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中投的掌門人難題 為3.4萬億外匯儲備尋找「操盤手」

http://www.infzm.com/content/90919

要為中國的巨額外匯儲備找到合適的總操盤手,這是個難題,難題之難在於其既是人事問題,更涉及匯率改革路徑。

2013年5月27日,中國投資有限責任公司(下稱「中投」)在其官網上公佈,國務院於2013年5月17日決定曾任華融副總裁、工行副行長的李曉鵬任中投監事長,免去金立群中投監事長職務。

不過,中投的董事長一職至今仍然空缺,近日境外媒體《金融時報》報導了中投公司目前的難題——難以物色到一個合適的董事長人選。

作為國際上最大的主權財富基金,中投公司董事長一職簡直就是中國3.4萬億外匯儲備操盤手的代名詞,責任重大可想而知。董事長的人選遲遲難定,亦是中投公司處境尷尬的部分投射。

難逃行政色彩

高管的報酬水平很難市場化。

中國投資有限責任公司又簡稱CIC,於2007年9月29日成立,是經國務院批准設立的從事外匯資金投資管理業務的國有獨資公司。該公司的註冊資本金為2000億美元,來源於財政部通過發行特別國債的方式籌集的15500億元人民幣。公司實行的是政企分開、自主經營、商業化運作的模式;業務以境外金融組合產品的投資為主,並在可接受的風險範圍內,爭取長期投資收益最大化。

雖然設立的初衷是政企分開、市場化運作,但是跟所有官辦的市場化公司一樣,中投也帶有濃重的行政化色彩。從高管構成上,即可窺見一斑:根據公開報導,中投公司的董事長為正部級官員,其他高管中除了寥寥幾位市場化人士之外,大多來自中央機構的高層或者國有銀行中的高管,5名非執行董事分別來自國家發改委、財政部、商務部、中國人民銀行和國家外匯管理局5個部門。2名獨立董事也是財政部和發改委已經退休的高官。

這種在行政化和市場化之間遊走的機構,其高管不無尷尬。高管既然是政府官員,當然其報酬薪水只能按照行政級別,很難市場化,因此其報酬是相對較低,這為市場化聘請國際一流的投資人才製造了相當大的障礙。

對中投公司而言,人才選拔的標準並不以其投資水平高低而論,從體制內出來的幹部似乎更受青睞。

每天賺3個億才不虧

中投公司的年收益率如果低於10%就會陷入虧損。

拋開人選的難題,中投董事長的位子並不易坐。大有大的難處,中投面臨的最大壓力是每天必須掙到三個億才算不虧損,這是前董事長樓繼偉公開抱怨過的,這三個億是怎麼來的呢?

原來中投公司設立時其資本金2000億美元(當時約合人民幣1.48萬億元)是通過財政部發行特別國債募集,中投公司需要支付每年5%的利息。另外,最近幾年人民幣兌美元每年的升值幅度接近5%,加上每年5%的利息成本,中投公司的年收益率如果低於10%就會陷入虧損。

作為世界上最龐大的主權財富基金之一,決定其投資收益除了其運作模式投資理念和能力等等之外,最為關鍵的還是國際宏觀經濟的運行,國際貨幣幣值的變動,每年保持10%以上的收益率簡直是一個超難完成的任務。所謂船小好掉頭,樓繼偉曾講到過資金規模過於龐大的難題,他寧願從200億美元做起。

不過,中投公司也算理財有道,交出的成績單看上去還不錯。2013年3月份中投總經理高西慶接受中央電視台英語頻道專訪時透露,中投在過去三年內賺了400億美元。

除此之外,中投全資子公司匯金公司也通過持有國有商業銀行實現了賬面資產增值,從2007年評估的900億美元增長到目前的3000億美元。不過這部分的賬面增值與中投的境外投資沒有關係。中投為了減少外界對其政府背景的擔憂,2011年還專門成立了子公司中投國際負責境外投資,中投國際與匯金公司是平行關係。

成果來之不易,中投初涉國際市場時就開局不順。2007年中投尚未正式掛牌,就對摩根士丹利以及黑石進行了投資。這兩筆投資正趕上國際金融危機前夜,不期而至的危機導致這兩筆投資的賬面價值出現大幅度縮水。

但明眼人都清楚,最近幾年,中投公司雖然業績卓著,其收益大頭還是主要依靠子公司匯金公司的壟斷收益,其控股中國五大國有商業銀行中的四大,並持有幾家大的證券公司的股權,在中國宏觀經濟景氣上升時期實現了超額收益,從而支持中投公司的報表不至於太難看。

但是,商業銀行的暴利已經不能持續,業界普遍的共識是,隨著我國宏觀經濟增速的下滑和利率市場化改革,國有商業銀行的不良資產將會持續上升,而利潤也將持續下降,這就很難保證今後中投公司的收益將會繼續保持此前的輝煌。

根源在於匯改

央行不敢把外匯儲備直接讓中投去做投資。

另外,中投挑什麼人當家,還應考慮到中投未來的定位。

這還要從中投的資金來源,外匯儲備說起。

中國外匯儲備的來源比較特殊,不像其他國家外匯儲備大多來源於石油等資源出口換得的外匯,中國的外匯儲備主要有三個來源,一個是外匯順差,一個是境外投資,一個是熱錢。

這三個不同的來源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和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有關。尤其是境外投資和巨額熱錢,它們大多是預期人民幣必將升值,然後通過各種途徑進入中國,不僅僅獲取投資收益而且還要享受人民幣升值後的收益。

對於這些海外資金,央行為了保持人民幣匯率穩定,只能通過印鈔來購買這些外匯。這種行為一方面在央行的資產負債表上體現為基礎貨幣投放的負債,一方面形成了外匯儲備資產。而基礎貨幣的投放其實是央行向居民借錢,因為這直接稀釋了居民手中貨幣的價值。

一旦預期到人民幣貶值,或者中國經濟中資產價格泡沫破裂,這些資金將迅速撤出。在這個時候央行手中如果沒有足夠的外匯儲備,將會遭受人民幣劇烈貶值的風險,重演亞洲金融危機時的一幕,這是誰都不能承受的。

因此,央行不敢把外匯儲備直接讓中投去做投資,而是賣給中投,中投公司的資本金來源方式實為央行建立了一堵防火牆,但這樣也給中投的外匯儲備保值增值任務帶來了巨大的負擔。

事實上,通過這幾年中投的發展就可以看出,對中投模式可能已經有所顧慮,最明顯的標誌是中投成立後,其模式沒有成立時被市場廣泛預期的那樣推廣。

從中投公司醞釀成立的2006年年底,中國外匯儲備剛破萬億美元大關,到2013年3月末,外匯儲備餘額已大幅飆升至3.44萬億美元,但是中投公司的資本金額度沒有發生大的變化,只是2012年注入資金300億美元,而且還是直接注入美元,而不是通過發行特別國債的方式。

當初中投公司成立時,市場上普遍認為今後隨著外匯儲備的增長,國家可能會拷貝中投模式,投資設立多個類似中投的公司,而這種設想並未變成現實,取而代之的是,外匯局自己成立公司運作龐大的外匯儲備投資,大部分投資於美國國債,只有少部分做股權投資。中投模式沒有被推廣,意味著中投這種注資模式可能並不被看好,這也就難怪掌門人難選了。

事實上,在人民幣持續升值,美國國債收益率持續下降的情況下,外匯儲備價值正在縮水或者將要面臨大幅縮水的情況下,這幾乎是無法避免的事情。

也就是說,中投的尷尬,反映了外匯儲備管理的難題,而從本質上講,外匯儲備的形成和當前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直接相關。

或許眼下更重要的不是選出董事長,而是需要思考,堅持多年的人民幣匯率的漸進升值路徑選擇是否需要進行修正?到底是應該先建立健全金融市場,還是先讓匯率自由浮動從而刺激金融市場的完善?

所以,中投公司的董事長是誰,中投公司的運行模式是否持續,外匯儲備如何保值增值等等,這些難題背後,歸根到底是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路徑的選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6397

職場老將》和碩科技董事長童子賢 職場四心法 工程師修成電子大廠掌門人

2013-06-03  TWM
 
 

 

曾經是宏碁二百多號員工,童子賢從工程師出身,到成為國內電子代工大廠和碩掌門人,他的職場成功祕訣?

如今,他帶領和碩集團旗下十八萬名員工,他的用人禁忌?

