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7月困局房地产寻求自我救赎


http://www.21cbh.com/HTML/2010-7-12/wOMDAwMDE4NjIwOA.html


今年的博鳌·21世纪房地产论坛有一个鲜明的特点,经济学家、学者和企业家们不像往年那么过于争议当前的市场状态,更多的关注点在市场调控之外。

全 国工商联房地产商会会长聂梅生坦言,历次调控的经验之一是不能把太多注意力放在市场层面,治标不治本,关键还在于能否建立完善的土地制度、房地产税收制度 和住房保障体系。

房地产的调控也已不仅仅是房地产的问题,就中国经济而言,是房地产全产业链的自我救赎。圣象集团执行总裁郭辉告诉本报,调 控政策表面上看是对房价,实际上剑指整体经济甚至社会层面的问题。房地产一直是实际意义上的经济支柱之一,行业牵涉面广,楼市调控的成败将决定建材等相关 行业的命运。

调控面临的局面正空前沉重。而北师大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钟伟的言辞中,更透露着巨大的危机感:“房地产爆发增长的十年已永远过 去。”

半年间的故事

本轮调控进入第三个月,7月市场疑惑却有增无减。疑惑者,除了市场买卖双方 的普通角色外,也同样包括不少开发商大佬,如向来“想得明白”的华远集团总裁、华远地产董事长任志强当众坦言“我也想不明白了”。

为什么疑 惑丛生?关键得先看看这半年间究竟发生了什么。

REICO 工作室在此次论坛上首次发布的《2010年1-5月中国房地产市场报告》给出了如是结论:房地产开发投资意愿保持较高水平,商品房销售面积增幅逐月下降, 房价涨幅迅速回落。

“此轮调控已经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效果。”这是聂梅生和复地集团董事长范伟的共同判断,并在许多开发商和相关政府部门的公 开言论中具有代表性。

取得效果的立足点,更多来自5月份之后的市场表现。成交量大幅降低的同时,房价停止上涨并有下降的趋势。而这正是国发 10号文件文字本身所要求达到的第一目标。

但是,这样是否意味着本轮调控的成功?对此,开发商、政府官员、专家等给出的答案几乎是一致的: 否。

为何?中坤集团董事长黄怒波说:“一直以来,多轮调控,都没能遏制房价过快过大上涨,不是调控本身和市场问题,而是跟一些制度因素有 关,这是根本性的原因。这次调控,与往年类似,根本性的因素没有彻底转变,依然是红头文件推动市场调整,这是证明了行不通的。”

换言之,房 地产的问题远非市场交投变化能够彻底解决的,问题还有很多。

本轮调控如何着陆

虽然调控未能解决 房地产的顽疾,理论上,调控政策应该进一步强化而决不是退出,但是以不少开发商为主一派倾向很明确:为了房地产的长远健康发展,应该让调控赶快收手。

为 何产生这样看似矛盾的两种反应?

“十年九控,都没有明显效果,应该需要回过头来质疑一直以来采用的行政干预式的调控方式,是否能够解决中 国房地产的深层次问题。”路劲地产董事局主席单伟豹表达了他的担忧,预计今年在价格层面不会有明显下调,而明年出现报复性反弹的概率却不低。

政 策的持续性,则是包括开发商在内的诸多业内人士的另一个质疑所在。

任志强坦言,这么多年这么多轮房地产宏观调控,出了众多政策,但是几乎没 有一条核心政策能够真正坚持严格执行一年半以上的。而一年半,按正常的房地产开发节奏,开发商却来不及完成一个从拿地到交房的周期。“企业的投资策略更多 应从3-4年甚至更长的市场发展周期出发,所以,当前开发商该买地的还是在买地,该进行投资的依然在投资。因为如果跟着调控的周期来,企业是无法发展和生 存的。”任志强建议。

这或许就是开发商集体呼吁调控政策应该尽早退出的深层次原因。阳光100集团董事长易小迪坦言,最终还是要回到市场的 层面来解决市场的问题。

可是,政府部门从整体经济的角度去抉择房地产调控的进退,恰恰得出与开发商期待相反的结论,尤其是在今年。

“对 宏观调控不妨悲观些。”钟伟指出,中国2010年经济增长约9.4%,经济增长逐季回落。除外贸之外皆不容乐观。房地产调控则可能“一控到底”。中国通货 膨胀高点在6-10月份,全年物价3%-3.5%,体现出“调整之年”的特征。

面对行政干预的手解决房地产市场的问题,企业该怎么办?于 是,以任志强为代表的开发商大腕开始带头呼吁:赶紧降价,促进成交,让政府尽快找到调控追求的市场平衡点,后续的政策可能就不再出台了,离本轮调控着陆也 就不远了。

全产业链的救赎机会

有业内资深人士指出,2005年前后的楼市调控,出现的是“上海等一线城市生病,全 国吃药”的尴尬,而如今的新一轮调控,房地产细分市场如绿色低碳地产企业面临的是“传统地产模式生病,绿色低碳地产跟着吃药”、建材等房地产上下游产业则 面临“房地产生病,上下游企业一起吃药”。

就这个意义而言,与其说调控是房地产行业的冬天,不如说是治愈房地产全产业链长期顽疾的自我救赎 机会。

对于中国房地产的悲观论调已并不鲜见。北科大教授赵晓直言,中国经济已经进入十字路口,人口红利、出口红利以及楼市红利三大动力在消 失或消退。“这次房地产很难再像过去一样钟摆式调控。房地产过度膨胀,先富购房从实质需求转向投机需求、外资流入转向资产投机。而且调控业已行政化。”

调 控的大网还在不断收紧。继5月19日《关于土地增值税清算有关问题的通知》后,国税总局又公布了《关于加强土地增值税征管工作的通知》,规定除保障性住房 外,东部地区省份预征率不得低于2%,中部和东北地区省份不得低于1.5%,西部地区省份不得低于1%,而核定征收率原则上不得低于5%(此前,大多为1 %-3%)。

房地产企业的资金链正在经受严峻考验。有研究机构称,自去年9年以来,已有近40家大型房企发布了增发预案,但没有一家融资计 划得以通过,包括万科。一些悲观论调指出:这次调控将是拯救中国房地产最后的机会。

对于房地产的上下游产业同样如此。郭辉坦言,就地板等建 材行业而言,毛坯房比例偏高,无疑对行业发展是利空,但更严重的是楼市的投资投机比例过高,这些买家往往不会进入房子的装修阶段,这一比例越高,将极大浪 费下游产业的市场空间。“调控对下游产业的冲击是暂时的,健康的市场更利于刚需的爆发,而刚需才能真正带动下游产业的实质性增长。”

面对这 样的救赎机会,赵晓指出,房地产调控只是一个开始,中国需要有根本改革。包括打破土地财政,打破政府土地垄断,重建中央地方政府财权事权关系等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501

