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股市暴跌代表經濟變壞?

2011-9-5 TWM




Q:最近股市不斷暴跌,這代表未 來經濟變更糟了嗎?

A:股市下跌不只反映人們對未來經濟的預期,它還反映別的因素。

股票提供的收入是在未來一段時間逐漸釋放的,而當前股價,就等於人們預期未來此股票所帶來一連串「收入流」的折現。這個折現值高低取決於兩個因素。

一是利率:若利率越高,未來預期收入折現到現在就越低,現在股價也越低;反之利率越低,未來預期收入折現就越高,股價也越高。

二是未來預期收入:若利率不變,股票的未來預期收入下降,這個「收入流」折現到現在也會下降,當前股價就會下跌。反之,如果預期股票未來收入提高,那麼利 率不變,股價也會上漲。

但我們在現實裡只能看到股價漲跌,而無法追究其原因,究竟是「利率」變化造成,還是「未來預期收入」變化造成的。因為這裡指的「利率」是「實質利率」,它 反映的是社會「不耐」程度,無法直接觀察。

如果人們越重視現在,他們就越不願意削減今天的消費來交換明天的消費,也就是越不願意儲蓄,實質利率也越高。但實質利率無法直接觀察,我們只能藉由觀察資 本財價格的變動(例如股票、債券、房子),來推測實質利率的漲跌。

至於反映無數人對未來經濟看法的「未來預期收入」,同樣也無從觀察。因此,我們很難單純從股價下跌,就推論究竟是因「利率」上升,還是「未來預期收入」下 降。

不過,若觀察政府公債價格變化,就能判斷箇中差別。像美國政府公債,它未來支付金額是確定的,也就是當公債到期,持有人可以領到和票面價格相等的現金。

也就是說,政府公債「未來預期收入」是確定的,如果公債價格上漲,就表示利率下降,因為未來預期收入是確定的,只有利率下降,才能折現成當前更高現值—— 就是更高的公債價格。

所以如果股價下跌、公債價格也下跌,那可以說這是「利率」上升,因為公債未來預期收入不變,但其價格下跌,那麼就推測是利率上揚,這也可能使股價下跌。因 此「股、債同跌」,未必是未來預期收入下降——也就是不見得是人們認為未來經濟變糟了。

反之,若是股價下跌,但公債價格不動甚至上漲,反映的就不是「利率」上漲,而是「未來預期收入」下降,這就是人們認為未來經濟變更糟了。

因此,如果只有股市下跌,未必是經濟前景變糟,但若股市下跌、美國公債價格上漲,這代表人們預期未來經濟惡化了。事實上不久前各國股市大跌,美國公債價格 卻不斷上漲,這顯示股市大跌不是利率上漲造成的,而是未來預期收入惡化,這也是為什麼有些人認為未來經濟變糟的原因。

經濟達人歡迎讀者提問:http://www.bwnet.com.tw/Dr.A/E-mail:[email protected]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483

醫藥代表自曝行業潛規則:醫生回扣最多有50%

http://www.chuangyejia.com/norm.php?id=3567&PHPSESSID=be635596cea421ec9167a0c39a929800

隨著更多醫療領域行受賄案件的曝光,醫院醫生與銷售代表的關係如何建立、怎樣維持,成為了理解醫療購銷領域案件的核心要素。

  「我們是醫院裡會走路的人民幣 。」 一位張姓的醫藥代表(下稱「醫藥代表張」)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這樣戲稱自己,「很多醫生已經習慣了被醫藥代表圍繞,有時一個醫生會跟十個醫藥代表有聯繫。」 

  張在一所重點高校的藥學院畢業後,選擇 「醫藥銷售」(也就是常說的「醫藥代表」)作為自己的職業,闖入上海--這個華東地區最大的醫藥市場之一。目前,她已經擁有了專屬自己的銷售片區,跟她的客戶(主要是醫生)保持著良好的關係。

  我們是怎樣敲開醫生的門

  《21世紀》:你一般是如何跟醫生建立聯繫的?

  醫藥代表張:我們一般是直接敲開醫生辦公室的門,然後遞上名片,說我是某某醫藥公司的,主要做哪些方面的藥物,您如果有什麼需要或者有什麼問 題,可以直接問我。如果藥已經在醫院裡用,醫生會說,我們正在用你們的藥,但是以前沒有見你們的人來過。如果藥還沒進過醫院,醫生也會問一下這個藥的特 點。這樣聊一下,也就算認識了。當然,如果有熟人介紹更好。

  《21世紀》:你有過被醫生拒絕的經歷嗎?

  醫藥代表張:當然有過。我剛入行的時候,有好幾次去敲醫生辦公室的門,還沒說兩句話,裡面的醫生就說不需要,然後把我推出門外。(這種情況怎麼 辦?)如果這個醫生不重要,就直接放棄,要是對你特別重要,就死纏爛打,或者去打聽這個醫生有什麼弱點,醫生也是人,也有他的需求,找準了,可能就攻下來 了。

  《21世紀》:你是怎樣跟醫生維持關係的?

  醫藥代表張:主要是經常去醫院跑跑,請客戶吃飯。但是現在不如以前好做了,我的一位前輩告訴我,2000年左右她做藥的時候,請醫生吃頓飯就已 經有很好的效果了,現在基本上都要談到回扣。一般情況下,越是年資低的醫生,越容易產生這種利益交易,反倒到了專家這個層面,醫生會更看重這個醫藥代表的 人品。這是可以理解的,年資低的醫生就靠那些工資獎金,實在不夠吃的,他們要在這個城市生存,的確要找點其他的收入來源。

  除了經常跑醫院,我們還會請客戶出去開學術會議,或者旅遊。我有一個同事,陪他的客戶出去玩,到了地方之後,那個客戶把所有的東西都扔給他,其間的一切消費都喊他買單。

  《21世紀》:一般給醫生的回扣佔藥採購價的比例是多少?

  醫藥代表張:一般給醫生的回扣是10%-30%,抗生素類的藥物給的更多,能到30%-50%。

  《21世紀》:醫生的回扣以什麼方式給醫生的?

  醫藥代表張:現金,有查得比較嚴的時候,醫生會通知我們最近別去。回扣也不一定是給開藥的醫生,每個醫院和科室的管理制度不同。有的是給科主任,科主任再進行分配,有的是給醫生本人。

  醫藥成本主要還是在銷售

  《21世紀》:在公司內部,醫藥代表要走一個怎樣的工作流程?

  醫藥代表張:我們是每個月報賬的時候會把上月的花費(主要是給醫生的回扣)拿去公司報銷,公司會根據我們的銷售量計算獎金。在報賬之前,這些錢都是由我們自己墊付的,所以有些國企招醫藥代表的時候,面試時就會問你有沒有幾萬塊錢的家底用來墊付。

  《21世紀》:上個月的銷售數據是從哪裡拿到的?

  醫藥代表張:有一種方式是去醫院的計算機室要統方,按照規定,統方本身是不能洩露的,這時候就要打點一下計算機室的人。如果趕不上統方,就要直接問自己負責的醫生這個月開了多少支,醫生會給一個自己記錄的數字。

  《21世紀》:你的日常工作裡,除了要維護跟醫生的關係,還有其他要維護的嗎?

