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中投擠進歐通衛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2-09-21/100440655_all.html

  中國投資有限責任公司(下稱中投公司)自今年6月耗資3.852億歐元獲得世界第三大衛星運營商歐洲通信衛星公司(Eutelsat Communications SA,下稱歐通衛)(ETL.PA)7%股權之後,正試圖進行一些具有戰略目的的變革。

  這是中國公司首次成為一個西方大型電信和電視衛星運營商的三大股東。

  接近交易的人士向財新記者透露,中投公司目前有兩方面的考慮,一方面希望能派駐一名代表,參與歐通衛某個層次的經營決策;另一方面也不排除未來 可能將股權轉手給其他中國企業,如中國衛星通信集團(下稱中國衛通),以供後者謀求進行進一步的戰略合作及資源整合,兩者由此擴大商業合作的範圍,還是存 在想像空間。

「莽撞的青年」

  歐洲通信衛星公司的前身為歐洲通信衛星組織,是在1977年5月由歐洲郵電管理局會議的17個歐洲電信管理部門或得到承認的私營經營機構創立。截至2006年,已有47個成員國,總部設在法國巴黎。

  自2001年7月開始,歐洲通信衛星組織的資產和行為轉化成為新的歐通衛的企業資產和企業行為,成為一個總部設在巴黎,註冊資產為10億美元的責任有限公司。而歐洲通信衛星組織作為一個獨立的政府間國際組織,仍繼續存在。

  2005年12月6日,歐通衛在巴黎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發行價為12歐元。截至2012年9月19日收盤時,該股每股為24.8歐元。

  一位與歐洲通信衛星組織有業務合作的人士向財新記者表示,歐通衛公司就像是歐洲通信衛星組織的一個前台機構,「決不能把組織和公司割裂來看,這一點對(中投公司的)交易至關重要」。

  目前,歐洲足球錦標賽的大部分節目是由歐洲通信衛星公司的電視衛星轉播的。該公司運營著28顆地球靜止軌道衛星,提供的衛星信號橫跨西經15度到東經70.5度,為國際電視廣播公司、國際電信運營商提供電台廣播服務、業務電信服務、多媒體應用和消息傳遞及定位服務。

  截至2012年6月30日的最近一個財年,該公司營業收入為12.222億歐元,稅息折舊及攤銷前利潤(EBITDA)為9.572億歐元。

  與中投公司的交易完成後,歐通衛第一大股東仍是法國戰略投資基金(FSI),持股25.62%。法國國有信貸機構持有FSI51%股份,國家持 有49%股份。第二大股東為西班牙Abertis,目前仍持有8.35%的股權。Abertis集團因受歐債危機影響,財務緊張,故轉讓了7%的股權給中 投,使中投成為第三大股東;其餘59.02%的股份為自由流通股,由公眾投資者持有。

  熟悉該公司的人士稱,歐通衛的決策機構設置複雜,層層遞進,除了董事會,經營層面還設有執行委員會和管理委員會。公開資料顯示,該公司董事會有8名成員,股東方面僅有第一大股東派出了一位董事。

  一位接近此項交易的人士分析,從地緣政治的角度來說,中投公司進入歐通衛董事會的可能性極低,頂多可能獲得個非列席機要會議的虛位。中投公司在 歐洲人眼裡還像是個「莽撞的青年」,他認為,「這種事情不僅僅是投資額度的問題,是人脈檔次認可度的事,非一朝之功,亦非一役之勞。」

  此外,在經營運作方面,歐通衛還設有一個由8名高管組成的執行委員會,和18名高管組成的管理委員會。

  歐通衛一名發言人6月底對歐洲媒體表示,中投公司沒有在公司的管理委員會獲得席位,因為中投公司只是一個財務投資者,不會參與公司經營與決策。

  分析人士認為,雖然中投公司仍有可能獲得董事會、執行委員會或管理委員會中的任一席位,但是中投公司的中國政府背景以及其財務投資人的身份,都難以讓其參與管理。

  一直以來,美國對中國在西方航天領域的活動保持警惕並持排斥態度。例如,美國政府禁止本國公司向中國的航天公司提供產品或者禁止為中國火箭提供技術。

  如今中投沒有入股西方衛星製造商,卻入股了西方衛星運營商和購買商。

  外界評論,雖然目前為止,這仍只是一次金融投資,但也可能會產生問題。例如,歐洲通信衛星公司和其主要競爭對手歐洲衛星公司正在嘗試擴大對軍方和政府的數據服務業務。有關專家說,美國將仔細觀察中國對歐洲通信衛星公司的影響。

  瞭解該交易過程的人士向財新記者解釋,之所以是中投公司出資購買歐洲通信衛星公司的股權,而不是中國衛通自己,是因為,西方國家對中國央企的政 治擔憂較多,一旦實體央企介入,就容易被打上「資源掠奪」「國家戰略」的烙印。而中投公司本身作為一個國家主權財富基金,只尋求財務回報,相比實體央企更 易被西方國家接受。



商業合作之外

  此次中投公司入股歐洲通信衛星公司,實際上更顯出各國在衛星頻軌資源上的激烈爭奪。

  瞭解此次交易的人士介紹,正是出於對衛星頻軌資源供需矛盾的戰略考慮,中投公司希望能夠借助入股歐洲通信衛星公司,進一步加強中歐雙方的經營合作,更多獲取對方的衛星頻率與衛星軌道資源。

  受訪的多位科技、金融人士表示,中國方面購買股權,主要在於財務投資和商業合作。

  一位航天系統專家向財新記者介紹,衛星技術大體可分為衛星發射和運載、衛星研發製造、衛星運營三部分。

  中國發射和運載系統全部由軍方掌控,即使商用和民用衛星也要通過軍方的發射塔來發射。目前中國的衛星發射系統水平與歐洲接近,處於世界二流水平,近年來衛星發射的頻率也較高。

