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強化中國黃金定價權 “上海金”獲境外交易所青睞

作為中國強化在黃金市場上定價話語權的重要步驟,上海金基準價在推出半年後,贏得了境外交易所的青睞。迪拜黃金與商品交易所率先獲得了使用授權。

10月28日,上海黃金交易所(下稱“金交所”)與迪拜黃金與商品交易所簽署了《上海金基準價授權使用協議》。這也是目前第一個與金交所簽訂上海金基準價使用授權協議的境外交易所。

此前媒體報道稱,上海黃金交易所理事長焦瑾璞表示,將與各個交易所展開合作,授權境外交易所在中國境外基於人民幣基準定價開發衍生產品。也正受到其他一些交易所的接洽,希望給非洲和拉美更多的合作機會。

上海黃金交易所是全球最大的現貨黃金交易所,中國目前所有的黃金現貨交易都需要在該交易所進行。

根據協議規定,金交所授權迪拜黃金與商品交易所在其開發的以離岸人民幣計價的黃金期貨合約中,使用上海金基準價作為該合約的現金結算價。

這也表明,上海金基準價對於全球市場投資者而言,是可交易、可信賴且具吸引力的價格。

順應黃金市場“西金東移”的發展趨勢、滿足境內外市場參與者的需求,2014年9月18日,上海正式啟動黃金國際板,引入國際投資者參與上海黃金交易所以人民幣計價的黃金、白銀等貴金屬產品交易,同時利用上海自貿區的優勢,為參與者提供實物黃金轉口服務。

2016年4月,金交所又推出了“上海金”集中定價業務,於2016年4月19日發布了全球首個以人民幣計價的黃金基準價格—上海金基準價。在上海黃金交易所的平臺上,以1公斤、成色不低於99.99%的標準金錠為交易對象,以人民幣/克為交易單位,通過多輪次“以價詢量”集中交易的方式,在達到市場量價相對平衡後,最終形成“上海金”人民幣基準價格。

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9月底,“上海金”累計成交384.26噸,成交金額為1054.52億元。

目前,國際市場上擁有黃金定價權的是倫敦和紐約兩個交易所,其中國際黃金期貨定價中心在紐約,現貨定價中心在倫敦。“上海金”最大的優勢在於中國是最大的黃金消費市場,有利於中國發出定價聲音。

中國黃金協會數據顯示,2015年中國生產黃金515.88噸,同比增長0.6%,實現工業總產值3536.8億元,黃金產量連續9年保持世界第一。2015年,全國黃金消費量985.9噸,同比增長3.66%,黃金消費量連續3年保持世界第一。中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的黃金加工國和黃金珠寶消費市場,是支撐世界實物黃金需求的重要市場。

據世界黃金協會統計,全球黃金需求過去10年上漲近50%,而同期亞洲的黃金需求上漲了約250%。

金交所方面表示,自“上海金”推出以來,金交所一直致力於發展“上海金”的推廣與使用。

迪拜黃金與商品交易所首席執行官Gaurang Desai表示,中國是全球最主要的黃金市場之一。迪拜黃金與商品交易所使用該基準價開發的上海黃金期貨合約(Shanghai Gold Futures),不僅為迪拜市場參與者創造更多投資機會,同時也將吸引更多國際投資者參與到迪拜市場進行交易,這對迪拜黃金與商品交易所而言是一個重要的里程碑。

金交所理事長焦瑾璞則表示,迪拜是“一帶一路”戰略上的重要節點。此次與迪拜黃金與商品交易所合作,授權其使用“上海金”基準價是“上海金”在國際金融市場的首次應用,將有助於兩地金融市場的資源優勢互通,共同構建連接東西方黃金市場的紐帶。

該合約的簽訂,將初步實現雙方跨市場互聯互通、進一步推動中國黃金市場國際化進程、不斷推進“一帶一路”戰略在黃金市場上的落實和發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0950

【策略】港股定價權爭奪戰烽煙已起,銀行、地產、保險、汽車、軟件服務業:盤點最受益的股票資產

來源: http://www.ikuyu.cn/indexinfo?type=1&id=11672&summary=

【策略】港股定價權爭奪戰烽煙已起,銀行、地產、保險、汽車、軟件服務業:盤點最受益的股票資產

股從離岸市場走向共同市場,港股定價權從外資主導走向中外博弈

《財富配置全球化,港股開啟新牛市》《定價權爭奪戰》,從離岸市場走向共同市場,港股迎來價值重估

我們早在2016年9月《財富配置全球化,港股開啟新牛市》中已經指出,港股出現了反轉的關鍵變量——隨著港股通投資總額度的限制的取消,以及保險資金獲準投資港股等等政策落地,港股市場正在從以往的離岸市場轉變成為與內地無縫對接的共同市場,“北水”南下將持續推動港股此輪牛市。

20161117《定價權爭奪戰》進一步指出,隨著“港股通”制度紅利深化,中資逐步改變港股市場投資者結構,港股定價權將改變。內資無可爭議地成為港股市場的主導性增量資金,成為穩定港股市場的主要力量,不遠的將來主導存量資金結構。

過去,香港股市長期是受全球配置型外資主導的離岸市場。特別是最近幾年,受到中國經濟轉型、增速下移的影響,外資看空中國資產,導致香港股市被邊緣化,越賣越便宜,越便宜越賣,形成了做空情緒的自我強化。因此,香港股市持續低迷,中國資產被嚴重低估。

現在,港股是與內地資本市場互聯互通的共同市場,中資持續增持港股,將推動港股價值重估。隨著2016年9月港股通制度紅利深化,中資爭奪港股定價權的優勢進一步提升。以保險代表的內地資金持續流入香港股市,正改變港股市場的投資者結構,香港投資環境變了,開始有“根”、有作為市場穩定器的長期價值投資者。

