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萬達集團爭食百億票房

http://news.hexun.com.tw/2011-03-28/128291643.html

 《財經》記者 張傑 董珺

  爭第一是萬達集團多年的追求,作為地產首富、萬達集團董事長王健林不僅這樣說,而且付諸行動。

  3月24日上午,萬達電影院線股份有限公司(下稱萬達院線)與美國IMAX公司結成唯一緊密戰略合作夥伴,三年內在中國內地組建100塊IMAX銀幕,今年底,將至少建成50個IMAX影廳,這一數字已經超過了目前IMAX銀幕在中國內地總數的兩倍。

在當天的簽約儀式上,王健林稱,影院數量的進一步增長,將使上遊的制片商與發行商更有信心,有利於做大電影票房。

  這將是投資者在萬達院線上市聽到的前又一利好。此前,這家由地產商組建的電影院線已占約15%的中國內地票房總額,市場份額位居第一。在內地37家電影院線公司中,萬達院線並非第一個萌生IPO念頭,但目前它卻是走得最快的一家。

  2月23日,北京市環保局官方網站披露,萬達電影院線股份有限公司上市環評核查進入公示階段。王健林內部稱,年內力爭完成萬達院線國內上市。據接近萬達的人士透露,2010年萬達院線實現營收17億元,其中票房收入14億元,凈利潤逾3億元。

  萬達集團旗下商業地產尋求IPO多年,但一再受阻於周期性行業調控。令人意外的是,自2005年以來伴生於萬達商業地產資產組合的影院業務卻迅速做大,五年後達標上市門檻。

  這樣的成長故事並不孤立。在2010年中國電影票房收入首次突破100億元前後,主打制片業務的華誼兄弟(300027.SZ)與主打發行概念的博納影業(Nasdaq:BONA)已先期上市。如果順利,萬達院線有望成為國內首家以純院線業務上市的公司。

  除此之外,中影集團也有望在年底前完成整體上市。傳出上市意願的院線公司還有時代華夏今典電影院線公司。3月18日,今典院線董事長張寶全對《財經》記者稱,旗下院線將計劃在明年開始申請上市,2013年完成國內上市。

  與資本的對接,有助於新一輪的院線建設跑馬圈地。在張寶全看來,中小城市影院數與銀幕數的增長,是內地票房總額破百億元的關鍵。

  他認為,4塊-6塊銀幕的中小影院數量是在歷史空白的基礎上恢復性增長,將極大改變內地電影票房的分配格局,但他同時亦擔心:在一線城市,多廳影院已經出現投資過熱,明年下半年,約有四分之一的豪華多廳影院將出現運營困難,四分之一不盈利。

  百億票房拆解

  長期以來,相對於出產票房總值與票房利潤,內地電影產業更擅長制造明星演員、大導演與娛樂緋聞。但是,近年來,內地電影票房的加速增長,不僅一掃行業不掙錢的局面,而且吸引了各種來路的票房掘金者。

  2008年內地電影票房為43.41億元,2009年,數字變為62.06億元,2010年最後一天,內地電影票房增至101.7億元,同比增 幅高達63.9%。自2005年始,地產商、VC、PE、銀行業、煤老板都相繼入局,成為內地電影產業不同產業鏈條上的大手筆投資人之一。

  電影產業的財富效應高潮莫過於2009年10月30日,當日,華誼兄弟首批登陸創業板,成為兩市首家純影視概念的股票,上市當日股價上漲近 150%,多位明星股東、創始人身價暴增,以王中軍為例,其持股4390.8萬股,賬面身價31億元。而余下的明星股東如馮小剛、馬雲等,也通過資本市場 放大財富,之後他們每一次套現都成了新聞話題。

  這一切是如何快速發生的?《財經》記者采訪發現,影院數量與銀幕數量的快速增長是中國電影票房總額跨越百億元的主要因素。在張寶全看來,內地電 影能夠在2010年成為一個百億元票房的產業,獲益於2010年電影業發生的兩大變化:膠片放映開始退出歷史舞臺,數字放映成為主流;數字拷貝實現同步放 映,在此推動下,二三線影院銀幕數增長迅速。

  他解釋說,從全國看,電影放映方式從膠片放映全面轉向了數字放映,一方面,這讓此前的二三輪影院全部變身為首輪放映,令更多的二三線影院獲得同 步放映機會,搶在盜版之前,吸引更多觀眾走進電影院;另一方面,數字拷貝的成本大幅下降,影院拿到數字拷貝的價格很便宜,不像從前膠片放映,拿到一個膠片 拷貝需要10萬元票房保證金,從而刺激了二三線影院的建設。“數據顯示,除去年的《阿凡達》外,兩大賣座電影《唐山大地震》與《讓子彈飛》占據了內地年度 總票房的12%以上,而這兩部電影的票房分別有65%與75%是由數字放映來實現的。”

  目前內地共有電影銀幕數6200塊,不僅絕對數量與國外的電影大國有差距,分布結構亦存在較大不合理,多廳的豪華影院集中在一二線城市,而三四 線城市幾乎沒有什麽影院。來自廣電總局的數據顯示,去年全年新增影院313家,新增銀幕數1533塊,平均每天新增4.2塊銀幕,其中去年中西部地區和中 小城市新增影廳數均達到全國新增影廳數的40%以上。

  張寶全相信,放映方式改變不僅是一個技術問題,而且關系到整個電影票房分配體系的未來。

  “數字放映在去年票房過百億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未來,采用數字放映的中小影院將是中國電影票房的主力來源。”張寶全說,“正是基於這一點,我們 幾年前開始布局數字放映院線投資,很多人不理解,但是我們少開發一個地產項目,卻孵化了一個新產業,中國電影是一個鉆石礦,是可以持續增長十年的產業。”

  博納影業CFO許亮對《財經》記者表示,2010年內地電影業以18.6%的影院增長實現了32.8%的銀幕增長和63.9%的票房增長。這組 數字說明幾個問題,一是影院越修越大,第二票房增長還靠上座率驅動。電影院越修越大說明,目前影院還集中在比較大的城市,三四線城市還無法支撐這麽大的影 院。票房增速與影院建設的速度距離飽和還有比較大的距離。“我們掌握的數據看,目前全國2800個縣,只有800個有現代多廳影院。”他說。

  廣電總局數據顯示,2010年全國電影產量526部,但進入放映的僅260部。除審查因素外,院線過度依賴大成本制作的商業電影,也導致許多中 小制作的電影沒有公映機會。從收入結構看,國產電影票房57.34億元,占56.3%,首超進口大片。但從票房分布看,十余部中外大片是頂梁柱。今年,可 以預期的重量級大片盛景不再,票房總額是漲是跌,成為懸念。

  北京新影聯影業責任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高軍表示,2010年《阿凡達》的票房收入14億元,馮小剛兩部影片拿了10億元,以及姜文突然發力,這三個因素就占了30億元。“樂觀估計,2011年票房能比去年增長15%左右就可以了,有悲觀的說法可能達不到去年水平。”

  “今年票房增速最多不會超過40%,去年下半年,一些二三線城市已經實現了同步放映,對票房增長的貢獻去年已經顯現,如果把新增銀幕因素考慮進去,今年的增速會低於去年。”張寶全表示。

 渠道投資熱潮

  在現行的票房利潤分配慣例下,除去票房總收入3.3%的營業稅與5%的國家電影專項發展基金上繳外,剩余票房收入約有57%為院線與影院獲得, 43%由制片與發行方獲得。這一慣例意味著,誰擁有最多的銀幕數與影院,誰就有話語權。

深諳此道的各方正各盡所能進行渠道建設。2010年12月,博納影業以發行為主要賣點,以輕資產運營為概念在納斯達克上市,成功融資9979萬美元,雖然發行首日股價表現不佳,但是融資所得為布局旗下影城提供了現金支持。

  博納影業的招股材料披露,IPO所得中約4000萬美元將用於包括影院在內的收購,以構造一個全國性的放映網絡。目前,博納影業在北京、西安、 上海、石家莊等地擁有六家影院,公司創始人於冬作為大股東擁有的另一投資公司設立的十家位於全國主要城市的影院尚未裝入上市公司。

  韓國最大的院線運營商希傑集團CGV影院早在2005年即已進入中國院線市場,其雖然定位高端,但是,實行本土化運營的CGV也正發力影院投資。

  CGV海外開發部總經理羅正勛對《財經》記者表示,到2015年,CGV的目標是在全國布局100家影城。目前,公司在與永旺、太古、瑞安等知名商業地產運營機構合作,到2010年底,將有20家影城投入運營。目前,CGV在內地擁有五家合作影城。

  萬達的目標更為激進。《財經》獲悉,母公司給萬達院線今年的任務是,新增23家影城,新增銀幕數210塊,總收入達到27億元。“指標雖然是開 業23家,但希望院線盡可能多開影城。利潤很重要,市場規模也很重要,力爭到年底新開業影城達到25家以上。”王健林在年度工作會上動員說,“未來五年, 共開業200家影城,銀幕數達到2000塊,年收入85億元,規模排名全球前五,利潤排名全球行業第一。”

  除萬達外,加入院線建設的地產商還有世茂股份(600823.SH),2010年1月世茂股份組建世茂國際影城,提出五年內建成40家影城、新增銀幕300塊、總票房額進入全國前五的遠期目標。

  外界的擔心是,影院投資是否出現過熱跡象?畢竟,內地影院平均上座率僅有30%。張寶全的答案是肯定的,他對《財經》記者表示,多廳大影院在一 線城市已經投資過熱,隨著票價下降壓力的來臨,這些支付了越來越高租金的影院將發現,盈利將是一件很難的事情。但是,機會將出現在中小影院的建設上。

  據《財經》記者了解,今典旗下的“17.5電影院”即主要定位於三四線城市的數字放映市場,張寶全認為,在“17.5電影院”投資模式下,一個 100座的影廳成本約70萬元,票價17.5元,最晚四年即可收回投資,周期遠遠低於多廳影院的五至七年周期。“中小影院建設將是最賺錢的生意,未來,今 典將是全國銀幕數最多的院線。”他說。

  羅正勛也對《財經》記者表示,一線城市的影院數量確實很大,隨著土地成本越來越貴,開發商對租金要求也更高。“我們在招商中發現,有的企業為了 拓展影院,不惜代價,報價很高,但是,三至五年內就會有一些影院大整合,開發商在尋找合作夥伴時,也會更加謹慎,因為他們本身成本很高,出於擔心影院無法 長期經營下去,就會去尋找一些品牌的影院運營商,這就是我們的機會。”

  而高軍則表示,大片影院投資過熱的結論還太早,只能說成本加大,風險加大。單座位造價提高,同一個項目大家都去爭,最終籌碼是價格,造成成本加大。

  在眾多的影院投資商身上,可以看出一個明顯的區分:由地產商組建的院線陣營,以及在電影業浸淫多年的專業影院運營商。通常而言,像萬達集團、世 茂股份這樣的商業地產商投資影院,大多是把影院作為其商業地產戰略的一個組成部分,其對投資回報周期容忍度更為寬松,口號喊得最為響亮的萬達能否置身事 外?

