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投機教父尼德霍夫傳 Zugspitz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f6b282501012b70.html
一、本書主要內容

本書主要是介紹投機大王尼德霍夫的投機方法。這個人類似一個巫師,或者中世紀的煉金術士。因為他採取的方法完全是不「科學」的。看完著半本書,對那些隱藏在市場中的投機巨人報以很大的敬畏之心!大家門派不同,但都是有功夫的。而且我可以學點招式。

尼德霍夫曾對隨機漫步理論給出嚴重的抨擊。1、贏利強則股價強。2、實際贏利越高於預測贏利則股價上漲越大,實際贏利和預測贏利都高不會賺啥大錢。我的問題是怎麼評價預測贏利的高低呢??

註:巴菲特也不讚同。但是兩人視角完全不同。巴菲特說風險不是看平均數,也不是看高斯分佈;言外之意就是真正的風險和真正的機會都不是數據能反應的;而是對應的企業或者資產的真實情況。尼德霍夫則是從影響價格的各種「神秘因素」出發,一方面來自於他的各種狂想如性,音樂,蝴蝶效應,DNA等各種現象對股市或期貨的關係;另一方面來自於他天然的直覺,怎麼可能是隨機的呢???

二、尼德霍夫的主要研究內容:
以下都是尼德霍夫研究的一些內容。其中我覺得最有用的就是賭馬和下棋。

2.1、音樂是有很強的數學關係。但要找出音樂和股市波動的關係,我看還是算了吧。由於音樂有很好的重複數學特徵,尼德霍夫總是希望市場在某些特定情況下能夠重複走勢。比如跌了3天之後再跌一天的概率有多大。他考這個來賺錢。

2.2、蝴蝶效應是有的,但是太弱了。跨市場聯繫,還是算了吧。

2.3、注意鏈條效應,dna的組成只有四個基本零件,經典的雙螺旋結構。。

2.4、國際象棋:

下棋時老得招數讓我贏的次數更多。這句話的意思是除了勤奮,還要發掘別人不太用的方法。光掌握價值投資的基本方法還不夠,還要有所特色,研究以些別人不太在意的但是是證明過的好方法。

想進一步提高勝率,就真的要下功夫研究企業。但普通人的另一個心魔可能又是一個問題。有把握長贏的企業一般不顯山不露水。而普通人沒有耐心玩這麼久。一年不漲就拋出了,漲了一倍就拋出了,三年不漲99%都要拋出了。巴菲特在可樂價格高點持有了數十年,已經被寫入反面教材了。所以普通人想贏必須修心,沒有耐心難有財富。霍德尼夫堅持十五年學習象棋,已非常人能及。

開放型的旗局是靠股價變動;封閉型的旗局是分紅。。。兩者都要精通。

註:下棋的體會如何提高勝率。另外對於股票投資而言,開放的棋局是賭漲跌,封閉的棋局除了漲跌還有分紅;如果你想找一個完美的勝利,必須要注意對自己多加保護,除了賭漲跌,分紅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保障。

2.5、欺騙這一章舉了一些例子,保護色,干擾,擬態,裝死。。。市場會在特定日子波動,投機者請注意分析,市場會在特定日子設下陷阱,也要注意喔。其中1987年股市突然下跌嚇到很多人,英鎊突然上漲後巨量下跌,也騙了很多人。總之不要平白無故的操作,省得被騙而後悔。

2.6、賭馬:
賭馬這一章很有意思。作者花了很多篇幅來介紹賭馬與投機的相同之處。大眾心理,抽頭,職業馬民的裝備和研究方法。比如大眾總是看報紙輕易下注熱門馬,比如馬迷搜及馬匹的情緒身體狀況的細節,或者搜及統計數據等等,不亞於投機者分析股市的各種指標。

作者也試圖介紹一些獲勝方法,比如逆向而行,但最重的是循環理論。循環理論和賠率對贏,一匹馬剛獲勝之後精力消耗很大,同時大眾紛紛看好賠率反而下降,這時候馬主就要求騎手不用那麼拚命。如果獲勝賠率進一步下降,馬主就乾脆不讓獲勝,馬也很累了。大眾失望了馬匹沒有贏,但反而休息好了。等賠率升了馬匹再來一個出奇不易獲勝。。。

