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郭台銘加速吃蘋果 還有一道「人」關 權威分析師楊應超 拆解新鴻海動向

2016-05-09  TWM

前巴克萊資本證券董事總經理楊應超,分析iPhone成本, 鴻海在組裝、機殼上,最多拿到四十美元; 而一片面板,卻有五十美元,郭台銘會不賺嗎?

二○一二年我就說,如果鴻海真的把夏普吃下來,那將是鴻海史上最佳購併案,四年後,郭董美夢成真,堪稱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現代武松(郭台銘屬虎)』!」被喻為「最懂鴻海外資分析師」的前巴克萊資本證券董事總經理楊應超說。

巴克萊證券因結束亞洲證券業務,而在四月撤離台灣,旗下分析師也被要求暫時不得對外發言,但在四月二十一日禁口令一結束,楊應超就馬上飛回台灣展開產業尋訪之旅,並接受《今周刊》專訪,暢談這段期間他對全球及台灣科技業的觀察與展望。

畢竟是「最懂鴻海的外資分析師」,話題就從鴻夏戀開始。楊應超不疾不徐地從電腦包拿出最新款的iPad Air,隨即打開「iPhone關鍵零組件價格表」檔案,非常嚴肅地說:「你知道嗎?五.五吋iPhone 6s Plus的BOM(元件)成本約為二六○美元,而面板就要五十美元,占了近二○%比重。」

布局未來營收成長

以夏普技術 吃面板訂單

的確,對鴻海來說,辛辛苦苦衝高良率,每支iPhone 6s Plus的組裝費用也才賺十五美元,即使加上機殼等關鍵零組件,最多也才拿四十美元,但一片面板就輕輕鬆鬆五十美元進袋,「你要是郭台銘,若有機會搶iPhone面板訂單,你要不要拚?當然要!這就是他想盡辦法要購併夏普的最主要原因,因為夏普的IGZO技術,有機會讓鴻海取得OLED iPhone的面板訂單,這個訂單一旦吃下,等於鴻海來自蘋果的營收可以直接增加將近一倍。」楊應超說。

至於鴻海非夏普不買的另一原因,在於OLED iPhone技術將是一大突破。

楊應超表示,iPhone經過那麼多世代發展,該突破的技術大致上都差不多了,今年也許雙照相鏡頭會是亮點,但對整體出貨不見得有太大幫助,唯一還有進步空間的就是「電池壽命」,尤其現在是使用者透過手機大量觀賞影片的時代,但電池和其他零組件不一樣,要延長電池壽命,除了讓電池體積變大外,就只能讓智慧型手機螢幕變得更「省電」,而OLED面板技術剛好可以做到這一點。

「關於OLED,夏普是有技術潛力,但執行力並不好,鴻海入駐後,除了讓OLED技術盡快上軌道外,還可以替這項技術找到出海口,因為夏普技術再好,找不到產品可以應用也沒轍,品牌廠商雖然可以決定用哪家零組件,但組裝廠商可以有很大的影響力,鴻海在這一塊擁有很大的優勢。」楊應超解釋。

「可以想見,收購夏普塵埃落定後,郭台銘的心情是非常愉悅的。」楊應超回想,二○一二年鴻海公告將入股夏普當下,他正在新加坡拜訪國際機構投資人,郭台銘當下從大阪打了三通電話找他,直到第三通才接上話。

減緩夏普虧損情況

由日本人治理 並迅速裁員「當時,郭台銘難掩興奮的心情,非常清楚點出入股夏普的三項主要目的:一、供貨面板給客戶;二、可以讓夏普的『白色家電』品牌更為響亮,也可以給鴻海代工的機會;三、聯日抗韓,一起抵抗主要競爭對手三星。」楊應超表示,尤其是講到面板這一塊,可以感覺得出郭台銘的滿腔熱情,由此來看,在成功入主夏普之後,面板幾可確定將是未來支撐鴻海集團事業版圖的最重要骨幹。

不過,收購夏普後,楊應超認為郭台銘的挑戰才要開始:「夏普今年預估還要虧損一千七百億日圓,大家想到第一件事就是削減成本,但日本文化哪是隨便可以讓人走路的?因此,我覺得方法有二。

一是以日本人管日本人,而非由外界原先預期的日本通戴正吳(鴻海集團副總裁)出馬;其次,若逼不得已得裁員,速度必須要快,長痛不如短痛,公司最怕謠言滿天飛,這只會讓人才流失得更快。」簡單地說,人事安排能否「以日治日」、是否可以快速敲定裁員計畫,這就是楊應超認為評估鴻海購併夏普後續效益的兩個短期指標。

事實上,夏普日前已證實正在討論規模千人的裁員計畫;另一方面,夏普高階主管的向心力,其實也不無鬆動可能,原因在於「後有退路」。

被喻為「日本郭台銘」的精密馬達製造廠、日本電產創辦人永守重信,過去兩年積極招攬被夏普裁撤的高階人力,已雇用百位來自夏普的員工,今年三月下台的夏普前副社長大西徹夫,五月起就將擔任日本電產顧問。此外,永守重信更在四月二十五日表示:「如果可以,我希望雇用三百位左右(夏普)員工。」郭台銘如何在削減成本的同時維持團隊戰力,是個考驗。

鴻海長期觀察指標

管理須調整 權力適度下放除了盡速讓夏普轉虧為盈外,楊應超認為,這樁重大購併案衍生的另一問題,是鴻海集團的「接班大計」。「隨著鴻海集團版圖越來越大,如何讓權力適度下放是很重要的,郭台銘曾說欣賞台塑集團創辦人王永慶所設立的七人決策小組,我認為這對鴻海集團來說也是可行的方法,畢竟過去二十年,台灣科技業很少看到五十歲以下青壯派接班的成功例子。」楊應超說。

換言之,楊應超認為,在購併夏普、集團版圖瞬間擴大後,鴻海的管理結構能否因應調整,將是值得留意的長期指標。

延續鴻海收購夏普的話題,楊應超也直指台灣其他硬體製造公司同樣必須面臨「轉型」壓力,尤其是與蘋果沾上邊的,由於蘋果已PC化、高速成長不再,對零組件出身的蘋果執行長庫克來說,「增加供應鏈合作夥伴、壓低零組件廠商獲利」是必然結果,這對毛利率原本就已「毛三到四(意指毛利率極低)」的科技硬體製造公司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

「我非常樂意看到宏達電能在虛擬實境(VR)領域有所突破,但產品做出來,下一步該如何維持領先地位?智慧型手機業務由盛轉衰的殷鑑不遠。」楊應超拋出這個問題。

他指出,為了切入虛擬實境領域,臉書砸下二十億美元收購Oculus VR,之後又與三星合作,最近更把微軟拉進陣營,「光看這群股東陣容,就知道資源有限、形單影隻的宏達電會在VR領域遇到多大的挑戰了。」「鴻海收購夏普,除了集團版圖戰略意義外,何嘗不是苦思轉型下的必然結果呢?」楊應超語重心長地說。

撰文 / 顏喻彤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6223

冠名權威


高盛與巴菲特組成高巴大聯盟,憑一隻蘋果、一桶石油,令沉悶一時之環球市場,再釋放正能量。

相比高盛,老巴更為意義重大,重大在於一個過去式的首季持倉披露,大手持有蘋果,市場懶理老巴可能仍然坐艇,反過來對蘋果另眼相看。

喝求利好消息的我國市場,與其糾纏煲摩指,不如用巴菲特大做文章吧。

蘋果一注獨嬴買中國,庫克護照貼滿中國簽證,伊坎不悅,但股神向一間買重神州市場的公司投下巨注,以內地媒體創造力,某程度上等同或可理解為巴菲特大手投資中國,嘩,Very juicy!!!!

