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中國霧霾矇住全球煤炭項目前景

http://wallstreetcn.com/node/63739

中國北方部分地區出現的嚴重霧霾天氣,嚴重威脅到當地居民的身體健康,空氣污染問題不只在中國社會產生了較大的反響,這也使得那些仍處規劃階段的全球大型煤炭項目面臨擱置風險。

中國是全球最大煤炭進口國。中國政府的污染防治計劃主要針對目標是火力發電,這將衝擊中國已精放緩的煤炭需求。可能會影響到從澳洲到印尼再到莫桑比克的諸多資本密集型煤炭項目進程。

即便不考慮環保因素,由於礦場至港口新鋪鐵路、火力發電投資下降以及電力需求增速放緩,可能促使中國煤礦企業以具有競爭優勢的價格出口部分過剩產出,從而對該地區礦商以及新項目的可行性造成衝擊。

中國過去十年平均每週建設兩座火力發電廠,2009年還是煤炭淨出口國,僅僅兩年後就轉變成全球最大進口國,煤炭消耗量佔到全球其他國家累計消耗量的近一半。這無疑是一場重大轉變。

中國煤炭科學研究總院煤化工分院研究員陳亞飛表示:

中國在戒它的煤癮。隨著經濟增速放緩和清潔能源的大力推動下,煤炭的黃金十年已經結束了。

統計數據顯示,今年前10個月,中國煤炭進口增長17%,較比去年的30%下滑了近乎一半。與此同時,受需求減少和國內產出增加提振,中國煤炭庫存達到創紀錄的3億噸高位。

中國煤炭消耗量大幅飆升--從2006年的25億噸升至2012年的38億噸,推動亞洲指標熱能煤2011年均價漲至每噸121美元,而五年前其價格還不到50美元。

但是,景氣年份時許多煤礦擴建,以及全球經濟放緩致使需求疲弱,這都推動煤價在2012年10月跌至三年低點近每噸80美元左右。此後煤價就一直低於100美元。

2007-2012年間海運煤炭貿易增速高達7%,而高盛預計,到2017年海運煤炭貿易增速將僅為1%。

一些項目面臨危險

看好需求前景的礦產商正在策劃新項目,這些項目所在地區都需要大量基礎設施投資,比如澳洲加利利(Galilee)盆地和印尼蘇門答臘地區。但要想讓這些項目有利可圖,就需要煤礦價格上漲。

在偏遠的加利利盆地,多家礦產商投資數十億美元建設新礦,其中就包括印度的GVK Power &Infrastructure和Adani Enterprises。

在印度公司Adani退出後,印尼國有煤礦商PT BukitAsam在南蘇門答臘地區投資20億美元的運煤鐵路項目也前景未卜。

在莫桑比克,若想充分利用潛在礦產資源,力拓和巴西淡水河谷等公司就需要在鐵路、港口上進行大量投資。

高盛在報告中稱:

未來需求增長疲弱,而且煤價接近邊際生產成本,說明大部分新增熱能煤項目都很難給所有者帶來盈利

在澳洲,諮詢機構WoodMackenzie調查的71個熱能煤礦山中,約40個每噸煤炭現金成本高於87美元。根據澳洲政策發展中心的報告,很多新提議項目要求煤價高於每噸120美元才有可行性。

它們很快就會與中國煤炭展開競爭。隨著生產成本下降,中國煤炭的競爭力將進一步增強。

中國政府正在考慮取消10%的煤炭出口關稅。隨著中國煤炭競爭力提高,此舉將很可能推動出口跳增至每年配額3,800萬噸的四倍。

鐵路部門計劃在2015年前,將專用鐵路運煤量翻一倍至24億噸。該計劃與正在進行的煤礦合併都將降低生產成本。

根據里昂證券計算,煤炭的鐵路運輸量增加,將使未來兩到三年中國包括增值稅在內的電煤平均生產成本每噸下降10-15美元,至每噸80-90美元。

戒除煤炭依賴症

電力需求增長已經落後於經濟的增長,根據統計部門的數據計算,中國能源消費增長與GDP增幅之比約為0.7。在2005-2012年期間這個比率平均為1.1。

水電、核電以及燃氣發電急速發展,使火力發電的比重從2007年的78%降至今年的73%,而且還將進一步降低。

當前的目標是,水電裝機容量每年增長6%左右,到2015年達到290千兆瓦,核電能力到2020年增加三倍達到58千兆瓦,燃氣發電能力到2015年翻一番達到56千兆瓦。

而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規劃與統計信息部主任劉向東表示,火力發電能力預計年增長僅4%,為2005-2011年期間增幅的一半。

瑞士Vitol貿易公司的CEO IanTaylor說道,中國的污染問題十分嚴重,因此不管價格多貴,他們在交通和電力方面都要更多地改用天然氣,這將大大減少煤炭的使用。我個人擔心,由於需求下降遠遠快於我們的預期,煤炭將會遇到問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2097

防霾產品有用嗎?霧霾年催熱「防霾經濟」

http://www.infzm.com/content/96603

近期,由於我國霧霾天氣多發,與「防霾」相關的周邊產品迅速崛起,「防霾經濟」走進人們視線。藥房口罩不斷脫銷,北京、上海等地的空氣淨化器網購銷量也陡然激增。據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數據顯示,從11月中下旬開始,國內電商平台空氣淨化器的銷售已進入高峰期,銷量與2012年同比上升680%。然而,熱銷之下,針對防霾產品的標準卻仍然缺乏。專家透露,國家尚未出台針對PM2.5淨化效果的檢驗標準。

防霾產品各地熱銷至缺貨

據《青年導報》報導,截至12月9日中午,江浙滬地區PM2.5指數仍高達300以上。面對重度污染天氣,民眾紛紛搶購防霾產品,據悉,網上超市1號店空氣淨化器上週僅一週的銷售額已接近2012年一年的銷售水平。

據《第一財經日報》報導,「天貓+淘寶」的總數據顯示,最近7天時間內,口罩的搜索量環比、同比分別增長185%、495%,成交量環比、同比分別增長214%和903%;空氣淨化器方面,7日的成交量也同比、環比增長184%和910%。購買上述產品的客戶集中於上海、杭州、南京、寧波及蘇州等地。

新華網報導,目前市場上銷售的空氣淨化器,既有1000元到2000元的「親民款」,也有動輒上萬元的「土豪款」。各廠家也藉機在廣告中宣稱「PM2.5去除率99.99%」、「甲醛淨化率99%」等。蘇寧易購市場中心負責人說「3000元到4000元價位的空氣淨化器最好賣,一款3400元的空氣淨化器在一天內就賣出了3000多台。」

而在京東上,幾乎一半的空氣淨化器無貨或只能預訂,而售價過萬的空氣淨化器全部無貨。

嚴重的霧霾,創造了各種不同的商機。據前述《第一財經日報》報導,上海的多家國美電器商城內,營銷人員們都把空氣淨化器放在較顯眼的展台位置,令走進商場的客人立刻就能看到。

布魯雅爾也從12月3日起不斷對外發佈霧霾警示,並稱自家的空氣淨化器「由於供貨緊張,需要15到20個工作日才能送貨」。還有一些空氣淨化器企業也將各類市場評測及自己公司產品的介紹,一併放進微信中對外傳播。

「唯品會」則另闢蹊徑,讓演員馬蘇現身說法,在微博推廣空氣淨化器。一些旅遊及汽車銷售商也不遺餘力地添上一把火,紛紛以空氣淨化器作為獎品拋出,以求吸引及穩固客戶。

《每日經濟新聞》報導,對這一熱銷局面,家電產業資深觀察家劉步塵表示,如果霧霾天氣仍然長期大範圍持續,空氣淨化器有望像彩電一樣在家庭普及。「目前彩電的普及率這麼高,每年都還能保持4000萬台的增量,空氣淨化器是新興產業,我估計3年內能夠達到5000萬台的市場增量,以3000元每台計算的話,就是1500億元的市場份額。」劉步塵說。

速生產業缺乏標準尚待管控

這些防霾產品到底有用嗎?

