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電視節目模式的啟蒙運動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2-11-23/100464406.html
10月底,微博上傳出一條短訊:《中國夢想秀》原版權方BBCW正在洽購浙江衛視《中國夢想秀》節目模式版權。在《中國好聲音》漸漸淡去之際,這則消息令業內再度聚焦浙江衛視。對中國電視行業來說,最稀缺的就是創意,從來只有抄襲或引進國外節目模式的新聞,而中國節目模式版權向全球發行的確聞所未聞。

  正值《中國夢想秀》第四季播出之際,不少業內人士質疑這也許是浙江衛視為提升收視率,聯手BBCW自導自演的一幕戲。因為,原本就是引進國外模式的《中國夢想秀》,怎麼可能實現節目模式版權的返銷呢?

  《中國夢想秀》是浙江衛視打造的一檔以普通人圓夢為主題的公益節目,原版節目源自英國綜藝節目《就在今夜》。2011年初,浙江衛視斥資千萬元,通過版權代理公司世熙傳媒從BBCW引進該節目模式版權,並於去年4月2日播出首期節目。自今年《中國夢想秀》第三季開始,引入「夢想大使」周立波,開始全面改版。浙江衛視副總監杜昉向財新記者證實,BBCW的確對經中國本土改造後的《中國夢想秀》節目模式有收購意向。「目前雙方已進入談判階段,《中國夢想秀》有可能成為中國第一個外銷海外的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節目模式。」

  從全球市場來看,節目模式版權交易的遊戲規則已經相當成熟。中國傳媒大學電視與新聞學院講師徐帆對財新記者表示,按照國際慣例,基於原版節目模式進行的任何改動都需經過版權方同意,改動過程中的一些好點子會被寫進節目模式製作寶典,而這些修訂和完善一般仍被視為版權方所有,極少出現返銷的現象。

  一位不願具名的廣電業內人士坦言,一檔節目只有風靡全國之後才會被挖掘、編製成節目模式,然後向其他國家輸出。《中國夢想秀》的輸出實際上是浙江衛視擅自改動節目模式之後,迫於版權方壓力而被迫創新,最後多方斡旋達成的結果,「這只能說是節目模式版權公司為開拓中國市場,給予了中國電視台足夠的包容。現在的中國廣電行業,需要進行一場節目模式的啟蒙運動」。

逼出來的創新

  「之所以形成節目模式輸出,實際是浙江衛視騎虎難下。」據上述廣電業內人士透露,今年年初,浙江衛視考慮到邀請明星製作成本大、演藝夢想範圍較窄等因素,單方面對《中國夢想秀》進行改版。事後得知的BBCW很惱火,差點鬧到給浙江衛視發律師函,這讓浙江衛視不能侷限於小修小補,必須徹底想出新模式。

  杜昉告訴財新記者,《中國夢想秀》從第三季開始再起爐灶重新研發,不再侷限於舞台演藝夢想,可以是任何夢想,同時更關注夢想實現的可能性,一方面創造了「夢想大使」這一角色,對追夢人的夢想進行梳理、引導甚至拷問;一方面增設了300位夢想觀察員,對夢想的發展方向進行投票來決定是否給予幫助。但徐帆認為,與第一、第二季相較,後來的《中國夢想秀》圍繞著「夢想大使」周立波設置了相應的環節,重在突出夢想者、「夢想大使」、觀眾三者之間的關係,確實有所改變,但這種改變是否足夠形成新的模式仍有待考量。

  在2012年初決定重新打造《中國夢想秀》之際,浙江衛視也沒有把握能否形成新的節目模式。當時的計劃是圍繞「主打頂層設計、實行大片戰略」,希望把夢想這個題材做成季播大型活動類節目,將《中國夢想秀》由單一的演藝夢想拓展成多元化的夢想。

  杜昉對財新記者透露,在《中國夢想秀》第三季自主研發全新模式時就已經告知了BBCW,當時BBCW表示一旦浙江衛視研究出新的節目模式,且效果好的話,會考慮購買。

  但據BBCW在中國的獨家代理商世熙傳媒的一位知情人士透露,BBCW曾不只一次質詢,浙江衛視為何在並未購買第三季節目模式版權的情況下,還沿用《中國夢想秀》的名稱?因為根據國際慣例,節目模式版權包括節目品牌、核心宗旨、製作方法等元素,一旦不再購買版權,所有的元素都不能使用。

  浙江衛視自然不甘捨棄前兩季已創造品牌效應的《中國夢想秀》。世熙傳媒董事長劉熙晨對財新記者稱,當時確實頂著兩邊的壓力盡力溝通,「浙江衛視也是我們的客戶,我們既要為浙江衛視服務,又要向BBCW解釋,沒有人告訴你怎麼做,只能在壓力下一步步前進。」

  實際上,《中國夢想秀》第三季的製作有些倉促。據上述世熙傳媒的知情人士透露,最初《中國夢想秀》根本沒有明確的改版方案,包括周立波引入之後環節怎麼變、節目邏輯如何銜接等,都是邊想邊做,製作時間很緊張,製作團隊也只有200多人,舞美燈光都比較粗糙。但第三季播出的收視率情況出人意料,12期節目的平均收視率為2.3個點,最高達到3.5個點,遠遠超出了第一、第二季平均1.5個點的收視率。

  BBCW的態度因此有所轉變,開始考察這檔新的節目模式,這給BBCW、浙江衛視雙方的緊張關係帶來了轉機。在《中國夢想秀》第四季製作過程中,世熙傳媒派出八人專家團隊,將製作細節規範化,並按照國際標準歸納、整理,編寫節目製作寶典。6月,世熙傳媒將編寫好的節目製作寶典介紹給BBCW。

