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松下棄用「三洋」品牌 三洋家電在華前景迷茫

http://www.chuangyejia.com/index.php?m=content&c=index&a=show&catid=12&id=5499

隨著三洋被松下以及海爾瓜分整合,屹立半個多世紀的「三洋」品牌正逐漸弱化,漸成為歷史。松下的公關部門負責人克里斯托弗·李姆 (ChristopherLim)日前對外透露,公司將把旗下的所有消費者產品的品牌名稱統一為Panasonic(松下),這也意味著松下收購來的三洋 品牌遭棄用,具體的時間則是明年的4月份。

  三洋在中國的家電業務與松下重合度極高,而對於三洋在中國業務的整合路徑,三洋電機中國仍未揭蠱。

  「三洋」品牌在華日漸式微

  雖然松下看中的是三洋的電池和能源業務,但國內消費者最為熟悉的還是其家電品牌,譬如三洋的洗衣機、微波爐、空調和彩電等業務。不過,在競爭激烈的中 國家電市場上,三洋品牌的市場佔有率和影響力逐年減弱,成為一個弱勢品牌,唯有洗衣機由合資公司合肥三洋運作,一直保持快速增長,一枝獨秀。

  克里斯托弗·李姆稱,從明年4月起,松下將會接管三洋公司旗下的所有業務,包括充電電池業務,松下還計劃「分期分批地」將三洋在日本的零售店轉變為松下的零售店,而松下品牌統一化的工作計劃於2013年4月完成。這意味著三洋的逐漸消亡。

  此前,為瞭解決松下集團內業務重疊問題,松下已向海爾集團出售三洋電機的洗衣機和冰箱業務,包括三洋在日本及東南亞開展洗衣機及冰箱等業務的一攬子公司。至於在華業務則未涉及。由於松下在華家電業務和三洋高度重合,業界由此推測國內三洋家電品牌也將被拋棄。

  三洋電機中國大中華區政府事務及公共關係總監張婷手機昨日一直無法接通,此前其給記者的說法是,品牌統一化過程中,部分產品在部分地區的運作將會在一段時間內進行保留,未來如何整合,目前尚不明確,包括中國。

  家電行業研究專家羅清啟表示,三洋家電品牌在中國消亡已然是確定的方向,松下正在推進大規模改革,將收購的三洋轉向以能源為基礎的電子企業,其棄用 「三洋」 也說明不再需要這一品牌,松下樂於集中資源,即使是松下自己本來的品牌National,其也毫不留戀地放棄。「這不是三洋的問題,這是松下轉型的需 要。」

  家電資產難逃剝離命運

  目前市場關注度較高的三洋產品包括彩電和洗衣機等。其中三洋彩電業務主要由三洋電子(東莞)有限公司運作(下稱東莞三洋),其2010年10月8日變 更為日本三洋電機株式會社獨資經營。昨日,東莞三洋官網已經掛上了松下 「Panasonic」的標識,這或許正是松下品牌統一化之舉。據奧維諮詢副總經理金曉鋒介紹,三洋彩電主要由國美銷售,在一二級市場,市場排名大概在十 二位,略遜於松下彩電。記者撥打東莞三洋網站上公佈的十大辦事處電話,大部分為空號或者停止服務,僅有石家莊和鄭州事務所有工作人員接聽,對方表示,目前 公司並沒有接到彩電品牌變更為松下的通知,該人士表示,主要是日本總公司大股東變更為松下,三洋彩電在中國還在照常運營。

  至於另一主要業務洗衣機,合肥三洋已經在力推自主品牌「帝度」,同時也覬覦合肥當地已租借給美的使用的「榮事達」品牌。合肥三洋亦稱,近年三洋品牌頻 生變化,在國際市場難有持續投入,合肥三洋必須做好應變的準備。而三洋被瓜分也波動及合肥三洋,該公司的副董事長中川喜之、董事出云路善友和監事近藤隆行 均已辭職,三洋電機方面令派人選候補,主要原因就是三洋電機的洗衣機業務已經被海爾收購,前述三人不適合在合肥三洋留任。也由此出現,合肥三洋和海爾兩家 公司在白電領域同時使用三洋品牌的現象。

  事實上,對於三洋在華的白電業務,業內不乏猜測其可能與海爾集團再度結緣。羅清啟則表示,總體來講,三洋在中國的家電業務將難免剝離以及統一到松下品牌的命運,「優質的有競爭力的留下,重複的不必要的,自然要出售。」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091

這是企業家迷茫的時代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2-01-20/100350455.html

此時此刻,中國的企業和企業家階層正好處在一個景氣下行的時代,一個迷茫的時代。中小企 業成片倒閉,有些名頭的私人企業紛紛靠攏政府,試圖獲得體制內資源,而國有企業財大氣粗,他們花著超發的貨幣,像吃了激素一樣,奇怪地生長。可是市場自有 市場的邏輯,中國經濟的基本面,一直都是靠著以製造業為主的私人企業和中小企業支撐起來的,國有企業則主要集中在服務領域,他們做的是坐地分贓的買賣。

  這可能是眼下最醒目的市場風景。政府和官僚們越俎代庖,把本該企業家做的事情都攬過去了。更嚴重的問題在於,由於政府在微觀經濟的運轉之中強加了貨幣因素,導致政府的貨幣、信貸和各種不受預算控制、不受市場監督的政府投資和國有企業投資,把真正的微觀經濟逼到了牆角。

  我最近閱讀的著作中,《奧地利學派:市場秩序與企業家創造性》(赫蘇斯·韋爾塔·德索托著,浙江大學出版社,2011年11月),集中提到了企 業家才能的創造性本質。企業家才能的發揮,產生了三個極為重要的效果:其一,企業家能創造出市場以前不曾有的信息;其二,這個信息通過市場傳播開來;其 三,企業家行為有關的市場主體,調整自己的行為,滿足他人的需要。

  需要提出一個事實。真正的企業家天生就是善於妥協的人。為了利潤,企業家首先要和市場妥協,一個和市場過不去的企業家,不是創新,而是愚蠢;其 次要和制度妥協,一個和政府管理方式過不去的企業家,不是使命,而是僭越。在政府和企業家分工的命題上,經濟學家不應該把棍子打在企業家身上,該關進籠子 裡的,從來只有政府和官僚。

  但是現在,政府似乎成了救世主,企業家反而悲傷,反而作鳥獸散。這個國家顯然才開始顯得有點財富,但是創造財富的企業家似乎不重要了,如何瓜分 財富竟然成了主流的經濟方式;這個時代剛對市場經濟有一點懵懂的認識,但在市場上進行資源配置的企業家似乎不重要了,拉關係走後門,靠著潛規則贏取財富, 似乎比市場的邏輯更符合邏輯。

  要命的是,似乎民眾對這樣的經濟態勢熱烈歡呼。民粹主義和均貧富主義以一種道德的姿態出場,他們首先找到的敵人,竟然是市場和企業家,以及為市場和企業家說話的知識分子。人們似乎永遠不會懂得一個道理:如果企業家沒落了,如果市場停滯了,那麼民眾的末日就要來臨。