高巴聯盟自09年成立,高盛一批優先股,令一度要易名為「輸非突」的巴菲特肥個肥仔,之後高巴聯盟多次裡應內合,一個高調行動,一個高調發聲,影響力之大,某程度上反映中央銀行已步入黃昏。

高盛上調油領預測,下半年目標50,老實,高盛上調目標涉及的理據,早於其將油價預測下調至廿蚊時已經出現,換言之,舊理據,新目標,市場受落之餘,更忘記高記反手下調了來年油價目標。

高盛一出,誰與爭峰!
真的嗎?
觀乎該行年內幾個預測:
一,美國加息四次、
二,匯豐確信買入,年頭目標仍然超過每股八十
三,日圓低見130,
爭峰或失威,閣下判斷。

再翻查高盛十大重點Top trades,高調公佈,原來全數低調All closed。

市場永遠是信奉權威,愛將任何機構及人等予以冠名:
鬼佬行永遠叫大行、巴菲特一直要形容為股神、索羅斯一次大鱷,永世大鱷,羅傑斯是大王,麥樸思必然屬於之父,又一定要在分析員前加上星級。

有無想過,呢種投資市場另類冠名權威主義,其實累死好多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6575

三位趨勢大師 解讀英國風暴後全球新局 權威專訪》風險升高!長短期布局必看

2016-07-04  TWM

脫歐公投後的第一天,全球股市市值蒸發六十八兆元台幣,強震之後,投資市場的面貌有何改變?且聽大師剖析。

商品投資大師羅傑斯:

美元短線強是我目前最多資產不久之前,傳奇投資大師吉姆.羅傑斯(Jim Rogers)才成為國際媒體的關注焦點,不少外媒以驚悚標題表示,「羅傑斯:全球經濟將面臨聖經諭示般的大災難」;而當他在柬埔寨接受《今周刊》專訪時,大師反倒一頭霧水:「不,我從來沒這麼形容過,我自己也看過這句話,但我都不曉得是怎麼來的。」羅傑斯一邊解釋,一邊也忍不住笑出來。

雖看壞美國經濟 美元仍是首選不過,他的確是對全球經濟未來感到悲觀的。其中的原因之一,就是英國「經濟自殺式」的脫歐公投;在羅傑斯眼中,公投結果不僅會讓英國受創,也必將衝擊全球市場信心。

他表示:「英國脫歐將使分離主義更加猖獗,現在包括西班牙也想離開歐盟、蘇格蘭會想再次脫離英國,而政治上的動盪將危及金融市場的安定性,一旦投資人縮手,原本投資意願就不強的世界經濟,當然更遭打擊。而與歐洲有經貿往來的國家,經濟也會受創。」眾所皆知,羅傑斯最擅長的是商品投資,而他對能源、原物料與黃金價格的後市判斷,也是從他對下半年的悲觀定調出發。即使今年以來能源與原物料價格反彈幅度不小,但他認為,此時此刻還不到「全面看多」的時候,畢竟,在世界經濟成長動能仍有疑慮之下,需求面尚無法提供能源與商品價格足夠的支撐力道。

「上半年油價與原物料價格雖然回穩,但這只是『死貓反彈』。」這句俗諺是說,如果從夠高的地方摔下來,即使死貓也會在落地之後反彈一下;在他看來,油價情勢尤其難以判斷,「油價底部相當複雜,同時美國頁岩油存量還在歷史高點,這可能再度打亂市場行情,下半年還會再有一波強勢修正。」至於金價,雖然在英國脫歐之後,具有避險特質的黃金將有受到重視的機會,但羅傑斯認為,以近期市場風向判斷,說到避險,市場仍然把「持有美元」當成第一選項,料將持續推高美元指數,而基於金價與美元一向具有翹翹板的替代關係,因此金價在今年下半年恐怕不易明顯走強。

羅傑斯強調:「美元已經持續走強好一陣子了,其他貨幣兌美元都是相對弱勢,這個情形在下半年還是會繼續,就算美元在我眼中不是全無風險,但強勢美元在短期內是不會停止的。」他甚至坦言,雖然並不看好美國經濟,「但我現在持有最多的資產也是美元,它不是全無風險,遲早有一天,美元也會崩盤。」聯準會寬鬆後 伺機轉進黃金他預料,國際資金強烈的避險心態,加上美國聯準會恐會加大寬鬆力道,將在今年下半年把美元推向高峰,但畢竟美國是債務大國,在美元非理性地衝高之後,必將出現大幅修正,屆時,就是大量買進黃金的時候。

除此之外,他對能源及原物料價格也抱持類似看法,雖然今年下半年將會震盪,但修正已近尾聲,「不管現在是熊市,或是經歷慘烈修正的牛市,價格修正都已經快到尾聲;農業尤其如此,我對農業深具信心。」羅傑斯認為原物料行情轉折點將屆,原油、黃金明年開始價格均將向上攀升。「其實我是最糟糕的短期投資者。」羅傑斯如此自嘲,他表示,自己著眼長線投資,「就是往人們越恐懼的地方砸錢,諸如俄羅斯、哈薩克、奈及利亞等。」他說,「這些都是經濟高度依賴原油,過去幾年付出慘痛代價的產油國。」但羅傑斯也強調:「這些國家經濟已經觸底,再往下空間不大,雖然短期內不見得會好轉,長期來說,經濟遲早往上走。

」持有美元,緩緩為明年預料中的原物料行情布局,就是這位大師現階段的操作原則。

(蔡曜蓮)

油價底部相當複雜,下半年還有一波強勢修正。

新興市場教父墨比爾斯:

動盪更劇烈 新興市場轉機來了「老實說,我覺得英國人是在玩火!」極為罕見的,富蘭克林坦伯頓新興市場研究團隊總裁墨比爾斯,用如此強烈的形容詞,描述自己對英國脫歐公投結果的觀感。

