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汽車後服務:險企和車企誰主沈浮?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0613/156485.shtml

汽車後服務:險企和車企誰主沈浮?
朱偉華 朱偉華

汽車後服務:險企和車企誰主沈浮?

主機廠拿著一把好牌,但打得很爛。

文|朱偉華

最近在很多論壇上看到經銷商、後市場公司、互聯網公司對汽車後市場表示濃厚興趣,但任誰都得承認,真正決定汽車後市場未來的是保險公司和整車企業。對於汽車產品本身而言,我們可以擬人化的認為整車企業是爹,而保險公司是媽,目前中國車主是爹不疼媽不愛的狀態,雖然爹媽都聲稱要對孩子負責,但行為上儼然是後爹後媽的嘴臉。在一個車企和險企都處於寡頭壟斷性局面的情況下,車主服務如此低效確實讓人對產業前景浮想聯翩。

從全球看,汽車後服務市場有幾個極端,一個極端是澳大利亞市場,本土缺乏整車企業,排名前四位的保險公司占據了80%的市場份額,保險直銷導致險企對用戶的掌控非常強,各種保險車主俱樂部的服務涵蓋車主的衣食住行,修車服務自然完全掌控在保險公司手里。保險公司會發明類似零整比之類的各種參數約束廠商的產品,確保保險公司的利益最大化。比如對低速碰撞修複成本的各類實驗是澳大利亞險企控制賠付成本的利器,那種輕微碰撞就修出天價的“吸能”安全車的保費會貴到沒有朋友——中保研很快也會推出類似參數,靠“吸能”來獲得安全的車企也得考慮修複成本問題了。由於險企掌控車主,這意味著澳大利亞汽車後市場基本是保險公司說了算,無論是救援還是修車,基本都圍繞澳大利亞險企轉,整車企業基本沒有話語權。

全球汽車市場的另一個極端是中國,由於汽車市場非常開放,使得中國擁有全球數量最多的汽車品牌,擁有最複雜的汽車制造業,車企通過掌控銷售渠道一度壟斷了保險銷售,保險公司對此無計可施,只能成為保險批發商。直到近年來保險行業協會推出零整比等掀起反壟斷攻勢,才讓車企開始關註用戶,關註汽車後服務市場。

目前看,主機廠+4S仍然擁有60%以上的車主份額,保險公司對這部分4S店的死忠車主仍然無計可施,還得乖乖給4S店繳手續費。雖然近年來電網銷有增長,但傳統渠道仍然垂死掙紮,保險公司要從保險批發商轉向零售商還需要進行全員洗腦。由於30年來汽車後服務的優質資源都掌握在整車企業手里,即使保險公司想借助互聯網服務好原本屬於自己的用戶,但過剩的低端服務生態很難吸引高端用戶,這反過來進一步削弱了保險公司的品牌價值。

在保險公司與整車企業的用戶爭奪中,保險公司不可能依靠4S店,但在一個缺乏高端服務供給能力的市場里,保險公司又沒有可依靠的獨立高端後服務提供商,最終只能靠低價服務滿足中低端用戶需要,這本質上沒有為品牌加分,甚至連節省理賠成本也未必經得起推敲——4S店至少還有主機廠約束它,還有大規模投資的合規性約束,但針對非4S店,如果不增加額外的風險控制手段,引導用戶去缺乏外部品牌約束的獨立維修廠有可能導致理賠成本更高。

在澳大利亞和中國兩個極端之間是美國、日本、歐洲等相對正常的國家,當然,美國市場的獨立維修體系的發達也比較典型,但整體而言不是一邊倒的結果,再加上美國保險公司的市場集中度較低,這些因素都導致美國是市場自由博弈,很難實現寡頭獨占市場紅利。

對中國而言,目前顯然處於市場轉折點,一方面整車企業雖然擁有完美的4S渠道,但其本身也缺乏對用戶的控制。另一方面,保險公司正從批發保險的B2B模式向直銷的B2C模式轉變。再加上大量互聯網公司聲稱要做車險來搶飯碗,讓車企和保險公司都患上了互聯網焦慮癥,車企花錢投資電商觸網,保險公司作為原本信息化水平很高的業態,進一步增強自身商業模式的互聯網滲透率,但雙方盯的都是最終車主,在爭奪最終用戶這個問題上,車企更多關註的仍然是市場份額本身,CRM重要,但遠沒有銷量和市場份額重要。同樣,對大多數險企而言,保費份額遠比理賠省得那點碎銀子重要。

對車企而言,未來幾年會非常煎熬,在自己的整車制造領域,產品同質化現象嚴重,僅僅是原有那幫熟悉的競爭對手已經讓市場一片血海,而各種互聯網公司也紛紛加入到了造車的行列,這些新來的對手剛登場就吆喝著要用車聯網和電動車革傳統車企的命,這會讓血海變成什麽顏色還未可知。前有互聯網造車的悍匪,原本比較太平的售後服務又來了一幫後市場O2O,如果都像有壹手這樣願意來當4S店好幫手的倒也是好事,但問題是絕大多數後市場互聯網公司都是做奔著要4S店命的目標來的,如果僅僅只是這些後市場O2O倒不足為懼,真正可怕的是保險公司,雖然過去10多年新車保費讓4S店可以牽著保險公司的鼻子走,但近年來新車保費在整個保費中的占比在下降,保險公司已經有一些掣肘4S店的話語權,如果這種能力再加上後市場O2O從4S店搶奪用戶的能力,再加上保險公司自己或者借助第三方運用電網銷從4S店分流保費的能力。主機廠+4S生態才真正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從目前的情況看,絕大多數主機廠的售後負責人對後市場O2O、保險公司都處於輕敵狀態,具備危機意識已經很少,有危機意識又已經開始行動的微乎其微——這種自負才是最要命的。

所以,我的結論是:在目前這種情況下,主機廠拿著一把好牌,但打得很爛。比如國內沒有任何一家主機廠具備大數據分析能力,自己的用戶究竟什麽樣,得把數據拱手送給BAT才知道,明明有專業數據分析公司的大數據分析服務棄之不用,非得付費把自己的用戶送給BAT的數據部分,然後再用廣告費買回來自己的用戶,似乎只有這樣才能證明自己的“聰明絕頂”。對保險公司而言,雖然對數據和用戶的敏感性要高於主機廠,但對車輛本身、對續保的掌控能力非常有限,到處買保費的B2B商業模式註定大多數保險公司短期難有制勝主機廠的殺手鐧。這種焦灼的情況下,哪家主機廠帶領自己的4S店率先變革,哪家保險公司帶領後市場O2O率先變革,最終將成為整個後市場的掌控者,考慮到後服務嚴重過剩,率先變革者終將淘汰不思進取者,快魚吃慢魚,共贏是不可能的!

汽車後 險企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9929

港股24000點誰主沈浮

種種跡象顯示,過去一年,中國內地資金正在大量湧入港股市場,並在一定程度上推動恒生指數大幅跑贏同期的A股上證綜指。

盡管強勢之後的港股正在弱勢震蕩,但由於近期中國房市調控、深港通漸行漸近、內地港股題材基金大量獲批等因素,內地資金的進場預期仍使得港股被寄予厚望。

然而,多位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的市場人士對此表現出了謹慎觀點。他們認為,以上因素早在預期之中,一旦成行就如靴子落地,正面影響並不大;且相比以往,A股相對港股的估值差正在收窄,尤其是港股通的H股的估值已經取得較大幅度的上漲。

風口上的港股

自2016年2月12日觸底以來,香港股市反彈幅度一度超過30%,其中恒生指數漲逾33%,恒生國企指數漲幅超過36%。今年以來,香港市場的表現明顯好於A股,領先幅度超過了20個百分點。截至10月7日,A股上證綜指數跌幅15.1%,但香港恒生指數則漲幅達到8.84%。

香港市場強勢背後隱含了過往多種因素的顯著變化。國都證券發布研報稱,近兩年,隨著滬港通開通及兩地互聯互通機制的逐步完善,加上人民幣近期貶值幅度有所增強,港幣與美元掛鉤聯系匯率制度驅動部分資金南下避險,內地投資者在港股市場投資者的比重逐漸提升,2015年比例提升至22%。

很長時間以來,內地投資者對香港市場總是望而生畏。原因有多方面,諸如內地投資者對港股市場運行規則不了解,同時港股的投資渠道並未打通;二是港元對人民幣持續貶值,從2010年初至2013年末的四年時間里,港元相對人民幣貶值幅度11.3%。當時,買入港股若不考慮市場波動的話,每年因匯率波動額外產生幾個點的資金成本。

現如今,上述情況正在發生顯著地變化,甚至是反轉。進入2014年以來,中國經濟增速出現了快速下滑,當年GDP增幅7.4%,創出了24年來新低,隨後情況進一步惡化。這也給人民幣匯率施壓了較大的壓力。鑒於港元是盯住美元的聯系匯率,美國經濟出現強勁複蘇帶動了美元的走強,港元隨之走強。由此,港元對人民幣匯率出現了觸底反彈,2014年以來連續升值幅度超過10%。

近日,在華安基金召開的一場策略會上,機構人士預期今年年底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將跌至6.8,明年末跌至7.2。基於此,港元對人民幣匯率有望繼續升值。與此同時,港股市場相對於A股市場還是相對的價值窪地。截至10月7日,有統計的96只A+H股,A股較H股的平均溢價率仍高達75.48%。以上種種,也可能成為內地投資者繼續投資港股的一大理由。

另一組來自港交所的數據顯示,國慶節前內地資金還在加碼湧入港股。香港交易所最新公布,9月內地投資者通過港股通凈買進接近590億元,相比8月份大增接近1.6倍,同時刷新了去年4月凈買進約527億元紀錄。其中,匯豐控股(00005.HK)仍是內地投資者的追捧對象,9月被內地投資者通過港股通凈買進90.6億元,其次為工商銀行(01398.HK),凈買進金額為72.25億元。