  但在衛星的研發製造方面,中國的電子設備製造能力與西方發達國家有較大差距,研發實力較弱。

  衛星運營方面,中國衛通為從事衛星運行服務業的核心專業公司,與歐通衛業務最為接近。

  中國衛通是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從事衛星運營服務業的核心專業子公司。目前中國衛通有三大核心業務:一是傳統的衛星空間段運營業務,二是地理信 息服務業務,三是衛星地面運營業務。中國衛通負責人曾表示,到2015年,衛通將擁有15顆衛星,營業收入能達到160億元,成為亞洲最大、世界一流的衛 星運營公司。

  中國衛通曾於2008年11月與歐通衛簽署合作協議,雙方通過衛星資源、技術、業務等領域的合作,共同開展包括中國、亞太、歐洲、非洲、西亞等 區域在內的全球衛星廣播通信服務。在這個合作中,中國衛通看重的是歐通衛的全球在軌空間衛星資源、市場運作能力,而歐通衛則看重中國衛通在中國的業務影響 力。

  「目前中國衛通在信號覆蓋、商業電視電台頻道的覆蓋上是較落後的,這跟衛星所在的軌道和頻率有一定關係。而歐通衛在中國的備案主要用於商用,尤其是電視、廣播信號做得不錯,這方面可加強合作。」一位航天系統專家表示。

  中國航天事業較歐美等發達國家起步相對較晚,搶佔在手中的衛星頻率資源有限。目前全球靜止軌道衛星持有國家最多的是美國,有145顆,而中國僅 有22顆,歐洲通信衛星組織則擁有26顆。隨著中國通信衛星事業的發展,尤其是商用及民用需求的增加,中國現有的衛星頻率資源遠不能滿足國內需求。除了軍 用通信,中國的商用及民用通信多是依靠租用歐洲通信衛星公司等歐美國家衛星富餘的頻率。例如中央電視台國際頻道等,就是通過歐洲通信衛星公司的業務進行信 號傳輸。

  因此,上述人士認為,中投入股歐洲通信衛星公司最大的實際意義就在於,借此為雙方帶來更多商業上的合作,這一點也是最有可能實現的。「中國租用 歐洲的頻率資源,歐洲獲得更多租金,僅此而已。至於其他的技術整合、信息整合,甚至是間接控制頻軌資源等戰略目的,無論中投自己有沒有這些想法,歐洲方面 都不會給中國機會。人家早已看清中國的底牌。」

  「無論中投是否把歐通衛的股權轉給中國衛通,歐美限制對中國出口各種高新技術的政策目前沒有鬆動的跡象,歐洲不會讓技術外流到中國,美國也會千方百計阻撓。」這位專家分析認為。

  至於中投公司能否將這7%股權轉手給中國衛通,恐怕還需要與歐洲通信衛星公司更多地博弈和妥協。■

  本刊記者楊娜對此文亦有貢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7864

中投瞄上澳洲乳企?

http://www.21cbh.com/HTML/2012-9-26/2NNDE4XzUzMDQ2Ng.html

繼光明乳業、娃哈哈之後,中投公司也被傳出有在海外投資乳品企業的打算。

日前,澳大利亞塔斯馬尼亞州州長Lara Giddings在接受《華爾街日報》採訪時表示,中投公司的代表本月已經訪問了該州,對數個奶牛場的潛在投資機會進行了盡職調查。由於中國對幹乳製品需 求的增長,塔斯馬尼亞州存在巨大投資機會,中投公司的代表對在該州投資興趣濃厚。

9月26日,本報記者聯繫上中投公司公關部負責人,但該人士拒絕對此事作出任何評價。

《華爾街日報》稱,中投公司感興趣的是塔斯馬尼亞州規模名列前茅的兩個奶牛場Little Lion和Van Diemen『s Land Company,特別是後者擁有澳大利亞最大的奶牛場。目前,兩家公司的資產總計超過2.09億美元。

事 實上,近年來中國企業在大洋洲的乳業投資不在少數。今年3月,娃哈哈集團斥資2.32億美元收購了一家位於西澳大利亞州的奶業公司,資產包括奶源和奶粉工 廠。2010年11月,光明乳業也出資3.82億元人民幣收購了位於新西蘭的乳業公司Synlait Milk Limited。而在更早前,由聯想投資入股的紐瑞滋也在新西蘭完成了奶粉工廠的架設。

曾在雀巢公司任職、現正略鈞策管理諮詢合夥人的樊捷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認為,國內企業頻繁投資海外乳業的根本原因,在於海外奶源日益成為中國奶製品行業重要的戰略資源,有著廣闊的商業前景。

「資源、渠道和品牌是奶製品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但自三聚氰胺事件後,由於國內奶製品企業出現諸多質量問題,進口奶源便成為安全、品質的代名詞,國內對於進口奶的需求在不斷加大,一個可以估證的案例就是電商1號店近一年來進口奶的銷售額增長速度超過了十倍。」 樊捷說。

而 另一大主要原因,則是目前海外原料奶粉的價格遠低於國內,這使得進口奶源更有價格競爭力。就在此前8月剛落幕的中國乳製品工業協會年會上,光明乳業總裁郭 本恆表示,今年新西蘭進口奶粉價格最便宜時每噸2.2萬元,現在也才2.3萬-2.4萬元/噸左右,如果用國產奶源,成本就要3.5萬元/噸。國內奶源成 本已成為全世界最高的國家之一。

樊捷認為,與上述國內乳企不同,中投旗下本身沒有任何的乳品產業鏈環節,因此談不上什麼業務協同效應,更多追求的是財務投資回報。

2011年,中投公司海外投資回報率為-4.3%。投資界人士認為,中投此前的浮虧與其之前投資虛擬經濟虧損巨大有關。因此如今中投公司的投資方向表明,他們期望向實業投資獲得更多的回報。

