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重生關鍵》團隊換血、考慮購併、扭轉思惟 台灣品牌之光絕地再起的三條生路


2013-08-12  TWM  
 

 

曾經讓所有台灣人驕傲的宏達電,很可能在今年第三季步入單季虧損困境,外資一片看衰,日前更跌破當年上市承銷價。不少外資點名執行長周永明應下台,組織大換血,或考慮與華為、聯想等對岸手機廠合併。究竟,營運腳步紊亂的宏達電,下一步該何去何從?

撰文‧顏雅娟

「從來沒想過,曾登上全球百大品牌的宏達電會有這麼一天!」自從七月三十一日宏達電法說會釋出利空後,投資人全都搖頭嘆氣,外資則是看衰後市,幾乎全部下修目標價,其中,又以巴黎證券的七十一元最低。

曾經為台灣之光,怎麼就回不去了?

八月三日,宏達電董事長王雪紅出席宏達電家庭日,她不僅批判外資不懂宏達電的價值,力挺周永明等經營團隊,更堅持公司不會賣掉,還祭出七年來第十一次庫藏股計畫。儘管王雪紅信誓旦旦,但這一次,每位宏達電員工,心中卻有一股抹不去的烏雲。

第一條路:團隊換血

技術掛帥已不合時宜 須有整體作戰思惟曾經,宏達電是全球智慧型手機戰場的關鍵玩家,但現在卻像自由落體般,快速從高峰跌落谷底,不僅跌出全球智慧型手機前十大品牌,接下來這一季更可能落入虧損困境。熟稔品牌經營的前宏達電員工憂心地指出:「宏達電這個品牌慢慢被消費者遺忘了,這恐怕是最大的隱憂!」隨著宏達電在全球智慧型手機市場節節敗退,自今年初以來,外界更換執行長周永明,甚至整個決策團隊大換血的雜音就沒停過。確實,人才流失一直是宏達電最大的痛,從二○一○下半年以來,十多位高階主管接連出走,原因除了宏達電成長面臨瓶頸,矛頭全都直指周永明變來變去、沒有章法的管理。

一位宏達電離職主管指出,周永明對於可能超越他的高階主管,都存有很大的戒心。曾經有一些主管表現不錯,被王雪紅邀請到家裡吃飯,例如陸學森或王景弘,周永明會特別提防或架空這些主管,讓這些主管最後只好離去,後來有些受邀的主管,就被旁人勸告,千萬不要出席。

交通大學管理學院副院長唐瓔璋明白指出:「技術出身的執行長,很容易陷入自己的夢想,不知道市場要什麼,只知道如果有一款機種成功,那就好了!」不只宏達電,許多科技人掌權的台灣廠商都因自我感覺良好 常自以為有競爭優勢,以致在複雜的市場競爭浪潮中載浮載沉。

過去,周永明每次出席公開場合,總是得意地自詡身上始終流著「工程師的血液」;然而,面臨整個智慧型市場走向行銷戰、規模戰之際,這位專長於產品研發的執行長卻顯得手足無措。或許,周永明也不只一次疑惑「這麼好的產品,為什麼就是不賣呢?」問題就出在,智慧型手機產業已步入成熟,不再只是比誰的產品好,宏達電在大家不會做智慧型手機時,靠著產品好打遍天下無敵手;但如今大家都會做智慧型手機,產業已進入行銷戰、品牌戰,甚至搶人才、搶資源、搶零件的供應鏈管理戰,這些更複雜、更全面的競爭,都嚴格考驗著這位「工程師CEO(執行長)」。

與其他國際手機大廠相比,許多經營不佳的公司如諾基亞、黑莓、摩托羅拉、索尼等公司,都已換過新執行長;即使連業績大好的三星,也都在去年六月更換執行長,無非是要用新團隊帶進新思惟,讓企業調整作戰策略,大幅提升經營績效。

但是,宏達電近兩年業績每況愈下,高階主管如流水般來去,周永明對公司的業績預估屢次跳票,眼看著全球排名都已狠狠跌出十名外,王雪紅還如此挺周永明,許多外資與股東都大呼:「實在看不懂!」

第二條路:考慮購併

公司規模變大、產品線增 加強戰鬥力「如果宏達電未來幾季持續虧損,購併未必是壞事,趁著宏達電仍保有品牌價值,國際企業或許會有興趣。」手機業內人士如此分析。就在宏達電法說會利空出盡後,外資開始大點鴛鴦譜,建議宏達電或可挾著高階智慧型手機的能量,尋找出嫁中國手機廠華為、聯想的機會。

外資建議宏達電品牌賣給中國廠商,這對很多台灣人來說,也許情感上無法接受,但嫁給中國手機廠,不見得是不好的選擇。

回顧宏達電歷史,早年從代工PDA(掌上型電腦)起家,產品力絕對不是問題,但在轉型品牌廠之後,打通電信營運商成了宏達電的新挑戰。當年,宏達電之所以能從歐洲市場崛起,靠的也是周永明拿著全球第一支3G智慧型手機,獨自一人搭著飛機,萬里迢迢飛到德國與Deutsche Telekom(德國最大的電信公司)執行長Ron Sommer吃早餐、搏感情,之後才得以把自家產品帶進歐洲市場。

隨著宏達電眼光重新瞄準中國這塊肥沃的新市場,若能搭著華為、中興的順風車,讓宏達電產品透過中國三大電信商找到出海口,或許可快速解決宏達電產品到消費者手上這最後一哩的嚴峻考驗。

不過,巴克萊(Barclays)分析師蓋欣山直言:「要談購併或合作,重點也要看中國廠有沒有意願,若真要買,買方絕對能在市場找到更好的選項!」目前中國手機廠在中低階市場的斬獲勝出宏達電許多,至於高階手機的研發能力,中國廠也用最快的腳步迎頭趕上;倘若中興、華為等手機大廠真要尋找購併目標,不如找諾基亞、黑莓等在通訊領域擁有堅強專利的廠商。

除了與中國手機廠結親之外,另個選項則是考慮與台灣PC品牌廠華碩、宏碁合併的可能性。

由於宏達電缺乏集團資源的零組件及跨產品奧援,光是靠收購來的耳機品牌Beats,及內容應用廠商來為其品牌加分,短期內很難發揮明顯效益。一名前宏達電員工點出:「比起蘋果、三星甚至是索尼行動通訊,宏達電只專注在智慧型手機單一產品,很難發揮跨裝置優勢。當每家智慧型手機都做得差不多的時候,消費者根本沒意願繼續用宏達電的手機。」倘若華碩、宏達電能順利合併,最顯而易見的好處就是產品線增加、公司規模變大,如此一來,可補齊筆記型電腦、平板電腦及智慧型手機各市場的戰鬥能量;其次,隨著產品線擴張、生產規模擴大,對於零組件議價,以及生產效率也可有相當助益。

此外,還有一點相當重要,宏達電接下來可能出現虧損,進一步投資研發、人力等資源已出現瓶頸,華碩是高獲利公司,可以讓宏達電暫時止住人才失血與競爭力下滑。

但合併並非全無風險,手機業內人士點出:「宏達電與華碩兩者都屬於Google Andriod陣營,沒有跨作業系統的優勢存在;況且,若是宏達電現在無法在手機市場賺到錢,華碩買進宏達電,未必保證就能一加一大於二,光是兩個組織的整合,就不知要花去多少工夫。」此外,唐瓔璋直指:「若缺乏核心競爭力,兩者相加,也只是加速走入價格戰泥淖。」重點仍要回歸主事者是否具前瞻性眼光,持續創新,才能擺脫砍價的紅海競爭。

第三條路:扭轉思惟

擺脫高價、自製堅持 服務也要創新如果不換執行長、不考慮合併,宏達電剩下的第三條路,就是經營團隊扭轉既有經營思惟,徹底改善決策品質不佳,以及營運模式僵化的根本問題。

以聯想為例,過去聯想曾一度想放棄手機事業,賣掉子公司聯想移動,但靠著聯發科的公板解決方案,再找代工廠進行組裝,輔以聯想自己原有的通路優勢,讓它快速翻身為中國最大智慧型手機廠。「說穿了,聯想就是用白牌手機的操作模式,只是多了品牌加持。」一名手機業者指出。

然而,面對智慧型手機市場更迭,宏達電卻始終高度擁抱高通(Qualcomm)方案,聯發科一直苦無機會打入。看在消費者眼中,規格相似的手機,宏達電與聯想價差可能在人民幣五百到一千元之譜,這讓宏達電在價格高度敏感的中國市場難以深耕。

同時,在價格高度白熱化的智慧型手機新戰局,宏達電經營團隊必須放大格局、更加彈性調整生產策略,擺脫全自製的堅持,評估部分中低階機種委外生產的可能性,避免再度因材料成本高漲,壓垮所剩無幾的營業利益率。

「宏達電的改變,太晚、也太少了!」熟稔宏達電的人士分析。專長於規格革新、工藝設計的宏達電,對終端市場敏感度始終趕不上對手,就在全球智慧型手機市場改由中低階機種引領風潮之際,宏達電卻在一二年逆向縮減中低階機種戰力,最後只能眼睜睜看著大好市場被華為、中興蠶食鯨吞。

