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本土快餐:一二線市場的夢想與尷尬

http://www.21cbh.com/HTML/2012-1-31/5NNDIwXzM5Nzk5Nw.html

「不要小看二、三線城市,服務好有3億~4億人口的中西部,足以成就一個偉大公司。」這是海納亞洲董事總經理龔挺在鄉村基登陸紐交所後說的一句話。

也就在從中國中西部重慶起家的鄉村基上市之後,本土中式快餐企業開始被外界寄予極大熱情。它們依靠特色菜品、平民價格、社區營銷成為當地的區域快餐老大。

但當肯德基、德克士等將店面下沉到二三線甚至縣級市後,中式快餐卻步履蹣跚。

主攻差異化

與人口近千萬的特大城市不同,三四線城市有自己獨特的消費特點。而在這裡發展的本土快餐連鎖都善於避強擊弱,放大利用當地消費特點,不與從一線來的競爭對手正面競爭。

菜 品是中式企業建立差異化、錯開競爭的基本手段。與西式漢堡、比薩等產品不同,中式本土快餐多以套飯和麵食為主。如鄭州一帶,便有主打燴面的簫記、合記燴 面;西安一帶,有主打涼皮的魏家涼皮;蘭州一帶,有主打牛肉麵的黃師傅牛肉拉麵等特色產品。而鄉村基,也是以川味菜品與其他洋快餐區別開來。

「中式本土快餐一般都是從區域市場起步的,起初在菜品設計上一定是以當地居民消費習性為參考。」中國連鎖經營協會一名人士說。

除菜品風味依靠特色外,價格也是對抗肯德基們的撒手鐧。相關數據顯示,中式快餐客單價一般為西式快餐客單價的1/3~1/2,即5至10元。以蘭州黃師傅牛肉麵為例,幾經提價,人均消費仍僅為5元左右。

即便是鄉村基,做的也是人流量生意,而並非單客生意。鄉村基財務數據顯示,其店面每天接待上千人,有些位置好的店甚至高達3000人,但客單價僅10元左右,遠低于洋快餐的20元至30元。

此外,在店面選址與宣傳手法上,與肯德基等傾向於選址鬧市商圈、依靠報紙電視廣告不同,在三四線城市耕耘的快餐店傾向於選擇社區店,靠口碑積累人氣。

中投顧問高級研究員黎雪榮說,這跟中國三四線市場特別是鄉鎮市場的消費特點有很大關係,這裡具有大社區屬性,口碑傳播比打廣告更有效,人流量往往是靠熟人相互帶動形成。

離一線還有多遠

相比洋品牌,本土快餐品牌影響力遠不及。在河北保定市,當必勝客當地首店兩年前落地時,甚至成了一件盛事,許多人年初二也在排隊消費。

而在鄭州市,儘管蕭記燴面、合記燴面在當地居民中口碑甚好,但銷售額、連鎖規模上依然不敵麥當勞、肯德基。鄭州市快餐連鎖前20強中,前兩名依然是麥當勞、肯德基,合記、簫記甚至沒上榜。

已上市的鄉村基在重慶的局部表現不遜肯德基。鬧市區甚至能見到肯德基上座率不高而鄰近的鄉村基排隊候位的景象。但當鄉村基進軍一二線市場時,卻發現了難處。

二、三線城市規模相對小,飲食口味、習慣相對集中,經營容易。但當這些本土區域品牌進入一線城市,按以往經驗運營時,多數並不成功。鄉村基上海豫園店在2010年4月開業,本想借世博東風,在大城市立足,但去年11月、今年3月,它相繼關了上海豫園店、江漢路分店。

原因是不賺錢。習慣了低租金、低人力成本運營的鄉村基,進入上海核心地帶後,很快發現低客單價無法適應高成本模式。上述連鎖經營協會人士表示,主要是品牌影響不夠,不能吸引原本吃肯德基的消費群體。

「中國本土餐飲品牌的地方割據非常明顯,這些區域本土品牌都想進入一線市場後進駐全國,但是去一二線比下沉到三四線更難,品牌就是最大的跨越。」該人士表示。

除 了品牌影響力,中餐的標準化是制約這些區域品牌難以跨足全國的另一個障礙,「這幾乎是每個中式快餐連鎖企業都會遇到的難題,這背後是完善成熟的盈利、營 銷、管理體系的支撐,而在三四線城市發展的快餐顯然嚴重缺乏這一能力,沒有標準化,開店速度、店面規模就不能保障,複製擴張就會受阻。」該人士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963

TPG:不輕鬆的「本土化」

http://www.21cbh.com/HTML/2012-2-11/wMMDcyXzQwMDkwMw.html

龍年2月6日一大早,TPG即在上海召開新聞發佈會,宣佈其人民幣基金已成功完成首期約40億元的募集。

這無疑為冬天裡的PE(Private Equity,私募股權投資)行業帶來一抹亮色。在PE市場2012年表現出募資乏力的整體環境下,TPG,這家管理總資產規模超過480億美元的基金公司的管理團隊,也完全有理由為此感到欣慰。

早 在2010年3月,TPG的創始合夥人Jim Coulter就已經到中國為人民幣基金鋪路:一方面,給國內幾家大的投資機構介紹成熟市場的LP篩選GP的經驗,還向聯想柳傳志討教政府公關、市場品牌 宣傳之道。而彼時,與TPG比肩的幾家大型外資PE機構如凱雷、黑石等,都已經在如火如荼的人民幣基金市場取得了階段性進展。

此前,TPG在亞洲可以投資的共有3支比較重要的基金:一隻是42億美元的基金,一個是美國的基金,還有一個是由合夥人兼大中華區聯席主席王兟管理的14億美金的TPG增長基金。

對於首期人民幣基金的募集成功,王兟稱,「這是TPG在中國發展的又一里程碑」。

設立人民幣基金不過是TPG本土化進程中的其中一環,此前,基於本土化,TPG還做了很多嘗試,比如,吸引更瞭解中國市場的本土人士加盟;投資定位上的調整,從絕對控股的併購型基金到相對少量股份的投資定位等。

但其間也並非一帆風順。

波折的首期人民幣基金:18個月、40億

2010年8月,TPG在上海、重慶兩地發起設立人民幣基金,募集目標總金額為100億元。

時隔18個月後,TPG宣佈總募集目標的40%獲得LP認購,即形成了約40億元的總投資能力。

同樣是100億元的規模,弘毅第二期人民幣基金於2010年10月末開始募集,在2011年5月份即完成全部交割,無論是速度,還是規模,都超預期,弘毅原計劃募集80億元。

相比之下,TPG的人民幣基金募集速度算不上快。王兟稱,「當下市場情況對募資並不十分有利」。

對於2011年的募資市場,國創母基金的投資人王吉鵬也表示,「2011年上半年延續了2010年募資相對寬鬆的狀態,但下半年情況就變化比較快了,9月份之後,最終能夠募到一定規模的基金很少。」

Chinaventure提供的數據也佐證了這一點:2011年前三個季度,完成募集的人民幣基金數量分別為117、140、151只,而第四季度只有53只;而從募集規模看,第四季度的數字是371.89億元,而前三個季度平均都在500億元以上。

根 據TPG宣佈的新聞稿件,首期40億元中,90%來自非國有民間資本。之前有媒體報導援引王兟的話說,「散戶投資人不是募資對象」,王兟還強調,TPG嚴 格遵守國家發改委在年前發佈的最新通知,把募資的有限合夥人(LP)鎖定在具有單筆投資能力超過1000萬元的投資群體。