  BBCW在兩個月後給出回應,「基本認可我們編制的節目製作寶典,但在某些細節方面還要按照他們的要求修改、完善。」 劉熙晨告訴財新記者。

  經過修改的節目模式正式亮相今年10月的法國戛納電視節,引來業內關注。杜昉稱,在節目模式的知識產權保護方面,中國以前的口碑實在很差,海外模式公司對中國的節目模式山寨問題實在也很無奈。但戛納電視節上,居然出現了一個中國電視台自主研發的節目模式,又有全套符合國際規範的製作寶典樣本,齊全的節目介紹資料,而且是公開售賣,這本身變成了一樁新聞。

  正是在戛納電視節上,浙江衛視、世熙傳媒、BBCW三方坐在了一起,經過一個小時的討論,達成了初步購買意向。「大致框架都談得差不多了,接下來就是簽署正式的合同。如果《中國夢想秀》第四季收視率跟第三季一樣,BBCW將先買一季版權,以後有優先購買權。」劉熙晨表示。


節目模式引進熱

  劉熙晨表示,不出意外,《中國夢想秀》將成為中國第一個有望全球發行的節目模式版權,「以前也有過節目模式的輸出,但是僅侷限在單一的國家,交易規模也不大」。迄今為止,在公開資料中惟一可查的節目模式版權輸出交易只有一筆,就是2009年,世熙傳媒與湖南衛視合作,將《挑戰麥克風》編製成節目製作寶典,銷往泰國正大集團下屬的電視機構True Visions。

  而在2010年之前,中國廣電行業正式引進的節目模式版權也寥寥無幾。「實際上,每個電視台都有專門的人物色海外優秀的節目模式,只是2010年以前,多數電視台都模仿抄襲,根本想不到還有買版權這回事。」《電視台長》作者湘人李接受財新記者採訪時稱。

  據劉熙晨回憶,2010年以前,除了湖南衛視花了近千萬元的模式版權費,默默購買節目模式版權,幾乎所有電視台都沒有將版權費列入支出預算。2010年被業內視為中國節目模式版權市場的分水嶺。那一年,東方衛視通過版權公司IPCN引進了英國《達人秀》,按照節目製作寶典打造出《中國達人秀》,最高收視率達到5.7個點,直接收益超過4億元,接近當年東方衛視總收入的50%。

  「《中國達人秀》的成功讓各大電視台開始意識到節目製作寶典的重要。購買節目模式,買下的不僅僅是製作流程,更多的是節目的精神內核以及專業的培訓指導。模仿、抄襲永遠只能看到表面,形似而神不似。」IPCN董事長楊媛草稱,「認真做好一個優秀的節目模式將為電視台帶來可觀的收益,現在,越來越多的電視台開始購買版權。」

  樂正傳媒節目模式總監彭侃告訴財新記者,現在,央視每個月都會舉辦兩期培訓會,每期培訓會上講解三個國外的節目模式,一年下來,僅培訓會上就會出現72個節目模式,「遇到好的節目模式也會購買」。

  湘人李坦言,浙江衛視、江蘇衛視等電視台能夠邁入一線衛視陣營,很大程度上得益於2011年的模式節目,譬如浙江衛視的《中國夢想秀》、江蘇衛視的《非誠勿擾》。

  公開資料顯示,2011年,國內衛視共播出引進模式節目19季,其中湖南衛視、東方衛視、東南衛視分別播出3季引進的模式節目,為當年之最;浙江衛視、江蘇衛視緊隨其後,分別播出2季;廣東衛視、深圳衛視、遼寧衛視等亦爭相播出不同定位的模式節目。

  「今年,大大小小的電視台都在搶好模式,簡直是節目模式市場的井噴年。」湘人李說。截至2012年5月底,國內衛視已播出及已確定播出的引進模式節目共有19季,其中,一線衛視仍是購買主力,僅浙江衛視便獨購5季模式節目。除了一線衛視,二三線衛視也開始加入節目模式版權購買大軍,譬如廣西衛視從英國引進《True Talent》版權製作了《大地飛歌》。

  中國人民大學廣播電視學教授周小普認為,以前電視台很少購買節目模式版權,一是缺乏資金,二是沒有生存危機感。現在,各大電視台競爭激烈,購買模式節目成功的可能性大,又無需耗費自身精力搞研發,各大電視台自然樂意依靠模式節目賺快錢。

  「綜藝節目、選秀節目的模式版權成為各大電視台熱捧的對象,這與湖南衛視今年不做選秀節目有一定關係。選秀仍是各大電視台看好的市場,各大電視台都想買個好的選秀節目模式沖一沖市場份額。加上國家廣電總局一再要求各大電視台加強版權意識,今年的節目模式版權市場掀起熱潮並不令人感到意外。」湘人李稱。

青澀的市場

  中國的節目模式市場看上去紅紅火火、熱鬧非凡。但業內人士大多清楚,中國的節目模式市場尚處於培育期,仍像毛頭小子一樣青澀。

  現在,中國的節目模式市場不僅價格低,而且盈利模式單一。彭侃告訴財新記者,根據不同地區的經濟、文化發展水平,授權費用有所不同,在人口較多、電視業較發達的歐洲國家如德國、法國、英國以及日本、美國,授權費通常可達2萬-3萬美元一集;澳大利亞以及歐洲小國,授權費用大約是1萬-1.5萬美元一集,「中國的授權費用則要低得多」。

  楊媛草坦言,在國外節目模式版權市場,版權方一般會獲得節目總收入20%-30%的分成,但在中國,常常是一口價買斷,按照分成比例算,不到節目收入的5%。劉熙晨也向財新記者證實,在中國,大型節目模式版權一季的購買費用約為100萬-200萬元。

  據劉熙晨預計,今年中國節目模式市場將累計實現30多季節目模式的引進,總收入約為2000萬-3000萬元。而2011年,全球50家大型模式公司在歐洲市場上模式銷售額達到20.2億美元,相比2010年增長了8.4%。

  除了授權費用,國外的版權方往往還會要求分享節目製作商在相關市場的收益,例如特許商品經營、短信和電話投票收益等。在成熟的歐美模式市場,模式的綜合收益遠遠超越單純的節目授權本身,廣告覆蓋、製作利潤、海外銷售、衍生品授權在各個層面充實了模式授權的有形與無形價值,形成一條成熟的產業鏈條。一般,一個成熟的節目模式可為版權方帶來4000萬-5000萬美元的回報。但是在中國,由於電視台的強勢地位,版權方目前仍只能取得固定收益,很難拓展衍生產業。