  張寶全認為,萬達投資影院是由於項目運營需要,也有政府因素,這一選擇並無錯誤,但是,萬達院線也要獨立核算,雖然母公司提供了場地,但是在運營階段,還是要按照影院運營的產業規律來做。

 萬達估值樣本

  倘若萬達院線IPO、中影集團整體上市如期實現,到年底,植根於內地電影產業的上市公司將升至四家,覆蓋制片、發行、院線三個細分領域。資本市場將做何選擇?

  “我會買入萬達。萬達是連鎖賣場類型,華誼兄弟是明星概念型,博納影業是風險投資型。中影是國企,看似龐大,利潤卻不樂觀,因為它要承擔很多體制內的工作。”高軍說。

去年底,博納影業在美上市,但是首日即破發,跌幅高達23%。相比前年華誼兄弟的創業板高市盈率發行待遇,可謂冰火兩重天。

  但是,電影院收入僅占博納影業主營收入的20%,華誼兄弟目前也僅僅有三家影院處於運營狀態,它們在資本市場上的表現尚無法為萬達院線IPO提供參考。

  顯然,藉萬達院線IPO的契機,外部人士觀察中國電影產業的視角將更趨完備,另外,萬達院線也有望成為其他院線同行資本之旅的不二樣本。

  萬達院線的問世,本屬“逼上梁山”。2005年之前,萬達商業地產裏的影城均由時代華納管理運營,但是受阻於外資不能控股中資院線的政 策,2005年末,華納突然退出,萬達無奈接盤。工商資料顯示,2005年1月,北京萬達電影院線有限公司成立,註冊資本金1000萬元,2006年底, 北京萬達院線更名萬達電影院線股份有限公司,註冊資本金增至1億元。後經歷多輪增資擴股,至2010年10月底,萬達院線股本增至5億元,其中,北京萬達 投資有限公司合計持股68%,其余股東名單中不乏知名PE。

  財報顯示,2007年-2008年,萬達院線的年度凈利潤分別為680萬元、8392萬元。2009年,萬達院線虧損1832萬元。但到 2010年結束,萬達院線卻傳出了盈利超過3億元的消息,凈利潤率高達17%。這令業界羨慕,但其背靠“富爸爸”萬達集團的模式難以模仿。

  即使上市成功,萬達院線的未來發展空間還有多大?博納影業CFO許亮表示,以地產業務為依托的院線的IPO面臨兩大瓶頸:其一,盈利中可能有很 多關聯交易,其租金成本比其他影院相對低,財務增長速度可能很好看,但如果有朝一日地產不能繼續輸血,那增速可能就會下來;其次,這種模式鎖定黃金地段, 但此類院線很難開到別人的物業裏去。

  票價也是院線行業面臨的又一風險。相比其他電影市場,內地電影票價偏貴。隨著電影院數量快速增長,票價下調將對所有的市場參與方構成影響。羅正 勛表示,電影票價調整會在三至四年內來到。許亮則比較樂觀:“我們身處一線城市,看到的不是整個中國的情況,市場裏既需要俏江南也需要麥當勞,所以低票價 影院和大片影院屬於不同市場,並不矛盾。”

  籌措多年的中影集團整體IPO也有望年內落定。據高軍透露,中影集團早在幾年前即已籌劃上市,但是因利潤率太低,只好把中央電視臺電影頻道的收入計算在內,此次整體上市,院線只是二級公司,幾個院線如何整合,還未可知。

  但是,“在中國電影產業,只做制片就是瞎子,看不清市場的變化;只做發行就是瘸子,上下遊都不接;只做院線就是傻子,有優厚的渠道資源優勢,不向上遊中遊滲透,說明資源整合能力有問題,抱著金飯碗吃殘羹冷飯。”高軍認為,全產業鏈運作將是未來方向。

  這一方向雖然相對遙遠,但並非不可想象。公開資料顯示,萬達早年曾宣布在大連、大理投資建設規模數千畝的影視基地。萬達院線總經理葉寧曾表示, 未來投資制片也將進入集團考慮範疇。當然,這一想象空間也存在於韓資身份的CGV,後者的母公司是韓國規模最大的制片商,一旦每年進口國外電影不能超過 20部的配額管理制度松動,CGV在華影城有望獲得更大的片源發行優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803

打虎不離親兄弟? 爭食蘋果通路主戰場 郭台銘槓上郭台強 台灣開打、中國決戰

2011-7-18  TWM




這是一場郭台銘與郭台強兄弟間,分食蘋果商機的通路戰爭,已有深厚根基的Studio A遇上賽博數碼,他們要爭的是中國市場。孰勝孰負,端看郭氏兄弟手下戰將張瑞麟與關恆君如何過招。

撰文‧賴筱凡、翁書婷

頂著炙熱豔陽,鴻海董事長郭台銘拉著台北市長郝龍斌,戴著白手套一同鏟起一小堆土,象徵籌畫一年多的「台北秋葉原」BOT案要開始動土,這一鏟,不僅是讓郭台銘的通路布局能夠繼續往前達陣,也一腳踩進了弟弟郭台強的地盤。

台灣商機不放過

開展大陸市場不退讓

年初賽博數碼取得蘋果大中華區代理權,在兩岸三地開設蘋果專賣店;正崴集團旗下的晶實科技則早在四年前,在台灣開設專賣店Studio A,並在去年跨足香港、大陸,兩軍正式對壘。

近一年來,鴻海大舉揮軍通路事業,外界就不斷用放大鏡檢視兩兄弟的競爭。這一頭賽博數碼的「台北秋葉原」BOT案動土,震撼一直以來由正崴獨享台灣蘋果商 機的龍頭地位;另一頭,正崴旗下晶實的Studio A接連展店南京、合肥,直接將手伸進大陸這塊蘋果直營專賣店仍寥寥可數的處女地。

鴻海、正崴通路大戰開打,同時點燃股價拉鋸戰火苗,「台北秋葉原」動土前夕,鴻海股價還苦守九十元關卡,正崴股價卻已悄悄來到近三年半新高的七十八.五元,兩家公司股價逐漸朝翹翹板兩端平衡之際,全市場都在看,蘋果通路戰誰人將勝出?

蘋果商機在大陸有多夯?曾有人問蘋果營運長庫克(Tim Cook),全球人潮最多的蘋果直營專賣店在哪裡時,他回答:「中國大陸。」人潮居次的店一樣在大陸,第三、第四名還是在大陸。蘋果在大陸的直營專賣店, 不過北京、上海兩地區區四家,就囊括了全球人潮最多的前四名,顯見亞洲人對蘋果產品的狂熱。

場景轉向天津市,熱鬧的鞍山西道上,熙來攘往的人朝,一條科貿街裡擠進了賽博數碼、百腦匯、創元、百豪等科技賣場,六月二十四日這天,沿著賽博數碼廣場裡 排隊的人潮特別多,綿延數公尺的人群手上都還握著一顆蘋果,「我要他們排隊買蘋果,嘴裡啃蘋果,一炮就要打響賽博數碼廣場蘋果專賣店的名號!」賽博數碼董 事長張瑞麟豪邁地說著。

在「台北秋葉原」動土前夕,郭台銘用專機接送大陸十大經銷商來台,光是這十人手裡就控制兩千家以上店數,他們此行來台就是要觀察台灣通路賣場怎樣做。所以,他們抵台的第一天晚上行程,就殺到信義誠品參觀Studio A。

郭台銘專機接送經銷商

賽博數碼要打團體戰

「很多人都會問,我們自己做蘋果專賣店,為什麼要找經銷商來?理由很簡單,我們要找的是『友軍』。」張瑞麟「友軍」二字說的曖昧,他用業績做實證,天津蘋 果專賣店開幕當天,就創造一百萬元人民幣的業績,單月達千萬元人民幣。在大批人潮湧進下,吸引經銷商進駐,將可借力使力,互相拉抬。

六月賽博數碼在天津、深圳、長春首開三家蘋果專賣店,年底前蘋果專賣店數要達到十五家,未來三年拓至五十家,張瑞麟預估,光是蘋果專賣店,就可為賽博數碼 帶進三五○億元新台幣的營業收入,這是第一次他感到賽博數碼「真的」能躋身鴻海千億元新台幣營收「第七艦隊」的一支。然而,當張瑞麟喜滋滋地向郭台銘報告 時,郭台銘先是笑而不語,起身翻動辦公室裡的大字報,停在通路的那一頁,「我給你的目標是千億元。」這就是郭台銘的決心,他做通路,要吃的是上千億元市 場!

經銷商心知肚明,郭台銘這次是玩真的,光看天津店開幕第一天就有百萬元人民幣營收,鴻海龍華大本營門口的深圳店,更創下五百萬元人民幣營收,按這速度估 計,每家店單月營收上看千萬元人民幣,經銷商怎能不心動。因此,張瑞麟在台灣宴請大陸經銷商的晚宴,就有經銷商在他身旁咬耳朵,「張先生,你幾時回大陸, 我們找時間談談。」張瑞麟抓住把餅做大的策略,要替鴻海已陷瓶頸的低代工毛利找出路,「我們做通路,只有一個目的,就是替製造業加值,iPad、 iPhone在鴻海生產,直接就送進賽博數碼賣,能省下龐大庫存成本,所以,我們拿的是蘋果大中華區總代理權。」事實上,賽博數碼的通路已成氣候,張瑞麟 私下透露,最近歐洲地區因為筆電庫存打亂了整體市場秩序,就有某筆電品牌廠找上門來,要求張瑞麟低價促銷。「如果我們的『友軍』規模夠大,未來跟品牌廠議 價能力就會更好。」張瑞麟說。

賽博數碼要大舉發展蘋果專賣店,等於向過去獨占鰲頭的晶實Studio A宣戰,郭台銘與郭台強兩兄弟,也正式交戰!