他被稱為「新興市場教父」,在波動劇烈的新興市場征戰超過四十年,對於各種金融動盪與意外狀況早已司空見慣,要讓他針對某一國家的某一決策說出重話,真的不太容易。

在接受《今周刊》專訪時墨比爾斯坦言,「就像全世界多數的投資人一樣,我自己也對這個結果大感意外。我相信英國人很快就會感受到,脫離歐盟的負面影響遠遠大於正面效應。」短期市場恐慌 翻轉風險概念話題回到全球金融環境,墨比爾斯表示,短期之內市場恐慌難免,「新興市場一定也有動盪。」但在他看來,這個令世人大感意外的黑天鵝事件,反而可能為新興市場創造轉折點。

雖然不少評論認為,在英國決定脫歐之後,全球風險意識升高,資金恐將加速撤離被認為風險性較高的新興市場;但墨比爾斯指出,在回歸冷靜之後,如果投資人重新思考何謂「高風險」,那麼,新興市場反倒有機會脫穎而出。

「脫歐事件向世界傳遞了一個訊息:誰說政治動盪的風險只會出現在新興國家?」除了政治風險之外,歐洲接下來必將陷入長期不確定性的凌遲,但如果你想把資金轉進美股、美元,或許也得開始思考,這兩種資產的價格過去都已累積相當的漲幅,安全性其實遠低於你的直覺想像。

「接下來,基金經理人會開始這麼想:等等……,我也許該試試其他的區域了。根據國際貨幣基金(IMF)的預估,新興市場今年經濟成長率達四.一%,是成熟國家的兩倍以上,為何不去試試?」墨比爾斯打趣地揣摩同業想法,他強調,各家基金經理人目前對新興市場的布局水位,已經嚴重低於五年以前,有大量的空間可供加碼。

英國企業動向 增添東歐想像即使是與歐盟貿易密切的東歐國家,墨比爾斯也認為「並非只有利空」。他分析,對英國來說,脫歐的重傷害之一就是可能失去金融中心地位。

此外,如果與歐盟的協商不如預期,當地製造業若要繼續做歐盟的生意,也會遷往其他歐盟國家,「像東歐的波蘭、匈牙利、捷克、羅馬尼亞等國,享有低成本優勢,可能就會成為企業總部轉進的方向。」整體來說,墨比爾斯並不否認英國脫歐墊高了全球金融市場的風險,但在他眼中,股價偏低、成長率居高、政治動盪又沒有比成熟國家更嚴重的新興市場,才是最佳的長線資金避風港。

(楊紹華)

新興市場今年經濟成長率4.1%為何不去試試?

——墨比爾斯

亞洲經濟專家陶冬:

全球化逆轉 衝擊亞洲經濟發展對於中國經濟的影響,瑞士信貸亞洲區首席經濟分析師陶冬認為,可分實體經濟,市場關聯度及歐元、全球化的未來等角度探討。

首先,陶冬認為脫歐公投過關,未來可能使英國經濟陷入衰退,歐洲經濟也會進一步下挫,這對全球經濟必然不是好事,對中國出口也不是好事。但他進一步指出,如果看出口量,中國對英國出口不是很大,數量比德國、法國都少一點,所以短期影響雖負面,不過整體干擾程度不大。

相較於此,陶冬認為中國內部問題,可能對中國經濟影響更大;畢竟脫歐在這幾年一系列國際政經劇變中,只是其一。對歐洲本身是重大衝擊,但對中國出口的影響相對小。

第二個角度,陶冬認為市場最擔心的是,英國脫歐成功,是引發黑天鵝事件的直接因素?好比雷曼兄弟倒閉之後,對金融市場帶來難以預料的連鎖效應,甚至造成景氣急凍。陶冬認為,這種揣測沒辦法準確預期,也無法量化影響範圍,但他也直言:「這種可能性是有,但不是很大。」他指出,雷曼兄弟倒閉是突發事件,對比這次脫歐公投從啟動到結束,中間經過了好幾個月,這當中,雙方聲勢有起有落,但整個市場一直預先準備,所以相比之下,在脫歐當日震盪過後,未來市場的動盪應不至於如預期巨大。

陶冬認為,脫歐議題是「a material impact, but not devastating impact」(有實質影響,但不是毀滅性的影響)。不過,英國脫歐一定會連帶影響聯準會升息的進度與決策。

歐洲資金遷徙 增添市場變數陶冬也提醒,這次公投結果,將直接導致大批銀行的成本增加;舉例來說,英國脫離歐盟以後,所有銀行的法令遵循、IT資訊系統,屆時可能都要大幅修改,以適用未來法規,這就是一大筆成本。

過去,全歐洲的資金幾乎都聚集在倫敦,脫歐以後,有相當一部分資金,可能重回德國法蘭克福和法國巴黎,屆時將有一大筆資金遷徙。從資金成本暴增到匯率波動,這些都是造成金融市場震盪與壓力的變數,今後一段時間,無可避免將見到這些現象。

如果全球市場因此波動,中國當然也無法避免,但會相對小一點,主要是心理層面的衝擊。

第三,英國脫歐對於全球政治經濟演變,將帶來什麼影響?他認為,這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全球經濟、貿易自由化趨勢的關鍵轉折,甚至是敗退(setback),相當具有歷史意義。

這不僅是英國脫歐問題,這次事件,已經給許多極端思想的政黨,帶來很大的激勵,帶動他們未來提倡更激進的主張,因而,可能是其他一系列公投的開始。

在今後十年,陶冬認為,歐元與歐盟的命運,會受到很大的民意考驗,這是脫歐公投對其他距離英國甚遠的國家,感受到最大的影響。

尤其是,中國是全球化自由貿易的主要受惠者,但從公投結果來看,現在的風向已經悄悄轉變,全球化正在逆轉,這不只是歐洲的問題;英國脫歐公投,只是在全球化逆轉過程中,一個旗幟鮮明、具衝擊力的事件,但這件事長遠來看,將影響到中國、以至於全亞洲的經濟發展模式,更將改寫其命運。未來的轉變必須重視。

(周岐原)

脫歐議題有實質影響,但不是毀滅性的影響。

——陶 冬

撰文 / 蔡曜蓮、楊紹華、周岐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3993

權威數據:全國耕地20.25億畝 去年凈減少90萬畝

官方最新數據顯示,2015年全國耕地凈減少89.2萬畝,總量依然維持在20.25億畝的水平上。

國土資源部10日上午舉行發布會,對外介紹2015年度全國土地變更調查結果。

國土部地籍管理司副司長馮文利表示,截至2015年年底,全國31個省(區、市)主要地類面積數據如下:耕地20.25億畝,園地2.15億畝、林地37.95億畝、牧草地32.91億畝、城鎮村及工礦用地4.71億畝、交通運輸用地0.54億畝、水域及水域設施用地4.90億畝,另外為其他的土地。