撰文‧賴琬莉

和碩科技董事長童子賢,在他親自設計的和碩企業總部辦公室受訪。辦公室陳設簡單,一張辦公桌收拾得整齊,從落地玻璃窗看出去,是造景水池、露天戶外傘桌椅、庭園造景的優閒風景。

然而,這一小方天地,卻是童子賢面對競爭激烈代工市場的指揮作戰中心。今年和碩前四月營收來到二八六七.二一億元,領先廣達,登上「電子代工二哥」寶座;下半年,和碩更因應業務需求,中國廠員工至少招兵三萬人,市場因此盛傳和碩將獨吃平價版iPhone新單。

對於和碩的表現,童子賢形容是「倒吃甘蔗」。二○○八年,華碩、和碩分家,在市場一片不看好聲中,童子賢扛起重擔單飛,事實證明,他帶領和碩在代工市場殺出一條生路。

三十一年前,童子賢踏出台北工專(台北科技大學前身)校門,第一份工作是宏碁工程師,他只待過三家公司,分別是宏碁、華碩與和碩。

心法一:不挑工作、認命負責回想職場生涯,童子賢再三強調 :「在宏碁七年蹲馬步時間非常重要,我非常感謝那段時間的訓練,從林憲銘、李焜耀、施崇棠等主管身上受益良多,他們務實的精神影響很多人。」今年五十三歲的童子賢,在花蓮出生成長,一九七○年代,台灣十大建設陸續動工,他回憶,當時物質生活匱乏,「幼時沒瓦斯爐,煮飯洗澡水都燒柴灶,生活清苦。」童子賢說,那個年代,大家好像比較認命,「找工作不是看你喜不喜歡,而是靠一雙手養活自己、養活一家人,是值得敬重的價值觀。」童子賢很多國中同學未繼續升學,而是去當學徒,就為學一技之長養家餬口,他自己也為了早點賺錢分擔家計而沒有念大學。

「我們那個年代,找工作不會挑三揀四,大家都是抱著感恩的心態做事,人家給我們工作機會,大家都很認真學習。」不過,隨著台灣經濟起飛,物質生活富裕,年輕人的價值觀與工作態度,不可同日而語。

「很多年輕人會說,你們運氣好,趕上科技產業崛起的機會。但我要說數位革命仍然持續在發生,很早就有部落格、MSN、WhatsApp,那為什麼還有LINE?五年前還沒有LINE吧。」由於身邊親人都使用LINE,這半年童子賢也加入LINE的行列,還下載了「詹姆士」、「貓咪」等表情符號,他覺得方便有趣,反問年輕人:「這個有需要大資本才能進入嗎?數位革命到現在都還沒停下來,這讓年輕人有更多機會與觸角去展現創意。」心法二:自我充實、不斷學習踏出校門後,童子賢仍充滿學習的熱情與渴望,受訪當天,他拿著前段時間看的︽歐洲版圖與伊斯蘭︾、嚴長壽的︽我的台灣想像︾,還有桌上的專業建築書,甚至與攝影記者聊起專業的相機鏡頭知識。

「我從沒放棄對學習的熱情。」進入職場,童子賢依然有計畫規律地自我學習。他習慣到母校旁的舊書攤買書,每半年找兩科不同領域的教科書研讀,「等於在學校一學期修兩門學科。」從高商的簿記學,到大學的稅法、財政學、會計學的教科書,童子賢都不放過;由於他以前是學校的刊物主編,對文學有興趣,甚至中文系的修辭學、訓詁學,他也下工夫研讀。

在忙碌的工作之外,如何安排學習時間?童子賢回答得很輕鬆:「就不看電視、不應酬,把要學習的時間分配出來。」當時,宏碁的主管以身作則,辦公室充斥學習的企業文化。

那時,童子賢的榜樣是施崇棠,「施先生讀書到半夜兩點,他不只看工作相關,像半導體、光學的書也看,對產業瞭若指掌,也會逼屬下要做功課,深度了解要開發的產品。」童子賢回憶。這段長達七、八年的自我學習過程,對他日後創業,經營公司有很多助益。

心法三:正面思考、勇於挑戰童子賢認為遇到問題,正面思考面對、迎接挑戰,是年輕人進入職場的重要態度。

童子賢的事業夥伴、和碩副董事長徐世昌,在宏碁時曾被派往矽谷拯救一家經營不善的子公司,「現在年輕人可能會想,這麼倒楣抽到下下籤,公司都要倒了,還要我去接?」「但徐世昌心想難得有機會到矽谷,我們去把資料與學到的經驗搶救下來,後來徐世昌每個領域都學得很好,他就是這樣拚命的心態。」童子賢讚賞地說。

之後,童子賢也有機會到美國接專案,「我看到美國很多大公司也是做中學,包括創新的產品協調、創新市場的評估等,過程中學到很多。」他發現,矽谷許多前仆後繼的創業者,最後倖存的都是身經百戰,一步一腳印,而非一步登天,「年輕人在逆境,要勇於面對問題,並且正面思考,在挑戰中找到機會。」童子賢在宏碁年代,深受當時幾位主管、同事影響,其中華碩創辦人之一廖敏雄解決問題的能力,讓他印象深刻。

廖敏雄是深思熟慮的人,往往一個複雜的現象,他花半天、一天時間去歸納,就能破解問題,「廖敏雄教會我很多東西,原來解一個問題,可以用歸納、邏輯、用各種角度去看。」心法四:務實打底、解決問題一九九○年,童子賢、徐世昌、廖敏雄與謝偉琦離開宏碁,創辦華碩,初期做主機板,廖敏雄要求員工,從上游零組件原料、設計、缺點,到下游的應用,幾百種軟體都要測試過,「廖敏雄堅持幾種版本的unix系統都要測試,被其他同業譏笑神經病。」但廖敏雄很堅持,「我們主機板賣得貴,別人一定會有機會拿去做高階運用,萬一不是個人開機用,而是公司拿去用,會出問題。」在華碩成立一年半時,有一筆幾千萬元的訂單,也因為廖敏雄要求品質保證,硬生生推掉生意。

雖然時代不同,但童子賢認為年輕人還是有機會,「物質生活富裕是全球共有的現象,過去與現在生活很多不能連結,很多經驗不會重複類比,但我要說年輕人在這個時代更有機會。比如影音創作,過去導播不欣賞就沒機會,現在年輕人可以上YouTube發表;比如寫手機的App,只要受歡迎暴紅就名利雙收。」童子賢看到現在年輕人熬夜打電動,就想到當時他們開發微處理器的過程,一樣是「熬夜闖關」。他打趣地說:「誰說年輕人不能吃苦,他們熬夜打電玩、唱KTV,在我看來這很辛苦。所以,沒有對錯,純粹是心態要調整的問題。」

童子賢

出生:1960年

現職:和碩科技董事長

經歷:宏碁電腦主任、華碩電腦總經理、副董事長學歷:國立台北科技大學電腦通訊與控制研究所、台北工專電子科

工作年資:31年

第一份工作:宏碁工程師

童子賢傳授職場禁忌與成功法則1. 短線投機:喜歡單純的員工,身為經營者與主管,不允許員工嗜好賭博、碰地下錢莊或沉迷股海短線做股票。

2. 紀律不嚴謹:員工可以個性浪漫或感性,但絕不能利用特權獲取機密,尤其利益相關事務,一定要嚴謹。

3. 碰毒品藥物:一旦身陷毒品藥物,就無法自拔,再怎麼可憐都不會錄用。

4. 不守本分:走旁門左道想一夕致富的人,可能賠了夫人又折兵,對公司造成危害。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6956

老虎基金掌門人羅伯遜致投資者信-轉貼-felix 濟南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eb77a950101marj.html
致:各位股東
    由:朱利安·羅伯遜(Julian H. Robertson, Jr.)
    日期:2000年3月30日
  
   這封信交代閣下與老虎基金管理公司之間的關係,懇請細心閱讀此信內容。
  
    1980 年5 月,Thrope Makenzie 和我以880 萬美元的資本成立了老虎基金。18年後,當年的880萬美元已增長至210億美元,增幅超過259000%。這期間基金持有人在撇除所有費用後所獲得的年回報率高達31.7%。沒有人有更佳成績。
  
    自1998年8月後,老虎基金表現較差。基金持有人亦作出積極響應——贖回基金。這是可以理解的。這期間贖回金額達77億美元。價值投資的智能受到挑戰。持有人的贖回不單侵蝕我們的收益,還令我們承受極大的壓力。而我們卻看不到這一切行將結束的跡象。我所提到「看不到行將結束」究竟是什麼意思?「結束」的是什麼?「結束」其實是指價值股熊市的結束;是投資者明白,無論股市短期表現如何,15至20%的投資回報已是不俗。「結束」因此可作如下解釋:投資者開始放棄投機性的短期投資,轉往更有保障而過往回報不俗的被遺棄股份。
  
   現時很多人談新經濟( 互聯網、科技及電訊)。互聯網誠然改變了世界,生物科技發展亦令人驚嘆,科技及電訊也帶給我們前所未有的機會。炒家們宣揚:「避開舊經濟、投資新經濟、勿理會價錢。」這便是過去18個月市場所見投資心態。
  
  我曾在過去很多場合說過,老虎基金以往多年的成功,要訣是我們堅持的投資策略:買入最好的股份及沽空最差的股份。在理性的環境,這策略十分奏效。可是在不理性的市場,盈利及合理股價不受重視,寧炒當頭起及網絡股成為主導。這樣的邏輯,我們認為不值一哂。
  
   投資者為求高回報,追捧科技、互聯網及電訊股份。這股狂熱不斷升溫,連基金經理也被迫入局,齊齊製造一個注定要倒塌的P o n z i金字塔。可悲的是,在現時環境下,欲求短期表現,就只有買入這類股份。這過程會自我延續至金字塔塌下為止。我絕對相信,這股狂熱遲早會成過去。以往我們也曾經歷過。我仍很有信心價值投資是最好的,雖則市場現不賣帳。這次也非價值投資首次遇到挫折。很多成功的價值投資,在1970至1975年及1980/81年間成績差勁,但最終獲利甚豐。
  
  我們很難估計這改變何時出現,我沒有任何心得。我清楚的是:我們絕不會冒險把大家的金錢投資在我完全不瞭解的市場。故此,在經過仔細思量之後,我決定向我們的投資者發回所有資金——即是結束老虎基金。我們已套現了大部分投資,將依照附件所述方法退回資產。我比任何人更希望早些採取這項行動。無論如何,過去20年是相當愉快及充實的。最近的逆境不能抹去我們過往彪炳戰績。老虎基金成立至今,足有85倍的增長(已扣除一切費用),這相等於標準普爾500指數的三倍多,也是摩根士丹利資本國際環球指數的5.5倍。這20年中最令人回味的是與一群獨特的同事,以及投資者緊密合作的機會。
  
