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貨幣】沖擊比數字看到的更兇猛!比“央行縮表”更厲害的“銀行縮表”來了

來源: http://www.ikuyu.cn/indexinfo?type=1&id=12975&summary=

【貨幣】沖擊比數字看到的更兇猛!比“央行縮表”更厲害的“銀行縮表”來了

國開始討論縮減資產負債表,準備溫和地退出QE;其實中國已經在做了,只是不講而已。在筆者看來,中國的貨幣環境正常化始於去年晚秋,”房子是用來住的“一語,開啟了中國人民銀行的資金成本正常化的程序,銀行間利率以及債券利率節節上升。


4月25日的政治局會議,則啟動了流動性量化收縮的過程,貨幣環境正常化進入了第二階段,對經濟、市場的影響可能十分深遠。政治局會議後的聲明只有短短數段,但是提到金融75次、風險22次,執政黨將防範金融風險提高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其背後的政治決心毋庸置疑。


量化收縮(或曰縮表),其實在第一季度已經悄然展開了,中國人民銀行的資產負債表在此期間收縮了1.1萬億元,超出了農歷新年後的季節性調整。央行縮表多少有些無奈,外匯儲備大幅下降導致被動式的流動性收縮,但是這次不同了。


目前出現的是商業銀行大幅收縮自身的資產負債表。政府要求金融去杠桿去風險,反腐敗浪潮席卷金融行業,金融監管雷厲風行,這一切帶來了一場信用收縮。這場銀行業主導的信用縮表,尤其體現在資產負債表外業務的快速削減。最新數據顯示,商業銀行的委托、信托、未貼現承兌匯票業務大幅萎縮。由於過去幾年中國經濟的信用擴張基本上靠表外擴張完成的,這次突如其來的表外收縮的沖擊比數字上可以看到的更兇猛。信用斷流對經濟和房地產業所構成的風險,可能比資金成本上漲更大。


銀行縮表的第二個影響,是信用債成本的飆升和集資能力的下降。過去兩年,中國經濟的整體杠桿水平還在上升,不過將集資平臺從理財產品移向信用債使得資金成本大幅下降,集資也更規範。信用債市場環境突變,可能令嚴重依靠借新債還舊債的部分企業的違約風險大幅上升。同時,儲蓄增長明顯放緩,銀行爭奪存款之戰一觸即發,貨幣環境正常化正在由貨幣市場的“假加息”,傳導向實體經濟的真加息。


據筆者觀察,近期中國經濟正在面臨一場突如其來的流動性短缺,主要涉及銀行的表外業務收縮,其烈度可能比數據所表現出來的更高,債市股市的表現折射出信用環境的改變。為了舒緩壓力,央行重啟了公開市場操作,不過相信貨幣環境正常化還將繼續,金融強勢監管還將繼續。


貨幣環境正常化、防範金融風險、加強監管力度、肅清金融腐敗,長遠看都是好事,乃是防範系統性風險所必需。不過各部門紛紛推出的措施,卻在制造一個疊加共振效應,有可能導致信用環境的矯枉過正。防範風險反而成為制造新風險的源頭,就事與願違了。這是需要警惕的。(完)


股市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文僅供受眾參考,不代表任何投資建議,任何參考本文所作的投資決策皆為受眾自行獨立作出,造成的經濟、財務或其他風險均由受眾自擔。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9944

美聯儲5月會議紀要:加息或很快到來 漸進式縮表獲共識

美聯儲周三公布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FOMC 5月會議紀要。紀要顯示,聯儲委員在縮減資產負債表方面獲得廣泛共識,如果經濟發展符合預期,“不久後”將啟動下一次加息。

紀要顯示,幾乎所有官員都支持以緩慢,漸進的方式結束再投資政策,而不是立刻終結。現階段美聯儲並不希望通過出售其4.5萬億美元資產負債表中的資產來“縮表”,而是隨著債券等資產到期後逐漸減少再投資規模。在這種方法下,一開始較小規模的資產再投資將退出,每三個月提高一次,直至逐步到位(外界分析最終資產負債表規模可能在2.5萬億美元)。除非美國經濟前景出現明顯惡化,美聯儲將在年內正式“縮表”。

在利率政策上,大部分美聯儲官員認為“不久後”將再次加息一次,暗示美聯儲內部對下月加息的預期依然很高。部分官員認為美國經濟將從一季度的低迷中反彈,三月疲軟的通脹數據不是新趨勢的開始。5月會議期間美國四月通脹數據尚未公布,勞工部數據顯示,美國4月通脹同比上升1.9%,2015年10月來首次低於2%。

委員們預計,隨著未來幾個月就業增長、家庭收入和財富上升以及消費者信心走強,支出將有所加大。由於對未來美國的經濟增速委員間存在一定分歧,雖然不少委員支持盡快加息,也有部分官員認為以更慢的步伐加息“更合適”。

下一次美聯儲FOMC會議將在6月13日至14日舉行,美聯儲主席耶倫屆時將召開新聞發布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0467

美聯儲縮表、特朗普鬧政、中國金融大調整: 影響當今世界金融走勢的三大因素

來源: http://www.ikuyu.cn/indexinfo?type=1&id=13287&summary=

美聯儲縮表、特朗普鬧政、中國金融大調整: 影響當今世界金融走勢的三大因素

近一個時期,隨著荷蘭和法國大選的塵埃落定,國際政治經濟界稍微松了一口氣,大家所擔心的結果並沒有發生,歐洲似乎在回歸政治經濟一體化的總路線,但是,美聯儲的縮表行動,隨即又引起新一輪的擔憂。


所謂美聯儲縮表,源於美聯儲主席耶倫、副主席費舍爾以及其他的公開市場委員會(FOMC)的委員近來明確表態,美聯儲將在不久的將來,開啟量化寬松的逆操作,即通過某種方式、以某種節奏,售出他們過去五六年來所購買的高達3.6萬億美元的美國國債券及其他金融資產。


金融市場一般認為,美聯儲縮表行動中,由於其潛在出售美國國債的規模高達當前美國國債存量的20%,一定會帶動美國國債收益率的上升,並使美國的固定收益資產在全球範圍內更有吸引力,引發全球資金流入美國,填補流動性空白。許多人進而認為,這將引發一輪新興市場國家資金回流美國的熱潮,從而帶來某些新興市場國家資產泡沫破裂的危險。有人甚至認為,這將引發一輪新興市場國家金融資產價格急跌所導致的外國投資者趁火打劫的“剪羊毛”行動。這種分析不無道理,但似乎過於簡單。


影響當今國際金融市場走勢的,不僅是美聯儲,還必須看到特朗普上任3個多月以來美國國內呈現出的政治亂象,我們不妨稱之為特朗普鬧政,以及中國央行和金融監管當局正在低調進行的一場金融市場大調整。這三個因素共同影響著全球金融市場的走勢。畢竟,美聯儲控制的僅僅是美國的利率和流動性寬松程度,而特朗普政府的鬧政則影響著美國實體經濟的走勢和投資者信心,從而直接影響著美國股市的走勢。此外,中國已經上升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金融市場的規模,包括銀行貸款和商業銀行發售的各種金融產品的規模,在全球範圍內可謂舉足輕重。這三個因素合在一起,左右著國際金融市場的整體走勢,必須通盤考慮。