據記者瞭解,以協助PE募資的服務機構諾亞財富也並未參與TPG的此次募資。

在此之前,上海和重慶兩地都在試點QFLP制度,也有其他的外資PE機構通過QFLP的渠道獲得人民幣投資。

至於TPG本次人民幣基金的LP中是否有QFLP,目前為止,TPG是否已經具備了這一資格,還未有確切消息。

「如果沒有QFLP,僅在國內民營非散戶的LP中募集的話,如果真能募集到40億,還真不容易」,曾就職於摩根大通亞洲投資基金的李民(化名)認為。

目前還在人民幣基金募集過程中的一位GP告訴記者,「現在手中有錢的人比以前少了,另外,稍微有點經驗的LP選擇餘地也多了,也變得比較挑剔」。但他認為,「如果有社保、國創等機構LP支持的話,會好很多」。

TPG王兟表示,「保險公司和社保是我們下一步去爭取的投資人」。但在其100億元的總募集目標中,TPG計劃一半以上來自非國有民間渠道。

但英國《金融時報》在2010年8月的一篇文章中,援引TPG聯合創始人Jim Coulter的話說,TPG「將尋求從中國養老基金和保險公司籌得新基金的大部分資金」。

如果上述說法屬實,也就意味著,在人民幣基金的LP組成上,TPG的計劃發生了重大轉變。

有外資大基金工作經歷的李民(化名)向本報分析,國外知名的PE品牌進中國時,通常會設想,憑藉其在國際上的名聲,社保等大機構不會不知道他們,所以,在中國募人民幣基金應該不是件多麼困難的事情。

「像社保這種非常國有化的機構LP,他們的錢能否委託一個國外的基金來管理,是非常小心的」,李民認為,GP團隊是國有機構LP的主要顧慮,所以社保要投的話,會首先考慮弘毅、鼎暉這些GP團隊非常本土化的機構,而非凱雷、黑石等。

漸進式的團隊本土化之路

事實上,在宣佈募集人民幣基金之前,TPG的大中華區團隊已經開始漸進式本土化之路了。

據2010年8月財新網的報導,TPG在成立人民幣基金時,原計劃「由其中國區聯席主席王兟和馬雪征牽頭管理,團隊將朝本土化方向轉變。」

馬雪征於2007年加盟TPG,任中國區合夥人。在邀請馬雪征加盟時,Jim Coulter就曾直言不諱的表示,TPG「很需要瞭解中國市場,瞭解中國企業,能一下子看懂企業的人」。

2011年2月,突然傳出馬雪征告別TPG的消息,引起業界廣泛關注。在TPG宣告人民幣基金募集成功之際,馬雪征已經以博裕基金創始合夥人的身份在PE界馳騁了約一年時間。

此前的2010年,TPG中國已經流失了一員大將:在TPG效力12年,為之創造深發展等經典案例的原董事總經理單偉建。

在單偉建、馬雪征離開後,TPG的中國團隊也很快得到補充。

而今,貝恩資本原董事總經理黃晶生的簡介已經出現在TPG增長基金的官方網頁上,關於他的介紹是:2011年8月加入TPG,擔任TPG增長基金和人民幣基金的合夥人,坐鎮上海。黃將與王兟一起負責TPG的人民幣基金。

在2005年加盟貝恩資本之前,黃晶生還曾在軟銀亞洲任職,投過盛大等案例。而王兟在2006年加入TPG之前,王兟還先後在高盛和TOM集團任高管。

「他們(TPG中國高管)在國內中小板、創業板做過哪些成功的案子?」一位人民幣基金的合夥人反問,「在目前這個環境下,即使融到了這麼多錢,下一步如何投資,如何提供增值服務,如何退出,路還長著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117

「突擊入股」終結之後:本土PE憑什麼打天下?

http://www.21cbh.com/HTML/2012-2-18/yNMDcyXzQwMjcyNA.html

「我們之前做的工作都是低附加值、低技術含量的」。一位知名人民幣基金合夥人私下表示。

的確,過去兩年的全民PE熱潮中,PE投資看起來是件非常簡單的工作:找到準備或者快要上市的企業,投資它並取得部分股權,等企業上市後股權價值漲十幾倍甚至幾十倍。一夜之間,PE從業者從原來的高端而又神秘,變成一群像買賣白菜一樣投企業然後賭過會的「貿易家」。

過 去半年,這種搶pre-IPO項目的熱潮在慢慢退散,首當其衝的是,「突擊入股」現象日漸減少。整個人民幣基金市場,但凡叫得上名字的本土基金都在喊「到 前端去」。而以前習慣於從一二級市場中獲取利差的投資者們,能跟手中有了人民幣的外資基金,在真正的「私募股權投資」上一較長短嗎?

漸漸消失的「突擊入股」

龍 年開春,證監會公佈了480多家排隊IPO的企業的名單。投中集團根據名單,統計了PE和VC機構入股這些企業的情形。見下圖可知,一共發生了300多筆 基金入股企業,其中投資時間的高發期是2010年,2011年入股的僅有7筆投向創業板擬上市企業以及16筆投向主板擬上市企業。

這其中有多少筆「突擊入股」呢?公開資料顯示,機構或個人投資擬上市企業的時間,符合以下條件時為「突擊入股」:創業板擬上市企業為證監會受理日前半年之內,主板擬上市企業則為招股書刊登日前一年以內。

以此規定來看,所有機構入股創業板擬上市企業,都不是「突擊入股」;而投資機構入股主板擬上市企業中,就算未來有「突擊入股」,也在極少數。

遺 憾的是,投中集團未能統計個人入股的情形。但幾位券商投行部人士都告訴記者,去年夏天,監管部門在保薦人培訓會議上,公開表示企業要儘量避免「突擊入 股」。此外,監管部門對自然人入股擬上市公司,審核非常嚴格,尤其是涉及突擊入股的,「會裡要求自然人入股的,要證明出資來源是否真實和合法,並附上此自 然人最近五年工作經歷等。」

上行下效。上海一位保薦人告訴記者:「一般如果企業不是特別缺錢,我們都會建議不要突擊入股,尤其是不要個人突擊入股。因為這可能會拉長監管部門審核的時間,為企業上市帶來更多變數。」

一家深圳券商投行部人士則分析:「就算監管部門不打擊,突擊入股也會減少。因為2009年創業板才推出來,一瞬間的財富效應,很多人去做PE,到處去找要上市的企業投資。現在,好一點的企業都有機構投了,哪裡還輪得到一般的機構去做pre-IPO。」

上述深圳券商投行部人士表示:「以前會有做投資的朋友問我有什麼好的公司可讓他們投,現在反過來,我做的項目中,有30%是我做投資的朋友介紹過來的。他們有的已經投進去了,給我們承銷;也有考慮投的時候,就告訴我,順便讓我幫忙看看,這個企業上市的前景如何。」

綜上可知,曾備受爭議的「突擊入股」,在未來這批待上市企業中,可謂蹤跡罕有。

IPO門口的「野蠻人」面臨轉型

在IPO門口,突擊入股的機構中,有一支強大的隊伍是券商直投。

為此,一家券商直投公司高管厲勝(化名)辯解:「大家總是抨擊券商『保薦+直投』模式是關聯交易,這完全是誤區。實際上是我們站在IPO門口,創業板突然開閘,我們比較容易進球。但這種快錢,也就能賺這一波。」

投 身直投部門之前,厲勝一直在券商投行部,浸淫A股十來年。在他看來,這一波快錢背後有諸多原因:以前中國新股發行時是被壓價的,所以新股上市後必 漲;2009年新股發行體制改革後,新股定價已經市場化了很多,說白了就是價格很高,但當時的投資者還是延續了過往的打新思路,一概追捧之,所以那段時間 一二級市場仍有巨大差價。做pre-IPO投資的人,賺的就是這個差價。

