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校園微信外賣實踐, 四個月營業額破百萬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0815/144959.html

i黑馬:本文作者和他的合作夥伴在校園創建了微信外賣公眾號,從總資產僅有900元,在幾乎零成本情況下將團隊組建起來。4個月的運營,微信外賣項目實現了營業額突破百萬,送出外賣訂餐7萬多份的成績。

\暢談了一夜,創業項目確立

2013年8月完成了在校期間的學業,大四整整一年要出實習,和所有大學生想的一樣,先工作一段時間長長經驗。我和好友曹陽(後來創業的合作夥伴)開始了為期兩周的投遞簡歷和面試的循環過程,直到最後應聘去了房地產中介賣房子。第一天工作結束後回到住處我倆就想,大學折騰了那麽久,離校了為什麽還要想著安逸的工作受別人指揮?這份工作我們做了一天就沒再去了。

這時候學校正好開學,我倆從朋友租的房子搬到了學校寢室。(因為大四即使你不在學校,住宿費和書費學費都是要交的)在學校逗留了幾日,我只剩下300元,曹陽還剩600元。有一天半夜1點多,曹陽突然給我打電話,說他想到了一個創業方向。曹陽連夜來到我寢室,我倆一直聊到早晨5點多。睡了幾個小時然後就開始上網查閱資料,把我們的想法逐步完善。

一開始想的是微信個人號,後來一想不行,還得用微信公眾平臺(我們起了一個名字叫“即可達微信外賣”),然後上網搜了幾家第三方做微信開發的公司,選了其中一家專門做外賣的第三方平臺樂外賣。當然他們也是一家創業型公司,每次我和他們說的要求基本上都會盡快實現。

前期如何運作O2O項目

1.談店鋪

前面說到我倆總資產加起來只有900元,,而系統那邊要1000元,無線打印機一個要600元,還需要宣傳費用。怎麽辦?我倆就用起了空手套白狼的伎倆,系統那邊平臺都談妥弄好,只是錢還沒有交付,去了幾家經常吃飯的小餐館,問他們:如果我們能給你家店鋪每天帶來100份餐的訂單,你們願不願意和我們合作?並拿出我們特意制作的一個合作方案(當然這時候我們其實手里什麽都沒有只有這個概念),很顯然商家是默許的。我們找了一個學校外賣送的第二好的店,還有四個業績平平種類不同的店鋪。後來證明我們這樣的選擇是對的。(如果你問我為什麽不找外賣送的最好的店鋪合作?那我告訴你那家店鋪不幹,但是後來還是加入了我們)這樣每家店鋪跑了一星期他們終於答應了。我們從每家店鋪收720元無線打印機押金,每個月從720元中扣除100元打印機的租金,如果運營不好停業每個商家的損失可能也就是租金。我們負責宣傳負責配送,收取外賣營業額的15%,這樣店鋪那邊收上來3600塊錢。基本上商家談妥了,告訴他們9月11日開業(距離開業還有5天)。

2.談第三方外賣系統

我們拿著3600元加上我倆身上的900元就開始和外賣系統商周旋商量,因為他們也是初創公司,也在摸索前進,當時只做百度推廣。最後談成的合作方案是每個打印機600元出售,如果商家不幹,我們也只是付幾個月的租金,系統先充值100元的1000單。這樣我把錢付給他們。我們還有一個總機是接收所有店鋪的訂單,這樣他們店鋪出單和我們總部出單同步,10分鐘以後我們派人去取餐提高效率。總機是900元,軟磨硬泡這900元我們先欠他們。這樣我們的風險也就幾乎沒有了。 因為可以退機器!他們發貨了,系統已經被我接好了。(距開業還有4天)

3.招聘員工

這個時候我們只剩下900元錢,花了600買了一臺佳能打印機,100塊錢買紙(自己印傳單做廣告),到此時只剩下200元,回寢室就開始印宣傳單。招聘員工要10個人,每個寢室樓有1個人負責。我們當初的招聘廣告打的是月薪可達2000,當時學校那些送外賣的1個月也就600元。每個寢室樓一天要有100訂單的量,每個人也就能賺2000多了。後來證明其實我倆這個大膽預測是正確的。我倆開始滿校園貼傳單,貼完1小時後就來了一個應聘電話,我倆親切地去和她談我們這個大夢想,第二天她就告訴我不幹了(還沒開始,就辭職了)。當然後來兩天之後還是招來了10個人。現在想想當時我們就像一個大忽悠,什麽都沒有,就靠講就談好了商家、系統商和員工。真的是謝謝他們。有了他們的相信才有了我們這個創業故事。(距離開業還有2天)

如何宣傳運營解決困難

打印機也到了,我們在店鋪成功調試,一切正常。萬事俱備就差開始了。

我們制定了初步的宣傳推廣方案,原先我就有一個在學校影響力還不錯的人人網新聞主頁,這時候正好派上用場,還有就是最屌絲的宣傳方法——印傳單、發傳單、拉條幅、店鋪貼二維碼、發百度貼吧、發人人網、發微信朋友圈,等等。廣告語寫著:“即可達,一個可以將外賣送到您寢室床頭的外賣團隊”。同時把微信二維碼、微信號及經營品種都印上傳單條幅,兩天的宣傳為我們積累了500多個粉絲。

開業的前一天晚上,編輯了第一條圖文消息:即可達微信外賣的使用規則和第二天的優惠活動(每家店鋪第一單免費)。第二天(2013年9月11日10:00)我在寢室發送了正式開始送餐的消息,從那一刻起店鋪中的無線打印機開始了繁忙的工作,這種場景一直持續了4個多月。

第一天顯然手忙腳亂,超過了店鋪和我們的預期,主要問題是做不出來和送不過來。

一天下來營業額2000多元,可這一天我們卻賠了200多 ,由於外送不及時,同學上課等不及就走了,這些餐我們都要拿回總部自行處理。那時開始到後來幾個星期,每天都有這樣的情況發生,而訂餐額也越來越多。當時這個微信外賣在學校已小有名氣,之後我們再沒有發過傳單,微信平臺上的粉絲更是每天以80左右的粉絲量增加,一個月之後平臺粉絲破3000人,外賣額每天達到5000元。

這時候我們的合作店家還是5家,飯店餐品依然出現按時做不出來的問題。為了解決這個辦法,我們後來增加了同類店鋪數量,分攤高峰時期的訂單額。陸陸續續,與平臺合作的店鋪達到13家,送餐員工20多人,每天營業額超過1萬元,飯店餐品出餐慢的問題也基本解決。

時間到了哈爾濱的冬天,外賣量一天比一天多,送餐員在寒冷的冬天送餐越來越辛苦,一批又一批的送餐員辭職,每次送餐員辭職的時候空缺的位置都會影響送餐效率,影響用戶體驗。後來我們指定了一套送餐員入職辭職規則:幹不滿半個月沒有工資,辭職要提前一星期和主管說。這有效的控制了兼職員工流動性大的問題,流動的人,固定的崗位。

實戰運營中的一些細節

有一天下大雪,如果停業了,影響了用戶的體驗,以後可能你就是不負責任的服務商,如果送,那一天訂單肯定暴增,人員不夠加上送餐辛苦,怎麽辦?當時決定那天照常送,但是限額送,每筆訂單滿30才送,平常是一份起送。既控制了量,又不算影響用戶。那天我們的營業額確實少了點,賣了8000多,但是我們送餐員只送了大概200多單,而平常送8000至少要送500~600單。有效避免了惡劣天氣尷尬的送與不送的問題,送餐員送一趟比以前賺的多了跑的還少了,他們也是高興的,店鋪訂單沒影響,顧客怨聲也少。這個緊急策略是正確的。第二天平臺發布公告恢複正常送餐,一份起送。那天我們也把一些儲備送餐員叫過來,那一天周日雪停了,我們送了23000元的訂單,1500單,達到了歷史最高。後續也穩定在15000日流水左右。

有兩個顧客打電話投訴說有一個送餐員態度不好,進屋也不敲門。經過一個星期觀察,問其他員工,確實像顧客投訴的那樣。有一天我讓她去我們總部旁邊的奶茶店等我,有事情和她說,之後我讓財務算出她的工資,我去沒有多說什麽,很輕松的給他點了一杯奶茶我倆閑聊了一小會兒,把工資給她告訴她以後我會經常過來玩。她是我辭退的第一個員工,也是唯一一個。

放寒假了就要考慮平臺要不要繼續發消息,送餐員工資要不要全部結清。得出的結論是:如果你的平臺是工具性平臺,這期間沒有繼續充當工具,就不要發東西。平常微信平臺更多是發布新增哪些店鋪,哪里搞活動等等。對用戶看來有誘惑的內容。而不是無關緊要的心靈雞湯。

當然送餐員工資也不能全部結清,因為這是兼職工作,對他們來講是一個可有可無、可做可不做的工作。如果第二學期他們不做了怎麽辦?只有先扣著這些錢,他們才覺得要有擔當,不會說走就走。後來第二學期他們準時都來上班了,其中80%的人告訴我幹完這一星期就不幹了。我心知肚明。但有一個小姑娘直接就不來了,每天還發短信要工資,我告訴她我不差你幾百塊錢,你按照我之前說的開學回來堅持一個星期,之後工資就全開。她沒有來。她沒有領到剩下的工資,而其他堅持一星期辭職的人都得到了全部工資。

平臺如果已經穩定了下一步該怎麽辦

當時平臺已經穩定,我們也有了主管負責人員分配,財務負責收賬發工資。基本上我們兩個創始人解放出來。我們原計劃再往下走,準備往校外擴張的時候,被學校勒令停業。這里不想多說了。這時候我們實際運營了4個多月,營業額100多萬,送了7萬多份餐。為學校累計提供150多個學生兼職崗位。

這就是我和曹陽的創業故事。



本文經過品途網授權轉載,原文鏈接:http://www.pintu360.com/40754.html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8964

十年校園外賣親歷:外賣平臺是怎麽死的?