另外一個啟示是市場總有空方,價格就是賠率。總要想著點,市場空方會幹啥,或者會不會有不利的消息,類似否極泰來的中國智慧。

作為一個投機者最重要的是不輸錢。投機永遠有概率和抽頭約束,輸了再想贏回來難度太大。投資也是如此,買進不要虧本。至於是不是十倍很難預測。有人說他買進之後企業發展的情況只有20%是符合預期的。況且短期長期時間的不對稱,即使預測對了也可以賠光。你要是壓錯注了,我的意思是籌碼分配錯了,那就徹底完了。

三、尼德霍夫的個人命運和體會:

3.1  投機和倉位:

投機之王尼德霍夫也破產兩次,太瘋狂了。尼德霍夫是純粹的投機者。對於純粹的投機者,倉位是生死攸關的第一重要的問題,投機者永遠要控制倉位,但貪婪和脆弱的人性會毀了這一切。說白了,到最後你都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買這些,為什麼買那些,要清倉都不知道怎麼清。也許你只管理了1個億資金,但類似尼德霍夫超過15億的頭寸(這是槓桿之後的數目),已經無法掌控了。

其次全球金融市場的鏈式反應越來越複雜,系統性危機太容易發生了。這幾年全球金融市場的變化使得很多人都破產了。但巴菲特沒有,因為他從不投機!


註:自從我看到雪球上有短線交易,就再也不羨慕了。

3.2 永遠不要投機:

久賭必輸。少年時後爸爸輸掉了幾乎全部家當。今天在輪椅上的他是那麼衰老。自從我開時關注股票這檔子事以來,越啦越用心。這到底事好事情,還是壞消息?每次 把年終獎放在股市中,難道真的是為了財務自由?而且我真的賺錢了,我絕不會抽回資金的,賭徒都這樣子。也許真的會久賭必輸。。。我夫人並不反對我買股票,但一直都限制數額。她是對的,她在自己父母身上也看到了教訓。如果不是她的堅持,也許我還會這麼一直沉溺下去。

3.3 1930年的股災出現,無數的牛股強勢股藍籌股都消失了。據說活了一百年還牛的公司大概只有藍色巨人和通用電器。如此大的變動,如何才能長贏不輸?????????

四、尼德霍夫參考資料
http://arcticsnow.blog.hexun.com/28779957_d.html
尼德霍夫創建的網站:這裡包含了他對與指數變化的預測。
http://www.dailyspeculations.com/wordpress/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6092

LinkedIn創始人霍夫曼:創始人該適時退居二線

http://www.yicai.com/news/2013/01/2446616.html
國職業社交網站LinkedIn創始人雷德·霍夫曼(Reif Hoffman)昨天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對企業創始人如何選聘CEO做了詳細介紹。他認為,倘若創始人能夠及早意識到自己並不適合長期擔任CEO,就應該盡快選擇合適的人選,避免在轉型期陷入被動。

創始人何時退居二線是個很難回答的問題。通常而言,創始人都會讓位給更專業的管理者,谷歌、雅虎和思科都概莫能外。

但最近,又湧現出一股全新的趨勢,很多創始人在CEO的位置上也實現了卓越的成就,例如亞馬遜的傑夫·貝佐斯(Jeff Bezos)、蘋果的史蒂夫·喬布斯(Steve Jobs)和甲骨文的拉里·埃裡森(Larry Ellison)。

霍夫曼就用自己的親身經歷給出了一些建議。

霍夫曼非常喜歡創業早期的感覺:「團隊規模不大,但卻在開發全新的產品,希望通過創新超越驕傲自滿的老牌巨頭……這種體驗不僅新鮮刺激,還能集中精力做多數創始人最喜歡的事情——尤其是科技企業:解決有趣的問題,開發新穎的技術,制定獨特的戰略。」

可一旦獲得成功,並進入增長階段,就必須對商業流程和管理投入相同的熱情。但霍夫曼卻沒有這麼做。

他說:「我們起初只有幾個人,都聚在我家客廳裡辦公,後來發展到幾十個人,還有了專門的辦公室。但這時,我發現CEO的工作發生了變化。一旦員工超過50人,CEO就需要加大對流程和組織的關注,但我當初並不熱衷於此。例如,我沒有每週召開例會。我可以這麼做,但我會很勉強,沒有激情。」