  官員們也並不在乎這些價值。前幾天與友人聊天,談到現在的國有企業在發改委、國資委等要害部門的推動下,似乎越來越不考慮企業的投入產出比,而怎樣把海量的資金花出去;上峰考核的指標之一,竟然也是完成了多少投資,而不是實現了多少利潤。

  這聽上去有些黑色幽默,但的確是事實。國家財政財大氣粗,國有企業豈有不鋪張的道理?不過,這種情況如果放在歷史裡看,情況可能不那麼美妙,因為有些歷史已經顯現出它的結果,雖然今天很多人依然不願意正視歷史。

  純粹從國家財政能力的角度看,失敗的洋務運動是一場典型的國有企業運動,其結果是讓晚清政府再也無力為繼。有意思的是,晚清政府的垮塌,卻導致 被遮蔽的市場開始勃興,由於北洋政府和民國政府對市場的干預力度弱小,真正的自由經濟力量得以萌生。這正是被史學家反覆稱道的「黃金時代」的來由。 1911年到1937年,這大約25年的時間,中國本土資本主義發展豪邁,在各個領域同步發展,並誕生了一批在今天看來氣象宏大的中國企業家。法國經濟史 學家白吉爾的著作《中國資產階級的黃金時代》(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10月),就詳細呈現了該時期的經濟景象。

  按照這樣的脈絡,中國的資本主義應該迎來一次難得的發展機遇,但事實並非如此。1927年值得後人分析。這一年國民黨南京政權基本穩固,官僚經 濟開始上演。侯家駒先生在他的《中國經濟史》(新星出版社,2009年7月)中,反覆陳述中國經濟綿延幾千年的管制特徵。白吉爾也持守這樣的分析框架,把 1911年至1927年稱為發展起來的中國民間自主企業時代,把1930年至1940年稱為「統制經濟」時代。這個統制經濟的操作系統,正是當時被人們熱 捧的「國家資源委員會」。從比利時留學歸來的讀書人翁文灝,有意識地從德國和蘇聯學來國家機器以行政力量來主導國民經濟的制度,他們堅信這種模式可實現最 快速的發展。到20世紀30年代中後期,國家資本主義成為民國經濟的主流形態,在經濟發達的東南沿海地帶,很快抑制了民間資本的自主發展,抑制了民間創新 的企業家精神。

  如果把洋務運動稱為中國近代企業史第一次「國進民退」,那民國時代的國家資源委員會主導的經濟發展,就是第二次「國進民退」。面對這樣的歷史圖 景,我們有必要再次強調政府與企業分工的重要性。政府主導公共領域,企業家主導市場的推進,這是最核心的經濟學理念。原因在於,只有利益導向的企業和企業 家,才能將更多的人捲入市場迂迴的分工體系裡,而政府因為行政權力的色彩,不可能維護市場的自發秩序,只能形成一些小眾的資本主義,或者是市場層面的「私 人俱樂部」。

  「私人俱樂部」的名稱,來自經濟學家德·索托那本著名的《資本的秘密》(江蘇人民出版社,2008年5月),這類似於中國經濟學家吳敬璉反覆陳 述的「權貴資本主義」。有意思的是,幾乎所有抵制完全自由競爭市場經濟制度的國家,都沿著這種糟糕的體制摸索。當這種現象出現在所有發展中國家,就不再是 純粹的經濟學理論問題。台灣的經濟思想史家賴建誠先生的《經濟史的趣味》(浙江大學出版社,2011年10月),也在反覆陳述這樣的經濟現象。讀完這樣的 著作,就會生出這樣的感嘆,人啊,你可以借助無知的名義來抵擋經濟學的理論,但你不可能讓自己徹底走出歷史,因為一切的歷史,都是當代史。

  的確,中國最近200年的經濟史敘事,讓人唏噓。市場經濟獲得相對發展的時期,恰恰是中國的中央政府相對薄弱乃至破碎的兩個時期。一旦政府權力 回覆重建,可以逐漸發揮強有力的社會管制功能,它就必然越過公共管理的邊界,收縮市場經濟發展的空間,擴展國有企業的行業壟斷力量,做大官僚資本主義或者 是權貴資本主義、國家資本主義的地盤。當這樣的邏輯發展到上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這個中國現代史上最強有力的政權,終於讓民間資本主義的力量徹底絕跡 了。

  好在我們還有1978年。

  周其仁教授的著作《中國做對了什麼》(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8月),對鄧小平時代的經濟軌跡有一個聰明的分析,他認為鄧找到了中國特色的 產權界定方法,把企業家重新請回到經濟生活中,以及重新認識那隻看不見的手。事實上這就是一部政府與市場的分工歷史。從1978年開始,政府管制能力開始 大面積退出,讓農民和企業家自主經營,這本質上就是對古典經濟學分工理論的確認。至於鄧之後發生的一些重大經濟事件,包括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對國有企 業的抓大放小,都可以沿著分工的命題予以分析和闡釋。

  從經驗的層面看,應該說中國人在過去30年的發展中,基本上找到了市場經濟的方法,只是在節奏上採取了一種更加保守的漸進式思維模式。但問題在 於,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驟起,中國政府開始採取一種更加兇猛的政府主導經濟的政策。所謂主導,事實上就是控制,就是做大國有企業,消減私人企業的市場 容量。今天的中國,任何觀察者都能看到,在諸多關鍵的產業上,政府之手都是牢牢在握。不要說銀行金融系統,土地資源系統、能源系統、鐵路運輸系統、公路運 輸系統、教育產業系統等這些本就不打算放開的核心資源,就連看上去已經有限市場化的新經濟信息產業、文化傳媒業,甚至包括房地產業,都被政府之手超級壟 斷。大量的超發貨幣流入這些國有企業,再次推高了國有企業的壟斷能力。這已然形成了一種思維定勢,一種經濟的慣性:正是有這些戰略制高點的政府控制,中央 一級的大型國有企業才可能越做越大,以至於在很短的時間之內,中國的幾大金融類國有企業,竟然登上了全球五百強企業的頭幾名。

  此情此景,具有權威性的「傳統基金會-華爾街日報經濟自由度」國際比較指標提供了一組有意思的數據:2011年度中國內地經濟自由度是51%, 在全球183個經濟體中位列第140名,綜合自由度大致與俄羅斯50.3%、越南49.8%、老撾51.1%、孟加拉51.1%、阿根廷51.2%相當, 顯著低於中國台灣70.4%、韓國69.9%、日本72.2%、中國香港89.7%。這正是中國企業現代歷史上第三次醒目的國進民退浪潮。歷史會再次重演 嗎?如果我們依然無視晚清政府1883年金融危機之後官商結合的發展悲劇,如果我們依然無視民國時代「國家資源委員會」的政策悲劇,如果不沿著1978年 之後確立的改革開放政策繼續深化,那麼我們將真正進入一個市場經濟與企業家建設雙重矇昧的時代。

  當然,這是個令人絕望的假設,因為這其中隱含著對歷史的無知,對未來的狂妄。丁學良先生在《中國模式辯論》(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年9 月)中坦陳,中國的企業發展模式,不應是威權體制和社會管制背景下的國有企業擴張與私人企業退縮,不應是政府對市場實現一種越來越嚴厲的限制,而應該是相 反,是市場經濟條件下私人企業的普遍發展。最近,人們聽到了胡錦濤總書記的演說,他說今後政府要減少對微觀經濟的管制和干預。這當然是一個具有積極意義的 市場利好消息,由此,我們對中國市場經濟的信心,也有理由增添一些。

