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滬港通開局不利原因探究:政策出臺太快 外資措手不及?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4415

4_days_HK_Shanghai_Highlight_Tour

滬港通已經推出多時,而其效果卻並不理想。自11月滬港通推出以來,投資者僅使用了1/3的額度。基金經理稱滬港通推出過快,讓投資者措手不及。

滬港通於去年4月宣布,當時曾被寄予厚望。而基金公司表示,7個月的準備時間遠遠不夠。資產管理公司Allianz Global Investors資深投資經理Christina Chung向《華爾街日報》表示:

中國當局設置了一個非常激進的時間表,而投資者對此有所保留。滬港通的需求一直疲軟。

她表示,Allianz Global通過滬港通投資的資金規模很小。而Fidelity Worldwide Investment、Principal Global Investors等其它基金公司則表示,它們不會通過滬港通進行投資。

在滬港通開始的最初三個月,滬股通凈流入共計1054億元,略高於項目規定的3000億元上限的1/3,而港股通的凈流入則更低,僅為244億元,占到可用額度的9.8%。

不過,港交所表示,凈流入不能反映真實的交易量。

除了準備時間不足之外,業內人士認為,股票產權不明、交易程序複雜,以及投資保障的缺失也令投資者對滬港通保持謹慎態度。

華爾街見聞網站此前提到,渣打銀行認股證銷售董事翁世權表示,“滬港通額度”沒有暴漲表明目前的投資人都是趨於理性的,大多數人在投資而非投機。他預計,“滬港通”還需要半年左右的時間才能夠活躍起來,“香港投資人也需要1-2年來理解A股市場買賣”。

據彭博報道,亞洲證券業與金融市場協會(ASIFMA)的CEO Mark Austen此前表示,大多數長線投資的資產管理公司近期都不會通過“滬港通”購買內地股票,因為投資者和監管機構都不會放心這些機構行使作為持股者的所有權。而且,在“滬港通”模式下,這些機構需要經由香港的經紀商拋售內地股票,這也降低了機構的興趣。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2816

開年不利 美國消費支出連續第二個月萎縮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4738

20150302expenditure

美國1月個人消費開支連續第二個月下滑。顯示出在油價下跌、就業回暖的背景下,美國家庭支出依然非常謹慎。

商務部數據顯示,美國1月個人消費支出環比下降0.2%,不及預期的降0.1%,12月為下降0.3%。

不過,同時公布的1月個人收入環比增長了0.3%,略低於預期的0.4%。

美聯儲最愛的通脹指標PCE物價指數1月環比下降0.5%。剔除食品和能源之後的核心PCE指數環比增長0.1%,均符合預期。

彭博新聞社援引BMO Capital高級經濟學家Jennifer Lee評論稱:“目前消費者方面有很多積極因素,比如強勁的就業,低油價和低利率。需求看起來依然很健康,消費支出一季度料將穩步增長。”

數據公布後,美元指數小幅上揚:

20150302dollar

標普500指數期貨小幅下挫:

sp500

黃金小跌3美元:

20150302gold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3826

自營不利 上市券商8月凈利環比降四成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9/4682662.html

自營不利 上市券商8月凈利環比降四成

一財網 谷東 2015-09-08 22:40:00

8月份的上市券商母公司營收及凈利潤繼續環比大幅下跌。尤其以自營業務見長的東方證券(600958.SH),母公司8月份營業收入和凈利潤環比降幅分別高達93.98%和87.06%。

8月份的上市券商母公司營收及凈利潤繼續環比大幅下跌。尤其以自營業務見長的東方證券(600958.SH),母公司8月份營業收入和凈利潤環比降幅分別高達93.98%和87.06%。

截至9月8日晚,23家上市券商全部完成了對8月份母公司主要財務數據的披露。來自WIND資訊的統計顯示,8月份,所有上市券商母公司合計實現營業收入近166.57億元,環比下降32.18%;合計實現凈利潤65.50億元,環比大幅下降38.58%。

自營成“罪魁”

在上半年,東方證券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曾以逾600%的增速名列上市券商的第三位。7月報時,其母公司營業收入及凈利潤還分別達4.39億元和1.97億元,但在8月份,這兩個數字分別銳降至2639.73萬元和2550.28萬元。

東方證券業績劇降無疑會令市場聯想到自營業務開始對券商造成巨大傷害。同樣在東方證券半年報中,公司表示,證券自營業務營業利潤占公司總營業利潤的79.82%。

環比降幅緊隨其後的西南證券(600369.SH)和西部證券(002673.SZ),同樣在上半年業績高增長中較為倚重自營業務。其中,西南證券上半年營業利潤中,自營業務占比達58.15%,西部證券上半年證券自營業務收入金額也僅低於經紀業務,且營業利潤率最高。

