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轉貼:對金融中的IT業的想法 slamnow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a54e96a010131uv.html

IT包括互聯網本質上是提高信息產生和傳播的效率。

理解這個本質就很容易推演。

比如bank的本質是信用的傳遞。所以internet bank是玩不轉的。就是純的互聯網銀行。


JPMorgan Chase CEO Jamie Dimon 上任伊始,就把JPMorgan原來外包的IT服務收回。他的觀點是銀行就是money(信用)+IT

所以IT變成了銀行的核心業務。決不允許外包。


這和老外的消費品公司一樣。什麼都可以外表。從銷售到研發,只有一樣不外包。就是branding。品牌!

消費品的本質就是品牌。

我相信玉蘭油和SKII99%的原料是一樣的。

差異就是在Branding上。




trustno1:

作為一個挨踢人士,對金融中的IT業的想法

1.IT的進入削減了資金流通交易的成本. 支付結算,這個你懂就是懂了,不懂也不是我這裡扯淡的重點.


2.IT的進入削減了很小一部分資金配置成本.

這部分,主要是依據分析各種客戶的行為數據來實現的,包括負債端的,包括資產端的.但是這部分實際上只是很有限


的優化.任何將他們拔高到決定勝負的重點都是不現實的.

因為數據有一個問題就是時效性問題.所有的數據都是過去收集的,也只代表著過去消費行為。用這些數據的分析優化來開拓業務,實際上是假設客戶的消費行為和 偏好一成不變。我現在東家,就是一個最典型的例子,2005年之前是他們網絡遊戲最為鼎盛的時期.他們有著幾億的客戶數據和客戶資料行為.老闆最直接的一 個想法是利用這些數據發覺這批客

戶的潛在娛樂需求。結果可恥的失敗鳥.為何呢?因為人的消費偏好會不斷的改變。2005那批網絡遊戲迷都是70-80後,當時差不多20-25歲,單身宅 男居多.5年之後是多少歲?30歲,開始買房供房,找女人生娃。原來一天5-6個小時撲在電腦上,通宵組隊RIP.結婚生娃以後可以嗎?想都別想.所以這 些數據都變成沒有用的垃圾數據. Big Data 當然好,很多人看到某些公司每天成G成T的收集客戶數據,但是同時沒看到的是也有成G成T的數據變成垃圾數據.

 

在我看來數據和IT對於金融業來說,他加快了信息交換,資金交易,同時也加速了數據的失效.比如說,快速消費行為.有人認為,如果守住一個支付通道,比如 說信用卡,支付寶,或者其他的什麼.客戶每時每刻的交易行為,公司都能一覽無餘。然後通過IT技術進行需求發掘,引導商家,客戶,各種資金進行最優化的配 置。這當然可以做到,也有用.但是我們可以做一個簡單假設,假設這個公司不再引入新客戶,同時這些舊客戶也被IT技術導致的創新黏住。會發生什麼?這家公 司會發現,他們的客戶隨著時間垂垂老矣.他們20歲時泡妞消費行為永遠不會在25歲以後再次大規模出現.老年人的消費會越來越保守而逐漸固定定型,所有的 IT算法最後都將陷於空轉.


要使得這個有遊戲繼續玩下去,怎麼辦?必須吸收年輕的消費群。但是請注意,你是無法從40年前的20歲客戶的消費行為來推導現在20歲年輕人消費什麼?想 像自己吧!15年前我們高考完時候在什麼?我們傻呵呵的在家看動畫片等錄取通知書.現在人家高考完第一件是干什麼?開房破處!!!我們總是在無可救藥中可 恥的老去.而要吸收新玩家,唯一的辦法仍然只能依靠商人們的頭腦和敏銳的直覺能力.IT可以幫助他們快速的收集數據,搶在消費行為消失之前作出決策。但是 僅此而已,最後依然是要靠人和商業頭腦,舍此別無他法.


因此我覺得可以這這麼歸納:IT加速越快金融交易行為,IT的數據分析作用越小.


但是把這個命題反過來想一下,那些IT無法加速的交易行為,IT的數據分析作用就越大.人類社會,有一些行為是跨代的,幾代人之間變化都很小,比如死亡,比如疾病.這些數據的累積和彙集分析就顯的極為重要.比如絕大多數的疾病數據都是被,幕再,科再 這類老牌再保公司壟斷。巴菲特投資Verisk Analytics 實際上也是這種思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598

【管理藝術】國企有多吃香?壟斷業的暴利

http://www.infzm.com/content/77881

一、國企佔據壟斷性資源

金融、能源、電力等行業完全被國企所控制。對私企的進入設置了較多政策性門檻。魏橋事件弄得沸沸揚揚,山東魏橋集團自建電廠向外供電,價格比國家電網低1/3,利潤還頗豐。壟斷損害市場配置資源的效率,這是經濟學常識。

二、國企利用壟斷性位置獲取暴利,利潤由政府掌握

2011年最賺錢的8家境內上市公司與他們背後的大股東們(問對網/圖)

2011年8家最賺錢的上市公司的國有股東們的分紅(問對網/圖)

拿一些手頭上的數據舉例。如圖一,2011年中國股市最賺錢的8家企業,全是國企。其中5家是銀行,3家在能源行業。這8家企業背後的股東,是中華 人民共和國財政部、匯金公司等。2011年,這8家企業通過分紅,向國有股東貢獻2千多億元利潤。這只是冰山一角!這麼多的利潤,流入到政府的手裡,而沒 有被廣大人民所享受,可能會導致國富民窮。

三、國富民窮絕對不是好現象

按理說政府手中有錢了,部分財富自然會流到人民口袋裡。此話不假,可是財富分配過程中,勢必會因為部分人謀取私利而導致分配的不合理性。房價高了, 物價高了,老百姓獲得的可支配收入打了折扣。鄧小平同志說「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人可以先富起來,帶動和幫助其他地區、其他的人,逐步達到共同富裕」。我們 落實了前半句,希望別忘記落實後半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737

打印飛機、步槍、手機和蛋糕——3D打印機:野蠻神器要革製造業的命

http://www.infzm.com/content/79453

3D打印的新技術,正在重塑全球製造業競爭格局。

兩家3D打印機製造巨頭均為美國公司並在納斯達克上市。

雖然在中國尚未普及,但3D產業鏈正在形成。

有這麼一種打印機,它可以打印出會飛的飛機、可騎的自行車,或是一塊能吃的蛋糕,能穿的衣服與鞋子,甚至加上關鍵零部件就可打印出一把可以射擊的步槍……這不是科幻電影,而是已經存在的現實。