 

美聯儲縮表最有可能謹慎行事


根據美聯儲高層最近的表態,美聯儲縮表行動的初衷非常簡單。他們基本的擔心就是美國國內流動性過於寬松,從而導致物價上漲。他們認為,美國的通貨膨脹率已經接近2%的上限,工資上漲也在不斷加速,失業率已達近幾十年最低水平,勞動力已經充分就業,因此,必須想方設法開始收縮美國國內的流動性。當然,美聯儲並沒有充分考慮縮表行動對全球其他經濟體的影響。


但是分析人士忘記了一點,經歷了金融危機之後,美聯儲已經充分意識到,其任何動作,從加息到縮表,在必須考慮對美國金融市場影響的同時,也要部分地考慮對國外實體經濟和金融市場的影響。


2015年的8月底,筆者參加了美聯儲在傑克遜霍爾召開的年會,並被邀請發表午餐演講。我講完後,美聯儲官員相當明確地表示,他們加息的動作,不得不考慮中國金融市場以及匯率波動等因素。


果然,在年會之後,美國推遲了加息的行動。他們事實上已經把中國實體經濟和金融市場的波動部分地作為貨幣政策制定中的考量因素。盡管這種考慮的力度,從中國來看還應該更大。


按照這個邏輯,如果美聯儲縮表引發國際金融市場包括股市較大規模的下調,那麽,美聯儲的縮表行動很可能會有所放緩,甚至於逆轉。從這個角度看,美聯儲的縮表可能並不會是一個簡單的、機械的、盲目的、線性的過程,而比加息可能會更加謹慎,更加具有“相機決策”的性質。

 

特朗普鬧政影響不可低估


特朗普上臺前已經是網絡意見領袖,上臺後仍然表現出同樣的氣質,而非轉變為總統範,由此引發了全球政治舞臺,尤其是美國國內政治一輪又一輪的鬧劇。最近的鬧劇,就是特朗普出人意料地解雇了正在調查自己幕僚與俄羅斯關系的美國聯邦調查局局長。這幾乎是犯了美國政壇的最大禁忌,總統似乎在幹預司法部門的運作。因此,沒有人能夠保證特朗普能夠平穩地度過未來的4年,至少其在未來一年半時間的執政歷程將會異常複雜和艱苦。而一年半後,隨著美國中期選舉的進行,特朗普的最佳執政期可能面臨終結。


如果特朗普遭遇彈劾,或者其權力受到美國國內政治風波的極大約束,那麽,華爾街所抱以極大期望的特朗普的減稅以及其他提振美國國內實體經濟的措施將很難落地。這一定會在美國金融市場上引發一輪又一輪的波瀾。已經站在歷史最高點的美國股市,在這種情況下最大的可能是掉頭向下、迅速調整。這個因素將會在很大程度上與美聯儲縮表所帶來的資金流入美國的浪潮形成一個對沖。


也就是說,美國國內政治的波動將會帶來美國金融市場極大的波動。而這一波動又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強勢美元大打折扣。即便特朗普政府能夠比較順利地度過當前聯邦調查局長被解雇的風波,特朗普政府也不願意看到一個超強美元勢態的形成。而不按常理出牌的特朗普也一定會抓住2018年美聯儲主席耶倫被任命連任的機遇,向美聯儲施加壓力,要求美聯儲采取相對溫和的政策,阻止美元的強勢攀升。

 

中國金融大調整


中國金融業正在發生一場靜悄悄的革命。從貨幣政策來講,政策當局做的多、說的少。他們做的主要是調整中國的宏觀金融結構,也就是想方設法放緩廣義貨幣(M2)增長的速度。廣義貨幣的增長長期以來超過名義GDP增長,使得中國形成了一個流動性的堰塞湖,中國經濟中的流動性遠遠超過世界任何一個經濟體。央行所做的就是想方設法減緩流動性的增加,包括抑制銀行貸款的上升。而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目前也在進行靜悄悄的調整,清理那些過去幾年所形成的不良貸款和金融資產,想方設法擠出資產泡沫,並清理那些違規的操作。


這一輪監管的總體效果是使得中國金融體系中總體的流動性適當地收緊。從長遠來看,這是非常重要的,能夠讓金融市場的投資者真正地認識中國金融資產隱含的風險,能夠讓投資者重新給風險定價。但是從短期來看,這種操作也必然會在一定程度上引發投資者的擔心甚至恐慌,從而可能形成資金外流的壓力。


在這種情況下,有不少分析家建議,中國貨幣當局增加人民幣匯率的彈性,以此來對沖資金外流的壓力。我的觀點是,中國貨幣當局不太可能也不大應該采取所謂的增加匯率彈性這種簡單的方式,來應對金融改革帶來的意想不到的後果和資金外流的壓力。


事實上,在當今世界,人民幣已經成為全球最受矚目的貨幣之一。人民幣匯率的波動在這種情況下,本身就變成一個被過分解讀的信號。人民幣匯率的彈性加大並不能夠緩解市場的波動壓力,相反,它有可能成為一種波動的放大器。設想一下,當國際投資者突然發現人民幣在一周內貶值超過2%,這種新聞將迅速通過媒體傳到每一個金融市場,使得投資者認為中國出現了資金外流的壓力,他們會據此認為人民幣還將進一步貶值。在這種情況下,資金會加速外流。


所以,在金融監管改革以及中國宏觀金融調整的大格局下,最有可能、也最應該實行的匯率政策是,在小壓力下大調整,在大壓力下小調整。比如,在人民幣對美元的貶值壓力很小的時候,適當地放松彈性的空間,讓人民幣適當地貶值;而當人民幣真正出現貶值壓力的時候,則反向操作,通過各種方式緩解貶值的壓力。與此進行密切配合的,毫無疑問是精準的資本項目管理,防止一窩蜂的資金外流。


中國金融改革的大方向就是減少金融市場過多的流動性,同時增加相對比較難以變現的、但是對實體部門融資有直接作用的金融產品的規模,比如說企業債,以及符合條件企業的股票發行。具體說來,對於那些已經上市的、經營比較穩健的大公司,可以適當地允許它們擴大再融資,而不是像現在這樣收縮再融資。而對於那些還沒有上市的中小盤股,應該適當地放緩它們上市的速度,因為太快的上市節奏可能會讓股市中出現一些不良的、基本面不太好的上市公司,長遠看這將降低股市的質量。最起碼應該做的是退市與上市同步進行,形成一個有進有退、雙向流動的動態平衡。


