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飛利浦徹底退出消費電子市場

http://www.chuangyejia.com/archives/27213.html

北京時間1月30日上午消息,由於未能在快速增長的消費電子市場挑戰蘋果、三星和索尼,飛利浦決定放棄歷史悠久的消費電子業務。不過,飛利浦仍將繼續生產電動剃鬚刀和咖啡機等生活小家電產品。

該公司週二宣佈,已經將剩餘的消費電子業務出售給日本船井電機(Funai Electric)。由於重組產生的費用和操縱價格遭受的罰款,這家荷蘭公司第四財季遭受了嚴重的淨虧損。

飛利浦的主要業務已經轉向醫療設備和照明產品,該公司已經以1.5億歐元(約合2.018億美元)現金加品牌授權費的形式,將影音、多媒體和配件業務出售給船井電機。

這也使得有著80多年歷史的飛利浦消費電子業務走到了盡頭。該業務經常能夠推出一些頗有創意的產品,但近年來的表現卻越發糟糕。在此之前,德國西門子和法國阿爾卡特朗訊也都已經退出了消費電子市場。

1930年代,飛利浦曾是全球最大的收音機供應商。該公司1963年發明了錄音帶,1972年生產了首台磁帶錄像機,1983年推出了CD。但飛利浦卻一直難以充分利用這些發明,最著名的便是在1970和1980年代與日本VHS的視頻錄像帶標準中敗北。在此之後,該公司也未能預料到以下載和流媒體為主導的數字娛樂時代的到來。

儘管近年來一直在壓縮消費電子業務並退出了電視機和手機市場,但飛利浦仍然遲遲未能從該業務中獲取充足的利潤。該公司CEO萬豪敦(Frans van Houten)說:「我們的消費者生活方式業務稀釋了整個集團的利潤率,所以是時候甩掉這項業務了。」

他說:「由於在線娛樂的盛行,人們不再購買藍光和DVD播放器。」

萬豪敦兩年前執掌飛利浦帥印後,便一直在精簡業務,加強公司的靈活性,專注於更少的領域。不過,飛利浦仍將繼續生產電動剃鬚刀和咖啡機等消費產品,該公司同時也在生產醫用掃瞄儀和LED照明設備。紐約帝國大廈的照明控制系統也來自該公司。

飛利浦去年第四財季淨虧損3.58億歐元,較上年同期1.62億歐元的淨虧損翻了一番多。該公司還警告稱,今年年初的銷售額增速可能緩慢。

飛利浦此前曾經發佈預警稱,該公司第四財季將因為成本壓縮計劃計入3.8億歐元的重組費用,還將因為1990年代操縱歐洲電視機市場的行為計入5.09億歐元的罰款。飛利浦稱,該公司將對罰款提出上訴。一年前,由於電視業務出現2.72億歐元的虧損,將整個飛利浦帶入虧損境地。

從全年來看,飛利浦2012財年實現淨利潤2.31億歐元,上一財年淨虧損12.9億歐元。得益於新興市場的強勁增長,從一定程度上抵消了歐美市場的疲軟需求,該公司2012財年營收增長9.8%,至247.9億歐元。全年歸屬於股東的淨利潤為2.26億歐元,低於上一財年的13億歐元。

飛利浦表示,該公司第四財季的醫療業務訂單增長4%,可比銷售額也增長4%。消費者生活方式業務可比銷售額增長2%,照明業務增長4%。

作為飛利浦的競爭對手,美國通用電氣的醫療業務第四財季訂單增長7%,德國西門子則減少1%。

「2012年具有挑戰的經濟環境對訂單產生了影響,尤以歐美為甚,因此我們預計2013年初的銷售額增速將會放緩,下半年則會提升。」萬豪敦說。他表示,美國財政預算和稅收政策的不確定性是新醫療設備需求放緩的主要原因。

萬豪敦為2014年制定的成本壓縮目標是11億歐元,截至2012年末,飛利浦成功削減了4.71億歐元成本。

萬豪敦稱,飛利浦的效率已經改善,該公司推出新品的速度比以往快了40%。

飛利浦表示,仍將維持2013年的業績目標不變:預計全年營收增長4%至6%,EBITA(未計利息、稅項和攤銷前盈利)利潤率為10%至12%。

飛利浦的重點將轉向競爭激烈的醫療設備行業。該公司表示,其醫療部門去年第四財季為該公司貢獻了40%的營收,消費者生活方式部門為26%,照明為32%。(書聿)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3608

數碼相機大戰智能手機 是否徹底潰敗?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0450

隨著自拍族的隊伍壯大,松下、富士等中端數碼相機生產商如今面臨來自智能手機的強力挑戰。普通數碼相機已成為昨日黃花,相機廠商們如今只能把希望寄託於微單相機。

由於目前的手機拍照功能日漸強大,小型數碼相機的市場受到嚴重擠壓,根據研究機構IDC的預計,在剛過去的2013年中小型數碼相機銷量同比下滑可能超過40%至5900萬台或更少。

微單相機介於低端的便攜數碼相機與高端的單反相機之間,曾被寄予厚望,但如今銷量一直不見起色。因為現在更多的用戶注重照片的分享而不是質量。

根據IDC的數據,松下相機整體銷量在今年2、3季度下滑了40%,根據公司的中期規劃,至2016年3月還不能盈利的部門只能轉型或者被砍。

瑞信影像市場分析師Yoshida Yu表示:"數碼相機市場目前正面臨洗牌,只有擁有強大的品牌和價格優勢的少數幾家企業可以存活下來,目前符合這兩個條件的只有佳能、尼康、索尼三家企業。

松下相機的市場佔有率從年初的3.8%降至三季度的3.1%,而佳能、尼康、索尼三巨頭瓜分了數碼相機60%的市場。

佳能和尼康目前統治著單反相機市場,而索尼受惠於其在影像傳感器上的強大技術力量,目前為多個品牌供應這一核心部件,包括與自己手機部門的強強聯合。

松下、富士、奧林巴斯試圖通過瞄準細分市場來穩固自己的陣地。比如潛水相機,或者利潤率較高的微單相機。

如松下的Lumix GM系列微單相機,取消了光學取景器的設計,換成了直接電子成像,由此可以在大大縮小體積的情況下達到單反相機的成像質量,並且可以更換鏡頭的設計使微單的可玩性得到擴展。


富士光學部門負責人Hiroshi Tanaka認為:傳統的單反相機笨重且聲響大,但是微單則克服了這兩個缺點。雖然有些人認為單反相機擁有更好的成像質量,但是微單也一直在改進,即使有些方面還沒有超越單反,但差距也已小到可以忽略的地步。

有些批評人士認為LCD屏幕永遠不可能比光學取景器更加清晰,並且微單的拍攝速度受限於電子處理器,在高速運動畫面的處理上遠不及單反。

但是不管批評者怎麼說,微單相機在日本受到熱捧,根據CIPA的數據,自2008年松下發售第一款微單相機G1以來,他們已經在今年第三季度日本微單相機市場上佔領了36%的份額。