  作者為財經作家、獨立書評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923

迷茫中 管我財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bdb8fda0102e0vm.html
最近兩個多月港股指數反覆上漲,自己的股票組合市值卻反覆下跌,組合中的金融、地產、工業股都遠遠落後大市,表現從跑贏大市到現在落後大市,自己也正在墮入五里霧中。最近看了一隻美股,九城關貿 (NINE) 
,手頭現金三元,股價一元,盈虧之間,長年不派息,小股東能夠做些什麼?對此,最近想多了很多有關股息和大股東薪酬的問題。

這幾天一直都在換馬,新增了匹克和新天綠色。體育用品股我打算重新介入,吸收了上一次經驗,這次動作會很慢很慢。去庫存化已經不是體育用品的問題了,這已 經成為整個國內中低端服裝行業共同面對的問題。打折去庫存後,我擔心將來恢復原價,銷售會有困難。新天綠色我喜歡它天然氣業務,但卻很討厭它風電業務。這家公司不是什麼好東西,但起碼不會有假。多關聯交易,大股東有問題的股票,我打死不沾。眾品食業 (HOGS)我怎麼看都比雨潤要好,不明白為什麼大家老是盯著雨潤不放?不懂。

中國南車A股出現了超過10%的折扣,國內沒有閒錢,我願意冒一下險,先沽港股,過幾天再買回A股。對AH股互換是越來越喜歡了。前兩個月,中國人壽H股比A股便宜了近20%,轉眼間又再次同價了。AH股中,大市值的股票差價比較容易修復,什麼原因呢?是不是散戶參與度低?

最近確切地感受到身邊的人對股票越來越沒有興趣了,香港的報檔幾個月前還很熱銷的投資週刊iMoney現在已經輪為滯銷品了。為什麼會出現港股上漲,但散戶越來越冷漠的情況?套用朋友的一句話:最近到底港股都漲了些什麼了?怎麼我感覺不到?迷茫中

迷茫中,但我堅信我的選擇沒錯。已經很久沒有聽說有朋友想辦工廠了,倒下的、收縮規模的越來越多,剩下的一定會活得很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6424

青春因何迷茫?

http://www.yicai.com/news/2012/09/2092650.html

許多20來歲青年的父母憂心忡忡,因為他們的子女還沒找到自己的事業之路,還沒有結婚,或者還沒有在經濟上獨立。

專家說,這些家長應該淡定一些。

對大腦發育的最新研究表明,人在20多歲年齡段的後期比前期更具有做出人生重大決定的能力。科學家稱,曾被認為在青春期之後就已發育完全的大腦在人生的第三個十年期仍要繼續發育,清除掉從未使用過的連接,加強剩餘的那部分連接,最終達到成年人大腦的形態。

美國國家心理衛生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of Mental Health)的神經學家傑伊·吉德(Jay Giedd)說,「直到最近,我們都是在部分大腦尚未發育到最佳狀態時就不得不做出涉及教育、事業、結婚對象、是否參軍等人生中十分重要的決定。」他對幾 千名年輕人所做的腦成像研究已經產生了許多新見解。從生物學的角度來說,推遲那些決定是有道理的,他說,「20多歲的年齡段正在成為自我發現的階段,這是 件好事。」

這些發現是一股研究「始成年期」的新浪潮的一部分。始成年期大致是指18-29歲之間的時期,心理學家、社會學家和神經學家都逐漸將其視為一個獨特 的人生階段。隨著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或出於自願或迫於經濟原因延長他們的教育,推遲承擔傳統的成年人責任,青春期和完全成年之間的時間間隔變得越來越大。在 時隔不遠的20世紀60年代,美國女性初婚的平均年齡是20歲,男性是22歲。今天,女性初婚的平均年齡為26歲,男性為28歲。

馬薩諸塞州伍斯特市(Worcester)克拉克大學(Clark University)的心理學教授傑弗裡·J·阿內特(Jeffrey J. Arnett)在2000年的時候新造了「始成年期」一詞,他說,「人在20多歲時的典型特徵是不清楚自己將來要做什麼,常改變想法,生活看似很不穩定, 家長們如果瞭解這一點就應該放下心來。」

對於剛剛成年的年輕人來說,這可能是一個充滿壓力的時期。研究表明,焦慮、抑鬱、機動車事故和喝酒的比率在18-25歲之間達到高峰,這種態勢往往 到28歲才趨於平穩。克拉克大學最近對全國1,000多名剛成年的年輕人所做的一項問卷調查發現,72%的人說人生的這一階段充滿壓力,33%的人稱他們 經常感到鬱悶。儘管如此,還是有89%的人相信他們最終會得到自己的生活所求。

28歲的尼基·科恩(Nikki Cohen)對事業的探尋已經比很多人整個一生裡所做的還要多。科恩在長島(Long Island)出生長大,在埃默裡大學(Emory University)念了一年醫學預科之後,她回到了紐約,進入帕森設計學院(Parsons School of Design)學習。她說,「當時我覺得時裝比科學更激動人心,更適合『我』。」

23歲時,她開了一家服裝店,並在MTV短命的真人秀節目《都市女孩》(Downtown Girls)中擔任主角。當這個節目被取消、她的商店也受經濟衰退所拖累之時,她認為自己終究還是對健康問題感興趣,現在她正在哥倫比亞大學 (Columbia University)撰寫健康教育的碩士論文。

科恩說,「這絕對是個讓人提心吊膽的時期,我一直都在擔心自己找不到工作,或者遇不到能夠讓我幸福超過一個月的男人。但是我也很高興自己嘗試了不同的東西。」

研究人員對青春期和青年期的不同經歷如何對大腦發育產生影響的研究正處於起步階段。在最近的一項研究中,吉德和他的團隊把未成年母親的大腦影像拿來 與未生育青少年的大腦影像進行了對比,但是研究人員沒有發現任何明顯的差異。然而,其他研究已經發現,像彈奏樂器或說另外一種語言這樣的技能對大腦連接尚 在形成階段的年輕人來說學起來更容易。成年人也能夠學習新的語言,但是難度更大,而且常常帶有口音。

吉德說,大腦發育在成年初期尚未完成這一事實「是發生在人類身上最好的事情」,因為它可以讓我們適應變化的環境,「我們可以弄清楚自己生活在什麼樣的世界之中以及自己真正需要什麼樣的一技之長。」

大腦前部稱為前額皮質的部分是最後成熟的大腦區域之一。這個區域負責規劃、優選和控制神經衝動。

美國天普大學(Temple University)的發展心理學家勞倫斯·斯坦伯格(Laurence Steinberg)說,到了20歲年齡段的後期,「大腦中處理情感和社交信息──比如人們對你的看法──的部分與大腦中重點負責事先規劃、平衡風險與回 報的部分之間建立了更好的連接。」