面對賽博數碼挾「友軍」襲來的強勢挑戰,郭台強旗下的通路大將晶實總經理關恆君,倒是自信滿滿。他一身黑色西裝、白襯衫,黑皮鞋擦得發亮,就連手上戴的iPod Nano錶也是黑色,完全一貫的蘋果配色風格。

四年前,關恆君從半導體業轉行做通路生意,這一轉行,四年來,讓他在台灣迅速開出三十家Studio A,去年晶實營收就突破十億元,EPS二.九四元;今年,在晶實購併韓國最大蘋果代理商及大陸展店助益下,郭台強更預估,晶實業績將占正崴一成營收,達七十億元。

郭台強看好晶實的爆發力,不是沒有道理。關恆君踏進通路這行,僅四年,就替蘋果在台灣市場打下半壁江山,後來更是複製Studio A模式到香港展店,不到數月時間,就成了蘋果在香港業績最好的通路商。

去年他再與韓國友人攜手合作,入股韓國最大蘋果代理商,一下子二十家蘋果專賣店入袋;今年他揮軍大陸市場,選定南京、合肥試點,還找上當地最大百貨當夥伴,展店計畫一波波,都讓郭台強對這隻小金雞有高度期待。

郭台強老神在在

Studio A玩時尚製造蘋果迷面對強敵一一竄起,甚至直搗晶實核心市場的賽博數碼,關恆君始終神色自若,「Studio A從一開始,就跟別人走的是不一樣的路,當他們還在把蘋果產品當電腦衝量在賣,我們的思惟早就不同,Studio A要賣的是一種時尚感。我根本不在乎競爭者在做什麼、差距有多遠,因為我還有做不完的大陸市場。」關恆君自有一套經營哲學,他觀察蘋果直營專賣店發現,蘋 果選點哲學要的是最熱鬧的區域、最多人的商圈、最大的店面,所以蘋果直營專賣店落地紐約第五大道、東京銀座,「蘋果的產品,不是單純的3C產品,而是一種 消費性的時尚玩物。」抓緊蘋果核心精神,他從一開始就很清楚,要做的是最高等級的蘋果通路。

蘋果將旗下代理商大致分成兩類:第一類是開在電腦商城裡的蘋果專賣店,店面坪數較小,稱之為AAR(Apple Authorize Reseller);第二類則是開在百貨賣場的蘋果專賣店,店面多在百坪之上,稱之為APR(Apple Premium Reseller)。前者就像在光華商場裡的蘋果專賣店,後者則是信義誠品裡的Studio A。

所以,當其他代理商都還在做電腦商城裡的AAR通路時,關恆君的第一家Studio A就落腳在最精華的信義區紐約紐約一樓,整個店面設計時尚感非常強烈,就連Studio A代理的他牌周邊商品,都高規格要求與蘋果設計風格相符。

「我要Studio A成為蘋果迷的製造機,建立消費者買蘋果產品就是要到Studio A的中心思想,甚至把Studio A打造成時尚的代名詞,讓每位踏進來的人都覺得這是一件很時尚的事。」所以,Studio A的員工從沒有業績壓力,有的只是「神祕客」打的服務分數。

關恆君每到一個地方,都會先到當地的蘋果專賣店逛逛,他觀察當通路店員有業績壓力時,看到消費者進來,就是想著如何把商品賣出去,而不是如何把消費者服務 好,「我堅信,只要你服務做得好,後面業績就會跟著來。」因此,關恆君花錢找「神祕客」到每家店打分數,要把Studio A服務品質做到最好,消費者的黏著度自然就會高。

半路出家的關恆君,過去從來不擅通路經營,為了培養自己對消費者喜好的敏感度,他時不時就到星巴克去,是學習星巴克的通路經營細節,也是觀察消費流行趨 勢。「做通路,如果你到每家店,都感覺不到差異性,那就成功了。」關恆君說,做通路不是賣電腦,以追求量大為目的,而是要養出消費者忠誠度。

打著厚實根基的Studio A,對上才剛起步的賽博數碼;一派紳士風格的關恆君對上草莽性格的張瑞麟;郭台銘、郭台強兩兄弟所見略同,大陸將是未來蘋果通路的最大主戰場,兩人搶食蘋果商機的好戲才要上演。

鴻海、正崴通路比一比

賽博數碼(鴻海集團) 通路名稱 晶實科技(正崴集團)董事長張瑞麟 主要大將 總經理關恆君大陸3家 現有蘋果專賣店數 台灣30家、韓國20家、香港2家、大陸2家AAR(電腦商城) 蘋果代理權類型 APR(百貨賣場)聯合其他經銷商,打團體戰 主要策略 主打時尚、服務,建立買蘋果就到Studio A思想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435

花旗、荷銀爭食 利息三○%窮人信貸

2012-3-5  TCW



二月中,花旗銀行 (Citibank)宣布在奈及利亞開辦小額信貸(micro-lending),搶食這個銀行開戶率僅一%、每年經濟發展成長率卻已達兩位數地區的個人 金融商機。

小額信貸原始設計概念是,專為第三世界窮人服務的非營利機構,不須申請方提出擔保,就能借到一千美元(不到新台幣三萬元)。只不過,發展三十多年後,當前 的小額信貸卻成為西方資本家逐利的第二戰場。

除了花旗,荷蘭銀行(ABN Amro)、澳盛銀行都摩拳擦掌準備投入。金融家垂涎小額信貸的主因是,年利息高達三○%。小額借貸為維持管理,還款利息非常高,部分機構高達六○%。這 些利息收入為機構帶來八%的報酬率,比西方銀行六%的平均水準還高。

此外,它們提供儲蓄帳戶,讓用戶能累積財富;它們也調高借款金額,讓小額信貸變得再也不「微小」。例如海地一家小額信貸銀行,前年地震後單筆放貸金額竟可 達五萬美元。

創始人嘆公益性質流失

有人批評,小額信貸原先的公益性質,隨著資本家侵入,已經蕩然無存。

一九七六年,孟加拉的經濟學家尤努斯(Muhammad Yunus)創立鄉村銀行(Grameen Bank),是全球第一家小額信貸機構,借貸對象主要是窮困的婦女創業團體。當時運作方式和台灣的「標會」相近。銀行借一筆款項給一個群體,貸款就在這群 人裡流動,第一人清償貸款後,就轉給第二人使用。

尤努斯創始之初,曾提出一項研究,窮人只要擁有二十五美元的財富,得以創業、購買勞動工具,就有望脫貧。因此,他成立專門機構,提供每筆一千美元以下的借 款,服務每日所得不到一美元的窮人。

《時代》(Time)雜誌報導,目前全世界小額信貸銀行,總數已經超過三千六百家。二○一○年,貸款總額七百億美元,客戶超過一億人,當中四分之三是女 性,這個借款數字,十年成長了將近十倍。當中轉變最大的玩家,就是鄉村銀行。

尤努斯早已不參與鄉村銀行經營,但是,眼看自己的心血走樣,他接受《時代》訪問時,寫下一段話:「我設立小額信貸是為了打擊貧窮,沒想到,有一天它竟然變 成現在這樣,或許,現實就是如此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733

爭食奧運,中國體育品牌倫敦奧運卡位戰

http://www.infzm.com/content/78582

倫敦奧運會是各國運動員之間的較量,對於體育品牌而言,同樣是一場決鬥

還有半個月,倫敦奧運會將拉開戰幕。預計全球將有40億電視觀眾收看開幕式,17天的賽事裡,超過1萬名運動員將參加26個大項、38個分項、302個小項的比賽。

中國代表團預計將有380餘名運動員參賽。早前,國家體育總局副局長蔡振華公佈了奪牌計劃——中國軍團將力爭站穩奧運獎牌榜第一集團。

除了國家和個人榮譽,中國奧運軍團的成績還將決定贊助商的回報。中國第二大綜合體育用品生產商安踏公司是中國奧運軍團領獎服(冠軍龍服)的供應商。中國運動員獲獎越多,安踏領獎服被曝光的幾率就越高。

安踏欲借倫敦奧運會東風,全面超越競爭對手——李寧公司,甚至能夠搶佔耐克、阿迪達斯等國際體育品牌在中國的市場份額。

一場混戰即將打響。

安踏搶標

冠軍「龍服」,原本是李寧公司的創意。1992-2004年,李寧一直都是中國奧委會TOP贊助商。2008年,阿迪達斯以高於李寧1億美元的出價,奪得「龍服」贊助資格。

安踏公司是中國奧運軍團領獎服(冠軍龍服)的供應

2008年5月8日,北京奧運會召開前夕,中國奧委會為了平衡冷門賽事與熱門賽事之間招商的不平衡狀態,決定將2009~2012年所有賽事打包,對外整體招商。

標書發出之後,包括李寧、安踏、耐克、阿迪達斯在內的11家國內外體育品牌都表現出極其強烈的奪標慾望。源於李寧與中國奧委會長久的合作關係,如果要在中國公司之間做選擇,李寧贏面最大。

相關鏈接

阿迪達斯投入1億歐元成為倫敦奧委會的TOP贊助商,它也是法國、德國等10國奧委會的贊助商。

耐克是美國奧委會的贊助商,它還擁有詹姆斯、科比、卡文迪什等明星運動員資源。

倫敦奧運會上很有可能出現運動員穿阿迪達斯運動裝和耐克運動鞋的情況,關於這個矛盾,兩家公司還沒有一個解決方案。

國際巨頭方面,阿迪達斯財大氣粗,不惜血本。「阿迪達斯在與中國奧委會簽定2008年奧運會合作夥伴時,就拍下500萬美元說要做下一週期合作夥伴。」中國奧委會市場開發委員會主任馬繼龍表示。

安踏副總裁張濤參加了中國奧委會的推招會,他拿著標書趕回公司向安踏創始人兼CEO丁世忠匯報。丁非常興奮,立即安排了董事會和總裁室對標書進行評估。丁世忠做出指示:「這一輪週期安踏一定要參與」,並且要「全力以赴、不惜代價」。

丁世忠甚至親赴北京遊說奧委會官員,並在公司內部調兵遣將,組織團隊積極應標,張濤是總負責人。

2008年9月8日中午12點是標書提交的最後截止日期。為了取得心理優勢,所有參與競標的企業都不願意第一個遞交標書。在遞交標書的最後時刻,丁志忠填上了最高報價。這個數字讓張濤「感到壓力」。

遞交標書後,丁世忠抓住一切機會做國家體育總局以及體育官員的工作,向他們展示安踏的綜合實力。安踏潛移默化的工作起到了效果,中國奧委會專家組仔細評估了安踏的報價、財務、技術實力後,決定將贊助權給安踏。