   不論是順境或逆境,亦不論是勝是負,我每次說話,都是我及老虎基金全體員工的真心話,容我們在此衷心向各位致謝。
     
   附釋:老虎基金在2000 年3 月3 0 日結束,當時納斯達克指數是4457.89 點。納指在2000 年3月10日創出5048.62歷史新高。美國曾有財經刊物選出20世紀10大傑出投資家。居首位是股神巴菲特,羅伯遜位居第九。其餘包括麥哲倫基金前經理彼得·林奇、鄧普頓基金創始人約翰·鄧普頓、價值投資倡議者本傑明·格雷厄姆、量子基金的喬治·索羅斯、指數基金名牌Vanguard的創始人約翰·保格爾(John Bogle) 等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註:P o n z i 金字塔,就是Ponzi Scheme 龐氏騙局
  
   請注意這一小段,這是十分有趣的歷史文字:
  "我們卻看不到這一切行將結束的跡象 ......
   「結束」可作如下解釋:投資者開始放棄投機性的短期投資,轉往更有保障而過往回報不俗的被遺棄股份。"
  
  有意思的是,其實2000年3月10日,也就是發出本信的前20天,一切已經結束了,納斯達克指數於該日創出了5048.62的歷史高點後,已開始悄然進入了一波比一波低的大跌勢中,但遺憾的是,包括朱利安·羅伯遜在內的絕大多數人均沒有看清什麼時候gameover。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1868

【案例】海底撈掌門人張勇自述:我的愉快管理學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3/1205/56903.html

服務就是差異化

我18歲進工廠,成為拖拉機廠一名電焊工人,上班幾年後覺得無聊,就在街邊擺起了四張桌子,開始賣麻辣燙。這種狀態持續了兩年, 1994年3月,海底撈第一家火鍋城在四川簡陽正式開業,我、我太太、同學和同學太太四人,就是海底撈的創業團隊。那時我連炒料都不會,只好買本書,左手拿書,右手炒料,就這樣邊炒邊學,可想而知,這樣做出來的火鍋味道很一般,想要生存下去只能態度好點,客人要什麼速度快點,有什麼不滿意多陪笑臉。因為我們服務態度好、上菜速度快,客人都願意來吃,做的不好客人會教我做。我發現優質的服務能夠彌補味道上的不足,從此更加賣力,幫客人帶孩子、拎包、擦鞋……無論客人有什麼需要,我都二話不說,一一滿足。這樣做了幾年之後,海底撈在簡陽已經是家喻戶曉。

我做火鍋是偶然,但也算歪打正著,因為火鍋相對於其他餐飲,品質的差別不大,因此服務就特別容易成為競爭中的差異性手段。

1999年,我決定將「海底撈」的牌子做到外地去,海底撈走出簡陽的第一站,選在了西安,因為西安那邊有人願意和海底撈合作。但事與願違,海底撈剛到西安頭幾個月都接連虧損,眼看就要把我們之前辛苦積攢下來的老本賠個精光,危急關頭,我果斷要求合夥人撤資,委託我派過去的得力助手楊小麗全權負責,重拾海底撈的核心理念——服務高於一切!短短兩個月內,西安海底撈店居然奇蹟般地扭虧為盈。

我這個人想法也比較開明,沒有「餐飲服務」的定見: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只要顧客有需求,我們就做。

最近被網友們熱評的「火鍋外賣」是海底撈的特色服務之一,起因是我在開會時提了一句:現在網絡營銷很火,咱們也可以嘗試一下嘛!實際上這一形式自2003年就開始了:受到「非典」的影響,餐飲行業陷入低谷,海底撈也未能倖免,營業額直線下降,往日賓客滿座的火鍋店變得冷冷清清。

身為西安店的經理,楊小麗開始尋思對策:客人不願進店就餐,可以給客人送上門去,她馬上就在報紙上發佈了一條關於海底撈火鍋外賣的消息。送火鍋上門,這很新鮮,海底撈的訂餐電話立刻響個不停。為了送貨方便,我們將傳統的煤氣罐更換為輕便的電磁爐,前一天送餐,第二天再去取回電磁爐。記得這事當時還被「焦點訪談」欄目作為餐飲業在「非典」時期的重大創新進行了專題報導。

現在海底撈在全國8個城市都開設了分店:瀋陽、天津、北京、上海、南京、杭州、西安和鄭州。這也是連鎖餐飲業的特性:在大城市做好了,小地方一樣也能做好,成功模式是可以直接複製的。

服務好你的員工

海底撈的服務員很多都是經人介紹過來的:老鄉、朋友、親戚甚至是家人……這種招聘方式在很多人看來簡直是匪夷所思。

餐飲業屬於勞動密集型行業,來就餐的顧客是人,管理的員工是人,所以一定要貫徹以人為本。我始終認為,只有當員工對企業產生認同感和歸屬感,才會真正快樂地工作,用心去做事,然後再透過他們去傳遞海底撈的價值理念。大家可以和親戚朋友一起工作,自然就很開心,這種快樂的情緒對身邊的人都是很具感染力的。

海底撈為員工租住的房子全部是正式住宅小區的兩、三居室,且都會配備空調;考慮到路程太遠會影響員工休息,規定從小區步行到工作地點不能超過20分鐘;還有專人負責保潔、為員工拆洗床單;公寓還配備了上網電腦;如果員工是夫妻,則考慮給單獨房間……光是員工的住宿費用,一個門店一年就要花掉50萬元人民幣。

為了激勵員工的工作積極性,公司每個月會給大堂經理、店長以上幹部、優秀員工的父母寄幾百元錢,這些農村的老人大多沒有養老保險,這筆錢就相當於給他們發保險了,他們因此也會一再叮囑自己的孩子在海底撈好好幹。

此外,我們出資千萬在四川簡陽建了一所寄宿學校,讓員工的孩子免費上學。我們還設立了專項基金,每年會撥100萬用於治療員工和直系親屬的重大疾病。雖然這樣的福利和員工激勵制度讓海底撈的利潤率縮水很多,但我覺得這些錢花得值當。

加入海底撈的員工,流動率在頭三個月以內會比較高,因為生意太好了,確實太累了,三個月到一年之間有所降低,等過了一年就比較穩定了,能做到店經理就非常穩定了。海底撈員工的薪酬水平在行業內屬於中端偏上,但有很完善的晉陞機制,層層提拔,這才是最吸引他們的。

絕大多數管理人員包括店長、經理都是從內部提拔上來的。我們會告訴剛進來的員工,你只要好好幹,我們一定會提拔你,這是我們的承諾。

在我看來,每個人都有理想,雖然他們中的大多數人來自農村、學歷也不高,但他們一樣渴望得到一份有前途的工作,希望和城市居民一樣舒適體面地生活,他們也願意為追逐夢想而努力,用雙手改變命運。我要讓他們相信:通過海底撈這個平台,是能夠幫助他們去實現這個夢想的。只要個人肯努力,學歷、背景這些都不是問題,他們身邊榜樣的今天,就是他們的未來。

我們對每個店長的考核,只有兩項指標:一是顧客的滿意度,二是員工的工作積極性。而對於服務員,不可能承諾讓所有的顧客都滿意,只要做到讓大多數顧客滿意,那就足夠了。我們會邀請一些神秘嘉賓去店裡用餐,以此對服務員進行考核。

我看到有的餐廳訓練服務員,微笑要露出八顆牙齒,嘴裡夾著根筷子訓練,我說那哪是笑啊,簡直比哭還難受,那些僵硬的笑容,並不是發自內心的。海底撈從來不做這類規定,激情+滿足感=快樂,這兩條都滿足了,員工自然就會快樂,並把這種情緒帶到工作之中。

海底撈的章法

我倡導親情式的管理,但並非放鬆要求的管理。從表面上看海底撈的管理不成章法,實際上很有章法。

我們總結出海底撈的基本點:海底撈的戰略目標很清晰——保障顧客滿意度,以達到品牌建設的目的;核心思想——用雙手改變命運;人員安排——輪崗,而不是一個蘿蔔一個坑,這樣方便以後陞遷;組織結構——儘可能地下傾。

在財務上,我充分授權,沒有資金需要我審批,財務總監就是最後一道檻。用人不疑疑人不用,這是我的原則。海底撈每年要花十個億出去,平均每天的資金吞吐量有多大?我如果事必躬親,會累死的。在海底撈公司,從管理層到普通員工,都擁有超過一般餐飲店員工所能得到的權力:200萬以下的開支,副總可以簽字;100萬以下的開支,大區經理可以審批;而30萬元以下的開支,各個分店的店長就可以做主。就連普通的一線員工,也有一定權限:他們可以贈送水果盤或者零食;如果客人提出不滿,他們還可以直接打折,甚至免單。

管理層級上,也沒有人直接向我匯報。公司設立了由7個部門領導組成的總經理辦公會,每個月開一次會,沒有特殊情況我都會參加。我們還有一個規定:這7個人當中如果有誰要離開,將得到800萬元的補貼,800萬正好是海底撈開設一家新火鍋店的費用。總經理辦公會的幾個成員現在都年薪百萬,他們出去單干,能力是絕對沒問題的,如果他們自己去開一家火鍋店,一年肯定不止賺一百萬,但他們都不願意走,覺得留在海底撈發展挺好。

三年前我弟弟從部隊轉業後找到我,說想自己開家餐廳,我讓他來海底撈從服務員干起,三年後他憑藉自己的能力晉陞為總經理辦公會成員,兩個月前他找到我,說決定享受800萬的補貼,離開海底撈自己去創業,我支持他。