與2014年底相比,全國農用地面積凈減少426.3萬畝,其中耕地凈減少89.2萬畝,建設用地凈增加713.5萬畝,未利用地凈減少287.2萬畝。

馮文利表示,這次發布的數據為土地變更調查的最終結果,與今年4月份《中國國土資源公報》中發布的預報結果數據稍有差異。2015年度全國土地利用現狀數據以這次發布的數據為準。

馮文利表示,基於變更數據調查的分析,可以反映出2015年土地利用與管理具有以下特點:

第一,全國耕地面積基本穩定,補改結合,使占優補優、占水田補水田得到有效落實。2015年,全國耕地面積凈減少明顯放緩,較2014年凈減少的161萬畝下降了44.6%,全國耕地面積持續維持在20.25億畝。全年水田、水澆地共增加235萬畝,占新增耕地面積的64.7%,比2014年提高了14個百分點。

全國經依法批準建設的城鎮和工礦用地占用水田、水澆地面積110萬畝,同時通過土地開發以及補改結合等補充的水田、水澆地面積159.7萬畝,超出了建設占用50萬畝,占優補優、占水田補水田有效落實。

第二,新增建設用地下降明顯,落實中央有保有壓的調控政策,重點項目用地得到有效保障。2015年,全國新增建設用地總量較2014年下降了292.8萬畝,降幅達到27.4%。新增建設用地中,城市、建制鎮面積占比較2014年提高了2個百分點,交通、水電、能源等基礎設施項目用地上升了1個百分點,其中機場和港口碼頭重點項目用地面積明顯增加,分別增長了15.5%和63.8%。

第三,內涵挖潛,積極盤活存量建設用地,節約集約用地水平持續提升。2015年各地使用往年批準的土地148.4萬畝,較2014年提高了11.8%,利用存量建設用地相當於當年新增建設用地總量的近20%,與2014年相比提高了6.8個百分點。

馮文利認為,各地大力推進土地資源的節約集約利用,新疆、山東、河南等19個省份使用存量用地的力度進一步加大。上海、江蘇、浙江等省市提出了“總量控制、增量遞減”的節地目標。從調查結果顯示出,各地以開展閑置用地的專項督查,節約集約模範縣創建等活動為抓手,嚴格控制增量用地,積極盤活存量用地,節約集約用地效果明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9804

里約之後,中國體育走向何方?丨奧運權威大數據報告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0823/158331.shtml

里約之後,中國體育走向何方?丨奧運權威大數據報告
騰訊研究院 騰訊研究院

里約之後,中國體育走向何方?丨奧運權威大數據報告

在這份報告中,我們將根據里約奧運呈現出的新變化和數據,探索中國體育如何開啟新價值時代

文章授權轉載自微信公眾號騰訊研究院(ID:cyberlawrc

里約之後,變革開啟。

從飽受質疑“最不靠譜的奧運”,到“一個新世界”被全球點贊,里約奧運給中國觀眾和中國體育帶來太多的不同。

在中國,我們看到金牌文化降溫,奧運人文崛起,運動員告別臉譜化,以及中國觀眾對非熱門賽事和奧運娛樂性內容投入更多註意力。

企鵝智酷聯合騰訊體育、京東大數據平臺、騰訊指數和QuestMobile大數據服務商,匯聚六維數據,以此來揭示中國體育產業的下一個風口。

在這份報告中,我們將根據里約奧運呈現出的新變化和數據,探索中國體育如何開啟新價值時代——

中國觀眾對奧運和體育的興趣發生了哪些變化?

如何評估一屆奧運會的價值?

體育與娛樂的結合會激發怎樣的想象空間?

中國體育產業的新風口有哪些?

哪些冷門賽事IP,將在未來變熱?

以下為報告全文:

1

2

3

4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里約 奧運 中國體育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1644

創業者如何零成本成為權威網紅? | 黑馬薦文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0831/158489.shtml

創業者如何零成本成為權威網紅? | 黑馬薦文
青山資本 青山資本

創業者如何零成本成為權威網紅? | 黑馬薦文

那就是寫行業專欄!

推薦人:常皓靖

推薦星級:☆☆☆☆

閱讀時間:共2687字,讀完需4分鐘

推薦理由:什麽才是零成本做PR、建立行業領導地位等“一本萬利”的方式?推薦青山資本(ID:cyanhilvc)的這篇文章,它會告訴你寫行業專欄是個好辦法,以及如何寫行業專欄,對於正在創業的你或許會有幫助。

創業圈里總是充斥著一夜暴富,不花一分錢做PR,零成本獲取用戶的神話。

不過,這些多半是標題黨,哪有那麽多不勞而獲飛黃騰達的好事?老司機一看就“呵呵”而過。

不過,今天青山資本和各位實打實地介紹一種零成本做PR、建立行業領導地位等“一本萬利”的方式: 

那就是寫行業專欄!

一提起寫文章好多創業者開始抵觸了~~~ 

寫字費事,又費時的,有這個時間,琢磨產品,招個大牛的時間都出來了! 

先給各位寬寬心,

對於斤斤計較投入產出比的創業者來說, 寫專欄不是閑的沒事瞎扯,也不是人家在放羊,你在砍柴,你們倆一直聊天,你做了一天的“首席聊天官”啥都沒得到。

恩恩

這事往大了說,其實是(部分地)構建一家公司的內容和PR能力。

首先,我們必須承認,對創業公司而言,PR的價值是(大的)難以估計的。畢竟,它不是在一家公司成長過程中的一次性爆發,而是會持續地長期呈現一個公司所有的成長。 

在各種新聞稿發布、活動露出等形式中,最重要的是,在最開始發出一些聲音之後,還要有一些方式持續地延展PR的勢能,更好的話,建立一種領導者思維的基礎去影響顧客和潛在的投資者。

這就是由創始人來寫專欄! 

對於初創公司來說,尤其重要。大家都相信,保持持續的曝光是任何一個生意成功的重要因素。但是,如果產品之類的沒有發布,看起來沒啥可說的,怎麽做媒體呈現呢?產品上線前,要招募一些種子用戶,產品還沒正式發布之前,如何從社交媒體吸引用戶? 

還是那個辦法,創始人寫專欄! 對於創始人來說,通過自己寫一個文章,給媒體投稿,可以幫助創始人、CEO或者其他合夥人,憑借他們的實力成為行業先鋒。也可以幫助這些人在一個具體領域,尤其是自己正在創業所從事的領域來建立自己的權威,保持一個持續的媒體覆蓋和關註。 

所以,寫專欄這事非常有用,比如給公司做PR,建立個人品牌,招人,招募用戶等等,這一件事,可以把好多難題都解決了,所以是“一本萬利”的生意。當然,創業和寫專欄,千萬不要主次顛倒,寫專欄是為創業鋪路的,而不是相反。

怎麽寫專欄呢?怎麽能投稿正確的媒體渠道?

