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馬政府要我別再來 專訪陳光標:5億今年會發完


2011-2-3  TWM




上週,「中國首善」陳光標來台,高調喊出要拿新台幣5億元來台救窮,引發兩極反應,有人批判、有人贊同,本刊專訪陳光標,他承諾說:「1年內會將5億元發完,希望以後年年都能來發。」但標哥能否再來台發錢,要看馬政府的態度,他友人說:「馬政府有透過人叫我們不要再來!」

陳光標

出生:1968年7月生於江蘇泗洪

綽號:中國首善、陳低碳

身家:人民幣50億元(約新台幣220億元),去年《富比士》中國富豪榜第223名。

善行:累計捐款人民幣13.8億元(約新台幣60億元),並承諾生前捐出全部財產。

學歷:南京中醫學院醫學學士、南京大學工商碩士

經歷:江蘇省社科院應用開發中心副主任、南京紅光醫藥公司主任、南京金威利電子醫療器械公司董事長

現職:江蘇黃埔再生資源利用有限公司董事長

家庭:1996年與小他6歲的妻子張婷結婚,育有2子陳啟正、陳啟天。

一 月二十九日上午,南投縣政府的禮堂內,陳光標一上台致詞,就讓人彷彿置身中國,陳光標一開口便滔滔不絕說:「我八歲開始賣飲水賺一、二毛錢,九歲拿錢幫助 人家上學,二十歲開始做生意,一年賺二十萬,捐三萬給人做心臟手術…我給故鄉鄉下修了一條路…。」每講到一個句點,一同來台的「大陸愛心團」團員中,就會 有人報以掌聲。

高調濟貧 住簡房

台下三百名等候領紅包的台灣民眾也一愣一愣地隨著掌聲拍手,只是,大家似乎對標哥的大陸用語 有聽沒有懂,一臉茫然;在他們眼中,捐贈儀式不重要,現金紅包才是重點。好不容易領錢後,有人含蓄、趕緊將紅包對折收進口袋;有人則大方抽出十張千元大 鈔,仔細數個清楚,相同的是,他們都臉上帶著笑意。

這樣的場景,從二十六日標哥來台後,一連上演了五天,這位被稱為「中國首善」的百億富豪,來台前就先預告要撒五億元濟貧,但因為行事風格太過高調,讓民進黨罵、國民黨避,最後只有少數幾個縣市長,安排象徵性的捐贈儀式,讓他過乾癮。

一月二十九日傍晚,陳光標從南投北上到台北,夜宿圓山飯店,本刊記者就在房間內,專訪這位中國首善。

記者一進到他下榻的房間內,映入眼簾的是書桌上堆滿的雜物,仔細一瞧,才發現是他這趟台灣行時,各界所送的一些小禮物,像弱勢小朋友親手摺來感謝他的摺紙小星星、卡片等,都在裡頭,十幾坪大的房間並沒有想像中的奢華。

兄姊餓死 填陰影

這次來台,陳光標約發了新台幣一億元現金,離他來台前開出的五億元支票還差一大截。對此他說:「我快樂的來源就是『發錢』和『被表揚』,我在台灣已經有投資了,我會常來,這次沒發完的善款,絕對會轉交給慈善團體全數發出,一毛錢都不會少,絕對會在今年發完。」

至於未來是否還會再來台灣行善,他說:「台灣中央政府有壓力,希望我不要再發了;但只要台灣政府同意、台灣同胞歡迎,喜歡標哥再來高調一下的話,我當然很希望每年都再來發一次。」

陳光標說:「我從小家貧,四歲時親眼目睹兄姊沒東西吃餓死,那時沒吃過一頓飽,我自己也是從小就渴望別人幫助啊!」他的言語中透露出,年幼時兄姊餓死的慘狀,在他的心中留下了一個陰影,他到處發錢,是為了填補自己心中的這個陰影。

對標哥來說,發錢比較像是一種救贖或是娛樂,因為他就是喜歡看受贈者的表情,無論對方是高興、生氣或是罵他都好,他就是喜歡這種互動。他說:「當台灣政府要我拿錢由慈善團體代發時,這樣真是不夠味,又看不到對方表情!」

工程二包 血汗錢

為了維持自己這種奇怪的娛樂,他當然得先會賺錢。他的商業頭腦也很早就展現出來,讀小學時,就懂得從有水的村落挑水到沒水的地方賣,賺幾元人民幣貼補家用;但再會挑水,也攢不到上億元身家,他透露自己致富的關鍵,就是「做工程二包」。

陳光標說:「我在中國做拆房生意,九五%都是『二手』。就是別的廠商先標拆房工程,再由我施工,真正自己公司得標的『一手』僅占五%。」靠著專做二包,讓今年才四十二歲的他,已經是江蘇黃埔再生資源利用公司董事長,身價估計有人民幣五十億元。

他說:「大家都認為陳光標賺錢很容易,我告訴你,我賺錢比吃屎、吃大便還困難!」

陳光標強調,自己賺的每一分都是血汗錢,愈說情緒愈激動,甚至有點動了氣。他說:「我這樣直接告訴你吧,我的生意,從來沒有得到一位政府官員的支持、幫助!只要有人能拿出任何一位官員幫過我的證據,我馬上捐給那個人一百萬元,人民幣或美元都行!」

現金紅包 助貧弱

訪談中,他不斷透露出對兩岸官員的不滿,先是講到甘肅省某次災難,他率隊帶領數十台大型機具前去救難,還捐了一千萬元現金、二千台電腦等,當地政府都只給他收據,但對外表揚時,卻沒有提到他;之後,他又講到這次來台,無論朝野都對他不友善。

他在接受本刊專訪的前二天,上陳文茜主持的電視節目時,邀請對方來拍攝他準備發出去的紅包牆,但被製作單位以「怕傷了馬英九政府」為由婉拒,陳光標講到這裡,自嘲自己遇到的情況叫「啞巴吃黃連」。

本 刊觀察,從一月二十七日嚴姓婦人的案例,就可知道陳光標發錢一事,對執政者的殺傷力有多大。當天早上九點多,標哥才剛走出飯店房間,飯店大廳就有一名自稱 嚴姓的婦人堵了上去,大喊:「陳董事長!陳董事長,拜託,請您幫幫我好嗎?」她拿出一張北市低收入戶證明,流著淚訴說自己的困境,還說自己有個年逾八旬的 眼盲老母得撫養,全家快活不下去。

伯公幫忙 台灣行

陳光標很有耐心地聽完後,邊微笑邊伸手進西裝口袋,馬上就掏出一個厚厚的紅包給她,婦人看了看,出乎意料又開口:「能不能再多給我一點?」陳聽了也不生氣,還是面帶微笑又掏了二個紅包給她,還彎腰拱手說:「祝你們家過個好年,紅紅火火的大年。」

事 後,婦人打開三個紅包,裡面總計有七萬元的現金,讓她又驚又喜,直呼陳真是菩薩,這輩子沒收過這麼大紅包,高高興興地離去。這一幕,讓台北市官員跌破眼 鏡,市府人員隨即登門拜訪嚴姓婦人,第一句話竟然是:「有問題幹嘛不跟我們反應,要去跟人家要錢?」婦人沒好氣地回說:「跟你們講過很多次,又沒人理 我。」當場讓市府官員語塞。

本刊調查,標哥這次來台後,吳伯雄家族幫忙頗多,才讓行程順利。吳伯雄的兒子吳志剛告訴本刊說:「我是去年透過『中華兩岸連鎖協會』內的友人介紹,認識標哥。」

二人因年紀相仿,有聊不完的「爸爸經」,加上某次談天時,吳提到自己每年固定在桃園、台北等地捐五百萬元幫助弱勢,這個話題引起陳光標興趣,自此成了無話不談的兄弟。

砸錢助人 引騷動

後來,吳志剛還把爸爸介紹給陳認識,碰面時吳伯雄題了「兩岸人民楷模」幾個字送給陳光標,這幅題字到現在都還掛在陳光標的辦公室裡。

標哥來台要發的善款,絕大部分也是透過吳家的親友幫忙籌款,至於介紹二人認識的中華兩岸連鎖協會,來頭也不小。

該協會成立二年,理事長是吉的堡企業老董王國安,執行長則是十多年前,在台灣銷售中華職棒球員卡,人稱「紅小子」的張永朋。協會的副理事長有85度C的吳政學、林志玲緋聞男友邱士楷、永和豆漿董事長林炳生等,個個都是在兩岸企業當中有頭有臉的人物。

陳光標四處高調砸錢助人的行為,引起台灣一陣騷動,也讓政府灰頭土臉,現在陳光標已經投資台灣的友人,也打算常來台灣捐錢,中國首善和台灣馬政府的鬥法,才剛開始!