隨著內地資金的湧入,港股通成交量也在大幅放大。9月港股通總成交額大約1274億元,比8月的909億元增加4成。

基金南下潮

如今,投資港股的渠道也變得通暢,助推南下資金不斷增長。《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獲悉,當前內地投資者至少有三種方式布局港股。內地投資者可通過一些在香港有子公司的內地券商處開戶,直接投資港股;證券賬戶資金超過50萬的投資者也可以通過開通港股通賬戶布局港股;基金投資者則可通過買入港股基金間接布局港股。

除借道港股通入市之外,港股基金對港股市場的投資力度也不容小覷。專註投資於港股的基金屬於QDII基金的範疇,以往投資於境外資產需要動用基金公司自有的QDII額度。在人民幣貶值以及國內資產配置荒的背景下,QDII額度奇貨可居,多數基金公司的QDII額度極為緊張。

自從滬港通開閘後,基金公司投資港股市場就可以通過港股通路徑。隨著滬港通總額度的放開以及深港通開閘帶來的備選港股投資範圍的擴容,基金公司基本實現了“肆無忌憚”地大批次買入港股。

相對於投資港股的機會,隨之而來的是一股港股基金擴張潮。無論是港股概念基金的總數量還是單只基金的體量都出現了擴張。港股基金中規模最大的易方達恒生H股ETF一度突破了百億元大關,並成為當時最大規模的QDII。基金中報顯示,截至2016年6月30日,易方達恒生H股ETF資產總值101.4億元,相較此前一年同期49.9億元的規模足足翻了一倍,而較滬港通推出之前的2014年中期1.0736億的規模,增長了100倍。不僅是規模大幅擴張,易方達恒生H股ETF凈值也出現了快速上漲。自今年2月觸底後,該基金二級市場價格一度漲逾26%,截至10月10日收盤,漲幅也超過了32%。

眼瞅著同行名利雙收,行業內的其他公司也紛紛布局港股題材的基金。據《第一財經日報》記者不完全統計,今年以來各大基金公司至少發行了26只港股題材基金。其中前海開源基金發行了7只滬港深基金,東方證券資管發行了4只滬港深基金,僅三只東方紅睿軒、睿滿、睿華基金,募集金額就達到85.49億元。

目前正在發行中的港股題材基金還有中歐豐泓滬港深、融通滬港深智慧生活、前海開源滬港深核心資源、鵬華港股通中證香港、交銀滬港深價值精選、匯豐晉信滬港深、華夏港股通精選等等。此外,證監會新基金審批進度表也顯示,目前待批的滬港深基金數量已接近40只。

深港通後的前景

在內地基金蜂擁港股市場過程中,香港市場繁榮一時,恒生指數於9月初觸及了24364點的一年高位。隨後,股指很快跌落24000點,並在這一整數關口下方弱勢整理。最近幾個交易日,A股上證綜指實現了4連陽,而港股市場卻出現了兩連陰。

上海一家大型公募投資總監對本報記者稱,近期港股弱市震蕩主要緣於外圍的風險因素以及深港通開後短期的不確定性。

興業證券張憶東稱,美聯儲加息預期、美國大選、意大利公投及德銀的困境等外圍不確定性因素將會階段性幹擾港股市場的走勢,近一月港股市場行情如期出現了盤整。在他看來,短期來看外圍風險正在降低,港股階段性調整壓力也得到了釋放。

相比歐美的外圍市場,內地資金的流動對於港股走勢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眼下,深港通漸行漸近,中國房地產市場嚴厲調控,又被一些市場人士視為內地資金繼續加碼港股的信號。

2016年8月16日,李克強宣布《深港通實施方案》獲批;9月28日港交所發布深港通細則;9月30日,深交所正式發布了深港通八大業務規則。對此,一些機構預計,深港通最快將有望於11月底正式開通,深股通包括深成指和深中小創指成分股中市值不少於60億的成分股以及深市AH股中的A股;港股通增加恒小股票中市值不少於50億及深市AH股中的H股,港股通股票池新增約100只。

不過也有一些業內人士對深港股正式推出意味著港股走強提出了異議。上述投資總監稱,凡事難以預料,港股通推出之後,A股與港股之間的估值差並未明顯收窄,早期反而是大量資金借道滬股通流入A股。而深港通推出之後,也不一定會是資金一面倒的流向香港市場。

另一方面,國慶期間,20個城市先後發布樓市調控政策,重啟限購限貸,抑制一二線城市房地產過熱現象。對此,諸多市場人士認為,部分樓市資金將轉戰股市,A股市場將直接受益。而張憶東認為,中國房市階段性降溫之後,港股作為價值窪地有望吸引龐大的社會財富再配置,滬港通流入有望再加速。

不過,也有業內人士對房地產市場調控或引發房市資金部分轉移到股市,給後者提供更多流動性的觀點持否定態度。興業全球基金副總經理、投資總監董承非認為,這其實是一種一廂情願的想法。“玩房地產的資金跟投資A股的資金其實有著不同的屬性。”董承非表示,“此次調控政策出臺對A股市場的房地產板塊影響也將十分有限,更多只是一種靴子落地。”

眼下,港股市場恰似走在十字路口,利好預期落地之後的走勢仍成疑。截至11日收盤,恒生指數仍在24000點下方,收報23549.52點,跌幅1.27%。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8186

春季行情誰主沈浮 又是周期股說了算?

“下周一有色要發射!”2月10日晚間,目睹大宗商品價格飆升,深圳一位看好有色板塊的私募人士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無論是特朗普的減稅方案預期,還是菲律賓可能關閉礦山和智利銅礦罷工的消息,都為灼熱的商品行情火上加油。

不少市場人士認為,大宗商品漲價或繼續主導A股春季行情,也有買方人士稱,商品價格上升大趨勢不變,有一定持續性,但周期股還是“來得快去得快”,總體操作上還是需要“快進快出”。

此前,特朗普承諾在未來一周或數周公布減稅方案,市場預期其政策的出臺,將會給美國企業註入新的活力,帶動通脹的回升,在特朗普的減稅預期下,風險資產得到市場的親睞,大宗商品價格上漲。2月9日,全球最大的銅礦必和必拓(BHP)旗下智利Escondida銅礦工人開始罷工。市場預計Escondida罷工將持續一至兩周,全球銅供應量預計減少4.5萬噸。現貨鎳方面,菲律賓環境部長也表示,支持關閉或暫緩數座礦山生產的決定。

中信證券策略分析師秦培景等認為,周期難得再次成為春季躁動的主線,但背後的邏輯有了很大差別。首先,2017年國內經濟增速下行的動能進一步減弱,短周期補庫存趨勢確立,需求端和業績對行情有正貢獻,這與最近幾年都不同。其次,供給側改革的邏輯確立,且有2016年部分周期品的前車之鑒,周期品廠商的政策、信用等約束與以往都不同。另外,PPP、新疆板塊、“一帶一路”這些泛周期主題的活躍,也顯示市場對周期板塊認可度在逐步提升。

華泰證券分析師陳靂認為,周期上行過程中,股本回報率(ROE)較高的企業有穩健的配置價值。選股方面,一是ROE穩定處於高位,二是ROE向上修複彈性大。對於第一類,從有色企業歷史數據看,ROE比較可靠標的主要有西藏珠峰、建新礦業、山東黃金、中科三環、寧波韻升,對應的業務主要是鋅、黃金以及磁材。從基本面上,鋅仍是一個中期短缺的品種,當前的價格高位下,企業的盈利存在持續向上釋放的過程,在當前周期上行的大背景下,此類標的仍是穩健配置的尚佳選擇。

而上述看好有色板塊的私募人士認為,商品價格從2016年2月開始全面啟動,對商品價格而言,一個上升周期不可能一年就結束,供求關系全面改變還需要時間,但對相關周期股而言,“來得快去的快”,可能走在商品價格之前;比如2009年到2011年的商品上升周期來看,很多周期股2009年8月A股逼近3500點的時候,就已經是高點,2011年也回不到那個股價高度,投資者也需要小心應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5134

老司機雷軍與新企業小米沈浮錄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706/163981.shtml

老司機雷軍與新企業小米沈浮錄
小馬宋 小馬宋

老司機雷軍與新企業小米沈浮錄

從小米這幾年的沈浮中,我們看到了一幅商業社會的人情百態圖譜,社會生態比商業更有趣。

來源 | 小馬宋(ID:zhongguowenlian)

作者 | 小馬宋

雷軍

老企業家雷軍

有人說,雷軍的名字帶火,原來做金山,是火克金,雖然有成績,但總沒有大成;後來做小米,小米名字里有木,木生火,所以小米火了。

這個說法,權當玩笑吧。反正一個人、一個公司火的時候,你說什麽都是對的,不管是科學邏輯還是封建迷信,反正都能往上按。

之前還有人說酒仙橋和望京附近風水不好,互聯網公司去那里都不行,現在阿里巴巴過去了,估計就鎮住了。

在41歲之前,雷軍是互聯網行業的一位重要人物,但雷軍和他領導的金山(金山的事比較複雜,這里不詳述)一樣,雖然不錯,卻不能和馬化騰與騰訊、馬雲與阿里、李彥宏與百度相提並論。

2010年,雷軍41歲,在互聯網圈子里,這個年齡如果還沒有大成之相,似乎很難再折騰出大名堂來了,就像新浪的創始人王誌剛一樣,似乎金山也就是雷軍的人生銘牌了。

可是雷軍卻準備做一家手機公司。

後來小米當紅,雷軍分享過很多經驗,雷氏語錄也曾經在互聯網圈子里風行。

比如雷軍總結的創業成功三要素:巨大的市場需求、靠譜的團隊和花不完的錢。

當然還有一句更知名的話:不要用戰術上的勤奮掩蓋戰略上的懶惰。這句話常常被一些互聯網創業者拿來提醒自己、以及教育別人。可是,好像大部分人也沒有搞明白究竟什麽是戰術,什麽是戰略。

不過雷軍創辦小米的時候,可沒有這個自信,說手機項目一定能成,所以小米創立初期其實是對外保密的,可能覺得做不成會很丟人。盡管他自己組建了一個超豪華創業陣容,其他六位聯合創始人如下:

原Google中國工程研究院副院長林斌

原摩托羅拉北京研發中心高級總監周光平

原北京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系主任劉德

原金山詞霸總經理黎萬強

原微軟中國工程院開發總監黃江吉

原Google中國高級產品經理洪峰

小米當紅

61

小米當時要做手機,但是供應商對小米完全不鳥。

小米最早曾經與夏普談,想用夏普的手機屏,但被夏普拒絕了,因為夏普覺得小米訂單量太小。

後來日本因為海嘯發生了核泄漏,雷軍和劉德等人在這期間親自拜訪夏普,當時日本人很感動,因為那時沒有人敢去日本了,小米是夏普在那個時期唯一的客人。

小米從MIUI開始聚集粉絲做手機的故事在《參與感》這本書中已經講了很多,這里不再贅述。

小米賣出第一個30萬部手機的時候,用了不到3個小時。雷軍在創業之初曾經跟兄弟們說,要用4年時間做一個100億美金的公司,結果小米手機開售的3個小時後,這個目標就變成了要做一個1000億美金的公司。

2011年,小米銷售收入5.5億。

2012年,126億。

2013年,316億。

2014年,743億。

2011年很美好,2012年也很美好,2013年小米紅透了,我記得當時我們創業做第九課堂,組織過一次小米的參訪培訓,一下午3個小時,收費1200,當時爆滿,小米成為互聯網和傳統行業競相學習的對象,那時候也有無數營銷大師認領了小米策劃、顧問的頭銜,並通過講小米方法論圈了好多錢。

2013年12月,雷軍和董明珠小姐打了一個賭,10億。

2014年,小米顯得特別美好。那時候小米主要用線上銷售的方式賣出了6000萬部手機。我在聽聯合創始人劉德講課的時候,說那時小米內部顯然膨脹了,覺得做得太好了,沒有意識到後來的很多問題。

2017年,今年剛剛過了半年,如果你關註互聯網,應該會有感覺,2105年和2016年小米是有點沈寂的,很多有的沒的消息滿天飛,一會兒說小米融不到錢了,一會兒說小米海外市場出現了問題,一會兒又是增長乏力。

小米在2015和2016的營收,分別是780億和790億,如果以一個傳統企業的角度看,好像沒什麽問題。但是從互聯網企業的角度看,問題就非常大。過去幾年的高速成長一旦慢了下來,就會出現很多問題。

一家企業高速增長的時候,是非常容易吸引一流人才的。比如現在的共享單車,比如去年的直播,比如兩年前的滴滴,比如四年前的美團,比如六年前的微博,比如八年前的開心網。

而一旦發展速度慢下來,人才就會流失,資本就會質疑,媒體就會唱衰,好的時候會越好,差的時候會越差,馬太效應非常明顯。

沈寂兩年

傳統行業有個好處,盡管發展得不會很快,但也不會衰落得很慢。

但互聯網公司不是這樣,紅得快,死得急,一旦出現頹勢,往往很難複興了。這種故事在互聯網行業里一再上演,小米面臨的這種局面,是非常危險的。

小米在2015、2016兩年的增速放緩,有幾個背後的原因。

1、這兩年互聯網擠進了幾個玩家,魅族、樂視、360、一加、錘子等等。魅族的VP李楠曾經跟我說過一個事情,他說手機市場很有意思,一家出來鎖定了100萬部,那這100萬部的市場份額就搶走了,我們很難為市場再創造100萬部的新增需求。所以360出來做手機,不管怎樣都會搞走大概100萬部的需求,而樂視這樣完全不在乎是否盈利的做手機的方式,又會搶走一部分份額,所以各家發手機的時機、配置等等都非常謹慎,做手機尤其要精打細算。

2014年算是互聯網手機的頂峰,這個量出現了一個天花板,而且又有一些互聯網手機的友商殺入,結果小米的份額就被搶了一部分。

2、因為前幾年線上賣手機賣得太好,導致小米完全沒想到要做線下,發現問題的時候已經晚了,線下的能力不是一天能做出來的,所以在2014的後兩年,雖然線下渠道在建設,但小米幾乎沒有增長。

3、三星在這兩年開始走下坡路,但是三星手機定位在3000以上,小米基本是2000以下,所以三星的份額雖然讓了出來,小米卻沒有對應的機型來補位,結果華為和O/V兩家接棒,沒有小米玩的什麽事。

4、這兩年小米供應鏈出了問題,據傳說有相當長的一段時間根本沒有貨可賣。

5、隨著友商水平的提升,小米手機在這兩年產品力相對下降,沒有推出特別拿得出手的機型。

反思與行動

65

和大部分一夜爆紅的互聯網創業者不同,雷軍是一位經驗豐富的老企業家。

面對這種情況,小米的反思和反應是非常值得學習的。

小米沒有死守自己前幾年的經驗,而是深刻地反思並行動。雷軍在公開場合說,2017年的銷售目標是1000億,而從上半年的數據看,這個目標似乎不難。

那麽,又是什麽原因讓小米重拾升勢呢?

1、首先是對線下渠道的重視和發展,聯合創始人林斌轉而負責小米線下店,2015年9月份,小米在當代商城開出了它的第一家線下體驗店。到今天為止,小米之家線下店已經有100家。

據林斌說,零售行業在2015年有一個排行,全球最高的零售店的坪效是蘋果,大概四十萬一平米。第二名是Tiffany,大概二十萬,小米的線下店全部打平了是二十六萬,如果小米參與這個排行,應該是全球第二位。

我經常去的五彩城B1層的小米之家,那里即使是工作日的下午,也有不錯的人流,周末則真的是人來人往。

2、其次是,產品能力的提升。

小米MIX的研發是一個極度保密的項目,在2016年下半年推出的時候,驚艷了手機行業,一貫高傲的羅永浩也在微博上發文稱,小米MIX是一次讓人肅然起敬的了不起的嘗試,但它不是好設計。

對於習慣了吐槽對手的老羅來說,這已經算是最高評價了,因為羅永浩還順便吐槽了蘋果7,說蘋果7已經跟設計沒啥關系了。

據說,因為MIX的突然亮相,小米內部一些已經遞交辭職信的員工又主動要求留下工作了,MIX的產品勢能一下子將小米的士氣和對外的勢頭提升了起來。盡管2016年的銷售情況並不完美,可是MIX已經是一個不錯的開端了。

而且,從MIX開始,小米算是正式進入了3000元以上的手機陣營。

小米6的發布,同樣在業界和客戶中開始贏得尊重。

營銷中經典的4P理論,把產品放在營銷的首位,是有原因的。

3、小米生態鏈的迅猛發展。2013年中,聯合創始人劉德受命組建一支新的團隊,在市場上去搶好的團隊,用小米的模式和價值觀去孵化一批企業。這是一支奇(ji)兵,沒想到在小米沈寂的幾年中,小米生態鏈卻迅猛地發展了起來。

2014年,小米生態鏈企業總的銷售額是20億,2015年50億,2016年達到了100億,而從今年一季度的銷售看,有好幾家小生態鏈企業的季度銷售額超過了5億。今年很可能會破200億。

4、海外市場發力。今年5月份,小米之家在印度的第一家線下店開業,造成了班加羅爾的局部大堵車,開業當天銷售額超過500萬,據說這是印度一家普通手機專賣店的一年的平均營業額。小米目前在印度和印尼發展迅猛,要知道印尼都有2.5億人口,印度就更多了,這些國家對智能手機的需求還在迅猛發展中。

5、友商落寞。小米挺過了2106年,從互聯網手機的競爭中走了出來,至今的互聯網手機也就只剩下了華為和小米,魅族出現了頹勢,360和樂視基本不玩了。

小米沈浮,人情百態

昨天,劉潤老師在他的小密圈發了一條話題,他說:

關於樂視。最值得尊敬的人,是在樂視輝煌的時候,因為不認同樂視而批評的人,在樂視真的遇到今天的挑戰,反而三緘其口,不推墻的人;不好不壞的是那些以前就罵,現在罵得更兇的人;最不值得尊敬的,是那些以前把樂視捧到天上,現在突然不說話的人。

一家企業獲得了短期的成功,或許是創始人有戰略眼光,或許是團隊執行能力強大,或許純粹是因為運氣。作為業界同行或者評論者和觀察者,應該用基本的常識和邏輯去審視這家企業,興時唱多,衰時唱空,盲目跟風,既沒看不出水平,也沒有意義。

一個公司,我們從自己的角度去看,評論商業模式,預測行業前景,分析大環境和機會風險,看多或者看空其實都沒有問題。做企業的也應該有氣度去看不同的聲音,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嘛。

但有問題的是,看多就堅持看多,看空就堅持看空,把死要面子當成了自豪,把動態變化當成了死理一條,把嘴硬當成了個性,也就只能呵呵一下了。

小米挺過了艱難的兩年,但是日後的路還很長,它究竟能走到哪里我們誰也不知道,但無論結果如何,小米將在中國商業史留有重要的一筆。

從小米這幾年的沈浮中,我們看到了一幅商業社會的人情百態圖譜,社會生態比商業更有趣。

(完)

雷軍 小米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3937

麥利威瑟:華爾街“債王”沈浮史 | 人物

在金融世界,如果你的失敗足夠輝煌,那麽怎樣的失敗都無法讓你被遺忘。

今年是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20周年,亦是華爾街“全明星對沖基金”LTCM(長期資本管理)禍源的起始年(LTCM於1998年因俄羅斯違約而徹底崩潰)。

當年,LTCM的陣容令人瞠目——兩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分別為因期權定價公式(Black–Scholes–Mertonmodel)而獲獎的默頓(Robert Merton)和斯科爾斯(Myron Scholes),另一位則是當時名聲僅次於格林斯潘的美聯儲副主席馬林斯(David W Mullins)。