近日美國科學家利用打印機直接製造出一副塑料機械臂,使一位兩歲小女孩的殘疾手臂能夠正常活動。這副「神奇手臂」再次將3D(三維)打印機拉入公眾視野。

新發明與掘金潮

據林永利估計,3D打印機在中國企業界的裝機量在400台左右。

3D打印機(3D printers)發端於軍方的「快速成型」技術,已有數十年歷史,美國的3D打印機製造商Stratasys於1992年賣出第一台商業化產品。

2009年以來,3D打印市場在北美和歐洲急劇增長。根據Stratasys公司2011年財報,其八成左右的收入即來源於歐美市場,美國《時代》 週刊已將3D打印列為「美國十大增長最快的工業」,英國《經濟學人》雜誌則認為它將「與其他數字化生產模式一起推動實現第三次工業革命」。

目前全球有兩家3D打印機巨頭。一家即為上述Stratasys公司,它是納斯達克上市公司,剛剛收購了以色列一家名為Objet的3D打印機公 司;另一巨頭是亦在納斯達克掛牌的3D Systems公司,它在2012年初通過收購另兩家3D打印機品牌Z Corporation 和Vidar Systems奠定其江湖地位。

Stratasys和3D Systems創造著每年近兩億美元的市場營收。前者的客戶不乏寶馬、戴爾、英特爾、耐克等世界五百強企業。而越來越多的領域正利用3D打印技術創造神奇;過去一年,關於3D打印機「魔幻現實主義」般的新聞時有發生。

2011年3月,英國一名科學家設計出一款名為Airbike的自行車,並用打印機一次成型地打印出車輪、軸承和車軸。通常情況下,這些零部件需要 由多個工廠製造,而後進行組裝。這輛自行車採用尼龍材料,堅固程度與鋼鋁材料不相上下,但重量卻減少了65%,關鍵是——它可以騎。

幾乎與此同時,美國康乃爾大學一位教授帶領他的學生,在實驗室裡用一台打印機,打印出一塊有草莓醬的巧克力蛋糕;4個月後,英國南安普頓大學一位教 授和他的團隊,「打印」了一台最高飛行時速100英里的電控飛行器。這架飛機上2米長的機翼、集成操縱面以及艙門,均由打印機製作而成。哈佛大學醫學院的 研究人員則宣佈開發出一台可以進行生物打印的設備;2011年9月,世界首輛3D打印機製造的汽車現身加拿大溫尼伯市……

雖然中國目前並非3D打印的主市場,但已經有不少嗅覺敏銳的掘金者,而這個群體正不斷擴大。

林永利是3D打印機品牌Objet在中國大華東地區的代理商(目前世界幾家大3D打印機供應商均未在中國設立直銷部門,代理是唯一的銷售模式),他的客戶集中在工業設計、機械電子、汽車製造、建築、醫療、動漫和珠寶等領域,醫療行業是最大的使用群體。

杭州的六維齒科是林永利的客戶之一,他們利用3D打印技術,進行牙齒正畸和數字化種牙。「傳統種牙,醫生憑經驗直接種,現在則可以先掃瞄你的牙齒,獲得3D數據圖後打印出個牙模,確定準確的種牙位置,直接種下去就可以了,減少風險和痛苦。」林永利對南方週末記者說。

而本文開頭提及的殘疾小女孩,她患的是先天性多關節攣縮症,症狀是四肢不能伸直、肌肉僵硬。如果是成人患這種病,通常可佩戴金屬機械臂以幫助手臂活 動,但對於只有兩歲的小孩來說,市面上沒有大小合適的機械臂。而使用3D打印機,可以先將成人使用的機械臂按比例縮小,然後輸入打印指令,幾個小時後,一 副定製機械臂就誕生了。

雖然沒有權威的中國市場的統計數字,但身處行業中的林永利估計,3D打印機在國內企業級裝機量在400台左右,近兩年增長尤其快,年增速均在70%左右,「市場規模肯定在超過1億元人民幣」。

4000元,在家打印

同樣的原理,你甚至可以打印一個「自己」即縮小版的人物模型送給她。

3D打印的故事,遠不止設備製造商和企業用戶那麼簡單。

27歲的創業者金濤三年前在杭州的一間出租屋中創立了自己的3D打印公司,他最初的設想是為一家大型網遊公司打印玩具,後因授權問題,生意沒有做下 去。他便轉而為一些企業提供3D打印服務,直到2010年,國外的3D打印機品牌開始陸續發佈供個人使用的「桌面機」,機器價格和耗材都更便宜,使用方 便,精度也能滿足一般使用者的需求,這讓金濤看到了不同於企業用戶的另一種可能。

南方週末記者在其辦公室看到,一台小型桌面機正在「吐絲」打印一個馬上要用的支架,利用這個支架,耗材就可以直接掛在機身上。

從2010年底到現在,金濤已經賣出了150台桌面機,不僅包括代理的國外品牌,還有他們自己製造的機器。

一位「80後」怎麼可以自己製造3D打印機?「一個做結構設計的英國教授,在研發出3D打印機後,就把一些關鍵的技術在網站上公佈,供愛好者使用,」金濤說,「我就是根據這些開源的信息研發出自己的產品的。」

金濤介紹稱,第一代產品售價是4000元,只有一個噴頭,只能打印一種材料;第二代產品正在內測中,安裝有兩個噴頭,價格「也不會過萬」。

最近兩年,金濤明顯感到了3D打印技術正在為越來越多的人關注,在他們的QQ討論群中,已有一千多位參與者。他還於2012年6月初上線了一個3D 打印社交網站,網友可以上傳分享3D數碼圖,討論產品設計。網站也有交易功能,如果你想給女朋友設計一個獨一無二的戒指,可以通過開源的3D軟件,設計出 數碼圖,上傳圖片、選擇打印材料、下單,不出數日,這個獨一無二的定製戒指便到了你女朋友的手裡。

