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關於中國銀行業十二個結論—何自云 世路勞生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4077750101osal.html
兩會期間,關於中國銀行業的「暴利之爭」再度升級,在鼓噪的辯論聲中,學者何自云選擇中國工商銀行和美國富國銀行分別作為中、美兩國商業銀行的代表,展開對比研究。在冷靜、理性地分析了實際數據後,得出了關於中國銀行業利潤的「十二個結論」。

  何自云認為,從總體上看,中國商業銀行利潤持續增長的主要原因,是成本控制能力上升、貸款規模擴大、存款利息支出下降和非利息收入增長,而存款利率過低可能並不是主要原因;同時,與通常觀念相反,中國商業銀行的利差不是高於、而是低於美國商業銀行,從而不能將高利潤歸結於高利差。

  無論如何,中國商業銀行的高額利潤都是中國銀行業改革的成果體現,同時也為進一步深化改革創造了條件,比如,推進新的資本監管體制,加強銀行公司治理,提高管理水平,改進分配體制,建立強有力的銀行文化等。在對銀行業高利潤的質疑中,減少商業銀行利潤不宜成為宏觀或微觀銀行改革的目標。

  中國商業銀行是否存在暴利?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首先需要指出的是,「暴利」一詞帶有極其強烈的感情色彩,吸引眼球、表示不滿的心情時可以使用,而且如果「需要」,答案一定會是「確實存在暴利」!但如果深究,支撐這一觀點的「事實」或「數據」都是值得商榷的。其次,我們需要看到的是,東南亞金融危機前後,國內外普遍擔憂利潤低下、不良貸款高企、整個行業已經「技術上破產」的中國銀行業的前景,想不到,僅僅過了10年多時間,我們居然會在「16家銀行成功改制上市,不良貸款率下降至1%左右,撥備覆蓋率超過200%,資本充足率超過監管要求」的背景下,開始擔心中國銀行業利潤過高了。這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中國商業銀行的巨大進步。因此,如果從感情角度來看,或許我們首先應該感到「高興」和「慶幸」。但是,相比較來看,可能更有意義的討論,是理性分析中國商業銀行的利潤來源,並著眼於分析未來可以進行的改革。

  離開實際數據討論中國商業銀行的利潤高低及其來源,很難得出有意義的結論。在本文中,我們選擇中國工商銀行(以下簡稱「工行」)和美國富國銀行(WellsFargo,以下簡稱「富國」),分別作為中、美兩國商業銀行的代表,展開基於比較的討論。

  富國銀行在次貸危機前相當長的時期中,是美國約8000家銀行中唯一獲得AAA評級的銀行,次貸危機期間,因併購了原居美國第六位的美聯銀行(Wachovia),從而從原來美國第五大銀行升至第四位。我們之所以沒有選擇居於美國前三位的美國銀行、花旗銀行和摩根大通銀行,主要原因是這3家銀行的國際化程度非常高,而富國99%的業務是在美國國內,與工行的情形很相近。當然,如果選擇美國其他商業銀行,或者其他國家(地區)的商業銀行,或者運用不同國家(或地區)全部或部分銀行的平均值來進行比較分析,也會得出非常類似的結論(但可能需要討論更多的因素)。

  需要注意的是,為了減弱次貸危機對分析結論的影響,我們提供了次貸危機前2005年和2006年的數據,並具體與富國2006年的情形進行了比較。

  商業銀行利潤來源的分解

  商業銀行的利潤是其收入與支出之間的差額,收入包括利息收入和非利息收入,而利息收入包括貸款利息收入、債券及其他資產(如存放中央銀行款項等)利息收入;支出包括利息支出(含存款利息支出、發行債券及其他利息支出)、減值損失(含貸款減值損失和其他資產減值損失,但由於貸款減值損失佔比通常超過99%,因此下文忽略其他資產減值損失)、非利息支出(含職工工資獎金及其他業務及管理費)、稅收(含營業稅及附加、所得稅)以及營業外收支淨額。商業銀行的利潤變化,通常來源於這些項目中多個項目的同時變化,從而並沒有一個單一的解釋。

  工行2010年的利潤是1660億元,與2009年的1294億利潤相比,增長了28.4%,但其收入只增長了14.9%。因此,工行2010年的利潤增長主要源於遠低於收入增長率的支出增長率(9.8%),這是我們分析工行利潤來源的第一個結論(簡稱「結論1」,下同)。

  在工行全部收入中,利息收入是主體,2010年佔86.3%(2009年佔比為85.6%),而貸款利息收入雖然是其利息收入的主體,但2010年它佔全部收入的比例只有58.5%(2009年為58.9%),來自於債券和其他資產的利息收入佔全部收入的比例在2010年為27.1%(2009年為27.4%)。同時,從增長率看,全部利息收入的增長率(14.0%)、貸款利息收入的增長率(14.1%)都低於總收入的增長率(14.9%),顯示出非利息收入的增長(增長率為21.1%),對總收入增長的貢獻顯著提高。因此,工行的收入中,貸款利息收入雖然仍然佔據主體地位,但所佔比例已經不到60%。而且,由於其增長率遠低於利潤增長率,所以,貸款業務只是工行利潤高速增長的原因之一,甚至已經不是主要原因了(結論2);與此相關的是,非利息收入的增長對利潤增長的貢獻越來越大了(結論3)。

  貸款減值損失是一個比較特殊的項目,它是獨立於利息支出、業務及管理費用、稅收的一種支出,但實質上,它是從事貸款業務所固有的一種損失,在銀行能夠對貸款比較準確地按其風險進行定價時,這一損失已融入到利率中,進而也就包含在利息收入之中,因此,它屬於貸款利息收入的一種扣減(或直接成本),這樣,在分析銀行的利潤來源時,更好的處理方式是將其從貸款利息收入中扣除後再進行分析。

  工行2010年的貸款減值損失相對於上年增長了28.6%,考慮到工行不良貸款率從1.54%下降至1.08%、撥備覆蓋率從164.4%上升到228.2%的事實,貸款減值損失的這一增長顯示出工行極大地提高了未來風險的防範能力;如果將這一部分貸款減值損失從貸款利息收入中扣除,扣除後的貸款淨利息收入的增長率,就從扣除前的14.1%進一步下降到了12.8%,進一步強化了前述的結論2,即貸款對工行利潤的增長並非如想像中的那樣巨大。

  在2010年工行的支出中,貸款減值損失、利息支出、業務及管理費用(含職工工資獎金)、稅收(含營業稅和所得稅)佔總收入的比重分別為5.2%、34.0%、21.6%和13.1%,顯示出了四者的相對重要性(參見下文的詳細討論)。其中,貸款減值損失增長了28.6%、稅收增長了26.5%,遠高於收入增長率(14.9%),而業務及管理費增長率為14.6%,僅略低於收入增長率。因此,遠低於收入增長率的支出增長率(9.8%),主要來源於不僅沒有增長、還出現了下降的利息支出。這一點非常突出,即在全部利息收入增長14.0%、貸款利息收入增長14.1%的情況下,存款利息支出下降了3.3%,由於存款利息支出佔全部利息支出所佔比例高達88%,這樣,在非存款利息增長24.9%的情況下,全部利息支出下降了0.7%。因此,存款利息支出下降,是工行支出增長遠低於收入增長,進而導致利潤增長率遠高於收入增長率的主要原因(結論4)。

  商業銀行收入的使用結構

  把商業銀行的全部收入作為一個整體,把利潤作為其用途之一,進而分析商業銀行的全部收入到底用在了哪些方面、為哪些主體享有,特別是通過不同國家商業銀行間的比較,既有助於判斷各因素對商業銀行利潤貢獻的重要性,又有助於判斷收入使用的「正當性」或「合理性」,從而使我們更好地理解商業銀行的利潤來源。

  圖二顯示了工行和富國2010年(以及富國2006年)全部收入的使用結構。首先,工行2010年的收入利潤率達到30.7%,不僅遠高於富國2010年的13.6%,而且也大大高於2006年的17.8%。由於利潤是收入用於支付所有其他項目以後的餘額,因此,我們可以從圖二中其他項目中尋找到這些差異的原因。

  我們首先可以注意到的是其中兩個方面:

  第一,全部收入中,由職工以工資和獎金形式享有的部分,富國在2006年為20.8%,2010年達到24.2%;而工行在2010年僅為8.4%。同時,圖一顯示,這部分的增長率為16.9%,雖然高於收入增長率(14.9%),但遠低於利潤增長率(28.4%)。因此,中國商業銀行「暴利」必然導致銀行高工資、高獎金的觀點可能是值得商榷的。而且,考慮到工資獎金與利潤之間存在著此消彼長的關係,我們或許還可以得到「正是因為工資獎金支出比較低,所以商業銀行利潤比較高」的結論。當然,如果與中國其他行業工資水平相比較可能會發現,中國商業銀行的工資已經「過高」,鑑於篇幅所限,我們無法深入討論,但可以得出的初步結論是,相對於美國商業銀行而言,中國商業銀行利潤率較高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職工工資獎金比較低(結論5)。

  第二,由於所有收入都需要納稅,而政府又是工行最大的股東(2010年底,中央匯金公司和財政部合計持有工行股份所佔比例為70.7%),在工行全部收入中,由政府以稅收和利潤份額兩部分享有的比例達到34.8%,超過了1/3;而相比較來看,富國的收入中,僅以所得稅的部分向政府貢獻了6.8%(2010年)和8.1%(2006年)。因此,很多商業銀行的高管人員,在回應社會上關於銀行「暴利」的質疑時指出,「銀行的利潤中,國家拿了大頭」,這是符合事實的(結論6)。

  銀行收入中由債務人享有的部分,即通過債務形式籌集資金而支付的利息所佔比例,工行2010年為29.4%,而富國在2010年僅為8.6%,這主要是受到當年美國貨幣政策極其寬鬆、聯邦基金利率接近於零(全年平均為0.18%)的影響。但是,在2006年聯邦基金利率處於高水平(全年平均為4.97%)的情況下,富國利息支出佔全部收入的比重也只有25.8%,仍然比工行2010年的水平低。尤其是從存款利息佔全部收入的比例來看,富國2010年和2006年分別為3.0%和15.1%,而工行2010年則高達26.0%,同時,考慮到美國商業銀行還有相當一部分存款不僅不支付利息,反而還要收取高額賬戶管理費的情況,工行的負債中成本相對較低的存款所佔比例,要遠高於富國(參見表一)。這樣,我們似乎可以得到這樣一個結論——從與美國商業銀行相比較來看,存款利率過低,並不是中國商業銀行利潤率過高的原因(結論7)。