  醫藥代表張:還有藥劑科的,要好好維護。有的時候一種新藥進入醫院時,藥劑科的會開口要走一筆錢。還有,有的時候因為公司的獎勵機制,需要藥劑科那邊壓貨,也就是多放貨到藥房,然後把量報到公司,這樣的情況,也要給藥劑科錢,一支一塊錢。

  《21世紀》:藥的生產銷售中,還有哪些費用?這些費用所佔的比例是多少?

  醫藥代表張:藥物的物料成本一般不是很高,在生產環節,研發費用會佔比較大。有的藥物賣得好,研發成本收回後,也會有相應的調價。藥主要的成本 還是在銷售環節。醫院進藥後,會加15%,我們自己能提3%。刨去其他銷售、物流上的成本、給醫生的回扣,剩下的就是公司利潤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193

苦守十三年的駐中國代表第一手告白 登陸終露曙光 台券商:我等不下去了

2012-02-27  TWM




台資券商前進中國終於露出了一線曙光,但,對於早在十多年前就提前進入中國蹲點的首代(首席代表)們來說,聽到這個等待多時的訊息,非但沒有欣喜之情,話 到深處,甚至還語帶哽咽……。

口述‧周華美 整理‧許瀞文編按:苦守多年,二月中旬終於傳出金管會有意「繞道」開放,台灣券商可能得以百分之百轉投資的子公司先行登陸,消息聽在已經到中國蹲點多年的 券商耳裡,真是無語問蒼天。

事實上,一九九七年政府開放台資券商到中國設立代表處,許多券商紛紛派出優秀人才進駐中國,當地台資券商負責人稱為首代(首席代表)。但十五年過去了,法 令遲遲沒有再進一步開放,首代還是首代,他們滿腔熱血被澆熄,除了失望與逝去的青春,還剩下些什麼?

本刊經過多次聯繫,找到當年由威京集團主導的京華證券派駐上海第一任首代周華美,她曾經擔任財經記者,以及有日本股神稱號的邱永漢特助,一九九四年轉到京 華證券後,便被派駐上海擔任首代。殷殷企盼十三年,她失望地離開京華山一證券(一九九八年香港京華證收購日本山一證券,改為京華山一證券),現在從事輔導 中國台資企業在上海A股掛牌上市的財務顧問工作,以下為她的心路歷程。

一九九四年京華證券就派我到上海設立據點,擔任首席代表,那一年我才三十歲,還未婚,雄心壯志地想開拓中國證券市場,然而政策遲遲未開放,這一等就是十三 年,現在,我已經是兩個孩子的媽了,如果我在二○○七年時沒有死心離開,也許現在還只是個首代,但人生又能有幾個十三年呢?

回想初到上海,那時政府還沒核准券商到中國,連透過香港第三地間接投資都不行,開放只是未來的趨勢。

為早一步踏入中國市場,一開始威京集團只能用轉投資名義,在上海設立「金華」諮詢公司。當時去拜訪中國客戶時,還被人誤以為和金華火腿有關(無奈),直到 九七年政府開放後,京華證和群益證才第一時間在上海設立代表處。

登陸十餘年「幫老闆提袋」雖然可以在中國設代表處,但兩岸沒簽證券監管合作備忘錄(MOU),導致券商無法投資中國證券公司,沒執照就不能有營業收入,再 加上上海A股台灣人不能買,我們只能做B股的研究報告,但B股當時量很少,還被戲稱為「冷凍櫃」,工作完全沒有成就感。

在證券市場發展上,台灣早了中國三十年,我們對股票承銷、經紀、自營業務相當熟悉,有技術也有人才,因此為和中國建立良好關係,九七年開始,京華證券不斷 派人去幫中國證監會的官員上課,包括如何輔導承銷股票上市,還有中國各地證券邀請我們去上課,並辦交流研討會。

那時我們的技術、人力、業務訓練手冊,完全無償讓中國券商使用;不只我們,也處心積慮想進入中國市場的歐美券商,更大手筆出錢、出力請中國券商或主管部門 到海外培訓。

當時很多中國的證券業人才到台資券商學到技術後,跳槽回中國當地券商,同樣職位但薪水至少翻一倍,那些人現在在當地市場發光發熱,薪水、職級都比我們高出 許多。

「等待」很消磨一個人的意志,我們雖然掛首席代表的職稱,但說穿了只是老闆的高級公關,做一些溝通聯絡、接待外賓的工作,我們常自我解嘲,首代就是「幫老 闆提手提袋」,這樣的情況直到九八年香港股市活絡後才稍稍好轉。

人生最精華歲月都耗在等待九八年後,我們在中國各地尋找想要到香港掛牌的台資、陸資企業,再轉介紹給香港京華山一,上海代表處充分配合香港公司共同開發業 務的模式,在當時獨樹一幟。

從九九年到○四年,我們幫四十多家企業在香港的主板及創業板成功上市,例如台資的上海乾隆軟件公司、上海自然美公司,陸資的杭州新利軟件、南京三寶科技 等,我們在業界名列第一,還有「保薦王」(香港稱承銷業務為保薦)的稱號。

看似風光,但其實是夾縫中求生存,上海代表處只能扮演中間牽線角色,且好景不常,○四年後,香港的創業板市場逐漸沒落,我們的業務大幅萎縮,後來根本做不 到任何案子。

雖然在○二年時,中國法令開放能成立中外合資券商,但外資最多只能持股三三%,且限經營投行業務(意即承銷),我們缺乏歐美券商配銷全世界的優勢,不開放 經紀業務,對台資券商來說根本無利可圖。

同時我也發現,那些從我們券商訓練出去的中國人力,現在的薪資都比我們高許多,去年我才碰到一位京華山一的前員工,他現在已經是一家中型券商投行部門主 管,年薪有人民幣七百萬元,且中國券商工資連年升高,整體行業平均年薪有人民幣十六萬元,這還不含獎金,現在就算真開放,台資券商能付得起這麼高的薪水 嗎?

○八年馬總統上任後,才開放台資企業回台上市或發行TDR,這些到中國的台資券商才稍微有點事情做,不然沒辦法經營任何業務,只能消耗青春,真不知道有什 麼意義。

雖然我已經離開,但看到那些和我一樣,奉獻人生最精華歲月給中國的首代,我心裡不勝唏噓,未來三、五年內真有機會開放嗎?開放後台資券商還有競爭力嗎?我 心裡有無數個問號。

蹲點超過10年的首代心聲券商 首席代表 心聲 時間群益金鼎 刁維仁 等到頭髮都白了。 15年元富證券 翁基能 我的資歷完整,本想到大陸好好拚一場,現在弄成這樣,真是有志難伸。 13年日盛證券 成自龍 就像雲霄飛車一樣,從有希望到失望不斷循環,現在已經不敢奢望了。 13年元大證券 郭耀成 不評論 10年寶來證券 張秉熙 唉…我不想說。 10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625

