產權變革運動中,國企改制是最波瀾壯闊又最暗流洶湧的一頁。由於國企“效率失靈”通常被認為源於信息不對稱造成的代理成本高企、“所有者缺位”,因此,國企改制的思路被定位為捋順委托代理關系,一系列大刀闊斧的改革圍繞著國企所有權與經營權的分離展開。


其具體方式,既有所有權層面的,如出售國企;也有所有權與經營權兩個層面相互結合的,以MBO、員工持股為代表;還有經營權層面的,如托管國企,即國資管理部門以招投標等方式選擇受托人,通過簽訂契約的形式(實質是信托協議),委托其負責國有資產的運營。


一系列國企改制的手法之下,衍生了層出不窮的花樣財技。歸納起來,其中的套利路數,大致有三。


一是,低價收購國企。由於國企“所有人缺位”、乃至“代理人缺位”,國企出售過程中,國有資產價值嚴重受壓現象甚為普遍。在各種名目的包裝運作之下,資本玩家得以低成本收購國企,上演“空手套白狼”、“蛇吞象”的資本魔術。


雨潤集團(01068.HK)是低價收購國企的典型(見新財富2010年2月號《雨潤財技 狩獵國企》)。其掌門人祝義材借各地方政府減輕負擔、拉動就業的機遇,多次以零對價收購國企同業,獲得了大量土地和成熟物業,使企業資產額和收入額得以迅速擴張。


1996年5月,南京雨潤獲得南京市政府批準,以零對價並購曾是“國家一級企業”的南京罐頭廠,成為江蘇省首例“民企收購國企”案例。並購國企擴張的獨特模式,從此成了“雨潤系”迅速發展壯大的利器。自1997年開始,祝義材頻頻出手,相繼在江蘇連雲港、安徽阜陽和當塗、四川內江和都江堰、河北邯鄲、遼寧開原,乃至黑龍江綏化、哈爾濱等城市,收購了11家國企,被稱為“國企收購王”。


雨潤收購國企成本低廉,可從江蘇雨潤收購哈爾濱肉聯廠(簡稱“哈肉聯”)案例中得以管窺。據公開資料,哈肉聯作為俄式肉灌制品的專業廠家,歷史可追溯至1913年,被認為是哈爾濱的城市名片。2001年前,哈肉聯處於虧損狀態;2001年,在省市有關政策的支持下,哈肉聯開始慢慢複蘇,在本埠的市場份額由過去的不足10%上升至30%,實現了扭虧為盈。2003年,在當地進行國企改制、國有資本從一般競爭性領域退出、鼓勵民營企業並購的背景下,江蘇雨潤以零對價將其納入囊中。雨潤食品招股書顯示,收購當年,哈肉聯的凈利潤就達到965萬元,次年上升到1000萬元。


相比之下,“方大系”的財技則更為爐火純青(見新財富2012年3月號《方大系:方威收編國企的財技》)。2006年6月開始,遼寧方大先後接手海龍科技(600516,後改名“方大炭素”)、長力股份(600507,後改名“方大特鋼”)、*ST錦化(000818,後改名“方大化工”)3家上市公司,短短5年時間,迅速打造出A股市場上的“方大系”。


方大對國企的“蛇吞象”,奧妙在於兩個“神秘”杠桿:一是非完全市場化的協議收購;二是行政力量介入的非市場化或半市場化收購。正是依靠這兩個杠桿,方大能以低價輕易獲得國企資產,隨後又以市場化的方式高額定價,從中賺取差價。通過不斷複制低成本收購國企的模式,方大系屢屢上演“點石成金”的故事。其1973年出生的掌門人方威的財富也水漲船高。自2008年,方威以23.6億元的身家登上“新財富500富人榜”,僅三年之後,其身家飆漲至95億元,躋身富人榜前100位。


二是,被變通的“國資MBO”。MBO曾在國外證券市場風靡一時,這種管理層在公開市場上溢價回購公司股權的工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決企業激勵不足及代理成本問題。


本世紀之初,繼四通集團首吃“螃蟹”之後,眾多上市公司紛紛試水MBO。2001年,美的集團(000333)成為A股市場第一家MBO企業,中國上市公司此後迅速掀起MBO熱潮,更有輿論將2003年定為“MBO年”。


作為有效的激勵工具,MBO為國企管理層提供了一個創造及積累個人財富的機會,滿足功勛卓著的企業家群體的部分產權訴求。並且,MBO使得國企管理層的身份由單一的經營者變為所有者和經營者合一的雙重身份,使內部人員激勵與企業經營績效掛鉤,對於盤活國有資產、激發企業活力可謂功不可沒。


毋庸置疑,一些顯赫的民企,如萬達商業(03699.HK)、中興通訊(000063)、聯想控股(03396.HK)、中聯重科(000157)、雙匯發展(000895)等等,無不在一定程度上受益於MBO。如,萬達最早為1987年的大連西崗住宅開發公司,經多番重組,逐漸成為王健林個人控股的民營企業,走上發展快車道;中興通訊脫胎於國企航天部陜西691廠,曲線完成MBO,發展成為A股最大的上市通訊企業。


在這其中,雙匯的產權改制可謂是體現了複雜財技的MBO運作(見新財富2007年3月號《高管聯手高盛 雙匯“激勵局”》)。從2002年開始,雙匯管理層就一直以隱蔽的方式實施激勵計劃。於是乎,兩家名為“海宇”、“海匯”的公司應運而生。


2002年6月28日,包括萬隆、張俊傑在內的雙匯50名高管及員工在河南漯河註冊成立了海匯公司,註冊資本為1.1868億元。成立之後,海匯即開始與雙匯頻繁發生關聯交易,並不斷參股和控股雙匯系內企業,最多之時達到18家,遍布雙匯的上下遊業務。由於海匯與雙匯的經常性的關聯交易,雙匯的毛利率水平一度下滑。