调控背景下 多家上市公司出售房地产副业


http://epaper.nbd.com.cn/shtml/mrjjxw/20100714/1105543.shtml


每经记者 张初亮 发自上海
利润丰厚的房地产行业,一度吸引众多企业进入市场“淘金”。据相关统计,近5年间转行房地产的上市公司有近40 家。然而随着调控政策出台,房地产市场明显转向,对一些公司来说,房地产又从香饽饽变成了食之无味的鸡肋。
7月10日,安徽金种子酒业股份公 司(以下简称金种子酒业)发布公告称,该公司决定转让所持有的金种子房地产股权,全部退出房地产行业。而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准备剥离房地产副业 的上市公司,远不止金种子酒业一家,其后还有东方宾馆、江苏吴中、华东医药等一批上市企业。
分析人士指出,非房地产专业公司退出房地产业务, 接下来会是一个大趋势。
剥离房地产副业或成趋势
高额利润的吸引,加上2007年后国民经济快速发展,房地产投资加速反弹,近年来转行 房地产的上市公司显著增多。据不完全统计,2005年至今,有近40家上市公司由原来的主业转行房地产业务。
但在目前的调控政策下,房地产市 场调整势头渐趋清晰。统计局数据显示,6月份开始,大中城市环比房价、成交量、新开工面积以及国房景气指数等一系列房地产指标出现明显回落。随着这股调整 势头,一度因利润丰厚而被看作香饽饽的房地产行业,渐渐成了一些上市企业眼中的鸡肋。
7月10日,金种子酒业发布公告称,由于国家不断出台针 对房地产行业的调控政策,房地产市场发生了较大变化,董事会决定转让所持有的金种子房地产98.16%股权,从而全部退出房地产行业。
据悉, 金种子房产主要开发了“太阳城”和“龙都小区”两个项目,总建筑面积分别约为4.58万平方米和2.13万平方米。其公告显示,近三年(2007 年~2009年)金种子房地产公司没有新的房地产开发项目,收入主要来自上述两个原有项目的尾盘销售,三年来在公司总收入中占比分别为1.85%、 0.54%和0.79%,毛利贡献占比分别为5.02%、0.67%和0.91%。
湘财证券分析师张化东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采访时分析: “房地产业务在这类企业中所占的量是很小的一部分,对这部分企业而言,其在房地产开发领域并不专业。而在楼市调控下,销量好的往往是专业的大开发商。应该 说非房地产行业的上市公司,接下来剥离房地产业务是个比较大的趋势。”
根据相关资料统计,随着楼市调控政策的出台,东方宾馆、江苏吴中、华东 医药、海利得、重庆路桥、爱建股份、ST珠峰、太原刚玉等一批上市公司已纷纷决定转让或出售房地产业务。
房地产行业面临洗牌
尽管从4 月开始,房地产面临调控,但2010年上半年,全国房地产开发企业完成土地购置面积和购置金额依然同比增长。其中购置面积18501万平方米,同比增长了 35.6%;购置金额4221亿元,同比增长84.0%。而6月当月,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5830亿元,比上月增加1845亿元,增长了46.3%。
随着土地市场遇冷,土地价格走低,从6月份开始,一些品牌房企开始逆市拿地。首开股份、中国铁建、华侨城等企业开始活跃在土地拍卖市场。7月初以来,荣 盛发展、荣安地产、福星股份、首开股份等11家公司已先后发布13次拿地公告。
业内人士指出,每次楼价上升的时候,总会有一些新的房企加入, 甚至是原来不从事房地产行业的企业。而在遭遇调控,后市不明朗的情况下,资金实力不强或者房地产开发经验不足的企业,会更加不敢出手“冒险”。相对来说, 大型房企在拿地的过程中,会有更为合理的测算依据,会进行专业的评估,所以调控下的土地市场上,将以大型房企为主。
退出房地产业务的金种子酒 业亦表示:“金种子房地产开发业务为公司非主要业务,规模较小,起步较晚,发展不快,加上受国家政策调控影响,现在退出房地产行业有利于规避风险,集中力 量做大做强主业。”
张化东则认为:“接下来房地产行业将面临洗牌,行业集中度相比2008年、2009年,会有明显提高。”
“这 是一个正常的市场现象,无需多言。”中国房地产协会副会长朱中一就此表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659

行业讨论:金融与房地产 laoba1梁军儒的BLOG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5a73c90100jx32.html

金融

投资僧

投资僧看现代银行业
银行业有人比喻是万业之首,不论恰当与否--而我认为肯定是个综合部门,并有着相当的资金支配权,这个优势是不可否认的,这就是银行在万业中强势的来源。 虽然他也必须承担所有产业中的经营损失,但是有两点可以保护和相当大的减少这种损失。第一话语权相对所有行业的产品来说,银行产品的话语权是最好的,他可 以选择贷与不贷给任何人占绝对的优势。而所有的商品中只有货币这个特殊的商品有这个优势。第二次级风险。银行的货币风险在所有的经营中是次级的,这不仅表 现在贷款的质押和抵押上,而且法律规定还有企业的资本金在前面挡一下,这就好比汽车前面的吸能区而贷款是安全座舱的乘客。

所以从历史上,几百年来,传统的 银行业务成为伟大企业的比例还是相当的高的。那么为什么现在发达国家的银行业出了这么多的问题,损失这么严重那?

我个人认为是偏离了银行业的基本方向,大 搞所谓的业务创新,走进了投机的行列。投机象山岳一样古老,发达国家的银行业也不例外。我们知道银行业的成长与GDP有着直接的正相向关系,当以美国为首 的发达国家经济出现滞涨,GDP只有1-3%左右,这时一项牛气哄哄的金融业也失去了活力,但是那些金融家是不甘心如此的,于是为了意志中的成长,只好脱 离经济这个客观实际,大玩金融创新,衍生品。我们知道脱离实际的所谓金融创新肯定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那么产生大量的投机业务几乎就是情理之中。但是谁都 无法掌控投机,上帝也不能。银行家也不能。所以危机来临,投机业务的损失可不象贷款损失那样有5-10%就很大了。动辄50--80%甚至全军覆灭。另外 还由于投机业务在挣钱时管理层大秤分金大碗吃肉,并没有留下合理的风险补偿,而损失来了都由股东资本金承担,股东的损失是显而易见的。股价下降很大的幅度 是必然的,市净率低于1既有市场先生的恐惧心理也和银行业是否还玩投机有关。
中国的银行业向何处去?

我心里清楚的知道,作为中国的银行业无论是传统的贷款经营风险或者新兴的创新衍生品风险或者其他货币类风险迟早会来的,这是种必然性。整体来说无法避免。 但是为什么还要投资银行业哪?这是因为我们知道会有风险但是我们并不知道风险什么时候发生,而且在风险积累的过程中,银行业更主要的是在积累财富,而我们 聪明的投资者就是要在规避风险的情况下,较快的积累财富。银行业具备这个特点。我们是干什么的?是银行的投资者,监督银行的收益的同时,对其积累的风险心 里应该更加的有数,如果该标的靠投机在挣大钱我们对风险的估计应该乘以系数或者就是离开。第一,银行的风险并不是三五年就要发生;第二有些银行可以规避较 大的风险成为百年企业;第三我们投资者可以依靠监督质量跟好的和比较好的银行在一起。第四银行业首先是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的大受益者。这就是我投资银行的理 由。

而且我们知道有百年的企业,没有不死的企业,也没有不出问题的企业,关键是看这个坎能否过去。这个企业处于何等的生命周期。可口可乐由于占领了全球市场, 达到了产量边际,已经失去了成长的活力。或者有一天会停止或局部的年份下降。但是你无法想象有一天货币会停止增加,即使基础价值停止增长也无用,通胀也会 促使货币增加的。银行的业务成长是不会停止的,但是也不会满足大多数人的意愿!一个银行的好坏与管理者的信仰有关;投资银行的好坏也与投资者的监督质量有 关。

 

股民老k

银行是管钱的,杠杆率奇高,管理层拿着那么多钱不想点花头,怎么能肥自己的腰包。如何克制盲目创新的冲动,稳健经营,把控制风险始终放在首位,带来稳定而 长期的回报,是那些管理层必须向股东承诺的。
看看中国银行业的主要收入来源:客户贷款和垫款/投资债券等金融产品/中间费,中间费占很少的比例。而前2个主要收入来源的风险程度都可以放也可以收,完 全取决于管理层的意愿。可悲的是,投资和投机间的界限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模糊的,而人类总有不自觉转向投机的倾向,直到酿成后果时才会尴尬地承认当初的决 定带有不少的投机性,而这种后果总是在比较长的时期才会偶然地(其实是必然地)集中爆发一次。

 

新浪网友

楼主把以前的评论现在拿出来,可谓用心良苦。关于银行业有人比喻为万业之母,不论比喻是否恰当,但我认为银行业的护城河是非常明显的,巴菲特说银行可以以 极低的成本取得资金,赚钱有天然优势,是个非常不错的行业,可惜的是很多银行周期性的做傻事。金融危机重创银行再次证明了这一点。不过放眼未来,如果银行 纠正错误,谁又能说未来十年投资银行不会是收益率最高的品种之一?历史多次证明了这一点。

 