來源: http://news.iheima.com/html/2014/0917/145762.html

i黑馬:要做好任何一個行業的O2O,必須要有這個行業足夠的積累和經驗,幾個月乃至一兩學期的積累肯定是不夠的。高校餐飲行業十年從業者分享親身經歷,激烈競爭中,高校餐飲外賣是如何死掉的,他是如何一步步做好高校餐飲外賣生意的。

\本人從事高校餐飲行業已經十年,最近一年多時間,外賣O2O尤其盛行,微信外賣平臺也計各種外賣平臺的競爭已經白熱化,其慘烈程度不亞於當年的千團大戰,但可以說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外賣平臺都不賺錢。

我想說的是,要做好任何一個行業的O2O,必須要有這個行業足夠的積累和經驗,幾個月乃至一兩學期的積累肯定是不夠的,如果缺少行業積累,僅憑互聯網工具就想顛覆這個行業,未免太傻太天真,跟遊神跳蚤有什麽區別?

在這個苦逼的外賣行業,我堅持了十年,為何我會堅持這麽長時間?這是我的事業,我養家糊口安身立命買房買車全靠這個,無所謂愛與不愛,必須堅持,不管面臨多大競爭,也要硬上死磕。希望我的教訓和經驗,能夠給外賣平臺的從業者帶來真正的幫助。

我的校園外賣經歷

最早在成都理工大學讀大三的時候,拉了另外兩個同學做合夥人,共同投資2500元,於是請廚師、租民房,開始了我們的外賣事業。生意不好時,親自騎著三輪車,端起外賣箱到各棟寢室樓道去叫賣,多次被樓管阿姨和保安驅逐出來。後來改變營銷方式,到各個寢室去發傳單,有了訂單我們自己親自去送。再後來又在學校芙蓉食堂二樓租了一個鋪面,相信在理工呆過八九年以上的校友應該知道“雨花食堂”,那時一個盒飯的價格也就四元左右,我們的外賣一天的營業額能達到兩千多,我們一個合夥人一個月的收入都是六七千,抽的煙都是中華。

直到租房合同到期,我們又輾轉到現在的地址,一直經營到現在仍在營業,幾乎成都理工大學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師生都知道我的店,有幸理工校長也曾光臨過本店。先後在成都理工大學、西南交通大學、西南石油大學經營過餐廳堂吃和微信外賣平臺,有幸的是我把微信外賣平臺都做到盈利了,在這十年的外賣生涯中,聘請的外賣兼職不下400人,積累了寶貴的外賣配送經驗。我就是成都理工外賣第一人,其實就是個送外賣滴!

外賣在成都校園市場的慘烈競爭

三年前誕生一個名為“時時送”的外賣平臺,主營超市商品,後來增加了簡餐,訂餐方式主要是網站和電話,幾個月時間迅速擴展到成都二十幾所高校,包括交大、理工和西南石油,可惜好景不長,那樣開實體店的重模式以及那麽薄的利潤無法支撐其繼續發展,到目前絕大部分店已經關門謝客。

後來又出現一家名為“易吃網”的外賣平臺,主要訂餐方式還是網站,電話和微信公眾平臺也可以訂餐,這是我所知道的最早的微信訂餐平臺,也是在幾個月之內迅速擴展到成都二十幾所高校,還提供配送,交大和理工均有,可惜很多校區還沒有開展起來就夭折了。

零點校園其實是比較早的,真正大規模發展是在去年,在成都也有二十多個點:西南交大和電子科大相繼做到月流水二十幾萬和三十幾萬,成都理工其實也做得不錯,是零點站里發展最快的;也是2013年零點十佳站之一,呵呵,站長就是本人。不過後來在這些大平臺的PK下,很多零點的平臺都不堪一擊,不得不放棄或轉型。

去年底到今年上半年,淘點點、美團、餓了麽這些大平臺相繼來到成都,都不約而同的選擇了成都理工,真是兵家必爭之地,似乎拿下了理工,就掌握了主動權,勝券在握一樣。“既不從商家那里提成,同時還補貼消費者飲料且每單均免三到五元”的促銷活動,攪得這個市場一片混亂,更是整得其他小平臺如“點外賣”、“校園通”、“ZM外賣”極其被動,有的已經名存實亡。

外賣平臺運營的細節在這里也不累贅,如果你是希望通過自己的實踐慢慢積累經驗的話,我勸你洗洗睡了,不如跟著有經驗的人學習一段時間再開始。連三大平臺之間都在相互學習模仿,我們為何還要傻傻的去摸索經驗?那篇“四個月一百萬營業額”里面講的方法,看看就是了,不要期望自己也有那樣的好運;那篇“外賣O2O的三大痛點,剛開始做的幾個月甚至一年,的確也很容易陷入那樣的誤區,想避免怎麽辦?跟著有多年經驗的團隊或平臺學習,自然也就能繞過那些誤區。

眾多外賣平臺是怎麽死的?

我接觸過幾百個校園外賣平臺,分析主要有以下三種原因:一是缺乏經驗、執行力又不到位、個人能力又差,這樣的平臺遲早會死掉;二是在大平臺的“燒錢促銷又不從商家提成”的措施下被PK死的,沒有配送的平臺更是不堪一擊,這個原因目前死得最多;三是即便有配送,但是業務量和統籌安排無法支撐配送團隊,反而被配送給拖死的。這是一個悖論,要想把外賣平臺做好,必須要做配送,但是配送一旦做不好,反而成為外賣平臺的負擔。

要做好校園微信外賣平臺,我認為這三個條件必不可少:

一是行業積累,必須要有餐飲經驗,即使你沒有餐飲經驗,你們團隊或者你們的指導老師至少要懂餐飲,這個經驗的好處是能夠幫助你的平臺從行業深度去整合各種資源,你甚至可以指導你的合作商家如何采購更質優價廉、炒菜過程該放哪些調料火候如何把控做出來的菜才更好吃、哪些竈更節能等等,這個才是能夠幫助商家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從而提升外賣平臺競爭力的有效措施;

二是高效的信息處理平臺,微信公眾號,找一家用戶體驗極好的微信第三方技術提供商,這里不推薦app,推廣成本太高,我等屌絲是沒有那個財力去推廣app的,如果你是土豪,那我管不著;

三是校園外賣通行證,在這個受政策影響極大的市場,如果你沒有校園外賣通行證,隨時做好停業的準備吧。

可以說,外賣平臺的核心已經不是微信第三方技術或是app,關鍵是配送,但這個配送又是極其複雜的,僅憑博士的客觀數據分析,也很難在大眾化的外賣市場提高多少效率,重要的還是餐飲行業經驗和平臺運營經驗的積累,也只有這樣的行業積累,結合數據分析專家的統籌安排,才能在配送這塊做得更好。

希望以上的描述能夠給這個行業的從業者帶來真正的幫助。

本文經品途網授權轉載


電商巨頭布局金融 京東推校園白條

來源: http://news.iheima.com/html/2014/0926/146137.html

i黑馬:京東推出校園白條,為學生提供“先消費後付款”信用服務,信用額度在3000到5000元之間。當電商企業發展較為成熟時,勢必積累了海量的用戶消費數據,金融的關鍵在於個人數據和風險控制體系,這讓兩者的結合變得自然而然,京東涉足金融的邏輯也是基於自身積累的大量數據,此次消費金融戰略中更是提出了厚數據分析的概念

\9月24日,京東消費金融戰略發布會上,京東公布了上線半年的白條數據,並推出校園白條。開場京東找了近10個誘人的外國帥哥,扮演不同的身份,走了下T臺,其中身份有商旅人士、奶爸、學生族、有車族等。借此京東想表達的是平臺希望能滿足各式消費社群的需求,而消費金融則是為了讓消費者有更多方式、更好的體驗去購物,金融與電商將有更多的結合與延伸,這是可預見的電商的未來。

金融是電商的未來,並非說金融取代電商,而是基於電商厚實的數據積累,金融的延伸將帶來更多商業利益,為電商帶來新的活力。京東消費金融業務高級總監許淩認為:如果可以為消費者提供打白條買車、裝修房子,並且不需要跑銀行,不需要銀行的複雜材料,不需要抵押和貸款,你只要在電腦、在手機端簡單點擊就可以實現,這樣就非常具有吸引力。

阿里京東前後腳

阿里巴巴與京東是國內兩大電商寡頭,近年來都在積極延伸其金融業務。有意思的是,阿里巴巴與京東的金融布局進展大部分是前後腳,阿里巴巴先走一步,隨後京東便會迅速跟上,因此,兩者的金融業務存在或多或少的差距。

首先是第三方支付領域。阿里巴巴2003年創建了支付寶,有了支付寶在交易中的保障,阿里巴巴電商業務快速成長起來,多樣的電商交易場景,反過來培養了用戶支付寶的使用習慣。如今支付寶在第三方支付領域優勢較為明顯,支付寶錢包在移動支付市場同樣領先,市場份額達到近8成。相比京東第三方支付則較弱,雖然京東收購了網銀在線,但在第三方支付市場並未掀起波瀾,對於同樣想打造生態系統的京東,擁有自己的第三方支付更多是在於保證自身生態鏈條的完整性,京東並沒太多選擇。

