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這才是零售,這才是實業!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38528.html

「只是專攻玩弄文字的一些人還沉迷在早年的觀點壟斷階段,妄圖弱智的教育方式改變世界。做過實業的人,應該都有體會,安踏如此龐大,且已經營超過18年的公司,依然保持增長。絕對不是文章所寫的這種如同沙縣小吃集團採購總監的人物所能夠駕馭,共勉!」

不好意思,題目我是非常的喜歡的,但我個人認為文章寫得相當的弱智。

這也是中國特色的一部分,盲目的開篇英雄崇拜以及魯莽的手撕鬼子描述。丁總肯定有過人之處,以及各種金光閃閃的東西,否則他做不到今天的位置。但文章通篇表示的個人英雄朝拜以及濃濃的超級業務員背景,我們不難在改革開發的每一個時期內,找到其相同的文字元素。人治天下,法力無邊!

但或許我們簡單來讀一下此篇文章會好一些,就把它作為類似陳安之老師的書籍品讀吧,它一定是一個超級富豪在確立現有的江湖地位的時候,仍然如屌絲害怕失去女神般奮鬥的過程。它一定是勵志的,讓那些開始職業生涯的孩子找到精神的歸宿,讓更多被數據重壓下職業經理人感覺到自己還有很長的路,並且路途中荊棘密佈。

如果我們這樣去品讀此篇文章,OK,清晰了,我們知道那些加黑加粗的字,一定是閃光點,我們的評論,應該順著這個思路去發散。

但事實我看到的是跟改革開發幾十年來從來沒有欠缺過的版本,都是一人扛著大旗,沖在槍林彈雨,然後佔領了陣地,並依然沒有立刻享受鬼子留下的肉罐頭,仍然目光迥迥的盯著鬼子撤退的方向,如果他是一個廣東人的話,他一定會說:我日你大爺小鬼子,邊個黎都得!

我沒有否定安踏的成功,只是質疑現今階段,作者還是用這種方式來詮釋文章,或許丁總看到也只是一聲嘆氣:哎,怎麼說了,沒法說~

我們就試想倆個問題:

1,先不管他是否成功,丁總再有三頭六臂,他也只是一個人,。

2,是否一個人一生中不會犯錯誤?

而通篇強調的丁對自己的苛刻,對下屬的毫無情面的嚴厲,以及嚴厲過後又對事不對人。我不認為這樣的領導能做起一個龐大的企業。是否一個這麼大企業在斷定事情或類似看一個人的時候,我們要先看人品?

我總結的一句對於生意以及銷售的話是:生意幾千年來從來沒有改變過根本,我們要做的就是通過努力工作和總結,找到其規律。用正確且可以複製的方法和方式創造銷售的高潮,並將此高潮持續!

這樣,咱們從高潮談起,試問如果按文章所說,倆丁一直高潮,但有一天高潮不在的時候怎麼辦?或者他們出現判斷失誤的時候呢?

我應該是最早的安踏消費者,那年我還在偏遠的南方小縣城,我讀出初一,當時在120元一雙安踏籃球鞋,我非常的喜歡。到後來漸漸的貴了,最離譜的是在某一年贊助了CBA以後我發現它和李寧一樣貴了,設置一下趕上了耐克。我就一直沒有買過,因為當時它的品牌建設確實沒有跟上,至少我作為消費者沒有認同它的價值。

但後來,我接受了它和李寧差不多的位置,因為品牌運作上來了,至少我個人覺得,我願意花600元去買它的一雙球鞋,並且朋友問到我花了600元購買安踏的球鞋,他不會覺得我是被地攤商人給宰了,或者我故意吹牛說我能買多貴的鞋。

這些是品牌運作的結果,這些是安踏大手筆對於自身品牌的建設。它可能從倆丁兄弟的點滴中帶動,但那一定是帶動。企業做大,領導人做的任何事情,都擺脫不了圍繞這三個點:

1、價值觀與使命感。(精神搭建)

2、方向性。(看錢的方向)

3、協調和穩定性。(看人,容人,激人,壓人)

雖然文章有描述這些方面,為什麼我還是覺得彆扭呢,或許這跟我小學時候看到的勵志文章毫無區別,我不知道倆丁兄弟,或者張濤同志看到會怎麼想?張濤我很喜歡,他非常的犀利,且我感覺他的思路是明確的,屬於實幹派。至少在那次某雜誌的線下會議上,我覺得他不錯。但文章中有一段他的話,只是截取。

這類文章一抓一大把,有可取之處,各自拿走。但也有考驗人智商的地方。

我純扯淡,但這種思考我並不覺得沒有意義~

思路顯然有些亂,也就想到哪裡寫哪裡~扯淡也好~深吸一口氣

是否有必要說一聲:來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701

「有一天中央政府兜不起,這才是真正可怕的時候」

http://www.infzm.com/content/93777

正門沒有開,地方政府又有融資的需求,必然使得債務隱性化,也難以控制債務規模。

口述:魏加寧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副部長

採訪整理:南方週末記者羅瓊

以企業的名義借錢干政府的事

城投債看似金融創新,實際上是現行制度安排不合理導致的,也使得地方政府債務的鏈條變得越來越長,邊界越來越模糊。

我們研究地方債務的初衷是想研究地方政府如何通過正規途徑發債。

預算法規定,地方政府不得發行地方政府債券。變通的渠道就是成立一個平台公司。

地方融資最早是由國開行貸款,國開行是政策性銀行,貸款期限比較長,成本也比較低。

到了2009年,按道理應該是政策性銀行往前衝,商業銀行往後撤。事實恰恰相反,商業銀行都變成政策性的,衝過去給平台貸款。

2009年貸款增長非常快,據我們瞭解,百分之四十流向地方政府的融資平台。當年下半年,銀監會提醒商業銀行要注意平台貸款的風險,逐漸把水龍頭擰緊。

2010年以來,城投債、地方債、信託、銀行理財,轉來轉去錢其實還是給了地方政府。

正門沒有開,地方政府又有融資的需求,必然東欠西欠,無法控制債務規模,也使得債務隱性化。

現在流行的平台公司發的城投債,存在三個問題。

第一,國外都是政府發債轉貸給企業去用,因為政府的信用比企業要高,所以政府發債融資成本低,期限也比較長,然後轉貸給企業。我們的城投債是以企業的名義借錢,干政府的事兒。這是倒過來的,企業融資成本肯定比政府高,就出現價格的倒掛。

第二,城投債是地方債,但是由國家發改委審批。對投資者而言,就是中央政府背書,結果地方的風險轉移到中央,投資者完全可以找中央政府、發改委還債。

第三,城投債是發改委批,發改委不納入財政部的管理範圍,只管批,不管還。

城投債看似金融創新,實際上是現行制度安排不合理導致的,也使得地方政府債務的鏈條變得越來越長,邊界越來越模糊。

現在地方政府在大搞城鎮化,資金需求很大,又不允許他發債,如果還是靠老辦法——賣地,就會出大問題,隱性負債肯定更加無法控制,財政風險與金融風險會交叉傳染。只有改革,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4448

均衡利率是負值?這才是正常的世界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69820

三年前,Nick Rowe描述了這樣一個“怪異世界”:在那里,均衡利率“等於或低於”經濟的長期增長率、而非我們此前習慣的“高於”。在這樣一個世界里,泡沫難以避免,因為投資者們尋求正收益。這正是薩默斯在近期那個著名的“長期增長停滯”演講所說的。 但Frances Coppola並不認為這很怪異,相反,她認為這才是真正的正常,而我們此前才真正生活在一個怪異世界里,那個世界由不穩定的龐氏騙局構成,最終崩潰並且重組。 下面是她對此的解釋: 投資者不應去期待安全資產(包括受保險的存款、國債以及最近越來越紅火的地產)的實際回報率持續高於經濟的真實增長率。從感覺上看,無風險利率持續高於經濟增長率的經濟體在長期無法處於穩定的均衡狀態。這將持續出現財富由年輕人向老年人、依靠收入謀生的人向擁有資產的人轉移的現象。長期看,年輕人和窮人要麽更貧窮、要麽背上更多債務,而老年人和富人則越來越富裕。最終,這個體系將不可持續,並且發生崩盤,資產持有者將在這一過程中損失大量的財富。 Andy Harless也贊同這樣的看法,他寫道: 大部分經濟學家認為自然的真實利率通常是正數。我對此存有懷疑,但沒關系,因為我準備拋棄所有這些概念。一旦我們用預期的正常增長率來代替預期通脹,這樣我們就不用處理所謂的自然利率的概念了。接下來我們討論一個無風險利率,由於資本需要回報來補償所承擔的風險,這就使其很難在達到均衡時維持利率等於經濟增長率,更不用說高於增長率了。 因此,均衡的實際利率應該等於或低於經濟的增長速度。這意味著當經濟增長非常低時(比如過去這幾年),均衡利率很可能是負值。正如英國央行卡尼在近期的演講中所描述的英國經濟那樣: “正如央行政策立場所反映的,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MPC)認為(英國的)均衡實際利率一直並且將持續為負值。” 如果均衡利率是負值,那麽無風險資產的真實回報率也應該是負的。如果不是,這意味著真實利率太高了...而這結果將壓抑經濟產出、造成失業和通縮壓力。如果無風險資產的持有者依靠其政治影響力讓利率政策偏向自己,那麽這將對整體經濟造成傷害。卡尼點評所體現的意義就是:由於負實際利率,持有無風險資產的英國儲蓄者(包括受保險存款和國債)必然在可預見的未來持續遭遇資本的損失。從另一個角度看,持有無風險資產的持有者必須要面臨對其資產的稅收。我們將這種稅收看作政府對這些處於擔保的費用。或者,也可以說著代表著“安全”這一看不見的資產的價值。 我們從未把“安全”當成一個正資產。但“風險”作為一個負資產卻處於風險定價理論的核心。資產的價格按其風險程序進行貼現所得。最有價值的資產是那些完全安全的資產,即毫無虧損的風險。而價值最低的資產是那些有很大可能虧損的資產。投資者想要為那些損失的可能性得到補償,因此風險越高的資產回報就越高。 在債券市場,這就被表述成價格與收益率的相反關系:價格越高,收益率越低。 但假設我們將無風險(比如安全性)作為一個正資產?這就是Harless實際上所說的: 與將完全的無風險作為一個前提並在此後加上一個風險溢價不同,我們將平均風險作為前提,這相當於承認一些風險是生活的常態,而完全的無風險是異常且高成本的。通過將經濟的增長率作為預設的前提,Harless進一步暗示風險對於經濟增長時必須的,而安全則有經濟成本。真正的安全資產的真實回報率因此也應該低於經濟的長期增長率,這其中的差別就是一個非常有價值的資產“安全”所帶來的負真實回報。 “安全資產”的價格可能被極大的擾亂了。投資者毫無道理的期望在安全資產上獲得高於經濟增長率的回報。還記得價格方向與收益率相反嗎?這也適用於安全資產。如果安全資產的回報相對於增長率應該打個折扣,那麽對於能夠獲得溢價的安全資產,這或者是由於被嚴重低估,或者是由於其並非真正的安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6222

這才是粉絲經濟:買球鞋也要搖號,Sneaker催熱的球鞋生意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0816/144972.html

i黑馬:有這樣一群人,做著與球鞋或運動無關的工作,但家里的球鞋數以百計、千計,一雙新鞋需要熱塑膜小心包裹隔絕空氣,花數千、上萬元買一雙十幾年前的舊鞋,新家裝修需要一面墻的球鞋展櫃,甚至……抱著一雙愛不釋手的球鞋睡覺。

\關於球鞋和SNEAKER的故事,很難用幾千字描述全貌,尤其近年來由於球鞋文化的大眾化,催生了更多的問題,雖然還沒到國外為了一雙鞋而持槍搶劫的地步,但在我們這些玩鞋超過10年的老SNEAKER看來,相比幾年前相對單純的環境,現在的鞋市,已經烏煙瘴氣了很多。

你是SNEAKER嗎?

你的鞋櫃有幾雙鞋?超過十雙的如果不是大美妞,就是耐克(77.13, -0.17, -0.22%)阿迪彪馬鬼冢NB的球鞋設計師。但有這樣一群人,做著與球鞋或運動無關的工作,但家里的球鞋數以百計、千計,一雙新鞋需要熱塑膜小心包裹隔絕空氣,花數千、上萬元買一雙十幾年前的舊鞋,新家裝修需要一面墻的球鞋展櫃,甚至……抱著一雙愛不釋手的球鞋睡覺。

能理解我們的人不多,但我們只需要一個眼神,就找到彼此的認同:“07年複刻的25周年純白AJ4,唯一後跟LOGO是金屬的AJ4,荔枝皮……”看人永遠先看鞋(除非是衣著簡單前凸後翹的姑娘或帥到沒朋友的正太),一眼掃過,就能準確說出這雙鞋何時出產、什麽材質、科技,以及背後的故事和典故。不管什麽打扮,腳上永遠一雙“運動鞋”,甚至相當數量的逗逼們結婚的時候也是西裝革履配籃球鞋。

人們稱呼我們為SNEAKER,意思是收藏和熱愛球鞋的人。關於球鞋和SNEAKER的故事,很難用幾千字描述全貌,尤其近年來由於球鞋文化的大眾化,催生了更多的問題,雖然還沒到國外為了一雙鞋而持槍搶劫的地步,但在我們這些玩鞋超過10年的老SNEAKER看來,相比幾年前相對單純的環境,現在的鞋市,已經烏煙瘴氣了很多。

除了周圍人的不理解之外,現在的問題顯然讓我們更無能為力:耐克越來越差的做工,越來越泛濫的複刻,來自東南沿海的假鞋,囤積居奇的鞋販,還有那些囊中羞澀但用各種手段騙鞋、騙錢的孩子……幾乎每個人一邊互相吐槽著,懷念著,一邊繼續一雙雙買著新出的球鞋。
 

情懷:從喬幫主,到櫻木花道
 

\SNEAKER也有著不同的圈子,Air Jordan、耐克、阿迪達斯,不倒的三巨頭;這兩年開始走紅的New Balance(紐巴倫),以及ASICS(艾斯克斯,鬼冢)以跑鞋起家,偏時尚和潮流路線,加上火爆全美、輻射到中國的Under Armour(UA),基本組成了球鞋圈的幾大陣營。SNEAKER們可能都有兼顧,但總有最愛的一個系列。但要說到中國SNEAKER的起源,必須從喬丹說起。

70末、80初的一幫人,經歷了中國SNEAKER的誕生和興起,絕大部分人看著《灌籃高手》完成籃球啟蒙,從喬丹開始愛上籃球,愛上球鞋,加上1996年正代喬丹鞋正式在中國內地發售(AJ XII“TAXI”),AJ球鞋成為一代人心目中的情懷。

SNEAKER圈有不同的陣營、愛好、審美,爭吵和沖突一直存在,但唯一相同的認識是對喬丹的崇拜,也是唯一公認的籃球之神,即使只是將科比、勒布朗和喬丹對比的話題出現在討論區,也會招來一致的口誅筆伐和嗤之以鼻。

喬丹高高在上,但《灌籃高手》中的櫻木花道卻讓SNEAKERS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從門外漢,到“我是一個籃球手”,穿著和櫻木、流川楓一樣的籃球鞋飛翔在籃球場,是這代人一致的夢想。

從囊中羞澀的學生開始,這顆種植在心里的種子終於在成年後發芽——90年代的消費水平,一雙七八百元的籃球鞋只有土豪富二代能擁有,因此當十數年之後,這幫已經是社會中流的大孩子們,就一發不可收拾,這也形成了2005年之後SNEAKER文化開始風靡的精神和市場基礎。