於是乎,2010年、2011年爭搶pre-IPO項目到一定熱度。「以前很多機構去找項目時,不問行業,不怎麼看企業基本面,一開口都是問,券商進場了嗎?慢慢的這種項目搶不到了,開始盯著地方上市辦,進入地方上市計劃前幾名的公司,創投機構會爽快投了。」

隨著去年創業板、中小板股票普跌,新股亦頻繁破發,高市盈率發行成為歷史。另一頭,一級市場過去湧進無數錢,高價爭搶項目,時至今日,一二級市場之間的差價縮小到一定程度,創投機構已經再難用pre-IPO項目養活自己。

這 個過程中,厲勝發現遊戲規則變了。他的券商直投同行像他一樣,開始專注於行業,如高端製造、消費等領域;認真琢磨創始人團隊——實際控制人能力如何,是否 能帶領企業一直成長?厲勝說他會從多種渠道,比如企業的供應商、客戶、當地的行業協會,多角度去瞭解創始人,而且他有一些偏好,比如他更喜歡投高學歷的企 業家,而不是一些初中畢業就出來做生意的。

厲勝認為,未來的券商直投會逐漸面目清晰,各自有專注、擅長的行業。被記者問到,外資基金一開始就有專注的行業,並且在這行業中深耕多年,如何與之競爭時,厲勝回答:「一開始我們這方面沒法跟外資基金比,但我們對資本市場的瞭解更為深刻。」

記者曾採訪多位券商直投人士,或是從券商出來自己做基金的人士,大多提到自己的優勢是「對資本市場的瞭解深刻」。也就是說,當pre-IPO生意不再,人民幣基金去投資更早時期的公司,它們用來對抗外資基金的利器,仍然是「對資本市場更瞭解」。

這一利器有效嗎?未來,本土基金如何挖掘新的盈利點?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287

VeryCD黃一孟:「腳印」比Path本土

http://news.cyzone.cn/news/2012/04/20/226012.html

4月19日消息,由VeryCD團隊開發的類Path社交應用「腳印」在蘋果Appstore上線。VeryCD創始人黃一孟表示,相比Path,「腳印」結合本土化特色,體驗更加穩定和便捷。

與Path類似,「腳印」是一款通過影像和文字記錄生活,與私密好友及家人分享精彩瞬間的手機社交應用。強調現實生活中的強關係社交,為用戶提供不限空間的免費存儲服務。此外,腳印增加了內容一鍵同步等本土化設計。

截止今年2月,Path全球用戶數約200萬,其收益主要來自移動廣告,並剛剛獲得紅點創投領投的4000萬美元B輪融資,估值達2.5億美元。但 由於網絡環境差異,Path的服務在國內尚不穩定,由此衍生出諸多類Path產品,例如畫說、美刻、登登、點滴等,此外騰訊也正籌劃在微信中整合類似 Path功能。

業內人士預測,既Facebook10億美金併購Instagram後,或抬高Path類社交應用估值。

對於業界質疑腳印抄襲Path,黃一孟在微博中解釋說:「海外產品在國內被克隆似乎已是定式,曾經我也是罵罵咧咧的一員,現在要變為被罵的對象。唯 有做得比Path更好用,才是我們的價值。模仿沒什麼光榮,但是不進步更加可恥。有差距就大膽承認,從模仿開始學習。」據瞭解,腳印即將推出 Android版本。

VeryCD曾是瀏覽量最大的資源分享網站之一,因「去盜版化」,VeryCD曾一度舉步維艱。自2010年,以其核心團隊為基礎,成立遊戲平台心動網絡,轉型網頁遊戲開發商,推出頁游產品《神仙道》和《盛世三國》。

以下為網易科技對VeryCD創始人黃一孟採訪實錄:

網易科技:VeryCD佈局移動互聯網,為何選擇從社交,類圖片分享應用Path角度著手?因為這樣的應用積累用戶較為困難,而且競品很多(如騰訊),盈利模式較為單一。

黃一孟:我們自己作為移動互聯網的用戶,一直有通過手機和家人及朋友即時分享信息的需求。微博的出現一部分解決了這個問題,但是微博是一個完全公開的環境,家人及好友間的很多私密信息是不方便公開的。

微信很私密,但是不方便分享,把我的信息在微信中主動發給所有好友反而會顯得很騷擾。所以希望做一個基於這兩者之間的移動互聯網產品,Path的出現給了我們很大的啟發,所以我們決定在這方面進行嘗試。

我們知道這個方向會很難做,隨時面臨巨頭競爭,指手畫腳的人多,又還沒有清晰的收入模式。但因為這是我們自己喜歡做的,自己想用,現在又有能力做,就希望能夠努力一下。

創業型小公司相比,VeryCD的優勢是不缺錢、有流量、也有豐富的經驗和實力。和那些已經上市的大公司相比,VeryCD則贏在更靈活,對於產品的調整和反應速度也更快。

網易科技:腳印的創新之處在哪裡?

黃一孟:簡單列舉一下腳印相對Path的優勢:

1、速度快,流量省。國內最好的BGP機房+CDN網絡的運維佈局,用戶不論在何時何地都能最快速度的訪問;基於socket的私有協議,協議流量僅為Path所用的HTTP協議的1%,大大節約用戶手機流量並提升響應速度。

2、各種產品細節的優化,使用過程更加流暢。

3、針對國內社交網站優化,支持一鍵同步到新浪微博、騰訊微博、人人網和開心網。


網易科技:如何規劃腳印的盈利模式?目前是否需要融資?

黃一孟:我們對腳印的定位,是手機上的Facebook,現在主要的目標還是提升產品質量和用戶積累,對於盈利模式方面並不擔心。公司目前有非常好的現金流,所以暫時不會考慮融資。

網易科技:VeryCD目前的主營業務是什麼?盈利產出狀況如何?曾經輝煌的分享站VeryCD,未來將如何發展?

黃一孟:VeryCD和腳印是我們團隊管理下的不同業務,就和心動遊戲一樣,各自有不同的發展方向。

VeryCD是我們創業的起步項目,我們對她給予了非常深厚的感情。雖然隨著行業的發展以及版權市場的規範,VeryCD在內容上做出了許多調整,去除了有版權爭議的內容下載,但我們仍他對她抱有很大的希望,我們會在原有的用戶定位上做出更多的嘗試。

心動遊戲是我們目前主要的營收來源,來幫助我們其他業務的發展,以及繼續做出更優秀的遊戲。

網易科技:您本人對中國移動互聯網創業團隊發展有什麼樣的看法?提出什麼樣的建議?

黃一孟:移動互聯網是一個正在迅速發展的潛力巨大的市場,成長速度甚至遠超10年前的中國互聯網,對創業團隊來說是非常好的機會,有很多方向值得嘗試。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771

本土體育品牌受困奧運年

http://biz.cb.com.cn/12716612/20120505/371176.html
 編者按/ 近兩年來,國內體育用品市場的規模連年下滑,已從年增長20%下降到2011年的13%左右,市場人士預計,2012年的增長速度會進一步放緩到5%~8%左右。業內人士明確指出,庫存過大、漲價過狠是曾經快速增長的本土體育品牌遭遇集體減速的重要原因。

  日前,國內各運動品牌上市公司相繼公佈了2011年財報,本土老大李寧、緊隨其後的安踏、特步、361度等公司的增速都有所放緩,均未超過20%。

  與之相對照的是,截至2011年底,所有體育用品公司的庫存同比上升25.7%~81.8%,而國際巨頭阿迪達斯和耐克在中國區的收入卻大幅度增長。

  衰退似乎來得太快。

  2012年是奧運年,歷來被各大體育企業視為營銷大年,那麼2012年對於中國本土的體育用品企業是禍是福呢?

