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又瘦、又奀、又黑,最受歡迎Fashion Blogger?

Elle》澳洲版6月的封面,是個24歲華裔女孩,冇波冇籮黃黃黑黑瘦瘦奀奀,又土又矮又醜又單眼皮,身高不超16,小鼻子、綠豆眼、皮膚黝黃,談不上美,甚至有點醜,令人驚訝的是,這張封面只是用一部iPhone手機拍攝的。

寒酸到咁,咁都得?妳都得啦。

她被知名時尚媒體《BoF》評為時尚行業年度500強,在IG上擁有近百萬粉絲,還因此登上過CCTV,而且仲係澳洲最受歡迎  Fashion Blogger

再看看姑娘的履歷,老家是東北的。父母是普通的工人階層,從農村出來,1992年因為父親工作原因,一家人來到澳洲。Margaret一家,爸爸是老師,媽媽是醫生,還有個兄弟。

時尚圈看樣、看腿、看出身、看身材、看妳是否Blue Blood,十分挑剔,卻被這樣一個亞裔小姑娘征服了,憑什麼?其實N年以前,她可以說是和Fashion一點也冇關係的姑娘,唯一有關係的是,父母給她報培訓班學了幾年芭蕾舞。姑娘叫  Margaret Zhang,中文名章凝。

24歲年紀輕輕,已經在歐美時尚圈混得風生水起了。每天往返於世界各地參加各類時尚周和品牌活動,還身兼作家、Creative Director、攝影師、Model、時尚總監數職。妳得唔得丫?

Margaret在澳洲土生土長,說得一口流利的英語,但從小就比人歧視,走在街上,就有人把啤酒吐在她身上:「返中國啦,支那人!」因為被人看不起,她會反擊,屌番D死白鬼轉頭。


Margaret和爸媽很想她做點成就出來。但除了當一名芭蕾舞演員,能做點什麼呢?16歲那年她剛上高中,就開始思考未來的方向和道路:她發現芭蕾舞演員這個夢想好像不太切實際,你必須犧牲所有時間去做這件事,但在澳洲芭蕾舞職業發展又很窄。Margaret喜歡芭蕾舞演員衣服上層層疊疊的波浪,以及演員們在舞臺上留下的剪影,「何不研究這些?」於是她開始琢磨攝影和時裝有關的東西。

平時一有時間,就會把喜歡的攝影大師的作品保存下來,放到老豆的電腦上。積聚了兩年後,電腦Hard Disk被圖片塞滿,老豆抗議了,要求Margaret把這些圖片都刪掉。

Margaret在家裡這些都是辛辛苦苦收集來的創意靈感,怎捨得刪掉,於是她想到一個法子,把這些照片都轉移到博客上,於是Shine By Three誕生了。

高中階段特別無聊,她不想光陰虛度,就搞起博客來。那時候,除了上傳搜來的大師作品外,Margaret還會找來新的Fashion Show圖片。父母以為她是三分鐘熱度,沒想到她比時尚雜誌編輯更新得都勤力,一天一篇,後來她談起Model,設計大師,攝影大師是如數家珍。她最喜愛的女神是K毛,大師則最喜歡McQueen。看多了心也癢癢,屎忽痕痕,一有空就拿著相機跑到家旁邊的空地上擺Pose,指揮弟弟或者小姐妹給她拍照,然後上傳到博客上去。當時的Margaret瘦、奀、黑、加上個子矮小,自導自演地拍照片,像個路人甲民工。

她向攝影大師的作品學習,看很多大師的傳記,漸漸地她開始明白:真正的自信是可以建立在努力之上的。她開始認真做筆記,分析大師作品的構圖,用色,光線,拿著相機可以呆很久。每次都能學會一個新的攝影技巧,慢慢地,她的攝影水準真心提高了不少,連高難度的雙重曝光也學會了。



但模仿還遠遠不夠,如果沒有個性,又何來自信?她不會用化妝品美白,因為照顧皮膚對她來說很重要。父母都來自農村,老爸皮膚很黑,她不覺得有什麼不好。

因為博文上分享的觀點新鮮有趣,人仔又挺特別,穿搭也漸漸似模似樣起來,所以不久就吸引了一些粉絲,有品牌找她談合作,不知從什麼時候起,她就紅了,竟然有時裝周邀請她去看秀。

不過很快高中就結束了,即將面臨大學專業選擇。起先她也想過學服裝設計類的專業,但父母不答應。那些只能當當愛好。和很多華裔孩子一樣,在父母的壓力之下,Margaret選擇了悉尼大學的商業與法律專業,但是內心真正喜歡的東西她也沒放下,她不想壓抑天性。