別問我們為什麽花這麽多錢買那麽多穿不過來的鞋,即使我們知道它的材料成本只有一兩百塊,因為在我們心里,買的是年輕時的夢想。
 

搖號的不只是車牌
 

\鞋市現在有多火爆?如果你在北上廣深之類的一線城市和省會,估計見過鞋店門口的長龍吧?“搖號”已經不是上車牌的專利,而已經成了買鞋的常態。從幾年前AJ鞋成為潮流之後,各地玩家為了買到一雙限量款而大打出手甚至砸了店面的事情層出不窮(因為懷疑耐克員工和鞋販勾結扣鞋不發),而後“搖號”買鞋成為一些熱門鞋款的普遍做法。

以北京的中關村耐克籃球旗艦店為例,在某款鞋發售前一天,玩家需要到店面排隊拿號碼,用身份證和對應信用卡登記,晚上NIKE官方會從登記的數百、數千個號碼中抽取出幾十或上百個號碼,通過短信通知,抽中的用戶第二天憑身份證到店刷卡購買。

實際上,各地、各店的搖號方式也不盡相同。如北京知名鞋店正火發售當日發號,現場抽號,並只能現金購買;沈陽某AJ專賣甚至要求消費者必須先購買滿2000元的商品,才能參加搖號;而至於“必須穿著正代AJ鞋款,才能參加搖號”的規定,幾乎已經是每次搖號的必備營銷手段和規定了。

每個月總有那麽幾天,鞋店門口排著長長的隊伍,而玩家們也樂此不疲,如果不能搖到,就至少要多花五六百元去私人店購買。有趣的是,正規專賣看起來寥寥無幾的限量款,私人店似乎總是貨源充足——除了一些桌面下的關系交易外,鞋販子雇農民工甚至大媽們排隊搖號,壟斷鞋市,也層出不窮。

為什麽這麽拼?2008年,AJ23發售限量的灰藍配色,發售價格1000多元,市場價格早已炒過8000元,抽中號的鞋友走出專賣,立刻一群玩家和販子現金收購。

人越多的地方,就越有是非,當AJ已經成為潮流的時候,原價買到一雙心儀的球鞋,已經是一件奢侈的事情。
 

上天賜我一個穿AJ的妹子吧

在SNEAKER的論壇和群組里,收藏大量限量鞋款的土豪們,永遠是群眾的焦點。回帖中不乏跪舔黨,更多的是醋意濃濃的酸言酸語:“是自己掙的錢嗎?”“又一個‘窮學生’,呵呵。”“爸媽送你出國是讀書的,別當鞋販子。”

但唯一能與之抗衡的是——愛籃球鞋的妹子。準確的說,是面容嬌好的大長腿籃球妹子,而真正讓SNEAKER們咬牙切齒的,則是秀恩愛情侶鞋的“飽漢子”們——畢竟限量款這回事兒,有錢就能辦到,但一個愛AJ的漂亮女友,則是可遇不可求的。

對於SNEAKER來說,長腿且穿著AJ的姑娘們,有著致命的吸引力。大部分姑娘對籃球鞋有著天然的免疫力,對她們來說,什麽AJ,耐克,AF1,統稱為“運動鞋”,和361度、安踏、鴻星爾克是一樣的東西,花1000多塊錢買一雙運動鞋,你在妹子心里已經打上了深深的“腦殘”烙印。

每當籃球場上來了一個姑娘,如果她還穿著AJ——那場上最慵懶的人,也會突然變身,而每一個人,都會想法設法打爆姑娘的男友,談不上嫉妒心,而是潛意識里的深深仇恨——憑什麽我沒有!!

好消息是,隨著AJ的全民化,愛AJ的姑娘越來越多,SNEAKER圈僧多粥少的局面也得到初步緩解;而隨之而來的副作用是,給女友買鞋的重任也落到了越來越多兄弟們的肩膀上,代價是,自己的收成越來越差,女友的鞋櫃日漸豐滿。

需要給姑娘們普及的幾點是:不是每一款AJ球鞋都有女款;也不是每一款AJ女鞋都有男款。一些配色是女鞋專屬,而SNEAKER依然是一個男權社會,更多的情況是好看的籃球鞋沒有女款。

也有好消息,同一款鞋,女款比男款便宜30%以上;最靠譜的辦法是找個SNEAKER男友——他會用AJ鞋塞爆你的鞋櫃,和愛的人穿同一款AJ鞋,也是幾乎每一個SNEAKER的夢想。

球鞋品類

已經深陷SNEAKER泥潭的兄弟姐妹們可以略過這一部分了,而對於想嘗試AJ鞋的新朋友們,可以參考這幾點:

必收鞋款:(AJ正代鞋以羅馬數字命名,為方便閱讀,以阿拉伯數字代替)

AJ1:初代AJ,板鞋風格,適合日常搭配。

AJ3:“最美的AJ鞋”之一,特色為爆裂紋。

AJ11:現代籃球鞋的起源,“最美AJ鞋”之二

AJ12:第一雙在大陸發售的AJ鞋,第一雙ZOOM氣墊籃球鞋

AJ13:什麽?你沒有AJ13?那跟我聊什麽籃球鞋

為什麽一款鞋差好幾倍的價格?

一般來說,元年配色的AJ鞋價格高於後來出的配色,如果趕上數量稀少,或者有名人加持,那同一鞋款不同配色價格差好幾倍是很正常的事,例如櫻木穿過的白紅AJ6,流川楓穿過的AJ5。

假貨兇猛

 

\如果你穿著一雙假AJ,那你會被很多SNEAKER拉入黑名單。假鞋是鞋市上最不能容忍的事情。作為不會分辨的你,第一不要相信比市場價便宜很多的店面;第二對於私人店也慎之又慎;第三,除了多了解這個圈子之外,沒有萬全之策……


【專欄】你們都錯了!這才是上周市場暴跌的真相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9683

也許所有人都錯了。

幾乎所有主流媒體都認為,對全球經濟增長的擔憂引發了上周的暴跌行情。但也許大家都忽略了這背後真正的深層次原因:德拉吉的歐洲央行及其主持的銀行壓力測試,才是此輪暴跌的始作俑者。

華爾街見聞專欄作家莫西幹撰文指出,正是由於本周末壓力測試公布前,歐洲銀行業面臨的巨大去杠桿壓力抽幹了市場的流動性,才最終引發了大宗商品和股市的暴跌。

以下為莫西幹的分析:

從今年6月末7月初開始,平靜的全球資本市場突然迎來了巨大的波動,尤其是美元連續上漲,大宗商品價格下跌,連連走高的發達國家股市也出現“大跌”。

鑒於這一切都發生在歐洲經濟狀況惡化,歐洲央行加碼貨幣政策寬松力度,而另一邊美國經濟卻進一步加速,勞動力市場持續改善,美聯儲將按部就班退出QE並加速加息步伐的預期升溫,主流媒體一般會把歐洲經濟惡化和歐美貨幣政策的分化認定為這波行情的導火線。

情況真的如此嗎?可能未必,畢竟如此急劇變化的市場行情很可能有更深層的導火線。

“投機取巧”的歐元區銀行壓力測試?

正如我們之前強調的,歐債危機並沒有結束,根本原因在於歐元區的信貸創造渠道仍然是“損壞的”,特別是在公共部門負債率已經比較高的背景下(起碼是因為歐元創立前十年通過部分成員國政府增加負債實現“捷徑”增長的方式當前已經不具有政治和民意基礎了)。

因此,歐洲央行當前的首要任務是打通私營部門的信貸創造渠道——而這單純依靠增加貨幣政策寬松力度是無濟於事的(和美國的情況有點不同)。

當然,歐洲央行也明白這個道理,因此歐洲央行正通過兩大途徑激活私營部門的信貸創造渠道:一是推出ABS購買計劃,希望重新激活歐洲影子銀行的信貸供應能力;二是對歐元區130多家大銀行進行資產質量檢查,希望令市場重拾對傳統銀行部門的信心。

歐元區今年實施的銀行壓力測試,與美國在08年金融危機以後實施的銀行壓力測試在形式上是類似的,但所處的政治背景卻存在巨大的差別——最重要的區別是,歐元區缺乏一個便捷可靠的跨國救助機構,不能象美國當年一樣強制向每家系統性重要銀行註入100億美元來充實它們的資本。

正是缺乏政治上的靠山”,令歐洲央行的測試工作陷入了兩難的境地,如果設定過於寬松的條件,讓幾乎全部銀行通過測試,那麽市場很可能認為這次測試又會像2011年的測試一樣(Dexia銀行在通過那次測試以後馬上就被救助了)。

同時,如果設定的條件過嚴,不單進一步沖擊銀行的放貸動力,而且如果發現巨大的資本缺口,還可能進一步拖累已經負債累累的部分成員國政府財政。

當然,歐元區銀行壓力測試的兩難困境已經不是什麽新發現,但這次歐洲央行可能創造了一種“長痛不如短痛”、“先斬後奏”式的解決方案。

雖然歐洲央行給出了這次銀行壓力測試的一些設定較嚴格的技術參數,但所透露的執行細節並不多,而最近幾個月傳出了一個比較有趣的消息:一是10月26日公布資產質量檢查結果以後,銀行只有1周時間制定補充資本的計劃;二是最早在9月末10月初,就有消息稱歐洲央行與個別銀行舉行吹風會。

基於有限的信息和無限的揣測,我們認為,10月26日公布的測試結果的最好狀況可能是“有數家銀行無法通過測試(壓力測試是基於2013年年末資產負債表的)”,但同時“這些銀行大部分已經在今年完成的增資任務”——前者意味著測試足夠嚴格,後者意味著銀行業已經在“神不知鬼不覺的”情況下完成了歐洲央行的增資要求,大幅減少了對部分成員國財政的拖累可能性。

如果上述的假設成立,那麽10月26日就是歐洲大型銀行的粉飾資產負債表的關鍵時點——這意味著10月26日前這些銀行可能有巨大的去杠桿化壓力——特別是9月末10月初歐洲央行的舉行“神秘”吹風會以後。而這與最近的市場波動,主要是匯市、股市和大宗商品的大幅波動時間跨度幾乎吻合,而且與2011年下半年希臘危機爆發所呈現的市場波動有很高的相似性。

奇怪的市場波動

可能正是這一特殊時點的去杠桿化效應,誘發了最近市場的大幅波動,而這與2011年中至2012年中希臘危機蔓延到意西的市場反應有高度的類似之處。

最近的波動行情有幾個疑點,一是從歷史角度看歐美經濟狀況和貨幣政策的分化和歐元兌美元匯率的變化並必然的聯系;二是新興市場國家並沒有出現急劇的市場動蕩,特別是雙赤字國家貨幣兌美元的貨幣還是相對穩定的(當然你可能認為是今年年初這些貨幣已經完成了大幅調整);三是離岸人民幣匯率對在岸匯率出現了折價,這與2011-2012年歐債危機高峰期是一致的;四是大宗商品價格(尤其是油價)與2011-2012年一樣都出現了大跌。

歐洲銀行業是離岸人民幣和大宗商品貿易融資的主要參與者,因此歐洲銀行業的去杠桿化壓力能很好解釋離岸人民幣的折價和大宗商品價格的下跌。另一方面,歐洲銀行業同時也是新興市場國家關鍵的外部融資渠道,那麽歐洲銀行業的去杠桿化壓力理應會加劇新興市場貨幣的波動。那最近新興市場的平靜應該怎麽解釋呢?

潛在原因可能有三:一是過去幾年歐洲銀行業已經逐步撤出這些業務;二是因為這次更多是“沖時點”(有別於2011-2012年的恐慌性去杠桿),短時間撤出貿易融資這樣的短期融資業務可能更為高效;三是2011-2012年的危機已經讓部分歐洲銀行重組了資本,特別是西班牙政府已經救助了其銀行業,因此這次的去杠桿化壓力相對較小。

如果上述假設成立,最近的波動行情可能只是歐洲央行給銀行業所開出"特效藥”所造成的短期波動,畢竟歐洲經濟已經無法承受歐洲銀行業的長期去杠桿化壓力。這意味著11月這波波動的行情可能就會慢慢地褪去。

政治妥協需要推手

政治妥協有時可能需要有往懸崖邊推一把的勇氣,比如可以從另一個方向想,如果不是08年“4萬億”的瘋狂,今天中國社會的改革共識可能不會如此強烈。

無論是偶然還是必然,最近歐洲事態的發展正在往歐洲央行行長德拉吉所主導的改革契約的方向推進——也就是以改革換財政刺激。今年年初,法國政府一直呼籲歐洲央行行動壓制歐元匯率,而從今年年中歐元大跌以後,法國和意大利的結構性改革進程看起來都獲得了更大的動力,尤其是勞動力市場改革(意大利的勞動力市場改革在年初根本不在今年的計劃內)。

同時,歐洲對俄羅斯經濟制裁的加碼,嚴重拖累了依賴出口的德國經濟,直接或間接地加大了德國政府增加公共支出的壓力。我們認為,德國之所以要推動歐元區其他國家整頓財政,並非因為德國骨子里喜歡緊縮,更多是因為如果歐元區國家無法在財政和經濟狀況上達到接近的狀態,歐元區推進一體化就缺乏政治和民意的可行性,畢竟沒有國家會願意為別國的納稅人負擔成本,而德國的經濟滑坡正拉低了其它國家“趕上”德國的難度。

更有趣的是,這一連串事件的開始正是歐元的下跌,更多人把歐元下跌歸功於歐洲央行的負利率和資產購買政策,然而應該註意,負利率和資產購買理論上是相互排斥的,這就是為什麽美聯儲在QE的時候要設定25個基點的IOER利率,在負利率下的資產購買就像往沒有堵住邊緣漏水口的杯里加水,歐洲央行的資產負債表規模是不大可能實質性增加的,但資產負債表規模卻一直是德拉吉鼓吹的寬松方向。

無論是偶然還是必然,10月末和11月初對歐洲對世界市場來說都可能是個微妙的時刻。10月26日歐洲央行公布銀行業資產質量檢查結果很可能能加速歐洲銀行業恢複健康的速度,同時消滅歐洲銀行業過去無序去杠桿化的壓力。

同時,本屆歐盟政府將舉行最後一次歐盟峰會,正如我們之前分析的,德拉吉已經把“放大招”的氣氛條件制造好了,就差歐元區成員國政府在歐洲層面上達成某種意義上的“改革契約”了,而“改革契約”正是歐洲一體化進程中能同時促進經濟增長和結構性改革的關鍵機制。


推薦|全面解讀石油的地緣政治和國家戰略,這才叫深度!