虧損百億燒到本業 面板夢一場空 八十四歲不拚了 許文龍放手奇美電 僵持兩年多的奇美電兩大股東爭執大戲,終於在許文龍家族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後,畫下句點。宣布退出後的第三天,許文龍在自家宅邸拉琴、宴客,透露出他的好心情。他很清楚,無法再為奇美電打拚,只能選擇放手。 撰文‧賴筱凡 五月十八日,就在奇美集團創辦人許文龍捐贈博物館的那個下午,一場小型演奏會緊接著在許文龍家上演。琴聲如訴,緩緩自小提琴弦上滑出,就好像許文龍這天的好心情一般,在他心裡,企業是一時的,唯有博物館與醫院之於社會的貢獻,才能長存。 這是奇美實業宣布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後的第三天,許文龍表現平靜,「最困難的時候,已經過了。」貼近許文龍身邊的人士透露,奇美電與群創合併走一遭,經歷整合問題、美國反壟斷訴訟案,乃至於龐大的債務問題,五月十五日奇美實業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後,許文龍心中的大石終於放下。 據了解,許家不得不壯士斷腕,從去年奇美實業年報可窺一二。過去石化業有「北台塑、南奇美」兩強,奇美實業更是公認的幸福企業,但去年在龐大轉投資的業外損失拖累下,竟繳出五十年來最大虧損成績單,在本業獲利僅七十一.九七億元,不若前三年的逾百億元水準,認列投資損失達一一九億元,最後每股稅後虧損達二.二一元,原來奇美電大虧六四七億元的那把火,已經燒到奇美實業。 幸福企業五十年首見虧損 二○一一年,面板業的景氣蕭條,等不到面板報價回穩,奇美電大虧六四七億元,時任奇美電董事長的廖錦祥,為了奇美電銀行聯貸,擔心到耳中風,「他們都很清楚,聯貸案這關不過,奇美實業也會被拖下水,光看他們手上奇美電股票幾乎都質押,就曉得壓力有多大。」知情人士透露,即使奇美電與群創合併,但給許文龍家族的壓力未減。 眼看奇美電虧損累累,奇美實業只好進行內部大瘦身,「只要資源重疊的部分就整合,cost down再cost down。」奇美實業的員工私下抱怨,「虧錢的明明是(奇美)電子,卻連(奇美)實業也要一起苦。」對於奇美實業五十餘年的幸福企業員工來說,「打從○八年金融海嘯,奇美電大虧開始,奇美實業就不再幸福。」確實,過去一年來,奇美實業的營運費用大幅削減,以前一年營業費用得支出一四八億元,去年縮減到八十六億元。「(奇美實業總經理)趙令瑜上台後,整頓得很厲害,但一切還在常軌。」貼近許家身邊的人士不諱言,趙令瑜節省支出不遺餘力。 一頭灰白頭髮,面對記者追問,趙令瑜總是秉持著低調原則,一貫的笑容、快步離開,但奇美實業上下都知道,這位從基層做起的總經理,採購人員在他眼皮底下,很難搞鬼。 如果年輕三十歲 就跟它拚不過,奇美電的虧損壓力越來越大,即使奇美實業的塑化本業撐住,卻挺不住轉投資的虧損一再擴大。 甚至,奇美電兩大股東之間的矛盾,還倒打奇美實業一巴掌。 奇美電內部人士透露,在群創班底進入奇美電之後,奇美電董事長段行建把採購、財務等大權一手攬,過去奇美實業提供奇美電需要的塑化原料,可是,去年奇美實業送去的報價,居然被打回票。 這看在老奇美人眼裡,幾乎是大忌,「或許兩家公司的關係不若以往,但面對奇美電這種態度,奇美實業能忍嗎?」對此,奇美電發言人陳彥松回應,任何採購案都有其程序,奇美電不會因供應商不同而有差異,實在無需擴大解釋。 隨著外界不斷用放大鏡檢視奇美電兩大股東的關係,許文龍家族與鴻海之間的裂痕更大。就在奇美電董事會召開前兩周,許文龍家族的代表直接向段行建開口,決定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段行建馬上表達挽留之意,卻已留不住許家要退出奇美電的決心。 「我很清楚,如果今天年輕個三十歲,還可能跟它(面板)拚,但我已經八十四歲,能做的有限。」許文龍曾私下和身邊的人如此透露。 最終,奇美實業不得不放手,「或許(許文龍家族)退出,對奇美電好、對奇美實業也好,許董、廖董都比以往寬心得多,所以還能釣魚、拉琴,心情也不像去年跟著銀行聯貸起伏。」知情人士說。 面對外界猜測是否要將股權轉手中資,或讓奇美電引入其他策略聯盟對象,許家人揮了揮手,「許董的立場很清楚,他是重然諾的人,答應銀行團的(對奇美電)增資都會繼續做,其他的就留給段總安排。」許文龍八十四歲的人生,從石化業起家,拓展到電子產業,要投入面板業時,他曾問當時奇美實業總經理何昭陽一句:「賠了,會不會影響到奇美實業?」何昭陽很明確地回答,「不會。」然而,時光移轉,面板景氣不再如他們當年所想,奇美電的百億虧損終究還是燒到奇美實業門口,為奇美電、也為了奇美實業好,許文龍的面板大業最終還是一場夢。

2012-5-28 TWM




僵持兩年多的奇美電兩大股東爭執大戲,終於在許文龍家族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後,畫下句點。宣布退出後的第三天,許文龍在自家宅邸拉琴、宴客,透露出他的好心情。他很清楚,無法再為奇美電打拚,只能選擇放手。

撰文‧賴筱凡

五月十八日,就在奇美集團創辦人許文龍捐贈博物館的那個下午,一場小型演奏會緊接著在許文龍家上演。琴聲如訴,緩緩自小提琴弦上滑出,就好像許文龍這天的好心情一般,在他心裡,企業是一時的,唯有博物館與醫院之於社會的貢獻,才能長存。

這是奇美實業宣布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後的第三天,許文龍表現平靜,「最困難的時候,已經過了。」貼近許文龍身邊的人士透露,奇美電與群創合併走一遭,經 歷整合問題、美國反壟斷訴訟案,乃至於龐大的債務問題,五月十五日奇美實業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後,許文龍心中的大石終於放下。

據了解,許家不得不壯士斷腕,從去年奇美實業年報可窺一二。過去石化業有「北台塑、南奇美」兩強,奇美實業更是公認的幸福企業,但去年在龐大轉投資的業外 損失拖累下,竟繳出五十年來最大虧損成績單,在本業獲利僅七十一.九七億元,不若前三年的逾百億元水準,認列投資損失達一一九億元,最後每股稅後虧損達 二.二一元,原來奇美電大虧六四七億元的那把火,已經燒到奇美實業。

幸福企業五十年首見虧損

二○一一年,面板業的景氣蕭條,等不到面板報價回穩,奇美電大虧六四七億元,時任奇美電董事長的廖錦祥,為了奇美電銀行聯貸,擔心到耳中風,「他們都很清 楚,聯貸案這關不過,奇美實業也會被拖下水,光看他們手上奇美電股票幾乎都質押,就曉得壓力有多大。」知情人士透露,即使奇美電與群創合併,但給許文龍家 族的壓力未減。

眼看奇美電虧損累累,奇美實業只好進行內部大瘦身,「只要資源重疊的部分就整合,cost down再cost down。」奇美實業的員工私下抱怨,「虧錢的明明是(奇美)電子,卻連(奇美)實業也要一起苦。」對於奇美實業五十餘年的幸福企業員工來說,「打從○八 年金融海嘯,奇美電大虧開始,奇美實業就不再幸福。」確實,過去一年來,奇美實業的營運費用大幅削減,以前一年營業費用得支出一四八億元,去年縮減到八十 六億元。「(奇美實業總經理)趙令瑜上台後,整頓得很厲害,但一切還在常軌。」貼近許家身邊的人士不諱言,趙令瑜節省支出不遺餘力。