總結以上三個因素,美聯儲縮表對世界經濟走勢的影響,應該不會像很多分析師渲染得那樣嚴重。美聯儲縮表的動作將緊密跟蹤美國國內金融市場的波動,同時也會比較仔細地考慮世界其他地區尤其是中國金融市場的波動。這是為近幾年的觀察所證明的。而特朗普鬧政則對國際金融市場有更加直接的影響。中國的金融大調整估計會相對謹慎、低調、務實,以便讓中國的金融市場平穩度過這一輪的國際金融波動,並最終提升中國金融市場的深度和質量,進而為人民幣真正地成為國際貨幣以及完全放開中國金融產品的國際化交易夯實基礎。(完)


股市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文僅供受眾參考,不代表任何投資建議,任何參考本文所作的投資決策皆為受眾自行獨立作出,造成的經濟、財務或其他風險均由受眾自擔。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1269

[已推薦到博客首頁,點擊查看更多精彩內容] 美國佬縮表,我們就得跟著縮股?我不信! xuyk的博客

來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0b154e0102wsqy.html

    今天股市下挫,有的朋友認為,這是昨天一則重磅消息之故:美聯儲說,從10月份開始逐步縮表(緊縮貨幣),年底前可能加息。由於人民幣主要是盯著美元的,所以市場上流動性將會跟著趨緊,導致股市下行。

    “撤退一下!”有個朋友在微信群里提議。

    我很是納悶:股市是由貨幣政策決定的?昨天美聯儲這個決定公布於世,當天道瓊斯和標普500怎麽還創出新高了呢?美國佬不慌,你慌什麽?美國佬縮表,我們就得跟著縮股?我不信!

我不以為然,並傳上本人以前的一篇小文:

 

股市不由貨幣政策決定

2015-01-11

    上周,股市差點攻破2009年8月份的大反彈高點3478點。有朋友把這個前期高點稱之為“四萬億頂點”,意思是,當時為了扭轉金融及經濟危機,政府毅然決然地投放了4萬億貨幣,於是乎,股市因資金充足而掀起了一輪小牛市,從1664點強勢漲到了這個“四萬億頂點”3478點。許多朋友也同樣認為,這次股市走勢波瀾壯闊,也是因為降準降息和貨幣增發推動的。總而言之,大家普遍認為,股市行情主要是由貨幣政策決定的,因為股市上漲是靠錢堆上去的嘛。

    對於這個觀點,我是一直不太贊同的。

    既然有朋友拿“四萬億”作為股市一個走勢“里程標誌”,我們也就不妨拿“四萬億”這個事例來說明問題吧。當時,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上證指數這年10月份跌至1664點,隨後開始起漲;而“四萬億”計劃則是11月份頒布的,可第二個月股市不但沒漲,反而下跌了;跨入2009年,連續上漲了7個多月,於8月份創出大反彈新高3478點,走了9個多月的小牛市。而在這大半年里,“四萬億”計劃遠遠沒有落實到位,也沒足夠的證據表明已經釋放的部分貨幣主要都流入了股市,那麽就在這麽短時間內,股市並非與“四萬億”資金發生直接聯系,怎麽上漲得這麽厲害呢?我們接著再看,隨著後幾年里“四萬億”計劃陸續落實,貨幣不斷增發,M2連年大增,可是股市不但沒有隨著寬松的貨幣政策上漲,反而步入了漫漫熊途,到了2013年6月,M2從2008年47.5萬億元增加到了105萬億元以上,而股市連跌4年,竟然跌到了“鴉片底”1849點!

    由此可見,貨幣政策是調節供求關系的,而過分的寬松貨幣政策不但沒有促進股市穩健發展,反而變成是壓制股市的一股力量了。這也是“通脹無牛市”的一個實例吧?

    所以說,貨幣政策決定股市走勢的觀點顯然是不對的。其實,金融資產定價不是由供求關系決定的,而是由“預期收益及風險”所決定。錢堆高股市是結果而不是原因,其原因在於市場預期及風險的評判。關於這個觀點,請參見本篇“附錄”,即本人2012年7月29日寫的小文《小侃“預期益收與風險”》。

    既然通脹無牛市,那麽通縮會不會有利於股市呢?哎!這或許倒是有點道理的呢。(參見本人2014年5月14日的小文《通縮有利於催生牛市》)

    這次大盤上漲了一年半,有人認為這是無風險利率下降推動的。對於這個說法,我也覺得並不正確。如果是這樣的話,那也就是貨幣政策決定股市了,這顯然與前面所述相悖,不可成立。竊以為,那是市場對通縮將要見底作出了預期,同時也對經濟結構調整作出了預期,相信經濟效率將會提高,從而促使整個經濟體價值提升,於是乎,股市早在2013年就已做出了反應,即從“鴉片底”1849點開始上漲走牛(若按中小盤,還要提前半年多時間了呢)。至於“無風險利率下降”則是滯後動作,它是刺激經濟的一項政策措施,當然也是經濟發展的需要,只不過這時正好與股市動向吻合而已。但我們不能簡單地以為,同時發生在某個時段的兩個事件必然就有直接的因果關系。其實,無風險利率下降是為了提振低迷的經濟,從某種意義上講,它是個結果,通縮才是其原因,而股市比它更早地發現了這個要求。

    當然,股市是個典型的複雜性適應系統,即便對於它已經發生的重大走向或走勢,也都難以及時找到幾條真正的理由來作準確解釋。盡管如此,但市場對“通縮見底和經濟向好”這兩個預期則是推動股市上行的一個原因吧?

 

附:                                                        

小侃“預期收益與風險”

    對於金融市場(比如股市)的資產投資問題,大多數人好像都沿襲“供給與需求”原理,如同對待普通商品交易那樣,來分析解釋其價格變動的原因,包括牛市和熊市。他們認為,資金充足,流動性增強,股市隨之而漲,於是便形成了牛市;反之,則會造成熊市。

    這個認識是錯誤的,它把結果當原因,是本末倒置了。牛市,需求增加,供不應求,流動性充足;熊市,供給過剩,需求不足,流動性短缺。這些供求現象其實都是已經形成了的結果,而不是原因。

    那原因是什麽呢?

    普通商品與資產具有完全不同的屬性,買商品主要是為了帶來效用,比如,你買衣服是為了穿或表現時尚;而你買股票(資產)則是為了它以後升值,即獲取差價、分紅、派息,等等。由此多少可以認識到,決定資產價值的根本力量在於“預期收益與風險”。你買某只股票是看好它以後的獲利潛力,同時也承擔了相應的風險。當有更多的人像你這麽做,那麽這只股票就上漲了。把這一情況推廣到整個市場,於是就形成了牛市。反過來,你不看好後市,拋出股票,此時你手上並不缺少資金,流動性還正過剩著呢。若有更多的人這樣做的話,熊市便產生了。由此可見,股市的供求現象只是“預期收益與風險”行為的結果而已。