  庫存之痛

  體育行業有點類似於期貨市場,企業對未來市場的判斷至關重要。如果調高預期,增大產量,進行渠道擴張之後,最終可能因為各種因素,銷售無法跟上,隨之而來的就會進入衰退和調整期。

  從數據上看,本土體育企業確實正在衰退。

  從全行業來看,近幾年國內體育用品的市場規模已經從年增長20%下降到2011年的13%左右。市場人士預計,2012年增長速度進一步放緩到5%~8%左右。

  比業績數據更可怕的是庫存。

  報告顯示,李寧存貨比2010年增長40.64%。另外四家企業亦或多或少存在高庫存現象,清理庫存仍然是2012年的重點之一。

   「由於過去幾年行業的高速發展,企業普遍對市場預期過於樂觀,全行業投資過剩,產品供大於求。」關鍵知道體育諮詢公司創始人張慶如是說。誠然,產品同質 化、品牌附加值低等問題一直讓本土企業飽受詬病。然而,一直以來,憑藉著成本優勢、渠道優勢,本土企業也能夠在市場上佔有一席之地。在張慶看來,如今行業 中出現的所有問題,不冷靜的「投資過剩」是最直接的導火索。「體育行業是期貨制,企業對未來市場的判斷至關重要,如果調高預期,增大產量,進行渠道擴張之 後,最終因為各種因素,銷售無法跟上,隨之而來的就是衰退和調整期。」

2004年,北京奧運會贊助商公開競標時,李寧還未上市,營業額剛剛突破10億元,利潤則不足億元。阿迪達斯以13億元的價格,輕鬆奪標。2006 年,阿迪達斯全球CEO赫伯特來到中國高調宣稱,阿迪達斯將乘贊助奧運之勢,在2008年之前超越耐克,成為中國市場的領頭羊——調高增長預期,對於阿迪 達斯似乎順理成章。實際上,奧運會使2008年的中國體育用品市場處於一種前所未有的亢奮狀態,市場的實際增幅為30%,而每一個品牌的訂貨增幅都超過了 40%。

  令阿迪達斯意想不到的是,李寧先生在全球30億觀眾的注視下,在鳥巢上空點燃了奧運聖火。李寧股票應聲上漲,公司市值猛漲2億 元。全世界還有很多消費者誤認為李寧才是奧運會贊助商。而且,隨著金融危機的到來,融資成本上升,渠道壓力陡增。從2008年9月開始,阿迪達斯開始收到 來自經銷商的壞消息:壓貨情況嚴重,流動資金不足,無法再進更多的貨。2009年,李寧年銷售上漲25%,達到83億元,而阿迪達斯則下滑至70億元。

  至於2011年本土企業銷售無法跟上的原因,還需要從渠道上尋找。

   從2003年之後,中國的體育行業一直保持20%~30%的高速增長;在北京奧運會過後,從2008年到2011年,全行業更是高歌猛進。截至2011 年,本土排名前五的企業,全國店舖數量都在7000家以上,遍佈一線到三線城市,本土企業已經初步完成了全國的渠道佈局。李寧公司總裁張志勇認為,目前, 全行業正由以前的渠道驅動(店舖數量)轉向價值驅動(單店效益提升)。

  此外,除了行業排名前五的大企業普遍增加生產之外,還有更多資金和企業殺入這個行業,希圖能夠從高速增長的市場中分一杯羹。

  「如今,本土企業已經陷入惡性競爭。」匹克公關總監劉翔說,在這個規模勝於一切的行業,無論生產還是渠道,企業無法做大規模,就無法存活下去。因此,眾多小企業千方百計增加營業額。在劉翔看來,盲目地跑馬圈地、新開店、降價打折,損壞了市場的競爭環境。

  「惡性競爭的惡果就是渠道成本飛速提高。」張慶說。在任何一個城市裡,人流集中的優質商業區內,好的店面是有限的,也需要競爭,而競爭就抬高了房租。

  「何況在這個行業中,連鎖效應十分重要。當大品牌規模化的去庫存、降價出貨,在這種背景下,小品牌的生存空間將進一步受到擠壓。」張慶表示。

  突圍之路

  運動品牌商要麼提升品牌層次,要麼專注於細分市場,否則就會被淘汰。

  「2012年可能會是分水嶺。」張慶認為,「奧運年將會是各大體育企業的營銷大年,而這個奧運年,對於體育企業而言,最重要的是市場信心的提振。」

  「在目前的情況下,運動品牌商要麼提升品牌層次,要麼專注於細分市場,否則就會被淘汰。」 喬丹體育營銷負責人黃濤說。

   李寧被視為「主動求變」派。2007年,李寧公司得出的結論是核心消費群體年齡在35歲~45歲之間。為了抓住年輕群體,李寧將沿用了20年之久的品牌 LOGO升級為「李寧公司交叉動作」的新品牌LOGO,宣傳口號Everything is Possible變更為Make the Change。

   在渠道方面,李寧也開始變革。「這次渠道變革的根本,就是大魚吃小魚。李寧會引導,在政策上會給予支持,讓大的分銷商吃掉小的分銷商。畢竟,小的分銷商 的規模有限,運營成本太高。但是,這樣會帶來渠道震盪。比如,一個區域是A經銷商,但是,B經銷商來了把A吞掉了,A就非常不滿,利益受損。在終端上,某 些加盟商就會不爽,很可能會轉投競爭對手的懷抱。」張慶認為。

  而安踏等企業則被視為保守。「因為有李寧的示範,他們對於主動求變的方式,認為是反面教材,還是不太敢嘗試。他們最多是減少經銷商的訂貨,調低銷售增長預期,減少生產,以期安然度過眼下的困境。」張慶說。

  記者觀察

  差異化市場永遠存在

  眾所周知,體育用品介於消費品、文化時尚產品之間,作為消費品的體育用品的利潤極其稀薄,中國體育企業要從售賣消費品向售賣文化和時尚轉型,打造一個有影響力、有豐富文化內涵的品牌就成為必修課。然而,在中國的商業環境中,打造一個體育品牌並非易事。

「在體育產業裡,賽事能夠影響人,讓更多人去參與,我們國家還沒有成熟的、有影響力的商業聯賽。這對體育企業而言,是個很大的缺憾。」李寧公司總裁張志勇曾經如是說。

   實際上,並不是每一個舉辦過奧運會的國家都能誕生優秀的體育品牌。在中國這個沒有國際化商業體育賽事、缺乏體育文化氛圍的國家,體育用品企業的突圍之 路,似乎格外艱難。在體育產業中,足球和籃球這兩大影響人群最廣的項目可謂是兩個制高點,而這兩項賽事一直被耐克、阿迪達斯所佔據。阿迪達斯和耐克之所以 能在足球和籃球上稱霸,是因為它們分別能在自己所處的區域,找到具有全球號召力的體育資源。阿迪達斯立足的歐洲,擁有全球頂尖的五大足球聯賽;耐克所在的 美國擁有世界頂級的籃球聯賽NBA。而在中國,足球已經成了全民笑話,籃球也不算世界強隊。

  對於中國體育企業未來的發展,品牌專家李光 斗的關鍵詞是「差異化」:「體育產業的兩條路線——專業化路線和時尚路線本身都有自己的前景,企業根據自身情況,在任何一條路線上堅持下去都沒有問題,只 要你擁有自己的個性。雖然專業化的體育市場競爭激烈,但是,後來者完全可以開闢差異化細分市場,比如new balance就開闢了慢跑鞋市場。」在他看來,在時尚的市場中,個性化的天地是更加廣闊的。