他希望退下來專心發展戰略,而不再整天考慮工資和時間表。於是,他聘請了大衛·奈(David Nye)。這是一位履歷完美的「白髮」CEO,對基礎工作有著高超的技能。

但此舉卻沒有發揮作用。產品週期太短,根本沒法區分組織、戰略和產品。如果你等著其他人來實現自己的願景,那就太遲了,即使這個人很優秀。

霍夫曼說:「CEO的理想人選應該具備創始人那樣的知識結構、道德權威和獻身精神。要找到這樣的人,答案很簡單:應該在過渡階段以聯合創始人的身份引入一位新CEO,而不是將他視作『成人導師』。

聯合創始人與管理者有著很大的不同。對霍夫曼來說,這個人就是傑夫·維納(Jeff Weiner)。

霍夫曼這番言論的重點在於:倘若創始人不是長期CEO的合適人選,就必須儘早意識到這一點。他們最好能放下自尊,主動退居二線。倘若不是被迫下台,便可騰出足夠的時間找到自己信賴的人選,不僅熟悉日常運營,還懂得制定長期戰略,而且人緣要好。

如果能儘早做到這一點,公司在轉型過程中陷入停滯的可能性便會降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3296

投機人生——尼德霍夫和他的投機世界 冥河擺渡者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17ce29a0100qg6a.html

維克多·尼德霍夫是華爾街的一個傳奇人物,這位先後出道於哈佛大學統計系,芝加哥大學,以及在加州大學授課的高材生,在做副教授時,受到學生的攻擊後毅然離開校園,徹底投身於他早就感興趣的投機市場,從此在華爾街聲名鵲起,管理的對沖基金年回報率平均達到驚人的35%,一度成為投機世界傳奇人物索羅斯的交易員、系統設計員和合夥人,名列全球十大基金經理,「業績最佳的基金經理」,一個典型的白手起家的華爾街之星。