    所以說,“供給與需求”雖然是商品交易經濟的基本原理,但它並不適應於具有金融屬性的資產定價領域,而“預期收益與風險”才是金融市場的一個極其重要的因素。

    信心,就是一種預期。信心喪失,市場仍將萎靡不振;信心增強,市場必將朝氣蓬勃。

    眼下,股市擊穿“鉆石底2132點”之後,盡管媒體輿論看空風聲四起,但市場參與者並沒風聲鶴唳草木皆兵,毅然堅守陣地的5000多萬戶投資者,絕大多數顯得比較鎮定,沒有驚慌失措,倉皇而逃。大盤雖創新低,卻沒引發急跌深跌,這表明市場出現企穩跡象,折射出投資者信心正在漸漸恢複。

    朋友,你還要擔憂什麽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7573

資管新規漸近,30萬億銀行理財縮表應對

資管新規漸行漸近,讓存量規模接近30萬億元的銀行理財,開始向標準化、凈值化轉型,尋找未來的出路。

各家上市銀行理財規模出現不同程度的收縮。2017年全年,五大國有銀行的理財產品規模總體仍在增長,但股份制銀行的理財規模下降明顯,民生銀行、光大銀行的降幅更是接近20%。

規模收縮的同時,上市銀行理財產品結構也出現調整,保本理財占比下滑明顯,凈值型產品占比提升。

不僅如此,隨著資管新規的日漸臨近,銀行更是寄望於成立資管子公司,獨立經營理財業務。

“資管子公司雖然獨立運營,但客戶、資金、資產等均來自母行,有可能成為銀行調節報表的工具。”有業內人士認為,如果銀行資管子公司真正獨立運營,可能尚需出臺配套監管細則,並進行資本充足率約束。

“大資管指導意見將要出臺,實際上就使得在資產管理這個業務領域,不論是銀行做還是證券做還是保險做,都應該在同一個規則下競爭,要盡量的減少監管套利。”央行行長易綱在博鰲亞洲論壇上表示。

上市銀行理財規模大幅收縮

從2017年初的“三套利”整頓,到當年11月的資管新規征求意見稿,不斷加碼的資管業務監管,讓銀行理財業務普遍出現規模收縮。

銀行業理財登記托管中心(下稱“理財托管中心”)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底,存續的銀行理財產品共計9.35萬只;存續余額29.54萬億元,比年初增加0.49萬億元,比 2016 年少增5.06萬億元;同比增長1.69%,增速則同比下降了 21.94 個百分點。

銀行理財規模收縮,在上市銀行2017年年報中已有體現。截至2017年底,建設銀行的存續理財產品余額同比下降2%以上;農業銀行理財產品余額雖然仍在增長,但保本型產品占比下降了2個百分點;股份制銀行中,民生、光大、平安等銀行,去年底的理財產品余額均同比下降8%以上,民生、光大的降幅更是接近20%。

2017年全年,五大國有銀行的理財產品規模總體仍在增長,工行、農行、交行同比增長均在7%以上。年報數據顯示,截至去年12月底,工行、農行理財產品余額分別為3.01萬億元、1.76萬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1.4%、7.9%,交行同期的表內外理財規模為1.6萬億元,比年初增長12.19%。

中行則與上年基本持平。截至去年底,中行同期理財余額為1.5159萬億元,比2016年底的1.5121萬億元增加38億元,增幅僅為0.2%左右。而建行同期的理財余額則略有下降,去年12月底的余額為2.08萬億元,比2016年底的 2.13萬億元略降500億元,下降幅度約2.23%。

同國有大行相比,股份制銀行的理財規模下降明顯。截至去年底,除了招行、中信銀行之外,多數股份行理財余額大幅減少。其中,民生、光大、平安三家銀行,理財余額同比均下降8%以上。

根據年報披露數據,2017年,光大銀行理財產品累計發行4.85萬億元,比上年增加9000億元,同比增加22%以上。但截至去年12月底,該行理財產品余額為1.11萬億元,比2016年底的1.36萬億元下降2500億元,降幅接近19%。

民生銀行、平安銀行的情況也與此相近。截至去年底,民生銀行理財產品存續規模1.15萬億元,比2016年底的1.43萬億元下降約2800億元,降幅約達20%。此外,平安銀行去年底的存續理財產品合計8479億元,比上年底的9263億元下降了約784億元,降幅亦達8.4%。

同期,股份行中,招行理財產品余額2.19萬億元,同比只微增1.42%,而這還是統計口徑調整的結果,相較於2016年未調整的2.38萬億元,招行去年的理財余額減少約1900億元。

在已披露年報的上市銀行中,理財規模仍然較快增長的,只有中信銀行一家。截至去年12月底,中信銀行尚在存續的理財產品規模1.19萬億元,同比增長了15.55%。

而這種情況的出現,與同業理財大規模下降存在密切聯系。理財托管中心數據顯示,2017年底,金融同業類理財存續余額為3.25萬億元,占全部理財存續余額的11%;存續余額較年初大幅減少3.4萬億元,降幅高達 51.13%;占比較年初下降 11.88個百分點。

標準化、凈值化轉型

規模收縮的同時,對存續理財產品的結構,銀行也已經主動進行調整。

3月26日,招行副行長、董秘王良稱,該行的資管業務將向專業化、標準化、長期化、凈值化、規範化五個方向轉型。但在此前,這種變化已經出現。截至2017年底,招行的凈值型產品占比則超過75%,比上年末提高近3個百分點。

農行年報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底,該行個人、對公理財產品余額分別為 1.36萬億元、4047億元,占比分別為77%、23%。而在2016年底,該行個人、對公理財產品余額分別為1.15萬億元、4796億元,占比則分別為79.6%、20.4%。

保本、非保本理財的情況則剛好相反。2016年底,農行保本、非保本理財占比分別為22.3%、77.7%,而去年底則分別為20.3%、79.7%,保本理財占比同比下降了2個百分點,非保本類占比則相應上升了2個百分點。

此外,中行同期保本、非保本理財余額為1.16萬億元、3582億元,分別比2016年底減少、增加了近200億元左右。

建行的保本理財余額雖然略有增加,但標準化產品占比卻在提升。數據顯示,2017年底,建行非保本理財余額1.73萬億元,同比減少約700億元,保本理財余額3544億元,同比增加240億元;對私理財余額1.37萬億元,占比65.53%。

此外,中信銀行的保本型理財也大幅下降。年報數據顯示,2017年底,中信銀行的擔險理財產品存續規模9528.14億元,比上年末增長 16.29%;開放式產品占比提升至58.54%。

非標轉標、預期收益型轉向凈值型,是2017年資管新規征求意見稿的明確要求。在上市銀行年報中,這種變化也有所體現。截至2017年12月底,招行的理財資金中,投資債券余額為1.13萬億元,比上年底增長8.99%;投資非標債權資產的余額2186億元,剩余部分均投資於債權、權益和其他類別資產,而存量非標債權約占理財資金的10%。同時,凈值型產品占理財余額的比重為75.81%,比上年底提高2.93個百分點。

此外,建行也在年報中稱,2017年底,該行標準化資產占比進一步提升,余額為6739億元,占比31.82%。同期,中信銀行的開放式理財產品規模占比提升至58.54%,凈值型產品規模占比則提升至4.15%。