  案例

  匹克被迫渠道變革

  對於匹克這樣的公司而言,在目前的市場環境下,日子並不好過。

  數據顯示:匹克2011年營收46.5億元,全行業排名第七,本土企業中排名第五。上有巨頭的擠壓,後有中小品牌的追擊。對於這兩個方面的問題,匹克CEO許志華卻告訴《中國經營報》記者,他的應對之舉是發起渠道變革。

  「精細化」成關鍵詞

  據匹克公關部副總監劉翔介紹,2012年,匹克會調低增長預期到20%以下,渠道變革的關鍵詞是「精細化」。

   考慮到李寧「大魚吃小魚」策略所引起的渠道震盪,匹克的措施——增加經銷商數量,顯得相對溫和。截至2010年底,匹克在全國共45個經銷商,平均下來 每個省不超過2個。到2011年底,已經增加到50個。「如今,銀根緊縮,經銷商貸款困難,資金周轉緊張,無力擴大規模。因此,我們希望為了讓每個經銷商 把所轄區域做深做透,只能讓業績不好的經銷商讓出一些區域,讓新經銷商進來。」

 除了數量,匹克還考慮改變經銷商的定位。「扶持資金實力雄厚的分銷商開更多直營店,減少中小加盟商的進入,從而轉型為零售商;扶持業績好的加盟零 售商轉型為分銷商,直接與我們對接。」許志華表示,這樣做的第一個好處,就是減少中間環節,除了減少增值稅之外,還可以讓匹克公司與一線市場更貼近,對市 場的變化反應更快。「他們的實力比小加盟商雄厚,有能力將店面擴展到更好的地段,也能夠提升單店銷售效益。」

  即便如此,匹克還是謹慎地調整了2012年銷售預期,預期增長在20%以下。「我們今年不會再有額外加倉了,訂多少生產多少,不會像原來,你定100件,我給你生產120件。這樣減少經銷商的庫存壓力,大規模打折銷售畢竟損害形象。」劉翔說。

  繼續爭取體育資源

  面對中小品牌咄咄逼人的擴張,許志華表示:「價格戰撐不了多久。」

   在優質店面的競爭中,除了價格,品牌知名度和銷量也是重要的談判籌碼。「品牌好,銷量大,在市場上有認知,經銷商在爭取店面的談判中當然就是有力的一 方,花錢就會少一些。而小企業,沒有品牌依仗,只能靠花錢。」劉翔說,品牌好——渠道資源好——銷售增長快——繼續提升品牌,是一個良性循環。「我們的策 略就是提升品牌,加大國際化的投入和宣傳,提升號召力,這樣對於經銷商做事就容易一些。」

  一直以來,擺在晉江系體育用品企業面前的問題,是如何提升品牌的品味和檔次。晉江系品牌從二三線城市起家,品牌向高端發展的難度很大,晉江系企業的創業老闆多半出身「草根」,在體育界沒有太多資源。

   眼看著國內的賽事資源價位越來越高,許志華心情鬱悶。彼時,歐洲全明星籃球賽在塞浦路斯舉行,匹克在塞浦路斯有一個經銷商跟歐洲藍協關係很好,付出價值 5000美元的器材,匹克就成了全明星籃球賽贊助商。他發現,優質的資源不只中國有。經過思考,許志華首先瞄準了美國NBA,他找過中介,也曾被騙去很多 錢。2006年匹克成功簽約肖恩·巴蒂爾,2007年,成為NBA的官方合作夥伴,品牌有了穩定資源。

  2011年,在調低銷售預期的基礎上,匹克沒有減少品牌和體育資源的投入,在NBA,簽約球星已經達到16個。同年,匹克從國際籃聯的亞太區合作夥 伴,正式升級為全球合作夥伴。2012年,匹克成為6個參加奧運會的代表團贊助商,包括新西蘭、斯洛文尼亞、塞爾維亞、伊拉克、塞浦路斯等。對於這些有選 擇的合作,許志華表示,他們要價不太高,相比贊助中國代表團容易多了。在這些國家,匹克在當地都有經銷商,顯然贊助這些國家的代表團,也是為了促進當地銷 售的目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214

FB日本活躍用戶數超本土最大社交網絡Mixi

http://news.imeigu.com/a/1347574260191.html

騰訊科技訊(劉學通)北京時間9月14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Facebook在日本的每月活躍用戶數量達到了1500萬,超高了日本本土最大社交網絡公司Mixi,現在桑德伯格親赴日本,指揮Facebook搶佔日本巨大的廣告市場。

Facebook幾乎控制了全球的社交網絡市場。現在,Facebook在日本的用戶數量超過了1500萬,這也意味著Facebook超越了日本最大的社交網站Mixi,取得如此成就之後,Facebook開始盯上了日本蓬勃發展的廣告市場。

這一數據是由正在訪日的Facebook首席運營官雪莉 桑德伯格(Sheryl Sandberg)披露的。桑德伯格表示,Facebook想充分利用日本消費者使用移動互聯網的優勢從日本巨大的廣告市場上獲取更多的份額,

桑 德伯格表示,日本市場對Facebook而言非常的重要,現在Facebook已取得了1500萬活躍用戶的巨大優勢,而在半年之前,該數據還是1000 萬。日本市場非常的先進,也很發達,這裡有很多的創新和技術發明。日本的廣告市場規模全球第二,也是Facebook重要的經濟收入來源。

曾 有報導稱Facebook在日本的用戶主要是來源於PC端,但是桑德伯格並不這樣認為,她認為大部分的用戶還是通過移動設備登錄Facebook,而且智 能手機、平板電腦等移動設備對Facebook非常有利,這在無形中擴大的網民登錄Facebook的途徑,也延長了用戶的在線時間。Facebook在 日本每天的廣告收益達到了100萬美元,指其中的一半是由移動端貢獻的。而在今年年初的時候,移動端的廣告貢獻金額還是0。

桑德伯格在日本還會見了很多Facebook潛在的廣告客戶,其中包括日本最大的軟件銷售公司軟銀。

日本一直是Facebook努力爭取的廣告市場,在美國Facebook的廣告業務發展出現了各種困難之後,日本的廣告市場對Facebook而言就更加重要了。

日本最大的社交網絡Mixi擁有2600萬註冊用戶,這一數據高於Facebook的註冊用戶數量,但是Mixi的每月活躍用戶數量僅為1450萬,低於Facebook的1500萬的月活躍用戶數量。

根據谷歌(微博)趨勢發佈的數據顯示:在PU端,Facebook的用戶數量早在2011年10月就超過了Mixi。但是MIxi流量的80%是由移動上網設備貢獻的,所以桑德伯格會在日本表示,Facebook特別重視日本市場的移動端客戶數量。

但 是看重日本廣告市場這塊大蛋糕的可不止Facebook一家,Twitter也十分重視日本市場。根據Semiocast的統計數據顯示,Twitter 在日本的註冊用戶已經達到了1800萬。Twitter的首席執行官迪克 科斯特羅(Dick Costolo)早在4月份訪問日本時就曾表示會增加駐日本公司的員工數量。所以有理由相信Facebook和Twitter兩大社交網絡巨頭會在日本展 開廣告市場之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7350

低價風狂襲 聯發科揚帆帶頭衝 大陸本土手機成台灣IC設計業新動能

2012-9-17  TWM



未來智慧型手機的成長重心將在中低價市場,多家預測機構都預估,二○一五年,中低價智慧型手機將大幅成長到七億至八億支,也讓國內IC設計業者士氣大振,積極搶占市場。

撰文‧林宏文

向來是台灣IC設計龍頭的聯發科,近來也成為帶動IC設計族群股價大幅上漲的發動機。預計未來兩年,中低價智慧型手機銷量大增,再伴隨著平板電腦也朝著低價化發展,讓沉寂兩年的IC設計股,成為此波電子股回升中,不可或缺的投資組合。