處於始成年階段的年輕人如何才能把他們的大腦潛力發揮到極致呢?斯坦伯格說,「能夠提供認知刺激的東西很重要,對認知發展而言,在YouTube上看會說話的貓不如讀書或聽課。」

就算是那些在經濟上還依賴父母的年輕人也可以通過別的方式來鍛鍊獨立的能力。學術機構「始成年期研究協會」的聯合主席、發展心理學家詹妮弗·坦納 (Jennifer Tanner)說,「我的建議是,如果家長現在還在替你做你力已能及的事情,你要主動自己去做。你可以說:『媽媽別管,讓我自己拿香波。』」

從生理上講,人的身體在始成年期達到巔峰狀態,在一段時間之內,成年後期的慢性疾病都不會發生。

年輕人的十大死因──包括機動車事故、他殺和自殺──都是可以預防的問題,牽涉到判斷力,與疾病無關。

青少年和20來歲青年的大腦也尤其容易受到心理創傷、虐待、酒精和毒品的侵害。腦部掃瞄顯示,年輕人酗酒(界定標準為一個月喝酒達20瓶及以上)可以導致認知功能、記憶力和注意力的減退。

一些20來歲的年輕人正在為自己以後的健康問題埋下隱患。大約3/4的年輕人體重超標,增加了今後患肥胖病的危險,吸煙的年輕人約佔25%。

一些嚴重的精神疾病在15-25歲年齡段也開始變得明顯起來。精神分裂症的早期徵兆包括幻覺、突發敵意與疑心、茫然盯視及說話語無倫次。躁鬱症則是在心情抑鬱與魯莽衝動(比如過度消費)之間交替循環。

懷疑自己的子女可能有心理問題的家長應該立刻帶孩子去檢查。坦納說,「即使是專業人員,要分析出這個年齡階段裡哪些屬於心理發展問題,哪些屬於心理 健康問題都是一件極端複雜的事情。如果你的孩子不願意去,你自己也要去向專業人士諮詢建議。如果存在心理健康問題,促進心理發展的所有努力甚至都無從入 手。」

除了80多歲年齡段以外,十幾歲和二十幾歲的人出現抑鬱、焦慮和其它心理健康問題的比率比其它任何年齡段的人都高。一些專家認為青年時期過山車式的 情緒突變與不確定性造成了這種局面。阿內特說,「大多數始成年期的年輕人發現人生的這一階段很有刺激性,但是有些人覺得這段時期難以應對。他們想,『我如 何才能看清我是誰,或者我想做什麼?』又或者他們想當一名醫生或創業經商,卻發現所有的門都是緊閉的。」

「這一時期還有很多的孤獨感以及與戀人的分分合合。」

那些問題到20多歲年齡段後期很多都會緩解。研究表明,到那個時候,絕大多數年輕人都已經找到了工作、愛人以及較高的自信與生活滿足感,而且多數人 已經實現了經濟獨立。克拉克大學的那項調查發現,18-21歲年齡段的年輕人中有28%的人定期從父母那裡得到生活費,這個比例在26-29歲年齡段下降 到了6%。

與此同時,阿內特說,「不要因為你21歲甚至26歲的子女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就感到驚慌,放鬆心情才有好處。幾乎沒有人到40或50歲的時候還存在這個問題。我們大家最終都會想明白這個問題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7585

垂直電商愈發迷茫:陳年在想什麼?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36109.html

【i黑馬導讀】垂直電商曾經被業界追捧,現在又被業績質疑,究竟垂直電商的出路在何方?當事者迷,旁觀者也迷。樂淘想通過推自有品牌產品走出困境,而凡客現在想走上服裝電商平台之路。昨日,有媒體報導凡客上已經開始出售第三方服裝品牌的產品,其實這並非新聞,早在2月份《財經》雜誌就爆料出,從今年1月起V+產品已全部接入到凡客上。凡客這麼做讓很多人大跌眼鏡,凡客究竟想幹嘛?

凡客關鍵詞「調整」 V+要被拋棄?

凡客用了6年時間,從0做到60億的交易額,創造了服裝業的奇蹟,但奇蹟的背後是不斷的調整,從品牌,到全品類,再到品牌,又到平台,一次次的調整意味著凡客在不斷尋找發展方向。

這兩年凡客的關鍵詞毫無疑問是「調整」。2011年在調整品類結構與組織架構,砍掉那些膨脹時期的非服裝類產品,並重塑公司組織架構;2012年在調整庫存與優化供應鏈,清理庫存回籠資金,優化供應鏈注重打造凡客品牌;2013年初,凡客又開始調整公司的發展戰略了。

當年初陳年強調凡客將回歸理性,依靠時尚品牌經營之道,用庫存周轉效率來平衡規模和利潤,注重打造品牌而非電商平台時,得到了業界的認可。這也意味著凡客將專注品牌而非電商,陳年也開始不斷對外表態凡客是品牌不是電商。然而,時過不久,第三方服裝品牌已經在凡客開賣,這不由的讓人產生疑問,陳年到底在想什麼?

《財經》雜誌曾報導稱:據凡客內部人士介紹,今年1月起,V+產品已全部接入到凡客上。最近,有部分員工調入到一個類似「唯品會」模式的新項目組,預示著凡客有可能嘗試做商品閃購。此類做法都是為了讓凡客流量變現,也是傳統電商的運作模式。

V+首席運營官崔曉琦曾就此寫郵件問陳年:如果這麼做,凡客的價值是什麼?V+的價值又是什麼?凡客是否仍然在亞馬遜模式和自主品牌模式之間游移?陳年回應說,凡客將堅定不移做自有品牌,V+只是盈利補充,「但它明明掙錢,我又不花精力,沒有必要為了保持我模式的純潔性而放棄它」。 陳年透露,V+平台已連續四個月實現盈利,令他大感意外。

如今,凡客做了V+的工作,開始出售第三方品牌的服裝產品,那V+對於凡客究竟還有何價值?只是為了流量的變現?以目前的情況來看,凡客與V+之間存在矛盾衝突,有矛盾衝突的雙品牌戰略已經被認證不可行,庫巴與國美整合了,QQ網購與QQ商城整合了,那陳年是在幹什麼?

V+現在有三種宿命。第一種是品牌消失,完全由凡客取代,但這種可能性比較小,畢竟V+仍有價值;第二種是轉型品牌特賣,就像上文說的V+將會專注負責陳年密謀的閃購業務;第三種是打包出售,V+有著豐富的服裝品牌運營經驗,把V+獨立出來打包出售給其他綜合電商能賣個好價錢,對蘇寧易購、國美、1號店都有一定誘惑力。

但估計第二種的可能性更大一些,畢竟V+的人也都是凡客人,賣了影響凡客士氣、關了又是損失。專注做服裝閃購是最好的結果,同時以獨立的網站做閃購還不會影響凡客的正常銷售,又能提高流量轉化。

補充SKU?流量變現?為上市做準備?

但就算凡客要做閃購,也可以再成立個子站,為什麼要用凡客主站銷售第三方產品,V+做閃購呢?

有分析稱,凡客去年專注於清庫存,新品上線比較少,而凡客又需要有新品支撐,所以大量上線第三方服裝品牌產品。但這種做法對消費者認知有著極大的影響,凡客缺乏新品到什麼程度才會採用這種做法?