但是微單相機在美國和歐洲並不受到市場待見,其銷量只佔到可更換鏡頭相機的10.5%和11.2%,因為,歐美的消費者普遍認為只有更重更大的相機才能拍出質量更好的照片。

松下、奧林巴斯、富士還不能決定未來的終極產品到底是什麼。有分析師指出其實很多顧客並不想把相機連接到手機上,他們需要的是一款可以快速上傳照片至社交網絡(Facebook,Twitter)的單一設備。

索尼對此作出的妥協是今年晚些時候發佈的QX系列鏡頭,這些鏡頭使用了索尼自己生產的感光元件和處理器,他們可以夾在智能手機的背後,通過無線連接至手機,藉此拍出接近單反相機的高質量的圖片。雖然此產品看起來有些古怪,但推出以後在市場上受到的歡迎程度遠超索尼的想像。

IDC數字影像部門研究總監Chris Chute表示,市場上有很多索尼忠實的粉絲在期待著索尼的新產品,因為索尼總是能生產出一些革命性的創新產品,比如Walkman。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6832

收購WhatsApp無法徹底解決FB的移動焦慮癥

來源: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4/0220/58817.html

190億美元――這是Facebook為了緩解自己“移動焦慮癥”付出的又一筆治療費,這次的特效藥是移動社交應用WhatsApp。2012年,Facebook也曾通過10億美元收購Instagram來緩解自己面對移動平臺的焦慮。但每次都通過“吃藥”(收購)來解決問題並不是一個可以持續的辦法。最明顯的例子便是此前Facebook曾希望以40億美元收購移動私密社交應用Snapchat,但是遭到了對方的拒絕。雖然如果Facebook將對Snapchat的收購價格上調至190億美元的話,這筆收購很有可能也能達成,但就很難再以同樣的價格收購WhatsApp。“能用錢解決的問題都不是問題”――用這句話來解釋Facebook在移動端面臨的壓力非常恰當。即便Facebook可以花重金收購一兩家在移動端做的非常出色的社交公司,但這個市場上還有大量的強敵,其中還包括來自亞洲的LINE、Kakao Talk和微信。Facebook面臨的最大問題是,人們的社交行為已經從傳統PC互聯網轉變到了移動平臺,WhatsApp、Snapchat、微信等則都是為移動平臺設計的產品,因此這些產品展現出的活力遠遠大於Facebook。收購WhatsApp之後,Facebook加強了自己移動社交的實力,但是來自其他競爭對手的挑戰並未因此減輕。相比WhatsApp專註於通信工具,LINE和微信等來自亞洲的移動社交應用很早就開始平臺化,並且對Facebook形成了更加直接的威脅。從產品結構上來說,LINE和微信就像是WhatsApp+Facebook。LINE和微信都以亞洲為根據地,已經進入到亞洲很多新興市場,這些市場也是Facebook獲取更多用戶的核心市場之一。LINE和微信會讓很多新興市場的用戶跨過PC,直接進入移動社交平臺,而Facebook並沒有很好的產品來滿足這些用戶。Facebook的另一個競爭對手Snapchat開創了一個全新社交領域,“閱後即焚”的社交方式顛覆了Facebook的社交時間線的模式。Facebook的商業模式完全依賴於用戶信息和用戶貢獻的內容,在面臨Snapchat這種“銷毀內容”的社交應用時,Facebook就會顯得毫無辦法。曾經面對谷歌的時候Facebook是一個挑戰者,但是現在移動互聯網的發展速度已經讓Facebook自己也面臨越來越多的挑戰。如果Facebook不能通過自身內部調整,做出適合移動端的產品來“自己顛覆自己”,那就會一直面臨被別人顛覆的可能。 相關公司: 數據來自 創業項目庫 作者: 朱旭冬 | 編輯:luhaitian | 責編:陸海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1341

夥拍新華社妨礙司法公正廉署徹底腐敗

2014-03-13  NM
 
 

 

香港最大的優勢,就是法治社會。

法律規則中,其中一個傳媒必須遵守的基本常識,就是案件在法庭沒有判決前,不能進行報導或評論,涉及ICAC的案件,則要求更為嚴謹,一般不能透露查案內容,過往就有傳媒因不慎「踩界」,而遭到檢控。

然而廉署為攞威,夥拍新華社拍片自我歌頌時「踩地雷」,知法犯法。

自從前廉政專員湯顯明酬酢風波,廉署遇上前所未有的形象危機。為了洗底,廉署與新華社旗下的新華電視合作,製作廉署四十週年特輯,宣傳片上更以「揭秘廉署運作機制」大作招徠。

然而當大陸電視台遇上回歸後的ICAC,郎有情妾有意便出事了!大陸電視台一面倒歌功頌德,報喜不報憂的作風,過度英雄化廉政公署,將已排期開審的許仕仁和新地涉貪案,與過往被廉署定罪如謝霆鋒、陳裘大等案件混為一談;其後又大鑼大鼓高調表示正調查湯顯明;又錯誤引述謝霆鋒頂包案資料,警員無罪變有罪。

法律界譁然,亦有法律學者指廉署參與及發放短片是「踩界」、「危險」和「非常不智」,亦直指廉署涉嫌干犯妨礙司法公正、藐視法庭和誹謗罪。

法律學者要求律政司介入,以免影響司法公正。而律政司也罕有立場強硬的,要求廉署作出澄清。

本刊調查期間,廉署即日剷除網上片段,動機成疑。

上月十四日,在廉政公署四十週年的酒會,特首梁振英、廉政專員白韞六盛裝出席,在場嘉賓獲贈送一隻「廉署四十週年特輯」的DVD,特輯記錄了廉署四十週年的威水史,其後廉署專屬頻道「廉署頻道」將片段放上網。夥拍的新華社旗下新華電視也不甘後人,指該特輯「目前覆蓋五大洲,七十多個國家和地區主要城市通過有線電視進入家庭,無線新聞頻道和亞視均可收看。」

揭廉署運作機制

負責製作該特輯,新華社副總編輯吳錦才今年二月曾向大陸媒體吹噓︰「為全面反映廉政公署運行機制和成功經過,我們從去年三月開始策劃拍攝這部紀錄片,攝製組先後獨家專訪了廉署不同歷史時期的四十多位關鍵人物,得到大量一手資料,內容權威詳實。」新華電視獲得「大量一手資料」,由此可見廉政公署在拍攝和宣傳影片時,都積極參與。上月,該特輯的宣傳片表明「揭秘廉署運作機制」,廉署高層全程配合新華社,廉政專員白韞六、副廉政專員黃世照、執行處處長李寶蘭坐定定接受專訪,攝製隊伍走進廉署內部拍攝,展示廉署內部風貌。但片段「娘味」十足,拍攝角度老土,如白韞六站在廉署總部天台「繑埋」雙手,鏡頭一百八十度「環迴」拍攝,顯得他雄姿英發;而執行處處長李寶蘭影得更絕,她拖著一頭烏黑長髮,塗上血紅色唇膏,憑欄遠眺維港海景,猶如八十年代MV。特輯亦貫徹大陸媒體一味唱好的精神,懶理法律後果。法律界其後對廉署四十週年特輯均譁然,指平時「密密實實」的廉署,為何會踩界,將未開審的案件與已被定罪的案件混為一談。有法律界更認為廉署急功近利,知法犯法,藐視法庭。本刊與香港大學法律學院首席講師張達明仔細研究廉署「出事」特輯,張達明也為之愕然,認為廉署嚴重踩界,妨礙司法公正。