據《第一財經日報》報導,渤海證券相關研究報告表示,「十一五」期間,空氣淨化器銷售額以每年27%的速度增長;預計2011-2015年我國空氣淨化器產業將保持30%的高速增長。目前,我國空氣淨化器的普及率不足0.1%,保有量提升空間巨大,PM2.5的發布使國民更注重生存環境和空氣質量,作為朝陽產業的空氣淨化器存在很大的市場空間。到2015年,包括空氣淨化器在內的室內環保產業,其年產值將達到800億元。

在業界看來,空氣淨化器在我國屬於被快速催熟的行業,難免出現各種問題,且國家相關部門對這些產品的管控以及信息的發布也相對滯後。

前述《每日經濟新聞》報導,上海市質監局近期對20批次空氣淨化器產品進行專項監督抽查,全部符合國家標準。在此基礎上,上海市質監局同時針對國標、行標等未做強制性規定的適用面積、能源效率等級進行風險監測,結果表明,部分企業利用標準漏洞,不能如實宣傳產品性能。

據前述《第一財經日報》報導,上海市質量技術監督局近日對空氣淨化器產品質量安全風險監測結果顯示,在20批次的樣品中,有9款實測值未達到標稱適用面積,這其中不乏飛利浦、亞都、大金等知名品牌。

一家提供室內環境淨化服務的企業負責人認為,空氣淨化器並不能真正淨化室內空氣。「即使是好的設備,由於受限於淨化板芯,所能淨化的空氣也只在5平方米以內,超過這個範圍就起不到效果。」上述企業負責人表示,空氣淨化器的濾芯過一段時間就需要更換,且不能超過6個月。

而國家勞動保護用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楊文芬主任透露,目前我國防護控制,在工業上有分級標準,但並沒有針對PM2.5制定的標準。「現在說專門防PM2.5的口罩,都是自己說的,事實上國內並沒有針對這類口罩的國家標準。」楊文芬如此表示。

據前述新華網報導,空氣淨化器(中國)行業聯盟相關負責人表示,「涉及空氣淨化器的強制性指標我們國家主要有2個,分別是電氣安全指標和抗細菌材料的抗菌率。而其型式、參數、試驗方法、檢驗細則等僅是推薦性標準,而非強制性標準,不能作為市場監管中的執法標準。」

此外,聯盟今年對空氣淨化器市場進行了調查,在測試的22台樣品中,PM2.5淨化效率方面,樣品淨化效率普遍較高,均在78%以上,有2台樣品淨化效率大於99%。

中國工程院院士侯立安介紹,目前空氣淨化器不屬於國家強制認證產品,國家尚未出台針對PM2.5淨化效果的檢驗標準。採用HEPA技術(高效空氣過濾技術)的產品,對PM2.5具有較好的去除效果。在實際使用過程中,由於空氣淨化產品本身的設計、密封性、空氣流量等因素,會影響產品的淨化效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4756

中國霧霾下的綠色經濟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2007

在過去的四年里,中國超過美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制造商,也從日本手中奪走了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寶座。但中國正在為這些經濟發展付出代價。 中國主要城市的空氣汙染已經嚴重到了需要關閉學校和機場的程度。在2013年上半年,中國456個城市中的38%經歷了酸雨。在2012年的政府報告質量中,近30%的地下水和60%的地表水被評為“差”或“極差”。這些汙染已經嚴重影響了中國的公共衛生。最近的一項研究顯示僅空氣汙染一項就造成了120萬人過早死亡。 然而,今天世界上的發達國家也曾有過類似歷史。早在1970年代,美國的空氣和現在的中國一樣糟糕。 1970年的美國《清潔空氣法》標誌著數十年嚴格汙染管制的開始。而這些政策被證明是有效的。1970-2000年間,美國硫和氮氧化物的排放分別下降了15%和50%。 現在,輪到中國嚴控汙染了。上個月瑞信分析師在一份報告中表示,中國將開始長達十年的更嚴格的監管和對綠色技術、綠色基礎設施的投資。分析師預計環保支出總額在政府的十二五規劃(2011 - 2015年)中可達人民幣3.4萬億元。 政府的舉措對一些企業來說是負擔,而對另一些企業來說,是機會。新監管制度將提升汙染企業(電廠、水泥廠和鋼鐵廠)的生產成本。汙染企業需要投資大量資金用於升級設施,以符合將在今明兩年執行的新空氣汙染法規。 瑞信估計,這些公司將花費建造新工廠成本的1%至4%來升級現有的設備。而這之後,汙染企業的運營成本會增加1 - 2%。 但中國的“綠色十年”將是更多企業的福音。瑞信分析師寫道:“投資廢物處理部門不僅不受經濟周期影響,同時其可持續的盈利增長也令人興奮。”隨著中國城市化的繼續,環保的努力也將繼續。官員計劃花費2440億元來增加159公里的下水管道,使其管道總規模較2011年增長一倍。中國也需要新的焚燒爐來處理不斷壯大的中產階級產生的越來越多的垃圾。因為水和耕地非常稀缺,任何能有效回收廢水或凈化汙染土壤的公司都會有充足的機會來大展拳腳。 考慮到中國主要城市近日的霧霾,改善空氣質量是中國最緊迫的任務。去年9月,北京通過了一項治理空氣汙染的“五年行動計劃”,並將在今後兩年,對能源、水泥和鋼鐵企業實行最嚴厲的排放標準。 中國對鋼鐵公司硫氧化物排放的限制標準將會是歐洲排放量標準的1/3至1/2。而火力發電廠僅允許排放日本和歐洲發電廠1/2的廢氣。當然,能否嚴格執行這些新法律還有待觀察。分析師說,中國目前的監控系統是不足的,而對違反規定的罰款往往過低,很難起到震懾作用。 中國在各方各面都設置了雄心勃勃的目標。通過實施更嚴格的汽車排放標準,中國官員希望到2015年,重汙染的車輛在北京和天津等城市被淘汰。政府的目標還包括逐漸用天然氣發電取代燃煤發電,並創建專項基金補貼可再生能源項目。 瑞信表示,考慮到工廠改造的成本和更高的運營成本,長期來看,中國原材料企業的收益可能下跌90%。這還取決於許多其他因素,比如公司是否有能力將增加的成本轉嫁給客戶。 中國的水、土壤幾乎和空氣一樣汙染嚴重。罪魁禍首就是工廠不當排放工業廢料、農場嚴重依賴化肥和缺乏系統性收集、處理和處置垃圾和廢水的能力。一旦水和土壤被汙染,食品也就不可能安全:近年來,中國大米幾次被查出含有高水平的重金屬。 為這些問題提供解決方案將是一門大生意。瑞信分析師指出,中國環保行業中有4個領域將在未來5年(甚至更久)強勁增長。 廢物能源化:燃燒垃圾來獲得電能從來都不是什麽迷人的業務。但瑞信表示,對這類服務的需求將在接下來的幾年里增長53%。由於政府補貼,建造新設施的投資回收期僅為七年。 專註於環保項目的中國光大國際是目前中國垃圾處理的主要力量。其設施遍布在廣東、山東、浙江和江蘇等沿海地區。但它的霸主地位正遭受挑戰。瑞信預計,由於政府的支持和誘人的前景,更多的公司將進入這一行業。 危險廢物處理:政府已經將處理超毒性工業廢料放在環保的優先位置上,但這一行業依然零星分散。監管機構的批準以及技術的複雜造成了極高的進入壁壘。而這有利於企業擡高價格。目前中國危險品處理公司相比全球同行獲得了更高的利潤和更高的回報。對此類服務的需求預計每年將增長33%。 水泥處理:水泥公司必須燃燒石灰石和其他材料來制造水泥,他們或許可以用垃圾來替代燃料。分析師說,生活垃圾、工業廢水和汙水汙泥的燃燒在中國的水泥行業是一個羽翼未豐的業務。由於對水泥廠的改造相對便宜,燃燒垃圾的方法在未來可能更有吸引力。而且該方法相比與其他燃料將產生更少二惡英(一種致癌的化學物質)。 汙水處理:最後,隨著中國繼續努力為其居民提供足夠的水,處理廢水以及對廢水的再利用會成為一個更緊急的任務。 行業內三大公司以BEW為首。截止2013年年中,BEW在全國擁有超過200個廢水項目。 一家名叫天津創業的汙水處理公司已經占到了中國市政汙水處理市場的3%。 中國光大國際也是汙水處理行業的主要力量之一,其已經擁有11個工廠,並有4家正在建造。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8584

霧霾襲城 跨區送電“遠水難解近渴”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8172

嚴重霧霾天氣已經侵襲北京長達七天,空氣質量為嚴重汙染。國家主席習近平近日提出要加大大氣汙染治理力度,控制PM2.5。 新華社官方微博在今日下午發布的一條微博中提到, 習近平近日在北京考察時就推進北京發展和管理工作提出要求,要加大大氣汙染治理力度,應對霧霾汙染、改善空氣質量的首要任務是控制PM2.5,要從壓減燃煤、嚴格控車、調整產業、強化管理、聯防聯控、依法治理等方面采取重大舉措,聚焦重點領域,嚴格指標考核,加強環境執法監管,認真進行責任追究。 實際上,在昨日(25日),習近平和隨行人員突然現身北京南鑼鼓巷附近,並於市民交流。此舉在網絡上引起熱議,“與習大大合影”的段子也在微博上廣為流傳: 昨天出去玩。在南鑼碰到了習大大。我特意去合了個影。習大大還親切的和我握了手!太激動了!圖中左一是我。 為治霾,中國正在下大力氣整治大氣汙染,例如新華社今天也報道,我國將規劃建設12條治霾跨區送電通道,讓霧霾頻發的東中部地區少燃煤多用“遠方來的電”。只是最早一批送電通道要在2016年建成,對於當前來說,遠水解不了近渴。 國家電網發展策劃部副主任張正陵在國網公司2013年度社會責任報告發布會上透露,在去年9月國務院印發《大氣汙染防治行動計劃》後,國家能源局交由電力規劃設計總院提出電網實施方案,方案包括規劃建設12條跨區送電通道。 目前該方案經過中介機構評估後已上報國家能源局等待批複。這些輸電通道應在大氣汙染防治行動計劃要求的2017年前發揮作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1848

【霧霾經濟學】徹底拿下霧霾,經濟會降幾個點?

http://www.infzm.com/content/98864

當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宣誓「像對貧困宣戰一樣,堅決向污染宣戰」之時,所有人都想知道,霧霾將如何影響中國經濟這輛特快列車的車速。本期南方週末推出「霧霾經濟學」專題,在這裡,你將看到霧霾正深入中國經濟的毛細血管,以一種不可思議的方式影響經濟的方方面面;你也將看到太陽能光伏電站這一被譽為抗霾的新興產業,如何在頻發的霧霾天氣面前陷入變動;你更可看到,過去幾十年內,國內外的學者發現的中國大氣污染與經濟增長關係的秘密。

