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愛與恨:資本市場中的恐懼,狂熱與迷信 衍生品定價研究

http://xueqiu.com/5094434048/24272910
關於金融的諸多理論框架的基本假設都建立在市場的從業人員是理性人,並且理性的行事這一基礎之上的。但是根據我們大多數人的經驗和感知,市場的從業人員(甚至可能是半數以上)並沒那麼專業,或者沒有完全的按照理性的方式行動。其實原因也很簡單,因為投資人也是人,人就會被情緒控制。在資本市場上,比較有代表性的三類情緒是恐懼,狂熱與迷信。

首先是恐懼。恐懼是一種情緒,是我們對市場現實的感知,往往不反映市場今後的走勢。我們的情緒會由於同一性質的事情反覆的發生而加劇。例如,市場在第一個月掉了四個點,很多人會覺得沒問題,調整;在第二個月又掉了八個點,會有一半的人認為下跌開始了,另一半認為抄底的機會來了;到了第三個月,市場又掉了十個點。幾乎八成的人都認為市場壞掉了,陷入了恐懼和悲傷。在市場連續一段時間遭受下跌之後,恐懼就凝固下來,變成深深的悲觀。人們不再談論股票,甚至不再看自己的賬戶,彷彿不願意談論一個曾經傷害你的人。

另外一種情緒,是狂熱。狂熱源於人樂觀的天性。樂觀使人減少對風險認知,勇於冒險。也正是這個原因,人能在高風險的進化過程中存活下來。但是樂觀也是一把雙刃劍,在上揚的牛市中,樂觀的情緒使人獲利豐厚,而獲利的經歷又加劇了人的樂觀情緒,樂觀轉為極度樂觀,並最終演變為狂熱,狂熱是一種無視任何風險的情緒。在狂熱的情緒影響下,人們忘記了下跌以及其他任何的市場交易機制,相信買入並持有就一定獲利,紛紛借入大筆的資金,買入大量的資產。狂熱比悲觀更加影響人的決策。有統計證明,人在狂熱的情況下對於任何信息都作出有利的解讀。狂熱讓人幾乎不可能有其他選擇的餘地,任何的風險都願意無條件的承受。

最後的一種情緒,是迷信。嚴格而言,這更像是一種態度,一種認知模式而不是一種情緒。最典型的迷信之一是相信技術分析。儘管很多統計結果和實踐證明技術分析無法跑贏市場,但市場上仍然有大量人相信通過技術分析可以獲得超額收益。另一種在中國更為常見的迷信是對風險收益相匹配的無視。表現出的具體形式是大量的人相信可以通過特別的「通道」或者「資源」獲得長期的低風險高收益(一般而言40%以上),並且對於年化10% - 15%的收益表示不屑,認為太低。

恐懼或者狂熱都在損害投資者的收益,無論是機構還是個人,無一例外。例如,1987年10月19日美國股票市場當日下跌了23%。在當時,絕大多數個人或者機構選擇了出售股票,購買債券,導致股票價格奇低,債券價格被推高,絕大多數人在恐懼和狂熱雙重作用下再次選擇了低賣高買。回顧這個歷史點,股票市場此後有了劇烈的反彈(2年內指數收復失地並再創新高),本來這是一個加倉獲利的好時機,但是大型機構由於選擇大幅降低資產配置中的股票配置並沒有抓住這一波反彈,而是直到90年代中期才恢復元氣。

對於恐懼或者狂熱的認知可以有利於我們控制情緒,做到理性的決策。低賣高買很容易理解,這就好像放棄一個背叛你的而又是你當初熱烈追求過的情人。但在資本市場上,熱烈的擁抱一個深深傷害過你的資產,在合適的時間,市場會更加熱烈的回報你的冷靜與勇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0398

軟腦集團創始人宋文洲:不要迷信天使投資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9751.html

投資,實際上是還不清的債

上世紀90年代初,我在日本北海道創業時,從來就沒去想找別人投資。很簡單,我賺不到錢,別人就不會投資,與其去向風險投資賣乖子,還不如向客戶獻慇勤,改進自己的產品和服務。客戶給我的錢我不用還,投資人給我的錢,我還不清。

等我賺到很多錢時,風險投資的人士就接踵而至了。不是我請他,而是他們請我,告訴我他們如何有人脈關係,如何能幫我擴大在東京乃至全日本的市場,如很能幫我及早上市等等。我沒有戰勝他們的誘惑,最終接受了兩家風險投資入股。

如今,我的公司已經在東京上市13年了,我怎麼回想也想不出他們為我做了什麼貢獻,只記得在上市後不久他們就全盤賣出股票,他們賺了幾十倍。而他們打入我賬戶的那筆錢,我從來都沒有用過。因為業務的良性發展,根本就不缺錢。這件事情讓我後悔不已,我失去了本來屬於我的很多原始股。但那時年輕,也沒有經驗,不知道資本操作和上市是怎麼回事,知道教訓了,也就算了。

其實,風險投資也不好做,因為像我這樣的例子在他們的投資案例中是極少的。他們的大部分投資都打了水漂,必須從我這裡找回平衡。

我有不少創業朋友,他們拿到投資人的錢就去買跑車,租好房,甚至花在女人身上。好一點的人會花在企業上,即便如此,終究錢來的容易,花起來也就不謹慎,好大喜功,忽視市場規律和客觀因素,不到幾年,就把投資人的錢燒得一乾二淨。

輕易投資和輕易接受投資,其結果往往是投資人和被投資人兩敗俱傷。投資人失去資金,被投資人失去事業。如果創業者真得要做好企業,立志成功的話,他會很自然地把投資人的錢,看做永遠還不清的貸款。他會謹慎地分析投資人能帶何種資金之外的好處,不允許蒼蠅投資人進來。他絕對不會把任何投資人都看做天使,因為這等於樓鳳們都說自己是良家,政治投機者都說自己抗日愛國一樣。

