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影響噹前投資環境的六大因素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429

近日的市場延續了今年以來的上漲趨勢,但在亞洲強勁的上漲之後,歐洲的增長開始顯現疲態。除去對日元和英鎊,美元總體上也開始走軟。日本市場由於假期休市,但MSCI亞太指數在中國股市帶動下上漲3%。郭樹清增加10倍RQFII、QFII額度的表態讓滬指收漲3%。

在金融股帶動下,歐洲道瓊斯斯托克600指數上漲0.4%。西班牙股市處於幾乎一年來(2012年2月)的最高位,意大利的股市也迎來2011年8月以來最好的時期,不過債市今天稍微回吐了漲幅。北美的經濟日曆比較冷清,北京時間明天凌晨伯南克在密歇根的講話很可能成為市場的焦點。

我們總結了影響噹前投資環境的六個關鍵因素:

第一,也是最重要的,有一種看法認為,全球經濟要比許多人擔心的要好。歐洲央行正在消除歐洲的尾部風險,歐盟也放出信號稱準備給西班牙、意大利和法國等國家更多時間來達成赤字目標。巴塞爾協議對流動性工具做出了更寬鬆的定義,並且延長了調整期,這些都鼓勵人們承擔風險。中國經濟在連續七個季度放緩後似乎開始見底。美國剛剛避免了一場嚴重的財政懸崖,這意味著國會預算辦公室警告的經濟衰退的可能性減小。

第二,日本開始大力推行凱恩斯主義政策。就在上週,日本政府出台了一項10.3萬億日圓的經濟刺激計劃,以期推動2%的經濟增長,創造60萬個新就業崗位。

作為財政刺激的補充,政府還尋求更加寬鬆的貨幣政策。日本央行將在1月21和22日召開政策會議,央行可能已經認識到兩個基本事實:1、自民黨擁有相當強大的民意基礎;2、在央行和政府的角力中,政府才是最終的勝者,因為它可以通過法律剝奪央行的獨立性。

第三,歐洲央行主席德拉吉上週放出信號稱,進一步貨幣寬鬆的障礙很大。雖然2012年下半年以來歐洲經濟一直在萎縮,但在今年一季度降息是不可能的。歐元區的金融環境已經有了顯著改善,央行希望這能夠去除實體經濟的病灶。

改善之一就是截止1月4日,歐洲央行的資產負債表降至2.96萬億歐元,為去年二月以來最少。此外,市場預期一些銀行將開始償還LTRO的貸款。考慮到美聯儲的資產負債表仍在不斷增加,歐元兌美元和可能上漲。

此外,有國家央行提供的緊急貸款援助也降至半年來新低,不過接下來對塞浦路斯的救助可能會讓該數字有所上升。最近的Target 2報告顯示,意大利和西班牙銀行11月零售存款有所上升。

上週,法國的企業與全國五大工會中的三個達成協議,使勞動力市場更具彈性(一種委婉的說法,直白點說就是使企業能更方便地採用短期合同,裁員和降薪),同時企業可能要多付一些工資稅。

第四,奧巴馬政府言辭拒絕了就債務天花板進行憲法討論,也拒絕運用法律漏洞印發硬幣。奧巴馬政府與共和黨關於新債務上限的對決已被推遲到3月1日。

近期經濟數據顯示四季度經濟將比三季度的3.1%增長率有較大的下滑。今年一季度的數據也不被看好。

第五,市場的技術分析條件(technical condition)日趨複雜。沒有技術層面上的證據表明眼下存在反轉趨勢,上週末一些外幣的強勢上漲看起來是在去年末和財政懸崖期間削減倉位後的重新建倉。然而,我們建議投資者密切關注外幣技術條件的惡化,這可能是反轉趨勢的前兆。

近來,外匯市場上有一些大的波動。上週,歐元創去年九月以來最大漲幅。日元已經連續九周貶值,這還是24年來的頭一遭。加元和澳元已經連續上漲了幾個月。市場對短期校正表現得很脆弱。

還有一些價格變動也值得關注。VIX指數跌至2007年金融危機以來的最低點,金價迎來11月來的首個上漲周。MSCI新興市場指數上週下跌,中斷了連續八週的漲幅。今年年初進入印尼、韓國和台灣的外資少於2012年初。國際股票基金經理可能會擔心韓國、台灣等地的經濟疲弱。

第六,是關於本週的一些重要數據。基於對歐洲央行立場的瞭解,我們並不期望市場會對歐元區四季度的數據做出反應。投資者將更加關注美國和英國的四季度數據。週二的英國通脹數據預期會有上漲的壓力,週五的零售數據可能會疲弱,這些都是重大事件。

美國的通脹、零售銷售額、新屋開工、工業產出和企業庫存都會常規發佈。庫存數據和1月份的費城聯儲調查數據將會更加吸引人。日本也會公佈一些月度經濟數據,但市場會更加密切關注政府的刺激措施和下周的日本央行會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2811

葡萄酒商業環境及模式的逐步成型將大幅降低國內葡萄酒廠商的資本市場估值 lslon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801d980101fzn9.html
從第一筆葡萄酒公司投資開始(新天國際),快有8個年頭了,對這個行業的認識,也由門外到略有瞭解,這個行業的特點在我的腦海裡正逐步形成。

1、全世界葡萄酒分為新、老兩個流派,本質體現為小作坊和大工業兩個工藝流派;
2、中高端基本集中在小,而普通基本集中在大;
3、國內這麼多年來,葡萄酒正在加速普及,但目前熱門的形式是以品酒的方式在社會中上層流行,價格體現在中高段層面,品牌分散,國內工業化廠商這塊基本沒有競爭力;
4、商超中低端產品自主消費在增加,鑑於目前商超銷售模式及消費者對葡萄酒的陌生,這塊消費者多以價格為導向,主要購買低價酒,而這塊正被國內工業化廠商開始弱化,他們正想法提升價格來體現自身的品牌價值;
5、葡萄酒廣告拉動效應也在弱化,這個與目前國內葡萄酒商業環境有很大關係,國內葡萄酒小資圈子以國外個性化的葡萄酒為主,自信和基礎沒有給國內葡萄酒提供良好的土壤環境;
6、葡萄酒高端消費環境正在習李新政下發生變化,這點和白酒一樣,而這種環境的醞釀很有可能是十年,一旦制度形成,領導層的改變將會導致時尚的改變,底下的官員小麻雀們自然會跟風;
7、老世界的高端酒過去在國內的運作非常成功,基本成為那些顯赫家族的倉庫,而且是非常高的價格完成了庫存以及品牌的鑄造和培育,如果不出意料,這些家族後續及有可能關注國內中端消費,那是可持續且龐大的群體,所謂高端的市場培育已經完成,重點方式就是價格的運作,這裡可以看出消費者都習慣和樂於用自己的錢來培育別人的品牌;
8、持續的商超觀察,特別在新政後,酒類整體下滑30%-50%,可能有些白酒公司還會在財報上表現為正增長,但財報體現下滑的時間應該不長了;
9、不要用文化來過度強化觀點和過度操作市場,供需是基本規律,(多說一句,伏特加應該也是一個名酒,作為白酒以及消費環境應該和國內差不多,但目前有家公司正處於破產的邊緣,3月15號將會給出答案,現在它的幾個估值數據如下:PS=0.039,PB=0.13,虧損。2012年初5元多,現在0.4元,歷史最高價70多元,當然它的負債率高)我在大跌的時候買的,0.58元,按照我原有的投資體系是不會買的,考慮到這個屬於食品飲料行業,而且品牌及消費基礎,就做了買入的決定,佔比不到1%,但給我的感覺很震撼,這幾天都在關注它,瞭解它,很晚睡,雖然所花的時間精力過多,但讓我真切地感受到自己投的一個公司即將破產的感覺很真切,也是值得的。
說了這麼多,就是說,行業商業環境及公司自身狀態的改變是非常重要的,值得投資人密切關注。

綜合說了這麼多,總結認為,目前國內工業化葡萄酒廠商的市場估值應該打5到7折較為合理,如果市場情緒化重點,可能折扣會更多點,體現在國內葡萄酒公司:

張裕市值目標調整到200億,目前300億;  2012年下滑
中國食品目標調整到100億,目前140億;  2012年下滑
王朝酒業目標調整到12.8億,目前19億;  2012年虧損

白酒繼續評估為潛在下滑將得到體現,具體等到報表把問題暴露後分析。


補充資料:
葡萄酒商业环境及模式的逐步成型将大幅降低国内葡萄酒厂商的资本市场估值
兩個黃柱子很醒目,這個是官方數據!但但你怎麼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3752

關於桑德環境的一些看法和疑問 kevin08

http://xueqiu.com/2119719121/23711211
1.誰在支撐桑德環境高速增長?

04年借殼上市至今,營業收入年複合增長率49.67%,是上市當年25倍,其中固廢類業務收入增長32倍。借殼以來,淨利潤增長15.6倍,年複合增長率為42%。貌似很漂亮!

關聯收入佔比到底有多大?上市以來,水務業務累計貢獻營收11.5億元,固廢類業務貢獻55億元。從公司網站公佈的固廢業績項目看,很多EPC項目實際上是大股東桑德集團的特許經營項目,比如北京阿蘇衛、湖北危廢、吉林危廢、通遼危廢等,除此之外,德州垃圾焚燒、青州生活垃圾填埋、甘肅危廢、淮南生活垃圾、大慶生活垃圾、天門生活垃圾處理、上海青浦等項目似乎都和桑德集團有著說不清的關係(不是政府授予特許經營就是建立合資公司經營,表面上沒控股),再加上安達和11年收購的興源報廢汽車回收項目,總投資額大約是22億元,也就是說關聯交易貢獻的收入佔固廢收入比約40%?

其他固廢類客戶又是誰?從地域上看,收入基本上來自華中地區,約59億元,其他的少部分來自於江浙(1.5億元)和京蒙(4億元),德州、吉林、甘肅、大慶項目收入都算華中地區了?除了前面提到的關聯項目,在公司的配股或短融說明書和網站上就沒看見其他的代表性項目了,前述公開資料能夠看到的客戶也都與上述項目有關,那麼其他的33億元固廢收入的客戶又是誰呢?為此,不得不提出一個疑問,公司的市政工程=固廢EPC嗎,還是包含了其他非固廢業務?公司的存貨始終很少,沒有工程施工子項,難不成公司的工程結算和合同收入確認進度完全一致?

2.紙面富貴?

桑德營收增長快,但應收賬款增長更快,12年末已佔到75%,而且應收賬款中的絕大部分應該來自固廢業務(從其他水務類公司看,污水處理費和自來水費地方政府應該欠的多吧)。由於沒有同類型固廢工程公司,只能同碧水源、津膜科技等污水工程類公司作簡單比較,桑德應收賬款周轉率最差。
查看原圖應收賬款的巨額增加,導致經營活動現金流淨額與淨利潤反差極大,如果再剝離污水處理及自來水業務,累計經營活動現金流淨額可能為負(特許經營權累計攤銷在3億元左右,04年以來母公司累計經營活動現金流量淨額為-1.37億元)。

查看原圖3.收購項目是否涉嫌利益輸送

日前公告溢價248萬元收購桑德集團的蒙東危廢項目(該項目實際上由公司建造),該公司實際上並未運營,何來溢價之談?三峽水務30%的收購價達1.13億元,該公司去年盈利2100萬元(去年盈利是近幾年來最好的),估值高達18倍,趕上A股水務股的估值了。等國中生物、湖北危廢項目把業績做出來後,恐怕又要高價收購了。如此一來,去年配股時大股東吐出的8億又要吞回去了?

4、未來業績是否還能保持快速增長?

雖然環保行業的前景美好,不過桑德的基數已經不小了,還能保持這樣快速的增長勢頭嗎?桑德做總承包時現金流捉襟見肘,轉型為BOT更不可避免。從08年以來,增發和配股融資金額22億元,現還有7億元的銀行股借款,一季度已償還債務9億元,按6%的利率算,今年稅後節約財務費用4000萬元,將貢獻10%的業績增長。依照目前公告的數據看,在手的BOT項目投資總額是45.6億元(不算西安項目),按照30%的本金計算,需要資金13.5億元,去年配股完成後,手頭還剩10億,保證今年增長沒問題,但明後年得打上問號,股東大會上提出要融資30億也就不足為奇了。這兩年簽的BOT項目基本上都是一些縣級城市,並且也不發達,未來想保持快速發展,限於沒有什麼運營經驗,還只能撈一些地方財力不濟的項目,建造階段收入確認倒是很Happy,後期運營時恐怕很堪憂。

查看原圖另:求雪友們解答個疑問,桑德作為總承包拿到項目後再分包,分包商如果從桑德子公司湖北合加購買設備,是不是可以重複記兩次收入,一次是總承包收入,另一次是設備銷售收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032

啟示二》荒謬 ── 低效政府壓抑民間活力的無奈 台灣豬 向下沉淪的奇幻漂流 五大惡劣環境重創養豬產業

2013-05-27  TWM
 

十七年了,曾經叱吒國際的台灣豬業,淪為口蹄疫疫區已整整十七年;近日,農委會主委陳保基更進一步宣布:全面取消口蹄疫疫苗補助,此舉無異放棄讓台灣脫離疫區。

「豬」是國內產值最高的經濟動物,也是僅次於稻米的重要糧食;政策無能,官僚殺人,「豬」不只是「豬」,我們在此發出最沉痛的嘆息!

撰文‧劉俞青

四月底,南台灣嘉義的空氣中已經有一絲燥熱,車子開進「泰宏榮畜牧場」,一下車,空氣中泛著一股揮之不去的飼料發酵味。對我們這些「只吃過豬肉,沒看過豬走路」的城市人而言,氣味的確不好聞。

「養豬沒有什麼不好,沒有豬農,大家哪有好的豬肉吃!」一九七五年生的盧建男,是這座畜牧場的第三代,文化大學經濟研究所畢業後,直接返鄉接手養豬場。「不好的是這個產業環境,我不懂,政府為什麼要這樣對待豬農?」他一邊抱怨,一邊舞動拿在手上的報表,上面一筆筆密密麻麻記錄著養豬場的收支細項。

惡劣環境一:

豬肉價格直直落 豬農為生計咬牙硬撐去年,盧建男畜養的兩萬頭豬,一共賠了一千多萬元;今年,情況可能更糟。「隔壁村的很多人不堪虧損,去年已經改為幫大廠代養,養了一輩子的豬,最後變成幫人打工;有更多人甚至乾脆收掉養豬場去打零工,我也不知道還能撐多久?」盧建男的口氣裡有很深的無奈。

在嘉義當地,泰宏榮或許不是技術最進步的養豬場,也不是經常上媒體受訪的「樣板」業者,但盧建男的感觸卻可能最貼近全台六千多戶養豬農的心聲。

去年,台灣豬肉價格慘跌,不見政府出手救助;今年,豬肉價格持續探底,兩年下來,台灣豬價最高跌幅三成。以一頭一百公斤重的肉豬而言,每公斤的成本約在六十三元左右,但去年肉品拍賣市場裡的成交價紀錄,最低時大約只有五十五元;換句話說,豬農每賣掉一頭一百公斤重的豬,就要虧損八百元。

市況這麼差,為什麼還願意回來接手?「我們家兩代都是養豬,父母年紀大了,許多新的養殖技術跟不上去;政府的輔導政策又無法深入每戶豬農,如果我不回來,最後只有收掉一途。」盧建男對我們說道。

盧建男剛回家接手時,豬價還沒那麼差,每公斤豬肉還有七十多元;但近兩年,豬價像溜滑梯一樣直直掉,即使年輕人願意返鄉接手,也看不到產業的明天。但情況還會更糟,今年四月以來,幾道政策的寒風再度狠狠地從豬農的心上颳過,將原本已經站在懸崖上搖搖欲墜的豬農,一下吹落谷底。

最令豬農心寒的是,農委會竟然下令取消口蹄疫疫苗的補助!