資管子公司如何真獨立

“嚴格限制資金池、打破剛性兌付”,理財資金對應的大量表外非標資產、保本理財面臨回歸表內,是資管新規的明確要求,也是銀行業迫在眉睫需要改變的問題。

3月28日,備受市場關註的《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下稱“資管新規”)獲得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深改委)審議通過。這意味著,資管新規正式出臺為時不遠了。隨著資管新規漸行漸近,銀行業感受到巨大的壓力。

成立資管子公司,或是監管、商業銀行拿出的解決之道。資管新規征求意見稿規定,主營業務不包括資管業務的金融機構,應設立具有獨立法人地位的資管子公司,開展資產管理業務,暫不具備條件的可設立專門業務部門。

3月23日,招商銀行公告披露,擬出資50億元,全資設立招銀資產管理有限責任公司。次日,銀保監會副主席王兆星公開表示,提出申請就會認真對待,鼓勵更多主體參與資管市場,主體多元化有利於提高競爭與效率,但有一定程序。

而在此前的2015年3月底,光大銀行就已公告稱,董事會已同意全資設立理財業務子公司;2015年5月26日,浦發銀行公告擬設立浦銀資產管理有限公司;2016年初,中信銀行亦稱,成立資管子公司在上一年就通過董事會批準,並計劃於當年4月正式運營。

“銀行成立資管子公司,肯定是快了。”南方某股份制銀行中高層人士對第一財經記者分析,資管新規由最高層簽發,監管層表態也很明確。正式落地實施後,資管子公司可能也會很快落地。王良也稱,監管已經明確要求,從政策來講,有利於商業銀行資管子公司盡快獨立運營。

不過,也有業內人士認為,資管子公司盡管以法人獨立運營,但由於客戶、資金、資產等均來自母行,反而有可能成為銀行調節資產負債表、資本充足率、變相剛兌的通道,仍然難以實現實質獨立。如果真正獨立開展業務,就需要市場化運營,面向全市場開發業務,而其銀行間又不太可互相開放業務、客戶,因此市場化獨立經營仍然存在難度。

“資管子公司的客戶、資金、資產,其實都還在母行。”某股份制銀行人士對第一財經記者稱,但這不會構成銀行資管子公司市場化經營的最大障礙。一方面,銀行的資管業務,目前很多都是同業合作的形式存在;另一方面,客戶一般也會購買多家銀行的理財產品,各個銀行之間的客戶已經打通,成了共同客戶,不存在專有客戶的競爭。

“如果資管子公司真正獨立,按市場化方式經營,沖擊就大了。”上述南方某股份制銀行高層說,不同銀行的業務能力存在差異,管理能力較差的銀行就會面臨客戶、業務流失,“業務可能要根據母行安排的現實,意味著資管子公司若真正獨立,還需要出臺配套的實施細則,並進行資本充足率約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2223

資管新規下機構眾生相:縮表、轉型及強者生存

4月27日,中國人民銀行、銀保監會、證監會、外匯管理局聯合發布《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下稱“意見”),《意見》將過渡期從2019年6月30日延長至2020年底。

記者也了解到,各大機構早就已經進入備戰狀態,該清理、轉型的業務已經著手推動,等待的就是新規的正式落地,以便對未來的業務發展做出規劃。第一財經記者對各相關行業為未來業務所做的準備進行了調研。

銀行:縮表、去通道、凈值化

如果要用幾個詞來形容銀行的備戰情況——主動縮表、去通道、凈值化轉型無疑是最為貼切的。

“我們都在收縮了,債券都沒有杠桿,雖然今年債市好,但我們幾乎不配新債,而且非標業務幾乎大幅收縮,現在大家都開始發行長期理財產品。”某城商行金融市場部人士對記者表示。

理財產品的收縮顯而易見。2017年全年,盡管五大國有銀行的理財產品規模總體仍在增長,但同國有大行相比,股份制銀行的理財規模下降明顯。截至去年年底,民生、光大、平安三家銀行,理財余額同比均下降8%以上。

除了規模,變化還發生在銀行理財的期限和計價方面。按照投資目的,是持有到期還是可交易,可以分別使用成本攤余和市價法。對於銀行而言,目前最擔憂的問題在於,產品凈值化後,凈值波動很大。

此次《意見》要求資產管理業務不得承諾保本保收益,明確剛性兌付的認定及處罰標準,鼓勵以市值計量所投金融資產,同時考慮到部分資產尚不具備以市值計量的條件,兼顧市場訴求,允許對符合一定條件的金融資產以攤余成本計量。

新規下,開放式產品可能會進一步縮短開放期,比如做成T+0形式,與貨幣基金相似。記者也了解到,有幾家城商行和股份制銀行也持續發行凈值型理財產品,資產包含信用債、利率債以及FOF,有交易能力、投研能力有口皆碑的銀行,其凈值化理財產品的銷售情況也超出預期,但對於那些以前靠著資金池滾動來做高收益、吸引存款的小銀行而言,新規下可謂“壓力山大”。

也有銀行資管部人士對記者表示,銀行理財也可能出現另一個變化,就是拉長產品期限。例如某股份制銀行的一款期限為1092天的封閉式產品(近3年),預期最高年化收益5.2%,超出部分全部作為銀行投資管理費,托管費和銷售費率總計0.32%,本金及收益到期一次性支付。

當然,一些客戶基礎好、能力強的銀行,的確有底氣和資本來拉長產品期限,但對於部分能力較差的銀行而言,拉長期限無疑將面臨存款客戶的流失。

值得註意的是,投資“非標”的要求也愈發嚴格。在此背景下,銀行的期限匹配嘗試已經展開。

同時,就存量“非標”而言,一方面銀行期待資管新規能允許其到期後再做安排,另一方面銀行也可以嘗試通過證券化的方式進行“轉標”。業內人士也預計,新監管形勢下ABS將走熱,但預計主要依托主體信用,而非真實項目現金流的思路。

私行:收縮配資和非標業務

“私人銀行做代銷居多,如今很多產品都無法銷售了,包括地產類非標等,存在期限錯配、資金池的問題。此外,股票配資類的產品基本已經停。之前大家也都在等待正式的資管新規下發,才能按照規定開展業務。”某股份制銀行私人銀行經理對記者表示。

其實,私行向來對接眾多信托、券商產品,其中又以非標居多,而非標又以地產融資居多。

“某些地產貸款並不符合表內貸款的高要求,而原先部分表外的資管計劃仍然可行,包括通過明股實債、產品嵌套等向不滿足‘四、三、二’要求的房地產項目發放信托貸款(四三二分別指四證齊全、30%自有資金和開發企業具有2級以上資質),現在這部分私行的產品都已經叫停。”上述人士私行經理告訴記者。

此外,私行此前也會發行產品,並以募集到的資金為私募證券等機構提供配資服務。“配資的杠桿是有限制的,1:3杠桿為上限,平均收益率為6%左右。”上述人士告訴記者,該服務涉及層層嵌套問題,因此近期也徹底叫停。

