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經理人不可打、不可罵可殺


2011-4-11 TCM




他們,是外人而非家臣 和公司道不同,隨時得準備走人

所謂專業經理人,就是跟公司過去沒什麼淵源,而是憑藉自己在特定領域的聲譽與功能強項被聘請進來的。套用日本戰國小說的字眼,他屬於外人,不是一起跟老闆打天下的家臣。

家臣可打、可罵,但不可殺;專業經理人不可打、不可罵,但可殺。因為他沒有大股東的身分,評價他的指標是績效,並沒有一路走來的情感,他要有心理準備,哪天只要績效不如預期,或者跟這個企業的核心組織志不同、道不合,可能就要分道揚鑣。

為什麼要從外面找專業經理人來掌舵?因為有些事情是同性繁殖不出來的,需要借重外來的專業經理人給予不同的刺激。他們沒有包袱,可以大刀闊斧的革除弊端,替組織帶來一些改變,只要能夠證明自己做對了,揭開組織裡面的盲點,那就成功了。

當年宏?皏恅鶨_,可能基於區域性或互補性的考量,因為全台灣沒有人懂歐洲市場,而且蘭奇所帶來的高目標、績效導向、數字化管理,是這個企業較少著重的。 就像劉邦對韓信登台拜將,用的是他在戰場的才幹與軍事謀略,但是當天下逐漸平定之後,你不可能還把韓信局限在一個帶兵官,只要他聽命打仗,他開始有想法 了。

蘭奇也是一樣,如果只是叫他做個主管,那不會有事,但如果是把他拔擢到CEO,那他一定要involve(涉入)更多,要對董事會發表策略,這就牽扯到DNA融合的問題了。

董事會的運作其實就是一家公司文化的具體呈現,外來的人不進到董事會大概都沒事,一進入到裡面,大家在某些議題上就會開始交鋒。

蘭奇這件事所代表的,可能是他一個人的外來文化與整個宏?眭漱憭あb對抗。對董事會來說,要嘛放手接納他的意見,要嘛說服他,否則雙方就會水火不容,這個不是只有在宏?痋A任何公司都一樣。

他們,績效是最大武器 若想融入公司,就要有人和

專業經理人必須要認清一件事:人家找你來,是要你完成一些階段性的任務,你一開始沒有文化情感做基礎,績效就是你最大的武器。人家對你是以成敗論英雄,沒有做出業績,就永遠無法成為核心份子。

今天蘭奇的離開,談不上什麼組織變革,可能就是個人與組織理念上的衝突,這其實很平常。只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財測失準只是表面上的理由,實際上的理由 是,「我沒有辦法跟你溝通,我們沒有辦法變成一個team(團隊)。」這就是講到長久以來與董事會所代表的的文化、理念不合。

過去蘭奇有戰功可以倚靠,所以可以坐大位,董事會就算無法跟他「融合」,最起碼還會「容忍」,但當你戰功不再,跟不上外界變化,在戰場上又失利,人家當然 開始數落你的缺點。 你看像惠普(HP)的菲奧莉娜(Carly Fiorina,前任執行長),連續十幾季財測失準,以蘭奇的例子來看早就被砍掉十幾次了,但為何沒有?因為她戰功還是彪炳嘛!她最後不容於HP是為什 麼?跟HP文化形成衝突嘛!HP是一群技術工程的男性組成,企業文化保守,怎麼可能毫無限制的容忍一個女強人用行銷主導大局?最後她就在芝加哥機場附近一 家飯店臨時召開的董事會中,被通知解職的。

所以,專業經理人如果希望自己能夠長久不失業,就必須要有績效戰功做基礎;但不是說光有績效就夠了,績效只是說明你比別人強,如果你想融入這個家,你還必須要能服眾。

《射雕英雄傳》裡面,黃蓉一個小丫頭,既非丐幫出身,憑什麼當上丐幫幫主?第一,她武功強,別人不會打狗棒法,她會;第二,她有智慧,看到別人看不到的東 西,揭開陰謀,拯救了這個組織;最重要的是,她不恃功而驕,反而禮賢老臣,常常跟他們攪和在一起,請教他們的意見,讓這些老臣覺得自己很被尊重。

如果拿國內的企業當案例,台達電海英俊(台達電執行長)就是最好的例子。原本找他來只是要補台達電工程師文化中的不足,但他不只把自己的財務能力注入到這家公司裡面,而且自己還很謙虛的學習了很多科技產業知識,這就讓他慢慢跟這家公司合為一體。

但也有一種專業經理人就像急診室醫生,完成階段性任務就隨時準備走人,他們不喜歡像家庭醫生一樣,與病人成為朋友,一輩子替病人牽腸掛肚。這種專業經理人就像浪人,不斷轉換新環境,找尋新的挑戰,那就無所謂與公司文化融合的問題。

如果站在董事會的角度看,從外面請一個專業經理人來,絕不會希望讓他變成仇人,而是想辦法讓他變成自己人,變成兄弟、朋友。

只是大多數時候,雙方的文化差距就像水(代表本家文化)與火(代表外來文化)。以易經卦象來看,水火可以既濟,也可以未濟,水在上火在下,這個火就可以讓 水沸騰產生能量,但是如果火太大水就會乾,水如果從上澆下大火就熄了。最好的結果當然是水火共濟,接納外來的人帶來的新思維,把它調進自己原來文化的 DNA裡面,改造組織體質,但這裡面需要有很大調和鼎鼐的勇氣與智慧。

真正的領導人,要有智慧、眼界、心胸。《老子》第三十三章說道: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辦不到這件事,都無法當真正的領導人。這個學問,不要說宏?痋A就連HP、IBM這些看似國際化的大公司都還不見得拿捏得很好。 Nissan(日產汽車)、Sony(索尼)也在非常時期,引進外國人來領導變革,但是創新改革完了之後,一樣請他們走人,最後也沒有真的讓他們日本這些 企業的文化融合。

他們,不合拆夥很平常 董事會有能力,什麼人都能駕馭

有些企業就一定是專業經理人、家臣輪流上陣。你看像福特(Ford),早期是家族掌權,後來就換專業經理人;HP、蘋果(Apple)都是這樣,IBM也 是,一定交互這樣做。如果專業經理人沒有出問題,那很好,他帶來新的刺激,改變了我的DNA,就像器官移植,好的話就是基因改造,如果排斥,就拿掉吧!只 要你有能力,什麼車都能開,什麼人都能駕馭啦。

這個能力,我講的是董事會的能力。董事會就是一個企業文化具體的展現,你只要看一個董事會的成員、他們開會講話的方式,就可以知道這家公司的文化是什麼樣的文化。董事會能「容」,能夠把專業經理人融合到整個公司,那就OK;不能,就是請對方走路,如此而已。

綜觀整件事,其實說穿了不過就是一個組織成長的必然過程,過去戰功彪炳的蘭奇,面對當前的失敗,如果肯放下堅持,選擇成為這個團隊的一員,大家一起向前 走,促成「異族通婚」,那當然是一件美事;即使不是如此,他也可以跟大家握握手笑一笑,瀟瀟灑灑的繼續往前走。合則來不合則去,無所謂誰對誰錯。