惡劣環境二:

農委會自暴自棄 取消打口蹄疫疫苗補助一九九七年,台灣爆發口蹄疫疫情之後,豬農的生活就從天堂掉入地獄。

當時,農委會每年都會編列六千多萬元的口蹄疫疫苗預算,每頭豬只要施打疫苗,農委會就會補助一半的疫苗費用,以此鼓勵台灣豬農全面施打疫苗。相較於鄰近的中國,採全額補助,施打疫苗完全免費,台灣雖然遠遠不如,但也聊勝於無;更重要的是,這還能表明政府對抗口蹄疫的決心。

但令人匪夷所思的是,農委會竟決定今年四月一日起,全面取消口蹄疫疫苗施打補助。農委會副主委王政騰在公聽會上表示:「因為有一○%的豬農沒有落實施打,台灣長期下來很難徹底脫離疫區,疫苗補助目標無法達成,所以決定取消!」這種近乎「自暴自棄」式的政策思考邏輯,充分反映政府的顢頇,以及對台灣養豬產業的漠視。

「沒有了補助,每頭豬的成本至少增加十四元。」豬農業者解釋,過去因為政府統一採購,所以每支疫苗只要約十三元,扣掉補助,每位豬農實際支付的成本約六元;但現在補助取消,又沒有大批採購優勢,疫苗價格直接漲到二十元。一來一往,豬農要負擔的成本,每頭豬整整增加十四元之多!

「十四元還事小,如果因為補助取消,疫情又起,那就不是計算幾元的損失,而是全台灣的浩劫了。」中華民國養豬協會理事長楊冠章神色嚴肅地說。楊冠章經營的「合豐畜牧場」,在彰化當地是頗有名聲的養豬場,花費巨資打造的廢水處理廠,經常有人前來觀摩。這兩年,他忙於協會的事務,為所有豬農發聲,整天跑立法院,養豬的事務全數交給叔叔楊武柔打理。

「即使是口蹄疫爆發時,雖然損失慘重,但都沒有比現在更慘,因為當時我知道我會再起;但是現在,我看不到未來。」有三十多年養豬經驗的楊武柔,談起每頭豬的神情,就像在談自己的孩子一樣真誠;他憂心這樣的環境,如何叫年輕人接手?

惡劣環境三:

財政部落井下石 取消飼料關稅補助在豬價低迷,以及農委會取消口蹄疫疫苗補助的傷害下,沒想到又一道金牌砸下,宣布從今年四月起,取消對進口玉米飼料的營業稅補助。台灣養豬業有近八成仰賴進口玉米飼料,這也是養豬成本中,比重最高、最關鍵的元素。近年,玉米價格一路上漲,○七年,進口玉米飼料每公斤只有十三元,如今已經漲到近十八元,漲幅高達四成;而政府此時卻以財政困難為由,取消原本的營業稅補助,對豬農而言,無異雪上加霜。

這一取消,以楊武柔養豬場裡養殖一萬八千頭豬為例,每個月的飼料費用至少增加四十萬元,一年就要增加近五百萬元。「這五百萬元要找誰去要?豬農只能含淚吸收。」楊武柔無奈地說。

兩年的時間,一個反轉,將豬農的生活從口蹄疫之後,又推入更深的底層。相較兩年前,每公斤豬肉價格七十多元,當時成本只有四十多元,豬農還能稍喘一口氣;而如今,光是玉米飼料價格飛漲,成本直奔六十三元,但去年豬價最低只剩五十五元,這還不計入近期接二連三取消補助的成本。

「這些補助,本來就像政府加在豬農身上的一件件外套;如今,外套一件件強行剝除,要豬農怎麼度過冬天?」台灣大學農業經濟系教授陳政位批評,政府不能把養豬產業當作一般的「夕陽產業」對待,因為這是「絕對不能放棄的產業」。

陳政位直言,「豬農產業事關台灣的糧食政策,是戰略地位極高的農業經濟政策;但這幾年,我看不到農委會的努力。」台灣是全世界最依賴豬肉的國家之一,每人每年要吃掉四十二公斤的豬肉;如果政府不扶植養豬產業,有一天,台灣人都得吃進口豬肉,等於主動放棄糧食的制高主導權。

惡劣環境四:

農委會畜牧業發展預算 十年近乎腰斬數字會說話。攤開農委會每年編列在畜牧業的發展預算,十年下來,近乎腰斬。○四年時,農委會每年編列八千多萬元的發展預算,到今年,只剩下四千二百萬元。

事實上,農委會轄下的中央畜產會、動科所不是不做事,但一來經費有限,更重要的,台灣對豬隻的總量管理做得不徹底,「研發結果根本無法落實到每位豬農的實地養殖現場。」楊冠章說。

「我回來接手之後,自己找數字、做實驗,從不同飼料、不同時間、不同天氣、不同育種之中,找出最好的配種,提高遺傳率,也拉高育成率,才勉強撐到現在。」盧建男是少數有高學歷的年輕一代豬農,攤開厚厚的一疊資料在我們面前,把每頭豬編號、統計,自己當起「豬博士」。

但不是每位豬農都像盧建男能當「豬博士」。根據農委會評估,豬農平均年齡超過五十歲,這些老農擁有豐富的經驗與養殖技術,可以養出品種最好、口感最佳的豬;但是他們不懂研發,不會是「豬博士」。

更要緊的是,「豬農」本來就不該是「豬博士」。以丹麥為例,「豬博士」要由政府機構(如農委會的單位)來當,「豬農」的角色是致力把養殖技術做到最好,把「豬博士」的研發成果發揮到極致。

但台灣是「超級豬農」,一手懂養殖,從育種、接生、到育成全部自己來;還要自己研發,嘗試各種可能提高成績的新方法。政府,充其量只剩下檢疫的角色,定期到場檢查豬隻的健康狀態,再多也沒有了。

「汙染防治又是豬農心中另一個痛!」台灣養豬最大縣──彰化縣養豬協會理事長張勝明說,外界對養豬戶的最大批評,就是豬的糞便造成重度汙染。但事實上,為了建造符合環保標準的汙水處理設備,許多知識不足的養豬戶因此受騙,甚至被環保人員恐嚇取財的情事,時有所聞。

「養豬戶不懂汙水處理,更不可能是專家。」陳政位表示,其中投機閃躲,想要因此省下一筆汙水處理費用者固然有之;但更多的養豬戶想要好好處理,不過一來不得其門而入,二來受騙者多,才造成如今許多台灣養豬的汙染問題。

惡劣環境五:

設置千萬防汙設備 政府把責任丟給豬農即使如此,我們實地參觀了楊武柔花了兩千萬元蓋的汙水處理廠,楊武柔說,這還不包括先前因為不符環保規章,拆掉、重蓋的成本。「但有幾個豬農可以花兩千萬元做汙水處理?」陳政位說,汙水處理絕對和規模經濟密切相關,換句話說,養豬未超過一萬頭的豬農,幾乎不可能做出合乎環保標準的汙水處理設備。

「這又回到政府政策了。」楊冠章無奈地說。無法用政策主導做出規模經濟,台灣養豬的汙染問題,終究無解。

在北歐、北美等畜牧業發達的國家,政府以「園區」方式,形式類似台灣的新竹科學園區,當地政府將所有畜牧業者集結在一起,汙染問題也統一解決,才是根本之道。

但政府長期以來將汙染問題丟給養豬戶去承擔,將汙染的「惡名」留給養豬戶自己去面對;豬農在這樣的產業生態下,還要追求自我成長,多麼不容易。

從豬價低迷、取消補助,到汙染防治,長期下來,養豬戶背負太多無法承受的成本;於是,許多不堪負荷的小農,只好轉而尋求各式各樣投機的養殖方式,施打各種抗生素、違法藥劑,力求降低養殖成本,過去屢次被測出含有瘦肉精,就是著名案例。

表面上看,這是少數不肖業者壞了一鍋粥,但更深一層探討,又何嘗不是政府長期漠視養豬產業下釀成的悲劇?

一旦被抓到,媒體一曝光,更多人不敢吃豬肉,豬肉價格繼續往無底深淵跌去,也從此跌入惡性的循環裡。

「其實台灣擁有全世界最好吃的豬肉。」楊冠章說,只有用台灣的豬肉,做「蒜泥白肉」這道菜才會好吃;因為相較北歐、日本等地養出來的豬,只有台灣豬沒有腥味,清香好吃,能夠直接以白肉入口。

近幾年來,除了國營事業的台糖豬肉打出品牌,雲林的「快樂豬」、彰化的「健康豬」各有擁護者,證明台灣其實有極佳的豬農,透過優良的養殖技術,生產出好吃又健康的豬肉。只是,豬農們說,這是所有豬農結合地方政府資源,並肩打出的一片天,和遠在天邊的中央政府,沒什麼關係。

這是台灣豬農的悲哀,卻也是台灣豬農最值得驕傲之處。下一次,吃下一口豬肉的同時,想起彰化、雲林一帶的豬農,他們在資源貧瘠的產業生態下,還想力爭上游,我們心存感激,口中的豬肉,不只清香,還會回甘。

蘇治芬帶隊取經

養豬高汙染難題 靠沼氣發電解決台灣養豬產業最為外界詬病的問題,就是豬糞便的汙染。但近年來,有很多人共同努力,讓這個幾十年來的難題,終於看到一絲曙光。

日前,養豬大縣雲林縣長蘇治芬親自帶隊,赴丹麥取經,就是希望將丹麥的沼氣發電廠經驗,在台灣實現;而據悉蘇治芬幕僚也正在研議,將斥資2億元,在雲林縣蓋一座可以處理8萬頭豬糞便的沼氣發電廠。如果順利運轉,將是台灣第一座公有的沼氣發電廠。

此外,頂新集團也有類似的規畫,頂新在台南柳營養了1200頭牛,魏家也是仿照丹麥經驗,想要興建沼氣發電廠。而台糖公司、屏東縣業者也有相關的計畫。

事實上,沼氣發電之所以遲遲未在台灣發展,讓養豬汙染問題延宕至今,最大的問題不是設備投資,而是台電的「買電價格」。

按目前經濟部能源局的規定,台電對沼氣發電等生質能源的購電價格,每度電只有2元多,不僅遠不如對太陽能發電以每度11元購電,連日前爆發台電向民營電廠高價購電的平均價格每度4元,都有一大段差距。

就是卡在價格,讓沼氣發電無法順利推展。「沼氣發電並不是單純地發展再生能源,另外一個重大的機會成本,就是解決養豬汙染問題。如果將此成本納入計算,一定值得台電訂出更高的收購成本。」台灣廚餘堆肥發展協會理事長黃育徵表示。

目前丹麥有100多座沼氣發電廠,德國、中國、瑞典、美國等國的沼氣發電都在遍地開花,台灣養豬業汙染能否因此找到解決方案?就看政府的決心與魄力了。

吳季剛家族也是豬農 首創「一條龍」銷售台灣豬農臥虎藏龍,其中,讓美國總統夫人蜜雪兒幾度穿上他設計衣服的設計師吳季剛家族,也是豬農產業的重要成員。

吳季剛父親吳昆民開設的祥圃實業,是賣各種動物營養品的公司,其中,又以「豬」為最大宗。祥圃的年營收約在10億元,是本土最大的營養品公司。

吳昆民的兩個兒子個性南轅北轍,弟弟吳季剛在紐約時尚圈闖出一片天,而哥哥吳季衡從小卻老愛往鄉村跑。這幾年,在吳季衡希望實現在地健康食材的理念下,祥圃開始往下游發展,而發展出台灣豬業首見的「一條龍」銷售模式。

吳季衡幾年前先在南投草屯買下一座豬場,飼養1500頭豬,接著在雲林豐田工業區蓋了一座豬肉的分切場,再從日商伊藤忠的手上買下「藝多廚食材物流公司」;最後,選在台北京華城裡,開了一家「良食究好市集餐廳」。

吳季衡的想法是,從上游營養品開始,到養豬、分切、物流運送,最後開設餐廳,把好的食物送上桌,一貫式的經營模式,讓消費者可以直接吃到對健康無虞的好豬肉。

吳季衡從小出國讀書,是典型的ABC,但從進豬場工作、分切場的建構,到餐廳與賣場的成立,處處親力親為。他說自己從小就喜歡鄉村生活,豬場的工作難不倒他;如果祥圃能建立一條透明的產銷制度,讓消費者吃到更乾淨、更好吃的豬肉,就是他最大的願望。

豬價偏低 豬農幾乎不敷成本── 近年養豬生產成本與拍賣價格

台灣豬

甚至比中國豬還便宜!

中國豬72.6元╱公斤 >台灣豬61.9元╱公斤註:為2013/02/04價格

資料來源:畜產會企畫組

取消口蹄疫疫苗補助

年賺400億外匯時代回不去了!