眼下,部分私行人士表示,仍在進行的一些業務包括家族信托。目前,有的私行人士表示,如今資管新規正式出臺,下一步業務如何規劃就更加清晰。

基子:面臨“生存危機”

“我都在懷疑基金子公司(下稱“基子”)存在的意義了,新規下基本什麽業務都沒法做了,幾千億規模到現在不到1000億,資金池、期限錯配全停,跟母公司存在競業的項目也都被禁止了,人也走得差不多了。”國內某大型基金公司旗下的子公司項目負責人對記者表示。

上述人士也對記者稱,此前有專攻股票的基子專戶,十倍杠桿也並不少見,不過這也被列為“竟業”無法持續了。

眼下,基子的項目負責人自稱還在做的工作就是“收拾殘局”,包括清理此前投資地產的非標項目的期限錯配、資金池問題,甚至還有部分地產項目因無法按時銷售而導致基子產品違約的情況,因此如何處理高凈值客戶的善後問題也成了眼下的當務之急。

基子在眾人看來的確是個奇怪的產物,它們幹的是基金公司不敢做、不能做的業務(風險太高、杠桿太高),甚至有時業務跟母公司重合(競業)。在過去幾年的利益趨使下,基子的確跑得太快了。

2012年,證監會發布《基金管理公司特定客戶資產管理業務試點辦法》,基子誕生,公募基金投資範圍拓寬至非標,信托的通道優勢被基子分了一杯羹。尤其是銀行系基子,銀行通道業務規模占比高峰時超過90%。

如今風水輪流轉,信托規模猛增29.81%,超26萬億元,逼近銀行理財的規模。而基子和基金專戶同比降幅為18.65%,券商資管規模降幅3.99%。這與證監會過去兩年各項“去通道”政策落地有關,包括對基子的資本約束以及相關受托和投向規範。

要知道基子如何實現3年10倍的規模增長奇跡,就要先看看它們的資產端和負債端。資產端以通道和非標業務為主,負債端則以銀行資金為主。

通道的主要功能有兩類:一是將資金投向限制性行業以逃避監管,二是將資產由表內轉向表外。商業銀行通過該方式將資產轉移至表外,降低資本約束要求,優化銀行的資產負債結構。早前基金子公司從事通道業務的優勢在於效率高、費率低,而且比主動管理類項目時間短, 2016年基金子公司通道產品管理的資產規模高達7.47萬億,在總規模中占比71.1%。從投資標的來看,主要投向非標市場,規模為8.87萬億元,占比82.8%,最終投向了房地產、地方融資平臺、基礎設施建設等。

“之所以基子總被用作通道,就是因為我們的通達費率比信托和券商資管都要便宜,新規後,如果還要做通道業務,基本沒有盈利了。”上述基子項目負責人對記者表示。

未來怎麽辦?不乏仍駐基子的人員對記者表示,似乎未來要轉向股權投資。

公募:仍面臨委外贖回壓力

公募基金的日子同樣不好受,先不說股票連創新低,即使債市回暖,但銀行委外資金的大幅撤離也同樣讓公募遭遇了“縮表”。此外,理財債基的新規也使得公募的運行模式遭遇挑戰。

“銀行資金壓力大,導致銀行委外資金要走,基金面臨的贖回壓力較大,盡管近期債市狂歡,但估計收益率還有一波上行。”某中資公募基金債券研究員告訴記者。

也有多位城商行和股份制行資管部高管對記者分析稱,由於銀行理財原先不是資金與資產對應運作模式,使用委外時,對管理人投資業績還有一定容忍性,資管新規改革後,這種容忍性會降低,特別是一年期以下產品,很難把握委外後的業績波動風險,由此判斷,銀行可以委外的規模可能會有所下降。不過,FOF和MOM依然是國有大行和排名靠前的股份行的重要選擇。

其實,對比2017年基金三季報和四季報的規模數據可發現,去年四季度存在較大金額的委外資金在退出公募基金的趨勢。據數據統計,有超過60只債基四季度規模出現了10億元以上的縮水,其中有11只債基四季度規模減少了50億元以上。

此外, 上述研究員還對記者表示,短期理財債基也會“貨基化”。所謂“貨基化”,即指其業務模式要向貨幣基金靠近,“例如配置的久期和比例,完全按照貨基來監管,嚴格限制397天最長久期,120天平均久期,存單比例不能超過20%,流動性指標中,現金比例從5%上升到10%。”

上述研究員還提及,“理財債基本來信用債等級如果要‘貨基化’,也就必須AA+以上的標準來配置,新成立的債基中,存單比率不超過20%,存款或一起納入存單的控制範圍。”

貨基:可能會邁向凈值化

目前尚且較為模糊的是,新規落實後,貨幣基金可能也會變成凈值型產品,即采用市值計價法。對於一般投資者而言,貨基就是一個7天年化收益保證都能達到4%左右或以上的現金管理產品,但如今這種思路可能也會生變。

《意見》顯示,只有下述資產可以采用攤余成本計量:一是產品封閉式運作,且所投金融資產以收取合同現金流量為目的並持有到期;二是產品封閉式運作,且所投金融資產暫不具備活躍交易市場,或者在活躍市場中沒有報價、也不能采用估值技術可靠計量公允價值。

多位從業者也對記者表示,這就存在一個問題,比如像貨基這種國際上都用攤余成本法來計量的產品,基本上都是做成開放式的,不可能做成封閉式的貨基,然而其沒有明確的時間期限,又有市場估值,這就意味著貨基未來或許不能用攤余成本法了。不過,多家機構認為,攤余成本法的認定條件較為模糊,都需要後續細則加以確認。

一直以來,貨基采用攤余成本法,這一估值方法是指基金價值以資產組合買入成本列示,按票面利率或商定利率每日計提利息,並考慮其買入時的溢價與折價在其剩余期限內平均攤銷。這一估值方式不受市場價格波動的影響,使得貨幣基金收益率在未發生極端情況時都呈現正收益,並且凈值長期保持在1元,凈值變動不體在價格中,而是份額會隨之增加。

如果未來真的用凈值體現收益(如公募基金的市值法),由於市場經常發生上下波動,將每一日的收益率年化後,投資人往往無法理解。比如在市場行情非常好的時候,T日資產發生0.3%甚至更高的收益,年化後收益率為109.5%,普通投資人容易產生誤解。

也有基金人士對記者表示,雖然散戶可能無法接受貨基采取凈值化管理,甚至出現負收益,但這也存在一種好處——如果全行業都要按凈值化管理的標準,那麽以後散戶就能一目了然看排名了。

其實,早前證監會也對貨基采取了一些方式控制風險。為了防止攤余成本法估值和市場價格產生太大的偏離,證監會要求貨幣基金每日同時計算按市場價格的影子定價,並且計算兩者的偏離度。當負偏離度(即基金資產組合的實際價值低於賬面價值)達到0.5%時,基金管理人需要使用風險準備金或者固有資金彌補潛在資產損失,將負偏離度絕對值控制在0.5%以內。