我認為人力資源部是最重要的部門,不能夠獨立,領導一定是有實權的人物,哪怕是掛名。我就兼著海底撈公司人力資源部的部長,幾大部門領導是副部長,分公司老總也是各地人力資源部的部長。

經常有店長、經理和我說:咱們的發展是不是太慢了,我們明年要開多少家店,我說到底誰是老闆啊?皇帝不急太監急。海底撈的每個店都會按照實際需要的110%配備員工,為擴張提供人員保障。為了保證服務質量的連續性和一致性,每個店還必須保證有30%左右的老員工壓陣。每開設一家新店,必須有符合要求的店長、領班和員工,如果人員不到位的話,那我們就會停店,即便新店已經裝修完工,也要等相關人員考核達標之後再正式開業。今年天津和上海分店就遇到這種情況,這是決策中的失誤,但沒有人會因此承擔責任。

其實現在是海底撈很危險的一個階段,擴張太快,還沒有很好的辦法通過流程、制度和績效考核把我們的企業文化很好地貫徹下去。現階段我不會追求太快速的發展,也不會為了盈利去做一些我認為不合理的事情。海底撈目前面臨的最大挑戰是建立規範化、流程化的管理體系,以適應和保障企業的發展。

本文由21世紀商業評論的張婷採訪整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3956

小記者變摩根資產管理掌門人

2014-03-10  TCW  
 

 

從行銷企畫部協理,到掌管台灣近五千億元資產、國內第二大的摩根資產管理集團,她坐上這個位子只花了十二年。

年僅四十一歲的石恬華,即將走馬上任台灣區負責人,成為國內有史以來最年輕的投信董事長,而她陞官速度如同坐直升機,幾乎每兩年就進階一級,屢屢創下最年輕、最快速的晉陞紀錄。

她有什麼能耐,讓全球總部敢把這樣的重擔交在她手上?

中國上投摩根總經理章碩麟曾形容石恬華:「她就像支塞滿槍粉的槍,一引爆,就有強大的爆發力。」而她自己分析:「我是有什麼挑戰,先接了再想怎麼做,做了遇到困難,再想怎麼克服。」石恬華自言不是目標導向的人,但只要接到球,她就抓緊機會搶上籃板得分。

明明是文青,卻踏入投信業

一個年輕時喜愛村上春樹的文青,大學念的卻是台大財金系,而當時她的志願是當作家,曾當過兩年記者的石恬華,在因緣際會下進了投信業,從行銷企畫領域重新出發,才開始認真考慮要在這個領域闖出一片天。

一開始,她知道自己財金很弱,而且打從心裡就排斥;但從自己的弱點出發,是石恬華能一路闖關的重要突破。

這個轉折,緣自二○○三年石恬華因工作被派到國外受訓的經驗。和全球各地的菁英交流之後,她被集團同仁的專業所震懾,「覺得自己很渺小」,當時台灣的發展和全球比起來,就像「一個集團,兩個世界」。

回台灣後,她開始認真檢視自己的核心能力,意識到自己財金專業不足,可能是未來職涯發展的瓶頸。最後她體悟到,「若要繼續往上爬,不是做自己最擅長的事,而是把沒興趣的東西搞懂。」

於是,在逃離財金系九年後,二○○四年她不顧家人反對,決定回校充電,還刻意選擇「非常財金導向」的芝加哥大學商學院EMBA,同時兼顧工作。出國進修期間,正值她要推動「怡富」更名為「摩根富明林」的品牌工程,家人和老闆都擔心她顧此失彼,不讚成她在職進修。為兼顧工作和學業,石恬華把一個月的工作量壓縮在三個禮拜完成,再飛到新加坡上課一星期,幾乎是零休假。

蠟燭兩頭燒的日子,她堅持了二十個月、繳了三百萬元的學費,最終以排名前五%的成績,在畢業時取得「榮譽學生」頭銜。一張芝加哥大學商學院的證書,就是一張入場券,讓她能夠跟摩根集團全球上千個專業經理人在同一舞台上競爭。

從自己人下手,重新建品牌

她坦言,那是她人生中最痛苦的一段日子,數度想放棄,但「不面對弱點,就只能停在原地。」然而,就在這時間分配上最艱難的階段,石恬華卻交出最亮眼的成績單,也就是成功將「怡富」更名為「摩根富林明」。「怡富」在台灣市場深耕二十年,改名計畫外界多半不看好。「與其花力氣先說服外面的人,更重要是深化內部同仁的認同。」石恬華說,內部員工有三百人,一人對外說一次「我們是摩根富林明」,就有三百次,一人說兩次,就有六百次的口語傳播效果。

擔任「品牌推手」的石恬華採取安內攘外策略,先從內部認同做起,包含錄製內部影片、發送品牌公仔、品牌日鼓勵同事穿公司T恤等,前後花了一年,才讓內部所有員工接受更名事實,以及願意改變的心態。

當同事都對自家公司新名字耳熟能詳後,再透過電視廣告對外宣傳,打出「真心不變」口號,用打動人心的文學語言,以及透過機長開飛機到國外的影像,從而建立從本土品牌過渡到與國際接軌的外商形象,成功打響「摩根富林明」品牌。而立下戰功的石恬華也因此升任副總經理。

二○一○年,石恬華接下投信總經理,從原本只會花錢的行銷主管,轉型成創造業績的最高指揮官。她坦言,從管理二十人的行銷企畫團隊,到帶領百位業務大軍衝鋒陷陣,同時,要讓摩根的產品線從原本專注的股票型基金,拓展到債券型基金市場,是她職涯中的第二大挑戰。

打造出金融海嘯後小金雞

憑著過去行銷工作累積的市場嗅覺,石恬華瞄準台灣人喜愛月配息產品,宣佈引進國內首創的多重資產類別產品,把原本強調股債配置的平衡型基金重新包裝,納入特別股、REITs及可轉債等投資工具,同時提供月配息選項。

這項創新產品成為金融海嘯後,逆勢衝高業績的小金雞,讓摩根的資產管理規模五年翻一倍。去年,摩根資產管理規模增加逾八百億元,其中六百億元就來自多重資產類型基金。

共事逾十年的資深主管指出,石恬華兼具男人般的明快果決,和女性的細膩思考特質,讓她在注重細節的行銷活動,以及衝鋒陷陣的業務工作都能勝任自如。

當初帶石恬華入行的怡富投顧前總經理王鴻嬪回想說,「石恬華不僅能發現問題,還會提出解決方案,讓人很放心把事情交給她,很省力。」

更重要的是,她在關鍵時刻,不逃避承認自己的弱點,並集中目標,把弱點轉化為正面能量,這份具爆發力的熱情,為她自己寫下最年輕投信董事長的燙金資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3263

蔡萬才 最會治家的第一代金融掌門人

2014-10-13  TCW
 
 

 

十月五日下午,一則只有兩句話的電子郵件送達各媒體記者信箱;十分鐘後,整個媒體圈沸騰起來。這兩句話是:「富邦集團總裁蔡萬才先生於今日午間安詳辭世,享壽八十六歲。」

富邦集團總裁暨創辦人蔡萬才,屬於台灣第一代企業家,總家族資產為七十六億美元(約合新台幣二千三百億元),在《富比世》(Forbes)雜誌排名為台灣第二大富豪。一九六一年,他帶領僅十名員工的國泰產險及三千萬元起家,如今成為資產近五兆元的台灣第二大金控集團。

許多台灣傳統家族企業,掌門人離世,外界直接聯想都是:這家族接班梯隊已上手了嗎?接下來,會不會兄弟鬩牆、爭產?

這聯想不無原因。例如,新光吳家在掌門人吳火獅驟逝後,兒子們多次鬧出爭產風波;台塑王家在掌門人王永慶過世後,子女為爭產對簿公堂;而中信金控掌門人辜濂松離世後,老大辜仲諒與老二辜仲仍官司纏身,兄弟各自為政,幾無交集。只要扯到事業和分產,幾乎不可能平靜無波。

相較之下,蔡萬才從一九九九年七月後,不再擔任集團內任何董事長,蔡明忠、蔡明興兄弟兩人從二○○四年起擔任金控董事長、副董事長,正式接班。兄弟未曾傳出鬩牆或不合,在傳統家族企業中,顯得異數。

這與蔡萬才長期重視家族治理有關,與多數第一代企業家過度重視事業擴張、忽視家族凝聚力頗為不同。

第一課:勤學台大出身,期許兒子「當然要念台大」

在今年富邦集團內首度召開的「市政廳會議」(編按:源自美國新英格蘭,一種民眾與地方官員的非正式公開會議,用意在下情上達)中,部屬詢問蔡萬才:「家庭教育有什麼秘訣?」

「小孩都是看著父親背影長大的,」在場主管轉述蔡萬才的回答,「我不是自己誇自己。台灣人說:父親怎樣,他們就是怎樣的人,身教必重於言教。」

有些第一代企業主創業時,因經濟條件欠佳,教育多半中輟,只好憑「街頭智慧」打天下;蔡萬才比哥哥蔡萬春小十幾歲,他北上讀書時家境已改善許多,加上肯讀,考進台大法律系,外語能力也不錯。這段經驗讓他視野較廣,與第二代在公事上用專業語言溝通,較不易出現代溝。