蒼蠅在臭肉上飛舞

據說薛蠻子的粉絲80%是殭屍的,這個年代,能有20%的真粉已實屬不易。但是,薛蠻子以及同類「導師們」對青年的影響卻是不爭的事實。我曾在一次論壇上見識過某「導師」,從一個在異國他鄉從實業裡滾打出來的企業家看來,那位「導師」思維嚴謹,談吐得當,但和在場的企業家相比,其發言流光水滑,宛若雞湯,毫無實質內容。導師更不敢和實業家們當場爭論,沒有實業感覺,更無擔當風險的魄力。

此類導師之所以如此在網上盛行,是因為他們很早就發現了網絡和網民們的缺點,是快速發展的時代造就了他們。那些渴望成功而又不願意腳踏實地創業的人,容易成為他們的粉絲,因為現實裡不存在這樣的「天使」和「導師」。我很不客氣地說,這些天使更像「臭肉上飛舞的蒼蠅」。

近年來畢業生就業糟糕的境況以及創業風潮,也引發打假對中國青年眼高手低,不務實等缺點的討論。這當然與我國教育系統裡的「君子動口不動手」,「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等傳統思想有關,但更與好吃懶做,卻不堪寂寞的人群有關。

「天使投資」這個說法本來源於美國的「angelcapital」,它通常是指親朋好友,尤其是家人們的支持。他幾乎沒有投資的意思,而大有奉獻和犧牲的成分。

也不知道中國人怎麼想的,一直把「資本」翻譯為投資。比如把venturecapital 說成是風險投資,把angelcapital 說成是天使投資。「資本」和「投資」完全是兩個概念,「資本」說的是一個存在,「投資」卻是說的一個行為。「天使資本」還有存在的邏輯,而「天使投資」本身就是邏輯矛盾,等於說「樓鳳是良家」,不能說百分之百是假的,但能斷定相信的人是100%的傻子。這樣說來,「天使投資人」本身就是不存在的偽概念。

這麼虛假的宣傳,這麼可笑的「天使」和「導師」能夠傳播得如此瘋狂,這絕對不能光責怪「天使」和「導師」們了,就像馬云被忽悠不能怪耍蛇人,文 革不能光怪毛澤 東一樣,被忽悠的人必須擔負應有的責任。

隨著中國經濟脫離異常發展,走上正常發展軌道,我們的社會,尤其是網絡社會更應該客觀地審視自身的缺點,不要讓自己成為被蒼蠅盯上的臭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4738

大數據(3):破除女多男少的迷信 笨發

http://notcomment.com/wp/4595

在談及大數據的威力之前,讓我們先退一步,了解一下一般數據分析的威力。

這裡舉一個熱們topic作為引子,以下是政府統計處的互動流計圖,非常簡單好用。

http://www.census2011.gov.hk/flash/dashboards/marital-status-db-202-tc/marital-status-db-202-tc.html

marriage

註:不包括外傭

 

按政府2011年的數據,20-49的人群(不包括外傭)中,從未結婚的男性有677154,比女性632761還要多。

那何解單身女性尋覓伴侶難度咁高?客觀原因有幾種

1. 男性可北上發展,變相女性的potential competitors可以係十倍計
2. 社會上女比男年紀大還不算主流
3. 經濟現象(生活成本高昂,變相要求男方收入不能太差)。

再有另一些主觀因素,如大家耳熟能詳的

1. 港男港女現象(互相要求過高)
2. 價值觀不一,對家庭婚姻的觀念不一致

一般的建議不外乎叫女性降低要求,唔好咁揀擇之類,

然而,透過一D客觀數據,我們能否找出再好的方法呢?

由以下這個連結,我們可以政府的rawdata自製一些統計報告。

http://itable.censtatd.gov.hk/UI/Report/Report.aspx?lang=zh-HK

筆者這裡選了2011年人口(不包括外傭),教育程度(最高只到學位課程),以及婚姻狀況,以及最重要的性別來看看。

如此,有趣的現象出來了。

擁有專上教育,從未結婚的女性有346,308

擁有專上教育,從未結婚的男性有304,342

而擁有學位課程而又從未結婚的男性只有192,816

精明的你,應該看到一點頭緒了吧。

是的,假設你是從未結婚的女性又擁有專上教育學歷的,在不做小三的大前題底下,最難讓妳覓得另一半的,可能是因為對學歷的要求!

人總會有一個怪現象,自己擁有的,便很容易by default的認為其他人都會有/或應該有。大專學歷早已是女多男少,然而這個事實許多時都被忽略了。

未婚女性只要對學歷的要求由專上提升至學位課程,符合中標資格的男子數劇減1/3(11萬+)了。

那解決的方法是不是又回到降低要求求其找個人嫁?

不是的,其實只是找一個人品外貌都啱妳心水,但學歷可能稍次的,然後婚後要求佢讀番個學位課程便OK了。

這總比要求佢無啦啦人格升呢,搵多一倍錢,外形大躍進來得更實際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9810

越迷信 竟然就能越快樂!