專業經理人必須要認清楚,就是短期固然是成敗論英雄!但若是想在企業要進一步發展,要能夠體會:「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要和光同塵,不要持盈而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914

國美炮轟京東不可持續 劉強東聲稱要干掉對手

http://www.21cbh.com/HTML/2011-5-26/5MMDAwMDI0MDY5Mg.html

國美電器與京東商城隔空對掐著。

昨天,在上海舉行的「國美電器網上商城底價運動與云戰略發佈會」上,國美電器總裁王俊洲表示,2010年國美營收突破1000億元,他完全不相信,一個100億元採購規模的電商企業,能比一個1000億採購規模的企業「更有價格優勢」。

2010年,京東營收為102億元,約為國美電器營收的1/10。

京東董事長兼CEO劉強東不怕。前天,他在微博上如此表態:「本想忍住不說!可是實在難受:遇到十倍於自己的對手就繳槍絕非創業者該有的精神!用3000萬幹掉3個億的企業才是創業者該有的追求和氣質!終於可以洗洗睡了!」

王俊洲的表態,是在配合國美電器電商領域的新一步。繼去年11月併購大家電電商庫巴、今年4月國美自有品牌網上商城正式上線後,國美昨天再度公佈了自有品牌「國美網上商城」的新目標。

「未來2到3年,國美網上商城將佔國美電器營收的10%以上,佔中國網購市場營收的15%以上。」他說。

他表示,達到這目標,國美有三大優勢,即供應鏈管理系統、覆蓋全國的物流配送、長期可持續的低價。

國美電器電子商務總經理韓德鵬對《第一財經日報》說,2011年,公司將加速擴建物流,自建31個倉儲、112個物流配送中心,覆蓋300多個城市。他透露,公司已在上海嘉定工業園規劃一個200畝的物流基地。

王俊洲說,這些資源加上正與供應商融合的後台信息系統,可引領中國電商業。目前電商,賣數碼、光盤、書沒問題,但一賣冰箱等大家電,就算「從北京到涿州」都難。

韓德鵬不點名說,某電商總說自己最便宜,但不可持續,因為其採購凌亂,東拼西湊,很多產品甚至從國美買走然後再賣,且總搞些充滿玄機的營銷,東西便宜,但消費者就是買不著,因為它在「炒貨」。

昨日有媒體說,京東部分低價家電來自國美,後者監控到,許多低價促銷產品被某「黃牛黨」買走。韓德鵬說,前不久國美曾拒絕一個3000萬元的黃牛黨訂單。不過京東相關人士否認這一說法,強調與上游供應商合作緊密,擁有正規進貨渠道。

關於低價,劉強東根本不吃國美這套。他之前表示,就是要比蘇寧、國美低。並強調,國內一些家電上市公司利潤率不到1%,京東給它們的利潤比國美和蘇寧高3%。他甚至說: 「從事電子商務一定要走價格戰這條路,如果逃避只有死路一條。」

眼下國美網上商城的價格似乎不如京東有優勢。韓德鵬說,不出3年,將能做到比京東更便宜。

王俊洲認為,家電網購拼的是實力,光「燒錢」拼低價沒用,不可持續。因為,任何公司股東都希望賺錢。

這 讓人聯想起剛獲得15億美元融資的京東。截至目前,京東已連虧幾年。劉強東表示,公司虧損,主要原因是投資過大、物流成本過高,如果不計算物流投入,京東 兩年前就盈利了。去年4月,他曾對本報表示,物流能力短缺導致京東無奈有意踩剎車,放緩增速。上週他又表示,如果上海的亞洲一號項目(物流基地)順利建 成,2012年下半年某個月有望實現盈利。

不過,儘管國美以及蘇寧對京東頗有微詞,但它們的電商規模依然遠不及京東。國美內部人士透露,公司網上商城改版上線1個月,增長了600%,單月營收約1.4億元,約等於2010年全年營收。

國美網上商城內部人士稱,公司希望今年到20億元。但這不及京東2010年的1/5。而國美旗下另一電商子品牌庫巴,2010年營收約5億元,2011年目標為10億元,同樣遠不及。

而昨天劉強東在微博裡表示,公司年初預計今年營收240億元至260億元,現調整為280億元至300億元。這一數據已接近國美、蘇寧實體店營收的1/4。

蘇寧相關人士斷言,如果只算家電類產品,京東增長不可能那麼高。劉強東很坦誠地透露,日用百貨部分增長了522%。

不過,儘管口角橫飛,中國電商市場卻在迅速壯大。國美們、京東們均多次強調,這一市場目前還處於初期階段,市場還沒有真正意義上的領導者。眼下,它們仍在野蠻生長,時而兵戎相見,時而惺惺相惜。

韓德鵬透露,國美網上商城正快速擴張,正在北京建一個2萬平方米的辦公中心,今年員工人數將從520人擴張到1200人至1400人。

蘇寧易購之前表示今年將組建6000人電商團隊,不過內部人士透露,其中有與實體部分共享的人力。

京東更瘋狂,宣佈獲得第三輪15億美元融資的當天,劉強東說,幾乎全部投到物流與技術研發的建設項目中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296

有危險就逃,有何不可? CUP

http://nodeadcow.blogspot.com/2011/08/blog-post_28.html

經過股市赤色的八月,不少人的傷亡比金融海嘯更慘重,據我的觀察以下幾個原因是可能的:

  • 沒有發生瘋漲的階段已進入狂跌。
  • 大量 Insiders Buying,令人有錯誤安全感。例如四叔、誠哥、郭氏兄弟等,還有不少二三線股都有主席/管理層買入或者回購動作。
  • 不少股票以及大盤「估值便宜」甚至貼近上次金融海嘯的低位。


市況分析我已講了很多,今天我想講的是一些理念上的東西。

有「價值投資者」云:不要聽見戲院失火,便先搶跑,由真的確認失火才決定逃跑不遲。

我的看法是,搶先逃跑有何不可?若是流料最多是浪費了一張票。倘若真的失火,走避不及,被人踏死、燒死或者被濃煙焗死,那就寃枉。


像中人壽那樣,大家一早已知保單增長緩慢、市場競爭加劇、投資收入不濟,股價率先下跌反映,死硬派投資者硬是不信。要真的開出個極之不濟的業績才肯面對現實(有的甚至仍未面對現實),那已經太遲。

例如地方債務壞賬、集資問題、以及策略性投資者大舉減持問題不斷困擾內銀股,令其估值即使在低位仍然股價下瀉不止。不少價值投資者 仍在爭拗地方債務問題之真偽,策略性投資者沽貨乃愚蠢行為之類。其實不論那地方債問題是真是假,人們沽貨是否愚蠢。這兩三年持有內銀的人已經輸了,股價於 幾年間並無寸進,並繼續向南走。真相是什麼已不再重要。股票乃高風險投資,幾年間沒有回報已無法令人接受。