投資者結構從外資主導走向中外博弈

2014年11月17日,內地與香港股市互聯互通之路開啟之後,內地資金通過港股通對香港股票市場的影響已經越來越大。截至2017年2月28日,港股通累計凈買入額達到4421億人民幣。特別是2016年9月以來,港股通南向通道持續加速流入。港股通月均凈買入從此前127億上升到270億,月均成交從566億上升到979億。

我們對比港股市場三類重要資金2014年11月至今的流入和流出情況,港股通已成為港股市場最大的增量資金。1)2014年11月至今通過港股通流入約547億美金,遠超過其他兩類力量的貢獻。2)通過新興市場ETF被動流入香港的外資約66億美金。主要是2016年一季度以後外資看好新興市場配置新興市場ETF,而香港市場在MSCI新興市場ETF中占有最大權重,從而被動的獲得了資金流入。3)主動型基金一直處於流出的狀態,2014年至今流出140億美金。

不遠的將來,內地投資者將主導存量資金結構。2015年內地資金在港股海外投資者中的成交額占比為21.9%,而歐洲和美國資金占比為34.2%、22.5%。2017年2月當月港股通成交額達到1415億港元,占香港主板成交金額的比例已經達到8.7%。我們預計2017年內地資金在港股成交金額的比重會進一步大幅提升。




被做空的股票的定價爭奪,反映了港股生態環境變化

如上文所述,2011年以來香港股市形成了看空情緒的自我強化,賣空成交占全市場成交的比例出現平臺性上升。2000-2010年賣空成交比例在2%-8%之間波動,2011年之後波動區間上移到8%-14%。做空開始在港股市場上盛行。中資股如果被發布看空報告,外資也是出於“寧可信其有”從而先拋售股票導致股價立即應聲下挫,並且負面影響在較長時間內難以消除,其中,不乏如中國恒大等優秀的中資企業。

當前,雖然全市場的賣空比例區間還未出現趨勢性的下移,但是從近期被做空的案例已經可以看出港股通對於中資股定價的正面影響。典型的如:

——16年12月中滔環保被境外機構沽空,中資機構紛紛對沽空報告的邏輯、數據以及對公司商業模式理解提出質疑和反駁;

——17年3月1日,中國電解鋁龍頭企業中國宏橋被境外機構發布沽空報告質疑其,當天股價下跌8%後臨時停牌,但是公司發布澄清公告複牌第一天不跌反漲,港股通當天凈買入1.1億,為公司股價提供了有力支撐。



戴維斯雙擊,行業龍頭率先受益中資影響力提升

港股中資行業龍頭將受益基本面和資金面的戴維斯雙擊

中國經濟當前正處於降速之後的轉型新階段,龍頭公司競爭力優勢明顯,剩者為王、贏家通吃,未來不需要中國經濟大熱,只要經濟進入穩態,保持5-7%的GDP增長,通過行業整合,龍頭公司就能提升它的毛利率、市占率、開工率,最終就是ROE和EPS持續改善。

——過去幾年,行業持續低迷,眾多企業的資產負債表惡化,而龍頭企業憑借健康的資產負債表、逆勢擴張產能,用低成本產能取代高成本產能的市場份額,在行業底部不斷並購擴張。海螺水泥、中國宏橋、三一重工等龍頭企業在過去數年市占率不斷上升。

——不僅在周期性行業,甚至消費、TMT行業也是依靠替代的核心競爭優勢而逐步實現贏家通吃,龍頭公司和跟隨者的差距也來越大。上市公司收入占工業企業收入的比例反映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酒、飲料和精制茶制造、汽車等行業龍頭企業份額也開始上升。

結合下文的分析,盈利能力強、估值低的行業龍頭也正是南下中資的首選,因此,港股優秀的中資企業正迎來基本面和資金面戴維斯雙擊的機會。




盈利能力強、低估值的行業龍頭是出海配置的中資首選

港股通渠道的數據顯示盈利能力強、低估值的行業龍頭是出海配置的中資的首選,有望率先在港股定價權爭奪戰中受益。

我們從港交所披露易的數據來看,通過滬港通和深港通南向渠道購買港股分別登記在“中國證券登記結算有限責任公司”和“CHINASECURITIESDEPOSITORYANDCLEARING”名下。我們下文的分析中將兩者合並計算。

(1)港股通南下資金對流通市值200億以上大盤藍籌偏好明顯

——以持有的股票市值來看,港股通持有的市值大於300億的公司的股票規模占到港股通總持股的73%。

——以持倉金額來看,我們選取持股市值大於5億元作為港股通重倉股樣本,可以發現:流通市值在200億以上的股票數量占重倉股的比例明顯高於港股通全部樣本的基準比例;而流通市值在150億以下的股票的持倉比例明顯低於港股通全部樣本的基準比例。



(2)ROE是港股通南下資金選股的重要標準

——從持有的股票市值來看,港股通全部持股中凈資產收益率ROE在10%以上的股票規模占到港股通總持股的75%。

——以持倉金額來看,我們選取持股市值大於5億元作為港股通重倉股樣本,可以發現:重倉股在ROE10%以上的股票分布明顯高於港股通的基準比例。



(3)港股通南下資金對於低估值股票的偏好明顯

——從持有的股票市值來看,港股通的市盈率在0~20之間的股票規模占到港股通總持股的64%。

——從持有的重倉股分布來看:市盈率在0~10之間的股票數量高於港股通全部樣本的基準比例。



(4)港股通南下資金對於股息率有偏好,但並不完全追求絕對的高股息

——從持有的股票市值來看,港股通股息率在4以上的股票規模占到港股通總持股的45%,以股息率4~6之間的持股規模最多。

——從持有的重倉股分布來看(我們選擇持股規模大於5億的股票為重倉股,約占港股通總數的1/3):股息率在8%以上的股票持股比例高於基準,但是,重倉股與港股通全部樣本在股息率0~2、2~4之間的持股比例也較高,說明港股通南下資金對於股息率有偏好,但並不完全追求絕對的高股息。