至今談起LTCM之殤,人們仍然感嘆的是其燦若星河的歷史業績;對於創始人麥利威瑟(John Meriwether),人們仍敬其為華爾街最老牌的“債王”,而麥利威瑟本人也分別在2000年、2009年兩度重新創立了新基金。

“如今麥利威瑟本人並不願意多談這段往事(LTCM),雖然他也曾在學校與大家分享危機經驗,但事件本身對於一個當年叱咤風雲的傳奇人物無疑是‘揭傷疤’了。”當年供職於LTCM任高級構架師的李宏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所羅門兄弟時期的麥利威瑟

數學天才

投機天才麥利威瑟——不管交易是贏是輸,他的表情永遠都那麽冷漠。他具有一種常人所不具有的能力,可以很好地控制大部分交易員都無法控制的兩種情緒:貪婪和恐懼,這使得他在一群極端自私自利的人當中,顯得像貴族一樣卓爾不群。

這就是麥利威瑟的前同事、《說謊者的撲克牌》(Liar's Poker)的作者劉易斯(Michael Lewis)在書中對他所做的入木三分的描繪。不過麥利威瑟的華爾街之旅也純屬偶然。

生於上世紀40年代的麥利威瑟於芝加哥南部的小鎮羅斯摩爾長大。他的父母有三個孩子,母親是教育部門工作者,父親是一名會計,這也是一對非常嚴肅的父母。

和大部分鄰居家孩子一樣,麥利威瑟也被父母送進了當教區學校上學,畢業後進入蒙代爾天主教教會中學學習,紀律都極為嚴格,老師都是教士,因此麥利威瑟養成了一種近乎天然的秩序感,“我們根本不敢胡鬧,因為老師會下狠勁懲罰我們,感覺好像要把你打入十八層地獄一樣。”

對羅斯莫爾鎮的年輕人來說,他們未來有三種選擇:上大學、當警察、坐牢。所以麥利威瑟早就為自己的未來做好了打算,和其他朋友一樣。

《賭金者》一書中提及,作為聰明絕頂的學生,麥利威瑟的人緣非常之好,一直順風順水地向著成功方向迅跑。而另一方面,看似有所矛盾的,麥利威瑟又是一個把感情藏得很深的人。

因為數學成績突出,獲得全美榮譽學會獎——而數學正是一個債券交易員賴以成功的不二法門。或許正是由於數學具有一種天然的秩序感,一切都感受得到種種嚴格的限制,所以麥利威瑟才會在其中感到自由自在,因為可以不用害怕行差踏錯,從而招來戒尺伺候。

另一項交易員的特質也在很早就得以顯露——麥利威瑟很喜歡“賭”,但只在贏面已經很有把握的情況下才下賭註,可見他將謹慎冒險的天性發揮到極致。據悉,麥利威瑟第一次玩投資只有12歲,他母親後來回憶稱“是父親教的”。

值得一提的是,之所以麥利威瑟最後可以離開羅斯摩爾鎮,靠的不是投資,而是對打高爾夫球所擁有的熱情。因為做高爾夫球童的機緣巧合拿到了球童獎學金,此後進入西北大學,被譽為“數學天才”,畢業後當了一年數學老師的麥利威瑟進入芝加哥商學院攻讀MBA。在此期間,麥利威瑟還在CAN金融公司兼任金融分析師,直到1973年順利取得學位。

翌年,當時還是一家小公司,以後卻在世界債券市場上呼風喚雨的所羅門兄弟,“錄用了這位27歲有著一副健美身材、一雙迷人眼睛的麥利威瑟。”《賭金者》中提到。

而當時正值債券交的黃金時期的開端——20世紀60年代之後,金本位崩塌、通脹叠起、中東石油危機爆發,各國紛紛放松對利率和匯率的管制,各種新型的債券和交易工具層出不窮,剛剛問世的計算機很快被應用到債券投資中。

由此,麥利威瑟也正式迎來了自己的“黃金時代”。

據統計,麥利威瑟當年所在的索羅斯兄弟債券套利部門,五年間每年為公司創造了5億美元的利潤,占全公司的大頭,也令全行業瞠目。

默頓和斯科爾斯

“黃金時代”

歷來都是“時代造英雄”。

一直到20世紀60年代前,債券交易一直是一項非常無聊的工作——匯率是固定的,利率受到管制,金價一成不變,因此投資者通常要通過所在銀行的信托部門買進債券,追求固定的收益,只要債券發行機構不違約。因此也很少有人積極交易債券。簡單來說,當時買債券就好比現在人們去銀行存款。

而20世紀60年代末席卷西方國家的大通脹,一下子摧毀了這個相對太平的世界,隨著通脹不斷攀升,利率水平也不斷上升,那些票息率為4%、買進時還非常吸引人的金邊債券,如今價格至少跌了一半。此外,各國紛紛放松對利率和匯率的管制,因此各種新型的債券和交易工具層出不窮,剛剛問世的計算機很快被應用到債券投資中。

可以預見地,債券市場的一個新時代到來了,而麥利威瑟就是這個時代的弄潮兒。

1969年,所羅門兄弟配備了公司的第一臺電腦。當債券市場變得越來越熱以後,電腦發揮了大作用。到了70年代初,幾乎所有交易員都擁有了屬於自己的便攜式電腦,大大加快了交易速度。正當整個債市變得一片混亂之際,麥利威瑟加入了所羅門兄弟的資金調度室,即以“債券回購”為世人所知的一個部門。

出現在他面前的,已不是那個可以準確預測、風險很小的市場了,而是一個變幻不定、充滿機會的市場,但那也是一個可以年輕有為、目光銳利的分析人士大展身手的市場。初來乍到曼哈頓的麥利威瑟很快就發現,對具有數學天賦的人而言,債券具有天然吸引力,因為債券價格的許多決定性要素都是可以量化的。

債券交易的核心就是交易所帶來的利差水平(即該種債券的收益率與美國政府債券利率差額)。債券風險越大,所提供的利差也越大。例如,三年到期的債券利率一定高於20天到期的,因為利差一般都會隨到期時間的延長而增加。這些規則就像宗教的教義一樣,精確而毋庸置疑,主導了全球所有債券交易品種。

好運推也推不掉地來到了麥利威瑟面前,債券簡直是他的絕配。他開始參與政府債券的交易,此後不久,紐約市政府就幾乎違約,無法及時清償所發行的債券,於是許多相關債券利差急劇擴大。這時,麥利威瑟認為,不可能所有政府機構都會出現同樣問題,於是他盡一切可能地買進這些政府機構債券,不出所料,利差逐步縮小了,他也旗開得勝,一下子為公司賺進了數百萬美元的利潤。

正因如此,麥利威瑟於1977年負責所羅門兄弟套利部門的建立。事實上,這個部門就是日後LTCM的原型,也是麥利威瑟學會習慣承擔巨大風險的一個大實驗室。

麥利威瑟領導的套利部門則利用公司的自有資金,進行風險很大的債券交易。但這個部門獲得的利潤也極其豐厚,麥利威瑟在公司里幾乎所向披靡。

他經常“賭利差”,即賭期貨合約和現券,或者兩種債券之間的利差會趨於一致,有時候也賭會擴大,但主要是趨於一致。這也是日後LTCM的交易核心邏輯。到了20世紀80年代,麥利威瑟已經是所羅門兄弟最耀眼的年輕明星之一了。

麥利威瑟領導部門的邏輯也非常簡單——更多雇用那些更加聰明、能夠將市場視為一門嚴謹科學的交易員,而不是一群廢物。華爾街開始招募數學天才,但多數仍局限於研究工作。麥利威瑟招聘了多位畢業於麻省理工學院(MIT)等名校的博士。

出乎意料的是,這幫“數學蟲”很快就融入了華爾街,他們把有史以來能夠得到的債券價格一股腦兒地輸入電腦,並對所有債券的歷史表現以及其互相關系進行了分類和剖析,在此基礎上建立了一個模型,用以對債券未來價格走勢進行模擬。一旦市場價格出現些許背離,他們就可以從模型中得到警告。

這些教授聰明絕頂,尤其是那些新的金融衍生工具市場,機會俯拾皆是。對市場價格走勢的判斷,他們要比別人準確得多,幾乎到了百發百中的程度,只要給他們充分的時間和資金,這些年輕人可謂戰無不勝。

麥利威瑟作為一個部門領袖,備受交易員的愛戴,他盡可能地為他們爭取資源,並成了他們不受公司人事鬥爭幹擾的“保護傘”,甚至周末還會帶他們一起去打高爾夫球。

當時,所羅門兄弟的大部分利潤幾乎都是這個套利部門貢獻的,五年間每年都達到了5億美元。然而,公司一位34歲的交易員當時做了一件駭人聽聞的事——他向美國財政部提交了一份假標書,並在政府債券拍賣時多買進了一部分未得到批準的政府債券,最後這件事情導致麥利威瑟被迫辭職。

當時已經45歲的麥利威瑟封閉了自己很長一段時間,最終開始籌劃建立一個完全獨立的新套利基金。於是他開始對自己一手創建的所羅門兄弟套利部門開始了挖角行動。

LTCM之殤

雖然起初LTCM募資並不是一帆風順,但在LTCM匯聚了兩名諾貝爾獎得主、一位美聯儲副主席,以及幾乎所有前套利部門的高手後,國際機構開始慕名而來。

香港土地與開發署、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臺灣銀行、曼谷銀行、科威特國有養老基金,都開始掏出錢來。日本和歐洲的金融機構緊隨其後。就連意大利央行,都向LTCM投資了1000萬美元。社會名流們紛紛解囊:好萊塢巨頭、耐克的CEO、麥肯錫的合夥人都投資了。

1994年2月底,LTCM開張。他們融資了12.5億美元,這一數字史無前例。1994年,LTCM的收益率達到28%。1995年,他們的收益率高達59%。1996年,他們的收益率是57%。1996年LTCM一共賺了21億美元,這家對沖基金總共只有一百多名雇員,但是麥當勞在全世界賣那麽多漢堡包,也沒有他們賺得多。LTCM賺的錢超過了美林,也超過了迪士尼、施樂、美國運通等明星企業。