一頭灰白頭髮,面對記者追問,趙令瑜總是秉持著低調原則,一貫的笑容、快步離開,但奇美實業上下都知道,這位從基層做起的總經理,採購人員在他眼皮底下,很難搞鬼。

如果年輕三十歲 就跟它拚不過,奇美電的虧損壓力越來越大,即使奇美實業的塑化本業撐住,卻挺不住轉投資的虧損一再擴大。

甚至,奇美電兩大股東之間的矛盾,還倒打奇美實業一巴掌。

奇美電內部人士透露,在群創班底進入奇美電之後,奇美電董事長段行建把採購、財務等大權一手攬,過去奇美實業提供奇美電需要的塑化原料,可是,去年奇美實業送去的報價,居然被打回票。

這看在老奇美人眼裡,幾乎是大忌,「或許兩家公司的關係不若以往,但面對奇美電這種態度,奇美實業能忍嗎?」對此,奇美電發言人陳彥松回應,任何採購案都有其程序,奇美電不會因供應商不同而有差異,實在無需擴大解釋。

隨著外界不斷用放大鏡檢視奇美電兩大股東的關係,許文龍家族與鴻海之間的裂痕更大。就在奇美電董事會召開前兩周,許文龍家族的代表直接向段行建開口,決定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段行建馬上表達挽留之意,卻已留不住許家要退出奇美電的決心。

「我很清楚,如果今天年輕個三十歲,還可能跟它(面板)拚,但我已經八十四歲,能做的有限。」許文龍曾私下和身邊的人如此透露。

最終,奇美實業不得不放手,「或許(許文龍家族)退出,對奇美電好、對奇美實業也好,許董、廖董都比以往寬心得多,所以還能釣魚、拉琴,心情也不像去年跟著銀行聯貸起伏。」知情人士說。

面對外界猜測是否要將股權轉手中資,或讓奇美電引入其他策略聯盟對象,許家人揮了揮手,「許董的立場很清楚,他是重然諾的人,答應銀行團的(對奇美電)增 資都會繼續做,其他的就留給段總安排。」許文龍八十四歲的人生,從石化業起家,拓展到電子產業,要投入面板業時,他曾問當時奇美實業總經理何昭陽一句: 「賠了,會不會影響到奇美實業?」何昭陽很明確地回答,「不會。」然而,時光移轉,面板景氣不再如他們當年所想,奇美電的百億虧損終究還是燒到奇美實業門 口,為奇美電、也為了奇美實業好,許文龍的面板大業最終還是一場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041

992.HK - 山寨國家代表隊 遊戲國度

http://playzone168.blogspot.hk/2012/06/992hk.html
唔怕生壞命,最怕改錯名,992.HK 聯想似乎應正呢句﹗

聯想就是基於某事而聯想起其他的事,但令人感覺變極有譜,缺乏幻想甚至天馬行空的創作力

聯想的產品正是聯想人家的產品而生出來

蘋果在 2007 年出了 iPhone 大賣,聯想在 2010 年出了 LePhone (樂 Phone),人家一個 i ,閣下 Le,感覺很山寨。除了名字接近,外型和介面也不太相同,價格比 iPhone 平了一大截,也可勉強說成取個相近名字,在智能手機市場搶走中國同業的既有份額

蘋果在 2010 年出了 iPad,聯想出了個 LePad,廣東人聽到就怪怪了,為咩要賣 “籮 pad” (屁股)?感覺繼續山寨

2012 年 4 月聯想又推新搞作 —— 綠動機,這台洋名 iSec 的遊戲機開始時叫 eBox,令人深明它對手是 XBox,但因為怕被取笑又抄襲,結果改成 i 字頭﹗綠動機可說是聯想初試電玩市場之作,內置八款健身遊戲程式,又有十款網路應用程式,售價接近人仔 3 千 8,比 Wii 和 XBox 貴不少﹗

看倌可能會為那內建遊戲感到十分奇怪,為什麼會有內置遊戲呢?原來聯想在推出後才開放軟件開發套件,即其他人在 iSec 上市後才開始編製遊戲,又沒有聽過其他遊戲廠商支援﹗買家付上近四千人仔買一部多功能平板遊戲機,重溫廿多年前的味道﹗話雖 Wii 和 XBox 在國內沒有合法代理,而綠動機是聯想走法律罅,令其存在比 Wii 和 XBox 合理得多,但也不能無視早已存在的水貨市場、售價甚至玩家品味吧?
筆者除了思疑開發者腦子進水外,實在找不到其他更好解釋

溫爺爺探訪留守兒童時給龍英俊送上粉紅書包,他說不要這顏色。倘若總理
下次給留守兒童送上綠動機,不知幸運兒會否要求換 Wii 或 XBox?

作為國家的一台重要戰略機器,政府可謂幫到盡。回想起聯想出 LePhone,坊間傳言海關盡打 iPhone 水貨,現在出綠動機,不知海關會否盡打 Wii 和 XBox 水貨?也可以來個一班一綠動,實行全中國學校班班都有綠動機,相信也能消掉千多萬台。更實際的可能是邀請 585.HK 意馬寫幾隻喜羊羊遊戲,那一直喜愛喜羊羊而又未接觸過 Wii 和 XBox 的小孩們就爭相要父母購買

除此之外,聯想還將推出名為 IdeaTV 的智能電視

這個名字比蘋果將推出的 iTV 多了三隻字的智能電視,聯想自豪地指出這是第一部把 Android 4.0 植入的智能電視。老被人家恥笑山寨,這次還真做了一回第一,雖然消費者弄不清楚有多重大,但
聯想而言就是一項創舉

如要發展國外,IdeaTV 這個第一要與 AppleTV、GoogleTV、三星、東芝等強手對決,這從來不是聯想的強項,別忘了它買入 IBM 個人電腦業務後傷痕累累,柳傳志高聲宣佈重回國內市場。但要發展國內,央視衛視未能做到同步寬帶上映,除了和百度、土豆、優酷這些網站合作外,選擇不多,那豈非借老翻開拓市場?若不混這趟水,那智能電視只是高檔電視,聯想只是以高檔貨品搶國內對手的份額

LePhone 搶手機市場,LePad 打其他 PadPad,
綠動機搶電玩市場,IdeaTV 則搶電視機市場。可看出聯想面對著毛利率每年萎縮的電腦行業,正急著打入其他產品,把自己打造成中國版 Sony。正如上文提到聯想屢受國家關照,萬一他朝來個一個學生一部腦津貼,那可真利好這國內龍頭的銷售,就算山寨也令筆者不敢看扁


然而,看到聯想 2011 年花了 US$4.5 億研發 (聯想) 費用,搞出一部山寨綠動機和一台支援不足的 IdeaTV,也實在心酸。筆者強烈建議聯想搞個股東創意大賽,取得好 idea 之餘給股東丁點獎勵 (補償),
也許聯想從此不用做山寨 Sony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597