從GDP、CPI和財政赤字等宏觀經濟數據,到能源、鋼鐵、房地產、農業等代表著經濟神經血管的產業經濟,再到天然氣、水資源價格等財稅政策變革,霧霾正悄無聲息地深入中國經濟脈絡。

「如果把霧霾徹底拿下,中國經濟到底會降低多少個百分點?」雖然經濟學界難做確切答覆,但一個可以確定的事實是,霧霾等環境因素已經越來越多進入到經濟學界的分析框架裡。而霧霾治理的實質則是中國經濟的「去泡沫化」。

番茄辣椒、房子和發電站

北京的番茄辣椒、三亞的房子和上海的太陽能發電站,三者之間有什麼關係?霧霾將它們聯繫到了一起。

最近,中國農業大學副教授賀冬仙發現,霧霾讓她試驗溫室裡的番茄和辣椒幼苗晚成熟了至少30天。通常情況下20天就能出苗的番茄和辣椒,2014年已經播種了五十多天還沒達到出苗標準,遮天蔽日的霧霾讓農作物的光合作用大為減少,不僅植株脆弱,成熟後營養價值還大減。

在三亞,愛家房產經紀人呂娜發現今年來自北京和河北的買房者明顯增多,「尤其北京能佔到20%。」她的另一位同行說。在全國房地產市場均呈現增速放緩的情況下,2月份海南的房地產卻在全國表現堅挺,亞太城市房地產業協會會長謝逸楓對南方週末記者說,海南住房需求的猛增,霧霾做出了貢獻。

在上海,據中科院上海微系統所的光伏系統實證研究平台的數據,霧霾讓太陽能光伏發電量大為減少。2013年12月4日,晴天,系統顯示光伏系統的日發電有效小時數為2.79小時;12月6日,重度污染,PM2.5值超過600,其日發電有效小時數僅為0.7小時,降低了約80%。

不僅如此,霧霾還頻頻導致設備運行故障。

2013年1月21日至23日,呼和浩特鐵路局包頭西機務段因霧霾天氣造成電力機車車頂故障即高達6起;北京市的一組實驗表明,霧霾同樣讓空氣源熱泵機組這種節能熱水器在實驗下出現了2次週期超過15小時的事故。

誇張的是,養殖業也受到霧霾的影響——中地畜牧公司的劉姓經理說,他飼養的奶牛一到霧霾天「精神狀態」就不好,「感覺有時候呆呆的,不如平時歡暢」。

2014年春天,中國半數國土上空籠罩的霧霾正在釋放其巨大影響力。當霧霾作用於國人產生的第一撥反應——呼吸和健康問題被陸續呈現後,「霧霾第二撥」——對中國經濟產生的隱秘作用力也逐步浮出水面。

隨著霧霾的持續,霧霾之於中國經濟,已絕非單純的口罩或空氣淨化器生意那麼簡單,儘管這些被戲稱為「霧霾經濟」的生意是對環境惡化最輕快的回應,但實際上,從GDP、CPI和財政赤字等宏觀經濟數據,到能源、鋼鐵、房地產、農業等代表著經濟神經血管的產業經濟,再到天然氣、水資源價格等財稅政策變革,霧霾正悄無聲息地深入中國經濟脈絡。

霧霾「影響中國,也影響世界」

對政府主管部門和經濟學界來說,霧霾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已是繞不過去的課題。

過去一年,中國經濟增速放緩的問題已引起各方關注和擔憂。從2010年第二季度算起,至2013年第二季度,中國經濟連續13個季度下滑。在此背景下,以霧霾為代表的環境問題集中爆發則為經濟增長預期再增加一層壓力。

「在中國經濟本身面臨結構性減速的情況下,霧霾等環境問題繼而加劇了經濟增長壓力。」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所副所長張平對南方週末記者說。而據中國建銀投資有限責任公司相關人士分析,2014年2月以來,A股大盤指數不斷下跌,直接體現了環境惡化導致經濟預期的轉變。

以霧霾為代表的環境惡化問題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同時為世界所關注。針對中國經濟增速的放緩,國際上關於中國經濟「惡化論」、「硬著陸論」等說法再次泛起,國外媒體評論說,環境惡化已經成為中國社會穩定和經濟改革的重要威脅。

「這不僅是對中國的影響,也是對世界的影響。」亞洲開發銀行中國代表處高級經濟學家莊健對南方週末說。

焦點一方面是霧霾造成的經濟損失。據亞洲開發銀行與清華大學發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環境分析》報告稱,中國空氣污染每年造成的經濟損失,基於疾病成本估算相當於國內生產總值的1.2%,基於支付意願估算則高達3.8%。

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的穆泉和張世秋對2013年1月霧霾事件造成的社會經濟損失評估的研究顯示,此次霧霾事件,造成全國交通和健康的直接經濟損失保守估計約230億元,民航航班延誤直接經濟損失為2.7億元,高速封路導致的收費損失近1.88億元,霧霾事件導致的急/門診疾病成本達226億元。

剛剛過去的2014年2月21日至2月26日京津冀地區持續6天的重污染天氣中,僅石家莊就對共2025家企業進行了關、停、限和壓減發電,146座露天礦山和35座地下礦山全部關停,所有的采砂場也全部關停,直接經濟損失達到了60.3億元。

霧霾治理如何影響GDP?

在北京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曹和平看來,霧霾對中國GDP的影響無疑是決策者最關注的問題之一。此前一位中央核心部門的領導就曾直接向他詢問,「如果把霧霾徹底拿下,中國經濟到底會降低多少個百分點?」

在南方週末記者採訪的12位經濟學者眼中,包括廣發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劉煜輝、清華大學中國與世界經濟研究中心教授袁鋼明、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等在內的5經濟學者認為,霧霾治理短期內對中國經濟的影響較大。以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為代表的5位經濟學者表示尚需觀察。只有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認為,資源環境問題不會影響經濟發展。

宏源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房四海說,霧霾治理無疑會對經濟增速產生影響,他預測2014年以霧霾為代表的環境治理會導致GDP增速降低0.5個百分點,此前他對2014年中國經濟增速的預測為7%,「下行到這個速度也並不可怕。」他補充說。而民生證券研究院副院長管清友也認為,霧霾事件有可能成為影響明年經濟增長目標確定的重要因素。

除了短期的經濟增長問題,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警告,長期來看,環境惡化還會加速中國「人口紅利」的消退。此前不少經濟學家都將過去30年中國經濟的高增長歸因於「人口紅利」的釋放。魯政委說,「關於環境與中國癌症發生率的上升、霧霾與北方人口壽命縮短等研究已不鮮見,環境問題在相當大程度上制約著一個經濟體人口預期壽命的長短。」魯政委說,環境問題未來甚至還可能造成中國日益嚴峻的養老金支付能力問題。

由於普遍缺乏系統的量化分析,目前中國經濟學界恐難以對上述領導提出的問題做出確切答覆。但一個可以確定的事實是,霧霾等環境因素已經越來越多地進入到經濟學界的分析框架裡。

房四海說,以霧霾為代表的環境治理已經成為他預測中國經濟短期走勢時第二重要的變量,排第一的變量是地方政府債務。而在此之前,他的分析模型中考慮最多的則是「鐵公雞」(鐵路、公路和基礎設施建設投資)。

資源重新分配VS重塑利益格局

目前來看,地方和中央均投入巨資治霾。

其中,青島宣佈4.6億元治霾,武漢宣佈未來四年280億元治霾,北京則宣佈7600億元治霾……中央政府付出資金更多:財政部表示中央財政已安排50億元資金用於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污染治理,國務院發佈的《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則預計通過企業、社會和民間資本、價格槓桿等五個渠道共需投入17500億元,這和2013年北京市的GDP相當。

霧霾治理也催生了環保相關產品、產業的迅速發展。淘寶網公佈的數據顯示,截至2013年11月30日,在淘寶上購買口罩的人比前一年多了181%,購買空氣淨化器的人同比增長131%;國人總共購買口罩、空氣淨化器、室內跑步機等與霧霾相關的產品450多萬次,共計8.7億元。

以廣藥集團為代表的醫藥業開始投入研發PM2.5相關的藥物,據廣藥集團介紹,旗下兩種對PM2.5引起的呼吸道毒作用具有較明顯的防治作用的治咳藥物銷售出現明顯增長。

環保部環境規劃院副院長王金南對大氣污染防治的經濟效益進行了計算,《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對煉鋼行業GDP將造成812億元的損失,水泥、焦炭行業的GDP則分別減少167億元和142億元。中國煤炭科學研究總院煤化工分院研究員陳亞飛表示,隨著經濟增速放緩和清潔能源的大力推動,煤炭的黃金十年已經結束了。

鐵礦石的國際貿易格局同樣受到衝擊。為了滿足更加嚴格的空氣污染防治標準,鋼廠和電廠當前正在被迫尋含硫量更低的原材料,生產高品質鐵礦石和煤炭的全球礦業巨頭受益匪淺。業內預計,中國的治理空氣污染的努力可能會使伊朗、墨西哥和越南的小規模鐵礦石供應商被迫離開中國,而對淡水河谷、必和必拓與力拓等鐵礦石企業和澳洲優質煤炭出口商來說,正是擴大對華出口規模的重要機遇。