一位券商策略分析師認為,市場走弱,對券商各項業務都會產生不利影響。包括經紀業務收入下滑,以及上半年迅速壯大的融資融券業務又急速萎縮。像東方證券這類在自營方面比較激進的券商,受自營業務影響較大。但對於其他自營業務規模較小券商來講,影響可能就不會那麽大甚至微不足道了。

不過,在很多券商業務中占比較大的融資融券業務,盡管在8月份繼續萎縮,但由於降幅收窄,當月對券商的影響並非特別明顯。統計顯示,8月底,融資融券余額由7月底的1.34萬億降至1.06萬億,降幅約為20%。而6月底到7月底,降幅曾接近35%。融資融券業務上領先的廣發證券,在8月份營收及凈利潤環比降幅均為超過20%。

而隨著市場風格快速轉換,招商證券在一份研報中認為,自營業務將成為券商利潤變動的核心因素:由於自營業務肩負維護市場穩定重任,逆勢加倉成為未來最大變數。

但申萬宏源則更為樂觀,據其調研了解,部分證券公司對自營頭寸進行了風險對沖,總體的風險是可控的。

中小券商逆襲

盡管東方證券業績環比大幅下滑,盡管如國泰君安(601211.SH)、申萬宏源(000166.SZ)等龍頭品種同樣環比降幅超過40%甚至在50%以上,但一些中小券商卻在8月份實現了業績環比增長。

太平洋(601099.SH)盡管母公司8月凈利潤僅有241.12萬元,但較7月份約1.37億元虧損相比實現扭虧,營業收入同樣環比扭虧;山西證券(002500.SZ)同樣實現了母公司營業收入及凈利潤同比大幅增長,增幅分別高達72.29%和134.20%。

而龍頭品種之一的海通證券(600837.SH)同樣分別實現18.14%和19.41%的環比增長。

即使考慮“去杠桿”影響,市場下半年的日均成交金額、兩融余額等市場數據較去年同期仍同比增長,上市券商全年業績有望維持85%左右增幅,考慮到券商整體資產質量較為優良,行業目前估值水平已具有長期投資價值。廣發證券近日對券商下半年業績的預期代表了一些主流券商的看法。

但招商證券仍認為,從基本面角度看,行業從加杠桿到去杠桿、從鼓勵創新到反思創新、從負債擴張到因需求消失而被動收縮資產負債表,短期內這些利空需要逐步消化,雖然降杠桿帶有加速見底特性,但是行業下半年收入面臨嚴峻挑戰,底部尚未明確。

編輯:許雲峰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9377

降息不利內銀淨息差與內險淨投資收益率

上星期五晚人行宣佈降息與降準, 更進一步取消存款利率浮動上限, 全面自由化. 相信這是推動人民幣加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特別提款權(SDR)的其中一步. 事實上, 法國, 英國和美國已經表明支持人民幣成為SDR貨幣籃子中的第五種貨幣. 看來, 11月份有好消息的呼聲高唱入雲. 

然而, 降息對內銀的淨息差有不利影響, 可以從內銀公佈的經營數據得到引證. 此前, 內地今年分別在3月, 5月, 6月和8月減過息, 建行今年首季和半年的淨息差分別為2.72%和2.67%, 同比分別下跌9個和13個基點. 原因不難理解. 活期存款是銀行相對較低成本的主要資金來源, 由於活期存款的利率本身已經很低, 即使減息, 銀行從活期存款可以節省的利息支出並不多. 以建行半年報告的數據為例, 活期存款佔客戶存款總額高達46.26%, 上半年因著降息, 平均成本率只是下降了0.01%. 但利息收入方面, 因著降息, 公司類貸款和個人貸款的平均收益率分別下跌了0.21%和0.23%. 此外, 內地將進一步發展債券市場, 鼓勵企業透過資本市場融資, 從而減少對銀行貸款的依賴, 這對內銀有深遠影響.



降息對內險股的投資收益也有負面影響. 原因是保險公司持有大量定息工具, 包括債券和定期存款. 以中國人壽半年報告數據為例, 債券配置和定期存款配置比重分別達到41.51%和29.26%. 保險公司持續不斷會收到新資金, 包括舊保單的續期保費和新保單的保費, 再加上定息工具派發的利息以及定息工具到期回竉資金需要再投資, 降息對固定收益資產再投資的收益率非常不利. 

事實上, 中國人壽上半年的淨投資收益率便由去年同期的4.75%下降至4.37%. 根據中國人壽年報, 投資回報率假設從5.1%開始, 每年增加0.1%至5.5%後保持不變. 如果淨投資收益率過低, 便需要靠已實現收益或者通過淨利潤反映的公允價值收益等等. 幸好, 低息環境增加壽險產品的相對競爭力和需求, 有利新保單銷售以致新業務價值的增長. 

此外, 如果降息能夠刺激A股上升, 對內險股的權益類投資組合有正面影響. 以中國人壽為例, 權益類投資配置比例高達16.85%, A股表現勢必影響價差收入甚至當期業績.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6673

陽泉煤業原煤收購價跌破200元 煤炭業開年不利?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6/01/4739963.html

陽泉煤業原煤收購價跌破200元 煤炭業開年不利?

