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記者手記】作為一個母親,柴靜與霧霾的私人恩怨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08001

(柴靜的女兒,這個在2013年1月那場侵襲25個省市的大霧霾中被懷上的小生命,居然一出生就被診斷為腫瘤。汪韜/圖)

柴靜的女兒,這個在2013年1月那場侵襲25個省市的大霧霾中被懷上的小生命,居然一出生就被診斷為腫瘤。我才明白為何柴靜如此認真地去尋找霧霾元兇,正如她所說,這是一個母親與和霧霾之間的私人恩怨。

今天上午,柴靜關於霧霾的紀錄片終於登出了,名字叫《穹頂之下》。

昨夜00:13,我正在收拾行李,收到了柴靜的消息,她淡淡地說:“應該明天上午發。晚安。”

我想,柴靜這一夜應該沒有安睡。

她說,可能像你說的,不在霧霾天發出,片子不會引起大家的關心。也可能播出後會有很多想到不到事情,但是它有它的命運了。

我也沒有安睡。這個保守了一年的秘密終於要公開了,而柴靜和我都不知道秘密公開之後會發生什麽。

作為南方周末的環境記者,2011年秋以來,我一直在寫大氣汙染的深度報道,並笑稱要做“最大氣的記者”。2014年5月,在環保部的一次會議上我遇到了柴靜,互留了聯系方式後,她時常和我探討一些大氣汙染的問題,要一些專家的聯系方式。

我沒有對別人說起柴靜在關註霧霾的話題。這是記者之間最常見的交流,我並不感到驚訝。後來聽說她當了媽媽後,對於環境和食品安全問題越發關註。這正是我們南周綠色板塊關註的領域,我很欣慰。只是覺得她太認真了,大氣汙染的各個領域都要涉及,做了一年,竟也沒有看到報道。

而直到2015年1月,我被邀請去給她的演講提意見時,我才明白為何柴靜要花一年時間,為何要采訪那麽多人。

“聽到她的心跳的那一瞬間,我覺得對她沒有任何期望,健康就好。但是,她被診斷為良性腫瘤,在出生之後就要接受手術。”

我驚住了。

我做了那麽多的大氣汙染健康效應的報道,我知道空氣汙染可以導致肺癌、心血管疾病甚至過早死亡,但已有的研究在我眼中似乎都只是數字,霧霾天我自己也不采取任何防護措施。

而柴靜的女兒,這個在2013年1月那場侵襲25個省市的大霧霾中被懷上的小生命,居然一出生就被診斷為腫瘤。那些空氣汙染致病的概率似乎一下子變成了100%,我才明白為何柴靜如此認真的去尋找霧霾元兇,正如她所說,這是一個母親與和霧霾之間的私人恩怨。

那次模擬演講結束後,柴靜問我,你印象最深的是什麽。我說,應該是柴靜女兒一出生就得了腫瘤,她懷疑和霧霾有關。

柴靜嘆了口氣,她說這也正是自己擔心的。她的家人其實很支持講出孩子的故事。但是從一個新聞從業者的角度出發,柴靜覺得,從一個受害者角度出發,可能有違客觀性。

我說,正因為你是一位受害的母親,才會有尋找答案的動力,去了解霧霾的健康危害,了解霧霾的原因和治理。我們不強調女兒的腫瘤和空氣汙染之間的因果關系,但空氣汙染的確會導致健康風險,雖然這種風險還有太多的未知,而這種未知更值得我們去發現,去呼籲,去阻止。