價值重估從金融、地產向其他行業龍頭擴散

當前,港股通南下資金偏好金融、地產及傳統行業龍頭。從港股通持有股票市值的行業分布來看,港股通資金較為偏好銀行、地產、保險、汽車、軟件服務等行業,其中銀行、地產、保險市值占比達到54%。

將港股通持股的市值分布於全部標的的行業分布相對比,銀行、汽車、保險以及傳統行業如金屬、工業等處於超配狀態,銀行超配比例達到14%。



除了保險資金作為港股通的主力,基金也開始踴躍的進入港股通投資渠道。2016年港股通基金規模增加了200億,重倉股配置港股的比例也從2015年末9%提高到2016年末58%。2017年一季度發行繼續加速,當前,港股通基金85只,總規模達到572億。有趣的是,港股通基金重倉股的行業分布與港股通全部持股、港股通基準比例都有較大差異。

——港股通基金配置比例較高的是汽車、銀行、軟件、電訊、公用事業、保險等,其中汽車行業占基金重倉股的比例達到17%,遠高於港股通持股5%、港股通基準2%的比例;軟件占基金重倉股的比例也達到13%,遠高於港股通持股55,港股通基準9%的比例,電訊、公用事業均是如此。

——而銀行、地產的配置比例明顯低於港股通全部持股。

基金對汽車、軟件等行業的青睞反映了中資對於港股的影響開始從金融地產向其他行業擴散。正如我們在此前報告中多次提到的,對於港股市場來說,中資將是決定資金面和新一輪行情的新變量。中長期最重要的作用是港股定價權的變化。那些缺乏外資大行研究覆蓋的中資股的活躍度將顯著提升,特別是那些與A股可對標且估值顯著折價的港股將逐步由大陸資金定價。



AH兩地上市公司,特別是高AH溢價公司受影響更大

除了持股規模以外,從持股比例的角度來看,持股比例越高,則意味著內資在股票定價中享有的話語權越大。我們選擇港股通持股占港股流通市值比例最高的前20家公司(剔除持股市值少於2億港元的個股),最低的港股通持股比例15%,最高的港股通持股比例達到40%。

持股比例高的公司集中在AH兩地上市,特別是高AH溢價的公司。1)持股比例最高的前20家中有17家是AH兩地上市。2)溢價普遍較高,平均溢價率達到100%,遠超過當前全部AH溢價率17.5%的水平。




(完)




掃描下載新財富APP,深度投研,大咖講座,盡在新財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1826

港股定價權

「板塊」呢兩隻字,每日不論股市文字報道或電視節目,出現次數最多,觸及最廣,幾乎是百分一百。

時光倒流不足十年前,「板塊」其實是「行業」前身,到現在,「板塊」充斥氾濫,某程度上已經解答了中證報有關港股是否A股化之討論。

同樣,以前大行、經紀行、現在已經一一被歸納統一稱為券商。
「券商呼籲低吸具備高紅利分派主題板塊,但留意板塊輪動概念」,真叫命!

而查實呢句出自不少本地媒體或市況分析文章手筆。

中環人透露,近日多間大行舉行投資者大會,場面壯觀,坐無虛席,皆因太多內地私募及基金大哥對港股越來越迷上。

而據統計,目前內地市場以港股作為招徠的私募基金產品,已達六十多隻,往後繼續供應源源不絕,但凡貼上「滬港港」標籤,必然其門如市,但論表現,高則一成七,低至負0.27 不等。

內地銳意將A股港股化之同時,港股A股化速度更加之快。

趨勢已成,與其糾纏於阻止Mainlandization,今日內地報章引述一名私募基金,一句「奪回港股市場定價權」,更分份外值得咀嚼。

用羅尚沛說法,「奪回」兩字從不適用於中資資金在股市活動,事關縱使影響力與日俱增,但中資從來未在港股享有過絕對定價權,而事實上,任何市場,任何機構大戶或持份者,並不存在、亦不應具備定價權,否則的話,可能變得危險。

內地私募大哥承認,現時中資資金在港股佔比最多一成半,離定價權為時尚遠,惟一升至四成,定價就在腳下。

私募大哥說得對,觀乎IGG、美圖、周黑鴨等等,越多北水參與,股價上升背後,某程度上就是宣示定價權力之一種表現象徵。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3603

全球虛擬貨幣監管格局:日本爭奪定價權 中美謹慎防風險

近期,以比特幣作為贖金的黑客攻擊事件引發了全球關註。一方面,比特幣價格一年漲了260%,其他虛擬貨幣也層出不窮;另一方面,比特幣的匿名性和“反偵查性”令各界擔憂其或進一步淪為黑客的工具。同時,在日本、新加坡、英國、瑞士等,以比特幣等虛擬貨幣進行的ICO(Initial Coin Offering)活動也不斷興起。

一時間,這股“去中心化”的力量撲面而來,傳統金融機構似乎亂了陣腳,永遠滯後於創新的監管也欲追不及。 “全球來看,監管最為寬松的是日本、新加坡和歐洲地區,日本政府已經承認了以比特幣為主的虛擬貨幣的合法地位,目前已向交易所和互聯網公司發了十幾張牌照,可以發行ICO。美國對於牌照的發放較為嚴格,各州立法不同。當然,各地區監管者對項目發起人或交易所對參與者的KYC(了解你的客戶)和AML(反洗錢)的要求仍是必不可少的。”Qtum創始人帥初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Qtum此前成功發行ICO,同時接受比特幣(BTC)和以太坊(ETH),以支持“量子鏈”項目的開發。