其次是供應鏈金融。阿里小貸致力於為小微企業解決資金問題,目前為小微企業提供金融服務已經成為阿里重要的金融業務,而這個市場也非常廣闊。京東針對供應商,也推出了京保貝業務,同樣為企業提供金融服務,而京東小貸公司也已經完成註冊。

最後是眾籌業務。阿里巴巴去年推出了眾籌平臺淘寶眾籌,目前累計籌款金額已達4208萬。京東則在今年7月上線了其眾籌業務“湊份子”。

消費金融是個例外

與上述金融業務阿里巴巴先行不同的是,消費金融是個例外,京東首先嗅到了消費金融的機會。今年二月京東白條上線,消費者經過申請,可以享受先消費後還款的信貸服務。此次消費金融戰略發布會中,京東公布了半年來白條的相關數據。白條用戶月訂單數增長33%,月消費金額增長58%,55%白條用戶使用了分期付款服務,其客單價比非白條用戶高50%。由數據簡單來看,白條業務對消費者確實起到促進消費的作用。阿里巴巴旗下的天貓則在六月上線了分期購服務,從功能上看,兩者幾乎沒有區別。

筆者曾在《貓狗大戰情未了,天貓分期購叫板京東白條》一文中分析了白條與分期購各自的優劣,目前來看,似乎京東白條發展更順一些。相比天貓,主營3C產品的京東,商品客單價上賒購需求更大,而這些商品又不同於房子、汽車,一般銀行信貸服務難以滿足這種賒購需求;另外京東白條費率略低於銀行信貸,天貓分期購費率與銀行信貸接近,在其他購物因素差別不大的前提下,消費者很容易選擇前者。不過背靠阿里小貸與支付寶,天貓分期購潛力不可小視,在風控體系與業務形式靈活度上,分期購騰挪空間更大。

校園白條盤活消費

公布消費金融戰略同時,京東正式推出校園白條,許淩表示,未來會針對不同用戶的需求,推出更多相應的白條產品。校園白條無疑是一款針對性更為明顯的白條產品。目前校園白條正在國內重點高校做試點,為學生提供“先消費後付款”信用服務,信用額度在3000到5000元之間。將首先在移動端上線,憑借學生證、身份證和借記卡,在京東金融APP上申請開通。

京東主流用戶群體是那些已有一定工作時間,收入中檔偏高的消費者,學生其實不在這個群體里面。但是從高校經歷過來的人就知道,大學時我們常常想買某樣東西,卻苦於沒錢最後打消念頭,或者努力攢錢,可見高校學生的賒購需求。申請簡單,門檻較低的校園白條正好能夠滿足學生這一需求,觸發學生的潛在消費,擴展京東有限的用戶群體。高校學生是標準的互聯網居民,並且馬上成為擁有穩定可支配收入的工作者,校園白條實際上在給京東培養未來忠誠的用戶。

當電商企業發展較為成熟時,勢必積累了海量的用戶消費數據,金融的關鍵在於個人數據和風險控制體系,這讓兩者的結合變得自然而然,京東涉足金融的邏輯也是基於自身積累的大量數據,此次消費金融戰略中更是提出了厚數據分析的概念。成熟的電商企業業務線往往延伸至產業的上下遊,此外橫向產業的延伸也在逐步增多,支付、信貸、集資、理財等這樣關系緊密的金融業務已經成為整個生態體系中重要的組成部分,阿里巴巴、京東兩個寡頭都在為此布局,金融則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枚棋子。

本文經品途網授權轉載


校園分期金融 忽悠還是剛需?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1206/148200.html

\主打校園信用消費市場火了,本周,趣分期宣布獲得B輪融資,估值約10億人民幣。
 
分期消費的概念已經不算新鮮,因為這是信用卡一直都在做的事。可以說趣分期是虛擬金融,但這也不是新模式,京東還有白條、延遲30天還款呢。在趣分期的商業模式中,分期的資金其實不是趣分期自己的,而是另一端的投資方。趣分期就是一個P2P,對接兩端:債權人、投資人。
 
趣分期的火熱,其實並不在於當下的校園。雖然他們主打的口號是大學生分期購物,未來一定會快速轉型。原因如下:
 
校園是入口,不會是未來核心。如果主打3C品類和只做校園,趣分期很難獲得如此高的估值。首先3C屬於低頻消費,一個4000元的iPhone5s,趣分期賺1%的分期手續費也就40元錢,這中間還要和債券投資人分成,因為借出款項的是投資而不是趣分期。

另外,在這40塊錢的生意中,趣分期還要承擔債權人違約風險、催款、出事後先行墊付等。一個5S分期,趣分期在過程中要涉及大量的工作:評估風險、簽合同、賣出債券、後續跟蹤。據說趣分期目前已經發展到了1000多人的校園推廣隊伍。這個生意有多重和苦逼,一目了然。
 
說校園不是未來核心的另一原因是學生客單價太低。現在從用戶模式來評估,用電子商務的邏輯來說,用戶是分為不同級別的,比如京東把用戶分為:鉆石、金牌、銀牌、銅牌等。大學生這個群體評估為哪個級別呢?對趣分期來說,先不管用戶身份,當然希望用戶經常來分期,因為分期越多,平臺賺得越多。

另外一個是分期總價越高越好,因為高客單價,才有分期的價值,幾十萬的客單價,手續費也越多。我們還是拿5S舉例,趣分期通過手機切入一個學生用戶。下一次的分期是什麽呢?車?房?這些顯然不太可能。因為學生還沒有到這個消費年齡。做旅遊、教育的分期呢?這個理論上是可行的。幾千元的客單價都大部分學生來說仍然是一個負擔。但不知道規模能做多大。
 
校園之於趣分期,只是一個切入口。趣分期可以通過學校的運營情況來分析數據,當作早期試驗田。最典型的比如風控。據說現在趣分期除了要求學生提供銀行流水、父母電話,連每學期的成績單都要提供,以便做出好的風控。既然都當作入口了,那趣分期是否要賺學生的錢,已經不重要了。校園的分期,可以給趣分期提供巨大的運營幫助,以減小一下子進入社會市場的風險。
 
趣分期打出的概念是校園方向,但不要被忽悠了,對比的話,可以參照送外賣的那家,名叫餓了麽。
 
低客單價是現在,非標、高客單價是未來。目前的分期,不管是趣分期還是電商網站,主流的分期數額還是1萬元以內的商品。比如iPhone5S、數碼相機、電腦等。他們有一個共同點是客單價相似,標準化程度高。標準化程度越高,售賣的越容易,因為消費者對商品本身已有認知。比如iPhone,對趣分期來說,並不需要在自己的網站上大肆宣傳5S的性能有多好、待電時長多牛逼。這個商品一放出來,消費者就知道了。
 
標準品的好處是省去宣傳,但壞處同樣有。不知道有沒有人想過,對於非常標準化的商品,平臺核心的競爭力是什麽?價格,是的。這是最核心的。其次是物流。比如同樣的iPhone5S,京東和國美價格一樣,你可能就選擇京東了。對於分期平臺來說,標準品的競爭就落到了分期利率了。誰的利率低,誰就可以搶占用戶。而標準品是最容易打價格戰的,3C數碼、圖書,這些都是價格品類。所以,未來的趣分期一定不會把精力放在iPhone5S、6、6Plus分期上,因為這個沒有差異化。
 
差異化,只能是非標品。比如房子、旅遊等。差異化的好處體現在競爭上,避免了5S只能拼利率的激烈競爭。而非標、高客單價的利潤率也更高。目前的幾千塊的標準品,只相當於一個用戶引流品類。並且,未來隨著競爭者的進入,一個5S的分期費用會越來越低。甚至,我覺得分期零利率都可能到來。就當是純戰略品類。
 
核心還是鎖定人。校園、低客單價都不是趣分期的核心,對於趣分期來說,未來的核心還是在圈人上。找到優質的借款方,然後鎖定。只要優質的借款人和趣分期發生一次交易,趣分期就可以拿到這個人的所有數據。消費能力、習慣、大致喜好。有了數據後,則可以關聯到下一次交易。比如一個大四學生在趣分期分期買了部腎6,現在這個人要實習了,他可能要出來租房和尋找實習單位。租房還是要分期。由於趣分期有了用戶的數據,就可以個性化的推送租房的分期。當然,這個只是理論和邏輯,趣分期能不能做到,還要看數據分析能力。
 
這一輪的分期熱,校園消費只是表象而已,核心是線下優質的流量重新再發現。這個模式的好處是把消費鏈條做了重新分配,原來是貨匹配人,通過這一輪的消費金融,將逐漸變成人匹配貨。就像上文中提到的,一個人要工作租房了,分期平臺是可以提前預測出來的。因為分期平臺有他之前的數據。用戶的消費,可以直接和分期平臺發生關系。離用戶近,離交易近。
 
校園只是一個入口,萬不可當作是分期平臺的全部用意。
 

【專欄】校園移動互聯網:一塊難下口的肥肉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1205/148173.html

i黑馬註:在移動互聯網垂直領域創業者心中,高校市場一直是他們虎視眈眈的一塊肥肉。然而,由於高校社群的封閉性和特殊性,無論是大平臺還是小公司,在實際的運營推廣中,依然會發現這塊“肥肉”難以下口。
\來源:黑問專欄
作者:金鑫shinking