另外,還有可能是凡客急著流量變現,凡客的流量要遠高於V+,流量變現能力也強於V+,這一點也得到了已經在凡客上開售的品牌商韓都衣舍方面的肯定。但在財務上,陳年稱去年第四季度實現盈利,現金流情況也非常好。那陳年為什麼幹這種飲鴆止渴的變現的事?銷售其他品牌的服裝產品不僅會對消費者認知產生影響,同時還會對自身業務造成衝擊?既然有資金周轉又何必急於變現?難道凡客要美化一下業績做好今年上市準備?

凡客不僅要做「優衣庫+ZARA」 還要做百麗?

年初,凡客發出信號要做「優衣庫+ZARA」,將重點打造兩條供應鏈:以基本款服飾生產為主的低成本、大規模供應鏈,和以多款少量、快時尚風格服飾生產為主的快速反應供應鏈。

凡客在試圖形成優衣庫+ZARA的模式,這是兩種不同的供應鏈管理模式,但去年凡客的架構調整為此提供了可能。陳年說,12個事業部就如12個獨立公司,各個事業部都有自己的生產中心和供應商,抽出不同事業部運營兩條供應鏈即可,不必擔心左右手互搏。

做平台注重規模,而做品牌要注重供應鏈管理。控制好供應鏈是做好品牌的基礎,凡客有能力通過數據中心,建立環形的信息反饋機制,並以消費為導向,打造推動式供應鏈管理模式,根據數據定產定量,保持高效的庫存周轉,同時還可以嘗試C2B運轉模式。這種供應鏈管理的方式才能與優衣庫、ZARA等成熟的服裝品牌比肩。

過去凡客以優衣庫為模仿對象,以生產大量的基本款服裝為主,而在1月21日,凡客時尚女裝頻道上線,這意味著女裝頻道要學習的是H&M、ZARA等國際快時尚女裝品牌:把握時尚,反應快速,多款少量,客單價也相應提升。

陳年要做的不僅如此,他還要做成服裝界的百麗。在品牌建設與供應鏈管理是凡客以優衣庫和ZARA為參照,而在品牌與平台共融的問題上陳年要向百麗學習。百麗的模式為自主品牌加渠道平台雙線發展,旗下擁有十個自主品牌,並代理十多個國際大牌,如耐克、阿迪達斯、新百倫等。

但凡客目前的處境與百麗也有著不同,在電商平台層面百麗是整合出了優購,而優購從誕生之日起就是平台,百麗作為優購的母體有著豐富的自主品牌與代理品牌,無論是最開始的淘秀網還是後來整合的優購,都是平台基因。而現在凡客是想把品牌轉換成平台,凡客這是在用生命做模仿。

凡客已經歷過大風大浪了,相信他們對品牌的理解肯定高於筆者,在凡客網站上賣其他品牌產品對凡客品牌造成的傷害,陳年必然了然於胸,最後品牌與平台在消費者心智中會變得不倫不類。那陳年在想什麼?凡客是否還有後招?準備打造更多子品牌,凡客作為總平台?最後形成百麗模式?

結語

陳年年初的表態已經很清楚的表明凡客要專注品牌了,而現在陳年又要把凡客做成平台,陳年究竟要做什麼?

最後梳理下凡客目前的情況,陳年想將凡客打造成「平台+品牌」模式,類似百麗。在平台層面,「凡客」將作為服裝平台,「V+」將被打造成服裝類閃購平台。在品牌層面,凡客可能會推出更多子品牌,包括剛收購的初刻,以及VT,或者正在構思中的其他子品牌,在品牌運作與供應鏈管理上走優衣庫+ZARA這兩種模式。

陳年的格局不會侷限在品牌上,平台才是他最想要的,看來陳年已經想的很清楚了,但真要這麼做,凡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087

一片迷茫中,如何看滬港通引領的未來 長線漫步者

來源: http://xueqiu.com/6981947864/32860215

     股市上漲了,股民的心理又開始複雜了,雪球上各種聲音開始發散,一方面希望股市上漲,一方面懼怕股市回調,這個心理絕大部分人都會有。那麽,如何才能盡量消除這種心理呢?我想最好的就是對自己所投資的行業或者個股有清晰的邏輯認識。知道你買入的這支個股,是屬於長線投資還是中短線投資或者是投機呢?不知長短,心理沒底。

      那麽現在面臨的情況是:進入股市資金和杠桿資金在不斷加大,市場漲起來了,但是因為如此,大盤也會震蕩幅度加大。但總體社會投資渠道變窄,股市已成為民眾考慮的較佳的投資渠道,這應該是長久慢牛產生的根基。所以股市慢牛的基調不變,但是震蕩幅度加大,這應該成為大形勢的判斷。
     具體的邏輯我9月4日因為參與@唯一幸存者遊戲,所以當時對股市有一個判斷並在雪球發帖:“這波上漲以及未來的上漲還會是由資金推動,房產正式步入熊途--資金尋找投機口,地方私人借貸風險日益暴露--資金不敢再由別人掌控,實體經濟不見好轉--資金對實體投資缺少信心,所以說這波牛市沒有理由和原因,未來股市的存量資金和增量資金的情況將決定股市走向。今年的小牛市基本可以判斷不是由經濟的基本面轉好而是由資金面轉好而帶動的,所以未來需要密切關註的是資金的流向,股市里資金的心理變量!

     那麽目前面臨的一個改變在於滬港通開通,在10月26日我的雪球貼里我表述過對滬港通的看法:“滬港通最初設立目的所為何來呢?無非是引導A股投資觀念和投資格局向外圍市場看齊。如果現在A股低估有投資價值,難道A股會缺錢嗎?從房地產及私人借貸跑出的資金正在湧入A股。如果A股高估,則滬港通開通豈不是引水入港嗎?此前媒體將股市上漲歸結於滬港通卻是錯誤的,上漲是資金流入的結果,滬港通只會引起A股結構性調整,即重成長重價值輕概念。”應該來說國內股市自滬港通為起點,正越來越向國際化靠攏。那麽面對這個改變投資者心理有什麽改變呢?我想,這個趨勢讓投資者不得不考慮如何選股,來面對即將到來的國際化思維而引起的投資邏輯的改變,這就像面對一條從未走過的路,不知道該如何走下去才是正確的,這也就是當前投資者面對的難題。

      這也就是當前的市場處於茫然狀態的原因。

      那麽是否還會存在確定性的投資邏輯呢?我想在此思維下,存在二種確定性:

      第一,在此思維下,即算投資者未有清晰思維來面對,但內心的第六感會讓投資者作出先於自身判斷的選擇,這個選擇就是拋棄績差拉圾股和爆炒的概念股,因為面對國際化,這個會確定被市場拋棄,所以中小創的這次下跌,只是開始,而且不可逆轉,這是第一個確定性下跌的邏輯。