一財網 董來孝康 2016-01-17 11:46:00

跌跌不休的煤炭價格,是“蠶食”煤企利潤最直接的“罪魁。未來短期內,煤炭供過於求的局面難以改變,煤價仍將處於低位徘徊狀態。

煤炭行業開年不利。

1月16日,陽泉煤業(600348.SH)對外發布了一則消息:根據山西省價格事務所出具的認證結論書,2016年第一季度,公司收購控股股東即陽煤集團的三礦、五礦原料煤價格確定為190元/噸(不含洗耗),較2015年第四季度原料煤收購價格230元/噸,下降了40元/噸,變動幅度為-17.39%。

實際上,跌跌不休的煤炭價格,是“蠶食”煤企利潤最直接的“罪魁。行業又該如何應對呢?

安迅思煤炭行業分析師鄧舜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從多位業內人士處了解到,有專家及相關部門提議出臺煤炭行業最低限價措施,以便緩解煤炭行業的脫困壓力。但市場人士普遍不看好煤炭最低限價政策的效果。

連續虧損

作為全國最大的無煙煤生產基地、最大的冶金噴吹煤基地、最大的無煙煤出口基地,陽泉煤業集團有限公司(下稱“陽煤集團”)位列全國煤炭企業十強榜單,也是山西省優勢企業五強之一。

陽泉煤業則是陽煤集團控股的一家上市公司,但由於煤炭行業下遊需求始終低迷,行業產能過剩情況持續,致使煤炭價格”一跌不止“,陽泉煤業的利潤空間也在不斷收窄。

截至1月17日記者發稿,陽泉煤業尚未發布2015年全年業績預告,但去年第三季度報告顯示,2015年1~9月,陽泉煤業營業收入約為133.59億元,同比跌幅接近21%,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約為2.68億元,和2014年前三季度5.13億元相比,降幅逼近48%,幾乎是腰斬的節奏。

然而,陽泉煤業還算是行業里的“佼佼者”,起碼沒有陷入虧損狀態,但可不是所有煤企都能做到這樣,陽泉煤業的控股股東即陽煤集團就是一個虧損案例。

2015年1~9月,陽煤集團的營業收入約為1334.15億元,但凈利潤卻為負數,凈虧額接近3.27億元;同時,2013年和2014年,陽煤集團也分別凈虧5.84億和2.22億元。

大公國際資信評估有限公司在信用評級報告中指出,2013年以來,受煤炭行業持續低迷及鋁業持續虧損的影響,陽煤集團收入有所下降,凈利潤出現虧損。

最讓煤企痛心疾首的是,煤炭行業似乎絲毫並沒有回暖的跡象。《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在與廈門大學能源協同創新中心主任林伯強等業內人士溝通中了解到,未來短期內,煤炭供過於求的局面難以改變,煤價仍將處於低位徘徊狀態。

限價措施不被看好

在虧損邊緣掙紮的煤企,最大的盼頭就是煤價能夠止跌甚至回升,為了讓駛入下跌通道的煤價“剎車”,煤炭行業人士也是費盡了思量。

據安迅思方面了解,有專家提出希望國家出臺煤炭行業最低限價措施,煤炭工業協會也讓“四大家煤企”準備各家的生產成本材料,準備向國家爭取出臺最低限價措施。但目前政府還是傾向於通過市場倒逼改革,讓落後產能退出。

實際上,市場人士也普遍不看好煤炭最低限價政策的效果,因為煤炭行業市場化程度已經相當高了,供需關系決定一切,除了供需關系,不會有任何招數對價格起作用,限價政策甚至遠不如全國煤礦安全大檢查起到的作用大。

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能源經濟研究室主任、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特約研究員朱彤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時就直言,煤炭價格已經市場化了,如果真是要限的話,那又重新回到政府定價;同時,最低限價措施也不能限住價格下跌,因為產量限制不住,煤價自然限制不住。

安迅思方面則認為,由於煤炭行業多數是國有大型企業,煤炭職工人員眾多,因此國家對煤炭行業向來都比較重視,相關部門建議國家出臺煤炭最低限價措施也與此有關。

但上述接受記者采訪的市場人士以及安迅思方面,都認為煤炭行業最低限價措施,顯然與近期政府一直強調的供應側改革以及通過市場倒逼產能退出背道而馳;所以預計出臺煤炭最低限價措施的難度非常大,最終或是以強調煤電長協合同的價格和執行力度為主。

編輯:王佑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2704

萬達院線人事變動 官方回應:不會產生不利影響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6/0217/154292.shtml

