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1500亿LED产业图谱:外资鲸吞70%利润

http://www.21cbh.com/HTML/2010-8-30/xMMDAwMDE5NDcxMA.html

“掌握外延片和芯片等核心技术及制造的企业,占据了整个链条的70%利润。”8月26日,中国照明电器协会半导体照明专业委员会主任唐国庆向记者勾 勒了一幅LED产业的盈利图谱,“即便在剩余的30%利润中,还有20%被芯片封装企业拿到了,只余下10%留给了终端应用环节”。

但终端应用却是绝大多数国内LED企业聚集的领域。

据 LED产业研究机构——LEDinside的统计数据,截至2009年底,仅珠三角地区就有1300多家从事LED中下游业务的企业,其中深圳就有超过 900家。超过九成的本土LED企业要在这10%的利润里相互搏杀争夺,市场困境可想而知(详见本报2010年7月19日报道《“90%LED路灯企业亏 损”调查》)。

唐国庆的另一个身份是科锐(纳斯达克:Cree)中国区总经理。与日亚、欧司朗、飞利浦等并称全球四大LED芯片巨头的科 锐,正是这“70%利润”的既得利益者之一。科锐刚刚公布的截至2010年6月30日的年报预估数据显示,其2010财年营收达到8.5亿美元,同比增长 53%;净利润增长402%至1.523亿美元。

外资LED中国盛宴

“中国LED照明市场是科锐收入增长的重要因素。”8月26日,科锐全球战略和商业拓展业务副总裁Christopher M. James对记者强调,科锐已计划将LED产业重点转移到中国,该公司2010年约1.67亿美金的投资计划中的绝大部分将在中国使用。

就在去年11月,科锐在广东惠州投资20亿元人民币建立了芯片生产基地,该生产线预计将于今年12月全面启动量产,届时日产能将达到150万颗。

Christopher M. James认为,科锐在华销售高速成长并获得超额利润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因素:其一是科锐具备完整的LED产业链布局,覆盖了从材料到外延片、芯片再到 封装和照明解决方案的全部产业流程;其二是科锐持续加大在华投资,在贴近市场和客户的同时,还具有税收优势。中国海关目前对每颗LED芯片加收20%的进 口关税。

科锐财报显示,2010财年,亚洲市场营收占其总营收约2/3,其在中国大陆以及香港的营收增长高达100%。

唐国 庆指出,即便是在上游核心的外延片、芯片制造领域,也不是所有企业都能享受高利润率。目前全球LED专利核心技术主要掌握在上文提及的四大巨头手中,技术 垄断优势使这几家核心企业能够获得超额利润。而放眼中国大陆,具备LED芯片生产能力的企业仅62家,即便算上有大规模封装能力的企业,布局产业链中上游 的也不过几百家。

“90%的LED企业亏损有点夸张,最近国内资本市场上几家代表性的LED企业,报告出的利润率都很好。”唐国庆认为,国内LED企业的亏损现状,还是要从产业链布局和企业战略规划上找问题寻出路。

对 于国内布局在LED上游的企业,唐国庆分析指出,比如三安光电(600703.SH)做红黄光产品利润就低,调整做蓝绿光以及汽车前照产品利润率就明显提 高。再比如士兰微(600460.SH)、武汉华灿,以前只有芯片生产线,外延片需要外购,降低了产品利润率。而两家企业年初都纷纷融资扩产,具备了外延 片和芯片的产业链制造优势,利润率自然向好。

“对于国内的芯片封装企业来说,应该讲是90%都赚钱的,只是生产良率决定了利润率的高低差异。”唐国庆表示,所谓90%企业亏损的概念,应该是集中在LED产业链末端的应用市场。

1500亿元市场

“无 论是最先应用的环境光照明,还是迅速增长的汽车照明和LED TV等显示光源,中国无疑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LED照明应用市场。”LED产业研究中心主任张小飞表示,在LED全彩屏、LED交通信号灯、太阳能LED 灯以及LED景观照明的产量上,我国目前都已是世界第一。

预计到2010年我国LED销售产值将突破1500亿元,这一数据是2008年的两倍,并以每年30%的速度高速增长。

“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正成为全球最大的LED秀场,世博园区也正成为全球最大的LED示范区。”8月25日晚,上海世博园特别邀请园区夜景照明总规划师、总设计师、同济大学建筑学院郝洛西教授带领新闻媒体夜游世博。

郝洛西表示,目前世博园区内使用了10.5亿颗LED芯片,世博场馆室内照明光源中约有80%采用了LED绿色光源,相较于普通白炽灯省电达90%左右,“这样大规模的集中示范显示LED在未来城市建设中的应用是多么广泛,市场潜力是多么巨大”。

“在产业规模和市场应用上,中国无疑已经是LED大国。”Christopher M. James在赞叹中国市场巨大的同时也指出,中国LED企业在技术上与欧美日顶尖企业尚有3-5年的差距,这也直接导致了国内企业目前还很难在奥运、世博这类高端项目上博取超额利润。

Christopher M. James表示,室外景观照明对于上游投资、技术、人才和专利的要求都很高,并非简单的前期去拼个低价标案、建造时装上去就能解决,技术不达标、质量不过关,后期的维护服务就是大麻烦,这也是很多国内照明企业在这个市场亏钱的原因所在。

“就中国的LED产业来讲,面对政策、市场、资本等多方诱惑,愿意在技术、管理人才上踏踏实实投入的企业不多。”iSuppli半导体产业高级分析师顾文军指出,一两家企业不在研发上投入可以说是生存所迫,整个行业都缺乏技术人才储备的话就很悲哀了。

他认为,中国的LED光源起步晚、技术不成熟,于是众多LED照明企业为了保住自己的“品质”就都去进口国外光源,这势必形成技术依赖,“也就别眼红人家拿走那70%的利润”。

补贴模式摸索

“在 国家低碳政策、政府财政补贴、开发区政绩导向下,国内LED未走先跑,大规模上马室外照明的路灯、景观灯,其实这个方向是错的。”唐国庆认为,任何企业的 发展都是要遵循市场规律的,国内LED企业起步晚、积累少、投入有限,目前产品也主要集中在小功率中低端领域,而路灯景观照明则是大功率领域并涉及自然环 境、电流浪涌、稳定性衰减性等众多方面的问题,现阶段的国内企业鲜有能力全面满足。

对此Christopher M. James也表示赞同,他认为中国企业应该优先从技术及适应度要求相对较低,且具备一定市场需求的商业、酒店等室内照明做起。

“选好芯片、做好灯才有出路,以廉价为基础急功近利拼市场死路一条。”唐国庆表示, “拼价格不是出路,再便宜也低不过荧光灯,卖LED的价格质量不过关,产品自然没人要。”

唐 国庆也赞同国内企业应把眼光转向商业照明市场,因为相对于路灯景观等室外照明,室内照明等行业应用的技术难度相对较低,性能、稳定等方面要求相对成熟,比 如在商场、酒店以及一些小型室内景观照明等应用领域,国内企业现有的技术和人才积累,足以为这类市场提供性价比很好的产品。

“在照明领域推广LED需要循序渐进,尤其应该选择与现阶段LED技术相匹配的照明场所进行应用。”中国照明学会室内照明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任元会表示,目前在道路照明推广LED其技术尚未完全成熟,因此可以在一些支路、小区道路上先试行推广,不要一开始就一拥而上。

此外唐国庆指出,在政府产业扶持政策上可参照日本等国家的具体实施细则,对采用LED商照的企业给与碳排放额度折算后的现金补贴,这样可在市场环境下用经济杠杆推动商业企业首先大规模应用LED照明,以促进国内LED照明企业获得合理利润并持续加大自主技术生产投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693

府城小布丁 鯨吞七成市占秘訣

2013-05-27  TCW
 
 

 

一顆渾圓的雞蛋,一杯濃醇的鮮乳,還有清澈的冷泉,排列組合之後,能創造出什麼?

答案是,一粒粒柔軟滑順的布丁,堆疊出台南上百個商家的「布丁產業」;在台南,每天賣出數十萬顆布丁、奶酪,匯集成一年約三億元的產值。如果再算上同樣自台南起家、台灣市占率七成的統一布丁,這一數字還更突破十億元。

三億元的產值或許稱不上是大產業,但在台南,布丁奶酪業者已有上百家,人均年產值可多達兩、三百萬元,追平不少上市櫃公司;動輒五成以上的毛利率,更教許多電子公司自嘆弗如。

來到台南市安平路,順著路旁的運河一路往西,很快就能抵達安平港,這裡是人氣最旺的旅遊景點。午後,人群在依蕾特布丁的店門外排起了隊,如果是週末,一天就能有一千二百個顧客,他們不是一個、一個布丁買,而是一箱、一箱的提貨,做為到此一遊的府城伴手禮。

沿著路再往下走,紅磚布丁、阿布丁丁、韓金婆婆、銀波布丁等品牌全數到齊。全台灣知名的布丁奶酪品牌中,多達十來個都出自台南市,全台市占率超過七成;愛好地方美食的饕客們,為此暱稱台南是「布丁的故鄉」,更有網民吃遍台南布丁,細心品嘗後爭相寫出食記。

二○○四年,因為依蕾特布丁在網路引發搶購風潮,台南布丁第一次走向全台灣,不過當年台南布丁的產值僅約六、七千萬元;一個個後起之秀傾巢而出後,今年總產值已成長四倍、約有三億元。

一家年營收一千五百萬元的布丁公司,一天就得用掉八十公斤的雞蛋,整條供應鏈在台南也應運而生。

但許多饕客不知道的是,布丁在台南,原就饒富歷史意義。

百餘年前、日治時期,小火車運來的蔗糖在安平港裝船,等著出口到日本,而台灣的第一顆布丁,也因為這個港口上了岸。好吃甜食的日本人,把布丁的手工製作技巧傳到了台南,加上了本地產出、熬製的焦糖,成為大街小巷冰果室均售的人氣甜點;剉冰裡加一顆焦糖雞蛋布丁,到現在都是最流行的吃法。

過去十年裡,台南布丁從地方特色甜點,變成全台網路人氣伴手禮;從依蕾特一個品牌獨領風騷,到現在的各家爭鳴,卻沒有因為競爭者輩出而走上「蛋塔」暴紅、暴跌的老路子,下列幾個原因是決勝關鍵。