來源: http://www.guuzhang.com/portal.php?mod=view&aid=1410

本帖最後由 jiaweny 於 2015-2-13 11:53 編輯

推薦|全面解讀石油的地緣政治和國家戰略,這才叫深度!
作者:海通證券分析師 金赟

導讀:石油不僅僅是一場關乎金錢的交易,更是一場政治的博弈。由此衍生出的原油政治以及各國能源戰略正是指導世界各方勢力在世界原油市場中行動的關鍵因素。本文中將就由石油衍生出的國際政治及國際關系話題進行單獨探討,至此,對於國際石油問題的背景知識梳理將基本完成,有助於對原油價格等現實問題的討論提供理論支持。

一、 從生產角度看石油的地緣政治

石油作為當今世界最重要的戰略資源之一,是現代經濟的命脈。由於石油資源在地理與空間上分布不均衡,使得國際石油供需雙方存在錯位,石油生產國與需求國在歷史、政治、經濟、意識形體等各個方面的差異使得石油問題必須上升到國家戰略的高度,圍繞石油經濟與石油安全所產生的一系列問題,都需要在國家層面上通過政治手段來解決。許多國家的政策(包括對外經濟、軍事政策)之中,都直接或間接包含著對石油安全的考慮。政治因素在石油問題上的影響力非常大,值得特別關註。

1、中東地區的石油地緣政治

中東地區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儲產地,該地區石油探明儲量占到世界總量30%以上,原油出口占世界總出口的35%左右1,是原油供應市場上最重要的一支力量。該地區沙特阿拉伯、阿聯酋等主要產油國相對富裕的剩余產能成為世界原油供需平衡的調節器。目前OPEC十一個成員國中有五個來自中東地區,且居於主導地位,對於原油定價也有著相當強的控制力。中東在世界原油市場上的地位舉足輕重。但同時,中東地區又是世界上政治格局最複雜,社會最動蕩的地區之一。自20世界初以來,在豐富的石油資源的吸引下,西方大國在中東地區的勢力爭奪從來沒有停止過。1916年英法依據秘密簽訂的"賽克斯-皮科特協定"將中東的阿拉伯世界分成若幹碎塊,以便殖民統治。一戰之後,又強行劃分了中東北非地區的國界線,埋下了日後長期存在的國家、民族、宗教紛爭的禍端。目前,中東地區小國林立,地緣碎片化使得這些海灣小國維護內外穩定的力量不足,不得不依附外部強援的保護,英、美等大國借機插手中東事務,慢慢滲入,逐步形成對中東地區的布控。

從20世紀初直至50年代末,西方大國(主要是美國)通過各種政治、軍事手段基本上完成了對中東石油生產的壟斷控制。為了打破這種壟斷,獲得與西方發達國家的平等談判地位,1960年9月,伊朗、伊拉克、科威特、沙特阿拉伯與委內瑞拉聯合成了石油輸出國組織 (Organization of Petroleum Exporting Countries--OPEC) ,簡稱" 歐佩克 "。歐佩克最初只是一個相對松散的企業聯合,巴以沖突的出現促使阿拉伯世界團結起來,推動歐佩克成為一支不容忽視的,以石油為武器的政治力量。1973年10月 第四次中東戰爭 爆發,為打擊 以色列 及其支持者,石油輸出國組織的 阿拉伯 成員國紛紛宣布減產,12月宣布收回石油標價權,並將其積陳原油的價格從每桶3.011美元提高到10.651美元,使國際油價猛漲了三倍多,觸發了二戰之後最嚴重的全球 經濟 危機,所有工業化國家的經濟增長都明顯放慢。歐佩克組織以石油影響世界的能力在整個西方世界震驚。經過多年發展,歐佩克組織目前有11個成員國(沙特阿拉伯、伊拉克、伊朗、科威特、阿拉伯聯合酋長國、卡塔爾、利比亞、尼日利亞、阿爾及利亞、安哥拉、厄瓜多爾和委內瑞拉),根據《BP世界能源統計2011》,2010年底該組織成員石油總儲量為10,684億桶,占世界石油儲量的77.2%, 原油 產量占總產量的39%,出口量占比約60%。該組織實行配額生產制,通過控制原油產量控制價格,是世界原油市場最有影響力的組織,運用提高油價、減產、禁運等手段與西方大國抗爭,打破了西方石油公司對石油定價權的控制,保障了自己在石油生產鏈中的利益。歐佩克的配額生產能夠成行大部分歸功於 沙特阿拉伯 的生產彈性,該國容許其他參與協議國家的欺詐,減少自己的產量來滿足其他成員國的生產。其他成員國的配額基本上是其全力生產時的產量,而沙特是唯一擁有大量富裕產能能力的國家,一旦某個國家減產停產,無法滿足配額,沙特能夠迅速擴產,填補產能缺口,維持量價穩定。因此沙特是歐佩克組織中毋庸置疑的核心,主導歐佩克的決策。

伴隨歐佩克組織的壯大,中東地區的石油生產漸漸脫離西方世界的控制,尤其是兩次石油危機引發的經濟大衰退,使得美國為首的西方非常恐慌,他們不得不轉變方式重新謀求對石油生產鏈源頭的支配。在歐佩克內部,美國對其成員國家區別對待,力圖分化瓦解該組織的合作根基,伊斯蘭教義之間的分歧與"石油美元潮再循環"成為美國分化控制伊斯蘭產油國的主要手段。同時,在中東地區阿拉伯世界外圍,扶持以色列這一親密盟友。盡管以色列的領土下並沒有石油,但其重要的戰略地位扼住了波斯灣歐佩克國家的石油出口管道,並且以色列威脅的存在使得沙特阿拉伯、科威特等中東產油國不得不依賴於美國的軍事存在來保證自身的安全。美國成為決定中東局勢走向的"離岸平衡手",憑借"石油美元潮再循環"與其在軍事上的優勢在歐佩克崛起後仍然保住了在石油生產源頭的影響力。

中東產油國家與美國等西方大國對石油開采定價權的爭奪,美國對歐佩克組織的分化,歐佩克成員國之前的聯合和摩擦,是一場牽扯兩大利益團體(中東產油國家和西方石油消費大國),多個獨立國家的複雜博弈,有深刻的歷史背景,曠日持久,並將在長期內持續。但無論中東產油國還是西方發達國家,在石油上的利益雖有不同,但維持石油產量穩定,避免價格異常波動是共同的目標,這種局面,中短期內不會形成石油供給的風險點,能夠維持一種鬥爭中的動態平衡。中東石油生產的主要風險點在於民主化進程帶來的社會動蕩以及長期遺留的國家民族矛盾導致的軍事爭端。2011年,史無前例的大規模反政府示威遊行和抗議活動迅速蔓延至阿拉伯各國,被稱為"阿拉伯之春"。"阿拉伯之春"使過去數十年維持中東地區穩定的秩序走向崩潰,社會不安定因素此起彼伏,阻礙石油開采,破壞石油運輸管道,成為中東石油生產領域的最大隱患。

中東地區信奉伊斯蘭教,歷史上政教合一的執政特點鮮明,目前大部分國家已初步實現政教分離,例如敘利亞、伊拉克、約旦等國。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國家是沙特和伊朗,也漸漸有推進民主化進程的趨勢。但宗教權威仍然有重大的影響力,政治世俗化的進程落後於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而民主化更在世俗化之後。從形式上看,中東主要產油國家的政體可分為兩個大類:共和制和君主制。共和制又可分為議會共和制(如伊拉克)、總統制(如敘利亞)和領袖制(如伊朗)。君主制則可分為絕對君主制(如沙特阿拉伯)和君主立憲制(如科威特、卡塔爾、阿拉伯聯合酋長國)兩種。中東國家的民主化程度普遍較低,主要體現為兩點:一是領導人長期甚至終身掌權。在君主制中,國王本來就是終身任職的。在共和制的國家中,許多國家的領導人也是事實上的終身制。突尼斯總統本·阿里執政23年、也門總統薩利赫執政33年,利比亞的卡紮菲執政更長達42年。二是政治控制嚴厲,民眾缺乏正常的政治參與。絕對君主制國家沒有憲法和議會,禁止政黨活動,共和制的國家中一黨專權的現象也非常普遍,人民的參政議政權力形同虛設。領導人長期執政,專權,甚至子承父業嚴重阻礙中東的民主化進程。中東的政治與世界的主流政治趨勢背離,民眾滋生不慢情緒,謀求推翻專制體制,引發內亂,形成石油生產領域的安全威脅。

沙特阿拉伯是政教合一的君主制國家,不設立議會,無憲法,以《古蘭經》和穆罕默德的《聖訓》作為國家執法的依據,禁止成立黨派。國王是國家元首,又是教長,自稱"兩個聖地(麥加和麥地那)的僕人",兼任武裝部隊總司令和大臣會議主席(即內閣首相)等職務,總掌國家的軍事、行政、司法各項大權,對政治、經濟、外交方針和官員委任有絕對控制力。沙特王國由其締造者阿蔔杜勒-阿齊茲·拉赫曼·費薩爾·沙特的子孫中遴選出任。

沙特是伊斯蘭教的誕生地, 政教合一是政治制度中最突出的特點。沙特以"教權至上"為原則,明確反對世俗化,宗教在國家政治中占據著主導地位,擁有對一切事物的最終裁決權。政治世俗化的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民主化更加遙遙無期。盡管民主化進程非常落後,但沙特政局相當穩定,沒有激變的風險,原因在於,其一,沙特自建國以來實行的就是君主制,宣稱君權神授,比起打著共和旗號進行專制統治的其他中東國家,執政根基反而更牢固;其二,沙特是世界上石油儲藏量最豐富的國家和第一大石油出口國。石油為沙特帶來了巨額的財富,政府不僅不需要向民眾索稅,還可以扮演施予者的角色,為人民提供高福利。生活的富足緩解了專制統治的矛盾。其三,沙特與美國等西方國家的關系密切,來自西方社會的民主化的壓力較小。沙特與美國的盟友關系可以追溯到二戰結束伊始,其後通過"石油美元潮再循環"不斷鞏固加強,即使在"9.11"事件發生後這種牢固的合作關系都沒有被破壞。因此,雖然沙特阿拉伯在政治上存在改進訴求,但國內發生大規模暴利沖突事件的概率不大,石油安全的風險相對較小。國際交往上,沙特繼續維系與美國的良好關系的同時,積極開拓與亞太國家,如中國、日本的合作關系,面臨的國際環境也穩定向好,未來沙特阿拉伯將繼續充當中東地區石油生產源頭的領導者,其富裕產能將是世界石油供需的調節器。

除沙特阿拉伯外,海灣國家中還有五個君主制國家,分別是阿聯酋、卡塔爾、科威特、阿曼、巴林,他們與沙特的政治體制接近,國內形勢也類似,雖然民主化進程緩慢,但局勢相對穩定。"阿拉伯之春"中,君主制國家雖然也受到波及,但都在經過短時間的混亂後快速歸於平靜,被稱為"阿拉伯世界的穩定之錨"。君主制國家能夠在這場政治風暴中獨善其身,一則是因為"君權神授"、"忠君敬神"的思想在這些國家根深蒂固,源起於宗教的政權合法性尚存;其二,也是比較重要的一點,這些國家石油資源豐富,帶來了巨額的國家財富,人民生活普遍富裕,社會矛盾較少。這場動亂中,六大君主國家紛紛祭起破財免災的大旗,科威特王室拿出2.3億第納爾(約合8.4億美元)向全體國民免費發放14個月的食品供應券。巴林王室向每戶居民發放1000第納爾(約合2650美元)。而沙特王室更是大手筆向國民送出總額達1300億美元的"大禮包",為穩定民心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與之相對的是,打著"共和制"旗號行專制統治的國家反而面對更大的動蕩風險,掛羊頭賣狗肉的行為使得其政權本身的合法性經不起推敲,更易引發民眾的不滿。

利比亞地理上屬於北非,但因為石油利益和民族、宗教關系通常也將其看作大中東的一員。利比亞是此次"阿拉伯之春"的社會運動中被反對派推翻執政政權的產油國家,也正因為利比亞的石油資源,這場本該屬於內政的動亂中摻雜了各國勢力的明爭暗鬥,耐人尋味。受鄰國的" 阿拉伯之春 "浪潮影響,2011年2月15日利比亞出現和平反政府示威,活動遭到政府軍的武力鎮壓後引發起義,進而爆發了反政府武裝力量同政府軍之間的激烈軍事沖突。3月17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決議,授權成員國在利比亞設置禁飛區。法國首先借此決議通過空中軍事力量打擊利比亞政府武裝,英美隨後加入支持反對派的行列。法國距離利比亞地理位置最近,在利比亞擁有大規模的石油相關的投資,而卡紮菲一貫的不合作態度讓法國非常頭疼,地緣政治的歷史恩怨,加上石油企業在利比亞的利益,正是法國此次勇當"第一",高調支持反對派的原因。英國緊隨其後,也是權衡局勢,希望能夠在新的秩序中多分一杯羹。美國在此次行動中一直躲躲閃閃,不願承擔主要責任,有避嫌伊拉克局勢重演的考慮,但也空中協作打擊卡紮菲武裝,資助反對派,唯恐在戰後利比亞石油利益中處於不利局面。

2011年 8月,反對派奪取首都 的黎波里 ,建立"全國過渡委員會", 10月23日,宣告全國解放。局勢一定,石油複產雖未成行,西方強國已開始計算利比亞反對派如何分配石油資源作為此前昂貴軍費的"賠償",同時利比亞反對派也頗諳"投桃報李"之道,積極複產,迫不及待地表示會根據各國對其支持的不同力度"論功行賞",利比亞石油利益格局面臨重新洗牌。法國期望憑借率先支持反對派之舉,爭取利比亞原油開采優先權,法國道得爾石油公司獲益極大。作為利比亞原先的最大外國能源國,意大利雖然對反對派表示了支持,但顯然不如法國積極,戰後積極鞏固同反對派政府的關系。利比亞"全國過渡委員會"駐意大利代表哈菲茲·卡杜爾表示,利比亞過渡政府尊重並承認卡紮菲政權與意大利企業簽訂的所有合同。法、意在利比亞的石油利益獲得了錦上添花的美好結局,英、美雖然之前與利比亞的石油貿易往來不多,但顯然也試圖憑借此次"功勞"爭取更多投資開采權。總體而言,西方國家收獲頗豐。而中國和俄羅斯則由於戰中立場問題陷入尷尬境地。反對派控制的阿拉伯海灣石油公司發言人馬尤夫說:"就原油方面,我方和意大利、法國和英國等西方國家沒問題,但和俄羅斯、中國和巴西會發生一些政治問題。"目前,利比亞石油安全的政治風險主要在於:其一、國內局勢尚未完全穩定,東西高速公路被占、南部部落沖突不斷、武器散落尚難處理。對石油管道的破壞時有發生,戰後石油部和一些石油公司多次被武裝分子包圍,石油產能恢複至戰前水平尚有一定困難。其二,西方國家的利益劃分尚有爭議,對石油投資開采不利。其三,對中國、俄羅斯等國而言,與反對派修複政治關系和實現經濟合作的距離尚遠,在利比亞的石油分配中被明顯邊緣化。

因掛鉤石油利益,西方國家軍事參與他國民主化進程的情況在海灣國家早有先例,例如之前的阿富汗戰爭,海灣戰爭,伊拉克戰爭。《紐約時報》此前報道中指出,早在伊拉克戰爭發動之前,美國就已制定了周密計劃,未來10年內伊拉克石油開發方面的二次承包合同總金額可達1.5萬億美元,而這些合同大多將落入美國公司之手。

伊拉克原本是名義上的民主共和國政體,實際上直至2003年前都是由複興黨控制的專制體制,薩達姆成為總統以後專制統治更甚。2003年,在美國的軍事打擊下,薩達姆·侯賽因政權被推翻,伊拉克開始政權重建工作。2005年5月3日,美國占領下的伊拉克過渡政府正式宣誓就職。然而戰後重建和石油複產相當緩慢,石油生產與出口均未能按預期速度恢複。武裝分子對輸油管道、電力設備不斷進行襲擊,國內安全形勢始終無法滿足大規模穩定生產的需要。伊拉克石油部一直忙於維護不斷遭到襲擊破壞的油田設施,加強石油設施及人員的保安工作。經過兩年多的調整,直至2007年7月,投資約3400萬美元建設的安全體系投入使用,對於防止伊拉克境內石油生產和加工設施遭襲發揮了重要作用,原油產量開始回升。2008年3月,伊拉克內閣經過會議討論,批準石油部與外國公司簽訂為期兩年的"技術支持協議",拉開了伊拉克石油工業由完全國有化轉向部分對外開放的序幕。2008年6月30日,伊拉克石油部長沙赫里斯塔尼在新聞發布會上宣布,美國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英荷殼牌石油公司、BP公司、法國道達爾石油公司和美國雪佛龍石油公司獲得短期服務合同。同時,國內6座油田和2座氣田面向全球招標,以提高全國石油產量。經過近三年的修正,伊拉克的石油生產開始逐步步入正軌。