1997年,盡管爆發了東南亞金融危機,LTCM的收益率仍然達到了25%。LTCM成立四年來,每年的回報率平均超過40%。而且,更令人驚嘆的是,他們幾乎從無虧損,沒有波動,這也意味著沒有風險。

LTCM到底怎麽賺得這麽多錢?其實, LTCM的投資理念簡單到了令人發指的地步。金融學大師有一個共同的信念——市場是有效的。如果價格出現了錯誤,市場一定會把它糾正過來。跟著市場走,就能賺大把大把的錢。

例如,LTCM曾經發現,美國國債市場上有一個奇怪的現象。美國政府經常會發行30年國債。這些國債發行了半年之後,人們會把它們窖藏起來,於是,29.5年國債的流動性就不足,如果你要賣29.5年的國債,就不得不多打點折扣。但LTCM發現,這個折扣也太大了。1993年2月發的30年國債收益率為7.36%,與此同時,1992年8月發行的30年國債的收益率只有7.24%,差了12個基點。這真是蠢人幹的蠢事。難道當30年國債發出去半年之後,美國政府不還錢的概率就會提高?LTCM決定賭一把。

問題在於,這個價差太窄了,就算LTCM猜對了,這兩個債券的價差確實縮小了,比如縮小了2個基點,那意味著每1000美元的美債,LTCM只能賺10美元,收益率也就1%。於是,加杠桿就成了增厚收益的利器。即LTCM買到了債券後,就把這些債券借給華爾街的機構,同時換得現金,於是LTCM再找別的機構借入債券。

LTCM在巔峰時期用了超過25倍杠桿來增厚收益。盡管投資規模巨大,但其實LTCM自己的錢卻非常少,簡直是空手套白狼。1995年LTCM的收益率最高,達到了59%。但是,這是因為他們是拿別人的錢在玩,如果考慮總資產的收益率,LTCM這一年的業績也就是2.45%。

麥利威瑟(John Meriwether)

所以如果要問“風險都到哪里去了”?其實風險是被LTCM的數學模型掩蓋起來了。按照默頓他們的模型,一旦出現異常的波動,市場很快就會加以糾正,重新回到均衡狀態。LTCM的數學小子們不是不害怕風險,他們只是相信風險可以精確計算。按他們的計算,LTCM每天虧損的最高額不會超過3500萬美元,而且像亞洲金融危機這樣的事情,每100億年都不會爆發一次。

遺憾的是,金融危機真的爆發了,不久就傳播到了俄羅斯、巴西等國家。LTCM原本是只做債券,尤其是美國的債券。隨著規模的擴大,他們急迫地需要找到新的投資機會,於是LTCM也大量地在新興市場投資。東南亞金融危機爆發之後,別的投資者都紛紛往外逃,LTCM卻奮不顧身地沖了進去。他們覺得這是一個百年不遇的絕好的買入機會,因為價差一定會縮小。

但LTCM這次大錯特錯了。一個想也想不到的“黑天鵝事件”發生了。1998年8月,俄羅斯違約。當年8月17日,俄羅斯突然發表聲明,他們不會考慮償還外國債務,盧布馬上就會貶值。更叫人佩服的是,俄羅斯還宣布,就連原來借大家的折合135億美元的內債,他們也沒有意思還錢了。

這簡直叫金融市場大開眼界! 自然,LTCM的模型也無法預測這種“尾部風險”。 在不到四個月的時間里,LTCM就造成了46億美元的巨大虧損,不得不請求美國聯準會的財政介入。

1998年9月23日,美聯儲破天荒地召集了各大金融機構的頭目,救助LTCM。開會的大佬之多連房間里的椅子都不夠坐。其實,華爾街才沒那麽“好心”,只是救助LTCM,其實也是要救助他們自己。有55家銀行向LTCM貸款,LTCM的總資產有1000億美元,但其交易額高達1萬億美元。如果LTCM破產,房間里的金融機構自己也難逃幹系。

不久之後,LTCM在2000年初正式關閉。此後,麥利威瑟創立了JWM Partners,起始資金2.5億美元,不過該基金也因2007年的金融危機而受到重創,在2009年損失超過了44%而被迫關閉。

總之,麥利威瑟所相信的——利差最後是一定會縮小的,並沒有錯誤,任何交易(前提是判斷正確)都是可能翻盤的,但是這種翻盤可能來得太晚了,根本就不會給這個交易員帶來任何實質性的好處——換言之,翻盤之日,這個交易員早就破產了。

不過,麥利威瑟似乎始終堅信一切都是可以翻盤的。2009年開始,他又著手在格林尼治創辦一只新的基金,名為JM Advisors Management,投資者仍然將錢向他砸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6449

唯品會九年沈浮錄:生而為妖股 今有新故事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1219/166519.shtml

唯品會九年沈浮錄:生而為妖股 今有新故事
TechWeb TechWeb

唯品會九年沈浮錄:生而為妖股 今有新故事

在唯品會的九年浮沈錄背後,你可以看到中國電商發展的縮影。

 來源 | TechWeb(ID:TechWeb)

劉強東2018年的小目標往前邁了一大步。在今年的烏鎮互聯網大會上,劉強東曾提到,2018年京東的小目標是“讓更多女人喜歡京東”,如此看來,京東與唯品會的搭夥似乎是個再恰當不過的選擇,在唯品會3億會員中,女性會員超過80%。

12月18日,騰訊和京東將認購唯品會新發行的A類普通股,認購金額分別約為6.04億美元和2.59億美元,持有唯品會全部已發行股份的7%和5.5% (包含此前已擁有的股份)。

截至目前,赴美上市的中國電商企業一共有八家,其中當當網、麥考林已經退市,最新上市的則是中國奢侈品電商第一股寺庫。受騰訊、京東入股的利好消息影響,唯品會12月18日(美東時間)股價大漲,最高漲幅逼近50%。

成立於2008年12月的唯品會,創立不到三年即赴美IPO,雖流血上市但在一年多後又迅速化身妖股,股價最高時較最低點暴漲了60倍,目前唯品會已經持續實現了20個季度盈利,但營收增速的放緩、拉新以及活躍用戶的壓力,又讓唯品會自2015年以來股價長期低迷,直到這次騰訊、京東的入股,讓唯品會的股價有了一次大幅的提振。

在唯品會的九年浮沈錄背後,你可以看到中國電商發展的縮影。

創立到上市,僅用了三年

u=1293068215,4113086097&fm=27&gp=0

世人皆知唯品會,但CEO沈亞卻頗為低調。

沈亞很少出現在公眾面前,不會出單曲參演電影,也不會高調地衣錦還鄉,在知乎上一個關於“唯品會CEO沈亞是一個什麽樣的人”的問題中,有一個回答是,“作為CEO,很親民,普通員工經常在飯堂見到他,跟我們一樣吃的是員工餐。”

1998年,彼時正在做電池出口業務的溫州人沈亞結識了另一位精明的溫州人洪曉波,兩人開始搭檔做手機配件生意,並迅速賺到了合夥生意的第一桶金。

2007年,沈亞和洪曉波進入長江商學院學習,就讀期間,他們決定第二次創業,目標是電子商務。某天清晨,洪曉波看到妻子正在法國VP(Vente privee)名品折扣網上搶購名牌打折包,這一下給洪曉波提供了創業的明確思路。

經過三個月的調研,2008年12月,主打“名牌折扣+限時搶購+正品保險”的唯品會在廣州信義會館正式成立,五個聯合創始人共同出資3000萬元人民幣作為資本金,沈亞擔任董事長,洪曉波是副董事長。

當時的中國,消費升級尚未孕育,人民群眾的消費能力有待提高,唯品會全面模仿法國VP的奢侈品折扣模式並不順利,每月成交量僅十幾單。沈亞分析,“測試證明,消費者對網購1000元以上的商品極度審慎,無論你的折扣力度有多大,他們絕不輕易出手。如果唯品會堅持做奢侈品,恐怕很快就會關門了。”

唯品會迎來了自己的第一次戰略調整——將自身定義為“一家專門做特賣的網站”,一方面聯系大量二三線時尚精品,幫他們清理庫存及過季商品,另一方面,也針對當季商品進行限時折扣。2009年10月,唯品會上線了掌上唯品會,較早布局了手機端。

和京東理念一致的是,唯品會也頗為重視物流,沈亞認為物流是電商的核心競爭力之一,“前臺收單後,如果商品還堆在供貨商的庫房,就談不上速度,沒有速度,消費者就會拋棄你。”

2010年下半年,為革新物流體系,沈亞找來了曾在華潤、當當網及第三方物流公司任職的唐倚智,來擔任彼時的倉儲物流主管。唐倚智上任後主導唯品會引入“幹線物流”模式,即同一地區的訂單,先打包交由自家物流公司配送至中心城市,而後再由當地物流公司進行二次配送,交到消費者手中。

明確的方向和合理的戰略,讓唯品會在創立短短三年之後就踏上了上市之路,2012年3月23日,唯品會成功登陸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

流血上市,而後造就妖股

u=352123121,317384285&fm=27&gp=0

2012年3月23日,這一天,初春的寒意尚在,中概股依然沈浸在低迷氛圍中,不被美國的投資者所看好,唯品會的發行價從8.5美元-10.5美元每股下調至6.5美元每股,首日開盤即破發,並一度跌至4美元每股,最終報收每股5.5美元,較發行價下跌15.38%,被業界稱為“流血上市”。

直到半年後,唯品會的股價才重回到發行價6.5美元每股,此後又是近半年的時間,2013年2月,唯品會發布2012第四季度財報,同比扭虧為盈,首次實現盈利的消息讓股價迅速上漲,而唯品會2014財年給出的數據——公司營收、凈利潤分別為37.7億美元和1.37億美元,增長122.4%與162.4%——在增速飛快的勢頭下,唯品會股價一度飛升至229美元每股,較股價最低時暴漲近60倍,被市場稱為“第一妖股”。

沈亞的個人身家隨之突破百億元人民幣,但他並不喜歡“妖股”的稱呼,也從不認可,在他看來,唯品會的火箭式上漲,贏在順勢。

2014年2月14日情人節,彼時電商屆最大的一則新聞塵埃落定——唯品會以1.125億美元現金,戰略投資樂蜂網,占其75%股份,這也是唯品會上市以來首次大規模並購投資,沈亞表示,此次聯姻,是看中樂蜂網強勢的美妝產品渠道及客戶資源,以期充實唯品會的特賣品類。

次月,唯品會進一步擴充產品品類,首次推出了汽車特賣專場,而到了2014年底,唯品會註冊會員突破1個億。

被媒體廣泛報道的是,某服裝品牌負責人曾透露過與唯品會合作的四個理由:處理尾貨和過季產品;做免費的品牌廣告;限時限量的特賣模式,不會影響供貨商的線下價格體系,品牌商還可以拿一些新品到唯品會做一些銷售測試;賬期很短,僅1個月左右(大部分電商的賬期都在3個月以上),不壓供貨商的貨款。

那是唯品會頗為風光的一年,但緊接著,挑戰和風波開始襲來。

風波不斷、質疑不斷

2015年4月,唯品會的股價處在歷史最高點30.72美元,當時的市值是178.79億美元,對比現在,唯品會的股價在12美元上下波動,市值剛剛超過70億美元,市值縮水了60%,這中間發生了什麽?