蘋果、三星一向不太採用台灣IC設計業者的產品,台灣IC設計業者主要銷售目標,仍以大陸中低價智慧型手機為主。在蘋果及三星兩大龍頭占據高階智慧型手機 市場後,未來的成長重心將在中低價市場。多家預測機構都預估,二○一四或一五年,全球中低價智慧型手機將從今年的不到二億支,大幅成長到七億至八億支,也 讓台系IC設計業者士氣大振,積極搶占市場。

台系業者搶占中低價市場

拓墣產業研究所通訊產業中心經理謝雨珊分析,去年大陸三大電信營運商搭配當地一線手機品牌,以千元人民幣智慧型手機啟動換機潮後,今年目標是售價再降至五九九人民幣的價位,可望進一步帶動智慧型手機換機大爆發。

除了率先發動攻勢的四大天王中興、華為、聯想、酷派外,接棒演出的則是沒有標案包袱的大陸本土品牌手機業者。這群有如螞蟻雄兵的低價大軍,好像重新找回2G時代的熱情,要再次複製過去的成功模式。

因此,除了年營收超過百億元的大廠聯發科、瑞昱等公司外,包括驅動IC及觸控IC等廠商如聯詠、奇景、奕力、旭曜、矽創、義隆電等公司,也都出現第二季比 第一季明顯好轉,七月營收又都創下近一年多來新高的好消息。與此同時,各家公司都預估,第三季的營收也都有超過一○%以上的季增率。

向來以白牌市場為主的奕力,就是此波受惠最明顯的公司。奕力上半年營收達四十五.五六億元,較去年同期增加二五%;營業利益為三.二九億元,較去年同期增 加二.四倍,營益率大幅提升到七.二%;稅後純益為二.六三億元,較去年同期增加二.三倍,每股稅後純益為四.○八元。

奕力早期起家就以大陸白牌市場為主,在中國白牌手機面板驅動IC市場占有率達七成。過去兩年,白牌手機備受壓抑,奕力獲利也下滑,但還能抓住亞馬遜平板電腦的觸控IC支撐營收成長。

如今,白牌智慧型手機業者打造自有品牌,市場回溫,奕力又回頭緊抓中小型面板驅動IC的市場商機。不但取得包含中國與韓國等地客戶的需求,帶動奕力營運大爆發,七月營收十.六億元,也創下歷史新高紀錄。

在驅動IC市場領域,龍頭廠聯詠總經理王守仁日前表示,聯詠過去以大尺寸電視驅動IC為主;但大陸智慧型手機市場需求強勁,聯詠也開始布局,並成為聯詠第 三季業績成長的主要動力之一。王守仁預估,第三季聯詠季營收成長約一○%,主要就是受惠中小尺寸LCD驅動IC出貨帶動;此外,聯詠八月營收亦以三十四. 六億元創下○七年十一月以來新高。

催生新IC設計族群

事實上,不僅聯詠如此,連原本客戶以宏達電、索尼等一線廠商為主的驅動IC第二大廠奇景光電,去年也開始積極拓展中國市場,成功導入多家中國大陸一線品牌 手機廠,並帶動中小尺寸面板驅動IC的業績成長;至今年第二季,產品比重已經攀高至四四.二%,成為奇景最大產品線。

此外,布局智慧型手機LCD驅動IC市場多時的旭曜,也從今年六月開始進入收割期,七月及八月的營收分別出現比去年成長二一.五%及三四.二%的成績,擺脫了過去超過一年的衰退現象。

旭曜目前除了打入摩托羅拉、諾基亞、宏達電及索尼等一線大廠訂單,也拿下中興、華為等大陸廠商訂單,而且接單由七月一直延續到十二月。由於旭曜在一線手機廠及大陸品牌廠均接單強勁,據了解,第三季在晶圓廠的總投片量也明顯增加。

至於去年解決與蘋果在觸控IC專利訴訟的義隆電,如今也成為大陸本土品牌手機觸控IC的大贏家。義隆電第二季營收達十八.八八億元,創單季歷史新高,季增近三成,上半年累計稅後淨利達五億元,更已超越去年全年四.七二億元的水準。

義隆電第二季觸控產品營收達四億元,占營收比重五三%,若含第一季觸控產品營收,上半年累計已達十六億元,相對去年全年才十九億元。

義隆電子董事長葉儀皓表示,第三季智慧型手機觸控晶片將達三百萬至五百萬套;其中,中國客戶約可出貨一五○萬至二百萬套,客戶為二線手機廠,至於其他非中國客戶,則包括摩托羅拉及日系品牌。

聯發科過去被視為中低價功能性手機的推動者,如今,又成功推動中低價智慧型手機大幅成長。難怪外資會說,在低價智慧型手機的新時代,聯發科是「王者將起」。

隨著低價手機的大成長,台灣也將有一批中低價智慧型手機的IC設計族群誕生,值得拭目以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7667

抓住三秘訣 本土App也能長銷

2012-12-03  TCW
 
 

 

普普藝術大師安迪‧沃荷(Andy Warhol)說:「未來,每個人都有機會成名十五分鐘。」這句名言,套進行動裝置應用程式(App)的世界,已經受到挑戰了。

十一月十九日,應用發現創業公司Appsfire宣布,蘋果應用程式商店(App Store)已有逾百萬款App。稍早前,Google也公布一項調查:台灣智慧型手機用戶平均安裝三十個App,過去三十天內用過的App只有八個。這兩份統計數據看在App開發者眼裡,說明一件事:想在App世界成名越來越難,讓使用者停留十五分鐘的可能性都沒有。

拜蘋果和Google所賜,App平台提供全球開發者淘金的大好機會,光是美國,就有二十七萬五千名開發者被吸引到App Store平台上,蘋果截至今年第三季支付給全球開發者的金額已有六十五億美元。

但一款App要出頭得突破重圍,無數例子是上架平台後,連一分鐘都沒有紅過,瞬間沉沒於App汪洋之中。

只紅四天App:殭屍巴下去》收入不夠付一工程師月薪

和無聲的立即沉沒相比,曇花一現的暴紅是處境相對好的,「Slap That Zombie(殭屍巴下去)」這款體感遊戲的開發團隊LND剛剛嘗過這個滋味,這款遊戲專門針對iPad開發,玩家不須碰觸螢幕,單手騰空一揮,也能把螢幕裡可怕的殭屍打倒,售價○‧九九美元。

利用電腦視覺技術的應用在App Store還不多見,「殭屍巴下去」在App Store台灣不分區排行榜蟬聯四天冠軍後,下載次數快速觸底。上線一個月,全球下載總次數只有一千七百多次,總收入還不夠支付一個全職工程師的月薪。

秘訣一:》掌握使用者痛點

但競技場裡還是有「長期賣座」這回事的,而且,目標還不是放眼全球七十億台行動裝置的大市場,而是針對小小台灣島上的本土應用,卻也有獨立開發者長期又默默的賺進好幾桶金,究竟他們是如何辦到的?

