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又一起!廣東準女大學生跳海自殺 疑被短信騙光學費

連日來,山東臨沂準大一女孩徐玉玉遭電話詐騙傷心致死的事情,引起了廣大網友的關註和討論,這一案件也讓“開學季詐騙”成為廣大學生和家長關註的焦點。

令人遺憾的是,揭陽市惠來縣8月31日也爆出這樣一宗類似案件:該縣岐石鎮坑仔管區鳳北一名19歲女生蔡某妍,疑在8月19日被短信詐騙一萬多元學費和生活費後,於8月28日留下遺書離家出走。8月29日,惠來警方在海邊找到蔡某妍的屍體。

“老弟,當你看到這條說說的時候,我應該已經自殺了,自殺的原因就是因為自己太蠢了,相信了短信詐騙,被騙光了老媽給我的一萬多元錢……”這是蔡某妍在離家後留下的一條QQ說說。

19歲女生蔡某妍(圖片來源:微信號“惠來人”)

據廣州日報消息,蔡某是剛畢業的高中生,今年高考考上廣東外語藝術職業學院,9月份即將開學,行李都收拾好準備要去上大學了。8月中旬,蔡某妍誤信騙子稱其在電視臺節目中中獎的詐騙短信,分三次被騙走了其母親給她的9800元學費和生活費。8月28日,蔡某妍離家,離家時身上沒帶身份證和現金。家人因其久不歸家,看到遺書才知道她被騙的事情,馬上報了警,並四處尋找。

據了解,其父60多歲,母親50多歲,被騙走的錢是父母打工大半年攢下來給她上大學做生活費的,從遺書內容來看,她是覺得被騙了對不起父母,才會想不開輕生的。

據鳳凰網報道,8月19日,蔡某收到一條短信說她中獎16萬元,讓她先匯3000元過去,蔡淑研匯完後,對方又讓她匯了3000元,說如果蔡淑研不匯錢過去,就要交違約金5萬元,隨後蔡淑研又給對方匯了3800元。“她把學費和生活費都打過去了,對方也沒有給她16萬,孩子想不開就跳了海。”蔡某的母親說。

發現女兒失蹤後,蔡家人就開始四處發布尋人啟事,並向當地警方報案。在尋人帖子中,蔡母通過網絡對蔡淑妍說:女兒,快點回家吧,我們真的很擔心你,錢被騙了就騙了,最重要的是人還在!而根據蔡某姨丈林先生介紹,如果不是蔡淑妍發布了QQ說說,家人完全不知道孩子被詐騙的事情。

在尋人網帖中,發帖人同時附有一封疑似蔡某妍留給其弟弟的遺書。

該封遺書中稱:“老弟,當你看到這條說說的時候,我應該已經自殺了,自殺的原因就是因為自己太蠢了,相信了短信詐騙,被騙光了老媽給我的一萬多元錢,很蠢對吧?我也覺得自己很蠢,可是錯誤已經造成,無法解決,我害怕被罵,害怕因為這樣造成我不能去讀大學,真的很害怕,有了希望,然後絕望,這種感覺真糟糕,我真的承受不了,只能以這種方式來結束我的生命,來躲避責罵,我很懦弱對吧!很對不起你們,老媽,老爸,對不起,不能給你們養老送終了,還要讓你們白發人送黑發人,圖添傷心。我知道老媽你一直對我希望很大,可是你女兒我最終還是要讓你失望,為我的去世傷心一陣就把我忘了吧!就當沒生過我這個女兒,老爸,老媽,很抱歉,卻沒能報答你們,下輩子再報答吧。老弟,你要聽老爸老媽的的話,他們已老了,日後要靠你養老的,你姐姐我沒用,幫不了你,你要好好奮鬥,早日實現老爸老媽建房子的心願,要好好孝順老爸老媽,不要讓他們生氣。最後想說的是,不要相信那些說你中獎的短信和電話,我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不要重蹈你姐姐我的重蹈覆轍,要好好照顧自己,好好工作。看完這條說說就把它刪了吧!如果有人問起我,就說我出意外,不要說我是因為被騙,那樣太蠢了!”

目前,據惠來警方透露,29日在海邊發現一具女性屍體,經家屬辨認,確定是岐石鎮失蹤女生蔡某妍,但其死亡原因是否與電信詐騙有關則還在進一步調查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2944

山東電信啟動計費新模式 語音、短信統一折算成流量計費

記者4日從中國電信山東分公司獲悉,山東電信全面啟動全流量計費新模式,將語音、短信統一折算成流量進行計費,且語音與流量可相互自由轉換,讓消費者享受更多實惠。

隨著4G智能手機的日益普及,各類APP應用越來越豐富,手機用戶消費特征由過去2G、3G時代的語音為主、流量為輔,逐漸呈現以流量為主、語音為輔的新模式。但在現行計費方式下,經常會出現流量不夠用、語音有剩余的現象。

為響應國家“提速降費”號召,山東電信全面啟動全流量計費新模式,簡化了話費套餐內容,將語音、短信折算成流量進行計費,用戶僅需了解總流量額度即可,無需區分套餐內語音、流量甚至短信數據。

其中,用戶話費套餐中的流量可以自由轉語音,1M等於1分鐘,打多少分鐘電話就扣多少M流量,不會產生套餐內通話時長的結余。同時,套餐內的“國內流量”可折算為“國內通話”,打電話時不再區分本地、長途還是漫遊,全國範圍都是市話。

此外,山東電信還推出超大流量、超大語音的全新套餐產品體系,套餐資費更加實惠。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3336

騙子扮“女兒”發短信稱培訓要9600元,媽媽是這樣看穿一切的……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6-09-16/1039020.html

“媽媽,我想參加一個學校的培訓,費用9600,報名到中午12點前就截止了。”近日,重慶的戴女士收到一條短信,短信中的人自稱是戴女士的女兒,稱要報一個培訓班,希望得到戴女士支持。原本戴女士都答應了,“女兒”卻發來短信稱要馬上交錢,而且由於上課不能打電話。這讓戴女士產生了懷疑……

Pbu424841_01thumb_headthumb_head.thumb_head

“媽媽,我想參加一個學校的培訓,費用9600,報名到中午12點前就截止了。”近日,重慶的戴女士收到一條短信,短信中的人自稱是戴女士的女兒,稱要報一個培訓班,希望得到戴女士支持。

 

 