  從市場主體層面,國內從事節目模式版權交易的企業多為中小型公司。其中,真正以節目模式作為核心業務的企業,目前中國市場上僅有世熙傳媒、IPCN、創意亞洲三家公司,樂正傳媒等公司尚在起步中。

  除此之外,一些擁有廣電背景或相關資源的個人也想分羹節目模式市場。「操作很簡單,他們一面向熟悉的電視台推銷版權,一面找各大版權公司買版權,左手進右手出,這種空手套白狼的把戲很普遍,導致整個市場相當混亂。」一位業內人士稱。

  「我們都沒有自己的節目模式版權,都是代理國外節目模式版權,在國際市場上沒有話語權,處境很慘。」在劉熙晨看來,一個真正的節目模式公司必須能夠真正生產節目模式,瞭解節目模式的規律,否則光做代理就是一個掮客。

  據楊媛草介紹,今年10月份IPCN設立了體育版權事業部,明年IPCN將會有四檔大型自制節目模式輸出,將打造「節目模式+節目製作+節目服務」的全業務鏈條。劉熙晨則稱,世熙傳媒明年將會輸出8-10檔節目,營收預期超過1億元。目前,世熙傳媒已啟動首輪融資,預計募集資金5000萬元,主要用於節目模式的生產製作。

  中信證券一位分析師認為,三到五年內,中國節目模式市場並無上升前景。一是買家主要集中在地方衛視,盤子就那麼大;二是各大衛視壓價厲害,節目模式版權價格上漲空間不大。

  楊媛草亦稱,中國的節目模式市場波動比較大,購買版權的電視台並不穩定,可能因為購買的某個節目模式未達預期效益就放棄以後的購買。實際上,未達預期可能並非節目模式不好,而是由於製作能力不夠、本土化沒做好以及政策管制等因素,但很多電視台不理解,這對中國的節目模式市場傷害很大。

  接受財新記者採訪的多家模式公司一致表示,在政策、市場等宏觀環境不變的情況下,單獨做中國的市場肯定做不大,一個模式一定要往全世界賣,做國際模式生意才能掙錢。

  周小普認為,在廣電行業自上而下的監管體制下,中國電視人嘗試機制不多,缺乏創新的空間;且各大電視台短期行為較盛,都寄望於快速拿來海外節目模式贏得市場,不能沉下心來培育自己的節目模式。

  徐帆表示,中國的節目模式市場可能要經過三步走,第一步是引進、學習國外先進的節目模式,提升自己的製作能力和創意水平;第二步是三到五年之後,擁有自己的節目創意;最後才是基於國內電視節目影響力,形成節目模式全球輸出的能力。「而現在,我們的第一步還走得跌跌撞撞,市場成熟的過程很漫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0224