不斷有人用估值低廉來麻醉自己,並沒有認清股票市場是買未來,而不是買現在或者過去。在未來日子,公司盈利倒退,那麼估值是否便宜 已十分明顯。尤其是週期性企業,由幾倍P/E變成幾百倍甚至沒有P/E並不稀奇。在聲稱估值便宜之前,有沒有好好分析宏觀環境、行業環境的轉變如何影響公 司盈利?看到「最準分析員」不斷用歷史數據來做估值模型出目標價,實在啼笑皆非。

索羅斯成為投資界的傳奇,其宏觀分析十分精準全面為其一,最重要還是他認錯認得快,斬纜夠快夠果斷。假如索羅斯次次都要見到戲院出火才逃跑,量子基金肯定晨早被KO。

如我之前所講,自己的賬戶盈虧會說話。倘若自己的戶口見紅得要命,在堅持己見前宜請三思。大幅虧損不外乎兩個原因:一是錯方向、二是錯 Timing。只要兩者中其一,都是錯誤。投資首要任務是避免虧損進而賺錢,其他一切都不重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229

八A總裁的「不可侵犯性」 張忠謀最知道


2011-9-12  TWM




政府控制匯率,韓國做得比台灣 好!」九月二日,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以此評論台幣匯率政策,立即引來央行「糾正」,在四日發布的新聞稿中,央行列舉五大理由反駁張忠謀;其中第一個重要糾 正,是「政府不能控制匯率。」只是,對於這個糾正,張忠謀恐怕會感到一頭霧水。

不過就在五月中旬,央行才引用了張忠謀的文章,藉以宣導央行 管控匯率的正當性。五月十七日,央行發布新聞稿「對︽今周刊︾七五一期封面故事之評論」,文中強調:「企業界不乏對本行匯率政策支持與肯定之聲音。」首先 即舉例,「張忠謀先生在︽經濟日報︾為文指出,……央行在此情況下對台幣匯率及時採行有效管控,實屬必要的防禦措施。」從五月十七日的新聞稿看來,張忠謀 當時已認為「央行對台幣匯率『有效管控』。」而這樣的評論,央行不僅認同,甚至視為「企業界的肯定」。

同樣是「張忠謀評匯率管控」,贊許央 行管控有成時,央行樂得開心笑納,批評「匯率管控努力不夠」時,央行卻說「不能控制匯率」。面對正反評論所作出的自我矛盾兩極反應,令人莞爾之餘,也加深 了「匯率政策一言堂」的負面形象。

(楊紹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711

貨幣政策不可放鬆 謝國忠

http://magazine.caixin.cn/2011-10-14/100314041_all.html

  如果現在放鬆貨幣政策來緩解投機者流動性緊張的壓力,將會對經濟造成巨大傷害。如果把宏觀政策重點從價格穩定上移開,必將鑄成大錯

謝國忠

 

  當前,很多民營企業,尤其是溫州民營企業的破產,主要是由於借貸資金投機情況的惡化。將這種現象定性為貨幣緊縮擠壓中小企業是完全錯誤的。正常企業不會僅僅因為借不到錢而破產。只有燒錢的投機行為才需要不斷借錢求存。

  如果現在放鬆貨幣政策來緩解投機者流動性緊張的壓力,將會對經濟造成巨大傷害。實際上,2008年至2010年間的過度貨幣擴張,通過成本膨 脹,以及由資產通脹造成的獎勵性投機擠壓了真正的企業。另一波貨幣擴張將會再次放大投機在中國經濟中的比重。最後的崩盤將會更加慘烈。

  在很多二三線城市,高利率借貸已經發展成為龐氏騙局或金融傳銷。金融傳銷的破壞性遠遠超過普通傳銷,如果不能及時抑制,明將帶來廣泛的社會不穩定。

  中國正面臨勞動力和能源短缺。要獲得另一輪高增長,中國必須實現經濟再平衡,從勞動力和資源密集型行業向高附加值產業轉型。

刺激措施不可重複

  地下借貸在中國興旺已久,原因在於中國國有金融體系無法滿足市場的需求。地下融資是出口導向型經濟繁榮的主要推動力。長三角和珠三角的中小企業從其融資能力上獲益良多。

  非正式渠道融資是全世界中小企業融資的主要來源。正規金融機構缺乏能夠有效服務中小企業的成本結構。因此,政府不應該因為非正式融資渠道的弊端而取締之。

  然而,過去五年,中國地下融資已經從實體經濟活動轉向了房地產和金融投機。由於大規模金融擴張,投機利潤很高,同時實體企業由於全球需求疲軟和成本上漲的壓力受到很大抑制。

  應當批評地下融資本身創造了泡沫嗎?事實並非如此。沒有金融機構可以對抗宏觀環境。即使是管理最好的銀行也很難在寬鬆不變的貨幣環境中生存下來。沒有金融機構可以對抗宏觀環境。2008年金融危機以及當前的歐元債務危機就證明了這一點。

  在中國的貨幣擴張發展成為房地產泡沫的過程中,銀行發揮了主導作用,地下借貸則起到了支持作用,常常為獲得銀行借貸資格所需要的虛假股權融資。

  地下融資市場的借貸利率從20%到100%不等。幾乎所有實體經濟企業的利潤都難以負擔如此高的利率。其借款人只能希望通過資產升值來償還貸款。

  比如,在貨幣緊縮限制了銀行借貸的情況下,土地所有者就轉向高息貸款來保有土地持有量。例如,2008年很多房地產開發商把緊縮看成是暫時的, 因此把高息貸款看成是捱過短期緊縮的橋樑貸款。緊縮很快結束後,一如他們所願,土地價格大幅上升,遠遠高於他們所要支付的利息。

  銀行借貸限制和地下融資市場高利率所反映的流動性問題,是由於需求過高,而不是供應過低造成的。當前的貨幣增長在正常情況下是足夠的。過高的需求主要來自房地產行業。根據去年的價格,真正開發中的房地產價值超過了GDP50%。

  走出當前流動性問題的途徑是房地產業要緊縮。價格下降之後,房地產市場的流動性需求就會減少。相當一部分開發商的破產是必要的。若非如此,緊縮政策就會無效,經濟就會像往常一樣依靠泡沫獲得增長。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改變了中國政府的思維,從打擊通脹轉向了支持發展。這一決定似乎並不明智。中國的勞動力短缺在當時已經非常明顯了。經濟 刺激大大加劇了通脹問題,同時,由於實體經濟機會短缺,貨幣增長基本上都已經進入房市。當時不明智的經濟政策造成了現在的很多困難。

  期望政府現在能夠放鬆政策,刺激經濟增長,是極不明智的。另一輪像2008年那樣的刺激措施將會在中國引發超級通脹和超級投機。後果將不僅僅是另外一場泡沫,而是可能會導致全面的政治變革。很難想像中央政府會如此鋌而走險。

  高息借貸的繁榮始於房地產市場,近來已經發展成為一場「龐氏騙局」。由於實際利率過低,股票和房地產市場受到抑制,並且實體經濟活動利潤率也很 低,儲戶們便會輕信像高息借貸這樣的機會。他們擔心銀行存款按實值計算會貶值。同時,20%至100%的利率會帶來迅速致富的希望。許多人寧願相信其可持 續性,夢想幾年之內即可致富。