同樣的原理,你甚至可以打印一個「自己」——也就是一個縮小版的人物模型,送給她。

這種作法是受到了美國Shapeways公司的啟發。事實上在北美和歐洲,類似的商業模式早已屢見不鮮且使用廣泛。

Shapeways是一家位於紐約曼哈頓中部的3D打印機服務提供商,正在用社交網絡使普通人參與製造業。如果你是Shapeways網站的註冊用 戶,有一個好的產品設計創意,便可把它上傳到網站,網站給出各種材料的價格,你可以選擇購買,然後直接打印,並把產品在線展示,賣給任何喜歡的人。

Shapeways公司CEO彼得稱,2011年他們已經印製了75萬種產品,使用的材料包括塑料、不鏽鋼、銀、陶瓷,甚至玻璃,最新的3D打印技術還能套色打印。

普通用戶在使用3D打印技術時通常面臨這樣的難題:並非每個人都能使用3D軟件進行圖像設計,並非每個人都買得起價格百萬的3D打印機。但是「開源」、「社交」等互聯網理念,使這些問題迎刃而解。

一些公司將3D建模軟件分享到互聯網,例如123D和Tinkercad,它們使用起來並不複雜,可以把一張iPhone照片,或舊名信片,轉換成 3D圖像數據。另外一款名為Photofly的軟件,只要你有一台單反相機或者是普通的卡片機,就可以將你自己的人像生成3D數據。

為了讓更多的人瞭解3D技術,Shapeways還開了類似蘋果的體驗店,讓更多的愛好者到店裡參觀,還會定期舉辦3D打印設計的學習班,幫助有興趣的人掌握技術。

「自然造物」

李慶華的做法是通過3D掃瞄技術,將一些有待保護的佛教造像,轉變為三維數據圖像,再用3D打印機打出模型,供文物研究和圖像保留。

2012年7月畢業的中央美術學院學生宋博文,正在創辦一個3D藝術品工作室,取名格物。這源於一年前某次展覽上,她偶然看到一個奇特、流暢的自行車,「不知道怎麼做出來的」,對造型的敏感讓她迅速在網絡上找到了答案,並和浙江的金濤取得了聯繫。

「3D打印技術與傳統的造型手法完全不同,這是一種『失控』的設計狀態,可以實現完全自由的設計,充滿未知的驚喜感。」宋博文對南方週末記者說。她 很快設計、打印出禮帽、十二水燈、筆等一系列作品,其中的「禮帽」還在比利時3D打印廠商Materialise舉辦的「世界3D打印作品展」上摘得亞 軍。

25歲的她備受鼓舞,決定和男朋友一起創業,除了生產銷售3D打印的藝術品,也和一些室內設計的公司合作,幫他們設計3D圖像,實現一些「自然造物」的裝修想法。

「我們的目標是讓3D打印技術融入生活之中,你可能意識不到它,但已經在體驗它帶來的改變。」宋博文說。

生活在杭州的李慶華是位雕塑家,對佛教造像特別有興趣,四處走訪的他對國內一些石窟的保護狀況很是擔憂,於是想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把這些正在消失的文化遺產,用數字手段留下資料。

李慶華的做法是通過3D掃瞄技術,將一些有待保護的佛教造像,轉變為三維數據圖像,再用3D打印機打出模型,供文物研究和圖像保留。

李已經完成的一個實例,是山西天龍山石窟18窟的復原。天龍山石窟造像群上世紀30年代遭到洗劫,部件流落世界各地,在時間的侵蝕中已破敗不堪。李 慶華和幾個朋友一起,花了十多天的時間,把18窟的3D數據掃瞄回來,又花了半年時間細緻地拼出三維圖形。李使用的3D圖像處理軟件,來自華盛頓大學發明 者的開源分享。

李的團隊正在設計一款手機應用軟件,把天龍山石窟的三維數據上傳,再根據已有史料,標出遺失部件在世界各個博物館的位置,有興趣的愛好者可以到自己 身邊的博物館,用手機拍下部件的照片並傳回來,李慶華便可以把這些照片轉換成三維數據圖,再通過3D打印出復原後的造像。「我們已經通過這種辦法,將國家 博物館的一個頭像完成了復原,文物研究需要真實的觸感。」

挑戰「中國製造」

2011年6月,美國總統奧巴馬宣佈一項新政策,並向3D打印產業支出5億美元以提升美國在製造業上的領先地位。

從工業領域到尋常百姓家,3D打印的產業鏈正在形成。「社會化製造」成為行業內外熱議的一個話題,製造業的形態正在發生潛移默化的改變。未來我們有可能利用這項「野蠻」的技術來直接打印出手機。

紐約另一家利用3D技術生產消費品的公司Quirky擁有20萬的註冊用戶,他們在線蒐集用戶的創意,產品設計圖紙,用3D打印機以最快的速度成 型,再上傳討論,最終確定方案後批量生產。屆時在線上和線下都會有銷售,他們最成功的產品是一排可摺疊的接線板,設計者常從一個創意就獲得不少的收入,有 的用戶一年能賺幾萬美元。

而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Legacy Effect公司,利用Objet 3D打印機為電影特效片段製造3D模型和原型,為演員量身定製可以完全適合演員的臉、頸部和頭部的道具,在電影《侏儸紀公園》、《阿凡達》、《鋼鐵俠》以及《復仇者聯盟》中都有應用。

日本一家公司甚至推出了面向個人的「Baby復原服務」:只需提供嬰兒在母親肚子裡的X光照片,他們便可以復原成三維圖像後,打印出一個「肚子裡的嬰兒」模型作為紀念。

3D打印還能實現一些傳統製造方式難以實現的複雜結構。2011年巴黎春夏時裝展上,荷蘭時尚設計師Iris van Herpen發佈了他直接用3D打印機製作的立體服裝,這些超太空感的服裝由錦綸打印而成。

不再依賴人工,沒有組裝流程,沒有邊角料,3D技術的這些特點,將在某種程度上重新定義工廠。若成本進一步降低,個性產品將獲得和規模產量同等的競爭力。有人預計,到2020年之前,3D打印機將可以從事小規模生產,製造過去的勞動密集型工藝品和商品。

這項新技術正在因此而重塑全球製造業格局。

2011年6月,美國總統奧巴馬宣佈一項新政策,並向3D打印產業支出5億美元以提升美國在製造業上的領先地位。2012年7月17日,美國《外交 政策》雜誌網站發表題為《製造業的未來在美國而不在中國》,稱「技術進步將使中國的製造業像過去20年里美國製造業那樣迅速衰落」。