「宏達電到今天為止,眼光不夠,每個動作存在很多遲疑,最大的問題就出在定位不明!」唐瓔璋補充。品牌廠的定位必須隨著市場脈動彈性變化,但宏達電總是悶著頭幹,看不到對手或是整體市場放出來的訊息,無法提前預知市場變化。誠如政治大學金融學系教授殷乃平所言:「過去宏達電太重技術開發,但像是蘋果、三星的市場行銷以及粉絲團口碑傳播,都更加成功,(宏達電)心態必須調整。」全球智慧型手機市場走入白熱化競爭,Gartner負責行動通訊的資深分析師呂俊寬指出:「除了幾家中國手機廠靠著內需市場明顯茁壯,其餘落在二線的廠商要找到生路,都相對困難。」「長期來看,未來宏達電研發上要有更多創新,不只是產品功能的創新,也包含服務創新等。」政治大學企管系專任教授兼公企中心主任樓永堅建議。

未來,除非宏達電釜底抽薪,創造出像iPhone重新定義市場的革命性產品,否則很難重新站到智慧型手機前段班。對於宏達電最好的下一步,恐怕還是努力找出品牌定位與產品差異性,像是索尼猛打「防水」功能,緊緊抓住屬於自己的一塊市場。無論宏達電未來往哪條路走,相信所有人都睜大眼睛看。

極盛轉衰 從前5大摔出10名外──近兩年宏達電智慧型手機銷售狀況2011年 2012年 2013年第一季

排名 廠商 銷售量

(千萬支) 市占率

(%) 排名 廠商 銷售量

(千萬支) 市占率

(%) 排名 廠商 銷售量

(千萬支) 市占率

(%)

1 蘋 果 8.93 18.9 1 蘋 果 20.58 30.3 1 三 星 6.47 30.8 2 三 星 8.83 18.7 2 三 星 13.01 19.1 2 蘋 果 3.83 18.2 3 諾基亞 8.46 17.9 3 諾基亞3.93 5.8 3 LG 1.01 4.8 4 BlackBerry 5.15 10.9 4 BlackBerry 3.42 5.0 4華 為 0.93 4.4 5 宏達電 4.30 9.1 5 宏達電 3.21 4.7 5 中 興 0.79 3.8 11宏達電 0.05 2.5 資料來源:Gartner 只押注單一產品 是宏達電致命傷── 2013年各品牌廠產品線布局

智慧型

手機 平板

電腦 筆記型

電腦 電視 音響/影音

產品 數位

相機 印表機 家電

產品 網路

產品

宏達電 V

華 碩 V V V V V 蘋 果 V V V V 三星電子 V V V V V V V V 樂金電子 V V VV 華 為 V V V 中 興 V V V 索 尼 V V V V V V 資料來源:各公司官方網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3498

讓面試官冒三條線的7句話

2014-02-24  TCW  
 

 

不該說的話:我都沒有問題!

NG理由:聚陽實業人資副總周文津舉一個實例,他問應徵者:「你覺得你有什麼能力說服我一定要聘請你?」對方回答:「我沒問題!」這樣的答案非具體,只是一種意識形態,顯現出求職者沒有反省力的一面。

李奧貝納集團執行長黃麗燕也表示,這類說話是她不能忍受的,可看出應試者並沒深刻將問題聽進去,只是盡其在我表達自己。這種人往往關心自己勝過別人,進入組織帶領團隊會是問題。

不該說的話:需要排班嗎?

NG理由:對飯店或餐飲業來說,工時很難量化處理,因為「飯店是不會關門的,」晶華飯店人資副總劉富美強調,會這樣問也顯示轉職者對產業生態「No sense(不瞭解)」。鼎泰豐人力資源部經理林梅英也表示,如果提出一些事先可找到答案的問題,容易讓面試官覺得準備不足。

不該說的話:請問幾點下班?

NG理由:與上句話類似,都顯示對產業理解不足。例如在「沒有工時」劃分的網路業,問這個問題,對於Line台灣辦事處副總經理陶韻智來說,「如同沒有問題問了!因為網路業只有一班。」這問題只是浪費彼此面試的時間。

不該說的話:我做多久會陞遷?

NG理由:「不是不能問,而是在還沒有穩定時就問,容易讓老闆覺得你是來淘金,不是來貢獻,」王品集團董事長戴勝益認為,真想知道,也要側面瞭解而非當面問,轉職者多具備工作經驗,彼此時間寶貴,要談的是彼此可成長的空間或貢獻,這些才是重點。

不該說的話:我上個工作位階是經理,一定要比照相等職稱……

NG理由:元大寶來投信總經理劉宗聖舉這句話為例,並非說不能談條件,是要指明多數轉職者都是從自己的角度出發,但面試是一個Bargain(達成協議)過程,是兩方面的事。

他以多年面試經驗為例,很少遇到有人會提出「我真的表現不如預期,downside(低潮)時可怎麼解決問題,而多是upside(高潮)我要什麼。如果有(談前者),會大大加分,」他說。

不該說的話:我這麼優秀,會離開都是老闆問題!

NG理由:企業老闆最怕的一種人就是:千錯萬錯都是別人的錯!凡事用「Do'nt(不要、不行)」開頭的人。這種人懷抱著大量負面能量進入公司,個人自我毀滅就算了,還容易引發負面漩渦,營造團體低氣壓。

不該說的話:我規畫在這待兩年,接著創業去……

NG理由:別懷疑,真的有人這麼「白目」!網路圈想創業的人很多,但陶韻智提醒,當老闆問你打算待多久時,你卻說出如此答案,形同告訴老闆可以不用你。

職場多半在解決問題,彈性一定比創業低,如果遇到這種情況,他第一句話就是:「你現在就應該去創業,不應該在這裡。」另方面也透露出應試者對於自己要什麼並不清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1948

第三條路 蔡東豪 Tony Tsoi

2014-06-19 NM
 
 

 

每次接觸到「信念」兩個字,我們都認真起來,因為信念觸及精神力量,影響著我們的思想方式。信念是人生指南針,帶領我們在人生路上前進。信念是昇華版的觀念,我們對事物擁有觀念,有時我們改變觀念,有些觀唸經過考驗,形成了信念。信念沒對錯之分,我們選擇信或不信,人的信念很大程度受個人經歷影響。信念出現在不同領域,我想談的,是關於投資者的信念。

投資者的信念混雜著客觀和主觀因素,隨著個人實戰經歷累積起來,成為投資者的判斷基礎。信念超越知識,不同投資者,面對同一事情,有可能形成截然不同的信念。投資者的信念牽涉兩「定」:堅定和穩定。投資者信念可以很堅定,信念形成後難以改變,即使受到衝擊。可是,隨著時間轉變,投資者信念有可能轉變,所謂堅定是一時堅定。例如千禧年的科網狂潮,對科網股的信念,不少投資者堅信不移,並在一段時間內賺大錢,但這份堅定經不起時間考驗,最後證實信念不甚穩定。測試投資者的信念,方法簡單,舉例,騰訊 (0700)股價500元,投資者認為真正價值是800元,投資者應做的事,是持有騰訊。過了一段時間,假設騰訊股價跌至400元,投資者應怎麼辦?如果騰訊基本因素不變,理性決定是增持,同一件貨,500元是抵買,400元更加要買。實際上,投資者多數不會增持,反而心怯,不斷對自己提出疑問。這時投資者信念受到考驗,面前有三條路:

一、堅守信念。相信自己持有騰訊的決定是對,錯的是市場。市場的錯不會是長期,在可見將來會糾正,到時大團圓結局。堅守信念對投資者最有型有款,因為時間會證明自己是對,但在等待過程中,投資者暗地裡質疑自己,眼睙在心裡流。質疑自己是很難受的感覺,信念堅定與否,最難過是這一關。大團圓結局未出現前,當初作出的決定可能是錯,所謂堅守信念,可能是騙自己的方式,這感覺非常強烈。自己相信信念是對,但市場一路以無花無假的股價證實這信念是錯,好惡頂。二、轉變信念。宣佈轉軚,沽出騰訊,勇敢一點的投資者甚至可掉頭沽空騰訊。投資者接受兩個現實,首先,市場是真理,不說假話,千萬不要跟市場鬥氣,因為輸的永遠是與市場對抗的傻瓜。另外,識時務者為俊傑,股票轉勢的時候,不問對錯,或者長遠而言,投資者是對,但長遠所有人一命嗚呼,記著曹仁超名言:有智慧不如趁勢。轉變信念不是想像中這麼困難,因為可說服自己,或者信念從開始便不算十分堅定,所謂信念可能是一時之看法,而投資者對這看法無甚感情。當客觀事實證實自己是錯,人家是對,這感覺孤獨,人喜歡合群,當知道其他人看法與自己一致,立即出現舒服感覺。

投資者選擇走以上兩條路,我覺得沒問題。走第一條路,我為投資者的堅持鼓掌;走第二條路,我理解投資者的務實決定。最大問題,是投資者很有可能選擇走第三條。第三條路是混闔第一和第二條路,一方面告訴自己沒問題,另一方面搬龍門,以新一套基準來迎合已變化的環境。經典例子是千禧年科網狂潮年代,科網股盈利欠奉,投資者嘗試說服自己是價值投資者,但以傳統方式,怎找也找不到價值。當時投資者對策是,強調世界不同了,什麼範式轉移,傳統估值工具,例如市盈率不適用,科網股很多年後才賺錢,因此投資者應採用市「營」率,營是營業額。當市「營」率也湊不夠數,投資者搬出現金流折算法(discounted cash flow),計算十年二十年後盈利。再不成的話,用眼球吧。只要相信,總找到一種證明科網股是便宜的估值方法。一場鬧劇,在眼球泡沫中結束。信念的朋友和敵人,同是時間。經過時間考驗,一些鬆散的觀念才能成為信念,但更多信唸經不起考驗,出現第三條路。