爸爸台大畢業,對兒子學歷期待也高。例如蔡明忠大學聯考前,蔡萬才放話說:「我兒子『當然』要念台大。」沒想到蔡明忠壓力太大,考前失常,只考上東海企管。

放榜當天,蔡明忠看到父親滿臉寒霜站在客廳,他難過的大哭起來,深覺辜負父親期待。沒想到,父親只輕描淡寫的要他重考或轉學;一年後他轉學考進台大法律系,畢業後再到美國喬治城大學讀法律。

因為父子同時具備高學歷背景,可借助背景接近的專業經理人就多(諸如同學),相較於多數白手起家的家族企業,富邦的外來專業經理人,在文化適應上也較無障礙。

行事作風上,蔡明忠是最像父親的人。蔡萬才從一九七九年到過世前,只要人在台灣,沒有一天不進辦公室;集團剛起步時,他可以每天工作十一小時,而且事必躬親,「總裁管得很細,這點完全遺傳到大董(蔡明忠)身上,大董也是管得很細的人。」富邦人壽總經理陳俊伴說。

第二課:公平「我帶兩兄弟一起做事學習,不藏私」

蔡萬才的哥哥蔡萬春,是泛蔡家集團的創辦人之一。抗戰時期,以賣醬油起家,後來事業擴及旅遊、貿易;到一九七七年已累積三百五十億家產,規模大過王永慶的事業版圖。

一九七九年,蔡萬春因突然中風,事前並無分產計畫,也無接班人訓練,事業版圖被迫分割。

根據台灣企業史資料庫中〈臺灣金融蔡氏家族企業集團發展史〉一文,蔡萬春家族雖然財產分配採行諸子繼承,但不是齊頭式均分,大房所生嫡長子蔡辰男很早就隨父闖蕩社會,分最多財產;二房所生次子蔡辰洲分的就少多了;三房的兒子更少。過程中難免產生心結,兄弟間彼此不講話。

這些,都讓蔡萬才心生警惕。蔡明忠也曾經回憶,小時候,還跟伯伯們一起住,親眼目睹上一代因為分家造成的撕裂與衝突。「父親也常跟我們講起商場上各家族的紛爭恩怨,他不希望我們重蹈覆轍,要求我們一定要兄友弟恭。」

「我爸的觀念是,既然是家人,就要在同一條船上,有福同享、有難同當。」蔡明忠曾經提及,「既然在同一條船上,那麼,『合』一定比『分』的力量大。」

蔡萬才的方式,就是除了把兩個兒子當兒子,也視為事業夥伴。他曾在五十週年金婚紀念冊《結金》上寫:「父子三人是很好的搭檔。有一些先天的理由:父子年齡差距較小,沒有年齡代溝;兩代企業家都有相當的知識背景,沒有知識代溝。」

落實在生活上,蔡明忠與蔡明興,扣除出生、出國和蔡明忠到台中讀書之外,五十三年都和父親住在同一棟大樓,即使各自結婚也沒有「分居」過。兩人念高中時,父親下班回家便跟他們討論今天公司發生什麼事,直接在餐桌上做個案討論、分享微妙的政商關係,兄弟倆同步學習;就連抽菸,也是老爸帶著兄弟倆一起。

一九八一年,蔡萬才把在美國讀書的蔡明忠叫回來一起打天下,隔年蔡明興回國,先後進入國泰產險、證券任職。相較於許多企業第一代強人領導、第二代接班時間很晚,他很早就讓兩兄弟逐步接班。

從那時起,父子三人每週一中午一定聚在一起吃飯,討論經營管理的眉角、新事業的開發等。「三個臭皮匠抵個諸葛亮,我們定期腦力激盪,談著談著就會談出一點譜,」蔡明忠曾為文敘述父子「動腦」過程。

「我帶兩兄弟一起做事、學習,不會藏私,又可把登高望遠的觀點分析給他們聽,他們學到的就是全面的、整體的,成長速度快很多,」蔡萬才在《結金》裡回憶道。

這個「父帶子」的家風被具體傳承在蔡家。蔡明忠未必有時間陪家人共進晚餐,但是全家會一起在大書桌上做功課、辦公;蔡明興每週也都會有兩到三晚與兒子蔡承儒一起用晚餐,討論公事。

第三課:開明媳婦不用當配角,還能走上街頭反核

「開明」是蔡萬才最特殊的治家原則,這與他是台灣早期少數接受高等教育的企業家有關。知識,讓他能超越當時一般眼光,來對待人事物。

以媳婦角色為例,和蔡明忠的夫人陳藹玲一樣嫁入豪門的主播如唐可珊、王雅麗,婚後轉到幕後以家庭為舞台,露面多是夫妻共同出席社交場合,擔任陪襯角色;像陳藹玲、蔡明興夫人翁美慧走上街頭反核、為國家交響樂團募款開唱,主動亮相表態的人甚少。

〈臺灣金融蔡氏家族企業集團發展史〉作者許文分析,蔡萬才雖受日本教育,家中女眷不參與家族核心企業的經營管理,但他善用女性的特長,將集團中的公益基金會交給她們打理。媳婦陳藹玲和翁美慧雖非世家出身,也都和女兒一樣,被賦予基金會運作管理之責,將家族所有成員的力量結合在一起。

甚至,當大媳婦陳藹玲走上街頭與其他媽媽成立「反核聯盟」,積極參與社會運動,蔡萬才也是接納的。

這或許與蔡萬才自身經驗有關。蔡萬才當初追求妻子楊湘薰時,仍是個窮小子,但楊湘薰卻是名門千金,因為蔡學歷好、舉止得宜,受到丈人肯定,答應把女兒嫁給他。也因此,與其在意婚配對象是否有助於擴張家產,蔡萬才更在意婚配對象是否有助於提升「家格」。

第四課:單純沒三妻四妾,兄弟一起面試幹部

公公的開明,身為富邦文教基金會執行董事的陳藹玲感受特別深。

六年前,陳藹玲接受《商業周刊》獨家專訪時曾提及,當年懷老四翰翰(蔡承翰)時發現他腦部發育不全,曾為此與公婆召開家庭會議,討論該如何處理;當時蔡萬才便支持尊重他們的決定。之後陳藹玲生下小孩,剛開始手忙腳亂,顧不得其他三個孩子,公婆也就近支援,絲毫不覺得麻煩。

「翰翰讓我們全家人學到了很多美好的功課,特別是『付出』與『接納』。對我們家來說,翰翰並不是一個負擔,而是一個祝福,」蔡明忠曾說。

因為父子三人沒有三妻四妾或其餘非婚生子女,大幅降低家族內訌的風險;而父子兄弟無嫌隙,連公司應徵儲備幹部、獵人才,也都是蔡明忠、蔡明興一起面試,相對降低專業經理人見縫插針、搞派系鬥爭的機率。

從善於治家延伸出來的管理能量,蔡家父子讓富邦金控成立超過十年,總資產成長超過十倍,從單一金控成為橫跨媒體、電信的多角集團。

政大企管系教授司徒達賢分析,家族治理所創造的家族聲望,有助於企業累積社會資本;每一位家族成員都擁有相當的社會資本或社會關係,若家族分裂,則彼此的社會資本會互相抵銷;反之,家族成員團結凝聚,社會資本會產生加乘的效果,對企業有正面作用。

公司同仁和專業經理人之間,也會因為家族成員團結凝聚造成「高階權力單一化」,產生更高向心力;「所以有好的家族治理,才有好的公司治理。」司徒達賢認為,家族成員的情感凝聚力,是家族治理的核心。

以此來看,蔡家掌握了家族治理的關鍵。

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Peter F. Drucker)曾提出家族治理原則:「只有家族服務於企業,企業與家族才能同時生存;假如企業的營運是服務於家族,則將兩敗俱傷。」

相較於台灣許多家族企業由盛而衰,蔡萬才家族卻日益壯大,杜拉克這句話,正好為這此消彼長,做了最佳註腳。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5506

2015魅族智能家居之戰會怎麽打?掌門人邱俊濤說要親兒子幹兒子齊上陣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5/0302/149248.html

春節前,魅族正式攜手海爾和阿里巴巴,劍指小米和美的聯盟,要打造屬於魅族的智能生態圈。雖然在2014年,魅族推出了多款手機,但在智能家居上,一直都是合作聯姻的方式。於是對於魅族的智能家居戰略,不少人認為,魅族將專心造手機,智能家居產品會完全交給第三方合作。但情況真的如此嗎?
i黑馬對魅族智能家居負責人,魅族深圳分公司的總經理邱俊濤進行了專訪,得到的答案是NO。那麽魅族智能家居的戰略到底是什麽呢?

\文/余一  本刊記者
 
口述:邱俊濤(魅族智能家居負責人,魅族深圳分公司總經理)

 
神秘的魅族深圳分公司到底在做什麽?
 