追憶,父親給我的炒股啟蒙

來源: http://xueqiu.com/7102683784/27058657

我的父親被晚期腸癌折磨了3年,這幾天已經到了彌留的時刻,現在我們滿腦子都是他的點點滴滴。。。    我以前常和人家說自己是第一代股民,92年就炒股了,其實我父親比我更早,90年就開始了。    父親是基建方面的專家總工,那時候卻被調到深圳建行建經處,負責銀行對基建領域的審核把關,是銀行里徹底的非金融人員。可他身邊的銀行職員,幾乎全部都在炒股,這把他也帶動了起來,也把剛剛上高中的我啟蒙了。    當時的深圳股市,連交易所都沒有,更沒有電腦系統,還在背書交易的時代,就在園嶺新村的大馬路邊,那正是我中學的所在地,我每天上學放學都目睹著熙熙攘攘的人群。   那時父親跟著同事買了區區幾萬元的深振業,也是背書轉讓的,我依稀記得是216股,但最後反複送股,股本擴大了10幾倍,股價更被炒到了天上去,後來變成了40多萬 ,父親對這事天天興奮不已,還惦記著漲到200萬去。一次翻10多倍的神話,在我的炒股生涯到現在都沒有發生過,但當時類似故事在深圳很普遍(那個所謂的股神林園就是那個時代炒深發展發的家),很多深圳家庭,幾乎都只是留下買菜錢,其他的錢都炒股去。   91年才高二的我,也對股票表現出了異常的興趣,天天跟著大人們研究股票,還成天品頭論足的。父親後來幹脆拿了3萬元錢,讓我也試試,這是個很大膽的決定,那時代一般人家沒誰敢這樣,且不說風險,炒股是不是正當的事情還很難說。。。可這3萬元錢,鑄就了我一輩子的投資生涯的開始。。。    次年,剛好趕上了92年小平南巡深圳,股票又是異常暴漲,我當時把3萬元都買了0003金田,幾個月就變成了6萬元。   不過我竟然比較冷靜,18歲的我竟然覺得過熱,我還用英文作業本,自制了所謂的K線圖,那時代是根本沒有炒股軟件的,而我幾乎在最高點逃了頂,(金田後來還徹底退市了),我兜里裝著6萬元錢,在學校里很不可一世,我上課竟然看股票機(就是馬化騰發家的第一個產品,中文尋呼機加股票行情)當時很多老師甚至經常來找我交流股票,甚至還偷偷給我畫期末考試的重點。這讓我骨子里覺得炒股,是個很牛很牛的事情!   而我父親,他們卻幾乎永遠認為股票會漲,幾十萬被砍了一半,卻仍然家里只留買菜錢。於是我天天批評他的投資,18歲的我,一副要搶家里財政大權的架勢。不過我最終只搶到了管理買菜錢的權力。哈   悲哀的是我的6萬元錢,很快就出問題了,我本來跳出了93年的股災,卻跟著姐夫一頭紮進了所謂的法人股市場(STAQ) 買了所謂即將上市的什麽法人股,夢想著發筆大財,根本不用參加工作了。哪知道幾年後也沒上成市,最後連廢紙都沒剩下,,,而姐夫更是因此徹底重傷,一蹶不振,甚至導致後來與姐姐最終的離婚。   父親這時候反過來教育我了,什麽事情不要搏命,要慢慢來。而他股票的殘兵敗將,倒成了後來的生力軍。(這次的事情,倒真是教育了我,我一輩子差不多都沒參與過什麽重組股,也幾乎從不打新股)。   好在不久我就工作了,自己重新有了儲蓄,97年又進入了當時赫赫有名的君安證券,從經紀人做起,第一個月就是營業部第一名,當年就是全國十佳並在營業部做起了解盤員,98年起,甚至成天上電視做評論員,那時候跟我對手討論最多的搭檔,就是後來出名的但斌。。。   90年代末,家里的投資大權,真的落到了我的手里。不過,這個時期的市場行情可不咋地,全是重組和操縱行為滿天飛,我也出不了什麽好成績,後來更來了一場亞洲金融風暴。可每每股市不好,父親第一的反應是盡量從家里湊錢,來支持我抄底買股票,仍然是只留買菜錢。   說實在的,搞建築的父親,根本不懂金融,但他就覺得中國會越來越好!中國的股市會更好!這個思想慢慢融入了我的骨髓,死多頭,長期滿倉,幾乎成了我的標誌。   以前我公司有個搭檔副總,是知名基金的退役總監,他是個冷靜的人,也是個悲觀的人。我們倆當時經常吵架,他經常說你們父子真是絕,憑什麽就認為中國會更好,要拿出證據來!   我說這就是信仰!信仰需要證據嗎?那人要善良,不然會有因果報應,這事你懂嗎,可你拿得出證據嗎?   理念不同,最終和搭檔分了手,悲觀的他慢慢不幹本行了,後來竟然成了金融官員;一直看多的我,從6100到現在已經6年多熊市了,不滿倉的時間加起來,真的都不到半個月。這好像是個奇葩了吧?   不過我不斷的優化選股的套路,從當年海嘯,滿倉中國遠洋虧損40%自宮開始,又到研發失敗的沃森生物,跟頭沒少摔。但思路卻越來越成型了,獨立景氣,選逆宏觀,選成長股,,特別是這3年,因為天天泡在醫院,我們更傾向醫藥醫療股,比如迪安診斷,衛寧軟件都翻了1-2倍,這帶我和客戶們走出了熊市。   跟我們從06年起,走過一個完整牛熊的客戶,平均都賺了10倍!比6100點到現在的2000點,我們竟然有1.5倍以上的純利潤!   可父親跟我討論股票,每次都是不一樣的觀點,我說東他說西,氣得我每次都跟他吵架,,,可背後,他卻到處說兒子炒股厲害,怎麽怎麽出息。。。   昨天,我在醫院陪護他,臨走他忽然哆哆嗦嗦的伸出發著燒的手,我趕緊握著他,他顫抖含糊的擠出幾個詞:努力,,做得,,更好。。   頃刻我就淚奔了。。。   還用說嗎?這將又是我長期奮鬥的又一原動力!   最近,因為發新股,市場又跌的屁滾尿流,我卻根本沒當一回事。有人問我看好的理由,我說,除了我選的股票絕對優秀,更重要的還是信仰!信仰需要理由嗎?   投資,很多人擁有優厚的平臺和資源,卻做的一塌糊塗,因為他們本身對中國經濟和社會必然進步沒有信心,動不動就動搖。而我們,始終的堅定不移,所以我們的成績越來越好!    內心的堅定強大,才是投資真正的殺手鐧!這是父親給我留下的寶貴投資啟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8193