伊拉克戰爭的深度和廣度都強於利比亞,西方國家地面部隊介入,但戰後修複主要由美國主導,西方國家利益爭奪的情況要比利比亞簡單。以伊拉克戰後修複的進度反推利比亞局勢,我們認為,利比亞產能恢複至戰前水平至少需要一年左右的時間。美國劍橋能源研究協會的報告顯示,目前只有10%的伊拉克石油儲量被勘探確認,而確認的資源中也只有17%的油田得以開發。伊拉克的石油儲量為1150億桶,估計可能遠超過此數。伊拉克石油開發條件優越,具備油層厚,油田大且分布集中,產量高,開采成本低,運輸便利等一些其他國家不具備的有利條件。伴隨國內不安全因素的消除,基礎設施重建快速開展,伊拉克未來石油工業將有巨大的發展潛力。

沙特等君主國家政權穩定,利比亞、伊拉克進入戰後重建階段,情況不斷向好,眼下中東產油區情況惡化的可能出現在伊朗。伊朗石油儲量豐富,產量和出口量居於世界第二位,並且扼守交通要到霍爾木茲海峽,其對石油生產的控制力,在地理位置上的重要性,國際政治中的對美強硬姿態,使得伊朗成為世界石油安全中一大不穩定因素。目前伊朗的國內外形勢都頗不樂觀,核問題不斷升級,引發軍事爭端的可能性加大。國內的政治鬥爭日趨激烈,內部的安全隱患也可能對石油的連續生產造成打擊。

伊朗的政體屬於共和制中的領袖制,國家最高領導人不是總統而是領袖,而且是政教合一的領袖。總統由全民選舉產生,任期四年,可連任一屆,現任總統艾哈邁迪-內賈德,任期至2013年。領袖則由專家會議選舉產生,終身任職,目前的最高精神領袖是阿里·哈梅內伊。領袖擁有伊朗內政外交等所有重大事項的決策權,可以任免總統,兼任國家武裝力量總司令。哈梅內伊和內賈德同屬伊朗保守派,該派根據伊拉克戰爭的結局認為伊拉克"西化、腐敗"的結局就是遭到美國的"侵略" ,於是大力提倡遵從伊斯蘭教旨的生活。在上一次的總統選中中,內賈德被指舞弊,引發了大規模的民眾抗議。哈梅內伊力挺內賈德,促成了內賈德的連任。其時同為保守派的兩人在內外政方針上的一致性是相當高的,但隨後兩人逐漸出現分歧,形成了以艾哈邁迪-內賈德為首的新保守派和現任議長拉里賈尼(哈梅內伊的追隨者)為首的傳統保守派。2011年4月,內賈德在任命政府高官的問題上挑戰最高領袖哈梅內伊的權威,內賈德脅迫伊朗情報部長穆斯利希辭職,遭到哈梅內伊的拒絕,之後內賈德一連11天"怠工",不出席內閣會議。這一事件標誌兩派沖突升級,矛盾公開化。

兩人之間的分歧主要緣於內賈德試圖挑戰宗教權威,而哈梅內伊違背伊斯蘭共和國政體"精神領袖不直接幹預世俗行政"的傳統,插手世俗事務。在處理國際問題的態度上,內賈德秉承實用主義外交原則,並不忌諱和西方接觸,也敢於和歐美討價還價,但會竭力避免正面對抗。盡管外界不喜歡他,但仍認為可與之打交道,而哈梅內伊在對外交往問題上卻十分保守,完全反對向西方妥協。比如在霍爾木茲海峽問題上,哈梅內伊一派態度強硬,而內賈德則多次表示在此問題上應當有更謹慎的考慮。兩派代表的世俗權力與宗教權威之爭對政治安定是一大隱患,目前而言,政局不穩引發社會大動蕩的可能較小,宗教勢力眼下明顯占據優勢地位,2012年3月伊朗立法選舉,進入第二輪投票的163個議席中,哈梅內伊一派獲得120席,內賈德一派只有30席。如無大的意外,全部290個議席的分配比例也將大抵如此,這意味著代表宗教權威的傳統保守派將取得未來的執政權。這帶來了一個更大的風險:更加封閉排外的宗教勢力會否在外交與核問題上采取更不理智的做法,造成伊朗局勢動亂,石油減產,甚至影響整個波斯灣產油的輸出。

伊朗核問題是目前原油生產端最大的風險點所在,有兩個惡果,其一已經發生的,美國迫使各國實施對伊石油禁運,目前制裁仍有加碼的趨勢。但是,我們在上篇報道中已經分析過,該制裁雖然會導致日、歐、中、印等主要國家對伊朗的石油進口至少削減過半,但介於從聯合禁運的協商到實施的時間跨度較長,各國有比較充分的準備時間去尋找替代進口源,已經消化了很多禁運的負面影響。另外,沙特積極擴充產能,EIA稱將在9月把儲油投放市場,對消弱禁運對原油供應的沖擊也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同時,世界範圍內各國經濟疲軟對石油的需求量有所下降, EIA統計今年全球一季度原油供給超出需求70萬桶/天、預計二季度這一數字為120萬桶/天。因此對伊制裁在短時間內不會對世界石油安全造成重大威脅。

其二是可能發生的,如果伊朗核談失敗,升級到軍事手段解決,那麽伊朗石油將全面停產,還可能封鎖霍爾木茲海峽,這一後果是比較嚴重的,國際社會對此還沒有很好的準備。上篇分析中我們已經詳述了霍爾木茲海峽的重要性,它是海灣產油向外輸出的必經要道,日均的原油運輸量1500萬桶。伊朗據守霍爾木茲海峽,擁有對其的短時封鎖能力,當然,一旦伊朗實行封鎖,歐美必然要采用軍事手段,也有能力突破封鎖。但軍事爭端一起,海峽航運被迫中斷,即使這暫時的停運,也將重創國際原油供應。但從目前情況來看,這一最壞情況發生的可能性不大。美國方面而言,考慮其目前的國內形勢與經濟實力不會將采取軍事打擊作為解決伊朗核問題的首選。1949年《日內瓦公約第一附加議定書》第56條寫明,不得攻擊含有危險力量的工程和裝置,由此造成的平民大量傷亡,將被視為嚴重破壞人道法的行為,會被直接定性為戰爭罪。1981年以色列摧毀伊拉克奧斯拉克核反應堆,就是在核設施竣工前的安裝調試階段,核燃料還未註入時進行的。美國早在2008年就有意對伊朗動武,當時伊朗核電站只是在建設階段,如果彼時出手,能避免很多後遺癥。但當時美國從伊拉克和阿富汗收兵緩慢,再加上 金融 海嘯的沈重打擊,出兵伊朗的時機一直不成熟。時至今日,核燃料已經註入,此時實施軍事打擊會把美國和以色列置於相當不利的地位。這也就是為什麽美國總給核談判留下一扇窗口的根本原因。除此之外,伊朗戰爭爆發預對世界石油供給及油價的巨大影響也是美國當局目前不得不考慮的,原油價格上漲將使目前複蘇緩慢的美國經濟再次遭受重創,大選之年,旨在成功連任的美國總統奧巴馬想必不願見到這一局面。

再看伊朗,國際社會的經濟制裁已使其元氣大傷,在石油議價方面處於劣勢,伊朗貨幣兌美元持續大幅貶值,國內失業問題、通貨膨脹都比較嚴重。一旦進入戰爭模式,其僅存的石油貿易必然全面癱瘓,社會面臨崩潰的危險,對其百害而無一利。今年以來,國際原子能機構與伊朗已分別在維也納、伊斯坦布爾、巴格達和莫斯科等地舉行談判,就允許國際核查人員進入伊方"可疑"核設施、自由接觸伊方有關文件和專家等旨在澄清伊核疑點的問題進行磋商,但始終未能達成一致。但這種持續談判表明國際各界對於通過非武力手段解決伊朗核問題的意願,是對開戰可能性的削弱。綜合而言,伊朗核問題帶來的石油禁運的影響正被逐步消化,如果問題升級,引發軍事爭端,則可能導致原油市場劇烈波動,但短期內,情況惡化至此的可能性不大。

通過上述對中東各國家政治概況的梳理可以看出,短期內中東的政治風險主要集中於伊朗,國內不安全因素雖然仍然對利比亞、伊拉克的戰後重建有所阻礙,短期內難以對石油原油供應提供充足的支持,但整體形勢向好。沙特等君主國家局勢平穩,是石油產出穩定的重要支撐力量。但長期而言,中東民主化進程帶來的社會動蕩的風險是石油安全的一大隱患。中東地區成為世界民主化進程最滯後的地區之一與其伊斯蘭文化與民主政體的結合矛盾是分不開的。廣泛存在的部族、教派(什葉派與遜尼派)矛盾對民主進程產生消極影響。由於歷史原因,長期的專制傳統難以在短時間內清除。中東國家在建立適合自己的民主政體方面仍然要經過長時期的探索,其過程的艱難曲折必然帶來國內政局的動蕩與變革,各大國在其中的利益爭奪也必不可免。西方有推進中東國家民主化進程的意願,但出於自己的國家利益考慮,特別是出於對伊斯蘭化的擔心又對此三心二意。中東民主化進程帶來的社會動蕩,西方在其倡導的民主意識和石油利益之間的搖擺權衡,使得中東地區的政治風險長期存在。

2. 非洲的石油與政治

現今,非洲特別是北非與西非地區已成為國際石油市場重要的新興供給力量。雖然非洲石油的儲量不足中東地區的1/6,但石油含硫量低,品質好,易開采,受到世界石油市場的青睞。這一地區的石油生產目前主要由歐美國家所控制,西方過去殖民統治的歷史延續性是形成這種局面的一個原因。殖民統治結束後,西方國家"一手金錢,一手大棒",通過軍事打壓、經濟援助的手段對非洲國家威逼利誘,延續在非洲的利益,也使得其他大國的勢力很難滲透進來。同時,挑起的非洲部族紛爭從而從中獲取石油利益也是歐美熟練使用的手段。以非洲最大產油國尼日利亞為例,尼日利亞原本是英屬殖民地, 1960年宣布獨立,明確地把石油資源變成本國的資源。尼日利亞的石油比中東距離歐洲要近得多,對於歐洲石油供給的重要性頗高,西方大國眼看尼日利亞的石油不能為己所用,便開始暗中搞鬼。尼日利亞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共有大大小小250個民族或部族。西方人常用的手段是:挑動某個位於石油資源區的大部族鬧分裂,鬧獨立。英、法等國家,同時向尼日利亞政府和鬧獨立的部族提供武器,從而在與政府關於石油開采的談判中獲益,通過操縱內戰,達到控制石油資源的目的。

除西方勢力外,以中國和日本為代表的亞太地區石油需求大國為實施其石油戰略,近年來也不斷向非洲產油國家滲透力量。2004年8月28日,中石油公司高層奔赴蘇丹,分別與蘇丹能礦部、財政國民經濟部簽訂了富拉-喀土穆石油管道項目、喀土穆煉油廠擴建項目和組建中蘇物探合資公司等三項正式協議。計劃同時,日本也開始出手爭奪北非。2003年9月29日,"第三屆非洲開發會議"(TICADIII)在東京都內賓館開幕,99個國家和50家國際機構的代表就非洲開發和支援事宜進行了商討。日本時任首相小泉純一郎發表演說稱,將在今後5年無償向非洲提供總額10億美元的幫助。日本同時保證:放棄對非洲等重債務貧困國家總額約30億美元的債權。 此次會議召開前一天,小泉純一郎與喀麥隆總統比亞、尼日利亞總統奧巴桑喬等進行會談,而喀麥隆和尼日利亞均為非洲石油儲量最豐富的國家。同一天小泉純一郎與19個國家、機構的首腦進行了會談,創造了日本首相一天中進行首腦會談之最。小泉對於非洲"感情"的突然增溫,顯然是看中了非洲大量未被開發的石油資源。

各方勢力對於非洲石油資源的爭奪並未給非洲人民帶來過多利益。非洲生產的石油為世界發展提供了動力,卻未能推動當地經濟的發展,反而成為社會動蕩的根源。在石油儲量最為豐富的尼日爾三角洲,有超過5億加侖的原油傾瀉在這里,相當於5次埃克森瓦爾迪茲號石油危機4的破壞力。而造成這樣情況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基礎設施不完善,維護給養不及時,管理疏忽,軍閥混戰,石油偷盜等等,更不用說政府不穩定,權力腐敗。以上問題所導致的社會動亂是影響非洲石油安全的主要原因,在此以非洲石油主要生產國尼日利亞與阿爾及利亞為例進行探討。

尼日利亞聯邦共和國處於西非東南部的國家,是非洲最大的石油生產國和世界第六大石油出口國,石油輸出國組織的成員國之一。尼日利亞是世界上最不安全的國家之一。時代(Time)雜誌最近一期刊登了121個國家的全球安全系數(Global Peace Index)排名,尼日利亞名列第117位,幾乎是全球安全狀況最差的國家。尼日爾 三角洲 地區政治謀殺、街頭幫派沖突、武裝搶劫、走私、選舉暴力等使得尼日利亞的安全形勢危機重重。許多無力承擔高油價的貧民和一些意在牟利的不法商人乘機大肆盜截輸油管偷油,不但造成大量經濟損失(僅2005年頭4個月盜竊原油就達609萬桶),還經常發生爆炸傷亡等惡性事件。奧巴桑喬執政後,調整內外政策,不斷完善政治體制,倡導民族和解,緩解社會矛盾,政局逐步穩定。亞拉杜瓦就任以來,延續這一政策,爭取解決南部產油區安全問題,逐漸贏得國際社會認可。尼日利亞的社會發展逐步走上正軌,預測未來局勢向好,存在局部安全隱患,但是政局急劇變動的幾率不大,不會對其石油生產造成太大影響。

阿爾及利亞民主人民共和國,簡稱阿爾及利亞, 2011年其石油儲量占世界總量的0.7%,產量占1.9%,也是歐佩克成員國之一。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為共和國總統,由普選產生,任期五年。憲法規定總統只可連任一屆,但 2008年 11月,為給現任總統布特弗利卡連任掃清障礙,阿爾及利亞議會兩院全體會議審議通過了關於取消總統任期限制的憲法修正案,從而使布特弗利卡得以第三次連任總統,有集權專制的傾向。

阿爾及利亞最主要的政黨是民族解放陣線,政權一直由他們掌握。但是許多阿爾及利亞人並不感到滿意,他們抵抗民族解放陣線的中央集權的統治。這次西亞和北非多個阿拉伯國家發生動蕩,突尼斯、利比亞是阿爾及利亞的鄰國,埃及是北方大國。這場動蕩也曾一度波及阿爾及利亞,但較快就平息下去。其原因,除了阿政府應對得當,采取了經濟讓利、政治讓步等正確的對應政策外,上世紀開始並延續十年的流血動亂的教訓也發揮了重要作用。民眾經過對比,沒有選擇動亂,而是選擇了穩定。經過多屆政府的努力,目前阿爾及利亞的局勢逐步走向穩定,這對石油生產的發展,從而帶動經濟的進步都是大有裨益的。

綜合而言,非洲主要產油國內部的確存在著非常嚴重的社會動亂等問題,無疑對其石油生產安全無益。外國勢力也正是看準並利用了這一點,通過挑起爭端並權衡各方勢力來保障自己的在非石油權益。目前非洲各國企業基本實現了直接投資的對外開放,大國勢力和現今技術有助與穩定在非石油生產。同時,非洲的產油大國尼日利亞和阿爾及利亞雖屬於石油輸出國組織,但與中東地區的聯系並不特別緊密,在意識形態和宗教信仰上也存在差異,這使得在非勢力不必擔心受到歐佩克集團統一行動的過分牽制。盡管國家政局不穩,但新探明的主要石油儲存都位於深海區域,遠離沖突地區。這些國家彼此有摩擦,因此聯合抵制石油供應的情況不太可能發生。因此,在該地區開采石油的效益高,相對安全性好,政治阻力小,預計未來若幹年內非洲石油安全形勢局部動蕩,整體向好,對世界石油供給能夠提供有力支撐。