2013-11-18   TCW
 
 

 

有人說「散兵坑裡沒有無神論者」,也說航過全能岬(Cape Omni)或是任何把漁人跟汪洋大海隔開的海岬之外,沒有無神論者。根據美國勞工統計局指出,商業捕撈是目前美國最致命的工作,這行擁有最多的儀式跟禁忌文化。

迷信存在因為我們總想掌握些什麼

海上傳說有一長串得遵守的規則,像是:絕不要帶黑色行李箱或香蕉上漁船、不要在舵手室裡吹口哨,以免招來暴風雨;上下顛倒艙蓋,船隻也跟著會翻覆;想在週五的阿拉斯加捕蟹船隊上找到人影,祝你好運囉──這些頭髮灰白的海員絕不在週五離港。

「有次星期五我們離開城裡,到海上試航『巫師號』。」奇斯.寇本(Keith Colburn)告訴我,他是「帝王蟹巫師號」的船長跟船主。他只是想試試那艘船,應該無妨,只要不是真的打魚。但是另外一艘漁船的船舵卡死,差點失控撞上燃料槽。「完全是僥倖逃過,」他說:「現在我可以很肯定的跟你說,我會盡量避免週五出城。」至於船隊其他成員,「他們總是午夜十二點後過一分鐘出發。」

迷信儀式和各類禁忌之所以存在,是因為人類企圖想要掌控些什麼。我們相信「做或不做」某些事情,世界就會在你掌握之中。想避開天羅地網的陷阱,只須選對路線。

有三種熟悉迷信的主要方法,三者間可交互作用:

第一是透過相似律:某些行為或事件的象徵意味顯著。呼氣像風,所以吹口哨會招來暴風雨;上下顛倒的船艙蓋,代表上下顛倒的船隻。

第二是透過社會傳導。要不就是你觀察別人怎麼舉行儀式,要不就是別人教你該怎麼做。某個迷信要是對其他人有效,你不會想要開玩笑的,畢竟如果能從別人的錯誤中學習,為什麼要冒險自己犯錯呢?

最後,我們在單純的情況下累積各類迷信。

有時候我們不認為成功和自己的所作所為有關,反而把成功和環境中的某些因素聯想在一起,會想試著複製這些狀況。

「如果錄音機湊巧播某首歌時,我們正好抓到一大群鮭魚,不管這歌有多難聽,我們就會一直重複播放。」布萊得福德.馬森(Bradford Matsen)告訴我,某個早上他跟夥伴在阿拉斯加海域捕魚時,放著《律師、槍、現金》這首歌,他說:「我們遇上一群三十磅重的帝王鮭魚,個頭一致,像是同一個模子印出來的。我們不停收網,手都快斷了,接下來一整個禮拜,我們一直不斷重複放這首歌。」馬森說不只他會把漁獲量和音樂聯想在一起:「大家回港時會說,某個樂團在這次捕撈作業中表現真不賴。」

這類迷信稱為「錯覺關聯」(illusory correlation)──過分誇大兩件事情間的關係。真正的關聯性應該是由這四種狀況可能發生的相對頻率來決定,不是我們憑直覺就能算清楚的,但我們很容易只注意到「命中」的情況,就是那些有放歌又滿載而歸的日子,因此很可能高估了兩者之間的關聯。

一九八○年代,羅德島大學的約翰.伯吉(John Poggie)和李察.波納克(Richard Pollnac)訪問一百零八位漁民,請他們列出所有自己熟知的迷信,受試者同時也要告知每次出海的平均時程。

伯吉和波納克發現,航程時間越長的人,列出的迷信越多。在海上的每一天,你都離岸更遠,離危險更近。要是受傷或設備壞了,完全孤立無援,暴風來襲也讓人不再安全。面對各種壓力時,人會更加迷信,以求重新掌控全局。

迷信原因與三種心理過程有關

研究者認為,相信自己有能力向命運挑戰,有部分靠的是三步驟的心理過程: 首先,有些行為會導致特別差的結果,因為強調了已發生和差點發生事件之間的對比。

當你困在慢吞吞的結帳隊伍中感覺很差,尤其是你又才剛換過去,而不是本來就在那兒,你會想:「我剛剛還在比較快的那條隊伍啊。」

再來,比起正面情況,負面情況更容易激發想像力。一般而言,壞事對我們造成的傷害,遠比好事能幫助我的程度大(一條魚能讓人一天溫飽,一條河豚則會讓人失去一生),所以我們會對壞事保持警戒。

此外,事情不對勁的話我們就會想辦法去改變,演化下來,我們變得比較注意負面刺激。所以,你想換櫃檯結帳這個念頭會使得結帳速度變慢,比留在慢吞吞的隊伍裡的更糟,這想法在你腦中揮之不去。

最後,你越是去想某件事情,那件事情感覺就越有可能,這都是由於可得性法則的緣故。

總結這三步驟,大膽挑戰命運後的負面結果令人感覺更糟,也因此更引人注意,感覺更容易發生。(本文摘自第三章)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2732

迷信高配息率?當心買基金賠本金

2015-08-17  TCW

基金配息後,對投資人而言,到底是賺或賠?划不划算?這個問題,金管會已公開示警多次,近日終於出手,並責成投信投顧公會加強查核,要求統一以單利來計算配息率。

依現行規定,基金廣告上須列出年化配息率及報酬率,並說明計算方式,但長期以來,各家計算年化配息率的方式不盡相同,有的用複利、有的用單利計算,由業者「自由心證」,甚至採用對自己有利的公式,算出被高估的配息率。

金管會指示投信投顧公會,必須統一基金配息的計算公式,一律用單利計算;境外基金在台的總代理,也必須負責與境外基金協調清楚。

基金配息率計算方式混亂,金管會出手整頓,除衝擊到國內規模約兩兆元左右的固定收益型基金外,也間接提醒投資人一件事:過去你看到的配息率數字,可能是被美化過的,不代表真正的獲利。

亂象一:配息高反沒賺

投資越久,越多本金被挪用

「這樣讓市場更透明,大家都一樣,比較單純。」星展銀行消費金融處長孫可基觀察指出,目前國內基金的計息方式,確實標準不一,但不少業者為了讓配息看起來更優渥,會使用複利的計算方式,對投資人不盡公平,此後這種狀況將可獲得改善。