  「龐氏騙局」就是一場再分配遊戲。不幸的是,最後拿著袋子的人常常是最脆弱、最容易受騙的人群。這是傳銷首次在中國成為金融問題,中央政府現在就應當調動安全機構處理此事,控制風險,以免釀成災難。

通脹仍是主要挑戰

  在正常情況下,中國當前的貨幣增長水平可謂綽綽有餘。今年8月,廣義貨幣(M2)同比增長了13.5%,遠低於前幾年20%的水平,但是仍然遠遠高於中國的潛在增長率。中國儲蓄總資產是2011年GDP的2.3倍。因此,高於經濟潛在增長率的貨幣增長將變成通脹。

  另外,目前的M2增長率可能低估了真實的貨幣增長幅度。商業銀行積極從事表外活動,以應對更嚴格的貸款限制;信託業蓬勃發展;地下高息借貸市場方興未艾。這些都並未完全體現在貨幣統計數據中。如果把這些都考慮進來,我懷疑廣義貨幣增長率將達到16%。

  通脹仍是中國面臨的主要挑戰。過去十年間,貨幣供應大幅增長,正在造成通脹的後果。現在的貨幣增長尚未低到可以消除通脹的水平。中國仍然沒能真正控制住通脹問題。

  結構性調整讓中國經濟更容易發生通脹。持續30年的獨生子女政策減少了現在的勞動力供應。中國體力勞動力供應完全沒有增長。除非能夠大幅降低增長率,勞動力短缺只會更加嚴重,從而推高通脹。

  能源短缺是推動通脹的另一個因素。包括超過政府批准份額之外的生產在內,2011年煤炭消耗總計約為40億噸。建立在如此高消耗基礎上的兩位數 增長是不可持續的。運輸系統也將運力不足。同時,各個產地的生產水平可能都已經達到頂峰。中國增長模式是高能源密集型。如果煤炭消耗增長率仍然在如此高的 基礎上保持兩位數增長,能源價格將會持續通脹。

  儘管月度通脹數據可能會有波動,有時甚至會出現冷卻跡象,但基本力量依然是推動通脹的。如果把宏觀政策重點從價格穩定上移開,必將鑄成大錯。

放緩沒有不利影響

  跟十年前不同,現在的經濟放緩不會帶來什麼不利影響。體力勞動短缺仍在加劇。放緩不會造成就業問題。將要破產的中小企業可能會讓員工下崗。但是,受到影響的工人可以很快在別處找到工作。

  每年大約有600萬高校畢業生面臨就業問題。至少在剛入職階段,大學畢業生和非大學畢業生工資幾乎沒有差距。大量的大學畢業生找不到滿意的白領工作,只能在家待業。考慮到他們父母為大學教育所支付的費用,情況難以令人接受。這是一項社會不穩定因素。

  然而,在當前模式下,建築業和製造業是推動增長的力量,它們需要的是藍領工人。大學畢業生就業不足的解決之道在於增長模式向高附加值業務轉型。

  中國下一輪增長必須降低勞動力和能源密集程度,否則通脹將會破壞任何推動增長的努力。中國必須推進經濟改革,更多發揮市場和民營行業的力量。如果仍然由國有企業主導,勢將造成大項目主導型增長,這很容易造成通脹。

  中國經濟再平衡的起點應該是限制政府收入。2011年財政收入和國有企業利潤佔GDP的30%。考慮到國有企業的資本支出遠高於其利潤,地方政府也在增加純借款來加大支出,可以得出結論,政府和國家花掉了經濟一半的錢。

  中國民營企業和家庭部門在過去十年被邊緣化了。消費只佔GDP的一小部分,因為家庭部門沒有能夠支撐高消費的現金流。除非政府能夠從經濟中少拿錢,把更多的錢留給家庭,大項目建設就會繼續主導經濟。

  同時,當前的經濟結構把盈利機會大都留給了國有企業。留給民營企業的都是低利潤行業,比如輕型製造業和零售業。只有房地產業能夠通過地價高漲帶來較好的回報。這就是大量民營企業轉向房地產發展的原因。隨著房地產泡沫的破裂,民營部門會更加壓縮。

  中國經濟再平衡應當始於並且止於限制國有部門的規模。舍此之外的其他舉措,都只是在轉移注意力。要限制政府規模,首先需要減稅。比如,個人所得稅最高稅率應當從45%降至25%,增值稅稅率應當從17%降低到12%。

  通過再平衡,中國經濟將會轉向高附加值的增長。只有到那時,中國的高增長率才不會引發通脹。

  作者為玫瑰石顧問公司董事,經濟學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556

環保只是藉口 徵收廠地才是目的 揭開「毒蘋果」事件背後不可說的祕密

2011-10-31  TWM

 


一塊塊工廠用地,如今大漲,成了中國地方政府都市更新的目標,台商被迫賣地遷廠,這導致可成的空汙事件,以及正發生的蘇州遷廠潮、昆山逃亡潮。

撰文‧楊方儒

「我們要工作,我們要生存!」「方案不出台、機器不可拆!」迎風飄揚的白布條上,明白寫著年輕工人們的簡單訴求,這是十月二十日,發生在蘇州新區的獅山路 上,冠捷科技工廠前聚集三百名員工鬧事,抗議冠捷要遷廠。

冠捷是世界第一的顯示器製造龍頭,有一流的經營管理團隊。其遷廠計畫與同樣是世界第一、最近陷入空汙疑雲的可成,在蘇州地區均引起關注。

十月中旬,蘋果機殼供應廠可成遭勒令停工,在台商圈丟下震撼彈,在這之前,大陸中央電視台才點名台灣二十七家蘋果供應鏈廠商涉及汙染環境,被視為「毒蘋 果」。

中國嚴查蘋果供應鏈廠商的環境汙染問題,外界普遍認為背後恐與中美貿易戰有關,但《今周刊》採訪團隊深入內地採訪調查發現,這一連串社會事件幕後,就是地 價上漲!長三角的台商口中盛傳:工廠土地越來越貴,肯定會被逼走!

巧合?毒蘋果其實是煙霧彈十多年前,中大型台商只要願意到蘇州、昆山設廠,地皮都是政府送的,雖然擁有產權,但是要自力打通上下關係、推動工廠地目變更肯 定不容易,因此最終只有被政府徵收的出路。

「都是地方政府在搞鬼!」一位老台商會長對記者分析,可成自前年轉進蘇北宿遷,投資額達六億美元、用地達一千五百畝,是蘇州三廠的兩倍以上,整個長三角無 人不知,「這個時間點,因為空汙問題被鬧大,顯然不是巧合!」的確,昆山、蘇州這些台商密布的地方,如今工廠附近住宅、公寓大樓林立,不可能只有可成一家 有環保問題,尤其是玻璃、橡膠等傳統產業,排放量也只在多與少之間,為什麼沒有成為媒體焦點?事實上,蘋果的供應鏈查核,在鴻海員工跳樓事件後,已經是各 大品牌中最嚴格的,中國的環保組織也公開表示,不只針對蘋果一家,其他科技品牌的供應鏈也有問題,「毒蘋果」顯然只是一個偽命題。