在我國,目前各類大學生數量約在2000萬左右,其一年的開銷,包括教育費用、娛樂休閑、交友的費用,平均每人每年4000元,這就意味著有800多億的高校市場。另外,大學生有著相對更長的智能手機使用時間,而學生時期又是一個人的產品使用習慣形成時期。因此在移動互聯網垂直領域創業者心中,高校市場一直是他們虎視眈眈的一塊肥肉。

然而,由於高校社群的封閉性和特殊性,無論是大平臺還是小公司,在實際的運營推廣中,依然會發現這塊“肥肉”難以下口。

高校需求多樣化 功能服務難複制

大學生的需求豐富多樣,然而不同高校有不同“個性”,很難提供服務統一化的服務

就拿目前專註該領域的一家南京創業團隊舉例。剛開始他們在東南大學做“你好東大”APP試點運營,由於產品提供的“查跑操”(次數)功能是學生們的剛性需求,因此僅發3天單頁就新增了5000個用戶。然而,並非所有學校都需要查跑操,同一功能在其他學校可能完全不適用。

再說說“訂外賣”服務,有的學校有提供送外賣服務的學生團隊,有的沒有;有的校園周邊商家可提供配送,有的市場穩定飽和不需要外賣。而這些外賣服務質量也都參差不齊,這就給服務的整合和監控帶來了難度。若自己去建立配送團隊,不僅會加劇運營成本,還有可能被餓了麽、美團外賣等有錢、任性的土豪們玩死。

由此可見,因為每所大學的管理方式和運營環境不盡相同,因此某些功能和服務無法在短時間內快速複制。

細分領域易切入 想做平臺不容易

那麽,大學生是否就沒有通用的需求呢?答案當然是否定。能想到的有兩大類,一類是“查課表”、“查成績”等教務必備工具,另一類是“找兼職”、“訂車票”等和大學生相關的生活服務。前者已得到市場驗證,如超級課程表,後者業內尚未出現代表性產品。

就推廣而言,工具類產品在初入校園時的確可以迅速擴大用戶基數,但這很難是未來的發展趨勢。在競爭激烈的移動互聯網行業,想要形成核心競爭力,就需要在產品背後構建完善的服務體系。可預見的是,盡管學生對生活服務的總體需求很大,但由於涉及的行業眾多,創業公司想“一口吃個胖子”做平臺是不現實的。因此,從某一垂直服務領域切入對可能是個不錯的選擇。 

如,針對目前兼職市場監管混亂、兼職信息不透明的現狀,原“你好東大”團隊推出了“同學幫幫”APP,主要為大學生提供靠譜的兼職崗位和配套保障服務。筆者試用後發現,所有兼職雇主均屬認證商家,提供的也均為直招職位,充分保證學生可拿到一手的薪資。而“同學幫幫”扮演的是技術和安全保障平臺,在報名流程上也更加精簡,省略了中介和校園兼職代理,從而提高雇主招募和學生應招的效率。另外,該產品還提供舉報賠付服務,提高了學生對以往兼職信息的信任感,相比同類產品更重視用戶體驗。從初期推廣情況來看,該產品因學生的口碑傳播產生了較為明顯的良性影響。

然而,無論從事哪一細分領域,都只是校園生活服務的冰山一角,僅能服務於其中一小部分學生。想要成為平臺產品,吃下高校市場這一整塊“肥肉”,創業者們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將產品做到極致 與學生合作運營

目前,專註高校市場的移動互聯網創業團隊有不少,大部分還是學生團隊,產品普遍質量較差;還有依賴於微博、微信等社交平臺的校園電商,他們服務的對象也局限於其所在的學校或周邊學校。盡管這些團隊有各種缺點,但大部分也確實為學生提供了便利。因此校外的創業公司若想要粗暴進入,就會面臨“不接地氣”的窘境。

那麽創業公司還有機會嗎?顯然,若能發揮研發和產品的優勢,把用戶體驗做到極致,並利用好上述的校園資源,還是能形成強大競爭力的。最快的方法是針對某一類目或功能,找到相關學生組織或關鍵負責人,根據其意願、規模和能力,建立差異化的合作模式,讓學生團隊或個人來對所在類目負責。一方面,對一些學生來說,他們樂於用這種方式證明自己的能力;另一方面,對公司來說,既減輕了運營負擔,又可以快速拓展有效用戶。 

值得註意的是,找到合適的合作機會需要天時地利人和。一旦有學生做了不靠譜的事,用戶只會吐槽產品本身。

重視和用戶的關系 制造口碑傳播

說完了運營,再談談推廣。

一般的APP推廣最講究的是在應用市場的排名、搜索引擎的優化等。但對於高校市場,由於其地理位置相對集中,所以傳統地面推廣會更加精準有效。但即便如此,也可能遭遇“不可抗力”——主要體現在高校行政力量的幹預,故線下渠道也需講究方式方法。對此,“同學幫幫”團隊也分享了他們的推廣經驗:通過贊助校園活動來植入產品,或者招募兼職學生來掃樓發單,在性價比和風險控制上要比在校內做地面活動更有優勢。

另外,口碑營銷也是容易被創業者忽視的一點。大學生是一個群體效應很強的群體,相對其他營銷方式,他們更信任熟人或準熟人的推薦。因此一款APP產品想要進入這個群體,最有效的方法是先通過各類社交媒體和潛在的目標用戶做朋友,讓一小部分學生先使用和認同它,再通過開展線上線下活動維系用戶關系,讓他們成為口碑傳播的源泉。

當然,用戶運營可是個細致活兒,需要付出的可不只是耐心,有時候更看重個人魅力。

校園移動互聯網是個讓不少創業者口水直流的肥肉,如何完全吞到肚子里是讓各家創業者頭疼的事情。就目前來看,與其各自為營,不如專註於細分領域,反正肉一直都在。小公司們既然無法整吞,不如坐在一起學習怎麽肢解它。不過需要註意的是,無論結果如何,巨頭們只需躲在後面等著他們乖乖送到自己嘴邊就可以了。
============================================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非i黑馬官方立場

點擊鏈接,和作者一起交流:http://ask.iheima.com/?/people/shinking

 


互聯網上的大學生金融生意,校園白條 PK P2P平臺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5/0323/149405.html

黑馬說:自去年以來,互聯網金融開始延伸到大學生市場,這個被銀行拋棄的市場如今成為創業者們爭搶的香餑餑。隨著P2P市場持續升溫,越來越多的平臺開始開拓細分市場。

 
\文 | 本刊記者 崔婧

6年前,中國銀監會出臺規定,叫停了銀行向大學生發放信用卡,由此大學生向銀行借款提前消費的路被封,即便是現在,大學生申請銀行信用卡也很難,不僅申請周期長、步驟複雜而且額度也很少。
 
不過,大學生這塊市場卻被P2P創業公司們撿了起來。他們紛紛擠入大學生市場的背後是巨大的市場規模。據資料顯示,中國每年有500萬左右大學新生進入校門,光2014年全國在校的大學生達2500萬人,他們對於手機、電腦等3C產品需求大量存在。在這數千萬大學生中,50%有借款需求,30%有過真正的借款行為,潛在借款需求量巨大。
 
隨著P2P市場持續升溫,越來越多的平臺開始開拓細分市場。我來貸、拍來貸等都是針對大學生借貸的P2P平臺。我來貸為大學生提供 300-3000元額度的小額貸款。通過風控技術的支持,能夠做到 1 天之內完成全線上審批,發放貸款。
 
與其他平臺針對大學生借貸產品相比,創始人龍沛智認為他們有兩大優勢,一是提供更靈活的現金貸。現金可以用到吃飯、旅遊等不同的場景,而不僅僅局限在買3C產品上,二是全線上服務更靈活,客戶無需面對面簽合同摁手印,體驗更佳。
 
趣分期和分期樂是另一種模式:大學生進行分期付款購物的平臺。不僅提供借款服務,還有類似於信用卡網上商城的購物平臺,學生選擇產品、分期數目之後,網站會自動生成每期月供,學生確認提交訂單後,網站會在規定時間內發貨,由學生按時分期還款。
 
它們搭上了互聯網金融風潮,創業時間不長,但增長迅速。分期樂獲得了俄羅斯著名風投機構DST的1億美元投資。趣分期也完成規模達1億美元的C輪融資。而且,類似的大學生分期付款的互聯網金融公司不斷出現,大有當年團購領域“百團大戰”的態勢。
 
現在,看中這塊市場不僅僅是初創公司,京東等大公司也盯上了這個領域。今年1月份,京東金融就推出了針對大學生群體的京東白條服務—校園白條。3月23日,校園白條在全國百余所學校正式啟動“新學期我拼了”系列活動,作為京東金融2015年三大重點之一,校園白條把金融創新與電商相結合,旨在為大學生提供更多京東個性化定制服務。
 
對於不能辦信用卡的大學生來說,校園白條其實是一個不錯的體驗,其信用額度為3000-8000元,擁有30天免息,並可選擇最高24期的分期還款,學生可通過移動端還款,可通過關註校園白條微信服務號,完成在線申請審批,隨後到所在學校的校園金融服務站開通校園白條,整個授信過程約為3-5分鐘。
 