  用於支付沒有明確享有主體的收入包括兩部分,第一部分是可視為貸款利息收入直接扣減項的貸款減值損失(當然也可以看做違約借款人所享有的部分),工行僅為5.2%,富國在2010年高達16.9%,這充分顯示了次貸危機的巨大影響(其中主要是併購美聯銀行的影響),而在比較正常的2006年則為4.6%,與工行在2010年的水平比較接近,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工行資產質量改善對利潤有著顯著的正面影響。第二部分是除職工工資獎金以外的其他業務及管理費,工行僅為13.2%,而富國在2006年就高達22.8%,到2010年更是高達29.9%,再結合圖一所示,工行此部分2010年的增長率只有13.2%,低於收入的增長率14.9%,這顯示出工行在成本控制方面不僅做得很好、且還在不斷改善,這是工行利潤率要明顯高於富國的重要原因(結論8)。

  關於中國商業銀行利差的四個誤解

  在討論中國商業銀行的利潤時,有兩個雖然眾所周知,且本身並無疑問的事實卻引起了關於中國商業銀行利差的諸多誤解,並使得關於「暴利」的討論變得非常複雜。

  第一個事實是,中國商業銀行營業收入(等於淨利息收入加非利息收入)中利差收入(即淨利息收入)所佔比例,要遠高於其他國家商業銀行。圖三顯示,工行在2005~2010年的6年間,利差收入佔營業收入的比例平均要比富國高出30.6個百分點。當然,這一差異在逐年縮小,但2010年仍然高達27.2個百分點。

  第二個事實是,中國不僅仍然實行著嚴格的利率管制,而且這種管制是非對稱的——貸款利率可以無限上浮(例外情形是信用社上浮幅度為基準利率的2.3倍),但有最低限;存款利率可以下浮,但有最高限。這樣,政府就強制性地保障了銀行業利差的下限。

  這兩個事實導致的第一個誤解是,中國商業銀行的利差,就是中國人民銀行所規定基準利率中一年期存貸款利率之差(下文簡稱「基準利差」)。使用這一利差定義的缺陷是顯而易見的。首先,商業銀行存款和貸款的期限種類很多,不都是一年期的,而無論是存款還是貸款的利率都會隨著期限的不同有很大差異。其次,按照我國目前的「存款利率管上限、貸款利率管下限」的利率管制結構,商業銀行在基準利率基礎上可以在一定範圍內自主浮動,實際存貸利差與基準利差存在很大差異,如果僅以基準利差作為代表,必然存在較大的偏差。從2008年9月16日下調利率將基準利差縮小為3.06%以後,在此後的截止本文定稿的2012年3月24日的9次利率調整中,基準利差都沒有變動(即在本文討論的2009年和2010年始終為3.06%)。顯然,這一利差不僅掩蓋了中國不同商業銀行之間的差異,而且也掩蓋了不同時期之間的差異。從2005年左右開始,中國部分上市商業銀行已經開始在其年報中按照國際慣例披露實際利差(InterestSpread),其定義是生息資產收益率(即全部利息收入與能為銀行帶來利息收入的全部資產平均餘額之比)與計息負債付息率(即全部利息支出與銀行需要支付利息的全部負債平均餘額之比)之差。另外,通常譯為「息差」的「InterestMargin」的定義是淨利息收入與全部生息資產平均餘額之比。

  第二個誤解是,銀行利差就是指存貸款利差,即存款利率與貸款利率之間的差額。隨著商業銀行資產和負債形式的多樣化,僅考慮存貸利差,已不能全面反映銀行資金來源的利息成本和資金運用的利息收益。許多其他資產形式(如債券投資、拆出資金、買入返售款項等)與貸款一樣,也能夠為銀行帶來利息收入,而許多其他負債形式(如應付債券、拆入資金、賣出回購款項等)與存款一樣,也需要支付利息。因此,在計算銀行利差時,必須將這些資產和負債形式也考慮進去。同時,在西方文獻、國內外銀行經營者所說的利差,除非特別說明,通常都是指「綜合利差」,如果我們在討論時僅說明存貸利差,必然會導致混亂。

  第三個誤解是運用中國商業銀行利差收入在營業收入中所佔比例高,來說明中國商業銀行的利差高。很顯然,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比例,兩者之間並沒有必然的聯繫。

  第四個誤解是中國商業銀行的利差要遠高於美國,但實際數據表明情況正好相反,中國商業銀行的利差要低於美國。這個誤解非常普遍,在關於中國商業銀行的「暴利」討論中,它所引起的問題也最為嚴重。

  從圖四我們可以看到如下三點基本結論,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說明前述四個誤解,同時,也有助於理解中國商業銀行的利潤來源。

  第一,富國的淨利差要高於工行,而不是相反。富國的利差在2006年、2009年和2010年均超過了4%,而工行的最高僅為2010年的2.35%,兩者差異如此巨大的主要原因在於,生息資產結構中,一方面,收益率較高的貸款所佔比重,富國要遠高於工行;另一方面,貸款以外的其他生息資產的收益率,富國也要遠高於工行(因為富國的債券投資中主要是資產支持證券,而工行的債券投資主要是國債);同時,工行的存貸款利差也要低於富國(其原因主要在於富國的貸款主要投向利率相對較高的中小企業和個人消費者,而工行的貸款對象主要是企業,尤其是談判能力很強的大型企業),因此,中國商業銀行的利差是低於而不是高於美國商業銀行。另外,無論是在中國還是美國,存貸款利差與淨利差都有很大差異,而在中國,兩者與基準利差也大不相同,從而不能將三者混淆起來討論。綜合起來看,我們不能認為利差高是中國商業銀行利潤高的主要原因(結論9)。

  第二,圖一顯示,工行2010年在收入大幅增長的情況下,存款利息支出下降了3.3%,表一顯示存款的平均利率下降了25個基點,但這一幅度僅比貸款利率的下降幅度高出3個基點,之所以會在存款平均餘額上升14.1%的情況下,利息支出出現下降,主要原因在於存款利率的水平本來就很低,更為重要的是,存款本身的規模非常巨大——存款是工行最主要的資金來源,為其生息資產提供了84%的融資。相比較來看,富國的這一比例不到60%。考慮到前述結論7中所討論的存款利率情形,我們也不能認為存款利率過低是中國商業銀行利潤高的原因(結論10)。

  第三,圖一所示,工行貸款利息在2010年相對於上年增長了14.1%,但貸款的平均利率下降了22個基點,因此,貸款利息增長的主要原因在於貸款規模的高速增長(增長率達到19.2%);同時,還應注意到,存款規模的增速(14.1%)和其他計息負債的增速(15.2%)都要低於貸款規模的增速。因此,貸款規模的高速增長主要是工行資產結構調整、即通過相對減少收益率較低(平均只有貸款的一半)的其他生息資產來實現的,實際上,工行其他生息資產的增長率只有10.0%。因此,銀行貸款規模的擴大是貸款利息增長、進而利潤增長的重要原因(結論11)。

  關於存貸款利率的進一步市場化

  2009年1月,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易綱以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教授的身份在《金融研究》上發表了《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年的利率市場化進程》一文,在其結論中,易綱寫道,「筆者篤信市場經濟,堅信市場經濟能給中國人民帶來福祉,一直不遺餘力地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近來,筆者變得有些保守,對於中國如何進一步推進利率市場化沒有想清楚,筆者的困惑主要如下:產權清晰、自由競爭和退出機制是進一步推進利率市場化的必要條件,這些條件在中國是否已經完全具備?當前推進利率市場化的焦點在於放開貸款利率下限和存款利率上限,由商業銀行自主定價。那麼,我們是否允許完全的自由競爭?而如果競爭失敗,退出機制的約束又是否存在呢?由於零售銀行的外部性很強,我想上述問題沒有簡單的答案。從這次美國金融危機的教訓看,他們也沒有很好地解決這些問題。這裡深層次的問題是,利率完全市場化和國家對大銀行控股、存款保險以及國家注資銀行等是有矛盾的。而對這一問題不進行梳理和總結,過度競爭和道德風險將難以避免」。

  對於易綱的上述觀點,筆者深表贊同。

  目前的利率管理體制中,「貸款利率管下限」的目的,是在避免貸款惡性競爭的情況下,通過允許銀行風險定價、逐步促進銀行貸款從大企業轉向中小企業。但實際上,貸款利率上浮的比例並不高,尤其是大中型商業銀行更是如此,向中小企業轉移的目標並沒有實現。「存款利率管上限」的目的,除了同樣避免存款惡性競爭以外,一方面要促進金融市場的發展、刺激消費;另一方面,促進銀行通過適時降低利率對負債進行主動管理。但實際上,不僅存款仍然持續調整增長,而且幾乎沒有銀行降低利率。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取消上下限,「過度競爭和道德風險」將幾乎是必然的。當然,如果提高存款利率上限無疑會進一步刺激存款的增長,這與刺激消費、促進金融市場的發展目標相悖,而如果降低貸款利率下限,又僅僅是相當於放鬆貨幣政策,其對於促進利率市場化的效果將十分有限。因此,從本文所討論的中國銀行業「暴利」問題這一角度來看,存貸款利率非對稱的管理體制,既不是銀行利潤高速增長的根本原因,也可能是在短期內無法改變的(結論1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4071

中國銀行業的真實感受 蔬芙

http://xueqiu.com/3069737339/23523488
民生銀行我是2012年6月份買入的,當然起是我是買入整個銀行業,當然我發現民生銀行的機會非常偶然,就是研究銀行股的時候發現如此有個性的公司。雖然金融行業別人都說沒什麼好研究的,但是我認為銀行業和宏觀經濟的關係非常大,我對宏觀比較熟悉,所以研究起來不像其他行業那麼吃力,尤其是醫藥行業,對於我們這種外行人簡直就是天書一樣。

至於為什麼我要買銀行業,其實到底就是討論什麼是牛股,因為股票也分長短線,牛股的意思是價值投資+中長期持有。當然很多人說價值投資在中國就是扯淡,其實不然,估值的藝術很微妙了,單從財務報表是不能概括全貌的。在我看來,天時就是股票的基本面,地利是行業內的「特殊之處」,任何包括很多,第一是管理者的理念,第二是所謂的技術面,莊家的籌碼和買入時間點。每人能預測未來,包括我我也不能,但是Oak Tree 的Howard Marks 說過一句話,當市場過度悲觀的時候,買入,當市場過度興奮的時候賣出。當然這個是很主觀的,但是我也研究出一些「量化」的方法可以做到。另外,可以考察莊家對這只股票的鍾愛程度,我運用的主要就是籌碼分析方法,可以很清楚看到莊家的點位在哪裡。他為什麼要保護某個階段的價格。我認為銀行業未來會分化成"土匪「和」貴族「,貴族諸如招商銀行行和平安銀行之流的,土匪是民生和興業之流的。因為中國銀行其中一個問題是同質化非常嚴重。