「三個代表」:卓越、良好與糟糕 一隻花蛤

http://xueqiu.com/9927088462/22768474
在2007年的致股東信中,巴菲特介紹了他怎樣根據公司的資本配置方案來評估公司。他依據公司的增長成本將公司分為三類:卓越、良好與糟糕。其測試的標準是:1、能夠理解的領域;2、有持久的競爭優勢;3、有能力並值得信賴的管理層;4、合適的價格。其中第二個標準最重要,它涉及到資本投入的問題。根據這些標準,有三家公司可以作為卓越、良好與糟糕的代表,它們分別是:喜斯、飛安與航空公司。
     卓越公司的代表是喜斯糖果。喜斯所在的盒裝巧克力行業很令人掃興:美國人均消費量極低而且上升緩慢。並且,過去2007年以前的40年中有很多曾經重要的品牌都消失了,最後只有三家公司賺得了比象徵性利潤稍多點的錢。實際上到2007年,喜斯糖果的銷售量為3100萬磅,年增長率僅2%。這樣的增長數據恐怕不會引起多少人的興趣。那麼,為什麼巴菲特認為喜斯是「卓越」公司的代表?因為它符合巴菲特的四個標準。1、這是一個巴菲特能夠理解的領域;2、喜斯擁有持久的競爭優勢,其優質的巧克力受到眾多忠實顧客的青睞,並且只需少量的資本就可以持續增長,擺脫了對現金的依賴;3、其經理人非常優秀;4、價格合理。喜斯的成長性似乎一般,但是在巴菲特看來,只要能產生可觀的自由現金流,也是非常值得的。
      巴菲特在信中解釋道:1972年布魯奇普公司買下喜斯候,它的糖果年銷售量為1600萬磅。到2007年,它銷售了3100萬磅,年增長率為2%。然而,由喜斯家族經過50年經營,其中又由查克·胡金斯和布萊德·金斯特不斷鞏固的持續競爭優勢,為伯克希爾創造了非凡的價值。1972年伯克希爾出價2500萬美元收購喜斯時,它當時的銷售額僅為3000萬美元,稅前收放還不到500萬美元,尚需投入800萬美元運營資金。但結果,公司的稅前資本收益率達到了60%。這裡面有兩個因素有助於把運營所需資金控制在最低的水平上:首先,產品出售可以帶來現金流,第二,生產和配送週期短,最大限度地縮減了庫存。到2007年喜斯的銷售額為3.83億美元,稅前收入為8200萬美元。而公司的運營成本是400萬美元。這意味著從1972年到2007年,喜斯只花了3200萬美元進行再投資,就完成了平穩的規模增長和某種意義上平穩的財務增長。這就叫「持久」。「持久」將保護公司的高投資回報。「持久」對於成功至關重要,否則都是過眼云煙。商業的歷史充滿了「羅馬蠟燭」(RONAN CANDOES),那些不能持久的公司將很快在劇烈的競爭中敗下陣來。巴菲特的「持久」標準,不僅划去了那些在某個行業中一味追求快和變的公司,而且也把那種僅僅依靠一個偉大管理者成功的企業排除在外。「一個公司要依靠一位超級明星來尋求偉大成就,它就不以被認為是個偉大的公司。」真正偉大的公司,可以從有形資產中獲得巨大收益,但永遠不會把大部分的利潤進行內部再投資而獲得高額回報。伯克希爾要尋找的,是在一個穩定行業中的長期競爭優勢。如果業績的增長是整個經濟大環境的景氣帶來的,那麼很好。但即使沒有整個經濟結構性的增長,一個企業仍然能夠保持競爭優勢,它就是有價值的企業。那種需要大量的資本投入來維持其增長的公司表面上看令人滿意,但是它們卻要永遠需要不斷地重建的城牆,而最後它們根本不可能成其為「城牆」。
  良好公司的代表是飛安國際公司。巴菲特認為它可以被稱為「優秀」但絕不是「偉大」。飛安分發的紅利也不少,它同樣也擁有其持續競爭優勢:不去最好的飛行培訓公司就像做手術也要找價錢最低的一樣。然而,飛安需要把大量的收入拿來進行再投資以維持其護增長。1996年伯克希爾收購飛安國際公司的時候,它的稅前年收為1.11億美元。在固定資產上的淨投資為5.70億美元。從伯克希爾收購那天開始到2007年,其資產折舊已經達到9.23億美元。資本支出則達到了16.35億美元,其中的絕大部分是有來配備仍在不斷更新型號的飛機模擬器的。其固定資產,折舊後總價值為10.9億美元。2007年的稅前收入為2.70億美元,同1996年相比增加了1.59億美元,取得這樣的成績已經很好了,但顯然遠遜於喜斯。從利潤產出的大小,可以衡量一個公司是否優秀,但不能判斷其是否卓越。巴菲特從未忘記,只有當成本合理時,增長才是好事。
      糟糕公司的典型代表則是航空公司。這樣的公司可能發展很快,但卻需要大量資本投入來維持其發展,而利潤卻少得可憐甚至根本賺不到錢的公司。巴菲特說,從第一架飛機誕生那天開始,航空業對資本的貪得無厭就已經注定了。投資者把大量的錢投入到了這個無底洞,吸引他們的利潤卻有可能永遠拿不到。這是難以找到任何競爭優勢的公司。
  巴菲特把「三個代表」比作儲蓄帳戶,偉大的公司支付非常可觀的利息,而且會隨著時間不斷地增長;優秀的公司如果不斷增加存款的話,利息也會很具吸引力;而糟糕的公司不但利息令人失望,還要不斷的掏錢來維持這種少得可憐的回報。好公司就是好的「儲蓄帳戶」。這樣就解釋了為什麼喜斯糖果如此吸引巴菲特的原因,因為喜斯糖果就是一台以巧克力為動力的賺錢機器。
      綜觀以上三類公司,卓越或偉大的公司本來就如同皇冠上的明珠,尤其像喜斯那樣緩慢增長的公司,即使在美國也不多見。因為大多數增長中的公司「既需要運營資本,以便成比例地增大銷售額,同時還需要進行巨額的固定資產投資」。 在我看來偉大的公司可遇不可求,因為它往往可能只有在事後知道它是偉大的。彼得·林奇就這樣說,「偉大的股票永遠是意外。這是毫無疑問的。如果有誰在買入沃爾瑪的時候就知道他可以賺500倍,那麼我覺得他是外星人。你永遠不可能在事前知道誰是偉大的公司。」 雅芳過去就很「偉大」,但後來卻很悲慘,15年裡股價從160美元跌到35美元。即然這樣,那麼就退而求其次吧。尋找優秀的公司相對比較容易,只是這種高投入高產出的公司確實讓人心煩,但這種情形卻是大多數優秀公司面臨的情況。巴菲特指出,公共事業公司也是如此。不過,最近幾年伯克希爾卻在公共事業公司上進行大量的投資。我猜想他也只能如此,因為畢竟像喜斯那樣的偉大公司少之又少。實際上,對於優秀的公司如果出價合理,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至於糟糕的公司,就不必說了,那正是投資者所極力迴避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2467

(轉)醫改施壓藥價降 醫藥代表年終獎從80萬降到10萬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6f4b4a0102emtd.html