目前通過校園白條服務借來的個人消費貸款,所購商品還限於京東電商平臺上。京東消費金融業務總監許淩希望能借此打通京東生態圈,將校園資源融入到京東各個業務線中。“京東的電商場景天然能與消費金融相結合,了解學生真實的消費需求,同時發掘和培養校園信用體系。此外,當大學生有就業或創業需求時,京東金融可以為其提供相應的機會和指導。例如,京東眾籌平臺上有很多初創企業,可以與大學生實現人才對接。”許淩說。
 
與之相比,創業公司的不同是能夠形成開放平臺,並不局限於某一家電商平臺的產品,是全網商品都可以合作。而京東則可以整合商品銷售部與個人消費信貸的利潤比例,實現整體利潤最大化。在商品采購方面,京東還可以通過大量采購壓低進貨價格並盤活庫存。
 
事實上,在大學生市場之外,趣分期等創業公司也將目光投向了白領市場,推出的“來分期”服務,消費方向可以是購物,也包含裝修、旅行、買房、買車等。這實際上是更全面的個人消費信貸服務,與銀行提供的個人貸款服務基本上重合。
 
京東校園白條還是P2P創業公司?其實,要在眾多競爭者中脫穎而出,考驗的是各家公司的綜合實力,不僅是技術,風險控制更是重中之重。對消費者來說,個人信用適用範圍會更廣,對用戶自身起到的作用也會更大。

版權聲明:本文作者崔婧,文章為原創,版權所有。如轉載請聯系zzyyanan授權。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瘋狂的校園生意之路:開啟於分期,鼎盛於銀行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5/0616/150022.html

黑馬說:在過去的8個多月的時間里,校園市場的融資額度已經超過上億元。小到一個武漢的妹子僅憑一個擁有3萬多微信粉絲就能融資上百萬,大到一些立足於校園的生活服務平臺,輕松獲得千萬美金的融資。資本的瘋狂為什麽大家都看上了校園市場呢?

文 | 陸海天


 
未雨綢繆:優質客戶挖掘殆盡,學生市場是新的增長點!
 
根據中文互聯網數據中心今年發布的數據顯示,截至到2014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6.49億,全年共計新增網民3117萬人。互聯網普及率為47.9%,較2013年底提升了2.1個百分點。但是, 數據顯示近年來非網民的上網意願持續降低,肯定上網或可能上網的比例,從2011年的16.3%逐漸下降至2014年的11.1%,未來非網民的轉化難度將進一步加大、網民規模的增速將繼續減緩。
 
與此同時,數據還顯示中國網民的構成中,學生占到了四分之一,而最有價值的白領人群僅為15%。事實上,如果我們觀察目前市場上存在的各類產品和服務,你就會發現針對白領人群的產品才是主流的互聯網產品,因為他們最有購買能力。
 
這導致的結果是獲取白領用戶的成本居高不下。這些年多次出現各種創業的思潮,無不是因為互聯網公司彼此的激烈競爭,導致在傳統互聯網領地里(白領服務市場)創業成本越來越高造成的結果。
 
面對這樣的創業環境,如何選擇創業方向呢?投資機構和創業者都將目光瞄向了學生市場,其中大學生市場由於數量巨大(2000萬在校大學生,加上大專和中專就是3000萬,容易形成規模效益),用戶聚集(用戶都住在高校,推廣成本較低),相對較高的購買力,離核心市場近(畢業後絕大多數直接變成白領階層),需求巨大且鮮有被滿足(受制於購買力,大學生的各種需求都必須放棄,但是無論是性欲、食欲等各種欲望都是人生最強的時候)等特點,引發了創業者和資本的合力角逐。
 

九死一生:從入口之爭到生態之爭
 
因為大學生市場的巨大價值(那怕是針對大學生這個群體做軟件分發,都是一個不得了的生意),使得大學生市場成為了互聯網經濟下一輪增長的風口之一。
 
其實,對大學生市場的爭奪並非是近幾年才發生的事情,上一次對大學生市場的熱議源於眾多針對大學生的社交網站的大發展,比如王興的校內網,在相當長的時間里,中國出現了本科生主要用人人網,專科生用QQ校友,中學生主要用51的奇特情況,這幾個互聯網渠道並駕齊驅,修築了到達大學生最近的道路。但是隨著老一輩社交產品魅力的衰退,用戶的老去和身份轉化,以及移動互聯網時代微信壓倒一切的挑戰,以人人網為代表的這一類能夠籠絡學生用戶的產品失去它曾經的渠道價值。更讓人無奈的是,由於都沒有達到壟斷的程度(渠道的價值和市場地位接近壟斷的程度成正比),匱乏的變現手段讓這些渠道的經濟效益無從體現,事實上人人網從興起到衰落都沒有盈利過!
 
雖然如今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展,社交產品依然是構築進入大學生市場的渠道的創業方向之一,但是整個產業的創業方向卻悄悄起了變化。除了社交產品外,各種工具應用、020服務紛紛殺進大學生市場。比如,筆者此前介紹過的大學生兼職工具兼職貓,以及最近非常火的提供包含校園金融服務的O2O平臺52校園。關於兼職貓這類工具的介紹,大家可以查看筆者此前的視頻節目()。相比於工具這類產品,我更關註目前這些試圖提供針對大學生本地生活服務的網站是如何把服務做深的,最終將競爭的深度推進到生態這個層面的。
 
關於大學生的本地生活服務從來就不是一個新概念,很多年前就已經存在。曾經四川有一個叫什麽一米陽光的項目,允許大學生通過一米陽光下單,他們分布在各個高校的自營小賣鋪則提供倉儲和物流服務,充當幫助大學生送煙送酒送套的跑腿工。最多的時候覆蓋過100多所高校。可以說,這也是一種入口,物流也算一種壁壘,但是太淺了。這些生意之所以做不大,甚至半路而亡,就是因為他們壓根不解決核心問題,壁壘特別淺造成的。
 
首先,受制於購買了,只能滿足低級需求。中國現代教育的發端比較遲,近七八成的大學的歷史都不太久,這導致眾多大學是遠離核心商圈。與此同時,受制於學生的購買力水平,大學周圍的商家很難有動力提供高質量的產品和服務。簡單講就是又偏又窮大學生享受不到優質的產品和服務。而反觀早期的這些大學生活服務平臺(現在很多還是這樣)頂多就是選幾種簡單的商品弄上線,優質的服務線下找不到,線上也找不到。導致這樣的互聯網平臺缺乏吸引力,也缺乏對抗競爭對手的壁壘。
 
其次,對大學生消費潛力的挖掘不夠。其實大學生的消費特征非常特殊,簡單講就是消費需求旺盛,消費能力很強,但是消費預算有限。啥意思?大學生的個人消費本質上要劃到家庭支出里面去,他花的是父母的家庭收入,而不是他的收入(不考慮大學生自身有收入的情況)。他的消費能力可以很強,比一般人甚至更強,一個成年白領自己花的是自己掙來的,而大學生花的則多是兩個人(父母)的收入。但是他的消費預算常常有限,因為消費者和支付方不是同一個人。就是一個東西一千塊,大學生看看口袋,里頭只有800塊錢,這個時候他雖然想要,也買不起。但是,如果它每個月付200塊來買這個東西,他完全可以買下來,也願意買下來。因此,如何在極小的預算框架下買到更多的產品和服務是大學生消費服務的核心需求和痛點!
 
所以,如果只是采用一般的現金結算,不引入金融服務,差不多就像和一個貧困的人做生意一樣,你很難掙得錢。但是,如果引入分期,則有可能改變大學生背後家庭整個的預算結構,而差不多獲得了兩個成年消費者。(其實,本質上是一個數學題,假設一個大學生一個月只有兩千塊生活費,那麽你最多賺它兩千塊,但是他的家庭月支出預算很可能高達兩萬元,你會傾向於和誰做生意呢?)
 
但是傳統的大學生活服務平臺送煙送酒送套這種低端服務,乃至那些單純的校園周邊的消費團購和都不足以深度利用好大學生的這一消費特征。
 
第三,這些傳統的大學本地生活網站,碰上提供分期服務,擁有自己的金融生態的大學生本地生活服務平臺就是死路一條。那些傳統的大學本地生活服務網站由於同質化嚴重,根本沒有形成強力的渠道價值。正當行業不知道怎麽走的時候,分期類產品的爆發帶來了新的思路。
 
正如筆者上文所說的,如果發現了大學生消費者有分期付款的需求,而家長也樂於買單,那麽分期類的金融服務就如同給本地生活服務平臺插上了翅膀,使得它們在競爭中具備了巨大的優勢。那這種優勢又是怎麽產生的呢?
 