本篇文章由於篇幅關係,我們會討論中國現在銀行最主要的問題,其實我買銀行股不等於銀行股就是很好,銀行業有很大的改善空間,作為一個壟斷企業毫無競爭意識,這是非常仍讓人痛恨的。

中國銀行業不像那些券商報告寫得那樣的,例如說那麼有效率,對存貸管理是多麼的有效。其實我覺得中國還不是一個市場經濟,對於所有行業都是這樣,金融業尤其。都是政策在調控。

所以此篇文章的思路是從上而下分析方法,高盛之前發佈一篇報告認為中國的股市波動有90%都和宏觀指標相關,在高盛的量化選股亞太策略當中,有一些結論是非常值得我們參考的:

(1)中國的股市波動率和月度和季度宏觀數據非常密切,從幾百個宏觀指標當中高盛挑選了幾個重要的宏觀數據,GDP,CPI-GDP增速、匯率、金融政策(央行的行為)。雖然這些指標有點大眾化,但是對於行業的分類來說卻非常敏感,現在易綱公佈了今年的GDP預測會維持在7%-8%左右,我相信未來幾年都會維持在這個區間,因為高速增長在中國已經完成了,問題是如何提高質量才是首要的任務,此時我們的策略應該有所調整,就是應該將「宏觀策略「轉去」行業策略「過去幾年當中,我都是做宏觀策略居多,然現在行業策略更加重要。
(2)銀行業,根據投行的研究,在亞太地區是極其收到央行政策的影響。未來幾年我們可以預見幾樣東西,金融頻繁地改革,這個要看習總和李總在總體策略上面的趨向,一般來說習總傾向於比較激進的金融改革,發展私企而政治改革則保守,而李**也支持中小企業發展(SME),而現在中國很多問題都比較嚴重,尤其是貧富懸殊問題,另外更加重要的是:國企的發展模式需要變革,因為在過去的20年中,國企的低配置效率和高收益擠兌了不少民企,在2011年民企已經被弄得雞毛鴨血了。如果還不在這方面有政策的話,群眾對這種改革的內心會變得更加不安,社會動盪會繼續加快。所以圍繞中小企業的一切發展是相當於有利的,另外一個話題就是城鎮化,但是也是繞不出這個發展。
(
3)銀行業以後會走向分化,現在可以看到四大行(中工農商)已經非常飽和,其實這些銀行內部有著典型的國企風範。按照平安銀行來說,以後會走供應鏈金融方向,大家可以注意一下它的策略和方向,平安未來會和互聯網結合起來發展。而招商銀行,一向是財大氣粗,看屌絲不上眼的,如果你經常看行長講話,就知道馬行長是不屑於和屌絲為伍的,而招行的信用卡服務我也領教過,沒有五萬的現金或者低於五萬的就要立刻扣錢。而另外一類「土匪「代表的莫過於興業和民生,經常會有人比較這兩間銀行,因為網上瘋傳興業鋼貿倒閉或者是龐氏騙局。民生銀行的表現也是,風險太過激進。但是我認為,這與根本發展不想違背的,銀行就是要有自己的特色。拿美國的銀行來說,Wells Fargo典型的存款銀行,而Citi是信用卡銀行,而當地的一些提供學生信貸的辦卡可以免年費,其他銀行不行。這是好事,因為只有多樣性發展市場才能健全,不是什麼都是大而全,統一才好。至於投資者怎麼選擇,風險怎樣對沖是投資者的事情了。

我認為中國真實的銀行業以及存在的問題:
我曾將在國有銀行實習過對這個比較瞭解,跟大家說說基本情況,雖然不一定對但是確實是感受。

銀行永遠的核心業務是風險管理,再多的風險管理都不為過。銀行業在所有行業當中的地位就是渠道(channel),盤活整個經濟的渠道。就像一個城市的地下水系統,如果搞得不好,就會像中世紀的倫敦一樣,不但環境不好,還能使人惹上瘟疫。銀行其實也是一樣的,資金在中國通常會遇到很多問題。

第一是渠道不暢通,大家可能已經遇到過了,我在興業銀行轉賬同一個省但不在一個城市的都要收手續費,手續費很高,那四大行的更加不用說了,每一筆都要扣錢,那樣財大氣粗的銀行卻要對雞毛蒜皮的事情和利潤都要剝削我們這些小市民,著實是沒有東西賺錢。

第二是標準化的銀行其實不標準,這是涉及到中國特色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法規朝令夕改,而且在執行過程當中完全違法違規也是有的,這對於銀行的風險管理那麼突出的企業來說是一個恥辱。最明顯的例子是銀行剋扣費用的問題,以前開了一大堆信用卡,但是銀行更改年費的時候並沒有通知你,你的卡原來並不多錢,幾百塊錢,但是幾年過去了,銀行給你來個突襲說你反而欠銀行的錢,這種情況不但新聞報導多次,而且只我身邊也發生過很多次。所以每次我都懷著怨念去銷卡。別看這些問題是小事,其實這裡往往發現了風險監管不當的問題。銀行的風險不但是員工的操作風險需要管理,內控風險現在四大行倒是做的很不錯的,但是完全沒有將客戶的利益擺在前面。你說客戶能對銀行有忠誠度麼?

第三是中國的銀行在貸款上面永遠是高帥富的聯姻,如果大家看了UBS的報告《中國貨幣政策手冊》這本說明書可是對中國銀行有些瞭解,但是現實情況並不是這樣的,裡面有一個和能突出的例子,就是說在改革開放前,中國的貸款是配給制度,就是所謂的貸款「指標」每年需要完成多少,話說的倒好聽,改革開放之後就沒有這種情況出現了,但是事實不是這樣,為什麼2011年會出現那麼多民企老闆跑路?是因為沒錢麼?絕對不是,銀行是絕對有的,只是銀行害怕風險,他們的貸款指標是貸款給大企業完成的,而且是熟悉的大企業,更多的行內做法是:如果貸款的指標完成不了,就暫時「貸款」給大企業,讓企業在科目上面做個對沖,然後就放了一年「安全」回家了,銀行可能會壓低貸款利率給這些企業。問題是為什麼會有那麼多人做這種傻事,出現這種馬太效應?因為貸款的指標是和當年的獎金息息相關的,雖然銀行對外說,是啊我們的確是按照貸款的供需來做的,已經按照市場經濟來調節貨幣的供給,但是事實是這不是市場為導向,而是獎金為導向的問題。這會出現很大的問題,那就是資金的錯位配置導致市場的效率極度扭曲和降低。這非常不利於自由市場的發展,儘管我同意中國銀行應該有壁壘,但是一定要引入相反的力量與之抗衡這才能進步。

第四是銀行的利率問題。存款利率上下限應該要放開,利率市場化是金融改革必須的事情,這符合當前十八大備忘錄裡面的思想。中國的存款利率和貸款利率是兩個極度不平衡的東西,之前有研報表明美國和日本市場利率化之後,存款利率都會向市場利率靠近,我想現在的市場利率更加接近於我們這邊的「黑市」或者「錢莊」利率,而存款利率和這個差一大截。

第五是服務意識不強,我最近經常到銀行站點,說實在我不是某券商分析師,我只是代表投資者的利益。我現在經常委託在銀行的熟人自己進行調研發現銀行太多問題,歸根究底就是危機意識不強,這是壟斷造成的。我拿一個很細微的觀察大家便可以知道了,根據券商研究,銀行年末是有存款減少的效應的,因為過年,所以很多人都要拿錢回家過年。這是中國人的習俗,所以此時銀行經常準備的」現金「科目的數目會大幅度增加,因為以備很多要提款。這個想法和服務是好的,但問題是資金有時候不能有效配給,就好像有時候我去興業銀行和光大銀行調查,上個星期就是因為某些支行的提款機每天才補充一次存款,而提取的人很多,所以到了晚上很多人都在ATM提不到錢,一問之下,櫃員說我們規定是每天只能在ATM補給一次存款,並且有人存有款項的時候,都不能同時提款。所以導致有些人拿著信用卡卻沒有錢拿的情況在年末的情況經常出現,而銀行對此無動於衷。如果是你你會怎麼做呢?當然不但是這個問題了還有很多細節問題都反映了銀行的服務意識不強,只為有錢人服務。所以支行此時應該根據人流路段情況按比例來補給ATM機的存款並且按照季節因素做出調整。雖然看似這些東西都是很小的事情,很不值得一提,但是做這些東西的確是事半功倍的效果。手續費是一個收入,另外服務業提升了,軟實力對銀行現在更加重要。

我認為很多券商銀行報告都只是很簡單從財務報表入手,忽略了很多估值因素,除了對銀行的CAMMEL模型分析以外,對管理和其他因素甚少考慮。往往在中國這個因素是非常重要的。有這樣的背景我就可以寫民生銀行為什麼會那麼有個性,當然這是因為我喜歡有個性的東西。民生銀行的核心競爭力不是在於單有小微貸款的定價權,因為利率自由化會給銀行帶來更多的競爭。民生銀行的作用是真正活化了民企的產業鏈,保護中國民企的上下游產業,還有就是風險控制能力極強,因為他們很多東西都是在前線,所以收集的市場信息會比別人快好多,而且他們的貸款基本是供應鏈的模式,活化了一個行業的資金流動。這是中國亟需的,正是因為這種深入到民間的服務意識,才能使民生有更強的增長模式。另外我調查過其他銀行的小微貸款業務,都不太完善,第一是條件高,抵押方式單一,必須有很多的抵押才能放款。第二,不是真正想幫助行業的發展,只是為自己銀行的」收益「做打算,如果你看看招商銀行和工行就會很清楚,他們不是和企業形成」互惠互利「的模式,而是用」利己「的模式來營運銀行,這和民生的發展模式很不相同的。民生銀行的董事董文標明確在多篇報導新聞中指出,一起和中國企業成長,幫助真正的民企。這個從民生銀行的內部框架就已經可以看出來了,和大部分銀行設置是非常不同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422

中國銀行間市場緊張——理財產品之殤?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5887

FTav:導致中國銀行間市場出現流動性緊缺背後的政策意圖,最近變得越來越明顯了,詳見華爾街見聞的報導《中央狠下決心整頓銀行間市場風險幾何?》。

不過,儘管「我們不能利用過去一樣快速增長的貨幣供應,甚至不能依賴更快增長的貨幣供應來促進經濟增長」聽起來非常嚴重,但仍會令人有點不解。為什麼中國央行會如此希望從中國銀行系統中抽離官方的流動性支持,而且到現在還沒有主動穩定銀行間市場。

我們很自然會想到中國的理財產品市場。

我們知道,在今年3月,銀行實際上已經被告知(銀監會發佈的「8號文」——直接限制非標準債權資產的佔比),減少理財產品的發行數量,比如說那些收益來自於混合了不同類型不容易交易資產的產品。我們知道,在「8號文」發佈之前,銀行間資產存在相當大量的理財產品資產。

野村證券在上週的報告中回顧了對中國的理財產品監管新規:

鑑於一般來說,股份制銀行在理財產品業務上更為激進,我們認為,股份制銀行將受到更為嚴重的影響。股份制銀行可能至少需要幾個月的時間,調整它們的理財產品結構來滿足新監管的要求。同時,在調整期間,在我們看來,銀行間資產/負債和資產負債表規模的擴張速度將很可能下滑。

雖然出售理財產品的費用收入將可能受到影響,但我們認為,主要的影響將會在資產和負債的管理上。我們預期,(銀監會)新的措施將會限制理財產品的增長,而這可能會影響股份制銀行利用理財產品作為重要存款來源和存貸比管理的能力。此外,更多的表外理財產品將需要轉移到表上,這將給銀行的資本水平帶來壓力。

在情況變壞前,看起來一些都很好。「8號文」將對銀行的資產負債表,銀行管理理財產品業務,以及銀行業收益和增長前景形成深遠的影響...