圈內人士推測,之所以日本積極擁抱這一技術,旨在吸引更多比特幣流到日本,由於比特幣的通縮特性,隨著虛擬貨幣價值增加,這個國家掌握的財富也越來越多,這好比是在爭奪比特幣等加密貨幣的“定價權”。

比特幣價格飛漲 ICO“VC革命

截至北京時間5月16日13:20,一枚比特幣的價值為1725美元,一年回報接近300%(276%),這令全球投資者震驚。而一切都要從一個自稱“中本聰”的人說起。

眾人皆知,只有國家才有權發行貨幣,但在諾貝爾獎得主、經濟學巨匠哈耶克對此並不以為意,他晚年創作的《貨幣的非國家化》提出——既然商品、服務都自由競爭最有效率,那麽為何貨幣發行只能被中央機構壟斷?

這當時只被眾人當作一種空想,直到中本聰(Satoshi Nakamoto)這個數學家、密碼學家兼計算機天才的出現,他似乎領會了哈耶克的神思。2008年11月,他發表了《比特幣:一種點對點的電子現金系統》的論文,想出了從無到有建立一個去中心化電子貨幣體系的方法。

值得註意的是,雖然比特幣看似就和Q幣一樣是網絡虛擬貨幣,但不同的是,每個比特幣,對應著一個根據複雜算法生成的方程組特解,就像每張人民幣上的“唯一序列號”,有了這個號,就算擁有這枚比特幣。中本聰在比特幣網絡中總共設置了2100萬個待解的密碼方程組,所以比特幣總產量“確切又恒定”:到2140年產出第2100萬枚後,再不增加了。

不少市場人士認為,比特幣可以憑空創造且數量無窮,因而這無窮放大了其洗錢等風險,然而如今比特幣的總市值僅約270億美元。不過也因為它是通縮貨幣,因此投資的人越多,價格自然水漲船高。

在比特幣興起的同時,ICO也被認為可能是對VC(風險投資)的一場“革命”。帥初對記者表示,ICO是國際上數字貨幣/區塊鏈社區的產物,常見的ICO里,數字貨幣和區塊鏈項目向早期愛好者出售項目代幣。項目團隊通過ICO獲取技術開發和市場拓展資金,而項目愛好者通過ICO支持項目,同時也可在對應代幣進入交易市場後選擇交易退出。

ICO參與者投入的是比特幣,獲得的是項目代幣,而代幣的價值取決於區塊鏈項目的後續發展和設計。“以太坊在2014年通過ICO募集了第一筆啟動資金,以3萬個比特幣而創下募集紀錄,價值1800萬美元。一年半時間,以太坊的軟件市值到達了100億美金,項目參與者都賺了很多錢。”他回憶稱。

帥初進一步解釋稱:“嚴格意義上來說,不能將其與IPO直接對應,ICO更像是一種‘眾賣’(crowd sale),比如我們賣的是軟件的使用權和完善服務;它和眾籌有一定重疊,但區別在於眾賣不涉及任何法幣,全部都是加密貨幣,我們主要以比特幣、以太幣為主。”

在業內人士看來,ICO可能將引發一場真正的VC革命。“在區塊鏈領域,ICO募集資金已經超過4億美元,VC截至目前可能只募了2億美元,”帥初預計,未來ICO的募集規模會不斷擴大。不過,這個行業內都沒有出售股權,都是‘眾賣’形式。參與者有限,有特定行業屬性,受眾是非常垂直的,但越來越受歡迎。目前,還不存在把募得的比特幣換成法幣的情況。”

“監督大於監管”

當然,新生事物在蓬勃發展的同時必然伴隨著監管出臺。縱覽加密貨幣和ICO蓬勃發展的幾個國家,“監督大於監管”的態度已經成了一種共識。

“我們的ICO法律實體註冊在新加坡,律師代表我們和新加坡政府進行溝通,政府要求我們做到的是對用戶進行KYC和AML,同時要確保數據保護。”帥初告訴記者,ICO也有要求,必須做到用戶的KYC和AML,以及數據保護。

新加坡被譽為對金融科技監管最為開放的國家。2015年下半年開始,由於世界貿易水平的持續疲軟,新加坡調整了戰略發展方向,將建設“智慧國家”作為政府的重點發展任務,全面支持市場創新。為推進Fintech發展,新加坡政府於2015年8月在新加坡金管局(MAS)下設立金融科技和創新團隊(FTIG)。同時,新加坡在2016年6月提出了“監管沙盒”(Regulatory Sandbox)制度,為企業創新提供一個良好的制度環境。監管沙盒是一個“試驗區”,市場放松產品和服務的法律監管和約束,允許傳統金融機構和初創企業在這個既定的“安全區域”內試驗新產品、新服務、新模式等創新,甚至可以根據“試驗結果”修改和提出新的法律制度。

日本監管方的態度也以開明開放為主。今年4月1日,日本內閣簽署的《支付服務修正法案》正式生效,比特幣等虛擬貨幣支付手段合法性得到承認,在日本將有26萬家商店接受比特幣支付。也正是因為這個消息,當時比特幣應聲大漲。

從數據看,目前日本已成為全球比特幣第一大交易市場。火幣區塊研究部數據統計,兩周前全球各國比特幣交易成交量排名中,日本成交量占比46.4%,其次是美國占比26.4%,而排名第三的中國的交易量則降至10.%。