與傳統「三高」產業黃金十年結束相對應的,是新能源和環保產業「黃金十年」的到來——資源的再分配帶來了利益格局的重塑。瑞信分析師指出,廢物能源化、污泥處理、危險廢物處理和水泥處理4個領域將在未來5年內強勁增長。瑞信認為,中國將開始長達十年的更嚴格的監管和對綠色技術、綠色基礎設施的投資,預計環保支出總額在政府的「十二五」規劃中可達3.4萬億元。

林毅夫則認為,雖然近年來中國對基礎設施開展的投資不少,但城市內部設施,包括地下鐵路、污水處理等基礎設施當前仍嚴重不足,基礎設施投資仍然有較大空間,且這些投資生成較高的經濟回報率跟社會回報率。王金南對《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的預測則是,將淨拉動我國GDP增長19422億元,並增加非農就業崗位246萬個。

中國經濟「去泡沫化」

霧霾治理確實帶來了資源的再分配,但在銀河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左小蕾看來,霧霾治理只是讓經濟回到了它本來的面目。

「我非常反對談霧霾拉低經濟增長速度的說法,這並非理性的看法。」左小蕾對南方週末記者說,霧霾治理的實質是中國經濟的「去泡沫化」,只能證明過去的增長並非實質性的增長,而現在經濟學界越來越多地把環境治理納入思考中國經濟增長的變量,是對過去錯誤預測泡沫的「去槓桿」。

中歐陸家嘴國際金融研究院副院長劉勝軍則認為,霧霾帶給中國經濟的思考,一是把經濟發展的環境成本「顯性化」了,污染成本從看不見到全被看見。第二是經濟發展成本的「平均化」,因為與食品、水不同的是,空氣無法特供。

經濟發展成本的「平均化」帶來了另一個重要問題:霧霾治理的成本能否也「均攤」?

在最近舉行的全國「兩會」上,全國政協委員、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賈康把這個頗為敏感的話題拋了出來。他認為,中國應該以經濟手段為主化解霧霾等環境威脅。而這些經濟手段,則主要是徵收各種環境資源稅。

據南方週末記者瞭解,2014年最有可能推出的是煤炭和稀土等資源的資源稅從價計征,而除繼續完善成品油定價機制,將天然氣價改中增量氣與存量氣價格並軌外,階梯水價和天然氣管網定價改革也在討論中。

當然,政府如何以一種讓低收入階層生活水平不下降,而中等收入階層以上的人可以承受的方式來治理霧霾將是各方關注的問題。賈康說,對高污染的企業徵收消費稅改革正在抓緊研究操作方案。

德意志銀行中國區首席經濟學家馬駿曾給出過一套針對PM2.5治理的改革政策組合,他提出,要達到2030年中國城市PM2.5的平均水平下降到30微克/立方米目標,政策必須要大變,這些政策建議包括將煤炭資源稅稅率提高5-9倍;將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排污費徵收標準提高1-2倍,在幾年內將汽車保有量的年增長率降到個位數等。

馬駿認為,這樣的改革力度「能夠支持中國GDP在未來18年中保持年均6.8%的增長速度」,且改革所帶來的額外的通脹壓力只有年均0.1%。博源基金會資助了該項目,這個由前招商局集團董事長秦曉發起的公益性組織致力於研究「當代中國問題」。

對投資界的人士來說,高層治理霧霾的決心是否可以持續則是關鍵,這關係到霧霾對經濟影響的趨勢未來是會增強還是減弱,也關係到其對中國未來多個經濟領域走勢的判斷。

《華爾街日報》評論稱,2014年,中國再次作出了抗擊污染的承諾,頒佈新的限制措施,甚至在工作報告中首次使用了「霧霾」一詞,表明中國政府治理之決心。劉勝軍認為,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提出「對霧霾宣戰」,這表明霧霾已經是一種近在眼前的威脅,而不再是一種抽象的威脅。房四海的判斷則更加樂觀,他認為 「鐵公雞」不再繼續和城鎮化被弱化,這兩個信號已經表明中央治霾之決心。

(南方週末記者汪韜對此文亦有貢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3150

房地產霧霾籠罩

2014-03-10  NCW
 
 

 

已歷經四年多單邊上升週期的房地產業,市場信心脆弱,對政策和風險都處於

高度敏感期

◎ 本刊記者 李慎 文lishen.blog.caixin.com 3月3日,住建部部長姜偉新在全國「兩會」接受記者採訪時拋 出了一個「雙向調控」的新詞,令近期已如「驚弓之鳥」 的房地產市場,再起波瀾。

市場人士紛紛解讀「雙向調控」之意,可歸結為三類:一是對之前提出的「市場的歸市場,保障的歸政府」這一政策思路的延續;二是在不同城市市場表現持續分化背景下,調控思路或從該角度出發,對房價過快上漲或市場風險加大的城市繼續採取限制性措施,對房價保持平穩或市場供需平衡的城市則適當減少行政干預手段;三是從供應、需求兩端,或從短期、長期兩個角度來調 控房地產市場。

從隨後3月5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的表述看,房地產調控思路並無太多新的變化,一方面是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力度,一方面仍抑制投機投資性需求,但也特別提出「針對不同城市情況分類調控,增加中小套型商品房和共有產權住房供應」這樣新的要求。姜偉新的 「雙向調控」應不外乎此意。

總體來看,政府對房地產延續「整體趨穩、分類調控」的政策基調。中原地產研究中心研究總監張海清認為,通過對經濟目標、貨幣政策、投資、房地產市場調控以及房產稅五個方面的分析來看,整體而言,2014年房地產市場政策基本在現行預期內,後期估計會在分類調控、中小套型住房供應、共有產權 房供應等方面繼續細化。

這能否讓市場吃下 「定心丸」?從2月中下旬開始,市場上看空樓市的情緒漸濃,對房地產政策即將收緊的猜測也甚囂塵上。此輪看空的導火索包括杭州和常州部分樓盤大幅降價、興業銀行收緊房地產融資,以及如王石、任志強等「房地產大佬」危言警示 「注意風險悄然而至」等。已歷經四年多單邊上升週期的房地產業,市場信心已趨脆弱,對政策和風險都處於高度敏感期。

國家發改委主任徐紹史在解讀政府工作報告時指出, 「金融潛在風險不容忽視,房地產領域還存在風險隱患」 。

這是近期針對房地產業最耐人尋味的一句話——房地產不再是簡單的週期性震盪漲跌的問題,而是到底聚集了多少風險。

信貸環境甚於政策調控

「市場又變得模糊不清了。 」 譽翔安地產合夥人王珂向財新記者表示, 「雖然事後大家發現杭州樓盤降價只是特殊、個別的情況,但樓市一定程度上是靠信心支撐的,從杭州事件引發的爆炸性效果看,大家的信心和底氣並沒有表面上那麼足。 」這代表了當前一類從業者的判斷。

杭州樓盤降價事件及興業銀行限貸風波之後,不少業界人士指出,一些二三線城市確實存在 「庫存壓力」的危險。

據中原地產統計,杭州2013年年末存量突破11萬套,約1464萬平米,同比2012年年末存量面積增加41.05%;2013年年末常州商品房可售余量達1173.82萬平方米,可售週期近20個月,均創下歷史新高。

世聯地產杭州開發顧問部總監翁雷政的觀點十分悲觀:現在杭州的房價調整剛開始,這還只是第一波。 「降價不會是個別行為,將成為普遍行為。 」他認為,第一階段房價下跌幅度在15%- 20%。

據國家統計局發佈的數據,2013年末全國商品房待售面積49295萬平方米,2012年、2013年全國住宅待售面積增幅逼近40%,遠遠超越了住宅的銷售增速。

因此從全國市場來看,存量消化壓力確實在增大。

「我們發現蘇州、南昌商品房庫存壓力和杭州、常州不相上下,部分二三線城市壓力非常大,其中青島、福州、蘇州、南昌等城市可售面積消化週期都超過12個月,像瀋陽已接近20個月。 」張海清向財新記者表示。 ,她認為,這些庫存壓力凸顯的城市有一個共性,即以本地需求為主,外地購房者相對較少;近年來的限購限貸政策執行嚴格,加上銀根持續收緊,使得需求難以釋放,更難以支撐這些城市的大量新增供給。

高企的庫存量無疑是壓在這些城市頭上的大山。而在需求方面, 「春節因素」和近期「崩盤論」疊加,已經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購房者的信心。中原地產研究數據顯示,3月「小陽春」首週,兩個市場信心指數——中原經理人指數和報價指數卻呈現下跌趨勢。五城市中原報價指數全線下滑;中原經理人指數在春節後連續上行三週後,本期上漲走勢也遭扭轉。

中原地產認為,近期因一些城市的新房傳出降價銷售的消息,看空樓市的聲音此起彼伏,市場預期發生了微妙變化,業主心態有所弱化,加之近期信貸持續收緊對需求釋放和市場信心的影響顯著,雙重不利因素影響下, 3月的「小陽春」可能成色不足。

銀根方面,雖然興業銀行風波已被證實只是「針對房地產夾層融資,興業自身短期風控措施」 ,並不代表其他銀行的判斷和做法,但銀根自2013年以來一直偏緊是不爭的事實。

CRIC 研究中心最新數據顯示,根據全國22個城市69家銀行分支機構調研結果顯示,相比2013年年末,僅剩兩家銀行仍有優惠利率,近四成銀行的首套房貸利率上升5%-15% 不等。而從全國來看,有近九成銀行的首套房貸利率升至基準甚至上浮5%-10%,個別銀行上浮了20%。