情況可能現在已經變壞了?

關於理財產品的表外運作機制(和現在的流動性緊張形勢與理財產品存在一定關係——銀行在清理,和轉移部分理財產品到表上),AllianceBernstein資產管理有限公司的分析師Mike Werner指出了銀行是怎麼利用回購交易逃避監管的:

我們一直認為(同時,我們的質疑已經被銀行的部分員工所證實),在季度末, 一些理財產品將會從銀行借錢,在季度快要結束前,把錢歸還給投資者。這樣做,銀行就能製造來自家庭客戶的強勁的季度末存款流入,因為這些客戶從理財產品中得到的償付。這有助於降低銀行季度末的存貸比。在下一個季度開始的時候,當理財產品再次出售給投資者,而理財產品通過回購協議向銀行借來的錢也歸還給了銀行,這些流入的存款很快就會逆轉流出...

監管者對銀行間市場對拆借風險重新定價帶來的流動性緊張局面,應該會感到滿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9333

並不荒的錢為什麼慌了 中國銀行業「6月危機」始末

http://www.infzm.com/content/91820

編者按

一場銀行間「錢荒」,其實更像央行掌控中的一次壓力測試。

市場的過激反應,是人們對經濟增速乏力、以往增長模式走到盡頭的擔憂的集中體現。而此次央行的態度變化,既給了那些不守規矩的銀行一個警告,又向市場發出了逼迫中國經濟轉型的強烈信號。

南方週末本期專題,詳解這場「錢荒」鬧劇的來龍去脈,以及其間展現的中國經濟深層次隱憂。

 

這場看似突如其來的銀行間兌付「危機」,更像是央行掌控下的壓力測試。

央行突然發佈的一則消息令A股上演驚天大逆轉。

2013年6月25日,A股早市低開,截至中午收盤,滬指跌破1900點,跌幅超過5%,深成指跌超7%。就當市場一片哀鴻之際,14點半,在上海召開的陸家嘴論壇新聞發佈會上,央行上海總部副主任凌濤表示:「下一步,將會繼續密切監測銀行體流動性的變化,根據國際收支和流動性的供需形勢,靈活調節流動性管理,並加強與市場機構的溝通,穩定預期,引導市場利率在合理的區間內運行。」

這是本週中國的銀行們集體陷入「錢荒」恐慌以來,一直沒有出手的央行第一次表示出態度鬆動。

「央媽」的變化,無疑為市場打了一針強心劑,市場強力反彈,滬指很快收復1900點,深成指跌幅也迅速收窄。

18點23分,央行又在網站發表文章,強調當前流動性總量並不短缺,而且說明央行已經向一些金融機構提供了支持。

海通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迅雷對南方週末記者表示,「央行的這次表態是為了避免市場恐慌情緒的進一步蔓延而做的一次有所保留的表態,這不是無限度的要放開流動性。」

銀行從銀行借「高利貸」

沒有人在出錢,就很恐慌,只能不計成本在借錢。

這場史無前例的中國銀行間流動性危機,6月20日真正進入公眾視野。

這天,上海銀行間同業拆放利率(Shibor)隔夜利率大漲578.4個基點至13.44%,創下自2006年運行以來的歷史紀錄。

銀行間拆借利率反映的是銀行間資金的流動情況,在成熟的金融市場這一指標被作為市場的基準利率。可資對比的是,即便在2008年金融海嘯中,倫敦銀行間拆借利率(Libor)最高也僅為6.88%。

Shibor飆升迅速引發國際關注。當天正在倫敦路演的美銀美林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陸挺回憶,國際投資者擔心的是:這是否意味著中國會發生大規模金融危機?

市場的實際交易更為慘烈,6月20日的銀行間市場被恐慌籠罩。上午9點一開盤,隔夜回購利率就跳升至10%,前一天這個數字的加權值還只是7.87%。據一家城商行的銀行間交易員回憶,這天一開盤就發現「大行全部不出錢」,「市場上想要融資的機構發現沒有人在出錢,就很恐慌,不計成本在借錢」。

這一天,建設銀行一家省級分行也出手借錢。總行要求,拆借利率以Shibor上浮250個基點為限。當天該分行從資金相對寬裕的村鎮銀行、信用合作社借到了資金。「借得不多,它們的資金也都去做國債逆回購了。」該分行一位機構部人士說。

紀錄隨後在盤中不斷被刷新。有銀行間交易員事後記錄下這場「六廿慘案」:早盤各行不惜代價以10%以上利率吸收存款;託管行因為回購利率離譜不敢做清算,導致午盤後交易單據大量堆積。央票8%;短端短融16%;好多債一天跌一塊錢……「資金沒這麼貴過,債沒這麼跌過。」

歷史紀錄最終被以驚人的數據刷新。銀行間隔夜回購最高成交利率創紀錄地達到30%,7天回購利率最高則達28%,被市場稱為「銀行間的高利貸」。據一位銀行間交易員回憶稱,6月20日下午就做了一筆利率25%的隔夜質押式回購,總額2億元。

6月23日,工商銀行在公告的系統網絡升級時間之後,還是遲遲無法正常使用。全球最大的這家銀行,擁有近3億客戶,這讓市場充滿了疑慮與猜測,也讓恐慌從金融、投資人士之中蔓延到普通老百姓層面。

借錢的多了,放錢的少了

從5月中旬開始,銀行間資金已漸趨緊張。到6月末這個每年銀行資金最緊張的時點,2013年銀行的資金鏈更是繃到比往年更為緊張的水平。

其實,危機在更早以前就已經出現。南方週末記者採訪發現,從5月中旬開始,銀行間資金已漸趨緊張,銀行間利率不斷攀升,市場人士們普遍反映錢很難借了。

通常,銀行每天會根據資金進出情況計算頭寸,確定當天有多少資金需要融入,或者可以融出。而金融機構之間借錢,通常會通過貨幣經紀公司詢價,或者靠機構間打電話雙邊約定。

「打一圈電話發現很多機構都不願意出錢了。大家信息一交匯,就能感覺到資金慢慢開始緊起來。」一位銀行間交易員告訴南方週末記者。另一位在一家大型保險公司從事資金交易的人士則說,「往年從來沒有這麼早就開始出現緊張」。

6月末通常是一年中銀行資金最緊張的時點。據中信證券測算,除去銀行需要滿足半年末存款考核要求,全行業需要補繳5000億存款準備金、4000億財稅徵繳和2500億大銀行分紅。

Shibor歷史數據顯示,往年即便是現金最緊張的六月末,Shibor最高時不過為2011年6月22日到達過7.47%的高位,其餘年份雖有波動,但都不到4%。

排除6月末這個季節性因素,2013年的一個大背景是貨幣政策收緊,不僅沒有釋放流動性,央行還於5月重啟已暫停近三年之久的央票發行,以回籠資金。

而且監管層曾於2013年上半年先後出台過至少四份能直接影響銀行間流動性的規範文件,分別針對的是銀行理財產品、外匯佔款、債券市場和票據業務。

其中一個對流動性最為直接的影響是,5月外管局下發20號文,鐵腕打擊跨境虛假貿易融資。此文立竿見影,公開數據顯示,中國5月新增外匯佔款大幅降至668.62億元人民幣,遠低於此前三個月月均兩千多億的規模,僅為1月時新增外匯佔款的約十分之一。

同時20號文還將外幣納入存貸比考核要求。通知要求外匯存貸比超標的銀行,應在每月初的10個工作日內將頭寸調整至下限以上。這一規定大大增加銀行間流動性壓力。比如,據多位國有大行資金部人士透露,工行外幣貸款一直做得較猛,受外幣存貸比考核要求,工行需要增加大量外幣存款,就必須用人民幣購匯,而這一數據被計入減少的新增外匯佔款數據之中。

「為了外幣存貸比達標,工行需要調度的頭寸不是小數。」一位知情人士透露,「其他銀行也有這種情況。」

而過去,工行一直是最大的資金輸出行之一。一位銀行間交易員告訴南方週末記者,國開行、農發行這些政策性銀行長年有資金融出。而四大行裡,工行和農行相對穩健,長年有資金輸出。

另一個直接影響是,中國外匯交易中心5月出台債市新規,禁止銀行理財賬戶與自營賬戶關聯交易,這相當於在銀行兩種資金之間建了一道隔離牆。通常,銀行的理財資金資產大多都是短借長投,向公眾發行短期理財產品籌集資金再投入到長期項目中,如果理財到期時銀行可以用自營資金暫時接盤過渡。但新規之下,則只能向市場融資。

6月21日,評級機構惠譽國際公佈報告指出,2013年6月最後10天到期理財產品高達1.5萬億元。測算顯示,假設85%的銀行間資產能夠立刻變現(不計變現成本)且銀行無須支付任何到期理財產品的情況下,以2012年上半年數據而計,流動性情況最差的光大銀行,收回近90%的貸款才能滿足其短期現金流出需求。平安銀行和華夏銀行次之,需要收回近75%貸款以滿足需求。

央行鐵腕

「過去一般早上先溝通,看央行的意向,下午打報告,四點前央行就會給錢。」

更關鍵的是,此番與往年不同的還有,央行的態度。

據一位銀行資金交易員回憶,往年如果碰到類似銀行間市場資金緊張的狀況,一些一級交易商會跟央行打電話溝通,向央行申請定向逆回購。比如在資金吃緊的2011年,一級交易商與央行的溝通就前所未有地頻繁。「一般早上先溝通,看央行的意向,下午打報告,四點前央行就會給錢,相當於定向逆回購。」上述交易員告訴南方週末記者,「因為通常借錢太困難才會打報告,所以一般打報告央行都會放行。」