對於魅族深圳分公司,雖然之前白永祥總裁透露了一些消息,但是市場上對我們知之甚少。甚至有人認為魅族的智能家居戰略,只有合作,沒有自己做產品的計劃。這完全是一個錯誤的說法。

其實魅族深圳分公司2014年7月份就已經成立,8月初團隊組建,主要負責的領域就是智能家居。目前已經有幾十人的規模,但因為性質上比較像內部創業,來自公司內部的跨部門團隊支持並不少,所以實際的參與者遠遠超過幾十人的規模。

分公司的定位是,負責智能家居在內的IOT互聯網硬件的研發,同時除終端產品外,也會嘗試新的技術。這是因為在智能家居領域還沒有一個完整的標準,如果不參與其中,就有可能趕不上這波浪潮,有可能找不到自己的位置。

魅族的智能硬件現在已經有產品在內測了。第一款產品是智能路由器,我們希望利用路由器的平臺去承載魅族的一整套智能家居系統。

這款智能路由器的一大特點,是能夠適配國內各種不同設備的配置標準。這是因為魅族在這款路由器上,對智能、外觀和無線指標的配置,都是以蘋果的無線標準去做,包括硬件、軟件以及後續的智能家居app服務,都不會只是一個單純的智能路由器, 而是一個智能家居控制中心。

路由器是一個核心樞紐,綁定一系列的智能設備端就能夠讓智能家居發揮作用。我們認為老百姓家中最關心的智能家居產品,第一個是燈具,第二個是控制類的開關,第三類是監控上網設備。所以在路由器之後,魅族很快會推出智能插座和智能燈,可以組建最小的智能家居系統,提供給消費者最好的體驗。

在豐富生態圈,擴大聯姻合作的同時,我們還會不斷地豐富自己的產品。最簡單的一點,如果全是合作,那麽就不能完美地把控品質。魅族有非常好的工業設計能力和設計理念,有信心可以做出更棒的產品。但是產品到底好不好要靠消費者的手來投票,所以我們歡迎行業內做得好的產品接入,共同打造一個合作又競爭的開放生態圈。

自己做產品,也歡迎其他的硬件接入魅族的系統,開放的生態圈,才是魅族的智能家居戰略。至於內外部產品有沖突的時候,會不會有偏向或者排他?一句話,讓消費者自己選擇,公平競爭。

路由器將是中心地位

魅族想要做的是生態圈,一個生態系統必定有一個中心。對魅族的智能家居系統而言,路由器就是中心樞紐,而第一款產品做智能路由器,就是走從中心向外擴散的策略。
為什麽路由器可以成為智能家居的中心?

第一它是整個家庭互聯網的入口,家里的所有聯網設備都是連在路由器上接入外網。
第二它在家中可能是唯一一個連到外網,而且是24小時不斷電的設備。

第三,路由器除了本身的無線連接的功能外,還可以拓展出藍牙等其它無線連接方式,可以把家里所有的智能設備組成網絡進行管理,統一地對外輸出。手機雖然功能強大,但如果手機離開家庭,就不能去監控和控制家里的智能設備,而只有路由器能夠承擔這個角色, 不僅僅是WIFI組網,還有藍牙組網等功能,可以連接更多的智能設備。

很多人將手機定位為系統中心,在當前的移動終端里,手機是功能強大的移動終端,但是手機能做很多事情,但除了打電話外不能專心做一件事情,手機的操作經常會被打斷,這是不可靠的。

魅族的智能家居系統,不會像小米一樣是封閉系統。我們把這個系統搭起來,讓大家看到這個系統的好處,讓更多沒有技術能力的傳統設備廠商跟家電廠商,根據我們的產品示範,接入到魅族的開放平臺。魅族現在做智能家居產品,並沒有抱著搶占市場的想法,而是帶著示範的功能。

這也就意味著,魅族並不是要去做所有的智能家居硬件產品,如果有更好的傳統設備商,我們更願意幫助他們,按照魅族開發平臺的開放接入標準去做。如果沒有,我們也會自己做出很好的產品,讓消費者自己做選擇。

對手小米和同盟阿里海爾們

現在做智能家居硬件和系統都繞不過小米。魅族在智能家居行業里是後來者,我們並不避諱向先行者學習,包括小米。

現在魅族的產品鏈一直在擴展,同時魅族對產品追求完美,追求極致的信念一直沒變,從公司CEO到我們所有的老員工,做一流的團隊,一流的產品這一定位一直沒變。

在保持魅族自己特點優勢的同時,我們也在學習其它的競爭對手的優勢,例如怎麽樣給消費者提供更好的產品,怎樣更好地服務消費者,讓所有的普通老百姓都能用得上好用,並且價格比較合適的產品等等。

魅族智能家居產品也將延續這一路線,不會做價格高高在上的產品,而是大家都能消費的精品。

除了對手外,同盟合作者們對魅族也至關重要,目前魅族比較重要的兩個同盟就是阿里和海爾。阿里是魅族的戰略投資方,未來肯定會有很多合約性產品的合作,包括手機,包括智能雲的接入和合作。在智能家居這塊,我們會和阿里進行全方面合作。智能路由器就會優先接入阿里雲,先從業務合作開始。

而與海爾的合作,我們之間是有一部分重合的地方,但是大部分都是互補。海爾強大和擅長的領域是家電,而我們做的是智能家居產品。

至於魅族的智能家居系統和海爾的系統會不會有沖突?其實我們想做的是互聯互通各家雲,讓不同體系數據和內容服務可以對接到其它的公共平臺,也就無所謂非得要接入誰家的平臺,才能做什麽事。當所有的數據都是打通的,市場的參與者都能夠自由選擇,保持互聯互通,小米就不可能一家獨大,消費者也會得到最好的服務。

i黑馬說:邱俊濤是魅族老員工之一,參與了魅族Android里程碑產品M9,MX系列手機的研發,後來加入阿里的YUN OS團隊,最終又回到老東家內部創業,開始考慮智能家居的事業。讓有著魅族阿里雙重背景的他掌管智能家居領域,肯定有兩家公司在此領域必定深度合作的考慮。邱俊濤也堅定認為,家居硬件的智能化遠遠落後於其他領域產品,隨著各種新的技術和產品的完善豐富, 現在家居智能化的機會已經到來。


本文為i黑馬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侵權必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3899

華爾街最大券商掌門人:美股將衝破兩萬點!

2015-06-22  TCW


今年第一季,摩根士丹利以九十九億美元(約合新台幣三千億元)的營收創下金融海嘯以來的單季新高,淨利更是大幅成長六○%至二十三億九千萬美元,成長幅度遠超過競爭對手高盛證券和摩根大通證券,堪稱今年來華爾街的獲利成長王。

攤開摩根士丹利第一季財報,最亮眼的成績來自於證券業務部門,其中股票銷售和交易業務較上一季增長近四成,固定收益和外匯業務的營收以十九億美元創下兩年 來新高,而背後的掌門人,就是執掌摩根士丹利最核心業務的全球機構證券業務總裁——戴赫龍(Colm Kelleher)。

六月十一日,掌管摩根士丹利近五成營收的戴赫龍,暌違三十年再度來台,接受《商業周刊》獨家專訪時,這位愛爾蘭出身的銀行家,談吐雖然內斂,卻有著金融界人士罕見的幽默感。

當我們問他:「摩根士丹利的證券業務是華爾街第一名嗎?」他馬上接口:「不僅是最大,而且還是最好。」當我們再問道:「華爾街人士該長什麼樣子?」時,他想也不想就說:「無聊(boring)。」

每一年,有一半時間在紐約、一半時間在倫敦的戴赫龍,堪稱是華爾街最了解美國、歐洲經濟情勢的金融界掌門人,他旗下掌管的證券業務年營收高達一百六十九億美元,目前是摩根士丹利最大的業務板塊。

二○○七年,戴赫龍接任摩根士丹利財務長,不久後華爾街出現前所未見的動盪:雷曼兄弟破產、美林銀行和貝爾斯登被購併,市場點名下一個倒台的將是「大摩」摩根士丹利。

隨著危機越演越烈,戴赫龍大刀闊斧削減了約三分之一的資產負債表,同時也提升了資產品質與流動性,此外還與現任執行長戈曼(James Gorman)共同擬定戰略,讓中國的中投證券和日本的三菱日聯證券願意入股已瀕臨破產邊緣的摩根士丹利,經過一連串財務重整,摩根士丹利和高盛最後轉型 為銀行控股公司,成為華爾街五大投資銀行中,唯二存活下來的大型券商。

去年,摩根士丹利被《國際金融評論》選為年度最佳銀行,除看中二○一四年全球二十五大購併案皆有摩根士丹利的身影外,也肯定他們能拿下美國史上最大規模上市案—阿里巴巴首次公開募股的最高額承銷獎金。

根據研究公司Dealogic數據顯示,截至今年五月底,摩根士丹利重返美國科技業購併業務以及全球承銷業務市占率第一寶座。在台灣,摩根士丹利今年靠著國泰人壽購併印尼銀行、中信金購併台灣人壽及大陸信銀等四個國際購併案,同樣位居台灣投行界的購併王。

看美國升息Q4是最佳時間點,衝擊信貸市場最大

現年五十七歲的戴赫龍,一九八九年加入摩根士丹利之後,曾管理過固定收益與股票部門,更擔任過歐、非、中東,與亞太地區的負責人,金融危機期間更以財務長和策略聯席主管,成為帶領公司轉型的核心團隊成員,長期被華爾街金融圈視為最可能接任大摩執行長的熱門人選之一。

一年之中,他有大半時間在世界各地拜訪客戶,實地觀察全球經濟變化,以下是《商業周刊》第一手的專訪紀要:

《商業周刊》問(以下簡稱問):美國聯準會最有可能在什麼時間點升息?

戴赫龍答(以下簡稱答):我認為美國聯準會升息時間會從今年六月延遲,然而無論是九月還是十二月,如果延遲得太久,大家將會質疑美國經濟復甦的狀況。我們 可以觀察到遠期利率市場九月份已經偏低,如果這再持續低到十二月份,雖然還不會是個大問題,但是聯準會將不得不開始運行利率正常化的政策,特別是當其他國 家已經開始走向正軌。

問:所以第四季是升息最好的機會?

答:很有可能,我不是經濟學家,我是從市場觀察認為這是正確的時機點。

問:一旦開始升息,全球市場將受到什麼影響?