      那麽第二,明確性上漲的機會在券商,國際化必然帶來股市制度的一系列改革和交易方式方法的一系列創新,加上股市長期慢牛,交易量上升,這個趨勢己經確定明顯並有可預見性。當然,由於券商股熊了很長時間,市場參與者最開始還是有很多猶豫的,所以券商現在處於第一階段,由投資者內心第六感推動上漲,隨著判斷越來越強化和清晰並被市場認可,第二階段上漲會加速。我將券商股的上漲歸納為:資產證券化、估值國際化、交易制度化、投資市場化,此“四化”帶來的券商機會。
      (在10月24日我的雪球帖子里,《券商股的春天來了嗎?》里我談到過這個問題:“ 我們可以看到,最近幾年以來,券商股的股價表現非常之差,甚至還不如巨無霸的銀行股,一直在低位徘徊。很多券商股即算從最低點算起,也上漲不過20%,這是一種什麽樣的情懷啊!股價堪比鋼鐵水泥這些處於行業飽和、無利潤的夕陽行業。但是券商到底是不是夕陽行業呢?我們從國外的發展情況來看,資本市場的發展離不開券商業的發展,而我國的資本上市還只能說剛剛起步,離規範都還距離較遠,更不用說離繁華有多近了。具體到券商股,我們還在靠傭金賺取利潤,最近幾年,傭金水平大幅下降,券商行業也陷入了業績危機,但是這種危機促使券商轉變思路,開展創新,最近,券商業績也有了好轉跡象,這一方面來源於股市交易轉暖,一方面也是券商自身轉變思路的原因吧。這屆政府上臺後,在各個方面開展了大刀闊斧的改革,但是無論何種改革,都必然離不開資本市場的改革。無論何種改革,都必然要體現在國內企業業績的增長和效率的提升,那麽這種改革也必然會引起資本市場的上市公司的改變。滬港通開啟、退市制度進入議題、註冊制即將到來、資本證券化、新三板突圍,這些都會是現在和未來的具體動作,這些動作最後都會對券商行業有重大利好作用。那麽,對於目前還處於歷史最低位,股價漲幅和鋼鐵水泥為伍的券商股,有什麽理由不看好呢?!”)

       至於其他大盤股,處於相對的不明確,但是前期在券商股的上漲帶動下,由曚朧的跟隨思維帶動買入,也正因為投資邏輯的不清唽和不確定性,所以此類大藍籌和低pb股的上漲持續性不強,往往由情緒推動,故成為一日遊或雙日遊。很多人認為大藍籌是否在轉向時,我認為這是不確定的。在股市國際化市場化該如何去應對的邏輯沒有明確前,大藍籌還會處於震蕩中。這種邏輯明確應在滬港通正式開通後若幹月後形成市場一致認同的邏輯後開啟新的一頁。那時我們才可以明確判斷未來的選股方向。

    至於銀行的上漲,則更加是由於券商的帶動。從邏輯上來說,未來受益資本證券化和資本項目對外開放和制度創新的,券商>期貨信托>保險>銀行,銀行處於最後一個。

     以上純屬從股市宏觀層面和股市微觀交易心理學的角度來作出的交易方向判斷。但我堅信,市場會給我答案,我是對是錯。@今日話題 @不明真相的群眾 @小小辛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8498

三國鼎立,移動稱王:任天堂的現世迷茫

http://www.xcf.cn/tt2/201502/t20150213_721712.htm
作為三次挽救全球電子遊戲產業的功臣,任天堂曾一度是這個產業當仁不讓的霸主。然而,多年的良好表現使其固步自封,漠視了移動平台遊戲迅速增長的事實,任天堂和其所在的主機遊戲行業都不可避免地走向了衰亡。轉型,談何容易,而即便轉型成功,能否在其中安身立命還是一個很大的問號。

  2014年底,全球三大電子遊戲巨頭之一的任天堂宣佈正在開發下一代硬件系統,採用AMD APU架構,預計將於2016年底上市。雖然依然在努力創新,但近年來,任天堂的表現未盡如人意。這個遊戲機產業的傳奇企業在Interbrand全球百強品牌榜上曾一度高居第38位,此後卻逐年下滑,2014年只排到第100位,差點跌出榜單。

  從花牌生產商到電子遊戲霸主

  曾幾何時,任天堂就是電子遊戲的同義詞。它在上世紀80年代初橫空出世,推出了紅白機(Famicom)等一系列大受歡迎的電子遊戲產品,竟然使彼時已經徹底萎縮的日美遊戲產業得以重振,單槍匹馬挽救了整個行業。到1990年,在任天堂的全力推動下,全球電子遊戲市場蓬勃發展,規模高達50億美元,而任天堂則是無可爭議的領袖。雖然它的銷售額只有索尼的1/4,但利潤卻和索尼相仿。

  2007年,任天堂以區區5000名員工的規模,單靠電子遊戲產品就高居日企市值排名的第二位,僅次於豐田汽車。在2009年《商業週刊》全球最佳企業排行榜上,任天堂榮登榜首,傲視群雄。統計顯示,雖然任天堂近年來表現不佳,但截至2014年底,它總計售出了6.7億台遊戲硬件及42億件遊戲軟件,是電子遊戲產業無可置疑的巨無霸。

  成就輝煌的任天堂,出身卻甚為平凡。1889年誕生之時,它只是一家生產日式花牌的家族企業。上世紀60年代初,任天堂開始進行多元化擴張,嘗試進入出租車、電視、食品和酒店等生意,卻都未能取得成功,只在玩具領域有所斬獲。

  從上世紀70年代起,任天堂開始專注於電子遊戲,從此一發不可收拾。它於80年代初率先推出掌上遊戲機,讓老布什總統都甘為其粉絲。其後陸續推出的超級瑪麗、俄羅斯方塊和薩爾達傳說等多個遊戲,更是風靡全球,打造了一個業界的傳奇。進入新千年後,任天堂再創輝煌,於2006年推出帶有動作感應功能的第七代機領袖Wii,再度在全球掀起主流群體參與遊戲機娛樂的浪潮。但其後,任天堂開始出現疲態,業績逐年下滑。2013年公司的利潤下滑高達30%。雖然總裁岩田聰自降一半薪水以謝罪,但也難挽任天堂的頹勢。

  強大果敢的領袖,實現企業再造

  任何企業成功最為核心的原因,都是因為擁有一個強大而睿智的領袖,在風雲變幻的高科技產業,更是如此。任天堂的成功完全是由其前任總裁、創始人的曾孫山內浦一手奠定。在遊戲機產業,山內浦是一個教父級人物。他特立獨行,個性鮮明,且固執而強悍,認準目標後絕不放棄,是一個卓越的鐵腕型領袖。他率領的任天堂軍團曾三次力挽狂瀾,將整個產業重新振興。

  山內浦早年在早稻田大學研讀法律。1949年,在父親突然去世時,他臨危受命,輟學接管家族企業,在22歲時就出任公司總裁,幾乎是日企歷史上最年輕的總裁。山內浦執掌任天堂的江山長達半個世紀之久,直到2002年卸任,他作為總裁的任期之長在全球大企業中是頗為罕見的。

  山內浦很早就顯現出卓越的領導才能。他接手時,任天堂千瘡百孔,瀕於倒閉。顯然,如不進行徹底的變革,企業將無法生存。敢於冒天下之大不韙的山內浦,首先堅決而果斷地解僱了保守怠惰的高工齡員工和家族成員,然後斥資引進先進技術,對產品進行大幅改良。這些大刀闊斧的改革讓任天堂絕地重生。