原本戴女士都答應了,“女兒”卻發來短信稱要馬上交錢,而且由於上課不能打電話。這讓戴女士產生了懷疑……

 

 

“女兒”發短信說要上培訓班

 

據了解,戴女士的女兒今年剛上高一,在南開中學上學。為了方便聯系,戴女士也給女兒配置了手機,但上課的時候一般不會用。

 

12號上午,戴女士正在上班,突然收到一條陌生號碼發來的短信。“媽,我是小雲(化名),我的手機壞了,現在這個是我同學的手機。”

 

第一條短信之後,很快戴女士又收到了第二條短信。短信中,“小雲”告訴戴女士,現在有個急事跟她商量,並強調自己現在正在上課,不能打電話說,讓戴女士看到之後回個短信。

 

由於對方一開始自報了姓名,戴女士當時還沒怎麽懷疑。“我以為真是孩子發的。”於是,戴女士回複了短信:“看到了,你說。”

 

由於正值上課時間,短信最後,戴女士還提醒女兒,下課再回短信。不過,戴女士回複之後,對方立即就回複了戴女士的短信。

 

“我們學校邀請到美國哈佛大學的教授來授課,我想參加這個培訓,你支持嗎?”

 

在短信中,記者看到,“小雲”要報的授課內容包括商務英語跟奧數理論。

 

 

回短信速度太快,引起懷疑

 

“小雲”在短信中說得有模有樣,不過,戴女士卻產生了懷疑。

 

“主要是騙子回的速度很快,我女兒沒那個速度,也完全相信我家孩子不可能上課時連續發信息。”戴女士稱,收到前兩條短信時,自己還沒怎麽懷疑。但是女兒連續發幾條長信息,並且回複速度很快,而且是上課期間,她不相信老師會讓孩子一直連續發信息。

 

為了弄清楚對方究竟想幹什麽,戴女士還是在短信中答應“小雲”,可以支持她培訓,不過要求對方下課打電話。

 

但對方很快就回複了短信。“培訓一年,費用9600,報名到今天中午12點前就截止了。”

 

“開始還是懷疑,現在就完全肯定了是騙子。”戴女士稱。

 

 

還有其他家長收到同樣的短信


▲圖片來源:東方IC


確定對方是騙子後,戴女士也沒再回短信,並且把對方號碼拉進了黑名單。為了避免其他家長受騙,戴女士又將短信截屏發到了班級群。

 

看到戴女士發的短信截圖,女兒的班主任王老師馬上在班級群里申明,學校並沒有短信上所說的培訓,也沒有類似的活動,請家長們註意。

 

隨後,王老師將戴女士的情況發到了學校的老師群里,結果發現其他班也有家長收到了類似的短信。

 

“同年級有一個老師反映,自己班上也有家長收到了這種短信。”王老師稱,以前也有學生或者家長反映收到詐騙短信,但是在短信中,詳細報出學生姓名的情況,自己還是第一次遇到。

 

 

老師:涉及費用最好電話或當面確認

 

“學校的活動會通過官方渠道發布。”王老師告訴記者,一般學校的活動都會通過官方渠道發布,比如學校的官方網站和官方微信。

 

除此之外,學校如果有類似活動,班主任一般會事先告訴學生,並留出時間,讓學生與家長交流,類似的要求立馬報名交錢的情況非常少。

 

記者了解到,為了聯系方便和學生個人安全,現在許多學生都配有手機。但是對於手機的使用,學校有一定規定,學生上課期間不能使用手機。

 

“對方可能就是想利用這一個時間差來行騙。”王老師稱,如果家長收到類似的短信,最好不要通過短信或者微信確認,尤其是涉及到要交費的情況,最好電話或者當面確認。

 

14日晚上,記者撥打了給戴女士發短信的電話號碼,顯示號碼為廣州聯通的電話號,已經關機。

 

來源:重慶時報(微信號:cqtimes2004

  • 重慶時報
  • 杜宇

每經網客戶端推薦下載

每經網首頁
網友評論 3
Default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並不表明每經網立場

Sumbit

最新評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5260

短信詐騙屢次得逞 法院判決書披露“股市黑嘴”如何行騙

股票市場上不乏各路詐騙手段。

第一財經記者在中國裁判文書網上檢索到最新的一個司法案例,2016年12月23日,一宗歷時三年、涉案金額高達近百萬元的金融詐騙案在廣東省深圳市中級人民法院審理終結。案件中,幾名詐騙犯通過群發短信給客戶介紹股票的方式,以交會員費、合作等形式進行詐騙。

短信詐騙雖然是簡單的手法,但為何詐騙者能頻頻得手,受騙者又屢屢中招呢?一位法律界人士向記者表示,在他看來這些手法並不是特別高明,而且也基本都是之前老套路的“升級版”,之所有反複成功,主要還是利用了投資人的貪念。

2013年5月,張某廉、崔某峰、古某權、範某煜、黃某國等人假冒某富投資有限公司名義給被害人繆某手機發短信,稱某某股票次日會高開5個點以上。繆某第二天看股市行情發現該股票果然漲了5個點,遂相信了該短信的發送人(廣東省某富投資有限公司,聯系電話:400629XXXX),隨後於2013年6月17日與某富投資有限公司簽訂了一份操作金額為70萬元的投資合同,並於17日和19日分兩次匯了5萬元和65萬到何某欽(另案處理)的賬戶,後發現被騙報警。

6月,崔某峰等人又以交股票信息入會費方式,以同樣方式詐騙被害人趙某某6.8萬元。

此後,被告人溫某鋒從崔某峰團夥退出,自己租房、購買詐騙工具,帶領被告人彭某興、劉某祥、張某、“阿婷”(後三人另案處理)組成新團夥,以推薦股票的形式詐騙。經查明,2013年5月至8月期間,溫某鋒等人以交股票信息入會費方式分別詐騙被害人余某洪28000元、被害人鄭某忠5800元、被害人吳某生8800元、被害人陳某浩8800元、被害人張某國1800元。

深圳市中級人民法院原判認定,2013年3月始,被告人溫某鋒、崔某峰、古某權等人群發短信給客戶介紹股票,然後分工合作,扮演不同工作人員與客戶聯系,再以交會員費、合作等形式進行詐騙。

深圳市中級人民法院視犯罪情節輕重將眾被告人以詐騙罪論處,分別判處有期徒刑一年九個月至十年不等,並處以罰金一千元至一萬元不等。宣判後,原審被告人崔某峰、黃某國、古某權上訴提出其在本案中是從犯,請求二審查明事實輕判。經審理查明,原判認定的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故維持原判。