首套房方面,與2013年年末相比,近五成銀行首套房貸利率上升,22個城市利率優惠絕跡,其中,六成銀行的首套房貸利率已經升至基準,三成銀行首套房貸利率已經上浮5-10個百分點,個別銀行如惠州的招商銀行上浮15%,廣州的工商銀行利率甚至上浮20%,僅北京的農業銀行和天津的農商銀行保留有九折優惠利率。

二套房貸方面,部分銀行調整了一直以來相對穩定的二套房貸款利率,22 個城市中的6個城市普遍上調了二套房貸款利率。從實際利率來看,廣州、惠州二套房貸款利率普遍提高至基準利率上浮20% 的水平,成為提高幅度最大的城市,而杭州、南京、重慶和成都等城市2014年年初二套房貸款利率在基準利率的基礎上也上浮了15%。

「首套房貸款利率優惠的取消,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剛性需求的購買力,增加購房成本,抑制購房需求;銀行貸款收緊同時也會給市場造成成交量下降、房價看跌的預期,影響購房者決策。 」CRIC研究中心表示。

該研究中心還認為,對於2014年房地產市場,信貸環境將比政策環境影響更為深遠。銀行 「錢緊」與資金成本的上升使得原本還存在優惠的首套房貸款利率持續上浮,將直接影響購房者的支付能力,進而影響剛需市場。與此同時,開發貸方面同樣從嚴,房企資金鏈面臨緊縮狀態。

分化加劇

種種跡象表明,即便樓市短期內不會變天,2014年開發商的日子也不會那麼好過。不過仔細看來,真正受到影響的可能只有中小型開發商,大家耳熟能詳的大開發商們仍有 「強者愈強」之勢。

杭州降價樓盤背後,主要原因是相關公司之前的融資來自成本較高的信託和房地產基金,2014年面臨的兌付壓力較大,回款促銷需求急切。但從主流的房地產上市公司或大型公司來看,其融資結構中信託佔比較少,受到的影響並不大。

興業銀行風波引發的負面影響也僅限於中小開發商。 「興業銀行此前在三四線城市比較激進,貸款給了一些只有三級資質的開發商,這次收緊夾層貸 款,相信是為控制這一塊的風險。 」一位地產基金人士向財新記者表示。

自2012年下半年開始,股份制銀行通過非標產品為房地產提供了大量的表外融資,來規避信貸額度和名單制管制。銀行對表內的房地產開發貸款一直採用「名單制」管理,在名單內是排名靠前的大中型開發商,小的開發商並不在這個名單內,房地產開發貸只投向「名單制」內的開發商,而較小的地產開發商的融資就通過表外融資渠道。此次興業銀行收緊的房地產夾層融資就屬於後者。

萬科、龍湖、融創、恆大等多家上市房地產公司對財新記者回應稱,此輪銀行惜貸及個別樓盤降價,對自己公司影響不大,目前銀行貸款情況正常,他們各自在杭州市場的項目目前也沒有降價計劃。

龍湖地產一位人士坦承,杭州、常州確實供應過剩,空置率高,庫存大,但長三角不是「鐵板」一塊,其他一些城市的情況仍良好。大開發商的佈局相對分散,例如萬科在全國有上千個樓盤,即便個別城市有情況,也不至於影響全局。

庫存方面也存在分化情況。中原集團研究中心統計了16個城市的可售量,除四大一線城市當前存量低於一年前,其餘城市均比2012年年末水平高。若按最近六個月的平均銷售面積計算各城市的存量消化週期,各類城市近期都呈現逐步增加的趨勢。其中一線城市較一年前增幅較小,三四線城市增幅最大。

這一結論與市場的直觀表現相符,即一線城市整體供不應求,而三四線城市的房子開始賣不動了。

不少業內人士認為,這一波降價調整將從三四線城市開始,一線城市的房價仍將持續堅挺,加之近期一線城市土地市場交投兩旺,大開發商的信心並沒有受到影響,一線城市的房價不會受到波及。

每次市場調整,似乎都是大開發商發展擴張的機會,與此前選擇降價不同,現在開發商往往會選擇更隱蔽的方式應對危機,儘量減少對市場的衝擊。

2010年4月15日國家出重拳「敲打」房地產,不少中小型開發商選擇斷臂求生,將項目賣給大開發商。市場在經歷了短暫的觀望、回調後,即在剛需的逐步釋放下企穩回升,房價自此開始了長達四年的單邊上漲。

縱觀房企業績,2010年僅有萬科一家銷售突破千億元;而到了2013年,就有中海、恆大、碧桂園等六家房企衝進千億俱樂部; 500億 -1000億元的第二梯隊有五家;300億 -500億元區間的第三梯隊達到八家。

據財新記者瞭解,在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大開發商的信心仍很強,曾經的北京地王「萬柳地塊」將於近期開盤。土地市場的表現異常火爆,1月單月,北京土地出讓金就突破了400億元。

1月 -2月廣州市土地成交金額高達224億元,三地塊刷新地王紀錄。回歸一二線城市已成為開發商的共識。

土地市場的表現,往往被視作樓市變動的先行指標。根據歷史表現來看,刨除政策調控因素,一般當開發商 「收緊錢袋子」 ,不再瘋狂砸向土地,土地市場交投趨冷之後,有的開發商就開始調整銷售、定價策略,加緊出貨回籠資 金。這種情況一旦蔓延成普遍共識,樓市整體表現就會疲軟,成交量銳減,觀望情緒濃厚,此後約一兩個月,樓市成交均價就會出現下滑。

但在本輪房地產「霧霾」中,最能夠看清楚的是,大開發商手裡現金充足,一線城市土地拍賣動輒叫價十幾輪,競爭激烈,各家都沒有顯露出「捂緊錢袋子」的跡象。一線城市 「地王」的連續刷新,與政府釋放優質地塊有關,也與土地供應仍不足以滿足需求有關,而區域房價的走勢,則取決於市場供需的博弈。