蔡東豪 Tony Tsoi

現任上市公司精電國際行政總裁,他曾任職投資銀行,在《信報》以筆名原復生撰寫財經專欄,對投資及求知有無限渴求,習慣早上四時起床寫作找樂趣。http://www.facebook.com/TONYTONGHOOTSOI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2858

萬達集團CEO王健林談創業:我總結了三條企業家特質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0801/144627.html

萬達最艱難不是創業初期。創業初期中國是短缺經濟,那時候蓋房子,供不應求。

其實最艱難就是上世紀90年代末期轉型做不動產、商業地產的時候。沒有成功的例子可以參照,也沒有金融的資本能夠支持,完全靠自己去摸索,摔了很多跟頭。我曾經說,我們記錄自己創業的過程當中,前後當了220次被告,這個過程是最艱難的。

有人問,為什麼這樣一些困難都無法阻止我的腳步?你不轉型也是功成名就的企業家了,也有著非常好的生活了,應該說你的夢想也實現了。為何還要努力?

這就是你的目標問題,你的定位問題。那時我們已經創業接近十年了,個人生活應該說完全滿足了,但是企業還是小企業。那時候有一個夢想,就是做成常青企業或者百年企業。我們覺得單純做地產的模式不夠常青,房地產本身就是一個短期行業,在任何國家差不多就四五十年的歷史,工業化差不多完成了就萎縮,所以我們尋找有長期穩定現金流的商業模式,果斷選擇這個來做嘗試。應該說就是一種自己心中的定位,自己的目標決定自己能夠堅持走下來。

創業,最重要的就是心理素質

其實,任何人都具備創業的條件,但是創業是否成功就不一定了。有一句話,「先行者大部分會成為先烈,少部分會成為先進」。所以創業者中,肯定死得多、活得少。我覺得最重要的就是心理素質。心理素質要好,要經得起磨難,要有堅持精神,這恐怕比所有的智慧、商業模式要強得多。很多人創業不成功,就是稍有一點困難就退回去了。就像我們前四年成天忙於打官司,公司裡若干同志都勸我:老闆,不要搞了,我們賣地產挺好的,何必再搞這個東西呢?後來我給大家說五年為限,如果再這樣的話我就退回去,但是五年之內我們一下子找到感覺,成功模式出來了。所以我自己體會,還有我看到朋友、若干成功的大企業例子,最重要的素質就是堅持精神。

我看過中央電視台的一個廣告一句話叫:「心有多大舞台有多大」,可能很多人覺得這個廣告是忽悠,其實做過事業的人、尤其事業比較成功的人大多數有這個體會!只有敢想才有敢幹,只有敢幹成功的幾率才大。所以,我覺得要勇敢走出第一步,不能做語言的巨人,行動的矮子。不能什麼時候只是夢想,只是想。要把夢想變成現實,勇敢走出第一步是最重要的。

千萬不要相信所謂的成功學

現在創業的80後、90後,你們千萬不要相信市場上的什麼《致勝百招》什麼《商場聖經》等等。

因為個體的成功就是「條條大道通羅馬」,成功人士絕對有若干不相同的模式和經歷,或者是特殊的偶然事件等等促成的,絕對不可能有一模一樣的成功模式。所以,這些所謂的絕招、點子不好使,他成功用這招好,你跟著去了絕對不成功或者說成功幾率極小。

如果成功的模式靠一本書、靠人指點一下就行,那這個社會上沒有失敗的人。根據我自身的經驗,我現在接觸的大多數成功的企業家,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經歷,每個人身上有不同的特質,每個人都有不同創業的故事,都走了不同的路,所以我相信成功一定是不同的路,一定是不同的體驗。你們真的想成功要有勇氣,第二要敢於探索,第三要不怕失敗。

企業家的特質,我自己總結了三點:第一是創造力,敢於創新敢於冒險;第二是堅持精神,沒有一個成功是上來就成或者沒有失敗一路順風下來的,這樣的人也許在大千世界當中可能有那麼一個兩個,但那絕對是意外;第三是要有情商,要有寬容和與人相處的能力,如果這三條你都具備,你一定會成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7789

他的死亡 毀掉巴西「第三條路」

2014-09-01  TCW
 
 

 

對巴西政治人物來說,八月是最黑暗的月份,包括獨裁者瓦加斯(Getulio Vargas)、前總統夸德羅斯(Janio Quadros)及庫比切克(Juscelino Kubitschek),過去都在八月去世或下台。如今這張黑名單又添新人:巴西總統候選人坎柏斯(Eduardo Campos),八月十三日死於空難,享年四十九歲。

巴西政治向來是兩黨對決,近二十年來由巴西社會民主黨(PSDB)與工人黨(PT)輪流執政,然而這個局面近年來卻被坎柏斯打破一個缺口。他代表的巴西社會主義黨(PSB),打著「第三條路」旗號,在總統大選中成為新興勢力。

巴西政治人物都是左派,但坎柏斯搞的卻是「左右平衡」。他是巴西東北部的伯南布哥州(Pernambuco)州長,該州是全國最窮的州之一,他自二○○七年擔任州長起,便引進民營企業,義大利的飛雅特汽車就到當地設廠,還有食品、紡織等工業,也都在該州陸續成立。

此外,坎柏斯還開放私人資金經營醫院。在公立中學,坎柏斯打破老師薪資「吃大鍋飯」的制度,改為薪資與授課表現掛鉤,並雇用民間基金會來改革公立中學,原本一天只上課四小時,被他改革成一天要上課八小時。

在坎柏斯擔任州長五年期間,該州工業產值比重已從二○%提升到二五%,和其他州不進反退成強烈對比。對州內許多窮人,坎柏斯不像其他政治人物只知送錢,而是「基礎建設、民營資金、教育改革」三管齊下,他認為這些治本之道才能「終結貧窮循環」。

坎柏斯在大學念的是經濟學,後來到美國念研究所。雖然在祖父阿雷斯(Miguel Arraes)引導下踏入政壇,但他並未遵循祖父這位老牌社會主義者的路線,而是走出自己的「第三條路」。

坎柏斯去世後,他的女副手席爾瓦(Marina Silva)將代披戰袍參選。席爾瓦以環保主義著名,和坎柏斯結盟是政治謀略的她,是否會延續坎柏斯未竟之志也在未定之天。因此坎柏斯的意外身亡,對巴西來說,損失的不只是一位地方幹吏與總統候選人而已,「第三條路」若隨著坎柏斯人亡政息,恐怕才是巴西最大的損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1003

軍改提速整裝待發:軍工投資的三條邏輯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890&extra=page%3D1

本帖最後由 晗晨 於 2014-10-1 11:04 編輯

軍改提速整裝待發:軍工投資的三條邏輯
作者:徐治國等

軍改提速,整裝待發

2013年以來,我國軍工行業改革步伐顯著加快,多家軍工集團成立了試點改革領導小組,科研院所改制、股權激勵和股權多元化成為本輪軍工改革的核心。此外,國家安全戰略的調整以及周邊安全壓力的增加也要求國家加大軍事投入以提升軍事實力。在這一背景下,我國軍工行業正面臨歷史性的發展機遇。

軍工企業證券化率比較低,股權結構簡單,十大軍工集團目前的證券化率僅有31%,而國外軍工企業資產證券化率約為70%~80%,相比之下我國軍工企業潛在資產證券化的空間較大,而相關上市公司則有望成為資產證券化的重要運作平臺。我們梳理了六大軍工集團的優勢資產、上市公司以及可能的資產證券化道路,幫助投資者有的放矢。

在投資邏輯上,我們建議三條主線:改制重組、重點項目和軍民融合。結合三條投資主線和目前市場行情,我們重點推薦中航重機。


1、軍工行業面臨歷史發展機遇

1.1政策加速推動軍工行業改革

長期以來,我國軍工行業一直延續計劃經濟下的經營方式,按照事業部編制進行管理。1997年,為了解決軍工行業政企不分、供需不分等問題,國務院成立國防科工委,負責行使行政職能;並引入內部競爭機制,對各軍工生產經營企業進行調整、重組,分別“一分為二”改組為11大集團公司。但軍工行業整體仍存在體制相對僵化、運行效率低、軍民滲透水平不高等問題。

2007年後,隨著《軍工企業股份制改造實施暫行辦法》、《中介機構參與軍工事業單位改制上市管理辦法暫行規定》等文件的公布,軍工集團管制逐漸放松,軍工行業掀起了第一波改革浪潮:原一航和二航集團合並成立了新的中航工業集團,並按照專業化方向對資產進行了重新整合,打破了此前以科研院所為主的條塊分割;此後,各大軍工集團的資產證券化和資產上市步伐加快,實現了高效率的整合和擴張。