最高人民檢察院於2017年1月8日召開新聞發布會,新聞發言人王松苗表示,全國檢察機關正密切關註各類產權犯罪新動向,突出打擊侵害廣大人民群眾產權的涉眾型經濟犯罪。據統計,2014年1月至2016年11月,檢察機關共起訴破壞金融管理秩序案件20901件41701人,金融詐騙案件37545件43613人,其中涉眾型集資詐騙案件2530件3835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1623

短信關停,電話封號,催收行業面臨洗牌,上千公司將倒閉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719/164218.shtml

短信關停,電話封號,催收行業面臨洗牌,上千公司將倒閉
一本財經 一本財經

短信關停,電話封號,催收行業面臨洗牌,上千公司將倒閉

催收行業在監管的隙縫中,左騰右挪,試圖找到一個出口。

來源 | 一本財經(ID:yibencaijing)

作者 | 零和 戈森

校園貸惡性事件爆發,山東辱母案雪上加霜,讓催收行業的監管,突然而至。

雲平臺關停接口,短信群發和網絡電話紛紛停擺;監管部門搭建投訴體系,一旦核實,整個公司都得封號;深圳、上海的地方催收規則出臺,根根紅線,森嚴無比。

催收行業面臨了誕生以來的,最艱難時刻。

洗牌將至,業內人士估計,近一半的催收平臺將倒閉,上千公司將出局。

這是命運中的大劫,還是涅槃後的新生?

81.webp

01 大雨欲來

2016年臨近年底,頻繁的校園負面新聞集中出現,整個互聯網金融遭受重創。

催收行業,最先感受到監管的壓力。

“盡管催收處在信貸的最後一環,卻總是最早感知監管的溫度”,某平臺的催收總監楊淩發現,網絡電話突然無法使用。

在此之前,催收最核心的電催業務,都是依靠網絡雲平臺,撥打網絡電話和群發短信。

“這些大的平臺,直接告訴我們,上層監管比較嚴,不再接互聯網金融平臺”,楊淩稱,對於這些平臺來說,有營銷需求的商家,都可能是他們的客戶。

互聯網金融公司的營銷和催收業務,只是他們業務中很少的一部分,因此斬斷毫不猶豫。

催收業務被生生砍斷之後,楊淩輾轉找到一些“地下平臺”,卻發現對方要價直接漲了幾倍——以前一通網絡電話,只需要4分到5分,而如今漲到了9分到12分。

“最讓人可氣的是,這些平臺還借機揩油,設置了各種苛刻條件”,楊淩稱,一般每個催收員會有一個網絡電話終端,而現在每月還需要加收50到200的費用,“我們稱這個叫人頭費”。

除了設置“人頭費”,還加上了“設備費”。

平臺還提出,要收“中繼線”的費用——中繼線是連接網絡電話和座機的設備,而在此之前,平臺都會包辦,並不收費。

“就相當於購買了一臺座機,還必須支付購買電話線的費用”,楊淩提出抗議,雲平臺的答複是,如果你有呼叫中心資質的話,可以自己去購買中繼線,費用是300到500元每月。

如果沒有,需要雲平臺提供,價格直接飆升到3000元每月。

“營業執照上寫著石油、證券、網絡金融的經營範圍的,基本都申請不下來”,楊淩稱,實際上,2015年之後,各個部門對互聯網金融“不太友善”,基本申請下來的概率為零。

各家公司只能接受3000元的高價。

如此算下來,撥打網絡電話的成本,除了增加兩三倍之外,每個催收員每月還要加收近3500元的成本。

對於一些小的催收團隊,成本的暴增已讓他們入不敷出。行業洗牌,猝不及防地來臨,而更大風暴,還在後面……

02 步步緊逼

各家催收公司還正在苦尋網絡電話的渠道,沒想到短信群發也開始崩盤。

在此前,催收行業有兩種操作方式,一種是正規的催收公司,會和雲平臺合作,而另外一些非正規公司,則會采取一些“黑暗手段”。

“雲平臺的規則太多,還得審核短信模板”,催收員秦歡歡稱,他的操作方式,就是從某寶上,批量買一些“非實名電話卡”,100元一張,里面有200元花費。

82.webp

“我就用自己的手機群發短信,200元話費,也能發2000條短信,而且短信內容不受限制,想怎麽威脅辱罵都可以”,秦歡歡稱。

後來越做越大,他就買回來幾個“貓池”,將所有的卡插進去,用電腦操作,集體群發短信。然而從3月份開始,秦歡歡發現,短信群發不太靈了。

“上門、催收、法院等敏感詞,在發送的一瞬間,短信就直接消失不見了”,秦歡歡不得不反複換詞,至今都很難摸透,哪些詞匯突然就成了“禁言禁語”。

剛開始,催收行業以為這些只是為了備戰“315”,過了“315”就好,卻沒料到監管“這次來真的了”。

今年4月,山東辱母案後,催收行業出現崩塌之勢。

“幾乎所有的人,都將矛頭對向了催收行業,仿佛我們就是萬惡之源”,秦歡歡感覺到周圍人的惡意,除了媒體上鋪天蓋地的指責,就連身邊的朋友,“都開始略帶異樣”。

更嚴苛的監管尾隨而來。

5月4日,深圳互聯網金融協會對外發布《深圳市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催收行為規範》(征求意見稿),成為國內首份針對催收的地方性文件。

十條禁令,涇渭分明。很多規定,直插催收行業心臟。

比如,嚴禁催收機構在任何非正常時間段(借款人所在地時間8:00-19:00)與借款人就催收事務進行溝通;嚴禁催收人員騷擾債務人的咨詢人、家人、同學及朋友,以追問有關借款人的下落或聯絡方式等等。