「低調之旅」事件簿

1∕21 「中國首善」陳光標率40多位企業家、募集人民幣1億元,排定行程要來台行善。

1∕25 因行善方式過於高調遭抨擊,一度傳出行程生變,新北市、桃園縣更婉拒善款,但移民署最後仍核准他的行程。晚間接受《2100全民開講》電訪,與名嘴陳揮文槓上。

1∕26 桃園縣改口願收受500萬元捐款。陳光標深夜抵台,「感恩之旅」改稱「低調之旅」。桃園縣議員廖輝星、張文瑜等前往抗議,批評他「偽善團」,但也有人接機歡迎。

1∕27 台北市嚴姓婦人在圓山飯店攔住陳光標,獲贈7萬元,是陳在台發出的第一個紅包。當日共送出328萬元給317位民眾,另捐出365萬元給社福團體、弱勢兒營養午餐等,合計693萬元。

1∕28 上午到金山鄧麗君墓園追悼,全家落淚高唱〈月亮代表我的心〉。因外界觀感不佳,陳光標不再對攔路民眾發紅包。全天捐出1,000萬元。

1∕29 陳光標在台中高鐵站,發給7名義演原住民小朋友每人4,000元紅包。全天捐出2,504.8萬元。晚上宴請弱勢民眾時說,想號召中國企業家集資蓋兩岸海底高鐵,台灣不用出1分錢。

1∕30 原宣布捐贈500萬元給桃園縣社會救助專戶,加碼1倍為1,000萬元。因捐贈會場未見一般民眾,他說低調行善就像「啞巴吃黃連」,未來仍希望在台高調行善、敲鑼發紅包。

高調撒善款 網友褒多於貶

peterywang 現在,中共用銀彈就可以來解放台灣了。不沾鍋還在寫週記、玩臉書,拚連任。

dimko 台灣很多假慈善真財團!像他這樣直接給多乾脆。

dawnchorus 為了大家的尊嚴,給我就好。

sagarain 節能減碳,下次匯帳號好嗎?

ivanos 去美國白宮外面發不是更牛逼,上世界頭條。

bagayoyo 18英不領18%就無力做公益vs.中國標直接給7萬。

realmd 1次1萬,來踐踏我的尊嚴100次吧。

woodsman 標哥是不是民進黨員啊?故意要給阿九難看。

tsukimi 如果陳光標是佐藤光標,領錢就不會沒尊嚴了!

nanako81240 人家高調捐錢,又不是高調買帝寶炒房價。

陳光標行善 不無商業考量

陳光標此次來台,一開始就以「發放5億元紅包」、「砌錢牆高調行善」等話題炒熱行程,經電子及平面媒體連日大幅報導後,廣告效益可說花幾億元也買不到。然而,此行他實際捐款金額約1億元,若以宣傳角度來看,這筆錢花得一點也不冤。

事實上,陳光標此行並非單純行善,他還參加了「有機園生物科技公司」投資說明會、到花蓮考察投資項目等行程,他旗下的「江蘇黃埔再生資源利用有限公司」進軍台灣應是遲早之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075

別再高估體育用品股 拉利Larry的投資日記

http://stock-challenge.blogspot.com/2011/03/blog-post_28.html

記得於春節時,我跟隨父母到廣西旅遊,一路上差不多用上半天的時間才到達賀 州。一提到賀州,相信絕大部分香港人都不曉得是甚麼地方。那兒可以說是三、四線城市,我們在城市裡看不到太多新建築或樓盤,經濟發展不發達。當天晚上,我 們下榻酒店後,導遊帶我們到市中心地帶逛逛,其中一邊的廣場充滿了各式各樣的地攤,而另一邊卻是一系列零售商店。可能是投資的基因作祟,我跟爸爸一個箭步 趨前,打算看看有甚麼零售品牌已進軍了這個城市,期待找到新投資機會。


我們第一眼看到的是361度(
01361) 的店舖,我立刻高聲嚷著:「爸爸,你愛股361度啊,快D過來巡舖啊!」我們走進店舖內,對銷售人員的服務,店舖裝修,以至是運動服裝的設計均感到滿意。 當我們視察完畢,很自然地再往前走查看以下,我們看到這賀州大街好像變了香港的波鞋街一般,一段短短5分鐘可以走完的大街盡是體育用品店舖,有3間361 度、2間喜得龍、3間貴人鳥,還不計剩下的匹克(01968)、安踏(02020)等,數目至多,令人驚歎。


為甚麼會突然談到體育用品股?這是因為我發現身旁不少人都喜愛這個板塊,他們更在最近的下跌浪中選擇買入「逆向投資」。我認為體育用品股板塊應該已經短線 見了底,不過估值應該較難恢復到以往20倍左右的水平。去年年中,我對這個板塊的看法開始轉淡是源自幾方面:1)Nike的發展動態、2)行業泡沫、3) 庫存銷售比例。


外國大品牌積極進攻


首先,Nike這個強大的對手(對國內品牌而言)改變策略,以往海外企業一直不重視2至4線城市,但是現在他們從不重視到重視,從一線開始逐步滲透,這樣 國內品牌就會承受重大壓力。如果我們翻開中國的商業歷史,一直不難看到內地企業和外資企業互相爭城奪地,內地企業一向運用毛主席的策略「農村包圍城市」, 由2至4線城市層層推進,最後進入1線城市。現在的體育用品行業的發展,實際上是重複了過去家電行業的故事,當Nike開始大力推動其他城市的發展,並推 出較低價錢的產品,絕對能夠跟李寧(
02331)、安踏、361度等品牌競爭。設身處地,假如我們是內地居民,當收入增加,哪個人不想擁有自己的Nike或Addidas球鞋或服裝呢?因此,內地企業原有的市場分額能否保持,確實值得深思。


市場空間有限


第二,體育用品行業出現泡沫。很多內地品牌均是於07年開始陸續到香港、美國、新加坡等地上市,不論大小,上市公司的數目現在最少接近10間,每家公司集 資的目的就是去不斷投資開舖,因此你可以簡單計算一下,10間公司,每間公司都擁有5千間或以上的店舖,全中國便有接近5萬間,這兒還不計算一些未上市或 較細的競爭對手呢。以我的親身視察結果為例,我們不難得到一個結論─ 市場的拓展空間已經有限。可能還有些投資者會認為,這些體育用品股大都現金充足,不是一個穩健的投資因素嗎?這一點可以是這樣理解,但是你又可以想,當整 個行業所有上市公司均是淨現金,這便意味著競爭只會更加激烈,因為各間公司都有充足的資源去打廣告、做推廣。


增長逐步放緩


第三,庫存銷售比例。絕大部分運動品牌均是利用代理商制度去拓展的,意思就是完成生產(自行或外判)後,產品會用正價貨品的4至5折的價錢去賣給代理商, 這樣便完成銷售(Book Revenue),不用等待貨品真的到消費者手上;而代理商負責管理庫存、開店及終端銷售。當開店速度加速時,財務報表的數字會非常亮麗。因為代理商開店 時,體育用品股會要求他們的庫存銷售比例維持在3至6倍之間,即是新開店舖需要預先購入3至6個月存貨,所以只要開店速度加速,體育用品股的銷售數字會以 倍數增加;但是,假若當開店減速,那麼財務上的反應也會提前,銷售會加倍下滑。這是一個不被人廣泛留意的財務特徵,現在當開店速度開始放慢了,原因是 Base增加了及競爭強烈,增長自然不能維持在過往20至30%或以上,未來有機會陸續放慢,導致估值重估。

以上的問題都不是財務報表中能夠輕易看得出來,投資的關鍵除了是要看數字以外,更重要是要感受市場,尤其是零售股,如果你不能從視察實際環境中看出行業變 化,而要依賴每年兩次的業績公佈,絕對會比市場反應慢。以體育用品股為例,去年第三季末段開始,股價已經開始變弱,內裡就是在反映以上因素。因此,我會建 議買零售股的投資者,一定要有經營者的想法,儘量多抽時間到店舖感受市場氣氛。


求生存 先改變


展望未來,由於產品的製造成本水漲船高,而零售店的成本也相應提高,加上城市商業繁華地段租金大幅上升,整體來看,企業很難再單靠擴張門店數量去提升業 績,反而應該改為集中提升現有門店單位面積的銷售效益。另外,隨著開設獨立門店(Stand-alone Shop)所受到的成本約束越來越大,將來的競爭焦點有可能重回百貨商場。未來體育用品的銷售模式是逐步向店中店的模式轉變,不同品牌必須在同一店鋪內脫 穎而出,才能獲得消費者的認同。


總的來說,我不是說體育用品股會停止增長了,只是認為他們需要改變經營策略或提升銷售效益,過往的開店增長模式已經過時了,現在的估值將會經歷重估,維持在個位數字至15倍之間,直至他們當中有企業能夠找出新的經營優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717

親愛的,別再等下去了!

2012-01-16  TCW

 


若《經濟學人》預言成真:「二○ 一二年是大停滯時代的起點」,你打算怎麼過?

就算經濟沒那麼糟,二○一二年也絕對不輕鬆,你,又有什麼打算?

回首過去一年,投資天王、經濟大師都失了準頭,百年企業、工業大國,正狼狽收拾殘局。人們開始反思:什麼才是真正的成功?