3. 中亞里海地區的石油與政治

環里海地帶和俄羅斯西伯利亞及遠東地區是未來幾年世界石油開發的新熱點,蘊藏著世界最豐富的未開發原油,這一地區將會成為未來世界能源爭奪的主要戰場。如今,美國取代英國成為該地區的領導勢力,中國作為新興的石油大國,也積極爭取自身在中亞里海地區的石油利益,與俄羅斯並肩為第二梯隊。大國博弈成為中亞里海地區石油安全的最大影響因素,俄羅斯、中國和美國三大國勢力激烈交鋒。美國雖然口口聲聲說要在能源領域與俄羅斯建立夥伴關系,但實際上一直暗中支持格魯吉亞和烏克蘭,借此擠壓俄羅斯在該地區的空間。中國則正在尋求與俄羅斯在能源貿易上的共同利益,以擺脫美國的監控。至於自蘇聯解體以來一直在走下坡路的俄羅斯,自然深知能源領域對自己大國地位的重要性,牢牢把握這張王牌。在大國利益博弈中斟旋的里海地區國家主要有哈薩克斯坦、阿塞拜疆與格魯吉亞。

在中亞的心臟地帶,只有1480萬人口的哈薩克斯坦卻擁有270萬平方公里的國土,國土面積在世界排名第九。對於目前的哈薩克斯坦來說,巨大的油氣儲藏既是其發展動力,也是它與三大強國搞平衡的砝碼。哈薩克斯坦與俄羅斯關系悠久並有著共同的命運,民族和文化習慣的重疊也很多,兩國關系自然密切。哈、中兩國的友鄰關系一直以來保持也很不錯。作為前蘇聯的一個共和國以及中國的近鄰,哈薩克斯坦很自然地加入了上海合作組織。上海合作組織是俄、中兩國用來抑制美國在中亞地區影響的組織。

但同時,哈薩克斯坦也向西方大量出口石油,並且自2001年美國對阿富汗開展軍事行動至今,向美國開放全部領空,而且在維護里海地區海上安全方面也與美國積極合作。哈薩克斯坦之所以能夠在這種獨特的四角關系中遊刃有余,一方面與其獨特的地理位置有關,更重要的當然是因為其擁有巨大的油氣資源,誘使中、西各方勢力積極示好。1999-2004年間,哈薩克斯坦石油生產的年增長率平均高達15%。2004年底,哈薩克斯坦已探明的原油儲量達396億桶,全球排名第八。更令人心怡的是,哈薩克斯坦境內所有超大型油田都是新近發現的,其中的原油儲藏幾乎未被開發。里海海域的勘探工作還沒有全部結束。已探明儲量達60億-80億桶的"巨型油田"田吉茲油田是1979年才發現的。2000年發現的卡沙甘油田,還處在預估階段,已探明的原油儲量就在120億-150億桶之間,在全球大油田中排名第二十五。哈薩克斯坦廣闊的領土面積下蘊藏了多少豐富的資源,令全世界充滿了期待。並且哈薩克斯坦的地理位置相當重要,南、北分別與中、俄接壤,源於蘇聯時代的設計,俄羅斯本身就有很大一部分的石油出口需要借助哈薩克斯坦的石油管道,中、俄兩國新擬定修築的石油管道也需要借道哈薩克斯坦,以降低修建和運輸成本。

巨大的油氣資源以及獨特的地理位置,使得哈薩克斯坦在能源市場上的議價權頗高,有時甚至不按規矩出牌。2000年初,哈薩克斯坦政府通過哈薩克斯坦國家油氣公司(KazMunai Gaz)出讓了卡沙甘(Kashagan)油田的部分股權。2005年,當該項目的合作夥伴之一英國燃氣公司想出售其擁有的16.67%的股份時,該項目的其他合夥公司原本擁有優先購買權。然而,哈薩克斯坦政府卻有意讓哈薩克斯坦國家油氣公司(KazMunai Gaz)更多地參與到油氣資源的開發中來。於是哈薩克斯坦政府出面,與埃克森美孚、殼牌以及道達爾等外國石油公司協商,要求這些公司同意將英國燃氣公司出售的股份中50%賣給哈薩克斯坦國家油氣公司(KazMuna Gaz),另外50%再賣給這些已經參與合作的外國石油公司。這顯然是政府插手商業合作,濫用職權的不當行為,然而這些外國石油公司卻一聲不吭地接受了哈薩克斯坦政府提出的方案,市場地位對比一目了然。哈薩克斯坦已然進入了石油大國的行列,而且巨大的開采潛力將使它的地位日益穩固,在對外合作中占據強勢地位,與中、美、俄三大國的平衡中遊刃有余,未來勘探開采前景和國家發展形勢都明確向好。

阿塞拜疆的石油儲量已經不多,近年來產量增長已現乏力。但阿塞拜疆是里海地區油氣產品往西運送路上的一個重要十字路口和橋頭堡,運輸樞紐作用依然十分重要。多年來阿塞拜疆的社會不穩定因素日益深化,全仰仗西方力量支持穩定政局。石油生產和運輸中樞並未改變阿塞拜疆的貧困面貌,,70%的阿塞拜疆人至今仍生活在貧困線以下。在這里,不僅家族統治以及由此衍生出來的官員貪汙腐敗層出不窮,其最高領導人伊爾哈姆·阿利耶夫更是勢要獨享石油美元,與民爭富。在自己父親執政時阿利耶夫就是阿塞拜疆國家石油公司Socar的總裁,阿塞拜疆石油開發和出口受到其絕對控制。2003年當選總統後,阿利耶夫又兼任阿塞拜疆石油基金會的主席,該基金會全權負責整個巴傑線項目的資金往來和阿塞拜疆石油出口的所有收入,而Socar公司則擁有阿塞拜疆在巴傑線中的全部 25%的股份。

阿利耶夫政權通過出售石油換得大量的美金來強化自己的統治,而從來沒有把這些本應屬於全體阿塞拜疆人民所有的資金投入到阿國內的工業重建中去,使得國內大量企業瀕臨倒閉,失業人數不斷增長,目前阿塞拜疆780萬人口中至少有200萬在國外打工。從2003年當選總統後,阿利耶夫的統治就一直處於風雨飄搖中,阿全國反政府的各種遊行示威不斷。2005年阿塞拜疆三大反對黨效仿烏克蘭"橙色革命"組建了反政府的"自由"聯盟,多次爆發大規模遊行集會,要求當局修改選舉法和現政府辭職。國內情勢雖險情不斷,但阿塞拜疆政局至今為發生太大變化,這主要得益於西方力量的支持。西方國家早已把阿塞拜疆視為戰略合作夥伴,布什總統甚至用公報的形式,表達了他對阿塞拜疆總統阿利耶夫的支持,稱自己將很樂意把"兩人共同開創的事業"繼續下去。大財團在阿塞拜疆的利益也使得這些公司很有動力維系現有的政局穩定,英國石油公司(BP)已經在阿塞拜疆投入了150億美元用於石油勘探與開發,BTC石油管道也有多個西方大財團的股份。

阿塞拜疆依靠西方力量維護政局穩定,2005年,美國為阿塞拜疆海軍配備了現代化的武器,並幫助阿培訓了一批海岸警衛隊隊員,還在阿塞拜疆與伊朗的邊界建立了兩座雷達站。從某種意義上說,阿塞拜疆很可能成為美國的"航空母艦"。此外,阿塞拜疆的軍隊也被美國盛情邀請,參加到美國的"里海護衛隊(Caspian Guard)"計劃中來。未來短期內發生政治動亂的可能性不大,是一支里海地區重要的石油地緣政治力量。但隨著社會矛盾的深化,政治風險加碼,對里海地區與西方發達國家的石油貿易而言是不小的隱患。

大國勢力在里海的交鋒中,對石油運輸線路權的爭奪也是重頭戲。在巴庫第比利斯-傑伊漢(BTC) 管線開通之前,高加索和里海地區的能源都是經由俄羅斯車臣地區輸往歐洲地區,但這並不符合美國在這一地區擠壓俄羅斯勢力的戰略意圖,而且俄羅斯與烏克蘭之間的矛盾也使歐洲國家尋求一條更可靠的能源進口管線。格魯吉亞這一高加索小國於是進入西方的視野。經由格魯吉亞,高加索與里海能源可以有兩條路徑繞開俄羅斯的領土進入歐洲,一是經由格魯吉亞在黑海的港口蘇普薩裝船經黑海抵達保加利亞或羅馬尼亞,再通過當地管道輸往西歐,即巴庫(阿塞拜疆)-蘇普薩(格魯吉亞)石油管道;二是經由格魯吉亞進入土耳其,由土耳其的地中海港口傑伊漢進入世界能源市場,即巴庫-第比利斯-傑伊漢(BTC)石油管線。在這兩條管線中,BTC管線的大部分都在土耳其這一美國在該地區最主要的盟友境內,無疑更為安全,更為重要,因此這一管線也被認為是"能夠確保美國國家安全利益的戰略架構"。事實上,除了美國政府批準的巴傑線外,俄羅斯支持的巴庫-新羅西斯克(俄羅斯)線和歐洲財團們看好的巴庫-蘇普薩(格魯吉亞)線不管在資金還是設計上都毫不遜色。但最終地緣政治的考量壓過了經濟的盤算,作為美國一手主導的戰略性工程,繞道遠、造價高的巴傑線成為了最後的勝利者。整個巴傑線全長1760公里,造價45億美元,這條管道的建成政治色彩濃厚,毋庸置疑,美國是這一項目的最大受益者。

巴庫-第比利斯-傑伊漢輸油管道(Baku-Tbilisi-Ceyhan,簡稱BTC)2002年9月動工修建,全長1767公里,耗資36億美元,阿塞拜疆境內443公里、格魯吉亞249公里、土耳其境內1075公里。BTC管道財團由11家股東組成:BP (30.1%)、阿塞拜疆國家石油公司(SOCAR) (25 %)、美國Unocal (8.90%)、挪威 Statoil (8.71%)、土耳其TPAO (6.53%)、意大利Eni (5%)、法國Total (5%)、日本 Itochu (3.4%) 和INPEX (2.5%)、美國 Conoco Phillips (2.5%) 和Amerada Hess (2.36%)。2003 年,格魯吉亞發生"天鵝絨革命"後,親西方的薩卡什維利成為格魯吉亞總統,BTC 石油管線的建設速度大大增快,2005 年 BTC 石油管線正式投入使用。這一管線的投入使用引起了里海能源生產國的高度興趣,哈薩克斯坦總統納紮爾巴耶夫在 BTC 管線的開通儀式上宣布哈薩克斯坦將建設橫穿里海的阿克套港至巴庫油氣管道,這無疑將鞏固第比利斯在里海能源外運中的樞紐地位。

美國借重BTC輸油管道可以實現其在本地區的三大利益∶第一,提高美國能源資源保障水準;第二,解決地緣戰略任務;第三,拓展商業利益。在2003-2005年格魯吉亞、烏克蘭和吉爾吉斯斯坦相繼發生"顏色革命"之後,美國主導修建的BTC管道更能體現出有利於美國地緣政治和經濟戰略的態勢;它作為里海石油主要出口管道,會弱化俄羅斯從原蘇聯繼承的里海油氣輸出壟斷地位,阻斷經過伊朗出口的可能性,並影響東向到中國輸油管道的流量。2006年5月中哈管道也正式投入運營,中國和哈薩克斯坦建立直接的能源貿易往來。美國和中國憑借這兩條管道改變了里海地區業已形成的力量平衡,俄羅斯壟斷里海石油的過境國地位受到一定程度的動搖。

面對美國這個強大的對手,中、俄兩國尋求合作,建立兩國在中亞地區的利益聯盟。2005年7月在阿斯塔納召開的上海合作組織峰會上,兩國元首做通了上合組織另外四個國家(烏茲別克斯坦、哈薩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的工作,為美國劃定了一個最後期限,要求美國關閉在上述國家的軍事基地。2005年7月底,烏茲別克斯坦外長致函美國駐塔什幹使館,要求美軍汗阿巴德(KarshiKhanabad)基地在180天內撤出烏茲別克斯坦,正是此次峰會的直接促成的。如今,上海合作組織逐步成了一個相互保障安全、並且將美國及其盟國排除在外的區域性組織。伊朗以觀察員的身份出席了阿斯塔納峰會,這更引起了美國方面的不安,一些專家甚至由此斷定,一個與美國針鋒相對的"北京-莫斯科-德黑蘭軸心"正在形成。上合組織中為中國爭取在中亞地區的利益提供了很好的平臺,中國式的國家資本主義在經濟上所取得的成功對中亞國家很有吸引力,至少超過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開出的自由主義的藥方。中國的投資,尤其是在能源領域的投資開始使西方國家的援助黯然失色。

俄羅斯在中亞里海地區的合作關系由來已久,雖然受到美國的擠壓,仍然有相當的控制力,是中亞最大的能源合作夥伴。美國在中亞以土耳其為基地逐漸延伸勢力,BTC輸油管線的成功運營打破了俄羅斯對里海地區石油運輸過境權的壟斷。中國與俄羅斯在對美問題上有諸多利益共同點,在中亞里海地區加強合作的政治阻力要小於美國,並且憑借上合組織漸漸打開了局面。該地區的能源利益,戰略地位對三大國而言的重要性都不言而喻,在此的力量博弈必將長期持續。但正因為力量鬥爭的三方都是負責任的大國,該地區發生激烈沖突的可能性很小,政治、經濟以及外交拉攏是常用的手段,軍事行動基本不會發生。這種鬥爭形式對該地區的發展反而是一大助益,未來中亞里海地區的石油生產前景相當樂觀。

4. 美洲地區石油與政治

相較於以上兩個地區,美洲地區主要產油國家在石油安全方面形勢基本穩定,這主要得益於其穩定的地緣政治因素與國內安全形勢。美洲號稱是美國能源供應的"後院",美國在該地區的主導力量形成已久,根深蒂固。美洲的主要石油生產國,如加拿大、墨西哥一直都是美國穩定的原油供應商。美洲的不安定因素主要是巴西的凈供給國地位難以持續和委內瑞拉的國際關系僵化對石油生產出口的不利影響。

巴西聯邦共和國是 拉丁美洲 最大的國家,政局與石油產量均相對穩定的巴西之所以無法作為一支凈出口力量活躍於國際石油市場,最主要原因是其遭遇"中等收入陷阱",長期處於發展中狀態,對石油需求量持續處於高位,因而在世界石油貿易中的話語權不足。世界 銀行 《東亞經濟發展報告(2006)》提出了"中等收入陷阱"(Middle Income Trap)的概念,很多經濟體從中等收入向高收入邁進的過程中,既不能重複又難以擺脫以往由低收入進入中等收入的發展模式,很容易出現經濟增長的停滯和徘徊,無法跨入發達高收入國家的行列。巴西在經過1968-1973年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0%以上的快速發展以後,在1974年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成為中等收入國家行列。然而此後,巴西長期徘徊在中等收入階段,一直沒能進入高收入國家行列。2002年後,巴西經濟重新開始新一輪高速發展,但是直到2010年人均GDP才剛剛突破10000美元,近40年在中等收入階段的徘徊,延續了制造業的發展模式,對石油的消耗量很大,未來的凈供給國地位難以持續。