新浪网友

银行业包括保险证券等金融行业选择具体个股时有3大因素应该考虑,如果是长期投资首要考虑的应该是人才和管理,银行最好的应该是招行,只要到各营业网点看 看人员素质基本可以知道,排位大致是招行、浦发、建行、民生、中行、交行、兴业、华厦、工行、农行,第2重要的是像08年美国那样的危机来时而且将来一定 会在中国发生即有多家银行倒闭时的政策保护程度,排位应该是工行、建行、中行、农行、交行、浦发、招行、民生、华厦、兴业,第3因素非长期因素是当前估 值,所以不做长线就看当前估值可以了,影响估值主要是资产质量和净资产,然后才是盈利能力。
至于保险,无论从人才和政府保护程度看人寿排第一,其次是太保,平安的保险推销人员很像是农民工大集合,不知道市场中有那么多人为什么会看好它?大概是看 中了平安股票大幅波动性适合赌博吧,平安从上市就不看好一年来也证明公司太次了。
中国的证券公司很像赌博公司,如果是赌博也可参与是投资将来一定会吃苦头。

 

地产

股民老k

要是真想让房价下来,粗暴而简单的办法是:
1. 
地方政府土地财政的改变(我认识人在某县城做官,我清楚这个利益所在,不是发几条指令就能改变的,因为这涉及到一大批地方官员的切身利 益),但是要改变之前,得给这批人指一条出路,或者给地方经济(其实是全国经济)指一条路,否则政坛不稳。
2. 
征收物业税。(很多官员和富裕者大力反对,因为他们或有好几套房子,或有别墅,有学者参加会议后说,这么大的阻力,物业税不可能推出)
所以,光从银根上想办法,很可能是弄死了那些从银行拿不到钱的,弄不死那些有持续财源的(国企)。
不过,最终,泡沫终将破灭,只是我不知道方式、不知道时间

 

沉默如斯

看了这么多评论,有一定感觉,房市亦即股市,上涨和下跌的因素很复杂。但无论如何,供求关系决定了目前的价格,而价格是最终要向价值回归的。讨论房价是继 续上涨还是下跌意义不大,正如讨论股市上涨或下跌一样。更值得思考的是房价是否有泡沫了,是否过高了,这才是一个投资者考虑的核心,亦即是房产目前是否仍 是合适的投资品?我个人认为,无论是从房价租金比、房价家庭收入比来看,北京、上海、深圳等大城市的高估是无疑的,这正如一些人说的,这些城市的房价与普 通人无关。因为这些城市的房地产变成了一个投机的市场,如果你是投资者,你就不会再在这些地方买房子,你会等价格跌下来。如果不跌呢?很简单,那就不买。 当然,如果你是有小孩要上学、要结婚。。。有一些特定的原因不能等了,必须在高房价的地方买房子,那就没办法,房子对你来说是消费品,不是投资品,因此, 如果你能承担很起,那就买吧。买了的房子反正你不会卖的,以后的日子,房价的升跌其实与你无关。

 

henry

即便是看做消费品,也要看老百姓的消费能力。当前的房价,足以让现在的年轻人透支二十年的收入了,不可能把钱都花在房子上。现在看只有很少数的人有这个消 费能力了。
房价涨跌关键是看政府的政策,难点就是政府是参与者,甚至是最大受益者。普通老百姓能做的很少,只能是对政府抱有一丝希望了。

新浪网友

粗略地估算一下,中国上世纪人口数量爆发的年代约是1950——1975年,上述时间区间内出生人群的结婚生子的时间简单约定在1975—2000,当然 这个区间可能更广,而且这个时间区间内的中国经济不具备支撑房价上涨的基础,相应的,其子女结婚生子的时间约定在2000—2025年,事实上这个区间的 扩张可能性更大,而在这个时间区间的起点,中国经济刚好迎来了房地产热,说是巧合也好,说是相互作用使然的结果也好,我更愿意相信后者,在缺乏细致研究、 未考虑多方面因素的前提下,我初步判定中国的房地产整体价格还在山腰上。同威的李总说得好,已知的利好就是利空,已知的利空就是利好,都觉得有泡沫、价格 虚高,而实际上驱动房价维持或攀升的助力还很多,斗胆说一句,房子本就不是所有人都买得起的。

 

混乱中的秩序

很多投资人担忧地产泡沫问题,不错,当今存在明显泡沫,以流动性格局而言这两年或许出现阶段性顶部,但如果你断言这个泡沫会如何终结(很多人认为会无一例 外的崩盘)那你的思维太单一和静态,泡沫持续的时间或许超过你能承受的时间。有时候相信中南海的智慧而不是自以为是尤其是杞人忧天到影响投资是聪明之举!

 

白云之乡

房市和股市都是财富再分配的方式. 而分配的去向自然由能够决定者的利益来决定的. 不同的国家处于不同的历史时期, 表 现形式也不同. 但实质是同样的. 权利和资本是目前两种社会形态的主要决定因素.
对于老百姓, 
处于自身的位置和愿望, 对于股市和房市是不同的态度. 对股市, 总希望涨. 对房 市, 总希望跌. 其实股市和房市的涨跌都不听老百姓的. 其实, 如果站在权力和资本的角度, 股 市和房市的大趋势, 一目了然.

 

新浪网友

地产的泡沫是毋庸置疑的,泡沫的存量主要在高房价的区域。现在北京上海广州的房子一套一般都要200万,二百万套这样的房子就是4万亿。其他低房价的区域 不影响泡沫的破灭。
十年后的价格不一定会比今天高,即使比今天高也不一定有投资价值。高房价是降低出生率最有效的办法,加上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15到20年后完全可能是另 一幅图景,而资本市场是提前反映预期的市场。

金融

投资僧

投资僧看现代银行业
银行业有人比喻是万业之首,不论恰当与否--而我认为肯定是个综合部门,并有着相当的资金支配权,这个优势是不可否认的,这就是银行在万业中强势的来源。 虽然他也必须承担所有产业中的经营损失,但是有两点可以保护和相当大的减少这种损失。第一话语权相对所有行业的产品来说,银行产品的话语权是最好的,他可 以选择贷与不贷给任何人占绝对的优势。而所有的商品中只有货币这个特殊的商品有这个优势。第二次级风险。银行的货币风险在所有的经营中是次级的,这不仅表 现在贷款的质押和抵押上,而且法律规定还有企业的资本金在前面挡一下,这就好比汽车前面的吸能区而贷款是安全座舱的乘客。所以从历史上,几百年来,传统的 银行业务成为伟大企业的比例还是相当的高的。那么为什么现在发达国家的银行业出了这么多的问题,损失这么严重那?我个人认为是偏离了银行业的基本方向,大 搞所谓的业务创新,走进了投机的行列。投机象山岳一样古老,发达国家的银行业也不例外。我们知道银行业的成长与GDP有着直接的正相向关系,当以美国为首 的发达国家经济出现滞涨,GDP只有1-3%左右,这时一项牛气哄哄的金融业也失去了活力,但是那些金融家是不甘心如此的,于是为了意志中的成长,只好脱 离经济这个客观实际,大玩金融创新,衍生品。我们知道脱离实际的所谓金融创新肯定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那么产生大量的投机业务几乎就是情理之中。但是谁都 无法掌控投机,上帝也不能。银行家也不能。所以危机来临,投机业务的损失可不象贷款损失那样有5-10%就很大了。动辄50--80%甚至全军覆灭。另外 还由于投机业务在挣钱时管理层大秤分金大碗吃肉,并没有留下合理的风险补偿,而损失来了都由股东资本金承担,股东的损失是显而易见的。股价下降很大的幅度 是必然的,市净率低于1既有市场先生的恐惧心理也和银行业是否还玩投机有关。
中国的银行业向何处去?