悲觀者如日本最有名的小鎮工廠教父岡野雅行,他接受本期《日經Business》雜誌採訪時預測:「日本將掉入無底深淵。」他說,現在的日本人,無論是政 治家還是企業家,都變得不動腦筋思考。「只要稍微注意一下,你就會發現『不可能的事』到處都聽得到。」

當人們悲歎這是個最壞的年代,趨勢科技董事長張明正特別捎信給《商業周刊》讀者(見第七十頁)。他說,看看最近幾個新上市及預定上市案,Nexon、 Zynga、臉書(Facebook),這些新創公司募集的資金動輒十億美元起跳,其中,臉書若上市,市值預估是蘋果電腦當年上市時的一百倍。

「一個新的世代才正要開始,而現在的年輕人正好躬逢其盛,因為過去從來沒有如此以百倍速的跳躍成長。」

再看軟片巨人伊士曼柯達(Eastman Kodak)。這家擁有一百三十二年歷史的企業,曾打遍世界無敵手,在美國市占率逾九成,如今,它即將聲請破產,每股股價不到五十美分。當時,根本無法與 其相比的富士軟片控股集團(Fujifilm Holdings),如今仍生龍活虎。同樣面臨數位化衝擊,為什麼老大滅亡,老二卻逆轉勝?

其實,機會,從未消失,也未變少,它,只是不斷的變裝,唯有一種人能夠穿透表象,在熙攘人潮中尋著它的蹤影。

這種人,從來不等待。他們,是一群行者,即知即行,正面看待每一個起落。

多數人知道太多,卻做得太少,於是他們浪費了一輩子在等待,等待環境變好、等待機會出現、等待恐懼消失、等待對手失誤……。於是,當最後一天來臨,他們嘆 息:我,這輩子等得好累。

親愛的,讓我們別再等待了。最負面的年代,讓我們以最正面的態度出擊,起而行之,即便失敗,也都是扎扎實實的學到了,這,才是真正的成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692

商業模式終結:別再期待免費音樂午餐

http://www.21cbh.com/HTML/2012-12-20/wNNDIwXzU4ODUwNg.html

「免費」模式曾重創了唱片行業,如今,曾經的毀滅者正在變身為守護者。只是,對於收費的目的,藝人、唱片公司、互聯網公司大相逕庭。

宋柯離開了。他是中國著名音樂人,高曉松的師哥,捧紅葉蓓、老狼、朴樹,第一個簽下李宇春。2012年初他撇下苦心經營的太和麥田音樂公司,開了家烤鴨店。臨走時,悲愴地在微博拋下一句「音樂已死」。

宋柯

宋柯又回來了。他的新身份是恆大音樂董事總經理。如果他預料到有人會讓音樂收費「復活」,可能他當初就不會走。近期有消息稱,QQ音樂、百度音樂、搜狗音樂、酷狗音樂等國內音樂服務類平台將聯合華納等幾大國際唱片巨頭嘗試實施音樂下載收費;百度悄悄將首頁的「mp3」標籤改成了「音樂」,並與幾大內容版權方簽署了版權合作協議;剛剛上線的京東商城數字音樂頻道,已經啟動音樂下載收費模式。

這段時間,回到音樂行業的宋柯經常坐在自己的烤鴨店裡凝思,他嗅到了來自數字音樂出版的機會:中國第一大音樂平台QQ音樂月度用戶已超過2億,每天活躍用戶超過4000萬,同時在線用戶超過1000萬。這個敏感的數字,給了音樂人不少想像空間。一個擁有2億用戶的互聯網產品已經可以被稱作「平台」,有條件在上面長出新的枝杈。

對於互聯網公司來說,一個擁有2億產品用戶的「入口」,以及由此而來的流量就是硬通貨。在中國,和音樂接近的視頻行業,用戶同樣在接近2億時進入正版化時代。2008年搜狐視頻打擊盜版曲高和寡,2010年各大視頻平台基本實現正版化,僅用了一年多時間,期間版權價格飛漲,各方都賺了個盆滿缽盈。

同樣從視頻行業得到啟發,騰訊QQ音樂開始醞釀Qplay計劃。QQ音樂高級市場總監吳偉林頻繁拜訪的不僅是音樂人、版權方,還有硬件製造商甚至汽車廠商。QQ音樂正在搭建一個能讓用戶隨時隨地無縫銜接的音樂平台,實現電腦、手機和車載音響等多終端聯動。

和宋柯同期的中國音樂人或多或少憎恨過互聯網人:是他們將樂曲免費放在網上,讓音樂人再也無法從唱片中賺錢。唱片行業因此衰落,就算有的公司願意為版權作品付出一些費用,也少得可憐,根本不夠維持生計。加上隨手可得的盜版,整個中國音樂行業被互聯網摧殘得奄奄一息。於是他們只能「把音樂當酒喝」(高曉松語)。

然而,曾經的毀滅者又變身為守望者,互聯網人在發起一場「音樂復興運動」,試圖建立一種全新的數字音樂商業模式。音樂人對此抱有希望,卻又不敢奢望。從1993年MP3技術誕生可以將一首樂曲壓縮到只有幾MB容量時,音樂人的命運就被裹挾在互聯網洪流中,而且只能是浮萍。

老故事是,音樂愛好者將自己的音樂轉成MP3放在互聯網上分享,這是最早的數字音樂傳播。當MP3開始集中,大的網絡音樂平台出現,將歌曲全部集中在一個平台上供用戶免費下載時,唱片公司的日子就不好過了。

「一種商業模式既可以統攝未來的市場,也可以擠垮當前的市場——在我們這個現代經濟社會裡,這並不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2008年前後,克里斯·安德森的《免費》一書開始風靡,中國互聯網紛紛高舉「免費」大旗時,音樂是首先被擠垮的市場。

李學凌

自中國進入互聯網時代後,音樂產業幾無巨星出現,粉絲排著長隊搶購專輯的場景也不再。歡聚時代的CEO李學凌不無感慨:「巨星周杰倫也是2000年前後出道,那時中國互聯網還沒普及。」在港台地區,以前賣出2.5萬張專輯是金唱片,白金產品是5萬張,但目前唱片銷量逐年減少,到了2007年香港市場淪落到「金唱片」歌手10人都不到,為此香港、台灣都調低了認證標準,現在是金唱片1.5萬張,白金唱片3萬張。

宋柯說,「邁克爾·傑克遜一張專輯版稅也不超過20%,因為作曲、作詞等大量音樂人在為藝人服務。藝人可以靠參加活動賺錢,但背後的音樂人根本沒有足夠的生存空間。」

其實相比傳統的音樂人,宋柯算是幸運者。他算半個互聯網人,也曾受益於互聯網。2003年彩鈴業務尚處於中國移動運營商測試階段時,他和高曉松創辦的麥田音樂就製作出中國第一條彩鈴,開始了數字音樂的嘗試。第二年,他的太樂網開始運營,第一個成功產品是刀郎的《2002年的第一場雪》。他以當時他人難以理解的高價買下刀郎作品在無線通信和互聯網的版權,之後獲得了幾千萬次累計下載,大賺2000多萬元。

好景不長,SP業務急轉直下後,宋柯開始遭遇入不敷出的「成功」。2005年他曾嘗試把李宇春的單曲《冬天快樂》放在自己的網站上供歌迷下載,售價4元多,推出不久下載量就達到了百萬次。但巨大的流量使麥田不得不按照下載峰值大量租用服務器,對於僅有個別收費單曲的網站來說,這是一筆高昂的支出。網絡支付也是個大問題,各種費用平攤下來,支付成本就高達歌曲定價的30%,最終他不得不放棄。

不過對於互聯網大公司來說,解決宋柯的問題輕鬆愉快。2002年百度音樂上線時,使用的是搜索方式,不需要佔用過多服務器。百度要獲取的是流量,而不是用戶付費,因此不必為支付環節付出成本。2005年騰訊QQ音樂上線,目的是為QQ用戶提供全方位的娛樂服務,也不是從下載音樂中賺錢。

「QQ音樂一開始就在購買版權作品。」吳偉林說,堅持下來並不容易,這些希望提供正版音樂的網站,除了要承受鋪天蓋地的盜版衝擊外,價格也是個大問題。大概是受了刀郎鼓舞,唱片公司提出的價格互聯網公司往往難以接受。

如克里斯·安德森預言,「免費可以擠垮一個市場」,但如果自己付費買版權,向用戶免費,最先被擠垮的可能就是自己。2012年10月,谷歌中國工程研究總經理楊文洛證實,谷歌將關閉中國音樂搜索業務,結束其在中國四年的運營,而谷歌曾經的合作夥伴——巨鯨音樂網,在谷歌關停音樂搜索服務後也遇到生存的問題。巨鯨CEO陳戈曾透露,巨鯨人員已縮減到不能再縮減階段,公司正在艱難轉型。蝦米網CEO王浩也對外表達了類似的無奈,「我們在2008年就開始做付費音樂下載,但是基數用戶非常少,因為其它網站是免費的。」