【小敗局】時尚啟蒙品牌Esprit:關店裁員,由盛轉衰為哪般

來源: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4/0218/58754.html

又傳來了Esprit的壞消息:Esprit的母公司思捷環球控股有限公司最近表示將要關閉法國經營不善的商店,計劃為集團精簡開支,並在未來一年到一年半內裁員100人,相似的關店計劃還將在歐洲其他國家進行。對好多中國人來說,Esprit就是一個時尚啟蒙品牌,在服裝品牌還匱乏的上世紀,Esprit讓不少中國顧客領略了什麽叫做真正的“衣服”。可是,時尚行業潮起潮落,再風光無限的品牌,都可能面臨遭眾人唾棄的局面。別看如今ZARA、H&M、優衣庫興盛,經營不善,照樣可能變成第二個Esprit。i黑馬分享的這篇“Fashion采訪手記”的文章,為你揭開Esprit由盛轉衰的謎底。服裝業或許是世界上最迷人,也最兇險的行業。Esprit其實已經對興盛輪回並不陌生。1960年代誕生於美國舊金山,幾經易手,屢遭盛衰―這正是思捷環球的核心品牌Esprit的命運曲線。1980年代,它是美國青少年最喜歡的服裝品牌,1990年代,借助時任大股東香港服裝制造商邢李卓越的資本運作,Esprit晉升為放眼全球的服裝帝國,香港為財務中心,設計中心在德國,銷售業務遍及歐美及亞洲。在中國大陸,Esprit曾是中產階層西式審美品位的最初啟蒙者。但2007年,幾經動蕩的思捷環球股價達到頂峰133元港幣後,開始一路下奔。2008年受金融危機重創的同時,高層更叠直至2009年中。這是個殘酷的年代,尤其對服裝企業而言。高通脹,成本飆升,成熟市場萎靡,新興市場審美品位無定性,消費者在時尚圈的蠱惑下水性楊花。而Esprit的處境尤為不利。早在2009年,按市值計,思捷環球已落後於瑞典Hennes and Mauritz(H&M)、西班牙Inditex(Zara)、日本迅銷Fast Retailing(優衣庫)、美國TJX Cos及 GAP五大集團。但思捷環球不會就此認命,以CEO範德施為首的新一代管理層曾經投入185億港元拯救Esprit。不過,要想踏上重生之路,首先需理清Esprit的衰落曲線。歐洲市場不振及剝離門店花費的確拖累短期業績,歐洲銷量占Esprit總體近80%的份額。不同於奢侈品及高端品牌的穩定盈利周期,中低端服裝業的衰落曲線通常較為平緩。同樣誕生於1960年代末期的Gap,曾在1980、90年代,以系列品牌GAP、OldNavy、Republic Banana在最短時間內占領美國休閑品牌市場,如今品牌雖不如從前,但仍可與Zara們比肩。而Esprit只用了不到三年。範德施公開表示,此中原因是集團被短期利益主導太久。對於一家歷經波折的服裝品牌來說,究竟是什麽樣的“短期利益”能有如此魅惑?曾經滄海這一切,已經與Esprit帝國的締造者,邢李無關。從2002年至2011年2月,邢持續將思捷環球股份由42%減至1.79%,個人累計套現約212億港元。Esprit達到巔峰可以說是邢李一手傑作。邢在拿到Esprit香港的代理權之後,選擇1993年在香港上市,此次募集到的資金使思捷環球有能力收購歐洲業務。由於具備了香港和歐洲兩塊陣地,1997年金融危機肆虐亞洲,當時的香港服裝標桿品牌佐丹奴自此一蹶不振,而Esprit有幸避過一劫。轉折從2002年開始。一方面,這位資本運作高手開始減持所持思捷股份,這為思捷日後命運埋下伏筆。另一方面,邢李同時任命歐洲區業務總裁高漢思(Heinz Krogner)為集團行政總裁,自己擔任董事長。捷克裔德國人高漢思上任後,采取了一些極為有效的措施,撤離一些不賺錢的市場,如法國和英國,回歸核心市場―德國。一度,Esprit曾占據德國服裝市場3.5%的份額。接著,高漢思將一個產品拆分成為幾個子品牌,並逐步加速訂貨周期。思捷環球進入第二個高速增長期。對於手下悍將,邢慷慨有加。據媒體披露,高漢思2002年收入近1.6億港元,成為當年香港的“打工皇帝”。邢李對資本層面的敏銳程度使Esprit迅速登頂全球服裝市場。2001年9・11事件後,美國的零售市場萎靡不振,邢在次年“抄底”Esprit北美業務,將思捷環球股價推升三倍至45元。此外,由於先天優勢,Esprit比同類品牌較早進入大陸市場。1992年,Esprit試水大陸,六年後優衣庫才接棒,而Gap更遲至2010年方才進入。邢李的商業敏銳度還不僅如此。1997年香港回歸之後,邢深諳在大陸做生意“關系”之重要,主張在大陸鎖定一個“靠山”式合作夥伴。在考察過所有香港上市的本土公司後,思捷選擇了“最誠實”的華潤創業,雙方以50:50比例成立合資公司,華潤思捷擁有獨立董事會進行決策,這增強了思捷在大陸的靈活度,否則,“中國要向位於中國香港的亞太匯報,亞太再去向集團匯報,然後每個部門又是分割的,速度非常慢。”一位前員工說。不過,合資公司早期也經過艱苦磨合。合資消息走漏後,老員工極力反對與這家毫無服裝業經驗的大陸公司合作。當華潤的空降兵唐旭東第一天赴任,Esprit員工拉了一條橫幅以表方案。唐的回應是:“你們是用膠水還是用粘膠貼的?如果是用粘膠的話還好,撕下來反面還可以再用。”華潤高層黃鐵鷹曾說服邢李,為合資公司爭取25%的服裝加工權,可唐旭東從未執行。但正是這種“陽奉陰違”成就了Esprit在中國內地最初三年高達50%的年增長率。“若執行起來,必然使這對還沒有磨合好的夥伴產生更多的矛盾。在這對生意關系中,Esprit提供彈藥和作戰計劃;華潤創業是沖鋒陷陣,攻城紮寨的;要是不信任,這個仗根本沒法打。”黃鐵鷹回憶道。優勢互補的合作,使Esprit在當時尚屬荒蠻年代的中國服裝市場如魚得水,超出合資雙方預期。員工們念念不忘在南京西路店門口人群排隊繞的情景。與此同時,在資本市場上,思捷股價長期高於其他藍籌股的平均PE,這得益於Esprit前任財務總監潘祖明的作為。每年兩次公布業績後,他就會走遍世界,四處拜訪基金經理,向其解釋業績,無所不答。不讓基金經理有半點疑問,要能說服基金經理把思捷看成長期投資股,思捷股價就可以長期處於高PE水平。其股價即使在刑李原配售的情況下仍不斷走高,減持本身對公司影響較小。至此,邢李的商業法則看來頗為成功:一是“加法法則”,即通過四次大筆收購將思捷從一家香港本地的代理采購公司發展成為擁有全球格局的國際性企業;二即“減法法則”,適時減持,變現紙上財富。真正傷筋動骨的並非資本運作。事實上,歐洲業務的飛速增長及中國大陸的短期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導致Esprit在1997年的一個戰術失誤。由於躲過亞洲風暴劫難,思捷在香港逆勢擴張。在這個房地產主導的市場,租金壓力攀升,但同時其消費潛力又很狹小。“其實是應該為中國大陸服務的,但他並沒有把中國市場結合起來看。”一位Esprit離職員工回憶說。香港業績最終被拖垮。2008年初,邢李辭去思捷非執行董事職務,思捷環球高層隨之變動頻頻,潘祖明於2008年7月份辭職,直到當年12月,思捷才宣布覓得周福安接任財務總監一職。