萬能的青山資本方法論小能手又來了!以下供創業者和創業公司的PR負責人參考。 

 專註地建立影響力

首先,我們說,專欄主要是作為一個創始人的發聲方式,去呈現創始人的洞見、觀點和建議等,當然可以就某一個行業話題通過辯論的方式呈現。 

這意味著,作為創業者的你,需要在自己所從事的領域,基於自己所擁有的知識和經驗,以及想象力來做命題作文,比如在消費升級領域,就可以把自己當成這個領域的引領者,寫一些未來幾年消費升級行業發展的趨勢。

本著這一點,天天討論一些社會熱點話題,甚至誰當下一屆美國總統,甚至成為“公知”和其他人打口水仗就不好了。 

當然,也有一些互聯網創業的成功人士,已經可以形成跨領域的思考,但是對於早期創業者來說,先做好一件事也很棒了。 

寫專欄的好處是,你的這些觀點發表在網絡媒體後,如果觀點足夠獨到和具有前瞻力,會有其他媒體或者從業者引用你的文章。慢慢地就會有一個無論是在媒體還是社交網絡,都會有一些個人品牌。有一句話說,好的文章會走路。如果足夠有洞見的話,即使有一天你不在創業江湖,江湖上還有人心心念念地你的判斷。 

當然,如果持續地寫,專註地思考,可能還對你階段性梳理公司業務有幫助。但是,不要輕易地泄露未來的公司戰略哦。 

真正的思想領導力

這里提思想的領導力,意味著專欄文章需要(最好)有原創、有趣的思想,畢竟,沒有人去看那些說了100遍了,你只是重新拼湊了一下的陳詞濫調。

所以,極其考驗一個創業者的深度思考能力。需要慨嘆下,在這個浮躁、註意力稀缺、人雲亦雲的年代,深度思考是多麽珍貴?!

所以,專欄的價值在於思想領導力,如果你能把你的思想和觀點用一種看起來比較權威的方式,幫你和你業務梳理起行業開拓者的角色,這應該算是一篇好文章。

有了這個前提,接下來再去考慮要去寫什麽,說什麽,事先研究什麽。  千萬不要自我吹捧 我們看到,很多行業文章經常以幹貨的名義發出,但是會夾帶一些“私貨”,自我PR的成分很多,大家一眼看穿,分享的動力就會銳減。

其實,把握行業幹貨和自我PR的尺度也很簡單,只想想,在你的行業里,你所知道的,正在發生的事情,正在變化的事情,以及展露出的一些趨勢等等就好。再放低一下門檻,在這個領域,你作為一個創業者所學習到的,不管是行業的,還是業務發展過程中的產品、運營等新收獲。

寫的足夠公允,客觀,對行業從業者有借鑒價值,有影響力,即使你沒有自我PR,你和自己的公司也會多多少少受益。 

寫透三個問題

當然,很多沒有受過文字專門訓練的創業者,一提到寫專欄就很犯愁,寫什麽好呢?

如果在寫文章上沒有什麽好的觀點,我建議你自問幾個問題:

在你第一次接觸這個行業的時候,哪三樣東西是你從來不知道的?

如果給你最好的朋友建議,你會做出哪些建議?

未來幾年里,有哪3-5個重要的趨勢? 其實還有一個更簡單的辦法,想象你平常是怎麽對投資人、對客戶、對自己的員工,以及想招的人,怎麽去構想自己的事情,看待這個行業,以及未來的趨勢的,錄下來,或者口述由同事整理下,稍作潤色,就可能是一篇好文章。  發表註意細節 

文章寫好之後,接下來,要考慮公開發布的事情了。

(這一部分,如果公司已經有PR的負責人,可以由PR負責人來考慮,如果還沒有建立市場團隊,CEO可能要自己親自上陣。) 關於媒體平臺的選擇上,可以綜合考慮。

比如放在一個平臺上獨家發布,還是多家渠道一起?每個媒體平臺都有什麽樣的風格,讀者群畫像是什麽樣的?發到一個平臺,是否會有多個轉載?這些都要考慮。如果一家媒體平臺特別優質,在發布要求上也比較獨特,考慮稿件專供也都是可以的。

當然,這取決於創業者和PR負責人的性價比考量。

還有一點特別需要提醒的是,

青山資本一直說和時間做朋友,無論是創業者還是媒體編輯、記者的時間都很寶貴,所以在具體的發布操作環節不要太浪費彼此的時間。

比如一些很基本的問題,至少給媒體編輯一個完整的稿件;對於專欄作者的介紹簡潔明晰;如果是特別新的觀點,是不是可以加上一個方便編輯、記者去做介紹或者按語的一段話;諸如此類等等。 

 轉發延展價值     

新聞中有一句話是,當新聞發布之時,它的生命力才剛剛開始。

對於創業者的專欄文章也是類似的道理,就像好的新聞報道一樣,在發布出來,要轉發廣泛,才能影響更多的人。

當然, 如果公司有網站或者微信公眾號,自然可以放上鏈接,再次發一下。總之,讓對你或者公司有興趣的人,在搜索訪問的時候,都有機會能看到。 比如,社交媒體,比如微信、微博等肯定是很好的平臺,推動投資方、客戶還有自己的員工做下轉發。

畢竟,寫了沒人看,不是也白寫嗎?!

PS:感謝青山各位真愛粉對青山公號的支持啊~

本文內容參考500starpup 的導師Conrad Egusa的觀點,原文載於500starpup網站。

寫專欄 網紅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2794

個稅改革權威解讀:降中低收入者稅負

“年入12萬以上為高收入者,要多交個稅”純屬謠言。

多位熟知個人所得稅(下稱“個稅”)改革的財政部專家24日就上述被輿論擴散傳播的謠言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年收入12萬元不是劃分高低收入人群的界限,也沒有增加個稅的意思。

個稅改革關系到每個人的錢袋子。財政部部長樓繼偉在今年全國兩會期間表示,綜合與分類相結合的個稅改革方案已經提交國務院,按計劃將於今年提交全國人大審議。

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熟悉個稅改革方案的人士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個稅改革方案總的想法是降低中低收入者的稅負,適時增加如教育、養老、房貸利息等專項扣除項目,同時加大對高收入者的征收力度。

從未有過高收入標準

國務院10月21日公布的《關於激發重點群體活力帶動城鄉居民增收的實施意見》(下稱《意見》)提出,“健全包括個人所得稅在內的稅收體系,逐步建立綜合和分類相結合的個人所得稅制度,進一步減輕中等以下收入者稅收負擔,發揮收入調節功能,適當加大對高收入者的稅收調節力度”。

部分網絡媒體將“適當加大對高收入者的稅收調節力度”,解讀為“年收入12萬元以上的高收入者將被加稅”。而這一錯誤解讀依據僅僅是因為個人年收入超過12萬元需自行申報個稅。