但事實上,除了單利、複利的問題外,基金的配息率計算方式,還有其他你想像不到的陷阱。

一般固定收益型商品的計息方式,可區分為兩種:一是配息值(金額)固定,一旦投資標的利率水準變動,配息值也隨之調整;另一種則是強調配息率,每月或每季按固定利率來計息,發放給投資人,不論哪一種,基本上都要加個但書:「配息可能來自於本金。」

這正是固定收益型商品最被詬病的一點,配息來自本金,代表該基金的投資獲利不佳,無法從資本利得配息給投資人,只好動用本金,對投資人來說,只是從左手換到右手。

也因為不少固定收益型產品的配息來自本金,多年來將資金停泊在高收益債基金的投資人,尤其該留意一件事:除非在過去投資期間,基金淨值大幅提高,本金有顯 著成長,否則在美國升息趨勢確立、債券價格將走低的情況下,配息水準若維持在一樣的高檔,代表未來可能有越來越多配息來自本金,與後來才相繼加入的投資人 相比,你將蒙受相對高的本金虧損。

瑞銀投信投資長張繼文舉例表示,往年標榜配息率八%以上的高收益債基金,隨處可見。近年來,市場利率往下走,導致債券型基金的利息收入越來越微薄。照理來說,今年才投入的投資人,以正常的市場水準來計息的話,配息率應只有六%左右。

只不過,業者為了持續吸引新進資金,仍會標榜八%配息率不變,這背後代表的是:投資越久、投入越多部位的人,會有越多本金被拿去配息給自己和其他新進投資人,倘若基金淨值未增加,長期投資人反而可能失去更多本金。

亂象二:各家各有算法

單月配息高竟美化成一年

不只如此,某些業者計算配息報酬率的取巧程度,可能不是投資人所能想像的,像是從淨值基準去動手腳、挑選最高配息率,來直接當成該年累計配息率。

張繼文以簡單數據舉例,假設某檔基金淨值十元,配息一元,照理來說,配息率應是一元除以十元,也就是一○%,但某些不肖業者,將扣掉配息後的九元當作分母、一元當分子來計算,如此一來,配息率就超過一一%。

另一種方式是,假設一檔基金淨值為一百元,一年當中有十一月均配息○?五元,配息率為○?五%;其中一個月因為收息較高,配了一元,配息率來到一%,有業者竟直接將一%年化,也就是一%直接乘以十二個月,對投資人宣稱「一年累計配息一二%」。

以上種種例子,皆足以說明,為何「高配息率」往往是裹著糖衣的毒藥,金管會不得不加以管制。

多少配息率算合理?

比定存利率高2倍須留意

先機亞太股票基金富盛產品暨行銷部副總經理劉振璋指出,投資固定型收益商品,不要只看配息率,更應留意對帳單列出的總報酬數字,也就是配息率加上資本利得(或利損),才能保障自己的權益。

這樣的提醒很實際。若列出規模前五大全球高收益債券型基金,細究後會發現,當中有一半左右,今年以來整體報酬率都是負值,顯見不是配息率多少,你就賺進多少。

若你手上基金是標榜配息率,想留意目前的配息率是否合理,孫可基提供一個參考標準:一檔基金的配息率若高於四%到五%,他就會提高警覺。「定存也不過一%、二%,三%就算很高了,一旦比定存高兩倍以上,我就會留意:怎麼操作的?怎麼計算的?是否配到本金?」

當然,配息率是否過高或過低,主要仍視投資組合而異。張繼文舉例說,假設某檔基金投資標的以美國投資級債券為主,配息率應當在三%到四%之間,若高出此數值太多,配息就極可能來自本金。因此,不要被「高配息」所迷惑,才不會到最後賺了配息,卻賠了本錢。

【延伸閱讀】配息率越高,報酬率不見得高—規模前5大全球高收益債基金

●聯博全球高收益債券基金

規模(億元):209.28

年化配息率:7.99%

今年來報酬率:-0.18%

●摩根環球高收益債券基金

規模(億元):64.87

年化配息率:7.00%

今年來報酬率:1.79%

●鋒裕基金-環球高收益

規模(億元):29.17

年化配息率:6.83%

今年來報酬率:0.14%

●PIMCO全球高收益債券基金

規模(億元):38.67

年化配息率:4.38%

今年來報酬率:2.23%

●NN(L)環球高收益基金

規模(億元):54.44

年化配息率:3.37%

今年來報酬率:-3.03%

*互相抵消後等於沒賺

註:報酬率統計至2015/8/6、基金規模以新台幣計價,統計至2015/6/30

資料來源:Morningstar、上述業者官網

整理:張舒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9962

台灣實戰》老牌公司拚網購,轉型三堂課 信義房屋、愛買大將告白:別再迷信衝流量

2015-09-28  TCW


全面瘋電商的同時,我們拜訪已在電子商務這條路上,摸索一陣子的傳統產業CEO。提出的問題只有一個:在這條路上,讓你最深刻的學習,是什麼?

當顧客上門率下降……愛買:別陷「不缺席焦慮」,什麼都輕輕沾一下

最認真學電商的歐吉桑.愛買營運長莊金龍:向小20歲新秀求教“臉皮厚一點,不然怎麼辦?”