2009年6月23日,安踏與中國奧委會在國家奧林匹克體育中心正式簽署合作協議。

「拿下這個標,對提升品牌的美譽度、知名度、核心價值有很大幫助,這是我們很看重的顯性因素;另外,整個全企業價值鏈條都會得到優化。採購、生產、研發、設計、推廣、品牌的策略,全部都有提升。」張濤表示。

通過贊助奧運會,安踏的目標是專注於中國市場,成為本土品牌第一。「我們短時間內還是聚焦在中國本土市場。」張濤表示。

李寧的對策與挑戰

與之相比,李寧公司的職業經理人團隊顯得保守。李寧前CEO張志勇是財務出身,更偏好在成本和效益之間找平衡。

李寧的保守或許源自經營能力與財務壓力。2007年,安踏實現銷售收入31.82億元,淨利潤5.38億元;李寧的這兩項數據分別為43.48億 元、4.73億元。並且,安踏的存貨周轉天數隻有24天,但李寧卻高達50天。李寧的運營效率、盈利能力和資金使用效率都不如安踏。這也是李寧在2008 年奪標時無法與安踏硬碰硬的原因之一。

安踏拚命,除了財務上的優勢,還在於它不得不拿下中國奧委會的贊助權。在此之前,相對於李寧掌握的奧運資源,安踏沒有一點積累。

失去與中國奧委會的合作機會,李寧依然延續原有的體育營銷模式。他們與中國乒乓球隊、體操隊、羽毛球隊、跳水隊和射擊隊簽訂了贊助協議。這5支運動隊是中國代表團在歷屆奧運會上的奪冠大熱門。

此外,李寧也贊助了美國跳水隊、阿根廷及西班牙男籃國家隊,以及牙買加短跑名將鮑威爾、俄羅斯撐桿跳女皇伊辛巴耶娃、挪威標槍運動員安德烈亞斯·托希爾德森等運動員。

李寧的風格類似耐克,都強調贊助運動員,而非賽事。李寧公司在給本刊發來的郵件中稱:「(李寧要)通過運動員的故事體現『讓改變發生』的品牌精神,延續和強化李寧與中國體育及奧運的聯繫。」

李寧公司稱,他們將在倫敦奧運會期間,力推一系列焦點事件和重點賽事。2012年5月17日,李寧本人在希臘泛雅典體育場完成了倫敦奧運會聖火傳遞的最後一棒傳遞,將李寧公司與奧運聖火再次聯繫在了一起。這成為李寧公司宣傳的一個大事件。

不過,7月5日,因為管理能力及公司業績達不到股東及董事會的認可,李寧公司CEO張志勇被辭職,只擔任董事會顧問一職。

此時,離倫敦奧運會開幕還有23天,在關鍵時刻辭退CEO是很詭異的一件事。「為了公司下一階段的發展,目前是引入新管理團隊最合適的時機。」李寧公司稱。

公司創始人李寧親自披掛上陣,敲定鞏固本土市場領導地位。「李寧公司將繼續保持中國本土體育品牌第一的領先優勢。」李寧公司稱。到目前為止,李寧的國際市場份額只佔到整體營收的1.9%。

就在急轉拐彎的同時,7月9日,西班牙媒體報導稱,李寧在西班牙註冊的子公司「李寧體育服裝公司」宣佈破產,這將影響到多家西班牙足球俱樂部。有西班牙媒體擔心李寧贊助的西班牙國家籃球隊也會受影響。

李寧公司對本刊稱:「破產的西班牙公司叫LN PLUS IBEROAMERICA S.L.,是一家海外授權商,授權商與多傢俱樂部簽署了合作協議,李寧公司會協助授權商處理後續事宜。西班牙國家籃球隊是由李寧總公司簽署的合作協議,不會受到影響。」

二線品牌的希望

無法企及安踏、李寧的實力和地位,中國大量二線體育品牌不得不另闢蹊徑。

與安踏同在福建、也同在香港上市的匹克公司贊助了新西蘭、斯洛文尼亞、阿爾及利亞、黎巴嫩、伊拉克以及塞浦路斯等7國奧委會,並為白俄羅斯運動員奧爾加·格沃特索娃等3名網球運動員簽署了贊助協議,為她們提供比賽裝備。

「中國的體育代表團目前我們沒有(贊助),好的項目基本上都被別的品牌拿走了;此外,性價比也不是特別的好;我們要打造國際品牌,在全球範圍內拿資源,而不僅僅侷限於中國範圍內。」匹克CEO許志華對本刊表示。

在新加坡上市的鴻星爾克贊助了伊朗、南非和烏茲別克斯坦3國奧委會。早在2006年,鴻星爾克就與朝鮮奧委會簽署了合作協議,成為「朝鮮奧委會全球 合作夥伴」。2008年北京奧運會,身穿鴻星爾克的朝鮮代表團奪得兩金一銀三銅,同行們紛紛效仿這一營銷策略。2010年南非世界盃,鴻星爾克押寶朝鮮男 子足球隊成功,朝鮮隊挺進了世界盃。

趁著知名度提升,2008奧運會後,鴻星爾克在黎巴嫩開了首家海外專賣店。到2012年,鴻星爾克海外銷售網點已逾千家。

在香港上市的福建361°公司贊助了朝鮮、白俄羅斯奧委會,以及中國國家曲棍球隊、現代五項隊、自行車隊等6支國家隊。此外,361°還與中國游泳運動員孫楊、NBA球員凱文·樂福、奧運撐桿跳冠軍史蒂夫·胡克等簽署贊助協議。

2009年,361°與中央電視台體育頻道結成了戰略合作夥伴關係,冠名賽事直播。在本屆奧運會,361°還將為奧運報導記者團提供裝備。所有收看CCTV奧運轉播的觀眾都必然會看到361°品牌,這是361°體育營銷的巧妙之處。

正在籌備IPO的喬丹體育贊助了蒙古、哈薩克斯坦、土庫曼斯坦3國奧委會。

本土二線體育品牌在倫敦奧運會贊助的國家總數達到了15個,為國內企業做奧運營銷提供了新的角度。

主角還是耐克與阿迪達斯

無論中國公司如何努力,倫敦奧運會的主角還是阿迪達斯、耐克、彪馬這些國際頂級體育品牌。這3家公司掌握了全球最頂級的體育資源。

對於中國體育品牌來說,阿迪達斯、耐克在世界範圍內的品牌戰有神仙打架的味道。其實不然,這些國際巨頭從未放鬆對中國市場的攻勢。

阿迪達斯強勢贊助了中國男女足球隊、中國男女排球隊、中國男女跆拳道隊、中國男女擊劍隊、中國拳擊隊(包括男子、女子和青年隊)、中國男女柔道隊等13支運動隊。

耐克則贊助了中國國家籃球隊、舉重隊、摔跤隊、田徑隊、網球隊、射箭隊和沙灘排球隊等7支運動隊。此外,耐克還擁有劉翔、李娜等明星運動員。

2011年,中國市場分別為阿迪達斯、耐克貢獻了10%的收入,是它們全球最重要的市場之一。耐克穩穩地佔據了中國市場份額第一的寶座,阿迪達斯不 斷向其發起衝擊。最近的一波是,2011年開始,阿迪達斯推行「通向2015」戰略,通過SLVR、Y-3、三葉草、NEO等細分子品牌,覆蓋中國高、 中、低三級市場,開始搶奪本土體育品牌的中低端市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304

聚智堂、51talk爭食英特教育的「剩飯」

http://www.iheima.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4014
上週六、日,有18個校區的英特國際少兒英語關門停業。有的培訓機構從中看到了「危」,而有的機構從中看到了「機」。一家名叫聚智堂名師教育機構的培訓教育機構決定對英特國際少兒英語施以援手,「在公司的承受能力範圍內,有意願無條件援助。」從本週一開始,英特國際少兒英語的18個教學點全部恢復正常上課。

「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聚智堂教育的「無條件援助」,自然也有自己的緣故。成立於2001年的聚智堂教育,主要面向6至18週歲中小學生提供英語、語文、物理、化學等全科家教輔導,在全國開設有58家分校。很顯然,聚智堂教育如果能夠吃下英特國際少兒英語的「剩飯」,勢必將學生群體從6歲延伸到3至6歲,同時也增加了高端少兒英語培訓的教學內容。

無獨有偶,在線教育機構51talk無憂英語也看到英特國際少兒英語關門聽課的機會,表示願意向此次事件中受到影響而無法正常上課的孩子們免費提供1個月的在線一對一外教口語課程(30次次卡)。英特學員獲得51talk無憂英語免費課程方法很「在線」:添加51Talk無憂英語官方微信賬號,發送聽課證明+手機號到官方微信賬號。之後,就可以靜候51Talk無憂英語的課程安排了。

很顯然,51talk無憂英語的「援助」目的,在於將英特國際少兒英語的學生作為潛在的生源群體,利用其被「關門聽課」的機會,提供在線英語學習的體驗。確實,對於在線英語教育機構而言,沒有比現成的少兒英語培訓機構的「剩飯」更可口的生源群體了。

培訓教育機構爭搶「剩飯」早已成為一種營銷的模式。這一點,從中關村新東方大廈附近的廣告牌就能看出端倪:所有廣告牌廣而告之的培訓教育機構,幾乎都與新東方的培訓業務相關聯。顯而易見,這些「打上門」的培訓教育機構,瞄準的是被新東方強大的品牌號召力召喚來的學生群體。不過,這些培訓教育機構未必能夠真正「截流」新東方的學員,但卻為沒有能夠報上新東方名的學生提供了更多的選擇。只是這種吃「剩飯」的形式更加隱形一些。

不過,對吃「剩飯」最有心得的,非紫銘教育的侯世軍莫屬。七、八年前,紫銘教育涉足SAT培訓的時候,其生源幾乎都是沒有能夠報上新東方SAT培訓班的學生。所以,侯世軍聽到最多的諮詢問題就是:「紫銘SAT與新東方有什麼不同?」正是類似的問題回答得多了,最終使得紫銘的SAT培訓能夠自成一體,與眾不同。時至今日,侯世軍還非常感謝新東方的「剩飯」。

事實證明,吃「剩飯」並沒有什麼不妥。關鍵在於能不能吃到「剩飯」,如何烹製「剩飯」。當然,最好能用新東方烹飪學校的手藝將「剩飯」烹飪成「蛋炒飯」或者「揚州炒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7798