三十二歲的李柏瀚是PayPal的工程師,現在在上海工作。兩年半前,還在台北生活的他開發出一款查詢公車路線的App:大台北極速公車。「我只想解決自己每天都會面臨的問題,」他說,那時候的公車軟體不是資訊不全就是頻頻當機,乾脆自己寫一個。因為等公車不方便,會「痛」,這就是商機所在。

為使用者解決需求,哪個開發者不知道呢?但李柏瀚的「宅男」觀點很獨到:這個需求若連正妹和老人家都「痛」的,就是最佳需求,「男生都騎摩托車啊!但正妹搭公車,且喜歡告訴等一下接她的人幾分鐘後會到。」透過不斷傾聽正妹和長輩意見,他開發出一款收費○‧九九美元,且市場小到只有大台北地區的公車族願意埋單。

兩年半來,他賣出八萬套,這個數字看似很小,但以開發者分拆七成換算下來,他已賺進至少一百六十八萬元,且至今仍維持每天二十多套的銷售。

秘訣二:優化產品內容》

十一月九日,陳坤助成為Google Play的「頂尖開發者(Top Developer)」,是台灣第一人,擁有這項殊榮的都是國際大廠,譬如WhatsApp、臉書(Facebook)等。

若你以為他的App多有創意,那就錯了,事實上,他兩年多來只開發三款App,而且全都是以政府資料為基礎,分別是高速公路影像、天氣,以及郵遞區號。前兩款下載次數都已突破一百萬,農曆年期間,高速公路即時影像這款App還同時有十五萬人上線使用。暱稱KNY的陳坤助在台灣獨立開發圈頗有名氣,他指出,每天的流量才是一款App能否生存的關鍵,「像頻道一樣,每天有多少人打開來看,是廣告主最在意的。」

於是他不斷優化產品,兩年來,他說服高公局釋出動態影像讓開發者加值利用,提供駕駛人最在意的車況、行車速度等資訊,操作方法簡單,確保他們專注開車,同時擁有最佳使用經驗。這三款App至今仍穩定的每月為陳坤助帶進「兩、三個工程師月薪的收入」,算一算,月收入十萬元不成問題。

秘訣三:進行有意義改版》

楊毅楨八月底放棄了科技大廠不錯的待遇,辭職回家專注經營手邊唯一的一款App:食在方便。從今年二月上線,這一款讓使用者找美食的App,在Android平台上已經改版超過五十次,如今下載次數已經碰觸台灣本土應用的下載天花板:一百二十萬次,月收入比以前任職的公司待遇還優。

從剛開始只是整理美食電視節目的店家資訊,並結合導航的陽春功能,每次改版,楊毅楨就新增與強化功能,到現在,他簡直在經營手機上的美食社群,平均每天有三百則使用者留言、一百則美食推薦,還要負責刪除被檢舉的資訊。

改版是開發者用來維持App活力的利器,台灣第一位在全球創下千萬下載次數的獨立開發者盧育聖表示,改版可以刺激下載,但大概也只能維持兩至三天,有意義的改版才能留住使用者。

App的經營秘笈已有百百款,但抓住三法則,即使面對不夠大的市場也能嘗到長銷的甜頭,而非僅是暴紅後的空虛。

【延伸閱讀】本土App應用也能穩定獲利─3款台灣長銷App名稱:KNY高速公路即時影像上線時間:2010/8下載費用:免費成績單:累計100萬次下載,最高紀錄1天15萬人次上線營收:來自廣告,月收入約10萬元應用:監測即時路況與行車速度特色:透過影像讓使用者預知前方道路資訊

名稱:大台北極速公車上線時間:2010/3下載費用:0.99美元成績單:累計銷售8萬套,同類型App中唯一收費營收:來自下載,上線至今約168萬元應用:查詢公車進離站時間特色:搜尋方式除路線與公車編號,還有站牌位置

名稱:食在方便上線時間:2012/2下載費用:免費成績單:累計下載120萬次,至今維持每天1千次下載營收:來自廣告,月收入約6-7萬元應用:找小吃類美食特色:手機的美食社群,有「好店指數」與「網友精選」功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0708

苦熬八年本土珠寶品牌登上國際巔峰 趙心綺 用挑剔精神折服全球收藏家

2013-01-14  TWM  
 

 

珠寶設計師趙心綺(Cindy Chao),為了追求藝術的卓越境界,大膽推掉客戶訂單,把自己關在工作室埋頭創作,完成「四季」系列珠寶作品,成為台灣首位登上國際珠寶界的珠寶藝術家。她衝撞了什麼體制框架,又如何能夠撞開通往國際之路?

撰文‧林讓均

﹁九十.三萬瑞士法郎,成交!」二○一二年十一月中旬,在日內瓦舉辦的佳士得珠寶拍賣會上,拍賣官在滿室的驚歎聲中落槌成交。

現場螢幕上那件攫獲眾人目光的珠寶「重生蝴蝶」,才剛以超出預估價五倍、折合新台幣二七六○萬元的天價拍出。這件作品也是當次珠寶拍賣會中,唯一一件華人設計師的作品。

以自己的英文名「Cindy Chao」為品牌的趙心綺,來自台灣,是「重生蝴蝶」的設計者。近年來,「Cindy Chao」這個品牌在國際珠寶界躥起,獲得許多國際收藏家與名流顯貴的追捧,諸如媒體大亨梅鐸的夫人鄧文迪、好萊塢女星莎拉潔西卡.派克與約旦皇后等人。

趙心綺的作品甚至被收藏在美國史密森國家歷史博物館,成為唯一的華人珠寶藝品。

然而八年前,「Cindy Chao」這名號還只是台灣本土的珠寶品牌,當時趙心綺也只是剛回國創業的年輕女生。

大膽推掉訂單 甘願埋頭創作趙心綺高中畢業後,就到紐約念商學院。然而,她血液中日漸沸騰的藝術基因,驅使她不從商,反而念起了設計學院,專攻珠寶設計。畢業後回台灣,因為幫藝人張清芳設計了一系列婚禮珠寶而闖出名號,逐漸受到台灣時尚圈的注意,擁有不少明星粉絲。○四年,她創立了自己的英文同名品牌。

但此時藝術卻讓她再次反骨,決定放膽一闖。趙心綺索性開始大膽「推單」,不僅客戶不解其意,連員工都覺得她與錢作對,氣得離職。

將近兩年的時間,趙心綺把自己關在工作室中埋頭創作。趙心綺苦笑說,因為覺得人生是黑白的,那時連設計出來的作品都只有黑、白色系。

在創作中真的吃到苦頭了,但趙心綺不願放棄。「我把那當成最後一次創作,想說做完消失了也沒關係,而且我還年輕,大不了轉行!」因為創作用的珠寶材料相當昂貴,她甚至必須賣掉媽媽給她的房子來籌錢。

在這段時間她完成了「四季」系列作品,自己一個人走進紐約佳士得遞件。果然,趙心綺初試啼聲的首拍作品,沒受到拍賣官什麼好臉色。

「拍賣會主席看了一眼我的作品,說了一個預估價,讓我心都碎了!因為根本連成本都無法打平!」決心一試身手,趙心綺咬牙答應,但習慣衝撞傳統框架的她,賭氣式地提出一個條件:「我要在作品上打上『Cindy Chao』的名字,否則就不送件!」○七年,這場在美國紐約舉行的佳士得拍賣會,是趙心綺的人生轉捩點。當天,趙心綺的作品「四季」系列被以預估價的三倍拍出,這毋寧是一個大勝利。但長期沒睡好覺的她因為熬夜苦守電腦等結果,竟然在昏睡中度過她的榮耀時刻!