  1956年,在訪問了美國當時最大的紙牌公司後,山內浦茅塞頓開,意識到紙牌行業太過狹窄,必須進行多元擴張。因此,從上世紀60年代起,他主導了一系列多元化經營的嘗試。經過若干次失敗後,最終鎖定電子遊戲機領域,從而完成了企業從低端、低科技到高端、高科技的戰略轉型。同時,他開始將創新文化注入到公司基因中,組建了精幹高效的研發團隊。任天堂就此脫胎換骨,煥然一新,走上了騰飛之路。

  高瞻遠矚的山內浦不但徹底重塑了任天堂,而且他敏銳地意識到了建立商業生態系統的重要性,開始著手從兩方面打造以任天堂為核心的生態系統。在山內浦看來,在電子遊戲機行業,完善的營銷體系甚至比產品本身更重要。

  首先,山內浦全力組建了由日本50家主要玩具和遊戲批發商加入的銷售聯盟(Shoshinkai)。這個聯盟大力支持任天堂的產品,同時限制其競爭對手的進入,為任天堂在電子遊戲產業取得輝煌戰績起到了極其關鍵作用,至今仍然是任天堂在日本本土對抗競爭對手的最重要壁壘。

  其次,他很早就洞察到顧客需要的是好玩的遊戲,比起硬件,遊戲軟件在決定勝負時將起到更為關鍵的作用,因此獨立開發遠遠無法滿足需求。為此,他大膽摒棄行業慣例,很早就授權其他廠家開發遊戲,形成任天堂和遊戲軟件開發商的緊密戰略聯盟。

  其後,這一戰略聯盟擴展到電影、雜誌、書籍、電視節目、影像製品、玩具和家居產品等其他領域。任天堂知名主人公形象如超級瑪麗在這些媒介上大量出現,極大地提高了品牌的全球知名度。這個橫跨產業上下游的龐大企業生態系統對任天堂的成功極其重要,也是雄才大略的山內浦成功打造任天堂帝國的另一個重大戰略決策,體現出他超人的遠見卓識。

  深刻洞察用戶需求

  可能是因為任天堂出身於大眾消費品行業,和其他更具有高科技特徵的電子遊戲企業相比,它更加注重市場和用戶需求。這種對用戶需求的極度關注使得任天堂具備了其他偏重於技術的電子遊戲企業所缺乏的用戶洞察力。如大獲成功的掌上遊戲機遊戲小子,就是因為看到了成年顧客的隱性需求而迅速做出的反應,其一經推出即刻大行其道,連時任美國總統的老布什在參加重要的軍情會議都隨身攜帶。這款讓其他競爭產品黯然失色的遊戲機引發了索尼的羨慕嫉妒恨,並因此解僱了自家一批不得力的兵將。

  任天堂對用戶需求的深刻洞察還反映在它獨特的產品理念上。首先,它意識到顧客需要的是更多、更好玩的遊戲,而非更複雜昂貴的硬件。因此,它將軟件作為產品的戰略核心和獲利重點,並如蘋果一樣,堅持軟硬兼顧的經營哲學。任天堂一手包辦了自家60%的遊戲軟件,而微軟作為全球首屈一指的軟件霸主,自主開發的遊戲比例僅為30%,索尼就更少,還不到15%。這種重軟件、輕硬件及軟硬整合的產品策略,不但使得任天堂的利潤率遠超競爭對手,而且提供了更為優異的用戶體驗。

  其次,山內浦獨具慧眼地看到了家庭遊戲機的發展前景和普通用戶的真實需求,即輕鬆地享受遊戲的樂趣—用戶不需要一個複雜的多功能電腦式遊戲機,而只想要一個簡單易用的高科技玩具。因此,他把任天堂遊戲機定義為一個有趣的玩具而非一個能打遊戲的電腦。這個定位深刻地影響了任天堂的戰略。當其他廠商誇耀自己的遊戲機不但可以玩遊戲,而且還具有學習和其他多種功能時,山內浦反其道而行,公開宣稱任天堂遊戲機的唯一功能就是遊戲,從而把自己定義為一個玩具製造商,而非電腦商。所以,短小輕薄、簡單廉價和容易上手,成為其產品的開發理念。並且,任天堂的遊戲無一例外地體現出創意和輕鬆娛樂的精神,使得越來越多的非玩家走入任天堂的世界,體驗著遊戲的樂趣。

  Wii就是任天堂這一獨特產品理念的最佳體現。微軟及索尼一貫追求技術更為複雜高端的硬件。任天堂則基於對非核心用戶的深刻洞察,獨闢蹊徑,採用相對低端的硬件技術,在2006年推出了這款動作感應式遊戲機Wii。雖然專家們對Wii的惡評如潮,但用戶卻蜂擁而至,讓它得以迅速擊潰技術優越的Xbox 360和PlayStation3,成為第七代遊戲機中無可爭議的王者。Wii的成功秘訣很簡單,不以硬核玩家為主要市場,而提供適合全年齡段的休閒娛樂遊戲,強調簡易性和輕鬆性,而非技術性。迄今,Wii總計售出1億台,並定義了一個新產品類別,即體感遊戲。它贏得了遊戲機傳統天敵母親的青睞,使遊戲機重回千家萬戶的客廳,再次重振了被網絡遊戲打擊的視頻遊戲市場,並將其市場價值從2006年的300億美元提升到650億美元,成為一個在遊戲機產業不折不扣的傳奇。

  固執的經營理念,錯失重生契機

  一切事物都有兩面性,Wii的巨大成功徹底沖昏了任天堂的頭腦,直接造成了它今天的頹勢,真可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從2009年開始到今天,任天堂沒有新發佈一款強有力的主機,銷售業績連續5年穩定下滑。雖然在2013年,任天堂推出Wii U,以求重振雄風,但其市場表現不盡如人意。沉浸在常年勝利的眩暈中,任天堂完全沒有意識到遊戲機市場已發生了深刻的朝代變革,用戶需求和競爭態勢都已發生了根本的變化,而它仍然固步自封,錯誤地堅信過去的成功秘訣仍然可以在當今所向披靡。

  首先,智能移動平台的興起使得遊戲變得更為簡單而便宜,而且用戶可以不受時間和空間限制地體驗遊戲的快樂,這是傳統的遊戲機無法做到的。蘋果iPad的橫空出世,更讓遊戲主機顯得不但昂貴而複雜,而且有些古舊過時。可惜的是,任天堂的高管們繼續生活在幻境中,堅信主機遊戲的地位堅如磐石,拒絕變革。

  總裁岩田聰固執地認為智能設備與電子遊戲仍然涇渭分明,明確表示不會涉足智能設備遊戲,而希望利用智能平台將用戶引導去嘗試其主機遊戲。這種對行業發展前景的嚴重誤判導致任天堂直到2013年年底才正式開始關注智能平台,但似乎已是為時過晚。

  因為這種誤判,不但用戶正在遠離任天堂的世界,軟件開發商也漸行漸遠。任天堂過去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來源於它硬軟整合的戰略,通過將遊戲和遊戲機捆綁而在軟件上保持絕對的優勢。但時過境遷,當今的軟件開發商因為成本優勢更加傾向於更為開放的移動平台,而任天堂多年來對這些軟件開發商的強勢控制更讓他們去意堅決。