邢李是否將思捷環球當作一個資本套現的運作工具而非成就終身的事業,至今未有人能說透。Esprit老員工說,這位資本運作高手不乏性情的一面,和員工開會時會坐到桌子上,而且,他對品牌亦懷有深厚感情,Esprit子品牌edc即是邢為大女兒所創制。不過,任何感情都無法救Esprit於水火了。暗種禍根全球化格局中的隱患,深深埋藏在高速發展的歐洲業務之中。高漢思主政時期,歐洲的業務中約80%是批發而非零售。原因在於歐洲零售市場壁壘較高,商業街鋪位租約期一般都在10至15年左右。歐洲零售經理最大的責任就是拿好地段。這在背後暗含著兩點:第一,當地的商鋪競爭並不激烈,租金也較為穩定。第二,新進入者的難度相當高。因此只有通過批發商,已有的店鋪才能將衣服呈現在終端。這導致歐洲總部把資源傾斜到訂貨會而非品牌和店鋪裝修中。品牌建設方面,大部分服裝企業會將銷售額的5%投入到市場中,而Esprit的這個比例只有2.5%。Esprit的訂貨會從一開始的一年2次,變成一年4次,直到最終一年12次,但是每次的提前時間卻是3個月,快時尚品牌Zara只用40天,這意味著要訂3到4次貨之後,第一次訂的貨才會來。這一看似不合理的做法適用於歐洲批發市場。1997年,歐洲地區銷售額占集團比例僅為29.1%,僅一年,便升至43.3%,1999年,上升到63%,在批發商的品牌組合里面,Esprit成為了主要品牌。2002年,由於歐洲的出色業績,Esprit亞太區和北美區都歸並到歐洲的行政級別之下。然而,當德國為重心的歐洲區域掌控戰略之後,歐洲人對於其他市場的漠視便顯露出來。Esprit的設計中心在德國杜塞爾多夫,註重在歐洲找到一個目標消費群把產品研發出來。而華潤思捷的責任是在龐大人口基數上,尋覓一個與其品位匹配的群?體。Esprit品牌剛進入中國時,成本難以下降,索性采取在最好地勢開店策略,在目標消費群體中形成口碑效應。但要繼續擴展,就必須了解消費者需求,再通過研發體現出來。“一直到華潤思捷時代,實際上都沒辦法把中國的消費需求在貨品上體現出來的,因為他根本來不及聽這件事情。”一位前思捷環球的員工說。與此同時,2004年,中國加入WTO之後,更多的國際服裝品牌進入中國,Esprit內外交困。全球化還是本地化?Esprit至今未能很好的解決這個問題。另一方面,由於服裝品牌非常分散且個性化,最有效的推廣方式,便是店鋪本身的陳列。早期,Esprit新店裝修的負責人由香港專派,材料也都從香港空運,燈上的螺絲釘最後的方向都被要求一致。據Esprit早期負責陳列的員工回憶,邢李看店時非常註意細節,甚至會用手伸到放置衣物的隔板下面摸一遍,看看有沒有灰?塵。據老Esprit員工回憶,早期開每一家店都會請來全球有名的設計師做店鋪設計,設計費相當於香港店面一年租金。但在Esprit上市後,這種事情再未出現。高漢思時代,對品牌也做了調整。他認為所有設計師都有周期性,因此設計的服裝也會隨著設計師的發揮起伏而有所波動。於是,他把所有品牌分為三個部門(division),這樣可以避免設計師的發揮波動,但由於長時間三人組都在同一個公司,受類似的文化熏陶,因此在Esprit和Esprit Collection及edc三個品牌之間,無法有很好的定位區分。與此同時,金融環境也帶來致命一擊。1999年,歐元區形成之後,歐元不斷升值。“思捷環球每年20%的增長率中,大概有10%是自己做出來的,剩下的10%是貨幣帶來的。”思捷環球的前員工說。2006年,人民幣一次性升值2%,這對於思捷環球“made in China, sold in Europe”的模式帶來極大的毛利挑戰。中興年代?如果上帝再擲一次骰子,Esprit的命運是否能被改變?所有盛世光景下,都隱藏著無法預計的隱患。業績波動最終導致高層人事動蕩。2009年2月,該公司執行董事兼Esprit品牌北美洲總裁Griffith辭去全部職位。3月,執行董事Thomas Johannes Grote辭職,其擔任的“Esprit品牌總裁”一職則保留到今年6月30日。包括邢李和高漢思的“抽身”,思捷環球三位創始人全部退出。這一波換血行動,到2009年5月方正式告終。41歲的範德施在接受思捷環球行政總裁的位置之前,並沒有服裝行業的相關從業經歷,他曾任眼鏡零售集團―Pearle Europe B.V行政總裁。但這並不影響他發起對Esprit的徹底變革。範德施上任後對管理層展開大調整―從H&M挖來兩位品牌設計總監,Jan Nord和Jrgen Andersson分別擔任藝術總監和品牌經理,後者為H&M工作了25年。這將在Esprit引發一場內部革命。本質上,Esprit遵循傳統“push”型業務模式(向消費者傳遞自己的理念),但H&M和Zara的快時尚則代表全然不同的模式,不斷隨著潮流推動。同時,他於2009年推出了“6大舉措”,以期望改變集團之前“註重短期利益”的做法,將更多資源傾斜到品牌建設中。包括“加強產品的區分度和更新度以提高坪效”,“在產品線、區域以及渠道方面確保更好的執行力以及全球執行力”。但是,這些舉措的效果或許要長時間才能有所體現,短時間內收效甚微。2009年業績銷售額同比下降4.4%,凈利潤對比前一年下降了5.4%。而後的計劃便是在2011年9月15日的發布會上公布的4年投入68億港幣用於品牌振興,投入30億港幣用於翻修店鋪。並且除了德國總部的設計中心之外,將在巴黎設立潮流總部,並在中國建立設計中心。並將中國列為重點市場。Esprit稱中國將會是其未來的增長引擎,然而華潤的股份被收購之後,Esprit中國的地位和香港新加坡同級,指令要到達歐洲總部必須先匯報給亞太區。回歸正途的品牌振興計劃是否能幫助Esprit重振昔日輝煌?恐怕歷史的潮流永遠無法再重現當年的天時、地利與人和。在中投顧問輕工業研究員朱慶驊看來,Esprit在主業務區的節節敗退嚴重挫傷了代理商對產品和品牌的信心,這將導致其批發業務不振,未來將面臨嚴峻挑戰。由於品牌重塑需要一定時間,對於服裝行業來說,最佳表現機會則是每一季度推出的新款服裝。而設計並制作成衣的過程耗時長,這也決定了Esprit複興短期內難以成功。在中國市場,複興的時間或許更長。如今Zara等國外快時尚品牌已然成為國內服裝也銷售榜上的佼佼者,這些主要是基於像Zara這樣一個快時尚的品牌的成功之處,在於速度和清晰的定位。此外,為了迎合具有相當購買力的年輕的中產消費者,Zara從設計、制造到零售的產業鏈周期大幅度壓縮,並削減令服裝制造商傷透腦筋的庫存量,資金回籠時間相應縮短。另一個勁敵便是擁有渠道資源的中國本土品牌。來自丹麥的品牌綾致(Bestseller)也在渠道方面做得不錯。“他們可能不像Zara一樣對時尚有相當的敏感度。但優勢在於價格和銷售渠道,並且能在較短的時間內覆蓋到1-4級的中國市場。”李思銳說。這種情形下,任何新舉措能否重新喚醒Esprit的活力?仍非一日之功。 相關公司: 數據來自 創業項目庫 作者:林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1239