2003年6月11日,與雙匯管理層關聯頗深的16位自然人股東出資7.2958億元,註冊成立了海宇公司。2天之後,海宇公司受讓雙匯集團持有的雙匯8559.25萬股國有股,約占雙匯25%股權,位居第二大股東。2003年8月20日,海宇公司最終出資4.02億元,完成上述股權收購,每股價格為4.7元,略高於雙匯當年中期每股4.43元的凈資產,市凈率僅為1.06。雙匯集團和漯河市國資委在上述股權轉讓中顯得頗為慷慨。


事實上,海宇公司的成立初衷在於幫助管理層低價受讓雙匯的國有股權,而海匯公司的角色則是雙匯管理層獲得收益、籌集資金的平臺。自海宇公司2003年後成為雙匯發展第二大股東後,雙匯開始大手筆派息。在現金流量凈額為負值的情況下,雙匯仍然連續兩年大比例分紅,2004年派息率甚至超過100%。僅僅三年時間,海宇獲得巨額利益,僅從雙匯獲得的現金分紅就高達2.01億元。按當年所付出成本計算,海宇公司的收購雙匯股份的成本實際上降低至1.57元/股。這種非正常的分紅方式一度影響到雙匯正常的投融資策略及財務狀況。


但由於雙匯對海宇、海匯相關披露違規,2005年1月,雙匯被中國證監會河南監管局責令限期整改。為此,2005年1月和2月,雙匯先後收購了海匯持有的相關參股企業的股權。在這些交易中,海匯依然賺得1098.49萬元。2005年12月開始,中國證監會、國資委先後發文對上市公司股權激勵提出明確要求。海宇公司的情況與監管層有關股權激勵的規定相去甚遠,雙匯陷入了進退兩難的激勵困局。


彼時,高盛洞察到雙匯管理層所面臨的激勵困局。在海匯暴露,“雙海”激勵難以繼續維系之際,雙匯管理層轉讓海宇所持股權成為高明之策。2006年4月,海宇公司將其持有的雙匯1.28億股(占雙匯25%股權)以5.62億元全部轉讓給由高盛(51%)與鼎暉(49%)共同設立的香港羅特克斯有限公司(Rotary Vortex Limited,下稱“羅特克斯”)。通過向羅特克斯轉讓股權,海宇套現5.62億元,與其2003年得到雙匯股權時的出資成本4.02億元相比,海宇共獲利1.6億元,加上三年內從雙匯獲得的現金分紅2.01億元,海宇在雙匯股權投資上獲利總計3.61億元,投資收益率達到89.8%。


此後,2006年6月,漯河市國資委將其持有的雙匯集團100%的股權,以20.1億元的價格轉讓給羅特克斯。雙匯從此變為外商投資股份有限公司。


然而,故事並未結束。在羅特克斯完成對雙匯集團的收購1年半後,2007年10月,高盛將其持有羅特克斯5%轉讓給了鼎暉,鼎暉由此取得對羅特克斯的控股權。圍繞上市與退出,以萬隆為首的雙匯管理層與鼎暉方面進行連番博弈(見新財富2014年10月號《萬洲國際急上市 萬隆與鼎暉的博弈》)。


在此過程中,嘗過激勵甜頭的萬隆將前述模式運用到極致。2013年6月,在完成收購史密斯菲爾德(SFD.NYSE)後,萬洲國際(00288.HK,原名“雙匯國際”)又實施了新的股權激勵計劃。為“表彰”萬隆和楊摯君在收購史密斯菲爾德時的“突出貢獻”,為兩人單獨設立激勵計劃,其中向萬隆控制的順通控股有限公司獎勵5.73億股,向楊摯君掌控的裕基環球有限公司獎勵2.46億股。此外,雙匯管理層還設立運昌公司等境外持股機構,作為員工期權的載體。最終,兩度沖刺上市之後,萬洲國際於2014年8月在港IPO,鼎暉方面獲得退出渠道,以萬隆為首的管理層也在持續的運作中獲得萬洲國際的控制權。


從雙匯MBO案例中可以發現,在國企MBO的浪潮中,不乏外部資本的助推。而以國企改制項目見長的PE弘毅投資,更是其中典型,其在成立早期投資的中國玻璃(03300.HK)、中聯重科、石藥集團(01093.HK)皆獲得超額回報(見新財富2015年7月號《弘毅12年投資成績單全解剖》)。


但是,MBO幾乎從實行之日起,即飽受各界質疑。在當時國有資產出資人監管角色尚未到位的情況下,MBO被曲線變通,成為長袖善舞者侵吞國有財產的合法外衣。由於產權交易方式不夠規範、產權交易程序不夠透明,致使MBO企業出現收購價格缺乏定價依據、收購者資金來源不明、經理層還款計劃不完備、收購主體合法性難以保證,甚至自買自賣、暗箱操作、內外勾結、做虧再賤賣等問題。最常見者,MBO被變通為管理層換購(MBI),管理層用銀行的錢以折價方式收購不能流通的國有股,並且自己定價。可以說,一場轟轟烈烈的國企MBO變相成為國企管理層“空手套白狼”、國企私有化的資本盛宴。


彼時,諸如格林柯爾“國退民進”狂歡、海爾(600690)成立職工持股會“曲線MBO”、TCL(000100)產權改革貓膩等事件被曝,轟動一時。各地的國企產權改革隨後開始“收官”,眾多叱咤風雲的企業家被撂倒於MBO,身陷囹圄。2004年4月,MBO被緊急叫停,直到當年12月,國企MBO才被有限制地允許。