我心里清楚的知道,作为中国的银行业无论是传统的贷款经营风险或者新兴的创新衍生品风险或者其他货币类风险迟早会来的,这是种必然性。整体来说无法避免。 但是为什么还要投资银行业哪?这是因为我们知道会有风险但是我们并不知道风险什么时候发生,而且在风险积累的过程中,银行业更主要的是在积累财富,而我们 聪明的投资者就是要在规避风险的情况下,较快的积累财富。银行业具备这个特点。我们是干什么的?是银行的投资者,监督银行的收益的同时,对其积累的风险心 里应该更加的有数,如果该标的靠投机在挣大钱我们对风险的估计应该乘以系数或者就是离开。第一,银行的风险并不是三五年就要发生;第二有些银行可以规避较 大的风险成为百年企业;第三我们投资者可以依靠监督质量跟好的和比较好的银行在一起。第四银行业首先是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的大受益者。这就是我投资银行的理 由。

而且我们知道有百年的企业,没有不死的企业,也没有不出问题的企业,关键是看这个坎能否过去。这个企业处于何等的生命周期。可口可乐由于占领了全球市场, 达到了产量边际,已经失去了成长的活力。或者有一天会停止或局部的年份下降。但是你无法想象有一天货币会停止增加,即使基础价值停止增长也无用,通胀也会 促使货币增加的。银行的业务成长是不会停止的,但是也不会满足大多数人的意愿!一个银行的好坏与管理者的信仰有关;投资银行的好坏也与投资者的监督质量有 关。

 

股民老k

银行是管钱的,杠杆率奇高,管理层拿着那么多钱不想点花头,怎么能肥自己的腰包。如何克制盲目创新的冲动,稳健经营,把控制风险始终放在首位,带来稳定而 长期的回报,是那些管理层必须向股东承诺的。
看看中国银行业的主要收入来源:客户贷款和垫款/投资债券等金融产品/中间费,中间费占很少的比例。而前2个主要收入来源的风险程度都可以放也可以收,完 全取决于管理层的意愿。可悲的是,投资和投机间的界限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模糊的,而人类总有不自觉转向投机的倾向,直到酿成后果时才会尴尬地承认当初的决 定带有不少的投机性,而这种后果总是在比较长的时期才会偶然地(其实是必然地)集中爆发一次。

 

新浪网友

楼主把以前的评论现在拿出来,可谓用心良苦。关于银行业有人比喻为万业之母,不论比喻是否恰当,但我认为银行业的护城河是非常明显的,巴菲特说银行可以以 极低的成本取得资金,赚钱有天然优势,是个非常不错的行业,可惜的是很多银行周期性的做傻事。金融危机重创银行再次证明了这一点。不过放眼未来,如果银行 纠正错误,谁又能说未来十年投资银行不会是收益率最高的品种之一?历史多次证明了这一点。

 

新浪网友

银行业包括保险证券等金融行业选择具体个股时有3大因素应该考虑,如果是长期投资首要考虑的应该是人才和管理,银行最好的应该是招行,只要到各营业网点看 看人员素质基本可以知道,排位大致是招行、浦发、建行、民生、中行、交行、兴业、华厦、工行、农行,第2重要的是像08年美国那样的危机来时而且将来一定 会在中国发生即有多家银行倒闭时的政策保护程度,排位应该是工行、建行、中行、农行、交行、浦发、招行、民生、华厦、兴业,第3因素非长期因素是当前估 值,所以不做长线就看当前估值可以了,影响估值主要是资产质量和净资产,然后才是盈利能力。
至于保险,无论从人才和政府保护程度看人寿排第一,其次是太保,平安的保险推销人员很像是农民工大集合,不知道市场中有那么多人为什么会看好它?大概是看 中了平安股票大幅波动性适合赌博吧,平安从上市就不看好一年来也证明公司太次了。
中国的证券公司很像赌博公司,如果是赌博也可参与是投资将来一定会吃苦头。

 

地产

股民老k

要是真想让房价下来,粗暴而简单的办法是:
1. 
地方政府土地财政的改变(我认识人在某县城做官,我清楚这个利益所在,不是发几条指令就能改变的,因为这涉及到一大批地方官员的切身利 益),但是要改变之前,得给这批人指一条出路,或者给地方经济(其实是全国经济)指一条路,否则政坛不稳。
2. 
征收物业税。(很多官员和富裕者大力反对,因为他们或有好几套房子,或有别墅,有学者参加会议后说,这么大的阻力,物业税不可能推出)
所以,光从银根上想办法,很可能是弄死了那些从银行拿不到钱的,弄不死那些有持续财源的(国企)。
不过,最终,泡沫终将破灭,只是我不知道方式、不知道时间

 

沉默如斯

看了这么多评论,有一定感觉,房市亦即股市,上涨和下跌的因素很复杂。但无论如何,供求关系决定了目前的价格,而价格是最终要向价值回归的。讨论房价是继 续上涨还是下跌意义不大,正如讨论股市上涨或下跌一样。更值得思考的是房价是否有泡沫了,是否过高了,这才是一个投资者考虑的核心,亦即是房产目前是否仍 是合适的投资品?我个人认为,无论是从房价租金比、房价家庭收入比来看,北京、上海、深圳等大城市的高估是无疑的,这正如一些人说的,这些城市的房价与普 通人无关。因为这些城市的房地产变成了一个投机的市场,如果你是投资者,你就不会再在这些地方买房子,你会等价格跌下来。如果不跌呢?很简单,那就不买。 当然,如果你是有小孩要上学、要结婚。。。有一些特定的原因不能等了,必须在高房价的地方买房子,那就没办法,房子对你来说是消费品,不是投资品,因此, 如果你能承担很起,那就买吧。买了的房子反正你不会卖的,以后的日子,房价的升跌其实与你无关。

 

henry

即便是看做消费品,也要看老百姓的消费能力。当前的房价,足以让现在的年轻人透支二十年的收入了,不可能把钱都花在房子上。现在看只有很少数的人有这个消 费能力了。
房价涨跌关键是看政府的政策,难点就是政府是参与者,甚至是最大受益者。普通老百姓能做的很少,只能是对政府抱有一丝希望了。

新浪网友

粗略地估算一下,中国上世纪人口数量爆发的年代约是1950——1975年,上述时间区间内出生人群的结婚生子的时间简单约定在1975—2000,当然 这个区间可能更广,而且这个时间区间内的中国经济不具备支撑房价上涨的基础,相应的,其子女结婚生子的时间约定在2000—2025年,事实上这个区间的 扩张可能性更大,而在这个时间区间的起点,中国经济刚好迎来了房地产热,说是巧合也好,说是相互作用使然的结果也好,我更愿意相信后者,在缺乏细致研究、 未考虑多方面因素的前提下,我初步判定中国的房地产整体价格还在山腰上。同威的李总说得好,已知的利好就是利空,已知的利空就是利好,都觉得有泡沫、价格 虚高,而实际上驱动房价维持或攀升的助力还很多,斗胆说一句,房子本就不是所有人都买得起的。

 

混乱中的秩序

很多投资人担忧地产泡沫问题,不错,当今存在明显泡沫,以流动性格局而言这两年或许出现阶段性顶部,但如果你断言这个泡沫会如何终结(很多人认为会无一例 外的崩盘)那你的思维太单一和静态,泡沫持续的时间或许超过你能承受的时间。有时候相信中南海的智慧而不是自以为是尤其是杞人忧天到影响投资是聪明之举!

 

白云之乡

房市和股市都是财富再分配的方式. 而分配的去向自然由能够决定者的利益来决定的. 不同的国家处于不同的历史时期, 表 现形式也不同. 但实质是同样的. 权利和资本是目前两种社会形态的主要决定因素.
对于老百姓, 
处于自身的位置和愿望, 对于股市和房市是不同的态度. 对股市, 总希望涨. 对房 市, 总希望跌. 其实股市和房市的涨跌都不听老百姓的. 其实, 如果站在权力和资本的角度, 股 市和房市的大趋势, 一目了然.