父母看女兒既然已經選擇了專業,對她的愛好也沒有多加干涉。只是老母看到女兒的某些照片時,會生氣:別穿Bikini,太暴露了!但她想做出點成就,讓父母自豪,她相信我可以做到這點,繼續勤勞地更新微博,還開通了IG。發佈經過篩選、精心拍攝的照片,分享她的攝影和穿搭作品。


因為專業和敬業,她俘獲了大批粉絲。更重要的是,近兩年的摸索,漸漸形成自己的風格 ----「型」。在開博後不到兩年,她就被受邀到New York頭排看秀,那時她才剛上大學。(未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6668

【失敗設計】大欖動物通道又黑又窄 仲有石屎樓梯係咩玩法?

1 : GS(14)@2017-04-05 23:57:15

陳濤說大欖隧道下的動物通道既狹窄,又與四周樹林環境相差太大,多數動物不會選擇走這條環境陌生的通道。



近日藝人曾偉權在返家途中,遇見慘被撞斃的流浪貓,其後在facebook上呼籲司機們小心駕駛,更為貓咪火化。其實動物路殺(Road Kill)在香港十分常見,外國有不少地方更因此興建不同類型的動物通道,以減少路殺情況。其實香港都有動物通道。這條位於三號幹線汀九段、大欖隧道入口底下山坡,長70米、直徑1.8米的圓形石屎管道,是全港首條動物通道。1998年興建大欖隧道時,環評報告指會令動物受到滋擾,遂建一條野生動物走廊作為補償,「大欖隧道直穿兩座山中間,當時炸開座山,將兩面山分隔開,形成生境片段化(Habitat Fragmentation),將原來居住於此的生物分隔開。」香港自然生態論壇成員陳濤表示,他曾駕車駛至大欖隧道前見過有蛇被撞斃在地上。所以在這兩處生境,接駁一條生態走廊讓動物通過,能避免路殺發生。



動物通道位於三號幹線汀九段、大欖隧道入口底下,鄰近兩邊山頭連接處,起不了接駁兩側阻隔生境的功用。

實地考察當日,只見壁虎蛋和壁虎藏在隙縫裏。

話雖如此,我們實地考察過,發現這條通道問題多多,不但又黑又窄,更建有一條石屎樓梯,是打算讓動物行的嗎?「對野生動物來說,這是一條沒意思的石屎樓梯。而這條通道較窄小,較膽小的動物,可能會選擇較闊的行車道路,也不會選這條狹窄地下通道。」陳濤指了指位於動物通道旁的廣闊行車隧道,說動物會傾向選擇一條較大、和四周環境較吻合的通道,多於突然要走樓梯,才去到一處陌生環境。「我頗肯定這條通道,會比設計出來的動物通道有更多動物行。」此外,通道位置鄰近兩邊山頭連接處,動物只需行過幾十米,就可從山邊通過另一面,似乎未必需要走通道,「如果選擇這樣邊緣的位置,效果非常低。」走進通道,發現通道內只有少量枯葉鋪在地上,陳濤說石屎造的通道與周圍樹林不同,動物未必會嘗試進入新環境。訪問當日唯一可見的動物足跡,是連接每段通道的隙縫裏的壁虎和壁虎蛋。翻查漁護署在2002至2003年間的調查資料,發現通道的使用率極低,半年間只有兩隻果子狸曾使用通道,「果子狸是一種食肉動物,生態地位比較高,相對膽較大,會有尋奇、探索通道的能力,可能好奇走進通道,找找食物。」不過通道附近卻錄得有野豬、豹貓、赤麂等出現紀錄,過門而不入,看來動物們已經用腳印投了票。不少外國研究發現,最理想的動物通道,應是架空而非在地底,而位置應設在阻隔的中間而非邊緣。陳濤舉例如金山行人天橋,雖然為人設計,但卻有很多馬騮使用,「馬騮好聰明,識得用天橋過馬路。」而通道應越闊越好,增加讓更多動物通過的機會;鋪墊物料亦是關鍵,可能在架空天橋上種樹林、草地或灌林叢,或有石有水,提供適合兩邊生境的環境,給動物通過。其實外國也有很多成功例子,像是台灣的通霄一號跨越橋,連接兩側森林,曾錄得有石虎、鼬獾、野兔和果子狸的出現,緩解生境片段化的影響以及路殺的情況。不過這種千億基建,政府可肯放在動物上呢?記者:封愷瑜攝影:張志孟2017果籽繼續認真知味。識買惜用。行以求知。好事多為。重修舊好。緊貼果籽報道,即like:http://fb.me/AS.AppleDaily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70405/19980078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931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