三是,“尋租”托管國企。“背靠大樹好乘涼”。眾多受托方資本,身穿國企的“馬甲”,甚至直接以國企身份進行低成本擴張,巧妙分食一般企業難以企及的國有資源。更有甚者,在實際操作中,由於國企托管監管政策漏洞、多原則性規定依據協議操作、強制規定力度不夠,被托管國企財產被受托民企無償處置,或受托方與委托方惡意串通,將托管企業的財產隨意轉換給受托方等現象屢見不鮮。


“物美系”的成長壯大,即得益於“玩轉”托管國企(見新財富2009年7月號《物美系迷局》)。1994年4月,張文中註冊成立了北京物美商場有限責任公司(下稱“物美商場”),開啟其零售業生意。在北京,由於黃金地段物業資源稀缺且價格高昂,單純依靠租賃場地經營的擴張模式,零售商場很難在短時間內形成規模。但憑借大股東隸屬於原內貿部的背景,物美商場得以以國有企業身份,與在北京黃金地段擁有網點資源的國有商業企業簽訂托管、合作協議等方式,張文中很快摸索出一套低成本擴張的道路。


1998年11月,物美商城與國有商業企業北京石景山天翔貿易總公司訂立合作協議,雙方成立了物美天翔,前者持股60%、後者持股40%。作為雙方合作的載體,物美天翔獲得授權,包括將石景山天翔經營的商鋪改建為由物美商城經營的綜合超市或便利超市,繼續雇傭石景山天翔的員工經營綜合超市及便利超市等,而物美商城同意支付經營場地的租賃費用及員工成本。


此後,物美商城在京津等地複制上述模式,其不僅獲得了多個原本由國有企業或第三方企業占有及經營的、適合綜合超市及便利超市業務的經營場地的管理及經營權,而且還能夠以穩定的租金在北京市的黃金地段取得長期租約。由於能以相當於市價1/4的價格托管國企店鋪,物美僅出租店鋪經營場地的收入就能覆蓋其支付的全部租金,僅北京崇文門菜市場近8000平方米的一個賣場,以25年計,節約的租金就接近1.8億元。


正是背靠原內貿部這棵大樹,借助托管國企的模式,“物美系”得以分食其他企業難以企及的國有資源,物美商城的商業網點快速拓展,營業收入及凈利潤的增長速度在市場上一騎絕塵。截至物美2003年香港上市前夕,“物美系”的商業網點達到226家,而其中就有141家經營權通過這種托管方式取得。


物美招股書顯示,其營業額由2001年的6.9億元增至2002年的10.9億元,增幅59.1%;同期凈利潤也由1560萬元增至2740萬元,增幅75.6%;2003年營業收入為15.79億元,同比增長43.5%;凈利潤達到7160萬元,超出了招股書預測的7000萬元,同比大幅增長161%;2003年凈利潤率高達4.55%,不僅大幅超出當時內地最大連鎖企業聯華超市(00980.HK)的1.76%,還高於世界500強沃爾瑪的3.27%。


托管國企為主的商業模式,還令物美贏得了資本市場的高估值和融資便利。2003年上市之時,物美創下了當年香港資本市場最高的認購倍數。其中90%以國際配售形式發售的股票認購倍數達13倍,其余公開發售的10%的投票認購倍數達到了150倍。物美在行使超額配售權後總共發行了8800萬股,籌資5.471億港元。張文中也由此完成了個人的原始積累,於2006年以15.2億元的財富首次躋身“新財富500富人榜”。


收編集體企業


國企之外,中國的公有制經濟成分中,還存在另一產權改革的重地—集體經濟。在產權關系不明晰、低激勵、投資主體單一導致企業高負債等問題被引爆之後,數以萬計的集體企業,包括沙鋼股份(002075)、紅豆集團(600400)等“蘇南模式”的“旗艦”,相繼開始改制,其高潮出現在最近15年中,具體手法包括出售集體企業產權、MBO等,其中也衍生出花樣繁多的套利“把戲”。在改制後持有沙鋼集團29.8%股權的沈文榮,更於2009年以200億元身家登上新財富500富人榜首富的寶座。


此外,一批原本為獲取銀行貸款、國家稅收等方方面面好處,掛靠在公有制企業或行政單位下屬、打著“集體”旗號經營的“紅帽子”企業,在外資參股及海外上市浪潮中,也希望脫“帽”,輕裝上陣。從某種意義上說,不失為民企增長“助推器”的“紅帽子”,同時也是資本尋租與產權套利的財技之一。這類操作的典型受益者如波司登(003998.HK)。


出身於“蘇南模式”的波司登,對國有的“紅帽子”情有獨鐘。其掌門人高德康上世紀80年代開始創辦服裝廠,1991年5月註冊成立了集體企業—康博工藝時裝廠。此後,借助《公司法》的出臺,高德康順勢將其改制成為股份制企業,並與另外4家股東聯手成立波司登。到1997年1月,波司登摘掉“紅帽子”,高德康成為持股69.43%的大股東。


擺脫集體企業身份之後,1998年底,波司登又將自身51%股權拱手讓於國有企業華聯控股(000036),再次扣上“紅帽子”。經過多番運作,波司登又於2004年再次“摘帽”,變身為民企,高德康持有波司登100%股權。最終,波司登在2007年登陸港股。


2004年,高德康從華聯控股手中接過48%波司登股權之時,波司登市值僅為4.37億元,三年後在香港上市的波司登振翅高飛,市值高達273億港元。在“紅帽子”之間遊刃有余、進退自如的高德康,不僅完成了對公司的全面控制,並且使公司市值增值約60倍,令人咋舌(見新財富2010年9月號《波司登的帽子戲法》)。