而 中投的此番投資意向也與澳洲當地乳企的需求不謀而合,據報導,為擴大乳製品生產,Van Diemen『s Land Company正試圖在資本市場籌資1.8億澳元。與此同時,其他奶牛場也在試圖吸引外國投資者的興趣。由於當地超市出價太低,新南威爾士州的乳製品生產 商目前正在考慮直接將牛奶銷往中國是否具有商業可行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8112

中投購入倫敦希斯羅機場10%股份

http://wallstreetcn.com/node/19585

中國政府現在擁有了倫敦希斯羅機場的一部份。

西班牙建設集團Ferrovial在聲明中表示,中國主權基金中投公司通過旗下的Stable Investment Corporation購入了希斯羅母公司FGP Topco 5.72%的股權。聲明同時披露Stable還向Topco的其他股東收購股份,並最終獲取了希斯羅機場10%的股權。

在這筆交易之後,希斯羅機場超過40%的股權分別被中國、卡塔爾和新加坡政府瓜分。而Ferrovial原本所持有股權減少至34%。希斯羅機場表示,中投公司價值2.574億英鎊的交易可以幫助機場保持其「擁有世界最好設施機場之一」的地位。

中投公司管理著4100億美元資產,其投資包括摩根斯坦利投資銀行。而Ferrovial建設集團作為英國機場擁有者的名聲在一系列危機之後逐漸衰敗。(例如2006年的安全恐慌和2010年的雪災)該集團表示會繼續為希斯羅投入,但不可否認的是其股權已經從頂峰時的55%不斷下降。

Ferrovial的總裁Íñigo Meirás表示:「賣出希斯羅的股權是Ferrovial多樣化分散投資策略中的一步。我們會繼續和新老股東合作,保證希斯羅機場在世界上的領先地位。」

一位和希斯羅機場相關的人士表示:「該交易表現了國際對於機場經營的信心,希斯羅現在有來自歐洲、北美、中東和亞洲的投資者,包括卡塔爾、中國和新加坡的主權基金。

這一消息可能會影響倫敦市長Boris Johnson在泰晤士河河口建造新航空樞紐的野心。他過去一直表示有一些主權基金(相信包括中投)支持自己的想法,但現在這些基金全部湧入了希斯羅機場。絕大多數人認為希斯羅不可能和另一個航空樞紐共存。

Ferrovial週二表示今年前九個月淨利潤上升至4.885億歐元,而來自希斯羅的利潤上升尤其強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320

中投「兩難」

http://www.eeo.com.cn/2013/0126/239397.shtml

經濟觀察報 記者 歐陽曉紅 中國投資有限責任公司(下稱「中投」)正面臨快速成長時期人、財「兩難」的煩惱。

2012年是中投滿倉操作的第二年,其投資方式也日趨成熟,不久前,中投董事長樓繼偉稱,公司海外投資在2012年實現盈利。

1月23日,一位接近中投人士透露,中投2012年的投資收益率超過10%,五年滾動年化投資回報逾5%。

自2011年起,中投董事會將投資週期延長至10年,把滾動年化回報作為評估投資績效的重要指標。這意味著中投需要具備可持續性的長期盈利能力;而足夠的財力與人力資源支持或許是其長效機制建立的前提。

上述接近中投人士透露,截止到目前,中投並沒有一個固定的長期注資機制。此外,中投還面臨專業投資人才流失的煩惱。

錢之困:注資機制待形成

因為「錢」不太多,加之市況不佳,所以滿倉運作之後,中投的做法很謹慎。大多時候,中投是在做「加減法」,騰挪資金,調整配置資產。

「中投去年低配歐洲、超配美國和發展中國家市場。」樓繼偉在1月14日召開的2013年亞洲金融論壇上表示。

這或是中投2012年投資表現不俗的原因之一。據國際主權財富基金消息顯示,去年歐洲股價下跌令挪威主權財富基金損失150億美元。而中投因低比例配置歐洲資產策略規避了浮虧風險。

從空倉到滿倉,時間跨度不過三年,中投的投資策略逐漸成熟;這其間,基於「順應境內外投資業務法律合規要求,提高投資效率」的考慮,中投於2011年9月28日成立中投國際——承繼中投原有境外投資業務及經營原則和運作模式,負責部分外匯資產的投資和管理。2011年12月,國家陸續向中投國際注入300億美元現金。

事實上,作為主權財富基金,要在一年之內「花掉」300億美元並非難事。若沒有新的注資,中投目前可能仍是滿倉動作,其操作空間源於增持或減持的頻率與幅度。

樓繼偉坦言,2008年市場非常不好,中投的觀點是不投資;2009年中投看到很多困境投資機會,各個行業投資回報不錯;2010年後中投較全面地展開各方面投資;而2012年較為艱難,大部分是進行公開市場投資,包括股票和債券,另有不到一半資金投資長期資產。

樓繼偉表示,回歸平均配置的中投,今年將加大原本配置不多的製造業投資,同時提升穩定資產及有良好回報的房地產投資;繼續關注受惠於中國經濟發展的周邊國家。在他看來,全球經濟雖緩慢復甦,但並非無衰退可能。配置美國國債可以提升整體投資策略的抗風險能力,但花費代價過高,所以買得較少,且對投資日本持謹慎態度。

儘管在經濟蕭條週期,機構投資活躍度相對減弱,但若遵循逆週期投資思維,進行「抄底」策略的話,便需要充足的「彈藥」。不過,這對於中投而言,或許勉為其難。

「截止到目前,中投並沒有一個固定的長期注資機制。」上述接近中投人士說。某種程度上,這需要中投通過現有資金帶來的投資收益,創造資本,從而滾動式投資,不能只指望著國家注資。一位接近財政部人士也表示,國家給予中投足夠的投資資本,剩下的就看中投如何用好這些外匯資本,創收效益。