軍工行業改革歷程



2013年以來,新一屆政府及軍工行業主管部門在國企改革和市場化方面的推進力度明顯加快:2013年11月,中共中央公布《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幹重大問題決定》,推動以科研院所為代表的事業制單位改革;2014年5月,國務院公布《事業單位人事管理條例》,7月條例實施後,兵工集團、航天科技集團等企業陸續開始提交事業單位改制試點方案並成立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在資本市場上,航空動力和中國重工註入發動機整機和超大艦艇總裝類企業資產的重大資本運作於2013 年啟動;成飛集成公布整合沈飛、成飛和洪都科技三家企業預案,並擬對公司管理層實施定增以進行股權激勵。種種跡象表明,新一輪軍工行業改革浪潮即將開啟。


1.2戰略及安全需求促軍工發展提速

經濟危機後全球局部沖突加劇。2008年全球經濟危機爆發後,經濟複蘇乏力,地區政治、領土、宗教等矛盾日益突出,中東、亞太及東歐等地區先後發生了區域性的軍事沖突和對峙。全球局部沖突加劇,推動了軍火需求增加,經濟危機後全球軍火貿易增速明顯上升。

經濟危機後軍火貿易活躍度提升

我國周邊安全壓力增大。美國總體收縮,但結構性突出亞太,重返亞洲戰略逐步深化導致中國壓力增大。2013年,作為亞太再平衡戰略的“兩翼”,美國加強對第一島鏈和第二島鏈的軍事部署,西太平洋戰略格局出現新的變化。根據美國2014財年國防預算案,亞太將成為軍費投入重點,以確保“重返亞太”戰略的實施。

安倍主導的日本政府右傾化趨勢明顯,成為導致地區安全形勢趨緊的重要根源。2014年日本軍費預算約4.9萬億日元,同比增加3%,日本軍費消減態勢徹底扭轉,隨著中日島嶼爭端持續,日本軍事化步伐會顯著加快。此外,中菲、中越南海沖突不斷,且亞太仍是美國戰略重點,因此在美國的推波助瀾下,南海爭端仍有進一步升級的可能。

美國軍費開支情況

日本軍費開支情況

安全與戰略需求推動軍費支出增加。一方面,中國面臨周邊安全局勢緊張的威脅,有迫切提升自身軍事實力以應對局部軍事沖突的需求;另一方面,隨著中國政治和經濟實力的增強,軍事戰略可能從國土防禦逐步轉向全球戰略。2013年末國家安全委員會的成立,也標致著我國軍事戰略的升級。2012年我國軍費開支約為6692億,占當年GDP的1.3%,低於歐美主要國家。隨著中國全球戰略的實施,軍費開支占比也有望在未來顯著提升,從而促進軍工行業的快速發展。

世界主要國家軍費支出及占GDP比例

中國軍費支出及增速

2、軍工產業資產梳理2.1軍工資產證券化空間大

軍工企業證券化率比較低,股權結構簡單,十大軍工集團目前的證券化率僅有31%,上市資產利潤僅占集團總利潤的23%,國外軍工企業資產證券化率約為70%~80%,相比之下我國軍工企業潛在資產證券化的空間較大。在央企改制整合的大潮中,軍工行業進一步資產證券化及股權多元化節奏將加快。而目前上市的軍工企業則有可能成為軍工資產註入重組的運作平臺,從而釋放制度紅利,提升行業盈利能力。

十大軍工集團資產證券化率

上市公司利潤占軍工集團比例

2.2中航工業集團:起步早,質量優

中航工業集團2008年由原中國航空工業第一集團公司、中國航空工業第二集團公司重組整合而成,證券化率約41%,2013年的利潤規模達到93億,下屬上市公司利潤35億,上市公司利潤占比37%。中航集團主要從事飛機及相關領域的研究、設計、生產,資產質量較高,且諸如航空發動機、大飛機等國家重點項目都由中航集團主導,未來看點多。旗下擁有六大專業性公司及兩大研究院,資產整合度較高,研究院的公司化改革在上一輪軍工重組改革中已經基本完成,為日後的資產重組打下了較好基礎。目前集團旗下多家上市公司都公告有定增、股權及資產轉讓等重組前活動,資產重組上市的進度顯著加速。

中航工業資本運作與軍工指數對比

中航工業集團主要資產及上市公司

2.3航天科技、航天科工:證券化率低,技術水準高

航天科技及航天科工集團前身均是國防部第五研究院,擁有“神州”、“長征”等知名航天產品,共有11家上市公司。其特點是:①證券化率較低,改制空間較大。目前兩大航天集團的證券化率分別為16%和15%。②技術水準高,產業布局符合經濟轉型方向。主要在航空航天、偵測遙感、信息通信、定位導航等高科技領域具有核心技術優勢,產業化後市場空間大,符合經濟轉型方向。2013年航天科技集團的總利潤101億,下屬上市公司利潤9億,上市公司利潤占比8.8%;航天科工集團利潤88億,下屬上市公司利潤14億,占比約為16%。但劣勢在於其組織架構仍以事業單位型的研究院編制為主,預計改革和重組的進度可能落後與中航工業集團。不過今年8月,航天科技集團已經成立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研究全面深化改革專項工作方案,預示著改革進度將顯著加快。未來不排除集團以上市公司作為重組平臺,將研究院以資產形式註入上市公司,從而加速改革步伐。

航天科技集團主要資產及上市公司

航天科工集團主要資產及上市公司

2.4電科集團:研究所多,科研實力強

電子科技集團是2002年國家在原信息產業部四十七家電子科研院所基礎上組建的國有大型企業,形成了從軍事電子關鍵元器件到整機乃至系統的研發生產體系。電科集團下屬科研院所眾多,科研實力強,且軍民融合度更高。目前電科集團下屬有7家上市公司,其中不乏海康威視、衛士通等牛股。其上市公司2013年利潤35億,占集團總利潤的51%。

電子科技集團等軍工集團組織架構中,大型科研院所構成下屬主要一級單位,主要承擔核心總成或系統的研制生產任務,具有較強的核心競爭力,較大的收入和利潤規模,而上市公司多數隸屬於這些科研院所,構成所謂“大事業,小企業”的架構。因此,隨事業單位改制的持續推進,若上述集團所屬的上市公司獲得對應科研院所核心資產的註入,將有望顯著改善上市公司盈利狀況,帶來較大的投資機會。

電子科技集團主要資產及上市公司

2.5兵器系集團:改革無禁區

兵器系軍工集團包括兵器工業集團和兵器裝備集團。兵工集團下屬上市公司12家,2013年利潤規模約9億,占集團總利潤的11.4%;兵裝集團下屬上市公司9家,13年利潤約44億,占集團總利潤的60.4%。兵器系集團發展民用業務較早,上市公司大部分也處於傳統制造業領域包括機械設備、汽車(摩托車)制造、化工等行業。

今年7月,兵器工業集團董事長在黨組擴大會議中提出“無禁區改革”,要求在法律和規章框架下要“大膽改革,不要等、不要望、不要拖,更不要怕”。並且印發了《集團公司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2014~2015年工作要點》,強調有序推進混合所有制、骨幹員工股權激勵以及軍工事業單位改革等工作。

兵器工業集團主要資產及上市公司

兵器裝備集團主要資產及上市公司

除了以上六大軍工集團外,軍工集團還包括船舶系和中核系軍工集團。但由於船舶系證券化率相對較高(約40%),且所屬行業處於景氣低谷,市場關註度低。而中核系目前僅有一家上市公司(中核科技),且資本運作沒有明確動向,相關機會不多。因此,在十大軍工集團中,我們建議重點關註中航工業、航天科技、航天科工、電科集團、兵工集團、兵裝集團旗下的相關上市公司。


3、軍工行業投資邏輯及推薦3.1軍工投資的三條邏輯

邏輯一:改制重組。重組是軍工行業永恒話題,尤其是在國企改革加速,軍工改制政策逐漸明朗的背景下,改制重組仍是軍工板塊行情最主要的驅動力。無論是2009-2010年中航系上市公司在集團整合的背景下進行的資產整合註入,還是近兩年成飛集成、航空動力、深天馬等公司在國企改革背景下進行的改制重組,都走出了一波波瀾壯闊的行情,並帶動整個板塊上漲。

軍工體制改革帶來第二波重組潮

軍工行業是國內唯一具有完整自主知識產權和產業鏈的高新技術行業,符合國家產業升級和制造業轉型的大方向。國內宏觀經濟增速逐步放緩,但軍工行業業績增速穩定,且有資產重組大幅增厚上市公司業績。

A股\制造業\軍工營收增速,軍工行業比較優勢明顯

A股\制造業\軍工凈利潤增速,重組大幅增厚軍工

2013年以來,軍工行業改革再次提速,軍工研究所改制、股權激勵及股權多元化是本輪核心的改革方向。在這一背景下,會有更多上市公司籌劃註入軍工研究所和軍品業務等核心資產、定增引入社會資本展開混合所有制改革以及探索軍工上市公司股權激勵等活動,而這又勢必帶動其股價有所表現。隨著國企改革的推進,我們推測,在2014年底前後會有更多的公司進入實質性重組階段。