轟轟烈烈的產權變革運動,成為日後眾多資本派系及商界巨賈完成原始積累的重要一躍。不過隨之而起的“國退民進”質疑聲,又使之漸趨偃旗息鼓,一批商業大佬相繼鋃鐺入獄。此後,國企脫困轉向債轉股、不良資產剝離等資本運作方向,資本市場更成為國企脫胎換骨的一大助力器。與此同時,伴隨工業化、城市化紅利的釋放,國企經營迎來新的生機,工商銀行等一大批國企轉而成為財富世界500強榜單上的常客。


歷史總是不斷閃回。而今,經濟轉型之下,國企再次面臨新的成長挑戰,混合所有制改革又被提上日程。中石化成為這一輪混改的樣板。在進行專業化重組、分拆不同業務板塊上市的過程中,中石化通過引入中金公司、海爾、騰訊等外部機構,實現產權混合的同時,也引入了不同領域的合作夥伴資源(見新財富2016年2月號《解碼中石化專業化重組》)。


今天的巨無霸國企,已非15年前亟待脫困的吳下阿蒙,其對資本的遴選,有了更多前置條件。與此同時,上一輪國企改革中國有資產流失的陰影之下,無論國有資本的退出,還是民間資本的進入,各方仍步履謹慎。因此,這一輪混改的主要命題,已演變為能否激發民間資本參與熱情,實現國資、民資共贏。國企改革,依然需要從另一個方向摸著石頭過河。


資產證券化:必經的財富放大器


15年來,中國經濟的勢如破竹,創業者身家的幾何級數增長,與資本市場填平產業與資本之間的鴻溝不無關系。IPO與借殼,使實體企業利潤得以獲得十倍乃至數十倍的溢價,穿梭不同資本市場,可以帶來可觀的估值差價。資本市場的“點股成金”效應,使得融資對賭、上市鯉魚跳龍門、借殼貓鼠遊戲等運作風生水起。


對賭成與敗


上市融資是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經之路,也為眾多創業者夢寐以求。然而,這種資本“魔法棒”並非每一個創業者都能一夕擁有。在上市之前,許多企業需要進行若幹輪私募融資,並為對沖私募投資人風險,簽下“對賭協議”。


對賭,賭的是業績,“籌碼”是股權。從某種意義上說,“對賭協議”是激勵企業超常規擴張的“催化劑”。近年來,雖說國內資本市場嚴格禁止IPO項目中的各類對賭,但在重大資產重組等領域,都變相引入對賭機制。其中,對於擬註入上市公司的標資產的業績承諾是最常見的對賭安排,如未達到目標時的股份追送、差額補足、一元回購等。


2002年,蒙牛乳業(02319.HK)與大摩、鼎暉、英聯三家戰略投資者對賭成功之後,“對賭協議”一詞便在中國商界聲名大噪(見新財富2005年1月號《摩根財技,狩獵蒙牛》)。


2003年,摩根士丹利等投資機構通過類似於可轉債的“可換股票據”向蒙牛乳業註資3523萬美元,折合人民幣2.9億元。為使增值目標能兌現,摩根士丹利等投資者與以牛根生為首的管理層簽署了基於業績增長的對賭協議。雙方約定,從2003年到2006年,蒙牛乳業的複合年增長率不低於50%;若達不到,公司管理層將輸給摩根士丹利最多7830萬股(相當於蒙牛乳業已發行股本的7.8%)的上市公司股份;如果業績增長達到目標,摩根士丹利等機構就要拿出自己的相應股份獎勵給蒙牛管理層。


這種苛刻的對賭條件下,蒙牛搏命狂奔,2003至2005年實際銷售額及利潤增長超過50%,達到預期目標。2005年4月,大摩等3家投資方以向蒙牛管理層持股的金牛公司支付總價為598.7644萬美元的可換股票據(合計可轉換成6260.8768萬股蒙牛乳業股票)的方式,提前終止對賭協議,3家投資方也賺取了相當於投資額550%的“超豪華禮包”。這一場業績對賭,各方都成為了贏家。


事實上,“對賭協議”是一把雙刃劍,這個金融工具絆倒的知名企業和企業家也不少,永樂電器(00503.HK,已退市)屬於不幸的一個。


2005年1月,永樂電器以20%的股權,向摩根士丹利和鼎暉融資5000萬美元。雙方簽下了一紙“對賭協議”:如果永樂電器2007年的凈利潤高於7.5億元,外資股東將向管理層轉讓4697.38萬股永樂電器股份;如凈利潤相等或低於6.75億元,管理層將向外資股東轉讓4697.38萬股;如果凈利潤不高於6億元,管理層向外資股東轉讓的股份最多將達到 9394.76萬股,這相當於永樂電器上市後已發行股本總數的約4.1%。


2005 年10 月,永樂電器在香港聯交所完成IPO,獲得超過10億港元融資。永樂電器2005年全年凈利雖然由2004年的2.12億元大幅增加至3.21億元,但是其單位面積銷售額卻下降了2.8%、毛利率下降了0.6%。按照業績預警,其2006年的全年業績很可能低於2005年的3.21億元,那麽2007年要實現6.75億元凈利潤的希望就會變得非常渺茫。這就意味著其創始人陳曉要賠至少3%的股權給摩根士丹利。無奈之下,2006年7月,永樂電器選擇被國美電器(00493.HK)收購,成為其全資子公司並從聯交所退市。