目前蘇州政府與鳳凰城社區,向可成要求的賠償金額,是一位居民五萬人民幣。但可成董事長洪水樹已經明確對內宣示,絕對不會輕易妥協。現階段完全停工的可 成,員工還是每天上午八點上班、下午八點下班,雖然沒有事做,但大家心情都很緊繃。

上周,可成重啟一條產線試生產,但很快就被告密,政府第一時間就來查核。這看得出來,地方政府與居民站在同一陣線,向台商要求賠償,公部門並且藉此施加壓 力,希望工廠能夠搬走,未來都市更新的過程中,肯定有很多油水可撈。有了這次經驗,除了已經確定的宿遷之外,可成內部很明確的方向是,絕對不會把雞蛋放在 同一個籃子裡,洪水樹也正考慮向廣達租借常熟的廠房。

關鍵,長三角地價節節高升「台商都是在黃金地皮上,當不賺錢的黑手!」移居剛滿十年、昆山迦普科技廠長程昶原,比較自家個位數的毛利率,以及坐直升機飆升 的土地價格時,雙手一攤,嘴角上揚,現出苦笑。

蘇州新區台商群聚,除了冠捷外,和碩、明基都擁有數萬名員工規模。今天的蘇州新區,好比台北板橋,過去雖然都是工廠,但將來可要變身成為六本木!走在冠捷 所在的獅山路上,高級餐廳沿路都是,日本料理店開了一家又一家,價格雖然比台灣還要高出兩、三成,但每晚總是擠滿本地老饕。

冠捷科技集團積極配合蘇州市高新區為落實獅山商貿區發展規畫的﹁退二進三﹂(退出工業、引進商貿)政策,計畫將蘇州工廠現有加工製造的基礎,轉化為高科技 的研發、銷售管理中心。此一重大的轉型工程,也獲得地方政府的肯定;而留下的八十餘畝土地,將由政府收回,活化成為商辦、公寓大樓,促進地方繁榮。

可成的蘇州三大廠區,則擁有六百五十畝土地。目前可成內部已經確認,復工之後將陸續減少生產規模,最終會撤出蘇州。如果工廠用地全數被政府徵收,必然會是 股價大利多。

關鍵在於,被徵收的價格,肯定是當年的好幾倍!以冠捷在蘇州新區來說,一畝如果淨賺五十萬人民幣,就有超過三億五千萬台幣入帳。這對冠捷的財報肯定不無小 補,可成的出售地皮總值更可觀,估計在十億台幣以上。

最近這一波,靠房地產致富的老台商確實不少。冠軍磁磚的蘇州工廠用地五百畝,上半年就被政府高價徵收,十三年來辛苦生產一塊塊磁磚的利潤總和,都還沒賣地 來得多。

但更多的時候,台商是被迫遷廠。在昆山漢浦路設廠的欣興電子,當年設廠時四周一片荒涼,但現在可是熱鬧得很。尤其欣興生產的電路板,本來就是高汙染行業, 加上四百畝工廠地塊方正,昆山政府早就逼著欣興搬走。

這是長三角政府「騰籠換鳥」的大方向,台灣人正像游牧民族一樣必須遷徙!長三角確實正走上珠三角後塵,接連出事的溫州、蘇州、昆山都是縮影,製造業真的很 難混下去了。

倒閉!利潤空間被多重擠壓但他們能去哪裡?四川、河南都是選項。「河南零地價,什麼都是零!」蘇州北勝模具董事長康兆龍,評論起河南最近招商的積極。

至於如果回台灣,彰濱工業區,甚至部分用地閒置多年的台南科學園區,也都是不錯的打算。畢竟人親土親,鮭魚回流政策上更有優惠。

面對大陸改變重心產業,不再獨厚製造業,昆山的大小台商,最近確實個個愁眉苦臉,香菸不離手,台商關門早已不是新聞。

昆山當地的一個老梗是:韓國人、台灣人與昆山人,在陽澄湖旁邊說嘴,較勁誰最有經濟實力。韓國人先把三星手機丟到湖裡說:「韓國什麼不多,就是手機多!」 台灣人則把筆記型電腦跟著丟進水中說:「台灣什麼不多,就是筆電多!」 最後到了昆山人,他看了看左右,把台灣人丟進湖裡面大聲說:「昆山什麼不多,就是台商多!」昆山戶籍人口六十八萬,移居的台商、台幹、眷屬則有十萬人上 下,走在路上總是會聽到閩南語傳入耳裡。他們多半都是筆電生產體系的一員,包括模具、注塑、零組件生產、組裝代工等。

從○五年開始,昆山取代了台灣,成為全球筆電出貨重鎮,但從今年開始,這條完整的食物鏈,開始分崩離析。

關鍵在於利潤空間擠壓,大家都不賺錢了!不論台企與陸企,都面臨找不到工人、原物料成本飆漲、稅負減免終止、人民幣飛漲造成匯損、供電不足導致出貨不穩, 還有票期過長與銀行緊縮銀根,現金流左支右絀。

「上游、下游都是怪獸!」康兆龍說,上游原物料供應很硬,下游筆電代工廠客戶更硬,兩邊價格都是別人決定,自己只能當夾心餅乾,賺一點辛苦錢。

長三角有上萬家模具廠,營業額都不大,大廠的採購人員,對於供應商每天的產出,全都算得很精準,甚至每一分利潤,大廠都瞭若指掌。而小廠為了要賺錢,很多 都只能「減料」,像是在高價塑料中,摻入一○%低價塑料,但這是在玩火。

「都在泥淖中,有人開始在關門!」程昶原則預測說,如果第四季筆電訂單拉不上來,明年上半年肯定會有中小企業倒閉潮。以仁寶來說,今年原本樂觀預估的五千 五百萬台出貨量,已經下修至四千二百萬台,中小供應商當然更慘。

「昆山房價怎麼會漲?因為人要愈變愈少了!」另一位做電子貿易的台商也一語道破。

難混,中國製造業優勢不在昆山的台流,確實變多了。一些台灣人,在餐廳裡頭攀親帶故,結帳時卻故意不付錢,甚至一起去喝酒唱歌後,找個藉口就先溜了,他們 沒有面子回台灣,但在長三角也很難混。

前任昆山台商協會會長蘇來得,去年底就成了「落跑會長」!他的工廠,主要生產筆電用的印刷電路板,客戶包括鴻海、仁寶、緯創。一夕之間,全家人間蒸發,留 下三百多位錯愕的員工。

生產成本低、固定成本低,是中國製造業的一貫優勢,但這些優勢如今真的都不見了嗎?眼見這一波蘇州遷廠潮、昆山逃亡潮,答案真的不需再懷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923

銀行畸形增長不可持續--A股ROE拆解(截止3季報) 歲寒知松柏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7a300f0102dun2.html

银行畸形增长不可持续--A股ROE拆解(截止3季报)