委內瑞拉的石油安全威脅主要來自國內開采技術不成熟和國際政治方面的打壓。查韋斯上臺以來對西方國家的強硬態度使得其石油合作開采受到限制,而委內瑞拉主要藏油帶位於東部奧里諾科河流域,且以重油為主,充分開采這一地區的原油資源需要大筆 資金 、過硬技術和專業人員。查韋斯上臺後致力於推行石油國有化,但遭到國內從業人員的反對。2003年石油行業大罷工後,委內瑞拉政府開除大批石油企業管理人員和工作人員。這使得其石油生產領域專業人才匱乏,至今不能恢複。而完全國有化政策又使西方公司難以介入委內瑞拉的石油開采,委內瑞拉國家石油公司(PDVSA,委內瑞拉最大的國家石油公司,拉美最大的工業公司,世界第四大原油生產商和第七大煉油商)面臨資金、技術和人員等諸多困難,技術支持乏力表現得越來越明顯。

由於與美國的關系不和諧,委內瑞拉的石油生產遭受了來自國際政治領域的壓力。近年來委內瑞拉一直力圖擺脫對向美國出口石油的依賴。2005 年 3 月,委內瑞拉與被美國視為頭號獨裁政權的伊朗簽訂了有助於切斷與美國聯系的"三角貿易協定"。而由委內瑞拉、玻利維亞、巴西、阿根廷等國的國有石油公司聯手推出的拉美地區能源主權問題更是引起了美國的擔心與關註。在過去的一年中,PDVSA在加勒比石油組織、南美石油組織共和安第斯石油組織的框架下與拉美 2 0多個國家簽訂了能源合作協議,承諾的投資總額超過200億美元。這些能源合作協議的實質就是委內瑞拉以優惠的價格向這些國家出口石油,投資於這些國家的基礎設施建設或直接使用石油收入開展地區援助,以換取對方的政治支持。然而,周邊國家對委內瑞拉推出的合作條款反應冷淡。不願因其提供的優惠石油價格而疏遠與美國的合作關系,使得委內瑞拉的石油政策實施困難。未來,委內瑞拉如果能夠緩解其與西方國家緊張關系,並開放石油領域加強國際合作,其產油能力將得到極大程度的釋放。

以上對世界主要產油地區產油國政治安全及潛在不穩定因素進行分析,可以判斷未來石油政治重點關註地區仍將是中東,這一地區不僅石油生產重要性高,且宗教勢力強大,民主化進程滯後,政局存在高風險,短期內風險集中的國家為伊朗。中亞里海地區的大國政治力量的爭奪與北非與西非地區的社會治安問題也是未來世界石油安全的癥結所在。相較之下,美洲地區石油生產力度雖大,但各國政治局勢相對穩定,未來影響石油安全的政治變動可能性相對較小。

石油不僅僅是一場關乎金錢的交易,更是一場政治的博弈。由此衍生出的原油政治以及各國能源戰略正是指導世界各方勢力在世界原油市場中行動的關鍵因素。來自海通證券的《石油的地緣政治和國家戰略》將就由石油衍生出的國際政治及國際關系話題進行單獨探討,至此,對於國際石油問題的背景知識梳理將基本完成,有助於對原油價格等現實問題的討論提供理論支持。

二、 大國的石油戰略部署

石油作為重要的戰略能源,是整個國家工業經濟的基石,對國家發展至關重要。美國國務卿基辛格說過:誰掌握了石油就掌握所有國家,誰掌握貨幣就掌握全世界,誰掌握糧食就掌握全人類。發達國家形成完備的石油戰略始自 上世紀70 年代,兩次石油危機帶來的經濟大衰退讓發達國家重新認識了石油安全的重要性,將之提升到國家戰略的高度。目前各大國都對石油安全給與了充分的重視,積極構建自己的石油戰略部署。

石油安全的概念盡管隨著時間變化已經產生重大變化,其標準定義仍然是能夠以不中斷經濟進程的方式和價格水平滿足需求,保證石油穩定供應、防止價格上漲對石油進口國家政治和經濟的沖擊是石油消費國家石油安全戰略的核心內容。在此基礎上,世界主要石油消費國又根據自身政治、經濟、環境、資源等方面特點制定出與之相適應的能源戰略及具體部署策略,以應對日益複雜的世界石油市場發展與變化。

1. 美國

美國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石油消費大國,也是世界上最發達的國家,在政治、經濟、軍事等各個領域都積極謀求超級大國地位,這一定位使得其對於自身石油安全的要求極高。美國歷屆政府追求的戰略目標主要是"保證能源供應暢通,保持合理的價格水平"。在石油供給面,美國通過實行多元化的石油進口戰略來加強石油安全,避免對某一產油區的過度依賴。概括而言就是,鞏固在加拿大、墨西哥等美洲地區的傳統控制地位,使之成為其安穩的能源供給後院。通過"胡蘿蔔加大棒"政策分化瓦解OPEC陣營,極力拉攏沙特阿拉伯,打壓伊朗。通過伊拉克戰爭推翻薩達姆政權,駐軍海灣,扶植親美政府,達到控制中東地區這一世界石油命脈的目的。通過阿富汗戰爭,逐鹿中亞,並在里海地區培植親美力量賺取石油利益,同時打壓俄羅斯在該地區控制力。同時,成立非洲司令部,搶灘非洲石油利益,通過政治拉攏,軍事介入,經濟援助等加大對非洲的滲透力度。美國的全球化進口戰略在上篇文章中已有詳述,在此不做重複介紹。美國的石油進口戰略卓有成效,美洲後院穩固,在非洲的力量滲透快於其他大國。籌劃多年的阿拉伯-波斯灣軍事布局已經基本成型,在里海和中亞地區也突破了俄羅斯的嚴防死守,打通了里海國家到歐洲的直接輸油管道。

石油需求方面,美國通過能源獨立計劃,大力發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尋找替代能源,並且專註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減少對石油的需求。目前,美國的能源自給率逐漸提高,2011年達到81.4%,美國能源信息署預計在2035年這一數字將達到87%。這主要歸功於以頁巖氣為代表的非常規油氣的成功開發。頁巖氣是較難開采的一種天然氣,美國頁巖氣儲藏量十分豐富。美國低地地區48個州都有頁巖氣,到目前為止,最為活躍的是得克薩斯州的Barnett頁巖、路易斯安那州的Haynesville /Bossier頁巖、密歇根州的Antrim頁巖、阿肯色州的Fayetteville頁巖、橫跨紐約州和賓夕法尼亞州等東北部州的Marcellus頁巖、跨伊利諾伊州與印第安納州等中西部州的New Albany頁巖,以及新近被開發的俄克拉荷馬州的Woodford頁巖。依靠國家政策的支持和先進的開發技術,美國頁巖氣開采在近年來取得迅速發展,實現"頁巖氣革命"。20世紀70年代末期,美國政府在《能源意外獲利法》中規定非常規能源開發稅收補貼政策,而得克薩斯州自20世紀90年代初開始,對頁巖氣的開發不收生產稅。另外,美國還專門設立了非常規油氣資源研究基金。美國政府對頁巖氣開發的重視為頁巖氣發展提供了強勁的動力,新的開采方法已經使美國頁巖氣產量從2000年的3900億立方英尺提高到2010年的4.8萬億立方英尺,年均增長47.7%.5現在頁巖氣產量已經相當於美國天然氣總產量的23%,並使美國超過俄羅斯成為全球天然氣第一大資源國和生產國,基本實現了自給自足,甚至還可以對歐洲市場等輸出液化天然氣。頁巖氣對石油消費的替代作用大大降低了美國的石油依賴,削弱了俄羅斯、委內瑞拉、伊朗和沙特等國的能源資源影響力。

至此,美國統籌供需兩面的石油戰略儲備已經非常成熟。美國還通過其龐大的遍布全球的軍事基地網絡對石油的運輸通道加以控制,從產油到輸送全程牢牢掌控。不僅如此,美國還憑借強大的金融實力,謀取石油的定價權。國際石油遠期合約和期貨合約的出現,成為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謀取國際石油市場定價權的重要手段。在國際石油政治方面,美國通過國際能源機構(EIA)、八國集團(GS)、二十國集團(G20)等來與OPEC博弈。

在制定完備宏觀石油戰略的同時,美國還十分重視戰略石油儲備的作用。戰略石油儲備是應對短期石油供應沖擊(大規模減少或中斷)的有效途徑之一。它本身服務於國家能源安全,以保障原油的不斷供給為目的,同時具有平抑國內油價異常波動的功能。美國擁有全世界最多的戰略石油儲備量,其戰略石油儲備項目由聯邦政府能源部組織實施,由得克薩斯和路易斯安那兩個州內、沿墨西哥灣一帶的5個地下儲備基地構成。

最初,美國戰略石油儲備確定的目標是5億桶原油,隨後這一目標逐漸提升,到2005年,美國戰略石油的儲藏量為7.27億桶,當年通過的美國《能源政策法》更要求能源部長將戰略石油儲備的儲存量增加到10億桶。目前,美國在該項目上的投資達220億美元,其中50億美元用於設施建設,170億美元用於原油儲備。總統發出動用戰略石油儲備的命令後15日戰略儲備中的石油就能投放市場。動用時,戰略石油儲備的最快抽油速度為410萬桶/日,可持續 90天。90天後,抽油速度降為100萬桶/日,可繼續持續一年半。目前,美國的戰略石油儲備約相當於美國目前60天的凈進口,如果加上商業石油儲備,可以替代160天的進口量。

對美國而言,戰略儲備不僅僅是對付石油供應短缺而設置的防線,其真正的作用不光在於彌補損失掉的進口量,更多的是用於節制油價的上漲。2006年國際油價達到歷史新高後,美國動用戰略石油儲對國際油價進行調節,穩定國際能源市場,並最終在2007年一月份將國際油價拉回到低於50美元的價位。美國強大的戰略石油儲備能力還可以起到一種威懾作用,使人為的供應沖擊不至於發生或頻繁發生。在石油生產出口國集團歐佩克交替實行"減產保價"和"增產抑價"的政策時,戰略儲備能夠使進口國的經濟和政治穩定不至於受到以政治或經濟動機為出發點的人為石油供應沖擊的影響。

目前,美國對石油產、輸的控制能力,戰略石油的儲備能力都是其他國家望塵莫及的,充分體現了其超級大國的地位,也是唯一一個對石油斷供的擔憂較弱,敢於將戰略儲備石油用於平抑油價個國家。

2. 歐洲

歐盟每年消耗石油 7 億噸左右,80%依賴進口,也實施進口多元化的策略實施。其石油戰略的首要目標是保證"經濟安全、國防安全、生活安全"。2006年,歐盟春季峰會正式提出了"共同能源政策",通過建立統一能源市場、加強跨境整合和監管、開展"能源外交"等多項舉措,以實現供應安全和可持續發展。具體措施包括進一步開拓國際市場,實現石油供應多元化;建立戰略石油儲備;控制石油供應和需求,實現能源結構多元化,減少對石油的依賴等等。

歐盟的戰略石油儲備實施於1968年,與國際能源機構(IEA)的要求有所不同,前者比後者整體上更加嚴格。歐盟於1998年12月14日立法要求各歐盟成員國建立起相當於90天石油日消耗量的戰略儲備。2009年6月,歐盟成員國能源部長又通過一項新立法,將戰略石油儲備從以前的90天消費量修改為90天的凈進口量。

歐盟的戰略石油儲備模式與美國全部由政府出資購買和儲備的模式有所區別,實行的是一種機構儲備與企業儲備相結合、以機構儲備為主導的模式。所謂機構儲備,就是政府在有效控制整體儲備的前提下,由大型代理機構具體組織企業實施儲備和運轉的一種儲備方式。具體到每個國家,儲備模式又略有差別。這里主要介紹西歐傳統石油大國英國的情況。

英國的石油戰略儲備始建於上世紀70年代石油危機之後,名為"緊急石油庫存",目的是減少由於國內外事件造成的石油供應中斷對英國經濟產生的不利影響。目前,英國維持的本國戰略石油儲備是以歐盟立法為基礎的。由於英國目前是一個石油生產大國和凈出口國,它所應維持的戰略石油儲備量可以享受25%的減免,即從規定的90天減為只需庫存國內67.5天消耗量的戰略石油儲備。英國所儲備的油品中大約有一半是以成品油的方式儲存的,主要類型為輕柴油、煤油、汽油和柴油,以及發電和大型油輪用的燃料油等。  

英國政府石油戰略儲備一個顯著的特點是,政府不直接擁有石油戰略儲備,但政府明確規定,所有規模較大的石油產品生產商和零售商都負有建立和維持石油戰略儲備的責任。英國的石油戰略儲備全部歸石油公司所建立、擁有和維持,因為政府認為,石油行業企業長期積累並熟練掌握著油品儲存的專門知識,能夠最有效、最經濟地對各類油品進行分配、指導流通,在經濟發展中能夠更好地發揮作用。

除英國外,法、地等歐盟主要國家均具有相對完備的石油戰略儲備政策與儲備能力。但是,與美國石油戰略儲備含有平抑油價的作用不同,歐盟石油儲備專註於防止石油斷供,輕易不會動用。首先,歐盟的石油儲備不足美國充足,相比平抑油價要求的儲油量略顯力不從心。在此前的伊拉克戰爭中,對於美國試圖以動用石油儲備來幹預油價的做法,法國、德國明確表示,釋放戰略石油儲備,只有在石油供應面臨中斷的條件下才能進行,並且根據國際共識,一般要在石油供應中斷量達到5%後才能釋放,戰略石油儲備決不能用於幹預油價。

其次,歐盟社會懷疑動用油儲的幹預效果。從實際經濟效果來講,動用油儲並不一定能取得期待的成效。2011年6月23日,在美國的堅持下,國際能源組織28個成員破例同意在一個月內釋放6000萬桶應急儲油,平均每天200萬桶,以彌補利比亞供應缺口,防止石油供應短缺和油價上漲,但效果遠遠不及預期,這此的事件強化了歐盟國家在動用戰略儲備石油時的謹慎態度。

3. 日本

日本作為全球第一梯隊的經濟強國,第三大石油消費國,其本身的資源卻極其匱乏,石油自給率只有 0.2%。日本石油基本依賴進口,並且進口途徑單一,超過80%的石油進口自中東地區。1970 年代的石油危機,使日本對自身資源捉襟見肘的危險有了更清醒的認識。自此開始,日本政府為推動日本的能源自立開始了一項長遠的計劃,以國內外客觀環境為依據,以生存與可持續發展為出發點和歸宿點,通過爭取海外石油資源,開發石油替代新能源,降低能耗等方式擴大石油來源,減少石油需求。日本政府非常註重政策的連續性,將以上各個措施的具體實施方案以制度化的方式固化下來,就石油的消費、儲備及開發其它能源進行立法,如《新能源特別措施法》、《關於能源使用合理化的法律》、《石油儲備法》等,這對確保石油戰略的順利實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日本因為地理位置和政治實力的原因,雖然也在努力推進石油進口的多元化,但進展大大慢於美、中、歐盟等大國或大國集團,目前對中東石油的依賴度仍然很高。但日本在爭奪海外能源、開發新能源,節能減耗和石油儲備上長期堅持不懈的努力,也構築了自身獨特的石油安全體系。首先,日本政府通過一些半官方組織,如"海外經濟合作基金會"等機構,推行海外礦產勘查補貼計劃和貸款支持計劃,對國內企業從事海外資源開發提供資助或貸款擔保支持;通過政府出資設立日本"石油工團",具體承擔國家戰略石油開采、儲備任務,該組織目前成為日本海外爭奪石油資源最重要的生力軍;2006 年 4 月,日本經濟產業省推動日本國際石油開發公司和日本帝國石油公司合並,目的就是要形成實力雄厚的實體,勘探海灣石油資源,實現 2006 年 5 月 29 日發表的《新國家能源戰略》中"原油自主開發比例由15%增加到 2030 年的40%"的戰略目標。日本企業"聯合成一個買家進行交易",大大增強了日本企業在海外資源開發中的競爭實力。