另外的問題是,國家外管局此前成立的外匯儲備委託貸款辦公室於近期浮出水面,此舉旨在外儲多元化經營管理。相關統計顯示,2012年外儲投資收益率在3.2%左右。這昭示,國家也在考慮中投之外的外匯投資運用平台。

而一般情況下,投資風險可控之後,「自營」無疑會降低機構的投資成本,提升投資回報率。事實上,中投亦傾向於自己「主動」選擇投資項目,即「自營」,而非簡單的「外包」。

人之惑:找尋甲方人才

不過,「自營」的前提是招攬到專業投資人才。這其實也是中投用人機制上努力的方向,雖說「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但幾位投資大將的相繼離職,還是給中投帶來了投資人才不斷流失的苦惱。

2011年中投副總監級的離職包括私募股權部郭京平、股權策略投資部何寶、直投部門鄭曉薇和負責礦產直接投資的鄒飛;2012年中投公司私募股權部下屬部門的地產部門負責人吳旭峰離職,先後離職的還有地產部門董事陳旌蕾和歐洲私募股權投資部門高管劉嘉霖(Collin Lau)。

「中投急需甲方專業投資人才。」上述接近中投人士說。中投自己定位為一家年輕的、快速成長的企業,需要延攬既有國際投資管理經驗又熟悉中國國情和文化的專業人才;招聘面向全球,而應聘副總監級以上職位的候選人必須接受公司高管的單獨面試。

2011年,中投公司境外投資團隊累計招聘了80人,50%以上的員工擁有海外工作或學習經歷。截至2011年,中投公司累計共有11名員工入選國家「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

然而,真正的甲方投資人才並不好找。上述接近中投人士表示,每天來中投應聘的人絡繹不絕,但能讓中投滿意的投資人才卻不多。某種意義上,基於體制與機制的原因,中投的薪酬體系很難像國際投行那般吸引人。「中投的薪酬不太可能市場化,投資平台不同,無法與投行相比。」上述接近中投人士稱。他說,中投的前台(投資部門)人員的職務與業績掛鉤,採取年薪制。其激勵機制之一是,中投設立年度獎金池,接比例分配給前台人員。

值得一提的是,這位接近中投人士認為,目前中投前台投資招聘的人才將更多起到維護與保值、調整固有資產配置的作用,而非有多少資金等著他們拿去投資,因為大類資產已完成配置。這可能也間接印證中投的投資「彈藥」並不充裕;因而,中投對操盤者具備獲得風險調整之後的投資回報能力要求較高。

其實,除平台優勢吸引人才之外,面臨人才流失難題的中投也在極力營造公司文化,提出用事業留人、情感留人。「當然,真正做事來中投的甲方人才也不能有過高的期望值。畢竟中投可以提供一個高端投資平台。因此,在平台與薪酬問題上可能需要做出一些取捨。」上述接近中投人士表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3301

中投的掌門人難題 為3.4萬億外匯儲備尋找「操盤手」

http://www.infzm.com/content/90919

要為中國的巨額外匯儲備找到合適的總操盤手,這是個難題,難題之難在於其既是人事問題,更涉及匯率改革路徑。

2013年5月27日,中國投資有限責任公司(下稱「中投」)在其官網上公佈,國務院於2013年5月17日決定曾任華融副總裁、工行副行長的李曉鵬任中投監事長,免去金立群中投監事長職務。

不過,中投的董事長一職至今仍然空缺,近日境外媒體《金融時報》報導了中投公司目前的難題——難以物色到一個合適的董事長人選。

作為國際上最大的主權財富基金,中投公司董事長一職簡直就是中國3.4萬億外匯儲備操盤手的代名詞,責任重大可想而知。董事長的人選遲遲難定,亦是中投公司處境尷尬的部分投射。

難逃行政色彩

高管的報酬水平很難市場化。

中國投資有限責任公司又簡稱CIC,於2007年9月29日成立,是經國務院批准設立的從事外匯資金投資管理業務的國有獨資公司。該公司的註冊資本金為2000億美元,來源於財政部通過發行特別國債的方式籌集的15500億元人民幣。公司實行的是政企分開、自主經營、商業化運作的模式;業務以境外金融組合產品的投資為主,並在可接受的風險範圍內,爭取長期投資收益最大化。

雖然設立的初衷是政企分開、市場化運作,但是跟所有官辦的市場化公司一樣,中投也帶有濃重的行政化色彩。從高管構成上,即可窺見一斑:根據公開報導,中投公司的董事長為正部級官員,其他高管中除了寥寥幾位市場化人士之外,大多來自中央機構的高層或者國有銀行中的高管,5名非執行董事分別來自國家發改委、財政部、商務部、中國人民銀行和國家外匯管理局5個部門。2名獨立董事也是財政部和發改委已經退休的高官。

這種在行政化和市場化之間遊走的機構,其高管不無尷尬。高管既然是政府官員,當然其報酬薪水只能按照行政級別,很難市場化,因此其報酬是相對較低,這為市場化聘請國際一流的投資人才製造了相當大的障礙。

對中投公司而言,人才選拔的標準並不以其投資水平高低而論,從體制內出來的幹部似乎更受青睞。

每天賺3個億才不虧

中投公司的年收益率如果低於10%就會陷入虧損。

拋開人選的難題,中投董事長的位子並不易坐。大有大的難處,中投面臨的最大壓力是每天必須掙到三個億才算不虧損,這是前董事長樓繼偉公開抱怨過的,這三個億是怎麼來的呢?