財政部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孫鋼告訴第一財經記者,財稅部門2006年以年收入12萬元作為個稅自行申報標準,納入綜合納稅申報的試點,並不是用來劃分收入高低的界限,而是從征管便利的角度考慮的。因此,“12萬以上是高收入”純屬誤讀和推演,上述《意見》要對高收入者加稅更是無稽之談。

現行《立法法》規定,稅種的設立、稅率的確定和稅收征收管理等稅收基本制度只能通過立法來實現需要通過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決定。換句話說,國務院無權作出所謂的“加稅”決定。

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研究員楊誌勇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大城市生活成本高,年收入12萬元在一二線城市肯定不屬於高收入者。當前個人工資薪金所得最高邊際稅率過高(45%),適用標準過低,不利於中國吸引高端人才。

上述熟悉個稅改革方案的人士表示,在中低收入和高收入的劃分上,全球都沒有法律確定的標準,稅法上也從來沒有確定過高收入的標準。未來將結合國際上的做法和我國實際情況,統籌研究和考慮。

目前中國現行工薪所得采取七級累進稅率,其中適用30%以上稅率的年所得42萬以上,為2015年城鎮職工平均工資(62029元)的近6.8倍;適用45%以上稅率的,年所得在96萬元以上,為2015年城鎮職工平均工資的近15.5倍。而美國適用最高39.6%稅率的年所得為40萬美元以上,約為美國人均收入的9.3倍。

增加個稅扣除項

個稅改革是這一輪財稅改革的重頭戲,但發力點並非在加稅上,改革目標的定調為“綜合與分類相結合的個稅制度”。

“改革總的想法就是進一步降低中低收入者稅負,適當加大對高收入者稅收調節力度。而降低中低收入者稅負主要是通過增加教育支出、住房支出等專項扣除來實現。”上述熟悉個稅改革方案的人士表示。

現行個稅制度是分類所得稅制,具體被分為11類,分別是工資、薪金所得:個體工商戶的生產經營所得;對企事業單位的承包經營、承租經營所得;勞務報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許權使用費所得;利息、股息、紅利所得;財產租賃所得;財產轉讓所得;偶然所得;經國務院財政部門確定征稅的其他所得。

未來個稅改革將對現行11項分類所得中的勞動所得進行適當歸並為綜合所得,比如對將工資、薪金所得、勞務報酬、稿酬所得和特許權使用費所得等具有勞動報酬性質的收入,納入到綜合課稅的範圍中。

利息、股息、紅利,屬於投資所得,財產租賃屬於讓渡使用權所得,財產轉讓屬於所有權變動所得,可考慮仍按照現行的分類方式計征。

這就是綜合與分類相結合的個稅制度。對於綜合所得,未來將逐步建立“基本扣除+專項扣除”的稅前扣除制度,這也是新一輪個稅改革中降低中低收入者稅負的關鍵環節。

上述熟悉個稅改革方案的人士表示,現行工資薪金個稅基本扣除額為3500元,這一標準是考慮了居民日常生活費用支出和贍養撫養系數綜合計算得出,在這一標準下月收入四五千的工薪階層基本不用繳納個稅。今後個稅改革,扣除額標準在此前基礎上,還會將家庭的支出因素考慮進去,使得扣除標準更加合理,降低中低收入者稅負。

“現在居民住房支出和教育支出金額較大,還有養老等其他支出,未來個稅改革將增加一些家庭扣除項,降低中低收入者的負擔。”該人士稱。

樓繼偉在今年兩會上也談到了個稅改革中的專項扣除:“比如說個人職業發展、再教育的扣除,比如說基本生活的這一套住宅的按揭貸款利息要扣除,比如說撫養一個孩子,處於什麽樣的階段,是義務教育階段,還是高中、大學階段,要給予扣除。當然我們現在是放開‘二孩’了,大城市和小城市的標準,真正的費用到底是多少,也不太一樣。稅法也不能說大城市就多點,小城市就少點,總是要有一個統一的標準。還有贍養老人,這些都比較複雜,需要健全的個人收入和財產的信息系統,需要相應地修改相關法律。”

樓繼偉

建立自然人稅收管理體系

在降低中低收入者稅負的同時,個稅改革還要加大對高收入者的稅收調節力度。而這些都離不開個人收入和財產信息系統的建立,這是個稅有效征管的重要前提條件之一。

上述《意見》明確提出,建立個人收入和財產信息系統。在確保信息安全和規範利用的前提下,多渠道、多層級歸集居民和非居民個人的收入、財產等相關信息,運用大數據、雲計算等技術,創新收入監測方式方法,提升居民收入信息監測水平。

國務院近期正大力推動部門數據共享,這將逐步實現與財政、工商、銀行等相關部門的網絡連接,建設更為完善和符合征管需要的個人收入和財產信息系統。

根據國務院辦公廳2015年底發布的《深化國稅、地稅征管體制改革方案》,2018年將實現征管數據向稅務總局集中,建成自然人征管系統,並實現與個人收入和財產信息系統互聯互通。

此外,正在修訂中的稅收征管法已經明確建立自然人納稅識別號,這將歸集個人工資、薪酬、證券、不動產、保險、銀行存款信息,成為個稅改革中以納稅人自行申報納稅為主的重要一環。

普華永道中國個人稅務咨詢合夥人張健菁告訴第一財經記者,目前稅務總局推廣的金稅三期就是收集個人收入和財產信息很好的平臺。

金稅工程是經國務院批準的國家級電子政務工程,是國家電子政務“十二金”工程之一,是稅收管理信息系統工程的總稱。1994年以來,已歷經了三期工程建設。

金稅三期工程2013年率先在廣東、山東等6省(市)國地稅局試點,現在全國範圍內逐步推廣,去年擴大到了14個地方國地稅局,今年上海、北京等6地也被納入,計劃今年10月份完成全國推廣。

上海市國家稅務局總經濟師蔣旭濤曾告訴第一財經記者,按照金稅三期工程統一標準,上海在今年2月上線了個人所得稅代扣代繳網上建檔,企業的財務部門需要填個人詳細資料,這就是自然人的全員建檔,將解決自然人涉稅信息采集、建檔應用難題,提升對自然人的稅收征管水平,並為個稅改革、房地產稅改革鋪路。

“大家關心的個稅、房地產稅改革想要在全國推廣,首先需要全國統一的基礎數據,這必須通過稅務總局這個平臺來做,而這個平臺就是金稅三期工程。”蔣旭濤表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0207

國辦:對重大政務輿情,最遲5小時內發布權威信息

近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全面推進政務公開工作的意見〉實施細則》(以下簡稱《實施細則》),對全面推進政務公開工作作出具體部署。

《實施細則》要求著力推進決策、執行、管理、服務、結果公開,將“五公開”要求落實到公文辦理程序和會議辦理程序,對公開內容進行動態擴展和定期審查。國務院各部門要就本部門本系統主動公開的內容、主體、時限、方式等編制目錄並動態更新。在全國選取100個縣(市、區),圍繞土地利用規劃、拆遷安置、環境治理、扶貧救災、就業社保等開展政務公開標準化規範化試點。