關鍵一:會行銷》故事感人,賦予品牌靈魂

一個品牌被賦予感人的故事後,彷彿也有了靈魂,更容易在網路上被記憶與傳閱。這種現代行銷手法,廣為古都台南的布丁業者所用。

開啟風潮之先的,是依蕾特創辦人方穀派為食不下嚥的女兒,製作營養補給品的用心,因而調製出讓依蕾特一炮而紅的鮮奶酪;韓金婆婆的出現,則是老闆娘韓麗玉為了照顧失智母親,並且鼓勵汽車保養廠生意失意的丈夫,在廚房裡憑藉幼時母親的教導而開發出的豆腐酪。吃下一口布丁、一口奶酪,似乎也嘗到了老闆最初給家人的用心。

歷史底蘊則是另一種說故事的方式,台南布丁品牌鼻祖──銀波布丁的創立,能追溯到七十四年前的日治時期,家族中一位在日本學習烘焙技術的長者,將特殊的製作方法代代相傳下來,保存舊時的獨特滋味。台南另一個著名美食景點──莉莉冰果室,用的就是銀波布丁,因而經常吸引網民朝聖。

關鍵二 :敢創新》食材進化,蒸煮烤口味多

如果布丁與當年的蛋塔一般,走遍全台的口味都一樣,那恐怕布丁產業也無法發展成如今的百家爭鳴。雞蛋、水、鮮乳、水果等原料,添加與不添加,有多種的排列組合,製作方式更是或烤、或蒸、或煮,各家以台南古早味的雞蛋布丁為主題,再從中變化出同樣是冰涼柔滑,口感特色卻不盡相同的甜品,猶如細胞分裂再進化。

舉例來說,依蕾特起家的奶酪產品強調不加一滴水,而五十年老店金芳布丁鎮店之寶「金皇布丁」,卻是標榜山中放養的日本雞蛋、自然冷泉與初鹿鮮乳而成。韓金婆婆則是加入可當藥材的杏仁,從奶酪到杏仁茶、冰品一應俱全,讓消費者不僅可以攤攤吃、還能各有千秋。

網路暴紅小店福吉雅,則完全捨棄奶油,全靠雞蛋自身的特性讓布丁凝結成形,因為強調天然食材,就連外島不少醫護人員,都透過網路訂購產品。顧客中也出現一個特殊族群:癌症末期、因為化療難以吞嚥其他食物的病患,老闆娘蔡函娟感慨的說,好幾位癌症病患的最後一程,就是與福吉雅布丁相伴。

關鍵三:差異化》把餅做大,各自巧妙出招

方穀派說,布丁因為口感柔滑冰涼,原本就比濃郁的蛋塔討喜。不過,這麼多品牌要共存與市場上,還能一起把餅做大,靠的是後進者各自取不同的市場區隔。觀光牌開發實體通路:十年前依蕾特一夕暴紅,低溫宅配加團購,是公司成立前八年唯一的營收命脈。不過方穀派認為,團購的潮流遲早有一天會退燒,新鮮感也會逐步減少,因此五年前依蕾特改打「觀光」牌,在安平路自設門市,搶攻台南訪客商機,產品也在高鐵7-Eleven門市銷售,現在,實體通路的銷售占整體營收五成,已超過當年起家的團購模式。

外型做文章搶眼吸金:想要差異化,外型也能做文章。台南布丁多是圓杯造型,紅磚布丁卻是方形如磚,行政統籌郭峰成說,公司二○○六年開賣時,就特別鎖定中高階送禮市場,從布丁杯、舀杓到包裝紙盒都特別設計,紅黑色的強烈對比,還贏得經濟部的設計獎項,因而吸引許多企業訂購做為節慶贈禮。

走喜宴辦桌甜點路線:而年營收一度超過五千萬元的阿布丁丁,則走出喜宴「辦桌」、飯後甜點這條路,曾經高達四成的營收都由此而來;現在就連老大哥依蕾特也來搶攻,營收貢獻度近一成。

前進對岸?》加盟高風險,須步步為營

隨著台南布丁奶酪的名氣響亮,就連對岸台商也來爭取加盟。然而,許多台南布丁老闆對開放加盟則是望之卻步,阿布丁丁是個鮮明的例子。

阿布丁丁台灣區執行長陳威良,兼任中小企業處顧問,嫻熟營運與行銷,也積極於營運擴張,二○○九年大舉開放加盟下,店數一度多達三十六家,甚至還自組了十餘台運送車隊,野心勃勃。

然而,產品保存期限只有八天,還得從中央工廠運送到全台。此外,如果客戶透過網路訂購、門市取貨,總部與加盟商的拆帳制度也沒有清楚釐清,最後過快的擴張反而招致行政效率低落,生產、庫存管控都失靈。

這一切,加上龐大的貨車租賃費用,讓阿布丁丁在二○一○ 年店數、營收達頂峰時,意外虧損五百萬元;逼得阿布丁丁隔年陸續結束加盟,現在營收大減,只剩下最高峰時的約四分之一。

接連兩年大虧,阿布丁丁蟄伏後重新出發,今年初在上海重開設三家分店。越過台灣海峽,台南布丁價格從新台幣三十元翻了一番、站上七十五元。雖然上海網民評價不錯,但從台南出貨、保存期限僅八天等天險,依舊考驗阿布丁丁的管理能力。

就在阿布丁丁忙著進攻對岸時,依蕾特今年也大步多角化。身為台南布丁最大產值創造者,方榖派坦言,「很想讓這個品牌踏出台南、踏進更遠的地方。」他花了半年時間開發出冷凍派餅,砸下數千萬元引進義大利冰淇淋技術,擴大產品版圖,試圖複製當年布丁奶酪一炮而紅、一紅超過十年的奇蹟。

不論是依蕾特或是阿布丁丁,這個原本只屬於台南的地方美食,藉由現代化的低溫宅配與品牌行銷概念,走進了台灣的每個角落,現在,他們希望突破事業與地域的藩籬,建立台灣特色美食發展的新典範。

【延伸閱讀】小布丁創10億產值! —台南布丁產業百年大事紀

一、發展期時間:日據時期事件:古典血統,英倫出身—英國發跡、原為日本上流社會之甜點的布丁,此時傳入台南,成為台灣布丁濫觴

時間:1939年事件:一人布丁,銀波首創—銀波布丁成立,發展一人份布丁,並加以推廣

時間:2000年事件:試吃行銷,打出名號—方穀派結束果凍生意,創立布丁奶酪品牌依蕾特,一車一車推到公司行號供人試吃

二、暴紅期時間:2004年事件:低溫宅配,風行全台—低溫宅急便盛行,依蕾特產品得以行銷全台灣,網路訂購踴躍,得等上2週才能吃到

時間:2006年事件:品牌盡出,爭食大餅—紅磚布丁、阿布丁丁等後進品牌如雨後春筍般湧現

時間:2013年事件:今日名品,系出府城—全台灣將近10餘個知名布丁品牌都出自台南,布丁產值約3億元,加上統一布丁更超過10億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6257

美的集團整體上市:大股東瘋狂鯨吞公眾股東財富大戲? 飛雪漫天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9d71df70101dtha.html
2005年5月,美的電器發佈公告,將徹底剝離其小家電業務,專心於美的空調優質主營業務的發展,將其所持子公司佛山市美的日用家電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佛山日電」)85%的股權以2.49億元的價格轉讓給美的集團;2005年7月相關股權轉讓工作完成。此前一年的2004年3月,美的電器剝離了其旗下的電機業務,將其持有的廣東威靈電機製造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威靈電機」)75%的股權轉讓給美的集團。

時隔8年,當初作為不良資產從上市公司剝離的小家電業務、電機業務如今即將作為優質資產重返上市公司,只不過新的上市公司從此不再叫美的電器,取而代之的是美的集團:

2013年4月美的電器發佈《美的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換股吸收合併公司報告書(草案)》,擬換股吸收合併美的電器;7月31日美的電器發佈公告,美的集團換股吸收合併公司相關事宜獲得證監會核准,這意味著美的集團整體上市進入收官階段。

小家電、電機業務成為美的集團核心優質資產

根據美的電器發佈的《美的集團換股吸收合併美的電器報告書》,美的集團的主營業務包括大家電業務、小家電業務、電機業務和物流業務, 其中大家電業務即為上市公司美的電器當前的主營業務,包括由美的電器經營的空調等業務以及由美的電器持股35.2%的小天鵝公司的洗衣機業務,其他三項業務為美的集團所擁有的不屬於上市公司的業務,下文稱之為非上市業務;四項業務2012年營業收入合計為960.9億元,各業務板塊最近三年營業收入詳見表一。

表一、美的集團四大業務板塊的主營業務收入情況

單位:億元

查看原圖
由上表可知,大家電業務2012年營業收入636.29億元、佔美的集團總營業收入的比例為66.2%。美的集團非上市的三項業務2012年營業收入合計324.6億元,其中,小家電業務和電機業務2012年營業收入分別為257.62億元和48.53億元,二者合計306.15億元,佔美的集團非上市業務營業收入的94.31%。可見,美的集團本次整體上市的資產中,當年由美的電器剝離的小家電業務和電機業務實現的營業收入佔其非上市業務營業收入比例的絕大部分。

從利潤佔比情況來看,2012年美的集團淨利潤為61.41億元,其中美的電器淨利潤為41.29億元,不考慮合併報表抵消因素,則美的集團非上市業務2012年淨利潤為20.12億元。2012年小家電業務的佛山日電淨利潤為8.99億元、電機業務的威靈電機淨利潤為5.23億元,二者合計14.22億元,佔美的集團非上市業務淨利潤的70.7%。

表二、美的集團非上市資產利潤情況

查看原圖
美的集團四大業務中,除了其所擁有的上市公司美的電器的大家電業務外,其他三項非上市資產中,小家電業務和電機業務兩項均為當初從美的電器剝離出去的不良資產,如今成為美的集團非上市業務中的核心優質資產。個人認為,對於二級市場上美的電器的股東而言,美的集團本次整體上市實質上相當於美的集團將其旗下的小家電業務、電機業務資產等注入上市公司美的電器。如果沒有當年的資產剝離,那麼,這些業務原本就屬於上市公司美的電器,也就沒有今天所謂的整體上市。

從當初不良資產剝離到如今優質資產注入,社會公眾股東利益是否因此受損?如果這些資產注定要重返上市公司,當年美的電器為何要剝離這些資產?是因為美的電器經營管理能力太差,無力使這些業務扭虧為盈?還是因為美的集團獨具化腐朽為神奇的魔力?或者另有玄機?