過去兩年全國住宅待售

面積增幅都近40%,遠超銷售增速。

從全國市場來看,存量

消化壓力確實在增大

大開發商現金充足,

一線城市土地拍賣

動輒叫價十幾輪,

各家都沒有顯露出

「捂緊錢袋子」的跡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3248

《求是》評論:撥開經濟悲觀論的霧霾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99728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所長蔡昉認為經濟下滑是人口趨勢等因素造成的,是供給端的問題,不能用需求端的刺激政策去解決。 蔡昉刊登於《求是》雜誌上的文章《撥開中國經濟悲觀論的霧霾》從新的角度闡述了如今中國經濟的問題所在,作者為中國當代最有影響力的學者之一,他從人口紅利角度解釋了中國經濟的中長期增速之源。   以下為文章內容: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增長速度年均達9.8%,其中“十一五”期間高達11.2%,取得了世界獨一無二的發展成就。但進入“十二五”以來,國內生產總值(GDP)未能實現兩位數增長,2011年為9.2%,2012年和2013年皆為7.7%。按照國際標準,雖然這個增長速度仍是鶴立雞群,但在國內外分析家中產生了經濟悲觀情緒。一些國際上的觀察家關於中國經濟將要“撞墻”,乃至泡沫即將破裂的預言不絕如縷。近年來,中國經濟增長面臨的一些深層次問題盡管得以改善,但仍成為唱衰中國經濟的素材。國內一些經濟分析人士也受到增長速度減緩等現象的影響,陷入經濟悲觀論。 這一輪“中國經濟崩潰論”是以往“狼來了”謊言的重複,還是會不幸而言中?關於增長速度的悲觀情緒是否如實反映了中國經濟的現實?通過科學分析正確回答這些問題,不僅關乎對於如期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信心,更影響對宏觀經濟形勢的判斷,從而影響政策手段選擇的恰當與否。 一、中國經濟正常進入換擋期 國際經驗表明,高速增長的經濟體終究要經歷一個減速的過程,進入常規增長階段。有學者在分析多國歷史數據後發現,以一個特定的人均收入水平為拐點,年均增長率從之前的平均6.8%下降到之後的平均3.3%。分別看不同的國家可以得出結論,減速本身是發展階段變化的自然結果,但是,在換擋期采取的應對之策,卻決定一個國家從高速增長進入較低速度但更可持續的增長,還是一路減速至長期經濟停滯。正是在後一情景下,某些一度經歷快速增長的發展中國家陷入了中等收入陷阱。 中國經濟目前正在經歷這樣一個自然減速的過程,亦稱增長速度換擋期。在過去36年時間里,在改革開放創造了有利於經濟增長制度條件的同時,勞動年齡人口持續增長、人口撫養比穩步降低為中國經濟增長提供了人口紅利。這個人口紅利表現為: 第一,較低且不斷降低的人口撫養比有利於實現高儲蓄率,保證經濟發展所需的資本積累,同時勞動力充分供給阻止了資本報酬遞減,保持投資對經濟增長的巨大貢獻份額;第二,充足的勞動力供給和以勞動者受教育程度為載體的人力資本,對經濟增長作出了貢獻;第三,農業剩余勞動力大規模轉移到非農產業,意味著資源實現了重新配置,推動了生產率的迅速提高。根據筆者的測算,在1982—2010年期間的GDP增長中,資本投入的貢獻率為71%,勞動投入的貢獻率為7.5%,人力資本貢獻率為4.5%,人口撫養比貢獻率為7.4%,全要素生產率貢獻率為9.6%。 多年來,中國人口結構發生了明顯變化,15—59歲勞動年齡人口的增長速度逐年減慢,並於2010年達到峰值,此後開始絕對減少。而人口撫養比則由下降轉為提高。人口結構的這種根本性變化,首先表現為普通勞動者的短缺和工資持續上漲,制造業生產成本大幅度提高,傳統比較優勢趨於喪失。更重要的是,由於勞動力不再是無限供給,資本報酬遞減現象已經發生,投資回報率顯著降低。而農業剩余勞動力的逐漸減少,也將減緩勞動力資源重新配置,從而縮小了生產率提高的空間。因此,可以預期中國將經歷一個經濟增長速度減慢的過程。 一個經濟體的增長率取決於供給和需求兩個方面的因素。從供給方面來看,生產要素的供給能力和生產率的提高速度,決定GDP的潛在增長率。而從需求方面來看,出口、消費和投資需求決定了該經濟體是否能夠在其潛在供給能力上實現增長。由於人口因素的影響涉及勞動力供給、資本回報率和全要素生產率的提高速度,因此,2010年以後的勞動年齡人口負增長,必然導致潛在增長率的下降。根據我們的估算,GDP的潛在增長率,即生產要素供給和生產率提高速度可以維持的正常增長速度,正在從1995—2010年這15年的平均10.3%,下降到“十二五”時期的平均7.6%,到“十三五”時期還將下降。 由此可以得出三個重要的結論。第一,過去兩年中國實現了7.7%的增長速度,是經濟發展階段變化所必然導致的供給方面因素變化的結果,而不是需求方面的短期沖擊結果。第二,目前的中國經濟增長率,只要能夠保持在7%—7.5%之間,就是在其自身潛在供給能力上實現的增長,不會造成嚴重的就業壓力。第三,人口因素變化導致潛在增長率下降,說明中國經濟增長長期以來依靠的人口紅利正在消失。 二、正確的應對之策至關重要 我們說建立在“崩潰論”基礎上對於中國經濟的悲觀認識是有害無益的,是因為這樣的錯誤認識會妨礙我們做出正確的政策選擇。 大多數悲觀論都把中國經濟減速歸結為需求方面的原因。其中廣為流行的說法是,中國以往的增長過分依賴外部需求,不僅應對全球經濟的不平衡負責,還導致自身經濟增長的不可持續。因此,持這類觀點的學者一般建議人民幣進一步升值,以及提高國內需求對GDP的貢獻份額。與此邏輯上相連的政策建議是,既然短期內不可能提高國內消費需求,那麽,通過刺激性的宏觀經濟政策和產業政策,進一步擴大投資規模,則是拉動內需的有效手段。由於這類政策建議錯把經濟增長減速歸結為需求方面的因素,而不顧潛在增長能力下降的供給方面因素,一旦轉變為實際政策,就有可能造成中國經濟的進一步不平衡、不協調和不可持續。 在人口紅利消失、制造業比較優勢減弱,從而供給因素制約投資需求的情況下,刺激性政策除了通過補貼等方式保護落後產能,並不會對競爭性的實體經濟產生推動作用。由於基礎設施需求是由實體經濟派生出來的,在實體經濟沒有更大投資需求的情況下,基礎設施建設投資需求也是不足的。所以,刺激性政策除了制造新的產能過剩之外,只會把流動性引向房地產、股市、海外資產等,最終推動經濟泡沫。日本在20世紀80年代後期泡沫經濟破裂以及此後的長期經濟停滯就是一個例證。 因此,針對經濟增長減速的政策應對,第一步是使實際增長速度與潛在增長率相適應。宏觀經濟學中所謂的“奧肯定律”表明,實際增長速度低於潛在增長率的部分,對應著一定幅度的周期性失業,2012年和2013年中國實現了7.7%的增長速度,與潛在增長率是相符的,沒有出現明顯的周期性就業問題。例如,城鎮登記失業率一直保持在4.1%的水平,而調查失業率大體保持在不高於5%的水平。根據測算,由結構性失業和摩擦性失業構成的自然失業率目前大約為4.1%,不高於5%的調查失業率則意味著,周期性失業率最多不會超過一個百分點。大學畢業生就業難,是典型的結構性失業現象,而結構性失業不能靠總量刺激政策來解決。 可見,近年來政府確定的7.5%的GDP增長目標,由於與潛在增長率是相符的,因而也是一個可以接受的增長速度,並不意味著將導致長期的經濟增長停滯。實際上,過去兩年中央政府沒有尋求高於預期目標的增長速度,沒有采取短期刺激政策,減少了政府對直接經濟活動的幹預,緩解了產能過剩的進一步加劇,避免了經濟泡沫的形成,為改革創造了良好的宏觀經濟環境。固然,宏觀經濟受到需求方面因素沖擊的可能性仍然存在,應對經濟周期的宏觀經濟政策也有其用武之地,但是,在選擇恰當政策手段時,區分長期的結構性因素和短期的沖擊因素至關重要。 三、通過改革獲得制度紅利 人口紅利消失導致潛在增長率的下降,意味著以往的增長源泉已經式微,經濟發展方式必須從勞動力和資本投入驅動型,轉向主要依靠創新和生產率提高驅動型。 一般來說,發達經濟體處在技術創新的前沿,經濟運行的體制和機制也比較成熟,實現每一個百分點的GDP增長,都來自於全要素生產率的提高,所以,它們不可能有很快的經濟增長速度。最終,中國經濟也會到達這個階段。但在這之前,通過消除制約生產要素供給和生產率提高的制度性障礙,在一定時期里仍可取得較快的增長速度。換句話說,雖然不應尋求超越潛在增長率的實際增長速度,但是潛在增長率本身是可以提高的,通過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更快的增長速度,就是獲得改革紅利的過程。 有一種觀點認為,中國的改革任務與經濟增長速度之間存在一種替代關系,為了推動改革必然要犧牲增長速度。有的媒體甚至稱中國的改革是“抑制增長型”的。誠然,在當前全面改革正在積極推進的同時,中國經濟增長率出現較大的下行壓力,與過往10%的增長率相比顯然是降低了。不過,中國長期可持續增長,可以通過改革獲得新的增長動力和源泉。改革並不必然抑制經濟增長,反而應該成為提高潛在增長率的新源泉。 抑制潛在增長率的制度性障礙,包括戶籍制度對勞動力供給潛力的制約、現行投融資體制對投資效率改進的制約,以及中小企業和民營經濟遇到的融資瓶頸導致的對全要素生產率提高的制約等。通過推進改革拆除這些制度障礙,可以立竿見影地提高潛在增長率。例如,我們的測算表明,如果在2011—2020年期間,每年把勞動參與率提高一個百分點,可以把潛在增長率提高0.88個百分點,如果年均全要素生產率增長速度提高一個百分點,可以把潛在增長率提高0.99個百分點。而通過生育政策調整把總和生育率提高到接近1.8的水平,則可以在2030年之後顯示效果,潛在增長率可以提高大約10%—15%。 2014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全面深化改革要從群眾最期盼的領域和制約經濟社會發展最突出的問題改起,旨在破除制約市場主體活力和要素優化配置的障礙。從中國經濟增長面臨的約束條件看,能夠顯著提高潛在增長率的領域,恰好就是這樣一些具有優先地位、需要重點突破的改革領域。例如,戶籍制度改革,目標便是通過推動農業轉移人口的市民化,建立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體制和機制。由於目前農民工就業已經占到城市總就業的35%,這項改革可以大幅度提高農民工的勞動參與率,進而增加整體勞動力供給,並同時提高勞動者的技能,達到延長人口紅利的效果。又如,通過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制訂負面清單和下放審批權等改革,鼓勵更多非公有企業進入競爭性行業,通過建立公平競爭和優勝劣汰機制,同樣能達到提高全要素生產率的目標。此外,通過教育體制改革和完善職工培訓制度,保持人力資本持續提高,為未來日益加速的產業結構調整升級準備必要的技能型工人,將增進中國經濟的創新驅動力。這些改革,無疑都在創造制度紅利,顯著提高中國近期、中期和長期的潛在增長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6500

北京馬拉松參賽者“日記”霧霾中的跑步者:“跑了才懂”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05026

10月19日,參賽選手帶著口罩在2014年北京馬拉松賽的比賽中。當日,2014年北京馬拉松賽在霧霾天氣中完賽。 (新華社記者 羅曉光/圖)

“你好,你來晚了,宴席散了。”2014年10月21日淩晨,跑步愛好者陳大威在朋友圈發了一條狀態,附上一張“空氣質量良好”的截圖。

好空氣晚來了兩天。

兩天前的早晨,第34屆北京馬拉松開賽前一小時,陳大威拍了張照片,他戴著口罩,舉起一張紙:“愛跑步,不要霧霾,棄跑2014北馬”,背後是尚未亮起的天空,藍蒙蒙的一片。

在跑步愛好者看來,從天安門廣場出發,途經長安街、中關村,最終抵達鳥巢的北京馬拉松,是中國馬拉松盛宴中的最高殿堂。北京馬拉松與柏林、倫敦馬拉松等一並列為國際田聯金標馬拉松賽事,保持著國內男子、女子馬拉松紀錄。

因無法改期,組委會在比賽前日發出溫馨提示:“選擇參賽的選手量力而行,如有不適,請立即停賽。”比賽當日,數以千計的選手不約而同地戴上了口罩。

據報道,本屆馬拉松賽的3萬報名者中,接近2.6萬人參加全程,最終1.5萬人完成全程。其中多少人和陳大威一樣棄跑?北京馬拉松組委會向南方周末記者表示,無法統計數字。