《實施細則》要求強化政策解讀。國務院發布重大政策,國務院相關部門要進行權威解讀,部門主要負責人是“第一解讀人和責任人”。各地區各部門要按照“誰起草、誰解讀”的原則,做到政策性文件與解讀方案、解讀材料同步組織、同步審簽、同步部署。對涉及群眾切身利益、影響市場預期等重要政策,要善於運用媒體,實事求是、有的放矢開展政策解讀,做好政府與市場、與社會的溝通工作。

《實施細則》要求積極回應關切。按照屬地管理、分級負責、誰主管誰負責的原則,明確回應責任,突出輿情收集重點,及時研判處置,做好政務輿情的回應工作。對群眾反映的實際困難和重大問題,研究解決或調查處置情況要及時公布。對涉及特別重大、重大突發事件的政務輿情,要快速反應,最遲在5小時內發布權威信息,在24小時內舉行新聞發布會,持續發布權威信息,有關地方和部門主要負責人要帶頭主動發聲。

《實施細則》要求加強平臺建設。強化政府網站建設和管理,明確各級政府辦公廳(室)是本級政府網站建設管理的第一責任主體。打通各地區各部門政府網站,加強資源整合和開放共享,提升網站的集群效應,形成一體化的政務服務網絡。充分運用新聞媒體平臺做好政務公開,發揮好政府公報的標準文本作用。

《實施細則》要求擴大公眾參與。國務院部門和省級政府要在經濟社會發展規劃、法規規章、重大建設項目等方面,讓公眾更大程度參與政策制定、執行和監督。涉及重大公共利益和公眾權益的重要決策,除依法應當保密的外,須通過征求意見、聽證座談、咨詢協商、列席會議等方式擴大公眾參與。探索公眾參與新模式,不斷拓展政府網站的民意征集、網民留言辦理等互動功能,積極利用新媒體搭建公眾參與新平臺。

《實施細則》要求加強組織領導。調整全國政務公開領導小組,協調處理政務公開頂層設計和重大問題。完善政務公開工作機制,各級政府及其部門要與宣傳部門、網信部門緊密協作,指導協調主要媒體、重點新聞網站和主要商業網站,運用全媒體手段做好政務公開工作。建立效果評估機制,加強教育培訓和考核問責。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3628

權威專家釋疑:京津冀霧霾七大“誤讀”

近日,我國一些地區特別是北方發生持續大面積重汙染天氣,多地出現“爆表”情況,引起輿論高度關註。針對社會公眾對於重汙染天氣存在的一些誤讀和疑問,8位權威專家20日做出解讀。

誤讀一:京津冀霧霾主要怪內蒙古、陜西、山西

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研究員柴發合:大量的觀測分析和模式研究都表明,京津冀大氣重汙染主要是本地積累加上外地傳輸導致的。其中,京津冀三地自身的排放量大是最主要的因素,對PM2.5汙染的貢獻約為70%左右。京津冀區域國土面積雖然只占全國的2%,但2014年常住人口占全國的8%,煤炭消費占全國的9.2%,單位面積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煙粉塵排放量分別約為全國平均水平的3倍、4倍和5倍。在冬季采暖期間,京津冀主要城市的SO2日排放量比年均水平增加近一倍,一次PM2.5增加50%左右,氮氧化物和PM10增加20%左右,揮發性有機物增加10%左右。冬季采暖期間京津冀本地汙染物排放強度大,是重汙染天氣高發的根本原因,一旦氣象條件不利,就可能形成重汙染。

周邊省市的區域傳輸對京津冀PM2.5汙染的貢獻約占30%左右,其中影響最大的是山東、河南兩省的汙染排放。此外,山西、內蒙和陜西的排放對京津冀PM2.5汙染也有一定的貢獻,但不是汙染的主要原因。治理京津冀區域大氣汙染,有必要對京津冀及周邊地區進行聯防聯控。

誤讀二:霧霾加重賴風電

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院士徐祥德:國內外的相關研究認為,發展風電對局地風速雖有一定影響,但影響的範圍非常有限。丹麥科技大學和清華大學的研究結果表明,風電場對下遊幾公里到幾十公里範圍的地面風速有明顯影響,但超過100公里,影響可忽略不計。以北京為例,北京距離內蒙古400多公里,距離張家口約200公里。所以內蒙古和張家口地區的風電不會對北京地區風速產生顯著影響。

防護林帶的主要作用,是固定沙地、保持水土、減緩風蝕、降低揚沙。它對風場的作用主要是大氣邊界層以下的近地層影響。三北防護林不可能阻擋冷空氣或寒潮,而能驅散京津冀區域重汙染天氣的是大範圍冷空氣來襲或降水“濕清除”效應。

京津冀地區重汙染頻發,最主要的原因是本地與周邊區域汙染物排放狀況。當然,區域性大地形“背風坡”弱風區與氣候變化背景下的氣象條件變化特征,以及該區域周邊大氣汙染輸送等,在某些時段也可能成為重要的影響因素。

誤讀三:北京霧霾原因專家說不清

北京大學教授謝紹東:PM2.5的來源非常複雜,可以分為一次來源與二次來源。一次來源又可分為人為源與自然源。人為汙染源是指人類生活和生產活動形成的汙染源,包括工業、農業、交通運輸、生活等各類汙染源;自然源包括火山暴發、森林火災、土壤和巖石的風化等。二次來源是指各汙染源排出的氣態汙染物,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揮發性有機物和氨等,經過冷凝或複雜的大氣化學反應而生成的二次細顆粒物。

研究顯示,大氣中PM2.5的主要化學組分包括:有機物質、元素碳、硝酸鹽、硫酸鹽、銨鹽、氯鹽、痕量元素等。各地來源解析結果表明,目前PM2.5的主要來源是燃煤、工業、機動車、揚塵和生物質燃燒等。各個城市和地區視產業結構各行業排放比例有所不同,例如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因產業結構調整,工業和能源生產行業排放較少,機動車對PM2.5的貢獻相對較大。PM2.5組分在空間分布上有一定的差異性,即使是在北京市的不同轄區,組分也不完全相同。

誤讀四:京津冀空氣治理停滯不前

清華大學院士賀克斌:2013年9月,國務院發布《大氣汙染防治行動計劃》,各地針對大氣PM2.5汙染治理,在多個方面采取了強有力的措施,主要包括:統籌區域環境資源,優化產業和能源結構;深化大氣汙染治理,實施多汙染物協同控制;強化機動車汙染防治,有效控制移動源排放;加強揚塵控制,深化面源汙染管理;創新區域管理機制,提升聯防聯控管理能力等。