“說白了,一旦贖回壓力加劇、負偏離度大,基金公司就會墊錢進去,而這些錢打進去就出不來了,就是為了降低負偏離,這其實也不利於顯示基金經理真實的賬戶管理能力。”境內某貨基投資經理告訴記者。

不過,究竟貨基命運如何,還要等監管細則的進一步明確。美國也曾在2008年發生過貨基的踩踏事件,並且於2016年10月剛剛實行了一項新的規定,要求面向機構投資者的優先貨幣市場基金(Prime Funds)采用浮動資產凈值。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3322

27家上市城商行農商行“縮表”,上半年僅1家資產增速過10%

通道、非標業務受限,資產池面臨清理,利率市場化下的銀行監管來得比以往更猛烈。對傳統資金成本較高、業務風險較大的中小銀行來說,此時無疑正面臨陣痛期。

第一財經記者統計上市中小銀行2018年中報後發現,27家中小銀行資產規模增速明顯放緩:其中,盛京銀行、天津銀行、青島銀行、九臺農商行、張家港行總資產規模出現負增長。在這27家中小型銀行中,只有1家總資產規模較去年末增長10%以上,其他26家總資產規模增速均在個位數或負增長。

中小銀行的“黃金時代”一去不返。早在2015年,中小銀行加大投資類資產比重、發展同業業務,以至當年城商行資產增速高達25%,成為銀行業的“領漲者”,農村金融機構的資產增速也達到16%,高於行業平均水平。

短短兩三年時間,中小銀行從“黃金時代”走到了“青銅時代”。聯訊證券分析師李奇霖稱,在利率市場化、嚴監管的驅使下,中小銀行資產擴張難以繼續。原因在於,中小銀行服務的中小企業,以高峰期增速為預期進行的借貸出現償付困難;在資管新規、流動性新規、理財新規下,銀行通過理財吸引負債,通過加杠桿、配非標,期限錯配的“資產池”運作模式無以為繼。此外,在混業經營下,融資工具的多元化和互聯網金融的興起正逐漸蠶食銀行的負債、資產和中收。

27家銀行資產規模、凈利潤、不良率一覽表

(來源:銀行半年報,第一財經整理)

5家中小銀行資產規模負增長

第一財經記者統計在A股、H股上市的27家城商行和農商行中報後發現,2018年上半年,只有常熟農商銀行資產規模增速超過兩位數,為11.98%。出現負增長的銀行有5家,分別是盛京銀行(-7.10%)、天津銀行(-7.40%)、九臺農商銀行(-14.90%)、青島銀行(-1.34%)、張家港銀行(-2.13%);其余21家銀行資產增速為個位數。

其中,地處東北地區的盛京銀行上半年末資產總額為9579.50億元,同比減少7.1%;上半年實現歸屬於銀行股東的凈利潤為28.38億元,較上年同期下降19%。不良貸款率1.47%。該行凈利差由2017年上半年的1.42%減少0.22個百分點至1.20%。凈利息收益率由去年同期的1.53%減少0.23個百分點至1.30%。盛京銀行解釋稱,息差收窄主要是因為負債付息率上升造成,同業及其他金融機構存放、拆入資金等較去年同期均有所上升。

天津銀行半年報顯示也出現總資產規模下滑,今年上半年資產總額為6500.03億元,下降7.40%。此外,天津銀行凈利息收入19.66億元,同比下降54.3%。另外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同比下降14.0%,但投資收益不錯。

此外,九臺農商銀行、青島銀行和張家港銀行均出現資產規模“縮表”。截至半年末,九臺農商銀行總資產1591.37億元,較年初減少14.9%;青島銀行總資產規模為3021億元,比去年年末下滑1.34%;張家港行總資產規模為1009億元,比去年年末下滑2.13%。

差異化經營、零售金融是方向

增長乏力的不僅僅是這27家上市中小銀行。聯訊證券根據中國貨幣網統計的457家中小銀行數據顯示,2017年這些中小銀行與前年相比,營業收入下降了21%,平均每家銀行的營業收入從26億元下降到20億元,利潤下滑17%,凈息差逐漸下降到3%以下。

眾邦銀行行長晏東順在近日舉行的“2018中國銀行業發展論壇”上稱,當下,傳統銀行,特別是中小銀行,負債端、資產端兩邊收縮得非常明顯。

然而在強監管、去杠桿引導銀行從高速度向高質量發展的大背景下,中小銀行發展同業、投資資產驅動模式徹底終結。未來,中小銀行該如何轉型?

“中小銀行前幾年著重從表內、表外結合,迅速擴大了表外業務規模,而當下銀行需要調結構,支持實體經濟,在轉型升級上提質增效,從粗放經營轉到精細化發展上來。”長城華西銀行董事長譚運財稱。

廊坊銀行董事長邵麗萍則認為,中小銀行應從規模增長轉向結構優化、業務表外發展轉向表內發展,業務轉向重視零售,全國拓展客戶轉向精耕本地客戶。

譚運財認為,中小銀行服務小微方面應采取一些差異化經營路子,盡可能根據市場和客戶需要,來設計中小型銀行有特色的產品,創新服務模式,比如設立女性友好銀行、老年銀行等。

威海藍海銀行董事長陳彥表示,中小銀行應該擁抱互聯網技術。互聯網技術、AI在服務客戶可以通過交叉驗證,可以做到審批完全不需要人工幹預,全部是機器識別,而且準確率很高、不良率很低,使中小銀行通過線上獲客成為可能。

中央財經大學金融學院教授郭田勇表示,未來銀行業發展的一個趨勢是零售金融。中小銀行,尤其是城市商業銀行,一定要服務好消費金融客戶。隨著現在科技發展,線上和線下業務結合,傳統銀行應該重視互聯網的技術,發展線上零售金融。

此內容為第一財經原創。未經第一財經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制或建立鏡像。第一財經將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如需獲得授權請聯系第一財經版權部:
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email protected]

責編:林潔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7893

聯儲局:避免「縮表」加息同步

1 : GS(14)@2017-04-09 10:42:45

【本報綜合報道】紐約聯儲銀行行長杜德利上周五發表講話,指聯儲局縮減資產負債表為貨幣政策正常化一部份,儲局將避免啟動「縮表」與加息同步進行,加息進程只是稍為暫停;其言論消除市場對「縮表」阻礙加息步伐的疑慮,刺激美滙指數重回101水平以上。