導讀 : 公告顯示,葉寧是因個人原因辭去公司董事職務,並稱其離職不會對公司日常經營和管理產生不利影響。

i黑馬 2月17日消息,昨日晚間萬達院線發布公告稱,公司董事會於2016年2月15日收到公司董事葉寧遞交的書面辭職報告。

資料顯示,葉寧於2002年加入萬達集團,2008年出任萬達院線總經理,2013年任萬達文化集團副總裁。

公告顯示,葉寧是因個人原因辭去公司董事職務,並稱其離職不會對公司日常經營和管理產生不利影響。

同日,萬達院線副總裁、財務負責人許承寧提交書面離任申請,許承寧因工作變動原因,提請不再擔任公司副總裁、財務負責人職務,並將不在公司擔任任何職務。

附萬達院線公告:

關於董事辭職的公告

本公司及董事會全體成員保證信息披露內容的真實、準確和完整,沒有虛假記載、誤導性陳述或重大遺漏。

萬達電影院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公司”)董事會於2016年2月15日收到公司董事葉寧先生遞交的書面辭職報告。

葉寧先生因個人原因辭去公司董事職務。根據《公司法》、《深圳證券交易所中小企業板上市公司規範運作指引》等法律、法規以及《公司章程》的相關規定,葉寧先生的辭職自辭職報告送達董事會時生效。葉寧先生辭去董事職務後,將不再擔任公司董事會專業委員會委員及其他職務。葉寧先生的辭職,不會對公司日常經營和管理產生不利影響。

公司及公司董事會對於葉寧先生在擔任公司董事期間為公司發展所做出的貢獻表示衷心的感謝!

特此公告

萬達電影院線股份有限公司

董事會

2016年2月17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5686

九成出租屋沒報稅,不利房客、國庫 蔡英文房市第一槍:要逃稅房東現身

2016-03-07  TCW

台灣房東不繳稅、租屋市場淪地下經濟,是業界公開秘密,蔡英文的新政從稅制下手,能讓隱形包租公浮出枱面?

美濃大地震衝擊購屋信心,加上房地產景氣疲軟,房市掀起「轉買為租」風氣。然而,租屋這個年產值高達兩千億元的市場,今年將有重大變革。過去長達半世紀沒有專法管制,淪為「地下經濟」;現在,準總統蔡英文的房市政策,首要之務就是揭開這一大黑洞。

根據新政府的房市政策白皮書,未來房地產政策的四大補帖,包括都市更新、物業管理、租屋市場與社會住宅,每年總產值含金量高達一兆元,約GDP七%。其中,看似無關痛癢的租屋市場,潛藏嚴重漏洞。舉例來說,北市一戶三十坪老公寓出租,租金兩、三萬元,單筆稅收金額小、市場經濟規模不大,卻是租稅市場的毒瘤。房東逃漏稅、房客難以依法申報租金扣繳稅額,長此以往,貧富差距越大。

過去,缺乏專法國庫稅收每年少約一百億

「這個(租屋政策)影響最大,關係到房東跟房客,有房子、沒房子的,至少一、兩百萬戶受影響,」蔡英文的房市政策白皮書執筆人、民進黨智庫土地及住宅政策小組召集人花敬群說。

蔡英文推出的租屋新政,最大變革就是調整租金稅收制度與制定「租賃專法」。

經營租屋市場二十餘年的永勝租售市場執行長徐銘達說,台灣房東不繳稅、租屋市場淪為「地下經濟」,已是業界公開的秘密,除非出租商用不動產,租客必須向政府登記營業使用,房東才會如實申報;否則,這些個體戶房東多半認為租金是淨收入,報稅能躲就躲。據永勝租售市場訪談租客,發現至少九成以上的出租住宅都沒報稅。

房東坐收租金不報稅,遭殃的除了國庫,還有房客。政府提供房客每年最高十二萬元的所得稅房租支出申報扣抵,以及部分縣市政府提供租金補貼,若有意申請,須提供租賃契約與匯款紀錄等資料。崔媽媽基金會社會事業處處長張艾玲分析,有些不誠實報稅的房東,甚至要求房客簽名畫押「不申請報稅」,若堅持申報,就要漲房租,等於變相轉嫁稅金。雖然此舉牴觸現行稅務法令,若真鬧上法院,房客仍站得住腳;但多數房客擔心漲租金或是與房東鬧翻而無家可歸,仍可能乖乖就範。

據財政部統計,全台擁多屋者不在少數,擁兩棟以上房產有兩百萬戶以上、三棟則有近七十萬戶、四棟以上有近二十八萬戶,甚至九棟、十棟都還有兩萬戶左右。這些住宅是否出租?租金多少?都欠缺管理機制。

未來,擬採租金單獨課稅稅率降至5%,逃稅重罰

地下房東猖獗主因在於,目前租金收入與綜合所得稅合併課徵,所得高的包租公,稅率最高達四五%,但查核機制並不嚴謹,沒被抓到就一毛錢都不用付,讓房東抱持查到再繳的僥倖心態。