“日本此前發給交易所和互聯網公司十幾張牌照,可進行ICO,”帥初稱,“結果就是更多比特幣會流動到日本,隨著虛擬貨幣價值越來越高,國家掌握的財富也越來越多。”

相比之下,美國的監管態度更為謹慎。美國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CFTC)發布文件,首次把比特幣和其他虛擬貨幣合 理定義為“大宗商品”,即與原油或小麥的歸類一樣。 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委員Kara Stein已針對圍繞區塊鏈技術和分布式總賬的炒作,發出了警告;此前,SEC已經批準了在線零售巨頭Overstock通過比特幣區塊鏈發行證券的計劃;SEC主席Mary Jo White指出正在積極的探索區塊鏈問題, 了解其具體影響。

3月10日,SEC駁回首個比特幣ETF上市的申請。業內人士認為,這是因為比特幣難以監管和監督,比特幣後續產品若想繼續發展,需通過其他途徑。不過,SEC也在將在5月對此事進行重審。

國內監管辦法或於6月出臺

盡管這次“勒索病毒”事件本身不能與比特幣劃等號,但由於加密貨幣的價值和反偵察性,包括中國在內的全球監管部門都無法掉以輕心。

那麽,以比特幣為目標的黑客攻擊會否成為脫韁的野馬?

“‘去中心化’意味著,透過網絡的技術支持,比特幣的制造和發行都不以對中央發行機構的信任為基礎,轉賬和其他交易等甚至不需要姓名。”上海區塊鏈初創企業BitSE CEO錢德君此前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比特幣所有轉賬記錄都可以在網絡節點中顯示出來。不過,當比特幣匯出後,如果黑客一直不動用比特幣,那麽仍是無法追查的。”

不過,帥初告訴記者,100%的反偵察性也並非那麽簡單,“如果黑客收到加密貨幣後,想換成法幣,那麽就一定要通過交易所來兌換,這就提醒了國內監管者,一定要加強對交易所的KYC和AML,即使黑客拿到了加密貨幣,也無法在不被發現的情況下在現實生活中使用。”

第一財經記者與相關從業者交流後也發現,加密貨幣和ICO等都是因技術驅動帶來的變革,全球監管動作並不多,且大都持觀望態度。

一直以來,中國都在積極支持金融科技的發展。5月14日,中國央行表示,已於近日成立FinTech委員會,以加強金融科技工作的研究規劃和統籌協調;將強化監管科技(RegTech)應用實踐,積極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雲計算等技術豐富金融監管手段,提升跨行業、跨市場交叉性金融風險的甄別、防範和化解能力。

此前,據中國央行披露,其對各大比特幣交易平臺進行約談和現場檢查後發現,不少平臺違規開展融資融幣業務,導致市場異常波動;並且這些平臺均未按規定建立相關反洗錢內控制度。數據顯示,自央行入場檢查後,來自中國境內的交易量直線下降。目前,針對上述問題,央行關於比特幣的兩個管理辦法正在推進中:一是關於比特幣交易平臺的管理辦法,二是關於比特幣平臺反洗錢的規範,管理辦法或於6月出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9333

同樣服務iOS付費比安卓多,蘋果:不“背鍋” 開發者掌握定價權

近來,不少網友反映,在線上打車、在線視頻等多個領域存在大數據“殺熟”的情況:同樣的服務,用蘋果產品付費比安卓多。

對此,不少企業歸責於蘋果服務存在30%的抽成。對此,蘋果方面獨家回應中新網記者:這完全是“背鍋”了,因為定價權100%由開發者掌握。

非虛擬購買蘋果不抽成

蘋果方面稱,首先,如果開發者的商業模式是建立在提供實體商品(如淘寶)或服務(如滴滴)時,蘋果不會收費。

“所以說,如果滴滴或類似提供實體服務的企業,在蘋果產品上服務售價比安卓貴,和蘋果一點關系也沒有。”蘋果方面稱。

連續訂閱,蘋果第二年抽成下降至15%

蘋果方面強調,在蘋果抽成範圍內,也不是所有服務購買都抽成30%。2016年蘋果開發者大會上,蘋果調整抽成規則,如果訂閱服務(比如微博會員,QQ音樂綠鉆等)第二年自動續費,那麽抽成從30%下降至15%,但很多企業並沒有相應的減少消費者支付費用。

記者嘗試在PC端購買某視頻網站的VIP會員,無論是否勾選自動續費,其標價確實不變化,都是198元一年。

部分APP蘋果服務不止比安卓貴30%

另外,記者調查還發現,並非所有的企業將蘋果產品內購買比安卓產品提價30%,有的定價遠遠高於這個數字,多出的錢不得而知;當然也有對兩個系統定價相同的。

蘋果方面稱,有的企業蘋果產品內購買和安卓一個價,有的價格不同,這也證明,在定價方面,APP開發者100%掌握著定價權。

蘋果為什麽要抽成?