音樂不像視頻,可以通過廣告完成交替付費,恐怕用戶不會習慣聽幾首歌之後再插播一段廣告。如果說在PC端免費還能帶來流量,在無線終端上,由於用戶習慣的改變和產品APP化,讓用戶在界面間跳來跳去已經沒那麼容易。在移動互聯網上,由於帶寬、終端處理能力的限制,網站需要投入更多的成本,卻無法再靠大規模投放廣告獲得收入。

在美國,免費模式也遭受打擊。最著名的互聯網音樂產品是潘多拉(Pandora),用戶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選擇歌曲類別或風格,但不能自由選擇歌曲,而且必須忍受中間插播廣告。「這和電台有什麼區別?」宋柯反問。

風水輪流轉,收費的好時光似乎又降臨了,當然,還夾雜著種種糾結。在最大的音樂下載平台iTunes上,一首單曲價格0.99美元,一部專輯9.9美元。「也不是我們想要他們(互聯網公司)收費,而是市場槓桿已經調節到這個地步。」宋柯比喻,「音樂行業就是做午餐的人,而互聯網企業是提供餐廳店面和端盤子的人,如今這兩種人都做不下去了,這個免費的午餐就沒有了。」

一種收費低廉的移動互聯網包月商業模式正在流行。最有代表性的是新興公司Spotify,這家2008年才成立的公司從2010年5月採取包月付費模式以來成長速度驚人,目前付費用戶達到了500萬,估計2012年的收入將達到5億美元,幾乎比2011年翻了一番。

收費產品已推動了音樂產業。第三方機構尼爾森日前發佈的一份報告顯示,美國唱片銷量迎來七年來首次增長,自2006年以來,世界音樂產業總收入已實現了50%的增長,音樂產業正逐漸走出十年低谷。

僅僅依靠音樂產品自身還是不能盈利,收取少量費用的Spotify擁有近500萬付費用戶和1500萬的活躍用戶(這個數字相當驚人,別忘了美國人口只有3億多),得到了華納、索尼等唱片公司的支持,還順利接入Facebook平台,但由於版權費用太高,2011年還是虧損5900萬美元,隨著用戶增長虧損數額還有可能擴大。更不要提完全免費的Pandora,賺錢能力和iTunes相去甚遠,2011年iTunes為蘋果公司帶來75億美元的收入,而Pandora卻是近況不佳。

在中國,版權價格將越來越貴。宋柯來到恆大音樂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收購了3500首歌曲的版權。「以我國目前的版權環境,他們(互聯網公司)想害我們已經不太容易。像當年蠻荒一般可以大肆侵權的年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宋柯的態度極為明確:希望明年年初可以達到收費下載MP3的目標,利益分配,應該五五分成。「這個問題必須被全行業提到議事日程上來了,否則整個行業都沒法生存。」

對這種吶喊,吳偉林則沒那麼熱衷。如此高的分成比例、「全面收費」恐怕只是唱片公司的一廂情願。雖然各大音樂平台已悄悄結盟倡導正版音樂收費,宋柯也和華納、環球等音樂公司高層幾次碰頭,但互聯網公司表現得相當低調。一位聯盟成員私下透露,「事情比較敏感,現在形勢還不明朗。」

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統計,截至去年的5.1億網民中,網絡音樂用戶為3.86億,而無線音樂用戶規模更高達7億,網絡音樂市場規模達到近28億元,這些聯盟成員佔據了半數以上的市場空間。

然而他們要麼有大公司背景,要麼佔據了優勢地位,對收費需求遠沒有唱片公司迫切。那些在免費浪潮衝擊下消亡的都是單打獨鬥的音樂平台,對騰訊、百度這樣的互聯網大公司來說,音樂只是產品體系的一部分,音樂平台本身能否盈利並不重要。只要擁有良好用戶體驗,用戶就會自然的遷徙到體系內那些具備盈利能力的產品上。在騰訊,QQ音樂和其它平台級別產品相互連通,無論手機還是QQ即時通訊客戶端都能直接進入QQ音樂,用戶聽音樂隨手就能分享到微博上,Qzone的背景音樂也來自QQ音樂。

何況美國模式在中國行不通。像iTunes這樣的下載平台收費太高,愛國者等曾建立類似平台,以失敗告終,美國另一種收費模式是運營商增值服務,在中國由於政策等原因,注定只是少數人的盤中餐。

即便是在探索新模式上走得最遠的音樂平台騰訊,啟動Qplay計劃也是對產業的探索,不會強制收費。一方面,作為中國第一大音樂平台,扶植相關產業能促進騰訊周邊生態,另一方面,騰訊產品體系龐大,具有變現能力的產品很多,最容易實現移動與互聯網以及數字音樂出版新的商業模式。

早在2006年QQ音樂就開始嘗試收費。用戶購買「綠鑽」,就能獲得高質量正版音樂,可以在QQ空間內播放歌曲,讓好友進入空間就能聽到音樂,還可以相互點歌贈送,但這賺取的是音樂的增值服務費,而不是靠下載本身賺錢。

對大部分用戶免費,向小部分付費用戶提供高質量音樂和服務,這是互聯網公司最熟悉的商業模式。《連線》雜誌前主編凱文·凱利(Kevin Kelly)在一篇名為《戰勝免費》的文章中指出,互聯網就像一台複印機,可以把一切數字產品變為免費。「當複製品免費時,你就要去銷售那些無法複製的東西。」

按照騰訊的產品「套路」,一切將從用戶需求開始。吳偉林和QQ音樂產品總監張鑫每天都在琢磨,哪些是用戶需要又無法被互聯網複製的價值。

用戶到一個平台去聽音樂首先取決於內容,歌曲全不全,新不新。QQ音樂和100多家唱片公司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係,用吳偉林的話說,是中國為數不多「真正」在向版權方付費的音樂平台。

無論從言談舉止還是裝束,吳更像個音樂人,這就是他過去泡在音樂圈裡的印記。一度,他做的事情和宋柯類似,在QQ音樂平台上做了黃小琥和叮噹的專輯,張惠妹、許嵩等更大牌藝人的專輯正在排期。「如果每個平台都有周杰倫,用戶為什麼來QQ音樂收聽?我們每個月都有三到四張首發和首推,用戶必須到我們這兒,因為別的平台沒有。今年年底S.H.E復合,新專輯也會給我們獨家首發。」

按照慣例,數字音樂平台上的獨家內容只有兩週的「保鮮期」,然後就被分發到各家平台。除了音樂發燒友和狂熱的粉絲,吸引大部分用戶靠用戶體驗。

和吳偉林不同,張鑫一點都不「潮」,典型IT男模樣。和騰訊其它產品經理一樣,他的世界可以用數據量化。每隔兩三個月,QQ音樂就會做一次用戶調查,然後根據用戶反饋不斷調整產品。

一家音樂製作公司負責人誇獎QQ音樂產品做得好,在三四線城市出差時用手機播放最流暢。「用戶體驗好沒什麼秘訣,就是不斷積累。」張鑫有些不好意思,為了保證播放流暢,在各個城市QQ音樂對服務器和節點都不斷優化。「內地太大了,先不說資金,要把整個內地城市都做好真的需要好幾年時間。」

移動互聯網時代,張鑫必須關心用戶的流量。用戶在移動終端瀏覽時會習慣性的誤點擊,音樂會被下載,很多流量被浪費。他給QQ音樂客戶端設置了一個流量保護撥鈕,用戶一撥就只能聽本地音樂,不會到線上聽音樂。很簡單,但用戶非常歡迎。

「當用戶決定放棄,我們一定不會在任何地方誤用他的流量。」他說,因為手機屏幕太小,用戶更傾向於在電腦上編輯歌曲列表。用戶用電腦編輯時,只要開著WiFi,再開著手機QQ音樂客戶端,歌曲就能隨之上傳下載。這樣,帶著手機出門聽歌完全不需要流量。

實現這些功能除了對細節的考慮,還需要QQ音樂在後台做很多技術處理。Qplay就是過往積累的拓展。「只要接上標準化的API接口,就能用手機上的QQ音樂播放歌曲」,吳偉林看到的下一個突破點在車載終端,據說到了明年第一季度,帶有「Qplay」功能的SONOS音響將在易迅開售。

QQ音樂是中國為數不多堅持正版卻盈利的音樂平台。商業模式是提供增值服務,綠鑽會員每月收費10元。

增值服務意味著更多用戶特權。吳偉林甚至做過演唱會,去年QQ在深圳舉辦了張震岳演唱會,門票優先供應給綠鑽用戶,還有特別折扣。他說,「在音樂周邊有很多不同的事情發生,演唱會、歌友會等落地活動,我們統統都給綠鑽用戶做增值服務。」

相比宋柯的深惡痛絕,吳偉林對盜版態度更理性。他贊同,「只有真正打擊了盜版,正版音樂平台才有機會」,但「這還需要時間,需要很多層面共同努力,還需要技術手段」。QQ音樂嘗試給平台上的樂曲打上數字標記,之後果然發現了幾個大量盜用QQ音樂內容的平台。這些標記還幫助他平息過一場風波,一家國際唱片公司給QQ音樂首發某位超級巨星的專輯,但還沒上線其它平台上就已經有這個專輯。吳回憶,那些老外要追究法律責任,他一個一個的查盜版音檔,都沒有水印,就回應肯定不是QQ音樂漏出來的。後來發現源頭是美國一家BBS網站,內容是由一個美國用戶上傳的。「美國打擊力度這麼大也有盜版。」