而這次,央行一反常態,至少未在公開市場運用包括逆回購、SLO(公開市場短期流動性調節工具)等任何工具釋放流動性。央行的上一次逆回購操作還要追溯到2013年2月7日,此後央行一直在通過正回購回籠資金。一位銀行間交易員告訴南方週末記者,央行曾讓各銀行上報SLO需求,也進行過逆回購詢價,但最終均詢而未發。

不僅沒有釋放流動性,央行還於5月重啟已暫停近一年半之久的央票發行,回籠資金。即便在銀行間流動性已十分緊張的6月18日和20日,央行還分別發行了額度為20億的三月期央票,數額不大,卻足以顯示央行鐵腕的決心。

事實上,2013年6月24日,央行在其網站上刊發實際於6月17日向各家商業銀行發送的《中國人民銀行辦公廳關於商業銀行流動性管理事宜的函》,明確表態,「當前我國銀行體系流動性總體處於合理水平」,要求「加強對流動性影響因素的分析和預測,做好半年末關鍵時點的流動性安排。」

「央行底線很明白,不發生區域性、系統性風險,大機構不倒閉。」一位央行內部人士說。

更讓外界矚目的是最高層的表態。過去一個多月內,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曾三次提及「盤活存量貨幣」。6月19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李克強提出要優化金融資源配置,用好增量,盤活存量,更有力地支持經濟轉型升級。

這讓央行的態度被外界解讀為「執行貨幣新政,實行鐵腕政策」。從市場人士那裡,央行獲得了一個廣為流傳的新稱呼「央媽」。

大行不差錢

大行有錢,只不過錢貴了。

既然如央行所言,市場流動性整體充足,那麼為何這次銀行間市場的流動性風波又會如此之巨?央行鐵腕糾偏市場預期的背後又是出於何種考慮?

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國有大行高管告訴南方週末記者:「以往市場上借不到錢只能問央行要,現在你們自己搞定,只不過借錢成本變貴了而已。這就是央行的判定。」

5月下旬後,儘管銀行間利率不斷攀升,但漲勢一直較為平穩,直到6月6日出現的一起黑天鵝事件。

當日,市場有傳聞稱,興業銀行存放在光大銀行的一筆60億元資金,到期後光大因資金頭寸不夠,沒有按期歸還。儘管光大銀行、興業銀行均出面否認違約傳聞,但多位銀行間交易員則稱,光大銀行延遲交割確有其事。

這則傳聞重擊了市場信心。自6月中旬開始,建設銀行總行甚至要求其下屬分行暫停將資金存放同業。

Shibor利率也一直在上升,到6月19日則深受另一則事件的刺激。

這一天,銀行間市場人民幣交易系統閉市時間延遲了半個小時。據一家大型機構的銀行間市場交易員透露,之所以延遲,是因為某家銀行沒有及時借到錢來「平頭寸」,央行也沒有像以往一樣,在交易系統不能準時關閉之前就施以援手。

這兩個罕見的情況震懾了市場,導致次日各個市場都顯示了對資金的渴求狀況。

6月20日中國財政部六月期國庫現金定期存款招標,中標利率跳升至6.50%,不僅創下15個月來同期限品種利率高點,且已與同業存款的利率水平相當,顯示銀行求錢若渴不計成本。

股份制銀行則成為流動性危機的重災區。「都快瘋掉,拚命搶錢。」一家大型保險公司的市場部高管告訴南方週末記者,「一些股份制銀行開出1個月年化10%的收益率,有多少要多少,100億不嫌多。」

銀行間交易員們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渠道招攬資金。微博、金融行業QQ群上充斥著各種資金報價。民生銀行上海資金交易中心一位交易員在她的微博上寫道:「各位好朋友,拜託了!缺跨月末同業存款!各個期限都可以,明日放膽報價過來。謝謝!只要你有錢,我就能夠收。」

不過,也有市場人士認為,市場資金面並未如想像中緊張,更稱不上「錢荒」。這次流動性緊張根本上來說是資金分配不均衡導致的。

央行相關負責人6月24日接受財新網採訪時透露,估算上週末金融機構超額準備金高達1.5萬億元,處於相對較高水平,總量上並不缺錢。

「大行有錢,其他金融機構缺錢。這幾大行在銀行間市場的地位是不可撼動的。它們這時候不把錢往外放,反而收緊。」一位保險公司銀行間交易員說,「這樣做的後果是,原來借錢都是隔夜、7天,最多14天。現在沒有機構出錢,又實在需要錢,就借時間最長的,要麼就借更貴的。」

一位央行內部人士也認為,央行的一級交易商,主要是一些大行收緊,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這種局面。「政策預期不太確定,大行也不敢貿然放資金。而且這些大銀行也希望以更高的價格將資金放出去。」

6月19日,央行曾召開貨幣信貸形勢分析會議。

在一份市場上廣為流傳但未經證實的會議紀要中,可以看到這樣一些原因:一些大行未發揮市場一級交易商應有的作用,導致貨幣市場價格大幅波動。部分銀行對寬鬆的流動性盲目樂觀,對6月將出現的一系列影響流動性的因素估計不足(準備金補繳、稅款清繳、假日現金投放、補充外匯頭寸及外企分紅派息、貸款多增等),措施不到位。

同業之殤

為了盈利,這些銀行開始尋找成本更為低廉的短期資金,產生更大規模的資金錯配,也因此帶來比過去更大的流動性風險。

不可忽略的另一個原因則是,一些銀行長期從事大規模的同業批發業務,期限錯配相當高,給流動性管理帶來較大壓力。

「股份制銀行資金都比較緊,特別是同業業務做得比較大的機構,比如光大、民生、興業、浦發。」一位銀行間交易員說。

股份制銀行受到利率管制,往往在盈利衝動下進行業務創新——除了傳統的同業存款、同業拆借,它們往往大大發展同業業務中的買入返售業務。

這些銀行的業務模式主要是,一面從市場拆借資金,另一面將拆來的資金購買同業資產,套利賺取利差。這些資產本質是貸款,但通常以信託收益權、票據資產的形式計為買入返售資產(按約定先買入,再按固定價格返售的證券等金融資產)。銀行熱衷買入返售業務的動因是,同業資產不必佔用讓銀行頭疼的信貸額度和存貸比限制,而且相比表內信貸,同業業務風險權重低(不超過25%),能有效節約資本。

過去數年,銀行體系流動性寬鬆,而資產端收益一直比較高。「前兩年做這個挺賺錢的,至少2%、3%的利差。」一位熟悉同業業務的銀行業人士告訴南方週末記者。

但新的變化是,同業資產收益率下降很快。據上述人士介紹,2012年信託收益權收益率高的能達到8%-9%,6%以上是正常,票據收益整年平均6%-7%。而2013年,信託收益權收益率降至5%-6%,票據資產收益率低至不足5%。「今年的同業業務利差已經縮窄到0.5%。」

為了盈利,這些銀行開始尋找成本更為低廉的短期資金,用更短借的錢,也因此帶來比過去更大的流動性風險——資產期限可能是3-6個月,但對接的資金可能只有1個月,甚至7天,通過不斷滾動去跟資產錯配,賺取價差收益。

一旦遇上流動性趨緊,資金到期可能無法接續,這些銀行就必須「不計成本去融資」。而在過去連續數年的寬鬆貨幣環境下,許多銀行已經過慣了資金充沛的好日子,對央行2013年以來頻頻發出的收緊信號並未真正在意。

不少市場人士認為,買入返售業務是造成銀行間資金緊張的元兇。摩山投資董事長嚴駿偉認為,銀行創造出買入返售業務,把信貸業務變成資金業務,把用於同業拆借的資金變成影子資產鎖死,「央行越放水,越被影子資產鎖死」。清退買入返售資產,釋放同業現金流,金融市場資金就會全面寬鬆。

國務院金融研究中心副所長巴曙松認為,不能簡單認為同業批發規模大的銀行就必然受到衝擊程度高,主要還是看哪些機構期限錯配的程度高、盲目放大槓桿的程度高、哪些機構缺乏流動性管理能力等。「有的金融機構雖然同業業務規模大,但是期限錯配並不顯著,顯示這些銀行已經具備了較好的流動性管理能力。」

而一位央行人士則認為,買入返售業務的本質源於金融壓抑。「中國市場的利率一直是人為壓低,長期來看是不利於經濟發展的。如果中國完全利率市場化,銀行間利率保持在4%-5%是比較正常的。」

「央媽」出手

「最高層向市場發出了逼迫經濟轉型的強烈信號」

面對一度陷入恐慌的市場,「央媽」其實並沒有坐視不管。

接近央行的人士告訴南方週末記者,儘管此番央行並未直接向市場注入資金,實際上卻通過對國開行、工行做窗口指導釋放部分流動性。交易數據顯示,6月20日下午兩點半開始,隔夜回購陸續出現多筆成交,利率在8%左右,遠低於當時14%左右的加權利率水平,而收盤前,更有數筆隔夜回購成交利率為4.30%左右。

6月21日,銀行間資金緊張的局面已經有所緩解。

當日銀行間市場隔夜回購利率驟降380個基點至7.9%,創下2007年10月以來最大跌幅,7天回購利率也回落350個基點至8.1%。

然而,市場對銀行間流動性緊張的恐慌已經開始層層發酵,連鎖反應從貨幣市場傳導至資本市場。

A股則遭遇「黑色星期一」。滬指6月24日暴跌5.3%,失守2000點大關,並創下自2009年8月31日以來近四年中最大單日跌幅。深成指則創下自2012年12月4日以來的新低。當日逾百隻股票跌停,銀行股則全面跳水,整體跌幅達到6.68%,一天蒸發2510億。在銀行間流動性危機中備受關注的平安銀行、興業銀行、民生銀行跌停。

這樣的狂跌之下,令市場人士擔心接下來是否會出現銀行理財產品、信託等的兌付違約;而股市的進一步下跌,會導致上市公司股權質押的重新估值,如此下去將自發地演變成一場頗具規模的金融危機。

銀行間的事件,也開始將越來越多的個人投資者捲進來。

此時,幾乎每家銀行都絞盡腦汁增加現金流入,理財產品收益率應聲提高。據銀率網統計,截至6月25日,在售理財產品中,預期收益率高於6%的理財產品達到23款,並且其中有8款投資起點低於10萬元,投資期限小於3個月。

交易所逆回購收益率也全線飆升。深交所逆回購投資門檻為1000元,上交所資金門檻為10萬元,招致大批散戶湧入。

波及層面不斷擴展,也讓風險升級。週二早上,股市繼續下跌,而下午央行的態度開始軟化。

在當天的公開市場操作中,由於當日的120億元歷史正回購到期,央行選擇了「無為而治」,停發央票的同時,也沒有進行任何方向的回購操作,這相當於為市場投放了120億規模的流動性。