《餿油風暴1》稽查無方 只能靠不識字老農舉發 三管齊下 讓台灣不再「與豬爭食」(042-046)

2014-09-22  TCW
 
 

 

餿水油案情越演越烈,更荒謬的是,若非老農自行蒐證舉發,本案恐不了了之。除了痛罵政府無能、廠商無良,必須由稽查人力、廢油回收、毒油檢驗三管齊下,才能保護餐桌上的食品安全。

撰文‧何欣潔、鄭閔聲、賴若函餿水油案情如滾雪球般越演越烈,中央、地方都必須負責,長期未修改的油品檢驗方法,也是幫兇。這次事件爆發,外界普遍質疑屏東縣政府執法不力,才讓大量問題餿水油流入市面,但面對遍地開花的食安問題,整個政府從上到下,都有徹底改革的必要。

強化稽查人力〉

地方增設預算、前線人員

媒體報導揭穿餿水油醜聞的英雄,是一名「不識字老農夫」,他在二○一一年至一二年間,與另外兩名農民前後五次向屏東縣環保局檢舉,指主嫌郭烈成的地下工廠廢油汙染環境,但只看到環保局來過一次,由於多次檢舉無效,他遂自掏腰包買器材蒐證,去年十一月向台中市警方報案,警方蒐證後將全案報請屏東地檢署指揮偵辦,經半年多追查,終於破獲,逮到郭烈成、強冠公司及上下游業者,也讓屏東縣長曹啟鴻鞠躬道歉,五位局長下台負責。

屏東縣副縣長鍾佳濱說明接獲檢舉處理情況,他表示,一○年十月,衛生局接獲檢舉,但郭烈成對稽查人員宣稱,他將收集的下腳料(剩餘肉品)煮炸成油脂後,供應高雄順德企業行做飼料或肥皂原料。衛生局函請當時高雄縣衛生局協助調查,高縣府於該年十二月函覆指出,油脂確實為化工及飼料用。

一一年一月至一三年七月,屏東縣衛生局又六度接獲檢舉,其中一一年三月稽查時,郭烈成有出面解釋工廠並未運作,只是儲存廢油,稽查員最後僅以廠外水溝有殘留動物油脂,開出一千兩百元罰鍰處分;之後五度稽查,工廠皆大門深鎖,只能在周圍水溝採樣,僅再開罰一次三千六百元。

屏東縣政府說辭與老農的爆料兜不攏,但顯然縣府在接獲檢舉時雖有出動,卻未盡力稽查。對此,鍾佳濱喊冤說,因衛生、環保單位查廠時未掌握明確違法事證,加上第一線稽查人員不具司法搜索權,才無功而返。

「這種食安稽查工作,宛如空手搏惡龍!」屏東縣衛生局食品安全科科長李佳芳感嘆,第一線人員手無寸鐵,常受廠商威脅,人力又吃緊,縱然有心替眾人揪出惡質廠商,也常心有餘而力不足。事實上,各級食安稽查人員發出這樣的心聲,已經不是第一次,但外界次次提出批判均宛如「跳針」,從未被徹底檢討改善。

早在一○年,監察院提出的《各縣市政府衛生局之預算與人力不足》報告就指出,各縣市政府衛生局編列之食品衛生業務經費偏低,僅為國際人口相當城市的八分之一,根本難以執行例行食品安全把關工作。

以一三年為例,各縣市食品衛生預算合計為十億三千餘萬元,折算下來,每名台灣人僅分配到五.七八元,被監察院評為「捉襟見肘」,根本無法應付層出不窮的食安事件。

向彰化學習,借調搜索權至於第一線稽查人員,國家給予的人力支援也少得可憐。根據衛福部食藥署的專案調查,一一年各縣市的食品衛生專責人力,全台僅有二一九人,歷經多次食安風暴後,一三年勉強增設為二四○人,人力依舊單薄,根本無法應付黑心廠商、落實稽查工作。

除了人員、預算不足,屏東縣政府再三喊冤的「稽查員不具司法搜索權」,也是老調重談。在去年的混油風暴,就有資深稽查員指出,如大統長基公司董事長高振利這類黑心食品廠商,對付稽查都很有一套,對稽查員動輒大聲斥罵,找民代關說、拒絕交出關鍵證據。但彰化縣政府衛生局並未氣餒,主動與檢察官合作,才連手破獲混油案。

彰化縣衛生局長葉彥伯表示,自從大統事件以來,「彰化衛生局一直與檢察官保持熱線,隨時交換情報,養成很好的默契,幾乎不會再發生稽查員被拒絕查廠、不得其門而入的問題。」由此可見,欲擺脫第一線稽查無力的困境,除了各級政府必須增列預算、加派人力之外,地方政府須改進消極心態,除各局處應加強聯繫、定期會報,也應效法彰化作法,在廠商拒不配合時,適度借重檢察官的搜索權限,才不致淪落到讓老農自行蒐證舉發,落入公權力失靈的窘境。

管制廢油流向〉

指定加工處理廠,如實登錄雖然屏東縣政府無法卸責,但長期怠惰的中央政府,同樣難辭其咎。除了未善盡把關職責的衛福部,本應掌握廢油流向的環保署,竟一問三不知。

然而,早在○八至○九年間,環保署便委託中興工程顧問公司進行《廢食用油回收、PVC管制及一般廢棄物清除處理成本估算專案工作計畫》,研究清楚指出,根據現勘訪查與精密計算,台灣廢食用油產生量約八萬八千公噸,回收量約五萬八千公噸左右,但仍有許多未經申報的廢食用油,被轉賣給私人業者收購。

這份研究並警告:「廢食用油以往之回收管道,多由私人回收業者清運回收,並經簡單前處理後,即轉售予相關業者回收再製或再利用,因其仍具經濟價值,不被視為廢棄物,亦無相關法令規定,故其回收業者多不具清除機構資格,相關環境衛生情形及後續再利用流向亦無法掌握,是否因再製成回收油經攤販、夜市等途徑重複使用。」五年前的研究仿如預言,環保署卻置若罔聞,終於釀成大禍。根據環保署事發後的清查與統計,五年來的廢食用油量維持在六.七萬至八.八萬噸之間,官方有把握的回收數字,卻始終在六千八百至三.七萬噸左右,超過半數流向不明,今年上半年甚至有一萬一千餘噸銷往國外。而這些均是大型連鎖速食店與食品製造業的申報數字,還不包括餐飲住宿與小吃攤販業者數量,估計實際數字更為驚人,環保署迄今卻無法全數掌握。

擬配套,重啟生質柴油計畫此外,已推動六年的「生質柴油計畫」五月喊卡,更可能間接使得國內的廢油大量流入黑心工廠。

經濟部表示,生質柴油政策喊停,是因為有許多加油站反映,生質柴油會導致油槽的油泥累積、車輛濾網堵塞和熄火。台北科技大學化學工程與生物科技系教授陳奕宏質疑,政府僅因少數加油站反映便貿然停辦,「反而讓廢食用油流入不該使用的地方。」何況,同樣推行生質柴油的歐美日韓等國未見此問題發生,據他了解,台塑和中油直營加油站也都沒有發生類似問題,推測可能是某些加盟店的油槽儲存環境不良所導致。

「台灣的油槽多在地下,環境好壞差很多!」陳奕宏認為,當年經濟部在推動生質柴油作為燃料時,應該做好配套措施,仿效國外對於加油站的油槽環境、防治淤積方法做好規範,或許可以降低沉積物的問題。

他指出,經濟部能源局推行生質柴油政策,柴油配方改了三次,其中也牽涉到柴油含硫量的降低,因此是否因生質柴油導致油槽、油管阻塞等問題,仍需要時間釐清,但在這段時間內,無處可去的廢食用油將到處流竄。

無論如何,已經怠惰五年的環保署,應盡速著手制定辦法,仿效日本建立「廢油處理制度」,不但在每個環節詳細登載、記錄廢油流向,並規定廠商僅能將廢食用油運至指定的加工處理廠,且要如實登錄,違者便處以吊銷營業執照的重罰,才能遏止歪風。

前述研究也建議,應研發廢食用油的多元用途,飼料添加物、肥皂與機械加工用油,都是可行的方向。環保署實應積極作為,提高誘因,以鼓勵合法業者。

嚴格檢驗油品〉

定期檢討,加驗可疑物質末端的檢驗工作,也是一大漏洞。目前衛福部公告的油品檢驗項目,包括重金屬、黃麴毒素、酸價、苯駢芘與總極性化合物,這幾項不但與餿水油關係不大,廠商只要改變製程即可騙過檢驗儀器,專家也指出,餿水油中驗出苯駢芘的機率不高,總極性化合物也可以鹼化、物理性精製等方式來加以去除。簡言之,以現行衛福部的檢驗項目,很難檢驗出餿水油。

但早在一九八五年,知名媒體人楊憲宏便揭露,台灣已有餿水油流入市面,亂象若不能遏止,未來的台灣人將「與豬爭食」,如今不幸言中。

楊憲宏質疑,衛福部僅對一般油脂產生的有害物質進行檢驗,「就好像病人說他想檢查心臟病(餿水油),衛福部卻只幫他量身高體重(一般油品檢驗),就宣布他很安全,這樣對嗎?」綜合資深稽查人員與檢驗單位建議,未來衛福部應考慮加驗丙烯醯胺(acrylamide),方可大幅增加檢驗出餿水油的機率;專家分析,工業用豬油有屍體肌肉或內臟未去除乾淨的疑慮,讓微生物滋生,可能在加熱提煉油過程中,促進丙烯醯胺的生成。

此外,如果在豬油中出現雞、牛、魚等其他動物的油脂反應,也表示摻進了非法回收油,衛福部應盡速建立油脂資料庫,以利比對。檢驗項目也該定期檢討,以防黑心商家規避檢驗的技術推陳出新。對此,衛福部低調表示,會考慮納入研議。

沒人扛責任,食安永無寧日除了加強油品檢驗,醫師出身的立委蘇清泉,也向行政院長江宜樺提出建言,政府應比照「消防技師」制度,讓「食品技師」發揮應有功能,「全台目前有一千多名食品技師,權責與角色定位都不夠清楚,若能讓他們專責追查食品源頭,並簽名負責,由他們把關,可改善食安問題。」台灣在一年內接連爆發大統混油案與餿水油事件,消基會祕書長雷立芬痛批,行政院團隊自衛福部、環保署到海關都表現得荒腔走板,沒有擔當,中央政府各部會、地方政府各局處之間的橫向聯繫,也都大有問題。