罪狀一未審先判藐視法庭問題片段︰

新地與前政務司司長世紀涉貪案,案件將於五月八日在高院開審,由陪審團裁決,許仕仁被指在二千年至二○○九年出任政務司司長等職務,涉嫌接受新地利益,包括免租入住位於香港禮頓山的豪宅,涉案金額接近四千萬港幣。法官一月預審時,曾下令傳媒不得報導預審內容,避免影響陪審員判決。特輯畫面播放許仕仁步入法庭和新鴻基中心片段,竟由廉政專員白韞六說︰「廉署不會驚因為呢個人官位有幾高,或者佢嘅生意有幾大,我哋(ICAC)就有所畏懼,(貫徹)『無畏無懼』嘅精神。」接著片段大爆調查內幕︰「為咗調查呢宗案件,廉政公署特別向立法會申請執行處,增設一個助理處長的編外職位,任期由二○一二年十二月十二日,至二○一五年六月十五日,以處理案件調查以及審訊前準備工作,並且成立一個由高級調查主任至文書等,一共十六人臨時特別職務調查組。」鏡頭一轉,畫面竟然顯示多個已被定罪的人物,旁白語帶雙關︰「雖然許仕仁是廉政公署檢控的最高級政府官員,在他之前,一些在政府中職位相當高的官員,亦都被檢控過。」然後便一一詳談被廉署檢控的個案,如「律政署四大天王」,前署理副刑事檢控專員胡禮達、二○○二年頂包案主角謝霆鋒,以及二○○二年高級警司冼錦華案。其中冼錦華案,旁述說︰「(該案是)廉署引用普通法中,有關公職人員行為失當案例,執法最有影響力的案件。」

法律意見︰

張達明認為片段會影響該案陪審團的裁決。他說︰「廉署播許仕仁的片段,佢不單只高調提及廉署不畏權貴地進行檢控,接著播出以往成功檢控高官的片段,加強公眾感覺(錯覺)︰廉署檢控一定是有證有據,一定是好實在,這種做法是非常危險。「案件進入司法程序後,更定下上庭審理日期,在此情況下可能影響陪審團將來的判決,在此情況下,若果法庭認為此片的內容與形式,有實質風險影響陪審團意見,此做法會構成藐視法庭。」他又指出︰「藐視法庭罪行的有機會妨礙司法公正,影響陪審團的裁決,過往亦都有案例,當傳媒在有陪審團審訊的刑事案件,作出報導,結果律政司檢控有關傳媒,成功入罪。」

廉署回應︰

有法律界人士指出,廉署有份贈送DVD及在其網頁發放片段,程序上應先諮詢律政司意見,但廉署繼續死撐︰「對於專輯提到的案件,我們理解是敍述廉署歷年來受公眾關注的調查工作,及因應調查結果作出的檢控,顯示廉署依法及無畏無懼的處事原則。」不過廉署回答後又覺理虧,於是又補充一句,會「徵詢律政司意見」。

律政司回應︰

「律政司正向廉政公署瞭解事件,並會掌握準確的詳細資料後,研究事件對待審案件的檢控有否任何影響,及決定是否需要作出任何相應措施。」

罪狀二中立成疑問題內容︰

特輯詳談前廉政專員湯顯明涉貪案,「由現任廉政專員白韞六,成立一個由他親自領導的調查小組,及其他人員展開刑事調查。是廉政公署四十年來首次調查卸任的廉政專員,廉署內部也有強大的監督機制。」說明由L組負責調查,小組由一名執行處處長管轄。

罪狀三 誹謗警員問題內容︰

「廉政公署而言,喺法律面前,明星與庶民平等。」說得多冠冕堂皇,二○○二年三月二十三日謝霆鋒頂包案,廉署只在內文報導原審的結果,「警員劉志偉因收受利益,被判入獄六個月」,但實情是劉於二○○四年十月十八日在終審法院上訴得直,獲判無罪,終審法院在判詞指定罪有違常理,案件衝擊警隊士氣。

法律意見︰

張達明說「這對警員非常唔公平」,廉署誤導公眾,有機會誹謗警員。

廉署回應︰

資料蒐集由新華電視負責,其間廉署應邀提供協助,但會聯絡新華電視澄清。(廉署回應中並沒有提及自己發放片段的責任)

律政司回應︰

律政司會「提醒廉政公署向有關製作單位作出澄清,劉志偉一案中上訴人在二○○四年十月十八日的定罪上訴已獲裁定得直,且案件並無發還重審。」而就警員涉及被誹謗,警方發言人表示,會跟進瞭解。

影響裁決結果

廉署四十週年特輯問題多多,隨時手尾長,前執行處處長徐家傑回憶在廉署工作︰「案情會有限度披露,但真係告咗就唔講,淨係講啲charge嘅啫,大家喺法庭睇到嘅嘢。「主要不想影響案件的最後結果,假如你(案件主管)胸有成竹,咁樣對被告不公平的審理,執法和司法不公正,咁你咪白做咗囉!」今次廉署如此大膽挑戰法紀,新地和許仕仁若認為特輯會影響陪審團的決定,隨時可申請「永久終止聆訊」,而新地發言人表示︰「不會評論案件。」

傳媒也被檢控

傳媒報導法庭案件,必須準確和嚴守法律條文,稍一不慎便會觸犯法例,過往傳媒曾因法庭案件被執法機關搜查,甚至被控告藐視法庭。二○一三年轟動全港的大角咀弒父母碎屍案,律政司控告《蘋果日報》及《爽報》的總編輯及負責採訪的記者藐視法庭,律政司指案件進入司法程序後,兩份報章刊登被告的專訪,要求法庭判處罰款及監禁。《壹週刊》於九四年,刊登一篇關於張五常控告《東周刊》的誹謗案,《壹週刊》在陪審團未有裁決前,報導張五常在誹謗案所花的訟費,律政司認為報導有可能影響陪審團,控告《壹週刊》及總編輯張劍虹藐視法庭。九七年,上訴庭裁定《壹週刊》及總編輯張劍虹罪成,分別罰款二萬五千元和五千元。二○○四年七月廿四日,律師林炳昌在「先科國際」造市案,涉嫌干擾證人,妨礙司法公正。林炳昌被指與大律師艾勤賢,向女記者披露廉署受保護證人資料,其後廉署搜查七間報館及記者的住所,被指妨礙新聞自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2981

【霧霾經濟學】徹底拿下霧霾,經濟會降幾個點?