  另外,用戶早已不再滿足於傳統的遊戲內容和方式,社交功能成為遊戲玩家的最愛。但在這方面,任天堂始終沒有良好的表現,而其對手索尼卻藉著PlayStation3更為強大的社交功能,予以任天堂重創。Xbox 360 Kinect出現,也讓動作感應功能不再是任天堂的絕招。一個讓任天堂無法迴避的事實是,在當今的遊戲世界,越來越多的用戶熱衷於通過iPad及其他平台來參與具有社交功能的網絡遊戲,Wii U顯得蒼白無力。顯而易見的是,移動平台上的社交遊戲已成為任天堂的最大軟肋。儘管岩田聰對此曾有所反思,但因為步伐緩慢,恐怕大勢已去。

  轉型不易,前途渺茫

  任天堂,這個曾三次挽救全球電游產業的功臣,完全有可能成為史上最偉大的遊戲公司。可惜的是,自上世紀80年代開始的多年良好表現使其固步自封,漠視了移動平台遊戲迅速增長的事實。Newzoo預計,到2017年,全球遊戲市場規模將超過1000億美元,而移動遊戲將佔到35%或更多。主機遊戲和掌上遊戲的下降是大勢所趨,如今全球最大的遊戲公司已非任何一家老牌企業,而是騰訊。可見,傳統主機遊戲市場雖然三國鼎立,依然是刀光劍影,戰馬嘶鳴,但這已是漸行漸遠的舊夢。

  在這個新時代,任天堂必須要如同當年一樣,鳳凰涅,不但將其經營特權開放到移動平台,而且要把自身轉型為一個以互聯網及移動平台為支柱的遊戲企業。否則,不但復興無望,還很可能走向滅亡。但轉型並重生談何容易。不但手游迅速崛起,而且競爭激烈,任天堂就算進入,能否在其中安身立命還是一個很大的問號。更嚴峻的問題是,目前的任天堂缺乏強有力的領袖,這樣的轉型恐怕也只是一個永遠無法實現的美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2721

格林斯潘吐真言:美國股市瘋狂 經濟迷茫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2/4579754.html

格林斯潘吐真言:美國股市瘋狂 經濟迷茫

昨日晚間,美國公布了萬眾期待的 GDP數據——去年四季度實際GDP修正值年化環比+2.2%,高於預期的+2.0%。此外,第四季度商業投資增長4.8%,較初步數據1.9%大幅向上修正;政府開支減少1.8%。當然,並不是所有人都認同美國經濟的強勢複蘇,比如前美聯儲主席格林斯潘(Alan Greenspan)。

“等到加息之時,便可能是危機開始之日。”一改在任時委婉、打太極拳的措辭風格,當前已擺脫“主席”壓力的格林斯潘在接受CNBC電視專訪時坦城地表達了對美國的擔憂。他警告稱——美國經濟增長並不強勁,且看似蓬勃增長的就業人數也可能只是表面。

說起加息,市場都已經感受到它漸行漸近的步伐,主流觀點認為今年中期起的每一場FOMC會議都有可能宣布加息。然而,緣何格林斯潘對當前經濟狀況不甚樂觀?

“當前,美國生產率仍然疲軟,而生產率是市場經濟的命脈。生產率下降至上世紀70年代來低點,說明美國長期將是一個更小的經濟體。”他指出。

此外,他也重提了自己一貫堅持的觀點——由兩黨推動的福利政策(entitlements)對美國資本投資產生“擠出效應”(crowding-out effect),對生產率也造成致命打擊。

自1965年以來,隨著公共醫療計劃(Medicare)和醫療補助計劃(Medicaid)的實施,加上社會福利水平與通貨膨脹率掛鉤造成的社會保障項目支出大幅提高,美國出現了前所未有的、長達40年的社會福利支出暴漲,年均漲幅接近10%。格林斯潘曾在《動蕩的世界》一書中指出,這種過分慷慨舉措的不幸後果是,福利支出嚴重擠壓了私人儲蓄,擠出效應的比率幾乎達到1∶1。資本投資的減少導致生產率增速下降,且美國從國外大規模借債。

當被問及——是美聯儲長期的寬松政策造成了這一切嗎?

格老認為,幾乎所有的問題都可歸根於長期資本投資的缺乏。例如,公司多為回購股票,而不是進行更多的投資。之所以沒人想進行長期投資,是因為沒人知道以後究竟會發生什麽”。非金融機構的現金投資是幾年來的低點,有效需求十分疲軟,等同於大蕭條時期的最後階段。”格林斯潘解釋道,當前的全球降息潮都是財政的問題,單靠貨幣政策無法真正實現複蘇。

就美聯儲可能的“過失”,他認為聯儲應該為當前被高估的美股價格負責。“美聯儲是美股估值走高的主要推手,QE降低了長期利率,擴大了市盈率和市值。”

(圖片數據源於Zerohedge)

美國是否已經出現資產價格泡沫?“這要視局勢發展而定。當前權益資產溢價沒到危機水平,但一旦實際利率上升,風險溢價加上無風險利率才是股票的總回報率。”格林斯潘說。

據金融數據公司Factset近期預測,現在標普500指數公司2015年盈利增長預期僅為2.9%。

無獨有偶,耶魯大學金融學教授羅伯特·席勒(Robert Shiller)上周在接受CNBC采訪時稱,“美國利率過低導致股市估值過高, 我正考慮清空美國股票,並增加在歐洲的投資,歐洲現在要便宜的多。”他曾預言美國科技泡沫和房地產泡沫的破裂,並在2013年憑借“資產價格的實證分析”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

席勒稱,他提出的周期調整市盈率(cyclical adjusted P/E ratio)公式顯示,美國股市目前的整體估值已經和歷史頂峰2007年相當。歐洲股市估值只有美國的一半。

盡管加息將近,但十年到三十年的美國國債收益率反而逆勢下行。這是否是一種矛盾?

“不是,這只能表示經濟本身有多脆弱,當前包括葡萄牙等歐洲的國債利率遠低於美國。”格林斯潘指出。德國周三(2月25日)首次以-0.08%的負收益率售出了30億歐元的五年期國債,創紀錄新低。這意味著投資者為債券支付的錢超過其面值,相當於要為該債券支付利息,如果持有到期則必然會產生損失。

(圖中藍、紅曲線分別代表美國30年和10年期國債的收益率走勢)

格林斯潘是美國第十三任聯邦儲備委員會主席,任期跨越6屆美國總統。在他人生的巔峰時刻,他被稱為全球的“經濟沙皇”、“美元總統”,人們稱他為偉大的經濟學大師、預言家、魔術師……美國的一家媒體在1996年美國總統選舉時說道:“誰當美國總統都無所謂,只要讓格林斯潘當美聯儲主席就可以了。” 在其卸任之後,隨即爆發的次貸危機及2008年金融危機使格林斯潘走下神壇,各界指責其政策導致了資產泡沫,且未成功預測到2008年金融危機。

編輯:薛皎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