原來中投公司設立時其資本金2000億美元(當時約合人民幣1.48萬億元)是通過財政部發行特別國債募集,中投公司需要支付每年5%的利息。另外,最近幾年人民幣兌美元每年的升值幅度接近5%,加上每年5%的利息成本,中投公司的年收益率如果低於10%就會陷入虧損。

作為世界上最龐大的主權財富基金之一,決定其投資收益除了其運作模式投資理念和能力等等之外,最為關鍵的還是國際宏觀經濟的運行,國際貨幣幣值的變動,每年保持10%以上的收益率簡直是一個超難完成的任務。所謂船小好掉頭,樓繼偉曾講到過資金規模過於龐大的難題,他寧願從200億美元做起。

不過,中投公司也算理財有道,交出的成績單看上去還不錯。2013年3月份中投總經理高西慶接受中央電視台英語頻道專訪時透露,中投在過去三年內賺了400億美元。

除此之外,中投全資子公司匯金公司也通過持有國有商業銀行實現了賬面資產增值,從2007年評估的900億美元增長到目前的3000億美元。不過這部分的賬面增值與中投的境外投資沒有關係。中投為了減少外界對其政府背景的擔憂,2011年還專門成立了子公司中投國際負責境外投資,中投國際與匯金公司是平行關係。

成果來之不易,中投初涉國際市場時就開局不順。2007年中投尚未正式掛牌,就對摩根士丹利以及黑石進行了投資。這兩筆投資正趕上國際金融危機前夜,不期而至的危機導致這兩筆投資的賬面價值出現大幅度縮水。

但明眼人都清楚,最近幾年,中投公司雖然業績卓著,其收益大頭還是主要依靠子公司匯金公司的壟斷收益,其控股中國五大國有商業銀行中的四大,並持有幾家大的證券公司的股權,在中國宏觀經濟景氣上升時期實現了超額收益,從而支持中投公司的報表不至於太難看。

但是,商業銀行的暴利已經不能持續,業界普遍的共識是,隨著我國宏觀經濟增速的下滑和利率市場化改革,國有商業銀行的不良資產將會持續上升,而利潤也將持續下降,這就很難保證今後中投公司的收益將會繼續保持此前的輝煌。

根源在於匯改

央行不敢把外匯儲備直接讓中投去做投資。

另外,中投挑什麼人當家,還應考慮到中投未來的定位。

這還要從中投的資金來源,外匯儲備說起。

中國外匯儲備的來源比較特殊,不像其他國家外匯儲備大多來源於石油等資源出口換得的外匯,中國的外匯儲備主要有三個來源,一個是外匯順差,一個是境外投資,一個是熱錢。

這三個不同的來源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和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有關。尤其是境外投資和巨額熱錢,它們大多是預期人民幣必將升值,然後通過各種途徑進入中國,不僅僅獲取投資收益而且還要享受人民幣升值後的收益。

對於這些海外資金,央行為了保持人民幣匯率穩定,只能通過印鈔來購買這些外匯。這種行為一方面在央行的資產負債表上體現為基礎貨幣投放的負債,一方面形成了外匯儲備資產。而基礎貨幣的投放其實是央行向居民借錢,因為這直接稀釋了居民手中貨幣的價值。

一旦預期到人民幣貶值,或者中國經濟中資產價格泡沫破裂,這些資金將迅速撤出。在這個時候央行手中如果沒有足夠的外匯儲備,將會遭受人民幣劇烈貶值的風險,重演亞洲金融危機時的一幕,這是誰都不能承受的。

因此,央行不敢把外匯儲備直接讓中投去做投資,而是賣給中投,中投公司的資本金來源方式實為央行建立了一堵防火牆,但這樣也給中投的外匯儲備保值增值任務帶來了巨大的負擔。

事實上,通過這幾年中投的發展就可以看出,對中投模式可能已經有所顧慮,最明顯的標誌是中投成立後,其模式沒有成立時被市場廣泛預期的那樣推廣。

從中投公司醞釀成立的2006年年底,中國外匯儲備剛破萬億美元大關,到2013年3月末,外匯儲備餘額已大幅飆升至3.44萬億美元,但是中投公司的資本金額度沒有發生大的變化,只是2012年注入資金300億美元,而且還是直接注入美元,而不是通過發行特別國債的方式。

當初中投公司成立時,市場上普遍認為今後隨著外匯儲備的增長,國家可能會拷貝中投模式,投資設立多個類似中投的公司,而這種設想並未變成現實,取而代之的是,外匯局自己成立公司運作龐大的外匯儲備投資,大部分投資於美國國債,只有少部分做股權投資。中投模式沒有被推廣,意味著中投這種注資模式可能並不被看好,這也就難怪掌門人難選了。

事實上,在人民幣持續升值,美國國債收益率持續下降的情況下,外匯儲備價值正在縮水或者將要面臨大幅縮水的情況下,這幾乎是無法避免的事情。

也就是說,中投的尷尬,反映了外匯儲備管理的難題,而從本質上講,外匯儲備的形成和當前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直接相關。

或許眼下更重要的不是選出董事長,而是需要思考,堅持多年的人民幣匯率的漸進升值路徑選擇是否需要進行修正?到底是應該先建立健全金融市場,還是先讓匯率自由浮動從而刺激金融市場的完善?