10月18日 9:00 奧體中心AQI:143

“脂肪和霧霾的無聲戰鬥”

空氣輕度汙染,30歲的王恒參加備戰馬拉松的最後一次集訓。

在王恒跑友的微信群里,霧霾成為“第一等話題”,一位跑友更是實時播報空氣質量指數AQI。王恒是個跑步新手,半年來,他每周跑三四次。但是霧霾常常打亂訓練計劃,空氣質量指數是決定跑不跑的關鍵指標。

在南方周末綠色新聞部微信公號“千篇一綠”的問卷調查中,88%的人不會在霧霾天跑步。

40歲的劉可迅已有十年跑齡,在2011年美使館公布PM2.5濃度後,他開始意識到空氣對於跑步的影響。但這個擁有八塊腹肌的跑步愛好者不能因霧霾而間斷運動——不能跑步,只能遊泳甚至爬樓梯。

23層的辦公室,上下8趟,58分鐘,相當於跑13公里。劉可迅跑步時從不聽音樂,但爬樓梯必須要聽,以擺脫極度安靜卻枯燥的過程。他甚至刻意不看爬到了第幾層,因為層數會讓人“感到遙遙無期”。只能閉著眼,一口氣爬到樓頂。

對於想要減肥的女生Brenda而言,跑步是“剛需”。但這場“脂肪和霧霾的無聲戰鬥”最終以購入一臺1200元的德國跑步機結束。在她的“室內秀跑”之後,好幾個朋友也買了跑步機。

霧霾持續時間久了,王恒感到自己“像是被關了起來,好幾天沒有洗澡”。這種煩躁的情緒下,他感到“可惡的脂肪”正不斷堆積,只好節食——只吃青菜,不吃晚飯。

王恒微信群里的擔憂還是被驗證了。晚上六點,北京市政府正式發布空氣重汙染藍色預警。但馬拉松組委會表示,改期的難度巨大。

只能迎霾而上了,短兵相接中,口罩是唯一的盾牌。“高水平選手肯定不會戴口罩的。大眾跑,我建議可戴薄一點的口罩,稍微有點過濾。特別好的口罩別說跑步,走路呼吸也不是很通暢。”前國家女子長跑馬拉松隊教練陶紹明向南方周末記者建議。

跑還是不跑?以“霧霾+馬拉松”為關鍵詞,王恒想搜點科學說法。但除了發現2013年11月的杭州馬拉松、12月的上海馬拉松也遭遇霧霾外,對於健康的影響,沒有搜到答案。

10月19日 8:00前門AQI:424

“以最低的霧霾代價跑完”

空氣嚴重汙染,天安門,北京馬拉松發令槍打響。

昨日,王恒還言之鑿鑿,指數超過200就不跑了。早上四點醒來,指數升為400多。但如同小時候期待已久的春遊一樣,興奮和新鮮感戰勝了一切,“下刀子”也要去跑。

開賽前的氣氛很熱鬧,有美女領操熱身,廣播員特意強調增設了廁所,暗指不要延續“尿紅墻”的北馬傳統,沒有提起霧霾的事兒。

按照特邀運動員、註冊運動員等身份,選手們依次起跑。一位黑人選手首先經過天安門,在這第一波專業運動員中,沒有人戴口罩。此後,各種類型口罩逐漸增多,一次性的藍色醫用口罩、豬拱嘴的、花格子的、帶濾芯的、防毒面具造型的……

昨日,有人商量著在天安門拉一個橫幅“霧霾滾蛋”,終究也沒有做,只有一個小夥舉著牌,寫著“讓房價降一會”。

8:27,所有選手都跑離天安門城樓,最後的一撥人,是集體戴著口罩的某口罩銷售公司員工。

戴著9002V型口罩跑步的王恒感到很悶,他擔心某個時刻突然呼吸不暢了。經過複興門,王恒扔掉了口罩。在路上,也隨處可見被扔掉的口罩。選手們都互相叮囑,不要用力跑,“以最低的霧霾代價跑完”即可。

同為跑步新手的楊晉只能從電視和微博上看著這一幕。他參加馬拉松最大的動力,是想給即將出生的寶貝一個馬拉松獎牌作為禮物。四點起床,看到指數400多,他放棄了。但覺得沒面子,他穿戴整齊,在鞋帶上扣好計時感應器,以這副拔腿就可跑的造型刷了兩小時微博,“尋找痛點更深”的棄跑者。終於,他刷到一名跑步發燒友也不跑了,堅定了棄跑信心。

“其實,我們也做了比賽改期的預案。遺憾的是,目前我們還沒有一個標準,比如規定什麽樣的空氣狀況才允許舉辦戶外大型賽事。”北馬賽事組委會秘書長王大衛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

數場霾已經影響了北京人的生活方式,楊晉常常趴在窗前,觀察樓下買菜的大媽是否戴口罩。Brenda則想回武夷山老家開個茶館。馬拉松讓這種改變也不再局限於北京。在50歲泉州人郭光輝的詞匯庫里,此前壓根沒有“霾”這個詞,為了馬拉松,他第一次來到,一下車,感覺只是“霧霧的”。

10月19日 10:16 西直門北AQI:402

“嗓子黏糊糊的”

空氣嚴重汙染,王恒終於到達北京馬拉松半程終點。他感覺“嗓子黏糊糊的”,這種和感冒不一樣的感覺,在外地旅遊回京後,似曾相識。

“黏糊糊的是因為運動時肺活量增大,血液循環也快。在同樣時間內吸入的顆粒物增多了,就產生了這個狀態,當然受危害的風險也增多。”北京大學醫學部公共衛生學院教授潘小川對南方周末記者說。

在半程的終點,南方周末記者隨機采訪了十幾位選手,大多數人並未感到霧霾對跑步產生了較大影響。在全程馬拉松的終點,急救車上的工作人員告訴南方周末記者,並未接到和呼吸相關的病員。

潘小川聽說組織者安排了應急措施,北京大學第三醫院接到了通知。最終,北京大學醫學部公共衛生學院大四學生胡大宇在賽前擔心的“呼吸系統會不會受到不可逆的損傷”、“體能會不會由於呼吸的不順暢提前衰竭”等,也均未出現。

下午兩點,比賽結束。空氣質量指數逐漸回落。王恒的朋友“發來賀電”:看來三萬人的人工吸塵器是有效的。王恒開始冷靜下來,即使今天沒有3萬人跑步,仍然有2000萬的北京人在呼吸。而北京人早已習慣了在霧霾中生活,大多數人也不會主動戴上口罩。

王恒說,明年如果還是霧霾,他肯定不跑。作為完成比賽的近200個外國人之一,來自紐約的Nicole Kennedy和東京的安部憲明均表示,明年如霧霾,也堅決不跑。安部憲明有十年的跑齡,在東京,他一周跑一次,而在北京他一個月最多跑兩次。他參加過八次馬拉松,最好成績是3小時32分,而這次只有4小時18分。

10月20日 8:00 西直門北AQI:315

“跑了才懂”

空氣嚴重汙染,北京馬拉松結束後的第一天,劉可迅戴著口罩上班,這個口罩擱在櫃子里很久了。

跑還是不跑的爭論在賽後升級,有人寫了文章《你是那個跑了北馬的SB嗎》,有人回應《不跑北馬就不是SB嗎》。

這是劉可迅的第32個馬拉松,他也決定寫個博客,“兔子”和霧霾是關鍵詞。“兔子”是馬拉松比賽中的定速員,以帶領其他選手。劉可迅在賽前也糾結過,但第一次當兔子,他不能棄賽。

原在環保組織綠色和平從事空氣治理項目工作的周嶸,盡管被前同事建議棄賽的呼籲刷了屏。因為公益組織“大愛清塵”籌款而跑,她也不能棄賽。

在劉可迅和周嶸背負著責任跑完後,獲得更多的,其實是“跑了才懂”的愉悅感。這種愉悅感超越國界和言語表達,霧霾也阻擋不了。

50歲的郭光輝下個月要自費去雅典,參加他的第一個國外馬拉松。

為了鼓勵日本同胞,日本駐華使館經濟部參贊安部憲明裝扮成喜愛的日劇演員模樣,戴著一個寫著日語的頭巾。因為霧霾,他原本只想在起點意思一下,結果跑到了終點。“很多人看到我說,‘那是個日本人,加油!’在這種情況下,誰能放棄奔跑呢?”