她點名,衛福部長邱文達應下台負責,如果江宜樺認為邱文達須留任善後,「最高行政長官江宜樺就應下台負責。」否則台灣的食安風暴接二連三,消費者永遠沒有一口安心的食物可吃。

地方食安稽查

「缺人又缺錢」

各縣市衛生局人力從2011年全台219人,增至2013年的240人

缺人

稽查員1人把關 國人9.5萬人

缺錢

各縣市衛生局2013年

食品衛生預算10.3億元

5.78元/人

資料來源:監察院

近三年,颳起六次食安風暴

2011/5

塑化劑事件

以非法塑化劑取代棕櫚油製成起雲劑,以降低成本,波及飲料、糕點、麵包,恐影響生育功能。

2013/5

毒醬油事件

《今周刊》指出,「雙鶴醬油」因使用鹽酸去快速分解原料,造成致癌物單氯丙二醇含量超標。

毒澱粉事件

在粉圓、豆花、肉圓等澱粉類食品添加順丁烯二酸,經動物試驗證明對細胞有害。

2013/10

大統混油事件

以廉價棉籽油與葵花油冒充特級橄欖油,並添加銅葉綠素,恐造成人體肝腎負擔。

2014/4

肉品保水劑事件

在肉品中填充保水劑增加肉品重量以謀取暴利,保水劑中的磷酸鹽等物質,恐造成腎功能不全。

2014/9

餿水油事件

加工處理廢食用油、工業用油後,充當食用豬油販賣,內含過量鉛、苯芘恐傷害神經發展並致癌。

製表:張佳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3467

BAT等巨頭們爭食“互聯網+體育”,他們勝算幾何?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5/0921/152072.shtml

在“互聯網+”的推波助瀾下,各個行業都在深度融合互聯網,全面改造各自生態,沐浴在政策紅利之中的體育產業,也在挖掘產業的巨大市場空間。隨著以阿里、萬達為首的巨頭進入並全面爭食體育這塊蛋糕,互聯網+體育是否馬上就會迎來新的春天,而巨頭們的布局又離最終勝利還有多遠?

“蓄謀已久”,巨頭紛紛招兵買馬

先從稱霸電商財大氣粗的阿里說起,2014年,馬雲出資12億元人民幣獲得廣州恒大足球俱樂部50%股權。今年5月,馬雲旗下的雲鋒基金入股樂視體育占比7.82%,同月,阿里簽約贊助Pac-12聯盟,並於獲得NCAA在華賽事的獨家轉播權。9月8日,阿里體育集團正式成立。阿里體育開始融合賽事運營、版權、媒體、商業開發、票務等環節打造體育產業生態,希望全面整合阿里電商等資源,形成互補效應。

蘇寧雲商旗下的PPTV也不示弱,今年7月就分拆出專門的體育傳媒事業部,即PPTV體育,負責研發、銷售和節目制作、運營、商務采購等,並新增了直播服務、賽事運營、廣告銷售、體育投資等服務,從而形成“上遊賽事+中遊平臺+下遊產業鏈拓展”的體育產業鏈模式,這也和股東阿里勢必產生競爭。(之前阿里以283億的投資成為蘇寧的股東,而PPTV又是蘇寧旗下的公司)。

與阿里走輕型化資產做大平臺不同,王健林領導的萬達則是通過自建或並購優質資產進軍體育。進入2015年之後,短短9個月萬達就成為了全世界最大的體育經營公司,8月27日,萬達集團以6.5億美元並購美國世界鐵人公司100%股權,使得中國首次擁有了一項國際頂級賽事產權,這也是中國體育產業發展的標誌性事件。盡管萬達的投資都立足全球,希望建立大一統的局面,但目前萬達仍然缺少一個可以直面市場的輸出端口去釋放自己。

就在萬達戰鼓雷鳴之時。賈躍亭和他的樂視體育也在瘋狂布局體育產業。版權引進、高薪挖角、融資找錢,樂視體育風生水起。尤其是其中“圈地運動”式的版權收購讓樂視已手握200多項10000多場賽事的內容版權,樂視體育正在打造一個具備“賽事運營+內容平臺+智能化+增值服務”四個支點的垂直生態鏈。

同樣砸重金的還有騰訊,今年1月騰訊PK掉樂視等對手,以5億美元價格拿下了NBA在中國未來五個賽季的網絡獨家直播權。

除此之外,京東也沒閑著,從體育眾籌切入,以金融帶動體育。之前京東眾籌聯合籃球明星巴特爾舉行“‘卸甲英雄’巴特爾再逐夢”的眾籌項目,完成了近500%的眾籌成績。近日京東眾籌又聯合快樂乒乓網針對砂板世錦賽打造首個乒乓球項目眾籌,開始嘗試對傳統體育項目進行線上線下的融合。

總之各路大鱷面對體育產業虎視眈眈,開足馬力並全線出擊。

“項莊舞劍意在沛公”,巨頭紛爭為何如此著急

首先,政策紅利,5萬億成就體育新“風口”

去年10月,國務院發布了《關於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幹意見》,將體育產業定調為綠色產業、朝陽產業,並確定了“2025年體育產業總規模超過5萬億元”的目標。要知道當前我國體育產業才區區1萬億,10年後要做到5萬億,就意味著還有400%的增長空間,40%左右的平均增幅,這無疑是一個新的風口。而那些傳統的體育項目也將迎來新春,比如響鈴這貨個人喜歡的乒乓球這一細分項目,僅15年上半年,乒乓球行業的總搜索量就達1510萬人次,成交商品數量達1069萬個,總成交額超2.9億元。但這個市場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尤其是非器材類的賽事市場目前表現不佳。體育產業完全可能在在海量人口紅利作用下,隨著巨頭們的大量湧入,催生大眾對文體娛樂的巨大需求從而爆發新的拐點。

其次,以體育之名“籠絡”用戶

巨頭亂戰的背後其實是在爭奪用戶,無論是擁有電商用戶的阿里、京東,還是做零售的萬達,亦或是紮根視頻的樂視、PPTV,都是借體育之名補全自己的用戶結構和相關數據。比如足球、籃球等體育產業用戶觀眾多是男性,而阿里目前用戶則以女性為主,布局體育產業,就能一定程度補齊其男性用戶不足的短板,平衡用戶結構。而對於那些布局O2O的巨頭們,體育更是線上和線下資源整合的粘合劑,可充分調動體育明星的粉絲效應,獲得增量用戶。比如與阿里合作的以Pac-12冠軍聯盟為代表的美國NCAA,多年來NCAA負責造星、NBA負責追星,從冠名、承辦比賽到賽事票務、直播以及周邊售賣等,粉絲無不瘋狂為自己喜歡的明星埋單,而因為明星獨家授權綁定到特定平臺就順勢成為平臺用戶。

另外很多平臺也在以積分制的形式“圈”住用戶,由於積分賽不分男女老少,只要是同一積分段的球友均可參與,相對公平、公正,同時增加了懸念和贏球的偶然性從而提升了其觀賞性和趣味性,也有利於平臺的用戶積累和沈澱。巨頭們都寄希望以體育為切入點,通過整合體育明星、輕社交、大平臺和物聯網,實現對用戶的包抄,而由體育渠道擴展帶來的用戶增長才是他們的掘金點。

最後,做延伸服務才是重點

再往深點說,用戶增長的直接目的便是留存優質的體育用戶。原因很簡單,一個男用戶可能不會去淘寶買衣服包包,卻可能會買彩票或球賽門票、運動機械等。這對做電商、零售的阿里萬達都非常重要。而獲得這樣的優質用戶的根本目的便是做延伸服務。比如阿里零售平臺,通過與全球頂級足球俱樂部、NBA巨星、“新浪體育”等合作,就可以整合阿里生態中的電商、媒體、營銷、視頻、家庭娛樂、智能設備、雲計算大數據和金融等平臺,打造出一個貫穿賽事運營、版權、媒體、商業開發、票務等環節的全新產業生態,衍生諸多產品和服務。

除了之外開發智能化的體育產品和體育旅遊也是巨頭們產品服務延伸的新方向。如今李寧的智能羽毛球拍、咕咚手環等隨處可見。而很多旅遊景點也開設了不同類型的體育旅遊方式,比如賽事類、探險類、休閑類等體育旅遊。這讓萬達阿里這樣巨頭在旅遊經濟里又有了新的想象空間。總之通過將互聯網與傳統體育聯合,就將改變傳統體育分散、單一的組織模式和盈利方式,更加輕易、多維地創造體育愛好者與愛好者、舉辦方和體育場館、運動者與場館、教練等相互之間的連接,從而創造出更加多樣化、立體的商業模式。

如此“如狼似虎”,他們勝算幾何?

如此天時地利人和,就意味著巨頭們都能“滿載而歸”“穩超勝券”嗎?響鈴這貨不免提醒,非也,體育互聯網之路至少需要經歷以下幾點:

1、全民運動意識、消費需求及賽事資源尚待拓展

盡管我們已經提倡全民健身,但中國的體育人口目前仍然只有27%,而歐美發達地區已達70%,我們體育運動仍然停留在一少部分群體中。在大多數人停留在吃跑喝足玩好的低質消費水平時代,運動健康意識仍需提升和灌輸。

此外,供業余體育愛好者參與的賽事資源並不豐富,而且往往有門檻。以目前國內最普及的乒羽運動舉例,針對業余愛好者的常態化聯賽非常少,相對突出的就是全國業余鐵人三項積分賽、快樂乒乓網的“全民皆乒”積分聯賽等,據了解,此類積分賽模式是模仿了NBA的賽季形式,在全國100多個城市展開。而這樣的聯賽,竟然每年能吸引數十萬隊員參加,可以看出,業余體育賽事資源依舊稀缺。

而對於運動產品的消費需求,更需進一步培育,大多數人僅僅停留在購買運動器械的層面,還沒有智能體育產品概念。目前除了智能手環,其他的智能體育鮮有人問津,並且產品價格普遍偏貴,遠非購買體育產品的那些年輕消費群體所能承擔,另外體育智能產品的功能需要突破並缺乏一個龐大的應用場景,原有的運動人和習慣都需要提升,巨頭們希望售賣運動相關產品尚待時日。