監管一出,催收行業一度炸鍋,主要情緒是“抗拒”。

“這其實就是把美國的公平法案,翻譯成了中文”,某互聯網催收平臺的負責人對一本財經稱,但美國和中國的環境,大不相同。

美國信用體系完備,老賴的人數比中國要少很多。

中國的老賴群體有多龐大?光是北京區,法院公布的失信黑名單人數,就高達10萬人。

而真正被法院起訴的老賴,實在是九牛一毛,因此有業內人士預估,中國老賴人數,已逾千萬。

在“戒賭吧”等老賴聚集的社區里,大家對新發布的法案,頗為興奮,“就算不還錢,他們也不敢催了”。

83.webp

“監管條例的出現,確實讓借款人有更強的僥幸心理,催收更難了”,該負責人認為,面對中國這樣的市場,如果真的完全按照監管來,“催收基本沒法幹了”。

“抗拒情緒”似乎無事於補,監管如期而至,毫不停歇。

就在當天,幾十家平臺大型的雲平臺都“很抱歉”地告知楊淩,短信群發業務暫停。

幾乎所有“106”開頭的營銷短信平臺,將他們都拒之門外。

楊淩只能再次寄托到“地下平臺”。

很多平臺開出了天價,價格暴漲幾倍。楊淩通過熟人介紹,“走了個後門”才找到一家價格稍低的。

以前發送一條短信的成本是4分,送達率90%,而現在的報價是成本8分,送達率70%。

成本翻倍還不是關鍵,對短信的審核,變得無比嚴格。

以前和大的平臺合作,楊淩會提交一個短信模板,差不多就能過,而現在,“催收”、“上門”、“起訴”、“法院”,還有一些威脅語氣詞,都成了“禁語”。

“我們給供應商提交短信模板,他們會要求反複改,我們的策略就是不停換詞”,楊淩舉例稱,比如催收,改成“清收”,起訴,改成“通知單”。

然而,即便如此,這些變通的詞,還是會不斷被加入“黑名單”。

而此時,相關部門對通信行業的監管,更為嚴苛。

信息產業部、各大運營商,聯合起來絞殺“暴利催收”和“信息詐騙”。

一旦有用戶去相關部門投訴,運營商就會去核實,有時候甚至會調取通話錄音,一旦核實無誤,“整個公司的電話都會停掉”。

84.webp

“短信和電話,都納入了嚴密監控的範疇,稍微不慎,就可能導致大面積的封號”,楊淩不得不在公司內部,開始了緊急培訓,訓練催收員的話術,“一定要穩,罵不還口,絕無臟字”。

正規公司尚且如此,地下公司的業務更是雪上加霜,用戶一旦拿著短信截圖給聯通、電信、移動一通電話過去,手機號就直接封號。

“封一個號,就損失100元,發一次短信,就損失幾十個號,這個成本太高,根本耗不起”,秦歡歡稱,投訴的敏銳度大幅度提升,他的業務幾乎難以維持。

更多的壞消息,接踵而來。

今年5月底,監管部門開始了對“大數據”行業的清洗。

5月初,最高人民法院通報新的司法解釋,明確非法獲取、出售或者提供個人信息50條以上的,即構成犯罪。

為了殺雞儆猴,近日,某運營商的員工,因為泄露上千數據,而被判刑。

而催收行業,不可繞過的,就是“信息修複”——很多借款人會突然消失,催收的第一步,就是找到這個人。

“最瘋狂的時候,有人上門來兜售信息,直接拿U盤去拷貝”,江寧是一催收公司的負責人,他回憶,當時一千萬條數據,價格只需5萬到10萬元。

“如今很多數據購買的渠道,都斷了”,江寧發現,即便還有膽大者敢於鋌而走險,價格也翻了“三到五倍”。

數據、網絡電話、群發短信等等,催收行業賴以生存的“基礎設施”,被悉數斬斷,“整個行業的成本,翻了4到5倍”。

03 洗牌將至

總是上有政策,下對策,很多公司試圖找到“曲線救國”的方式。

比如,網絡電話無法撥號,他們就找一些平臺,把電話先轉到境外,在美國、香港繞一圈,再撥回來。

“然而接通率大幅度降低,你看到一個美國撥打回來的電話,你會接嗎?”楊淩發現,除此之外,越洋電話還有延遲,“一般會延遲一兩秒,溝通起來特別費勁”。

各種應對攻略也在催收圈里流傳。

短信不行用微信,只要不透露自己的身份信息;用“非實名電話”打,不同時間段,多次撥打,但也要防止客戶錄音;超過3個月的客戶資料及時拷貝,及時刪除。

整個行業的成本,大大提高,而違規的成本,也在增加。

“監管的核心邏輯,就是甚至了各種門檻和規則,讓成本增加,這樣就讓一些不正規的小平臺,難以存活”,楊淩稱。

監管才邁出小小一步,深圳起草的意見稿,也是地方性文件,然而,更加嚴苛的風暴,即將來臨。

85.webp

六月中旬,某催收平臺的負責人被上海監管間接詢問,“監管的看法是,目前給出的開放性條件太多,要開始制定細則”,他透露,針對上海的催收政策,已形成初步內部討論版。

2015年之後,信貸產業火熱崛起,一大批互聯網消費金融出現,讓催收行業進入了一個黃金時代。

“整個催收公司,已有多達數千家大大小小的公司,三五個人,註冊一家公司就開幹”,楊淩粗略統計,這兩年,起碼就有上千家專註互聯網金融催收的公司成立。

而這其中,近一半的平臺,並沒有催收資質,野蠻生長。

“營業執照中,沒有催收或清收等相關營業範圍的,都屬於地下催收公司,灰色運作”,楊淩稱,大多數暴力催收事件,都來自這些地下催收公司,行業一度陷入眾矢之的的深淵。

“行業洗牌已來了,有一半的催收公司將被淘汰”,楊淩認為,這真的不是一件壞事,催收行業早就到了該溯本清源的節點了。

他們等待這一天,等得太久了。

催收行業在監管的隙縫中,左騰右挪,試圖找到一個出口。

但通常是,他們每逃竄一處,很快監管就圍堵而來。

這個長期處在灰色邊界的行業,仿佛被推了一把,猝不及防地進入陽光下——光線有點刺眼,他們尚未適應。

等他們適應光線,睜開蒙昧的雙眼時,就會發現那段野蠻江湖、灰色時代,已是過去……

催收行業 監管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4900

又被短信邀請辦銀行卡了,誰偷窺了我的隱私

吳先生最近有些苦惱,在幾天里收到七八條銀行邀請辦信用卡或貸款的短信後,他既不敢回複退訂,也不敢點開鏈接咨詢,因為他分不清這些短信是否真的來自銀行。

這些短信都是以一長串“106”開頭的號碼,一共有18位。短信內容例如,“【上海銀行】您的記錄良好,點擊http://t.cn/RBxFotx完善信息即可申請我行(白金)卡,額度最高8萬,刷卡免年費,退訂回T”;“【中國平安】尊敬的客戶,根據您的信譽記錄,已獲得10-50萬信用額度,手續簡單,當天到賬。咨詢辦理回複Y,退訂回N”。

吳先生上述經歷並非個案,多位手機用戶向第一財經記者反映,曾經在手機上接收過非銀行官方客服發出的申辦信用卡或消費金融貸款推薦短信。這些“18位”推薦辦卡短信,究竟是來自偽基站的山寨詐騙短信,用來套取客戶真實信息,還是真的屬於銀行行為,令消費者“傻傻分不清”。

第一財經記者調查發現,這些短信背後是銀行信用卡中心、現金分期事業部、消費金融事業部等相關業務板塊主動發起的業務營銷行為,即所謂“丟包”。“丟包”在銀行內部遵循了嚴格的審核流程,但仍然涉嫌對客戶造成騷擾以及侵犯客戶隱私。

現有法律尚待明確界定,客戶隱私又由誰來保護?