新一輪改革的主要內容和影響

邏輯二:重點項目。我國的國防與軍隊建設曾長期以陸軍為主,海、空軍建設相對滯後,尤其是在先進軍用飛機、遠洋戰艦、精確制導武器、信息化裝備等方面與西方軍事強國有一定差距。2013年11月,中央在《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幹重大問題的決定》中也著重指出,“優化軍隊規模結構,調整改善軍兵種比例、官兵比例、部隊與機關比例,減少非戰鬥機構和人員;依據不同方向安全需求和作戰任務改革部隊編成。加快新型作戰力量建設。”隨著軍費支出的增加以及國防結構的調整,諸如大飛機、航空發動機等重點產業項目的扶植政策有望加碼。

大飛機項目包括大型運輸機、大型客機項目,於2007年經國務院正式立項,總投資約2000億人民幣。大型客機項目由中國商飛公司牽頭,作為該項目的首款型號,C919在2010年完成初步設計,目前已經進入總裝準備階段。C919設計航程4075公里,最大起飛重量72.5噸,最大設計經濟壽命為9萬飛行小時,其基本型全經濟艙布局為168座,未來主要競爭對手是空客A320和波音B737。我們C919預計於2017年首飛,2020年定型。屆時中國將擠入由波音、空客壟斷的世界民用客機制造市場。大型客機生產線未來將帶動中國機械、材料、電子、金融、物流等相關產業的發展與升級。我國民用航空市場前景遼闊,波音預測我國未來20年需要5580架新飛機,70%為單通道飛機,據此估算需求量約為3900架。

我國民航空客A320和波音B737架數及增速

未來20年中國民航機隊規模複合增速5.65%

邏輯三:軍民融合。受政治、軍事、外交和科技等諸多因素影響,軍工行業存在“高技術、高投資、高風險、長周期”的特點。因此,要求軍工企業具有極強的市場應變能力和快速的軍民品轉產機制,在戰時能為政府提供優質武器及軍事服務,保障國家軍事戰略的實施,在平時能較好抵禦軍品采購波動以及軍品研發的風險,實現企業自主發展。要實現上述目標,一個國家的國防工業必須實現軍民高度融合。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美國國防部調查結果表明,如果支持並鼓勵軍工企業發展軍民兩用業務,並向民用企業開放國防市場,可使國防成本降低30%-50%。其後,美國在《國防轉軌戰略》中提出“建立既滿足軍事需求,又滿足商業需求的國家技術與工業基礎”的軍民融合政策,後來美國又出臺了一系列的法規、政策和配套措施,重點鼓勵軍民高新技術兩用產業的發展。如今,在全球十大軍火商中有五家民用產品收入占比超過五成,而諸如洛克希德馬丁、英國宇航等公司其大量技術和產品也運用在軍民兩用領域中(如運載火箭、通用衛星等)。

從國內來看,隨著軍工改革的深化,國防科研、生產和采購方式將越來越市場化,軍工企業有動力利用技術優勢滲透民用領域以實現效益最大化;而另外一些先進的民用生產企業也可以進入國防市場,以獲得更大發展空間。

2009年全球十大軍火商防務收入占比

波音產品收入結構及占比

民營企業參與軍工生產主要先進入到外圍領域,發揮其高效的特點。在各類軍事裝備中,相比較而言後勤輔助裝備的進入門檻最低,許多國家“軍民一體化”的軍事變革也正是從後勤領域開始的。預計我國民營企業也將首先進入後勤、維修等最外圍的軍品領域。

軍品向民營企業開放趨勢:由外及內

3.2重點公司及推薦理由

綜合以上分析,我們推薦具備政策利好或資產註入預期,估值合理、利潤增長空間較大的公司,重點推薦:中航重機。

公司定位於全球高端基礎裝備頂級供應商,未來可擴展空間廣闊。鍛造板塊:2萬噸恒溫鍛技術優勢明顯,覆蓋約80-85%的航空航天鍛件,將大幅提高公司接單能力和毛利水平。液壓板塊:液壓板塊募投項目定位高端追趕世界先進水平,進口替代空間巨大。新能源板塊:受益風電行業回暖,新能源板塊大幅減虧,預計未來將延續減虧趨勢。推測公司可能有較強融資需求。預計公司14-16年EPS 0.25、0.43、0.60元。


風險提示:軍工企業改革進程存在不確定性。(海通研究)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資源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帳號?立即註冊

x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3661

中國錢買台灣 三條路默默吃到飽

2014-10-06  TCW
 
 

 

「有中國的朋友委託我找看看,台灣有沒有什麼金針菇的工廠要賣的!」

金針菇?有中資想要買?我一再反問,確認有沒有聽錯!

沒錯,不是半導體、不是旅館,也不是房地產,真的是你、我平常吃火鍋時會加的應景蔬菜金針菇,現在有中資企業瞄準「綠金商機」,開始打起台灣菇類產業的主意。

九月十六日,台灣青果商業同業公會一行十三人到遼寧省朝陽市龍城新區參觀考察。

新加坡管理大學應用財務系兼任教授康榮寶是隨行的學者。五天的行程他們先後到柏慧燕都食品加工、天贏蔬菜加工、遼寧新潔安農業科技等多家農產品和食品加工企業進行實地考察。

實地考察後的座談席間,在遼寧以種植蘆筍、玉米、金針菇等聞名的天贏蔬菜加工負責人劉漢席跟康榮寶提起,請他回台灣幫忙找找,台灣有沒有金針菇工廠要出售。

這家天贏蔬菜加工,主要採用日本的培養技術,目前年產逾四千六百噸金針菇,現在想進一步擴大版圖,買下台灣的金針菇工廠跟品牌,天贏買台灣金針菇的主要目的,是想要拿台灣的品牌,回攻到中國以及拓展東南亞的市場,「他們開出的條件是:金額可以談,規模大小不拘,」康榮寶說。

青果公會在遼寧期間,一行人參觀當地的水果批發市場,發現中國在蔬果的配送流程管理上都還落後台灣,這也是台灣農業吸引中資之處。

「他們看中台灣金針菇等菇類的工廠及蔬菜植物工廠可以控溫、控濕以及灌溉水的品質都控制得很好,農業技術跟品牌的管理、通路、分類、冷藏也都遠優於大陸,這些都是台灣的優勢,也是對方鎖定想要合作的標的,」一位同行的青果公會理事觀察說道。

中資會看重台灣的農業,除了中國現在十二五計畫大規模在推農改,農業上需要很多新技術外,中國現在很缺乏乾淨的蔬菜,台灣農業在生產和運送上的優勢,剛好可以補足這一塊。

先前常聽到的是中資來台灣買旅行社、買飯店、買房地產或是買土產店,不然就是某某科技業又被中資企業挖角;如今,中資連食物、消費用品公司也都納入購物籃。

人頭買無名小公司變更負責人,官方也不知

儘管中資對台購併觸角越伸越廣,但是先前買中小型飯店、旅行社、以及入股上市櫃公司借殼掛牌的動作,目前仍然持續進行中。例如,中國某廉價航空已委託特定人,在台灣幫他們物色小的旅行社及合適的大樓,想要整棟買下來改裝成飯店。

「他們不用找大的,找個沒沒無名、慘澹經營的旅行社就好。由於這種小旅行社根本沒人會留意,中資委託特定人買到手之後,變更負責人或是由人頭來接就好,官方根本不會知道,」一位曾經接受陸企委託的律師說,旅行社換了中資老闆後,就能從機票、住宿、旅行社,賺一條龍商機。

境外公司買房地產一標的配一公司,完全合法

至於目前法令規定中國自然人不能來台灣購置房地產,這部分也早就有了破解的辦法。

一位房仲業者說,中國的房地產(尤其是豪宅)本來就很流行掛在BVI(編按:境外控股公司),利用境外公司來握有所有權,這一套也同樣搬到台灣來,所以法令上雖然規定中國自然人不能來台灣買房地產,但是他們都是透過BVI來買,一間房屋配一家境外公司,這樣可以避很多稅。

借殼仲介團隊助上市持股上限,專人幫忙規避

中國政府打貪之後,中國的錢爭相要跑出來,買台灣企業只是其中一個選項,因為比較安全,「他們想要慢慢把台灣有競爭力的產業收購過去,房地產、旅館、農業是首選,科技業則是用挖人的比較快。」康榮寶觀察。

F股上市規定變嚴格後,許多陸企又開始走回借殼上市的老路。前不久台苯旗下上櫃掛牌的子公司台蠟就是其中的一例。

「國內有很多組人馬在經營『借殼』仲介,」一位前上市公司財務長透露。

這些團隊專門鎖定一些雞蛋水餃股、成交量很低,經營不善的上市櫃公司,在與大股東取得默契後,在市場上兜售「殼」,尋找想買殼的企業主,陸企也是其中之一。

「借殼仲介團隊」的方法是:賣殼的經營者先把手上的老股,透過交易市場轉給想借殼上市的買方。完成轉讓股權後,再訂定一個股東臨時會,展開私募計畫,再讓新進的買方股權可以過半,取得公司實質的經營權。

不過因為上市櫃公司有中資持股不得超過三成的規定,這部分通常「借殼仲介團隊」會事先幫他們整套設計好。

二○○九年六月開放中資依法申請來台投資以來,累計至今年八月,經濟部投審會共核准中資來台投資和新設案件的件數為五百六十九件,核准投資金額十一億四千萬美元(約新台幣三百四十億元)。