類似的案例還有很多。如,太子奶與高盛、花旗的對賭導致李純途控制權旁落;飛鶴國際(ADY.NSDQ)輸掉與紅杉資本之間的對賭,最終支付巨額美金回購股份等等。


上市跳龍門


即使國內資本市場經歷了20多年的發展,A股上市仍是一道難以跨越的門檻。在境內金融供給方面享受“次國民待遇”的民企,尤其艱難。這促使企業紛紛轉身境外,“紅籌上市”模式應運而生。


1992年10月,華晨汽車在紐約上市,開啟了這一模式之先河(見新財富2002年3月號《華晨財技》)。即,公司註冊在離岸的開曼、百慕大或英屬維爾京群島的殼公司,將境內實際經營業務的公司收購,再以離岸殼公司為主體申請於境外交易所上市。在該模式下,上市費用較為低廉,通過複雜的股權操作,設立層層殼公司,也能最終規避證券監管。並且,在境外的資本平臺,不論是直接貸款,還是債券融資,其成本都比國內優惠。


境內外資本市場的估值差異以及紅籌股遠離監管的“山高皇帝遠”,蘊藏著巨大的運作空間,不畏山高路遠的出海者多如牛毛。從香港上市的創維數碼(00751.HK)、比亞迪(02594.HK)、金蝶國際(00268.HK),到美國上市的攜程(CTRP.NSDQ)、盛大網絡(GAME.NSDQ)、百度(BIDU.NSDQ)等,陸續有來,2006年更是迎來了民企境外上市高峰。


甚至中國移動、中國聯通和中海油等央企,也借此途徑登陸港股。尤其,由於後期國資委對國企MBO的謹慎,央企紅籌上市成為一種最佳選擇,紅籌上市企業的管理層可以享受全部認股權權益,而且股份還可以全部流通。


恒大地產(03333.HK)首次上市的重組方案,是紅籌上市的典型設計(見新財富2010年4月號《冒險家許家印》)。



重組第一步:境內股權轉讓,資產歸至恒大實業名下。重組前,許家印通過恒大實業直接或間接擁有近百家子公司,業務涵蓋地產開發、物業管理和鋼鐵制造等三大塊,同時,下屬各子公司間交叉持股非常普遍,股權結構設計複雜。


許家印快速突擊處理交叉持股的情況,通過集團內部股權轉讓的方式,將旗下的擬上市資產,即從事地產和物業管理業務的各子公司股權集中歸至一系列廣州註冊的子公司(“三層子公司”)名下,並再將該系列廣州公司股權歸至恒大實業名下。在此步驟中,一系列股權轉讓均以各子公司註冊資本平價轉讓。


重組第二步:外資收購境內股權,註入上市主體。將境內資產集中歸至恒大實業之後,接下來進行紅籌上市的關鍵一步:將境內資產註入境外上市主體。為適應赴港上市需要,2006年6月26日,許家印分別在英屬維京群島和開曼群島註冊安基(BVI)有限公司(簡稱“安基”)和恒大地產集團有限公司,前者作為中間控股公司直接持有國內各子公司的股權,後者作為上市主體,為旗下所有營運及項目子公司的最終控股公司。


繼2006年6月26日註冊成立安基之後,安基從恒大實業手中收購各子公司的全部股本權益(均為廣州註冊的企業),收購價按照收購時對各個目標公司進行的估值厘定。招股書顯示,僅在安基成立兩日之後,即2006年6月28日,一系列股權轉讓就得到了主管審批機構—廣州市對外貿易經濟合作局的批準。至此,恒大在國內的各子公司被註入境外註冊的中介控股公司-安基,上述三層子公司也正式轉型成為外商獨資企業。


由於“優質上市資源流失境外”,民企“境外上市潮”直接觸發了2006年8月《關於外國投資者並購境內企業的規定》(俗稱“10號文”)出臺,紅籌上市門檻再度高企。該政策之下,外匯管理局卡住了境外公司註冊,商務部開始對實際控制人設立的特殊目的公司並購自己的境內公司進行審批,對於關聯並購和換股並購一概不予放行,並且證監會審批重申對紅籌上市的審批權。


“10號文”的柵欄高築,與該政策規定博弈的財技也奇招百出。例如,“10號文”政策規定,外匯登記是境外合法設立公司之前提,但外匯管理局只有在特定情況下才給予企業辦理外匯登記的機會,並且外匯登記辦理手續複雜、耗時費力,並且部分省市根本不予受理。如此一來,部分企業則通過“代持手法”直接繞過“關卡”。即在境外設立公司時,先由境外人士代持,在境外公司代持期間,辦理完畢返程投資,比如設立外商獨資企業或收購國內公司,等到境內外商投資企業取得外匯登記證之後,中國股東再進入境外公司。 


為規避股權支付限制、股權關系、關聯並購等的監管,有企業針對性地采取現金收購、協議控制、吸收合並等手法一一予以解決。比如,英利能源(YGE.NYSE)以“10號文之前完成重組的無需報證監會審批”為由直接繞過證監會審批。針對證監會對於特殊目的公司中的審批權,瑞金礦業(00246.HK)則以“如果不采取以特殊目的公司換股方式去重組,就可以不適用10號文的證監會審批要求”邏輯“鉆空子”。在銀泰百貨(01833.HK)的案例中,當事人采取疑似“先賣後買”的做法規避關聯並購的限制,SOHO中國(00826.HK)則巧妙借助張欣的境外人士身份躲過關聯並購審批。


借殼貓鼠遊戲


據統計,按照A股正常的上市節奏,每年IPO數量200家已是極限,一家擬上市公司平均需排隊等待2-3年。既然IPO排隊成“堰塞湖”,那麽“借殼上市”不失為一條上市捷徑。