記者親測銀行所為

吳先生收到的銀行短信還包括:中信銀行邀請辦白金信用卡;光大銀行陽光金卡申領資格,額度達10萬;民生銀行白金卡,額度10萬,最快3秒批卡;交通銀行VISA金卡申領資格,額度5萬,等等。除了銀行信用卡,還有消費貸和小貸公司的短信。例如,中國平安邀請客戶申請10-50萬信用額度;360借條推薦4萬借款額度與免息券。

第一財經記者隨機選取了中信銀行、光大銀行與中國平安,點開鏈接後發現,前兩條均為銀行信用卡中心所為,最後一條來自平安好貸,為平安集團旗下小額無抵押信用貸款平臺。

以“中信銀行”短信為例,記者首先選取推薦辦理該行信用卡的短信,鏈接點開後,頁面跳轉至“中信銀行i白金信用卡申請”頁面。(如下圖)

從網站域名看,https://creditcard.ecitic.com/h5/shenqing/ibaijin_p.html?sid=SJUNNSH9,與中信銀行信用卡官方網站https://creditcard.ecitic.com前綴重合。

申請說明中顯示,用戶在提交申請資料後,如果遇到審核資料未達到該卡等級要求的情況,申請的卡等級會自動更換為適合的卡等級。如申請白金卡用戶,不符合白金卡要求,符合金卡,銀行會給用戶更換為金卡,以此類推。

隨後,記者用自己的身份信息在該鏈接上申請了上述中信銀行i白金信用卡,顯示成功,僅用了半小時。

之後,記者又分別用手機和電腦網頁登錄中信銀行信用卡中心官網,在“進度查詢”一欄中輸入身份證號、手機號等關鍵信息後,查到了自己剛剛通過短信鏈接轉入快速辦理頁面申請辦理的“中信銀行i白金信用卡”。

如此,吳先生收到的短信邀請辦理中信銀行白金卡,的確為中信銀行信用卡中心的官方行為,而非來自偽基站詐騙或惡意軟件套取客戶信息。

隨後,第一財經記者又點開光大銀行邀請辦信用卡的鏈接,鏈接被轉至“中國光大銀行信用卡在線申請”界面。

該網頁的域名為https://xyk.cebbank.com/cebmms/apply/ps/card-index.htm?req_card_id=3142&pro_code=FHTG067632SA0396CYJR&c2c_recom_flag=,而光大銀行信用卡官方網域名為https://xyk.cebbank.com,有專業人士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從網頁內容及網頁域名前綴看,該網站來自光大銀行。

除此之外,在該頁面的下部,記者還發現,網站用標紅字體顯示《中國光大銀行信用卡申請須知》、《中國光大銀行信用卡使用合約》、《中國光大銀行信用卡章程》及《芝麻信用服務協議及相關授權》的子鏈接,一一點開後,均為信用卡的法律條款和註意事項等。

一位銀行內部人士表示,雖然有些信用卡額度號稱最高達到8萬、10萬元,但一般情況只會給5000、1萬、最多2萬元的額度,要想進一步提升額度,需要帶著房產證等有效資產證明到銀行櫃臺辦理,若有效資產優質,城商行、股份制銀行的信用卡額度可提升到7萬、8萬元。

第一財經記者也對“中國平安最高額度50萬的信用貸”進行了實測。

記者撥通中國平安短信中電話(4006085555)後,一名自稱是“平安好貸”的客戶經理接通了電話。該客戶經理稱,房貸、公積金、保險,三者具備其一就可以申請無擔保、無抵押平安好貸,貸款額度為3萬-50萬元。

客戶經理示意記者關註“平安好貸”官方微信,然後在右下方【客戶服務】中選擇【綁定客戶經理】,在新的頁面中輸入“姓名、手機號、驗證碼”,點擊提交。記者按照上述操作流程操作後,在“平安好貸”官微上收到一份《個人征信業務授權書》。由此確認,推薦短信來自中國平安,並非詐騙或惡意軟件所為。

信用卡電銷 “丟包”

“這些短信雖然來自不同銀行,但像是一個模子刻出來的,單憑短信內容無法判斷是否真的來自銀行。”多位受訪者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一些受訪者甚至誤以為上述短信來自偽基站的電信詐騙。

那麽,銀行為何不使用官方短信服務平臺,而是以“18位”複雜冗長的號碼形式電銷信用卡?第一財經采訪多位接近股份行內部人士後發現了銀行內部的“小算盤”。

事實上,銀行都有自己官方認證的短信發送客服平臺渠道,國有大行中,如工商銀行官方客服電話為“95588”,建設銀行官方客服電話95533及4008200588;股份制商業銀行中,招商銀行官方客服電話為“95555”,民生銀行為“95568”,中信銀行為“95558”等,認證都較為清晰。

除此之外,一些銀行的信用卡中心及理財中心也有官方的短信發布號碼平臺。如中信銀行信用卡為“106980095558”,招商銀行理財中心的官方號碼“106980095555”。這些號碼同樣具有較為明顯的銀行認證特征,例如,在華為手機上,上述渠道發送的短信直接被認證後顯示銀行官方標誌頭像。

像上述吳先生所遇到的銀行電銷行為,顯然沒有通過上述官方發布渠道。一位接近股份行了解內情的人士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這些短信背後是銀行信用卡中心、現金分期事業部、消費金融事業部等相關業務板塊主動發起的營銷行為。