金額雖不算大,但是錢沒有名字,檯面下悄悄流入台灣的中資,恐怕早已是檯面上的無數倍之多。

資金如潮水,當圍堵已經越來越困難,台灣或許該換個角度想想,怎麼在這波紅色購併潮當中,站在對的位置,牟取對台灣自身最大的利益。

【延伸閱讀】科技、食品、建設、文創全都有中資—中資投資台企重大事件表

●2010年2月:聯想集團孫公司鼎捷持有鼎新電腦全數股份關鍵意義:首家透過下市、轉為海外控股再進行換股成為中資的台灣企業

●2010年9月:京東方集團以12.2億元,吃下大同旗下美齊科技資產關鍵意義:首宗中資來台收購上市公司的資產案

●2012年11月:復星集團以3.6億元,取得維格餅家2成股權關鍵意義:首宗台灣食品業有中資參股

●2012年12月:政龍投資以40億元吃下陽明海運旗下高明貨櫃碼頭3成股權關鍵意義:首次有中資投入國內公共建設

●2013年8月:信達國際以3.46億元取得遊戲軟體公司樂陞13%股權關鍵意義:首宗中資參股台灣上市文創公司案例

●2013年8月:三安光電以23.52億元取得璨圓19.77%股權關鍵意義:首宗中資參股台灣LED上市公司案例

●2014年9月:納愛斯集團以13.5億元百分之百收購妙管家關鍵意義:首宗台灣知名品牌企業被中資百分之百購併案

整理:張瀞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4653

深改小組第七次會議:推進農村土地改革 堅持三條底線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1461

1416216689647

新華社官微消息稱,習近平今日主持深改小組第七次會議。會議審議了《關於農村土地征收、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工作的意見》。會議指出,堅持土地公有制性質不改變、耕地紅線不突破、農民利益不受損三條底線,在試點基礎上有序推進。

作為深化改革的重要領域之一,土地改革關乎中國9億農民的利益,也是新型城鎮化建設的關鍵。

證券時報網報道稱,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將於12月8日召開,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於12月20日召開。此前市場預期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將討論土地改革等相關方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涉及電力、林業和鹽業改革,以及國企混改等議題。

中金研報報告指出,我國市場化改革歷經三十多年,多數產品和生產要素都實現了市場化,而土地要素市場化相對滯後。土地在農業、工商業、住宅間的配臵主要通過地方政府而非由市場完成,造成土地利用效率的損失,同時扭曲了財富分配,不利於經濟發展、城鎮化進程以及社會和政治穩定。

土地制度改革範圍包括農民擁有使用權的土地45億畝和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0.5億畝。農民擁有使用權的土地包括宅基地和農民承包經營的農地。中金估計農村宅基地1.5億畝,按目前統計,農民承包耕地13億畝,承包其他類型農地25.7億畝。但原來登記的耕地承包面積存在低估,實際面積可能達到18億畝。

中金還指出:

土地產權將一分為三:所有權屬於集體,承包權屬於農民,經營權由產權主體自主。土地確權主要是確定農村土地的使用權,包括農地承包經營權和宅基地使用權,類似於城市住宅使用權用房產證的形式確認下來。土地確權工程量大,但由於確權有利於保障農民利益,預計進展順利,五年內完成。

中金認為,土地市場化改革將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大幅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調整政府征地行為,控制金融風險。土地規模經營效率大幅提升,促進勞動力轉移,真正實現農民變市民。上一輪部分城鎮職工福利分房分享了資產升值收益,目前價值13萬億元。而農民擁有使用權的45億畝土地價值更大,估計有50萬億元,人均近6萬元。

土改的法制建設上,大智慧通訊社11月中旬曾報道稱,新版《土地管理法》和《土地承包法》將於12月浮出水面,有望在12月召開的全國人大常委會上進行審議,法律的修訂將實質性加速這一輪土地改革進程。

參與上述兩部法律修改討論的專家稱,兩部法律修訂工作進展順利,新版本有望於下月遞交全國人大常委會進行審議,而修法的總方向是土地所有權、承包權和經營權的“三權分立”。

農業部農村經濟體制與經營管理司司長張紅宇表示,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賦予農民對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轉及承包經營權,要保障農戶宅基地用益物權,但按照現在《土地管理法》,宅基地使用權和承包經營權都是不可以抵押的,因而要對這些法律條款按照改革需求進行修訂。

深改小組七次會議今日還審議了《關於縣以下機關建立公務員職務與職級並行制度的意見》。會議指出,在全國縣以下機關實施這項改革,要總結試點工作經驗,堅持好的做法,改進存在的不足,認真抓好組織實施。

此外,會議還審議並通過了《最高人民法院設立巡回法庭試點方案》和《設立跨行政區劃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試點方案》,建議根據會議討論情況進一步修改完善後按程序報批實施。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1709

中國產業升級的三條邏輯主線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2845

本文作者華泰證券首席經濟學家俞平康,授權華爾街見聞發布,亦發表於微信號“hthgyj”。

我們的邏輯主線之一是:信息革命將滲透到國民經濟的方方面面,依次帶動從高科技子行業到傳統大產業的轉型升級;這是一個長期過程。我 國所有產業的升級按順序前後,將形成三個梯隊:一是與信息產業直接相關的制造業,二是信息科技便於滲透的傳統行業新分化子行業,三是在子行業帶動下全面升 級的傳統產業。預計產業結構上會是小行業先行並帶動大產業增長,產業結構分化將是現階段及未來一段時間的重要特征。產業升級“三步走”的第一、二步已經在 發生,第三步將隨著經濟企穩和結構改革的深入越來越明顯。我們認為,相對於以最終產成品的類別對產業分類,用工程師在雇用員工中的占比來衡量某產業是否屬 於高科技,顯得更為合理;而中國雇用高端人才的成本優勢非常明顯,這種人力資本優勢適用於全行業,這將讓我們在產業升級中占得先機,和美國90年代複興的邏輯如出一轍。下一輪經濟增長將不再是以一個或兩個產業為核心的增長,而是各個產業的全面升級,具體表現為信息技術革命向全行業的滲透、擴散,改變全行業的運作、盈利模式。

邏輯主線之二是:技術服務類行業(包括專業&商業&金融服務等)的比重逐步提升,這也是一個長期過程,是隨著技術對所有行業的滲透深入而逐漸發生的。在 技術驅動行業轉型升級的過程中,會出現很多需要專業指導和輔助的細分行業。這當中,與技術對全產業的改造升級同步,最值得關註的是“專業&商業服 務”和“金融服務”兩個子門類。技術服務業的發展可以從供給(金融/商業網絡的建設、對行業的高科技改造)和需求(國民消費能力的增強帶來新的需求,刺激 行業分化)兩端來分析。

我們的第三條邏輯主線是:政府出於長遠考量,支持部分具有戰略意義的行業。這是一個貫穿始終的短期線索,在各時期支持的行業會有區別。由 於我國在直接融資機制、本幣地位、國民消費能力等方面的欠缺,只能通過政府支持來爭取在特定領域的資本投入比較優勢。作為經濟實力和政治影響力都在迅速崛 起中、正試圖向外“走出去”的大國,出於對國家利益的長遠考量,需要培育一些對我國的國際戰略地位、經濟的長遠競爭力有極大助益的行業,比如當前的國防軍 工、高鐵飛機、環保低碳等。

我國的產業結構已發生分化。從11月份的我國制造業PMI、生產經營預期指數、工業企業利潤增速的分行業對比來看,計算機、電氣、儀器制造等信息概念相關制造業利潤增速在整體下行大勢中保持穩定,位列所有行業前列,更印證了當前信息產業的強勁生命力。信息革命“三個梯隊”中的第一和第二梯隊,已經走在路上。中國經濟結構改革的未來,也會充滿光明!

三條邏輯主線

中國經濟目前正面臨比較困難的局面:基建行業產能過剩,傳統產業技術落後,新興亮點初露萌芽。在整體經濟去杠桿、調結構的背景下,我們需要做自己的“破壁者”,找到國民產業結構中新的拉動點,發掘出我國經濟下一次騰飛的機遇所在。

在 之前很長時期內,低端勞動力的成本較低都是我們的比較優勢,各行業已經習慣於依靠增加勞動要素投入來提高產出。但是,一方面勞動要素投入的拐點總會到來, 密集的要素投入早已不是決定產出效率、邊際回報的決定因素;另一方面,隨著周邊國家的制造業快速崛起,我們在低端勞動力成本上的優勢已經蕩然無存。隨著全 面改革的推進,我們需要產業結構的全面調整。

我們的邏輯主線之一是:信息革命將滲透到國民經濟的方方面面,依次帶動從高科技子行業到傳統大產業的轉型升級;這是一個長期過程。我 國所有產業的升級按順序前後,將形成三個梯隊:一是與信息產業直接相關的制造業,二是信息科技便於滲透的傳統行業新分化子行業,三是在子行業帶動下全面升 級的傳統產業。預計產業結構上會是小行業先行並帶動大產業增長,產業結構分化將是現階段及未來一段時間的重要特征。產業升級“三步走”的第一、二步已經在 發生,第三步將隨著經濟企穩和結構改革的深入越來越明顯。

由於科技對生產設備和從業人員的改造在小規模行業中更易進行,而技術的廣泛運用也將催生更多的細分子行業,因此中高端服務和制造子行業將脫穎而出,成為改變 經濟結構、制造高科技就業機會的新銳,從長遠來看,這將完成由子行業帶動的全行業技術革新和升級,從而賦予傳統產業以新生。