疑點叢生的小家電剝離:帶血的掠奪?

2005年5月,美的電器宣佈剝離小家電資產時,曾引起廣泛質疑。針對當年美的電器剝離小家電資產,2005年7月我曾為此撰文《吸血:以合法的名義—也談美的風波》,《股市動態分析》以封面文章發表了該文。當年美的電器小家電業務剝離,疑點叢生。

據美的電器有關公告,小家電業務虧損纍纍,2004年虧損額高達9141.19萬元。然而,小家電業務作為美的電器的核心業務之一,業務發展態勢良好,根據美的電器2004年度年報,其電風扇、電飯煲等產品的市場佔有率高達35%以上,遠高於其空調11%的市場佔有率,且小家電業務的銷售收入仍呈持續增長態勢;通常市場佔有率越高,其市場主導權、定價權越強,然而,其空調業務盈利持續增長,小家電業務卻虧損纍纍。市場由此質疑:美的電器是否刻意隱瞞利潤、將優質資產「包裝」成劣質資產,廉價轉讓給大股東,侵害小股東利益。

市場質疑的焦點是:小家電業務巨額虧損是否真實、公司的信息披露是否充分、向大股東轉讓資產的價格是否公允?

1. 巧妙包裝,美的集團0.29億元「拿」走小家電業務

2005年5月20日,美的電器發佈公告,宣佈將其所持子公司佛山日電85%的股權以2.49億元的價格轉讓給美的集團。在此之前的2005年3月,美的電器向佛山日電增資2.2億元,並以佛山日電為平台,整合了美的電器旗下與小家電業務相關的15家子公司。美的電器在內部資產重組日未披露任何有關此次重組的信息,包括向日電集團增資2.2億元的事項。

根據美的電器當年披露的信息,佛山日電自身的營業收入為0,實際上是一家空殼公司。美的剝離小家電,為何借用佛山日電這個空殼呢?

美的電器向佛山日電增資2.2億元,然後以2.49億元的價格轉讓了佛山日電股權。如果沒有此項增資,那麼,小家電業務的實際轉讓價格僅為0.29億元。

經統計,15家小家電公司的註冊資本合計高達76444.93萬元(不含該次增資),其中美的電器出資額58900.70萬元;可見,美的電器當初對小家電業務投入之巨!美的電器不惜血本、斥巨資進入的小家電業務,卻又不計成本、僅以0.29億元出讓,實在太寒磣了,連美的電器自己大概也覺得無法向投資者交待。於是乎,借佛山日電之殼,向其增資2.2億元,使其註冊資本由2.2億元增至4億元,以佛山日電整合小家電資產,再以佛山日電為標的出讓,轉讓價格也一躍而升至2.49億元。如此重組佈局之後,我們將發現由此而產生的一個巨大的視覺差異:

方案一:以15家子公司為轉讓標的,不增資

15家子公司註冊資本合計7.64億、美的電器出資5.89億元,0.29億元作價轉讓,5.6億元血本無歸!

方案二:借「殼」日電,增資2.2億,以日電為轉讓標的

日電集團註冊資本4億,85%股權對應的出資額3.4億元,以2.49億元作價轉讓,略有虧空!

我們不難發現,上述兩個方案其結果對公眾投資人的巨大視覺差異;借殼佛山日電剝離小家電業務,掩蓋了美的電器在小家電業務上的巨額虧空,美的集團堪稱資本運營大師。

表三、美的集團非上市資產出資情況

單位:萬元

查看原圖
2. 刻意規避信息披露,為掩蓋小家電實盈虛虧?

美的電器借殼佛山日電剝離小家電業務的另一個妙處在於,規避了相關信息披露:

美的電器先借內部重組悄無聲息地將15家子公司裝進佛山日電公司,然後再將佛山日電轉讓給美的集團,美的電器僅披露了佛山日電2004年度及2005年1季度模擬會計報表;而 從公告看,美的電器轉讓的小家電業務資產是與小家電相關的15家獨立的子公司,並不是公司內部的某一部門或某一個生產車間,這些公司本已設立並獨立運營,當然應該有獨立的財務報表。如果美的直接將這15家子公司轉讓給美的集團,顯然須分別公告15家子公司的報表及相關信息。

轉讓前將15家小家電子公司裝入佛山日電這個「套子」裡,美的電器由此規避了相關子公司的信息披露。美的電器在小家電業務上重金投入、虧損纍纍,以至於以0.29億元低價甩賣,但巨額虧損究竟如何形成,投資者卻無從知曉,美的電器刻意規避了相關信息披露。

美的電器僅披露了佛山日電模擬合併報表,確實難以令人信服,引發市場一片質疑之聲。其模擬報表也存在一些疑點:如模擬報表中,2005年1季度末預提費用增至16276萬元,當期增加6411萬元,遠高於1季度公司虧損額2258萬元。A股市場上市公司濫用會計估計操縱利潤的案例層出不窮,如果此項計提無充分的依據,顯然將對其當期損益產生重大影響,不能排除其小家電業務實盈虛虧的可能性。

3、負資產作價問題

15家小家電子公司中,5家子公司淨資產為負,計-7994萬元。美的電器以15家子公司淨資產正負相抵後的餘額作為轉讓計價基礎,損害了投資者的利益。對於淨資產為負且確實扭虧無望的公司,由於大股東以出資額為限承擔有限責任,因此,在轉讓其股權時,通常以1元的象徵性價格轉讓或乾脆以0價格轉讓。美的電器借用了日電集團這個殼將5家淨資產為負的子公司與其他10家子公司捆綁在一起,以負的股東權益沖減了正的股東權益後總體為正,從而掩蓋了這一交易實質,實際上是以倒貼錢的方式轉讓了5家子公司股權。

以美的微波爐公司為例,註冊資本9000萬元,2004年12月31日,對該公司長期股權投資賬面金額-6488萬元(75%),其淨資產為-8650萬元,即美的電器在微波爐業務上累計虧損17650萬元,而當年美的微波爐的市場佔有率已位居於第二位,僅次於格蘭仕。

分析顯示,美的電器以現金方式向美的微波爐公司增資6300萬元,使對其股權投資額增至-1731萬元。在出售小家電業務時,由於是以淨資產為計價基礎,因此,美的微波爐子公司實際上是附贈6300萬元現金(增資)並以倒貼1731萬元(沖減淨資產為正的股權投資)的價格將該公司「賣」給了大股東。

2005年5月20日美的電器宣佈剝離小家電業務,僅僅時隔一週之後,5月28日, 同處廣東順德的格蘭仕公司在京、穗兩地同時宣佈,欲以高於美的集團2.49億元的出價,購買美的小家電業務。格蘭仕意欲橫刀奪愛,似乎也暗示當年美的電器低價賤賣了小家電資產。

從剝離到回歸:美的集團的驚人收益來自哪裡?

根據美的電器、美的集團最近三年財務報表,不考慮合併報表抵消因素,美的集團非上市業務2010年、2011年和2012年淨利潤分別為24.18億元、21.11億元和20.12億元(詳見表四)。美的集團非上市業務包括小家電業務、電機業務和物流業務,物流業務只佔很小的比例,而當年從美的電器剝離的小家電業務和電機業務是美的集團非上市業務中的核心資產。

表四、美的集團非上市資產最近三年盈利情況

單位:萬元

查看原圖
2005年7月虧損纍纍的小家電業務從美的電器剝離,此前一年威靈電機也作為不良資產從美的電器剝離。5年後的2010年,美的集團非上市業務淨利潤高達24.18億元,而當初作為不良資產從美的電器剝離的小家電業務、電機業務正是如今美的集團非上市業務的核心資產。美的集團如何在5年間將曾經的不良資產改造成優質資產?

美的電器近期發佈的《美的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換股吸收合併公司報告書》稱:「美的集團多個小家電產品長期保持絕對領先地位,根據中國行業企業信息發佈中心頒佈的證書,美的電飯煲連續11年銷量領先,美的電磁爐連續9年銷量領先,美的電壓力鍋連續7年銷量領先,美的飲水機連續9年銷量領先,美的電水壺連續8年銷量領先。」

這說明,美的小家電資產在2005年作為不良資產從美的電器剝離時就已經處於市場「絕對領先地位」。令人困惑的是,為什麼這些處於「絕對領先地位」的資產當初虧損纍纍、如今卻盈利豐厚呢?美的集團果真有什麼化腐朽為神奇的魔力、還是這些資產原本就是優質資產而被美的電器當年賤賣呢?美的在炫耀其優質資產時,似乎忘記了這些資產曾經是美的電器的不良資產。

2012年美的集團經營小家電業務的佛山日電淨利潤89,936.02萬元,美的集團本次整體上市發行價44.56元,以2012年每股收益計算的市盈率為13.67倍,以此計算,佛山日電本次作價高達122.94億元,較8年前自美的電器2.49億元的收購價增值48.37倍!

2012年美的集團旗下的威靈電機淨利潤52274.65萬元,以13.67倍的市盈率計算,其價值高達71.46億元,較當年自美的電器1.86億元的收購價增值37.38倍!

整體上市後,美的電器實際控制人何享健家族將成為最大的受益者。何氏家族目前擁有美的控股100%的股權(詳見表五),美的控股持有美的集團59.85%的股權,而美的集團持有美的電器41.17%股份。以本次整體上市時美的電器換股價格15.36元計算,整體上市前何氏家族持有美的電器市值128.08億元。

整體上市後,何氏家族通過美的控股持有新的上市公司美的集團59850萬股,以本次整體上市美的集團發行價44.56元計算,何氏家族持股市值將高達266.69億元,較整體上市前增加136.61億元,增幅達108.2%!由此可見,何氏家族將成為美的集團整體上市的最大贏家。

表五、美的控股的股東構成

查看原圖
註:美的控股的股東盧德燕為何享健的兒媳。

從當初的不良資產剝離到如今美的集團整體上市,美的集團獲得了驚人的增值收益,何氏家族成最大贏家。其巨額增值收益從何而來?美的電器當年是否賤賣優質資產?美的電器對投資者似乎缺少一個合理的解釋:當年的這些處於市場「絕對領先地位」的資產為何虧損纍纍、淪為不良資產?美的集團如何妙手回春、使這些曾經的不良資產轉化為優質資產?