所以,在柴靜的片子中,最觸動我的場景便是她的小女兒,紮著倆小辮,伏在窗前,看著霧霾籠罩的世界。

臨走前,柴靜說,我一直在猶豫要不要放女兒的故事。這個猶豫一定會持續到片子錄制之前。

2015年1月27日晚上11點,白色絲質襯衫,淺色牛仔褲,平底皮鞋。柴靜以一個母親普通的裝扮,完美的完成了演講。

無數臺攝像機,黑色大屏幕,全程無人發微博、朋友圈,我坐在小劇場的地上,和數百人,靜靜的、秘密的觀看了這場演講。

演講依然以女兒的故事開始,我內心居然一下子釋然了。

柴靜張嘴就是“空氣動力學直徑小於2.5微米”,這一句對於PM2.5的定義體現了極強的專業性。而一束光打下來,她雙手捧著這些看不見的顆粒,又像一場感性的訴說。

她真是太會講故事了,全程不超過三個磕碰。而這可是相當專業的故事,雖然是第二次聽,出於職業習慣,我居然還是記滿了三頁筆記,並標記出幾個小錯誤供後期修改。她記下了那麽多的數字,還要用形象的比喻描述出來。我深知這種難度,因為我在用文字描述的時候都極其困難,而她要講出來,甚至做出動畫表達出來。

片子分為三個章節,霧霾是什麽?從哪里來?我們怎麽辦?

這是典型的專業報告結構,可是現場的觀眾似乎在尋求這種專業。我旁邊的小夥子在演講開始前問我機動車到底對於PM2.5貢獻多少,當柴靜說到這里時,他緊縮眉頭,頻頻點頭。而像邢臺市的“為我市退出全國74個城市空氣質量排名倒數第一而喝彩!”的橫幅出現時,現場一陣笑聲。當APEC藍下的故宮角樓出現時,那種稍縱即逝的美好使得包括我在內的很多人,偷偷的舉起手機拍照。

回去的路上,我和幾個小姑娘同行,大家激動的表達觀後感。一個女生說,等片子出來後,我都已經想好怎麽宣傳了:如果你不想花時間看這幾年霧霾的報道,花兩個小時看這個視頻就夠了。

我說,你意思是我這三年多的報道都白寫了啊。

其實我的心里更為激動,大學里學習環境科學,畢業後從事環境報道,尤其是從事大氣汙染報道,我看到了這種轉變。這種轉變不只是重腕治霾的“氣十條”,不只是全球皆知的“APEC 藍”,而是猶如那些彌漫在全國各地的細小的汙染顆粒,對於空氣汙染的關註也滲入了我們的生活,改變了我們。

正如2011年潘石屹轉發美國大使館監測PM2.5數據,接受外媒采訪居然還“受到了批評”。而今,賈樟柯拍《人在霾途》,柴靜講述自己的故事,甚至連過年回到家,家人都勸我離開那個“成天霧霾”的北京。

此刻,我在南京的火車站等候回京的列車,天氣陰冷,好在PM2.5只有十幾,空氣質量優。手機已被柴靜的視頻刷屏,一位在環保部門工作的同學發來消息稱贊這個視頻:“大家表示做得很到位”。

那就好。看吧,不在霧霾天發出也會有好效果的。

我想,柴靜今晚可以睡個好覺了吧。

南方周末近期將有詳盡報道,敬請關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3513

【穹頂之下】霧霾的根本原因:增長之痛還是體制之殤?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4696

201410051218

華創宏觀的一份研報表示,民眾對於健康關切已經遠遠甚於官方對經濟下行的憂慮。

當最基本的健康都受到威脅的時候,增長已經失去意義。相信每一位看完視頻的人都感同身受,穹頂之下有一種喘不過氣的絕望。只是,經濟增長與環境真的是非此即彼嗎?

這份報告指出,中國的空氣汙染固然與快速工業化進程相關,但能源結構的不合理、能源品質的低標準才是真兇。

報告還認為,能源結構的不合理、能源品質的低標準的背後,是“體制的霧霾”,涉及到“行業審批準入、能源價格管制、電力體制、石油體制等一系列體制性的缺陷”:

  • 小鋼廠、小水泥的泛濫是我們長期項目審批的結果,審批非但沒有控制住重化工行業產能過剩的問題,還使得大量環保不達標的小企業長期違規存在。

  • 清潔能源中棄風、棄光、棄水近年多發是我們的電力電網體制所致,電網企業獨買獨賣,大量風電和分布式能源無法上網。而歐美國家通過補貼實現了風電在市場上超低報價實現優先上網。