── 近17年台灣豬肉出口重量與產值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6264

烏龜沼澤地:中國無序的商業環境!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6519.html

何為「烏龜沼澤地」,那就是在沼澤地的環境中,只有烏龜才可以通過。如果是快馬,則必將馬蹄深陷;如果是泥鰍,則有可能在鑽來鑽去的時候被阻住前路。

用「烏龜沼澤地」來描述中國的商業環境,再恰當不過。中國的商業沼澤地有三個方面的特徵:

(1)中國相對低端的消費意識環境。雖然在法國的奢侈品店裡面,在迪拜的豪華商場裡,在香港的海港城裡,大陸人的消費能力無可置疑,然對於品牌的文化內涵卻知之甚少。在中國做市場,若以「專業」行之,難成氣候。若以「看似專業」行之,則市場廣矣。中國人不懂紅酒,何必告知紅酒的單寧含量、品酒程序……,只需告知來自法國,波爾多產區,AOC評級即可。在中國的零售市場中,自古以來奉行的無非是八字真言「低價銷售,規模經營」。低價銷售以取悅消費者,規模經營以在供應鏈中獲取話語權。如果真的講究百思買式的專業,會死的相當難看。

(2)中國相對寬鬆的商業法律環境。在中國,很多企業的成功都是依靠遊走在法律邊緣的「智慧」。也因此,很多企業「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在中國的大小企業中,所謂的「法律顧問」不是告訴企業該如何守法經營,而是如何鑽法律的空子。在博弈的世界裡,不遵守規則的人可以得到暫時的利益最大化。踏實經營、遵紀守法、合規經營、安心實業的人,在中國的商業環境中往往連「生存」都是問題。什麼樣的制度產生什麼樣的企業。在寬鬆的法律環境中,只有貼著法律的地皮走才可獲利。建立不起對制度的信任,中國的商業社會契約就無從建立。在中國入世談判中,法律環境曾經是重要的議題,矛盾集中凸顯在「知識產權」的問題中。可以說正因為沒有產權的保護,我們才有了曾經的VCD奇蹟,以及個人電腦的普及,政府在十年前對知識產權的寬容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今天卻將中國的原創、科研拖到了崩潰的邊緣。

(3)中國相對落後的商業倫理環境。何謂「中國威脅論」?不是日益強大的經濟、軍事力量,也不是日益有影響力的政治話語權,而是極端落後的商業倫理,因為中國人做事沒有「底線」。這是何其可怕?我們已經從日常的餐桌上瞭解了各種稀奇古怪的化學元素,這是怎樣一個神奇的過度。其實像達芬奇家居這樣的事件,在中國何止一件兩件?在相對低端和消費意識和法律環境中,在缺乏信仰的價值觀系統中,只要可以賺錢,有什麼不可以做呢?中國人沒有敬畏之心。其實,從另一方面開看,這樣帶來的後果是何其嚴重?當前的中國社會,信任極端缺乏,交易成本極端高昂。受害者,自己而已。谷歌退出中國,退居香港,是誰的危機?是中國商業環境在世界面前赤裸裸的展示。

在這樣的沼澤地環境中,只有烏龜可以前行。烏龜雖然「先天不足、後天畸形」,在商業模式、產業結構、技術創新等方面存在諸多短板,但是仍能慢慢的、穩穩的,走過潮濕、泥淖、污穢的沼澤地。「類金融」的商業模式,應該就是一個典型的特徵吧。烏龜龜行,卻是在沼澤地中最快的速度。

有一類企業是快馬,它們擁有完美的商業模式、優秀的管理團隊、先進的管理方式、領先的產品服務……然而它們始終無法走過中國的沼澤地,甚至深陷其中難以自拔。為什麼?它們專業的消費意識教育了消費者,卻在消費者真正覺醒之前死去;它們專業的管理方式超越了法律的規定,卻無法獲得體制內的政策支持;它們專業的商業運作方式贏得了尊重,卻在博弈的世界裡暫時失勢。我們創造的商業模式一定是要被人們可以理解並接受的,太過專業超前的模式將成為教育市場的先驅,栽樹惠於後人而已。

還有一類企業是泥鰍,在沼澤地中無視規則,鑽來鑽去,以投機取巧之方式靈活的應對各種政府關係市場關係。短期內,鑽的好,則必順利前行。但是,與政治(政府關係、政策支持)的過分親密往往會將自己葬送。今天的大連實德豈不是如此。馮侖在《野蠻生長》一書中對於政企關係曾經有過精闢的論述,他認為政府對於企業而言「離不開,靠不住」,因此,若過於油滑,與政治親密無間,往往會悲從中來。過於親密的政府關係,往往伴隨著某個人的得勢或失勢而影響企業的命運;過於仰仗政策支持,往往因為政府的一句話而興,因為政府的一句話而亡。

做企業,難;在中國做企業,更難。在中國做企業:應保持快馬的意識,明確未來趨勢,掌握轉型的時機;避免泥鰍的陷落,要懂政治,而不參與政治,親密有間(宗慶後);以烏龜的耐性、烏龜的蟄伏、烏龜的冷靜、烏龜的低調,謀求企業的生存進而發展。

危機叢生的當代社會裡,剩者為王,龜行,亦是王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0585

用好習慣對抗爛環境 做好十件事 有錢有自由 征服股海


2013-08-05  TWM  
 

 

你今年幾歲?你工作幾年了?你有人生的第一個一百萬元了嗎?

《今周刊》「三十世代財力大調查」發現,平均工作至少已達六年時間的三十世代,卻僅有五成的人有第一個一百萬元。其實,不論你幾歲,只要做好十件事,也能坐享財富自由的好日子。

撰文‧施禔盈、楊寶楨

打開報紙,負面新聞天天上演,經濟成長率下修,一舉破三%;同時,受到景氣復甦力道疲弱影響,去年工業及服務業有調薪廠商為近三年新低……。

薪資十幾年來漲不動、物價下不來,又碰到爛環境,年輕人存錢速度肯定像烏龜漫步。

《今周刊》委託波仕特線上市調網所進行的「三十世代財力大調查」發現,三十世代(三十~四十歲)有一半的人已經存下第一桶金(一百萬元),而且多半落在三十至三十三歲之間;但是同時卻有另一半的人,還在為他人生的第一個一百萬元奮鬥。

值得注意的是,躋身「百萬富翁」的年輕人,竟有逾半數已晉升為「兩百萬俱樂部」會員,而花費的時間比第一個百萬快了近兩年;看來,三十世代財力已呈現M型化的趨勢。

至於還沒有第一桶金的「敗族」,對於未來要存上一百萬元這件事情,似乎頗沒有自信,一五.八%的人表示應該要到四十歲過後,第一桶金才會達陣;更有高達二一.六%的人,認為要存到第一桶金那可真是「遙遙無期」啊!

其實,財富自由之路,並不難走,只要多一點好習慣的養成、多一點知識的堆疊、再多一點態度的調整,你就能夠不為金錢煩惱。從花錢、存錢、投資三大面向,我們提供你一定要知道的十件事,做好、做對這十件事,環境再爛,你也可以脫穎而出!

花錢必知 不胡亂血拚 只買二手車第1 件事:不花大錢買不會增值的東西有一輛拉風的車,很棒!有一個名牌包,很讚!不過,這兩樣都是屬於「不會增值」的資產,財金智慧教育推廣協會理事長楊子江提到,新車一旦落地馬上就打八折,所以即使到現在已躋身財富自由階層,他都不曾買過新車,只買開過二、三年的「二手貨」。

「可能汽車是很多人覺得重要的東西,但新車對財務的減損很大,所以買二手車是最聰明的作法。」楊子江強調,倘若手上有一筆大錢,買股票、買房地產都可以,因為這些是屬於「會增值」的資產,「就是千萬別買新車。」《我用死薪水輕鬆理財賺千萬》一書也不斷提醒:想要有錢,就別做傻事,傻事之一就是買新車。書中一位身價百萬美元的單親爸爸魯斯.培瑞提到,只要看對方開什麼車,就知道他夠不夠聰明。這位富爸爸還指出,只要價錢買得好,甚至可以在開過一、兩年後,再用當初購買的價格轉手賣掉,達到「零」花錢的境界。

第2 件事:不因小錢、折扣而亂買大賣場發出的DM是許多婆婆媽媽的最愛,因為上面有好多折扣品項,「買到就賺到」。但想一想,為了省那幾塊錢,結果搬了一堆用不完,甚至不需要的東西回家,這是賺到嗎?

美麗多金的「理財女王」何麗玲提到,她絕對不隨便去大賣場,一旦進到大賣場,必定是有需求,而採購前也一定先列好清單,並且只買清單上的東西。

至於有致命吸引力的「百貨公司周年慶」,被大家視為一年一度血拼的「好時光」,但真的應該把握這樣的好時光嗎?周年慶最常祭出「滿五千元送五百元」的好康,於是為了拿到五百元禮券,可能本來只想買四千元的東西,結果一不小心就變成了六千元,而為了不讓額外的一千元歸零,只好再另外多花個四千元!

計畫買四千元的東西,膨脹為一萬元,只為了拿一千元的禮券,而且是有使用期限、須在指定地點消費的禮券,大家似乎還心甘情願。有異曲同工之妙的是,贈品或紅利的行銷手法,知名部落客楚狂人就提到,很多人都會因為贈品或紅利而多買了並不需要的東西,有些人會辯解說:「東西真的很便宜,不買很痛苦;而且這些其實都只是小錢而已,應該沒差吧!」「錯了,東西再貴,只要是必需的都不算浪費;東西再便宜,只要是沒必要的都算浪費;再說,東西再便宜,也不如不買來得便宜。」楚狂人強調,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十億元很大,一元很小,但是十億元也是由一元、一元組成的。「『財神爺不會眷顧不在乎小錢的人』,記得貼在螢幕上提醒自己。」第 3 件事:收入減掉儲蓄等於支出這是老生常談的理財準則,但到底該存多少呢?有標準答案嗎?怪老子蕭世斌認為,大家應該先了解自己的花用額度,方法是做出預算,可根據過去的收據或發票釐清每月的支出,進而算出每月可儲蓄的金額,然後一拿到薪水便把該儲蓄的錢存起來。如此,就不容易隨心所欲地花用,當然可以做出聰明消費的行為。

目前年薪兩百萬元的保險公司業務張嘉珉,人生經過一番折騰,從背債出發,如今算是苦盡甘來,不過,她儲蓄的態度從無動搖。而為了不挑戰人性,一領薪,她就把薪水轉到保險扣款及基金投資帳戶,日常花用的帳戶只留兩萬元,「因為領完就沒了,所以花錢時一定會收斂。」存錢必知 不論賺多少錢 存下來的才算第4件事:設定目標,才有動力「經營之神」王永慶曾經說過:「賺多少錢都不是你的錢,存下的每一塊錢才是你的錢。」但要怎麼存得住、存得有效率?「目標」存錢法可以助你一臂之力。什麼是目標存錢法?就是要立下明確的「目標」,例如一直想去歐洲玩一趟,但需要十萬元大洋,那就把這個夢想轉換成「目標」,開始往十萬元的存摺數字邁進。

為什麼訂定存錢目標這麼重要?因為有目標就有存錢的理由。這就像一個人要去旅行一樣,總要先想好目的地,然後才會開始計畫如何到達目的地、要玩哪些景點。沒有目標的存錢計畫容易半途而廢,就像沒有目的地的旅遊規畫一樣,經常難以成行。

第 5 件事:養成記帳的習慣「基金定期定額教母」蕭碧燕小時候家裡很窮,每到晚上,她的母親都會坐在家裡唯一的一張桌子前,不停地撥打著算盤,反覆算來算去,後來她才知道媽媽是在斤斤計較花費的每一分錢。

「是這樣每天記帳、結算、控制,才能用爸爸微薄的薪水養活一家十口。」學習媽媽的記帳好習慣,蕭碧燕自一九七八年上台北念大學,就開始天天記帳,至今不間斷。她的作法是有系統地將收入及支出分門別類,如收入分為薪資、獎金、其他(因當時有兼家教及兼課);支出則分為食、衣、住、行、育、樂、其他;因此,她能充分掌握並分配家中所有開銷及儲蓄。

蕭碧燕提到,她人生的幾個重大目標,包括全家人完善的保險、買房子、存退休金等一個個達成,靠的不是薪水有多優,外快有多少,而是母親留給她的「記帳」好習慣。

第 6 件事:賺多要存更多成大會計系教授王明隆的老家,在基隆從事布店生意,從小看著父母勤儉持家,因此他早認定,賺錢就是要存下來。「從我幼稚園的時候,爸媽就一天給我兩毛錢,一周總共可領一.四元,但是如果每天都不領,周日就會一次給我兩元!」父母「別急著吃掉棉花糖」的策略,竟讓王明隆從小養成儲蓄的好習慣。

王明隆一直到了讀大學,雖然家中依然會提供零用錢,但他還是習慣存起來,同時也去打工增加收入。「暑假我會去工讀,學期當中也會在學校的游泳池當救生員,為了要省點錢,還去學校餐廳洗碗,因為那邊除了有工資領,吃飯更不用錢!」只要有賺錢或省錢的機會,他早已習慣「不放過」。

美國理財大師大衛.巴哈(David Bach)曾指出,大部分收入大幅增加的人,會穿得越來越體面,開的車越來越名貴,用餐地點越來越高級,旅遊方式越來越花錢,但這些人卻不是越來越富有。為什麼?因為賺多、花多,是一般人的「習慣」,卻絕對不是好習慣,賺多也要存多,這樣才會越來越有錢。

磊山保經首席顧問李佳蓉就提到,存錢不能硬邦邦地以比率來做,舉例來說,月入三萬元可能可以存下二○%,但當月入六萬元時,不能只要求也存下二○%就好;也就是,對生活品質的要求程度,不能跟著收入增加同比率拉高,「維持一般的生活品質,這樣賺的錢雖然只多三萬元、為原來的一倍,但存下來的錢卻可以多上好幾倍,例如原本存六千元,現在存三萬元,存錢的比率即為原來的五倍。」投資必知 做好功課 別不懂裝懂第 7件事:不懂的千萬不要碰電視名人于美人的理財經歷與轉折是這樣的,過去跟會、然後漫無目的地買股票,到現在只做定存,並開了一家經紀公司。為何過程會不斷調整?因為她體認到,「不懂不要碰」的硬道理。曾經投資基金失利的藝人曾國城,更是有感而發地表示:「不懂的事情真的不要隨便碰!」「不懂不要碰」是鐵的原則。不善打網球的人,會去找尋自己在行的運動;外出旅行,多半人會拿著旅遊書研究一番。但奇怪的是,碰上股票就不一樣,一般人不願下工夫,只想聽消息,投資大師彼得.林區(Peter Lynch)就曾說過:「天下最糟糕的事情,莫過於投資股票,卻不了解所買的上市公司。」問問自己,是不是經常在做這最糟糕的事情?