在此次事件中,一些對監管者調控藝術的不滿之聲開始出現。一位國有大行的高層在接受南方週末記者採訪時表示,「修正部分小銀行的過度槓桿行為,修正銀行業存在多年的年末季末沖時點數的行為,確有必要。但應該由財政部、銀監會調整銀行會計和信息披露準則,人行修改同業數據報表體系等多種手段解決,而不是簡單地採取『懲罰市場』的做法。」

「政策不能劇烈擺動,」他說,「監管層要學會從『政策制定者』向『市場看護者』轉變,學會尊重市場。」

有趣的是,也有另一派人士看好這次事件的作用。

「央行這次給了不那麼守規矩的銀行必要的警告,又沒有造成進一步的問題。除了股市受到較大影響,其他都相對平穩,」一位從事金融業務二十多年的人士告訴南方週末記者,「更重要的是,最高層向市場發出了逼迫經濟轉型的強烈信號,這對中國的未來至關重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0414

股市下跌拖累中國銀行業赴港上市計劃

http://wallstreetcn.com/node/48555

股價下跌使得中國一些銀行的赴港上市計劃受阻。

數家規模較小的中國商業銀行之前計劃今年或明年初赴港上市,包括上海銀行、廣發銀行和重慶銀行等,但中國監管機構一些鮮為人知的銀行募資規定卻可能令這些上市計劃擱置。

根據規定,內地銀行不能以市淨率(price-to-book ratio)低於1的發行價在股市融資。

而在近期中國股市暴跌過後,幾乎所有中型銀行股價均遠低於每股淨資產價格。FT援引懂得上市規則的人士說,新發行者可能發行自己被擋在市場之外。

路透社提到,光大銀行在2011年和2012年兩次擱置香港上市計劃後,一直希望在今年7月完成該交易,但最近市場動盪拖累了中國民生銀行等可比上市機構的估值。

最近中國市場的「錢慌」已極大打擊了投資者信心,投資者擔心中國政府收緊信貸條件,且多家投行下調了未來中國經濟增長預期。

上週,上證指數去年12月來首次跌至2,000點下方,觸及4年半低點,並進入熊市。上週一上證指數曾暴跌5.3%,金融股重挫。

過去一個月裡,中國民生銀行在香港上市股票下跌24%,上海浦東發展銀行下跌22%。

中國股市拋售已對香港IPO市場造成影響。同時,上海IPO市場從去年一直關閉至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1240

中國銀行業加大力度處置不良貸款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4804

由於經濟增長放緩,以及某些行業的產能過剩給處境堪憂的借款人造成壓力,中國多家銀行在上半年採取更大力度的舉措註銷或出售不良貸款。

中國建設銀行、交通銀行、中信銀行、民生銀行以及平安銀行均記入比往年更多的不良貸款相關損失。

中國銀行於本週四發佈上半年財報,該行表示,已擴大不良貸款處置的渠道,但沒有提供進一步細節。

這些註銷行動,以及其中一些銀行在市場上處置不良貸款的措施,有助於解釋為什麼中國銀行業的總體不良貸款水平迄今保持在低於許多投資者或分析師預期的水平。儘管有這些註銷壞債的操作,但中國銀行業總體利潤仍好於預期,這也提振了某些銀行的股價。

匯豐銀行持有近20%的交通銀行股份,向四大資產管理公司之一出售了51億元人民幣(約為8.33億美元)的不良貸款。這些資產管理公司是在上世紀90年代末期成立的,其使命是接手四大國有銀行(不包括交行)的壞債。

其中兩家資產管理公司信達和華融正尋求向外國投資者籌集資金,以便 加大力度從更多的銀行購買新的不良貸款。

中信銀行在報告半年業績時表示,其正在積極接洽四家資產管理公司,以期在下半年向其出售打包的不良貸款。

然而,中國建設銀行則表示,該行目前未向「壞銀行」出售不良貸款。90年代末期成立信達就是為了接手建行的不良貸款。

巴克萊銀行分析師May Yan表示:

「建行近些年裡未向資產管理公司出售不良貸款。與該行自己一筆一筆地解決不良貸款相比,資產管理公司的貸款回收率偏低。」

根據最新的官方數據:

中國銀行業不良貸款在今年第二季度連續第七個季度上升,達到5400億元人民幣。但這個數字與未償還貸款之比仍不到1%。

FT引述分析師預計,2008年以來中國信貸繁榮留下的問題貸款將繼續上升,這意味著其中一些銀行必須籌集新資本。目前投資者對不良貸款看法悲觀,中國各銀行的股價似乎表明,不良貸款的上升空間將遠遠大於多數分析師的預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4492

請研究中國銀行業的產能過剩問題! 張化橋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c88c400101n4jq.html
2006-07年,美國的銀行業佔到整個股市的利潤總額的三分之一。然後。它轟然倒塌。為什麼?嚴重的產能過剩!為了讓這個行業不斷有利潤,聯邦儲備體系斷斷續續減息長達20年。減息的結果當然是存款利率幾乎為零。銀行即使在資金成本如此之低的情況下,賺錢也不容易,因為好的機會已經被充分挖掘,利用。怎麼辦?加大槓桿,投資高風險的資產,給那些沒有還款能力的人們放款,或者閉上眼睛投資。

中國的銀行業佔整個股市和整個企業界的利潤總額的比重早就超過了美國2006-07年的高峰。咱們把存款利率壓低到通脹之下,保證那些活寶貝有足夠的利潤。

咱們在2000年發明的四大資產管理公司就是個巨大的錯誤。它們的結果是:銀行資本金大增,放款能力大增。後來,咱們讓銀行做IPO,發行可轉債,配售,供股,發行優先股等等,都極大地刺激了它們的放款能力。這種高速的產能擴張本來應該導致銀行業利潤率大跌,但是,由於咱們政府壓低存款利率,這個行業的利潤還是很肥。

表面上看,由於大量壞帳的出現,中國的銀行業資本金可能並不夠。但是,銀行業是個奇怪的行業。即使它沒有資本金,甚至是資不抵債,它依然可以創造信用。它只需要牌照,信心和流動性。大家看到每年咱們銀行業的貸款增長15%,所以倒算過來,咱們需要給它增加資本金。但這是本末倒置,非常危險!我們應該用資本金的多少倒逼過來,決定貸款額的增長率。

長期以來,咱們的貸款增長率高於經濟的增長率。如果我們不斷地迎合貸款的高速擴張,不斷地給銀行增資擴股,並且讓越來越多的銀行上市集資,同時壓低存款利率,最終的結果是,全中國只剩下銀行業,沒有其它行業。水多了加面,面多了再加水。最後我們剩下的就是一堆面,但是,廚師也被吃進去了。這太可怕了。

貸款不斷地高速增長。但是好的貸款機會並不可能這樣高速增長,結果是,大家競相降低貸款標準,導致次貸危機。

這個問題,我建議大家研究。我感到,咱們的銀行業也許一直在錯誤的道路上行走。房地產泡沫,高通脹只是兩個症狀而已。注意:銀行業的產能過剩比鋼鐵業,水泥廠和電解鋁嚴重百倍,惡果也要大百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8372

違約風險蔓延 中國銀行業大幅削減部分行業貸款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80835

由於擔心產能過剩行業的信貸風險,多家銀行大幅削減針對這些部門的貸款,削減幅度高達20%。 據路透社報道,一些鋼廠在這個月收到了銀行的消息,稱其2014年的信貸額度比2013年下滑了20%,浦發銀行已經開始明顯縮減對造船廠的信貸。除了砍掉部分行業的貸款,銀監會還要求銀行提交不同行業未償還貸款的定期報告,其中需包括衍生品以及債務融資相關的貸款內容。 其引述消息人士稱,監管層要求增加這兩項內容算是“新的進展”。 路透社還提到,特定的審計領域包括鋼鐵、水泥、鋁冶煉、平板玻璃、船舶建造等。銀行資金流入到鋼貿和銅貿的情況更是讓人擔憂。 當前中國經濟各項指標加速下滑、實體需求放緩、人民幣貶值打壓套利交易、監管層加強銀子銀行監管,在這多重壓力之下產能過剩行業的境況令市場憂慮加劇。 尤其是煤炭相關的信托產品面臨違約、超日債違約等事件的發生引發了一系列的蝴蝶效應,全球資本市場受創,大宗商品價格暴跌。包括鐵礦石、銅、鋁等商品很多都是企業融資的抵押品,違約進一步引發相關企業的信貸危機。這對連續多年虧損、靠借新債還舊債的行業來說是非常危險的信號。 在過去十年,中國一直希望減少過剩產能,但是並未取得大的進展,產能過剩現象依然嚴重。 日益惡化的環境以及這些行業陡增的信貸風險讓高層治理過剩產能的決心更加堅定。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到,今年我國將削減2700萬噸鋼鐵產能,4200萬噸水泥產能。同時推進節能減排和汙染防治,要求能源消耗強度下降3.7%,二氧化硫、化學需氧量排放量分別下降3.5%、2.9%。 從去年年末開始,銀行已經著手削減這些部門的貸款。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3206

央視曝光中國銀行造假洗黑錢 外匯管制形同虛設

http://finance.21cbh.com/2014/7-9/xMMDA1ODlfMTIyNTkxMg.html

 「我們不管您的錢從哪來,怎麼來的,都可以幫您弄出去」中國銀行某支行的工作人員稱,別管您的錢有多黑,多見不得光,銀行都有辦法給你洗白,並且安全的弄到國外。

銀行走進移民會外匯隨便換

中國社會科學院的一份報告稱,近三年,我國年均向海外移民人數已經接近20萬,其中海外投資移民的人數增長迅速。要想移民到歐美等國家,投資移民動輒就是幾十萬上百萬美元,為什麼數額巨大的投資門檻卻擋不住一些人的移民熱情,是什麼人在拿投資移民做掩護,讓大量不明資金外逃,銀行和移民中介在當中又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在北京,一到週末大大小小的移民中介就辦起各個國家的移民諮詢會。低端一點的場址就直接選在移民公司裡,而高端大氣的則要在國貿CBD附近的各大高端五星級酒店裡舉行。在一家五星級酒店的宴會大廳裡正在舉行一場大型投資移民諮詢會,記者看到除了移民中介和不少客戶外,竟然還有中國銀行的身影。

「你要投資移民把錢轉出去肯定要走中行業務,駐展,要有需求就直接去找他們。」一位移民中介銷售人員這樣告訴記者,有投資移民項目的國家都要求投資移民人將一定數額的外幣匯到國外項目指定帳號上,才能辦理移民。由於我國控制個人換匯,每人每年最多只能換匯五萬美元,要想湊夠動輒幾十萬數百萬美元的投資移民款,只能去找中國銀行。