近幾年,北京PM2.5年均濃度不斷下降。截止到目前,北京市今年的PM2.5平均濃度為69微克/立方米,比去年同期的76微克/立方米下降9.2%,河北省的PM2.5平均濃度為70微克/立方米,比去年同期的77微克/立方米下降9.1%。監測數據分析結果表明,京津冀PM2.5濃度在逐年下降。從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來看,今年北京、天津、河北的優良天都比去年小幅增加。今年春夏時節,大家在朋友圈中“曬藍天”的頻次明顯高於前幾年,公眾也切身感受到了空氣質量的改善。

然而,入冬以後重汙染天氣頻發,大家更強烈地感覺到了反差。這也表明,下一步要繼續強化京津冀區域冬季汙染防治工作,特別是民用散煤清潔化、燃煤小鍋爐和“散小亂汙”企業的淘汰治理,把京津冀區域冬季采暖期間的汙染物排放強度也降下來。

誤讀五:抗霾主要靠風

清華大學教授王書肖:汙染的產生不是一時一日,汙染的治理也難一蹴而就。京津冀區域正處在工業化和後工業化過程疊加的時期,燃煤、工業、機動車和居民生活排放量都處於高位,大氣汙染防治任務還很艱巨。目前京津冀區域的汙染治理處於第二階段,即汙染的發生發展受自然邊界條件的影響顯著,比如風速、濕度、邊界層高度等這些氣象條件的影響。特別是在冬季采暖期間汙染物排放強度大的情況下,這個表現就更加突出,一旦氣象條件不利,就可能形成重汙染。

但京津冀本地汙染物排放強度大,還是重汙染天氣高發的根本原因。要徹底改善環境空氣質量,必須堅持不懈地紮實推進汙染物減排工作,天不幫忙的時候,人就要更加努力。

誤讀六:“煤改氣”加劇了北京霧霾汙染

中科院大氣物理所研究員王自發:按照我國當前的天然氣消耗量計算,每年燃燒天然氣產生的氣態水在3億噸左右,假如全部轉化成液態水(但實際上不可能全部轉化為液態水),平攤在全國人口集中的東部地區(估算面積約360萬平方公里),液態水的厚度連0.1毫米/年都不到,僅占大氣中可降水量的幾十萬分之一,影響微乎其微。所以說,“煤改氣”不會顯著增加北京市大氣中的濕度,不是北京地區“豐富水汽”主要來源。

南開大學教授馮銀廠:無論是燃煤、燃氣還是燃油,都會排放氮氧化物。“煤改氣”是否會導致氮氧化物的升高,主要取決於改氣之前煤炭的燃燒方式和煤炭品質、改氣之後采取的燃燒技術等因素。如果采用了低氮燃燒技術,氮氧化物的排放量就會降低。我國脫硝比脫硫起步晚,近年來大氣環境中的氮氧化物濃度下降並不像二氧化硫那麽顯著。氮氧化物濃度的增加可能會造成二次汙染,但這是可控的。而且汙染成因和機理非常複雜,不能因為氮氧化物濃度沒有明顯下降,顆粒物汙染依然嚴重,就說是煤改氣造成的,這是不科學的。

誤讀七:治理空氣汙染只拿機動車開刀

北京工業大學教授程水源:根據北京市大氣PM2.5汙染源解析結果,在PM2.5的本地汙染源貢獻中,機動車排放占比為31.1%,燃煤占22.4%,工業生產占18.1%,揚塵占14.3%。可以看到在本地汙染源中,機動車排放的占比最高,因此北京市重點控制機動車汙染是十分必要的。但控制機動車排放僅僅是治理空氣汙染的一個環節,北京市在治理大氣汙染方面還實施了很多其他重要措施,包括大力壓減燃煤、民用散煤清潔化、燃煤小鍋爐和“散小亂汙”企業的淘汰治理、建築施工揚塵管控等。

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各省市針對大氣PM2.5汙染治理,實施了大氣汙染防治強化措施,持續推進散煤清潔化替代、燃煤小鍋爐“清零”工程、“散小亂汙”企業關停淘汰任務、重點行業汙染治理、強化機動車汙染防治等措施,減少燃煤,特別是冬季散煤使用量,提高工業企業治汙效率,推進車油一體清潔化和農村生物質清潔利用,降低燃煤、工業、機動車和居民生活的汙染物排放,取得了成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8379

國家監察委員會究竟有多權威?官方回應

十八屆中央紀委七次全會於1月8日閉幕。1月9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召開新聞發布會解讀該次全會精神。

發布會上,有記者提問稱,“國家監察委員會將來是不是像全國人大、政府等國家機構一樣權威?有人說會超過政府的權威,他和中紀委的關系應該怎麽理解?現在需要這樣機構的目的是什麽,還有他的主要功能是什麽?”

對此,監察部副部長肖培表示,深化國家監察體制改革和在北京、山西、浙江開展試點,這兩件事是一件事,這是黨中央作出的重大的戰略部署和決策,這個消息一經發出,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衷心擁護。在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討論,在這三個地區作出改革試點決定的時候,高票通過,為什麽呢?這就是根源於習近平總書記最初給國家監察委員會,也就是監察機關的一個鮮明而準確的定位,就是它是中國的反腐敗機構。所以,成立國家監察委員會,包括國家一級、省一級、市一級、縣一級監察委員會,是重大的政治體制改革,所以成立國家一級的監察委員會,即中華人民共和國監察委員會,那就是你所提的第一個問題的題中應有之義,試點的目的就是要把經驗試出來。這是回答你第一個問題。

第二個問題,我看你提了它的目的、權威。我們深化國家監察體制改革的根本目的,還是要加強黨對反腐敗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把現在分散在監察部、國家預防腐敗局以及檢察機關的反貪汙賄賂,其中還包括瀆職,再包括預防職務犯罪的職能整合在一起,在試點地區組建新的國家監察機關。目的是什麽呢?實現對所有行使公權力的公職人員監察全覆蓋。你問它的權威,從它的監察範圍就可以看出權威了,我可以明白地回答你,包括六大類人員,第一,包括國家公務員法所規定的國家公職人員,國家公務員法規定哪些是公職人員呢?包括中國共產黨機關、人大機關、行政機關、審判機關、檢察機關、民主黨派機關、工商聯機關的公務員,以及參照公務員管理的人員,這是一類。第二,由法律授權,或者由政府委托來行使公共事務職權的公務人員。第三,國有企業的管理人員。第四,公辦的教育、科研、文化、醫療、體育事業單位的管理人員。第五,群眾、自治組織中的管理人員。第六,其他依法行使公共職務的人員。所以從它的監督監察範圍來看,它的權威性就一目了然了。

最後,它跟中央紀委是什麽關系?它和中央紀委合屬辦公,用中國的老話講就是“一套人馬兩塊牌子”,行使的是黨和國家自我監督的職責,那就是監察委員會要行使監督、調查和處置的職責。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141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