真正讓他頭疼的是版權價格。用戶眾多,要照顧各種口味,QQ音樂往往買斷一家產品公司或是一個藝人的全部作品,但價格要一家一家地去談。互聯網用戶更喜歡的是按照點擊付費,但唱片公司總覺得音樂平台會「剋扣」點擊量。目前,大多版權採購採取「基礎費用+分成」的模式。吳偉林說,「沒有收費標準,什麼價格都有,而且誰也說服不了誰。」

毫無疑問,對於那些掌握著最大牌藝人、擁有最多曲庫的大唱片公司來說,互聯網音樂平台在版權談判上沒什麼話語權。吳偉林正在策劃一個頒獎典禮,「完全以互聯網的方式,按用戶喜好、試聽量、點擊量或下載量評選」。如果能借此建立互聯網公司在音樂行業的話語權,未來的價格談判就容易得多。

或許此刻宋柯介懷的不該是收費與否,或是分成的比例。看看數字音樂平台做的事情,出唱片、開演唱會、頒獎,未來還可能簽藝人、製作音樂。可能整個音樂產業的生態鏈都要被劃至互聯網麾下了。

宋柯終究回到了音樂產業。他說自己對未來很樂觀,但又沒有關掉自己的烤鴨店,辦公桌上放著一張報紙,上面醒目的標題就是:「音樂行業的春天到了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1775

請別再乞求下一個喬布斯到來了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2342.html

對於喬布斯這樣的創新神話人物,無論是在喬布斯生前還是過世之後,很多希望通過創新改變現狀的企業、個人也都喜歡紛紛效仿喬布斯的一些做法,期望通過人造或者跟隨的方式提高自身的價值。一時間喬布斯傳記和各種關於喬布斯的八卦小條都能夠被眾多企業或者個人捧為神佛。這樣能夠用自己的方法提高自己的競爭能力,學習行業中的榜樣的做法,小謙認為這的的確確算是一條正道。

但是如今喬布斯已經去世幾年,雖然說他在消費電子界的影響力依舊還是足夠強大,但也漸漸被很多發展有些吃力的企業甚至整個消費者行業拉來做營銷,說服消費者和投資人。料想,如果當小謙同樣無比佩服的喬幫主泉下有知的話,他會怎樣看待這些企業,看待想出並提出這樣做法的人?

由於今年6月4日於台北舉辦的一年一度的computex的主題是拯救PC,而會場裡各大企業及業界名人同樣也是將「創新」奉為維繫PC生意發展的救藥。因此在這個創新的環境裡,在消費電子界曾經擁有絕對影響力的喬幫主就再度被拉出來坐鎮。似乎只要下一個擁有喬布斯一樣的商業意識、喬布斯一樣對消費電子產品未來的預見以及喬布斯一樣對消費者需求把握程度高的人一經出現,整個PC乃至消費電子產業就又將煥發出另一番燦爛的顏色,吸引到更多的投資關注。

雖然說今日6月6日聯想7.83港幣的均價、惠普24.53美元的開盤價和戴爾今日13.45的開盤價較之去年相比都以有所上浮,但根據IDC發佈的關於「全球筆記本銷量大跌14.2%,台式計算機全球銷量下降12.2%、惠普戴爾聯想在PC銷售業績分別是下滑23.7%、下滑10.9%、零增長」的報告中,我們不難發現消費者對於PC這塊生意確實還是予以不買賬的狀態。

這個時候,在已經漸漸迷失了自己的電子消費領域,也就有部分消費者、企業、業界人士期待下一個喬布斯的到來,拯救整個PC市場,帶領整個消費電子走向更高峰。但是是否說當有一個人擁有和喬布斯一樣對市場的深度觀察力和喬布斯一樣有能力製作趨勢,將製作趨勢從消費者手中拿來握住的人出現在了消費電子領域,當前所有市場上不利的情況就要完全改變了?

我想,這不大可能吧!喬布斯的的確確可以稱得上是一個傳奇的人物,他對於創新和產品二詞的把握幾乎要比當前所有的業界人士都要有說服力。但喬布斯創新產品成功的背後,是有一個神奇的團隊伴隨著他一起協作,他有能力整理出一大把能夠幫助他實現他想法的資源。雖然說這樣的資源不是他一朝半夕就能夠積累下來的,但是在你期盼下一個喬布斯到來的時間被打上一個大大的問號的時候,PC市場還能夠等到嗎?時間的流逝,在PC絕望之際還沒等到下一個喬布斯到來的時候,縱然喬布斯再度復活於蘋果,擔任蘋果的最高決策者,他是否還能挽救PC?

喬布斯是業界的神話,也是很多人心目中的英雄,但是喬布斯是你永遠都模仿不出來的,他不會是你通過外力就能夠打造出來的。喬布斯的存在,不是要我們再苦苦等待下一個這樣的救世主來盤活整個市場,而是要我們學會向他一樣去思考、去學習、去觀察、去挑戰、去改變。喬布斯已經離去,未來已經和喬布斯無關,當你抬起你的雙手動用你聰慧的大腦,敢於將你的想法實踐的時候,你就是下一個喬布斯,你就能夠改變世界,改變市場,那麼你為何還要繼續等待下一個喬布斯呢?

像這樣一個要你把握住當前機會,敢於自己獨立地去挑戰,將命運狠狠握在自己手中的道理,我這麼一個96年小鼠一枚都能夠知道,眾多前輩們應當不會不明白吧!最後請容我狂妄地請求前輩們,請別在乞求下一個喬布斯的到來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6904

別再挖空心思做App了:根本不可能賺錢!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5178.html

BBC最近的新聞報導(《App Store經歷五年後,遍地都是「殭屍應用」》)對絕大多數應用開發人員來說都並不意外——因為他們自己也知道,他們開發的大多數應用其實並沒有產生多大的影響力。

蘋果公司本身的統計數據也為應用開發領域敲響了警鐘。根據Tim Cook在WWDC Keynote上揭示的統計數據:

93%的iOS是每個月都有人下載的——這也意味著有7%的應用已經沒有人下載了。我感覺還不錯因為我所開發的App每天都有人下載…… Alex Warren (@alexwarren) June 10, 2013

假如說每個月都不能保證有人下載至少1次的app佔到了所有app的7%,那不能保證每週/每天/每小時有人下載的app想必會佔到app整體的更高比例。顯然,假如一個app並不能持續地吸引用戶下載安裝,則這個app的開發者也沒有機會從中獲得利潤。

我相信很多都已經意識到了一點,那就是前往App Store進行淘金的熱潮早就已經結束了。可是我還是想重申一下這一觀點,好讓更多人不要再把時間浪費在開發App上。現在僅僅通過做App已經不能讓你致富了,即使只是想通過做App謀生也變得很難了。假如你足夠幸運的話,靠這個賺一些香煙錢還是有希望的。App Store已經是一個競爭極為激烈的市場,想在其中輕鬆賺錢已經是好幾年之前的事情了。

假如你的計劃是,「我想做個app」,那我希望你能回頭來想想自己的初心。你想要的究竟是什麼?你不一定要成為一個把世界改造得更好的偉人,但是你至少應該給世界上的一部分人提供價值。想明白自己的目標,然後看看如何達到這個目標——把「做app」當做自己思考的起點,毫無疑問是走上了歧路。

App這東西賣不出大價錢,而且用戶可能會在用完app之後就把它隨手刪了。App的銷售不論從價格上還是從形式上,都和iTunes Store賣歌曲極為相似。想創造一首傳世金曲自然需要歌曲的作者花上不少功夫,但恐怕優秀的歌手們並不會把他們所有的希望都放在一首作品上,然後眼巴巴地指望這一首作品傳唱百年。無數歌手失敗了,但這並不會阻止更多地人嘗試音樂這條道路——畢竟站在娛樂圈巔峰的感覺實在太好了。

我相信站在App Store巔峰的感覺一定也棒極了。但是,千萬不要被這些離你還很遙遠的事情擾亂了自己的思考。你應該對你所面臨的風險有著清醒而現實的認識。與其指望自己的App能夠一炮走紅,還不如更專注地去思考你如何給用戶帶來價值,以及如何做一件對其他人有用的事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5465

名目GDP成長率 只有韓、泰的一半競爭力輸人 別再拿匯率當藉口!

2013-11-11  TWM
 
 

 

台灣有一個聲音,穩定堅強,不論經濟再差、社會再亂,都能夠傳到最高層,那就是出口企業大老要求台幣貶值的高分貝音量。近日出口產業不但公開呼籲央行總裁彭淮南應該學韓國貶值,甚至有科技業大老直接在馬英九耳邊進言,要求「照顧」出口產業。十一月四日立委到中央銀行考察,更對出口拖累經濟這件大事關切。

今年以來,大部分亞洲貨幣兌美元匯率均呈走貶,尤其是和台灣產業重疊性高的韓國更受關注。對出口產業來說,誰的匯率低,誰的商品就顯得便宜,更有價格競爭力。也難怪國內一家科技業大老就批評,金融海嘯以來,台幣相對韓元升值一五到二○%,「使台灣無法和韓國競爭」。

不過,台幣真的沒有韓元貶得多嗎?