第 8 件事:投資,越簡單越好有句諺語是這麼說的:「智慧的人把複雜的事做簡單,愚蠢的人把簡單的事弄複雜。」「複雜局面,簡單投資」是投資人應該要把握的重點,而所謂的簡單,指的是投資工具簡單、投資策略簡單。凡事要求「抓重點」的國泰投信董事長張錫就點出,現在市場資訊不是不足、而是太多;正因為如此,造成投資人面對市場的變動,經常處於太恐慌與太興奮的情緒中。「過度解讀」的結果,就容易犯了「簡單複雜化」的毛病。

看看全球首富巴菲特是怎麼賺錢的。窩在偏遠的故鄉小鎮奧馬哈,房間裡只有幾樣東西:年報、報紙資料,以及電話。而巴菲特買股票的操作策略也是再簡單不過了:買「便宜貨」,然後持有,等到變貴時再賣掉。簡單的三步驟,卻成為最大的力量。

第 9 件事:養出聰明投資腦除了錢財方面的投資很重要之外,自我投資也不可或缺,「不要吝嗇花錢去學習,唯有學習才能讓自己升級轉型,才有更多的人力資本,未來也才有辦法從事附加價值更大的事業,像我每個月的購書費用,至少都是兩三千塊錢起跳!」台大經濟系教授林建甫認為,買書與看雜誌都是重要的知識來源,透過一本書反覆咀嚼字裡行間的弦外之音,才能增長功力。

而他認為,學習投資理財應該從經濟學開始,這樣才能讀得懂報章雜誌上的一些專業術語。「也許一般經濟學的教科書較難消化,那就找尋與自己對味的書籍,一定能找到,也一定要閱讀,有了經濟的底子之後,理財上自然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事實上,成功的人都有一個相同的特質,那就是專注。《股市大贏家》作者陳進郎,從門外漢到身價數億元的過程,是天天睡前花三到四個小時做功課、累計超過兩萬個小時的巨大力量,比起暢銷書《異數》(Outliers : The Story of Success)所提出的「一萬小時法則」、可達「超凡」境界,還要更上一層樓。

一般人恐難像陳進郎一樣對股市「迷戀」,但起碼的「練功」一定需要,這樣才能養出判斷力,也才能讓投資能力與時俱進,越活越有錢。就如怪老子蕭世斌的經歷,四十歲才開始理財,但因為扎實地把投資學、財務管理等枯燥的原文教科書狠K一遍,因此在五十歲時提早達到財務自由的目標,無壓力地辭去工作。如今他常很自豪地說:「當我退休在巴黎左岸喝咖啡時,我的錢還很努力地幫我賺錢!」這就是用錢賺錢的本事,怎麼達成?讓腦袋清楚,對投資理財的事情胸有成竹。

第10 件事:越早開始越能享受複利威力王明隆在美國攻讀博士時,同時兼職專任教師,年收入將近兩百萬元,而從領到第一份薪水開始,他就規畫存退休金,並且也投資美國的共同基金,至今已快三十年!當然退休金已經攢足,他強調,這就是複利的威力。

現在,王明隆建議年輕人盡早學投資,指數型基金(ETF)是不錯的選擇,操作既方便,手續費又低。

林建甫也建議他的學生,從大一起就開始買一張股票,不為了賺錢,而是要讓自己比別人早一步了解資本市場的運作。「學投資不見得可以讓你賺大錢,但至少能讓你看清楚很多事,避免踏入陷阱。」至於股票怎麼選?林建甫表示,挑每年配股配息多、相對穩當的大型龍頭股就對了。

30世代財力M型化

50.1%沒有第一桶金,一旦擁有,存第二個百萬元速度更快說明:採線上調查,對象為30至40歲的波仕特會員,回收有效樣本1090份,在95%信心水準下,抽樣誤差為±2.97% (調查期間:2013/07/09~07/15) 。

34.1%是月光族,56%每月存不到6000元Q1.每月薪水夠用嗎? 單位:%

入不敷出 15.7

打平 18.4

存3,000元及以下 11.0 存3,001-6,000元 10.9 存6,001-9,000元 7.4 存9,001-12,000元8.6 存12,001-15,000元 8.7 存15,001元以上 19.3 52.7%的人將獎金存起來,孝敬父母少Q2.額外獎金如何用?單位:%

存起來 52.7

投資(基金或股票) 33.0 犒賞自己(消費娛樂) 9.1

孝敬父母 5.2

50.1%的30世代還沒有第一個百萬元Q3.已經有第一個100萬元了嗎? 單位:%

有 49.9

沒有 50.1

46.3%的人純靠儲蓄存百萬Q4.如何存到第一個100萬元? 單位:%

儲蓄 46.3

儲蓄+投資股票 28.9

儲蓄+買基金 20.6

父母或長輩贈與 4.2 第一個百萬元平均花約6年時間達成Q5.存第一個100萬元花多久時間? 單位:%

1年左右 3.7

2年左右 7.9

3年左右 20.8

4年左右 13.4

5年左右 20.4

6年左右 7.0

7年左右 7.0

8年(含)以上 19.8 說明:若以月薪22K、平均月存1萬元計算,則約8年可存到第一個百萬元;若平均月存5,000元,則須16年,因此「8年(含)以上」的部分,計算時以12年[(8年+16年)/2]為基準,進而得出存第一個百萬元平均須花費5.67年。

有第一個百萬元的人,55.9%已有第二個百萬元Q6.第二個100萬元花多久達陣? 單位:%

1年左右 4.6

2年左右 9.7

3年左右 16.5

4年左右 8.1

5年左右 8.5

6年左右 3.9

7年左右 1.5

8年(含)以上 3.1

尚未有第二個100萬元 44.1 說明:同前計算方式,「8年(含)以上」以12年計,得出存第二個百萬元平均須花費3.93年。

逾兩成民眾認為存第一個百萬元遙遙無期Q7.尚未有第一個100萬元者,預期何時可存到? 單位:%

33歲以前 6.0

34-35歲 7.9

36-37歲 9.5

38-39歲 5.7

40歲過後 15.8

無法精準預估 33.5

遙遙無期 21.6

逾四成以縮衣節食拚百萬

Q8.尚未有第一個100萬元者,打算怎麼完成? 單位:%

減少開支 41.5

兼差 32.3

轉職高薪工作(包括到海外工作) 17.8

參加技能課程 3.4

到學校再進修 2.5

短期出國打工 2.5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3282

成家族》善用低利環境 放大找屋範圍 小夫妻年薪不到百萬 五年存下第一間房

2013-08-19  TWM
 
 

 

對面臨買房痛苦指數逐年攀升的年輕人而言,買房一事簡直痴人說夢。

事實上,在低利的環境下,其實只要聰明節源,以及放大找房範圍的原則,還是能找到可以負擔的超值好房!

撰文‧李建興

今年即將步入而立之年的林奕奇、李書玲夫婦,剛出社會時,兩人的月薪加起來不過七萬元左右。五年之後,即使薪水凍漲、房價攀至頂點,新婚的兩夫婦,還是在寸土寸金的大台北區域,存下人生的第一間房。

不僅如此,由於二人的買房策略應用得宜,甚至李書玲因懷孕待產而停止工作,林奕奇也能憑一個人的薪水輕鬆應付房貸。到底這對年輕夫妻是如何辦到的?

節流:退租省開銷

事實上,當初一提到要存錢買房,林奕奇及李書玲也與時下年輕人一樣,有「生不逢時」的感嘆。但小倆口轉念一想, 剛出社會時,兩人分別在新北市蘆洲與台北市萬華租房,合計每月也要一萬三千元,「這些錢若用房貸寬限期只繳利息,利率二%,以及貸款七成來算,早就能買下一一○○多萬元的房子!我們等於幫別人養房!」李書玲說明二人決定要開始存房的動機。

決定要買房之後,接下來就是解決自備款與貸款的問題。除了努力工作外,他們採取「節省開銷」、「壓低房價」與「緊縮房貸」三大節流法。

首先,李書玲先是退租了萬華的房子,搬到蘆洲與林奕奇同住,不但省了五、六千元房租,連水電、瓦斯與一起開伙省下的錢,每月就足足擠出了一萬多元。除此之外,善於投資的林奕奇用這筆省吃儉用的錢與額外的存款,每月投資近三萬多元的基金與股票,在短短的一兩年間,存得一百萬元左右的買房基金。

由於預定在訂婚前買下房子,林奕奇仔細盤算,當時兩人薪水合計七萬元,若用三分之一收入付房貸,以二%利率、貸款七成推算,頂多能買五七○萬元的房子,自備款需要一七○萬元。

因此,扣除先前存下的一百萬元買房基金,首先要解決的,就是七十萬元的自備款缺口。

籌款:優惠貸款、親友相助當時,這對新人曾想過要以信貸或保單質借的方式籌錢應急,甚至,更有人提供他們一個妙方,那就是,在婚前,林家先將老家過戶給準太太李書玲,而李書玲就能以買下林家老宅的名義向政府申請首購優惠貸款,到了婚後,新房子則登記在林奕奇名下,這時林奕奇再申請一筆優惠貸款,這樣一來,夫妻兩等於申得了兩筆低利貸款,不但能解決資金不足的難題,連未來還款的壓力也能減到最低。不過很幸運地,由於當時李書玲的父母立即拿出了七十萬元,無息借給他們應急,解決了資金的缺口,否則小倆口應該會將之視為最佳備案。

選房:不陷入空間、距離迷思解決了資金來源的問題,更大的挑戰在於,哪裡才是最佳地點?

由於工作地點在台北市,林奕奇夫婦一開始也想「逐工作而居」,想在大安區附近買房,偏偏當地的房價已飆高到每坪近百萬元;因此,他們決定退而求其次,選擇兩人都很孰悉的蘆洲。但事與願違的是,時值蘆洲捷運剛剛通車,原本只鎖定捷運站附近的小兩口,發現距離捷運站五分鐘步程的標的,即便是十年中古屋,每坪開價也高達三、四十萬元!

若以林奕奇與李書玲的計畫,結婚後想要盡快有小孩,很快就會面臨「滿巢期」空間使用問題。因此,以他們的理想房型,室內空間三十坪左右的大兩房或小三房為例,買房總價便高達一千萬元。

「誰說理想距離一定要用『走』的?」李書玲發現在捷運蘆洲線終點的蘆洲站,公車路線及班次十分密集,「同樣要距離捷運五分鐘,走路與搭公車不也是嗎?搭公車反而更輕鬆!」念頭一轉,夫妻倆的看房範圍豁然開朗,從原本以步行五分鐘,改為坐車五分鐘的模式看房,很快的,找到了一間蘆洲靠五股的十年公寓。

雖然,親友認為地點過於偏遠,不能算捷運概念房,但林奕奇則獨排眾議,他解析,這間房位於生活機能充足的區域,不僅坐公車五分鐘就可到捷運站,更誘人的是,若開車,不到十五分鐘就可以進台北市區。更重要的是,以同樣十五分鐘的通勤時間,這間位於蘆洲的公寓,室內坪數二十八坪,無公設,開價六五○萬元,等於每坪不到二十四萬元,而許多台北市郊區的物件,動輒每坪六、七十萬元,多了近三倍的負擔。「看房子,別陷入空間距離的迷思,有些地段看起來很遠,但通勤起來很近,又便宜,這才是寶!」他得意地說。

精算:拿揑所得與支出

即使找到了超值好房,林奕奇與李書玲很堅持不能因為一時喜歡而加價,造成日後還款的困難,「五七○萬元就是五七○萬元!」為了控制預算,決定預留十萬元,拿出一六○萬元自備款,以一口價五六○萬元向賣方議價,順利成交。也因為壓低房價,即使李書玲因計畫懷孕而辭職,林奕奇也能以月薪四萬六千元獨扛房貸,讓二萬三千元的貸款月付金,在家庭收入二分之一以內的安全值內。如今小兩口挑的好房,開價行情已喊至八百萬元,「頂多負擔不起時,我們跟銀行申請寬限期來解套!更何況,後來房價上漲了,我們未來換房更有本錢了!」李書玲老神在在的說。

林奕奇與李書玲的故事,說明了儘管飆漲的房價己成民怨之首,但若以積極規畫取代消極抱怨,還是有機會擺脫無殼一族!

成家族你一定要精算:

我可買總價多少的房子?自備款與貸款金額又各是多少?

1.合理貸款月付金<家庭月所得大台北地區:合理貸款月付金約家庭月所得的1/2~1/3;大台北以外區域:合理貸款月付金占家庭月所得的1/3~1/5(若家庭月所得為10萬元,台北人合理貸款月付金為3.3萬~5萬元;其他區域則約2萬~3.3萬元)。

2.合理貸款總額:

合理貸款月付金÷5800(每貸款100萬元,以利息2%計算之本利攤還月付金)×100萬元

3.合理購屋總價:

合理貸款總額÷0.7(貸款7成)=購屋總價

4.自備金額:

購屋總價×0.3(3成自備款)=自備款金額例:家庭月收入10萬元在大台北買房,至多可買1231萬元的房子,貸862萬元,自備369萬元。

成家族

你一定要學會:

方法1:準夫妻過戶買賣籌錢法彼此有信任基礎的準夫妻,為籌自備款及降低房貸利息,若先生家裡情況允許,可將先生老家過戶予太太,老婆利用青年首購身分取得低利條件與貸款金額,真正買房時再用先生青年首購名義進行另一次申貸貸款,而太太所貸得的金額可補貼自備款。

方法2:分租降壓力

剛成家人口少時,可考慮將多餘空間騰出分租,降低房貸壓力。

方法3:優惠條件法

盤點任何可以使用優惠貸款的身分條件,如勞工、軍公教、殘障等,同時申請多個優惠條件減輕房貸壓力。

你一定要小心

陷阱1:房子一定要符合一生的使用狀況嗎?

現代人工作與居住地點變動大,只要適合當下所需,不用替未來預留過大空間,徒增負擔,不同人生階段由小而大換屋,才是聰明的。

陷阱2:我是不是一輩子也買不起台北的房子?

看房價勿「以偏概全」,建商為了行銷而標榜創高價,讓人誤認為是平均行情,事實上好地段也有平價的好屋,就等著買家主動挖掘。

陷阱3:我只要看自己熟的區域?

過分的「地域堅持」讓房子的選擇變少,而用距離來降房價,就得考量通勤時間、精神成本與省下來的房價是否划得來。

陷阱4:因為要自住不是投資,就不用管增值性了嗎?

