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一個創業者的道白:這就是他的人生(壹傳媒創辦人 黎智英)

1 : GS(14)@2017-10-09 04:01:42

五十年代卓賢五歲,隨父母偷渡來香港。他是上海人,父母都是教師,到了香港沒親戚朋友找個歇腳地方都難,那時候逃難來香港的知識分子很多,學生反而少,教書的人等於沒有手藝,生活非常拮据。父親找不到工作,飢寒交迫下母親做着些曖昧不明的事情,最少顛沛生活暫不用流離。歇陣腳喘啖氣,神定氣穩後,一表人才的父親再展現風範,很快就在荃灣的中學找到了數學老師的工作,生活從此安定下來。但紅禍一劫後已成驚弓之鳥,擔心香港安居不長久,自己不能移民英美,卻希望兒子有天能遠走高飛。他們決心給兒子最好的教育;最好的教育惟有在家裏自己教。母親沒工作,留在家裏專注教阿卓中英數。母親的英文不好,在上海學過些現在都忘了,於是看着字典跟他一齊學,後來他的英文反而是最好的。十二歲經教堂的愛爾蘭神父介紹,他開始為難民補習英文,讓他賺到足夠金錢去看每一齣新上畫的西片學英語。電影灌輸的知識和語言讓他十六歲去應徵導遊時,面試的老闆以為他是從美國回來的文藝青年,明知他的身份證是借來年紀其實不足也聘請了他。不久,他證明是個了不起的導遊。例如帶遊客去遊覽虎豹別墅,他在旅遊車上先給他們講述胡文虎的發迹故事,講的都是傳奇多於事實,但遊客聽得趣味盎然,到現場看實景時興趣大增,他再解釋建築物的細節,令遊客非常滿意。這樣不用囉嗦很快就看完了,可以讓遊客有多些時間看其他的景點。去到任何地方無論是觀光或購物,他都先想好方法提升遊客的興趣,和讓他們更高興更方便更快捷做完。十八歲遇到個美國遊客說可以在荷李活電影界給他找到工作,看得電影多荷李活電影工作對他太吸引了,而且是到美國去啊!那人給他申請安排後,他想也不想跟着到了美國。他到美國後發覺那人對他另有企圖,也沒給他找到工作,他離開了。流落在美國無親無故,幸好做導遊時積蓄了幾百美元帶在身上。捱過了徬徨日子後,在唐人街餐館「福苑」做侍應。熟客早上來飲茶,他給他們泡茶後,就馬上到廚房拿來他們一貫喜歡吃的點心,不用他們等阿嬸的點心托盤行過。他深得熟客歡心,而且英文比唐人街的中國侍應好太多了,一年不到被升為captain。他表現出眾,一天熟客黃先生對他說:「阿卓,做唐人餐館沒出息,不如另作打算。」他想再做旅遊工作,熟客黃先生願意支持打本。於是他在唐人街開辦旅遊公司,專做華人遊客生意。但那時候中國和台灣都未開放,香港還未繁榮,哪來遊客?做不到一年公司就倒閉了。欠下一身債,以前「福苑」餐館的經理介紹他到股票經紀行做後生,斟茶遞水做雜務。一天進入經理房斟茶,經理以為唐人後生英文不好聽不懂,沒理他,繼續講電話叫他舅仔買Motorola股票。他聽了馬上找熟客黃先生說,不如你借錢給我,我們一齊買些Motorola股票。他們買了二萬美元股票,一個月不到股票升了四成。他們乘勝追擊用賺了的錢做margin一直加碼,到最後他分到的錢,還了債後仍剩下二萬美元。那是七十年代初的二萬美元,他儼如發了達。剛好「福苑」經理請壽宴,看到同枱如熟客黃先生等算是搵到錢的華人,阿卓突然靈機一觸想:留在美國我即使搵到錢,做到這些人一樣也不過如此!不,我不僅要衝出唐人街,我要衝出美國!在美國我沒有文化家庭背景,更沒有社會人脈關係,儼如二等公民,我是無法出人頭地的!父母不想他離開美國,鼓勵他接受挑戰。他說,不,這是整個社會制度的歧視和成見,我是抗拒不到的,我不要接受這無謂的挑戰。我要的是令我事業成功的挑戰,我要回香港發展。但回去做甚麼呢?在股票公司做事有個好處,你知道甚麼是熱門行業。他看到基金都在熱捧科技股,知道科技前景好。他找到份微波爐零件公司的營業員工作,做了幾年對科技零件行業有了認識和人脈,他與公司台灣來的技術人員合夥,到台灣開創科技零件加工廠。他管理生產,partner主理技術和營運。他將原來每個工人只做一個程序的流水作業,訓練他們每人做兩至三個程序來加速流程,同時實行兩班制縮短生產周期。最後將原本二十八天的交貨期縮短至十八天,讓美國廠商提早收貨,大大地削減了他們的生產周期。他的加工廠因此大受歡迎,更碰上科技零件製造業當時得令,他們做了五年工廠已很成功。但因為與夥伴意見不合,覺得這樣下去不會有大發展,最後台灣合夥人找了另一位台灣投資者買了他的股份。他可算是少年得志,做的不是rocket science,都是少少的創作,做導遊、侍應、科技零件工廠和出口,每次都想些方法為顧客增值,就這麼簡單。他賣出股份收到一百多萬美元,那時候他才二十八歲。父母勸他不如去讀大學拿個學位有保障。他想也沒想過保障這回事,他只想冒險創業,而且他早就想好了要做科技零件出口供應商。他看到當時的零件出口商太保守了,有機可乘。當時出口商只做一個地方科技零件生產出口,他看出這做法已經過時。美國人工越來越貴,美國廠商外判到其他國家生產零件已成大勢。要因應美國廠商的需求,他想到協調和配合幾個地方生產的零件(主要是台灣、日本和以色列三個地方的產品),然後在美國設個小工場,將這些零件裝配好才交貨給當地廠商。通常這些出口是用船運,但要協調好不同地方的零件同時到達,必須改用空運才得以控制。用空運運輸費用是昂貴了,但他相信時間節省了差不多一個月,加上裝配好的零件提供的方便,對廠商的價值遠遠大於空運超出的費用。這創新的做法果然大受美國廠商歡迎,他的出口事業如入無人之境大行其道,擴充神速,成功也神速。廠商非常欣賞他的創新,趁他公司發展潛力高,規模仍細小速速收購了它。這一次他拿到的不是現金而是廠商的股票。收購後他成為總公司管理層的一分子,他一直做到最近才退休,退休前十年他都是公司的總裁。他沒有根據父母的期望讀大學,像他們一樣做學者,因為他是個天生創業家,做着甚麼都有創新的衝動,從中得到的刺激和滿足感便是他人生的意義。當他買Motorola股票賺到二萬美元後,他再沒有為金錢工作,他工作的目的只是為了創新,享受其中的困難、失敗和成功。這才叫活着,他說。是,這就是他的人生。黎智英壹傳媒創辦人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70927/2016542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238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