燦坤前網銷暨行銷營運長陳顯立,力推我們拜訪量販通路愛買營運長莊金龍。「他是我看過最認真的歐吉桑,為了學電子商務,每天看一堆書,一見面就拚命問。」

五十八歲的莊金龍,外表確實是很傳產業,拍照時堅持要穿愛買的背心打廣告,背心、扣子規規矩矩的扣到最上面第一顆,採訪時會跟我們討論,在愛買買魚為什麼比較新鮮。

但下一刻,他拿起手機,秀出微信裡的大數據討論群組,裡面二百九十一位成員,來自阿里巴巴、騰訊和百度,讓他隨時掌握中國科技動態。他最近在看小米公司所 寫的《參與感》一書,這本書讓他對愛買經營臉書更有想法,比如說賣柚子,以前愛買都主打價錢很便宜,但現在他學會告訴消費者,這柚子是如何被挑出來的,才 能打動人。

三年前,他說服他的老闆和愛買董事會,帶領全公司三千人,建立電子商務平台「愛買線上購物」,如今,網購占愛買總銷售額五%,約貢獻十億元營收。今年更預期成長至10%。每天,他花超過六成時間,在這僅占銷售五%的事業上。

「我沒有其他的路了,」在將近三小時的採訪中,同一句話,他說了三次。這三年,他發現,受到網購市場擠壓,到愛買實體店消費的客人,從每個月到店兩次,變成每兩個月三次。

他想過兩條路。一個是進入社區開小店,「你要越接近消費者,越了解消費者,」但是,同業如全聯,店數成長逐年趨緩,再加上開小店需要物流投資,「我們基本上來不及了。」第二條路,就是做電子商務。

但眼前明擺著,PChome跟雅虎走在前面,產品項目是他的十倍以上。而且,放眼海外,還沒有一家實體零售賣場攻網路很成功,連沃爾瑪(Wal-Marl)都在跌跌撞撞。他怎麼敢走這條路?念企管出身,在賣場一待二十年,怎麼敢駕馭這個帶領三千位員工的轉型大計?

他回答:「策略就是要做選擇啊。」

他最早期也曾經陷入「不缺席的焦慮中」。什麼都先淺試,「在FB投一些廣告、Line出來也要去做貼圖,還要跟部落客合作,」但很快就發現,做了選擇後,「還是貴在執行。」因為員工會看,看領導者是不是真的下定決心要深入下去。

於是,這位營運長每週在公司辦研討會,找專家來教。他跟小他二十歲的電商新貴們請教,什麼是SEO(編按:關鍵字優化,增加網頁曝光度)、關鍵字怎樣下最好。「就請他們吃飯啊,」「臉皮厚一點,不然怎麼辦?」

每個月,他到PChome、雅虎和momo購物網,各別下單兩次。去momo買善存,他看到momo客戶服務的能力,「他(客服)一段時間就會跟你聯絡,」去買PChome,觀察其今年的送貨速度如何提升。

買多了,他再回頭看愛買,自己歸納出結論:不用怕商品數太少,因為「大家買衛生紙都那幾個品牌。」在民生消費品市場,愛買還是有優勢,甚至,他更決定要將自己定位成:專供生鮮商品的電商,為了強化服務,還大膽的開創,不滿意免退貨、包退款的服務。

這一路,當然跌跌撞撞,也會找錯人,他說,「人不對,就砍掉再來啊!」面臨怎麼給薪水的兩難,因為電商人才三級跳,薪水會比現有員工高,「你如果怕衝突,什麼事情都不用做了。」

自然,他也面臨新舊部門資源排擠整合的兩難。一個颱風天,面臨缺菜與缺水的狀況,他當機立斷,優先供貨給網路部門。這當然會引起抗議。甚至,傳統賣場員工 也會抱怨,為什麼跟廠商要廣告經費的時候要幫網路部門要?或是,要因應生鮮快遞送貨,去學新的包裝方武,還要支付消費者不滿意退貨時要承擔的逆物流費用。

這位領導者只是反覆回答:「我們沒有其他的路。「這個答案,讓員工動了起來。

莊金龍說,他最近在看《毛澤東傳》,很符合電商的邏輯: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他說,既然決定這條路,他就要選擇正面應戰,堅持到底,不能觀望。

採訪最終,莊金龍不忘興致勃勃的跟我說,他最新想開發的計畫:提供「定期購」服務,透過大數據分析消費者購買習慣和頻率,增加回購率。我們忍不住問他,身為專業經理人,歷經三年虧損,面臨這樣未知的新事業,他怎麼能一直興致盎然?

「我只有一百分的熱情,到底下(員工)可能三十分,那如果我是六十分的熱情,到下面就等於零了。」

他說,這是他這三年最大的學習。成事確實不易,但領導者的信仰越深,這條路走下去的可能才越大……。

當封手只做電商,業績卻翻倍漲……

麗嬰房:學敵人可以,但別把自己優勢全delete

出貨慢一度被列黑名.麗嬰房董事長王國城:“消費者不會管你是虛擬澴是實體,公司也不能分成兩派。”

台灣最大母嬰服飾通路麗嬰房董事長王國城,跟我們分享的教訓很深刻。

他們,也曾跟我們多數人相同。這場電商戰局中,總把太多時間,放敵人身上。

2006年,麗嬰房就投入電子商務,先在PChome上開台,2009年再加入雅虎商城,切入時間算是相當早。

網路這條路,一開始讓麗嬰房吃不少苦頭。實體通路週轉速度慢,兩天出一次貨就算快,但電商一天就要出兩次貨,早上九點前要把東西備齊等黑貓來收。麗嬰房跟不上速度,一度被列入PChome黑名單。

甚至,網路部門為吸引客人,必須拉寬產品線,「備貨量比實體高出五到七倍,」通路營運協理陳碧玉說。但龐大的庫存,又讓麗嬰房公司每年虧損一、兩百萬。

再者,還有價格衝突。一般消費者對網購的認知是要比實體便宜,不然就不會上門,但這樣做「實體就會跳腳,為什麼同樣一款商品,放在我店裡賣一百,你放上網變成八十?」陳碧玉說。