分期的模式是一種降維戰爭,它極大地促進了產品和服務的豐富程度。分期付款就是最簡單的杠桿。杠桿的比例越高,意味著釋放的消費能力越大。對於商家來說,它不用承擔分期付款的風險,而能夠賣出更多的商品,何樂而不為呢?以當下最火的52校園為例,這個發端於深圳的項目,目前已經覆蓋數十個城市,由於擁有自己的獨立的交易閉環,堅持服務本地化模式,它便捷的信用認證體系,強大的資金支持,讓大學生可以輕松在它的平臺上完成身份認證,並取得使用資格。

良好的規則讓充沛的資金發揮到極致,極低的壞賬率使得模式的運轉健康有序。由於分期付款模式的成熟和出現,以及風險被牢牢控制的特點,幾乎全網的大型電子商務平臺都在和它合作。無論是京東、蘇寧、國美在線的手機,還是唯品會的國際大牌,亦或是樂蜂、聚美優品的美妝產品,以及其它各種電子商務網址提供的產品,它都能分期出售。於此同時,它把大學校園生活能想到的開支都納入到分期的行列。一個大學生無論是交房租,報雅思、看電影、乃至創業產生的支出都可以分期付款。不是52校園創造了這些產品和服務,而是一個個市場主體,基於對利潤的渴求,自發地加入到這個模式中來,而消費獲益,平臺得到大發展。
 
分期的模式顛覆了大家對校園市場的一般認識,獲得了資本的極大支持。誰都知道資本是另一種優勢,融資的先後快慢對於項目的生死影響巨大。且不說去年某分期項目驚人融資速度,全國各地都湧現出了大量的基於分期模式的校園消費服務項目。對於資本來說,這個模式的核心價值不是促進了消費,因為只有商家關心消費,學生關心能有多少錢歸自己使用。而對於資本來說,分期模式在大學生群體中的紅火,帶來兩個影響和一種可能。
 
影響一,未來5年至少會有2000萬大學生變成了分期模式的用戶,這個數量無論對於那一家金融機構都是驚人的數字,而這個大學階段的分期網站就是最好的賣信用卡等金融產品的絕佳渠道。很可能未來這些年輕人的第一張信用卡就是這個平臺辦理的,而他未來漫長50年人生長途的消費都與這個平臺推出和介紹的金融平臺息息相關。
 
影響二,過去4年一切的信用記錄和消費數據都掌握在平臺的手中。分期消費平臺完全可以掌控用戶的消費習慣,履約能力,風險偏好等一切大數據所需要的元素材料。就算不圍繞大數據做業務,單單這四年的征信數據就是一家數百億美金的公司。
 
一種可能,大學生態第一次因為分期平臺的出現,最終被整合成一個更加獨立的生態。而這個分期平臺,會成為大學生這群體的央行。它的能量大到可以影響莫種產品的供給。比如,對購買某家電腦公司最新計算機產品大幅度降息,你猜猜會帶來什麽結果?最好的推廣渠道,最好的促銷渠道,最好的支付渠道(對校園消費來說),微觀層面的調控渠道都有了,它不想做大學央行都難!
 
因此,這個市場的競爭早就從入口的戰爭變成了對生態爭奪戰。誰能最先把生態體系建設完成,誰就能淘汰掉競爭對手,進而構築出新的壟斷。
 
 
返璞歸真:發現了分期的孩子,在努力變壯變重

分期那麽牛,創業者和投資人當然不會放過這個新商業模式。因此,大批的基於分期這個框架的項目如雨後春筍一般的湧現。而目前市場上有兩個代表,一個是北方的某分期平臺,堪稱天派的代表,另一個是南方的52校園,這家公司非常穩健,堪稱地派。

先說天派,在這個團隊的理解里,分期市場的路子實際上和早期互聯網李彥宏、馬雲等大佬遭遇的互聯網市場一樣,快速拿資本的錢,跑馬圈地,一揮手就是一個行業。但是這個過分推進速度的模式。暴露了非常多的問題。

首先,金融有金融的規律,互聯網可以顛覆商業模式,但是不能無視人性。人性是什麽?壞的制度可以把好人也變成壞人。金融首要的工作是風控體系。一個完美的風控體系,需要三個要素。

第一、對的人,第二,真實且大量的數據,第三,對人性的把握(互聯網金融還要把這些指標數據化,而在傳統金融機構那里,這個東西則是老風控稱為經驗的東西)。這三者構成風控模型的前提。

對的人,確保模式不會走向歧途。該平臺,依靠人力地推,盡可能地與更多的大學生家庭建立債權債務的關系,以至於某高校教師批評這家公司如瘟疫一般,最近更是爆出由於拓展太快,壞賬率極高。其實,壞賬率是可以理解的,這家分期平臺離學生太遠,依靠學生代理去辦理業務,這些沒啥經驗的代理受北京的遙控管理,因為業務發展的要求,接受的培訓也非常有限,匆匆上崗。

真實且大量的數據。目前來看分期平臺要想獲得這些數據,需要做的事情最重要的是能夠掌控和促成更多的交易。由於該平臺提供的可享受分期服務的商品比較少(基本上是一些電商網站上的商品),而且學生消費最大的一頭本地生活服務它鮮有觸及,雖然近期投資了一家校園便利店連鎖,但是產品和服務仍舊不夠,因而降低了平臺的吸引力。

至於對人性的把握,對於一個交易量巨大的平臺來說,顯然不能只靠人工去做風控。因此需要對數據進行挖掘和分析。但是由於該平臺日常生活中的交易數據非常有限,因而在評估學生實際的誠信情況時,其實非常困難,人工一高,平臺承受不了,且流程繁瑣,用戶體驗也特別差。

因此,我們把這個叫成代價吧,只是現在這種代價有擴大的趨勢。這不是通過替換風控總監就能改變的問題,是模式的問題。
 
另外一種,則是以南方的52校園為代表,它走的路子是沈到校園里面去,在各個大學城建立服務站點,就近提供各種生活服務。它的想法非常簡單有效,就是把金融分期服務變成大學生眾多本地生活服務的一部分。
 
一方面,它集中了過去各種本地生活服務平臺的優點,有自己的物流體系,高度了解周邊商家的需求和學生的需求,為他們交易構築橋梁,實現共贏。它掌握現金流向,交易數據,對每一步交易提供金融服務。而且它的各種服務足以覆蓋大學生活的方方面面。一個學生只需通過它的平臺,足以購買到所有能想到的產品和服務。

這樣做的好處,不僅僅是提高了交易量,獲取了大量的學生數據,更重要的是確實讓商家看到了平臺的價值,引來更多B端商家的入駐。
 
另一方面,它在金融服務方面給予學生最大的信任和便利。在52校園,同學們只需要提供身份證、學信網的信息就可辦理代付服務。然後,可以依靠平臺完成支付訂單代付,而且沒有任何首付款。而52校園更是把校園周邊和其它優質商家直接引入到平臺上,學生可以依托代付服務,直接消費。
 
值得註意的是,它的整個體系,不僅僅是依托網站,更是依托自己在各個大學城的服務點展開的。它的服務點非常像小米之家的定位,是一個用戶的社群活動中心。大學生沒有自己的星巴克,沒有自己的3W咖啡,但他們可以擁有這樣一個屬於自己的空間。它的服務點就像大學里的社團工作室,是學生、商家和平臺的互動中心。這個服務點集服務中心,征信中心,銀行,社交場所和孵化器等功能於一體。學生在這里可以辦理業務,查詢誠信記錄,也能社交遊戲,還能申請投資,發起項目等眾籌等。
 
沈在大學之中,也是它整個風控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不僅僅可以就近指導和監督風控團隊與業務團隊,一旦發生違約可以就地執行催收,和校方取得聯系,使得追償成為可能,壞賬率得到極大的降低。
 
極低的壞賬率使得整個模式運轉的更加健康,也使得項目的發展更加順利有序,目前52校園正在成為優質的電商校園渠道服務商,一個大學里的小阿里巴巴正在初見端倪,並且它做到了馬雲沒有做的哪個東西,它叫社群。
 
最後還有一點,就是像52校園這種產品一定會崛起的原因。分期類產品更符合這一代人的口味。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互聯網。90後年輕人成長環境與80後完全不同,他們生活在一個完全不知道什麽是匱乏的時代。相比於不少80後在消費面前的負罪感,不少90後鮮有這種感受,這是因為他們潛意識里的抗風險能力更強。雖然,他們活著的這個世界也許並不是這樣,但是縱使劉瑜這樣的知識分子評判沒吃過西紅柿偏說西紅柿不好的邏輯如何欠缺理性,也無法改變人本來就是這種依托本能行動的動物。這一代人,就是消費的一代,就是拜物教,就是有今天花明天的錢的勇氣和樂觀心態,從謹慎的消費到更從容的消費是這個時代進步的一部分。
\版權聲明:本文述者陸海天,由i黑馬編輯,文章僅代表述者獨立觀點,不代表i黑馬觀點與立場,i黑馬版權所有,如需轉載請聯系zzyyanan授權。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2015黑馬大賽全國項目報名火熱進行中,上海、成都、杭州、南京、武漢等城市趴陸續開場,6月末上海站文化創意與O2O專場行業賽,項目報名請點擊下方黑馬大賽圖片進入!