而中國銀行的工作人員也證實了這樣的說法:「我們幫您做的是把您這麼大金額都換成外幣,一步匯走,就做這一步。」

跑到投資移民諮詢會上來開展業務,中國銀行的服務可真夠便民的,當然這外匯不能白幫客戶換,銀行還要收取一筆可觀的費用,手續費大概在千分之三到千分之四,相當於匯率貴點。

「優匯通」一項見不得光的銀行業務

按照我國外匯管理規定,每人每年最多只能換匯五萬美元,那麼為什麼中國銀行稱他們可以為需要移民的客戶無限額地換取外匯,並且還可以直接打到國外賬戶呢?在調查中記者發現,其實銀行的這項換匯業務並非是光明正大的正常業務,裡面還隱藏著貓膩。

在投資移民會上,雖然銀行的工作人員詳細地為客戶介紹著這項名為優匯通的無限換匯業務,但是記者在中國銀行的官方網站上卻並沒有看到所謂的優匯通無限換匯業務,在中國銀行的各家分支行裡,也並沒有相關服務的介紹。那麼這個所謂的優匯通無限換匯業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當記者主動問到銀行的工作人員時,他們才告訴記者,確實有這項業務,屬於是廣東分行牽頭的業務,各地的中行只有經過廣東分行才能做,但是不做任何宣傳。

中國銀行北京某支行的某位員工這樣告訴記者:「人民幣要先轉到廣東分行,然後換匯,這個優匯通業務我們都是和移民中介合作,不做任何對外宣傳,除非客戶主動來問,我們才說。」

在中國銀行深圳分行,在記者的要求下,一位工作人員才讓記者看了存在她辦公電腦裡的優匯通業務相關資料,裡面明確寫著這項業務是專門針對北美、澳洲和歐洲一些國家的投資移民。記者提出拷貝一份以進行詳細的瞭解,卻被當場拒絕。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這份材料不能外傳,而這項業務不能公開。

不做宣傳,資料不能公開,客戶不問就不說,銀行如此隱秘的業務不免讓人生疑。北京某支行的一位副行長偷偷告訴記者,這項業務其實並不符合國家相關外匯管理的規定,不是那麼見得了光,所以中行只是偷偷在做,今年初就因為外管局檢查而停了一段時間。

突破管制銀行偷偷打通資金外流通道

作為一家國有大型銀行,中國銀行竟然還有優匯通這樣偷偷摸摸,似乎不能見光的業務,真是讓人匪夷所思,那麼這項無限額的換匯業務到底是如何操作,是否違規呢?記者在北京、深圳、廣州等多地進行了深入的調查。

記者先走訪了北京的多家中國銀行,關於優匯通業務,他們都稱這項學名為跨境人民幣結算的業務其實是廣東分行做的,北京各家支行最終還是要找到廣東的分支行去辦理,人民幣只有通過他們才能換成外幣。

「優匯通學名叫跨境人民幣結算業務,它是金融服務項下,以前是被禁止的。」

「你要在廣東分行開個戶,但你不用過去,我們幫你弄。然後錢轉到那裡,再換成外幣匯出去。」

為了找到優匯通業務的源頭,記者來到了位於廣州的中國銀行廣東分行,一位營業部大堂經理告訴記者,通過國內各個分支行,各地來這裡辦理優匯通業務的顧客很多。

這裡的大堂經理告訴記者:「移民的人確實挺多的,全國各地是往我們這來,你不能光看櫃面有沒有這樣的客戶,因為有些是遠程處理的。」

據介紹,在廣東除了中國銀行廣東分行可以直接辦理這項業務以外,它下面的很多支行也可以具體操辦。一家支行的客服經理告訴記者,其實他們並不是在國內把客戶的錢兌換成人民幣,而是把人民幣先匯到國外,再由中行的國外分支機構兌換成外幣。

「因為這個要通過海外行來做,海外行報一個匯率給我們,我們折算後匯出去的人民幣,但是到那邊接收的是外幣,就是通過中國銀行倫敦分行或者東京分行,或者是巴黎分行。」

銀行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不在國內兌換外幣,而是利用中行自己的海外分支機構兌換外幣,這就是為了避開國家對外匯的管制,這樣就可以想兌換多少外幣兌換多少。「這雖然是人民幣跨境業務,但是沒有通過外管局的兌換系統,其實這麼做是一個灰色地帶,打一個擦邊球。」

專家:銀行不只是擦邊球涉嫌違法

銀行工作人員自稱優匯通業務是一種跨境人民幣結算業務,不是國內換匯,而是繞開國家外管局的監管,利用銀行國外分支機構換匯,他們認為這只是在灰色地帶打擦邊球。但是專家表示,跨境人民幣結算並不允許個人投資移民,銀行繞開監管,實現超額匯兌,已經涉嫌違法。

我國從2009年開始試點實施跨境人民幣結算業務,《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管理辦法》中規定,國家允許指定的、有條件的企業以人民幣進行跨境貿易的結算,支持商業銀行為企業提供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服務。專家指出,跨境人民幣結算只針對企業的國際貿易,而並非是針對個人的國外投資移民,個人換匯是不允許走這條通道的。

平安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鐘偉表示:「現在令人疑惑的是為什麼個人能通過跨境購售人民幣方式,把人民幣資產直接轉移到海外去,他一定涉及中資銀行在海外清算行做了一個配合,這已經是違反現有外匯法律法規制度的根本問題。」

我國外匯管理條例規定,違反規定將境內外匯轉移境外,或者以欺騙手段將境內資本轉移境外等逃匯行為,情節嚴重的,處逃匯金額30%以上的罰款,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專家表示,繞開監管的逃匯行為危害嚴重,有可能會引發人民幣外逃等問題。

中信銀行國際金融市場專家劉維明表示:「一個國家的外匯使用要有一個非常明確的監控,我們監控不到那就有可能出風險,比如資金外逃,或者造成熱錢集中湧入,都會對金融體系造成影響。」

一家支行六十億資金外流有多少?

繞開國家外管局的監管,偷偷將大量人民幣在海外兌換成外幣,再用做投資移民,這種違法換匯究竟有多大規模呢?

北京一家中行支行的客戶經理告訴記者,他們經常參加移民諮詢會,優匯通特別受歡迎,找他們辦業務的客戶就沒停過,光500萬澳元的澳洲移民換匯大單他們就接了不少。

「走了挺多錢其實,這一個項目就3000萬人民幣,我們半個月匯走3個,手裡還有幾個,就陸陸續續不停。」

北京中行的優匯通換匯業務還不算多的,在優匯通業務的發起地廣東,一家中行支行的客戶經理稱優匯通業務開展一年多以來,到他們這來辦業務的客戶越來越多,業務總量已經達到了六十億。

「我們支行屬於越秀支行,到今年已經做了60個億了,現在越來越多,特別是澳洲這塊,各個支行,我們也不是第一啊,我們是排在前五名。

一家支行光做優匯通移民匯兌業務就做了60億人民幣出去,面對記者的驚訝,廣東分行的一位大堂經理微笑著說,的確如此,這沒什麼可奇怪的。

「這不出奇。移民的人確實挺多的。」

面對如此紅火,卻並不符合國家外匯管理規定,可能給國內經濟帶來負面影響的投資移民大額匯兌業務,中國銀行廣東某支行的一位客戶經理,為業績高興之餘,也不免有些內疚。「其實流失了很多錢,在我們手上。」

髒錢出不去銀行中介合夥洗錢

中國銀行是我國五大國有商業銀行之一,是我國主要的外匯兌換銀行,這樣一家門戶銀行居然會為了自己賺錢而暗中違反國家相關規定,私自開通後門,允許不限額地為客戶兌換外幣,這實在令人難以置信。記者發現,為了拉客戶,銀行和移民中介相互勾結,幫客戶造假洗錢。

記者走訪了北京、深圳、廣州的多家中國銀行和多家移民中介,銀行說的最多的是他們主要和移民中介合作,而移民中介更是齊刷刷的表示,換匯就要去找中行。「我們是走中國銀行的優匯通,一次性給你換出去就行了,這是我們合作的銀行業務,你放心。」

為了顯示他們和合作銀行的親密關係,這位中介銷售人員直接把記者領到了就在同一座寫字樓裡的一家中國銀行,銀行一位客戶經理非常熱情地接待了記者,並也介紹起了移民的好處。

中國銀行廣東某支行的客戶經理告訴記者,「現在有錢人有些人是為了拿個身份,出入境方便,有些客戶就是為了去國外居住,為了後代或者為了身體,因為國外空氣比較好嘛。」

移民中介直接把客戶領進銀行,也有的銀行把客戶介紹給中介。在北京國貿附近,中行一家支行的副行長和客戶經理兩個人直接把客戶領到了銀行附近的一家移民中介公司。由於客戶無法證明大量移民款的來源合理合法,為了做成這單生意,銀行工作人員和移民中介的移民顧問竟然合夥商量起了如何幫助不符合移民條件的客戶造假,如何人為捏造客戶的收入。

移民中介表示:「這筆錢哪來的,我們都能做。」

銀行的工作人員則跟記者說:「這就看我們銀行怎麼配合您了。」

一番商量之後,移民中介和銀行的工作人員終於幫記者想出了配合方法:「我們律師的意思是得找幾家公司,把他們公司打一個流水記錄,然後我們把款項PS一下,就做成給客戶的佣金。說白了就是做合同。」

對於這樣的做法,銀行表示認可。

一方面移民中介可以為客戶做假的收入合同,另一方面銀行也在想辦法,比如客戶先把移民資金存入銀行,銀行就可以通過存單質押業務,再把這筆錢貸款給客戶,這樣就可以解釋移民資金的來源,等於是在為客戶洗錢。

中國銀行北京某支行客戶經理告訴記者,「所謂存單質押就是資金沒有合理來源,所以他們從(廣東分行)那邊做一手續,你這錢是存款的錢,走的質押貸款,這業務是人家廣東分行的。說白了就是給您洗一下錢。」

在中行廣東分行,一位大堂經理承認,為了投資移民,確實有一些客戶在他們這裡辦理這種質押業務。先借此證明資金來源,然後再通過優匯通業務把移民款打到國外換成外幣,可謂一環扣一環。

「您把資金存在我們這裡,然後再做一個抵押,然後再放貸,你貸出款項就用於投資移民。質押是你匯款這塊由於沒辦法提供資金的來源才需要,做完質押再做優匯通,這業務是一環扣一環的。」

灰色通道為投資移民火上澆油

不管是不是髒錢,只要有投資移民需求,移民中介和銀行就可勁招呼,甚至不惜幫客戶作假洗錢。就這樣,在投資移民的大旗下,一條灰色的匯兌通道暢通無阻,吸引著越來越多的移民中介和客戶。