「和美國相比,中國缺少DIY(自己動手)的習慣和創意設計發展的土壤。」金濤說,在新技術開啟的下一輪製造業競爭中,中國表現如何還是個未知數。

北京計算中心有一台3D打印機,其虛擬現實部經理季紅持同樣觀點,「前不久中國發明家協會組織了一些企業到我們這參觀,大多數人對這一技術不敏感,不覺得它物有所值,唯一產生興趣的是一家想做『山寨』眼鏡的企業。」

而在這個行業中浸淫多年的林永利覺得不必太擔憂,到目前為止,技術還存在一些侷限性,比如材料限於塑料、樹脂和金屬,精度也只能精確到幾十毫米,在規模化生產方面也不具備優勢。他說,「3D打印機不是萬能機。」

無論如何,3D打印技術實現了一種可能,只要你有一台電腦,一個想法,不管你在窮鄉僻壤,還是繁華都市,都可以通過自己的方式,改造這個世界——至少改變自己的世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6102

談談股市和實業的區別 長袖善舞方為雄

http://xueqiu.com/8337980271/22191651
早年在投資時,總是犯一個毛病,總是喜歡那些低估穩定類股票。理由自然也很充分:1,在淨資產價格附近購買,和實業資本打成平手;2,長期ROE高於15%,能做到和實業收益率持平;3,拿著這些股票,總是能睡的踏實

這麼做,確實可以拿到穩當的收益,比如當年的深赤灣B,以及現下的魯泰B、大秦鐵路、中國建築等。不過時間久了,自然也發現了問題——這些股票總是漲得很差。大盤下跌時,它們確實封堵了下跌空間,但上漲時卻總沒有大盤漲的多,更比不上其他那些成長股。

後來一直在琢磨,希望能弄明白到底是怎麼回事兒?

思來想去,覺得有一點錯了——將股市完全按照實業來做(其實這可能並不是一個錯誤,按照這條路走,你一定可以走向財富之路——大部分人還沒過這一關)

但如果實業和股市是同一個玩法,兩者又有什麼區別呢?我們為何稱自己是股市投資者,而不是實業投資者呢?

既然有區別,那就需要找到股市的獨特性,特別是中國股市的獨特性。

1,中國股市傻子多。

實業人士雖然也有傻子,但傻子的比例肯定沒有股市高——中國的傻子比例更高!

既然如此,我們就得明白這群傻子喜歡什麼?傻子們喜歡成長性,喜歡概念!

所以我們經常可以看到那群2B的週期股和爛泥扶不上牆的概念股居然比業績優秀的公司漲得更好!

那我們在選股時,就自然要對成長性和概念予以重視

這麼說其實很扯淡,聰明的投資者在選股時,首要考慮的是立於不敗之地。

所以聰明投資人一定要求投資標的有盈利底線,而有盈利底線的公司一般都是那些經營十分穩定的公司。它們不是沒有成長性,而是短期內業績一定不會有大幅變化——有護城河的公司更是如此。

2,實業需要持之以恆,股市卻必須朝秦暮楚。

前陣子爆發了著名的京東—易購約戰,蘇寧股價一落千丈。

在這場比較中,我更看好蘇寧。大家可以拍磚,但我先陳述下自己的幾個觀點。

A:零售業的競爭,首先看模式比較。

京東的網售模式確實比蘇寧領先,網上銷售給客戶了更好的便利性和選擇度。

不過既然網售還是零售,那它就必須具備零售業的基本流程:搶奪客戶、促成交易、付款模式、物流配送、售後服務——這些一個都不能少。

最難的是將這幾個點整合,而不是單單一個方面突出。當年沃爾瑪、亞馬遜的崛起並不是改變了零售業本質,而是重新將上述流程進行模式創新。

如果僅憑一個網站頁面,就認為是模式創新,那這場創新注定是低壁壘的——經不起競爭對手的攻擊。

概括來講,京東和蘇寧都沒能改變零售業的經營模式,有的只是對模式的一些修修補補。

B:零售業的競爭,其次看體系整合。

京東現在的優勢在於其網售品牌——京東商城已深入人心,自有的物流體系開始啟用,各地的倉儲也大規模投產,與商戶合作順利。

蘇寧的優勢在於——品牌知名度早已建立(蘇寧易購的單品牌策略要比國美的雙品牌策略更優),更大規模的倉儲基地和物流體系,支付體系的建立。不足則在於網站運營不暢。

從體系整合來看,京東在前端佔優(網站運營和商戶合作),而蘇寧則在中後端佔優(支付體系、倉儲、物流),同時,蘇寧在線下的優勢被市場忽略了。

C:零售業的競爭,最後看規模實力和資本實力。

零售業是一個典型的「規模優勢」行業,規模越大,成本越低,定價能力也越強。國美和蘇寧說自己京東是個孩子,不是沒有依據。

這種行業,除非自己犯錯,否則強者恆強。當年的蘇寧、國美就是這麼一步步走上來的。當然,這種做大一方面要苦練內功,另一方面要合併收購。當年沒能拿下永樂估計是張近東老闆長期的痛吧!

另一方面,在零售業的競爭中,誰有錢,誰就能玩到最後!

為啥當年是國美和蘇寧能存活下來形成最後的雙寡頭——在資本市場上市且大量融資是主要原因吧!

現在京東的劉老闆資金實力跟蘇寧的張近東不在一個水平上。京東想借助短期盈利加速盡快上市也是不得已而為之,否則最後的結局一定是跟國美或蘇寧簽個收購協議,將京東一賣了之,就如當年的陳曉或張大中,只是賣個什麼價的問題!


不過即使蘇寧能最後挺過來,股價的下跌也是必然,誰讓股市就是喜新厭舊,朝秦暮楚呢?對實業公司來說必須的調整和陣痛,對股市來說就是暴跌!蘇寧如此,SOHO也如此。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6910

獨家專訪︾宏碁精神領袖談台灣科技業的未來 施振榮:台灣要微笑 還差最後一哩!