人生的資產往往繫於有沒有買對房子,就算是自住,買對了第一間房,資產增值,也會讓換屋更有本錢,甚至能在急用時增貸應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4166

桑德環境秘辛 笑傲神雕

http://xueqiu.com/9028667066/25740083
2013年第57期 總第1938期 > 桑德環境秘辛



一個19歲的在校大學生名下的多家企業成為桑德環境的大客戶,三年間貢獻收入近6億元,造就了桑德環境240多億元的市值。本刊記者 李茉 袁京力/文

這是一個隱秘而複雜的網絡,以固廢工程業務為依託,大股東及一位19歲在校大學生名下的企業隱藏於大客戶背後,三年間至少為上市公司貢獻了近6億元的收入。

這就是發生在環保行業第二大市值上市公司桑德環境資源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桑德環境」,股票代碼000826.SZ)2009年至2011年之間的故事。

桑德環境主營為固廢處置工程系統集成業務(下稱「固廢工程」)和特定地區水務投資運營業務及環保設備業務,控股股東為北京桑德環保集團有限公司(下稱「桑德集團」),持股44.84%。2003年借殼上市後,公司業務由最初的環境設備業務演變成目前的業務格局,未來將加大固廢運營業務的比重。

在2008年更名為桑德環境之後,借助國家支持環保產業的東風,公司業務得到了快速發展。2008-2012年,公司固廢工程業務收入分別為3.43億元、4.25億元、6.21億元、11.61億元、15.72億元,收入佔比分別達到66%、62%、64%、72%、75%,短短5年增長了3.6倍;毛利率分別為39.4%、35.3%、32.9%、34.5%、35.8%,長期維持在較高水平。

憑藉固廢工程收入的快速增長,桑德環境業績與股價齊升,復權後的股價由2008年初的每股約9元上升至目前近40元,漲幅達3倍多。期間,公司通過增發與配股進行了兩次股權融資,合計募集資金23億元。

截至2013年6月30日,共188家機構持有桑德環境,持倉量總計4.76億股,佔其流通股本的76.24%。

然而,《證券市場週刊》調查發現,桑德環境2009-2011年固廢工程收入涉嫌隱瞞關聯交易,涉及金額至少達到5.91億元,接近上市公司同期營業收入的近兩成;此外,公司毛利率背離行業正常水平,應收賬款劇增背後可能存在資金的體系外循環,大股東投資運營與上市公司類似的業務涉嫌同業競爭。

《證券市場週刊》還實地走訪了桑德環境承建的部分垃圾處理項目,有的項目鮮有垃圾運載車進出,有的項目處理車間靜悄悄,桑德環境確認巨額收入的幾個大型項目幾乎沒有經營行為,其收入的真實性存疑。

查看原图
查看原图上篇:股東魅影

桑德環境的主要客戶為各地政府部門,公司在近年來的年報中均未披露前五大客戶及應收賬款客戶的具體名字,但在2012年配股說明書中,公司披露了2009-2011年的前五大客戶。《證券市場週刊》通過對桑德環境披露的部分客戶調查發現,為公司至少貢獻了5.91億元收入的3家客戶,其實際控制人均指向控股股東桑德集團。

德州綠能與大慶龍清:大股東持股

德州綠能電力有限公司(下稱「德州綠能」)在2009-2011年連續三年出現在桑德環境的前五大客戶中,貢獻營業收入分別達到3660萬元、6529萬元、10802萬元,合計2.10億元,佔公司當年營業收入比分別為5.35%、6.72%、6.72%。

配股說明書顯示,桑德環境位於德州的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項目日處理垃圾能力為600噸,總投資金額為2.52億元,簽約時間為2011年3月。

公開信息顯示,德州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項目由德州綠能投資建設。既然德州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項目的簽約時間為2011年3月,桑德環境為何在2009年、2010年年報中就確認了來自德州綠能的3660萬元、6529萬元營業收入,上述收入來自什麼業務?

桑德環境2012年2月發佈的當年第一期短期融資券募集書顯示,德州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項目位於德州市德城區運河辦事處鐘辛莊,佔地面積107.5畝,採用流化床焚燒工藝,煙氣淨化採用半乾法+布袋除塵器工藝,煙氣排放達到生活垃圾焚燒污染控制標準。項目建設規模為日處理能力600噸,年發電量8000萬度,配備2爐2機,選用2×365噸/天循環流化床垃圾焚燒爐+2×7.5MW凝汽式汽輪機發電機組。

據山東省物價局2013年3月下發的核定德州市城市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項目的上網電價通知,其核定主體為德州綠能,德州綠能的註冊地址也與桑德環境配股說明書描述的項目一致。

《證券市場週刊》實地走訪發現,德州綠能與德州市垃圾處理廠毗鄰而居,廠內有辦公大樓一棟、廠房一棟以及一個用於排放焚燒產生廢氣的細高煙囪,廠房邊還有一個冷凝塔。本刊記者在德州綠能周邊連續觀察兩天,未看到有任何焚燒產生的煙霧排出,僅有數輛垃圾裝載車進入廠區。

據附近居民介紹,自從德州綠能建成之後,只能偶爾見到有煙霧從廠區煙囪排出,但幾乎每天都有垃圾車進出。本刊記者發現,在德州綠能廠區後方堆放著一個高約5米的垃圾山,上面還插有不同顏色的小旗。

德州綠能難見垃圾焚燒發電的跡象,與公司僅隔一條馬路的華能德州電廠卻是濃煙滾滾,與德州綠能的寧靜形成了鮮明的反差。更令人困惑的是,作為一家焚燒發電廠,德州綠能卻沒有任何高架的輸電線拉出,而華能德州電廠卻有數排輸電線自電廠輸出。

本刊記者從德州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查詢到的信息顯示,德州綠能成立日期為2009年7月24日,初始註冊資本金為500萬元,出資人為武漢通衢環境投資有限公司(下稱「武漢通衢」)及桑德集團,分別出資450萬元、50萬元,持股比例為90%、10%。經過數次變更後,德州綠能目前的註冊資本為1億元,出資人仍為武漢通衢、桑德集團,出資額分別增至9000萬元、1000萬元,持股比例未變。

工商資料顯示,德州綠能2012年營業收入為0,利潤總額為0,納稅總額為0;截至2012年12月31日,公司總資產為2.40億元,負債總額為1.40億元。

德州綠能的法定代表人名為王廷軍,並擔任公司執行董事一職。2003年,桑德集團借殼上市時發佈的股權收購書顯示,王廷軍為北京市桑德環境技術發展有限公司(下稱「桑德技術」)的股東之一,持股5%;彼時,桑德技術為桑德集團的大股東,持股比例為62.5%,桑德技術的大股東則正是桑德環境的實際控制人文一波,持股60%。

德州綠能的經理為沙志威,而沙志威這個名字曾出現在一份發佈於2012年7月,名為《北京阿蘇衛生活垃圾處理項目除臭擴建工程生物濾池濾料(木片)採購招標》的招標書中,沙志威是該招標項目的聯繫人,而招標的單位正是桑德環境。

除了德州綠能外,桑德集團還出現在桑德環境另一家大客戶大慶龍清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下稱「大慶龍清」)的股東名單中。

大慶龍清是桑德環境2009-2011年期間最大的客戶,分別位居公司第一大、第一大、第三大客戶,為桑德環境貢獻了13515萬元、8197萬元、8252萬元營業收入,合計近3億元。

資料顯示,大慶龍清為桑德環境位於大慶市的生活垃圾綜合處理工程項目的所有者,項目日處理垃圾1000噸,簽約時間為2009年9月,完工時間為2011年9月,投資總額為2.58億元。

該項目位於黑龍江省大慶市莎爾圖區,佔地面積30萬平方米。項目採取生物堆肥技術綜合利用工藝,通過前處理高效選出塑料、紙張、金屬等可回收物料後,垃圾中的有機成分通過封閉槽式強制通風加翻堆的好氧發酵工藝進行發酵,腐熟階段採用機械翻堆形式,進行生化處理生產合格的堆肥產品。

工商註冊資料顯示,大慶龍清成立於2009年4月9日,辦公住所位於大慶市商城集團的辦公樓內,業務經營範圍為生物堆肥技術的推廣、服務以及城市環境治理。

大慶龍清的股權結構與德州綠能幾乎一樣,公司註冊資本為8200萬元,投資方為武漢通衢、桑德集團,投資金額分別為7380萬元、820萬元,持股比例分別為90%、10%。

大慶龍清的法定代表人為林京,林京為武漢通衢的股東之一。工商資料顯示,武漢通衢成立於2008年11月,林京為公司最初的兩位出資人之一,出資額為200萬元,佔公司註冊資本的20%。

巧合的是,桑德集團的多個網絡招聘啟事中,聯繫人均為林京;《北京市2010年引進國內人才專項工作計劃》公告中,桑德集團的填表人也為林京。如果這個林京就是與上述的林京為同一人,那麼大慶龍清的法定代表人林京就又多了一個身份——很可能就是桑德集團的職工。

臨朐垃圾處理場:由大股東經營

山東臨朐縣環境衛生管理處是桑德環境2011年第一大客戶,當年為桑德環境貢獻了1.29億元營業收入,佔公司總營業收入的8.05%。

配股說明書顯示,桑德環境位於臨朐縣的垃圾處理工程項目日處理垃圾300噸,簽約時間為2011年10月,總投資金額為0.8億元。該項目的所有者為臨朐縣環境衛生管理處。

也就是說,在簽約完成兩個月後,桑德環境就完成了1.29億元的收入確認,不僅遠超該項目的總投資額,完成速度也著實驚人。

《證券市場週刊》記者實地走訪了臨朐縣的垃圾處理工程,項目位於該縣龍崗鎮圍子山北、安家莊以南約1000米處的一個山谷中。本刊記者驅車在一路走一路詢問的情況下幾經波折,途徑偏僻的村莊、塵土飛揚山間小路以及亂石鋪路的已經乾涸的河灘,最後才來到這個位於山谷中的垃圾處理廠,連垃圾場的數位工作人員見到本刊記者都十分驚訝,連問:「你是怎麼過來的?」

這個所謂的臨朐縣垃圾處理工程,目前的狀態似乎更符合垃圾填埋場的「名分」。除了一座二層小樓,一個巨大的倒梯形的填埋大坑,整個場區內沒有任何建築物,也未有在建的工程。

據該垃圾處理場身著桑德集團工作服的工作人員介紹,垃圾場投入使用已經有一段時間了,是桑德集團和臨朐縣合作的項目。其中一位工作人員稱:「現在這個項目已經完成前期部分,就是垃圾填埋的部分了,後面還會再建污水處理廠,還有垃圾焚燒廠,進行焚燒發電,但是建好的時間就不一定了,但肯定是幾年之後的事情了。」

同時另有工作人員表示,「從我們得到的信息,縣裡說這個垃圾填埋場花了7000萬元,2012年7月就建好了。」

《證券市場週刊》查閱的一份環境影響評價公示也顯示,建設在該地的臨朐縣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場項目工程總投資為7000萬元。

本刊記者在垃圾處理場看到,從縣裡運來的垃圾被一層一層平鋪在填埋坑中,並用車壓實,最後用黑色的遮蓋物覆蓋。即使周圍較為開闊,垃圾場的臭味依然十分刺鼻。工作人員表示,該垃圾處理場垃圾多的時候每天能到400噸,少的時候也要有200噸,垃圾填埋高度已經有近5米。

工作人員十分肯定地向本刊記者表示,「就算焚燒廠建好了,現在填埋進去的垃圾是絕對不可能挖出來再進行焚燒處理了。」

上述垃圾場的工作人員表示,他們都簽訂了用工合同,而且用工合同都是和桑德集團簽訂的。

青州魯清:為何標示「桑德集團」

青州魯清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下稱「青州魯清」)是桑德環境在2011年的第四大客戶,為其貢獻了8225萬元的營業收入,佔公司總營業收入的5.11%。

配股說明書顯示,公司正在建的青州生活垃圾廣場日標準為日處理500噸垃圾,簽約時間為2010年12月,總投資金額為1.21億元。

該項目採用封閉槽式好氧堆肥工藝,最大處理垃圾規模為500噸/天,初期處理垃圾規模300噸/天;用地面積84.40畝;公司承接了該項目工程設計和前期三通一平工程和主體工程,合同金額為1.19億元。

政府網站顯示,青州市生活垃圾處理廠的項目業主為青州魯青,一期日處理垃圾300噸,項目投資為12093.93萬元,其中一期批准投資概算為10184.9萬元。

青州魯清與大慶龍清、德州綠能有著十分親密的「血緣關係」,工商註冊信息顯示,青州魯清成立於與桑德環境簽約的前一年,即2009年5月7日,目前的註冊資本為4200萬元,經營的項目有生活垃圾綜合處理、回收、利用,市政環境基礎設施的建設、運營、維護。而該公司的大股東也為武漢通衢,出資金額為3360萬元,佔比80%。此外,上海京科投資管理有限公司(下稱「上海京科」)出資840萬元,佔比20%。

巧合的是,與德州綠能一樣,青州魯清的法人代表也為王廷軍。

本刊記者實地調研發現,青州魯清位於青州市經濟開發區房古村馬氏路西,被包圍在一片田地之中。在青州魯清的公司大門處,除了清晰地寫著自己公司的名稱外,還赫然標示著「桑德集團」字樣及集團標誌。同時,青州魯清的廠房上也標有「桑德集團」的字樣,並配有集團標誌。

本刊記者在廠區門外見到數位身穿「桑德集團」字樣工作服的員工,其中一位表示自己是青州魯清的職工,並表示這是一家生產化肥的工廠。在被問到為何身著桑德集團的工作服時,該男子解釋稱:「我們廠是屬於北京桑德集團的,應該算是分公司。」

本刊記者在青州魯清廠區外共計停留兩天長達10小時,並未見到任何運送垃圾的車輛出現。當地村民也表示,「偶爾會有大貨車進出。」

在2012年的配股說明書中,桑德環境表示,「本公司、持有本公司5%以上股份的股東、本公司的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和核心技術人員、主要關聯方均未在公司前五大供應商及銷售客戶中擁有權益,也不存在關聯關係。」

然而,至少從《證券市場週刊》的調查來看,桑德環境的上述陳述與事實並不相符,公司的部分客戶與大股東桑德集團存在或多或少的關聯,甚至政府項目中也出現了大股東的身影。

配股說明書還披露了桑德集團及實際控制人文一波的對外投資情況,其中列示了持股15%的北京海斯頓環保設備有限公司及持股8.76%的宜賓市商業銀行有限公司,但對於持股比例均達到10%的大慶龍青環保及德州綠能,配股說明書並未披露相關的股權關係。

《企業會計準則第36號——關聯方披露》對關聯方進行了定義,即一方控制、共同控制另一方或對另一方施加重大影響,以及兩方或兩方以上同受一方控制、共同控制和重大影響的,構成關聯方。從桑德集團持有德州綠能、大慶龍清的10%股權來看,桑德環境與這兩個客戶之間存在關聯關係。而青州魯清的桑德集團標誌也指向了關聯交易。

武漢通衢:大手筆投資背後

除了桑德集團頻現在桑德環境的部分客戶的背後之外,武漢通衢也多次相伴而行。那麼,武漢通衢到底是一家怎樣的公司,它又為何出現在多個桑德環境重要客戶的股東名單中?