在尼德霍夫的聲望達到最鼎盛的1996年,他出版了自己的一本書《The Education of A Speculator》(中文名《投機生涯》,台版譯名《投機者養成教育》,新版名《投機教父尼德霍夫回憶錄》翻譯的比舊的大陸版的好點),寫下了他對投機和投機世界的思考。不料風雲突變,在出版了此書不到一年內,東南亞經濟危機爆發,尼德霍夫出現重大失誤,先是進入他並不熟悉的海外股票市場,買入最後跌到價格只剩幾美分的泰京銀行(尼德霍夫認為泰國政府不會對一個國有銀行的股價放任不管),吞噬了尼德霍夫大量的儲備資金,接著到了19971027日,這個「黑天鵝」來臨的日子,受東南亞金融危機等不確定因素的影響,股市一日間狂瀉554.26點,日跌幅達7.2%,跌幅創華爾街史上第二,以7161.15點收盤,日跌點數創華爾街歷史之最;並且,由於跌幅過大不得不首次啟用股市停盤的規定,當天兩度停盤並提前收市,而在之前操作期權做錯方向的尼德霍夫迅速被這股海嘯所吞沒,旗下基金被爆倉清盤,整整二十年的投機事業的豐碩成果一日內損失殆盡,名譽度喪失,惡名度暴增,可謂是一日間讓尼德霍夫體會到了什麼叫身敗名裂。30年的成果在55歲一夜喪盡。
一夜間,尼德霍夫成為他書中的華爾街不可接觸的人(華爾街的習俗,還存活的或將要進入的投機者不願再接觸失敗者,以免感染「霉運」),尼德霍夫失去了一切,卻留下了迫切需要他的新收入的妻子和六個孩子,於是他接受了一個邀請,和CNBC《金錢》欄目記者肯納女士一起撰寫關於股市的專欄,在尼德霍夫頑強地頂住了無數讀者對這個華爾街失敗者的冷嘲熱諷之後,這個被萬人鄙視、同情或者期待的專欄在2003年結集出版,這就是Practical Speculation (大陸譯名《華爾街賭局》中信出版社)。 
所以一起看這兩部都屬於尼德霍夫的作品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前一本的尼氏躊躇滿志,滿紙透露出一股極度自信甚至可以說是自負的氣息;而後一本的尼德霍夫溫良謙恭,耐心細緻地向普通投資者將他對美國股市的思考娓娓道來。風格不同的兩部書體現了尼德霍夫風格的變化,跌宕的經歷下,尼德霍夫的文字也對我更有獲得關於投機世界的啟示。 
《回憶錄》一書中,全書一開始的感覺是架構非常的雜亂無章,尼德霍夫有點信馬由韁,給人一種想到哪裡就寫到哪裡之感,尼德霍夫把他生活中的各個方面,如親人、學習、遊戲、下棋、運動、音樂,甚至是性,都和「投機」相掛鉤,告訴讀者,投機在每個人的生活中無處不在,投機是無法迴避的,只能採取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去面對,而在生活中每個方面所提煉的經驗和哲理,也都能運用到投機市場之中,為投機事業服務。 
在此書中,我的感覺是尼德霍夫並不想就投機市場而聊他的投機生涯,而是向索羅斯在他的幾部書一樣,都想在書中跳出投機世界來談投機——他們都不想被世人看做僅僅是一個投機客,而我個人猜想這也許和基督教世界的精神有關,在西方傳統(東方也一樣)裡做投機、放高利貸之類的並不是什麼值得驕傲的事情。索羅斯選擇了講他從波普那裡思索出來的反身性理論的哲學觀;而尼德霍夫乾脆就說每個人都在生活中無時不主動或被動進行投機,不可避免。 
如果一個讀者想在這部書裡尋覓到股市的「登龍術」或者「買賣方法」之類的注定會失望,但尼德霍夫其實正是講了一個在證券市場投機者所應必備的本質,即一個投機成功者(在著書時候還是如此)的哲學觀和在生活上的行為思考方式,這個最關鍵的地方其實往往是一般交易者所忽略的。他的觀點是人的行為的方式是一貫的,受他的哲學觀所決定,不可能在生活中是一套思維方式,而在投機時間又換成了不同的另一套。因此,如要要進行投機的學習,與其在投機世界學習尋找「股神」尋找那發現牛股的所謂的「技術」,不如在生活之中,進行在對人生哲學和行為方式的重新構建,這也是我讀尼德霍夫此書和索羅斯的著作的一個重要啟示。尼德霍夫在正是在書中通過略顯破碎的章節和段落用他的成長告訴我他的哲學觀,他對任何事物的思考方式,這才是真正的「投機者的養成」。當然尼德霍夫也自信地認為自己具備了一個成功的投機者所應有的一切素質。 
那為什麼此書出版不到一年尼德霍夫就落入「身敗名裂」的境地呢,索羅斯曾提到一個人在讀了尼德霍夫的這本書之後就預計到尼德霍夫將要失敗,而事實也是如此。我仔細地閱讀之後書中一些段落確實感覺預兆,表面上看,是自信能用統計數據來掌握市場漣漪的尼德霍夫的技術的失敗,但更深層,是尼德霍夫的「賭性」。在書中,尼德霍夫雖然也強調風險控制,卻不止一次的娓娓道來地敘述他在生活中遇到的某某人下注時在輸到最後一個籌碼的再全部翻盤的故事,並都是以肯定的態度描述的(也許是下意識的),這對及其講求風險控制的投機人士老說顯然不是什麼好的潛意識中的思維觀念,終於有一天「黑天鵝」來臨,漣漪突然變成滔天巨浪,把喜歡逆勢操作的尼德霍夫席捲帶走,不給尼德霍夫留下任何籌碼翻盤的機會。無論怎樣,這部書都有重要的啟迪意義。 
而第二部《華爾街賭局》,尼德霍夫經歷了志得意滿到虎落平陽的起落,並最終走了出來(一夜間從千萬富翁到一無所有,20年奮鬥一朝盡,一般人往往會自暴自棄吧),在專欄裡向讀者們敘述自己的思想,也是在通過文字做一個自我的療傷,不過也許是與普通投資者交流互動的太多,這本書反而失去了第一部的鋒芒,內容也有些過於具體於美國股市這一狹窄面,失去了第一部書的獨特之處,有點泯然眾書的感覺。不過在此書中還是可以看出尼德霍夫的核心思想並沒有改變,併力圖讓讀者更容易接受他對投機世界的看法。 
在這本書中尼德霍夫的運用了一個重要的哲學觀念是「真理是用來證偽而不是用來證實」的,也就是說所謂的真理只是在未被證偽前的暫時存在。尼氏運用起他所擅長的統計學,用詳實的數據來論證向流行於美國股市中的種種看似有效的「真理」發起挑戰。無論是看似有效的技術分析,還是成為了華爾街神話的格雷厄姆、巴菲特,都受到了他有理有據的質疑。在顛覆中啟迪讀者的思路,重新審視那些似乎已經不需要證明的股市理論。他在書中把物理學的熵理論來解釋證券市場,更讓人感覺耳目一新。也難怪尼德霍夫在專欄之後,最終謾罵和嘲笑他的人逐漸消失,而理解和信任他和他的理論的讀者越來越多了。 
但殘酷激烈的投機世界中的現實不是如好萊塢勵志電影那般主人公的努力總有個美好的結局,2002年,尼德霍夫成了鬥牛基金東山再起,並保持了平均近50%的收益率,不料2007年年中,突如其來的美國次貸危機再次捲走了尼德霍夫,數年的高收益又一次一朝殆盡,鬥牛基金被迫清盤。看來熟悉自己的操作法寶的尼氏還是沒有克服自己潛意識當中那影響自己投機市場命運的最深層的東西,而有點諷刺的是,在他書中被質疑的巴菲特安然度過了此次金融危機,繼續受著全球普通投資者的頂禮膜拜。 
相信現在已經快70歲的尼德霍夫依然在為他第三次的崛起而不懈努力。前幾天有人問到底是分析更重要還是心態更重要,其實看看尼德霍夫的軌跡,這個曾經的全球十大對沖基金經理人缺經驗和技術麼,卻為何連續被市場上的「黑天鵝」所擊倒,而索羅斯巴菲特也都發生過巨額的虧損卻始終在證券市場存貨呢?我也開始明白為何我在網絡上認識的幾個「高手」這兩年都成了哲學或者藏傳佛教的愛好者或者信徒。想找到在風雲詭譎、九死一生的證券市場上存活,與其在無數證券分析書中尋找那虛無縹緲的捷徑,不如多看幾本哲學著作、學術著作,改變一下自己的哲學觀和思維方式吧,每個人的一生都是在不斷的做著各種各樣的投機,生存之道就是構建出適合投機世界存活下去的人生哲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9526