前三年,陳碧玉很痛苦,她跟王國城說:「再這樣下去,大家都要瘋了!」

這一路,麗嬰房面臨內部組織矛盾。但外在競爭者陸續崛起。例如做母嬰用品的純電商MallDJ親子購物網,沒有實體店面,不用管龐大庫存,從兩個人做起,每年營收卻不斷翻倍成長,營收破億。但同期間,麗嬰房在台灣營收成長數字僅有個位數。

他們發現,若要跟MallDJ這樣的純電商競爭,就須不斷擴編團隊。且網路打的是價格戰,「一般毛利率要抓到30%才能生存,他們(沒有實體通路的負擔與成本)可以砍到10%,正規公司怎麼拚?」

在這場一路挨打的戰爭中。直到2013年,王國城才發現,自己根本沒看清楚手上的武器:公司在台灣二百二十家實體門市的強項,剛好是競爭對手弱項。因為有店面,所以顧客可在「線上購物,線下體驗」。

「我把實體店面變Showroom(展示廳),提供『顧問式服務』,安裝、使用、維修專人協助,」陳碧玉說。這是純電商做不到的。

「過去大家會以為實體消費者是一個樣子,虛擬的消費者是另一個樣子,現在這個界線是被打破,消費者是游走在這兩者中間,」麗嬰房台灣區營運總經理吳勝良說:「你不能想說我是在賣商品,我們是在提供服務。」

「我們醒過來後才想通,一定要在現有血統下發展。我們商品、供應鏈管理本來就強,應在原來基礎上去做,」陳碧玉說。

去年,他們第三度轉型,讓實體與電商部門整合在一起,重新設計整個KPI(關鍵績效指標),讓兩邊從對立變成合作,互相分享資源與客戶資料。

這個決策,讓麗嬰房在台灣每年實體通路衰退二%到三%的趨勢下,能夠靠電商維持住成長。今年預估電商占麗嬰房營收約二%,換算約為兩億。

這堂課,是否有捷徑?如果再來一次,是否有更有效率的做法?王國城想了想:「很難!」「沒有這樣一步步走過,不會知道怎麼樣才是最適合我們的方武。」

慶幸的是,當別人還在摸索的同時,他們因為及時低頭好好檢視了自己,而先找到屬於自己的路。

當線上流量增加,成交率卻沒起色……

信義房屋:只衝流量錯很大,來人不等於來客

曾把流量當唯一KPI。信義房屋資訊長蔡祈岩:“搞清楚,高流量背後代表什麼意義。”

當我們還認為,網路是一場爭取流量的戰爭時,信義房屋副總經理劉元智和資訊長蔡祈岩,卻用他們十年的摸索發現,這其實是一場「理解人的戰役」。

十年前,信義推出「線上看房,線下成交」服務,如今,在實際看房人數中,有二五%來自線上,比實體廣告找客戶,省下三成開發成本。

他們回憶,信義房屋初期也跟所有人一樣,把線上看房流量做為網路部門主要的績效指標,大家都在想辦法衝流量,後來才發現,這不僅沒有提升成交率,無形之中,還增加線下的營運成本。

線上看房的邏輯是:到信義房屋的網站上搜尋物件,透過照片、文字描述進行評估,對物件有興趣者,直接透過線上預約專人,到現場進一步看房、甚至交易,把人流從線上導到線下,完成一套O2O流程。

當網站成為線下看房的前哨站,直觀上,流量越多,成交機率越大,但他們實際遇到的情況卻是:流量越來越高,成交率卻沒有提升。

「每個月有一萬個人上來,這代表什麼呢?(線上看房)說明書download(下載)一萬次,又代表什麼呢?」蔡祈岩說。高流量背後代表什麼意義,起初沒有人搞得清楚。

曾經,他們為了衝高流量和預約看屋數,在網路上推出「預約看屋送悠遊卡」活動,不料,一張兩百元的悠遊卡在短時間發完,循此活動看屋的客戶,前後成交率幾乎沒變化。

行銷預算花了,交易數卻不如預期,問題的癥結在於:這些人根本不是你瞄準的消費者。

網路流量,對電商部門來說,是最明顯的指標,它直觀、還可操控,花錢買廣告或創造話題就能取得。如果「很刻意要去追求,那這團隊可能就說,好,沒問題,就拿二十萬預算(去換流量),」蔡祈岩說。這是大多數企業初期跨入電商,最容易碰到的迷思。

誠實的問自己,到底想追求什麼後。信義房屋的網路策略,有了一百八十度大轉變。

他們決定不把流量當作電商部門唯一的KPI,也不再花錢操作流量,而是把線上看房服務做到位,物件照片品質、清晰度、三百六十度看屋情境、以及物件描述文字等,「資訊要盡量透明完整,」蔡祈岩說。

因為這是想看房子的人,最需要知道的事情。

原來,做電商拚到最後,無非就是一場心理戰爭,理解自己想追求什麼、理解什麼能真正打動這群消費者,如此而已。

文 莊雅茜、林俊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2314

航天任務中的迷信活動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14688

在美國宇航局的航天任務中,凡是有重要時刻,如在其他星球上登陸等,都會用瓶裝花生來迎接。這種儀式開始於20世紀60年代由美國宇航局噴氣推進實驗室(JPL)執行的被稱為“徘徊者”號的系列航天任務。圖中顯示:“好奇”號在火星上登陸之後拿出來的一瓶花生。 (南方周末資料圖/圖)

在美國和俄羅斯的航天機構中,許多儀式至今仍在繼續。多數儀式開始於20世紀60年代,可謂離奇古怪。在俄羅斯,航天員在發射之前要做很多事情,包括:接受牧師保佑、理發、在門上簽名和在公共汽車的輪胎上撒尿;在美國,航天員常常也要進行類似的活動,其中包括:玩撲克牌直到指揮官輸掉,成功的非載人發射要用豆類食品和玉米面包來祝賀,重大的登陸時刻要用瓶裝花生來迎接,等等。