工商註冊資料顯示,武漢通衢成立於2008年11月14日,經營範圍是基礎設施投資管理以及環保項目投資管理,公司初始註冊資本為1000萬元,投資人分別為毛俊和林京,投資比例為80%和20%。註冊之初,公司實繳資本為200萬元,毛俊和林京分別實際出資160萬元和40萬元,並承諾剩餘註冊資本在兩年內繳清。

但令人不解的是,武漢通衢這家斥資數億元投資了多家公司的企業,其主要投資人及法定代表人——毛俊出生於1989年9月。

本刊記者調查發現,彼時,毛俊的戶籍狀態為學校集體戶口,也就是說毛俊尚為在校大學生。經查,毛俊的戶口所在地為武漢工程大學。

即,武漢通衢成立時,時年剛滿19歲的在校大學生毛俊就以160萬元貨幣出資成為公司的主要出資人,並擔任了公司的法人代表、執行董事兼經理。而來自北京的另一位股東林京則已年過40歲,僅以貨幣出資40萬元,在公司也僅擔任監事一職。

成立後,武漢通衢的股權結構經歷了數次更改。2010年11月8日,在公司成立之初承諾繳清剩餘註冊資本最後期限的前一天,湖南輝睿環保發展有限公司(下稱「湖南輝睿」)進入,並出資認繳800萬元。至此,武漢通衢的股權結構變為湖南輝睿出資80%,毛俊以及林京分別出資16%、4%。

但僅過半年,2011年5月,就像一個過客的湖南輝睿就將其持有的80%武漢通衢股權轉讓給了毛俊。武漢通衢的股權結構又變為了毛俊出資960萬元,佔比96%;林京出資40萬元,佔比4%。

而武漢通衢最近的一次股權變更發生在2011年10月17日,也就是上次變更的5個月之後,由上海廣贊化工科技有限公司(下稱「上海廣贊」)對武漢通衢增資3000萬元。此次變更後,形成了武漢通衢目前的股權結構,即註冊資本為4000萬元,上海廣贊、毛俊、林京分別出資3000萬元、960萬元、40萬元,佔比分別為75%、24%、1%。

除了股東毛俊的資質與林京與桑德集團的關係令人疑惑之外,武漢通衢本身還存在多處財務疑點。

如,武漢通衢投資的大慶龍清成立於2009年4月9日、青州魯清成立於2009年5月7日、德州綠能成立於2009年7月24日,也就是說,武漢通衢在其成立的第二年,就斥資上億元投資成立了3家公司,而這3家公司均在成立當年或第二年就成為了桑德環境的大客戶。

武漢通衢2010年財務報表顯示,期初公司的資產總額僅為2885.95萬元,長期股權投資僅有2165.6萬元。然而在2009年,武漢通衢僅對青州魯青的投資額就達到3360萬元,遠超公司資產總額。

2010年,武漢通衢的營業收入為0,營業成本為0,公司虧損5726.53元。然而,現金流量表顯示,公司當年收到的其他與經營活動有關的現金卻高達1.15億元。同時,資產負債表顯示,公司的長期股權投資金額由期初的2165.6萬元飆升至1.39億元,多出的1.17億元來自哪裡?

2011年,武漢通衢又在全年無營業收入,無營業成本的情況下虧損12.06萬元,這一年中,公司依然收到了高達1.72億元的與經營活動有關的現金流入。截至2010年12月31日,公司的長期股權投資由期初的1.39億元再度飆升至2.56億元。

2012年,武漢通衢的營業收入、營業成本均為0,公司虧損額度繼續擴大,達到130.12萬元。然而,公司卻依然收到其他與經營活動有關的現金8136.88萬元。同時,公司的長期股權投資也由期初的2.56億元進一步增至2.65億元。

究竟是誰在一直給武漢通衢「補血」很難得到查證,但公司投資的多家公司卻與桑德環境及桑德集團關係密切。

武漢通衢2012年財務報表附註顯示,截至期末,公司高達2.65億元的長期股權投資包括德州綠能9000萬元、大慶龍清7380萬元、青州魯清3360萬元、安達龍達環境有限公司(下稱「安達龍達」)、天門淨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下稱「天門淨源」)1980萬元、康保華源新能源有限公司(下稱「康保華源」)300萬元、咸寧甘源水務有限公司(下稱「咸寧甘源」)195萬元、鄂州鄂清環境工程有限公司(下稱「鄂州鄂清」)170萬元等。

而上述多家公司與桑德環境有著密切的業務關係,其中,大慶龍清在2009-2011年分別為桑德環境貢獻了1.35億元、8197萬元、8252萬元的營業收入;德州綠能在2009-2011年為桑德環境貢獻了3660萬元、6529萬元、1.08億元的營業收入;而青州魯青在2011年給桑德環境帶來的營業收入為8225.39萬元,天門淨源則在2010年為桑德環境貢獻了4129萬元的營業收入。

武漢通衢投資的公司中,除了部分成為桑德環境的重要客戶外,有些公司自身與桑德環境、桑德集團有著千絲萬縷的股權關係。

如,康保華源位於河北康保,註冊資本為1億元,與桑德環境一道同受桑德集團控制;鄂州鄂清則是桑德環境2013年3月自上海京科受讓而來的資產,桑德環境以3615.1萬元的價格受讓了該公司100%的股權,而上海京科為青州魯青的股東以及發起人之一;咸寧甘源目前則是桑德環境的控股子公司,並於2013年4月7日將名稱變更為咸寧桑德甘源水務有限公司;桑德環境2013年半年報顯示,安達龍達目前是公司的100%控股子公司,註冊資本為2300萬元。

此外,武漢通衢報表顯示,其還與桑德集團下屬各子公司存在頻繁的業務往來,主要表現在其他應付、應收類資產中。截至2012年底,該公司其他應付款為2.41億元,其他應收款約為735萬元,其中大部分是與桑德集團控股、參股的公司有關。

資料顯示,武漢通衢至少在大慶龍清、德州綠能、青州魯青三家公司中持有超過50%以上的股權,從桑德環境確認收入的情況看,三家公司的固定資產和在建工程規模龐大,那麼,控股這三家公司的武漢通衢的在建工程及固定資產的總額也應規模龐大。

不過,《證券市場週刊》記者發現,截至2012年底,武漢通衢報表顯示的在建工程、固定資產期末餘額為零,武漢通衢似乎並沒有將這三家公司納入合併報表範圍內。

查看原图
下篇:財務謎局

桑德環境各業務毛利率也與行業正常水平相背離。極低的應收賬款周轉率背後是資金的體系外循環。大股東的同業競爭也是一個揮之不去的話題。

毛利率背離行業水平

據桑德環境年報,公司2012年營業收入約為21億元,其中具有EPC(類似於工程總承包)特徵的污水固廢工程收入15.72億元,設備與技術諮詢2.3億元,污水運營業務為2.03億元,自來水運營為0.93億元。

其中,固廢工程與固廢運營、水務工程與污水運營分別構成上下游關係。桑德環境主營固廢工程和污水運營(侷限部分地區),桑德集團有部分固廢運營項目及污水運營業務,而後者控股的桑德國際(00967.HK)主營水務工程業務及運營業務,其關係是:桑德環境的水務工程項目不少由桑德國際承建,桑德集團的固廢工程項目及水務工程項目分別由桑德環境、桑德國際來承建。

三者構成了上下游業務,但部分業務的毛利率卻與行業存在反差。

先看污水運營,這是桑德環境各業務板塊中收入佔比第三大的板塊。

與同行比較,桑德環境污水運營的毛利率幾乎是最低(表2),除了2008年、2009年的毛利率達到50%左右外,近三年直線下降,目前已經跌至35%的水平。

以水務工程為主的桑德國際,卻表現出了高毛利率特徵的情況,自2008年以來,公司的毛利率維持在了30%的水平。

水務工程佔桑德國際的收入80%以上,由於桑德國際未披露各子板塊的毛利率,《證券市場週刊》推算出桑德國際過去五年的水務工程的毛利率至少在25%以上,而且穩定維持在一個較高水平。

桑德國際水務工程的高毛利率,與不少業務來自關聯方桑德環境可能不無關係。

配股說明書顯示,2009-2011年度,桑德環境與關聯方北京桑德環境工程有限公司(下稱「桑德工程」)分別結算污水處理工程相關款項26244.88萬元、1963.67萬元、357.11萬元,佔當期同類交易的比例分別為50.74%、7.80%、4.45%。而桑德工程隸屬於桑德國際。

這在桑德環境的固廢工程業務中也有類似的情況,2009-2012年,該業務的毛利率分別為35.32%、32.93%、34.58%、35.80%,2013年上半年,毛利率為37.46%,基本穩定的維持在33%以上的水平,且有逐年攀升的趨勢,這在以工程業務收入為主的上市公司中是非常罕見的。

不過,在上游的固廢工程業務盡享高毛利率之時,目前處於下游固廢運營業務的大股東的不少項目卻在忍受虧損,為桑德環境貢獻了1.39億元收入的北京國中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下稱「國中生物」)就是一個典型代表。

2013年4月,桑德環境與桑德集團及其下屬公司簽訂協議,擬受託管理國中生物,每個月從國中生物收取10萬元的管理費。從公司披露信息看,已經運營三年的國中生物業績並不理想,2010-2012年的收入只有2889萬元、5427萬元及5717萬元,淨利潤分別虧損2879萬元、5774萬元及4880萬元,巨額的財務費用是導致公司經營困難的原因之一。

這些虧損的項目最終將由桑德環境接手。根據2010年4月簽訂的消除同業競爭的協議,對於目前桑德集團現有的固廢業務項目,在未來三年內將以合理的價格轉讓給上市公司。如今,三年大限早已過去,如按照協議執行,上市公司將在未來面臨巨大的財務壓力和可能潛在的虧損。

資金體外循環

2013年下半年以來,桑德環境獲取的合同訂單開始密集起來。

7月2日,公司宣佈參與印尼萬隆生活垃圾焚燒發電BOT(建設-經營-轉讓)項目的投標公告,此後又分別於8月22日、10月7日宣佈與湖北洪湖市、河北辛集市簽訂了垃圾焚燒BOT項目,合同金額合計約8億元。

龐大的訂單是桑德環境備受資本市場青睞的原因,據統計,自2010年12月宣佈獲得BOT大單以來,公司累計的合同金額接近40億元(表4)。

所謂BOT項目,就是由承辦方建設、經營和移交的工程,其會計處理是由在建工程至長期應收款、無形資產的過程,而從桑德環境報表在建工程、長期應收款的變動看,近40億元的項目進展緩慢。而EPC則是工程的總承包,在完成之後把項目交付委託方。

BOT與EPC一樣,均存在應收較高的問題,從而給上市公司帶來資金壓力。

山東臨朐邑清垃圾焚燒發電項目,是桑德環境在2011年9月簽訂的項目,投資金額為3億元,根據當時的合同協議,該項目擬定於2011年下半年開工,工期為18個月。

該項目的執行卻異常拖沓,根據桑德環境2011年末、2012年末的在建工程欄目,《證券市場週刊》記者無法找到臨朐環保項目的相關信息,而在2013年6月底在建工程科目餘額顯示,該項目由期初的854萬元增加至1470萬元。

不過,《證券市場週刊》記者在2013年7月底去現場看到的情況卻與此不符,現場的運維人員告訴記者,在短期內不會建垃圾焚燒發電項目,工作人員目前主要承擔的是垃圾場填埋任務。

至2013年半年報,上述大部分項目進展緩慢,即便是在2012年下半年募集了近20億元的資金後,要完成項目的進展,桑德環境仍面臨較大的資金壓力。

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固廢工程業務導致了巨大的應收賬款。

財報顯示,桑德環境應收賬款增長迅速,從2008年底的3.75億元增加至2013年6月底的19.03億元,成為應收賬款最快的環保公司之一。以2012年的數據為例,桑德環境的應收賬款周轉率在幾家環保上市公司中處於較低水平(表5)。

考慮到自來水、污水運營等業務相對較好的經營現金流,公司應收賬款周轉率實際可能比表面上更差。

在近年來的年報中,桑德環境均沒有披露公司的前五大客戶及應收賬款的具體名字,2012年配股說明書也只是披露了2009年至2011年前五大客戶及截至2012年6月底的應收賬款前五大客戶。

不過,從配股說明書披露的前五大客戶名字,可以推測出其前五大應收款。以2009年為例,桑德環境第一大客戶為大慶龍清,確認了1.35億元的營業收入,而其第一大應收款為1.31億元,為一年內的應收款,其第二名客戶只有0.4億元,顯然,其第一大應收款客戶應為大慶龍清。

依次類推,2010年,大慶龍清、德州綠能分別為1年內期限的前兩位,分別欠上市公司0.75億元、0.6億元;2011年,由於排名第二、三的客戶貢獻的收入比較接近,但可以推斷出第二、第三應收款應由德州綠能、青州魯清或者大慶龍清中的兩家所欠。

從2009年至2011年的數據來看,大股東桑德集團參股的公司,是拖欠上市公司資金的重要力量。

那麼這些項目公司是沒有收到政府的錢還是其他原因呢?或許從桑德集團的合作方武漢通衢的報表可見端倪。

武漢通衢財報顯示,截至2012年末,公司的其他應付款高達2.41億元,其中應付大慶龍清其他款項1.08億元,應付桑德環境旗下的湖北合加環境設備有限公司(下稱「合加設備」)2000萬元,應付桑德集團6339萬元。

通常情況下,其他應付款的核算企業應付暫收其他單位或個人的款項,如應付租入固定資產或包裝物的租金,存入保證金、應付、暫收所屬單位、個人的款項管轄區內業主裝修存入保證金;應付職工統籌退休金,以及應收暫付上級單位、所屬單位的款項。

財報顯示,武漢通衢2011年、2012年連續兩年營業收入為零。在銷售收入為零的情況下,武漢通衢與合加設備、大慶龍清及桑德集團的大額其他應付款(其他應收應付見表),很有可能是資金的往來。從武漢通衢報表也可以看出,該公司的大部分其他應付款是桑德環境及其關聯方(表6)。

涉嫌違背同業競爭承諾

2010年3月,為了避免桑德環境與關聯法人的經營戰略在業務存在同業競爭的局面,桑德環境與大股東桑德集團簽訂協議:桑德集團將專注於經營中國境內外的固廢處理業務,桑德集團、桑德國際及其各自直接或者間接控股的公司將不會直接或間接經營或參與任何中國境內外的與固廢處置工程的系統集成業務相同或相似的業務及固廢處置設備製造業。

對於涉及同業競爭的問題,本刊多次打電話採訪桑德環境,不過,公司電話一直處於無人接的狀態。

如今三年過去了,桑德集團不僅未將相關的資產注入,期間還在增資或者收購與桑德環境經營類似的固廢業務。

2012年配股說明書披露了桑德集團暫未被上市公司收購的項目並給出了原因,項目分別為國中生物、通遼蒙東固體廢棄物處置有限公司、湖北匯楚危廢處置公司、湖北竹清環境環境工程有限公司、湖北文峪環境工程有限公司。

大股東涉足的固廢業務僅限於此嗎?事實恐怕不是如此。

德州綠能年檢資料顯示,該公司成立於2009年7月,自2010年7月開始一共進行了5次股權變更,而桑德集團均參與了5次增資,對該公司的貨幣資金投入也由最初的50萬元上升至1000萬元。該公司的經營範圍為:城市生活垃圾處理焚燒發電、綜合處理、綜合利用、市政環境基礎設施的建設、運營、維護及相關業務的籌建。

也就是說,在2010年4月之後,對德州綠能的5次增資說明了桑德集團仍在涉足固廢業務,存在同業競爭的嫌疑。

此外,2013年7月,桑德環境發佈關聯交易的公告稱,擬以312萬元收購淮南康德醫療廢物處置有限公司100%的股權。只不過,這其中60%的股權,是大股東在2013年1月受讓而來,既然這部分業務最終要由上市公司收購,為何不是一開始就由後者來執行。