 

新浪网友

地产的泡沫是毋庸置疑的,泡沫的存量主要在高房价的区域。现在北京上海广州的房子一套一般都要200万,二百万套这样的房子就是4万亿。其他低房价的区域 不影响泡沫的破灭。
十年后的价格不一定会比今天高,即使比今天高也不一定有投资价值。高房价是降低出生率最有效的办法,加上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15到20年后完全可能是另 一幅图景,而资本市场是提前反映预期的市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665

李宁跨界房地产缺地少钱 400亿生态城尚在“画饼”

http://epaper.nbd.com.cn/shtml/mrjjxw/20100915/1818919.shtml


每经记者 李潮文 发自深圳
“我们并不清楚有什么旧区重建计划。”对于“李宁(02331,HK)旗下公司快意节能(08032,HK)涉资400亿的沈阳和平区旧区重建计划”一说,当地政府有关人士9月14日如是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
做体育服装的李宁通过新入股的子公司,要进入房地产开发市场了。但沈阳市和平区政府人士的上述说法,似乎暗示着这家服装巨头进军地产业恐怕并非一帆风顺。
曲线进军
李宁进军房地产,可谓规划宏伟,路线曲折。
首先是复杂的入股方式。今年6月,李宁通过与其兄长的合资公司购入快意节能公司54.79亿股优先股;9月,快意节能收购李宁公司30.9%的股份,对 价为李宁兄弟将此前持有快意节能的可换股票据部分转换为普通股,转换后,李宁持有快意节能63.2%的股份。也就是说,李宁兄弟成为快意节能的控股股东。
其后,快意节能一个公告宣布了李宁将进军地产界。据快意节能的公告称,公司与沈阳卖方签订协议,快意节能将拥有沈阳兆寰产业园99%的权益和沈阳兆寰置业投资100%的权益。
公告中,一个名为“生态城”的项目显示出李宁进军房地产的 “大手笔”。据称,该项目是沈阳市和平区的城市重建项目,初步估计占地面积100万平方米。李宁在随后的记者会上表示,该项目涉及资金400亿元人民币,持续建设时间为5至8年。
“我们并不知道有什么旧区重建计划。”昨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致电沈阳市和平区政府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这样表示。同时,和平区城建局也表示,不清楚 有大型的城市重建项目。而香港媒体也报道称,沈阳和平区新闻中心发言人透露,目前有关旧区重建连选址都未定案,强调起码两年后才有决定。
快意节能的公告似乎也表示,这个项目还只是在蓝图中。“沈阳市和平区人民政府将协助获得及提供土地发展生态城项目,而此举须进行拍卖程序。沈阳卖方已保证,在使用类似沈阳兆寰产业园提升的技术规限下,该土地将以竞投、公开拍卖或挂牌出售的方式出让。”
“类似李宁这样的企业进入房地产开发市场,一要有钱,二要有地。”一位房地产业内人士向记者分析。
不过根据沈阳和平区政府的说法以及李宁的公告,土地似乎还没有着落。另据记者调查发现,“钱”对于李宁进军房地产市场似乎也不是个容易的事情。
记者从李宁不久前公布的中期财报发现,其手握现金143.6亿元;而根据快意节能中报,公司现金为44亿港元(约38.72亿元人民币)。从两家公司的手持现金情况来看,400亿确实是一个“天文数字”,而另一方面,公司还需现金维持原有产业的正常运转。
对此,李宁表示,公司发展新业务所需的资本性开支确实很大,需要大规模融资。融资方式将是多样的,但是具体方式仍在研究当中。
扩张之路
李宁并不是第一家进入地产界的服装企业,在它之前,还有雅戈尔(600177,SH)。早在1992年,雅戈尔便开始涉足房地产开发,这个曾在2007 年以14.76亿元拿下杭州当年首个地块,手捧地王高调进入杭州地产界的服装制造企业,到如今,已经累计开发住宅、别墅、商务楼等各类物业300万平方 米。
不仅仅是服装企业,一些3C企业也早已进入房地产开发市场。2004年,TCL集团(000100,SZ)已试水地产领域,先后成立了惠 州TCL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和深圳市TCL房地产有限公司。除此之外,美的、格力(000651,SZ)、海信(600060,SH)等也已经成立房地产 公司,并且运作多年。
“地产业务毛利率一般都会在30%~40%,”上述房地产业内人士向记者指出,目前积极向地产业进军的都是一些低毛利率的行业。
这项准则对于普遍毛利率在20%以下的家电生产企业来说,的确适用。TCL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集团2007年来自房地产的收入达5.6亿元,毛利率水 平在33.89%左右;2008年收入为1.15亿元,毛利率为31.76%;2009年收入1.52亿元,毛利率水平约12.6%。
但这条准则似乎并不适用服装企业,尤其是李宁这样的名牌企业。因为其自身的毛利率从来不输房地产企业,根据李宁上半年财报,今年上半年整体毛利率为47.9%,而2009年同期毛利率为47.8%。
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服装行业内部竞争越来越激烈,像李宁这样的龙头企业一方面面临着特步(01368,HK)等国内同行的追赶,另一方面还需突破耐克、阿迪达斯等世界运动服饰巨头的压力。
“体育产业所牵涉的不仅仅是人们看到的一场比赛、一件运动衣,当中也会涉及到地产、新兴技术的运用等多项产业。”在一个记者发布会上,李宁这样表示。或许,面对竞争,李宁走的是扩张之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123

瑞安房地产 重启新一轮内地扩张

http://www.21cbh.com/HTML/2010-10-21/wOMDAwMDIwMjEwOA.html

“尽管目前内地楼市调控政策密集发布,但瑞安依然对旗下物业的市场空间和表现充满信心。瑞安上海翠湖天地三期的最后18个单位绝版豪宅将 照计划入市。”瑞安房地产市务及销售(住宅)副总经理戴亚伦日前向本报表示,这批房源现楼示范单位已开放给早前预约的买家参观,并委托香港及台湾等海外代 理为楼盘宣传。

据本报记者了解,由于瑞安的上海翠湖天地高端公寓项目目前三期以后的土地尚未完成动拆迁,知情人士透露“最终完成拆迁的时间很难确定”,这批房源实际上已经是瑞安房地产眼前在上海最后一批顶级豪宅物业。

“选择此时出手,可以嗅到公司在战略层面的某些决策味道。”该知情人士表示,销售手头物业回笼资金的下一步,或许就是新一轮的扩张。据业内人士测算,仅这18套豪宅,售罄后瑞安就可套现约12亿元。

瑞 安房地产的新一轮扩张已然强势启动。该公司公布,集团近日以31.88亿人民币投得上海市虹桥商务核心区一期06地块。地块具有商业商务组团和商务贸易组 团功能,建设内容包括办公、商业、会议展览、酒店等。对此,摩根大通表示了支持的态度,将瑞安房地产目标价从3.80港元上调至4.10港元。

此次拿地在宣布瑞安房地产三年后重启内地购地大门的同时,另一个意义在于对该公司正在进行的融资举动的呼应。

9月8日,瑞安房地产宣布拟发行2015年到期按人民币计值以美元结算的4.5厘可换股债券,初步本金总额为20.4亿元。随后该债券融资本金总额增至27.2亿元,并于9月29日完成该笔债券融资。

瑞安在现有项目的投资方面也已开始提速。

瑞安集团主席罗康瑞日前在重庆披露,瑞安房地产旗下的“西部第一高楼”项目“嘉陵帆影”总共105层,楼高468米,即将破土动工。

瑞安房地产目前除上海外,在武汉、大连、重庆、杭州及佛山等有8个项目开发,土地储备达1290万平方米。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701

網友再問: 世茂房地產(813)的股權披露問題

上次網友Cyrus Ho提出新鴻基的問題,詳見此文。經圓滿解決後,不久之後,他就來郵詢問關於世茂中國(813)的問題。他的問題是:

「當閣下想查詢股東的增持或減持記錄,我相信會是港交所的權益披露表、有關影響股權變動的交易公告或公司年報中的董事報告書。當本人正搜集 0813世茂房地產許榮茂的權益披露資料,希望得到他(以正途自己名義披露)增持所花費的總金額和平均價格時,不斷碰到類似的問題︰
 