2012-9-3  TWM




「微笑曲線」理論問世已經二十年了,台灣品牌將其奉為圭臬,卻在二十年後的今天,宏碁、宏達電雙雙跌跤。究竟宏碁、宏達電遇到何種難題?在台灣科技業大轉型關口,《今周刊》專訪施振榮,替台灣科技業開藥方。

撰文‧賴筱凡

「我從來沒有後悔用過蘭奇。」八月底盛夏,坐在餐廳包廂裡的智融集團董事長兼宏碁創辦人施振榮,語氣堅定無比地這麼說著。在他提出「微笑曲線」理論二十年 後,一手創辦的宏碁卻遇上史無前例的危機。但他始終秉持一貫樂觀的態度,用蘭奇、不用蘭奇,都是從宏碁利益最大化來思考,他也相信宏碁能再次轉型迎接新挑 戰。

一九九二年,施振榮提出「微笑曲線」,啟動台灣科技業分工大轉型,也催生了大大小小的台灣品牌。只是,二十年過去,「微笑曲線」從科技業出發,如今,為何台灣科技品牌遭逢空前的挑戰?

施振榮完全沒有思考,一針見血地說:「他們想做『微笑曲線』,卻沒做到『微笑曲線』的最上端,最後一哩路的差距,成了宏碁、宏達電最難突破的關卡。」

台灣科技品牌第一個盲點

研發技術不夠前瞻

這二十年來,「微笑曲線」成為台灣科技業發展的圭臬,宏碁、宏達電都是「微笑曲線」理論的奉行者。然而,宏碁、宏達電卻雙雙在品牌路踢到大鐵板,看在施振 榮眼裡,他直接指出台灣科技品牌的第一個盲點,「就是研發技術不夠前瞻!」以宏碁為例,近兩年來,宏碁下、華碩上,雙A競爭之間的消長,施振榮很清楚,造 成這種結果的最大原因,就是宏碁缺乏研發設計能力。

二○○○年,那是宏碁二次再造,施振榮一手確立了專業分工的策略,將宏碁集團一分為三的「ABW」家族,A家族也就是品牌經營為主的宏碁(acer),B家族則是以明基(BenQ)為首的明基友達集團,W家族讓緯創(Wistron)走向一條專業代工製造的路。

建立在專業分工策略上,宏碁將研發設計團隊全數切給了緯創,「這是問題所在,所以,宏碁第三次再造,就要解決這件事。」施振榮直言,近兩年宏碁走得很辛苦,也讓他們不得不啟動第三次再造,就是希望讓宏碁重回往日光景。

然而,研發技術缺乏前瞻性,絕對不僅是宏碁的問題,而是台灣科技產業共同面臨到的難題,「如果你的研發技術夠前瞻,就能在前頭設下路障,後面想通過的人,就得付過路費。」施振榮口中的路障即是專利,而過路費就成了權利金。

不懂客戶要什麼 只能追隨抓緊華人市場 台灣仍有未來高通就是設下路障的代表,高通在3G通訊技術擁有大筆專利,讓後進的聯發科吃足苦頭。即使聯發科今年開發出殺手級3G晶片,但高通設下的專利路障,讓許多聯發科客戶用聯發科晶片,卻還得付權利金給高通。

「蘋果也是如此,專利競爭在高度競爭的科技業裡,已成常態。重點不在於蘋果用專利訴訟方式制衡對手,而是蘋果的研發技術夠前瞻,這才是台灣科技業所缺乏 的。」施振榮說,過去台灣研發能量不低,但多著墨在學術層面,由學術人士主導研發資源的分配,導致台灣始終缺乏能應用到終端的技術。

台灣科技廠在「微笑曲線」左端的研發踢鐵板,在右端的品牌、行銷也沒討到便宜。「宏碁、宏達電為什麼經營得這麼辛苦,就是不懂客戶需要的是什麼、不知道 Customer Inside。」即使宏碁、宏達電經營品牌已經這麼多年,但施振榮搖了搖頭,「如果我們知道客戶需要什麼,那iPhone、iPad就不會是由蘋果做出 來,賈伯斯才是真正懂客戶要什麼的人。」「台灣科技廠太習慣站在『微笑曲線』的左端想事情,都從研發角度去想消費者要什麼,這要改。真正站在第一線與消費 者接觸的是『微笑曲線』右端的人,要用右端去引左端,知道客戶要什麼,研發技術才能跑在前面。」施振榮說。

拿明基的投影機為例,全球市占率衝上一○.八%,坐二望一,「KY(明基董事長李焜耀的英文名)在投影機做得很好,可以從右端引導到左端,了解消費者要什 麼,技術研發也會走在前面。」難道台灣科技企業就沒有希望了嗎?以宏碁為例,縱使沒拿到微軟Win Rt平板的首發門票,他也不擔憂。「Win Rt更重要的意義在於,我們可以擺脫英特爾的限制,不再只有英特爾的處理器可選。」打破Wintel(微軟的Windows軟體平台+Intel的硬體架 構)的鐵壁箝制,台灣NB廠可以有更多機會。

「以前,台灣因為市場太小,只能以歐美市場為依歸。可是,現在不一樣了,我們有龐大華人市場支撐,誰比台灣人懂華人文化。說不定有一天,我們也能開發自己 的CPU。」樂觀之於施振榮,讓他深信台灣科技業還是有未來,只是需要時間。就像他也相信只要給宏碁時間,啟動第三次再造後,宏碁將能重回昔日風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6954

製造業的未來

http://www.xcf.cn/newfortune/bzdh/201209/t20120920_354772.htm
 每到9、10月間,珠三角、長三角便進入忙碌的聖誕訂單交貨季。然而今年,製造業廠商加班之餘,更慨嘆訂單量少利薄,與之印證的是,7月外貿出口增速僅為1%。
  出口製造業的寒冬,會延續多久?有專家的悲觀預測是拖到明年,然而以更宏大的視野看,這個看法仍顯樂觀。
  越來越多的消息顯示,在上世紀90年代全球化生產浪潮中轉向新興市場的製造業,正在回歸美國。其中的動力,固然有金融危機後美國政府對再工業化的推動,而更深遠的因素,還是技術的突破。
  數字技術的發展,正讓3D打印機成為製造業的新寵,巧克力、假肢乃至汽車、建築的生產將迎來全新的模式;機器人技術的進步,則催生出富士康的百萬「機器人大軍」計劃。在製造業中,勞動力價格要素或許終將不那麼重要。
  影響製造業的另一端,是市場的碎片化。越來越多從事外包的服裝生產商發現,以往的「一種款式、海量訂單」正被小額多款的碎片化訂單所取代。供應鏈快速響應的ZARA模式,正迎合了這種變化。
  大規模工業化生產之下,在哪裡生產,由誰來生產,決定成本的高低;而小批量生產,快速銷售,考驗的則是設計與協同。這一趨勢下,製造業回歸發達國家不再值得驚詫。《經濟學人》甚至認為,隨著製造業的數字化,全球製造業將面臨第三次大變革。
  曾經改變世界的中國製造,如今要面對數字改變的世界。這與生產精神產品的媒體處境倒也類似。在柯達破產、實體書店式微、唱片公司紛紛消失之後,傳統媒體業者越來越深切地感受到技術進步的緊逼,微博所彰顯的信息碎片化、受眾社交化特徵,更令媒體既有模式無所適從。
  探尋變局下的出路,不僅企業有需求,政府也有關注的理由。谷歌、Facebook之後,下一代的明星公司是3D Systems還是iRobot,未來會告訴我們答案,但全球製造業的重新洗牌,將對中國的就業、產業結構佈局產生怎樣的影響,已經需要研究。
   不僅製造業面臨洗牌,資本也在洗牌。近期擾攘多時的一個熱點,是中概股私有化。在全球資本紛紛由新興經濟體回流美國的背景下,越來越多中概股攜PE的資 金支持啟動私有化退市程序,不少大股東表露了回歸國內市場的意向。由於環境、理解不同,不同市場對同一企業的估值確實存在差異,然而,企業估值的最終依據 是其內在價值,對於那些缺乏自我增值打算的公司,轉市不如轉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8649