2、垂直領域深耕耗時耗力,場地和教練問題亟待解決

每個體育項目因本身差異所導致的需求乃至用戶群特點差異巨大,比如乒乓球和籃球,前者在國內有著巨大的群眾參與基礎、競技項目成績優秀,但在國際整體影響力不如籃、足,參與人群年齡大多在40歲以上,用戶主要需求是參與賽事、學習技術和器材購買;而後者是強對抗運動,國際影響力巨大、NBA品牌效應根深蒂固,參與人群多為青少年,用戶的主要需求是獲取最新球星/比賽信息、器材購買和參與賽事。除非是闊氣如萬達,能夠直接完整收購組織架構完整、對鐵人三項垂直領域已完全滲透的企業,否則,在細分體育領域投入的時間、金錢和人力,去研究項目特點、用戶需求及轉化方式,就足夠讓巨頭們“喝一壺”。

體育是項線下的體驗活動,對場地和教練的需求更是剛性需求。但現實狀況是,目前我國的體育場地和運用設施一是本身基數少,二是因為信息不對稱很多沒有被利用,而教練也是少且參次不齊。盡管互聯網的加入能一定程度上打通體育場館、教練與用戶的信息對接問題,但巨頭們如何實現直接對接需求方和供給方,去除中間環節,讓用戶用最短時間、最少成本找到合適服務,實現多方利益最大化仍是目前面臨亟需解決的問題。因為第一、場館和教練受時間地域限制,同個時間能接待的用戶有限;第二、目前懂互聯網的不一定懂體育、懂體育的不一定懂互聯網,這兩者都懂的不一定懂旅遊、零售、電商等,但構成體育體驗的要素是吃、住、行、遊、娛+體育資源,運動體驗完整性和滿意度很難把控。

3、體育的重體驗性是對巨頭和O2O的考驗

承上,用戶仍然註重體育運動的線下體驗,甚至個別運動項目就是重體驗性的,比如羽毛球、乒乓球等,本身是單人或雙人對抗,觀賞性較低,但參與度高,愛好者無不想親自參與,而不是光看,在這部分,賽事資源的重要性不再複述,響鈴著重與您探討的是體育的O2O方式。

對於購買運動器械,很多體育用戶尤其是體育愛好者,仍然選擇到店里去體驗,而非直接到網上去購買。這就是在電商如此盛行的當下,阿迪達斯、耐克等體育品牌依然要堅持開實體店的原因。當然,要把體育用品O2O做好更不容易。一是開設線下體驗店帶來成本的增加,二是流量入口均衡的問題也會令天貓京東們難以抉擇,三是線下服務體驗也在考驗著巨頭,習慣了線上或者線下交流,互聯網巨頭少有線下體驗店,線下的萬達的飛凡網不見起色或許都映射:新環境下巨頭們也沒找到感覺,體育O2O更是個未知數。

最後,體育用戶轉移真的靠譜嗎?

至少目前,體育多是個群體活動,至少是輕社交,打乒乓球至少得有兩個人,足球得有兩個隊,但電商購物、看在線視頻一個人完成就行。巨頭搶奪的這批體育用戶是否買賬,取決於平臺本身社交興趣化的程度以及與體育的場景邏輯,也就是需要成功打造一個體育運動興趣社交平臺,實現線上約好友,線下交友一起運動,最後再衍生出新需求。這一定是體育投資風口必須解決的重要突破口,現在幾款跑步/計步軟件雖然火爆,卻始終未能成功實現社交,也是其停滯不前的原因之一。

當然,體育運動興趣社交不同於陌陌的傳統交友類社交,這是一種弱關系交友需求,很難建立起平臺的用戶粘性。除非個別的運動項目,需要的運動的場地小,參與人數可多可少,交流更方便,比如國內公認的乒乓球是社交運動,而其他運動要去創造用戶使用情景,再黏住用戶培養習慣,最後自然就能形成消費轉化,基本很難。

當然,互聯網+體育一邊面臨著各種挑戰,一邊迎來了移動化、智能化、大數據化的大趨勢,體育眾籌等新玩法也在改變著行業規則,巨頭之下的互聯網+體育還有更多可能。

版權聲明:本文作者曾響鈴,文章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i黑馬觀點與立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1342

體育產業開啟黃金十年 逾30家上市公司爭食5萬億蛋糕 0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5-11-22/964340.html

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不完全統計,“46號文”發布以來,已經有逾30家上市公司搶灘體育市場,“花式”切入體育產業。同時,機構也頻頻調研相關概念股。

每經記者 孫宇婷 

近年來,隨著政策暖風頻吹,尤其是去年末國務院發布《關於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幹意見》(以下簡稱“46號文”),提出到2025年打造5萬億規模的體育市場,體育產業迎來黃金發展期。

在上述背景下,各方資本紛紛殺入體育產業。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不完全統計,“46號文”發布以來,已經有逾30家上市公司搶灘體育市場,“花式”切入體育產業。同時,機構也頻頻調研相關概念股。

二級市場上,大盤短線震蕩,市場運行顯得波譎雲詭。每經公眾號“添升寶”每天早8點送出潛力牛股,上周四斬獲了水晶光電在內的七只漲停股,上周五擒獲東方金鈺在內的四只漲停股。多位私募操盤手表示,“添升寶”對把握短線機會頗為有效。

各地產業目標之和達7萬億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發展全民健身、競技體育和體育產業”,首次將體育產業提升至與群眾體育、競技體育並列的高度。實際上,自去年10月國務院發布“46號文”,提出到2025年打造出5萬億規模的體育市場以來,體育產業的熱度從未衰減。

今年以來,各省市更是紛紛宣布相關計劃落地。在日前召開的2015年全國體育產業工作會上,國家體育總局局長劉鵬透露,“46號文”印發一年來,各省2025年體育產業總規模目標之和將近7萬億元,已經突破文件提出的5萬億元的發展目標。

劉鵬表示,體育產業作為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具有發展潛力大、輻射範圍廣、關聯度高、帶動作用強、資源消耗低及附加值高等特征。一方面,體育產業自身發展蘊藏著巨大的消費需求和市場潛力;另一方面,體育產業作為關聯度極高的“上遊產業”,可與國民經濟的諸多產業產生滲透融合,顯示出較強的乘數效應。

不過,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體育產業起步較晚,規模尚有限。在發達國家,體育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通常達到1%~3%,而我國體育產業增加值目前僅占GDP的0.63%。“按發達國家一般水平即2%計算,我國體育產業就還有加兩倍甚至翻兩番的發展空間。”劉鵬稱,“近十余年來,體育產業年增速一直保持著兩位數以上,遠超同期國民經濟增長水平,前景十分廣闊。”

上市公司紮堆布局體育產業 

政策利好不斷,引各路資本盡折腰。

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不完全統計,自“46號文”發布以來,已有逾30家上市公司在體育領域有所動作,僅本月便有數起典型案例。

11月3日,互動娛樂(300043,收盤價17.45元)對皇家西班牙人足球俱樂部的收購預案一經公布便引爆市場熱情,公司股價當天以漲停報收。

11月17日,樂視網(300104,收盤價51.75元)關聯公司樂視體育與北京鳥巢文化創意交流有限責任公司共同宣布,發起設立鳥巢樂視體育文化產業基金,管理規模50億元。

同樣是並購基金,今年不斷加碼體育投資的國旅聯合(600358,收盤價19.92元)11月13日公告稱,其參與設立的體育並購基金——華旅新績,擬通過股權轉讓及增資的方式持有北京盈博訊彩網絡科技有限公司51%的股權,後者主要從事競猜型彩票大數據服務、體育自媒體和聊球吧APP運營業務,知名足球解說員黃健翔是其第三大股東。

面對各路資金的廝殺,老牌體育概念股也沒有閑著。11月21日,貴人鳥(603555,收盤價37.73元)發布定增預案稱,公司擬募資不超過16.81億元,用於供應鏈建設、體育雲平臺建設等。其中,體育雲平臺建設將使用募資5.3億元,夯實以大數據為核心的體育生態圈建設,與用戶、合作夥伴、產業上下遊等形成聯動效應。

11月11日,萊茵體育(000558,收盤價25.93元)公告稱,公司全資子公司橫琴萊茵達投資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之參股子公司萬航信息擬對小斑科技增資1000萬元,獲得其增資後34.96%的股權。對此,海通證券研報指出,萊茵體育此舉有望卡位體育教育藍海,占領國內健身團體課市場。

日益火爆的新三板市場,近期也迎來體育類標的密集入駐。11月6日,亞洲足球第一股——恒大淘寶(834338)掛牌“新三板”。一個星期後,體育之窗(834358)也在新三板掛牌,成為首家登陸新三板的體育產業綜合運營平臺。

在上市公司紮堆布局同時,機構的調研熱情也愈發強烈。一位賣方機構研究員私下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透露,近期其所在機構對體育板塊個股非常關註,最近出差非常頻繁,調研的焦點主要集中於相關個股的體育產業發展現狀及未來規劃。

 

  • 每日經濟新聞
  • 賈運可
  • 每經記者 孫宇婷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版權合作及網站合作電話:021-60900099轉688讀者熱線:4008890008

每經訂報電話: 
北京:010-58528501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83520159
成都:028-86516389 或 028-86740011 廣州:020-89660257

每經網客戶端推薦下載

每經網首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0983

深圳賣地超千億多為產業用地 開發商爭食萬億舊改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7-01-01/1066439.html

2016年多個城市土地市場持續火爆,作為過去兩年房價漲幅最高的深圳也不例外。

臨近年尾,深圳土地入市更加快了節奏,2016年12月全市掛牌交易土地共計20幅,為當年單月供應最多的月份。

中原地產數據顯示,深圳2016年賣地收入已超千億,單價也達到1.26萬/平方米,雙雙創下新高。

不過,和其他城市不太一樣的是,深圳供地大幅偏向商辦和工業用地,顯示政府出讓土地在向產業傾斜。而居住用地的供應則越來越依賴舊改,不管是深圳本土還是外來開發商,在舊改領域的競爭越來越激烈。

土地“定向”產業類公司

據深圳中原研究中心監測,2016年深圳全市土地招拍掛市場共成交59宗地塊,總成交面積為229.5萬平方米,同比增長30.9%;土地出讓金額約為1044億元,同比增長140%;綜合樓面地價每平方米12651元,同比上漲49%,均創下近年新高。