台灣升值苦了企業主?

實質匯率戳破台灣老闆迷思其實,從實質有效匯率指數來看,台幣不但沒有韓元強勢,比起韓國價格競爭力更是十足!金融海嘯以來,雖然韓元的有效實質匯率指數一口氣從一○○跌到八七,而新台幣則相對穩定;但過去幾年隨著經濟恢復,韓元升值的速度反而比新台幣快。

為什麼這個實質匯率和名目匯率(台幣兌美元匯率)會不同?根據央行解釋,國際清算銀行(BIS)編製的「實質有效匯率指數」,不像「名目匯率」僅僅兌美元,而是和我們實際的貿易國貨幣做均衡,反映的是新台幣與貿易對手國之間的匯率變動。

所以,實質有效匯率指數下跌,表示台灣的對外價格競爭力上升;指數上漲代表貨幣升值,本國商品的對外價格競爭力下跌。而將韓國和台灣的有效實質匯率以一九九四年為基準,觀察其長期變動方向,可以發現,台灣的實質有效匯率不但低於韓國,將近二十年來,新台幣更是長期走低!

為什麼,我們的價格競爭力已經比韓國多這麼多,但台灣企業還在叫苦連天?台灣電子業及出口產業的問題,真的出在匯率嗎?如果一把寶劍殺不退敵人,問題可能出在揮劍者身上。看看最讓國內出口產業稱羨的日本「安倍經濟學」就能知道。

台幣匯率寶劍銳利

問題出在揮劍者身上

自從日本首相安倍晉三上任之後,「三支箭」政策之下,日圓大幅貶值超過三成,讓不少國內科技業大老直呼「台灣也需要三支箭」:若像日本一樣貶值,台灣經濟一定不一樣。

但是,日本指標性電子巨人索尼,才在十月底發出獲利警訊。雖然營收較去年同期比增加一○.六%,但是今年預期獲利卻大砍四○%,除電影部門大虧損外,也大砍電視、電腦、相機等消費性硬體等營收。英國《金融時報》分析師珍妮佛.湯普森(J. Thompson)指出:「貢獻獲利最多的只剩『匯差』。這也暴露出安倍經濟學的弱點,如果企業本身技術沒有走在競爭者前面,不能抓住市場,再怎麼有利的貨幣政策都沒用。」當一家企業的外資報告上,唯一的利多只是孤單地寫著一項——「匯率大幅貶值」,那麼這家企業的問題也許不在匯率。不幸的是,從有效實質匯率指數來看,台灣的出口產業,早已習慣了長期「往下走」的匯率,只要台幣一升值,就高分貝叫苦。

「台幣貶值,是吞毒藥,是飲鴆止渴,大家都知道。」一位金融機構的總體經濟分析師說。這位分析師還透露,其實台幣只貶不升,還有一個不能說的祕密,就是央行的匯損。

因為台灣傲人的四千二百億美元的外匯存底,其實七成都是美元計價。如果台幣兌美元升值一%,那麼央行就損失了三十億元資產。「而且,央行又有繳庫壓力。」業界預估,今年如果台幣兌美元升值到一定程度,那麼今年央行要達成繳庫盈餘的目標,就有困難。這也是為什麼雖然央行不斷強調「匯率是市場機制」,但是央行每天在匯市「拉尾盤」,將升值的台幣吐回去的傳言,早已是各行庫祕而不宣的公開祕密。

就是這樣的共犯結構,長年以來,讓出口產業與央行聯手將匯率壓低。匯率政策應該考慮的,除了國家的進出口,還有利率、通膨等重要的經濟要素。當政府和企業都專注在名目匯率,反而長期忽略了實質匯率。如果台灣經濟能因此振興也就罷了;殊不知,就是台幣長期往下走的匯率,害了我們的經濟!

實質有效匯率不只透露出真實情況,還暴露出台灣經濟不振的一個重要原因。這要從台灣經濟另一個弔詭的現象講起。

長期低匯率遺毒

進口物價吃掉經濟成長

今年台灣GDP(國內生產毛額)又再度讓人失望,台經院預估,實質GDP一.九三%成長率。但,台灣過去十年的名目GDP成長卻連實質GDP都不如!這個詭異的現象是為什麼?難道我們實際上拿到的錢變多了嗎?事實正好相反,而關鍵,正是台灣的低匯率!

行政院財經政務委員薛琦就曾發文「教育」民眾,低匯率是怎麼吃掉我們該拿到的錢。所謂GDP名目值是根據會計報表資料統計的結果,也就是員工實際拿到的薪資、利息、紅利,是一般民眾能夠直接「有感」的數字;但政府最喜歡公布的實質GDP,卻是主計總處經過物價調整後得到的數字。而這個調整,被稱為「GDP物價平減指數」。

雖然我們每年的CPI(消費者物價指數)都上漲,但是台灣的「GDP物價平減指數」的趨勢卻是向下(過去十年,有七年為負數)。重要原因就是我們的「進口物價」。過去十幾年,台灣經濟成長的重心都放在出口產業,壓低匯率拚出口,因此台灣貿易都是出口商品跌價,但是進口商品的成本價格卻持續上漲。

這些進出口物價的變動,在計算實質GDP時被調整掉了,所以才會看到我們的實質GDP成長高,但是我們每天的生活、領的薪水或收到的股利、股息,成長的幅度卻極為有限。「當台灣這兩個數字的差距是如此之大時,難怪感受不到經濟成長的果實。」薛琦說。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的經濟雖成長、通膨穩定,但是商品和服務在國際上越來越廉價、人民口袋的錢也越來越少。因為,透過匯率的「廉價化」,不只商品,連我們的人力價格(薪資)都一同弱化了。

事實上,台灣的名目GDP成長一年一年地慢慢落後,到現在早已遠遠落後亞洲其他國家。我們十五年來的名目人均GDP好不容易超過二萬美元,但成長率只有六二%。

反觀韓國,一九九八年時人均GDP是七千七百美元,只有台灣的一半,但是二○一二年已經超越台灣,足足成長了一九九%。台灣的人均GDP成長率,甚至只有泰國的三分之一!這正是台灣長期只專注在兌美元匯率,而忽略了實質匯率的結果。

拋開廉價台灣老思惟

才能脫離台灣低匯率的惡果單靠出口成長的台灣,就會有這樣的通病。一名金融業人士就說:「台灣長期以來就是出口導向,被『出超』(貿易出口大於進口)思惟綁架了。」壓低成本賺外匯,早就是行之多年的成長方式,「我們在國際購買力低,不只是搶人才搶不過別人,科技業要買專利、購併外國企業,都變得很吃力。」過去台灣為了壓低匯率,已經付出了慘痛代價,如果台灣每天還想著要靠低匯率、壓低價格,來求取那最後一點競爭力,台灣不但超越不了韓國,連泰國都會輸。台灣除了應該減少出超,讓經濟從過去的出口回到內需成長,匯率政策也應該放掉名目匯率,學習如新加坡先進國家以實質匯率為觀察指標。

企業主與其抱怨新台幣升值,不如放下匯率迷思,重新找回市場,找回產品的競爭力,別再把匯率當成藉口。

撰文‧楊卓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1414

《迷思篇》安倍經濟學與台灣的共同困局 世界變了 別再舉貶值救經濟大旗!

2013-12-09  TWM
 
 

 

後金融海嘯時代,國際貿易不平衡的趨勢正在逆轉,最大出口國中國正在轉向內需經濟,最大進口國美國則正將製造業回流本土,全球貿易增長大幅減緩,出口國在這樣的大環境下衝擊最深,這是安倍經濟學與台灣的共同困局。

撰文‧楊政諭

匯率貶值就能刺激出口產業,出口興盛就能提振就業機會與國民所得,所得增加就能帶動整體消費及內需經濟;接下來,日本經濟就會展現截然不同的生命力。

以上就是安倍經濟學的簡單流程,其中各自牽涉到一些基本假設。先前,各界爭論的焦點在於出口提升能否轉化為薪資成長,然而在日本今年第三季(七至九月)經濟數據揭曉後,就連原本較無疑慮的假設──貶值能夠刺激出口,如今看來似乎也是一種「假設錯誤」。

全球化年代 經濟由貿易驅動這一季,日本GDP(國內生產毛額)的年化成長率是一.九%,較前一季腰斬,而安倍力拚的「淨出口」,則較上一季不增反減,下滑○.六%。

貶值無效,這個現象或許會讓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感到意外,但包含台灣在內的所有出口導向國家,其實也都該用更嚴肅的眼光看待安倍經濟學的意外掉漆;尤其,當你想到日圓先生榊原英資對於日本出口不如預期的那句解讀:「因為時代已經變了,全球經濟都在轉型,就連不斷舉債消費的美國,逆差都在縮小當中。」是的,世界已經不一樣了!全球經濟成長的動力來源,正從過去的貿易驅動,轉變為內需驅動時代。而榊原口中的「全球經濟轉型論」,其實也已經有了初步的數字可證。