台北市國稅局副局長王階琛畑三口,國稅局在轄區設置有稽核單位,但面對無所不在的個體戶房東,受限人力,實在很難挨家挨戶逐一訪查。目前對租金逃漏稅採「例外管理」,每年五月報稅結束,稽查稅務發現申報租金明顯不符合當地行情,或接獲舉報,才會發文要求到局說明。

「沒有人喜歡逃稅,只要稅課得合理。不然一看到這麼高,很多人乾脆不報了,」花敬群表示,未來將釋出租稅優惠,預計將租金從綜合所得稅中分離出來,租金扣除出租成本後,以實際獲利的五%到一0%課稅,比原本併入綜所稅的五%到四五%來得低:但同時提高持有稅,打擊大量囤房者。

此外,未來出租住宅的房屋稅與地價稅,也打算比照自用住宅的稅率課徵,前者與最高稅率相比,只剩原本的三分之一:後者剩原本的五分之一。花敬群表示,這兩項稅收政策改變,都是為了讓房東願意浮出枱面,提高閒置空屋出租意願,以活絡租賃市場,舒緩目前社會住宅供不應求的困境。

「現在房價這麼高,有一群人就是永遠買不起房子,鼓勵愛心房東把房子拿出來租,至少讓更多人租得起、租得到房子嘛!」徐銘達認為,此舉若奏效,政府將從原本收不到稅,到至少多收回一百億元稅收。但棍棒與胡蘿蔔必須同時啟動,提高租稅誘因外,還須搭配重法。他建議,設立房客檢舉獎金,提倡房客主動檢舉房東,逃稅者重罰。

但新政易引發「稅金轉嫁租金」的風險,崔媽媽基金會執行長呂秉怡說,短期內確實可能造成租金調漲的「必要之惡」,但長期仍將回歸供需原則,房東想開高租金,也要看市場埋不埋單。地下房東能不能浮出枱面,影響的不僅是稅收,也關係到蔡英文開出的房市第一槍,能不能命中目標,解開租屋市場不合理的「常態」,還給租屋者公道。

撰文者王柔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8281

創業團隊在執行上不利?看看是不是這兩個方面出了問題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6/0311/154646.shtml

導讀 : 只有10%的戰略能夠被有效的執行。戰略不能被有效執行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中高層團隊的問題。

一位企業的董事長跟我說,最近春暖花開了,萬物生發,他對企業的戰略也經過了相當一段時間的思考,認為是時機帶領團隊全速前進了。但是,他對團隊的執行力很擔心。他以前的經驗是——定了幾件重要的事情,大會小會也講了幾次,但是後面的執行不是縮水打折,就是石沈大海。

這種情況在企業其實相當普遍,有一項調研結果——只有10%的戰略能夠被有效的執行。戰略不能被有效執行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中高層團隊的問題。

我見過執行力強的團隊,老大講了個話、布置了一項工作,會議一結束,下面的部門頭兒立馬就開始帶領大家幹了。老大沒講到的,他也能根據領會的主要意思,做更細致的工作布置。哪怕有時老大想法變了,那是二話不說轉個方向帶領大家再推進。總之,這些公司的中層很明白的自己的角色——幫助老大把事情落地,看到結果。往往這些公司在市場上的戰鬥力比較強。

那麽,怎樣才能確保自己的團隊屬於執行戰略那10%呢?這需要從老板自身和中層團隊兩方面來審視、改進。

在老板層面,首先要考慮的是,這個方案是否在本公司具有可行性?有些想法確實高屋建瓴,但是缺乏可執行性,團隊也一樣不願意做。

比如一個老板說XX公司都成功了,我們不比別人差,做一個XX也沒有問題。但是,別人成功不意味著你就會成功。蘋果和谷歌到現在都沒有拿下社交領域,這不能簡單概括為人和努力的因素。

老板要保證思考的戰略具有可執行性、具有高度可執行性、而且是比過去的方案更具有可執行性。新的戰略應該確保每個參與者都能取得更高的投入產出比,執行起來更愉悅,效果也更好。這樣,大家才會有幹勁。思考正確的時候,就會發現團隊一氣貫穿,勢如破竹。如果戰略不對,哪怕是戰略難度提高導致執行困難,也會遭到大家的抵觸。

實際工作中,大家往往會把員工當成下屬,忽略他們的感受以及做事的可執行性,結果會遇到抵觸。如果把中層團隊也當作用戶,去思考怎樣讓他們效率更高、做事更好,給出的方案就會更有執行力。

如果確認戰略本身沒有問題,就要組合一個能打仗的中層團隊了。毋庸置疑,如果團營長不能打仗,這支軍隊基本是廢的。

那麽,如何打造一支能打仗的中層團隊呢?