美滙指數重上101水平

杜德利為儲局公開市場委員會(FOMC)票委,他指調控短期利率為主要貨幣政策工具,並非縮減資產負債表。他強調儲局或以漸進方式結束到期的美國國債與按揭抵押債券後再投資。杜德利又指儲局「縮表」時候,資產負債表規模不會由現時約4.5萬億美元立刻降至金融海嘯前水平。杜德利言論刺激美滙指數上揚。美元上周五曾升至101.26逾3周高位;收報101.18,升0.51%。日圓滙價略為回軟,收報111.1兌每美元,跌0.26%;每百日圓兌港元收報6.9948元,跌0.25%。據聯邦基金利率期貨顯示,6月加息機會率由53.5%增至63.2%。美股三大指數上周五收市下跌,道指收報20656點,跌6點;標普500指數收報2355點,跌1點;納指則跌1點,收報5877點。總結上周,道指跌0.03%、標普500指數跌0.01%、納指則跌0.57%。市場普遍認為美國空襲敍利亞屬個別事件,令金價於「開戰」後的升幅幾乎全數蒸發,收市回落至1,254.45美元,較周四升2.49美元或0.2%。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70409/1998436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9762

地緣政治升溫 金價難受惠 黃國英﹕今年「弱底」 受累美縮表

1 : GS(14)@2017-04-12 07:31:16

【明報專訊】「習特會」同日,美軍向敘利亞空軍基地發射數十枚巡航導彈,報復此前造成至少80人死亡的化武攻擊,避險資產隨即大漲,現貨金隨曾升至5月高位。不過,對於特朗普對敘「開戰」,市場人士多表懷疑,金價亦於周一回落至上周五上升前水平。

盛寶金融全球宏觀策略師Kay Van-Petersen對特朗普向敘發射導彈提出兩個問題,認為市場首先需考慮這次行動是否「一次過」行動,還是說這類行動會繼續持續多次。另外,特朗普對敘行動還要看俄羅斯如何應對。豐盛金融資產管理董事黃國英認為,此次對敘行為實際是「one-off」(一次過)行動,軍工股升並非說明市場認為該行動會繼續,而是顯示市場對特朗普強硬取態下,對後續安排的聯想。

襲敘利亞料屬一次過行動

市場有觀點認為這次襲擊被安排在「習特會」這一特殊時點,有強烈暗示意味,希望中國加強向朝鮮就核問題施壓,否則朝鮮可能成為美國下一個先發制人的打擊目標。Kay Van-Petersen在每周展望中表示,朝鮮問題一旦惡化,除了立刻沽美股和韓國股票,買美債和黃金之外,硬幣的另一面,他反而會趁低買入他看好的部分韓國股票。

對於黃金表現,香港投資學會主席譚紹興並不看好,見到幾次政治事件以來,黃金都是短暫變化,並未有顯著升幅。黃國英亦稱,黃金今年是「弱底」,美聯儲此前宣布下半年開始縮減資產負債表計劃,實為變相加息,屆時會鞏固美元強勢地位。不過,就美聯儲「縮表」,他就表示毋須過分擔心,預料過程非常緩慢,長達10年以上亦不出奇。

新鴻基金融財富管理策略師溫傑則表示,「縮表」今年下半年可能性不大,至少要到明年初。黃金此前已經累積一定升幅,故上周五上升後又立即回落。

盧楚仁﹕留意周五貨幣操縱國名單

不過,基於敘利亞、朝鮮局勢以及法國大選等政治因素仍然籠罩全球經濟,以及本周五財政部即將公布貨幣操縱國名單,天王國際期貨首席策略師盧楚仁認為,仍然需要用黃金避險。另外,他建議投資者密切關注周五美國財政部的報告,屆時將公布貨幣操縱國名單。因為一旦中國位列名單之中,那麼向從中國進口的產品增加關稅就會成為事實,市場並未有相關預期,一旦發生,環球股市將面臨較大壓力。值得注意的是,本周五是香港公眾假期,因此宜於周四或之前做提前部署。

除了此次襲擊的暗示意味以外,市場還認為特朗普意在轉移國民焦點,由自己的施政不順轉移到國外敵人,這或反映特朗普減稅技窮。

王弼﹕特朗普減稅難 美股見頂

奧國經濟學院院長王弼表示,「美股賴以向上的動力就是特朗普的減稅政策,但隨着他下令轟炸敘利亞,意味他在國內的施政能獲得國會的支持愈渺茫……在醫改方案被共和黨內保守勢力否決後,特朗普首先把首席智囊班農於國家安全委員會的職務解除,兩日後便空襲敘利亞,把施政焦點由國內帶到國外,估計是特朗普對短期內解決黨內紛爭,通過稅改已失信心。」減稅之外,聯儲局又重申收水,美股在雙重壓力夾擊下,王弼維持其對美股見頂的看法。

姚丁鈺 明報記者

[姚丁鈺 理財專題]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7881&issue=2017041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0012

高耀豪﹕「縮表」等同加息

1 : GS(14)@2017-04-12 07:46:27

【明報專訊】上周美國聯儲局公布了3月15日的議息會議紀錄,內容顯示了聯儲局委員曾於會中討論何時縮減買債規模一事,代表聯儲局已經準備進一步退市。有趣的是3月聯儲局主席耶倫於會後發表了十分「鴿派」的言論,使市場認為儘管本年加息三次,但速度等並不會進一步加快,市場於加息後反應正面,然而議息會議紀錄顯示了進一步退市的可能,又使市場開始擔心起來。

歐元1個月平價隱含波幅本來於2月底開始下降,歐元開始上升,主要是因為市場對歐洲經濟樂觀,並且相信歐洲央行可能退市引發波幅下降,反而接近法國大選並沒有使歐元隱含波幅上升,代表市場不認為法國選舉結果會出現另一隻黑天鵝。歐元波幅於3月中美國加息起上升,至4月5日議息紀錄發布日進一步急升,顯示市場對聯儲局收縮資產負債表有一定憂慮。

加息環境機不可失 溫和言論避免震盪

耶倫反覆的態度,使市場尤其是債券投資者有一定的困擾,但其實這是可以明白的,就美國目前的經濟狀况而言,雖然剛公布的非農新增職位低於預期,但失業率已經下降至4.5%,參與率停留在63%,顯示失業率的下降的確是因為職位增長多於就業人口增長而下降,那今年已經提供了很好的加息環境,聯儲局事實上不能錯過。只是耶倫自然擔心市場誤讀而引起過分動盪,因此加息後發布會對答或會刻意溫和,但實情是聯儲局未來於會議中必會着實討論加息和退市的可能與時機,投資者並不需要疑惑,相信耶倫未來會繼續走在鷹與鴿之間,沒明白箇中原因的投資者便會有所疑惑而感到無所適從,但若能捕捉到鷹與鴿改變的變化,也許能為投資組合早作準備。

增加息次數機會微 反趁機退市

建基於最新議息會議紀錄內容顯示了減債的可能,既然聯儲局近期多次強調今年加息三次的機會,那除非市場有很大的變化,今年不會加息多於三次,反而若經濟進一步改善,聯儲局借機會縮減資產負債表規模的機會更大。要知道當聯儲局縮減資產負債表時,市場資金流動性便應收緊,那其實等同了加息,所以聯儲局並不需要增加加息次數,反而需要讓市場消化。當然,從另一個角度來說,討論是否只加息3次或許已不重要,因為加上減債已等如加息多於3次了。

中銀香港投資產品顧問及投資策略主管

[高耀豪 環球投資]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6212&issue=2017041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005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