與IPO相比,借殼遊戲的成本較低、成功率更高、手續更簡便。整個借殼過程,從上市公司停牌準備重組方案起,到證監會審核及正式實施,短則半年、長則一年即可完成。


從造富效果上看,借殼上市的威力也十分驚人。2015年,巨人網絡借殼世紀遊輪(002558),連續15個一字漲停,股價較停牌前漲足3倍;分眾傳媒借殼七喜控股(002027),兩個月內市值翻了4倍。在新財富500富人榜榜單上,2015年名列第393位的圓通速遞董事長喻渭蛟2016年排位猛升至第47名、個人財富增長250億元,即是受益於A股借殼上市的財富效應。


近年以來,受造假風波影響的一批中概股,紛紛謀求從境外退市後借殼回歸A股。2015年底,證監會先後暫停私募機構、類金融企業掛牌新三板之後,私募機構也將目光轉移到A股市場,意圖曲線借殼。這更加劇了融資需求,加之戰略新興板及註冊制延遲,借殼、炒殼的生意異常火爆,中小市值個股屢屢被爆炒,“殼”資源價格高企,可謂“一殼難求”。


根據《上市公司重大資產重組管理辦法》(2016年9月9日修訂前),借殼上市的認定條件包括兩項:第一,上市公司的控制權發生變更;第二,上市公司向收購人及其關聯人購買的資產總額,占上市公司控制權發生變更前一個會計年度經審計的合並財務會計報告期末資產總額的比例達到100%以上。


為分食借殼盛宴,各路資本“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不惜窮盡手法規避借殼審核標準,各種變形、升級版本的曲線借殼花樣層出不窮。圍繞借殼認定的2項標準,資本市場湧現出規避借殼認定的幾種套路:一是不變更上市公司的控制權;二是先進行重大資產重組,後再以減持、股權轉讓、股東結成一致行動人等手法,完成控制權變更;三是使收購資產占總資產比例不足100%;四是收購第三方資產,也即使重組交易相關方不存在關聯關系。


自2012年博盈投資(000760,後更名為“斯太爾”)重組案首開繞道借殼上市審批的先河之後,A股市場上類似的重組案接踵而來,而泰亞股份(002517)的重組設計,堪稱登峰造極(見新財富2014年9月號《泰亞股份重組的貓鼠遊戲》)。



2010年12月上市的運動鞋底制造的公司泰亞股份,實際控制人為林祥偉家族。由於公司業績並不突出,股價從2010年底的26元/股一直下跌到2014年8月的9元/股左右。泰亞股份盤子小、市值適中、債務輕、無重大訴訟和仲裁事項、經營出現頹勢,作為優質的“殼”公司,其吸引了眾多覬覦者,歡瑞世紀是其中之一。


借殼方歡瑞世紀整體作價27.38億元,相當於泰亞股份市值的1.7倍,其實際控制人為陳援、鐘君艷夫婦。為將如此龐大的資產註入上市公司,並規避借殼上市,二者的重組方案設計步步為營,環環相扣。


第一步:在重組前分拆泰亞股份實際控制人股權。股權分拆之前,林氏家族控制的兩家公司合計持有泰亞股份63.35%股份。通過切割股份,林詩奕持股19.23%,與其父控制的泉州泰亞投資合計持股29.41%,未超過30%,這使得林氏家族在保持泰亞股份實際控制人地位的同時,避免了向證監會提交豁免要約收購的申請。


第二步:置出所有資產和債務,泰亞股份凈殼化。歡瑞世紀所有61名股東以其持有的公司股權為對價,收購泰亞股份凈資產。完成業務剝離後,泰亞股份將只持有歡瑞世紀25.57%股權資產,其他所有的資產和債務則被轉移到歡瑞世紀眾多股東名下。經過一番折騰,泰亞股份得以變身成為一個凈殼,可以將歡瑞世紀的資產和業務註入。


第三步:泰亞股份收購歡瑞世紀剩余74.43%股權。在完成第二步的重組後,如果直接發行股份購買,將會改變上市公司實際控制人,觸發借殼上市。為解決這一“核心問題”,泰亞股份采取了巧妙的非公開發行和股權收購兩組行動,使林氏家族仍保持第一大股東地位。


第四步:歡瑞世紀處置泰亞股份原有的資產和債務。歡瑞世紀把其受讓的泰亞股份原資產和業務處置出去。經過此番動作,陳氏夫婦持有泰亞股份的股份數上升到5770萬股,占比13.33%,但仍低於林氏家族18.39%的持股比例,相差5.06%,整個重組工作到此完成。


整個重組方案,將股權分割、資產置換、資產註入、非公開發行等諸多行為融為一體,在股權比例設置、資產估值上的“恰到好處”使之成功規避借殼上市審批。為規避提交豁免要約收購申請,林氏家族大費周章,各種關鍵指標,如規避控制權轉移、大股東持股比例5%的界線等,都非常精準。從這個意義上講,泰亞股份重組案創造了A股市場規避借殼上市審批兼顧實現多重目的的典範案例。


為給“炒殼”降溫,2016年9月9日,中國證監會發布和實施了新修訂版《上市公司重大資產重組管理辦法》。這一被市場解讀為“史上最嚴”的借殼新規,細化了借殼的認定標準、取消了重組上市的配套融資、加大了針對上市公司及中介機構的問責力度。但由於目前A股註冊制尚難預期、根治IPO“堰塞湖”現象難以一蹴而就,借殼市場的供求關系無法根本性扭轉,新規定影響的或僅是殼資源價格和上市成本。在監管新規及市場行情雙重作用之下,曲線借殼上市的“資本遊戲”,想必會更令人腦洞大開。


(未完,待續……)


股市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文僅供受眾參考,不代表任何投資建議,任何參考本文所作的投資決策皆為受眾自行獨立作出,造成的經濟、財務或其他風險均由受眾自擔。