數據體現出來的是,在營收、凈利潤、活躍用戶數等方面,2015年下半年,唯品會已經結束了此前的瘋狂增長,增速放緩成為事實。

2015年第一季度,唯品會的營收同比增速首次下降到100%以下,而接下來的兩個季度增速依舊在快速下滑,到了第三季度,唯品會在2015年11月13日發布業績預警,營收86億-87億元,比預計年增長71%-74%下降了10%,當天唯品會的股價應聲下跌,跌幅27%。

面對電商整體用戶增速平緩的大環境下,唯品會也面臨著自己的壓力。天貓聚劃算、當當尾品匯、京東閃團等紛紛采用限時特賣的模式進行清貨;阿里、京東等電商平臺紛紛下沈到低線城市,入侵唯品會的重要陣營;加之跨境電商的興起,都對唯品會帶來了正面沖擊。

最新的財報顯示,截至2017年9月30日,唯品會第三季度總凈營收為人民幣153億元,同比增長27.6%;歸屬於唯品會股東的凈利潤為人民幣3.381億元,同比下滑1%;過去12個月中,活躍用戶人數6050萬人,同比增加22%。

沈亞在隨後的高管解讀財報電話會議中表示,“盡管我們的新用戶增速不如從前,值得註意的是,在今年第三季度,新增用戶、甚至是老用戶的質量卻增加不少,讓我們在這個季度的平均每位用戶營收大幅增加。”

2017年第三季度財報顯示,唯品會的用戶粘性保持了上揚態勢。用戶人均消費額達643元,複購率達84.4%,複購用戶銷售占比95%,得益於客單價4%和人均訂單量7%的同比增長,唯品會的人均消費同比增長11%。

盡管如沈亞所說,用戶粘性上揚,人均消費也同比增長,但相較以往,唯品會凈利潤依然同比下滑了1%,利潤率呈下滑態勢,原因是對金融和自建物流的持續投入。

2017年5月16日,唯品會發布2017年第一季度財報,同時正式宣布分拆互聯網金融業務和重組物流業務,唯品會方面表示,其電商+金融+物流“三駕馬車”的戰略布局也將成為新的業績增長引擎。

聯姻京東、騰訊的新故事

timg

2017年6月,唯品會曾一次性清空3萬多條微博,正式宣布品牌升級,將定位語從“一家專門做特賣的網站”升級為“全球精選正品特賣”。

京東和唯品會兩家公司在今年7月12日聯合發表“抵制不正當競爭行為的聲明”,稱某電商平臺利用其市場壟斷地位,以各種方式要求商家簽署“獨家”協議,並從京東和唯品會等平臺退出,否則很難得到資源支持,甚至存在遭遇處罰的危險。

盡管此前早有京東正和唯品會秘密談判收並購的傳聞,但這一次的聯合聲明,雙方結盟劍指阿里的意味明顯。

傳聞最後總是真的。12月18日,騰訊和京東將向唯品會投資8.63億美元,雙方將分別持有唯品會全部已發行股份的7%和5.5% (包含其現已擁有的股份)。

據悉,騰訊將在其微信錢包界面給予唯品會入口,京東也將會在其手機APP主界面和微信購物一級入口的主界面接入唯品會,幫助唯品會在京東渠道上達成一定的交易額目標。

對當前的唯品會來說,新用戶增速放緩,急需新的流量入口,唯品會瞄準了社交平臺,而微信這個10億月活的“流量黑洞”是最佳之選。在2017年Q3財報高管解讀中,唯品會方面表示,目前正著眼於社交平臺,包括微信等,甚至是迷你小程序。“目前為止,我們只啟用了一個迷你小程序,目前來看效果還不錯。當然,我們還需要進一步評估,對唯品會而言,這可能會成為獲取流量的有效方式之一。”

唯品會和京東的聯盟或許更多的是一種惺惺相惜之情,唯品會的核心品類——服飾穿戴和美妝——恰恰是京東相較於天貓與淘寶的弱勢部分;用戶結構方面,唯品會3億會員中女性會員超過80%,而京東以3C數碼起家,男性用戶占比較高,雙方可以形成用戶結構上的互補;供應鏈方面,京東物流體系的全面覆蓋,也能夠幫助唯品會進軍全國。

公告中還提及,騰訊和京東認購的A類普通股會受到為期兩年的鎖定期限制。在兩年的鎖定期內,騰訊有權任命一位唯品會董事會成員,京東可以任命一位董事會的觀察員。兩年鎖定期期滿後,只要騰訊和京東各自持有唯品會全部發行股份的12%和8%左右的股權,或根據與唯品會的共同協定,騰訊和京東可以繼續保有其董事和觀察員的任命權。

騰訊、京東聯合股權投資完成後,將共計持有唯品會12.5%的股權,逼近目前第一大股東沈亞的股份比例14.1%,在唯品會方面提供給鳳凰網科技的Q&A中顯示,沈亞所持股票屬B類普通股,1股擁有10票投票權,而除沈亞之外的其他股東所持股票屬於A類普通股,1股只有1票投票權,因此此次交易後沈亞不僅仍是唯品會第一大股東,並且仍然持有近60%的投票權。

同時,唯品會方面反複強調,“唯品會將繼續保持獨立運營,沈亞也會繼續保持絕對控制權,唯品會仍是一家沈亞可以完全掌控的公司。”

根據《財經》雜誌的報道,一位曾與沈亞接觸過的電商創業者說:“沈亞並不是一個輕易妥協的人,體現之一就是他從來沒有賣過唯品會一分錢股票。這意味著,如果不是迫不得已,唯品會更願意謀求自身獨立發展。”

或許未來兩年騰訊和京東存在進一步增持唯品會的可能性,但當下入股消息的利好,已經體現在了唯品會的股價上,唯品會12月18日(美東時間)股價大漲,最高漲幅逼近50%。

當流量聚集的馬太效應越來越集中,對於垂直電商來說,獲取流量變得越來越難。阿里、京東等巨頭的抓手已經伸向了各種垂直領域,且來勢洶洶,垂直電商的處境將越來越艱難。即使是被稱為“中國電商第三極”的唯品會,也讓我們看到,與其成為敵人,不如與巨頭結盟,取其流量。

唯品會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9829

中國運動品牌十年沈浮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8/0122/167024.shtml

中國運動品牌十年沈浮
財經雜誌 財經雜誌

中國運動品牌十年沈浮

未來本土綜合性運動品牌約有三家能與耐克、阿迪達斯在中國市場同場競技,其他品牌只能在各細分市場中尋覓生存機會,稍有不慎就會成為下一個德爾惠。

來源 | 財經雜誌(ID:i-caijing)

作者 |  馬雪梅

2018年1月12日後,法院開始處置晉江德爾惠股份有限公司此前抵押的廠房、土地、倉庫等資產,以清償債權人。這個周傑倫代言十年、名噪一時的運動品牌以6.36億元負債,黯然離場。

2

此前,鞋都晉江的另一家知名企業喜得龍(中國)有限公司已宣告破產。這份離場名單中還有金萊克、美克等。同為晉江系企業,它們與如今千億市值的本土第一運動品牌安踏曾站在同一起跑線。

興衰都在十年間。

2008年奧運會後,中國體育用品行業發生了庫存危機,這場危機倒逼行業由批發模式向零售模式轉型。安踏由於轉型成功,競爭優勢迅速累積,成為中國市場僅次於耐克、阿迪達斯的第三大運動品牌。其他企業如特步、361度仍在轉型中途,近兩年營收已恢複到危機前水平,還有一些企業正在生死線上掙紮。

隨著國家對體育產業的倡導以及人們健康意識的提高,中國體育用品行業一直經歷高速發展,2017年市場規模已經達到2121.48億元。與此同時,行業集中度也在逐步提升。

2008年,耐克、阿迪達斯、安踏、李寧四家公司的中國市場份額之和是44.0%,2016年這一數字已達到54.7%。

多位行業人士表示,未來中國體育用品行業仍將“強者愈強”,國內綜合性運動品牌約有三家能與耐克、阿迪達斯在中國市場同場競技,其他品牌只能在各細分市場中尋覓生存機會,稍有不慎就會成為下一個德爾惠。

開店就賺錢的年代

雖然雙星、康威等運動品牌也曾名噪一時,但從發展規模看,國內體育用品企業大體可以分為“晉江系”和“非晉江系”,前者包括安踏、特步、361度、喬丹、鴻星爾克、匹克等眾多品牌,後者單指李寧。