同樣的情況出現在國中生物的收購上。2012年11月,桑德集團從北京產權交易所競得國中生物37%的股權,對於這部分資產,桑德環境並沒有參與競拍。

本刊記者楊現華、王熙喜亦有貢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9191

李嘉誠接受南方週末專訪 詳談撤資傳聞、香港環境、政商關係 「我不會去賺最後一個銅板」

http://www.infzm.com/content/96234

談「撤資」:我一定不會「遷冊」,長和系永遠不會離開香港。不過規模的大小是另一回事,我有百分之百的責任保護股東的利益。

談香港:香港擁有不少有競爭力的核心價值:自由開放的市場,重視法治的原則。但如果管治失當,也可以一夜之間蕩然無存。

談政治:政府永遠不能選擇性行使權力,勿令人對政府的公平性失去信心。

談樓市:我一生的原則是不會去賺最後一個銅板。若地產業務繼續艱難經營,高價投地而虧本,就是對不起股東。

這是一次沒有第一個問題的採訪——剛剛落座,沒等南方週末記者發問,李嘉誠就直奔主題:「說長和系『撤資』是一個大笑話。」

2013年11月22日下午兩點半,香港黃金地段之巔,長江集團中心頂層70樓,雄踞華人首富寶座15年的李嘉誠在會議室接受專訪,一開口就對南方週末2013年11月7日有關其「撤資」風波的專題報導作出了回應。

一牆之隔就是李嘉誠的辦公室,橫跨52個國家的李氏商業帝國的指揮中心,俯瞰著整個維多利亞港。已經85歲的李嘉誠只要在香港,至今每週一至週五均在此辦公,週六也上半天班。辦公桌上,乾淨得沒有一張紙,他說這是因為多年來習慣了「今日事今日畢」。桌頭的水晶相框中,是一幅他自己寫的小箋:求百事之榮,不如免一事之辱;邀千人之歡,不如釋一人之怨。

兩個多小時的採訪中,李嘉誠的平靜讓人印象深刻。除了開場和另一個瞬間,其餘時間裡他都語速平緩,聲調平和,即使被直接問到對於死亡的看法。這個從二戰的戰亂中走過來的85歲老人,多次反覆表達他對國家與民族的感情。他說他不是一個完人,但「從過去到現在,問心無愧」。

南方週末記者記錄整理了本次面談和隨後補充的書面採訪。

現在中國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經濟更開放

李嘉誠:說長和系「撤資」是一個大笑話。

我告訴大家,以2013年為例,長和系總毛收入約為4300億港元,投資海外(新西蘭和荷蘭)基建項目則是130億港元(17億美元),實際動用的資金只有80億港元(10億美元),僅佔長和系總毛收入不足2%;同時,我們2013年在香港的貨櫃碼頭項目也投資了40億港元,這樣怎能說是「撤資」?真是天方夜譚的笑話。

「撤資」這個問題,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都是不成立的。

我們在世界52個國家都有投資和營運,包括地產在內,集團曾經在不同國家出售業務,有的賺了超過1000億港元,賺數百億元的也有不少,別人一句批評都沒有。

以在新加坡投資為例:這二三十年來,我們與當地政府關係非常融洽,而出售物業總值以百億元計。過去兩年多因地價上漲,在當地買不到合適的土地,現時只餘不足1%的住宅單位尚未出售,也沒持有任何收租物業,卻從未被新加坡方面批評我們「撤資」。

有時在某國家出售業務後,有新機會時又再重新加大投資,當地亦視為平常事,絕無引起任何傳言。企業按照法律經營,賺得盈利後再投資其他任何地區。或因經營不善虧損、業務回報低或前景欠佳而退出,均屬純商業決定。

在香港,如價錢合理,會繼續買。也可能會賣掉外國一些資產,或將資產上市,並不稀奇。高賣低買本來就是正常的商業行為。但我經營國際性業務超過30年,今次是第一次聽到來自香港所謂的「撤資」評論,在全球其他地方前所未有,然後又傳到內地去了。

在經濟全球化的大環境中,「撤資」這兩個字是用來打擊商界、扣人帽子的一種說法,不合時宜,對政府和營商者都是不健康的。

南方週末:但是最近你的確在連續出售內地和香港的一些物業和資產,這是作何考慮?

李嘉誠:用出售物業和資產作為「撤資」的例子,是可笑的。

地產是我們核心業務之一,但集團收租物業所佔比例不高,在香港的最佳地段如中區,用作長期收租的寫字樓物業總面積約有380萬平方英呎(約為四十餘萬平方米——編者注),總市值不少於1300億港元,包括自用或曾用作總部的華人行、長江集團中心、和記大廈、中環中心和其他重要地段的商場等;內地方面,位於最佳地段的收租物業包括上海、北京如東方廣場等亦約有500萬平方英呎(約55萬平方米——編者注),總市值至少400億港元,內地香港兩地收租物業市值共1700億港元,此外集團和我私人持有的全部海外收租物業市值只是內地香港兩地的千分之五。

然而,與其他大型地產發展商相比,我們無論在國內或國外,所持的收租物業規模都屬較小,其他全屬於大型住宅發展項目,建成後90%以上會出售,餘下商業部分如商場即使留作收租用途,也會在將來時機成熟時出售。酒店及服務式住宅則屬長期經營項目,但中間亦會出售。一切地產買賣都是正常商業行為。

沒有「撤資」的事,日後出售業務也都跟「撤資」沒有關係。如果我真要「撤資」,那麼最容易的就是「遷冊」(香港人將公司遷移註冊地稱為「遷冊」——編者注)。我一定不會「遷冊」,長和系永遠不會離開香港。不過規模的大小是另一回事,主要看情況而定,我有百分之百的責任保護股東的利益。

作為一家國際性綜合企業和負責任的上市公司,對經濟發展循環及業務回報條件常常要帶高度警覺思維,靈活調整是很正常和重要的運作。否則,如果你是投資者,也不會投資一家對股東不負責的公司吧。

南方週末:如果股東利益和國家的情況出現分歧呢?

李嘉誠:不會有什麼分歧。現在中國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經濟更開放,我這麼愛自己的國家,一定會留意經濟怎樣改革,農民生活因土地變成資產而改善,還有國企盈利上繳30%以改善人民生活,這些絕對是好事。國家鼓勵企業到外地投資,我在外國投資方面算是走前一點,可以說成功吧!


我一生的原則是不會去賺最後一個銅板

南方週末:你目前出售的資產多為地產,你怎麼看香港和內地樓市?

李嘉誠:內地房地產過去持續上漲,往往以高於市值的價格也無法投得土地。內地政府部門都說要對房地產進行打擊,價格太高。不聽他們的話,還可以聽誰的話?現在價格的確漲得太高,一般老百姓買不到,投資地產的公司也有危險。

過去兩三年我們買入的項目較少。香港地價高,已看到不健康的趨勢……內地的地價也飛漲,我們也無法成功投得土地。若地產業務繼續艱難地經營,高價投地而虧本,就是對不起股東。

我們是一家小心經營的公司,長實今天的負債比例是4%,和黃是21%,還有在加拿大的Husky,負債比例只有12%,以這麼大規模的公司而言,屬於低的比例。這是我做生意的原則,對於債務和貸款問題,非常小心處理,如履薄冰。我從1950年開始做生意,到今天已經六十多年,經歷過不少風風雨雨,也一路走過來。

我一生的原則是不會去賺最後一個銅板,就是最後那分錢,要很小心。

南方週末:關於包括李家在內的幾大富豪家族,香港有個流行的說法叫「地產霸權」,你認為是嗎?

李嘉誠:「地產霸權」實在是一個笑話。

我們是國際綜合企業,地產只是其中一類業務,別人借地產攻擊我們,但我們買(土地)少了,大家高興才對!

大家都知道香港地產市場一直由政府政策主導,不論從土地供應到投地條件的設計、房地產稅務政策等等,並非地產商決定,因此「地產霸權」並非屬於地產商。

希望跟別人一樣,生活在一個公平公正的環境

南方週末:以前你在香港一直備受尊敬,被譽為「超人」,但現在被抨擊為魔鬼、萬惡的資本家,說你壟斷了香港經濟。在你看來,香港人對你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變化?

李嘉誠:樹大招風是盛名的代價。

貧富懸殊是世界大趨勢,普羅大眾面對的環境越來越艱難。以現今很多已發展或發展中國家城市同樣面對的貧富懸殊情況來看,在一個地方投資所佔比重越大,被抨擊的機會便越高。

我們因為在香港投資較大,引來抨擊。

二三十年前我已預見香港這個情況,不是我聰明,而是香港只有700萬人口,我做這麼多生意……有一次記者招待會,有記者問我會否「撤資」,問我為什麼不多在香港投資經營零售事業,我說,以零售業來說,集團在香港零售店舖有682間,全球共有12000間,就算在香港只增加10%店舖,香港可以容納嗎?

香港市場已無法容納更多,因此,集團多年來已儘量控制。30年前,集團的香港員工有三萬多,外國的則只有一半;現在全球二十六萬多名員工,香港仍維持三萬多,相差7倍。

1979年我收購和記黃埔之前,它在香港以外的地方是零投資。因為知道這個情況(香港市場有限),我不斷到外國投資,今天證明我的做法是對的,如果集中在香港投資,根本是蠢事!

和黃的香港業務佔全球投資比例約15%,長實在香港的投資佔全球的約三分之一,如果地產做得少一點,比例會更小。

其實集團在外國賺取的盈利亦會惠及香港股東,在時機適合之下將某些資產上市或出售,所得利潤將令股東受惠。

南方週末:你說普羅大眾的日子越來越難,以前你也曾經說過企業家最大的挑戰是幫助建立社會。企業家要如何幫助社會?

李嘉誠:全世界都有這個現象(貧富分化),並非香港獨有,內地也有。與10年前相比,歐美大眾今日的收入和購買能力,原則上也沒有太大的改善。

企業家的挑戰是幫助建立社會,這需要國家和人民一起盡心盡力地去做。

我認為提供免費午餐難以解決貧富懸殊問題,唯有為年青一代提供良好的教育,提高普羅大眾的就業條件和機會,脫離跨代貧窮。多年來我不止一次表示不介意政府合理地增加商業稅,以支持長遠的發展。

南方週末:我們在此前的採訪報導中曾說到,香港社會近年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比如仇富情緒增加等等。你怎麼看待香港的未來?香港要如何面對這些變化?

李嘉誠:香港有其弱勢:缺乏天然資源,90%以上的工業北移內地,貧富懸殊情況更難改變。

如果政府沒有前瞻政策,以為解決現在就是解決未來,這是非常狹窄的想法。

政府需要考慮如何投資未來,如果不為年輕人提供更好的就業機會,貧富懸殊與社會情緒惡化只會持續下去。

福利化社會是否適用香港?關鍵是我們要有選擇,要大家扶貧,也要自願,只能引導。我相信,香港人一向熱心於慈善,樂意助人,對我來說,幫助低收入人士是義不容辭的事,但如果政府政策錯誤,不能解決社會缺乏上進機會的問題,只向有能力的人開刀,這是錯誤的。香港人都想創富,政府的角色應該要令人人有創富的機會,而不是等待「打救」。

這就要維持良好的法治制度,政府不能選擇性地行使權力。

香港擁有不少有競爭力的核心價值:自由開放的市場,重視法治和原則。這些「社會操作系統」來之不易,需要時間孕育,但如果管治失當,也可以一夜之間蕩然無存。

南方週末:你是否會離開香港?

李嘉誠:我深愛自己的國家和民族,家在香港。對我來說,長和系的基地在香港,我絕不會遷冊。

作為負責任的國際企業主持人,經營業務不能鋌而走險,一切必須以股東利益為大前提。我每天都會檢討集團的投資和營運策略,生意規模大小會隨著業務所在地區或國家的政治和經濟狀況而作出決定。

香港很難再擴展,原本曾想出售百佳,後來因價格不理想及發現有更好的構思,所以叫停。

在香港堅持不遷冊,但希望跟別人一樣,生活在一個公平公正的環境。

 

 


有時候我慶幸自己並未當官

南方週末:坊間有傳言,你與現屆政府關係不佳,這對你做出商業決策是否有影響?

李嘉誠:健康社會中政府與企業的關係息息相關。關鍵是政府的權力要在法治的基礎上公平公正地落實執行,永遠不能選擇性行使權力,勿令人對政府的公平性失去信心。

我與香港或各國政府的關係都是建基於此的,不會因個別領導人或官員的變動而受影響,最重要是政策要令商界有信心。

不過,我觀察到一個不健康現況在擴散中:「為官難,為民亦不易」,這對政府和社會來說都是雙損局面。有時候我慶幸自己並未當官,因為為官者要面對如何平衡和解決不同權益的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往往演變成更大的問題。

南方週末:在過往六十多年經營中,你如何處理與政治的關係?與政治打交道時你的原則是什麼?

李嘉誠:我不是聰明的人。

如果政治問題真的衝著自己而來,擔憂也沒用。

我沒有參與政治,但我關心政治,政治跟經濟根本是手和腳的關係,假如兩者背道而馳,是難以處理的。

我希望政治和經濟好,讓人民富國家強。我曾經說過,講真話,做實事,有貢獻。我的基金會不停地做公益事業。

我並非萬能,無法預測政治變化,也絕對沒法影響政治,我只能以我的智慧做出對股東有利的事。

南方週末:你近年的投資,為什麼多選擇在歐美那些成熟的市場經濟國家?

李嘉誠:一定選擇有公平法律的國家,我們在一些國家經營三十多年,政府並沒有因為我是外國投資者而出現不公平的對待。

世界上的投資機會和選擇,實在令我們應接不暇;集團可以挑選有法治、政策公平的環境投資。

南方週末:你曾經說過,財富的增加到了一個程度,便不會帶來更多安全感。但如果財富繼續增加,是否帶來不安全感?

李嘉誠:不會。

南方週末:這是你最艱難的時候嗎?

李嘉誠:不是。

我的最艱難時候是十三四歲。12歲時,日本侵華,我和家人從潮州來到香港,後來日本入侵香港,母親帶著弟妹回到潮州,我與父親留在香港。日本統治香港期間,沒有什麼好日子可以過,13歲父親因肺病住進醫院,不夠一年,他去世。照顧父親這段時間我因為喜歡看書,發現自己也有肺病,病情接近危險階段,但我告訴自己不能死。身為大兒子,為了母親和弟妹,為了前途,一定要做好自己的工作,同時也不停搶學問,到舊書攤買舊書看,其中包括老師使用的教科書,跟謀生有關的書。三年零八個月的歲月,知識比得上一個中學畢業生,這段日子也沒有因為自己的病看過一次醫生。

即使是最艱難的日子,我也是充滿信心。

我在外國賺到錢,拿回中國,有什麼不好?