如果美的無法自證清白,那麼其當年所謂的不良資產剝離、如今所謂的整體上市,不過是A股市場上演的又一曲大股東巧取豪奪、在合法的外衣下鯨吞社會公眾股東財富的大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3453

默多克“鯨吞”時代華納緣何不果?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0909/145553.html

i黑馬:“‘老革命’默多克要尋求突破,收購時代華納也許就是他邁出的第一步。”
 
\今年6月份,傳媒大亨魯珀特·默多克(Rupert Murdoch)旗下的21世紀福克斯集團(21st CenturyFox)以口頭形式向時代華納(Time Warner)發出每股85美元、總價800億美元的收購要約,隨後又正式發出收購函。
 
7月16日,雙方分別發表聲明證實時代華納拒絕了21世紀福克斯公司的“鯨吞”計劃。時代華納在聲明中說,已經拒絕21世紀福克斯公司收購時代華納已發行股票全部股權的建議,因為董事會認為,接受其收購提議或尋求任何合並的討論,不符合時代華納或其股東的最佳利益,他們相信,繼續執行其戰略計劃將為公司及股東創造更多價值,優於21世紀福克斯能夠提供的提議。而且與21世紀福克斯公司進行合並會帶來相當大的戰略、運營和監管風險。拒絕合並的聲明發出當日,時代華納股價大幅上漲17%,為2001年8月以來的最大漲幅。
 
事後業內人士預測,默多克覬覦時代華納已久,不會輕易放棄,可能會繼續提高報價並最終完成收購。但到8月5日,21世紀福克斯宣布撤回對時代華納800億美元的收購提議,放棄打造全球媒體巨擘的計劃。擔任21世紀福克斯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的默多克稱:“時代華納管理層及董事會拒絕與21世紀福克斯接洽是放棄收購的一個原因。而且自收購提議公布以來,我們的股價持續下跌,看來這一交易對21世紀福克斯的股東而言,並沒有什麽吸引力。”
 
時代華納在7月16日公布收到21世紀福克斯收購要約的消息。當日早盤,時代華納的股價在紐約證券交易所上漲16%,達到每股82.53美元,最高攀升至84.40美元;隨後幾個交易日,時代華納的股價持續走高,在7月21日盤中攀升至88.13美元的階段高點。而21世紀福克斯的股價卻恰恰相反,16日當日收盤報32.57美元,下跌4.64%。之後幾個交易日一直在低位盤整。默多克表示,自從公布了上述收購要約以來,21世紀福克斯公司股價已經下跌了11%。
 
與此同時,拒絕了默多克收購提議的時代華納則發表聲明表示,承諾提升長期價值以進一步消除股東的疑慮。時代華納首席執行官傑夫·比克斯在隨後的電話會議中強調,時代華納更希望以一個獨立公司的方式來經營其未來戰略;他隨後透露,公司將在今年秋天召開一場投資者會議,屆時會公布更多長期發展戰略的細節。
 
自2008年執掌時代華納帥印至今,傑夫·比克斯一直在為時代華納的“獨立”而努力“瘦身”,比如先後拆分時代華納有線公司、美國在線和《財富》雜誌母公司時代公司等,並取得了不錯的效果。其間,時代華納股價上漲了三倍。
 
但略諷刺的是,正是比克斯的瘦身戰略,最終有可能導致時代華納落入默多克或其他競爭對手的手中。如果他剝離的部門經營得當,那麽如今多頭並舉的時代華納市值可能將高達1530億美元,市值只有460億美元的21世紀福克斯要想吃掉它,無異於蟒蛇吞象。當然,如此大的市值或許意味著比克斯根本就不應該對時代華納進行“瘦身”。比克斯的確是在有些業務業績糟糕的情況下把它們賣了出去,與比克斯站在同一陣營的人認為,剝離這些業務有益於為時代華納創造額外的價值,而且這些業務在剝離後憑自己也能發展得更好。
 
不過,在斷然拒絕默多克伸出的橄欖枝之後,時代華納必須向外界展示:它能夠獨立自主地發展,而這一切,掌門人比克斯仍然任重而道遠。
 
為何收購時代華納?
 
21世紀福克斯是原新聞集團於2013年拆分出的兩家公司之一。當時,默多克屈於投資者壓力而將出版業務從其媒體帝國中劃分出來,形成新的新聞集團和21世紀福克斯公司。21世紀福克斯公司總部位於美國紐約,繼承了原新聞集團的廣播電視和電影娛樂業務,旗下擁有20世紀福克斯電影公司、20世紀福克斯動畫公司、福克斯探照燈影業等電影公司,20世紀福克斯電視公司、福克斯電視臺、福克斯廣播公司、福克斯新聞頻道等電視公司,此外還擁有意大利天空電視臺、英國天空電視臺和德國天空電視臺。
 
時代華納是一家跨國媒體集團,成立於1990年,總部位於紐約。其事業版圖橫跨出版、電影和電視產業,旗下有華納兄弟電影公司、新線電影公司,特納電視臺、特納廣播公司、CNN、HBO有線電視等電視頻道以及DC漫畫公司等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媒體公司。當然,這是如今已經拆分掉多個子公司後的時代華納——之前,由於互聯網泡沫導致重大虧損,2008年5月22日,時代華納有線正式脫離時代華納集團;2009年底,美國在線(AOL)剝離時代華納集團;2014年6月10日,《財富》雜誌母公司時代出版公司正式剝離時代華納集團。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正當壯年的默多克通過並購成為傳媒巨擘;如今,這位83歲的大亨再次嘗試大手筆並購,如此執著於收購時代華納,究竟是出於自身利益亦或是行業趨勢?
 
據美國財經網站商業內幕(business insider)報道,默多克對時代華納感興趣可能和康卡斯特公司收購時代華納有線電視公司、美國電話電報公司AT&T收購Direc TV以及Sprint對T-Mobile的虎視眈眈大有關系。
 
今年年初,康卡斯特公開表示,希望收購2008年從時代華納集團剝離出來的時代華納有線電視業務;而AT&T則瞄準了21世紀福克斯旗下美國最大的衛星電視供應商DirecTV。這些收購案意味著,兩大電信運營商意在控制主流電視內容制作和播放平臺,跨行業拓展業務。這不能不讓以默多克為代表的“傳媒舊陣地”神經緊張。
 
隨著傳媒行業的革命,受眾的消費習慣正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圍坐在餐桌邊讀報的家庭聚會以及在電視機前等待熱播電視劇的時代都已經迅速作古。如今,大批傳統傳媒受眾放棄訂報讀報,也不願每月支付有線電視的高額賬單。他們開始習慣使用網絡收看電影和電視節目。以Netflix領軍的流媒體視頻服務商先後崛起,更是在業界掀起了變革。更不用說這些年涉足傳媒界的“明星級”高科技企業,如谷歌、蘋果、亞馬遜以及Facebook等,紛紛著手開發自制劇集和視頻內容,通過移動終端和網絡電視接收設備提供電影和電視節目放映服務,從原本廣告收入相對固定的廣播電視網分得一杯羹。面對這樣的新問題,“老革命”默多克要尋求突破,收購時代華納也許就是他邁出的第一步。
 
一方面,通過收購時代華納,默多克的傳媒帝國將得到鞏固,在短時間內其在傳媒界的地位難以被撼動。被稱為時代華納“皇冠上的明珠”的付費頻道HBO、聲名卓著的華納兄弟電影公司以及電視節目制作工作室、有線電視網絡等核心資產將成為默多克對抗傳媒革新的重要砝碼。
 
另一方面,傳媒業面臨的激烈競爭也讓默多克不得不考慮成本控制問題。從產業鏈角度看,時代華納旗下的業務與默多克的傳媒帝國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互補。與其開展新業務,還不如購買現成的優勢企業和成熟生產線,順便省下用於新業務市場推廣的一大筆經費。有業內人士分析,若收購交易達成,將為21世紀福克斯節省超過10億美元的成本,包括通過合並技術、人士和行政等部門帶來的開支削減,該成本節約的數字可能還會更高。
 
作為時代華納的股東之一,加百利資產管理公司(Gabelli Asset Management)的老板馬里奧·加百利(Mario Gabelli)表示:“我不喜歡這筆交易的條款,但是我喜歡內容供應商強強聯合的點子。十年以後,全世界的屏幕數會比現在多得多,渠道成本依然將非常高昂。”
 
為何放棄收購?
 
8月5日,21世紀福克斯宣布放棄對時代華納的收購計劃,轉而回購60億美元自家股票。次日,默多克在公司電話會議上說:“正如大家所知,我們昨天放棄了收購時代華納的努力。這是我們做出的一個果斷決定。”21世紀福克斯首席運營官切斯·凱里進一步解釋:“我們已經嘗試過了,目前尚沒有收購其他內容公司的計劃。”
 
這個決定令金融界和媒體界都始料不及。大多數分析人士曾預計默多克最終將提高報價、增加現金部分以贏得時代華納的“芳心”,畢竟,這已經不是他第一次對時代華納“動心”了。1984年,默多克就曾出手買下當時華納集團7%的股份。要不是當時的華納首席執行官史蒂夫·羅斯(Steve Ross)緊急尋找資金,控制住公司五分之一的股份,默多克早已接手了時代華納。1995年,時代華納謀求收購CNN創始人泰德·特納旗下的特納廣播公司時,默多克同樣展開過行動——為避免時代華納影響自己在傳媒領域的地位,默多克提出同時收購時代華納和特納。當然最後的結果讓默多克頗為失望:時代華納通過收購特納成為默多克最大的競爭對手之一。
 
這一次默多克對時代華納真的徹底“死心”?從不輕易罷休的他究竟在打什麽算盤?
 