所以,中投公司的董事長是誰,中投公司的運行模式是否持續,外匯儲備如何保值增值等等,這些難題背後,歸根到底是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路徑的選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6397

中投去年海外投資回報10.6% 商品持倉比重下降 美股比重升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1112

2012年,中投公司境外投資組合全年收益率為10.6%,高於2011年的-4.3%。該公司自成立以來的累計年化收益率為5.02%。2012年淨利潤為774億美元,遠高於2011年的484億美元。

中投財報

截止去年底中投總資產為5752億美元,高於2011年底的4822億美元。   

中投財報,該公司以往收益率如下:

該公司財報顯示:截至去年底公司境外投資組合中,長期資產和公開市場股票的佔比位居前列,分為32.4%和32%;現金產品最低,為3.8%。


去年公司著重加大了對基礎設施、農業等穩定收益類項目的投資,改善了組合的風險收益特性。在公開市場投資方面,公司仍保持了較大比例的指數及指數增強策略。

 

下調商品 增倉金融股和美股

2011年底,中投海外持倉有23%投資於能源和原材料部門;2012年底這一比例下調至17%。

2011年底,中投有19%投資於金融股;2012年底這一比例上升至22.3%。

2011年底,中投的全球股票投資中,有43.8%投資於美股;2012年底這一比例上升至49.2%。

如果中投的美股持倉保持在這一水平,今年應該也會表現不錯,標普500指數今年已經上漲超過20%。 

 

從地域分佈看,美國股票佔到49.2%,非美發達股票和新興股票的佔比分別為27.8%和23.0%。

在股票行業分佈上,金融佔比最大,達22.3%,其次為信息科技,佔比11.6%。其他行業依次為彈性消費品、非彈性消費品、能源、工業、醫療衛生、原材料、電信服務、公用事業等。

在境外投資組合中,投資投資的固定收益類型最多的是最大主權債券,比例佔54.7%;最少為通脹掛鉤債,為2.7%。

在境外投資組合中,委託投資仍然佔據主導地位,為63.8%;自營交易的比例為36.2%。

在2012年直接投資項目中,希思羅機場的初始持股比例最高,為10%;EP Energy次之,為9.9%。

 

中央匯金持有的前5位金融機構如下:

該公司合併後的利潤表如下:

接觸阿里巴巴

人民網報導,在年報發佈會現場,中投公司公關外事部副總監劉芳玉在談到阿里巴巴項目時表示,中投公司團隊正在與阿里巴巴接觸,目前還沒有進一步的消息。

去年9月,有媒體報導稱,中投公司與博裕資本、中信資本及國家開發銀行旗下的私募公司聯合購入阿里巴巴旗下超20億美元(約127億人民幣)的股票和債券,其中,中投單方面出資達10億美元。
對於此項投資是否屬於中投直接投資的疑問,劉玉芳表示,本次年報中中投公佈的直接投資項目,都是根據被投資國信息披露的法律法規規定,符合信息披露的門檻和規定的信息進行了對外披露。但是,對於阿里巴巴這個項目,下一步的工作中投項目團隊正跟他們接觸,目前還沒有進一步的消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9320

中投與印尼最大動力煤生產商達成13億美元債轉股協議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9367

中國主權財富基金——中國投資公司週三同意,把印尼Bumi Resources所欠的13億美元債務轉成對該公司及幾家下屬企業的股權。

Bumi Resources在一份聲明中稱,所欠中投的13億美元貸款將置換成以下資產:Bumi Resources對子公司Bumi Resources Mineral持股中的42%股權,對Kaltim Prima Coal、Indocoal Resources和Indocoal Kaltim Resources持股中19%的股權,以及1.5億美元的Bumi Resources新股。利息等餘下債務將以市場價格轉換成三年期貸款。

Bumi Resources表示,目前正在尋求必要的審批,預計將在年底完成交易。

Bumi Resources 2009年從中投獲取的19億美元貸款,其中6億美元已在2011年歸還。Bumi Resources是印尼最大的動力煤生產商,也是全球三大動力煤出口商之一。

而據路透援引知情人士,因Bumi Resources財務狀況惡化,此前中投一直不願同意債轉股。

除與印尼Bumi Resources達成的債轉股協議外,今年9月下旬,中投與俄羅斯鉀肥巨頭、倫敦上市公司Uralkali也達成了債轉股協議,將持有該公司12.5%的股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6696

中投接近完成8億英鎊收購黑石集團持有倫敦物業

http://wallstreetcn.com/node/63034

中投公司正接近完成對私募巨頭黑石持有的倫敦西區規模最大辦公樓物業的收購。如果這筆規模近8億英鎊的交易最終完成,將成為中投迄今在歐洲達成的金額最高房地產交易,這凸顯了中投在海外投資的信心正不斷增長。

中投擬收購的Chiswick Park項目位於倫敦西部。這個佔地32英畝的開發項目租戶包括高通 、 Tullow Oil Plc 和Ranbaxy等知名企業。雙方的談判在去年12月份就已經開始。

FT信息源透露,目前談判進行得非常深入,雙方有望在11月底之前達成協議。

如果這筆交易順利進行,將成為中投在英國房地產市場的第二筆購入投資。

2012年,中投以2.5億英鎊買下德銀在倫敦城的英國總部大樓。除了物業之外,中投還購入了英國泰晤士水務公司(Thames Water)8.68%的股權。

黑石集團最初為Chiswick Park開出的價碼是大約8億英鎊。但由於未能吸引到足夠高的報價,該商業園未能售出。

作為替代策略,黑石集團為該項目未清償的6億英鎊債務進行了再融資。

目前中投與黑石正在談判的價格在6.5億英鎊至8億英鎊之間。中投擁有黑石集團的部分股權,在後者2007年IPO之前對其投資了30億美元。

出售Chiswick Park將成為黑石今年一連串的物業出售計劃中的最新一項。按資產價值計算,黑石是全球最大商業地產「地主」。利用美國和歐洲房地產價格飆升,自(今年)1月份以來黑石標售或出售的物業價值達到了數十億美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1533