  • 能源結構不合理、油品標準偏低是我們油氣流通領域處於高度壟斷的結果,例如地方煉油企業很難拿到價格合理的原油,不得不進口國外的燃料油、渣油。

  • 企業和個人對環保的無視是我們長期違規成本太低的結果。現行的環保法律法規中概念界定模糊、處罰力度偏弱、執法不嚴的問題比較突出

  • 此外,稅收對汙染調節作用未得到應有的重視公共交通體系建設滯後等都是不容回避的問題。

華創宏觀的研報表示,霧霾治理指向體制改革:

  1. 設立國家環境與食品安全委員會頂層機構,級別類似於深改小組或國安委,以推動改革的力度和決心徹底改變當前的環境與食品安全問題。從頂層制度層面推動環保與食品安全,減少部門之間的相互推諉扯皮,強化定量和精細化研究。

  2. 盡快矯正資源和汙染價格的扭曲,補貼環節應向“汙染者付費”回歸。按照經濟學基本原理,只要能夠界定外部產權,就可以采取“汙染者付費”,而我們現行的使用價格補貼作為治理排放的經濟手段,可能會導致發點企業不按規定運行脫硫脫硝設施。事實上,中國的汙染已經遍布空氣、水、土壤,水資源短缺的問題也日益嚴峻,而目前的水價長期偏低。

  3. 加快油氣體制改革,網運分離、放開競爭性業務。深化電力體制改革,確保可再生能源優先上網。

  4. 大幅提高企業環保違規成本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3792

環保部長提到的英法韓,原來是這樣對抗霧霾的

環保部部長陳吉寧近日就大氣汙染防治問題向媒體提到:與發達國家同期相比,我們環境質量改善速度並不慢,這說明我國大氣治理的方向是正確的。

陳吉寧詳細介紹,大氣汙染治理的另一個突出問題是冬季重汙染問題。2013年以來,冬季氣象條件總體不利。今年延續了強厄爾尼諾現象,全球在進入秋冬季後普遍出現異常氣候,多個國家,包括英國、法國、韓國等發達國家,接連發生較高強度、較大範圍的重汙染事件。

按圖索驥,我們可以通過不少公開資料和報道看看這些國家面臨的汙染問題目前的狀況怎麽樣,以求和中國的汙染治理狀況做一個橫向比較。

歐盟最關心氮氧化物

要分析英法的情況,首先看歐盟的整體狀況。

根據《歐盟排放概述報告(1990-2014)》,從1990年到2014年的25年間,汙染情況有總體好轉,其中改善程度最高的是硫氧化物(燃煤所產生的大氣汙染物),排放量從2540萬噸劇減到310萬噸,降幅高達90%,其中大部分硫氧化物減排發生在能源生產和分配環節,同時也與燃料結構的變化有關。

歐盟28國1990~2014年期間大氣汙染排放量變化

其次是非甲烷揮發性有機物,從1700萬噸減少到670萬噸,下降了將近60%;氮氧化物和可吸入顆粒物PM2.5也分別減少了1/3,其中,氮氧化物的排放在25年里從1750萬噸下降到780萬噸,主要是道路運輸的減排發揮了作用。

氨排放下降了1/4,從510萬噸下降到390萬噸,且主要發生在農業領域。而PM2.5的下降主要歸功於能源行業和道路運輸,但商業、機構和家庭排放則占目前歐盟整體PM2.5排放的一半以上。

上述報告提到,歐盟在過去10年里細微顆粒物(PM2.5、PM10)的排放量總體下降,皆因為在能源行業、道路運輸和工業上引入和升級了減排措施,此外也歸功於包括以天然氣替代燃煤等能源革新。

從目前的數據來看,和中國的情況有所不同,最困擾歐盟各國的汙染物並非PM2.5,而主要來源於一氧化碳、氮氧化物和非甲烷揮發性有機物。其中,在歐盟中氮氧化物排放占比最多的分別是德國(15.7%)、英國(12.1%)和法國(11.3%)。反觀PM2.5,最嚴重的則是法國(13.9%)、意大利(12.5%)和波蘭(11.1%)。由此不難理解,歐洲是多麽難以原諒2015年大眾汽車的“排放門”醜聞。