 

\\

又到一年開學季,也是畢業生開始被各種招聘、宣講所圍繞的時節。

在眾多行業中,互聯網在過往幾年,也屬於較熱門的第一梯隊之中。不過,在2015年的經濟形勢下,大家不由地疑問,互聯網企業的招聘還會持續嗎?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多方了解到,目前互聯網企業對人才的渴求依然明顯,校園招聘也在緊鑼密鼓地展開。不過,企業們對人才的要求可能會更加嚴格,除了優中選優,技術類人才2015年更受青睞。

阿里:名額縮減

9月7日,阿里校招團隊負責人曲洋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目前阿里2016年校招已經發放1407份錄用意向書,此外,加上正在進行中的實習生轉正及專場面試,還將陸續發出幾百份offer。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從幾位阿里內部人士了解,2015年9月1日阿里巴巴內部召開了一個人才策略調整的會議,這實際上成為左右2015年校招變化的直接因素。據稱會上的總體思路是,為應對阿里巴巴組織變革,需要對人才戰略進行調整,優中取優,從“平凡人做非凡事”的口號變成“非凡人做非凡事”。校招名額縮減是執行該政策的結果之一。9月1日下午,在開完上述人才策略調整會議後,阿里在其校招官網和官微上發布了說明,其解釋稱:由於集團人才戰略調整,阿里巴巴2016校招名額確定將要縮減,各崗位將執行更加嚴格的“擇優錄取”標準,也就是說,按原定名額有很大幾率被錄取的同學,現在不得不面臨更加激烈的競爭。

百度:略有上浮

“2016年百度校園招聘人數將突破1500人,預計比2014年略有上浮。”9月8日,百度方面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透露了2015年的校招規模。

在擴大2016年校園招聘規模的同時,百度也擴大了職位招聘範圍。以往百度校園招聘大部分職位為技術崗等,而此次百度校園招聘在以技術為主要崗位上,增加了HR、商務拓展、商業分析師等職位,旨在吸納多元化的人才。

有業內人士認為,百度“大手筆”招攬優秀人才,是為了深化其連接3600行的O2O戰略儲備人才隊伍。在這背後,百度它已把最大一筆投資(三年200億)押註在糯米上,此外,百度2015年上半年的投資主要圍繞O2O展開。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常規的校園宣講之外,百度的“百赴美計劃”和“4S計劃”是百度校園招聘吸引人才的重磅項目之一。

其中,“4S計劃”(Super Search Shining Star),是百度專為培育優秀搜索技術人才而推出的,要求專業能力上在某一個或多個互聯網搜索技術上,百度會提供高於一般校招標準的Special offer,將參與最強的技術和平臺;“百赴美”計劃將技術能力超群的學生直接派往百度在美國矽谷的研發中心,相信這應當是百度對未來核心研發智囊的培育計劃之一。

騰訊:與往年持平

在騰訊校園招聘的官網上,記者了解到,在2014年2015年校園招聘中,騰訊公司的招聘團隊覆蓋了全國多個城市,並錄用1000多名學生。

2015年3月,騰訊校園招聘官網曾發布的一條針對2016屆畢業生的校園招聘信息顯示,騰訊有1000多個崗位虛席以待,招聘崗位涉及技術、視覺設計、策劃、商業分析等眾多崗位。當被問及騰訊的2016校園招聘與其他競爭對手相比最大的優勢是什麽?騰訊方面的回答稱,豐富的實習崗位提供了多元化的發展平臺,尊重個性、輕松自由的工作環境、有趣的實習工作讓畢業生更明確未來的職業發展方向。

京東:將招超過3000個崗位

9月8日,京東方面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透露,2015年京東開放給應屆畢業生的崗位種類超過80個,崗位數量超過3000個,從崗位類型上,有技術研發類、金融類、物流類、營銷類、職能類,運營類等等,工作地點覆蓋了北京、上海、廣州、成都、武漢、西安、南京、沈陽等各大城市。

網易:擴招至2000人

在網易的官方網站的Q&A部分,提到“2015年網易互聯網全面擴招,預計將發出近2000份offer”,並特別提到,“對於技術類、產品類崗位更是不限人數”。值得一提的是,網易校招啟動的也很早,從8月中旬就開始,足足比大部分企業提前了一個月,也顯示出其搶人的決心。

58同城:增招23%

9月8日,58同城方面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透露2013屆實際入職92人,2014屆實際入職152人,2015屆實際入職566人,新一年校招,我們預計招收700人。按這一比例計算,2015年其招聘人數較2014年上漲了23%。

還有哪些企業在進行校園招聘?

以上企業的招聘計劃,只是互聯網企業的“人才圈地運動”的冰山一角。《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查閱多家互聯網企業網站,發現搜狐、滴滴快的、愛奇藝等互聯網企業都擬定了詳細的校園招聘行程和計劃。雖然沒有公布人數,但聲勢都不小。

眾多招聘企業中,大部分將日程安排在9月中旬開始,例如,滴滴快的第一場宣講選在9月14日;美團的第一場宣講在9月9日開始,等等。不過,在簡歷截止時間上,大家緊迫程度各不相同,例如,大眾點評的首批簡歷(南京、武漢、西安)就截止到9月15日,但上海和“隱藏批”截止到11月1日;而滴滴快的則將全部截止日期都定在10月31日,備足了兩個月的宣傳期。更晚一些的,像酷派,則將整個宣講流程從10月開始持續到11月。

職位方面,互聯網企業2015年不約而同地更多放出了大量技術類的職位。這也許是目前市場狀況下,大家選擇“練內功”的結果。

編輯:胡軍華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從校園網上便利店看O2O成敗的三個核心問題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5/1001/152227.shtml

 

istock-ref-girl

最近去了深圳和無錫,兩地兩團隊都在籌備校園網上便利店項目。具體模式是在寢室樓招募樓長(學生代理),樓長備貨超市商品在寢室,本樓寢室學生用手機訂貨,樓長送貨上門,因為距離近,所以基本能做到5分鐘送貨上床。

校園網上便利店邏輯上看有可行性,寢室學生有購買超市商品的需求,網上便利店價格不貴,還能5分鐘送貨上門,總會吸引一些客戶。只服務寢室樓學生,目標顧客集中,推廣相對比較容易。備貨在寢室,從寢室送貨,響應時間快,效率高。

類似項目幾年前就有團隊在做,最近2年智能手機普及,線上訂貨更方便快捷,網上便利店更具有可行性,最近校園O2O火爆起來,59store、宅米、笑呵呵、俺來也、夜購、小麥公社、木屋創品等都在專攻校園市場,部分團隊拿到幾千萬到過億融資。

深圳和無錫的團隊都問了我同樣的問題:這個項目應該做嗎?應該怎麽做?要註意什麽?未來會不會被59store等拿到大額融資的先行者吃掉?我把針對這些問題的回答寫成3點,這3點不僅適用於校園網上便利店項目,還普遍適用於各種零售O2O項目,供讀者參考。

問題一:零售O2O項目發展階段問題

深圳項目的創始人告訴我說,他覺得市面上的O2O項目太燒錢,他想做一個不燒錢的O2O,做成一個小而美的生意,不追求融資上市,能賺到合理利潤就好。

我回答他說這個想法是不現實的,等你真能盈虧平衡,一定有投資人來投資你,難道資本市場的錢送上門你也不要?如果你的競爭對手要了錢並且燒錢和你競爭,你怎麽辦?

其實O2O這類創新項目有固定規則,不同階段就要側重做不同的事,節奏不能錯亂。第一個階段是快速試錯能力,需要在靈活調整中明確商業模式,找到市場切入點,實踐證明項目可行性。第二個階段是搭建組織和規範流程能力,要把項目從依靠個人管理轉化成公司化流程化管理,為複制發展擴張打基礎。第三個階段是學會高調,吸引註意力,快速獲得資源的能力。進入第四個階段的時候公司已經有較大規模,此時要考慮整個行業和生態的事情,相對更複雜。

有的時候粗獷發展比精細化管理更有價值,戰略決定戰術,追求速度的時候經常會影響質量。比如超市行業之前十幾年都流行收取通道費和生鮮聯營。通道費和聯營生鮮讓超市更輕,能更快速複制發展,在開店就能賺錢的時代,比拼的是誰能更快開店,占領黃金地段。最近幾年隨著超市飽和,精細化管理就顯得更加重要,永輝依靠自營生鮮成為一匹黑馬,引發了自營生鮮的潮流。各大超市都開始重視供應鏈,在培養自己的買手,其中樂城超市是買手超市的先行者。總之操作零售O2O項目時,一定要思考目前處於哪個階段,應該側重什麽,什麽時候應該追求速度,什麽時候應該追求質量。

問題二:如何判斷零售O2O項目可行性

校園網上便利店模式可行嗎?我問深圳團隊中某成員這個問題,他是這樣回答的:“當然可行,因為很多學生晚上都待在寢室,當他們想吃東西的時候,想喝飲料的時候,需要宵夜時就會選擇我們,因為只有我們送貨上門最快捷方便,我們能做到5分鐘送貨上門,而校園實體超市基本不會提供送貨上門服務。” 我回應他說你這樣的論證方式沒有說服力,這叫定性論證,而非定量論證。我可以反駁說學生習慣晚餐後到處逛逛,順便就把夜宵的食物購買了,不少學生晚上也會出去走走,對於學生而言時間不是問題。還有此模式客單價低,學生代理賺錢太少,會不會無法持續經營。

什麽叫項目可行,什麽叫不可行。這需要定量論證,需求一定是有的,問題在於需求量能否支持學生代理持續經營校園網上便利店。訂單量是否足夠,平均客單價多少,平均毛利多少,能否盈虧平衡。如果有10個學生代理經營小店,最後堅持下來的有幾人,其中堅持下來的感覺怎麽樣,是否認為付出等於收益。

事情是否能做成,有2個維度,一是項目本身可行性,二是執行力。選擇做什麽往往比怎麽做更重要,選對了項目付出20%的精力,能得到100%的回報,選錯了項目100%的努力只能得到20%的回報。要判斷校園網上便利店是否可行最直接的辦法就是找59store的學生代理問問,存活率多少,感覺如何。也可以先搞幾個點試試,用試錯的思維測試項目可行性。