股東名稱 作出披露的原因 買入/賣出或涉及的股份數目 每股的平均價 持有權益的股份數目(請參閱上述*註解) 佔巳發行股本之百分比(%) 有關事件的日期 (日/月/年)
許榮茂 121(L) 2,000,000(L) HKD 12.425 2,101,299,000(L) 59.26(L) 22/10/2010
許榮茂 121(L) 440,500(L) HKD 12.492 2,099,299,000(L) 59.21(L) 02/09/2010
許榮茂 121(L) 1,822,500(L) HKD 12.446 2,098,858,500(L) 59.20(L) 31/08/2010
許榮茂 121(L) 845,000(L) HKD 12.648 2,097,036,000(L) 59.15(L) 30/08/2010
許榮茂 121(L) 2,355,500(L) HKD 12.416 2,096,191,000(L) 59.12(L) 27/08/2010
許榮茂 121(L) 3,000,000(L) HKD 12.523 2,093,835,500(L) 59.06(L) 26/08/2010
許榮茂 121(L) 3,531,000(L) HKD 12.583 2,090,835,500(L) 58.97(L) 25/08/2010
許榮茂 136(L) 6,992,000(L)   2,087,304,500(L) 58.89(L) 23/06/2010
許榮茂 124(L) 336,000(L)   2,094,296,500(L) 59.09(L) 23/06/2010
許榮茂 136(L) 4,350,000(L)   2,094,296,500(L) 59.09(L) 22/06/2010
許榮茂 124(L) 190,000(L)   2,098,646,500(L) 59.21(L) 22/06/2010
許榮茂 136(L) 220,000(L)   2,098,646,500(L) 59.21(L) 08/06/2010
許榮茂 124(L) 220,000(L)   2,098,866,500(L) 59.22(L) 08/06/2010
許榮茂 136(L) 336,000(L)   2,098,866,500(L) 59.22(L) 31/05/2010
許榮茂 124(L) 336,000(L)   2,099,202,500(L) 59.23(L) 31/05/2010
許榮茂 121(L) 2,000,000(L) HKD 10.608 2,099,202,500(L) 59.23(L) 20/05/2010
許榮茂 121(L) 145,500(L) HKD 10.800 2,097,202,500(L) 59.18(L) 18/05/2010
許榮茂 121(L) 1,940,500(L) HKD 10.992 2,097,057,000(L) 59.17(L) 17/05/2010
許榮茂 121(L) 1,800,000(L) HKD 10.948 2,095,116,500(L) 59.12(L) 07/05/2010
許榮茂 121(L) 3,000,000(L) HKD 10.923 2,093,316,500(L) 59.07(L) 06/05/2010
許榮茂 121(L) 2,000,000(L) HKD 11.133 2,090,316,500(L) 58.98(L) 05/05/2010
 
碰到類似沒有平均價格的code 121 與 136 以及其他沒有平均作價的項目時,閣下的處理方法是?
或,閣下會無視沒有披露作價的項目?
 
謝。」
 
回覆:
 
我的處理方法和你一樣,都是細心看年報,或者查清楚股權紀錄變化。
 
當然,那些121就是在許先生市場增持的紀錄。

如果細心發現,其實他們股票是由兩家公司Gemfair Investments Limited及Shiying Finance Limited分別持有的,另外,你有兩個紀錄沒有看到,就是這兩個,這兩個和之前你提的東西有關。
許榮茂 121(L) 4,980,000(L)   2,088,316,500(L) 58.93(L) 04/05/2010
許榮茂 121(L) 8,000,000(L)   2,083,036,500(L) 58.78(L) 27/04/2010

細心看看內容的話,你會看到這個是一個由Shiying Finance Limited做的非公司授予衍生權益,大約為一年期。在上面的那些124及136下,那些衍生權益變得愈來愈少,變成直至0。

我估計那些非由公司授予的衍生工具是投資為他做的衍生工具,類似是場外期權或accumulator之類,並以現金直接結算盈虧,這符合一般人看好,且想利用其他資金為公司支持的舉動吧,我相信當時許老闆因股價較低,並且是看好前景才會這樣做的。


他行使那些期權期間,股價是先跌後升的,故他先輸後贏。而最後一批在6月28日結束,若以T+2計算,剛好是6月30日,即是中期結之日。我估計應該是和港交所上市規則附錄10中的規則A3中(II) 稱的「刊發季度業績(如有)及半年度業績日期之前30日內,或有關季度或半年度期間結束之日起至業績刊發之日止期間」不得買賣自己公司的股票有關。

希望解答到你的問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004

REITs今時唔同往日 買陽光房地產抗通脹 黃國英 (Alex Wong)

http://hk.myblog.yahoo.com/alexwongkwokying/article?mid=13832

(原載於東周刋14/12)

久未推介「字花」,上月中於本欄建議買入黃金ETF(2840)陽光房地產(435)。對於前者,讀者多無大異議;但對後者,反應則是耍手擰頭:「咪搞,REITs除咗領匯(823),都係搵笨嘅!」文章出街後,陽光升逾7.5%,分別跑贏黃金5.4%和恒指近10%。究竟是何緣故,致使散戶一次又一次,對賺息又賺價的機會,視而不見?

探訪一本地收租股後,同事終了解箇中奧秘:話說該公司雄據本港零售重鎮,近年大舉北進神州,席間一分析員問:「手持商場,價值連城,何不將之打包上市,以REITs套現,攜資北攻?」對曰:「難矣。」掌上明珠,叫個天價,搵人抽都難,箋搞;如但求脫手,折讓沽寶,管理層實聽軍法處置。同事轉念一想:公司手持本地最頂級物業,尚且陷入兩難,那市面上的REITs,當年如何成功上市?答案是:財技。

講真,一眾現有REITs的物業,多屬二、三流貨仔。最叻嘅冠君(2778),上時都係得萬國寶通廣場,朗豪坊是後期先收購。領匯組合原本仲差,但勝在是亞公沽、基數低,定價平。其它REITs,得D環頭環尾商場、寫字樓,咁都上到市?唯靠「高息」招徠。用一簡例說明:年租40萬,層樓1,000萬,回報4釐;如果要谷到6釐,除非樓價跌到670萬。當年籌備REITs上市的地產商,唔想賤賣資產,又加唔到幾成租,頓生數計,是為:利率掉期、放棄分派、最低分派擔保、以股代管理費等。

簡單而言,用回上例,想用1,000萬樓價,賣半層俾你,全層樓租係得40萬。要做到6釐,唯有夾硬派足30萬。租金實收得廿萬,唔緊要,頭三年賣家豪俾你,由自己嗰份攞出嚟貼你;收唔足租,自己包底,再送管理雜費。仲要同銀行傾好,頭幾年低息貸款,封埋加息多俾利息的罩門。務求令你開頭收足6釐息為止。

唔可以話係呃人,招股書白紙黑字寫到明。見「息」心起,閤眼盲抽,當然難逃破發命運。續以上例說明,買完之後,想轉手求售,下家做足功課,明知大業主補貼終歸會完,自然平D先肯買。價格下跌,歷史息率未跌,又造成另一類「苦主」。上例中,頭幾年年收三十萬,但市場早已估計之後會跌,所以價格先跌。「苦主」卻不知就裏:「30/335=9%,九釐息,筍呀!」急急追貨,但之後派息「大幅倒退」「令人失望」(其實有做功課嘅人已預咗),又要忍痛斬倉,歷史息率續升,如是者層層坑殺。

多番折騰之後,散戶對REITs恨意漸生,哎都唔買。但時至今日,不少REITs的財技,漸成過去,借用分析員評語: The yield is becoming clean. 而且REITs以財技買時間,多年不斷為物業翻新、改良,體質補強。眼下租金漸升,空置率急降,通脹殺到埋身,REITs股價重估可期。「前人種樹,後人乘涼」,續推介陽光房地產,現價$2.29,預期仍有愈6釐息。

 

(客戶持有黃金ETF(2840)及陽光房地產(435))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208

房地產、登陸、保單價值 三張王牌 朱炳昱讓台壽保變身

2010-12-13  TWM




面對利差與匯差虧損的雙重打擊,台壽保卻屢靠精準房地產操作讓獲利逆轉勝,董座朱炳昱自營建業轉戰金融業十三年以來,首度鬆口表示,覺得一年比一年辛苦,但憑著一股要做,就要做到第一的拚勁,他將帶領台壽保重奪金融股獲利王寶座。

撰文.徐介凡

十一月二十九日,台灣人壽把台北市松江路與南京東路口的亞信大樓,賣給大陸工程旗下的大陸建設,二年轉手淨賺十九億元,更讓全年獲利由負翻正,幕後操盤手不是別人,就是董事長朱炳昱。