「人脈王」裡德·霍夫曼的創業經歷

裡德·霍夫曼

身材敦實的霍夫曼,不久前以LinkedIn聯合創始人兼執行董事長的身份踏上了中歐國際工商學院「領英影響力論壇」的講台。

一組數據顯示,自2003年上線後,LinkedIn全球用戶數目前已突破3億人,今年年初,LinkedIn組建中國團隊後現在用戶數已經超過500萬人。顯然,霍夫曼是來為LinkedIn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站台」的。

不過,對於霍夫曼,更為人所津津樂道的是他作為硅谷重量級人物的經歷。

在硅谷,霍夫曼被貼上了多重標籤,除了SocialNet、LinkedIn創始人外,他還是硅谷最多產和最成功的天使投資人之一,參與了Facebook、Zynga、Groupon、Airbnb等明星企業的早期投資,被稱為「硅谷人脈之王」。

對硅谷創業者來說,他們中但凡有創業想法,想探討技術創新,或是有融資需求的,霍夫曼都是他們極其想見的人物。霍夫曼曾經的創業經歷,讓他知道怎樣能獲取第一批關鍵的用戶,怎樣讓產品有足夠的差異化,怎樣去理智地冒風險。「我的工作經歷,讓我有直覺判斷一個偉大的創業者應該是長什麼樣的,同時他們具有能夠理解問題,能夠很快改變一些事情,並讓不同要素之間聯繫起來的技能。」

霍夫曼的ABZ計劃
在談及對創業至關重要的經驗時,調整計劃被霍夫曼放在了首位。「這個世界在不斷變化,而你的直覺以及未來想要做什麼也在變。所以你對計劃、對資源的配置必須要考慮到你所會經歷的一些變化。」

簡單而言,就是要同時擁有多個不同的ABZ計劃。霍夫曼進一步解釋道,A計劃是通過目前的競爭優勢正在實施的,B計劃則是全新的方案,特別是當發現一個新的且更具發展潛力的機遇時,重心應該轉移過來。而Z計劃則是一個由機會重啟的選擇,是一個最終可以依靠的計劃。