醫藥代表的「私密」年會

明年銷量應是負增長,真正艱難的日子開始了

12月18日,南京大吉度假村,紫金廳。

張強(化名)穿著新買的CalvinKlein羽絨服,挨個與同行們握手,時而拍拍「戰友」的肩膀,說得最多的是,「今年的業績咋樣?」

這是江蘇一家藥企的銷售經理們私下組織的「小年會」,20多人參加,都是區域銷售經理級別,下級、上級和其他部門均被排除在外。

近兩年基層醫療機構實行零差價銷售、限制大處方,像張強這樣的藥品銷售經理——高級藥代們,日子不好過。張強今年只完成了銷售總額的80%,這在一家動輒追求年增長率20%以上的製藥企業看來,僅僅是差強人意,但同行認為這已經是最好狀態了。

指標不合格要扣年終獎,但還不僅僅是年終獎的問題,張強和同事們匆匆趕在公司之前開了這場私密的「小年會」。對他們來說,這是一場統一戰線的會議,商討的是如何與老闆抗衡。

小型密會

張強是該藥企浙江地區的銷售經理,他今年完成了80%的銷售額,而他的同行老周,只完成了60%多。

張強估算自己今年的獎金能到40萬,雖然全額獎金是80萬,「但這個指標不合格扣點,那個評價不好扣點,能拿到40萬就不錯了。」

在醫藥界,年終全額獎金就像一盞神燈,永遠在你的頭頂照耀,但就是抓不到。

老周說他的年終獎只能拿到10萬左右。

年終獎金並不是促使他們決定聚會的主要原因,他們嗅到了另一個危險的信號——明年任務的加碼。

鄒林是負責陝西市場的一位女經理。12月15號,她與公司副總電話溝通一個腫瘤藥品的副作用時,意外得知公司的高層指標會已經結束,給她制定的2013年銷售任務比2012年提高了120%。

「這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今年才到總任務額的65%,而且縣級醫院的改革已經開始了,明年的體現會更明顯。」公司「以跑量拽利潤」的銷售方式令鄒林和其他銷售經理們恐慌。據公司內部私傳,張強2013年的任務量將比2012年上漲200%。

他們決定要團結起來,與高層進行一次「商榷」,組織者是張強。「單打獨鬥風險大,不如團結。」張強說。

在醫藥界,醫藥企業的年會主要由幾個內容組成:上一年的銷售總結、下一年的任務下達和新產品知識培訓,吃飯、遊玩的時間也往往充斥著談工作的聲音。

在這些大塊內容中,還有和領導交流心情的環節。而這個環節的作用更多體現於銷售經理與領導就銷售指標「討價還價」,銷售經理極力遊說領導降低任務。

張強和同事們在密會裡商討的第一主題便是:2013年的銷售額不能同意目前領導們做出的100%以上的漲幅,要將漲幅拉低在20%左右——這幾乎是高層目標的零頭。

年會焦慮症

張強的上一個東家是上海統馳醫藥企業,因為在2011年公司年會發生的一件事,令張強吃一塹長一智。「總的天花板是不變的,想改變只能取決於領導的心情,以及和領導的私交。」那一年的談判,張強被撅了回來。張強說,這家公司負責銷售的老總非常激進,一味地強調數字,並不分析市場情況,因個人做事風格不同導致關係一度惡化。

2010年,為迴避招標的賄賂情況,國家出台政策,醫院用藥實行省級集中招標採購,取消以往的各市級自行招標的現狀。

此次招標中,中標的藥品幾乎都出現大幅度降價。張強負責的江蘇市場中,一款抗感染類藥品從原來的16元降到了4.8元。為了起死回生,張強奉命拎著10萬元,住在招標辦斜對面的快捷酒店,不斷找熟人與負責招標的人拉關係。

但此次的招標程序備受外界關注,又是首次開展,張強的錢送不出去,他挨了銷售老總的訓斥。

針對該藥品,張強建議退出競標,銷售老總不同意。在日後的供應中,由於虧本,公司決定停產,但由此造成的惡劣影響使得張強在日後的工作中非常被動,他和銷售老總曾在這件事的交涉中不止一次發生口角。

年終談判環節也未有奇蹟發生。當晚的晚宴中,多輪推杯換盞之後,張強已有幾分醉意,他端著酒杯來到同有醉意的銷售老總面前,兩人再度發生「不和諧」。

事後張強坦承,也有存心借酒撒瘋的成分,本想把怨氣撒出去,結果還是得罪了上層,一個月後,他帶著未完成的事業理想離開了他的老東家。

工資不漲

之後,他加入了這家江蘇的製藥企業。但在這家企業中,張強的心情同樣未能舒展。

在醫改深化的大背景下,總體的藥價水平確實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以江蘇為例,官方公佈的數據是,2010年共有6037種藥品規格不同程度降價。到2012年,江蘇全省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基本藥物的實際銷售價格比基本藥物制度實施前平均下降42.7%。

然而,藥企高層強調的是利潤,這令實際接觸市場的張強異常焦慮。業績的壓力也在改變著張強的收入,最壞的情況是看不到漲幅。

「我們以前小聚喝的都是茅台、五糧液,一半是價格一半是心情。」張強說,現在他們喝的都是啤酒,不是銷售經理們喝啤酒無底,而是沒有希望的照耀,沒心情喝。

12月18日晚上的那場「小年會」,張強喝的是黑啤。在與會的這20多名銷售經理中,資格最老的在2000年前入行。那時,醫院沒有實行招標程序,醫院可以自行採購,是銷售經理們最感覺不到競爭的時代。

2000年,醫院開始推行用藥招標,醫藥銷售有了些許限制。製藥企業遍地開花,由於產能過剩,創新能力不足,幾乎都停留在普通仿製藥階段,自主研發的「獨家產品」微乎其微,公關醫院、醫生成為重要的銷售手段。

張強的同事老楊在2000年之前,他的年收入是10萬多元。到2005年時,年收入達到了40多萬。2006年,針對醫藥賄賂,糾風辦開展了整風運動,多名醫藥代表被抓,行業逐漸回落。到2007年,老楊的年收入達到50萬左右,增長幅度明顯降低。

2008年新醫改開始,隨著基本藥物制度實施,中標藥物價格降幅平均達40%,零差價在基層醫療機構銷售,多數藥企調整銷售策略,將這一市場的銷售額實行放養,「大都是保本,有的幾分錢利潤,不供貨上黑名單影響其他。」老楊說。

因為微利,國家全額報銷品種,這一環節醫生的處方回扣消失。老楊、張強等銷售經理們將目光盯向二、三級醫療機構,拚命想保住銷售額,並爭取一定的上漲。到2009年實際推開,及發展到2010年,國家實行省級藥物招標,藥價不斷下壓,製藥企業的利潤最高保持在了15%。

失業

在陸續的改革政策實施下,張強、老楊變得更加焦慮起來。

以往輕而易舉能請出來吃飯的醫生,現在見一面都變得不容易,而禮品卡和現金變得敏感起來,只能通過學術報告、幫忙發論文等手段套近乎。

2011年,對於藥企來說,又是一次「重創」。衛生部宣佈,縣級醫院改革試點啟動,這部分醫療機構實行零差率銷售藥品,試點地區之一江蘇還出現了由衛生局出面操辦的醫院和藥企之間二次議價的行為。