除了參考一些產品商業收費模式外,蘋果方面稱,之所以有抽成,是因為蘋果為助力開發者獲得成功,提供了其所需的工具和資源,另外還可以輕松地將他們的APP或遊戲賣向全球155個國家或地區。

“蘋果開發了可以為這些開發者使用的程序語言,提供了相應的開發工具,包括內容管理系統,讓開發者們可以提交和管理他們的移動業務,包括分析工具、測試工具、安全解決方案等等。”

價格明顯過高的APP,蘋果會拒絕收錄

即便是開發者定價,但記者註意到,APP定價或不能“太任性”。蘋果APP審核指南規定,“盡管價格由您決定,但是我們不會分發要價明顯過高的APP和APP內購買項目。對於試圖以不合常理的高昂價格欺騙用戶的APP,我們將予以拒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3655

養老金“壓艙”,外資跑步入場:A股機構資金定價權增強

外資私募貝萊德首只A股私募產品甫一亮相,便引來國內資產管理機構的格外關註。參考海外資本市場發展經驗,機構投資者(含外資)占比上升後,股市波動率會明顯下降——在波動率較大的A股市場,外資機構的逐漸進入有望改善這一情況。

同時隨著養老金入市節奏加快,A股市場的穩定性有望得到進一步改善。海外經驗也顯示,養老金的逐漸入市有助於促進資本市場完善,成為資本市場的“壓艙石”,有利於資本市場的健康發展,反過來長線資金也將進一步強化A股的機構化趨勢。

“所以我們認為,機構資金定價權在增強,而且機構資金進入市場後,會對市場上稀缺的績優上市公司給出更合理的價格。”融通通乾研究精選基金經理張延閩表示。

Wind統計顯示,截至今年第一季度末,3325家A股上市公司中出現了機構的身影,主要包括公募基金、私募、銀行理財、險資、社保基金、境外基金、融資基金以及分紅資金等。

根據海通證券荀玉根統計,2018年機構投資者和養老資金等預計將給市場帶來約5100億元的增量資金;外資也有望給A股帶來約3000億元的增量資金。他預計融資余額將增加900億元,IPO、產業資本減持等因素的資金流出合計約5700億元,2018年全年資金凈流入在3300億元左右。

機構占比逐年提升

在A股投資通常又被稱為“炒股”,因為A股最大的特征之一是散戶占比高,過去多年散戶交易額占比一直高達80%,在以散戶為主要交易者的市場中,炒作氛圍濃厚,機構話語權較低。

經過多年的發展,A股正在向海外成熟市場靠近。張延閩在回顧2016年和2017年的行情後便發現,A股市場新增的都是機構資金,中小投資者逐步退出市場。

統計顯示,剔除一般法人,散戶持有自由流通市值占比從2014年6月的64.2%下降到2017年9月的60.8%,其他機構投資者合計占比同期從35.8%上升到39.2%。散戶占比下降,機構占比上升的長期趨勢較為明顯。

機構持股比例合計
時間 2014年一季度末 2015年一季度末 2016年一季度末 2017年一季度末 2018年一季度末
機構持股比例 38.2% 39.5% 44.7% 47.9% 51.9%

和聚投資首席策略師黃弢表示,穩定市場方面,機構投資者的作用體現得越來越明顯。由於機構資金基本是以價值投資作為主線,願意以相對中長期投資理念進行投資,因此這種投資理念會更大程度影響市場,使得換手和波動與過往相比都有所下降。

1990年代中國臺灣股市中外資、機構占比很低,股市大幅波動,臺灣加權指數每年平均振幅約57%,指數整體PE(TTM)水平也在15~40倍之間大幅波動。而在2003年臺灣外資及機構投資者的市場成交額占比均超過10%之後,臺灣加權指數年均振幅降至30%,指數整體PE維持在10~20倍之間窄幅波動。

眾所周知,美國資本市場培育了如谷歌、微軟、蘋果、亞馬遜等一批國際知名企業,美國發達的資本市場源於其完善的制度設計,以及成熟的以機構投資者為主的市場結構。

業內人士對第一財經稱,從A股過去的發展來看,社保基金等占比較低,最近幾年來機構資金規模不斷壯大,QFII(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國內的養老金、保險資金以及公私募等機構資金占比在逐漸增加。

第一財經拿到的深圳一家公募的統計數據顯示,2018年上半年A股的增量資金中公募增量是942億元,私募是242億元,銀行理財是390億元,保險資金是1295億元,社保基金是240億元,境外資金及融資凈買入分別是1957億和975億元——合計增加資金供給2317億元。

在流動性緊平衡的市場中,機構持倉比例與資金流向很好地表觀詮釋了板塊與個股的漲跌:2017年上半年,公募基金持倉的家電板塊倉位排在第四,上半年漲幅排行中,家電以31%位居A股之首。

構建發達和成熟的資本市場,需要機構投資者的發展壯大,更需要類似美國401(K)養老金計劃的制度設計引導居民大類資產配置從樓市向證券市場轉移,推動穩定的長線資金入市。

資本市場的“壓艙石”

業內普遍認為,社保及養老金是資本市場“壓艙石”的最典型代表。

過去20年來,中國基金業協會統計的公募基金產品平均年化收益率16.18%,相對於基準創造將近1倍的超額收益。但同樣也是基金行業“20年之痛”:沒有多少人拿到16.18%的收益。

有基金公司人士作出以下測算,如果用1萬元開始投資,假設視角是30年的話,投三年的定期存款,30年是2萬多元;如果用全國社保過去十幾年的平均收益來測算,就變成11萬元;如果用公募基金過去20年的收益來測算的話,就變成將近90萬元。

“這就是要堅持長期投資,而且堅持在權益類產品長期投資的核心原因。”他說。

Wind統計顯示,截至今年第一季度末,533家上市公司中,出現了社保基金的身影。其中在浙江交科(002061.SZ)、開潤股份(300577.SZ)、新綸科技(002341.SZ)中社保基金持股比例都超過17%,在浙江交科的比例超過了26%。

截至一季度末社保基金持倉
證券代碼 公司名稱 持股數量(萬股)
601288 農業銀行 979705.9
601328

交通銀行

187751.3
601899 紫金礦業 54250.6
601016 節能風電 53113.6
600795 國電電力 52442.3

今年二季度以來,養老金入市步伐明顯加快。截至6月底,地方基本養老金委托投資的資金已有3716.5億元到賬並開始投資。理論上,目前基本養老金買入股票的資金規模可以達到1100億元。