南方週末:財富對你意味著什麼?你曾經表達過對內心的高貴的嚮往。

李嘉誠:多年前的一個晚上,我輾轉反側,難以入寐,內心縈繞著很多問題。思潮起伏,結果直至凌晨,直到一個答案湧上心頭,令我豁然開朗:我頓悟了把基金會視作我第三個兒子的道理,這樣我會全心全意愛護他,給他分配財產,使他獲得所需資源落實一切公益項目,把我的心願永遠延續下去。

在財富要代代相傳的傳統觀念中,將基金會視為自己的孩子,可以鼓勵傳承,期望這種想法能在中國人社會擴大和延續。

基金會並不向外募捐,捐款人只有我一人,資金的大部分是基金會現有已投資項目的固定收入,另有部分是來自我個人從香港和外國投資所獲收入、繳完稅後再注入的。我訂明基金會所有收益,絕不惠及本人、家族或董事等等,也就是說他們都不能從中獲得收入。

基金會已擁有我三分之一的資產,至今我已捐出145億港元,如有良好的項目,將不斷地繼續支持,希望能對我們民族有貢獻。2013年,基金會在內地及香港已捐付及承諾之數目達40億港元,是歷來最高的一年。

雖然我在全球不少國家經營業務,大部分收入都從外國賺取而來,每一分毫都是稅後才注入(基金會)的。但我規定基金會80%以上的捐款用於大中華地區,不超過20%的用在海外。我在外國賺到錢,拿回中國,有什麼不好?

南方週末:對於基金會,你不僅出錢,還出力,這是為什麼?

李嘉誠:我對賺錢的重視程度不及捐錢。

身為中國人,回想起我生長於抗日戰爭期間,國家被侵略,面對貧病、失學,於是發誓要終我一生,讓基金會擁有旺盛的生命,有能力繼續為國家、民族作出貢獻,這就是對我最大的回報。

我視教育、醫療和公益慈善是終生不渝的事業。基金會主要做兩大範疇:教育、醫療。在內地,我們有很多個項目在不同地方做了十多年,現在仍繼續做,我們守信重諾,承諾的捐款均100%如期或提前捐付。

除了捐錢,也親力親為,投入不少時間心血,使得來之不易的金錢用得其所,令項目受助人受惠最大,能如此,是我最大的快樂。

我喜歡簡單生活,我追求的是付出個人力量,協助社會進步。有能力從事公益事業,是一種福分,從中能夠得到真正的快樂;有能力的人,要為人類謀幸福,這是「任務」。

如果是為對國家民族和人類有益的事,即使卑躬屈膝我也在所不辭;但若是為個人名利或公司利益,我絕對不會這樣做。也以捐建汕頭大學為例,成立至今三十多年來,我坦然面對任何困難甚至是忍受屈辱,對汕大也不離不棄。

南方週末:你是重視聲譽的人,做慈善是否求名聲?

李嘉誠:我不理別人怎麼說,我的決心就是繼續做下去。

投入公益慈善事業是我終生職志,絕不求名利。在汕大,即使基建、設備90%款項由我支付,任何一個角落也找不到「李嘉誠」三個字,我捐建汕大只想做出成績。

很久以前捐款支持潮州兩所大型醫院,市政府領導曾遊說寫上我的名字,我不肯。他們於是建議寫上我父親名字,我也不肯,我回答說:先人如果有知,父親一定認同我的做法;如果並不知道,那麼寫也沒有意義。而且我更說笑,如果真的寫上父親的名字,將來拆掉更不好。

85歲,就不能愛科技嗎?

南方週末:你投資了包括Facebook在內的許多高科技企業。你已經85歲了,怎麼投資高科技?

李嘉誠:85歲,就不能愛科技嗎?我對新科技深感興趣,令我的心境年輕化。

18世紀工業革命由英國開始;21世紀則是科技革命,不少行業包括國防工業、農業、水利、能源、醫療、生命科技、電訊、互聯網等等均有突破性的發展,投資機會數之不盡,應接不暇。

我喜歡新科技,私人參與投資的科技公司有60家,也越來越相信「知識改變命運」。有一項關於農業的項目,一樣的土壤、一樣的水源,不改農作物的基因,可以增加三分之一的產量,若這不是新科技,那是什麼?現在已證明這項新科技是成功的,並在國內進行試驗。

我非常喜歡看書,追求最新的科技知識。我非常留意與自己從事行業有關的新信息和發展轉變,無論做什麼生意,你一定要喜歡它和愛它,這樣才有進步。

南方週末:但是高科技有時也會對現實經濟世界中的人帶來傷害。在你心裡,如何平衡新科技帶來的傷害?

李嘉誠:對,新科技機器或儀器可替代工人,速度快,生產力增加。和黃在鹿特丹港的自動化率是90%,在西班牙是60%,在香港是20﹪。

如果通過教育提升工人的知識,他便能操控這些儀器,科技加速,就是另一革命的開始。

早前我應廣東省粵東僑博會的邀請,以潮州話錄製了一段話,其中提到:科技主導未來,大家都知道,智能機械化的速度將超乎我們的想像,濫竽充數不再,「老牛擠奶」的時代不再,捍衛未來的最好方法,就是投資教育和推動教育改革,讓我們的下一代永遠永遠告別落後、參與未來,是有能力者共同的任務。實在是我真摯、充滿感情的話。

如果可以重新開始,我可能考慮參政

南方週末:你這一生經歷很多,到現在還在勤奮工作,是什麼支撐你的一生?

李嘉誠:我12歲因戰亂來到香港,一直好好地做自己應做的事。假如我沒有正確的人生觀,便無法活到現在。

南方週末:什麼是正確的人生觀?

李嘉誠:走正路,有理想,作為中國人,對自己民族作出貢獻。有理想地做生意,有理想地做自己

南方週末:你內心最重要的是什麼?

李嘉誠:建立自我,追求無我。

可以站得牢,挺得腰。

有人問我這麼忙碌,為什麼仍然那麼精神?除了運動,我內心安穩,精神沒有困擾,自己沒有特別的要求,做對人類和民族好的事,便感到開心。

南方週末:有沒有退休計劃?

李嘉誠:沒有。

世界波動很大……但我已做好退休準備,大兒子Victor隨時可以接棒,很多同事跟隨我工作很多年,我沒有擔心。

南方週末:你如何評判自己對香港的貢獻?

李嘉誠:不要問這些問題,我仍然很活躍,對未來充滿期盼。

南方週末:85歲回首過去,你覺得自己做得好與不好的地方有哪些?如果從頭開始,會有哪些變化?

李嘉誠:我一生勤奮,不停地搶學問,面對不開心的事仍然保持愉快心境,因而此生無憾,生活簡單而有規律,擁有的資產一分一毫均從正途而來;即使有容易賺錢的機會,但對有些行業也堅決不參與。遺憾的事是不早點成立基金會。

我自問無論如何努力,仍發現沒有一個人能解決所有問題;如果可以重新開始,我可能會考慮選擇參政(笑)。

我只是儘量用知識和感覺做自己應該做的事

南方週末:你在內地開展對癌症病人提供臨終關懷項目,你怎麼看待生命的終結?

李嘉誠:內地喜歡做這類服務的人並不多(因為病人會去世),反而其他如兒童項目較多人喜歡做,因為回報高。

一個非常冷的冬天,一個朋友患腫瘤,進了私家醫院,我探望他,他看見我非常高興,雙手拉著我的雙手,要我坐在床邊;朋友後來睡著,拉著我的雙手也沒有放開。我心裡想,這個朋友很富有,得到很好的醫療照顧,但因腫瘤而痛楚不已。內地貧窮的癌症病人沒錢接受治療,生活怎樣過?於是立即想到開展寧養服務,我不喜歡「臨終關懷」,改為「寧養服務」。

汕頭大學醫學院設立第一家寧養院。我告訴所有寧養院的負責人,現在使用的藥可幫助病人減少80%的痛楚,假如新藥可幫助病人減少90%痛楚,即使價格貴一倍,他們也不用問我,立即轉用新藥。能夠幫助貧困病人減輕痛楚,實在是有意義的事。寧養計劃已做了十多年,在內地及香港至今已有42所寧養院。日後若國家願意做這類的事,我可以停下來;否則,雖然沒有回報,我還是會繼續支持這類服務。

我常常鼓勵寧養服務的醫護人員,我說不知道這個世界是否有地獄,如果有,癌病病人的痛楚程度是最高的,有人甚至撞木頭來轉移痛苦,很淒涼。汕大醫學院作為第一家寧養院,全國寧養服務的全部費用由我支持,每年的資助金額會增加,兩三年內,每年捐款要增至1億元。

南方週末:你害怕死亡嗎?

李嘉誠:我不懼怕死亡。假如我是一盞燈,能夠照著一條路,還有留下有生命的基金會,只有政治可以破壞它,因為不是我所能控制,不然沒有人可以破壞這個基金會,我的兒孫及董事不能從基金會得到任何利益。

南方週末:我們注意到,你今天一直都非常平靜,據說平常你也是這樣。你會因為什麼而激動、傷心、生氣、興奮嗎?

李嘉誠:我一直都很冷靜。如果認識儒、釋、道的精粹,便會明白人生很短,不應浪費時間去理會這些事情,應從正途去做對的事,例如基金會的工作每天都在進步中,每天都有成果,像在荒蕪之地,種下大樹,讓後人有收穫,這是很高興的事。

我一生希望成為一個有價值的國民,擁有有價值的人生。

南方週末:百年之後,你希望後人如何評價?

李嘉誠:不會想這些事情,更加不會自我評價。

從過去到現在,我都是問心無愧。世界沒有完人,我只是儘量用知識和感覺做自己應該做的事。

如果真的要寫墓誌銘,我會選擇一直支持我每天充滿鬥志的兩句話:建立自我,追求無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3254

企業篇》拓展海外市場 宏全推動「全英語」工作環境 國際化 從業務到技術員都能撂英文

2014-02-10  TWM  
 

 

台灣企業的國際化是必然之路,而宏全正是努力走出去的傳統企業之一。

到世界各地征戰,拓展事業版圖,人才是非常重要的資產,如何找到合適的國際化人才,「英語力」成為關鍵。

撰文‧許瓊文

身為台灣最大的飲料包材公司,宏全公司秉持隨著食品大廠的步伐,走向國際市場的策略。但一家經營四十五年的優良企業在海外設點時,面臨找不到國外派駐人員的窘境;個人意願是其一,但最重要的是,許多人懼於自身語言能力不足,無法適應海外生活。

「一開始,我們真的找不到適當的人選,讓我們驚覺,人才培育的重要性。」曾經在美國求學的宏全董事長戴宏全發現,公司有很好的專業技術,讓客戶主動找上門,但是卻沒有足夠的人才,作為聯繫客戶的窗口。因為會說流利英語的員工有限,往往連董事長都必須去接待客戶。

於是,三年前戴宏全在公司內部成立了「宏全學院」(Hon Chuan Academy),建立公司的人才培育計畫,尤其是能夠拓展海外市場,兼具外語與專業能力的優秀人才。

宏全人力資源部課長施建仲表示,在公司內部設立英語課程,提供員工自我進修,特別是負責國際業務的同仁。公司制定多益英語成績的標準,招募門檻必須達到七百分以上,同時陞遷時,除了績效評估考核外,也會將英語多益成績列入參考。

無英語人才 寸步難行

宏全原本聘請專業外籍老師教學,但因大家工作時間及程度不一,課程難以延續,目前採由公司補助學費的方式,吸引員工自我提升。

另一方面,並透過人資相關的網絡平台,找到專為培養國際貿易人才的中華民國對外貿易發展協會國際企業人才培訓中心(International Trade Institute,ITI,簡稱「外貿協會培訓中心」)。培訓中心提供在職人士的進修,全部由外籍老師以純英語的教學。ITI的學員要經過一至兩年的嚴格訓練,幾乎一結業各企業界就搶著要。

宏全國際業務三部的專案經理黃冠仁表示,「ITI培訓的員工,我們視為儲備幹部,給予三個月的訓練後,再派往各地的據點,或是留在總公司負責不同區域的客戶開發。」目前負責宏全澳洲事業的業務代表,三十二歲的郭美芳就是從ITI出來的。銘傳觀光系畢業的她,原本英語程度就不差,大學畢業後曾經在科技公司擔任業務工作。看好國際貿易的發展,她決定投資自己,「ITI一年密集課程的學費二十五萬元,含吃、住,其實很划算,可以學國際貿易專業,也同時強化英文。」郭美芳說。

目前在宏全,像郭美芳這樣來自ITI的國際貿易人才大約有十多位,幾乎是宏全國際化的主力人才。面對不同地區市場,其實語言上的需求各有不同。

黃冠仁舉例,以郭美芳負責的紐澳地區,英語聽、說、讀、寫都需要非常流利,因此,擁有九百多分多益成績的郭美芳,自然就因為英語成績脫穎而出,負責該地區的業務。

僑生成招募重點

為了提供客戶更好、更快速的服務,宏全發展出一套國際化的策略模式,擁有快速的調配能力,讓國際食品大廠有「just in time」的即時服務。

不僅只是要求國際業務單位的人,必須具備良好的英語溝通能力,戴宏全未來的目標,希望帶領公司成為國際化的企業。舉例來說,也許業務單位的人需要用全英文與客戶溝通,但是技術人員也必須要有基本的英文能力,才能即時回覆生產狀況。

在對外招募上,宏全的人資部門在招募的關卡,就會先做第一步的篩選,「如果具備多益成績,業務單位七百分以上,一般行政六百分以上,且履歷具有英語自傳的,我們自然會優先選擇。」施建仲說。

而對內雖然公司還不能立即實現「全英語」的溝通環境,但是這是戴宏全希望有朝一日能做到的。

在未來二到三年內,公司預計推動「職位英語」的設定,也就是未來個人的英語能力將影響陞遷的評估。「除非不在乎陞遷,且完全只在台灣工廠工作,否則,英語能力將成為陞遷的基本條件,」施建仲說。

此外,宏全也很願意招募台灣各大專院校的東南亞僑生,因為經過幾個月的訓練,這些僑生都可以回到自己家鄉的宏全企業上班,正是在專業、語文能力以及個人意願上的最佳人選。

要成功地將企業帶往國際市場打勝仗,還要靠更多的企業管理與經營的眉角;但是可以確定,「英語力」是企業國際化的基本門檻,如果連基本英文都說不好的,就更別談「國際化」;要成為一流的國際企業?先提升員工的英語力就對了。

宏全國際

成立:1969年7月

集團總裁:曹世忠

董事長:戴宏全

資本額:25億9847萬元主要業務:PET塑膠瓶、飲料充填代工、電池罐體電子零組件、鋁蓋類、塑蓋類、爪蓋類、收縮薄膜、標籤類等生產製造主要客戶:統一、可口可樂、百事可樂、台灣菸酒、黑松、愛之味近三年獲利:2012年 12億元

2011年 13億元

2010年 14億元

看好非洲市場 加強投資宏全國際是台灣最大的飲料包材生產公司,消費者喝到的飲料,即使品牌不同,但是瓶身及瓶蓋半數以上是「宏全製造」。台灣各食品大廠包括統一、愛之味、可口可樂、台灣菸酒、黑松等,都是宏全的客戶。除了遍及亞洲及非洲8個生產據點,宏全的客戶更是遍及世界,知名的可口可樂就是宏全長期的合作夥伴。

現在宏全看好非洲有10億人口的龐大市場,決定在東南非濱海國家莫三比克投資設廠。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108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