通過二次議價,製藥企業的利潤再度被打壓3%到14%不等。一直到2011年,老楊的年收入總是停留在50萬出頭的水平。「今年的情況也不樂觀,明年也許會下降。」老楊說。

2012年,衛生部出台了抗生素限制使用文件,這對以抗生素藥為主要產品的企業來說,無異劈頭一刀。據張強介紹,以往銷售額100萬的藥品,限制抗生素後銷售額只有40萬。

2013年或有更難堪的局面。各省區的醫療機構將進入「一品雙規」的時代,即以往一個醫院一個藥品通用名,會有5家左右藥企的產品納入採購範圍,進入醫院銷售。而一品雙規後,只能有兩家藥企的產品同時出現在醫院內。這對於藥企來說,是又一輪廝殺的開始。

目前門診處方限額,已在江蘇、安徽等各地實行。即醫生開的單個處方中,醫保報銷的藥物金額不能超過80元,部分地區為30元、100元不等,而用量必須控制在3天。「這都是在控制患者醫藥費用的增長,但也控制了藥品的銷量。」張強說,明年之後將會有很多銷售經理失業,也會有很多藥企過不下去。在這麼多政策面前,能再出現增長就是大仙級銷售。

張強和同行們分析,即使洗牌、整合,也將會持續幾年。而目前的密會,也只是在為眼下爭取一些空間。但在張強和他同事的心裡,明年的銷量應該是負增長,而他們的日子,將真正開始難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2689

到底誰代表了彩電的未來? 劉步塵

http://xueqiu.com/5296621426/22903727
如果我問:LCD和LED有什麼區別?智能電視和LED是什麼關係?3D電視和4K、8K電視誰是主流?OLED電視對於彩電產業意味著什麼?我想,95%的人會犯糊塗。

的確,彩電產業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新概念層出不窮。

那麼,誰最有資格代表電視產業的未來?

目前,比較流行的幾種說法是:

1、「智能電視代表了電視的發展方向,智能是3C融合的產物,而3C融合是大勢所趨。」

2、「2013年必將是超高清電視的天下。」

3、「3D電視走向沒落,還沒有熱已經涼。」

4、「鑑於OLED面板供應不足、價格太高、技術不成熟,未來幾年不可能抗衡液晶電視。」

到底哪種說法比較可信?讓我們對上述概念一一分析看。

智能、3D、4K、OLED之間什麼關係?

在10年前的CRT(顯像管電視)時代,電視技術與產品形態相對比較單一。進入平板時代之後,電視技術與產品形態複雜起來,對於消費者來說,如此眾多的新概念,很難搞清楚它們之間到底什麼關係。

實際上,我們對電視技術進行「代」的劃分是有標準的,比如早期的電視是黑白畫面,後來變成了彩色畫面,這就是電視顯示技術的革命性升級,因為它讓我們看到了彩色的世界。再比如,10年前的電視都是模擬電視,後來出現了數字電視,這是電視傳輸技術的革命,它讓我們看到的世界更加真實、細膩。

2002年之後,平板電視在中國市場蓬勃興起,我們發現電視形態發生很大變化,過去的電視厚厚的像一個方盒子,現在一下子變薄了,可以像畫一樣掛在牆上,這是又一場電視技術革命,不僅電視形態發生巨變,而且平板電視與CRT電視顯像原理完全不同。

但是,我們發現,當智能電視出現的時候,電視的產品形態幾乎沒有變化,變化的只是電視的應用功能,過去的電視只能用來收看電視信號,現在的電視還可以用來上網。

不過,智能電視並不是什麼新技術。相信所有網友都有這樣的經歷,在智能電視出現之前,他們已經嘗試過用電腦看電視、看視頻,這意味著電視和電腦的結合早已有之。

3D電視的出現,算是電視顯示技術的小小革命,它讓我們看到的電視畫面從二維變成3D,視覺立體化了,給人置身其中的感覺。從這個角度講,3D電視是電視技術的發展方向之一。

4K、8K等超高清電視,與數字電視有相似之處,因此算不上顯示技術的革命。

誰才是電視顯示技術的新革命?答案是:OLED。它不僅與LCD顯示技術大為不同,而且讓電視的產品形態發生顛覆性變化,打個比方:CRT電視是一個盒子,LCD電視是一本書,而OLED電視是一張紙。

OLED是一個全新的顯示平台,這個平台上可以搭載智能、3D、4K,這是我們看到松下在2013年CES展上推出4K OLED的原因。

由此可見,在上述諸多電視新概念中,最具備份量的概念是OLED,只有它最有資格代表電視產業的未來。這個可以用來解釋為什麼2012年三星不惜代價地建構OLED產業。今天的OLED好比10年前的LCD,三星要用它來強化自己在全球彩電的霸主地位。

如果今天還有哪個企業認為OLED無關緊要,做OLED不如做4K、3D、智能電視,它將為自己的行為付出慘痛代價。

OLED與LCD的區別

那麼,OLED到底有何優勢?與LCD的區別是什麼?

目前,OLED尚未出現在公眾視野,消費者最快也要等到三、四月份才能看到三星OLED出現在中國市場上。

一般的說法是,OLED能做得比LCD更輕薄,圖像更清晰,更省電。

我認為這些說法都對,但是,未觸及到OLED的本質屬性。OLED的本質屬性有兩個:一是可以做到像紙一樣薄,二是可以彎曲摺疊。這兩點共同決定了未來的OLED電視,其產品形態將大大出乎人們的想像,打個比方,也許有一天(這一天不會太久)你的衣服就可以成為一「張」(用「台」似乎不合適)電視,你說這是什麼感覺?

而LCD是無論如何也不可能做到這一點的。

當然,未來的OLED電視一定同時是一台智能電視、3D電視、4K乃至8K電視。

因此,和OLED這個概念(技術)相比,3D、4K、8K乃至智能的概念,都要輕得多。

遺憾的是,中國彩電企業至今尚未清醒地認識到這一點,因為尚未在OLED上進行實質性積累,中國的彩電企業有意無意地對OLED持較為消極的態度,甚至有企業不負責任地說「OLED還很遙遠」、「未來五年仍將是LCD的天下」,我擔心這樣的企業有可能被淘汰。

誰將成為2013年電視的主角?

諸多概念蜂擁而上,誰有資格成為2013年電視的主角?