“阿波羅13”號的一個氧氣罐發生爆炸,致使該飛船在太空之中處於困境。但是在1970年4月17日,“阿波羅13”號安全地返回地球。

這個事件震動了美國宇航局的高級領導們,局長詹姆斯·貝格斯對13這個數字非常害怕,從那以後美國幾乎所有的航天任務不再以13這個數字命名。

在人類努力進行太空探索的過程中,這僅僅是仍然存在的許多迷信觀念之一,這證明了一個火箭科學家並不一定是沒有信仰的人。

從拿出瓶裝花生到對著公共汽車輪胎撒尿,各種各樣的迷信活動和儀式存在於各個航天機構中。在進行航天發射和執行航天任務期間,不管是俄羅斯人還是美國人都會舉行一些儀式,這些儀式有的十分正常,有的非常奇怪,樣式繁多。

例如,對13這個數字的害怕被稱為“十三恐懼癥”,在某些參加航天飛行的人看來,這種恐懼癥可能是不尋常的,也是非理性的。但是,這種恐懼癥一直都存在。從1981年到2011年,航天飛行中的航天飛機采用了相當奇怪的編碼系統,其原因實際上也在於此。 

每次航天飛機任務的編碼都是以STS開頭,後面是任務序號,因此STS-1代表1981年4月12日的首次航天飛機任務,STS-2代表下一次任務,以此類推。然而,這樣的編碼方式持續到第9次任務的時候,第10次任務沒有被稱為STS-10,而是被叫做STS-41-B。

為什麽會這樣呢?因為第13次任務很快就要到來,在“阿波羅13”號事故之後,美國宇航局局長貝格斯不允許把航天任務稱為STS-13。相反,采用了一個新的編碼系統。在該系統中,第一個數字代表那一財年(第10次任務時指1984年),第二個數字代表發射地點,那個字母代表那一年計劃發射的順序。因此,舉例來說,STS-41-B表示此次航天任務是1984年從肯尼迪航天中心發射的,是那一年的首次發射。

1981年,羅伯特·克里平成為駕駛航天飛機的第一人。2006年5月26日,在得克薩斯州的休斯敦,克里平接受采訪時證實了貝格斯的這個怪癖,他解釋說:“我的朋友吉姆·貝格斯是美國宇航局的時任局長,他具有十三恐懼癥,他說.再也不會有‘阿波羅13號’或‘航天飛機13號’了,因此我們要拿出一個新的編碼系統。因此在那段時間里,我們就真的為航天飛機任務拿出了這套複雜的編碼系統。”

在俄羅斯,源自1960年代並一直延續到今天的另外一種迷信活動,跟從哈薩克斯坦發射升空的航天員有關。

1961年4月12日,據說前蘇聯的首位太空人尤里·加加林中途停下來,對著運送他到發射臺的公共汽車的輪胎撒尿。當然,這在當時是有其必要性的,現在的航天服配有尿抽吸裝置,不必這麽做了。

但是,每當從哈薩克斯坦的拜科努爾航天發射場進行發射時,男性航天員都要對著運送他們到發射臺的公共汽車的輪胎撒尿,正如多年前加加林所做的那樣,這在當今已經成為一個傳統。女性航天員不必這麽做,但是據了解她們都要把自己的尿液用小瓶帶來,潑到輪胎上。

此外,在發射之前,所有從哈薩克斯坦升空的航天員都要在加加林的留言簿上簽名,這個留言簿來自加加林在戈羅多克的舊辦公室,里面包含數百名從拜科努爾航天發射場升空的航天員們的簽名。

事實上,由於發射升空是任何航天任務的最危險環節,許多當今的儀式都是在火箭發射前的短暫時段舉行的。

例如,當美國航天員還從美國本土發射升空的時候,在發射當天的早上他們的早餐都吃牛排和炒雞蛋。在加加林成為太空人幾周之後,美國首位太空人艾倫·謝潑德在1961年5月5日進行太空飛行之前,吃的是同樣的早餐。幾年之後,美國本土的發射重新開始之時,很可能會重新看到這種早餐儀式。

開始於20世紀60年代的另外一種迷信觀念也跟食品有關,但這次是花生。

2012年當“好奇”號探測器在火星著陸後,一些觀察員發現,幾張辦公桌上突然出現了瓶裝花生,他們當時也許會感到驚訝。原因是,對於航天任務來講,花生被當作幸運的符咒。

這種儀式開始於20世紀60年代由美國宇航局噴氣推進實驗室(JPL)執行的被稱為“徘徊者”號的系列航天任務。這些航天任務的目的是環繞月球飛行,並為月球拍照,但是最初的六次任務不是在發射期間失敗了,就是在軌道上失敗了。第七次任務終於成功了,這時恰巧有人將花生帶到了任務控制臺。自從那時以後,由噴氣推進實驗室實施的發射和登陸,都會將帶有任務名稱的瓶裝花生帶到辦公桌和控制臺上。

再回到俄羅斯,那里有一些一直持續當今的儀式。

1960年10月24日,R-16號導彈爆炸;1963年的同一天,R-9導彈爆炸。此後,俄羅斯的任何發射都不再定於10月24日進行。第一次爆炸事故通常被稱為“涅德林災難”,當導彈在發射臺發生爆炸時,有一百多人遇難。

在俄羅斯的載人發射前夕,禁止機組人員觀看火車在發射之前48小時運送火箭到發射臺,相反,機組人員必須要理發。

在發射升空前一天,由一位東正教牧師通過向航天員們噴灑聖水為他們祝福。在發射前一天晚上,機組人員聚集在一起觀看1969年的影片《沙漠白日》,這是一部由美國西部電影改制的影片。在發射當天,他們要在啟程去發射臺之前啜飲香檳,而且要在自己居住的賓館房間門上簽名。