趙心綺一睜開眼,就已成為首位成功登上佳士得的台灣珠寶設計師。

顛覆傳統流程 找上歐洲團隊「在她的珠寶作品中,好像能看到一座微型的建築物!」收藏趙心綺作品多年的藝人林熙蕾表示,懂得趙心綺作品的收藏家,總是從三百六十度去欣賞她的珠寶。

「就像建築的每一個面都可能是正面,一點不能馬虎!」受到外祖父、廟宇建築師謝自南的影響,趙心綺為了確認立體構面的每一個細節,也顛覆了珠寶製作的流程。

正常來說,是先由設計師畫草圖,然後交給鑲工師傅做成立體蠟雕;而師承雕塑家父親手藝的趙心綺,省卻畫素描、打草圖的這個步驟,直接自己做蠟雕。

為了找出最好的金工鑲嵌團隊,趙心綺甚至尋到當代頂級珠寶的發源地歐洲,找到專門幫精品品牌打造珠寶的最佳團隊。

幾年前,趙心綺單槍匹馬走進歐洲金工鑲嵌團隊總部,把自己的成品與蠟雕給他們看,引來老師傅驚歎:「你的蠟雕居然做得比我好!」現在,這個團隊只為「Cindy Chao」打造珠寶。

就因為「太挑剔」,眼睛常定焦在二十公分的焦距,工作到一天睡不了三小時,使得年紀輕輕的趙心綺,眼力卻衰退如同花甲老人;因為長期接觸堅硬的金工材料,她的手也變粗了。

但她卻認為,這就是夢想的代價。

趙心綺

出生:1974年

現職:珠寶設計師

學歷:紐約設計學院(FIT)珠寶設計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2988

台灣本土時裝品牌進軍亞洲市場 劉本謙用五萬元闖出十五億服裝王國

2013-03-11  TWM
 
 

 

目前在全台擁有七十九家店面,海外有中國、新加坡四家店的依洛國際(iRoo),是台灣少數能夠跨入亞洲市場的本土服飾品牌。創辦人劉本謙如何從五萬元創業,打造出十五億元的流行服飾王國?

撰文‧許瓊文

沿著台北東區的忠孝東路精華地段往東走,看見ZARA、UNIQLO等國際平價服飾品牌大店,到了忠孝東路、光復北路口轉角的黃金三角窗店面,明亮的櫥窗,掛著藝人小S的代言照片,這正是依洛國際的旗艦店之一。

依洛國際旗下的iRoo服飾品牌,走的就是平價奢華、時尚路線,以二十五到四十五歲女性為主,平均單價一千到三千元不等,全台七十九家專賣店,以及海外新加坡、北京共五家店,去年營業額超過十五億元,坐穩台灣本土平價服飾品牌龍頭。

從未接受媒體專訪的依洛國際總經理劉本謙,首度接受《今周刊》獨家專訪,談起創辦依洛國際的成功生意經。

脫離百貨公司 從頭做品牌思考很快、講話也很快的劉本謙,一見面就說:「我就是想要成為台灣第一大品牌,然後上市上櫃、跨入國際市場。」但回到十五年前,劉本謙不過是一名在百貨公司設櫃的台灣成衣服飾業者。

電機科畢業的他,以五萬元資本創業,先後成立兩個女裝品牌「阿瑪迪斯」及「伊芙」,在百貨公司的少淑女服飾樓層設櫃。兩、三年內,這兩個品牌為劉本謙賺進不少財富,公司員工也增加到三十多人。

但百貨公司挾著通路的強勢,要求品牌必須配合折扣,不斷壓縮品牌商的利潤,讓劉本謙決心重新建立新品牌,而且絕對不進百貨通路。

「當時,脫離百貨公司是很危險、也很傻的作法。」依洛國際設計創意總監邱美惠回想,但是劉本謙一個晚上就決定,毅然決然結束兩個原本賺錢的品牌,從頭專注做新品牌,拉近與消費者關係。劉本謙想證明,不靠百貨通路,仍能受到市場肯定。

不只是重新建立依洛這個品牌,劉本謙很快地做了決定,五年前,劉本謙原本計畫在大直美麗華商圈,蓋一棟「依洛旗艦店」的複合商場,有餐廳、咖啡廳、服裝店等,卻在一個會議中途,他起身上廁所後,就決定不做。「我做事情不模稜兩可,討論很久沒有結論,表示能力還不夠,那就不要做。」劉本謙霸氣的說。

不打折文化成為最佳行銷

所有依洛的客人都知道,這個品牌全年不打折、沒有員工價、沒有周年慶、會員價,捨棄折扣活動等行銷費用,直接回饋在產品的單價上,是依洛最強而有力的宣傳。劉本謙的堅持,就是要與原本百貨通路的銷售方式做出區隔,「百貨公司打折,我全年不打折。」劉本謙說。

「剛開始的確很辛苦。」劉本謙坦言,包括員工始終不能理解,為什麼老闆要捨棄原本賺錢的品牌,去做一個新的品牌,且不二價、不打折。不僅員工、消費者懷疑,同業也等著看笑話。但劉本謙相信,產品自己會說話,當消費者看到依洛售價是其他品牌的三折,勝過其他行銷手法。經過六年苦熬,終於轉虧為盈。

此外,劉本謙堅持成立設計團隊,鎖定上班族女性為主,提供他們一天上班、下班後的完整服裝款式,「白天上班我們有City(城市)系列,假日我們有Casual︵休閒︶系列,周末夜晚有Party︵派對︶系列的衣服。」依洛國際行銷總監梁茗芬說。

經過兩年的醞釀,去年,劉本謙更成立依洛男裝系列,從此更讓依洛朝國際品牌邁進,「有男裝、女裝、配件等完整系列,才能稱為一個時尚品牌。」劉本謙說。

請小S代言 邁向國際舞台從未做過行銷、宣傳的依洛,一直在台灣各大商圈、捷運站,默默耕耘,直到二○一二年,藝人小S第三胎產後復出,第一個活動就是成為依洛的品牌代言人,才讓鎂光燈注意到這個低調的品牌。

劉本謙開始改變策略,因為經過十多年準備,他要讓品牌跨出台灣市場,開始需要不同的行銷方式。

能夠邀請小S擔任中國地區的品牌代言人,據了解,主要是劉本謙與小S的先生許雅鈞是多年好友,也相當看好依洛這個品牌。

國際人品牌顧問總經理陳玉婷,在經濟部外貿協會也同時擔任品牌顧問講師,她輔導過許多台灣本土品牌邁向國際之路。陳玉婷觀察,依洛目前仍是在品牌建構的中期,雖然已經進入獲利的階段,但是要成為國際品牌,代言人不見得是最佳的方式,品牌本身的個性、靈魂,要深植消費者內心,才是重點,「這必須經過時間的淬鍊與累積。」陳玉婷說。

走進位在板橋大樓的依洛辦公室,出入必須使用指紋辨識系統,時尚、豪華氣派的裝潢,讓你錯覺自己置身國際時尚精品的辦公室;劉本謙的辦公室有一整面的黑板,上面寫滿了拓展國際市場的策略、討論。

依洛是目前唯一在台北一○一百貨公司設櫃的台灣服裝品牌,兩年前,它們也在新加坡金沙賭場裡,成立了海外第一家店,隨後世界城也成立;北京也先後設立三個點。海外的成功發展,讓劉本謙更有信心,依洛可以成為代表台灣的世界服裝品牌。

依洛國際

成立時間:1999年

負責人:劉本謙

資本額:2億元

主要業務:女裝、男裝、配件2012年業績:超過15億元

依洛國際創意煉金術

1. 創新品牌,拉近與消費者關係跳脫傳統百貨通路的遊戲規則,自創品牌、自營通路。

2.捨棄行銷費用,回饋至產品單價全年無折扣,不做行銷宣傳,提高產品性價比,讓消費者做最好的宣傳。

3.適時改變策略,邁向國際舞台以微博粉絲人氣最高的藝人小S做代言人,主攻中國市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368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