首先,要選好人。

能做好中層幹部的人的特質一定是責任心和榮譽感比較強。老大布置下來的任務,他首先認為一定要想辦法把它做好了。不然,睡覺都不踏實。心態從容,做事認為差不多就行的人,帶不出能打仗的隊伍。

其次,要嚴明紀律。

郭士納說,員工只會做被檢查的,不會做被期望的。在一支隊伍塑造紀律的初期,就得一把手親自上手。事情不分大小,遇到了就堅決糾偏。我在聯想工作的時候,有一次給一位副總裁發郵件忘了寫標題。這位副總裁專門打電話過來給我指出這件事,說這在聯想是不被允許的。自此以後,我每次發郵件都會心里冒出一個聲音—— 標題寫沒寫?

再次,要懂得授權。

在中層做的好的時候要毫不猶豫的把他們推到前臺,為之鼓掌。大會小會要講這些些優秀的案例。也要大膽任用執行力好的中層幹部,這樣他們的行為就會帶動一批人。

最後,要建立透明、有人情味的組織文化。

平時老大要多和大家溝通,講講自己最近的想法、感悟。這樣,中層就會更了解公司目前的情況和老大的思想動態,在處理問題和推進事情的時候把握的就會更加準確。老大也要花時間和大家建立一些私人關系,這樣組織的凝聚力也會更強。

這樣,先確定正確的戰略;戰略定下來後,就會有一批強有力的中層幫公司承接著,並最終落地,做出結果。

標簽 創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8750

香港仲裁扭轉燦星不利:“中國好聲音”保住了?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31976.html

就在前日(6月20日)晚間被北京知識產權法院裁定停止使用“中國好聲音”等名稱的燦星公司,在不到兩天的時間內突然來了個大反轉。

今日(6月22日)中午,香港國際仲裁中心仲裁庭裁決:駁回Talpa對其擁有“中國好聲音”五個中文字節目名稱的宣告要求, 駁回Talpa對臨時禁制星空傳媒和夢響強音(以及通過其臨時禁制燦星制作和浙江衛視)使用“中國好聲音”五個中文字節目名稱(以及制作新節目)的救濟請求。這也意味著燦星制作的《中國好聲音》節目可於今年7月在浙江衛視按原名播出。不到48個小時內,燦星與唐德均經歷了從天到地的“過山車”。雖然唐德影視(300426.SZ)在前日的仲裁中靠著“小聰明”小勝一把,但此次仲裁或將徹底扭轉對燦星不利的局面,“中國好聲音”的名稱將落於燦星手中。

Talpa、唐德或無緣“中國好聲音”名稱

香港國際仲裁中心仲裁庭針對5月6日Talpa向該仲裁庭提交的《宣告式救濟和禁制救濟申請書》,基於6月12日全日的香港聆訊,作出明確裁決:駁回Talpa對其擁有“中國好聲音”五個中文字節目名稱的宣告要求, 駁回Talpa對臨時禁制星空傳媒和夢響強音(以及通過其臨時禁制燦星制作和浙江衛視)使用“中國好聲音”五個中文字節目名稱(以及制作新節目)的救濟請求。這也意味著燦星制作的《中國好聲音》節目可於今年7月在浙江衛視按原名播出。

早在今年5月,Talpa就向香港國際仲裁中心提出申請,請求宣告其擁有“中國好聲音”的五字中文節目名稱。在香港國際仲裁中心尚未作出裁決之前,唐德影視又在北京提出相同內容的訴前保全。現在看來,昔日唐德影視在北京提出訴前保全之時,並不確定Talpa是否擁有“中國好聲音”的五字中文節目名稱。

“The Voice of…”的模式及所有相關權利皆由Talpa授權給唐德影視。根據今日香港國際仲裁中心的裁決,Talpa本身並不能確定擁有“中國好聲音”的五字中文節目名稱,所以其對唐德的授權可能致使無效。燦星制作副總裁、“好聲音”宣傳總監陸偉表示,會在法律允許的範圍內把香港國際仲裁中心的最新裁決結果,作為證據提交給北京知識產權法院申請複議,請他們在新證據的基礎上作出裁決。

燦星方面引述法律界人士分析稱,當時Talpa與星空傳媒簽訂的一到四季的版權合同中註明,雙方如果產生任何爭議,適用英國法,排它采用香港國際仲裁中心方式解決。因此,Talpa才會在香港仲裁庭就《中國好聲音》中文節目名稱提出仲裁。而這一仲裁結果將直接影響Talpa新的授權方(即唐德影視公司),因為Talpa如不擁有該節目中文名,唐德主張保全該名稱的基礎已不存在。這不是香港法律和內地法律的區別問題,而是作為模式授權主體的Talpa公司完全可能根本無權使用《中國好聲音》電視節目中文節目名的問題。

星空傳媒和夢響強音表明《2016中國好聲音》不是英文名為《The Voice of China》 電視節目第一至四季的授權延續。《2016中國好聲音》是一部具有原創模式的新節目。

唐德遭遇“大逆轉”