對此,輿論界有三大猜想:
 
猜想一:以退為進。對於這樁有悖默多克強勢風格的撤購案,其傳記作者大衛·弗肯弗里克(DavidFolkenflik)認為,以為這場遊戲已經結束的人都沒有註意到,這也許是默多克以退為進、對時代華納施壓的另一種方式:“像默多克這樣的人不會以短期的股市波動作為制定公司戰略決策的依據,福克斯的聲明中並沒有排除默多克會在未來重返收購談判桌的可能。也許這只是他的一種談判伎倆。”
 
路透社也引述投資公司Gabelli&Co分析師布萊特·哈里斯(Brett Harriss)的話稱,這很可能是他們談判策略的一部分,21世紀福克斯仍可能再次嘗試收購。
 
就在默多克宣布放棄對時代華納的收購計劃後當天,21世紀福克斯的股票盤後交易上漲近7%,而時代華納的股票則下跌了近12%,如果放棄收購只是一種策略,那的確可以稱得上行之有效,倘若談判最終重來,形勢將對默多克更為有利。
 
猜想二:真心放棄。大規模收購的巨額成本使默多克將投資並購目標轉移到其他更加切實可行的項目當中。對此,加拿大皇家銀行資本市場分析師表示,這是一個全新且進步的默多克,不僅擁有戰略眼光,還會照顧普通股東的利益,在投資中遵循市場的價格規律——近期美國最大的有線系統公司康卡斯特收購時代華納有線電視公司和美國固網電話服務供應商AT&T收購DirecTV的兩大並購案,給獨立的小型付費電視節目服務商帶來巨大壓力,在這種大環境下,默多克放棄時代華納,將目光轉向探索通信、斯克里普斯網絡互動、AMC網絡這樣的小公司,抓住機會能使自己成為更強的買家。
 
猜想三:展開抗衡拉鋸戰。《福布斯》雜誌評論認為默多克是不會輕易收手的,雖然時代華納斷然拒絕了默多克,但這不會使他失去對時代華納的興趣。《華爾街日報》報道也指出,默多克很有可能在不久的將來繼續展開對時代華納的收購。
 
一位新聞集團前高管對《赫芬頓郵報》這樣描述默多克:除去其他潛在的目標,默多克尤其覬覦HBO的所有權。因此,默多克對收購時代華納不會放手,他將與時代華納在傳媒界展開長期博弈,並積蓄力量進行反擊。放棄收購轉而回購股票會推升21世紀福克斯的股價,如果默多克之後選擇重回談判桌,他手上的股票將成為更有價值的籌碼。
 
時代華納為何“絕情”?
 
對於兩大傳媒巨頭“聯姻”之痛,沒有人比曾經身處“圍墻”之中的傑瑞·萊文(Jerry Levin)更有體會。2000年,當時美國最大的互聯網服務提供商美國在線出資1640億美元天價並購時代華納,宣布組成“世界上第一家面向互聯網世紀的完全一體化的媒體與傳播公司”——美國在線時代華納(AOL Time Warner),成為全球最大的傳媒巨頭。傑瑞·萊文正是時代華納的時任首席執行官。
 
美國在線與時代華納的結合是當時規模最大的企業並購案例。無論是盈利模式,還是在合作理念上,兩家公司的合並都曾被看作是天作之合。時代華納希望借助美國在線的平臺優勢進軍新媒體市場,而美國在線則需要時代華納的有線電視業務作為新的盈利增長點,這也是兩者聯姻的出發點。
 
然而,隨著上世紀末科技泡沫的破滅,到2002年,美國在線的市值已經從頂峰時期的1630億美元大幅跌至不足30億美元,成為公司中最小的一部分資產;而曾經無比龐大的時代華納也同樣遭遇諸多問題。於是,曾經被譽為媒介融合典範的美國在線時代華納最終在2009年走向解體,結束了雙方為期八年的“婚姻悲劇”。後來,時代華納現任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傑夫·比克斯稱美國在線與時代華納的合並是“世界企業合並歷史上最大的錯誤。”
 
如果21世紀福克斯與時代華納的收購達成,這將是媒體與娛樂產業歷史上的第二大並購案,僅次於美國在線與時代華納的結合。有了教訓慘痛的前車之鑒,再次面對另一傳媒巨頭遞過來的橄欖枝時,時代華納的“絕情”也就不難理解了。
 
除了與美國在線失敗的“聯姻”,時代華納一口回絕收購要約,甚至不留給對方任何商議談判的機會,是否還有其他原因?
 
企業並購,特別是大企業之間的股權買賣,從來不是明碼標價,而取決於各種市場因素的疊加,但一條基本的商業原則從來不會改變,那就是買賣雙方都希望利益最大化。默多克的小算盤打得精細,時代華納也不是傻子,即便真的想賣,也不會第一時間答應對手的報價。因此,分析人士認定,時代華納拒絕默多克收購的根本原因只有一個:出價太低。
 
《紐約客》雜誌援引一名前時代華納高管的話分析,時代華納要出售,正常的價碼應該在1000億美元左右,比默多克的報價高出200億美元。
 
當然默多克出價低也是有原因的——沒有人跟他競爭。該名高管說:“如果你想要賣掉自己的公司,肯定是在幾家公司競相出價的時候賣,但現在有誰在跟默多克比著出價呢?挑戰默多克的人還沒出現,因此他只會給你最低報價。”就目前傳媒業的形式來看,可能參與並購時代華納的企業包括電信運營商、網絡視頻供應商和有線電視服務商,但其中有實力出手的幾家眼下大多資金受困於手頭的項目,或正嘗試並購其他企業。換句話說,時代華納采取的手段是“待價而沽”,要等有更多企業表示出興趣後,再做抉擇。
 
根據先前提出的並購建議,默多克為收購時代華納所準備的800億美元資本中,只有400億美元是準備支付給時代華納股東的現金,另外400億美元則通過其他方式兌現:即時代華納向21世紀福克斯投資400億美元以換取40%至60%的福克斯股份。也就是說,默多克將用21世紀福克斯的股份支付收購時代華納的一半費用。這樣的交易方式雖然是收購出價一方籌集資金的常用方法,但它相當於時代華納對外投資,必須考慮是否存在風險。而類似的風險評估並不是一兩個星期之內就能完成的,所以時代華納還需要更多時間考慮。
 
時代華納目前的視頻業務收入大約在260億美元左右,足以和迪士尼並駕齊驅——當然這不包括後者主題公園、玩具和其他業務收入。這要比21世紀福克斯的視頻業務收入多出30億美元。而且時代華納下面的HBO也是各大有線公司的最愛,所以時代華納在給視頻內容找銷路上不會出現困難。
 
從股價上看,時代華納最近幾年來表現搶眼。這只曾經一度跌到14美元的股票在不斷出售不良資產的過程中重建聲譽,隨著美國在線、時代華納有線和雜誌出版業務的剝離,時代華納股價成倍增長。當默多克收購遭拒的消息傳到市場後,時代華納股票再度瘋漲17%。時代華納的股東在這樣的環境中,實在沒有理由拋售股份給默多克。此外,時代華納近期正在進行一系列的電視劇、電影制作,發展運作良好,甚至在今後幾年可見其業績的穩步提升趨勢。在這樣的形勢下,希望時代華納賣掉公司並不現實。
 
另外,默多克收購時代華納可能短期內無法得到美國聯邦政府方面的批準。因為這意味著好萊塢原有的六大電影公司中兩家將合二為一,而兩大新聞網CNN和福克斯的母公司也將合二為一,這種方式會被質疑為行業壟斷,整個交易都可能被反壟斷機構直接否定。《紐約時報》此前曾報道,為了避免美國監管機構的阻撓,21世紀福克斯在提交收購請求時就稱,合並後的新公司將出售CNN這部分資產。
 
如果,默多克吞下時代華納
 
想象這樣一個傳媒集團:擁有電視劇《權力的遊戲》《辛普森一家》《摩登家庭》《蝙蝠俠》《X戰警》和《西區故事》等大熱劇集和電影,美國橄欖球大聯盟賽事直播權在其麾下,再加上兩家具備全球影響力的電視新聞網……它價值幾許?在傳媒大亨魯珀特·默多克眼中,這樣的傳媒集團在業界無人匹敵。這,也許就是默多克把並購主意打向時代華納的初衷。
 
如果默多克成功鯨吞時代華納,上述設想無疑將變為現實。
 
除此之外,還將有那些變化?
 
時代華納前任首席執行官傑瑞·萊文認為,如果21世紀福克斯並購時代華納,勢必會在華爾街引起軒然大波,屆時,娛樂產業脆弱的生態平衡將遭到破壞、“勢必會出大亂子”。
 
對於混跡於好萊塢依靠才智創意打拼的幕後人士來說,他們最怕的只有一點:不確定性。默多克打算收購時代華納的消息一經傳出,一股對於永久性失業的恐慌便席卷了整個好萊塢。
 
盡管21世紀福克斯承諾,一旦與時代華納合並成功,將保持福克斯電影和電視部門、華納電影和電視部門各自獨立運營,但通過整合人力資源、銷售和信息技術運營等一些雙方重疊的業務,每年將節省超過10億美元的成本。
 
不過,默多克的如意算盤並不能如每個人的意。
 
一家電影工作室的執行總裁認為,21世紀福克斯和時代華納的合並對電影人來說不是一件好事,“至少我們少了一個買家。”他說。
 
美劇《三十而立》(Thirtysomething)的編劇兼制片人馬歇爾·赫斯科維茲(Marshall Herskovitz)認為,21世紀福克斯和時代華納的結合只是再次強調和提醒大家近些年行業發展的一個趨勢而已:“過去的15年,我們目睹這些公司分分合合,然後不斷加強對知識產權的控制,這對創意產業的發展很不利。”他說,假如福克斯決定減少付給編劇的薪酬,那麽華納肯定不會反對,相反,他們會說:“太好了!我們也可以減少付給他們的薪酬了!”。
 
再說企業文化。21世紀福克斯和時代華納有著截然不同的企業文化和理念。
 
電視方面,20世紀福克斯電視公司有40部劇集在制作中,以緊張驚悚的懸疑劇見長,如《國土安全》和《美國恐怖故事》等;華納兄弟電視公司有60部劇集在制作中,以類型劇如《綠箭俠》和喜劇如《生活大爆炸》見長。
 
電影方面,21世紀福克斯旗下的20世紀福克斯電影公司以嚴格控制預算聞名,而時代華納旗下的華納兄弟電影公司則習慣對著名電影人的大項目砸下重金。
 
但畢竟在更多方面,合並意味著雙贏,讓兩家電影公司都受益。即便21世紀福克斯和時代華納合並之後仍然保持20世紀福克斯和華納兄弟兩家電影公司各自獨立運營,但在美國國內外市場營銷和發行方面卻可以合二為一,資源渠道共享。
 
一家電影公司的主管認為,如果兩家公司合並,對整個電影上映排期將控制得更為有利,可以統籌協調得更好。而且,20世紀福克斯和華納兄弟各自擁有豐富的版權資源,幾個電影公司主管甚至幻想某一天,福克斯的X戰警可以和蝙蝠俠等華納兄弟旗下DC漫畫的超級英雄們同場競技。
 