廈門展業有成 同業避其鋒經營不假手他人,樣樣自己來,這就是朱炳昱。儘管台壽保沒有金控公司雄厚實力;但如今走在廈門街頭,幾乎每個公車站牌旁都可以看到台壽保轉投資 的君龍人壽廣告,上頭寫著「君龍伴您成長」六個大字,配上台灣阿龍的圖案,更有不少小朋友路過看到,臉上立刻綻放笑容,拉著媽媽的手開心地喊著:「看,是 阿龍!」君龍人壽短短不到兩年時間,即在廈門迅速建立品牌形象,不僅讓同業驚訝,就連富邦金控副董事長蔡明興也說,「因為廈門有君龍人壽在,所以富邦金雖 然大陸總部設在廈門,但壽險事業卻要先從南京出發。」要做,就要做到第一,這股「台灣牛」的精神,是台灣人壽董事長朱炳昱給人最深刻的印象。他不但曾於一 九九九年起創下蟬聯八年金融股每股盈餘最高的寶座,去年獲利四十五.七五億元更創下歷史新高,徹底擺脫金融海嘯的陰霾。

曾經有法人私下說,「朱炳昱做事認真」是台壽保最大的投資價值,但除此之外,朱炳昱手裡還握著房地產、登陸,以及保單價值這三張決勝的王牌,也是台壽保被持續看好的原因。

大陸市場被朱炳昱視為未來二十年最重要的發展基石,儘管保險業進入新市場,必須忍受至少七年虧損才能開始獲利。不過,這卻無礙於他持續擴張大陸版圖的決 心,甚至再度增資君龍人壽約新台幣三億元,準備砸更多的銀彈進行布局,並進一步訂出「明年到浙江省、後年到江蘇省、廣東省」的擴張計畫。

凡事親為 自創績效指標事實上,君龍人壽的新契約保費收入已逼近人民幣一.五億元水準,隨著未來業務員的培訓與成熟,以及通路據點的擴張,想要倍數成長絕非難事, 「光是福建跟浙江這兩個省,人口就已經是台灣的四倍,好好經營,生意很夠做。」朱炳昱拿出手邊厚達五公分的資料分析,目前大陸保險市場保單滲透率僅三%不 到,加上平均每人年繳保費僅八十美元,僅僅只是台灣人每年保費的一四%,這個差距代表著未來的成長性,「至少有二、三十年的發展榮景,絕對沒問題。」一旦 設定目標,說什麼也要達到,這就是朱炳昱讓經營團隊信賴的領導力。前台壽保總經理凌氤寶說,朱炳昱不但每周親自與各部門一一開會,關切落實進度,甚至還自 創了一套二十三項的經營績效指標,洋洋灑灑一大落,每周追蹤績效,務求能落實績效目標順利達成。

「他做事情認真的程度,讓人望塵莫及。」凌氤寶說,從營建轉戰保險的朱炳昱,在入主台壽保的頭兩年,自己去買了壽險精算相關的教科書,找精算部同仁來幫他上課,追求實務操作的績效,同時也建立扎實的學術基礎,正是鞭策台壽保蟬聯金融股獲利王的關鍵。

從另一個面向,也可看出朱炳昱滴水不漏的管理形式。預定要在明年一月搬遷的中山北路新總部,面積達四千六百坪的外牆因為採取巴洛克風格,必須鑲上三萬五千 片大大小小的石頭,最重一塊高達一.二噸,施工難度大增,導致進度落後,但朱炳昱一聲令下,負責監工的不動產部門主管,立刻將辦公室搬到工地,「確保如期 完工」。

此外,朱炳昱在房地產操作上的精準眾所皆知,也是讓董事會成員對經營績效最放心的定心丸,最近一年來,為了回補資本適足率,包括這次出售亞信大樓在內,台 壽保在不動產上的獲利已近四十億元,內部員工表示,﹁沒話說,不動產真的是董事長親自操盤。﹂在本業上,「我們絕對不賣沒有價值的保單。」朱炳昱一連三次 強調,保險業比得是誰的氣長,因此堅持不賣目前市場上最暢銷的短年期利變型年金險產品,而主攻傳統壽險型商品,雖然會因此不易銷售,但無論從降低資金成 本,或是長期保單價值來看,都是保險公司能否長期經營的關鍵。

「資金成本每調降一%,必須要花六到七年的時間。」朱炳昱說目前台壽保總資金成本約在四.五%左右,相較於十年期政府公債利率一.五%,中間這三%的缺 口,代表若資金運用的報酬率沒有超過三%以上,便會造成虧損,一方面,現在賣出傳統壽險商品有助於降低資金成本;另外,隨著未來利率回升下,缺口會不斷地 收斂,「堅持下去,就能發揮倒吃甘蔗的優勢。」一九九七年至今,台灣人壽資產規模,從四百三十億元成長七倍至三千億元,回首一路走來的經營之路,朱炳昱感 覺一年比一年更辛苦,展望下一個十年,是否會因有王牌在手,而一年比一年輕鬆,值得拭目以待。

朱炳昱

出生:1953年

現職:台灣人壽董事長

學歷:美國甘迺迪大學企管碩士

經歷:龍邦開發董事長

近3年台壽保獲利:

年 2007 2008 2009 獲利(億元) 12.47 42.76 45.75 每股盈餘(元) 2.43 7.93 7.38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246

房地產投資市場變局 富力地產搶售商業項目

http://www.21cbh.com/HTML/2011-4-7/3NMDAwMDIzMTA3Nw.html

某知名網絡統計數據顯示,3月1日-3月31日,廣州市網簽成交均價為11895元/平方米,環比上月的12157元/平方米微跌 2.16%。這已是自去年12月最高位13498元/平方米以來,連續4個月逐月下降。一方面是中心六區成交比例降低,另一方面是外圍區域均價出現結構性 下調,導致全市均價出現輕微下降。

價格變化導致投資結構隨之改變,隨著國內流動性收緊至金融危機前的水平,以及開發商資金鏈壓力的顯現,境外投資資本正積極找尋商舖和寫字樓物業市場的投資機會。

仲 量聯行日前發佈的最新研究報告《發展變遷:中國房地產投資市場動態》顯示,中國大陸的房地產投資市場正處於結構調整的過程中。在過去一年半的時間裡,中國 房地產投資市場經歷了包括市場參與者構成、新法規實施等變化。該研究報告重點闡述了市場發生的顯著變化和投資機會,其中包括:境外投資者的回歸,尤其是在 商舖與寫字樓物業市場領域;保險公司的進入對房地產投資市場的影響;房地產信託投資基金(REITs)和人民幣基金的發展;基於良好市場基本面的健康投資 環境。

而富力地產已於近期再度重啟廣州高端物業推介會,主要推售部分商業項目。一個事實是,2010年富力地產(2777.HK)廣州商舖聯展中心的成交金額再創新高,達20億元,同比增長超200%。

此 次富力地產將推出四大高端物業8大項目,高端商舖包括:富力盈信大廈、富力院士庭、富力金禧花園這幾個位於核心商圈的項目,其中富力院士庭的商舖共5層, 共2.5萬平方米,富力金禧花園現僅剩餘二至四層裙樓商舖,每層分有2-3個房產證,面積從1000多㎡-2000㎡,實用率高達75%。現售價在 13000元/平方米起,租金約80元/平方米。

商業物業還包括位於珠江新城的兩大寫字樓項目——富力盈盛廣場和富力盈凱廣場。其中盈凱廣場具甲級寫字樓標準配置,面積80-1800㎡戶型靈活可變,可根據客戶需求隨意間隔,實用率達76%。

一季度業績有所下滑,或許正是富力地產搶售商業項目的動力之一。

4 月4日,富力地產公佈了3月份的銷售業績。據公告表示,富力在3月內獲得銷售收入(按照已經簽署的銷售協議)共約22.12億元,銷售面積約138400 平方米(按照已經簽署的銷售協議),與去年同期相比,分別下降27%和下降45%,環比則分別上升81%和70%。截至2011年3月底,富力共計獲得銷 售收入共約人民幣59.44億元(按照已經簽署的銷售協議),銷售面積約365800平方米(按照已經簽署的銷售協議),與去年同期比,分別下降了20% 和42%。