攤開長期歷史數據,可以發現,國際貿易成長率和全球經濟成長率之間,在不同階段都存在著一定比率的關係:自一九八六年到九五年間,國際貿易成長率與全球經濟成長率相去不遠;這段時間,世界局勢橫跨冷戰後期至「後冷戰」的初期,國際間正在試圖打破貿易往來的壁壘高牆,在這個「全球化」的暖身期,經濟成長主要來自於成熟國家的內需經濟。

一九九六年至○五年,全球化大步向前,歐美國家與新興國家的經濟路線也開始出現了鮮明差異。經歷九七年亞洲金融風暴的新興亞洲國家,在此期間以累積外匯存底為重要目標,努力生產、外銷出口,再用賺來的外匯購買成熟國家債券,形同於借錢給成熟國家消費;相對來說,歐美成熟國家則是不斷拉高債務,以「舉債」的方式維持國家經濟成長。

成熟國家樂於消費,新興國家大量出貨,這樣的模式讓全球貿易量大增,以平均數字來看,此階段的全球貿易成長率約達全球經濟成長率的兩倍以上,這是一個貿易驅動經濟成長的年代。

歐債危機後 歐美轉型引發進口減少這樣的盛世一直維持到○八年,在陸續爆發金融海嘯與歐債危機後,「改革」逐漸成為歐美國家的關鍵詞,在美國,改革的重點是「製造業回流」,在歐洲,則是「撙節」,兩者的共同結果,就是減少進口。

於是,二○一一年至一二年,全球貿易與經濟成長率的關係,彷彿又回到了冷戰時期的水準,比率數字下降到○.八%。隨著歐美大國的經濟結構轉型,進口需求減少,貿易活動將不再是驅動經濟成長的主力。

在榊原英資眼中,這樣的結構性轉變,正是安倍經濟學「以貶值拚出口」效果不如預期的重要原因;殊途同歸的,國內學者亦認為全球經濟結構轉變至此,的確也到了出口國必須重新思考未來戰略的時候。

「過去,中國與東南亞國家都會壓低匯率來提高出口競爭力,追求出超來強化經濟成長,但逆差國家怎麼辦?」金融研訓院董事長許嘉棟說,出口國長期以壓低匯率提升出口,就會造成國際貿易失衡,「這不是好事,順差國以鄰為壑,在國際景氣不佳時,逆差國家往往只好選擇祭出保護主義。」歐美需求減緩加上保護主義抬頭,這些因素都將讓出口成長的難度愈來愈高,政府也必須為了刺激出口付出更多資源,愈想「拚出口」,資源愈是傾斜,犧牲的,則是安倍劇本中扮演「經濟轉骨」關鍵角色的「消費」。事實上,○二年日本也讓日圓一口氣貶到一一○元水準,但當時不只薪資未見成長,甚至出現出生率下滑、資產價格浮漲等問題,才在○七年終止這場貶值實驗。

安倍掉漆後

台灣還要繼續拚出口?

過去幾個月來,出口業者不斷要求央行總裁彭淮南降低匯率救出口,「不過,央行在協助出口商部分,真的已經相當努力了,出口商不應該再繼續要求。」許嘉棟說,就算要與主要貿易競爭者韓國比,跟韓元比起來,台幣兌美元不見得貶少漲多。

根據國際清算銀行(BIS)最新公布的實質有效匯率指數(REER),十月的台幣比韓元還要來得低,出口商以「台幣貶不夠」作為出口不振的理由,其實不盡有理。而台灣長期阻升匯率所帶來的「內需不振」後遺症,其實也值得安倍借鏡。

匯率偏低的直接影響,就是進口物價上漲,進而衝擊國人購買力,影響消費與內需的成長動能。十一月間,一群世新大學財金系碩士生突發奇想,在假油議題火熱之際,他們分析了食用油價格的影響變數,結果,在預設的多項變數中,影響食用油價格的首要因素是國際棕櫚油價格,其次就是「實質有效匯率」。

「如果油廠老闆都很老實,以目前的台幣實質有效匯率來看,油價可能會比現在高出許多。」這是學生的結論。當然,這份報告不足以證明食用油與匯率的精確關係,但匯率與進口物價的「反比關係」卻是必然,這也就是彭淮南不斷強調的:「匯價不可能同時讓出、進口商滿意,更要為廣大消費者及一千五百萬弱勢機車族著想。」「連中國都在轉型內需了,你們也應該想想新的成長計畫。」這是榊原英資給台灣的建議。的確,中國正在試圖提振內需,這個計畫走了三年,至今雖然仍在跌跌撞撞,但至少已經正面回應了世界經濟結構調整的既定趨勢。

仍然卡在「出口救經濟」思惟裡的我們,面對的問題其實和安倍的困局相似,是不是該想想,為了「拚出口」,台灣已付出多少成本?而在世界經濟轉型的此時,「拚出口」又能拚出什麼樣的未來前景?﹁停止一味追求出超﹂,或許才是台灣的答案。

實質有效匯率

實質有效匯率指數(Real effective exchange rate index, 簡稱REER),是用來衡量一國貨幣匯率對於主要貿易對手國一籃子貨幣的高低水準指標,由國際清算銀行(BIS)編製,目前該指數以2010年為基期,當匯率高於對手國的一籃子貨幣時,REER就會高於100,反則低於10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4234

《產業隱憂》台灣驕傲僅是曇花一現?別再內鬥 特斯拉變心到中國了


2014-04-28  TWM
 
 

 

世界各國正在全力發展電動車、智慧車產業,台灣必須盡快整合各方資源,才能避免惡性競爭、產業外移,造成競爭力喪失。

撰文.呂國禎

如果試著把目光從彰化八卦山拉高到全世界,會赫然看見嚴酷的電動車、智慧車產業競爭,正在國際上進行。中國、韓國的佈局又深又長,它們前進美國取經、投資設廠,利用龐大市場補貼國內外企業,還用關稅障礙迫使特斯拉到中國設廠,要將台灣供應鏈連根拔起;當法人在瘋狂追逐蚵田邊的科技奇蹟時,台灣應該趕快冷靜面對正在發生的問題。

問題一,學界研發缺乏整合、形成資源浪費、多頭馬車。台大機械系智慧型載具與機電整合實驗室主持人李綱說,這幾年來電動車成為熱門議題,公私立大學紛紛投入電動車的研究,出現十多個學校做出十多輛電動車的情形,但研究大同小異,缺乏整合恐怕造成浪費。

同時也缺乏前瞻性研發與產業合作,因此,當台北國際汽車零配件、車用電子展上市櫃公司攤位擠進滿滿的法人,公部門的研發聯盟攤位卻乏人問津,拿不出酷炫的新技術與賺錢商機,產學研之間存在著嚴重落差。

反觀中國與韓國,中國的同濟大學、韓國的現代汽車是有計畫性地發展電動車、智慧車等技術。其中韓國現代汽車派七位頂尖工程師,到美國柏克萊大學學習,將目標放在五到十年後的技術,分階段將技術帶回韓國。今天現代汽車在國際上的競爭力,背後是付出心血與努力的。

為求績效只重視短期成果

問題二,學術、研究單位求短期績效、快速結案,曾參與科專計畫(指政府部分補貼、提高企業研發意願)的利佳興業董事長陳俊榮說,政府研究計畫對於業者到底有沒有幫助,事後很少人管,也很少有再進一步的計畫;為求施政成績下,往往重視短期成果與成績展示,變成以消耗預算為目標的研究計畫。

李綱說,應該有主題性、分階段、產學共同研究開發,以四到五年為一期的研究計畫比較好,但偏偏台灣目前很難接受計畫時間長、一時看不到成果的研究。

問題三,中國強勢競爭,台灣產業鏈卻陷入內鬥,甚至整個移往中國。雖然台灣催生了特斯拉,也帶動相關零組件產業,自己國產電動巴士也在桃園、新竹等地行駛,光是今年就有超過一百輛的純電動巴士上路,預計全台六七五○輛市區柴油公車,在十五年內將逐步汰換為電動公車。

看起來遠景一片樂觀,但李綱說,中國的比亞迪則跑到美國加州設廠,並且爭取當地公共交通系統的電動巴士訂單,目標是建立年產一千輛公車的產能。雖然比亞迪目前在加州的成績乏善可陳,甚至鬧出工資太低的糾紛;但跑到標準嚴格、競爭激烈的美國,比亞迪從美國反攻亞洲,並且成為規格制定者的企圖相當明顯。

反觀台灣,國產電動巴士上路了,卻發生對自己毫無信心的情況。生產電動巴士充電站的陳俊榮說,充電站做出來,卻發生找不到充電槍生產標準的情況,相關單位竟然要求充電槍生產者,等歐美或中國標準出來了再來抄,以避免無法與國際接軌。電動車產業目前正處於競爭狀態,台灣連制定標準的企圖心都沒有,還要等中國標準出爐才抄,那台灣永遠都是落後者。

中國政策補貼兩全其美

問題四,中國有政策鼓勵,台灣卻無法整合變成互相競爭。中國有所謂「十城千輛」等新能源車的政策(每年發展十個城市,每個城市推出一千輛新能源車示範運行),各省各市也都推出自己的補貼政策與目標,發展新能源車在中國如火如荼地上演;然而台灣卻發生了另一個問題,一窩蜂進入相同領域,互相殺價、挖角與對抗,例如電動巴士就發生這樣的狀況,市場尚未做大,彼此供應鏈卻壁壘分明。

於是更嚴重的問題發生了,中國透過政策補貼,養起了中國本土的廠商,而美國特斯拉也開始交車到中國,但自美國出口到中國必須繳納高額關稅,於中國設廠已在規畫中。

李綱提醒,相關的供應鏈也有意到中國設廠,一來可享政策優惠,二是就地供應特斯拉,例如佔特斯拉九成馬達供應的富田電機,就是中國政府積極招商的對象。當台灣自滿於六成特斯拉零件由台灣製造的時候,恐怕過幾年後會感嘆,怎麼特斯拉供應鏈全移往中國設廠了?