哢噠故事獲A輪融資 將打造兒童啟蒙閱讀教育平臺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913/165106.shtml

哢噠故事獲A輪融資 將打造兒童啟蒙閱讀教育平臺
i黑馬 i黑馬

哢噠故事獲A輪融資 將打造兒童啟蒙閱讀教育平臺

哢噠故事不生產內容,而是為內容生產者搭建展示、交流和創收的綜合平臺。

i黑馬訊 9 月 13 日消息,哢噠故事宣布於近日完成A輪融資,由好未來領投,元璟資本、華睿投資跟投。

哢噠故事成立於2015年,致力於為0-9歲孩子提供系統、全面、精選的閱讀服務,用戶可以借助手機、平板電腦、互聯網平臺、電視、VR等多種移動端獲取海量兒童有聲讀物。成立兩年來,哢噠故事已匯聚了上萬精品內容,走進了500萬個家庭,平臺播放量超過 5 億次,人均每天閱讀繪本數量超過4本。

針對當前兒童內容市場良莠不齊、零散混雜的痛點,哢噠故事根據兒童啟蒙教育底層邏輯,從安全健康、語言社交、性格養成、科學認知、藝術創造五大領域科學地搭建內容體系。首先,哢噠故事APP根據兒童年齡、喜好和閱讀習慣等數據進行分析,為用戶定制個性化的閱讀方案,並通過大數據生成閱讀檔案,讓每個孩子都擁有屬於自己的移動定制圖書館。其次,哢噠故事以“看繪本”和“聽故事”雙產品線來滿足兒童在不同使用場景下的閱讀需求,並設置了問答環節等交互體驗,提升孩子的理解力和想象力。

好未來戰略投資部總經理吳穎表示:“隨著新生代家庭的崛起和國民消費水平的整體升級,家長越來越重視對學齡前兒童素質教育的培養。近年來,國家大力倡導並推動全民閱讀,為中國當代兒童文學的發展提供了新的契機。哢噠故事利用移動互聯網的形式,將萬千優質兒童啟蒙教育內容匯聚在平臺上,這與好未來用“科技推動教育進步”的理念不謀而合。”

“這是個被互聯網和電子設備包圍的時代,與其為網絡給孩子的影響而恐慌,甚至試圖隔絕,不如擁抱時代,利用互聯網技術做出契合孩子興趣,幫助孩子成長的產品”,元璟資本合夥人陳洪亮評論說。

“哢噠故事不生產內容,而是為內容生產者搭建展示、交流和創收的綜合平臺。未來,我們還將成立中國兒童內容創新發展基金會,推動原創兒童內容產業的健康發展。”發布會上,哢噠故事聯合創始人兼 CEO謝琳斐表示。一方面,哢噠故事將運用互聯網屬性,將兒童的閱讀喜好、行為習慣等數據形成專業報告,反哺內容生產者進行創作。另一方面,哢噠故事也在尋求與出版社、動漫、遊戲和電影公司的合作,幫助平臺優質素材進行後續IP開發。

野草新消費 新零售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7427

受父親啟蒙「也要點運氣」

1 : GS(14)@2015-10-09 01:59:15

69歲的莫德里奇是基因研究權威,顯赫成就可能是源自接近大自然的童年及父親的啟蒙。莫德里奇在美國新墨西哥州小鎮長大,物種豐富的環境,孕育了他對大自然的熱愛;一直鼓勵他保持好奇心的生物科教師父親,更在他讀中學時給他一個畢生受用的忠告:建議他了解一下當時還是科學界新發現的脫氧核糖核酸(DNA),由此改變了他的一生。就讀麻省理工時他在實驗室幫忙,接觸被病毒感染的細菌之研究,由此對分子遺傳學產生興趣;挾着史丹福大學化學博士銜接到哈佛醫學院做博士後研究,他致力鑽研基因修復,逐步拆解基因變異及對抗癌症之謎。「我喜歡做研究,因我愛解決問題;逐步走給我極大滿足。」就是這種努力不懈的發掘精神,讓這位美國杜克大學生化學教授走上造福人群的路。「建基於好奇心的研究非常重要,你永不知道會走到哪兒,當然也要一點運氣。」
HHMI網站/《生物化學期刊》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51008/19325094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2901

靠獎學金入名校受啟蒙

1 : GS(14)@2015-10-14 02:52:08

迪頓能考上英國著名高等學府,成為著名經濟學家,更於下周一70歲生日前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或多或少受到父親求學上進之心和重視教育的影響。父親萊斯利出身礦工家庭,靠讀夜校進修成為土木工程師,他深明教育和學歷的重要,游說當地教師為迪頓補習,希望兒子可獲得獎學金入讀名校菲特斯學院(Fettes College)。迪頓憶述父親非常着重教育,「覺得我應接受正規教育,即使菲特斯學院學費遠遠高於他的薪金,仍一心要送我到那裏讀書」。迪頓未有辜負父親期望,13歲時順利考入菲特斯學院,並受到老師的啟蒙,到劍橋大學升學,其間覺得數學科不是他那杯茶,經濟學更合他口味,最終在劍橋取得經濟學博士學位,踏上成為經濟學家之路。畢業後他在布里斯托爾大學當上計量經濟學教授,1983年起轉到美國普林斯頓大學任教,現時是該校伍德羅威爾遜學院經濟與國際事務教授,並曾出版多本經濟學著作,包括前年推出的《The Great Escape: Health, Wealth and the Origins of Inequality》,與201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西姆斯(Christopher Sims),獲譽為普林斯頓計量經濟學雙塔。