他們一般找本行合作名單中的短信運營商一級代理商,生成虛擬號碼後,基於本行客戶人群“白名單”進行推送,這種行為被行業內稱為“丟包”。

所謂“丟包”,即發送短信的內容為“模板信息+抄送鏈接”,短信發送後與客戶不產生任何交互,客戶如果回複“退訂取消”,以後就不再接收到類似短信。

推送短信的內容都有固定的模板,只要將關鍵要素填入,一級代理商便可進行群發。這就不難理解為何這類“丟包”短信雖然來自不同銀行,但“長得”都差不多。

一個“包”被丟出,在銀行內部需要遵循以下流程:銀行根據後臺數據庫對短信生成器的動態參數進行調整,參數包括:姓名、額度、卡別、時間等限制要素。觸發器由銀行掌控,銀行內部業務發起人按照模板編制,根據“白名單”將數據導進系統自動觸發。上述知情人士表示,銀行內部有相關人士負責“丟包”的審核,並有上級主管負責批準。

為何銀行不使用官方客服短信平臺“丟包”? 一位銀行業內人士表示,銀行信息中心所掌控的官方短信服務平臺並非什麽短信都能發,需滿足一定“觸發”機制。

例如,當客戶信用卡刷卡、月底結息、購買理財產品後,官方客服平臺可根據客戶行為觸發反饋,此外的其他短信內容,官方客服平臺需要遵循一定規則才可以發送信息。

由於銀行官方客服號即 “大號”審核與審批機制較為嚴格,信用卡電銷短信往往都達不到“大號”推送短信的觸發條件,此外由於在銀行內部申報流程繁瑣,審批時間較長,所以銀行信用卡、消費金融等業務部門一般都不使用官方客服電銷“丟包”。

此外,第一財經記者也了解到,除了電銷,這種“個性化”號碼短信也可滿足銀行其他業務目的,例如對銀行根據黑白名單篩選出來的逾期貸款客戶,進行短信催收等。

那麽誰是銀行“丟包”的合作方?第一財經記者調查了解到,目前在銀行內部有多種模式。例如,電銷“小號”與官方客服“大號”同為一家運營商一級代理商,只是換了一個號碼推送推銷內容。

較為普遍的模式如“1托N”合作模式,“例如運營商為銀行的官方公號提供一個號碼,為信用卡中心提供一個號碼,個人借記卡一個號碼,個人貴賓卡、信息服務交互與個貸分別對應專門的號碼等。”知情人士向第一財經記者透露。

“不過目前運營商一級代理商的‘短號’資源供不應求,無法提供足量的‘短號’資源。”某國有大行科技部門相關負責人向第一財經記者解釋了,為何銀行不將“丟包”的電銷號碼固定下來的原因。

“丟包”號碼雖然不固定,但銀行挑選一級代理商有較為嚴格的準入制度,與大銀行合作的都是中國移動、中國電信、中國聯通三家運營商的一級代理商,合作方並非“草根”機構。

記者同時了解到,如果涉及銀行的消費金融子公司要“丟包”,與之合作的運營商一級代理商也必須挑選已經納入母行集團準入名單的對象。對於長期合作的對象,銀行會對代理商資質、信息安全保護、發送成功率等指標進行考核。

“99.5%的成功率和99.2%成功率差距很大,銀行一般是與一級代理商談一個打包價格,例如一年1億條是一個價格,5000萬-1億條是一個價格。一般都在總行統一采購目錄中進行采購,但用多少,銀行到時候付費。”知情人士對記者表示。

“所以在沒有銀行授權的情況下,代理商不會擅自發送信息,但也不能100%保證代理商不會出現問題。”上述知情人士稱。

在北京工作的劉先生產生了另外一個困惑,三年前他已經辦理了民生銀行信用卡,為什麽銀行還邀請他去辦理?銀行難道不知情?一位城商行人士對第一財經記者指出,這種信息屬於第三方信息群發,只要在這個數據庫里面的用戶都會不斷的收到這類信息,系統無法識別已經辦理過的客戶。

“短信群發背後的原因是節省成本。業務員推銷辦理出一張信用卡,銀行支付400元-500元的費用,但通過群發信息的方式,銀行的成本就大大降低了。”上述城商行人士表示。

除了上述“丟包”,第一財經記者還了解到,業內還有助貸模式的“盲推”與“海推”,如果上述“丟包”只是銀行鋪天蓋地的電銷對客戶造成了騷擾,那麽“盲推”則極有可能涉及侵犯客戶隱私。

一般情況下,大行存量客戶較多,這種情況不會涉及太多信息買賣等違法違規行為,更多是存量客戶的激活和深度挖掘。但在一些中小金融機構,他們會找到外圍數據供應商,聯合合作夥伴做初步的客戶畫像後,進行“丟包”,在線上進行分款,在業內稱為“盲推”與“海推”。

調查中,一位城商行人士對記者稱,一些中小銀行與財富管理公司、互聯網金融公司、分期消費公司等第三方合作,貸款資金來自這些第三方公司或者第三方公司和銀行成立的資金池,雙方相互導流。這時候,客戶收到的短信就並非來自銀行。具體而言,若客戶向銀行申請信用貸,銀行只做通道,資金來自第三方公司,而銀行會收取20%-40%的利息收入作為通道費。

不過,隨著去年底《關於規範整頓“現金貸”業務的通知》(下稱“141號文”)規定銀行業金融機構與第三方機構合作開展貸款業務時不得將授信審查、風險控制等核心業務外包,導致助貸模式會逐漸退出。

缺乏法律界定

第一財經記者調查發現,在客戶收到的“丟包”短信中,以股份制商業銀行與中小銀行為主,大行則比較少見。

“我們發送的提示短信都是以95588作為標準的號碼,不會有複雜冗長的發送號碼形式。此外不會通過短信方式給客戶發送信用卡辦理和提額申請,更多是通過工行APP服務群等方式與客戶聯系。”一位接近工商銀行內部人士對第一財經記者指出。

某國有大行人士表示,一些中小銀行由於營銷壓力大,為了拓展客戶與發卡,往往會采取更加“靈活”的營銷手段,但上述手段如同“雙刃劍”,在推進業務推廣的同時,也給隱私保護以及短信欺詐埋下隱患。要在根源上改變這一現狀,需要監管部門強有力的法規和政策要求,否則很難改變。

銀行上述行為是否對客戶造成了騷擾?甚至侵犯客戶隱私?某律師事務所合夥人對第一財經記者指出,界定銀行“丟包”是否違法或違規,主要看公民個人信息的來源,如果銀行通過非法的買賣和交換獲取其他行或其他渠道的客戶信息進行“丟包”,則可能涉嫌違法。