另一方面,富力地產2010年年報顯示其在廣州已售出55.52萬平方米,同比下降14%,是全國市場中銷售面積下跌最多的城 市,因此,不難理解富力地產今年要迅速拉升廣州市場份額,此舉也因應了國內投資趨勢:2010年境外房地產機構在中國內地房地產市場上的投資活動明顯活 躍,在整棟樓宇買賣市場中佔全年總交易量的41%。其中來自亞洲的投資者佔到總量的34%(收購的大宗房地產資產總額達到51億美元)。特別是來自香港和 新加坡的投資者在中國內地大舉投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972

如何應對房地產風險

http://magazine.caing.com/chargeFullNews.jsp?id=100259171&time=2011-05-14&cl=115&page=all

保持較高儲蓄率,加強監管和減少政府干預,是縮減房地產風險的重要辦法
孫濤

 

  房地產風險源於債務,舉債越多,風險越大。舉債多與儲蓄少密切相關:如果所有購房者都用儲蓄買房,則不但房價被推高的空間有限,而且即使房價下降也不會影響銀行資產負債表。

  反過來,如果購房者全靠舉債買房,則不但房價可持續上漲,而且房價下跌必然導致銀行損失。現實中,我們看到的是二者的結合:購房者動用儲蓄(首付)越多,銀行的風險暴露和潛在損失越少;反之,則反是。

舉債過多是房地產業風險之源

  房地產業很容易舉債過多。從需求看,第一,房地產開發商追求高股權和資產回報率的動機自然驅使其舉債。第二,房產價值和有限儲蓄間的巨大差距,自然使購房者產生舉債需求;尤其是在房價只漲不跌的預期下,購房者會多舉債以實現住房消費或投資獲利。

  從供給看,銀行、資本市場和政府干預,為房地產業舉債過多提供了可能,原因在於:

  第一,從微觀看,銀行現行的風險管理水平,難以有效控制貸款規模和確保貸款質量。第二,只要居民收入增長,債務通常會至少同比例增長。這即是所 謂「債務加速器機制」,它會使微觀風險管理技術效力下降。第三,從外部監管看,監管寬容和政府干預也會助長舉債。鑑於房地產業對消費、投資和政府收入的巨 大作用,許多國家都支持甚至干預房地產業發展,鼓勵發展房地產信貸業務。

  與房地產業債務過多相伴的,往往是銀行貸款標準的放鬆。一些本來不具備償債能力的居民和企業終究會違約,導致銀行出現不良貸款。貸款增長和貸款 標準放鬆導致房價高漲;而不可能永遠上漲的房價一旦回落,「債務加速器機制」就會導致更多借款人的貸款與價值比率(Loan-to-Value Ratio)和債務與收入比率(Debt-to-Income Ratio)上升,甚至使許多房產變現價值低於貸款額,進一步形成銀行不良貸款。房價的下降和借款人違約的增加會迫使銀行嚴格貸款標準,從而使借款人不但 難以獲得新貸款,出現信貸緊縮、房價進一步下降和經濟緊縮。

  綜上所述,舉債過多是房地產的風險之源,而儲蓄率過低、監管寬容和政府干預加劇舉債過多。因此,保持較高儲蓄率,加強監管和減少政府干預,是縮減房地產風險的重要辦法。

中國房地產風險之源

  目前中國房地產風險相對小於其他國家,且相對容易控制,原因在於:

  首先,支持中國房地產發展的基本面因素仍然存在。城市化進程和居民收入增加,決定了對房地產的實際消費需求依存,經常項目盈餘,儲蓄大於投資, 沒有依賴外國資金。其次,即使房價下跌,中國銀行體系受到的衝擊有限。因為購房者所動用的儲蓄佔商品房交易金額近三分之二,住房抵押貸款佔全部信貸比重遠 低於美國。第三,政府有比較充足資源來應對與房價下跌有關的風險。政府不但有10多萬億元儲蓄存款,而且有包括土地在內的大量國有資產(如國有企業、土地 和自然資源)。

  然而,在別國發生作用的一些房地產風險機制,已經在中國顯現。例如,銀行間的激烈競爭,使銀行為保證和爭取市場份額而增加放貸,並可能放鬆貸款 標準。再如,貸款與價值比率和債務與收入比率對房價和居民收入的變化十分敏感。如果房價下降,則即使貸款規模不變,貸款與房價比率會上升,借款人通過出售 房產來償還貸款的能力下降。如果收入下降,則債務與收入比重上升,借款人在有生之年償還債務的能力下降。房價的下跌和居民收入的下降會在「債務加速器機 制」作用下,形成逆向循環。

  從趨勢看,中國房地產風險之源,將表現為可用儲蓄下降及其引致的債務增加。所謂可用儲蓄,是指一國在一定時期可以利用的儲蓄資源。該儲蓄既可能 源自國內居民、企業和政府,也可能源自國外投資者。當前,中國的可用儲蓄主要是源自國內。歷年儲蓄的積累反映為金融資產的積聚。

  中國儲蓄量佔20國集團儲蓄總量的比重,從2000年的7%上升到2009年的25%,居全球首位。金融市場越發達,金融的表現形式越多。自 1992年商品房改革以來,儲蓄不但為中國房地產業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資金支持,而且極大地降低了銀行的流動性風險和信貸風險暴露。高儲蓄是防範房地產 業舉債過多和金融風險上升的關鍵。

中國房地產業面臨的風險考驗

  對中國房地產至關重要的儲蓄,將可能面臨三方面的衝擊:

  第一,本輪信貸激增的衝擊。國際經驗表明,信貸激增最終會在若干年後出現一些銀行不良貸款,其多少取決於貸款標準的放鬆程度和貸款質量的下降程 度。無疑,這將是對近年來銀行改革實際效果的檢驗。銀行風險控制水平越高,則銀行不良貸款越少,國民儲蓄損失越少。不論這些不良貸款最終以何種方式解決, 最終都會表現為國民儲蓄的損失。

  第二,居民儲蓄佔比相對下降的衝擊。居民儲蓄對於國民儲蓄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儘管自1999年以來一路下降,中國居民儲蓄佔國民儲蓄的比重依然 在40%以上。人口老齡化的到來和居民收入佔國民收入比重的下降,會減損可用儲蓄規模。因此,政府採取的提高居民收入政策的持續性和廣泛性,以及計劃生育 人口政策的調整,將對緩解這一儲蓄下降趨勢至關重要。

  第三,國內富人資產重配帶來的風險。目前中國居民財富的存在形式,主要為居民存款、持有債券、股票、信託產品、私募基金、房地產等。

  居民的資產配置將直接影響房價。如果財富分配相對平均,則普遍性的對房地產的實際消費需求足以支持房價穩步走高。但當居民財富集中在少數人手中時,這些人將其資產配置到國內外其他金融資產的行為將衝擊房價。

  即使在中國不開放資本項目的情況下,國內外經濟和投資環境變化——如美國提高利率、國內實際利率繼續為負、國內經濟增長率下降,投資收益率下降 和風險上升、人民幣升值預期逆轉——會促使一些投資者通過地下錢莊以及虛報進出口和海外上市融資規模等方式,向國外重配資產。事實上,目前這個資產轉移現 象已經出現。

  在當前國內較多投資機會和較好收益率的情況下,包括房地產在內的國內資產對富人仍有吸引力,但本次全球金融危機提醒我們,任何平時看似不可能的小概率事件都可能打破這種均衡,導致國內可用儲蓄下降,並衝擊包括房地產在內的資產價格。

  總之,中國房地產可能將面臨三個層面風險的考驗:本輪信貸激增帶來的銀行不良貸款、居民儲蓄佔比相對下降、國內富人在全球範圍內資產重配。三者都會導致國內可用儲蓄下降和債務上升壓力,從而使「債務加速器機制」發揮作用。

  中國能否成功承受住第一層面風險的考驗,取決於近年銀行改革的實際效果和現在政府掌握的資源;能否成功承受住後兩個層面風險的考驗,取決於政府能否進一步推進關鍵改革。

  作者為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經濟學家,本文為個人觀點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08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