對於香港國際仲裁中心仲裁庭的裁決,最悲傷的莫過於唐德影視了,在高興了不到48個小時後,被燦星公司實現大反轉。

6月20日,對於燦星而言,可謂是悲喜交加的一天。“2016中國好聲音”剛剛在嘉興如火如荼地開啟首場錄制;而在北京知識產權的法庭上,裁判結果卻責令燦星全面停止使用“中國好聲音”、“The Voice of China”字樣的節目名稱及相關註冊商標。

前日晚間,北京知識產權法院應《中國好聲音》版權擁有方浙江唐德影視股份有限公司的請求,做出訴前保全裁定,責令上海燦星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及其相關方:立即停止在歌唱比賽選秀節目的宣傳、推廣、海選、廣告招商、節目制作過程中使用包含“中國好聲音”、“The Voice of China”字樣的節目名稱和相關註冊商標。

需要註意的是,此次北京知識產權法院的裁定屬於訴前保全裁定,這是唐德影視玩的一個“小聰明”,由於燦星公司在引入Talpa公司的綜藝節目“the voice of …”模式時,與浙江衛視方面共同商議確定中文名為“中國好聲音”,然而,當今年年初Talpa公司將“the voice of …”模式版權以四年6000萬美元的價格轉授給唐德影視。然而對於“the voice of …”模式版權的中文名稱是否屬於Talpa公司尚存爭議,唐德影視眼看著燦星基於原有好聲音的班底重新制作的一檔同類節目中又要用“中國好聲音”的名稱,於是向北京知識產權法院做出訴前保全裁定,即暫時禁止燦星使用“中國好聲音”這一具有版權爭議的名稱。

據悉,唐德方面還表示,會堅決捍衛公司的合法權益,已經決定在30日內正式起訴相關侵權方。然而,隨著香港國際沖裁中心仲裁庭的裁決,唐德影視並不確定擁有“中國好聲音”名稱的版權,唐德影視也就無權起訴燦星了。第一財經記者聯系唐德影視相關負責人,該負責人拒絕對此做任何評論。

娛樂法律師王勇慶表示,唐德起訴燦星的原因:唐德之所以可以起訴燦星,是因為獲得了商標獨占許可使用權,由Talpa轉讓的,現在香港國際仲裁中心駁回了其申請的臨時禁制訴求,間接說明Talpa不完全享有“中國好聲音”五個中文字的商標權。也就是說唐德也不能完全享有“中國好聲音”的所有權利。如果將來唐德影視制作名稱為“中國好聲音”的電視娛樂節目,可能侵犯燦星公司的商標權或者構成不正當競爭,局面存在逆轉可能。

不過,目前來看,燦星要繼續使用中國好聲音恐怕還需要內地法院裁決。國浩律師事務所知識產權-影視傳媒法務部諸如趙崢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目前來說,北京知識產權法院的裁定依舊有效。境外裁決需要經過中國法院承認才生效,需要一漫長的過程。鑒於中國法院已作出裁定,法院不會承認香港的裁決。但我個人同意香港裁決的觀點。”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1989

房價中西部第一不利制造業壯大 合肥要出手調控了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31600.html

房價節節高之後,二線城市也面臨著政策收緊的壓力。今年以來二線樓市“四小龍”中房價上漲最猛的合肥也要出手了。

據合肥媒體報道,6月21日,合肥市土地管理委員會召開第五次主任會議,合肥房產局、招商局、土地局、財政局等近20多部門參加會議。會上明確合肥不會出臺限購政策,但是會出臺差別化信貸政策,比如首付門檻提高,地王一個月內付清地款等。

合肥房價中西部最高

此次政策收緊的一大內容是實施差別化信貸政策,居民家庭首套房(未購置過)申請商貸最低首付比例仍為25%。部分情形下,申請商貸首付款比例提升至40%或60%。

在土地供應方面,“合肥市2016年下半年每月居住用地供應面積原則上不少於1000畝”、“實行差異化供地政策,在住房價格較高、波動較大區域,增加用地供應”。此外,合肥將提升居住用地競買保證金至不低於參考總價的50%、“縮短居住用地的土地出讓金繳納時限”、“取得用地價格超過當地歷史最高成交單價(或樓面地價)的,房企須在合同簽訂後1個月內一次性付清”。

中原地產首席市場分析師張大偉對第一財經分析,合肥政策收緊意味著,過去全面寬松的趨勢已經出現了變化,在市場分化的基礎下,調控政策也開始了明顯的分化,托底蓋帽開始出現,這種情況下,房價上漲較快的城市,包括部分一二線及輻射區都出現了約束性的政策。未來房地產調控政策將不僅僅是分城施策,更多的將會升級到“一城一策”。

值得註意的是,合肥也成為新一輪樓市調控中,第一個政策收緊的中西部城市。自去年底以來,二線省會城市合肥房價快速上漲,與廈門、南京、蘇州三個沿海發達城市被媒體並列為二線樓市“四小龍”。