答:目前的遠期利率將上升,我認為市場將以標準化的方式來回應。目前全球都在關注固定收益產品以及共同基金的增長,如果利率政策無預警緊縮,將導致市場的錯亂,所以重點應該是如何管理,以及該有漸進式的預警訊號,不然極端風險(tail risk)很可能會出現,造成市場震盪。

問:哪個市場最有可能受傷?

答:我認為信貸市場影響會更大,特別是投資級的信貸市場。我們也看到美國的政府公債在去年十月十五日出現明顯訊號,當天十年期的公債殖利率盤中一度暴跌三 十九個基點。而過去四週(編按:五月十四日到六月十一日),歐洲的公債殖利率進入低點,歐洲出現史上最糟的五個交易日,我認為可能還有其他因素交雜其中, 其中一個是市場沒有足夠的存貨,所以引起震盪。

看美股後市本益比18倍可接受,買股仍有利可圖

問:美國道瓊指數如今已達到歷史高點,美股也已經超過九百天沒有修正,做為華爾街最大券商,你認為美股的榮景還有多久?

答:如果你還記得的話,二○○八年市場經歷過一大波修正,我們必須了解這是一個從低基期回復的過程,所以不能和長期週期來比較。從相關性更高的S&P 500指數來看,目前股價本益比達到十八倍,價格雖然已經偏貴,但不是過度昂貴,特別是在擴展初期的階段。

此刻市場還處於量化寬鬆的環境,大量資金助長了股價的攀升,特別是零利率的環境下,人們開始願意將資金放在高風險的標的上,這些都讓價格不斷上漲。而本益 比十八倍雖然已經偏高,但還不是一個瘋狂的價格,長遠來看,股票對財富累積以及退休準備更為有益,而固定收益產品對資金則有更好的保障。

問:所以你認為美股仍會繼續上漲?

答:從整體趨勢來看,股市還是要修正。但是長遠來看,股市是經濟增長的指標,而全球景氣正在增長,股市仍會是值得投資的標的。

問:你提到S&P 500指數目前本益比已經達到十八倍,這是歷史新高嗎?

答:從歷史來看現在確實偏高,過去曾經有更高的情況然後快速修正。但是如果企業的盈利擴張,經濟復甦的速度增快,本益比就會再修正回到正常水平。我認為十 八倍的本益比現在是可以接受的,資金會流入股市,是因為人們預期景氣在復甦,和銀行幾乎零利率的環境相比,進入股市的回報當然更好。

問:就你來看,股市什麼時候會出現泡沫?我們該如何觀察?

答:做為一個投資人,你必須要有平衡的投資組合,隨著我們的壽命延長,必須要有現金的部位,投資人應該要有長期流動性佳以及高配息的投資,此外也還要有另類投資的輔助,為退休金做些規畫,才能在風險可控下保持收益。

問:除了美國已經脫離QE外,歐洲、日本甚至是中國都還在大玩資金遊戲,就連國際貨幣基金(IMF)都試圖說服美國聯準會不要貿然提高利率。

答:各大央行的董事會都是經濟大蕭條下的好學生。我認為如果二○○八、二○○九年聯準會不採取行動,我們都將面臨一連串蕭條,所以他們是在做正確的事,問題不在於美國聯準會是否升息,而是當他們撤出資金之後,市場是否能維持價格。

無論是歐洲央行行長德拉吉(Mario Draghi),還是日本央行總裁黑田,都必須竭盡所能的避免財政破產,但政策必須達到結構性改革才行。在美國,你會看到銀行紛紛改革,在歐洲有更靈活的 經濟活動,像法國、義大利必須要貫徹結構性改革,值得一提的是西班牙、愛爾蘭和葡萄牙的經濟已經開始復甦。貨幣政策雖然是一個非常強硬的手段,但是貨幣政 策若能加上財政結構改革,將是非常有效的方式。

我尊重IMF的看法,但是也許不是評論聯準會該做或不該做什麼,畢竟IMF也有錯的時候,像是他們曾經要求英國放緩財政緊縮政策,但是當時英國並不照IMF的要求去做,如今英國的經濟卻已經復甦。

看陸股隱憂仍有許多未知,中國監管機構有責透明化

問:如果美國聯準會真的升息了,歐洲、日本和中國的股市將會有什麼影響?就我們所知,德國、日本和中國正享受資金熱潮所帶來的牛市,美國升息將會干擾這個狀況嗎?

答:我們可以看到中國市場正吸引非常多的資金進入,通過滬港通有大量資金北上,投資於中國的資本市場,MSCI也可能將其納入指數。但我認為美國如果升 息,陸股將會修正,但不會是非常劇烈的修正。然而中國市場真正的核心問題,是陸股還有很多未知的部分,中國監管機構有責任讓其更加透明化。

問:所以這代表全球投資人對美國升息的態度可以樂觀看待?

答:我覺得美國聯準會有做了非常建設性的解釋,如果你認為世界經濟正在好轉,股市仍是非常好的投資選擇。

看希臘難題政府褲帶勒得不夠緊,讓歐盟更反彈

問:很多人擔憂希臘問題也許會是今年的黑天鵝,歐元區與希臘的債務協商一直沒有達成協議,你怎麼看待這個問題?

答:如果希臘會是個黑天鵝,那他在過去四年早就一直都存在了。我曾公開講過希臘處於一個非常糟的狀態,而目前的短期協議可能會帶來一些衝突,最終導致資本 管制。根據條約,目前希臘政府無法退出歐元區,而且大部分的希臘人民是想繼續留在歐盟,所以希臘政府必須做出讓步,就像愛爾蘭、西班牙和葡萄牙都以削減養 老金支出、勒緊褲帶執行結構改革,來符合歐盟和IMF的要求。然而希臘在歐盟成員國眼中是做得太少,所以目前歐盟反對陣營的情緒越來越高張。

短期來看,因為歐洲大量實施量化寬鬆,所以希臘問題並不會有太大影響,但是長期來看,這對歐洲匯率是個嚴峻的問題。

問:所以整體來看,今年下半年的全球金融局勢究竟是悲觀還是樂觀?

答:我認為前景相當有建設性。我所擔心的是市場結構問題,例如流動性是否充裕、投資者有沒有信心等問題,然而我們目前還不夠清楚,這些也連結到我們一開始對美國升息的看法,但是我們已經明顯看到股市好轉,雖然挑戰很多,但總體局勢趨於良好,我持積極的看法。

我不會使用樂觀這個詞,我曾經擔任過財務長,對財務長而言,是不可能會說出「樂觀」(optimism)這個評語。(大笑)

問:你們執掌全華爾街最大的證券業務,現在客戶最關注的問題是什麼?美股什麼時候會修正嗎?

答:人們投資有各自不同的理由,有槓桿操作、貸款等等,當然人們會擔心指數什麼時候修正,但影響他們投資決策的還是對經濟的看法。如果你相信景氣正在復 甦,那你的資產就要有所配置,我覺得現在投資人握有太高的現金,因為他們擔心升息後的修正,但總體來說,我覺得現在是滿有建設性的時刻。

問:你覺得道瓊指數很快會破兩萬高點嗎?

答: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個大趨勢向上是確立的,因為股市代表國家的價值,如果你相信經濟將持續成長,股票就會再上漲,但同時我認為也會有一些修正在其中。我個人也投資股票,對股市的長期表現有信心,我敢把我的退休老本放在上面。

【延伸閱讀】從基本面看,美股上漲空間還有24%?大摩預估S&P 500指數2016年Q1漲跌幅

●如果美國企業2015年EPS年增11%,2016年EPS年增7%??˙樂觀看法 2,600 +24%

●如果美國企業2015年EPS年增4%,2016年EPS年增6%??˙持平看法 2,275 +9%(以6月12日2,094點做比較基準)

●如果美國企業2015年EPS年增6%,2016年EPS年增5%??˙悲觀看法 1,700 -19%

資料來源:摩根士丹利整理:夏嘉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0411

陳正輝強勢回歸「逼宮」風暴如何平息? 戴勝益閃退王品新掌門人麻煩大了

2015-07-13  TWM

王品董事長戴勝益無預警退休,引發外界逼宮風暴之說,副董事長陳正輝接班之後,種種挑戰才將考驗著即將來臨的「後戴勝益時代」。

撰文•黃家慧

七月六日,王品董事長戴勝益無預警地發出「五個感謝」並宣布即刻退休,這紙宣布,並非從公關系統,而是透過個人祕書發布,純粹是董事長的自行決定,因此不僅業界錯愕,王品內部同仁更是措手不及,包括王品台灣區執行長楊秀慧等一級主管事先都不知道,董事長會自行宣布退休。

王品內部頓時彌漫錯愕、困惑的氣氛,大家都不解,戴勝益為何閃退,連獨立董事、台大教授李吉仁都說「我也是看了新聞才知道」。宣布閃退之後,戴勝益幾近神隱,連近期已經排定的演講都臨時通知統統取消。

戴勝益很早就公布自己的退休時間,今年四月股東會上,他仍然表示,將在二○一八年退休,但卻在三個月後產生大逆轉,火速宣布辭退。

一篇報導讓他不如歸去?