20世紀90年代,晉江烏邊港周圍有著數千家制鞋廠,河的南面是安踏和361度的發源地,河的北面則是特步、喬丹、德爾惠、美克的起始站。

因為地緣關系,這些運動品牌的創始人有著共同姓氏“丁”。如今,安踏創始人丁世忠、特步創始人丁水波和361度創始人丁伍號依然關系不錯,只是“彼此幾乎不談工作”。

從制鞋廠到運動品牌商,晉江人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李寧的影響。體操冠軍李寧創辦的李寧體育用品有限公司於1992年、1996年、2000年先後贊助中國奧運代表團,在全國聲名鵲起。

一位2001年-2006年曾在李寧工作的行業人士告訴記者,2002年李寧的營收就達近10億元,遙遙領先中國市場的其他品牌,包括耐克、阿迪達斯。

安踏的第一個轉折點發生在2000年。當時,安踏的年銷售收入只有一個多億,利潤也就幾百萬元,卻於悉尼奧運會期間在央視投了近千萬元的廣告。不知是前瞻還是巧合,其品牌代言人孔令輝恰好在那屆奧運會上實現了大滿貫。丁世忠後來回憶說:“那對安踏是一個相當大的改變,全國人民一下子就知道這個品牌了。”

“要請就請最火的”是當時晉江運動品牌的營銷原則。特步CEO李冠儀對記者表示,2001年丁水波拿著數百萬元去找謝霆鋒做代言人,結果這讓烽火鞋一炮而紅,為特步打開了局面,“這些晉江企業家身上都有一股拼勁”。

後來,德爾惠請了周傑倫,喜得龍找了郭富城,金萊克選了王楠、張怡寧……找代言人的初衷還是促進銷售。由於各個運動品牌的產品差異不大,所以品牌商希望通過提升知名度來增加出貨量。

提起2012年之前的那段時期,多位行業人士都感嘆“那時候賺錢太輕松了,開店就賺錢”。

孫佩東曾在安踏工作十年,主要負責北區的零售業務。他記得2005年北京通惠河附近有一家專賣店,商品一半是從安踏進的貨、一半是貼牌貨,“這樣一個假店的生意都非常好,每年收入上百萬”。

與時尚休閑行業相比,體育用品行業的銷售模式更原始,企業的日子也相對更舒服。

2012年之前,晉江系運動品牌的定位是“品牌批發公司”,也就是說除了塑造品牌之外,它們通過訂貨會向經銷商展示商品,再根據訂單生產商品,最後將商品交到經銷商手里,就算銷售完成。至於貨賣得多還是少、如何賣,它們都不需理會。

這個階段,體育用品企業比拼的是品牌知名度以及發展經銷商、鋪渠道的速度。

2004年李寧上市後,安踏、特步、361度分別於2007年、2008年、2009年上市。雖然鴻星爾克、匹克、喜得龍也趕上了上市潮,但上市後因業績不佳等問題而接連退市,德爾惠、金萊克等其他品牌則因自身原因無緣資本市場。

根據歐睿國際統計,2008年中國體育用品的行業規模已經達到1039億元。此時,除了李寧的市場份額達到9.0%明顯領先外,國內其他運動品牌差距不大,安踏、特步、361度的市場份額分別是5.8%、4%和3.7%。

2008北京奧運會讓每個人都對市場無比樂觀,誰也不曾想到正是這份信心為危機埋下了隱患。

李寧衰落與安踏崛起

李冠儀在擔任特步CEO前,曾在阿迪達斯(中國)有限公司工作過十年,離開前的職位是大中華區副總裁。在她看來,中國市場的所有運動品牌都遭遇了北京奧運會後的庫存危機,只是當時國際品牌更關註終端,每周甚至每天都會拿到代理商的銷售數據,所以2008年底就意識到市場變了(預期訂貨量和終端實際銷量不符),於是迅速反應、做出調整,兩年後走出增長低谷。而2008年-2011年國內企業還處於渠道擴張期,再加上對零售終端缺乏關註,因此直到2012年才意識到庫存問題的嚴重性。

這場危機源於一個預期——奧運會影響下,體育用品的銷量一定大增。至於銷量究竟會達到多少,幾乎所有企業都給出了過高的期望,有些企業的庫銷比(庫存數量和銷售數量的比率)一度達到10以上,而3-5才是正常範圍。

“那段時間貨在倉庫里是不動的,沒有老貨與新貨的流轉,這是之前從未有過的情況。”孫佩東說。

本土公司受沖擊最大的是領軍者李寧。2009年,李寧的營收超過阿迪達斯在中國市場的收入,達到84億元。然而從2011年開始,李寧的業績一路下滑,直至2015年才開始扭虧為盈。正是在這個過程中,安踏超越李寧,成為中國第一運動品牌。目前,安踏的營收是李寧的一倍左右,市值是七倍左右。

3

對於李寧,行業共識是公司內部出現了問題,“自己的左腳絆了右腳”,庫存危機只是導火索。2010年-2011年的品牌換標、商品提價、渠道變革以及2012年、2015年的管理團隊更替,讓曾經的中國第一運動品牌顯露頹勢。一位李寧前員工感嘆說:“這就是李寧,要換作是其他企業,估計早死了。”

2011年,安踏實現營收89.10億元。孫佩東記得當年年底在昆明開年會時,公司為下一年設定的目標是“沖擊百億”。根據以往業績,這是一個可以輕松完成的目標,但直至2015年這個目標才實現。

2012年安踏的營收和凈利潤出現了上市以來的首次下滑,2013年下滑延續,2014年業績好轉,重拾增勢。

這期間,安踏率先完成了由品牌批發商到品牌零售商的轉型。李冠儀告訴記者:“安踏跟了一個好教練,提前領悟到‘要賺可持續性的錢’的道理,所以走在了其他本土企業前面。”2007年-2009年,安踏在為阿迪達斯做代理商的過程中,切實地理解了國際品牌科學管理品牌、渠道的方法。

此外,丁世忠還曾向百麗、達芙妮等企業討教零售變革的經驗。他感嘆說:“一種是貨賣到經銷商就算銷售,一種是貨賣到消費者才算銷售,兩者差別太大了。”

對於安踏零售轉型的成功,丁世忠總結了以下四點:一是信息化,通過ERP系統、SAP軟件,實現全國大部分安踏專賣店的信息統一;二是由過去的加盟商訂貨改為單店訂貨;三是把零售標準覆蓋到全國每一家店;四是回歸創業的企業文化,帶著高管走遍中國所有的地級市,去做零售落地的推廣,了解終端的各種問題。

對於第四點,孫佩東深有體會:“跟安踏高管巡店是種折磨,他們每天可以走三四萬步。”

經過2012年、2013年的轉型調整,安踏走通了零售轉型這條路,2014年實現凈利潤17.00億元,同比增長29.32%。同年特步、361度的凈利潤分別只有4.78億元和3.98億元,李寧則虧損7.81億元,差距就此拉開。

2008年安踏的營收是李寧的69%,2016年是李寧的1.66倍;2008年安踏與特步的營收之差是17億元,2016年這一數字已擴大至79億元。

當被問到其他企業為什麽不效仿安踏的轉型路徑時,一位曾先後在阿迪達斯、李寧、安踏工作過的行業人士對記者說:“這就像一個班里有人考上了哈佛,其他同學知道了這個人的學習方法也不一定能考上哈佛。”

為何只有安踏轉型成功

2013年2月25日,丁世忠發微博表示:“閉著眼睛都掙錢的時代結束了,深耕時代來臨了,笑到最後拼的是實力、拼的是團隊、拼的是觀念、拼的是管理。”可惜這句話沒有及時警醒其他晉江企業,位列其後的特步也是到了2015年才開始轉型。

零售轉型就好像一道通關卡,拿到後可以起跑,拿不到即使加速也只能行走。

零售轉型到底有多難?為了降低庫存以及控制打折幅度,安踏曾一方面主動降低訂單數量,一方面將部分訂貨制改為配貨制,也就是根據前端經銷商、零售商的銷量來安排生產,這要求供應鏈具備快速反應能力。另外,精細化管理也是一個很大的挑戰。晉江企業之前並不關註貨賣給消費者的過程,現在則要管理組貨、店鋪陳列、坪效(每坪店面實現的營業額,1坪是3.3平方米)等一系列問題。

李冠儀對此深有體會。加入特步三年,她的工作內容是主導零售轉型、品牌重塑和體系化管理。她說:“轉型和跑步一樣,前三公里是最難的。要通過抓主要矛盾來解決一個個問題,然後再不斷驗證、調整,時間長了就會演變成企業之間能力、實力的差距。”

一些企業不僅沒有著手零售變革,反而犯了戰略性錯誤。鴻星爾克的一位高管告訴記者,2012年那段時期,鴻星爾克、貴人鳥等企業提出向生活休閑服飾轉型,該品類的業務比例一度達到50%以上,然而快時尚行業的競爭更加殘酷,從而加劇了企業的庫存、現金流危機。

晉江運動品牌企業中的家族化現象至今普遍,安踏最先開始職業化,這是它與其他企業拉開差距的一個重要原因。

2003年加入安踏前,吳永華曾先後在福州鞋城華盛鞋行、福州永大貿易有限公司擔任總經理,丁世忠看重了他的銷售、營銷管理能力,邀請他加入安踏。在安踏十幾年,吳永華的職位從銷售管理中心總監、總裁助理一路晉升到如今的執行董事兼銷售總裁。

2008年加入安踏前,鄭捷在阿迪達斯(中國)有限公司工作過八年,最高職位是總經理,曾是李冠儀的上司。如今,他是安踏的執行董事兼品牌總裁,主要負責品牌及產品管理。

一位在安踏工作過多年的行業人士告訴記者:“吳永華對安踏的貢獻是在銷售管理上,鄭捷則讓安踏視野更廣、更有修養。”

成功零售轉型的安踏,已經開啟了多品牌戰略。目前除了安踏主品牌外,它旗下還有斐樂(FILA)、迪桑特(DESCENTE)等多個品牌。多位行業高管對記者表示,買品牌不難,品牌運營、整合是真正的挑戰,安踏也是在摸索幾年後才把斐樂做出業績。現在,國內其他體育用品企業在這方面還沒有明顯動作。