不過在電視領域,兩家公司的合並前景就不那麽樂觀了。畢竟,擁有查克·羅瑞(Chuck Lorre)和J·J·艾布拉姆斯(J.J.Abrams)等金牌編劇/導演/制作人的時代華納在小熒屏上占有絕對主導權。如今,華納兄弟電視公司和20世紀福克斯電視公司每年都會開發拍攝數百部劇集並出售給各大廣播電視網和有線電視網。如果兩家公司合並之後,這一規模勢必會有所削減,這意味著編劇、制作人、演員甚至高管們的工作機會都會削減。此外,兩家公司的合並可能還將促進那些遊離於傳統電影公司之外的新興獨立創意公司,如《紙牌屋》的制片方MRC(Media Rights Capital)公司、《漢尼拔》(Hannibal)制片方Gaumont國際電視公司、《太空無垠》(The Expanse)的制片方Alcon娛樂公司等進一步發展。這些不斷湧現的獨立創意公司自己融資、拍攝、包裝然後再出售電視劇集。
 
正在福克斯同時籌備兩部新劇集的編劇湯姆·方塔納(Tom Fontana)的話說出了好萊塢從業者的主流感覺:伴隨著各種懷疑的變幻無常。“我沒有足夠的商業知識來判斷21世紀福克斯和時代華納的合並究竟會產生哪些影響,”他說,“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只要是默多克先生’染指’的事情,規模就會無比宏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1496

鯨吞電信設備巨頭阿朗 諾基亞叫板愛立信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4/4606455.html

鯨吞電信設備巨頭阿朗 諾基亞叫板愛立信

一財網 吳豐恒 2015-04-15 16:51:00

合並完成後雙方將以諾基亞品牌組建公司,不過也會延用阿朗貝爾實驗室品牌開展與網絡相關的研發。新諾基亞公司總部位於芬蘭,其戰略業務部門和主要的研發中心將設在法國、德國、美國和中國等國家。

4月15日,諾基亞、阿爾卡特·朗訊在巴黎召開聯合新聞發布會,宣布二者合並。

根據兩家簽署的諒解備忘錄,諾基亞將提出要約,全額收購阿朗已發行的證券,並在法國和美國以公開換股要約的方式進行合並。以諾基亞2015年4月13日收盤價7.77歐元計算,經過完全稀釋後,全股票交易對阿朗的估值為156億歐元,成為近年來全球通信設備商中規模最大的重組案。

據Gartner統計,諾基亞2014營收154億美元、阿朗2014年營收159億美元,按照公司整體營收排名,二者分別在全球通信設備商中名列第四、第三,雙方營收總和已超過排名第二的愛立信。

目前,雙方董事會均已通過了合並計劃,預計公開換股將在2016年上半年啟動並完成。

據記者了解,合並完成後雙方將以諾基亞品牌組建公司,不過也會延用阿朗貝爾實驗室品牌開展與網絡相關的研發。新諾基亞公司總部位於芬蘭,其戰略業務部門和主要的研發中心將設在法國、德國、美國和中國等國家。

在新諾基亞人事架構中,芬蘭企業家李斯拓(Risto Siilasmaa)擬被任命為公司董事長,同時,阿朗將獲得新諾基亞董事會9或10名董事中的三個席位,其中一位將擔任副董事長。阿朗原有股東將持有稀釋後的新公司33.5%股份,諾基亞股東將持有66.5%。

諾基亞表示,雙方組建的新公司將保留阿朗在法國的雇員,尤其是位於維亞索市(Villarceaux)和拉尼翁市(Lannion)的重點工廠,遵守阿朗2015年的人員變動方案。截至2014年年底,阿朗共雇傭了將近52600員工,其中包括20000研發人員。其業務遍布全球(北美:44%,亞太:20%,歐洲:23%,全球其他地區:13%)。

“我堅信這是一項在正確的時間,進行的一項符合市場邏輯的,正確的交易。”即將擔任新諾基亞總裁兼首席執行官的蘇立(Rajeev Suri)表示,諾基亞和阿朗雙方的技術力量具有強互補性,產品組合全面,這將為物聯網以及向雲技術的演進奠定基礎。合並後,雙方將集合諾基亞、阿朗的研發力量,聚焦於下一代的網絡技術和服務研發。

新諾基亞公司預計將有有約 40,000名研發人員,研發支出在2014年已達 47億歐元,與華為、愛立信規模相當。未來,阿朗貝爾實驗室、諾基亞FutureWorks和和諾基亞技術公司三大研發主體將作為獨立主體運營。

諾基亞表示,將新增幾百個新崗位提供給有潛力開發“未來技術”的大學生,例如5G技術。同時,諾基亞計劃設立一個一億歐元的投資基金,用於投資物聯網和工業互聯網創業公司。

編輯:霍光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0586

陸金所再變局:19.538億美元鯨吞平安普惠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8/4674757.html

陸金所再變局:19.538億美元鯨吞平安普惠

一財網 安卓 2015-08-20 20:39:00

至此,平安普惠將成為陸金所控股的全資子公司,而中國平安通過陸金所控股間接持有平安普惠。陸金所與平安普惠聯姻後,上市或猶如囊中取物。

對於陸金所和平安普惠來說,以後每年的七夕,都將是一個結婚紀念日。

七夕(8月20日)晚間,中國平安發布關聯交易公告稱,中國平安保險海外(控股)有限公司(下稱“平安海外控股”)擬將其所持有的Gem Alliance Limited(即“平安普惠”)100%的股權轉讓給Wincon Investment Company Limited(“陸金所控股”,即“陸金所”的最終控制公司),股權轉讓完成後,平安普惠100%的股權將由陸金所控股持有。

公告指出,陸金所控股向平安海外控股發行面值為19.538億美元可轉換本票作為股權轉讓對價。至此,平安普惠將成為陸金所控股的全資子公司,而中國平安通過陸金所控股間接持有平安普惠。

這是繼陸金所剝離P2P業務,轉型純平臺,與前海征信合作打造P2P行業“人民公社”之後的再一次變局。剝離出去的業務緣何又合並進來,合並之後,陸金所開放平臺的獨立性是否受影響?這背後,陸金所又在醞釀著怎樣的布局?

“線上+線下”O2O矩陣

今年3月中旬,中國平安對外宣布打造普惠金融業務集群,整合平安直通貸款業務、陸金所轄下的P2P小額信用貸款,以及平安信用保證保險事業部三個模塊,直指消費金融服務。7月份,三大模塊整合完畢,並最終形成平安普惠的三條業務線:無抵押業務、有抵押業務和小微企業(SME)業務。

在新成立的平安普惠里,原本屬於陸金所的P2P業務是一大重點,在整合時也頗費了些心思,平安普惠董事長兼CEO趙容奭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時坦言,在三個模塊里,陸金所的P2P業務的整合難度相對較高,具體難在陸金所的線下團隊,在與平安普惠融合前,陸金所本身擁有自己的地面銷售團隊、管理團隊和產品團隊,涉及大約106家門店,部分門店又與平安信保的門店重合。所以,趙容奭采取的方式是直接將陸金所的團隊融入到現有的線下團隊中。

整合之後,陸金所不僅失去了P2P業務,還失去了地面團隊,成為純線上平臺。

那麽,既然立誌成為純平臺,緣何又要耗巨資收購擁有龐大地面團隊的平安普惠?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從多位接近陸金所和平安普惠的人士處獲悉,二者合並的目的在於整合線上、線下資源,實現金融服務線上和線下的無縫銜接,發揮各自的優勢,形成規模效益,促進雙方更好發展。

事實上,普惠金融的誕生帶有強烈的線下基因,目前平安普惠擁有超過33000名的員工總數,累計客戶數超過200萬人,貸款余額超700億元,線下門店數近700個,趙容奭曾對本報記者表示,未來還將不斷地擴張地面部隊。

而與此相反,陸金所擁有大量的線上資源、線上優勢突出。陸金所目前擁有1200多萬穩定的互聯網客戶資源,截至今年6月,累計個人零售端交易總額超過2000億元。

據了解,此次交易完成後,普惠金融將轉向輕資本模式運行,加速規模化擴張;並通過線上與線下的結合,節約成本提高效率。而陸金所也將獲得強大的線下服務支持能力,對此,陸金所一位相關負責人也表示,未來,陸金所將形成線上+線下(O2O)業務模式。普惠金融強勁的業務增長潛力,更可幫助陸金所實現快速盈利。

合並完成後,普惠金融與陸金所成為陸金所控股旗下並立的兄弟公司,普惠金融也是陸金所平臺的合作方和產品供應方之一。

值得註意的是,近日陸金所剛剛宣布打造P2P行業的“人民公社”,徹底轉型為第三方開放平臺。而此次交易,平安普惠連同自身的P2P業務再次被裝進陸金所的大平臺中,是否違背了陸金所P2P開放平臺獨立性的初衷?

對此,陸金所方面強調,P2P開放平臺將完全定位於平臺,撮合借款人需求和投資者需求,另外還提供交易相關的輔助服務,例如信息發布、支付等服務,是一個一站式網絡投資理財平臺,也是第三方獨立平臺。陸金所開放平臺將通過法律結構、技術手段和流程防火墻設置,保護進駐平臺的P2P機構的核心商業信息。

提升估值 為上市鋪路

事實上,相對於陸金所這種純線上模式,尚難預期快速盈利的前景來說,平安普惠可謂是一只持續下金蛋的母雞,且屬於高產的那一種。

平安集團董事長馬明哲為平安普惠2015年設定的目標是新增貸款1000億元,“我們差不多完成了,上個月單個月是新增80億元左右,而且目前還沒有真正開始有抵押業務,SME的量也很小。”趙容奭在7月底對本報記者透露。

將噱頭十足卻盈利預期模糊的陸金所與穩紮穩打高盈利性的平安普惠整體轉入陸金所控股,顯然極大地增強了陸金所控股整體上市時在資本市場講故事的能力,對於提升其估值定有很大的幫助。

梳理以往的多次變動,陸金所始終難逃積極謀求上市的話題。2015年3月,P2P業務從陸金所剝離。其時,P2P行業的法律和監管問題還未明確,多家P2P公司爆出大量壞賬,有媒體就猜測,陸金所轉向Lfex(金融資產交易平臺)是為了更好的上市。