要避免這樣的情況發生,李綱建議,台灣雖缺乏整車產業,但相關零組件非常完整,而且具有國際競爭力,應該從產學研垂直整合,例如龜山電子零件、八卦山汽車零組件、大肚山的精密機械,與竹科半導體都整合,把整個台灣變成一家虛擬公司,打一場國際整合的仗。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7259

在建房夠賣5年:買房別再搶了! 第一財經財商

http://xueqiu.com/4541336641/29659956
前些年經常看到「日光盤」,開盤首日就被搶買一空,那種通宵排隊的場面真是壯觀。有時這是一種假象,尤其是2011年以來,個中貓膩媒體拆穿了不少,無非就是農民工可以很廉價地被僱傭,或者是地產商將新房輸送給腐敗官員等關係戶再讓真正的需求者向這些關係戶買。
今天,筆者繼續用數據說話,至少在目前,買房真的不需要再搶了!



查看原图
【找到我】第一財經《財商》(微信號caishang02)

【加入我】回覆「姓名+電話+郵箱+投資領域」,加入第一財經日報《財商》投資俱樂部 ,定期獲得深度投資內參,加入qq群:316408348 進行投資交流。

既然有那麼多的存量房了,中國還缺房子嗎?

半個月前,筆者在第一財經日報《財商》上發表的《中國到底有多少房子?》一文中計算,2013年底,中國城鎮住宅面積約175.2億平方米~240.24億平方米,農村為233.67億平方米,合計起來上限值高達474億平方米。

474億平方米是什麼概念?相當於中國115萬平方公里的平原上4%的面積是住宅。有讀者會說,你這麼算是都當作平房來算了,確實應該考慮容積率,但如果算上農村,這個容積率比1也高不了多少。

回到開頭那個問題,房子是不缺了,但人口遷徙、分配不均、拆遷等因素的存在,住房需求還是大量存在的。這又引出一個問題?買房還需要搶嗎?

前些年經常看到「日光盤」,開盤首日就被搶買一空,那種通宵排隊的場面真是壯觀。有時這是一種假象,尤其是2011年以來,個中貓膩媒體拆穿了不少,無非就是農民工可以很廉價地被僱傭,或者是地產商將新房輸送給腐敗官員等關係戶再讓真正的需求者向這些關係戶買。

今天,筆者繼續用數據說話,至少在目前,買房真的不需要再搶了!

3.24億平方米待售

第一個數據是待售面積,顧名思義即是準備出售的住宅量,此數據從2001年9月開始統計,但有意思的是該數據2001年~2004年、2010年的數據又無從可查,圖中顯示的缺失部分即是。

好在影響不大,截至2013年12月,全國住宅類商品房待售面積為3.24億平方米,創歷史新高。從圖中可以看出,待售面積近幾年持續攀高,說明供給很充足。

查看原图
圖1:2001年~2013年住宅類商品房待售面積(平方米)

也許有人說,按2013年住宅銷售面積11.57億平方米計算,3.24億平方米的待售住宅只夠賣3個多月的,不算啥。這顯然是靜態的眼光看問題了,因為還有40多億平方米的房子正在施工呢!而且這是全國平均數據,杭州之類的部分城市壓力可不是一般的大。

中國在建住宅至少夠賣5年

第一財經日報《財商》(微信號:caishang02)再計算了一下中國目前到底還有多少住宅類商品房正在建設?

這個數據來得比想像中難多了,琢磨良久也難找到合適的數據項。如果直接用住宅類商品房施工面積計算,考慮到部分已經建好甚至預售,個中誤差不好統計。

一位地產公司研究總監也是望而興嘆,他稱業界一般通過代表性地產提供潛在供應量及全國份額來推算。

但這顯然也比較粗略的,因為月度的竣工比率都是在變化的,即開發商會根據房地產市場形勢來加快或推遲開盤。看1995年以來的年竣工率走勢,非常不穩定,何況月度了。

查看原图
圖2:1995年~2012年房屋建築面積竣工率

筆者最終找到這樣一種計算方法,即用1997年以來的每年新開工面積,減去每年的竣工面積,當然這裡也有個誤差,即1997年是沒有竣工數據可查的,不過1996年之前新開工面積都是有限的,所以就此忽略。

計算得出,1997年~2013年住宅新開工面積累計為115.63億平方米,1998年7月~2013年12月住宅竣工面積累計為69.28億平方米,兩者差值為45.35億平方米。

即截至2013年底,在建住宅面積約為45.35億平方米,當然這個數據還應扣去爛尾樓,數據無從可查,就此略過。

再對比2013年住宅累計施工面積48.63億平方米,兩者相差在3億平方米多,誤差尚在容忍範圍內,而且此誤差很可能是這部分已得到預售許可,進入待售統計項目中。

查看原图
圖3:1997年~2013年住宅類商品房新開工、竣工面積(萬平方米)

這尚未完工的45.35億平方米意味著什麼呢?夠賣多久呢?

若以2013年全國一般住宅類商品房銷售面積11.57億平方米計算,如此龐大的在建面積需要賣4年左右。但2013年商品房銷售面積又是創歷史最高的。

若以2009年~2012年之間約9億平方米的銷售面積,這部分房子要5年多才能賣掉。

而上述預計是基於2014年起新開工面積為0,而這顯然不太可能。需要說明的是,在建的不代表沒有完成售賣,因為商品住宅銷售中60%多為期房,所以小部分在建住宅可能已經售出。

在建的房子需要好幾年才能消化,供給還不過剩嗎?而且還不算大規模興建的保障房。

35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庫存創歷史新高

不過,各個城市又是有差異的。哪些城市供給不足呢?哪些城市又過剩呢?

供給情況可以用存貨去化月數來衡量,等於某一區域有效可售存貨總量除以之前一段時間平均月度銷售量。通俗點講,就是庫存的房子要賣多少個月。

存貨去化月數指標的合理範圍,萬科給的是5~10個月。低於5個月說明存貨嚴重不足,如果該指標高於10個月,則說明市場存貨相對比較充分。

萬科副總裁毛大慶在4月末被曝光的一個內部發言中提到,現在庫存的問題事實上是挺尖銳的,萬科做了統計,與往年的3月去化加快不同,2014年3月27個主要的城市中,多數的存銷比在上漲,21個城市超過12個月,9個城市超過24個月。

具體到城市,深圳存銷比29個月,長沙24個月,無錫在上海區域中,57個月,很嚴重,寧波36個月,杭州33個月,上海33個月,天津39個月,唐山28個月(唐山整個城市加起來計算,已超過100個月,28個月是城區裡),瀋陽23個月,西安30個月,鄭州23個月。

據毛大慶講,在萬科內部,按照公司資金來源的成本和對股東收益率進行倒算,以平均21個月為一個風險警戒線。

另外,6月10日,上海易居房地產研究院發佈《5月份新建商品住宅庫存報告》。監測數據顯示,截至5月底,包括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四大一線城市在內的35個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庫存總量為25570萬平方米,環比增長2.7%,同比增長20.1%,庫存再創歷史新高。

具體來看,35個城市中,有29個城市庫存同比增長。其中南昌、寧波和九江3個城市的庫存上升幅度較大,同比增幅分別達到77.4%、60.9%和56.9%。

鑑於5月份市場成交並沒有預料中的大幅反彈,上述這些城市的房企可謂「壓力山大」了。

此外,申銀萬國證券2014年初統計出一個供需比,全國房地產市場目前供需比在119%,供給過剩的城市比例為37.14%。

具體來看,申萬的結論是一線城市明顯供給不足,整體供需比為64.5%;22個二線城市,平均供需比155%,其中44%的城市屬於供給過剩,尤其是太原、西寧、武漢、濟南;34個三四線城市平均供需比125%,屬於輕度供給過剩,但其中分化相當嚴重,以營口、鄂爾多斯、張家界最為嚴重。

(作者為《財商》主編助理,微博@艾經緯CBN,即將出版《房市大衰退》一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222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