2012-11-26 美國家具業的沒落 Max 信璞上海

http://blog.sina.com.cn/s/blog_a3453d2201017byo.html

 鑑於可能會開始研究美國的家具行業,今天就先行對它們進行了一個簡視。

   額,可謂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

  通過美國本土家具市場的慘劇,我現在對相依需求有了更深刻的瞭解。如果我們把房地產業比喻成主要的製造產品,那麼家具業就是隨之而配備的零組件。

  次貸危機之後,美國房地產業元氣大傷,估計近些年來都很難回暖了。再加上人性當中「一著被蛇咬,三年怕井繩」的性格特徵,這個衰退期可能還會更長一些。

  如果說要找出一個對美國房地產業崩盤最痛心疾首的對象,除了房地產商本尊之外;那麼定然非家具商莫屬了。  皮之不存,毛將焉附?悲催的家具商們真正算得上是躺著也中槍啊!

   隨之而來的將是一場美國家具行業的大規模清洗和重新佈局,只有真正的強者才能得以挺過最寒冷的冬天。並且那些碩果僅存的美國本土家具商還要面臨來自亞洲外來客的強勢衝擊,屆時短兵相接,更是慘烈。

  但機遇往往是伴隨危機而生的,否極才能泰來,我們可以想見在這種惡劣環境下還能存活的家具商必然個個都是心思活絡,意志堅挺的角色。而且一場危機也幫助他們剿滅了競爭對手無數,如果能熬過這段最淒涼的時光,未來的日子將很有前途。

  那麼,對於真正的投資者而言,唯一需要做的就是用自己的一雙慧眼去從這些金子裡面挑出純度更高的金子,然後靜靜地等這顆金子被市場重新發掘和證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0341

美國就業:製造業的今天 農業的昨天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3224

有些大趨勢被相對較小的趨勢掩蓋了。美國製造業就業穩步減少就是這樣的大趨勢。

經濟衰退以來,美國工廠的用工人數在回升。但過去十年製造業失去的就業崗位將難以失而復得。
 
有人會將這種趨勢歸咎於國外的競爭與全球化,但經濟與政治專欄作家Tim Fernholz認為,真正的罪魁禍首是生產力。
 
 
早在全球化形成各國就業競爭以前,生產力已經讓人們能夠用較少的人手生產更多的產品。
 
下圖顯示了1973-2008年美國等四個發達國家的製造業就業下滑趨勢。
 
 
換句話說,機器人在搶我們人類的飯碗。可那倒不一定是世界末日。
 
60年前,美國農業就業者佔就業總人數的比例也是這樣開始走下坡路。
 
 
1949年,大概每10個美國人就有兩人務農。後來,機器就開始奪走他們的工作。在工業化真正開始影響農場就業形勢以前還沒有這類數據跡象。
 
但50年代與60年代生人並沒有諸多抱怨,因為並非所有的農業勞動者為失業難過,經濟還在發展,工廠為他們提供了新的就業機會。
 
這正是經濟學家希望的:節省勞動力的設備在某些方面減少了就業,但由於革新創造了新的價值,失業者找到了新的工作。
 
因此,Fernholz認為,今天的問題與其說是製造業的工作崗位越來越稀缺,不如說是沒有找到能替代這些崗位的地方,這實際上要問後工業經濟體的社會與經濟機制。
 
對於美國工人,確實需要多一些抽象思考,政府要集中發展教育,可能關係到提供一些服務,當然還有互聯網。
 
轉型對美國社會是痛苦的過程,但如果想一想當年農業勞動者曾經成功轉變,就會覺得這應該是值得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3923

中國銀行業的真實感受 蔬芙

http://xueqiu.com/3069737339/23523488
民生銀行我是2012年6月份買入的,當然起是我是買入整個銀行業,當然我發現民生銀行的機會非常偶然,就是研究銀行股的時候發現如此有個性的公司。雖然金融行業別人都說沒什麼好研究的,但是我認為銀行業和宏觀經濟的關係非常大,我對宏觀比較熟悉,所以研究起來不像其他行業那麼吃力,尤其是醫藥行業,對於我們這種外行人簡直就是天書一樣。

至於為什麼我要買銀行業,其實到底就是討論什麼是牛股,因為股票也分長短線,牛股的意思是價值投資+中長期持有。當然很多人說價值投資在中國就是扯淡,其實不然,估值的藝術很微妙了,單從財務報表是不能概括全貌的。在我看來,天時就是股票的基本面,地利是行業內的「特殊之處」,任何包括很多,第一是管理者的理念,第二是所謂的技術面,莊家的籌碼和買入時間點。每人能預測未來,包括我我也不能,但是Oak Tree 的Howard Marks 說過一句話,當市場過度悲觀的時候,買入,當市場過度興奮的時候賣出。當然這個是很主觀的,但是我也研究出一些「量化」的方法可以做到。另外,可以考察莊家對這只股票的鍾愛程度,我運用的主要就是籌碼分析方法,可以很清楚看到莊家的點位在哪裡。他為什麼要保護某個階段的價格。我認為銀行業未來會分化成"土匪「和」貴族「,貴族諸如招商銀行行和平安銀行之流的,土匪是民生和興業之流的。因為中國銀行其中一個問題是同質化非常嚴重。