其次,在力行節能上,日本一直領先世界,節能技術先進、國民意識強、政府推動力大。根據自身資源不足的現實,大力發展石油精煉技術,提高精煉能力,通過對資源的精深加工及增加產品附加值,實現石油加工環節的高效集約,降低浪費;企業界對政府節能政策積極響應,經濟團體聯合會在 1997年 6 月制定"經團聯環境自主行動計劃"。一些大企業如東芝、松下甚至把節能作為提高企業競爭力的戰略之一,使得經濟中的能源強度大幅度降低,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同時積極調整能源消費結構,大力發展核電、風力發電、太陽能電池、天然氣及其他新能源,一次能源消費中石油的比例由1973年的77.4%降低到2000年的 51.8%。

並且,日本社會居安思危,石油儲備也大大領先於世界平均水平。日本石油戰略中最值得稱道的特點就是政府主導下的石油戰略全民化。企業不僅積極參與政府倡導的節能方針,響應號召勘探、開發海外資源,甚至在石油儲備中,民間企業也投入了極大的熱情。日本最早的石油儲備並非政府推動的,而是始於1972年企業實施的民間儲備。1975年日本制訂《石油儲備法》,規定民間石油企業有義務進行石油儲備。1983年,位於青森縣的小川原國家石油儲備基地建成,這才正式開始了由國家儲備基地儲藏石油的時代。截至2010年底,日本擁有10個國家石油儲備基地和17個民間石油儲備基地,其中2個是官民共用儲備基地。全部的石油儲備總計5.3億桶,其中國家儲備3億桶,以原油的形式儲備;民間儲備2.3億桶,其中1.1億桶為原油儲備,1.2億桶為成品油儲備,可提供日本199天的石油消費,戰略儲備油支撐消費的時間長度世界第一。

4. 中國

目前,中國進口石油數量已占到國內消費總量的71%,是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費國。在國家經貿委和國家計委聯手主持擬定的"中國 21 世紀石油戰略"方案中,"多元化"戰略與"走出去"戰略成為中國石油戰略的核心。經過長期的實踐,中國形成了"以中東為主,增加非洲,開發中亞、俄羅斯和南美"的多元化能源外交戰略。

中東地區是世界能源的主要產區,也是中國石油進口的第一大來源地。自中國成為石油凈進口國以來,從中東地區進口石油數量在中國原油進口總量中一直保持在 50%左右。世界第一大產油國沙特阿拉伯從 2004 年起成為中國第一大原油供應國。當年 5 月,中國石化取得了幾個區塊的勘探權,並於沙特阿拉伯國家石油公司結成夥伴關系,就組建合資公司達成協議。伊朗是中東地區的另外一個重要產油國。2004 年 11 月,中國同伊朗簽署了價值近千億美元的長期能源合作協議,時任伊朗石油部長的贊加內就該協議表示希望中國"取代日本成為伊朗最大的石油及天然氣出口國"。目前,對伊石油禁運使得中國與伊朗的石油貿易量收到打擊,但由此也獲得了更大的議價權,壓低了從伊朗進口石油的成本。伊朗與中國的能源夥伴關系不會就此破裂。

非洲是中國石油進口的第二大來源地。在 2004 年,借胡錦濤主席出訪非洲之機,中國石油公司與非洲產油國簽訂了一系列合作合同。2004年2月3日,中國石化集團公司與法國公司簽訂協議,中國首次從加蓬進口石油;2月5日,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宣布與埃及、阿爾及利亞簽訂石油合作協議;5月20日,中國石化與尼日利亞簽訂海上石油勘探與出口協議,石油外交成為這次非洲之行的主要議題。到 2011 年,中國從非洲進口石油 6120 萬噸,占中國石油進口總量的 1/5以上。除上述國家之外,中國還與蘇丹進行了能源方面的合作。中國石油公司掌握了蘇丹南部黑格里(Heglig)油田 40%的股份,並與蘇丹政府合作鋪設了大口徑石油管道(邁盧特盆地至蘇丹港)。但在西方勢力植根的非洲,中國想要打開局面,站穩腳跟依然需要長足的努力。

中亞里海是是世界上重要的能源儲積區,並且從該地區進口能源可以避開波斯灣、馬六甲海峽等高風險地區,對我國能源進口的多元化與能源安全有重要的意義,因此是中國現階段積極布局的區域。目前,中國石油公司已成功獲得哈薩克斯坦的阿克糾賓斯克和烏津兩大油田的開采權,完成了中哈石油管道的修建。哈薩克斯坦已成為中國在中亞、里海地區最重要的能源合作夥伴國。盡管當前俄羅斯與中國在遠東石油管道問題上存在著一定矛盾,但在能源合作方面,中俄雙方仍存在著共同利益。中俄原油管道於2011年1月1日正式啟用,首日輸送4.2萬噸,將年輸送1500萬噸。中俄原油管道起自俄羅斯遠東原油管道斯科沃羅季諾分輸站,穿越中國邊境,止於大慶末站,管道全長近1000公里,設計年輸油量1500萬噸,最大年輸油量3000萬噸,期限為20年。中俄能源合作的空間舉大,未來能源合作將進一步加深。

南美洲作為美國的傳統能源"後院",近年來正逐漸成為中國能源外交多元化戰略的突破口。在 2004 年胡錦濤主席的拉美之行中,中國代表團先後與巴西與阿根廷簽訂多個雙邊協議,其中涉及能源開發領域的投資額達 150 多億美元。到 2007 年,中國已成為拉美能源出口國在亞太地區的最大合作夥伴。2011年,中南美地區成為中國第四大石油進口來源地,進口量占到全球總進口量的8%。

委內瑞拉與中國在石油貿易、政治領域的合作意願尤其強烈。2004 年 12 月,委內瑞拉總統查韋斯訪問中國,中委簽訂包括石油合作在內的雙邊協議,根據協議中國每月能從委內瑞拉進口原油 12 萬桶,並協議建設一條連接中國、委內瑞拉、哥倫比亞的輸油管道。2012年3月29日委內瑞拉國家 石油 公司PdVSA發布公告稱,委內瑞拉至哥倫比亞60萬桶/天的輸油管線主體建設正式啟動,預計的建設資金為80億美元。2012年5月9號,中國國家開發銀行簽署了對該輸油管道建設項目的初步融資協議。委內瑞拉與中國的石油貿易正在積極推進。但是,遠距離運輸的高成本以及對委內瑞拉出產的中油的提煉技術和能力是否合格都是兩國石油貿易能順利實現爆發式增長的風險點。

除上述地區之外,中國還將目光瞄準了能源進口相對安全的中國周邊國家。中國的石油公司先後同印度尼西亞、緬甸、越南、泰國等國展開油氣資源勘探開發合作,並利用地緣優勢建設東南亞國家至中國西南省區的能源輸送項目,這對中國實現能源進口的多元化與能源安全是有益的補充。

盡管中國目前已形成較為完善的石油戰略,但是作為戰略實施的重要措施,我國的石油戰略儲備與西方成熟國家相比,無論從數量上還是質量上都相對薄弱。從國內當前的石油儲備基地建設情況以及商用石油的儲備能力來看,我國只有30多天進口量的石油儲備能力。目前我國完成的石油戰略儲備一期工程有四個儲油基地,儲備總量約為1400萬噸,只相當於十幾天的進口量;而國內商用石油儲備能力也只有21天的進口量。中國石油儲備建設相對滯後、起步較晚,但發展速度較快。中國的戰略石油儲備建設共分為三期,2020年全部建設完成:第一期儲備基地包括鎮海、舟山、黃島、大連四處,儲備能力為1.03億桶。2011年1月,國家能源局首任局長張國寶在首屆中國經濟年會上表示,石油戰略儲備一期工程已順利完成。目前,第二期儲備基地正在建設,包括遼寧錦州、山東青島、江蘇金壇、浙江舟山、廣東惠州、新疆獨山子、甘肅蘭州等地,設計儲備能力為1.68億桶,預計今年全面完工;第三期尚在規劃之中,計劃儲備能力為2.32億桶。按照英國石油公司(BP)統計的2011年中國石油凈進口5307千桶/日估算,若儲備能力全部飽和,約相當於95天的石油凈進口量,能夠剛剛超過IEA的90日紅線。

5. 印度

作為金磚四國之一,印度2011年全年的石油消費量占到全球總量的4%。盡管印度自身資源豐富,但相較於重工業高速發展對石油的旺盛需求,仍遠遠不足,2011年印度石油消費量3473千桶/天,凈進口量達到3359千桶/天,石油對外依存度驚人。辛格總理曾公開表示:"在我們的議程中,能源安全僅次於食品安全。印度嚴重依賴進口能源……(對印度來說)能源安全至關重要。"

印度的石油戰略主要分為三方面,首先,努力增加自身油氣產量。印度采取的措施主要有兩個。一是實施"石油恢複計劃",利用新技術提高老油田的產量。該計劃主要由印度最大的國有石油公司印度石油天然氣公司(ONGC)承擔,包括對 5個海上油田和 13個陸地油田進行提產。為了達到目標,印度政府投入了 1165億盧比,計劃到 2030年增產石油 1 . 2億噸。二是大力推行"新勘探許可證政策"(New Exploration Licensing Policy )。外國公司進入印度能源領域後,在19個區塊發現了68處石油和天然氣田,使印度的油氣儲量增加了6億噸油當量。受此鼓舞,印度決定繼續貫徹"新勘探許可證政策"。2009年4月,印度進行了第8輪許可證招標,提供的油氣區塊有70個,整個面積達16.4萬平方公里,占印度沈積盆地面積的5.2%。

其次,積極開展能源外交。過去在石油戰爭中,印度曾因對國際局勢的應對不足而遭受慘重代價。面對當今複雜的國際能源局勢,為了防止再度發生石油供應中斷事件,實現供給來源的多元化,以合理的價格穩定地從國外獲取能源,印度對中東、非洲、俄羅斯、中亞、拉丁美洲等重要產油區和產油國展開了能源外交,以期與世界上主要的產油國建立長期友好關系,並試圖修建伊朗-巴基斯坦-印度、土庫曼-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緬甸-孟加拉國-印度三條石油天然氣管道。

第三,為了彌補油氣資源的不足,印度一直致力於發展其他可替代能源。1992年,印度成立了非常規能源部,是世界上惟一一個專門設立這樣一個政府部門來發展非傳統能源的國家。在替代能源中,印度特別註重發展核電、水電和風電。倡導節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但是,印度的石油戰略儲備非常薄弱。從嚴格意義上講,印度長期以來都沒有官方石油戰略儲備,主要是各能源企業自己的儲備。而且這些儲備加起來只有570萬噸,僅夠印度全國 19天的消費。缺少石油戰略儲備使印度的能源安全非常脆弱,一旦外部能源供應中斷,印度國內的政治穩定、經濟發展和社會生活秩序都將受到沖擊。為了增加能源安全系數,2004年1月,印度政府決定建立國家石油戰略儲備,計劃到2010年儲備 500萬噸石油,相當於全國 15天的石油消費量,到 2045年儲備相當於 45天的石油消費量,以防止石油供給中斷。然而,這些政策並沒有完全得到落實。直到2007年1月,第一座石油戰略儲備基地才開始動工興建。該基地位於維沙卡帕特南,儲油能力為 100萬噸。另兩座儲備基地也陸續開工,儲油能力分別為 250萬噸和 150萬噸,估計全部建成將耗時 9年(比原計劃推遲了6年)。除國家儲備外,印度政府還鼓勵有能力的企業進行自我儲備。在政府意見指導下,印度一些能源大企業開始紛紛儲備石油。

綜合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世界主要石油消費大國在石油戰略上都從過去的過分依賴某一單一石油來源向多元化的石油進口戰略進行轉移,更強調地區合作與地緣政治等各方面因素的博弈,使得石油爭奪形勢更加複雜。而石油儲備方面,美國、歐洲和日本作為老牌發達國家對於石油安全有著充分認識和積極準備,即使在戰爭狀態下也能在相當一段時間內做到自給自足,受外圍石油安全問題的沖擊力度相對較小,聯系目前紛繁複雜的世界石油格局與脆弱的石油安全,這一點是至關重要的。而反觀新興發展中國家的中國和印度,雖然也有較為完整的石油國家戰略,但是在具體實施的過程中缺乏對於石油儲備這一關鍵領域的充分重視。以至於這方面建設才剛剛起步,根據其目前的能力還無法對於世界石油市場的突發事件作為妥善的應急預案,這對於國內經濟高速發展對於石油需求大增這一客觀現實來說是十分危險的。預計中、印兩國未來大幅度增加石油儲備是必然趨勢。而鑒於目前世界主要石油產區的動蕩局勢,美、日、歐國家繼續小幅增加石油儲備也在情理之中。



來源:撲克投資家





百倍股?這才是世界上最成功的投資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4385

跟著商業新聞網站BusinessInsider一起來膜拜下這家回報率世界第一的公司吧:

motley-fool-chart-best-company

如果你在1968年給這家公司投了1美元,到今天你得到的回報是6638美元(包括分紅)。這意味著在接近半個世紀的時間里,這家公司的平均年化回報率達到了20.6%。在沃頓商學院教授Jeremy Siegel看來,世界上沒有其它公司有這樣的回報率。

如果當初你把1美元投在了標普500指數上,同期你獲得的回報僅為87美元。

這究竟是家什麽公司?

讓我們來琢磨琢磨。

它一定極具革命精神。它一定極具創新能力。它一定來自一個改變了世界的行業——很可能是20世紀最大的變化趨勢。它肯定做了其它公司所不能的事情。

電腦?衛星?還是生物科技?

都不是!它是煙草巨頭奧馳亞集團(Altria)。

瑞信本周發布了一篇關於美國主要行業在1900-2010年間表現的報告。

報告稱,在1900年向美國主要行業投入的1美元在2010年平均價值達到38,255美元,期間年化回報率約10%。當然,有的行業做的更好:例如食品行業當初的1美元就等於2010年的70萬美元。化學和電子設備行業的回報也與此接近。

比這些更高的就只有煙草行業了。

1900年投入煙草公司的1美元在2010年就值630萬美元了,是所有行業平均回報率的165倍。

無論二十世紀如何創新、科技怎樣進步以及多麽讓人興奮,始終沒有比煙草業做的更好的行業。

大部分人看到這些數字時只會說,“當然是這樣了,因為你賣的是會讓人上癮的產品。”

然而實際上,煙草行業的衰退已經持續了數十年。

煙草確實會讓人上癮。但是美國人的吸煙率在過去近半個世紀里一直在下滑。今天美國的吸煙率只有上世紀五十年年代的一半。

cigarettes-motley-fool

(美國年度煙草銷量 單位:十億支)

盡管在此期間美國的總人口在增長,但是仍然無法抵消吸煙率下降帶來的影響。美國香煙銷量在1981年達到6400億支的頂峰,到2007年已經下降至3600億支,較1981年大降44%。

以單品銷量計,煙草行業是過去三十年中美國表現最差的行業之一。主要原因在於煙草廣告已經被禁十多年,此外煙草行業還因為法律問題承擔了數以億計的額外成本。

煙草公司股票上漲部分得益於海外運營,在那些吸煙更加常見並且沒有像美國那樣吸煙率出現負增長的國家。但原因不僅限於此。2008年,Altria將國際業務拆分,成立了菲利浦·莫里斯(Philip Morris)。分拆後至今,Altria股價上漲289%,同期標普500指數上漲79%。

提價是煙草公司回報豐厚的另一個原因。自1950年以來,煙草產品價格漲幅是整體通脹水平的5倍。但這還不能解釋全部。

價格上升的部分很多被煙草稅上升所抵消。許多州的煙草稅達到零售價格的1/3。(Altria支付的稅費遠比利潤更高。)

還有其它因素導致煙草業獲得超額回報。

那是什麽呢?