事發四天前,王品集團由楊秀慧發表一份強烈聲明,內容顯然是針對另一周刊封面故事「中國團隊接管王品」的報導,提出四點澄清,內容包括:「中國團隊接管之說言過其實」、「仍會以戴勝益為王品文化精神核心」、「戴勝益退居二線之說過度解讀」、「台灣經營團隊無前後之分」。

據傳,王品前副董事長王國雄在媒體出刊之後,曾發訊息給中常會委員,建議發起「一人一信給戴勝益」,表示不要讓戴勝益興起「不如歸去的興嘆」。然而熟悉戴勝益性格的友人表示,戴勝益的退休計畫本就醞釀多時,但這一次「媒體言過其實」加速他的「退意」。

只是,戴勝益雖然在五個感謝裡表示「今日就退」,但目前依然是王品「董事」,未來,他如何在董事會繼續發揮影響力,值得觀察。

另一方面,副董事長陳正輝因接受媒體採訪,強勢直率的發言引發逼宮風暴,有員工因此在臉書上貼出感想,形容陳正輝的行止,就好像功勞都是副總統的,一副要逼退總統的樣子。

可見在王品邁入「後戴勝益時代」,陳正輝可望正式接班之後,挑戰也隨之而來︰其一,食安風暴重擊之後,如何挽救王品獲利暴跌的困境。其二,如何平息戴勝益的急退所引發的內部紛擾,消弭內訌,尤其是陳正輝駐營中國多年,如今強勢回歸,如何快速進行人事整編、安定軍心,在在考驗陳正輝的能耐。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2627

外匯儲備掌門人履新央行 接任行長助理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8/4673120.html

外匯儲備掌門人履新央行 接任行長助理

一財網 李德尚玉 2015-08-19 16:32:00

據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8月19日公布的國務院任免國家工作人員通告,任命殷勇為人民銀行行長助理。此前,殷勇任國家外匯管理局中央外匯業務中心主任。

8月初,“央行來了新領導”的消息,因央行一則分支行行長半年會新聞在業界不脛而走。半月後,此前各方猜測終於得到了印證。據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8月19日公布的國務院任免國家工作人員通告,任命殷勇為人民銀行行長助理。

此前,殷勇任國家外匯管理局中央外匯業務中心主任。而中央外匯業務中心正是經營管理中國近4萬億外匯儲備的機構,不僅是全球經營資產規模最大的主權投資機構,更被稱為全球最有影響力的投資者之一。

業界紛紛猜測,外匯儲備掌門人的此番提任,不僅體現了在國內經濟步入“三期疊加”的關鍵時期和“一帶一路”、國際產能合作等各項國家戰略加速推進的重要時點,央行乃至政府對外匯儲備“家當”展現出的前所未有的重視;也從側面流露出政府高層對外匯儲備多年經營工作的認可。

從理工“學霸”到投資專家

現年46歲的殷勇自1996年大學畢業後加入外匯局,開始了他第一份也是迄今為止的唯一一份工作,從事外匯儲備的經營管理。金融業界歷來對理工背景的高校畢業生青睞有加,殷勇的求學經歷和職業生涯也似乎印證了這點。

殷勇

殷勇畢業於清華大學,本科就讀於自動化系,並獲得經管學院企業管理的雙學位;直讀博士期間就讀於經管學院,攻讀系統工程學位,師從著名系統工程專家鄭維敏先生。清華大學自動化系“系友成長之路”論壇訪談文章提到,殷勇在求學期間就是典型的“學霸”,學習成績優異,專業知識紮實,他曾在訪談中分享了在校期間獲得生產實習課程滿分的經歷,並稱自動控制中的系統、控制、反饋等概念在金融管理方面非常有用。

殷勇的求學經歷不止於清華大學,據悉他還曾在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學習了1年的時間,獲得公共管理碩士學位。殷勇曾經說過求學最大的收獲在於“實現了從被動學習到主動研究的轉變”,懂得了“要有跟得上時代脈搏和學術前沿的知識儲備”。

另外,他具有特許金融分析師(CFA)的資格,並受邀擔任CFA協會Claritas項目全球咨詢委員會委員,是其中少數的高級別的政府官員。CFA被英國《金融時報》稱之為投資專才的“黃金標準”,是全球投資業內最為嚴格、含金量最高的資格認證。

從1000億美元到4萬億美元

殷勇1996年加入外匯局時,中國外匯儲備僅有1000億美元,此後一路快速上漲,2014年年中觸及3.99萬億美元的歷史高點。隨著外匯儲備日益龐大,外匯儲備投資一度成為國內外“熱搜”話題。

此前多年,外匯局一般不對外詳細披露外匯儲備的投資和業績情況,公眾對此褒貶不一。但外匯局局長易綱曾在多個公開場合表示,外匯儲備投資團隊經受了一系列金融危機的考驗,非常優秀,投資收益相當不錯。

我們從外匯局官方公布的《國家外匯管理局年報》中發現,中央外匯業務中心經營管理外匯儲備已超過20年。過去20年實現了從最初的摸索市場規律、開創經營模式、積累管理經驗,到現在發展成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資產經營管理機構的跨越式發展,逐步建立了投資基準管理模式和風險管理構架,采取多元化、分散化的投資運用策略,投資遍及30多種貨幣、50多類資產品種、6000多家投資對象。據接近儲備的人士表示,這其中很多重大變化都發生在殷勇任中心主任期間。

據《華爾街日報》報道,2010年以來中國外匯儲備投資美國國債的比重穩步下降,股票等投資比重明顯增加。這一點似乎可以從美國財政部公布的TIC數據中得到印證。自2008年起,媒體也頻繁報出中國外匯儲備投資各國股票,2014年英國《金融時報》稱外匯局已成為全球最大公共部門股票持有者。

美國“兩房”(房利美和房地美)從美國次貸危機開始進入公眾視野。外界對外匯儲備投資“兩房”債券一直頗有爭議。2011年外匯局連續在官方網站上發布答記者問,明確表示“外匯儲備投資的‘兩房’債券還本付息正常,沒有出現過投資損失”。過去幾年“兩房”債券投資的收益率一直比較高,業內人士表示這部分投資的確是盈利的。

另一個被外界津津樂道的話題是儲備神秘的“四朵金花”。據媒體援引接近外匯局的人士稱,“四朵金花”也就是外匯儲備設在海外的華新、華安、華歐和華美公司,已將觸角伸向與實體經濟聯系更為緊密、收益和風險均更高的另類投資領域。

此外,外匯儲備近年來在戰略性資產方面的投資和運用也備受關註。外匯儲備委托貸款辦公室成立被多家媒體詳細報道,並稱開辟了外匯儲備投資的新跑道。去年,央行宣布組建絲路基金,全力支持國家“一帶一路”戰略,外匯儲備在首期100億資本金中出資了65億美元。

而近期,外匯局對外公布數據顯示,其自2009年以來首次調增604噸黃金儲備。外匯局官方表示,這部分黃金儲備是過去幾年“基於對黃金的資產價值評估和價格變化分析,在不對市場造成沖擊和影響的前提下,通過國內外多種渠道逐步積累”的。

外匯儲備正在其自稱的“有中國特色的外匯儲備經營管理之路”上跋涉前行。2014年,《亞洲投資者》雜誌在其年度最佳機構投資者評選中,將“最佳央行投資者”和“最佳中國投資者”頒給了外匯局,稱外匯局在機構隊伍和專業運作等方面為亞洲其他央行提供了寶貴經驗。

從量化研究到建模管理

無論是周小川行長還是易綱局長,殷勇的領導均是學者型官員的“範兒”。對學術研究,殷勇公開發表的觀點並不多,但從幾次對外表態看,他關註和研究的範圍並不局限於其擅長的資產投資領域。

殷勇曾公開發表一篇名為“關於金融與實體經濟關系的思考”的文章,強調要從監管、加強對金融機構社會效益考核、對互聯網金融和大數據等新生事物持開放態度、打破壟斷、增加金融交易的摩擦成本等方面,讓金融更好地為實體經濟服務。

另在2014年清華大學的一次學術論壇上,殷勇對受到高度關註的債務問題侃侃而談,還用自己構建的“債務可持續曲線模型”對中國債務進行實證測算。

據悉,殷勇確實喜歡研究和構建模型。《中國外匯》曾對外披露,儲備投資團隊以研究驅動投資決策,在經營過程中建立積累了大量的研究方法、工具和數量模型,用實實在在的理論研究和量化模型計算支持每筆投資決策。有接近儲備的人稱,殷勇甚至在機構和人員管理的環節,也使用大量的數量模型,以期達到管理的客觀性。

從低調官員到熱心學長

同中央外匯業務中心這個機構一樣,這位浸潤於外匯儲備經營管理近20年的儲備掌門人異常低調,網上鮮有報道。據接近儲備的人士透露,低調務實是這個機構的特質,殷勇曾在內部場合把外匯儲備投資比作在國際金融市場上帶兵打仗,因為儲備盤子太大,參與市場博弈的投資投機力量虎視眈眈,儲備投資團隊不能不低調謹慎、如履薄冰。

工作中,殷勇作風強勢,對下屬問題會直言不諱,但也會經常和下屬分享有價值的文章和心得。儲備的交易對手稱,殷勇在日常對外交往中表現沈穩,有理有節,不是能被輕易“忽悠”的對象。

另據清華大學經管學院校友會透露,殷勇是該院博士生校友會的副會長,對母校感情深厚,十分支持學院活動,也樂於同在校師弟師妹分享學習經驗和生活感悟。

這位被業內人士稱為最年輕的新任央行行助,此番履新將做些什麽,又會怎麽做?外界都在關註。基於其20年的工作履歷,大家推測儲備經營應該仍是殷勇今後工作的核心內容。而事實上,接近4萬億美元的中國外匯儲備,無論如何管理起來都不會容易,尤其是在當前國內經濟持續放緩、外匯資金流出壓力顯著增加的背景下,外匯儲備規模極有可能面臨拐點,而美聯儲年內加息更使儲備經營多方承壓,這對殷勇來說無疑是巨大的挑戰。

編輯:聶偉柱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762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