在30公里時,Nicole快堅持不住了,一個陌生人給了她一根香蕉並抓起她的手臂,帶著她跑了很長一段,最後消失了。“跑步已成為我天性的一部分,跑步讓我健康、積極,有力量來照顧三個孩子。在奔跑時,我思考並感受著生命的進程。”Nicole說。

相對於大多人的無奈和吐槽,周嶸並沒有感到無力感:“如果只有我一個人戴口罩,我會很消沈。”2012年的北京馬拉松也有霧霾,那時,幾乎沒有人戴口罩。

10月21日,陳大威在奧林匹克森林公園跑了10公里,以彌補北馬的遺憾。他在朋友圈發了一段視頻,快速的腳步揚起了金色的落葉。北京馬拉松選在每年10月的第三個周日舉辦,應該也正是因為,秋季本是北京最美的季節。

(感謝“全國空氣質量指數”APP提供數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6435

【記者手記】作為一個母親,柴靜與霧霾的私人恩怨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08001

(柴靜的女兒,這個在2013年1月那場侵襲25個省市的大霧霾中被懷上的小生命,居然一出生就被診斷為腫瘤。汪韜/圖)

柴靜的女兒,這個在2013年1月那場侵襲25個省市的大霧霾中被懷上的小生命,居然一出生就被診斷為腫瘤。我才明白為何柴靜如此認真地去尋找霧霾元兇,正如她所說,這是一個母親與和霧霾之間的私人恩怨。

今天上午,柴靜關於霧霾的紀錄片終於登出了,名字叫《穹頂之下》。

昨夜00:13,我正在收拾行李,收到了柴靜的消息,她淡淡地說:“應該明天上午發。晚安。”

我想,柴靜這一夜應該沒有安睡。

她說,可能像你說的,不在霧霾天發出,片子不會引起大家的關心。也可能播出後會有很多想到不到事情,但是它有它的命運了。

我也沒有安睡。這個保守了一年的秘密終於要公開了,而柴靜和我都不知道秘密公開之後會發生什麽。

作為南方周末的環境記者,2011年秋以來,我一直在寫大氣汙染的深度報道,並笑稱要做“最大氣的記者”。2014年5月,在環保部的一次會議上我遇到了柴靜,互留了聯系方式後,她時常和我探討一些大氣汙染的問題,要一些專家的聯系方式。

我沒有對別人說起柴靜在關註霧霾的話題。這是記者之間最常見的交流,我並不感到驚訝。後來聽說她當了媽媽後,對於環境和食品安全問題越發關註。這正是我們南周綠色板塊關註的領域,我很欣慰。只是覺得她太認真了,大氣汙染的各個領域都要涉及,做了一年,竟也沒有看到報道。

而直到2015年1月,我被邀請去給她的演講提意見時,我才明白為何柴靜要花一年時間,為何要采訪那麽多人。

“聽到她的心跳的那一瞬間,我覺得對她沒有任何期望,健康就好。但是,她被診斷為良性腫瘤,在出生之後就要接受手術。”

我驚住了。

我做了那麽多的大氣汙染健康效應的報道,我知道空氣汙染可以導致肺癌、心血管疾病甚至過早死亡,但已有的研究在我眼中似乎都只是數字,霧霾天我自己也不采取任何防護措施。

而柴靜的女兒,這個在2013年1月那場侵襲25個省市的大霧霾中被懷上的小生命,居然一出生就被診斷為腫瘤。那些空氣汙染致病的概率似乎一下子變成了100%,我才明白為何柴靜如此認真的去尋找霧霾元兇,正如她所說,這是一個母親與和霧霾之間的私人恩怨。

那次模擬演講結束後,柴靜問我,你印象最深的是什麽。我說,應該是柴靜女兒一出生就得了腫瘤,她懷疑和霧霾有關。

柴靜嘆了口氣,她說這也正是自己擔心的。她的家人其實很支持講出孩子的故事。但是從一個新聞從業者的角度出發,柴靜覺得,從一個受害者角度出發,可能有違客觀性。

我說,正因為你是一位受害的母親,才會有尋找答案的動力,去了解霧霾的健康危害,了解霧霾的原因和治理。我們不強調女兒的腫瘤和空氣汙染之間的因果關系,但空氣汙染的確會導致健康風險,雖然這種風險還有太多的未知,而這種未知更值得我們去發現,去呼籲,去阻止。

所以,在柴靜的片子中,最觸動我的場景便是她的小女兒,紮著倆小辮,伏在窗前,看著霧霾籠罩的世界。

臨走前,柴靜說,我一直在猶豫要不要放女兒的故事。這個猶豫一定會持續到片子錄制之前。

2015年1月27日晚上11點,白色絲質襯衫,淺色牛仔褲,平底皮鞋。柴靜以一個母親普通的裝扮,完美的完成了演講。

無數臺攝像機,黑色大屏幕,全程無人發微博、朋友圈,我坐在小劇場的地上,和數百人,靜靜的、秘密的觀看了這場演講。

演講依然以女兒的故事開始,我內心居然一下子釋然了。

柴靜張嘴就是“空氣動力學直徑小於2.5微米”,這一句對於PM2.5的定義體現了極強的專業性。而一束光打下來,她雙手捧著這些看不見的顆粒,又像一場感性的訴說。

她真是太會講故事了,全程不超過三個磕碰。而這可是相當專業的故事,雖然是第二次聽,出於職業習慣,我居然還是記滿了三頁筆記,並標記出幾個小錯誤供後期修改。她記下了那麽多的數字,還要用形象的比喻描述出來。我深知這種難度,因為我在用文字描述的時候都極其困難,而她要講出來,甚至做出動畫表達出來。

片子分為三個章節,霧霾是什麽?從哪里來?我們怎麽辦?

這是典型的專業報告結構,可是現場的觀眾似乎在尋求這種專業。我旁邊的小夥子在演講開始前問我機動車到底對於PM2.5貢獻多少,當柴靜說到這里時,他緊縮眉頭,頻頻點頭。而像邢臺市的“為我市退出全國74個城市空氣質量排名倒數第一而喝彩!”的橫幅出現時,現場一陣笑聲。當APEC藍下的故宮角樓出現時,那種稍縱即逝的美好使得包括我在內的很多人,偷偷的舉起手機拍照。

回去的路上,我和幾個小姑娘同行,大家激動的表達觀後感。一個女生說,等片子出來後,我都已經想好怎麽宣傳了:如果你不想花時間看這幾年霧霾的報道,花兩個小時看這個視頻就夠了。

我說,你意思是我這三年多的報道都白寫了啊。

其實我的心里更為激動,大學里學習環境科學,畢業後從事環境報道,尤其是從事大氣汙染報道,我看到了這種轉變。這種轉變不只是重腕治霾的“氣十條”,不只是全球皆知的“APEC 藍”,而是猶如那些彌漫在全國各地的細小的汙染顆粒,對於空氣汙染的關註也滲入了我們的生活,改變了我們。

正如2011年潘石屹轉發美國大使館監測PM2.5數據,接受外媒采訪居然還“受到了批評”。而今,賈樟柯拍《人在霾途》,柴靜講述自己的故事,甚至連過年回到家,家人都勸我離開那個“成天霧霾”的北京。

此刻,我在南京的火車站等候回京的列車,天氣陰冷,好在PM2.5只有十幾,空氣質量優。手機已被柴靜的視頻刷屏,一位在環保部門工作的同學發來消息稱贊這個視頻:“大家表示做得很到位”。

那就好。看吧,不在霧霾天發出也會有好效果的。

我想,柴靜今晚可以睡個好覺了吧。

南方周末近期將有詳盡報道,敬請關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3513

【穹頂之下】霧霾的根本原因:增長之痛還是體制之殤?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4696

201410051218

華創宏觀的一份研報表示,民眾對於健康關切已經遠遠甚於官方對經濟下行的憂慮。

當最基本的健康都受到威脅的時候,增長已經失去意義。相信每一位看完視頻的人都感同身受,穹頂之下有一種喘不過氣的絕望。只是,經濟增長與環境真的是非此即彼嗎?

這份報告指出,中國的空氣汙染固然與快速工業化進程相關,但能源結構的不合理、能源品質的低標準才是真兇。

報告還認為,能源結構的不合理、能源品質的低標準的背後,是“體制的霧霾”,涉及到“行業審批準入、能源價格管制、電力體制、石油體制等一系列體制性的缺陷”:

  • 小鋼廠、小水泥的泛濫是我們長期項目審批的結果,審批非但沒有控制住重化工行業產能過剩的問題,還使得大量環保不達標的小企業長期違規存在。

  • 清潔能源中棄風、棄光、棄水近年多發是我們的電力電網體制所致,電網企業獨買獨賣,大量風電和分布式能源無法上網。而歐美國家通過補貼實現了風電在市場上超低報價實現優先上網。

  • 能源結構不合理、油品標準偏低是我們油氣流通領域處於高度壟斷的結果,例如地方煉油企業很難拿到價格合理的原油,不得不進口國外的燃料油、渣油。

  • 企業和個人對環保的無視是我們長期違規成本太低的結果。現行的環保法律法規中概念界定模糊、處罰力度偏弱、執法不嚴的問題比較突出

  • 此外,稅收對汙染調節作用未得到應有的重視公共交通體系建設滯後等都是不容回避的問題。

華創宏觀的研報表示,霧霾治理指向體制改革:

  1. 設立國家環境與食品安全委員會頂層機構,級別類似於深改小組或國安委,以推動改革的力度和決心徹底改變當前的環境與食品安全問題。從頂層制度層面推動環保與食品安全,減少部門之間的相互推諉扯皮,強化定量和精細化研究。

  2. 盡快矯正資源和汙染價格的扭曲,補貼環節應向“汙染者付費”回歸。按照經濟學基本原理,只要能夠界定外部產權,就可以采取“汙染者付費”,而我們現行的使用價格補貼作為治理排放的經濟手段,可能會導致發點企業不按規定運行脫硫脫硝設施。事實上,中國的汙染已經遍布空氣、水、土壤,水資源短缺的問題也日益嚴峻,而目前的水價長期偏低。

  3. 加快油氣體制改革,網運分離、放開競爭性業務。深化電力體制改革,確保可再生能源優先上網。

  4. 大幅提高企業環保違規成本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379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