記者在北京看到,一到週末各個國家的的移民諮詢會就扎堆舉行,為了顯示高端,不少中介都選擇在五星級酒店裡辦。

「您只需要花50萬歐元投資於葡萄牙不動產項目,您就可以擁有5年的黃金居留身份,5年過後就可獲得永居,6年獲得國籍。」

這是在一家五星級酒店裡舉行的葡萄牙投資移民諮詢會,而就在這個小會場的隔壁正在舉行的另一家移民中介舉辦的美國投資移民諮詢會。移民中介的銷售人員告訴記者,現在移民會都扎堆在週末辦,就是因為移民生意太火。

「現在辦移民的非常多,現在北京房價這麼高,賣套房子就能移民了,上週在移民會上我們現場簽了十幾單。」

據瞭解,海外投資移民主要包括美國的風險投資移民、歐洲的購房投資移民和澳大利亞、加拿大的企業家投資移民等。辦理移民的客戶中不少是考慮子女上學、海外資產配置等問題。

一位前來諮詢的**這樣告訴記者「身邊朋友都辦移民,我就來諮詢諮詢。現在國內房價這麼高,你得在國外做一些資產配置啊,到時候想走就能走。」

記者從移民中介瞭解到,由於匯兌通道暢通,越來越多的客戶實際是在借移民名義偷偷向海外轉移資產。

「500萬澳幣(投資移民)的就是土豪多,一部分人是想把錢轉出去的,因為中國的錢很難出去的,所以他願意用這個機會把500萬都轉出去,等於不受外匯管制。」一位移民中介這樣告訴記者。

而一家大型移民中介的客戶經理則表示,一些移民客戶的資金由於是非法所得,中介必須得幫助作假,假的資金來源證明已經讓不少客戶移民成功。「政府官員太多了,政府官員灰色收入,錢就是撿的,你證明吧,很正常嘛。」

銀行搶地下錢莊生意幹起移民

髒錢也能通過投資移民的渠道逃到國外,這樣的話銀行跟非法地下錢莊又有什麼區別呢。記者發現,銀行不僅在幹著類似地下錢莊的買賣,而且隨著業務量的不斷增加,已經搶了不少地下錢莊的生意。

中行在海外一家合作銀行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作為外國銀行,他們是協助中國銀行為中國客戶辦理相關投資移民工作的,通過與中行的多年合作,他們把中行當成了最安全的「地下錢莊」

澳大利亞某銀行客戶經理告訴記者:「中行其實對我們澳洲投資移民非常重要,我們和它合作也是這個原因,錢會非常安全。資金通過一個非常灰色的通道離開國內,也就是它(中行)的概念是和地下錢莊一個概念。中行最大業務是海外業務,它的國內有大量人民幣,在海外有大量外幣,所以也只有中行能做這麼大規模。因為外匯管制,他們做得也是非常非常低調。」

記者發現,如今中行在海外移民市場中已經佔據了相當重要的地位。一位在澳洲和地下錢莊有業務往來的移民顧問告訴記者,原本國內移民客戶非法大額換匯很多都找地下錢莊,而自從近兩年有了優匯通業務後,如今從中國匯到澳洲的大量投資移民款中,中行的優匯通渠道已經搶了地下錢莊不少生意。

「我這邊五百萬(澳元)的移民客戶基本上分兩種,一半一半吧,一半走中行,一半走地下錢莊。」

光佔領匯兌通道還不夠,記者發現中行旗下專門面對高端客戶的私人銀行,如今已經開始自己扮演起移民中介的角色,為客戶提供從找投資項目到換匯打款的投資移民一條龍服務。

中國銀行北京私人銀行的一位經理告訴記者,「投資移民不用找中介,我們就可以辦,我們現在可以做這個業務。」


銀行監守自盜影響惡劣危害大

一家銀行,一項業務,在投資移民的大旗下,造成大量的國內資金外流。專家表示,作為門戶銀行,這種監守自盜行為將帶來不小的危害。

記者在中國銀行的多家分支行採訪發現,面對紅火的優匯通業務,銀行工作人員在為業績高興之餘,也不免會對這條灰色通道可能造成的問題而感到提心吊膽。

中國銀行廣東分行財富管理中心的一位財富經理這樣告訴記者:「做這些就像做賊一樣,做又不讓說。」

而中國銀行北京某支行的副行長也很擔心這樣的業務:「如果哪天查的嚴了,那這業務還得停,風聲緊就肯定得停,這相當於中國資產無形中就出去了。」

專家表示,作為金融機構的銀行原本是有責任和義務對流出的問題資金進行監管,然而不僅不查,反而幫助問題資金外逃,其性質十分惡劣。平安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鐘偉表示:「非常惡劣,如果出假的資金來源證明,明知道這些境內錢不乾淨,還主動幫客戶出謀劃策,那就協同犯罪了。」

鐘偉表示,在海外投資移民的大旗下,一些髒錢乘機外逃,這會對國內的反腐工作造成不小影響。

「(移民款)不少是來自於國內貪官污吏或者境內不乾不淨的財產收入,如果有金融機構、移民中介配合,把這些應該予以清理和罰沒的收入轉移到海外去的話,那麼對於懲處不法官員就是負面影響。有了這麼一個隨時出逃的機會和用髒錢度過下半生的機會,法律威懾力將大大下降。」

專家表示,即使大部分的海外投資移民款不屬於髒錢,但是由於沒有在國家外管局的監控下就偷偷逃到國外,如果形成一定規模,勢必對國內經濟產生影響。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5543

解密中國銀行“洗黑錢”風波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98626

周三央視對中國銀行通過“優匯通”造假洗錢的事件進行了曝光,在金融界引發激烈討論,中行的行為是否能夠斷定為是“洗黑錢”?中行一天內兩次回應並修改措辭意味著什麽?應該如何看待國內銀行類“優匯通”業務? 7月9日,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新聞直播間》欄目曝光中國銀行多家分支行“優匯通”業務疑“違反外匯管理局規定,開展無限額換匯業務,充當’地下錢莊’,造假‘洗黑錢’”。 中行股價因此消息而下跌。截至昨日收盤,中國銀行A股跌0.78%,收報2.56元/股,刷新最近6個交易日低點。H股收報3.49港元/股,當日下跌2.79%,為近20個交易日以來最大跌幅。 中國銀行隨後12小時內對此事作出兩次回應,其中第一次回應公開半小時內就被刪除: 7月9日盤後,中國銀行稱,關註到中央電視臺等新聞媒體近日就中國銀行“優匯通”業務進行報道,認為報道與事實有出入、理解上有偏差。中國銀行表示,“業務辦法和操作流程均已事先向有關監管部門做了匯報”。 7月9日晚21時左右,中國銀行官網和微博再次發布新的“關於優匯通業務的說明”。在此則說明中,中國銀行做了三處改動(如下)。稍晚一些時候,公司的A股和H股也同時發布公告,內容即為前述說明。 一是將“關註到中央電視臺等新聞媒體近日就我行’優匯通’業務進行報道”中的“中央電視臺”隱去; 二是將 “業務辦法和操作流程均已事先向有關監管部門做了匯報”改成了“業務辦法和操作流程均已事先報備”; 三是將此前的表述中,“每筆業務均報送監管業務系統”改成了“每筆業務均輸入監管業務系統”。 周四有傳言稱中行內部目前已經暫停了“優匯通”業務,未來是否重啟目前不得而知。但隨後路透社報道稱,中行有關人士明確表示,該項業務不違規、不違法,因此不會叫停。 中國央行行長周小川今日在中美戰略經濟對話期間就此事回應稱,“這件事昨天剛剛發生, 所以我們說時間是不夠的,首先要弄清情況到底是怎麽樣,還需要花點時間。” 金融監管微信號評論稱,央視的報道著重用“洗錢”加以“界定”,顯然不夠嚴謹。國外監管部門即便定罪 “洗錢”並重罰或和解也是經過至少1年的專業調查取證,國內監管部門對洗錢的重視程度也在不斷提高,從銀行制度框架上不至於如此混亂,一項創新業務被扣上“洗錢”帽子。當然銷售過程基層客戶經理違規行為不容置疑。 據騰訊財經,中行“優匯通”宣介資料顯示,優匯通匯出業務是指客戶通過中行廣東分行辦理跨境人民幣匯款,同時授權境外銀行為其以約定匯率將該筆人民幣款項兌換為指定幣種、金額的外幣資金,再匯至境外收款人的業務。開放的範圍是以投資移民或海外購置房產為資金用途的匯款。 材料稱,業務的優點是“可直接在境內匯出大額人民幣,由境外銀行兌換外幣,手續費260元封頂,快捷實惠”。資料提到,該業務“為我行高凈值客戶實現通過合規渠道將客戶合理合法的資金用於客戶合理境外用途的業務。通過‘中銀財富優匯通’服務可避免客戶將超過年限額5萬美元的資金通過非正規渠道進行跨境的匯款,保證客戶的資金安全。” 央行觀察對優匯通的分析認為: 首先,優匯通是一款跨境人民幣跨境匯款業務產品、而非外匯產品。目前,境內銀行的外匯業務由外管局進行管理,而跨境人民幣業務則由央行進行監管。因此,所謂“違反外匯管理規定”的指控實際上是不成立的,因為匯出去的是人民幣而非外匯。 其次,“優匯通”是一款和監管機構報備過的產品,如果報備過,再得出地下錢莊的結論就不妥。中行的公開回應中稱,其業務辦法和操作流程均已事先向有關監管部門做了匯報。辦理時業務材料進行逐筆審核,且每筆業務均報送監管業務系統。 從更宏觀的角度上看,中國的資本項目開放和人民幣國際化已經是大勢所趨。這個潮流是任何人所阻擋不了的。富裕了的階層有將資金在海外配置的需要,這時候金融機構就需要迎合需求,設計出相應的產品,這是所謂的“在商言商”。 中國銀行(加拿大)個人金融部市場主管蔣東琳曾表示,優匯通這一產品是中國銀行全球推廣試點產品,自2013年9月起在加拿大正式推廣。她指出,在中國政府主導下的人民幣全球化試點中,中國銀行是唯一獲得人民幣大額跨境匯款業務試點的國字號銀行。 知情人士透露,除中行外的其他銀行也能做類似資金匯出業務,只不過他們是以“內保外貸”的方式。這些銀行的做法是讓客戶先在國內銀行存款,然後再從海外貸款,客戶後來只要還上本金和利息,就可以完成跨國資金的轉移。據《21世紀經濟報道》,知情人士透露,除了中國銀行,包括建設銀行廣東分支行在內的商業銀行也有類似“優匯通”的業務,做的也是移民投資和海外購置房產的業務,而中國銀行等銀行做的業務是否違反規定還有待監管部門核實。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600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