與一季度相比,資金到賬速度加快,一季度新增到賬資金335億元,二季度新增到賬資金650億元。

同時,隨著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職業年金巨大的發展空間正在展現。職業年金會覆蓋超過3000萬的機關事業單位和超過700萬的行政單位人員,未來三年內職業年金的發展規模有可能會改善企業年金的發展規模。每年交費在1500億到2000億元之間,預計五年以後,會超過1萬億元的市場規模。

業內人士稱,在未來五年之內,中國的養老金事業將迎來非常好的發展前景。總體的資金規模將會超過10萬億元,值得註意的是,個人養老政策落地也會給市場帶來超過1萬億元的規模。

隨著資本市場持續開放和制度的不斷完善,以及國內個稅遞延型商業保險的試點,星石投資相信資本市場有望迎來類似美國401K計劃的制度紅利,更多的長期資金通過資本市場參與分享中國新經濟和好企業的發展紅利,價值成長股將最為受益。

事實上,第一財經也了解到,國內一些公募基金公司近日發行了封閉式產品,亦是希望投資者能追求基金資產的中長期穩健增值,對基金經理來說淡化短期擇時,幫助投資者避免“追漲殺跌”,引導投資者進行中長期投資。

外資跑步入場

今年來,資本市場對外開放力度增強,在A股低迷之際,外資跑步入場也在加快。業內人士向第一財經指出,外資像黑石的投資風格,進來就滿倉,持有周期很長,幾乎不怎麽換手,是比較典型的長期投資者。

“外資對於短期波動不會像國內投資人那麽關註,而是願意從更長周期、更多維度來評估一個行業和上市公司的發展。在這個過程中即使市場風格變化、政策變化,只要沒有對行業和公司的基本面形成重大沖擊,就不會對其持倉進行調整。”黃弢說。

北上資金在今年二三月份流入明顯放緩後,二季度重新強勁流入。盡管二季度A股市場慘淡,但北上資金熱情不減,截至6月20日,二季度流入1199億元,創互聯互通以來單季度最高流入量。

記者也了解到,A、H股互聯互通之後,兩地股市在行情、風格等方面的相關性大幅提高,投資邏輯在兩地的適用性也顯著改善。比如今年以來,港股漲幅最好的行業是醫療保健、能源與日常消費,而A股漲幅居前的行業是餐飲旅遊、食品飲料、醫藥、家電和石油石化,均偏向消費以及油氣產業鏈。

同時,考慮到新納入MSCI所帶來的新增主動投資者,以及下半年A股在MSCI的權重還會上升,境外資金大概率能維持流入的態勢,但考慮到境外投資者對中國經濟放緩可能持續的擔憂以及美元總體走強的態勢,流入量大概率會有所放緩。

“從方向來看,消費醫藥占比在上升,對某個細分行業可能會更聚焦。除了行業配置,機構資金的配置更多是集中於龍頭。這點是很明確的。”黃弢表示。

從市值看,截至2018年7月31日,低於20億元市值的上市公司有234家,低於30億元市值的有859家。統計歷史市值的百分位分布,前後1/4的市值差距保持在較高水平,較2015年之前的差值水平顯著擴張,說明A股市場的龍頭效應並沒有減弱,大市值上市公司在相對意義上正變得更大。

同外資一樣,另外一個長線機構投資者則是險資。Wind統計顯示,截至今年第一季度末,456家上市公司的機構股東中出現了險資的身影,其中在中國人壽(601628.SH)、平安銀行(000001.SZ)以及民生銀行(600016.SH)的持股數量排在前三。

某保險資管投資人士在接受第一財經采訪時透露,險資考核方式與公募較為不同,更為長期,不同公司也不一樣,一般而言,險資在低位的時候會布局,在高位的時候賣出,換手率比公募低很多。

“險資對收益的要求也沒有公募那麽高,大概一年10%的收益率,能夠覆蓋成本基本就可以做。”該保險資管人士稱,險資的考核差不多是3年,主要是資產負債匹配,也不要求像公募那樣排名和競爭,基本是要求一個穩健的收益。可能牛市時不要求像公募那麽高的收益,但是熊市的時候也不要有很大的虧損。

“我們了解到,一些民營保險資管公司做長期股權投資,做權益法記賬,買一家公司利潤並表,這種的話更屬於長期投資。”上述保險資管投資人士表示。

此內容為第一財經原創。未經第一財經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制或建立鏡像。第一財經將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如需獲得授權請聯系第一財經版權部:
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email protected]

責編:蘇蔓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6765

平機會主席陳章明倡借鏡星洲:港府應重奪住宅定價權

1 : GS(14)@2017-12-14 18:24:33

https://www.mpfinance.com/fin/da ... 8452&issue=20171214
【明報專訊】目前本港私人發展商佔住宅市場的佔有率逾半,平等機會委員會主席陳章明接受訪問時表示,這令政府失去樓價定價權,導致近年樓價飛升至脫離港人購買力水平,而新盤則愈來愈細,令年輕人結婚後亦難有空間生兒育女,結果令生育率偏低,人口老化問題愈來愈嚴重,不利經濟及社會長期發展。因此,他建議港府效法新加坡政府,提高在職人口的強積金供款比率,用來大建公營房屋,目標是令每個香港人都可以擁有自己的房屋。

根據2016年中期人口統計,本港人口734萬,當中116萬為65歲或以上人口,佔總人口比例高達16%,即每6人便有1人是長者,而有關比例是過去30年以來最高(圖1)。陳章明分析,本港人口老化的問題十分嚴重,按照目前的趨勢發展,未來只會愈來愈嚴峻,「估計15至20年後每4個香港人就有1個是老年人,而在25至30年後有關比率更會升至三分之一,可見多麼『大劑』!」