英國如何治理空氣

再具體看英國的情況。

總體來說,英國人多年來沒有停止過對空氣質量的抱怨。終於,2015年4月,在歐盟和一些環保組織的壓力之下,英國最高法院要求政府拿出解決英國空氣汙染的計劃。幾個月後,英國政府亮出一份5年計劃,在2020年令5個重點城市的空氣質量達標,倫敦的空氣則要到2025年才能改善。

根據英國官方的說法,英國每年有4萬人因室外空氣汙染而死亡,造成的經濟損失超過200億英鎊。另據世界衛生組織2016年9月的一份報告,90%以上的英國人口所呼吸的空氣被高度汙染,空氣汙染所引起的中風、肺癌、呼吸道和心血管疾病等早在2012年已經導致了超過1.6萬人死亡。

英國對空氣汙染的標準還是很苛刻的,以我們較為熟悉的PM2.5指標為例,英國環境、食品和農村事務部(DEFRA)的標準是,日均濃度在每立方米71微克以上便視為最高等級的汙染,而歐盟的要求是不允許超過每立方米25微克。

霧霾下的倫敦

DEFRA在2016年發布的《英格蘭自然環境指標》報告中提到,2013年,英國30歲以上成人死亡案例中5.3%與長期暴露在PM2.5環境下有關,倫敦的數據更是達到了6.7%;該部門的另一份報告《2015年英國空氣汙染狀況》提到,在二氧化氮和PM2.5的綜合影響下,公眾健康遭到很大挑戰,其中,每年有2.9萬死亡案例與環境中PM2.5有關。

但是,從更長時間維度來說,英國的汙染狀況總體趨緩,DEFRA的數據顯示,2011年英格蘭城市地區中度到重度汙染的平均天數為24天,而到2015年該數據下降為9天。從威脅英國的汙染物構成來看,自上世紀70年代以來,氮氧化物和非甲烷揮發性有機物是汙染物的主力,但是近半個世紀後,這兩類汙染物的水平已降至最初的1/3,僅有氨排放基本保持不變,而細微顆粒物始終不是主要汙染物。

此外,英國的空氣汙染更有跡可循,因為地理位置和氣候也是造成英國時常遭受空氣汙染的原因。比較明顯的是,每年3月中下旬和4月上旬由於歐洲北部的高壓系統,容易導致季節性的春季微塵顆粒汙染。另外,每年11月初的篝火節也令空氣中的PM2.5濃度輕易破百。到了12月中旬,往往會由於非洲撒哈拉地區吹來的沙塵導致空氣汙染。

巴黎和韓國的經驗

另一個歐洲城市巴黎也是經常由於空氣汙染而見諸報端,去年12月,受冬季取暖、汽車尾氣,森林火災和空氣流動緩慢等因素的綜合影響,巴黎遭受了10年來空氣汙染最嚴重的一個冬天,在一周多的時間里,巴黎的PM10濃度一直維持在超過每立方米80微克的水平。很快巴黎也再次啟動了公共交通對市民免費開放和單雙號限行政策來減少城市排放。

2016年12月5日,巴黎,霧霾來襲

法國的空氣汙染並非新鮮事,從2014年開始,關於巴黎空氣質量令人擔憂的新聞越來越多地見諸報端。法國公共衛生局去年夏天曾表示,空氣汙染每年在法國造成4.8萬人死亡。鑒於尾氣排放是最重要的汙染源,巴黎開始給機動車貼上不同標簽,比如清潔能源車將對應綠色標簽,會得到相應的便利,而一些高排放車輛則更容易遭到限行。這一做法未來還會推廣到法國其他城市。

本文開頭還提到韓國。實際上,在超過30年時間里,韓國已經實施了一系列的政策和管理措施來治理空氣汙染,1993年出臺首部關於空氣質量的法律,在1995年就對PM10給出了標準。2002年,在全球142個國家的環境質量排名中,韓國倒數第四。最終,韓國在2003年通過了《都市空氣質量改進特別法》,於2005年開始實施。

數據顯示,從2001年到2011年的10年間,韓國的年均PM2.5和PM10濃度分別從70和44.4下降到46.9和23.4微克/立方米。

不過,就在前幾日,韓國首爾等城市也出現了嚴重霧霾天氣,韓國一些媒體稱是受到了中國霧霾的牽連,但也有專家認為中國華北地區的大氣停滯,霧霾難以擴散到朝鮮半島這麽遠,韓國街頭老舊的柴油車和不斷新建的火力發電廠或許要為空氣中的可吸入物負起更多的責任。