其後,陸金所宣稱獲得了新的資金支持,總額達30億元人民幣,目標更是直指上市。最近一次傳出疑為上市提高估值的變動就是剛剛宣布轉型為P2P版“天貓”。

如今,互聯網金融監管的靴子終於落地,P2P等互聯網金融業務也有了明確的方向,該行業未來必將面臨一番正面、激烈的廝殺。陸金所與平安普惠聯姻後,上市或猶如囊中取物。

而這或許就是馬明哲在陸金所身上的最終布局了。

編輯:林潔琛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7612

鏈家繼續南下“掃貨” “鯨吞”滿堂紅完成一線城市布局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9/4682417.html

鏈家繼續南下“掃貨” “鯨吞”滿堂紅完成一線城市布局

一財網 蔡胤 2015-09-08 12:08:00

9月8日上午,鏈家宣布合並總部在廣州的滿堂紅(中國)置業有限公司,雙方達成戰略合作。對鏈家而言,此次合並意味著計劃中的萬億級房產O2O平臺完成了一線城市布局,正式覆蓋北京、上海、廣州以及深圳。

總部在北京的房地產經紀公司鏈家再次南下“掃貨”,通過並購進行擴張。

9月8日上午,鏈家宣布合並總部在廣州的滿堂紅(中國)置業有限公司(下稱“滿堂紅”),雙方達成戰略合作。對鏈家而言,此次合並意味著計劃中的萬億級房產O2O平臺完成了一線城市布局,正式覆蓋北京、上海、廣州以及深圳。

滿堂紅官網資料顯示,這家立足南方房產中介公司成立於2000年,綜合實力居華南市場首位。成立之初是以線上的形式提供地產信息服務,2001年正式進入房地產二手中介行業。就業務區域而言,該公司主要紮根廣州,輻射全國,在廣東省內的經營網絡覆蓋了廣州、佛山、東莞、珠海、中山,2007年起逐步進軍南京、成都、武漢、重慶等城市。

對於此次合並的意旨,鏈家集團董事長左暉解釋稱,是源於對萬億房產O2O平臺的期許。在他看來,2015年對於房產中介行業來說是具有分水嶺意義的一年,房產O2O領域出現顛覆性變革。

目前,滿堂紅在全國範圍內有500余家門店,8500余名員工。關於合並之後的安排,鏈家相關負責人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雙方合並實施後,滿堂紅廣東省內的門店將統一啟用“LIANJIA.鏈家”的品牌標識,共享鏈家線上平臺資源。根據鏈家的計劃,到2016年底,廣州將達500間店鋪,佛山、東莞、中山和珠海將店鋪倍增。在鏈家看來,滿堂紅在業務模式上追求多元化發展,除了二手房租賃與交易、新房銷售,還涉及寫字樓租售、商鋪租售、金融等業務板塊,與鏈家房產O2O布局“住”的入口之想法十分契合。

鏈家2001年成立於北京,隨後在北京二手房中介市場打開局面,目前在北京二手房目標市場上占據55%~60%的份額。2015年以來,在謀劃萬億O2O平臺驅動下,鏈家開始密集並購同行公司,從北方大本營向南、向西延展,拓展覆蓋區域。2015年2月9日,鏈家地產與成都伊誠地產合並,布局西南市場;3月1日,鏈家地產與上海中介行業排名第二的德佑正式宣布合並,成為中國最大的房產中介企業;3月18日,鏈家和中聯地產通過“股權置換”正式合並,進軍深圳市場;9月1日,鏈家宣布與濟南孚瑞不動產達成戰略合作,這是繼大連、河北、天津、青島之後,鏈家進一步完善環渤海經濟圈的布局。

左暉近期在北京接受《第一財經日報》等記者采訪時稱,鏈家將大中華區業務區域分為七塊,除了北京、上海、香港、深圳、廣州、天津和南京,還包括一些二線強的城市,其次是二線弱的城市,再往後是長尾。據他透露的經營目標,2015年年內,鏈家計劃二手房交易額超過4000億元,一二手交易相加超過5000億元,預計2017年之前突破1萬億元交易額是大概率事件。

針對鏈家的這種“掃貨”模式,受訪分析人士表示,通過合並,鏈家能獲得的是這些經紀公司在當地的門店及旗下房源資料,這種方式相對於自己進入新的城市開店,擴張速度更快,避免了不了解當地市場而被“排異”的局面,因此資本推動下的大肆收購成為了鏈家的選擇。

編輯:王佑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9390

深圳預期總價地王遇冷 龍光地產112.5億元“鯨吞”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9/4690248.html

深圳預期總價地王遇冷 龍光地產112.5億元“鯨吞”

一財網 記者 吳斯丹 實習記者 吳雨儉 2015-09-23 21:40:00

​9月23日,深圳土地市場上演了兩個意外劇情:原本有望刷新深圳地王新紀錄的龍華地塊遇冷,僅一家房企報價;而這家房企居然是年銷售額才133億元的龍光地產(03380.HK),以112.5億元拿下該地塊可謂是名副其實的“鯨吞”。

9月23日,深圳土地市場上演了兩個意外劇情:原本有望刷新深圳地王新紀錄的龍華地塊遇冷,僅一家房企報價;而這家房企居然是年銷售額才133億元的龍光地產(03380.HK),以112.5億元拿下該地塊可謂是名副其實的“鯨吞”。當天下午15時,龍光地產以112.5億元的底價,競得龍華新區民治辦事處A811-0319 號宗地的土地使用權,樓面地價約1.95萬元/平方米。在深圳房價飛速上漲的背景下,緣何龍華地塊遭遇意外的冷場、無緣新地王?而龍光地產又將怎樣撬動這一巨無霸地塊?

無緣“新地王”

龍光地產競得的地塊位於龍華新區紅山片區,用地面積8.7萬平方米,總建築面積57.8萬平方米。這是一塊商業用地,主要以辦公用房、商務公寓為主。

由於靠近深圳北站商務區,業界預計該地塊溢價率將達20%-30%,成交價將在135億元~145億元之間。這也就意味著這塊地的競拍有極大可能刷新2014年1月兆華斯坦與深圳前海國際能源金融中心聯合以134.1億元拍下前海所創造的深圳總價地王紀錄。不過,9月23日競拍現場並沒有上演激烈的競拍,僅僅只有龍光地產一家報價,直接底價成交。

有意思的一個細節是,競拍前一天,碧桂園、中糧地產都參與了報名,最終卻沒有出現在競拍現場。而龍光地產似乎早有準備,現場竟然發起了新聞通稿。

深圳中原地產二級市場董事總經理玉家雄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該地塊沒有成為預期中的“新地王”,一方面是因為112.5億元的起始價比較高,將諸多開發商擋在了門外;另一方面,整個項目主要以商業為主,如辦公樓、商務公寓、酒店、購物中心等,不包括住宅,這些物業中相當一部分無法進行快速套現,因而對於開發商的資金要求比較高。

“此外,深圳在核心區域的辦公樓供應量還是非常龐大,而龍華、龍崗等原關外地區的辦公、商業屬性尚不成熟,開發商們尚處觀望態度。”玉家雄分析。由於土地用途主要供應於商業用地,本次競拍價格對於對於住宅產品的價格並無直接影響。玉家雄認為,該地塊對一些非核心區域的寫字樓有指導性意義。以本次1.9萬元/平方米的單價成交計算,預計未來售價要逾5萬元/平方米才能有比較合理的利潤空間。

 

龍光“鯨吞術”

龍光地產似乎是有備而來。當天,龍光地產相關負責人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此次拿下的項目定位為“快速開發、快速銷售”,通過“快周轉模式”進行運營,目前未計劃作為持有性物業,相信兩年內項目的不同產品將會推出市場。這並不是龍光地產第一次在龍華拿地。去年10月22日,深圳市拍賣的2014年首宗居住用地——龍華白石龍地塊,龍光地產力挫保利、中海、中信、萬科等房企,以總價46.8億元、樓面價逾2.5萬元/平方米競得,溢價率83.35%,成為深圳龍華區新地王。需要註意的是,龍光地產的現金流並不足以支付巨額地價。截至6月30日,龍光地產持有現金及銀行結余(包括有限制及已抵押存款)也只有66.5億元,即便加上近期發行的40億元公司債,也不到110億元。

那麽,龍光地產如何支付112.5億元的地價?答案或許是引入合夥夥伴。去年10月,龍光地產以46.8億元拿下深圳龍華白石龍地塊後,便引入了平安。2014年12月17日,龍光地產發布公告稱,深圳金駿(龍光地產全資子公司)、深圳龍光房地產及平安大華業已訂立註資協議,稱平安大華同意對深圳金駿註資人民幣20億元。註資完成後,深圳金駿的股權將由深圳龍光房地產及平安大華分別持有51%及49%。

這是否意味著龍華紅山地塊也將引入平安這樣的合作夥伴?龍光地產相關負責人沒有給《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明確答複。無論如何,敢於冒險的龍光地產又將為自己的土地儲備註入龐大資產。截至6月30日,龍光地產總土地儲備約為1,293萬平方米,其中51%位於珠三角地區。龍光地產方面表示,此次拿地將進一步擴大龍光地產在深圳房地產市場的影響力,提升在深圳區域的市場份額,對公司深耕一線城市核心區域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也是龍冠地產深耕區域精準布局、為公司未來3~5年業績增長繼續累積充足資源的重要戰略舉措。

 

編輯:王佑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1759

花樣年鯨吞萬達物業 王健林繼續減“產”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24725.html

進入6月,關於萬達物業出售的消息持續發酵。日前有傳言稱,國內開發企業旗下的物業巨頭正在競購萬達物業,參與競標的企業涉及彩生活、萬科物業、綠城物業等。對此,《第一財經日報》記者6月7日下午從一參與競標企業的項目負責人處獲悉,萬達物業接盤方並非傳聞中的彩生活,而是其母公司花樣年集團。

隨著這一“中國物管行業巨無霸並購案”板上釘釘,花樣年或將成為全球最大的社區服務運營商,而中國物業行業的整合之路,也正式開始提速。

花樣年旗下高端子品牌對接萬達

公開資料顯示,萬達物業現為國家一級資質物業管理企業,主要承接萬達商業地產開發的銷售物業,為萬達的業主提供物業服務。該公司目前旗下分、子公司50余家,業務遍及全國60個大中城市,承接物業管理項目超過130個,管理面積超過4300萬平方米,員工總數逾萬人。