問題三:如何提升零售O2O項目成功率

如何快速試錯找到最佳的商業模式是創業者面臨的重要問題,校園網上便利店,都是備貨在學生代理寢室,都是快速送貨,但做法細節不同,結果就會不同。開始階段要嘗試不同的組合方式,記錄並且對比新客引入成本、複購率、購物頻次、客單價等,以此找到最佳結合點。

規則方面:送貨時限如何承諾,真能做到5分鐘送貨上門嗎,是宣傳“5分鐘送貨上門”還是“最快3分鐘送貨上門”。起送金額多少合適?3元?5元?8元?還有營業時段,售後方式等。

商品方面:經營哪些SKU,多少數量,如果商品太少,會影響顧客體驗,如果商品太多,可能滯銷或者受到寢室空間限制。能否提供適用的周轉箱最大化利用商品擺放空間,能否用零售行業品類管理工具優化商品結構。價格策略如何,是否采用檔期促銷活動吸客。

體驗方面:看了無錫團隊的移動端,感覺太複雜,網上便利店的核心是“便利”,快速完成購物流程才是開發移動端的核心基點。考慮送一些有廣告提示作用的贈品放到寢室,比如鼠標墊,玩電腦時訂購快送商品比較符合消費場景。還可以在提升學生代理積極性上嘗試,讓學生代理做一些投入,共同承擔風險,加強培訓,給予激勵等。

做零售O2O項目,還需要考慮終局問題,即本行業最終形態是怎樣的,那種可能性比較大。校園網上便利店未來可能存在以下幾種終局狀態:01、一家獨大,一個大型平臺覆蓋全國高校,占領80%市場份額。02、區域為王,全國不同區域存在多個校園網上便利店平臺,誰也吃不下誰。03、校園網上便利店發展成綜合平臺,提供符合校園需求的多種服務,比如兼職、金融、快遞、服務等。04、垂直平臺為王,校園網上便利店未來只能成為購物平臺,無法擴展業務範圍。 思考終局,看準終局才能少走彎路,甚至在對手走錯時拐彎超車,要洞察終局,就要對所處行業,所服務的用戶深入理解。

以上就是校園線上便利店的三個問題,其中第一個問題描述的“階段側重”吻合幾乎所有零售O2O項目,第二個問題的主要說了判斷項目可行性的根本辦法,第三個問題的終局思路也適合大部分創新項目。

版權聲明:本文作者張陳勇(微信csdso2o) ,文中所述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i黑馬立場。


從校園網上便利店看O2O成敗的三個核心問題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5/1001/152227.shtml

 

istock-ref-girl

最近去了深圳和無錫,兩地兩團隊都在籌備校園網上便利店項目。具體模式是在寢室樓招募樓長(學生代理),樓長備貨超市商品在寢室,本樓寢室學生用手機訂貨,樓長送貨上門,因為距離近,所以基本能做到5分鐘送貨上床。

校園網上便利店邏輯上看有可行性,寢室學生有購買超市商品的需求,網上便利店價格不貴,還能5分鐘送貨上門,總會吸引一些客戶。只服務寢室樓學生,目標顧客集中,推廣相對比較容易。備貨在寢室,從寢室送貨,響應時間快,效率高。

類似項目幾年前就有團隊在做,最近2年智能手機普及,線上訂貨更方便快捷,網上便利店更具有可行性,最近校園O2O火爆起來,59store、宅米、笑呵呵、俺來也、夜購、小麥公社、木屋創品等都在專攻校園市場,部分團隊拿到幾千萬到過億融資。

深圳和無錫的團隊都問了我同樣的問題:這個項目應該做嗎?應該怎麽做?要註意什麽?未來會不會被59store等拿到大額融資的先行者吃掉?我把針對這些問題的回答寫成3點,這3點不僅適用於校園網上便利店項目,還普遍適用於各種零售O2O項目,供讀者參考。

問題一:零售O2O項目發展階段問題

深圳項目的創始人告訴我說,他覺得市面上的O2O項目太燒錢,他想做一個不燒錢的O2O,做成一個小而美的生意,不追求融資上市,能賺到合理利潤就好。

我回答他說這個想法是不現實的,等你真能盈虧平衡,一定有投資人來投資你,難道資本市場的錢送上門你也不要?如果你的競爭對手要了錢並且燒錢和你競爭,你怎麽辦?

其實O2O這類創新項目有固定規則,不同階段就要側重做不同的事,節奏不能錯亂。第一個階段是快速試錯能力,需要在靈活調整中明確商業模式,找到市場切入點,實踐證明項目可行性。第二個階段是搭建組織和規範流程能力,要把項目從依靠個人管理轉化成公司化流程化管理,為複制發展擴張打基礎。第三個階段是學會高調,吸引註意力,快速獲得資源的能力。進入第四個階段的時候公司已經有較大規模,此時要考慮整個行業和生態的事情,相對更複雜。

有的時候粗獷發展比精細化管理更有價值,戰略決定戰術,追求速度的時候經常會影響質量。比如超市行業之前十幾年都流行收取通道費和生鮮聯營。通道費和聯營生鮮讓超市更輕,能更快速複制發展,在開店就能賺錢的時代,比拼的是誰能更快開店,占領黃金地段。最近幾年隨著超市飽和,精細化管理就顯得更加重要,永輝依靠自營生鮮成為一匹黑馬,引發了自營生鮮的潮流。各大超市都開始重視供應鏈,在培養自己的買手,其中樂城超市是買手超市的先行者。總之操作零售O2O項目時,一定要思考目前處於哪個階段,應該側重什麽,什麽時候應該追求速度,什麽時候應該追求質量。

問題二:如何判斷零售O2O項目可行性

校園網上便利店模式可行嗎?我問深圳團隊中某成員這個問題,他是這樣回答的:“當然可行,因為很多學生晚上都待在寢室,當他們想吃東西的時候,想喝飲料的時候,需要宵夜時就會選擇我們,因為只有我們送貨上門最快捷方便,我們能做到5分鐘送貨上門,而校園實體超市基本不會提供送貨上門服務。” 我回應他說你這樣的論證方式沒有說服力,這叫定性論證,而非定量論證。我可以反駁說學生習慣晚餐後到處逛逛,順便就把夜宵的食物購買了,不少學生晚上也會出去走走,對於學生而言時間不是問題。還有此模式客單價低,學生代理賺錢太少,會不會無法持續經營。

什麽叫項目可行,什麽叫不可行。這需要定量論證,需求一定是有的,問題在於需求量能否支持學生代理持續經營校園網上便利店。訂單量是否足夠,平均客單價多少,平均毛利多少,能否盈虧平衡。如果有10個學生代理經營小店,最後堅持下來的有幾人,其中堅持下來的感覺怎麽樣,是否認為付出等於收益。

事情是否能做成,有2個維度,一是項目本身可行性,二是執行力。選擇做什麽往往比怎麽做更重要,選對了項目付出20%的精力,能得到100%的回報,選錯了項目100%的努力只能得到20%的回報。要判斷校園網上便利店是否可行最直接的辦法就是找59store的學生代理問問,存活率多少,感覺如何。也可以先搞幾個點試試,用試錯的思維測試項目可行性。

問題三:如何提升零售O2O項目成功率

如何快速試錯找到最佳的商業模式是創業者面臨的重要問題,校園網上便利店,都是備貨在學生代理寢室,都是快速送貨,但做法細節不同,結果就會不同。開始階段要嘗試不同的組合方式,記錄並且對比新客引入成本、複購率、購物頻次、客單價等,以此找到最佳結合點。

規則方面:送貨時限如何承諾,真能做到5分鐘送貨上門嗎,是宣傳“5分鐘送貨上門”還是“最快3分鐘送貨上門”。起送金額多少合適?3元?5元?8元?還有營業時段,售後方式等。

商品方面:經營哪些SKU,多少數量,如果商品太少,會影響顧客體驗,如果商品太多,可能滯銷或者受到寢室空間限制。能否提供適用的周轉箱最大化利用商品擺放空間,能否用零售行業品類管理工具優化商品結構。價格策略如何,是否采用檔期促銷活動吸客。

體驗方面:看了無錫團隊的移動端,感覺太複雜,網上便利店的核心是“便利”,快速完成購物流程才是開發移動端的核心基點。考慮送一些有廣告提示作用的贈品放到寢室,比如鼠標墊,玩電腦時訂購快送商品比較符合消費場景。還可以在提升學生代理積極性上嘗試,讓學生代理做一些投入,共同承擔風險,加強培訓,給予激勵等。

做零售O2O項目,還需要考慮終局問題,即本行業最終形態是怎樣的,那種可能性比較大。校園網上便利店未來可能存在以下幾種終局狀態:01、一家獨大,一個大型平臺覆蓋全國高校,占領80%市場份額。02、區域為王,全國不同區域存在多個校園網上便利店平臺,誰也吃不下誰。03、校園網上便利店發展成綜合平臺,提供符合校園需求的多種服務,比如兼職、金融、快遞、服務等。04、垂直平臺為王,校園網上便利店未來只能成為購物平臺,無法擴展業務範圍。 思考終局,看準終局才能少走彎路,甚至在對手走錯時拐彎超車,要洞察終局,就要對所處行業,所服務的用戶深入理解。

以上就是校園線上便利店的三個問題,其中第一個問題描述的“階段側重”吻合幾乎所有零售O2O項目,第二個問題的主要說了判斷項目可行性的根本辦法,第三個問題的終局思路也適合大部分創新項目。

版權聲明:本文作者張陳勇(微信csdso2o) ,文中所述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i黑馬立場。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