本篇文章由於篇幅關係,我們會討論中國現在銀行最主要的問題,其實我買銀行股不等於銀行股就是很好,銀行業有很大的改善空間,作為一個壟斷企業毫無競爭意識,這是非常仍讓人痛恨的。

中國銀行業不像那些券商報告寫得那樣的,例如說那麼有效率,對存貸管理是多麼的有效。其實我覺得中國還不是一個市場經濟,對於所有行業都是這樣,金融業尤其。都是政策在調控。

所以此篇文章的思路是從上而下分析方法,高盛之前發佈一篇報告認為中國的股市波動有90%都和宏觀指標相關,在高盛的量化選股亞太策略當中,有一些結論是非常值得我們參考的:

(1)中國的股市波動率和月度和季度宏觀數據非常密切,從幾百個宏觀指標當中高盛挑選了幾個重要的宏觀數據,GDP,CPI-GDP增速、匯率、金融政策(央行的行為)。雖然這些指標有點大眾化,但是對於行業的分類來說卻非常敏感,現在易綱公佈了今年的GDP預測會維持在7%-8%左右,我相信未來幾年都會維持在這個區間,因為高速增長在中國已經完成了,問題是如何提高質量才是首要的任務,此時我們的策略應該有所調整,就是應該將「宏觀策略「轉去」行業策略「過去幾年當中,我都是做宏觀策略居多,然現在行業策略更加重要。
(2)銀行業,根據投行的研究,在亞太地區是極其收到央行政策的影響。未來幾年我們可以預見幾樣東西,金融頻繁地改革,這個要看習總和李總在總體策略上面的趨向,一般來說習總傾向於比較激進的金融改革,發展私企而政治改革則保守,而李**也支持中小企業發展(SME),而現在中國很多問題都比較嚴重,尤其是貧富懸殊問題,另外更加重要的是:國企的發展模式需要變革,因為在過去的20年中,國企的低配置效率和高收益擠兌了不少民企,在2011年民企已經被弄得雞毛鴨血了。如果還不在這方面有政策的話,群眾對這種改革的內心會變得更加不安,社會動盪會繼續加快。所以圍繞中小企業的一切發展是相當於有利的,另外一個話題就是城鎮化,但是也是繞不出這個發展。
(
3)銀行業以後會走向分化,現在可以看到四大行(中工農商)已經非常飽和,其實這些銀行內部有著典型的國企風範。按照平安銀行來說,以後會走供應鏈金融方向,大家可以注意一下它的策略和方向,平安未來會和互聯網結合起來發展。而招商銀行,一向是財大氣粗,看屌絲不上眼的,如果你經常看行長講話,就知道馬行長是不屑於和屌絲為伍的,而招行的信用卡服務我也領教過,沒有五萬的現金或者低於五萬的就要立刻扣錢。而另外一類「土匪「代表的莫過於興業和民生,經常會有人比較這兩間銀行,因為網上瘋傳興業鋼貿倒閉或者是龐氏騙局。民生銀行的表現也是,風險太過激進。但是我認為,這與根本發展不想違背的,銀行就是要有自己的特色。拿美國的銀行來說,Wells Fargo典型的存款銀行,而Citi是信用卡銀行,而當地的一些提供學生信貸的辦卡可以免年費,其他銀行不行。這是好事,因為只有多樣性發展市場才能健全,不是什麼都是大而全,統一才好。至於投資者怎麼選擇,風險怎樣對沖是投資者的事情了。

我認為中國真實的銀行業以及存在的問題:
我曾將在國有銀行實習過對這個比較瞭解,跟大家說說基本情況,雖然不一定對但是確實是感受。

銀行永遠的核心業務是風險管理,再多的風險管理都不為過。銀行業在所有行業當中的地位就是渠道(channel),盤活整個經濟的渠道。就像一個城市的地下水系統,如果搞得不好,就會像中世紀的倫敦一樣,不但環境不好,還能使人惹上瘟疫。銀行其實也是一樣的,資金在中國通常會遇到很多問題。

第一是渠道不暢通,大家可能已經遇到過了,我在興業銀行轉賬同一個省但不在一個城市的都要收手續費,手續費很高,那四大行的更加不用說了,每一筆都要扣錢,那樣財大氣粗的銀行卻要對雞毛蒜皮的事情和利潤都要剝削我們這些小市民,著實是沒有東西賺錢。

第二是標準化的銀行其實不標準,這是涉及到中國特色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法規朝令夕改,而且在執行過程當中完全違法違規也是有的,這對於銀行的風險管理那麼突出的企業來說是一個恥辱。最明顯的例子是銀行剋扣費用的問題,以前開了一大堆信用卡,但是銀行更改年費的時候並沒有通知你,你的卡原來並不多錢,幾百塊錢,但是幾年過去了,銀行給你來個突襲說你反而欠銀行的錢,這種情況不但新聞報導多次,而且只我身邊也發生過很多次。所以每次我都懷著怨念去銷卡。別看這些問題是小事,其實這裡往往發現了風險監管不當的問題。銀行的風險不但是員工的操作風險需要管理,內控風險現在四大行倒是做的很不錯的,但是完全沒有將客戶的利益擺在前面。你說客戶能對銀行有忠誠度麼?

第三是中國的銀行在貸款上面永遠是高帥富的聯姻,如果大家看了UBS的報告《中國貨幣政策手冊》這本說明書可是對中國銀行有些瞭解,但是現實情況並不是這樣的,裡面有一個和能突出的例子,就是說在改革開放前,中國的貸款是配給制度,就是所謂的貸款「指標」每年需要完成多少,話說的倒好聽,改革開放之後就沒有這種情況出現了,但是事實不是這樣,為什麼2011年會出現那麼多民企老闆跑路?是因為沒錢麼?絕對不是,銀行是絕對有的,只是銀行害怕風險,他們的貸款指標是貸款給大企業完成的,而且是熟悉的大企業,更多的行內做法是:如果貸款的指標完成不了,就暫時「貸款」給大企業,讓企業在科目上面做個對沖,然後就放了一年「安全」回家了,銀行可能會壓低貸款利率給這些企業。問題是為什麼會有那麼多人做這種傻事,出現這種馬太效應?因為貸款的指標是和當年的獎金息息相關的,雖然銀行對外說,是啊我們的確是按照貸款的供需來做的,已經按照市場經濟來調節貨幣的供給,但是事實是這不是市場為導向,而是獎金為導向的問題。這會出現很大的問題,那就是資金的錯位配置導致市場的效率極度扭曲和降低。這非常不利於自由市場的發展,儘管我同意中國銀行應該有壁壘,但是一定要引入相反的力量與之抗衡這才能進步。