此前有說法稱,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萬達物業管理業務模塊都是由萬達商業總部統籌管理,2014年萬達物業從商管公司拆分獨立,此次出讓萬達物業,與萬達集團減少地產業務比重、向文化、金融等行業轉型有關。另有媒體援引消息人士爆料稱,萬達物業此次擬出讓的物業類型主要是寫字樓商務物業,另外包括部分住宅物業及底樓商業物業,暫未涉及購物中心類商業物業。針對該宗“中國物管行業驚天並購案”,截至本報記者發稿時,萬達方面尚未對外確認或置評。

關於該宗並購案成交金額,目前還不得而知。上述項目負責人對本報記者透露,此次萬達物業出讓的物業管理面積合計超過6000萬平方米,交易面積和金額都將創下中國物業行業歷史之最。另有未得到萬科方面證實的消息稱,為拿下萬達物業,萬科物業甚至向萬科集團總部尋求支援,原因是並購案金額巨大。

而最終勝出的為何是花樣年?公開資料顯示,截至2015年12月31日,花樣年旗下物業品牌在全國拓展和管理的物業面積總量約3.3億平方米。而據本報記者了解,除了人們熟知的已經在香港上市的、針對中低端社區的彩生活,花樣年旗下還有兩個物業品牌,分別是美易家和開元國際,其中,美易家以寫字樓和高端商務公寓為主,開元國際針對高端住宅社區。令人驚訝的是,根據開元國際官網信息,早在2013年,開元國際與萬達商業管理有限公司達成戰略合作協議,成為萬達地產物業服務的外委合作企業,承接其開發的萬達廣場銷售型物業的物業服務,當時已經承接15個萬達廣場項目,服務面積超過500萬平方米。

根據上述項目負責人的說法,此次競標,花樣年並非以彩生活為主體來參與其中,而是以花樣年集團作為競標主體,未來也將用相對高端的美易家和開元國際來對接原有的萬達物業。2015年12月,美易家登陸新三板。財報顯示,2014年美易家實現凈利潤為3817萬元,其綜合毛利率為44.57%,權平均凈資產收益率(ROE)為71.86%。

物業行業整合加速

自從2014年6月彩生活依靠社區O2O概念叩開港交所大門,中國物管企業通過擴張走向資本市場的故事就一夜爆紅,物業行業的整合大幕正式拉開。國內,不少開發商謀求將物業服務打包上市,強勢社區服務的蛋糕,國際上,戴德梁行(DTZ)與高緯環球(Cushman & Wakefield)也於2015年9月正式合並,新公司所管理物業面積合計約4億平方米。

充滿想象空間、受資本喜歡的社區O2O,被中國物管企業寄予厚望。去年7月,萬達物業常務副總裁杜達衛出席論壇時談到,依托整個萬達集團,萬達物業服務公司的構想是,在萬達廣場所在的一二線城市及三四線城市,以萬達廣場為中心原點,在周邊三公里、五公里或十公里為半徑的商圈內,對線上的電商形成支持,對其他的物業公司開放平臺,共同實現社區O2O。他認為,其中有很大的想象空間,而難點在於如何落地。作為相對傳統的物業管理企業,萬達如何將市面上出現的大量手機應用靈活運用,未來傳統的服務型企業如何去與線上的工具實現對接,是他彼時正在思考的問題。

在這方面野心巨大的還不只是萬達。今年3月,中民物業董事長王暉對媒體披露,中民物業將主以物業管理作為打通用戶的入口,在此基礎上結合社區O2O平臺衍生出的多種業務模式,培育社區服務的大生態圈。王暉當時在接受媒體采訪是特別強調,中民物業將主要通過投資收購的方式獲取物業資源,“中民物業通過控股、參股整合、業務合作、技術支持等方式掌握物業入口,目前以收購為主。”據第一財經記者了解,素來低調的中民物業此次也在萬達物業的競標企業之列。

作為全球範圍內規模最大的住宅社區服務運營商,花樣年的野心更大。今年2月,花樣年控股董事局主席潘軍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物業管理行業面臨重新洗牌,傳統物業管理機構面臨升級換代的需求,率先完成智能社區和智能安保建設的物業公司把握主動權,在基礎服務運營基礎上,尋找新的利潤來源將是關鍵。他還曾對本報記者表示,花樣年所有業務只圍繞一個核心,即社區,花樣年的目標就是以社區和家庭為場景打造全球最大的社區服務運營商。

不過,在包括萬科、中海、花樣年等巨頭在內的房企開始新一輪物業資產跑馬圈地之時,也有地產管理者對熱門的物業生意表達了冷靜態度。日前,物業服務水平較為領先的龍湖集團的董事長吳亞軍對外表示,按照物業公司目前的模式,人工成本占到了75%,並且每年的人工都在上漲,但物業費的收入卻具有非常大的剛性,很多項目七八年物業費都漲不了一成。她因此判斷,物業並非一門好生意,在物業拆分上市成為主流的情況下,龍湖仍然不會做物業分拆上市。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9278

卡夫亨氏不放棄收購聯合利華 股東3G資本“鯨吞式”並購引發擔憂

近日,卡夫亨氏披露其曾向聯合利華提議過兩家公司進行合並,並提出以1430億美元的價格收購聯合利華。不過,聯合利華方面以價格太低為由拒絕了這項收購。聯合利華當前市值接近1120億英鎊(折合約9542億元人民幣),這意味著倘若這宗收購交易成功,將成為世界企業並購史上排名靠前的交易記錄之一,將是食品快消行業最大收購案,超越去年百威英博(Anheuser-Busch InBev NV)與競爭對手南非米勒啤酒公司(SABMiller SAB)價值高達1230億美元(含債務)的合並交易。

接近卡夫亨氏的相關人士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目前雙方仍在博弈中,就一些分歧點尋找雙方都能接受的條款。而卡夫亨氏中國方面則向記者表示,目前此事是有美國總部在負責,無法提供進一步具體的信息。聯合利華方面也婉拒了記者提出的采訪。據進一步爆出的信息,聯合利華管理層除了對收購價格表示不滿,對卡夫亨氏股東3G資本的管理模式及管理經驗表示擔憂。雙方合並變數較大。

卡夫亨氏不甘心 仍在做收購努力

雖然卡夫亨氏開出了高達1430億美元的價格,但並未能打動聯合利華。

據彭博社報道,聯合利華已經拒絕了這項收購,在聲明中他們表示卡夫亨氏給出的價格是每股50美元,大約1430億美元,相比聯合利華周四收盤價溢價18%,而這從根本上低估了公司的價值。“聯合利華拒絕了這項提議,因為無論是經濟上還是戰略上,聯合利華都看不到對公司股東的任何好處。公司看不到任何進一步討論的基礎。”聯合利華在聲明中表示。

雖然如此,卡夫亨氏並沒有善罷甘休,還是表示“期待能就交易條款達成一致”,卡夫亨氏方面表示,不確定接下來會不會再給出新的正式提議或者是交易條款的細節會是怎樣的。

如果這次並購真的能完成,那它將會成為歷史上第二大跨國交易,僅次於1999年英國電信公司沃達豐(Vodafone)以 1720 億美元收購德國的曼內斯曼(Mannesmann ),也將是食品快消業最大收購案,將會誕生一個市值約為 2259 億美元、擁有 21萬員工的龐大跨國公司。

中國食品產業評論員朱丹蓬向記者表示,卡夫亨氏收購聯合利華如果成功,整個世界快消品品牌格局都會發生巨變,兩家的業務涉及食品跟日化,對兩大行業將產生巨大影響。“目前,在快消領域,隨著消費者需求不斷變化,快銷市場的品牌及企業也正在發生巨大變化,但總體趨勢是朝著整合、壟斷、共享這三個方向走。”朱丹蓬稱。

據悉,卡夫亨氏主要以食品業務為主,而聯合利華兼有食品與日化兩大業務,不少華爾街分析師認為,如果交易真的完成,卡夫亨氏可能不會想要聯合利華旗下的各個家用和個人用品品牌並剝離這些品牌,繼續專註於食品領域。如今食品業務只占到聯合利華收入的 38% 左右。

連續瘋狂並購 “鯨吞式”並購模式引擔憂

對於目前聯合利華拒絕收購方案的原因,除了此前爆出的價格因素外,聯合利華高管對兩家企業的管理文化表達了擔憂。彭博社引述知情人士說,聯合利華高管對卡夫亨氏傾向於削減成本和缺乏培育品牌的願景感到擔心。卡夫亨氏同樣缺乏管理家庭護理和個人護理業務的經驗,而這占聯合利華近60%的收入。聯合利華的管理層之前認為,兩家公司非常不同,他們並沒有料到卡夫亨氏會對自己出手。

那麽,卡夫亨氏的管理文化到底是什麽樣的,竟然引發了聯合利華高層的擔憂?

要解答這個疑問必須提到卡夫亨氏背後的操盤人,第二大股東巴西私募基金3G資本,3G資本同樣同樣控制著百威英博、漢堡王等公司。

3G資本的最大特點就是擅長優化成本結構及快速並購。2013年,在“股神”沃倫·巴菲特巨額融資的幫助下,3G資本收購亨氏,並將其私有化。當它隨後收購卡夫,並於2015年推動其與亨氏合並之後,3G資本將合並後的公司,即卡夫亨氏公開上市。巴菲特旗下的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持有其大約27%的股權,3G資本的持股比例約為24%。 3G資本還操盤了最大的啤酒行業收購:百威英博以超過1000億美元的價格,吞並世界第二大釀酒商米勒公司,創下商業史上第三大公司收購案例。

收購完成後,3G資本會采取大幅壓縮成本以提高公司的利潤率,在促成卡夫亨氏合並後,3G資本大幅裁員、關閉工廠、采取各種手段壓縮成本,讓卡夫亨氏在18個月內營業利潤率從18%上升得到了26%。

通過並購、壓縮成本提高利潤率、然後繼續並購這是3G資本典型做法,但並不擅長實現內含式增長。業內分析人士Geoff Colvin表示:“3G資本這種模式是收購,擠壓,重複,3G管理者展現出非凡的經營技能,大大增強了他們收購的每家公司的價值。但他們並非偉大的創新者。他們通過收購實現增長——這種增長不是內生的。”很顯然,3G資本這種鯨吞式的並購模式,必須讓自己不斷吞並新的公司來獲得增長。

華爾街分析師認為,在這種模型中,一家企業的業績增長往往集中在它剛剛被收購後的幾年中。今後幾年,卡夫亨氏的利潤增速將逐漸收窄,企業要想進一步發展就必須尋找新的並購對象。或許這種外擴式的發展方式引起了聯合利華方面的擔憂。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594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