一、總市值超過GDP的一半,總資產超過GDP的2倍,股市在國民經濟中的代表性越來越強;
二、16家銀行佔到全部A股淨利潤的47%,嚴重畸形,並且趨勢仍在向上,是否可持續?
三、銀行保險的資產佔到2300多家A股的77%,以17倍的槓桿向其它經濟個體抽血,金融脫媒是進是退?含未上市的全部銀行總資產超過105億,為GDP的2.5倍,美國銀行業(扣除代持的證券外)為GDP的40%,歐洲為70%,日本為200%;
四、銀行ROE近2倍於普通企業,2倍於GDP增長水平,是否正常和可持續?銀行的收入佔總資產的比例為2.31%,美國在5.5%以上,因為它們證券投資、諮詢服務等非息差收入佔一半;
五、銀行6.33的PE,1.38的PB非常低,但未來利潤能否繼續增長?會不會停滯,甚至是負增長?
六、企業整體現金流差,非銀行保險企業非常差,經營現金淨流入僅為利潤的一半,總現金流負數,資金緊張;
七、非銀行保險企業,20倍的PE和2.44的PB,對應12%的ROE,並不便宜,現在利潤趨勢也不好;
八、企業資產負債率偏高,說明三角債比較厲害,周轉率偏低,槓桿偏高,財務風險較大;
九、銀行的淨利率是非銀行的8倍,普通企業5.5%的淨利率,抗風險能力如何?過去一年,通貨膨脹、人民幣升值都超過5.5%;
十、上市公司相對有較強的盈利能力和抗風險能力,未上市的公司情況會比上市公司好嗎?讓我們站在整體國家的角度,來看看全部經濟個體總的ROIC和財務槓 桿,我們的非銀行上市公司總資產收益率才4.44%,而負債率達63.3%,那麼,我們的ROIC可能只有8%左右,而廣大非上市的企業ROIC應該更 低,如果發生較嚴重的通脹,導致實際借貸利率上升,那麼大部企業將虧損,像今年很多中小企業就出現了這樣情況,這個遊戲未來將怎麼玩?

。。。。。。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531

一誤不可再誤

http://magazine.caixin.cn/2011-12-04/100334073.html

王蘭

  當年激動人心的創業板歷經兩年時間的洗禮,現在已風光不再。

  從股價看,截至今年10月底,已上市271只創業板股票,有129只復權價低於發行價,209只復權價低於其上市首日收盤價。從業績看,創業板 上市公司今年三季度淨利同比增長16.58%,而同期主板和中小板上市公司淨利增幅分別為22.08%和17.19%。說創業板「播下龍種,收穫跳蚤」有 失偏頗,但說其存有失誤不算苛論。

  監管部門也許察覺到失誤,或想平復股民情緒,針對創業板又醞釀新舉措:證監會近日推出分紅細則,要求創業板公司將分紅承諾寫入公司章程,並在招 股說明書中做重大事項提示。據報,從表面上看證監會新規主要針對公司分紅的信息披露進行了規範和細化,並未強制多少比例的現金分紅,不過業界多把這一政策 認定為強制分紅,儘管未列入硬約束,但在實際執行過程中,證監會可能會以類似窗口指導的方式要求企業進行分紅承諾。

  果真實施強制的現金分紅比例要求,將是資本市場監管上的一大創舉,是中國特色的又一次勝利。

  上市公司是否分紅、分紅多少(股息率高低),不同市場情況不一。以香港、美國為例,香港市場更重視分紅,平均股息率高些,美國紐交所稍為遜 色,NASDAQ更不太在意分紅。但這都是市場行為,是上市主體和投資者間的博弈。

  A股市場也未必「一分就靈」,滬深投資者歷來喜歡高送股而不是現金分紅。今年某些藍籌股的股息率已超過銀行利率,如工商銀行今年6月14日股權 登記日收盤價為4.45元,而分紅是每股0.184元,股息率為4.13%,超過一年期定期存款3.5%的利率,但除權後股價反跌。

  對一個股份公司而言,高溢價發行新股形成的資本公積或經營形成的利潤,是否轉股、送股、現金分紅,就權益而言對公司所有股東(投資者)沒有任何 改變,因為他們本來就是公司的所有者權益。如果不考慮交易成本,持有10股10元股票和1股100元股票沒什麼差異。不考慮所得稅,10元的股票如每股分 紅0.5元,其股價理論上將除權到9.5元,不可能通過分紅創造財富。而且按中國目前的稅制,如分紅,數量佔A股股民絕大多數的個人投資者馬上面臨20% 的所得稅成本(實際減半徵收即10%)。

  簡言之,公司某時段經營活動完成後,它帶給股東的回報水平就已確定,是否分紅、分紅多少不可能提高股東回報,短期還可能因所得稅產生負現金流。 創業板因其創新、高成長等特徵,情形更有些特別。在NASDAQ,公司宣佈分紅,股價下跌概率不會小。因為在投資者看來,公司開始分紅,意味著其高成長階 段結束。

  創新成長型公司應有強烈的融資慾望,通過高速擴張驅動利潤大幅上升,帶給投資者持續高回報(指市場股價表現而非分紅)。例如微軟,自1974年 成立以來直到2003年才首次分紅派息,雖然此前它積累了龐大的未分配利潤。派息前的近30年,正是微軟業務高速成長、股價輝煌的時期,2003年的派 息,固然有布什的減稅(股息稅從35%減至15%)、面臨壟斷指控沒法擴張等原因,實際也宣佈微軟從高成長股變成了藍籌股,其高成長期結束了。

  喬布斯生前曾堅決反對蘋果一項高達250億美元的分紅計劃,思科CEO錢伯斯同樣抱著400億美元現金不分紅。對中國創業板,高成長是大家的期 望,高成長需資金投入,扣稅分紅再融資?投資者不合算;分紅不融資業務萎縮?投資者也吃虧。那麼,分紅所為何來?

  可以理解,監管者的出發點是想保護投資者。問題是以創業板目前50倍左右的市盈率,如果沒有高成長,即使會計上什麼也不提,當年利潤當年全部分 光(不考慮現金流約束,借錢也分),扣稅後的股息率也就1.8%,對高溢價進入的股民有何意義?只是便宜了平價進入的高管和權貴PE。

  保護投資者應從信息披露、上市標準掌握、違規處罰(民事賠償和刑事責任)等入手。低市盈率的公司自願分紅當然歡迎,對高市盈率高成長性的公司來 說,強制分紅幾乎保護不了投資者,還有可能影響公司成長從而實際損害投資者利益。

  作者為投資業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797

銀行畸形增長不可持續的幾點補充 歲寒知松柏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7a300f0102dv6y.html

上個月底我寫了《銀行畸形增長不可持續》的帖子,並且後來還發表在《證券市場週刊》上了,這個帖子引發的爭議很大,朋友們的回覆很多。


我本人沒有從事過銀行業,也不是金融專業畢業的,坦白說,我對銀行業所知甚少。另外,我也不是證券從業人員,分析東西純業餘愛好,有利益傾向,也只代表我 個人,發表文章帶來的直接利益,大概就是一點稿費(目前都還沒到賬,哈哈)。所以,如果因為看我的帖子而遭受投資損失,本人概不負責,朋友們操作前請理性 分析。畢竟投資是自己的事,別人沒法強迫,賺了沒人搶,虧了也沒人賠。