第四是銀行的利率問題。存款利率上下限應該要放開,利率市場化是金融改革必須的事情,這符合當前十八大備忘錄裡面的思想。中國的存款利率和貸款利率是兩個極度不平衡的東西,之前有研報表明美國和日本市場利率化之後,存款利率都會向市場利率靠近,我想現在的市場利率更加接近於我們這邊的「黑市」或者「錢莊」利率,而存款利率和這個差一大截。

第五是服務意識不強,我最近經常到銀行站點,說實在我不是某券商分析師,我只是代表投資者的利益。我現在經常委託在銀行的熟人自己進行調研發現銀行太多問題,歸根究底就是危機意識不強,這是壟斷造成的。我拿一個很細微的觀察大家便可以知道了,根據券商研究,銀行年末是有存款減少的效應的,因為過年,所以很多人都要拿錢回家過年。這是中國人的習俗,所以此時銀行經常準備的」現金「科目的數目會大幅度增加,因為以備很多要提款。這個想法和服務是好的,但問題是資金有時候不能有效配給,就好像有時候我去興業銀行和光大銀行調查,上個星期就是因為某些支行的提款機每天才補充一次存款,而提取的人很多,所以到了晚上很多人都在ATM提不到錢,一問之下,櫃員說我們規定是每天只能在ATM補給一次存款,並且有人存有款項的時候,都不能同時提款。所以導致有些人拿著信用卡卻沒有錢拿的情況在年末的情況經常出現,而銀行對此無動於衷。如果是你你會怎麼做呢?當然不但是這個問題了還有很多細節問題都反映了銀行的服務意識不強,只為有錢人服務。所以支行此時應該根據人流路段情況按比例來補給ATM機的存款並且按照季節因素做出調整。雖然看似這些東西都是很小的事情,很不值得一提,但是做這些東西的確是事半功倍的效果。手續費是一個收入,另外服務業提升了,軟實力對銀行現在更加重要。

我認為很多券商銀行報告都只是很簡單從財務報表入手,忽略了很多估值因素,除了對銀行的CAMMEL模型分析以外,對管理和其他因素甚少考慮。往往在中國這個因素是非常重要的。有這樣的背景我就可以寫民生銀行為什麼會那麼有個性,當然這是因為我喜歡有個性的東西。民生銀行的核心競爭力不是在於單有小微貸款的定價權,因為利率自由化會給銀行帶來更多的競爭。民生銀行的作用是真正活化了民企的產業鏈,保護中國民企的上下游產業,還有就是風險控制能力極強,因為他們很多東西都是在前線,所以收集的市場信息會比別人快好多,而且他們的貸款基本是供應鏈的模式,活化了一個行業的資金流動。這是中國亟需的,正是因為這種深入到民間的服務意識,才能使民生有更強的增長模式。另外我調查過其他銀行的小微貸款業務,都不太完善,第一是條件高,抵押方式單一,必須有很多的抵押才能放款。第二,不是真正想幫助行業的發展,只是為自己銀行的」收益「做打算,如果你看看招商銀行和工行就會很清楚,他們不是和企業形成」互惠互利「的模式,而是用」利己「的模式來營運銀行,這和民生的發展模式很不相同的。民生銀行的董事董文標明確在多篇報導新聞中指出,一起和中國企業成長,幫助真正的民企。這個從民生銀行的內部框架就已經可以看出來了,和大部分銀行設置是非常不同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422

請研究中國銀行業的產能過剩問題! 張化橋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c88c400101n4jq.html
2006-07年,美國的銀行業佔到整個股市的利潤總額的三分之一。然後。它轟然倒塌。為什麼?嚴重的產能過剩!為了讓這個行業不斷有利潤,聯邦儲備體系斷斷續續減息長達20年。減息的結果當然是存款利率幾乎為零。銀行即使在資金成本如此之低的情況下,賺錢也不容易,因為好的機會已經被充分挖掘,利用。怎麼辦?加大槓桿,投資高風險的資產,給那些沒有還款能力的人們放款,或者閉上眼睛投資。

中國的銀行業佔整個股市和整個企業界的利潤總額的比重早就超過了美國2006-07年的高峰。咱們把存款利率壓低到通脹之下,保證那些活寶貝有足夠的利潤。

咱們在2000年發明的四大資產管理公司就是個巨大的錯誤。它們的結果是:銀行資本金大增,放款能力大增。後來,咱們讓銀行做IPO,發行可轉債,配售,供股,發行優先股等等,都極大地刺激了它們的放款能力。這種高速的產能擴張本來應該導致銀行業利潤率大跌,但是,由於咱們政府壓低存款利率,這個行業的利潤還是很肥。

表面上看,由於大量壞帳的出現,中國的銀行業資本金可能並不夠。但是,銀行業是個奇怪的行業。即使它沒有資本金,甚至是資不抵債,它依然可以創造信用。它只需要牌照,信心和流動性。大家看到每年咱們銀行業的貸款增長15%,所以倒算過來,咱們需要給它增加資本金。但這是本末倒置,非常危險!我們應該用資本金的多少倒逼過來,決定貸款額的增長率。

長期以來,咱們的貸款增長率高於經濟的增長率。如果我們不斷地迎合貸款的高速擴張,不斷地給銀行增資擴股,並且讓越來越多的銀行上市集資,同時壓低存款利率,最終的結果是,全中國只剩下銀行業,沒有其它行業。水多了加面,面多了再加水。最後我們剩下的就是一堆面,但是,廚師也被吃進去了。這太可怕了。

貸款不斷地高速增長。但是好的貸款機會並不可能這樣高速增長,結果是,大家競相降低貸款標準,導致次貸危機。

這個問題,我建議大家研究。我感到,咱們的銀行業也許一直在錯誤的道路上行走。房地產泡沫,高通脹只是兩個症狀而已。注意:銀行業的產能過剩比鋼鐵業,水泥廠和電解鋁嚴重百倍,惡果也要大百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837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