一個可以肯定的事實是,2013—2015年,LCD(LED)電視的銷量仍將遙遙領先,但是,這並不妨礙OLED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

可以預見的是,隨著韓日彩電企業紛紛發力OLED,2013年電視產業出現頻率最高的詞彙將是OLED,越來越多的人會認識、瞭解這個產品,從而完成OLED的啟蒙教育,為下一步規模化銷售奠定消費者認知基礎。

但是,2013年的CES展上,中國彩電企業推出了4K大屏幕電視、智能電視,卻無一推出OLED產品,中國彩電企業的集體性「遺忘」絕非偶然。一個不得不面對的事實是,中國彩電企業在OLED上至今尚無實質性積累,難免讓人想起2002年LCD蓬勃興起之時中國彩電企業兩手空空的情景。

但願十年前那悲情一幕不再發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3285

陸東的代表作 止凡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3/01/blog-post_29.html
在youtube看到陸東的訪問, 當節目主持問及陸東最引以為傲的投資代表作是什麼時, 陸東直言是89年六四事件後一星期左右就買樓, 這個投資比起其他賺數倍的股票投資經驗更開心, 更有滿足感。何解呢? 陸東在訪問之中亦有解釋。

先論股票, 當陸東入行時第一支買入的股票就是鷹君, 當時股價大約一蚊上下, 而他計算過其估值折讓了五成以上, 加上早些年鷹君過度擴張加上管理不善, 但這些問題已經得以解決, 而鷹君又買入地皮, 當時政府又準備發展香港地產, 種種利好環境亦沒有反映在其股價上, 令股價處於低水, 最後陸東買入後持有至5蚊6蚊才沽出, 賺取數倍利潤。


這個股票投資成功經驗就只是證明了自己有能力、有眼光, 一蚊買, 6蚊放, 賺了數倍, 就是這樣, 沒有什麼特別感覺, 開心當然是開心, 但並未及89年買樓時的感覺。


89年六四事件, 全城對香港又再出現信心問題, 當時陸東買入的單位所做的租金回報達10釐, 他形容這樣的樓價是「亂掟」。他買入那單位時, 業主還對他暗笑, 因為當時沒有人願意買樓, 難得找到一個「水魚」。到他賣樓時, 樓價升了不少, 其租金回報跌至只得3釐半, 而當時的供樓利率還不低, 買家是跪求他賣樓的。就這樣, 賺數倍利潤加上期間有人幫他供樓 (他的租戶), 回報其實跟當初買鷹君股票差不多。

分別是買賣樓這個成功感是好像跟全城對著幹, 全城都不買樓時, 陸東買, 全城都買樓時, 陸東賣。他買入賣出時, 全城都看他是個瘋子, 無腦, 找死, 但最後證明這個操作是對的, 比起買賣股票賺的利潤來說, 成功感實在是兩回事。

止凡在這裡也不只一討論心態問題, 香港人其實都十分羊群, 近年不少人話要買樓, 報章天天登, 於是就個個都要買樓, 樓市的需求可以因此一下子爆升。但當樓市大跌的一天, 需求又可以一下子收縮。

今天人人話要買樓, 不買就永遠上不了車, 上不了車就不能結婚了, 現實的確驚嚇, 對不? 不妨先冷靜一下, 如果實在沒有急切需要的, 會否想想陸東的投資代表作呢? 相信他的心態是一個非常有價值的參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3479

「錯誤的產業投入,一定要有人擔責」 訪全國人大代表鐘發平

http://www.infzm.com/content/88784

2013年3月7日,當科技部部長萬鋼乘坐純電動汽車亮相人民大會堂時,一些人大代表正在嘗試啟動一項向科技部等部委提出的質詢案。

牽頭者是湖南科力遠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鐘發平。這家公司是國內最大的混合動力汽車電池製造商,而鐘發平也是混合動力汽車電池行業唯一的全國人大代表。這項質詢案的主題是國家新能源汽車產業政策。

擔任全國人大代表4年來,鐘發平幾乎年年批評中國現有新能源汽車政策。在中國決定發展扶持新能源汽車產業以來,純電動汽車和混合動力汽車兩條路線的爭論就從未停止。

雖然啟動質詢案的嘗試最終因未獲得過30人的法定人數而流產,但鐘發平仍說服了30人改以「批評建議案」形式提出質疑,他堅持要求「科技部、工信部做出明確答覆」。

「這是勞民傷財的技術路線,錯誤的產業投入,一定要有人擔責。」2013年3月10日,鐘發平接受南方週末記者採訪時說。

南方週末:怎麼會想到要去嘗試啟動比較敏感的質詢案?

鐘發平:我這幾年幾乎年年提批評和建議,但有關部委始終無動於衷,敷衍了事。我是不得已,才考慮選擇更剛性一些的質詢案。

國務院頒發的《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規劃(2012-2020)》出台已近一年,無論是從專項支持還是從終端消費補貼支持,所有出台的政策基本上都是在支持純電動汽車。《規劃》明確提出「推廣普及非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節能內燃機汽車」,但時至今日,配套產業政策遲遲不出台,既沒有明確具體目標任務,也沒有提出清晰的路線圖,更沒有出台配套產業發展政策,「推廣和普及」已經成為一紙空文。

南方週末:你是混合動力汽車電池行業內唯一的全國人大代表,所在企業又是中國最大的混合動力汽車電池企業,提此建議,是出於企業的利益考慮嗎?

鐘發平:政策落實,企業和整個行業當然都會受益。但我更多是對重大產業政策和投資的非理性不滿。2008年以來,國家一邊倒地扶持發展純電動汽車。據不完全統計,國家和地方配套投入上百億資金發展純電動汽車。最近,又在實施新能源汽車產業技術創新工程專項中,再次拿出40個億扶持。作為全國人大代表,我們有責任、有義務、有權利監督國家預決算,納稅人的錢是不是投向了正確的地方,是不是按照設定的目標進行的合理投入,投入後產出的結果是不是符合當初設定的目標。對有些錯誤的產業投入,就要及時糾偏。

南方週末:你是指目前偏向純電動汽車的產業投入是錯誤的?

鐘發平:我們也認可純電動車戰略方向選擇,但那是三十年以後的戰略,現在談還太早。目前純電動汽車技術不成熟,性價比不高、基礎設施不完善、耗能較大、充電時間長,又存在較大安全隱患。

結果是最好的鏡子。美國人已經在深刻反思。美國能源部公開承認:美國2015年前部署100萬輛電動汽車的目標無法實現,正式宣佈放棄純電動車發展目標計劃。2012年純電動汽車在美國賣出一萬餘輛,少於全年汽車銷售量的千分之一。電動車菲斯克公司瀕臨破產正等待外國公司收購,電動汽車公司CODA接近破產,享受美國政府重點資助2.491億美元的純電動車鋰電池企業A123也申請破產保護。

中國的情況更糟糕。我們起了一個大早,趕了一個晚集。截至2012年底,三年多時間、25個試點城市的推廣應用,上路行駛的純電動汽車不到1萬輛,其中大部分還是政府公務用車。2015年很快就到了,純電動汽車累計產銷量50萬台的銷售目標能否實現,已經越來越清楚。

國家上百億元的資金投入,加上400億左右的民間資本,都打了水漂,誰為此埋單,誰應該承擔相應責任?作為行業代表,我一定跟蹤監督到底。

南方週末:電動汽車產業路線,一直存在爭議。對於這些爭議巨大而財政資金投入也巨大的產業政策,你建議如何避免決策風險?

鐘發平:從財政角度來看,國家部委要對預算負責,建立產業投入結果問責制。如果財政預算支持的是一個錯誤的產業政策,執行的是一個錯誤的預算,投錯了地方,得不到一個好的結果,國家相關部委一定要有人對此負責。我呼籲,政府相關產業部門在制定重大產業政策時,要設計重大預決算的考核,不僅僅是過程考核,更重要的是要有以結果為導向的考核體系。同時,要有一個糾偏機制。政府應該加大對產業投入的監督檢查,加強對產業投入的審計,保證產業投入真正落實到位,並且要有很好的產出效果。對於沒有產出或產出很少的投入,國家預算應給以「斷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364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