星洲組屋政策助提升生產力

本港出生率偏低,是導致人口老化的主要原因之一,陳章明將此歸咎於港府的房屋政策失當,並認為應該就此向新加坡借鏡,「新加坡永久居民結婚後便可以低廉價格購入政府組屋,而單身人士在35歲或以上亦可享有此福利,故當地八、九成人口住在組屋,只有社會最富裕的一兩成人口才會直接購買私樓,或出售組屋後買私樓。」換言之,新加坡政府於當地住宅市場的佔有率逾八成,「組屋的政策理念非常好——『每個新加坡人都應該有權利去擁有自己的房屋』,這不止令新加坡人年輕時已安居樂業,提升生產力,在他們年老時亦可用組屋做逆按揭,每月取得定額收入作為退休開支」。

相比之下,根據2016年中期人口統計,香港住在私人物業的人口佔比高達53%,公營房屋的比例僅45%(當中29%屬租住,16%屬資助自置居所房屋),後者較新加坡逾80%的比例屬明顯偏低(圖2)。另一個重要問題是,即使住在私樓的人口中,也並非全部屬自置物業,統計顯示以家庭住戶數目計,僅48%家庭自置物業,而且有關比率較2011年的52%及2006年的53%均見下跌。

劏房新盤盛行 礙年輕人生育

陳章明分析,港府的房屋政策失誤,容許私人發展商佔有逾半市場,因此亦失去定價權,形成地產霸權,導致私樓樓價屢創新高,新盤單位則愈來愈細,令港人難以組織家庭生兒育女,人口老化的問題將愈來愈嚴重,「近來新盤樓價之高,數百萬元才可以購買一個百多方呎的開放式單位,住在一個『豆腐潤咁細』的劏房,你(政府)叫年輕人怎樣生小朋友呢?而且這些劏房本身亦不便宜,一般家庭超過10年不吃不喝把所有收入用來供樓才可勉強買到一間」。

「兒子若問我借錢買樓 會要求聯名」

由於本港私樓價格已升至脫離港人購買力,而且金管局近年不斷收緊按揭,港人若未能通過按揭保險計劃的壓力測試借二按,便需要儲夠四成首期才可上車,以目前私樓價格動輒數百萬元計,有關首期金額普遍逾100萬元,一般年輕人難以負擔。因此,近年家境較富裕的年輕人往往向父母借首期置業,「買樓靠父幹」成為社會常態。

陳章明本身亦有多名兒子,但強調只會在自己的利益得到保障的前提下,才會借錢予兒子買樓,「假如兒子問我借錢買樓,置業當然是好事,但大家也知道『借了隨時無得還』,故此雖然我也會願意借錢,但會要求兒子在樓契上也寫上我的名字」。聽來好像有點不近人情,但陳章明認為有必要,「即使我相信兒子,也不知道新抱心裏的想法」。他又教路,即使父母擬將身家百分百分配予子女,也要留意時間安排,避免日後出現不必要的爭拗,「若年老時與家人爭產,是一件頗悲哀的事」。

增強積金供款 助建公營房屋

綜合上述分析,陳章明相信,港府應該全方位檢討房屋政策,大幅增加公營房屋在整個住宅市場的佔有率,「既然新加坡組屋是這樣好的安排,港府有何原因不去跟隨呢?」新加坡政府有資源興建組屋,原因之一是國民須把每月收入相當一部分用來繳付公積金,供款比率按不同年齡及收入而定,但平均高達28%,遠高於本港強積金的10%。陳章明認為,若本港大幅提高強積金供款比率,能換來港人安居樂業、自置居所,相信社會各界能夠接受,籲港府積極研究這種做法。

明報記者 葉創成

[名人樓市論壇]
2 : GS(14)@2017-12-14 18:24:58

https://www.mpfinance.com/fin/da ... 0324&issue=20171214
【明報專訊】除了就港府應如何調整房屋政策應對社會老齡化的問題外,陳章明本月初亦以「彈性退休 —— 一石二鳥的考量」為題在理工大學「活齡學院」研討會上分享如何可以退休無憂。他表示,為了避免壯年人由退休前的「有工返」突然轉變至退休後「無工返」,生活方式出現重大改變難以適應,他認為有能力的打工仔應該採用「彈性退休」的方式,由50歲開始逐步減少工作量,「例如50歲將工作量減少一成,雖然薪酬也會相對減少,但可以騰出更多時間享受人生,之後每隔幾年再減少一成工作量,直至退休為止」。

最理想50歲起減工時

廣告

陳章明除了推廣「彈性退休」外,亦建議延長退休年齡。現時本港公務員一般於60歲或以前退休,但本港商界則無法定退休年齡;港府早前在人口政策報告上指出,隨着戰後嬰兒潮一代陸續退休,加上生育率偏低,本港整體勞動人口預料將於明年達365萬並見頂,之後逐步回落。陳章明表示,既然本港勞動人口將見頂回落,而且正進入知識型經濟,「知識不會在嬰兒身上,而是在我們這些壯年人的腦袋裏」,故他建議政商界將員工的退休年齡普遍延長至70歲,此後「仍在公司內可保留一張枱,每星期回來向新一代傳授經驗,證明我們仍有存在價值」。

陳章明補充,日本多年前已面對勞動人口下跌的問題,故政府鼓勵國民每年進行身體檢查,若打工仔能證明其身體狀况理想,便可在65歲退休年齡後申請繼續任職,此舉亦值得本港參考。

[名人樓市論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524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