我 們認為,相對於以最終產成品的類別對產業分類,用工程師在雇用員工中的占比來衡量某產業是否屬於高科技,顯得更為合理;而中國雇用高端人才的成本優勢非常 明顯,這種人力資本優勢適用於全行業,這將讓我們在產業升級中占得先機,和美國90年代複興的邏輯如出一轍。下一輪經濟增長將不再是以一個或兩個產業為核 心的增長,而是各個產業的全面升級,具體表現為信息技術革命向全行業的滲透、擴散,改變全行業的運作、盈利模式。

邏輯主線之二是:技術服務類行業(包括專業&商業&金融服務等)的比重逐步提升,這也是一個長期過程,是隨著技術對所有行業的滲透深入而逐漸發生的。在 技術驅動行業轉型升級的過程中,會出現很多需要專業指導和輔助的細分行業。這當中,與技術對全產業的改造升級同步,最值得關註的是“專業&商業服 務”和“金融服務”兩個子門類。技術服務業的發展可以從供給(金融/商業網絡的建設、對行業的高科技改造)和需求(國民消費能力的增強帶來新的需求,刺激 行業分化)兩端來分析。

我們的第三條邏輯主線是:政府出於長遠考量,支持部分具有戰略意義的行業。這是一個貫穿始終的短期線索,在各時期支持的行業會有區別。由 於我國在直接融資機制、本幣地位、國民消費能力等方面的欠缺,只能通過政府支持來爭取在特定領域的資本投入比較優勢。作為經濟實力和政治影響力都在迅速崛 起中、正試圖向外“走出去”的大國,出於對國家利益的長遠考量,需要培育一些對我國的國際戰略地位、經濟的長遠競爭力有極大助益的行業,比如當前的國防軍 工、高鐵飛機、環保低碳等。在短期也許成本大於收益,但這對國民經濟更長遠的健康、可持續發展有很大助益。隨著不同時期的國家戰略需求變動,對應重點支持 的行業也會發生改變。

回顧美國90年代的成功經驗:信息技術擴散、服務業發展以及政府對產業升級的支持

通過對美國上世紀90年代成功經驗的回顧,以及對更長時間維度上美國國民經濟結構轉變的分析,我們堅定了對於上面三條主線的判斷。美國的歷史經驗說明成功的技術革命對全行業運作模式的影響深遠,政府的支持會讓轉型升級過程更加順利,與技術對全行業的改造基本同步,專業和商業服務、金融服務業得到了長足發展。

1、邏輯主線一:信息科技在商業和生產中的廣泛運用會改造整個經濟體系。它在國民經濟中的正外部性會逐漸擴散,從電子設備制造開始,逐漸向所有下遊行業傳導,最終改變整個社會的生產力水平。

“互聯網熱潮”為上世紀90年代的美國帶來了十年繁榮,創造了大量高科技就業機會。在亞洲金融危機背景下,互聯網產業輝煌的前景為美國市場引來八方資本流入, 內生性的繁榮預期帶動了就業,推動了經濟,引領內外部更多資本增量進入實體和金融市場,從而帶動產業規模進一步擴張。這樣的經驗足可引以借鑒。

既然我們指出美國的“互聯網經濟”得益於高科技概念引領全行業升級,那麽首先要解釋的是——何為高科技產業?或者說,如何定義一個產業為“高科技”?非常通行的方式是直接將某些行業劃分為高科技,比如計算機/電子;而認為另外一些行業是“傳統”的,比如建築、制造業。但這樣真的合理嗎?我們認為,相對於以最終產成品的類別對產業分類,用高端人力資源在雇用員工中的占比來衡量某產業是否屬於高科技,顯得更為合理。參考美國歷史經驗,使用這樣的定義,創造最多高科技就業機會的城市是芝加哥,緊隨其後的是華盛頓特區、矽谷、波士頓和紐約。可見並非只有傳統觀念認為的“科技之都”(矽谷)在經歷升級換代;相反,很多老工業中心才是創造高科技就業的主力。

再進一步觀察各城市集中提供高科技就業機會的行業,我們看到很多傳統制造業子行業,比如煙草制造,因為國民在健康和個性化消費領域有極高要求,倒逼出了很高 的技術用工占比(致力於降低有害成分等),從而進入高科技行業的行列。像芝加哥這樣的工業中心,科技就業崗位的分布就相當廣泛(電力設備、科學儀器、研 究、通訊設備、醫療制藥等),並非像矽谷那樣只是集中於電子制造業。(參考《Focus on high-tech》,俞平康) “技術”是一個滾動更新的概念,但技術的載體——“人”,是不變的。新的高科技行業分類告訴我們,應抓住技術的本質——掌握和運用技術的“人”,關註傳統 產業中分化出的新需求(子行業),針對性提升高端人力資源的用工比,完成對傳統行業的改造升級。這樣既能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也促進產業結構向高端、細分 化方向發展。

信息技術革命對所有行業的改造影響之深遠可媲美工業革命。而互聯網技術的商業化是美國的“互聯網經濟”興起的關鍵,隨著社區、商貿單位、金融機構開始通過線 纜接入互聯網,互聯網商業化運作正式開始,提供了一種新的生活模式:消費、辦公、接收信息等通過在線完成,傳統的銷售網絡被打破,物流系統更加高效便捷。 信息技術革命是從電子設備制造業開始(矽谷),但很快就不僅局限於設備制造,其影響向全行業擴散放大。在產業升級過程中,按順序前後,將形成三個梯隊:一是與信息產業直接相關的制造業,二是信息科技便於滲透的傳統行業新分化子行業,三是在子行業帶動下全面升級的傳統產業。這個過程對中美兩國同樣適用。

在全行業的轉型過程中,我國具有鮮明的比較優勢——人力資本優勢,這將使我們占有先機(後文將詳細闡述)。結 合我們對高新產業的準確定義,以及對中國人力資本優勢的認識,可以預見,在第一梯隊——信息設備制造業先行崛起後,技術將首先擴散到傳統行業中分化出的新 興子行業當中;因為它們規模小,市場細分,通過增加高端人力用工比重進行科技化改造更為便利。而且,技術的廣泛運用也將催生更多的細分子行業,比如中高端 制造業(信息產業設備制造及相關,比如機器人產業、新能源汽車、智能家居等)和服務業(線上商貿零售、高端專業咨詢、針對特定人群的醫療保健、創新金融業 務)等。根據我們的定義,這些都屬於高新技術產業範疇;它們將脫穎而出,成為信息革命惠及的第二梯隊。從長遠來看,子行業帶動的技術革新和升級將改變全行 業的運作模式和受眾的思考方式。此時,我們就將迎來第三梯隊——傳統行業在技術改造下的徹底轉型升級。

 

2、邏輯主線二:美國的技術服務業大類(包括專業&商業&金融服務等)的比重在上世紀90年代得到迅速提升。這也是一個長期過程。

觀察美國產業結構升級的過程,除了近二十年來顯著進行的信息革命,在更長的時間維度上,可以看到服務業在經濟結構中比重的不斷上升。從1947年至今,美國的經濟結構中商貿運輸、制造業等的占比穩定持續縮水(建築、采掘、公用事業、餐飲等占比在長時序上變化不大,未列示),而專業和商業服務,金融、保險及房地產租賃,保健&社會救助等則增長迅速。圖3可見美國的政府投入在國民經濟中占比不僅持穩而且一向較低(這是市場化程度較高的表現)、而私人部門 的商品生產和服務占比反向變動,進一步強化了我們的認識。

我們認為,在技術驅動行業轉型升級的過程中,會出現很多需要專業指導和輔助的細分行業。也就是說,技術服務業的發展機遇與信息革命對全行業的改造是如影隨形的。這當中,與技術對全產業的改造升級同步,最值得關註的是“專業服務”、“商業服務”和“金融服務”。值得註意的是,單獨看信息產業本身的占比一直很低,這印證了我們的邏輯,即信息革命更重要的意義在於技術從信息設備制造向其他細分行業的擴散,帶動整體經濟產業升級,而非讓信息業成為國民經濟絕對意義的主要成分。

美國服務業體系的完善緣於:1)金融和信用體系健全;2)商業、零售業網絡發達;3)產品設計和功能開發投入大、針對性強,這其實提出了隱性的高科技用工需 求;4)居民消費能力強,新的需求刺激分化出新的子行業。前三條是供給端因素,最後的消費能力升級則是需求端因素。從美國歷史看來,其供給端(私人部門服 務業生產占比)和需求端(個人服務類消費支出占比)的上升趨勢基本同步。

 

、邏輯主線三:美國在上世紀90年代信息技術的大規模發展離不開政府的扶持。由於我國在資本投入總量上劣勢明顯,更需要參考這條經驗,集中力量支持特定行業。

上世紀90年代克林頓政府在發展信息技術上投註了巨大精力,從表中如此之多的政策指令、發展規劃、國際合作措施可見一斑。從90年代初起,美國減少了國防產 品方面的研發投入,在冷戰結束後“軍轉民”的風潮下,民用領域的知識產權/產品研發投入增長很快。以“政府:軟件研發投入”作為信息產業研發投入的代表, 該指標在政府主導的總研發投入中的占比在整個90年代中從20%出頭一路攀升到45%,並在21世紀初達到頂峰(隨著股市中的互聯網泡沫破滅,在總量中的 比重有所降低;但絕對投入仍在增加)。