而銀行如果是通過工作或提供服務獲取,又出售或非法提供給第三方,則可能涉嫌《刑法》第253條之一,即“國家機關或者金融、電信、交通、教育、醫療等單位的工作人員,違反國家規定,將本單位在履行職責或者提供服務過程中獲得的公民個人信息,出售或者非法提供給他人,情節嚴重的,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罰金。”而《刑法修正案》將犯罪主體原僅限於國家機關或者金融、電信、交通、教育、醫療等單位及其工作人員擴大為一般主體及單位,即凡是達到法定刑事責任年齡的個人及任何單位均能以本罪追究刑事責任。

但如果信息來源就是本行,那麽要看公民的授權範圍,如果授權銀行使用,則很難判定銀行違法。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副院長楊東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銀行上述情況,在沒有征得客戶同意的情況下,涉嫌觸犯《網絡安全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監管應當給予警告與處罰。

一位股份制商業銀行內部人士表示,在股份行,各銀行內部的法律合規部會對“丟包”發送短信的模板內容、說法和各個要素進行審核,確保不違反現有法律及監管規定。

但向客戶推送短信這種行為本身,以及可以推送多少條短信,“目前法律上沒有明確界定,所以業內都在做。”上述股份行人士說。

而對於助貸與“海推”,蘇寧金融研究院互聯網金融中心主任薛洪言表示,當前,銀行和互金機構等第三機構合作非常普遍。優質的客戶,銀行自己留下來,資質稍差的客戶,一些銀行會引流到第三方公司,從中撮合,賺取一定的推薦費,只要是第三方機構有放貸資質,且年化利率不超過36%,是合規的。

中國互聯網經濟研究院副院長歐陽日輝則表示,這是一個擦邊球的打法,銀行有為第三方機構背書的嫌疑。第三方機構需信息披露,銀行也有投資提示的義務。此外,歐陽日輝還表示,國家雖然對數據的買賣目前沒有明確禁止的規定。但是依據現有的法律法規,銀行聯合第三方公司的短信轟炸,侵犯了個人隱私權。

根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29條規定,經營者收集、使用消費者個人信息,應當明示收集、使用信息的目的、方式和範圍,並經消費者同意;經營者收集、使用消費者個人信息,應當公開其收集、使用規則,不得違反法律、法規的規定和雙方的約定收集、使用信息;經營者及其工作人員對收集的消費者個人信息必須嚴格保密,不得泄露、出售或者非法向他人提供;經營者未經消費者同意或者請求,或者消費者明確表示拒絕的,不得向其發送商業性信息。

中央民族大學法學院鄧建鵬教授表示,若沒有當事人的許可,銀行是不可以把個人信息授權給代理商的。即便銀行得到用戶的許可,也應該在事先將個人信息適用範圍、領域預先告知當事人。個人信息使用的重要原則之一是“為客戶的權利著想”。他稱,當下銀行只為推銷某個產品,就高頻次發送純廣告性質的短信,存在騷擾客戶的嫌疑。

而對於銀行向助貸公司導流這一現象,鄧建鵬表示,不少客戶較容易信任銀行,在這種導流模式下,銀行可能會起著信用背書的作用。另外,若助貸公司出現風險或者欺詐行為,銀行要承擔一定連帶責任。

此內容為第一財經原創。未經第一財經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制或建立鏡像。第一財經將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如需獲得授權請聯系第一財經版權部:
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email protected]

責編:林潔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6506

上線一周 子彈短信憑什麽 拿到1.5億融資?

錘子科技創始人羅永浩這次又出來“鬧騰”了,但倒不是為了自家的錘子手機站臺,而是為一個即時通訊APP——子彈短信。

8月27日,羅永浩於個人微博上發布——“短短6天,51家VC,7家科技巨頭的戰略投資部。”暗指快如科技如今在投資領域頗受追捧。次日,他又發布一條,“已經跟快如科技確認:子彈短信上線七天,已完成第一輪1.5億融資。”同時,他還轉發了一條數碼博主的微博,內容稱完成融資的子彈短信整體估值6億,領頭的則為成為資本和高榕資本。

昨日,高榕資本方面對第一財經記者回複稱,確實在接觸快如科技這家公司。但當一財記者追問是否有投時,對方不置可否。

羅永浩不是第一次為子彈短信站臺。這款產品的首次亮相是在8月20日的堅果Pro 2S發布會上,彼時羅永浩就帶著這款社交軟件出場,並給出整個發布會一半的時間來介紹這款新品,其重要性可見一斑。

從來沒有平白無故的愛。公開資料顯示,子彈短信所屬的北京快如科技有限公司成立於2018年5月2日,在其天使輪拿到數千萬融資,投資方中就有錘子科技等。而這家公司的監事郝浠傑原供職於錘子科技。

子彈短信自上線以來,連續沖擊各大應用市場。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業內人士對第一財經記者稱,不論快如科技6天融到1.5億的消息是真是假,但其作為即時通訊工具的火爆程度、持續的用戶增長,以及對巨頭微信有一定的沖擊,均為其估值飆升的重要原因。

六天內融到1.5億,行業內鼓掌歡呼者有之,保持懷疑者則更多。

易觀分析師萬懌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子彈短信是錘子科技早期就有做過的東西,這次只是在發布會上推出相應APP而已,所以其用戶習慣與應用成熟度是有基礎的;其次,此次融資一方面來自機構對老羅個人的認可,一方面也是整個市場對微信壟斷已久之後的一種新鮮嘗試,通過初版demo獲得市場關註與用戶,進而繼續優化功能與體驗,值得1.5億的市場期望。

“未必真要打破壟斷,只要稍微切一下蛋糕就好了。” 萬懌認為。

羅永浩曾表示,子彈短信並無意挑戰微信如今的江湖地位,只為在意溝通效率的人群打造一款細分產品。不可否認,子彈短信作為即時通訊工具應用軟件,在細節方面頗受用戶好評,包括全局懸浮球、列表頁快速回複,尤其是語音轉文字。

據第一財經記者了解,不同於微信長按語音轉文字的功能,子彈短信通過與科大訊飛合作,研發出實時語音轉文字,一方可以同時接收到另一方發來的文字與語音,同時語音播放也可拖動進度條。