中投CEO:中投投資重心將由能源轉向基建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2665

本月16日,去年7月走馬上任的中國投資有限公司(中投)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丁學東向CNBC透露,中投的投資重心將從能源領域轉移到發達及新興市場的基礎建設,還會關註農業與房地產的投資機會。 丁學東稱: 我對全球基礎建設的投資機會有興趣,今後5-10年,基礎設施投資在新興和發達市場都會是一大主題。我們希望增加投資,得到更好的回報。 過去,中投因能源具有戰略重要性而重倉能源。 但全球金融危機以來,能源投資的回報並沒有那麽高,過去兩年尤其如此。 展望未來,我們可能繼續投資能源領域,但會格外小心。 丁學東透露,鑒於美國經濟“強勁”反彈和歐洲走向複蘇,目前半數中投的資產都位於發達國家,今後還會重倉持有發達經濟體的資產。 去年4月,中投總經理高西慶表示,中投遭到美國監管機構的區別對待。丁學東此次也提到面對雙重標準: 有些管理者面對雙重標準和歧視的困難,我不排除這種現實。 但丁學東認為英國對國外投資者持開放態度, 我們在英國投資廣泛,會在那里迅速發展。 去年11月,華爾街見聞報道,中投將完成對私募巨頭黑石持有的倫敦西區規模最大辦公樓物業的收購,規模接近8億英鎊。它將成為中投迄今在歐洲達成的金額最高房地產交易。 作為全球資產規模名列前茅的主權財富基金,中投也肩負管理部分中國外儲的責任。但丁學東強調中投的角色是長期投資者、主權財富基金,“完全獨立”於外儲。 丁學東澄清: 我們不會接到中央政府的指示,不必達到政府部門的特定目標。我們的交易決定和投資管理都完全獨立,對自己的投資回報負責。 我們的目標是多樣化外儲……涉及到重大的投資項目,中投都自行決定。 據中投財報,截止2012年底中投總資產為5752億美元,高於2011年底的4822億美元。  在境外投資組合中,長期資產和公開市場股票的占比位居前列,分為32.4%和32%;現金產品最低,為3.8%。 2012年,中投著重加大了對基礎設施、農業等穩定收益類項目的投資,改善了組合的風險收益特性。 以下可見丁學東接受CNBC采訪視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9209

「民營版」中投出水 500億出擊鋼鐵船舶光伏三大產業

http://www.eeo.com.cn/2014/0419/259454.shtml

經濟觀察報 記者 張向東 張力 沈旭文 鋼鐵、光伏、船舶,這三個中國最典型的產能過剩行業,即將迎來一個新的整合者:中國民生投資股份有限公司。

4月17日,這個已經神秘運作半年有餘的行業整合者,在史玉柱的一篇微博中正式登場:「中國民營企業投資公司」。史玉柱在當天的微博中稱,中民投的成立經過了「總理簽字批準成立」。史玉柱旗下公司巨人網絡出資10億,佔股2%。

不過,據經濟觀察報瞭解,這家公司的正式名稱並不是「中國民營企業投資公司」,而是叫「中國民生投資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民投」)。

經濟觀察報長期跟蹤採訪得知,中民投以民生銀行為背景,將成為一個涵蓋了金融、鋼鐵、光伏、船舶四大板塊的資本運作平台,它在對三個產能過剩行業進行兼併重組的同時,也將通過土地開發等資本運作手段,打通各個資產環節。

中民投也成為第一個冠以「國」字頭的行業整合平台,作為頗帶有摩根大通色彩的中國第一個嘗鮮者,它的後續運作在獲得政府支持的同時,也將面臨諸多考驗。

中民投輪廓

若據史玉柱提供的信息推算,中民投的註冊資本金大約為500億。知情人士透露說,此前設想的註冊資本金為200億。再早之前,董文標對外界的說法是100億。此外,中民投的股東數量有50家,也並非此前董文標規劃的100家。

另據接近民生銀行的權威人士證實,按照規劃,中民投的持股比例高度分散,並不存在絕對大股東。有消息人士稱,這50家股東出資金額均為10億元。但另外一個消息人士表示,早前在中民投的發起股東中,有一位只出資3億,此人是海鑫鋼鐵董事長李兆會,尚不清楚李兆會是否最終能出現在中民投的股東之中。

中民投這種高度分散的持股結構,與民生銀行自身的股權結構極為類似。這意味著,中民投管理層將在新公司日常運營中擁有較大話語權。除去業已披露的民生銀行董事長董文標任中民投董事長外,中民投總經理及部分高管也將從民生銀行抽調。

據悉,中民投將設立正副董事長共五名。在史玉柱微博中貼出的照片上,除了他和董文標之外,還包括泛海集團董事長盧志強、億達集團董事長孫蔭環、民生銀行副行長趙品璋。

據一位接近中民投股東的權威人士介紹,中民投總經理人選也已確定,是「一位李姓民生銀行監事會成員」。而查閱民生銀行年報,符合這一描述的只有民生銀行監事會副主席李懷珍。

根據民生銀行年報介紹,李懷珍2012年2月加入民生銀行,此前長期在銀監會及央行系統工作,曾先後出任人行河南省分行副行長、人行濟南支行副行長、山東銀監局副局長、湖北銀監局局長及銀監會財會部主任。

對於前述人事安排,4月18日,民生銀行董秘萬青元對經濟觀察報表示:「中民投還沒正式成立,民生銀行目前也沒有接到任何有關通知,目前的報導也只是小道消息。」

值得一提的是,儘管盧志強、史玉柱等民生銀行股東均成為中民投創始股東,但據瞭解,同為民生銀行股東的劉永好及其新希望集團卻並未入股中民投。對此,一位接近中民投股東的人士意味深長地表示:「原因不言自明,中民投在募股時非常開放的,但入股不入股,也看緣分。」

此外,在中民投醞釀創設時,曾有說法稱,中投公司也將成為中民投股東,甚至將佔據相當數量股份並派出高管。但隨著中民投成立大會的召開,50家創始股東中並未出現中投公司的身影,這也意味著有關中民投將「國民結合」的方案已經擱淺。

投資基金和三大板塊

4月18日,經濟觀察報從多位知情人士處獲悉,中民投是民生銀行謀求轉型標誌,未來民生銀行將以中民投為平台將其業務板塊擴展到金融、鋼鐵、光伏、船舶四大主要的領域中。一位知情人士對經濟觀察報說,「如果中民投把想做的事都做成了,民生銀行將成為中國的摩根大通」。