 

美國信息技術爆炸式發展的背後離不開政府的扶持,收到的回報也相當豐厚。在整個90年代,在其他主要經濟體基本面較差的時候,美國卻憑借著成功的技術革命使 經濟持續快速增長, GDP平均同比增速達到5.4%;而且期間保持低通脹,平均通脹率只有2.8%(1991~2001年);失業率更是不斷走低,在 2000年達到了70年代以來的最低水平 4%。對互聯網經濟的高預期使得美元一路升值,而代表高新技術產業的納斯達克指數也同步上浮,同期增速遠超傳統行業的標普500綜指。

雖然由於各方熱錢(包括海外熱錢流入)拉動,使股價飛漲存在泡沫成分,信息類企業的盈利水平(財務狀況)並未達到股市估值那麽優秀的水準,股市泡沫在 2001年以後走向破滅;但不可否認,信息技術革命對實體經濟遺澤綿長,如春風化雨般滲透到了整個經濟體系的角角落落,深刻地改變了國民的思考和行為模 式。

 

中國雖然在直接融資渠道、利用國際資本支持實體經濟等方面與美國的差距很大,但也可以效仿美國,從政府支持重點產業發展做起,在特定領域內的資本投入占據比較優勢。

美國在資本利用上的經驗有三條。其一,雖然政府投入相對較少(見上面圖7),但從我們對歷史的回顧可見,互聯網革命與政府的支持密不可分,說明特定時期政府 仍然會幹預產業的整體轉型方向;其二,美國國民消費能力強大,需求端的拉動使得資本來源不是問題;其三,美元的天然強勢地位保證美國市場永遠在吸收和利用 全球資本上占得先機,美國的金融市場直接融資途徑豐富等等因素保證其實體經濟在資本利用效率上走在全球前列。

但對於我國,在經濟總量進一步擴張、貨幣的國際影響力增強、金融市場的融資機制更加完善之前,短期內以資本投入全面增加帶動產業升級的可行性較低,這斷絕了 第三條途徑;同時,從需求端看,消費不足且無法升級成為拉動需求的主要動力,是需求端結構的主要矛盾。近年來消費占GDP的比重急速下滑,商品和服務市場 上消費疲弱,主要原因包括勞動者報酬在GDP中占比下降,以及收入分配不均現象異常嚴重。高收入者的邊際消費遞減,低收入者消費能力不足,差距的拉大造成 消費不足。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產業升級的資本來源。因此,從資本投入的角度來看,唯一可行的途徑就是參考美國的第一條經驗,即依靠政府力量重點支持某些行業。結合當前形勢,為了打出我們的國際影響,保障能源和國家安全,有必要對捍衛國防的軍工產業、強化國際地位和能源保障的高鐵輸出、為可持續發展考量的環保低碳產業等投註更多的支持。政府支持是一條貫穿始終的短期線索,因為我國中央政府強大的決策力始終存在,而各時期出於戰略考量力推的行業卻存在區別。

 

 

 


 

我國的最大比較優勢:“人力資本優勢”

美國的成功經驗一是依靠信息技術強大的正外部性,期間伴隨著服務業的崛起;二有政府力量在後保駕護航。我國的比較優勢又在哪里呢?建立在上文我們對高新技術行業的重定義基礎上,我們找到了中國的重要競爭優勢——“人力資本優勢”。

讓我們通過華為的例子來引入:一名中國工程類畢業生的正常起薪是 2萬美元,而對應的美國同行畢業生卻能拿到6萬美元,而且有很大的加薪空間。華為2010年的凈利潤是35億美元,員工總數是14萬;如果按照美國的人力資源成本計算,當年凈利潤就會瞬間變成負值(35億-14萬*4萬=-20億)。可見,華為的競爭力在於中國高端勞動力價格便宜,即人力資本優勢。它具有普適性,是所有產業複興過程中均享有的比較優勢。利用好人力資本優勢,我們就能在傳統產業的更新升級中占據同比優勢地位;這和美國90年代複興的邏輯如出一轍。

從我國之前的“勞動力成本優勢”到“人力資本優勢”仿佛是一小步,但卻是整個國家的一大步。在國民受教育水平很大提高的今天,我們試圖依賴新的“技術”改造後的“人”的優勢去彌補整體技術水平和資本投入方面的落後。這是我們與尚處在勞動力要素比較優勢階段的其他新興市場國家的根本區別。

我國產業結構已出現分化,“破壞性創造”如火如荼

從今年11月份的我國制造業各子行業PMI和生產經營預期指數來看,產業結構的分化已經開始,醫藥制造、食品加工、電子設備制造等制造業子行業生產活動預期居於前列,而化工、金屬、能源等傳統的工業大類景氣度和預期值則忝陪末座。更進一步,從11月工業企業利潤增速的分行業對比來看,中上遊繼續大幅負增長,煤炭(-44.4%)、石油(-13.2%)、鋼鐵冶煉(4.7%)等依然惡化,而計算機(20.7%)、電氣(15.1%)、儀器制造(9.1%)等信息概念相關的制造子行業利潤增速在整體下行的大勢中仍然保持穩定,利潤增速排在所有行業前列,更印證了當前我國信息產業的強勁生命力。

在產業結構的轉型、經濟的築底調整過程當中,傳統產業和新興行業的分化愈發嚴重。這實際上是經濟的“破壞性創造”,雖然痛苦,但是產業升級的必由之路。落後的生產方式、商業模式將被淘汰,新的生產力將取而代之,科技創新將徹底顛覆產品和服務的提供方式。當對傳統行業的改造充分完成之後,我們才能看到全產業的複興。

信息、電子類技術革新雖然在外國早已開始,但我國之前一直處於沿襲和模仿國外技術的階段,沒有形成自己的技術體系,沒有形成技術向其他行業擴散、共同進步的 良好循環。隨著世界範圍內技術的繼續發展、我國國民受教育和自主創新能力的進步,新興子行業在高端人力資源投入和硬件條件方面會進一步向信息智能化方向更 新換代,很可能會起到迅速占領市場、主導潮流的效果;移動終端的O2O運作模式就是非常典型的例子。

具體到產業結構的升級路徑上,會由信息技術相關的產業最先開始啟動,傳導到傳統行業分化出的子行業當中,在完成對市場觀念的改造和模式的革新後,整個大行業會發生徹底的變革。當潮流席卷所有產業後,我們將靜待全部產業更新升級的美好願景成真!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6451

三條QE路 歐洲央行怎麽走?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2923

隨著歐元區CPI近六年來首度滑入負值,為對抗通縮和提振經濟的全面刺激計劃——QE幾乎已成定局,市場關心的不再是QE會不會來,而是何時來。目前擺在歐洲央行面前的選項大致有三個。

根據路透社的報道

1,按照歐元區各成員國在央行的持股比例購買各國公債。

2,由歐元區成員國央行買入本國公債,因此風險仍局限於有問題的國家。

3,歐洲央行只購買評級為AAA的政府公債,寄望此舉能促使投資者買進風險更高、收益率也更高但評級較低的歐元區政府公債。

這與華爾街見聞此前曾提到的歐版QE三套方案一致。荷蘭報紙《Het Financieele Dagblad》曾援引知情人士稱,歐洲央行管理委員會在1月22日的會議可能從三個選項中進行選擇。

實際上,第一個選項與美國、日本等國的QE計劃類似,但鑒於德國央行對歐洲央行承擔主權信用風險做法的反對態度,歐洲央行首席經濟學家普雷特在近期提出了後兩個折衷方案。

只不過這兩個方案也不能讓所有人滿意,不少分析人士都對此提出了質疑。

在第二個選項下,持有債務的風險將從歐洲央行轉移至各國央行自己身上。

“如果歐洲央行都不願承擔持有希臘、意大利、西班牙和葡萄牙債券的風險,民間投資者可能會問自己為什麽要這麽做。”路透提到。

不僅如此,第二、三個選項的舉措可能還會推高外圍國家收益率,甚至有人認為第三個選項會引起外圍國家的債券遭到拋售。這與歐洲央行的初衷背道而馳。原本QE的目的就是通過購買主權債來壓低企業的減債成本,從而提振經濟。

路透引述全球最大的基金管理公司貝萊德的歐洲債券主管Michael Krautzberger稱,“如果成員國央行不能就共擔風險達成一致,他們就是在提醒市場有風險,那麽在改善信心方面,就得不到跟第一個選項相同的效果。”

第三個選項可能還受到購債規模的制約。根據RBS的計算,歐元區市場上的7萬億歐元債券中,AAA評級的債券共有3.3萬億歐元。

路透稱,最高評等的債券中約有一半收益率已經不到0.1%,甚至回報為負,因此這些收益率不太可能進一步大幅下跌,從而限制了歐洲央行印鈔對市場的影響。

不過,據荷蘭媒體報道,歐洲央行在市場上吸納大部分高評級債券,讓機構無債可買,最後自然而然的機構就會將資金投資風險稍高的證券,這樣也可以降低融資成本。

近來,歐央行行長德拉吉頻頻釋放強烈的QE信號,華爾街見聞今天提到,德拉吉在寫給歐洲議會議員Luke Flanagan的一封信中表示,歐洲央行推出的任何刺激措施都可能包括購買政府債券。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679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