http://www.infzm.com/content/98864

當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宣誓「像對貧困宣戰一樣,堅決向污染宣戰」之時,所有人都想知道,霧霾將如何影響中國經濟這輛特快列車的車速。本期南方週末推出「霧霾經濟學」專題,在這裡,你將看到霧霾正深入中國經濟的毛細血管,以一種不可思議的方式影響經濟的方方面面;你也將看到太陽能光伏電站這一被譽為抗霾的新興產業,如何在頻發的霧霾天氣面前陷入變動;你更可看到,過去幾十年內,國內外的學者發現的中國大氣污染與經濟增長關係的秘密。

從GDP、CPI和財政赤字等宏觀經濟數據,到能源、鋼鐵、房地產、農業等代表著經濟神經血管的產業經濟,再到天然氣、水資源價格等財稅政策變革,霧霾正悄無聲息地深入中國經濟脈絡。

「如果把霧霾徹底拿下,中國經濟到底會降低多少個百分點?」雖然經濟學界難做確切答覆,但一個可以確定的事實是,霧霾等環境因素已經越來越多進入到經濟學界的分析框架裡。而霧霾治理的實質則是中國經濟的「去泡沫化」。

番茄辣椒、房子和發電站

北京的番茄辣椒、三亞的房子和上海的太陽能發電站,三者之間有什麼關係?霧霾將它們聯繫到了一起。

最近,中國農業大學副教授賀冬仙發現,霧霾讓她試驗溫室裡的番茄和辣椒幼苗晚成熟了至少30天。通常情況下20天就能出苗的番茄和辣椒,2014年已經播種了五十多天還沒達到出苗標準,遮天蔽日的霧霾讓農作物的光合作用大為減少,不僅植株脆弱,成熟後營養價值還大減。

在三亞,愛家房產經紀人呂娜發現今年來自北京和河北的買房者明顯增多,「尤其北京能佔到20%。」她的另一位同行說。在全國房地產市場均呈現增速放緩的情況下,2月份海南的房地產卻在全國表現堅挺,亞太城市房地產業協會會長謝逸楓對南方週末記者說,海南住房需求的猛增,霧霾做出了貢獻。

在上海,據中科院上海微系統所的光伏系統實證研究平台的數據,霧霾讓太陽能光伏發電量大為減少。2013年12月4日,晴天,系統顯示光伏系統的日發電有效小時數為2.79小時;12月6日,重度污染,PM2.5值超過600,其日發電有效小時數僅為0.7小時,降低了約80%。

不僅如此,霧霾還頻頻導致設備運行故障。

2013年1月21日至23日,呼和浩特鐵路局包頭西機務段因霧霾天氣造成電力機車車頂故障即高達6起;北京市的一組實驗表明,霧霾同樣讓空氣源熱泵機組這種節能熱水器在實驗下出現了2次週期超過15小時的事故。

誇張的是,養殖業也受到霧霾的影響——中地畜牧公司的劉姓經理說,他飼養的奶牛一到霧霾天「精神狀態」就不好,「感覺有時候呆呆的,不如平時歡暢」。

2014年春天,中國半數國土上空籠罩的霧霾正在釋放其巨大影響力。當霧霾作用於國人產生的第一撥反應——呼吸和健康問題被陸續呈現後,「霧霾第二撥」——對中國經濟產生的隱秘作用力也逐步浮出水面。

隨著霧霾的持續,霧霾之於中國經濟,已絕非單純的口罩或空氣淨化器生意那麼簡單,儘管這些被戲稱為「霧霾經濟」的生意是對環境惡化最輕快的回應,但實際上,從GDP、CPI和財政赤字等宏觀經濟數據,到能源、鋼鐵、房地產、農業等代表著經濟神經血管的產業經濟,再到天然氣、水資源價格等財稅政策變革,霧霾正悄無聲息地深入中國經濟脈絡。

霧霾「影響中國,也影響世界」

對政府主管部門和經濟學界來說,霧霾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已是繞不過去的課題。

過去一年,中國經濟增速放緩的問題已引起各方關注和擔憂。從2010年第二季度算起,至2013年第二季度,中國經濟連續13個季度下滑。在此背景下,以霧霾為代表的環境問題集中爆發則為經濟增長預期再增加一層壓力。

「在中國經濟本身面臨結構性減速的情況下,霧霾等環境問題繼而加劇了經濟增長壓力。」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所副所長張平對南方週末記者說。而據中國建銀投資有限責任公司相關人士分析,2014年2月以來,A股大盤指數不斷下跌,直接體現了環境惡化導致經濟預期的轉變。

以霧霾為代表的環境惡化問題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同時為世界所關注。針對中國經濟增速的放緩,國際上關於中國經濟「惡化論」、「硬著陸論」等說法再次泛起,國外媒體評論說,環境惡化已經成為中國社會穩定和經濟改革的重要威脅。

「這不僅是對中國的影響,也是對世界的影響。」亞洲開發銀行中國代表處高級經濟學家莊健對南方週末說。

焦點一方面是霧霾造成的經濟損失。據亞洲開發銀行與清華大學發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環境分析》報告稱,中國空氣污染每年造成的經濟損失,基於疾病成本估算相當於國內生產總值的1.2%,基於支付意願估算則高達3.8%。

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的穆泉和張世秋對2013年1月霧霾事件造成的社會經濟損失評估的研究顯示,此次霧霾事件,造成全國交通和健康的直接經濟損失保守估計約230億元,民航航班延誤直接經濟損失為2.7億元,高速封路導致的收費損失近1.88億元,霧霾事件導致的急/門診疾病成本達226億元。

剛剛過去的2014年2月21日至2月26日京津冀地區持續6天的重污染天氣中,僅石家莊就對共2025家企業進行了關、停、限和壓減發電,146座露天礦山和35座地下礦山全部關停,所有的采砂場也全部關停,直接經濟損失達到了60.3億元。

霧霾治理如何影響GDP?

在北京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曹和平看來,霧霾對中國GDP的影響無疑是決策者最關注的問題之一。此前一位中央核心部門的領導就曾直接向他詢問,「如果把霧霾徹底拿下,中國經濟到底會降低多少個百分點?」

在南方週末記者採訪的12位經濟學者眼中,包括廣發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劉煜輝、清華大學中國與世界經濟研究中心教授袁鋼明、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等在內的5經濟學者認為,霧霾治理短期內對中國經濟的影響較大。以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為代表的5位經濟學者表示尚需觀察。只有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認為,資源環境問題不會影響經濟發展。

宏源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房四海說,霧霾治理無疑會對經濟增速產生影響,他預測2014年以霧霾為代表的環境治理會導致GDP增速降低0.5個百分點,此前他對2014年中國經濟增速的預測為7%,「下行到這個速度也並不可怕。」他補充說。而民生證券研究院副院長管清友也認為,霧霾事件有可能成為影響明年經濟增長目標確定的重要因素。