此前,民生銀行已經為中民投的成立運作了近一年時間。去年年底,民生銀行在跟多個部委溝通時,民生銀行行長洪崎曾親自參與。洪崎與相關部委溝通的內容包括:中民投的業務架構、商業模式、板塊劃分,以及中民投想要發債、成立基金、甚至海外募資等方面。一位與洪崎溝通過的部委官員稱,他們希望能夠得到政府的支持。

另據瞭解,中民投還將成立一個投資基金,其基金規模應該不低於3000億。按照民生銀行此前的設想,鋼鐵、光伏、船舶三個板塊各1000億。加上已經成型的銀行金融板塊,民生銀行未來將成為一個涵蓋了金融、鋼鐵、光伏和船舶四大領域的業務架構。前述知情人士說,「四個業務板塊,將分別有具體的人專門負責,目前這些人全部來自民生銀行。有一陣子,民生銀行的人事變動就是在為這個做準備。」

中民投下屬的鋼鐵、光伏和船舶三大板塊的平台,部分已經搭建完畢。在鋼鐵板塊,中民投選擇了四家民營鋼鐵公司作為其進行兼併重組和行業整合的平台。這四家公司分別為:方大集團、德龍鋼鐵集團、建龍集團和四川川威集團。

四川省川威集團有限公司是1998年5月由原威遠鋼鐵廠改制組建而成的混合所有股份制企業。截止到2012年年底,川威集團擁有資產404億,擁有控股或實際控制公司57家(其中境外公司3家),參股公司10家。川威集團的董事長首席執行官為王勁。

方大集團全稱為遼寧方大集團實業有限公司,以炭素、鋼鐵、化工、醫療為主業,兼營礦山、焦化、房地產等產業。旗下擁有方大特鋼等三家上市公司和江西萍鋼等資產,資產總規模超過700億。其董事局主席為方威。

建龍集團全稱為北京建龍重工集團有限公司,是一家集資源、鋼鐵、船運、機電等新產業於一體的大型企業集團。1500萬噸鋼鐵產能。其2013年的主營業務收入為730億元。其董事長為張志祥。

德龍鋼鐵集團資產總規模近100億,擁有600萬噸鋼鐵產能。其董事長為丁立國。這四家鋼鐵公司,對資本運作和兼併重組都比較熟悉。其中,方大集團更是被稱為以資本運作推動行業重組的標竿。

中民投與下屬平台公司的關係,也不固定。知情人士說,四家平台公司與中民投的合作形式,各不一樣,要看各自與中民投談。但整體上相同的是,由中民投提供資金支持,這些平台公司在市場上尋找目標公司,進行兼併收購。不過,中民投不會參與到具體的企業運作和管理。

在光伏和船舶板塊,也分別由若干平台公司組成。其合作模式,與鋼鐵幾乎一樣。據悉,目前這些平台公司,已經開始各自展開收購行動。

據悉,民生銀行此前在與相關部委或合作平台討論鋼鐵板塊時提出的設想是,通過收購兼併,在全國掌控1億噸左右的鋼鐵產能。在此基礎上,成立統一的鐵礦石採購公司和鋼材銷售公司。

不過,一位鋼廠人士對經濟觀察報說,上述想法,在實際操作中還存在難度。目前的業務進展也還沒到那個層面。

中國版摩根大通待考

但相關政府部門對中民投的上述模式很感興趣。國家發改委的一位官員對經濟觀察報說,「無論鋼鐵、光伏還是船舶,都是中國目前產能過剩最嚴重,也是行業重組進展最不順利的行業。民生銀行提出的這種模式,打破了舊有思維。是一個很好的創新和嘗試,國家發改委很支持這種嘗試。」

中鋼協常務副秘書長李新創對經濟觀察報說,此前私下曾聽民生銀行的人聊起過成立中民投,進行兼併重組的計劃。這是一個很好的想法,如果中民投真能通過兼併重組做到1億噸的鋼鐵產能規模,對全行業來說都是一個比較好的事情。

據悉,在收購兼併大量鋼廠之後,中民投還將投入另外一個專門的團隊,主要負責運作各地鋼廠的資產盤活。一個被洪崎私下提到的模式是,根據國家政策和地方的實際情況,進行鋼廠產能的整合,然後進行產能置換、土地盤活和商業開發等。甚至不排除,在舊有的廠區或土地上與地方政府共同規劃開發各種功能區。這一業務需要地方政府的配合,它有助於中民投盡快實現盈利,彌補在三個產能過剩行業收購中的成本。

業內人士稱,中民投要想實現上述計劃,需要大量資金。中民投是想希望通過幾千億的基金,來撬動一個上萬億資金規模。今後一段時間內,中民投還將通過各種手段募集資金。

此前,有猜測稱中民投的定位實質上將成為民生銀行的控股平台。但根據經濟觀察報獲得的信息,中民投將成為與民生銀行平行的業務關係,兩者之間不是母子公司或者上下級公司,而是在不同的領域各自開展業務,但並不排除中民投會與民生銀行下屬的一些金融業務發生整合。

接近民生銀行的權威人士介紹,中民投在成立初期,「會把精力放在併購上,會收購一些銀行及信託公司的股權,但這裡的銀行不是指民生銀行」。另一位接近民生銀行的人士則指,在中民投成立之初,民生電商、民生金融租賃及民生加銀基金或將是優先被中民投吸納的金融資產。

不止於此,籌建時就定位於民營企業走出去的中民投,也會在推動民營企業更有效率地進行海外投資方面有不少動作。而此前媒體披露的「政策支持」也將聚焦於這方面。「可能和中投類似,國家會在外匯使用上有些政策傾斜。」一位接近中民投股東的權威人士指,海外資源類產業的收購也將是中民投的業務重點。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653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