新財富酷魚正在積極建立和讀者、合作夥伴的聯系,你想獲取更多有價值資訊嗎?你想成為我們網站的作者嗎?你對我們的網站的更新有什麽建議?請掃描以下二維碼聯系我們的主編(本微信號不洽談廣告投放事宜,加的時候請註明“新財富+您所在公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6086

Robert Shiller:亮眼的財報季也無法阻止下一次回調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Robert Shiller接受采訪時表示,即便在接下來的財報披露季中,企業的業績表現強勁可能也不足以讓美股擺脫困境。

“盡管美股自二月份以來已進行了兩次回調修正,但其市場估值依然被高估。” Shiller說道,“在第四季度,標準普爾500指數的真實收益仍比2015年的低,如果人們對通貨膨脹進行了正確的估計,那麽就不會出現現在這樣令人驚嘆的市場走勢。”

他還警告說:“很顯然,一個穩定的收入季節對市場來說是個好消息,但這不是我們應該依賴的東西。”

到目前為止,美股第一季度財報披露正在穩步前行。上周五,摩根大通、花旗集團和富國銀行公布了各自的財報,盈利數據頗佳。 然而市場並沒有將其視為走高的理由,道指收跌逾百點,標準普爾500指數和納斯達克也小幅收跌。

無論企業營收是否令人失望,中東局勢是否趨於緊張,或者貿易戰風險是否增大,Shiller認為導致股市下跌的真正原因或許並非隱藏於此。

“什麽會讓市場走勢更低?什麽引發了市場的回調?人們習慣於問這類的問題,” Shiller說道,“通常情況下,除了回調本身,市場確實沒有任何真正的大新聞。”

就現在而言,他認為美國總統特朗普總統在商業上展示的友好姿態,對股票市場會有積極影響。但他也說了:“我們從未有過一位能夠激勵人們的總統。市場仍然存在風險,美股現在仍是世界上最昂貴的市場。”他認為在特朗普的領導下,美股市場的波動性會持續走高。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2377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席勒:亮眼的財報季也無法阻止下一次回調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Robert Shiller接受采訪時表示,即便在接下來的財報披露季中,企業的業績表現強勁可能也不足以讓美股擺脫困境。

“盡管美股自二月份以來已進行了兩次回調修正,但其市場估值依然被高估。” Shiller說道,“在第四季度,標準普爾500指數的真實收益仍比2015年的低,如果人們對通貨膨脹進行了正確的估計,那麽就不會出現現在這樣令人驚嘆的市場走勢。”

他還警告說:“很顯然,一個穩定的收入季節對市場來說是個好消息,但這不是我們應該依賴的東西。”

到目前為止,美股第一季度財報披露正在穩步前行。上周五,摩根大通、花旗集團和富國銀行公布了各自的財報,盈利數據頗佳。 然而市場並沒有將其視為走高的理由,道指收跌逾百點,標準普爾500指數和納斯達克也小幅收跌。

無論企業營收是否令人失望,中東局勢是否趨於緊張,或者貿易戰風險是否增大,Shiller認為導致股市下跌的真正原因或許並非隱藏於此。

“什麽會讓市場走勢更低?什麽引發了市場的回調?人們習慣於問這類的問題,” Shiller說道,“通常情況下,除了回調本身,市場確實沒有任何真正的大新聞。”

就現在而言,他認為美國總統特朗普總統在商業上展示的友好姿態,對股票市場會有積極影響。但他也說了:“我們從未有過一位能夠激勵人們的總統。市場仍然存在風險,美股現在仍是世界上最昂貴的市場。”他認為在特朗普的領導下,美股市場的波動性會持續走高。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2448

比獎門人更獎門人的財技 高仁

1 : GS(14)@2016-10-05 05:17:41

2016-10-03 HJ
各位「巴打」,高仁相信是第一個在《信報》連續超過6年「開壇作法」(寫財技拆局文章)的專欄作家,而高仁筆下多次提到「獎門人」畀「獎金加獎品」的財技,既可是以紅股代替現金股息,又可是以代價股份減少現金支出。

「高仁指點」話你知,「獎老」豐盛控股(00607)可能是「獎門人」的入室大弟子,不但盡得「獎門人」畀「獎金加獎品」精髓,更加有過之而無不及,比「獎門人」更「獎門人」,其財技在收購3家上市公司中表現得淋漓盡致。

在未成為比「獎門人」更厲害的「獎門人」之前,「獎老」的前身為陷入財困兼停牌6年的匯多利,匯多利由熟悉財技的Billy簡(簡志堅,其他財技可見2015年9月〈Billy簡敵意收購有乾坤〉一文)負責重組,引入南京豐盛產業控股董事長季昌群為大股東並注入資產,2013年底股份成功復牌。

現金加新股入股衍生

豐盛控股經過多年來業務整合之後,2016年宣布全面啟動戰略升級,把戰略定位為全球領先的大健康生活服務商,主要業務包括從事物業開發、提供綠色建築服務、投資、健康產品及服務。

各位「巴打」,今年4月,「獎老」就投資健康產品及服務的上市公司,並且耍弄從「獎門人」所學的「獎金加獎品」伎倆。豐盛控股以2.95億元認購衍生集團(06893)近24%擴大後股本,代價以「獎金」6460萬元現金,加上按每股1.94元發行「獎品」0.75%擴大後股份支付【圖1】。

豐盛控股與衍生集團又分別出資2940萬元及3060萬元成立合營公司,各佔合營公司49%及51%權益,以從事發展母嬰健康產品、製藥廠、醫院、醫療中心及相關服務。

9月初,豐盛控股再收購第二家上市公司,向實力建業(00519)大股東王敬渝購入逾22%股本,持股量增加至26.82%,涉及金額近4.4億元。實力建業主要資產為香港物業,豐盛控股指已於2015年開始發展投資業務,故收購符合其發展投資業務之目的。