霍夫曼以自己的親身經歷來舉例說明。他提到,在其職業生涯中非常重要的轉折點就是當他開始投資PayPal的時候。「那時PayPal的兩個創始人來找我,說有個非常棒的想法,就是在手機上加密,他們邀請我加入並幫助他們。而此時,與我的職業發展並行還有另外一件事,就是自己的創業公司SocialNet。」

「我當時在做SocialNet,我希望這個公司能夠成功,這是我的A計劃,我的B計劃就是我希望能夠參與到PayPal這個公司,希望能夠有這麼一個平台,能夠再做一個公司。」

因為和PayPal創始人之一Peter Thiel關係甚好,同時瞭解他的能力,所以最終霍夫曼答應做PayPal的董事會成員,這時在霍夫曼的手中就掌控著多個不同計劃,A是創業公司SocialNet,B是PayPal,Z則是其在思考的另一個主意。

而之後LinkedIn的創業思路也遵循著相類似的做法,其中PayPal的一段小插曲最終促成了這個創業主意。2000年8月時,PayPal的年收入是1200萬美元,但成本卻非常高,團隊意識到如果下一年的年收入不能實現1500萬美元企業就會面臨破產。

在只剩下一個機會的時候,某個週末霍夫曼和PayPal核心團隊的幾個成員來到霍夫曼祖父位於加州北部的住所閉關討論下一步的走向,大家分析了現有的盈利狀況、成本結構,想了很多的辦法。第二天,霍夫曼出了個主意,讓在場的每個人想一個新的創業點子,也就是啟動所謂的B計劃,當時霍夫曼的想法就是「每個人都應當有一個自己的檔案,然後大家都可以在網上找到想要找的人。」這也成為了之後LinkedIn的一個早期版本。而在此之後的2002年,eBay以15億美元買走了PayPal。

CEO身份的轉換
對於如何把自我的身份在網絡上用一種方式來進行互動是霍夫曼早期的創業思路,創建SocialNet的想法就是建立個人檔案,據此信息去找人,然後進行溝通。而之後的LinkedIn則在建立檔案身份的基礎上,通過邀請其他人加入的方式進一步深化了在知識分享及商業機會上的一些網絡聯動。

這樣的商業定位讓LinkedIn在之後幾年大獲成功,但此時霍夫曼決定去尋找一個新的CEO。在創業者和CEO兩種身份是否需要繼續重合的問題上,霍夫曼的想法是,一定要做自己最熱情的事。「我最熱情的就是研究產品以及跟其他人一起解決一些商業上的問題。相反我覺得當一個公司慢慢變大時,如何來治理可能不是我在行的。」

在霍夫曼看來,作為一個創始人要考慮的是什麼對公司最好,什麼對客戶最好。換言之,如何能夠有更好的產品,更好的公司。「我覺得很明智的做法就是把自我放在一邊,衡量自己的技能,去請別人幫你提提意見,另外可以做一些個人的反思。」

於是,在2009年霍夫曼找來了曾供職於雅虎的傑夫·韋納(Jeff Weiner)擔任LinkedIn全球CEO。

而新CEO上任後如何快速地來銜接這個身份,霍夫曼有自己的方法。「任何一個公司的CEO轉換就像是大腦的轉換一樣。非常關鍵一點是要全心全意地幫助,而不是作為創始人就完全地退出。但如果在前幾個月,創始人還是事無鉅細,站在新CEO的旁邊,那結果就是大家有問題時還是會來找你。」為此,霍夫曼在持續半年的時間裡安排自己到處去旅行、演講,經常出差,不呆在辦公室。直到有一天他的同事告訴他,「如果Reid不在的話,我就找Jeff Weiner。」這正是霍夫曼所希望看到的情況,在引入了新的領導者之後,主要的活動都要圍繞著新的領導展開。


「作為一個創始人,你招募一個新的CEO,實際上就等於再引入了一個聯合創始人一塊兒來做。」霍夫曼說,「有些人覺得第一天加入公司的才算是創始人,但實際上在公司發展的不同階段,都可以有新的創始人加入。在關鍵的這個階段,能夠加入公司,完全改變公司的人也可以看作是創始人,創業者一定要有這樣的願景,敢於引入新的CEO。」

來源:一財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095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