7歲染猩紅熱變內向


1945年10月19日出生於蘇格蘭愛丁堡的迪頓,自言7歲時感染猩紅熱而卧病在床數周,令他變得有點內向。9歲時曾熱衷於用假繩釣魚(fly-fishing),以前也很會彈琴,現時則喜歡聽歌劇。他離開英國逾30年,現時與妻子兼同校經濟學教授凱斯(Anne Case)定居於新澤西州普林斯頓。英國《泰晤士高等教育》/《每日電訊報》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51013/19330874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3125

本土派爸爸啟蒙兒子

1 : GS(14)@2016-08-16 06:21:00

【本報訊】近年社會政治爭拗白熱化,中學生與父母也因而觸發家庭紛爭。梁銶琚中學成立本土關注組的李同學說,父母就是抗拒子女參與政治的典型,「父母極度反對參與抗爭,話政治呢啲嘢唔係中學生搞」。他形容內地出生的李父是典型「藍絲」,認為抗爭只是「搞亂香港」,去年光復行動期間更禁止他離家上街。


有學生遭藍絲父禁離家


去年光復行動,李同學本來打算外出參與,惟母親致電說:「好多人喺街打交放火呀,唔好出街呀」,更叮囑父親看緊他,不准他離家。父母現已知他有份成立本土關注組宣揚港獨,表明反對,「但可能見我都大個,實際都冇點阻止我,但希望我唔好影響到學業」。但梁銶琚中學的曾同學卻獲父親全力支持。他形容父親也是本土派,對泛民失去信任,港獨派梁天琦、陳浩天等冒起,更讓曾父相信港獨是可行出路。不過兩人政見曾出現分歧,兩年前佔領運動期間曾吵過一場大架,「佢嗰陣覺得靜坐喺度冇用,係時候有嘢改變,但我覺得有用」,吵鬧過後,兩人終互相接納。曾形容父親是其本土思想的啟蒙者。■記者蕭洛汶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60816/19738096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6008

潤你: 張學潤 我的啟蒙老師Grace Yu 2017-01-20

1 : GS(14)@2017-01-24 03:31:08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 ... b8%abgrace-yu-14329

記得初入行時,便有幸認識到華人模特兒打進巴黎天橋界的先驅Grace Yu(余嘉文),她那5呎11吋的高度,在當時又的確是頗鶴立雞群的,再加上極有個性的面孔,怪不得能揚威海外,成為Christian Dior的首位華人house model。

Grace在八十年代「模界」無人不識,認識她在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當時剛踏進娛圈的我,每天總愛到這大姐姐的家裡轉,聽她訴說各種模特兒界的苦與樂、明爭暗鬥的故事,讓我暸解到這賣青春的美麗工業,背後的各種辛酸,也在她的衣櫃內驚嘆地欣賞各名師送她的couture晚裝,真的大開眼界,她也教曉我如何做一個choreographer,為時裝騷作走台指導,獲益良多。

也是這大姐姐常帶我這小朋友,到各間高級餐廳吃晚飯品嘗紅酒,教懂在加拿大生活、習慣了美式飲食文化的我,何謂歐陸式的享受生活;Grace的丈夫是外籍人士,常因公幹不在港,所以有很多時間都不介意有我這小鬼作伴。

記得Grace曾告訴我,每一年代的模特兒,會隨著潮流的轉變,而有不同的需要,由她入行流行高、瘦、平的年代,到因服裝的設計愈來愈少布,愈來愈性感而演變到模特兒要既瘦,但亦要有「事業線」的年代,情况就如現在的娛樂圈及媒體,出席公開場合各女星,都爭妍鬥豔大晒胸前事業線,誰露得最多便能在傳媒的報道中,搶得最大的有利位置。但是否露得多就是否代表是性感呢?低俗的肉感和高貴的性感,其實只是一線之差,從來都覺得性感是一種感覺,可以是一個眼神、一個表情、一個動作,甚至是一把聲音,並不能具體地以筆墨形容。總知就不是愈穿得少布便稱之為性感,有時若有似無、若隱若現才能引發無盡瑕想,才更引人入勝!

我們的社會,我們的潮流的確是變了,但是變得進步了還是退步了?當大家看見連剛成年的少女,都在死命露、露、露的時候是否應反思一下大家是否需要這轉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3855

【角色加盟】金碧辛嘉是啟蒙

1 : GS(14)@2017-02-11 18:38:08

《格雷的五十道色戒》為了故事連續性,導演占士霍利一氣呵成拍攝第二及第三部曲,並分別於今年及明年的情人節檔期上映。



■格雷前女友Leila不斷纏擾安娜,令她感害怕。

上一集帶領觀眾認識占美杜倫飾演的億萬富豪格雷,以及狄高達莊遜飾演的好奇大學生安娜,之後的兩集將會挑戰觀眾對這對愛過、痛過、分開過的情侶的認知與期望。今集安娜嘗試為格雷踏足性虐的疆界,可是格雷迷戀暴力性愛的癖好,令她疲累不已。她希望了解格雷的秘密,建立新的關係模式。當二人開始培養出信任,不過格雷封閉的過去和深藏內心的陰影卻慢慢浮現。金碧辛嘉(Kim Basinger)會加盟扮演格雷的性虐「啟蒙老師」,而格雷舊愛Leila會不斷纏擾安娜。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entertainment/art/20170210/19923159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632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