各位「巴打」可能覺得,豐盛控股增持實力建業並沒有運用到「獎金加獎品」財技,但「高仁指點」話你知,「獎老」在交易之前分別向股東中國華融(02799)發行3.3%股份,以及向i-bank麥格理發行CB(可換股票據),涉及金額合共23.5億元,即是變相為增持實力建業儲定「彈藥」,兼且有「茄殊」落袋【圖2】。

純換股全購中傳動

到9月中,「獎老」比起「獎門人」青出於藍更勝於藍,提出以純「獎品」(換股)方式全面收購中國高速傳動(00658),基準為每2股中傳動股份可換5股新豐盛股份【圖3】。中傳動為內地風力發電機械傳動設備生產商。

高仁教各位「巴打」計計數,從中傳動角度來看,豐盛停牌前收報4.38元,每2股中傳動可換5股豐盛,相當於每股收購價為10.95元,較中傳動停牌前溢價46.6%;而從豐盛角度來看,中傳動停牌前造7.47元,豐盛以5股換2股中傳動,引伸每股豐盛新股發行價為2.99元,較豐盛停牌前折讓31.7%。

該項交易巧妙之處是,「獎老」利用純「獎品」方式全購一家上市公司,可以說是幾乎「斗零」(高仁註:「斗零」是香港5仙)都不用支付(當然要支付財務顧問及律師等費用);再者,豐盛現價P?E(市盈率)高達44倍,而中傳動僅得約11倍,以印刷高P?E股票收購低P?E公司,一定有jetso(着數)啦!

總括而言,「獎老」收購3家上市公司,交易一次比起一次精明,由「獎金加獎品」到以純「獎品」找數,可謂比「獎門人」更「獎門人」的財技。

本欄逢周一刊出

歡迎交流上市公司的財技個案及招數,請電郵至[email protected]

#高仁 #財經拆局 #財圈識真假 - 比獎門人更獎門人的財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1021

周顯﹕天才級的財技騙徒

1 : GS(14)@2016-11-10 07:43:13

【明報專訊】我有一個朋友,是天才級的財技騙徒,幸好他沒騙過我。

在很多年前,他買了一個商業單位,找了一名搞學校生意的富婆,作為租客,收對方很廉宜的租金,但要求把租約的租金提高幾倍,理由是﹕「我要同銀行借錢。」

供一期便斷供是欺騙 已供兩期屬周轉不靈

他當然是真的向銀行借錢,由於租約的租金很高,所以銀行借凸了給他,他不單足夠付清買價,還有大筆現金落袋。由於這故事是從第三者的口中聽回來的,所以我不知道他有沒有「醒」銀行經理,我猜想是有的。

對於那名富婆租客,他守諾言,並沒有加收租金,可惜對銀行,他付了兩期之後,便不再供款了。注意﹕法律上,這兩期供款十分重要,因為一期也不供,是存心欺騙,但供了兩期才斷供,則是周轉不靈,無力供款,這兩者的分別是很大很大的。

銀行追債不遂,便要把單位拿出來拍賣,這時,精彩的功架出來了。

拍賣樓宇的底價通常不能低於其欠債額,否則資不抵債,是剝奪了債仔的權益,可能會引致訴訟。在拍賣場,通常,測量師行為了製造氣氛,會先出第一口價。然而,這單位實質上是資不抵債,當然沒人承價,拍賣不成,銀行收回,正式向債仔追債。

拍賣行埋「棋子」 銀行放款收不回

誰知那名天才級騙徒早在拍賣行埋伏了棋子,出來作證,說有人出價而拍賣行不肯賣,侵犯了債仔的權益,因而拒絕還錢。按﹕這名證人,當然就是把這精采事件告訴我的「第三者」,即線人。

結果,錢不用還了,搞掂。至於那名倒霉的富婆,由於不想付出巨額租金,索性自己買下了舖位,等了幾年,居然賺了大錢。世事真的無奇不有。

[周顯 投資二三事]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0713&issue=2016111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4776

投資一周:根正苗紅的財技股

1 : GS(14)@2017-10-29 23:58:45

1990年,浪潮集團靠着研制出中國第一台傳呼機起家,現時已經是全中國最強的服務器公司,在2016中國企業500強排第218位,估計資產總值超逾一千億元。它的執行總裁王恩東是國家重點科學家,十九大黨代表,根正苗紅,公司自然也專做軍方的伺服器業務,是指定供應商之一。它擁有3間上市公司,上交所的浪潮軟件,市值是67億元;深交所的浪潮軟件,市值是240億元;港交所的浪潮國際(596),市值只有23億元,是最便宜的一間。浪潮國際在2004年上市;2007年的大時代,炒高了幾倍後1拆5;2008年轉主板,股價又打回原形;2013年又玩5合1;在2015年大時代,升至2.93元的近年高位,其後隨着大市徐徐回落。兩個月前,大股東宣佈以2.1元全面收購,溢價20%。其後股價急升,截至10月10日,只有9.56%的股東接受要約,它的截止日期正是昨天,由於昨天股價是2.43元,相信接受的股東絕不會多。很明顯,這次要約的目的,就是大股東增持,否則只要把股價打至2.1元以下,收購便可成功了。既然大股東有心增持,再加上它每逢大玩財技後,必然炒一轉的往績,我看,這一次也不應是例外吧?周顯投資者、八卦公、知識分子
mailto:[email protected]本欄逢周三刊出




來源: https://hk.finance.appledaily.co ... e/20171025/20193957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338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