除了短期的經濟增長問題,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警告,長期來看,環境惡化還會加速中國「人口紅利」的消退。此前不少經濟學家都將過去30年中國經濟的高增長歸因於「人口紅利」的釋放。魯政委說,「關於環境與中國癌症發生率的上升、霧霾與北方人口壽命縮短等研究已不鮮見,環境問題在相當大程度上制約著一個經濟體人口預期壽命的長短。」魯政委說,環境問題未來甚至還可能造成中國日益嚴峻的養老金支付能力問題。

由於普遍缺乏系統的量化分析,目前中國經濟學界恐難以對上述領導提出的問題做出確切答覆。但一個可以確定的事實是,霧霾等環境因素已經越來越多地進入到經濟學界的分析框架裡。

房四海說,以霧霾為代表的環境治理已經成為他預測中國經濟短期走勢時第二重要的變量,排第一的變量是地方政府債務。而在此之前,他的分析模型中考慮最多的則是「鐵公雞」(鐵路、公路和基礎設施建設投資)。

資源重新分配VS重塑利益格局

目前來看,地方和中央均投入巨資治霾。

其中,青島宣佈4.6億元治霾,武漢宣佈未來四年280億元治霾,北京則宣佈7600億元治霾……中央政府付出資金更多:財政部表示中央財政已安排50億元資金用於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污染治理,國務院發佈的《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則預計通過企業、社會和民間資本、價格槓桿等五個渠道共需投入17500億元,這和2013年北京市的GDP相當。

霧霾治理也催生了環保相關產品、產業的迅速發展。淘寶網公佈的數據顯示,截至2013年11月30日,在淘寶上購買口罩的人比前一年多了181%,購買空氣淨化器的人同比增長131%;國人總共購買口罩、空氣淨化器、室內跑步機等與霧霾相關的產品450多萬次,共計8.7億元。

以廣藥集團為代表的醫藥業開始投入研發PM2.5相關的藥物,據廣藥集團介紹,旗下兩種對PM2.5引起的呼吸道毒作用具有較明顯的防治作用的治咳藥物銷售出現明顯增長。

環保部環境規劃院副院長王金南對大氣污染防治的經濟效益進行了計算,《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對煉鋼行業GDP將造成812億元的損失,水泥、焦炭行業的GDP則分別減少167億元和142億元。中國煤炭科學研究總院煤化工分院研究員陳亞飛表示,隨著經濟增速放緩和清潔能源的大力推動,煤炭的黃金十年已經結束了。

鐵礦石的國際貿易格局同樣受到衝擊。為了滿足更加嚴格的空氣污染防治標準,鋼廠和電廠當前正在被迫尋含硫量更低的原材料,生產高品質鐵礦石和煤炭的全球礦業巨頭受益匪淺。業內預計,中國的治理空氣污染的努力可能會使伊朗、墨西哥和越南的小規模鐵礦石供應商被迫離開中國,而對淡水河谷、必和必拓與力拓等鐵礦石企業和澳洲優質煤炭出口商來說,正是擴大對華出口規模的重要機遇。

與傳統「三高」產業黃金十年結束相對應的,是新能源和環保產業「黃金十年」的到來——資源的再分配帶來了利益格局的重塑。瑞信分析師指出,廢物能源化、污泥處理、危險廢物處理和水泥處理4個領域將在未來5年內強勁增長。瑞信認為,中國將開始長達十年的更嚴格的監管和對綠色技術、綠色基礎設施的投資,預計環保支出總額在政府的「十二五」規劃中可達3.4萬億元。

林毅夫則認為,雖然近年來中國對基礎設施開展的投資不少,但城市內部設施,包括地下鐵路、污水處理等基礎設施當前仍嚴重不足,基礎設施投資仍然有較大空間,且這些投資生成較高的經濟回報率跟社會回報率。王金南對《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的預測則是,將淨拉動我國GDP增長19422億元,並增加非農就業崗位246萬個。

中國經濟「去泡沫化」

霧霾治理確實帶來了資源的再分配,但在銀河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左小蕾看來,霧霾治理只是讓經濟回到了它本來的面目。

「我非常反對談霧霾拉低經濟增長速度的說法,這並非理性的看法。」左小蕾對南方週末記者說,霧霾治理的實質是中國經濟的「去泡沫化」,只能證明過去的增長並非實質性的增長,而現在經濟學界越來越多地把環境治理納入思考中國經濟增長的變量,是對過去錯誤預測泡沫的「去槓桿」。

中歐陸家嘴國際金融研究院副院長劉勝軍則認為,霧霾帶給中國經濟的思考,一是把經濟發展的環境成本「顯性化」了,污染成本從看不見到全被看見。第二是經濟發展成本的「平均化」,因為與食品、水不同的是,空氣無法特供。

經濟發展成本的「平均化」帶來了另一個重要問題:霧霾治理的成本能否也「均攤」?

在最近舉行的全國「兩會」上,全國政協委員、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賈康把這個頗為敏感的話題拋了出來。他認為,中國應該以經濟手段為主化解霧霾等環境威脅。而這些經濟手段,則主要是徵收各種環境資源稅。

據南方週末記者瞭解,2014年最有可能推出的是煤炭和稀土等資源的資源稅從價計征,而除繼續完善成品油定價機制,將天然氣價改中增量氣與存量氣價格並軌外,階梯水價和天然氣管網定價改革也在討論中。

當然,政府如何以一種讓低收入階層生活水平不下降,而中等收入階層以上的人可以承受的方式來治理霧霾將是各方關注的問題。賈康說,對高污染的企業徵收消費稅改革正在抓緊研究操作方案。

德意志銀行中國區首席經濟學家馬駿曾給出過一套針對PM2.5治理的改革政策組合,他提出,要達到2030年中國城市PM2.5的平均水平下降到30微克/立方米目標,政策必須要大變,這些政策建議包括將煤炭資源稅稅率提高5-9倍;將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排污費徵收標準提高1-2倍,在幾年內將汽車保有量的年增長率降到個位數等。

馬駿認為,這樣的改革力度「能夠支持中國GDP在未來18年中保持年均6.8%的增長速度」,且改革所帶來的額外的通脹壓力只有年均0.1%。博源基金會資助了該項目,這個由前招商局集團董事長秦曉發起的公益性組織致力於研究「當代中國問題」。

對投資界的人士來說,高層治理霧霾的決心是否可以持續則是關鍵,這關係到霧霾對經濟影響的趨勢未來是會增強還是減弱,也關係到其對中國未來多個經濟領域走勢的判斷。

《華爾街日報》評論稱,2014年,中國再次作出了抗擊污染的承諾,頒佈新的限制措施,甚至在工作報告中首次使用了「霧霾」一詞,表明中國政府治理之決心。劉勝軍認為,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提出「對霧霾宣戰」,這表明霧霾已經是一種近在眼前的威脅,而不再是一種抽象的威脅。房四海的判斷則更加樂觀,他認為 「鐵公雞」不再繼續和城鎮化被弱化,這兩個信號已經表明中央治霾之決心。

(南方週末記者汪韜對此文亦有貢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3150

【敗局】百思買兵敗中國,擬3億美元變賣資產徹底退場

http://www.iheima.com/thread-43399-1-1.html
在中國,百思買以兩個品牌運營消費電子零售,分別是「五星電器」和「百思買移動」。據稱,百思買將變賣在中國的資產,有望換回三億美元的收入。