還有兩個因素,可能看似自相矛盾,卻與所有行業的投資者都相關。

1. 對於一項投資的恐懼、厭惡、憎恨和憤怒。

許多投資者都不想與煙草公司有任何瓜葛。有些養老基金甚至被禁止持有煙草公司股票。煙草公司還面臨著持續的合法性威脅,這把利劍懸在這個行業之上已經長達數十年了。這些因素匯總在一起的結果是,數百萬的投資者拋棄了煙草股。

由於投資者需求不足,煙草股估值一直較低,而低估值又推高了股息率。數十年的高股息率,在複利計算的情況下,爆發出了驚人的威力。

越是讓人厭惡的投資,未來的回報率可能也越高。這是最難去實踐的投資理念之一,但可能也是最有效的。

2. 煙草公司幾乎不需要什麽創新。這使得行業發展穩定。

創新是令人振奮的,因為它會帶來新的東西。新的產品,新的市場,新的未來。

但是其代價也是高昂的。就算你像蘋果那樣極富創新能力,有一天你仍然可能會摔跤。

蘋果公司五年前創造的產品和今天已經徹底無關了。它必須每幾年就重新投資自己,以便持續創造出具有突破性的產品。它能持續這樣創新20年、30年乃至50年的概率有多大?

但是今天賣和50年前同樣的產品的公司就不同了。它們不做創新,它們也無需創新,但它們卻能在長達數十年的時間里為股東持續創造回報。

超高的複合回報率來自長期的持有。創造財富未必要在短期內獲得高回報,在很長的時間里持續獲得中等的回報率同樣可以做到。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百倍股?這才是世界上最成功的投資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4385

跟著商業新聞網站BusinessInsider一起來膜拜下這家回報率世界第一的公司吧:

motley-fool-chart-best-company

如果你在1968年給這家公司投了1美元,到今天你得到的回報是6638美元(包括分紅)。這意味著在接近半個世紀的時間里,這家公司的平均年化回報率達到了20.6%。在沃頓商學院教授Jeremy Siegel看來,世界上沒有其它公司有這樣的回報率。

如果當初你把1美元投在了標普500指數上,同期你獲得的回報僅為87美元。

這究竟是家什麽公司?

讓我們來琢磨琢磨。

它一定極具革命精神。它一定極具創新能力。它一定來自一個改變了世界的行業——很可能是20世紀最大的變化趨勢。它肯定做了其它公司所不能的事情。

電腦?衛星?還是生物科技?

都不是!它是煙草巨頭奧馳亞集團(Altria)。

瑞信本周發布了一篇關於美國主要行業在1900-2010年間表現的報告。

報告稱,在1900年向美國主要行業投入的1美元在2010年平均價值達到38,255美元,期間年化回報率約10%。當然,有的行業做的更好:例如食品行業當初的1美元就等於2010年的70萬美元。化學和電子設備行業的回報也與此接近。

比這些更高的就只有煙草行業了。

1900年投入煙草公司的1美元在2010年就值630萬美元了,是所有行業平均回報率的165倍。

無論二十世紀如何創新、科技怎樣進步以及多麽讓人興奮,始終沒有比煙草業做的更好的行業。

大部分人看到這些數字時只會說,“當然是這樣了,因為你賣的是會讓人上癮的產品。”

然而實際上,煙草行業的衰退已經持續了數十年。

煙草確實會讓人上癮。但是美國人的吸煙率在過去近半個世紀里一直在下滑。今天美國的吸煙率只有上世紀五十年年代的一半。

cigarettes-motley-fool

(美國年度煙草銷量 單位:十億支)

盡管在此期間美國的總人口在增長,但是仍然無法抵消吸煙率下降帶來的影響。美國香煙銷量在1981年達到6400億支的頂峰,到2007年已經下降至3600億支,較1981年大降44%。

以單品銷量計,煙草行業是過去三十年中美國表現最差的行業之一。主要原因在於煙草廣告已經被禁十多年,此外煙草行業還因為法律問題承擔了數以億計的額外成本。

煙草公司股票上漲部分得益於海外運營,在那些吸煙更加常見並且沒有像美國那樣吸煙率出現負增長的國家。但原因不僅限於此。2008年,Altria將國際業務拆分,成立了菲利浦·莫里斯(Philip Morris)。分拆後至今,Altria股價上漲289%,同期標普500指數上漲79%。

提價是煙草公司回報豐厚的另一個原因。自1950年以來,煙草產品價格漲幅是整體通脹水平的5倍。但這還不能解釋全部。

價格上升的部分很多被煙草稅上升所抵消。許多州的煙草稅達到零售價格的1/3。(Altria支付的稅費遠比利潤更高。)

還有其它因素導致煙草業獲得超額回報。

那是什麽呢?

還有兩個因素,可能看似自相矛盾,卻與所有行業的投資者都相關。

1. 對於一項投資的恐懼、厭惡、憎恨和憤怒。

許多投資者都不想與煙草公司有任何瓜葛。有些養老基金甚至被禁止持有煙草公司股票。煙草公司還面臨著持續的合法性威脅,這把利劍懸在這個行業之上已經長達數十年了。這些因素匯總在一起的結果是,數百萬的投資者拋棄了煙草股。

由於投資者需求不足,煙草股估值一直較低,而低估值又推高了股息率。數十年的高股息率,在複利計算的情況下,爆發出了驚人的威力。

越是讓人厭惡的投資,未來的回報率可能也越高。這是最難去實踐的投資理念之一,但可能也是最有效的。

2. 煙草公司幾乎不需要什麽創新。這使得行業發展穩定。

創新是令人振奮的,因為它會帶來新的東西。新的產品,新的市場,新的未來。

但是其代價也是高昂的。就算你像蘋果那樣極富創新能力,有一天你仍然可能會摔跤。

蘋果公司五年前創造的產品和今天已經徹底無關了。它必須每幾年就重新投資自己,以便持續創造出具有突破性的產品。它能持續這樣創新20年、30年乃至50年的概率有多大?

但是今天賣和50年前同樣的產品的公司就不同了。它們不做創新,它們也無需創新,但它們卻能在長達數十年的時間里為股東持續創造回報。

超高的複合回報率來自長期的持有。創造財富未必要在短期內獲得高回報,在很長的時間里持續獲得中等的回報率同樣可以做到。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忘了Apple Watch吧 這才是真正的「壕表」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5032

蘋果公司昨晚推出Apple Watch,最貴的一款高達1.7萬美元。蘋果力圖將其打造成一款奢侈級高科技產品。然而,如果僅僅比較價格,那麼Apple Watch的奢侈光環可能就要褪色了。

華爾街見聞整理多個資料發現,諸多世界級奢侈品腕錶集團旗下都有售價超百萬美元的腕錶產品。如果按照200萬美元的標準計算,那麼一枚老牌奢侈級腕錶就能買一百多個Apple Watch。此外,作為工藝品,奢侈品腕錶均可長久保值,其中多只還全球限量出產,這就更顯得彌足珍貴。

· 百達翡麗(Patek Philippe)5175大師弦音紀念腕錶

為慶祝品牌誕生175週年,瑞士百達翡麗(Patek Philippe)推出了限量版「175週年紀念款」腕錶。全球僅生產7枚,其中6枚公開發售,1枚用於收藏展示。每塊售價260萬美元(約合1600萬人民幣)。這款腕錶採用18K玫瑰金錶殼以及108顆寶石。每塊手錶整體製造完成耗時八年。

4

· 江詩丹頓(Vacheron Constantin)Tour de l'Ile

江詩丹頓集團打造的Tour de l'Ile腕錶同樣搭配18K玫瑰金和藍寶石水晶玻璃。全球限量出產7只。此款手錶售價折合人民幣約1200萬元。

jiang 4

· 積家鉑金高珠寶球形陀飛輪表

此款手錶全球僅製造1枚,採用積家的球體形陀飛輪,全鉑金材質,外殼鑲嵌數百顆鑽石。售價超1200萬人民幣。

jijia 1

· Franck Muller Aeternitas Mega 4

Franck Muller旗下Aeternitas Mega 4售價約240萬美元。mega4手錶需要特別訂購,僅限於紐約和日內瓦。

mega 2

· louis moinet meteoris

louis moinet於2010年推出一款腕錶,採用18K白金錶殼,鑲嵌56顆頂級方鑽,總重3.46克拉。市場估價為460萬美元。

mete 1


i代言 | 別去優衣庫了,這才是你的生活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5/0721/151099.shtml

他是一位新加坡的小帥哥,語調很穩很慢,濃濃的港臺腔總是會冒出“真的很好玩”,“超極好玩哎”這樣的字眼,讓你感覺不到他已經當了11年的老板,偶爾遇到漢語表達不了的詞就蹦英文。大學時他就開始拉著一幫同學擺地攤“創業”,現如今公司已經擁有三個事業部,產品門類豐富。

長期主打國外市場的他,這一次,來到中國,推出一套Life Balance組合拳:鶴影記步手環,O2心率手環,Vita智能水瓶,Glo體脂秤。如今中國內地市場手環泛濫,各種智能水杯層出不窮,體脂秤也不是新鮮事,來自新加坡的他能擠得進去大陸市場麽?水土到底服不服?組團作戰究竟是威力強大還是虛有其表?新加坡的企業跟國內企業在打法上有什麽不同,他的打法在這行得通麽?本期《創始人說》邀請到新加坡奧思OAXIS創始人楊冠哲來聊聊他的產品邏輯,有無幹貨,由你來評。

 

640.jpg


我真的不愛運動,可我現在真的愛運動了。

很多人都不知道怎麽運動,有時候覺得運動量也挺大,就是沒有效果,甚至對身體造成傷害。我也是受害者之一。慢慢我就開始研究,發現有氧運動才是真正比較重要的東西,有氧運動可以有效減脂,但把握得不好也會對身體造成不良影響。

可是有氧運動很痛苦,你要控制運動量,還要控制速度,很多人就放棄了。但如果有產品檢測到你有氧運動的狀態,將時長很直觀顯示出來,這樣就比較好玩。

有麽?

用手環。可市面上大部分的手環是計步,測速,就算測到一天走了2萬步又怎麽樣,可能一分鐘的有氧運動都達不到。再比如,1公里跑了5分鐘,可能也沒達到有氧。但慢跑10分鐘卻達到了。也就說,簡單的計步、測速根本起不到監測高品質運動的作用。

那我們如何來做呢?

我們發現心率是最好的檢測有氧運動的方式。每個人的心率都不一樣,根據個體參數,經一定的算法就可以測出此時的心率條件下是不是在進行有氧運動。

市場上已有的品牌像佳明,邁歐手環專門測有氧運動,但相對很專業,適合運動達人,且價格很貴,最便宜都在千元以上。所以我們就想說,能不能做一款時尚、舒適又不會很貴的有氧運動手環,這樣,有運動打算的人也可以更科學地運動,而不用一開始就花大價錢買專業版。

經過我們詳細的調研,發現市場是有這麽一部分人群有這塊需求的,然後我們也開始給自己定位為wellness,不做fitness,也不做health,做的是針對想運動卻還沒有養成運動習慣的這部分人群,讓我們的產品開啟一種life balance,平衡生活方式。

既然有了這個定位,那我們就開始圍繞這個方向去打造我們的一系列產品。下一個就是智能水杯。市場上的智能水杯很多都是連接手機APP,測喝了多少水,然後實時提醒。通過手機提醒太麻煩了,能不能做一個水瓶,水瓶的外殼上就直接能顯示我現在身體的缺水狀況呢?

這之後我們就研發出用”水活力“來顯示。”水活力“是怎麽測算的呢?它是根據你的身高體重年齡算出你需要的總水量,再減去隨著時間推移新陳代謝耗費的水量,最後減去通過心率手環監測的有氧運動耗費水量,給出一個身體目前的缺水值。環境,比如濕度、溫度等也會影響到人水分的流失,而這個參數我們也將盡快放到算法里,給出更準確的身體”水活力“值。

水瓶和心率手環目前還只能通過手機進行數據中轉,但這不是一個物聯網的概念,未來會將這兩個完全打通,讓他們之間直接用藍牙進行對話。

既然是遵循平衡生活方式這一概念,那麽我們還需要產品來配套,這樣就有了Glo體脂秤。一般人多的情況下,體脂秤站上去後需要先跟手機配對,這個很不方便。我們希望產品直接解決問題,比如一個人站上去,秤會自動匹配到你,顯示屬於你的顏色,一共可以匹配六個人。

可以先從我們手環開始,而不是一來就買非常專業的,也比較貴。別看就節省了這麽一步,互聯網的思維就是更簡單更簡潔更簡便。就這麽一步,我們花費了很長時間做研發。

當然,這個系列中不能少了計步手環,這個是最基礎的,也是最容易接受的。在做手環的時候,就在想怎麽做出自己的風格,跟別人不一樣的地方,那我們基於習慣養成開發了計步遊戲,基於時尚創新了設計。

這個遊戲的思考是這樣,它是一個世界地圖,你當天完成任務就前進一格,如果沒有完成就後退一格作為懲罰。當然它也會基於你目前的運動狀態進行任務調整,跟你匹配最適合的,並通過激勵和懲罰幫助你養成習慣。

在設計上,我們采用ji cheng的鶴影設計,這也是粉絲提出的希望能多一些時尚元素,做最漂亮的手環。可這背後的工藝非常複雜,要鑄模三次才可以出來。像這款售價是699,但成本就占一多半,我們目前還是線下銷售比較多,所以渠道再占去很大一部分,剩下的毛利潤就已經非常低了。

其實這幾個產品市場上競品很多,大家都在做,這個時候比的就是誰家的戰略更精,人群更準。我們不是來湊熱鬧的。

去年底Star.21手環上市,主要投放歐洲和美國市場,一開始增長很慢,可能是由於品牌知名度,但到了今年5月份銷量猛增,這說明是口碑在起作用。

這次同時推出四款產品,第一個,品類它是打通了好幾個產品,而且之後還會深度打通,這就為用戶帶來了方便。第二個,這是我們布局平衡生活大局的第一步,這樣的打法在市場比較少,可以說是以打群架的形式去PK市場上的單品。

不知道這套玩法能不能走得通,不過總得嘗試一下。

產品在歐美受熱捧,卻一直沒太進入中國市場,不過現在要開始推了。我發現中國的智能硬件非常急,很多沒有清晰的戰略和紮實的打法。在新加坡,任何一筆投資都是要確定公司的戰略是穩的,有清晰的布局。投資進去後,資方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請顧問和戰略師,財務師等過來對公司進行全面的指導。新加坡政府也會幫助進行深入的行業市場分析,用戶分析等。整個戰略布局執行到某個階段點的時候,他們又會再回來,再幫你去調整。戰略規劃,我覺得對公司非常重要,能將方向性的東西具體落地。

還有一個就是大陸的投融資好瘋狂,以至於好多公司從成立第一天開始就想著天使輪,A,B,C,D輪,IPO,可能內地融資比較容易吧。在新加坡,融資非常痛苦,政府和投資機構都是非常審慎的。我們如果放在大陸都融了好多輪了。也不知道我們的產品能不能接上中國的地氣,不過既然來了,就開始擁抱新的挑戰吧。

版權聲明:本文來自i代言,新加坡奧思OAXIS創始人楊冠哲口述,蒲鴿采訪編輯,文章為原創,轉載請聯系 zzyyanan 授權。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