我還要申明一點,我看空某個股或行業,不代表我自己沒有買。我看空它,可能只代表長期看空,但短期並不看空。我看空它,可能只代表對它的收益預期不高,不 代表預期它會虧損。反過來,我看多一個公司或行業,也是這樣。如果有人問我的持股或操作,我基本都有如實相告,賺了就賺了,賠了就賠了,沒什麼不好意思 的,再說我也不是基金經理。我寫博或發表文章,主要還是想與大家交流學習,朋友們切不可盲目跟隨操作。如果因為我水平差而誤導了大家,我只能說聲抱歉。

在我的帖子後回覆的朋友,很多都給了我有益的補充和善意的指點,對於純外行的我來說,這種結果正是我寫貼的目的和意義所在。說老實話,每次看到別人反駁我 的觀點,我就很不爽,情緒容易激動,往往我回覆時很不客氣,大家應該能感受到。但當我平靜下來時,我就會想,所謂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言利於行。如果我 有錯誤就應該改正,沒有則繼續努力,只有這樣,我才能不斷的進步,投資還是要理性,不能情緒失控。

在我帖子的後面有很多互動交流,從中可以看到我有不斷從朋友們那學習到新東西,有支持原論點的,也有很多相反的。反駁的意見我估計大概有以下幾類:
一是中國的銀行收入佔GDP的比值與歐美的對比;二是GDP收入法核算的組成部分,其中生產稅淨額和營業盈餘的比例;三是推算基數沒有還原成息稅前利潤;四是分紅對ROE保持的影響;五是通脹對ROE的影響。

第一個問題:Peanuts舉例法巴銀行總資產和法國GDP差不多,我描了一下它的年報,發現其法國的業務只佔32%,我不知道法巴在法國的市場份額如何,歐美大行,都是真正的跨國公司。我 也不清楚法巴的資產結構和具體種類是怎樣的,因為我英文完全不行,看詳細的年報非常吃力。我從另外的途徑瞭解到,法巴等歐美銀行,儲蓄佔負債的比例是遠低 過中國的。但歐美的金融業佔GDP的份額,確實是高過中國的,我從來沒有說中國的金融業比歐美發達,或者說中國的金融沒有發展空間了。另外有一點我們要注 意,歐洲的銀行,是有從中國等發展中國家賺不少錢的,而中國的銀行,目前好像還沒有哪一家真正走出國門賺錢了。我看到法巴的ROE平均起來確實不低,最近5年14%,法巴的特點是槓桿比中國的銀行更高,但淨利率比較低,不到中國銀行的一半。我看了一下匯豐控股,08年以前的ROE有14%多,最近三年掉下來了,5年平均9.82%,匯控的負債率與中國四大行差不多,94%左右。
银行畸形增长不可持续的几点补充
此圖由博文後跟貼的鄭永燦前輩指點提供,從這個圖來看,因為線條顏色太接近,好 像是英國和西班牙的國內銀行資產佔比GDP比值最高,大概230%,和中國的226%差不多(中國銀行業的表內資產是105萬億元,不包括與日俱增的票據 及理財產品等表外資產)。其它發達國家基本都在100-150%之間,我們可以看到20年前這個數據在50-100%,看來發達國家的銀行一直在加槓桿, 這是不是正好可以印證到金融危機呢?(注意,發達國家的銀行資產,其結構與中國有很大區別,中國的銀行業基本就是信貸產品。)

银行畸形增长不可持续的几点补充
這個圖是澳大利亞4大銀行的歷史稅前利潤佔GDP的比例,注意是稅前。結 合前面的那個銀行資產佔GDP的比例,澳大利亞銀行資產大概只佔GDP的120%左右,只有中國的一半。澳大利亞四大行處於絕對壟斷地位,約佔全國銀行總 資產的75%,其稅前利潤在20年前只佔GDP的1%,金融危機前升到2.3%,危機後的08年急降到1.7%,目前為1.9%。而09年的稅後只有1.12%,澳大利亞所有銀行目前的稅後利潤約佔GDP的1.5%,差不多是中國2.8%的一半,這與其總資產佔GDP的比例只有中國的一半基本相符。同時我們還要注意一點,澳大利亞等發達國家的銀行是混業經營的,其資產結構與中國銀行大不相同。
银行畸形增长不可持续的几点补充

我一直強調的是中國的銀行是畸形增長,注意畸形二字。我認為「畸形」二字,應該更多的是一個結構、比例、比率的問題,而不僅僅是總量大小的問題。比如說中國改革開發前,一味注重公平,結果喪失了效率;而改革後過於注重效率,結果現在公平盡失,我認為這就是畸形的一種。

第二個問題:arsenal歐洲冠軍指出了我對生產稅淨額和營業盈餘的概念理解錯誤,非常感謝這位前輩,起初我對他的指點還很排斥,還好他很有風度和耐心,否則我會一直錯下去。原 來,生產稅淨額不包括所得稅,所得稅包含在營業盈餘裡邊。生產稅淨額也不包括土地出讓金,土地出讓金等收入不列入gdp。我不知道這種方式在中國是否合 適,因為中國這一塊的金額不小,很明顯它是有參與財富的分配過程的。中國統計局的生產稅淨額範圍大概只有實際財政收入的一半,所以營業盈餘的實際比例有 25%左右。在扣除所得稅後,可能仍有20%左右,比我估計的高一半以上,按20%的比例估計今年全年近10萬億。這個數據對我後來的模型推算影響很大, 可能導致時間由之前的7年延長到12年。我搞模型推算,其實也只是想做一個方向性的判斷,並不是要搞出一個精確的錯誤來。

如果我用實繳所得稅和稅負來推算的話,差距會小很多。去 年企業所得稅才1.28萬億,今年大概1.73萬億(前三季1.48萬億,扣除匯算清繳的影響,考慮到歷年第四季都遠低於其它3個季度,再結合目前的經濟 形勢,我預計第四季度只有2500億左右),而我們的所得稅率是25%,扣除稅收優惠和虧損的外,實際所得稅率怎麼也不可能低於15%,因為上市公司去年 的稅負是21%,今年23%。上市公司去年實繳所得稅為4680億,佔比為36.45%,如果全國的實際稅負低於15%的話,那麼非上市的公司稅負只有 10%,這麼大的差距是不可能的,稅局也不是傻子。假設實際所得稅負是15%,那麼稅前利潤今年是11.5萬億,稅後是9.8萬億,和營業盈餘扣稅後佔比 20%差不多。但如果是20%,那麼稅前就只有8.65萬億,稅後才6.9萬億。這裡的數據有些相互打架了,我還沒搞清楚原因。由於自己擁有的資源實在太 少,網上又很難找到有用且權威的數據,所以很多時候要量化分析會很困難,經常會費力不討好。

第三個問題:有股友指出了我一個錯誤,在做非銀行普通企業的利潤推算時,沒有先還原成息稅前利潤,導致基期數偏小了。我重新測算了一下,還原成息稅前利 潤,及重新調整營業盈餘比例後,測算結果將由原來的7年變成12-15年,即12-15年後,非銀行普通企業的稅前利潤將為0。