據稱,百思買已經邀請了美銀美林作為自己的顧問,考慮如何處理中國以及海外市場的資產。除了中國之外,百思買在美國、加拿大和墨西哥等過也擁有連鎖店舖。

對於新聞媒體的求證,百思買公司方面並未證實或否認消息。

百思買目前是全世界規模最大的消費電子零售連鎖巨頭,2006年,百思買進入中國,不過在本土兩大實體零售巨頭——國美(微博)和蘇寧——的競爭壓力之下,百思買始終未能斬獲一席之地。

撤出中國對於百思買有利有弊。該公司可能失去中國這一快速增長的市場,不過百思買可以集中資源,全力固守美國市場。實際上,百思買的一些股東,之前一直在施壓,要求戰略撤回美國。

變賣中國資產,也將讓百思買獲得一筆可觀的現金,可以在更有發展前景的移動購物領域進行投資。

去年,百思買已經退出了歐洲市場。其在百思買歐洲公司所持的50%股份已出售給英國合作夥伴CarphoneWarehouse集團。

今年五月份,百思買公佈的季度財務業績超出了外界預期,分析師認為,新掌門人Hubert-Joly重振公司的努力,已經開始顯現成效。此人於2012年加盟百思買,然後開始大手筆重組,其消除了管理層冗餘,解僱了數百名員工,關閉了大批盈利不佳的店舖。

在中國的電子產品零售市場,國美和蘇寧的日子也不好過,這兩家傳統實體店賣場,正在面臨京東商城、淘寶天貓等網絡賣場的巨大壓力。

在若干年前,中國的消費者不願意在網上花費1000元以上的資金,購買手機、平板電腦、電視機等電器,認為風險太高。

不過,隨著網上購物在中國的火箭式發展以及快遞行業的完善,中國消費者正在形成網上購買電子和電器產品的消費習慣,他們普遍認為網上購買電子電器產品價格明顯優於傳統的實體賣場,另外也能獲得電子品牌較完善的售後服務。此外,中國還出現了一批只通過互聯網進行零售的電子品牌,這使得實體賣場,正在面臨被邊緣化的命運。

來源:騰訊科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3560

奧巴馬中東戰略徹底破產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104983

今年美國和伊朗重新就伊朗核項目開始談判後,New Yorker雜誌發表了一篇美國總統奧巴馬的訪問。奧巴馬在訪問中提出了自己對中東局勢的觀點。

奧巴馬希望在中東建立起競爭性平衡的局面,來取代目前什葉派與遜尼派之間宗派鬥陣的局面。

如果伊朗核談判上,各方可以達成一致,那伊朗就將重回廣闊的國際社會。奧巴馬稱,

你可以看到,遜尼派主導的海灣國家與伊朗之間的平衡正在形成。如果可以消除一點雙方之間的敵意,那就將創造出新平衡。這樣,我們就可以和正常運作的國家一起合作,預防極端主義在此出現。

幾乎是在他說話的同時,ISIL開始在伊拉克擡頭。1月,ISIL拿下了伊拉克西部的Fallujah和Ramadi。6月,其攻下了摩蘇爾,Tikrit以及一系列北部城鎮。

奧巴馬訪問後6個月,伊朗和敘利亞依然不是正常運作的國家。極端分子已經在中東的核心區宣布建立哈里發,並正努力打開一條通往地中海地區的走廊。

就此,奧巴馬中東自我管理的夢想破滅了。

將伊朗重新拉回國際政治舞臺,這聽來是個不錯的想法,但是現實呢?沙特阿拉伯是中東地區以遜尼派為主的國家,伊朗則是什葉派為主國家。雙方都用宗教派別作為互相攻擊的武器,以獲得地區力量。

從核談判上可以看出,伊朗希望可以重新得到認可,成為地區重要力量。但是,伊朗同時受到中東地區宗派鬥陣的威脅。

奧巴馬的觀點是正確的。對美國來說,讓伊朗有動力解決中東問題,要比讓其破壞地區穩定更有利。但是中東已經漸行漸遠。每天都有層出不窮的暴力事件。

想要重組這些支離破碎的國家,需要各國努力建設一個各宗族平等的社會。但是,要想達成這些願望,中東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8971

空頭徹底投降 美歐股市做空水平創新低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7693

surrender-white-flag-web-370x229

對沖基金已大幅縮減他們的空頭押註,賣空股票的比例創下金融危機爆發之前來的最低水平。(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據英國《金融時報》,在英國、美國和歐洲各國,賣空者出借股票的比例創下金融危機前以來的新低。

與此同時,美股和歐股都處於多年來的高位,這表明盡管一些高調的對沖基金經理警告市場過度繁榮,但對沖基金業仍不願與牛市做對。

標準普爾500指數中的“做空意願”(Short interest)徘徊在股市總額的2%上下,接近Markit 2006年開始收集數據以來的最低水平。歐洲斯托克600指數的“做空意願”略高於2%,而在英國富時環球指數中,做空意願不到1%。

這與信貸危機前的高水平形成了鮮明反差。數據顯示,美國的賣空意願在2007年觸及5.5%的高點。

包括美聯儲在內的各國央行向市場註入的資金,是股市處於高位的一大原因。這使得一些對沖基金被迫削減空頭持倉,避免損失。

隨著富時環球指數和標準普爾500指數創下歷史新高,VIX波動性指數跌至近7年來的低點。這種局面使得許多對沖基金經理出面警告。

Greenlight Capital的David Einhorn表示,

做空那些脫離傳統估值方法的股票是危險的。畢竟,把愚蠢的估值翻番並不需要兩倍的愚蠢,只要愚蠢就夠了。

然而,投資者似乎沒有受到警告。一些分析師認為,股票與其他資產相比仍然很便宜。

花旗全球股市交易策略主管Antonin Jullier向英國《金融時報》表示,

從歷史上看,波動性較低的時期並不是危機的先兆。

Jullier說,一些對沖基金已經對賣空失去了興趣,因為市場不斷上漲。他說,

對沖基金在上半場表現不佳,這意味著他們的風險偏好下降。

股市上升伴隨著其他資產價格的大幅上漲。從藝術品到垃圾債券再到倫敦房價,一系列的資產都在上漲,這促使一些投資者擔心市場已經重回自滿。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0453

解讀地方債新規:中國地方政府融資模式徹底變革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8942

201409041038

國務院《關於加強地方政府性債務管理的意見》及有關問答,對外界一直及其關註的地方債務問題給出了相對明確的解決意見。

圍繞針對地方債,意見闡述了“解決存量,規範增量”的方式,華爾街見聞網站對此的解讀如下:

解決存量:

- 針對存量債務

意見提出,在清理甄別的基礎上,將存量債務分為兩部分:

一是地方政府應當償還的債務,納入預算管理。針對這部分債務,允許各地區申請發行地方政府債券置換,以降低利息負擔,優化期限結構。必要時可以處置政府資產償還債務。

二是企事業單位債務中不屬於政府應當償還的部分,意見提出要遵循市場規則處理,減少行政幹預。對於地方政府的責任,則主要是“指導和督促有關債務舉借單位,加強財務管理,拓寬償債資金渠道,統籌安排償債資金”。對確已形成損失的存量債務,債權人應按照商業化原則承擔相應責任和損失。由於意見並未提出詳細的解決細則,有分析認為目前一萬多家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存量負債中一旦被排除在地方政府預算範圍以外,其風險如何,銀監會可能需要配合出臺相關政策重新摸底排查。

為了避免出現半拉子工程,意見在確保在建項目後續資金還提出,對重新審核符合國家有關規定的在建項目,有融資協議的允許繼續按協議融資;確實沒有其他建設資金來源的,鼓勵采用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模式,或通過地方政府債券解決後續融資。

-  針對地方融資平臺

剝離融資平臺公司政府融資職能,融資平臺公司不得新增政府債務。

對於以前主要通過融資平臺公司融資建設的項目,意見給出了三個解決渠道:

一是對商業房地產開發等經營性項目,要與政府脫鉤,完全推向市場,債務轉化為一般企業債務

二是對供水供氣、垃圾處理等可以吸引社會資本參與的公益性項目,要積極推廣PPP模式,其債務由項目公司按照市場化原則舉借和償還,政府按照事先約定,承擔特許經營權給予、財政補貼、合理定價等責任,不承擔償債責任;

三是對難以吸引社會資本參與、確實需要政府舉債的公益性項目,由政府發行債券融資。

有評論認為,這與節前央行與銀監會發布的放寬住房貸款的政策(詳見華爾街見聞網站鏈接)不謀而合,房地產新規是否為解決地方債爭取時間呢?

規範增量:

- 允許適度舉債,規範發債方式

允許地方政府適度舉債,采取政府債券方式。市縣級政府確需舉借債務的由省、自治區、直轄市政府代為舉借,不得通過企事業單位等舉措。

- 限定債務規模:中央規定上限,地方人大決定實際地方舉債規模

地方政府舉債不得突破批準的限額,債務限額由國務院確定並報全國人大或其常委會批準;地方政府在限額內舉借的債務,必須報本級人大或其常委會批準。也就是說中央對地方的規模控制,只是設定地方舉債的上限。在不突破上限的前提下,地方舉債的實際規模由本級人大或其常委會決定。

- 限定債務用途,納入預算管理

舉債只能用於公益性資本支出和適度歸還存量債務,不得用於經常性支出;把債務收支分門別類納入全口徑預算管理。

- 地方政府對其舉借的債務負有償還責任,中央政府實行不救助原則

對於地方債新規的影響,華爾街見聞網站認為主要如下:

- 對能夠被納入預算管理的存量城投債將是利好,其違約風險下降,稀缺性加大。但城投債目前利率已經很低,民生證券認為“追漲”不易。

- 對未被納入預算管理的城投債及其他非標融資是利空。

- 由於融資平臺等重要融資方式被堵,未來地方政府將更加依賴稅收,這勢必更加重視房產稅、資源稅等政策,有分析認為地方房地產政策也會進一步放寬。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3807

“發改委徹底不想管了”藥價管制揭開第一張皮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05362

在衛計委等其它相關部委表態之前,發改委的放權,短期內對藥價不會有大的影響。圖為山西一家大藥房。 (東方IC/圖)

如果無法同步推進招標采購、醫保政策、醫療機構等系列改革,發改委單獨放開藥價管制,並不能解決現行藥價管理積弊。

過去20年間中國藥品價格管制政策的主導者國家發改委,正在主動醞釀放權,且力度之大讓人瞠目。2014年10月30日,微信公號“賽柏藍”放出消息稱,國家發改委將放開全部藥價管制,藥品價格有望迎來市場化。

這個據稱從10月27日召開的全國物價局局長會議上傳出的消息,甚至給出了具體而緊迫的開放時間表:血液制品、專利藥等可在2014年年底前放開,醫保目錄內藥品從2015年1月起取消最高零售價,擬改由醫保部門會同有關部門制定醫保支付標準,實際購銷價格由市場競爭形成。

《中國證券報》、《第一財經日報》等多家媒體隨即跟進做了報道,稱藥價管理制度醞釀“破冰”。

南方周末記者向數個省級價格主管部門核實,發改委當日確實召開了上述會議,參加者多是各省發改委主管價格的副主任和具體分管價格的業務處長,征求意見稿也已下發。且發改委準備放開的是一系列價格管制政策,藥價只是被寫在了第一個。

國家發改委價格司在接到南方周末記者的核實電話時,否認曾開過這樣一個會議,表示不知道相關的征求意見稿。

“這也正常,說明現在還有不同聲音,發改委還不想公開說。”接觸過發改委文件的醫藥行業人士對南方周末記者說。

反腐加速放權

2014年8月以來,發改委價格司成為腐敗案件重災區,從原司長曹長慶到新晉司長劉振秋,已有三名工作人員被查,其中至少三人從事過藥品價格管理,堪稱“塌方式”震動。這再次引發輿論對價格管制的討論。

在此背景下,發改委計劃放開全部藥品價格管制的消息一出,便被眾多業內人士解讀為,反腐壓力下的被迫放權之舉。

事實上,對現行“藥品最高零售限價”進行改革,早已寫在發改委的日程表上。2013年以來,發改委價格司相關在職及退休官員就曾多次在公共場合提及藥價管制改革的思路,進行輿論壓力測試。

“當時我們敢說,是因為司里已經有了統一認識。”國家發改委價格監督檢查司原司長李鐳告訴南方周末記者,他曾在2013年11月召開的第24屆中國醫藥產業發展高峰論壇上,就藥價改革做了專門發言。

就最新的消息,南方周末記者向李鐳求證,李以沒有參加最新會議婉拒,但仍表示從目前會議透露的改革思路看,和此前已有不同。

發改委此前已形成的改革思路,在一些價格司官員的公開演講中已有透露。比如,正在接受調查的原國家發改委價格司副巡視員郭劍英,曾透露未來藥品價格改革的核心就是適應全民醫保體系,將現行政府控制最高零售限價的做法,逐步向以政府管理支付價格為核心的方式轉變。

所謂“支付價格”,和目前新版本的“醫保支付標準”,核心所指大同小異,微妙之處在於,若用“支付價格”,則法律(價格法)授權在國家發改委,而用“支付標準”,於情於理都應該誰埋單誰定標準,最大的埋單方是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部。

換句話說,此前的改革方案,發改委仍想繼續承擔“支付價格”的制定之責,且在放開步驟上更推崇“小步慢走”,例如,今年5月份已發文放開低價藥最高零售價管控。

腐敗案爆發後,“發改委徹底不想管了”,中國醫藥企業管理協會副會長牛正乾對南方周末記者稱,此前發改委的主管領導還有一些顧慮,“現在腐敗案一出,加快了發改委放權的速度”。