體育用品行業的馬太效應同樣延伸到了線上。根據歐睿國際統計,2016年互聯網在運動裝品類的滲透率為22.5%。李冠儀表示,線上線下考驗的都是企業綜合實力,目前運動品牌線上、線下的業績排名基本一致。

優勝劣汰的另一面是,德爾惠、喜得龍、金萊克、美克等相繼倒閉。

能否撼動耐克阿迪

歐睿國際預計,2021年中國體育用品市場規模將達到2696億元,比2017年的規模增長近三成。行業規模的擴大為企業發展帶來了想象力,然而每家企業都有看得見的天花板。

4

對於安踏與李寧,行業內評價李寧的品牌價值依然大於安踏,李寧的短板在於自身執行力。但即使在中國市場,安踏與李寧都不是真正的主角。最近十幾年來,耐克、阿迪達斯在中國的市場份額一直穩步增加,2008年兩者的份額之和是29.2%,2016年已經達到38.8%。

5

微信圖片_20180122114446

所有受訪人士都表示產品研發和創新是頭部企業競爭的關鍵,而這點甚至可追溯到國家之間在基礎科學研究方面的差距。耐克、阿迪達斯的研發實驗室有數十年的歷史,早已積累了海量運動數據,而且研發投入在持續增加。相比之下,即使安踏、李寧這樣的領軍中國企業也是近幾年才重視研發。在人體工程學、仿生學、材料科學等方面,中國企業與歐美企業存在明顯差距,光是找到合適的研發人才就是一個不小的挑戰。

安德瑪(UnerArmour)、亞瑟士(Asics)等國際細分品牌的興起,讓第二梯隊的國產運動品牌看到了新機會。這兩個品牌進入中國市場的時間不長,2016年在美國的市場份額分別是5.4%和0.9%。安德瑪是從健身房走出來的品牌,創始人是美國的一位橄欖球運動員,主打緊身衣等運動裝備。亞瑟士是日本人鬼冢八喜郎創立的運動品牌,擁有多項跑鞋專利,是眾多馬拉松跑者的選擇。

對於體育用品,消費者有著天然的品牌意識。只要價格可以接受,就會選擇高端的國際品牌。李冠儀認為,國際品牌下沈到三四線城市要比國產品牌上升到一二線城市容易得多,畢竟“消費者的心智在一定程度上不可逆”。未來的競爭勢必更加激烈,國產運動品牌需要在品牌定位、核心競爭力上下更多功夫。

目前,國產運動品牌在三線以下城市短兵相接,喬丹是其中比較特別的一個。雖然這些年飽受商標爭議、官司不斷,銷售模式也還以品牌批發為主,但其年銷售收入依然有約40億元——規模在特步、361度之後,其他品牌之前。

喬丹的一位高管告訴記者,公司業績還不錯主要得益於中國市場足夠大。現在,中國縣級城市的銷售場景依然是一條步行街上開四五個運動品牌的專賣店,消費者逛街時甚至都不會看門楣,看哪家的產品好、價格合適、打折還多,基本就買了。目前,西北地區是喬丹的主要市場。

至於商標問題,他表示這是歷史包袱,現在還不知道該如何解決。談到行業未來,他感嘆說:“幾十億的企業一下子沒了很正常,這些尾部企業的問題不是把誰鬥下去,而是如何讓自己活下來。”

耐克 阿迪達斯 晉江 運動品牌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0492

市場評論|權重聯手護盤聯通漲停,市場趨勢誰主沈浮?

雖然周末消息面上還是有不少利好消息傳來,但在上周五大跌的慣性之下,滬深兩市股指周一還是出現了下跌走勢,盤中盡管有金融、電信、家電等藍籌股板塊不斷拉升護盤,但是市場趨勢一旦形成顯然不是那麽容易扭轉的,只是在尾盤股指才有所回升,避免了當天上證指數就再創年內新低的尷尬,但是兩市萎縮至4000億元以下的成交量或在說明,這或許是A股很難擺脫的結果。

從市場全天的走勢來看,盡管開盤不久電信、家電、證券、保險、銀行等權重板塊就開始強力護盤,但是市場趨勢的力量一旦形成顯然不是那麽容易改變的,權重股拉升指數更是成為資金出逃小盤股的絕佳掩護,承接無力的市場很快就步入了漫漫熊途。

眼看護盤無果,多方被迫使出了殺手鐧——直接將中國聯通(600050.SH)股價拉至漲停!這也使得上證指數在岌岌可危之時被直線拉起,並快速翻紅,在此期間,權重最大的銀行股也助了中國聯通一臂之力。不過,就算是這樣明顯的護盤動作,也沒有讓市場領情,在勉強維持了半小時的強勢交易之後,股指又一次步入了跌勢。

股指的跌勢直到下午2點25分左右才開始真正止住!隨著上證指數逼近年內新低,多方在尾盤再度啟動強力護盤模式,時間的限制使得股指的反彈成果被暫時保住了,但其在周二能否持續則仍需打上一個大大的問號。一個關鍵的制約就是成交量水平的快速下降,周一兩市合計成交僅有3938億元,這樣一個低於4000億元的成交水平即便能夠有所反彈,空間也會非常有限。

而對於投資者而言,目前最好的策略一定是降低倉位等待時機。因為近來創業板指數開始明顯走弱,而多方護盤又以權重藍籌為主要目標,所以有時候盡管指數跌幅並不大,但個股跌幅會非常驚人,周一創業板指數盤中跌幅一度達到3%就是一個例子,而個股的波動幅度更是將遠高於指數。這段時間投資者一定要多看少動,保住此前的盈利成果將非常重要,過於頻繁的操作可能幾次就會將你的盈利全部抹掉。在股指破位下跌風險沒有完全消除之前,暫時不合適重倉A股,對於看好的個股投資者可建立一些極低倉位如1%、2%的觀察哨持續關註,等待時機成熟時再加倉出擊不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2871

巨頭搶食 遊戲直播誰主沈浮?

“遊戲直播第一股”虎牙日前在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掛牌,成為中國第一家上市的遊戲直播平臺。業內認為,在遊戲直播行業開始進入收獲季後,也意味著競爭趨於白熱化,行業分化加劇,排名前十的企業最終難以避免在互聯網巨頭中選擇“站隊”。

遊戲直播正在“減速”

“未來兩年,遊戲直播市場的營收和用戶增長將分別放緩至6.12%和4.17%,市場總規模穩定在每年60億元至65億元。”易觀發布的《中國遊戲直播市場年度綜合分析2018》顯示,電競直播行業正面臨營收和用戶增長雙雙見頂的局面。

近幾年,在各路資本的追捧下,遊戲直播的年度用戶和營收增長率曾雙雙突破100%,增速的放緩意味著,國內電競直播市場正在告別“瘋漲”時代,迎來一個較為穩定、可期的市場格局。

分析人士指出,遊戲直播行業告別2014年以來的高增長態勢,主要原因有兩個:一是需求達到天花板,該領域的用戶數量已接近飽和;二是騰訊等巨頭介入後,擡高了準入門檻,形成了行業壁壘。

直播市場的格局已經基本形成。極光大數據的研究顯示,過去半年,鬥魚、虎牙、熊貓三大遊戲直播平臺日均活躍用戶分別為670.8萬、474.6萬、272.9萬,其中遊戲直播類APP市場30天留存率,熊貓直播高達64.5%。三大遊戲直播的行業頭部效應已愈發顯現。

行業押註“精品自制內容”

目前,直播品牌的內容生產逐漸由用戶生產內容模式(UGC)向專業生產內容模式(PGC)轉型。鬥魚、虎牙、熊貓等直播平臺都將搶奪流量的“賭註”押在精品自制內容上。

“這其實是互聯網視頻行業為了增加用戶粘性所采取的普遍方法。”華東政法大學知識產權法律與政策研究院研究員楊勇表示,如今大流量的遊戲直播平臺已經成為宣傳遊戲內容、發展遊戲新用戶最重要的流量來源,因此企業押註精品自制內容正是為了搶奪流量。比如,PGC模式起步較早的熊貓直播將最新一輪融資中的40%用於PGC模式的內容制作。

相較於其他直播領域,遊戲直播具有其特殊性,已經成為遊戲產業鏈條上不可或缺的一環,遊戲廠商需要直播平臺作為遊戲的宣傳和分發渠道。

在直播領域布局較早的騰訊正是看中了遊戲直播背後年產值1000億元的中國電競市場。中投顧問評估,2018年國內電競產業市場規模將達到1115億元。電競產業鏈涵蓋遊戲開發運營、賽事贊助、電競直播、遊戲硬件和周邊等多個環節。其中,電競直播對於玩家導入,增加用戶粘性有著特殊價值,其實像“荒野行動”“絕地求生”這樣的遊戲,都是首先在直播平臺上引發關註的。

巨頭布局提速

遊戲已經成為互聯網公司當之無愧的“現金牛”。騰訊2017年財報顯示,在全年2377.6億元收入中,來自網絡遊戲的收入占到了978.83億元。網易全年收入541.02億元中,遊戲業務貢獻了362.82億元。

騰訊、網易在遊戲、電子競技領域的布局明顯提速。騰訊此前自主創立了企鵝電競直播平臺,在完成對鬥魚和虎牙的股權投資後,實際上控制了國內電競直播前六大平臺中的半壁江山,留給市場的並購空間已經十分有限。而據了解,4月份以來,騰訊、網易及相關投資方又都在頻繁與另一家頭部公司熊貓直播展開接觸。

或許,能影響接下來遊戲直播行業走向的最大變數,就是目前還在觀望中的熊貓直播。盡管直播行業前兩大巨頭背後都有騰訊的入股,但二者是否會走向聯盟還不得而知,所以遊戲直播行業尚未完全進入“壟斷競爭的時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4078

南方周末:网络特攻 谁主沉浮

1 : GS(14)@2011-07-16 15:44:32

http://news.imeigu.com/a/1310699281254.html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539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