其中,2016年深圳工業和商辦用地表現突出,全年共計27幅工業用地成交,用地面積約115.1萬平方米,占比50.1%。

由華星光電拍得光明新區最大的一塊工業用地,面積達50萬平方米,占了全年工業用地成交量的一半。

商辦用地方面,2016年深圳共計26宗入市,成交量為83.7萬平方米,較2015年占比翻了3倍,占比達36.6%。

帶有居住功能的綜合類用地以及規劃完好、地理位置優越的商業用地是拉高深圳土地出讓金額的主力軍,僅龍華上塘、光明和大空港三塊商辦地的成交金額就占據了總成交的60%。

2016年8月29日招商蛇口華僑城聯合體在深圳寶安大空港以總價310億奪下全球最大的展館地塊,更是刷新了全國總地價紀錄。

由於大部分地塊設置了嚴格的限制條件,深圳土地出讓越來越表現出“定向”的特征。

2016年12月26日,深圳土地交易市場4宗土地出讓,土地性質為商業用地和工業用地,均以底價成交。其中2宗商業地位於深圳灣超級總部基地,樓面地價僅不到2萬/平方米。分別由招商銀行、天音通信獲得。

另外兩幅地塊由海能達通信和深圳廣田集團拿下,也都是產業類公司。

多位深圳業內人士指出,深圳土地市場的出讓地傾向於工業和商辦用地,表明政府對發展產業的支持力度在加大,以及通過產業項目帶動多邊產業配套設施的發展。

深圳中原地產研究中心總監王飛表示,工業、商辦用地在土地市場的交易占比較高,是政府對產業發展的考量。通過整合小而零散的工業土地,包括“工改工”的改造,配合城市更新的進程,深入帶動深圳創新型產業、互聯網、金融的發展。

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旅遊與地產研究中心主任宋丁說,商業用地是城市產業轉型升級的需求。深圳這幾年初級工業退出,轉型高端工業、高端制造業,後者占比又相對較小。產業發展需要向高端過渡。

在招商蛇口聯合華僑城拿下大空港會展項目之時,招商蛇口董事長孫承銘表示,這不僅是一個房地產項目,也是一個產業項目。通過大空港會展來拉動會展業、旅遊業還有上下遊相關產業特別是第三產業的發展,這也契合國家在自貿區、深港合作、粵港合作的大戰略。

第一太平戴維斯深圳投資部董事吳睿認為,深圳政府掌握的土地資源少,所以對於重大土地出讓的方式日益成熟,設計得非常精細和富有策略性。

開發商暗戰城市更新

而在純居住用地方面,2016年深圳僅有4宗土地入市,分別位於龍華、光明、大鵬和坪山,用地面積約23.97萬平方米。據了解,2010年後宅地供應面積逐年減少,2012年後宅地供應一直在超低位水平。

在新增土地供應緊張的情況下,城市舊改成為土地供應的主力軍。深圳中原研究中心數據顯示,2016年全市新增土地供應面積580.7萬平方米,其中舊改面積達到330.7萬平方米,占比高達56.9%。

根據深圳發布的《城市更新“十三五”規劃》要求,在此規劃期內,全市要爭取完成各類城市更新用地規模30平方公里;完成100個舊工業區複合式更新、100個城中村或舊住宅區、舊商業區綜合整治項目。

據此推算,深圳未來舊改和城市更新市場規模在數萬億。

近年來,深圳本土開發商如佳兆業、招商蛇口、華僑城、萬科以及外來開發商恒大、碧桂園等,均在加碼進入舊改領域,彼此之間競爭激烈。舊改項目將成為這些開發商的重要收入和利潤來源。

2016年12月26日,恒大簽約灣廈城市更新項目。其同時透露,目前公司已在深圳擁有房地產開發項目32個,其中6個位於南山,在深圳全部項目開發後預估總貨值約6000億元。

恒大這個“外來和尚”動作迅猛,深圳開發商也不甘落後。21世紀經濟報道調查顯示,目前在深圳擁有及潛在在談的舊改土地儲備上千萬平方米的開發商,至少有華潤、佳兆業、華僑城、招商蛇口這四家。

佳兆業是深圳本土專註城市更新和舊城改造的典型房企。早在2011年年初,佳兆業組建了全國第一家專業城市更新公司——佳兆業置業公司。據了解,佳兆業的城市更新項目覆蓋深圳龍崗、福田、鹽田等區域。

但是舊改本身也存在很多難題,拆遷和推出時間很長,增加了各種成本以及被拆遷方與開發商的利益博弈。

盡管宣稱有32個儲備項目,但恒大2016年中報顯示,其深圳市場的1200多萬平方米土地儲備,僅131萬平方米確權納入報表。

開發商之間的競爭也日益激烈。2016年12月8日,深華發的一紙公告,揭開了其控股股東中恒集團與萬科、華僑城之間關於深圳光明新區一幅舊改用地的糾葛。

這場舊改項目的爭奪中,華僑城半路殺出,即使知曉萬科與深華發的舊改項目深陷仲裁,仍要趟這個渾水,可見舊改項目之重。

“城市的住宅舊改項目問題比較多,而且複雜,個人比較看好深圳的工業、商業房地產市場的發展。”宋丁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0312

多房企“爭食”廣物地產股權背後: 打響土地資源爭奪戰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8-03-17/1199982.html

Upload_1521256022323.thumb_head

3月13日,陽光城發布公告稱,擬參與廣物地產45%股權的競買,底價35.75億元。在此之前,粵泰股份、碧桂園均已確認參與競購。

多家房企同時競購一家標的,在中國房地產並購市場並不多見。過去幾年來,房地產市場的並購規模越來越大。在房企獲取資源的渠道中,並購所占比重也不斷提高。

在這背後,是房地產企業強弱分化不斷明朗的大趨勢,以及大中型房企對規模效應的追求。同時,與招拍掛相比,通過並購獲取項目有著明顯的價格優勢。

分析人士認為,在經歷了融綠合作和萬達“斷臂”等標誌性事件後,中國房地產的並購正在趨於白熱化。未來並購案例出現的頻率將會越來越高,並購標的也會趨於多元化。多家房企爭食同一個標的的現象,將不再罕見。

資產出售常態化

三家公司都感興趣的廣物地產為國有參股企業,其中廣東省物資產業(集團)有限公司持有45%股權,天津匯萌置業有限公司持有40%股權,廣州市潮越財務咨詢服務有限公司持有15%股權。此次掛牌出讓的,是廣東省物資產業集團持有的45%股權及相關債權,轉讓底價35.75億元。

資料顯示,廣物地產已布局廣東、海南兩省的十大核心城市,土地儲備面積超1000萬平方米。截至2017年底,廣物地產總資產約204.54億元。

雖不是大額標的,但仍引發了三家企業報價。業內人士認為,這是因為其布局較為合理,資產也相對優質。更重要的是,與招拍掛市場相比,這部分資產的價格並不高。

最近幾天,類似的並購案例不斷發生。

3月14日,華夏幸福公告披露,擬以總價41.61億元收購三項目公司股權,從而實現對項目的完全控股。

3月13日,首創置業公告稱,擬向天津市地下鐵道集團收購天津城鐵港鐵建設有限公司余下51%股權,代價18.31億元。

3月12日,海航基礎發布公告稱,以19.33億元的價格出售兩個海南項目,買家為融創。

3月10日,中天金融發布公告稱,以246億元出售公司持有的中天城投集團有限公司100%股權。

“房地產資產的出售和收購正在變得常態化。”上海易居研究院智庫中心研究總監嚴躍進向21世紀經濟報道表示。據普華永道統計,2017年上半年,中國房地產相關的並購交易總金額達到445.6億美元(約合2921億元人民幣),同比增加78.5%;交易數量207宗,同比增加24.7%。預計去年全年的房地產並購規模超過6000億人民幣。

嚴躍進認為,並購規模的擴大,與我國房地產行業的分化大勢有關,但其中有兩個案例起到了刺激作用:一是2014年的融綠合作,雖然最終未果,但開啟了房企“強強並購”的先例;二是2017年7月,萬達以631億的代價將酒店和文旅項目售予融創和富力,創下中國房地產並購規模紀錄。

嚴躍進表示,這兩個案例在當時看來顯得“石破天驚”,但對並購市場帶來了極大的刺激。此後,房地產的並購交易變得司空見慣。

並購領域多元化

房地產並購規模的增加,伴隨著並購標的的增多,這也客觀上反映出越來越多房企退出房地產業。其中,中天金融出售房地產業務,正是其長期以來轉型為金融業、剝離房地產資產的最終結果。

3月12日,珠江控股正式將證券簡稱變更為“京糧控股”,成為退出房地產業務的另一個案例。

與此同時,大中型房企為保持和強化規模優勢,也將並購作為擴大規模的主要手段。近幾年,融創、陽光城便通過並購積累了大量存貨,其銷售規模也迅速提升。

最為誇張的是奧園。3月15日,奧園地產集團主席郭梓文在業績會上表示,公司有80%項目都是由並購而來。“所以我們今年也會繼續保持這種並購的節奏。”

雖然並購方式存在產權隱患,但由於規模大、成本低,仍然受到房企青睞。北京某房企人士向21世紀經濟報道透露,與招拍掛市場相比,並購獲取的項目,平均成本至少可以減半。“如果談判能力強的話,一些並購項目的成本會低至招拍掛的20%-30%。”

由於房地產市場的強弱分化已是大勢所趨,大部分受訪者認為,今年的並購市場將繼續活躍。嚴躍進表示,在市場的下行周期,行業整合往往會加劇,因此2018年並購的活躍度還將繼續增加。

在並購規模不斷擴大的同時,另一個突出特征也開始出現,即並購領域的多元化。

2017年8月,大悅城與多名知名機構投資者共同成立境內、外並購基金,初步投資金額約為人民幣114億元。大悅城地產財務總監許漢平近日透露,目前境外基金已經成立,境內基金由於涉及到中國人壽以及基金協會,需要走一系列審批流程,但也接近成立。

公司管理層還介紹,該基金將用於收購改造一二線城市存量商業,預計未來兩到三年里收購8-12個項目。

2017年7月和2018年1月,萬科分別參與收購物流服務供應商普洛斯的股份,以及凱德地產的多家購物中心,在物流地產和商業地產領域大幅加碼。

今年3月4日,融創上海商置與盛煦地產宣布,將共同發起國內首只存量資產並購基金,規模達200億元人民幣。這也是融創首次以基金形式“試水”商業地產存量市場。

前述房企人士指出,這一趨勢與房企普遍實施的多元化轉型有關,且同樣會成為一種趨勢。“房地產企業自行啟動轉型,往往會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也會冒很多風險。所以有些企業會以直接收購的方式來操作。”他表示,這種做法能夠迅速擴大規模,企業通常會將被並購方的現有團隊留下,從而獲得運營經驗和能力。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記者 張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156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