據知情人士透露,發改委單方面下發的征求意見稿有這樣的表述:新的醫保支付標準,由醫保部門牽頭制定。

“這個改革方向與十八屆三中全會的精神是一致的,既可以發揮市場作用,又可以減少腐敗,發改委肯定是願意的。”李鐳認為這是發改委放權的動力。

發改委獨臺唱戲

盡管發改委已屬意放權,並將球踢給了人社部,對方卻一直沒有接球。

在各種公開場合,都難覓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下簡稱人社部)的相關言論,對於南方周末記者的采訪請求,也以“目前時機不方便談”婉拒。

承擔制定“醫保支付標準”之責,本屬擴權之舉,對於人社部當下的沈默,牛正乾分析,定價權牽涉利益巨大,社會輿論關註也很多,“人社部擔心拿不下來,也沒有壓力去要”。

雖然醫保支付價格的管控方式更有利於醫保控費,但官辦醫保經費的管理機構,控費壓力和動力均不足,“如果是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有限公司,它肯定馬上就接過來了,因為要省錢”。

從一般規律看,如此影響廣泛的政策出臺,需先在牽頭部委(發改委)內部達成一致,得到主管領導認可,再在相關部委(人社部、衛計委)中協調一致,最終報國務院審批實施。

目前看,“藥價管控全部放開”的改革,還處於第一階段,雖然流出的“發改委放權方案”給出了明確的時間表,但招商證券醫藥行業研究員李姍姍認為,“未必能夠執行。人社部是否接球,目前還是個問題,更談不上具體方案的出臺”。

在傳球方和接球方之外,另一個影響藥價的裁判員——衛計委,也未必是發改委改革倡議的啦啦隊。

在這個博弈遊戲中,衛計委管控著藥品價格鏈條上的另一個重要環節——藥品招標。山東大學衛生管理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員左根永認為,“對藥價影響最厲害的是衛計委,不是發改委”。

藥廠生產出藥品後,要想進入醫院銷售,需要翻過“三座大山”。首先是發改委的最高零售限價,然後要進入社保部門控制的國家和地方的醫保目錄(其以兩成的品種數,創造了八成以上的銷售額),最後還要進入省級招標平臺控制的藥品招標目錄。在我國的絕大多數省區,藥品的招標采購在衛計委主導下進行。

根據2010年衛生部64號文(《醫療機構藥品集中采購工作規範》),由招標形成的招標價,是政府明文要求各級醫療機構必須遵守的“進貨價”。

然而,在實際運轉中,理論上可以通過團購壓低藥品采購價的招標,卻常常招出了比醫院自己進藥更高的價格,一些藥品供應商便開始和醫院私下交易:招標價是10塊,其實8塊就可以給,但政府非要讓你按照10塊供,只好合同上寫10塊,再返給醫院2塊錢,這就是所謂的“二次議價”。

“二次議價”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市場可以交易的真實價格,但挑戰了招標制度的權威,被衛計委屢次發文禁止和嚴查,“招標給各級衛生主管部門帶來了巨大的權力,他們願意放棄嗎?如果發改委放權,由人社部定一個醫保支付標準,一個重要問題就是招標還搞不搞?”牛正乾問道。

牛正乾設想,協調的方案可能是,對現有招標制度進行改造,“這就涉及醫保支付價格如何形成”。

如果醫保支付標準由招標確定,這個招標由誰來主導?如果是人社部主導,或可將目前各省的藥品招標采購中心劃到人社部,承擔起確定支付價格之責,這樣招標部門就會希望醫院和藥廠自主談價格,談得越低,就會為其下一年降低醫保支付價格提供依據,目前招標制度的一些問題就會得到糾正。

左根永提供的另一種更省力的路徑是,通過掛網銷售逐漸減小招標的影響力,最終“變通地廢除”招標。

如果現行招標制度不變,就依舊不是企業和醫療機構的自主定價,牛正乾認為“對市場的影響很有限”。四川大學華西藥學院副教授胡明也認為,在衛計委沒有表態之前,發改委的放權“短期內(價格)不會有大的影響”。

亦有專家開始憂心零售價限制取消後,高價藥的價格會不會沖破天花板。左根永說,“可能的比較壞的局面是,基本藥物沒什麽影響,高價的藥反而限制不住了。”

難啃的系統工程

發改委放開藥價,還只是揭開了藥價管制的第一張皮。“說是交給市場,但不可能你想賣多少醫保就給你報多少,國家承擔不了。”招商證券李珊珊表示。

即便人社部不再明哲保身、衛計委積極跟進放權、國務院迅速一錘定音,以醫保支付價格為工具進行的藥價管控改革真正發揮實效,還是受到一系列制約。

其中一個核心問題是對藥品使用擁有絕對話語權的醫院和醫生。協和醫科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院長劉遠立對南方周末記者說,“醫生手中的處方權才是最昂貴的”。在他看來,昂貴的處方權需要“更聰明的監管方式”。

目前,大部分醫院依舊執行15%的藥品加成銷售政策,也就是醫院在進價的基礎上加成15%賣給患者,賣藥收入是醫院的重要利潤來源,俗稱“以藥養醫”。在這樣的制度設計下,醫院傾向於進貴藥賣貴藥,因為藥越貴,醫院收入越高,醫生回扣越多。

將“醫保支付價格”與這樣的醫院現實相對接,可以想見的一個結果是,醫院依然更願意進高價藥,手握處方權的醫生依然有可能鼓勵患者用高價藥。醫保支付費用倒是不會增加了,但患者的自付比例增加,成本由患者承擔。

有沒有一種制度安排能調整醫院和醫生的用藥取向?這就需要醫保付費方式的同步改革。如果醫保部門願意將醫院給患者用低價藥的結余,讓渡給醫院,並同步取消醫療機構15%的藥品加成政策,那麽醫院就有動力使用更低價格的藥品。

新的問題又來了,在此種激勵機制下,如何防止醫院為了多賺錢而給患者使用價低但療效差的藥?患者需要承擔的風險依舊不小。

真正能約束醫院選擇行為的,應該不是價格政策,而是競爭機制,是埋單方(包括社保和患者)的選擇,也就是醫院如果給患者用差的價低的藥,患者有條件不到它這里看病,社保也不會和它簽約,而這又有賴於整個系統改革的推進。

新政之效果,恐怕還要等上很長一段時間。一些行業內人士也早已看到了這一點,牛正乾就對南方周末記者稱,僅僅取消“最高零售價”的管控,“作用是非常有限的”,需要現有招標采購、醫保政策、醫療機構改革的同步推進。

毫無疑問,這是一個難啃的系統工程。

“藥價放開只是遊戲規則的一環,里面變量太多,單就一個政策無法看到全局。”李姍姍認為,全局就是一個趨勢——中國醫藥行業逐步市場化,制度給創新溢價,給高質量仿制藥溢價,優勢企業勝出。

不管各方利益如何牽扯,牛正乾認為,從國務院的高度考慮,“如何形成一個有效的藥品價格競爭機制”才是改革的根本訴求。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831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