不過,如今子彈短信最大短板在於社交圈狹小,好友需要一個一個重新添加,甚至目前iOS版本還不具備Android版“附近的人”功能。因此,子彈短信在向手機通訊錄用戶發送消息時,會附帶下載信息、引導下載。這也引發子彈短信信息安全問題——包括用戶個人信息可以通過網頁瀏覽器查看,包括用戶所在地、對應微博賬號、微信賬號、QQ信息、Smartisan賬號等。

對於所謂“子彈短信”這次的橫空出世,獨立IT分析師洪波則表示,沒有一個產品是因為做了另外一個產品的精簡版而成功的。某個產品上那些所謂“臃腫”的功能,恰恰是用戶無法割舍的。而另一款簡潔的新生產品,用戶並不會長期使用,更不會依賴。

在洪波看來,現在並非是再做一個即時通訊工具的最好時代——在PC互聯網時代,沒有第二個QQ;在移動互聯網時代,也不會出現第二個微信。簡而言之,下一個真正“威脅”甚至“取代”微信的社交巨頭,只會出現在下一代網絡關系與載體中。

此內容為第一財經原創。未經第一財經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制或建立鏡像。第一財經將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如需獲得授權請聯系第一財經版權部:
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email protected]

責編:胡軍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7857

微信PK短信 腾讯“挑逗”运营商

1 : GS(14)@2011-01-30 15:27:49

http://www.21cbh.com/HTML/2011-1-25/wNMDAwMDIxODIwNg.html
       短信,中国电信运营商最为成功的增值业务,正遭遇腾讯的虎视。
1月21日,腾讯公司悄然推出了一款针对手机应用平台的免费短信软件——腾讯微信。用户通过下载注册腾讯微信,可以实现跨运营商、跨手机操作系统的“免费”短信互发。
“推出微信,腾讯在进一步挑战运营商的利益底线。”1月24日,业界人士对记者表示。事实上,由于在传统PC客户端、手机终端中,腾讯的即时通讯软件QQ以及附带的视频、语音聊天功能,并拥有庞大而粘性的用户群体,腾讯一直有着“中国最大的虚拟运营商”之称。
“微信,能发照片的免费短信。”——这是在刚刚上线的腾讯微信首页的广告语。根据腾讯的介绍,微信是一款专门为智能手机终端提供即时通讯服务的应用程序,“我们使用的是与电子邮件或网页浏览器相同的网络通讯方式”,而且微信用户只需要支付运营商流量费用。
据腾讯方面介绍,微信通过走GPRS流量,1M流量1块钱,可以发上千条文字小消息。相比之下,目前运营商的短信标准收费为每条0.1元。基于上述优势,腾讯在其官网中公开叫板运营商的短信业务,称“短信是一种功能有限的旧有传讯方式,并且每条信息都会产生费用”。
“如此敏感的业务,腾讯选择在此时推出,着实让业界感到意外。”易观国际分析师胡志辉表示。多玩网副总裁林军在受访时则分析,腾讯推出微信业务,更多的出于“战略防御”的考虑。
2010年10月19日,一款功能简单到极致的跨平台基于手机通讯录的即时通讯软件KIK,在App Store和Android Market上线15天后,即吸引了超过100万用户下载。
很快在中国,2010年12月末,国内知名应用开发团队小米科技,研发的类KIK应用——米聊正式上线,并遭遇智能机发烧友的热捧。
“不断涌现的类KIK模式,让腾讯在手机客户端,这个未来的战场上,感到巨大的威胁。”林军分析,腾讯推微信业务的初衷,并不一定是针对运营商。但微信上线后,客观上对运营商的短信、彩信、飞信业务的冲击不可避免。
目前,腾讯仅提供iPhone版本的微信客户端,但根据腾讯官网的介绍,Android、S60V3等多个版本也即将上线。“腾讯微信将陆续覆盖几个主流的智能手机操作系统。”1月24日,一位腾讯客服人员在电话中告诉记者。
不同于新兴的小米科技,拥有庞大手机客户端基础的腾讯,此番涉足KIK模式,势必会对运营商的短信、飞信等多个业务构成威胁。
而在过往,腾讯与运营商的博弈由来已久。由于在国内手机终端中极为普及的手机QQ软件,大量采取流量包月的用户使用方式。作为运营商的中国移动,一直抱怨腾讯手机QQ业务占用的流量资源与其对运营商贡献的收入并不匹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2816

Apple iMessage功能威脅運營商短信業務

1 : GS(14)@2012-01-29 16:58:36

http://digital.sina.com.hk/news/7/4/1/1170905/1.html
 導語:美國科技博客網站TheNextWeb編輯馬修‧帕薩雷諾(Matthew
Panzarino)今日發表文章稱,正如人們所預期, Apple 的iMessage通信服務確實對運營商的短信服務構成了威脅。iPhone
4S上市後,用戶使用短信的頻率明顯下滑。
  以下為文章內容摘要:
  當 Apple 宣佈新版操作系統iOS 5將支援自己的即時通信服務iMessage後,一個明顯的潛在影響是:將對流動運營商最大營收源泉之一的短信業務構成威脅。
  如今,iOS 5和iPhone 4S已經上市3個月,是否對流動運營商的短信服務造成影響了呢?《紐約時報》今日發表珍娜‧沃瑟姆(Jenna Wortham)的文章,沃瑟姆對自己的使用情況進行了總結,得出的結論是:iMessage影響了短信服務。
  我對iMessage的影響也很感興趣,於是也對自己和同事使用iMessage的情況進行了總結。

  圖1是我自己的使用情況,圖片顯示,iOS 5去年10月上市後,短信使用量有所下降,但顯著下降出現在iPhone 4S正式上市後,隨後的下滑開始加劇。

  圖2是我同事的使用情況,趨勢基本一致,都處於下滑狀態。消費者在聖誕節期間掀起iPhone購買熱潮,最終導致1月份短信使用量大幅下降。

  圖3是worldofapple.com網站作者亞歷山大‧布魯克斯(Alex Brooks)的使用情況,短信使用量同樣處於下滑趨勢。
  上述數據表示,iMessage確實影響了短信的使用量。事實上運營商已經意識到這種威脅,AT&T已經啟動了新計劃,準備通過降價來以彌補差距。(李明)
2 : fineram(806)@2012-01-29 21:49:27

在美國就係.

在香港就受whatsapp 影響多好多
3 : dennis001(8614)@2012-01-29 21:53:01

同意,因為唔係個個用IPHONE

同埋IMESSAGE有BUG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747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