比如耶魯大學數據驅動(Data-Driven)項目有一個數據是,從2002年到2012年的10年間,化石燃料在韓國的能源份額從51%一路上升到64%,研究人員認為,新的化石燃料發電廠將令來自能源行業的汙染提高5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1282

權威解讀:政府工作報告發出更大力度治理霧霾的信號

《政府工作報告》起草組負責人、國務院研究室主任黃守宏5日表示,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大幅增加了霧霾治理的篇幅,詳細介紹了很多措施,這實際上也是政府發出的一個信號,就是要以更大的力度來治理霧霾。

在國務院新聞辦5日舉行的吹風會上,黃守宏說,霧霾治理是社會各方面都關心的事情。對霧霾治理,這些年來政府一直是高度重視,也采取了很多措施。從數據來看,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的排放,這些年來一直都在下降,這是個基本事實。

《政府工作報告》起草組負責人、國務院研究室主任黃守宏。攝影/章軻

3月5日,國務院新聞辦吹風會現場。攝影/章軻

他說,前段時間,北京市也發布了數據,藍天的天數是在增加的,霧霾的天數是在減少的,生態環境在往好的方向轉變,這也是個實際情況。

而對於民眾所關心的能否真正治理好霧霾的問題,黃守宏表示,“現在的情況跟過去相比已經有很大不同”。

他分析說,一是社會有共識。對加強環保、治理汙染天氣,過去不能說沒有共識,但是共識沒有現在強。當時有很多方面,包括一些地方的同誌認為,加強環境治理跟經濟增長之間在一定時間內是有矛盾的,要治理環境,就要增加投入,要關停一部分企業,這是要付出一定代價的。

“很多時候是壞事變成好事,一到了危難關頭,一到情況嚴重的時候,社會就會快速地形成共識,現在經過這幾輪的嚴重霧霾天氣過程,共識更加強烈了。不然,很多人的思想是不通的,很多地方政府的工作是不好做的。”黃守宏說。

“第二是政府有決心。”黃守宏說,沒有決心是什麽事都幹不成的,我們不僅有決心,治理還是有辦法。經過探索,對霧霾的成因是越來越清楚了。大家也看到了,霧霾的產生主要是燃煤汙染、工業汙染、機動車汙染,還有氣象條件的因素,當然還有其他的原因,路徑也很清楚了,所以,針對這些來進行治理。措施也是強有力的,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講了,對所有重點工業汙染源,要實行24小時在線監控,對汙染企業制定達標期限,到期未達標要堅決關停。

黃守宏說,這些措施的力度在過去是沒有過的,還有法律保障,《環保法》是一部有“牙齒”的法律,號稱史上最嚴的法律,已經明確了關於違背法律入罪的要求。政府制定了問責制,總理已經表態,對三種情況下的責任人,要進行嚴肅問責。

“如果社會有共識、政府有決心、治理有辦法、法治有保障,所以我相信,今年總理《政府工作報告》中強調‘堅決打好藍天保衛戰’之後,我們在汙染治理上會有更大的進展。”黃守宏說。

他同時表示,治理霧霾一定要有緊迫感和責任感,還要有耐心,因為汙染的形成不是一日之寒,同樣汙染的徹底消除也不是一日之功,所以想畢其功於一役的想法是不切實際的。要堅定不移地治理汙染、改善環境,同時打好攻堅戰,也要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

“有人說了,治理汙染最快的辦法,就是把所有汙染企業都關掉,把所有的鍋爐都關掉,這可能是最簡單的,但是也是不可行的。所以這里要找一個平衡,要找一個經濟發展和改善生態環境雙贏之路、多贏之路。”黃守宏說。

《政府工作報告》起草組負責人、國務院研究室主任黃守宏。攝影/章軻

《政府工作報告》起草組負責人、國務院研究室主任黃守宏。攝影/章軻

《政府工作報告》起草組負責人、國務院研究室主任黃守宏在發布會後接受記者采訪。攝影/章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831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