根據中國房價行情平臺的數據,5月份,合肥的房價均價達到11503元/平方米,房價已經超過武漢,成為中西部地區房價最貴的城市。在增速方面,5月房價同比增長了47.69%,僅次於深圳,位居全國第二。若按行政區來看,合肥的經開區增速達到了49.68%,包河區增長了49.01%,蜀山區增長了48.52%。這三個區都在合肥中心區的南部,向著巢湖的方向。

不光是市區,合肥轄下的長豐、肥東、肥西三縣樓盤備案價也已過萬,且部分熱門樓盤備案價直逼兩萬,肥西原樹提香備案價高達19937.46元/平方米。早在今年4月底的土拍中,合肥城建以1490萬/畝拿下肥西20166號地塊,高達10159.04元/平方米的樓面價使肥西的樓面價在三縣中率先破萬元大關。

易居研究院智庫中心《全國70城住房庫存報告》顯示,合肥房地產市場的庫存去化周期僅為2個月。而易居研究院智庫中心《全國70城住宅價格指數報告》顯示,合肥房價近幾個月均在全國前二的位置,房價上漲壓力異常大。

房價過高對制造業不利

盡管近年來合肥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發展前景是合肥房價上漲的重要支撐,但上漲過快、過高的房價反過來可能影響到了當地的經濟社會的發展。

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後,隨著沿海的勞動力和土地等各種成本要素的提高,沿海的大量產業轉移到中西部地區,其中,長沙、重慶、武漢、合肥等省會城市(直轄市)都成為沿海制造業巨頭落腳的重要基地,在產業轉移落戶的同時,這些城市經濟也實現了快速發展,成為近年來我國經濟發展最快的城市。

例如,2015年,合肥經濟總量超過福州和長春,位居全國省會城市第十二位,十年來趕超了8個省會城市,這其中,沿海產業的制造業轉移落戶是經濟高速發展的一大因素。

由於緊鄰長三角經濟發達地區、承東啟西的地理位置、較低的綜合成本、良好的高教資源、以及安徽充足的勞動力資源等優勢,加上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的獲批和建設,作為該示範區的核心城市,合肥吸引了美菱、榮事達、海爾、格力、長虹、美的、華淩、三洋等家電巨頭落戶,並一舉發展成為全國最大的家電制造業基地。

制造業的發展壯大對合肥區域經濟快速發展至關重要。合肥市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15年全年生產總值(GDP)5660.27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0.5%。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63.43億元,增長4.4%;第二產業增加值3097.91億元,增長10.6%;第三產業增加值2298.93億元,增長11.0%。盡管第三產業增速較快,但就總量而言,二產仍占據合肥GDP的55%,對合肥區域經濟的發展十分重要。

而且,與東部沿海地區的北上廣深和杭州廈門等一二線城市逐漸依靠三產拉動不同,在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合肥仍需要通過二產的發展,逐步做大城市經濟和人口規模,帶動安徽的工業化和城鎮化的進程。

數據顯示,作為一個戶籍人口接近7000萬的農業大省,目前安徽城鎮化率仍明顯低於全國平均水平,工業化和城鎮化仍有很大的空間。作為安徽的單極核心城市,省會合肥將起到非常重要的帶動作用。

但目前合肥主城區人口僅為330多萬,在中西部城市中不僅遠不如武漢、成都、重慶、西安四大區域中心城市,也不如鄭州、長沙、昆明等城市。也就是說,未來通過工業化進程的加快,才能帶動合肥城市經濟的做大做強,從而提升整個安徽的城鎮化水平。

上海易居智庫研究中心總監嚴躍進對第一財經分析,制造業的發展需要一個較低的綜合成本環境。房價上漲過快、房價過高,盡管地王頻出,政府賣地收入賺得盆滿缽滿,但同樣也會造成房租等各種生活成本的提高,進而會阻擋年輕人流入的步伐,從而影響當地經濟的發展。

尤其是,與合肥同類型的城市,如長沙、重慶等近年來經濟高速發展的中西部城市,也是依托得益於制造業的快速發展。而重慶、長沙等地供應充足,房價一直維持在較低的水平,為實體制造業發展提供了較好的外部綜合成本環境。一旦合肥房價上漲過快、過高帶來綜合成本高企,那麽未來合肥在與同類型中西部城市的競爭中就可能處於不利的位置。

合肥也已意識到了這種風險。合肥市主要領導近期就曾表示,合肥房地產要加強調控,防止過快增長。否則,房價擡高了城市門檻,無形中也影響城市的競爭力。

在信貸收緊的同時,合肥正在積極加大土地供應的力度,嚴控土地溢價。嚴躍進認為,信貸收緊是合肥樓市收緊的一個關鍵性標誌,由此也開啟了二線城市政策收緊的信號燈。信貸收緊必然帶來市場交易的下滑,對於房價的抑制有積極的作用。信貸收緊、市場降溫後,也為後續增加樓市供應、穩定房價提供了緩沖時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207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