第四個問題:「天涯路」等朋友指出我沒有考慮分紅對保持高ROE的影響。這個質疑是正確的,比如匯豐控股,長期分紅率達到利潤的60%,所以它能在持續較 高的ROE的前提下,其資產和利潤規模低於ROE增長。不過,匯控在09年也是有供股的,增發一次就回收了3年的股息。而中國的銀行,工行近5年平均分紅 不到40%,建行不到50%,招行更只有20%,並且近2年分紅率呈下滑趨勢。同時,它們近幾年都有從市場融過資,工行和招行用股息減去融資,都是負數。 建行倒是個正數,不過,其股息大部分是匯金及戰略投資者的,而上市時拿的卻是小股東的錢,所以這麼算下來,二級市場就是個負數了。

不少朋友認為未來這個趨勢會改變,中國的銀行會多派息,不融資,這樣就可以保持較高的ROE而又不至於讓資產和利潤同比例增長了。我認為這種假設是有可能 的,但是大家不可盲目樂觀,中國的銀行過去幾十年,之前是壞賬剝離讓財政買了單,實際是納稅人買了單。現在是上市及增發,還有債券,又讓我們小股民買了 單。至於那些像美國銀行之類的戰略投資者,都賺得盆滿缽滿,拍屁股走人了,他們對中國銀行的管理貢獻了多少?既然過去和現在都這麼不光彩,你憑什麼對未來 那麼樂觀?體制不改,我看將來可能又是新瓶裝舊酒。

第五個問題:通貨膨脹對ROE的影響。巴菲特在《通貨膨脹欺詐股票投資者》中論述通脹不會提高ROE,通脹對絕對金額增長有影響,但對增長率沒有影響。所 以我之前的模擬推算,通脹的問題可以不考慮。實際上,我們發現銀行業恰恰是通貨膨脹的受益者,大家想想今年的高利貸、融資難和銀行業的高利潤,是不是關聯 明顯?

另外,有個叫「老股民」的朋友,針對我的帖子和安邦投資的分析,提出了一些質疑,因為他的帖子不能回貼,我在博友「風中散發」的轉貼裡回覆如下:
這個人的文章,錯誤很多,我隨便指幾個:
一、我說銀行畸形增長不可持續,沒有說增長不可持續。何謂畸形?比如成年人的驅干,嬰兒的五官,或者相反;
二、我從沒有說過銀行的利潤佔全行業的50%,我只說過佔全部上市A股的近50%,這哥們喜歡斷章取義!
三、他截取財政部網站的文字,也喜歡選擇性的粘貼。所得稅問題,財政部的網站上說了匯算清繳的影響,化工業的影響,房產地及相關行業的影響等等。1-5月 份匯算清繳的影響是很大的,上半年所得稅11175億,匯算清繳佔了4032億(同比10年增53.7%),前三季度所得稅14817億,其中3季度 3642億,我估計4季度2500億左右,全年17300億左右。
四、所得稅的稅負問題,確實沒有25%的,上市公司去年是21%,今年大概23%,非上市的公司水平肯定要低,我沒有找到具體的數據,不知道全國的所得稅 負實際是多少。但是我知道近兩年的所得稅負是上升的,這主要同兩稅合併改革有關,關於二免三減半(非他說的三免二減半),現在絕大部分企業已經沒有這個優 惠了,從08年到2011年這4年逐步過渡,2012年就全部是25%了,除了少數申請到國家高新科技資格的企業,及少數國家重點扶持的產業外。
五、關於銀行的利潤與非銀行利潤及稅負的問題,我列一組今年一到三季度的數據,大家可以看到趨勢:收入增速分別為28.97%、25.75%、 22.68%;利潤增速分別為24.95%、22.75%、13.43%,毫無疑問,四季度利潤增速肯定會跌到個位數的,那麼,這位兄弟列舉的所得稅 35.8%的同比增長,可能持續不,為什麼所得稅增速與利潤增持完全不配比?
六、他找的銀監會關於商業銀行的資產總額和利潤總額的數,那個不是全部行業的數據,據我所知,3季末銀行的總資產是105億,利潤也不是8173億,他把這個數據當成整個銀行業了。
七、建議他反駁別的觀點時,列數據擺邏輯就可以了,上升到道德層面,沒啥意思。再說,投資都是自己的事,沒人強迫你。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965

蒙牛 不可一不可再 艾薩 Isaac Sofaer

2012-1-12  NM

作為本欄基金內的一隻成分股,蒙牛近期的毒奶事件實屬不幸。三年前,三聚氰胺事件導致五萬名嬰兒入院,十多名嬰兒死亡,令人傷心。三年後,事情又改善了多少?

企業巨擘也會錯
蒙 牛當務之急是盡快評估事件造成的破壞,把調查結果公開。內容必須清楚交代會採取什麼措施加強品質控制,及其他可改善的地方。你大概記得三年前蒙牛曾經這樣 做過,毫無疑問,他會再做一次。 蒙牛是中國最大的乳業公司,佔液態奶市場四成份額,他不會一夜之間消失。問題總會發生,這是投資股票時,你必須顧慮到的風險。還記得十年前爆發的瘋牛症恐 慌,及二十年前法國Perrier礦泉水受污染的事件嗎?即使企業巨擘也會出差錯,我們之中又有誰可以輕易下判決,至少我不能。 如果你不同意我的說話,請把蒙牛股票賣掉,以本欄基金的平均買入價計,你不會損失太多本金。無人能預知未來,奧巴馬及伯南克看似例外,但他們亦不是事事成 功及得到讚譽。

往金磚四國掘金
你想知道未來大趨勢,我建議你閱讀高盛資產管理主席奧尼爾(Jim O'Neill)的《The Growth Map》。書中論述金磚四國——中國、俄羅斯、印度和巴西未來的經濟前景,提到十一個有潛力重演金磚四國成功故事的新興國家。假如我未能使你信服,這本書 大概可以。 你必須捕捉中國剛起飛的消費高速增長期,投資當地市場,或一些擁有最強品牌的海外公司,而他們的產品又大受中國、印度、俄羅斯等國家的消費者歡迎。這些公 司你耳熟能詳,但投資之前,確保你已研究了他們的資產負債表。 放眼歐美,德國公司忙於服務中國市場之際,其政府卻虛耗精力在歐債問題上。這些公司對外國買家沒有抱太大的偏見及先入為主的觀念,往往實事求是,埋首製造 消費者想要的產品。至於美國,可以在出口市場做得好些,事實上有些公司已初見成績,但她們最大的包袱是政府及其製造的問題。 全球經濟需要增長原動力,雖然動力有很多,但來源並不是大部分人所想的。動力來自你,以及與金磚四國及其他高速增長國家做生意的西方企業。這點毋庸置疑, 在商言商而已。一些中國公司已為下一個增長階段做足準備,但大部分仍未做到,你要小心揀選。A 祝君好運! 艾薩mailto:[email protected]

艾薩Isaac Sofaer
Tony Measor的好友及舊同事,本身是特許會計師,有逾三十年投資實戰經驗,現於力寶證券負責管理私人客戶的投資戶口,並在Quamnet撰寫艾薩日誌。其管理的環球投資組合,在91-00年間增長達十四倍。 讀者對港股有任何疑問,歡迎致電郵本刊,中英亦可。mailto:[email protected] ####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61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