由指揮官選擇一件“驅邪物”——通常是一種可愛的玩具,在發射之時掛在“聯盟”號的飛行艙中。當“驅邪物”在電視攝像機屏幕上飄起來的時候,地面團隊就知道機組人員處於地球軌道上了。

對於發射,美國宇航局也有相當多的傳統。當然,由於目前發射不在美國本土進行,這些傳統活動也有一段時間沒有舉行了,但是人們可以想象,到本世紀晚些時候發射重新開始之時,這些傳統活動很可能會再度開始。

其中一個比較離奇的儀式是,在開往發射臺的途中,機組人員要停下來,玩五張牌遊戲,他們要一直玩下去,直到指揮官輸掉為止。早在1998時,前美國宇航局航天員溫斯頓·斯科特曾經告訴《芝加哥論壇報》的記者:“我們每次都要玩五張牌遊戲,我不知道為什麽,而且我也不知道誰會清楚這到底是為什麽。”

另外一個同樣奇怪的時刻是,在發射前的那頓早餐上,會有一個完全冰凍的蛋糕呈現在機組人員面前,但是這個蛋糕不能吃,只是放在那里,用機組人員的航天任務徽章圖案做裝飾。斯科特先生說:“當然,我們不吃那個蛋糕。我想蛋糕擺放在那里就是為了舉行某種儀式,我認為最初的時候那個首先得到蛋糕的人沒有將其吃掉,因此我們現在也不能吃。”

發射之後,團隊成員及參與嘉賓會聚在一起吃一頓豆類食品和玉米面包,這個傳統開始於1981年4月12日的航天飛機首次發射之後,自從那時起每次發射都會將這樣的傳統繼續下去。

另外一個發射之後的傳統是,在發射之後都要把團隊中新手的領帶剪斷。在飛行員進行首次單獨飛行之後,普遍都這麽做,美國宇航局也是這樣。

在俄美兩國的航天機構,實際上在全世界其他的航天機構中,其中的某些儀式似乎根本不會消失。

考慮到這個行業的性質、壓力和危險性,隨著時間的推移,采取這種幸運符咒式的儀式或許就不太令人感到奇怪了。

有誰知道未來將會舉行什麽樣的儀式呢?或許,首批踏上火星的人們將在離開地球之前速戰速決地玩一把撲克牌遊戲!

胡德良譯自英國《每日郵報》網站http://www.dailymail.co.uk/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2342

“前些年求升遷,近幾年求穩定” “迷信”官員迷什麽、信什麽?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17181

“說官員迷信,不如說他們迷戀權力,與正統的宗教信仰無關。”(東方IC/圖)

“謝清純每到所謂的觀音生日,他必一天吃齋。到後來,每天出行都要算一卦,看看往什麽方向走吉利。”

有學者調查顯示,“76.53%的領導幹部和公務員不相信迷信現象,23.47%的領導幹部和公務員程度不同地存在一些模糊認識或迷信行為。”

“說官員迷信,不如說他們迷戀權力,與正統的宗教信仰無關。”

2016年1月以來,中紀委通報多名官員組織或參加迷信活動。

國家行政學院教授程萍近期一個調查報告顯示,“本次調查中有76.53%的領導幹部和公務員不相信迷信現象,23.47%的領導幹部和公務員程度不同地存在一些模糊認識或迷信行為。”

講迷信、信風水,在中國官員群體中已不再是個別人的問題。

官員迷信將以違紀論處

“自從信佛後,只看佛書,每年必到四大佛教名山拜一遍,每到所謂的觀音‘生日’,他必一天吃齋,甚至到後來,每天出行都要算一卦,看看往什麽方向走‘吉利’。”2016年4月28日,《中國紀檢監察報》報道已落馬的湖南省株洲市原市委常委、政法委書記謝清純時稱。

謝清純的這種迷信程度,被紀檢監察部門認為是“簡直到了令人發指的地步”。

與謝清純有相同“愛好”的官員,還大有人在。4月21日,中紀委通報,中央臺灣工作辦公室原副主任、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原副主任龔清概被“雙開”,中間就提到龔清概“搞迷信活動”。4月18日落馬的廣東省政府原黨組成員、副省長劉誌庚被通報,同樣存在“長期搞迷信活動”。

南方周末記者統計發現,2016年以來中紀委通報的存在參與迷信活動的落馬官員還有太原市陽曲縣委原書記呂榮、遼寧省營口市人大常委會原副主任李思福、廈門市人民政府副市長李棟梁、武漢鋼鐵(集團)公司原黨委書記鄧崎琳等人。

新修改的《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明確規定:組織迷信活動的,給予撤銷黨內職務或者留黨察看處分;情節嚴重的,給予開除黨籍處分。參加迷信活動,造成不良影響的,給予警告或者嚴重警告處分;情節較重的,給予撤銷黨內職務或者留黨察看處分;情節嚴重的,給予開除黨籍處分。

過去,“組織、參加迷信活動”並未被列入違反政治紀律的行為之中,但這類官員並不少。

2013年,紀委調查組對江西省安遠縣原縣委書記鄺光華采取強制措施後,依程序檢查其隨身物品時,竟發現其身上“求神避邪”的符、錢類東西有六七樣之多。

2013年7月8日,原鐵道部部長、黨組書記劉誌軍受賄、濫用職權案一審宣判,劉誌軍被判處死刑,緩期二年執行。根據檢方的起訴書,劉誌軍長期在家燒香拜佛,還在辦公室里布置了“靠山石”。一些項目的開工竣工,劉誌軍都會請“大師”來選擇黃道吉日。

原四川省委副書記李春城,2014年4月29日被“雙開”。在中紀委的通報中,就有“濫用職權進行封建迷信活動,造成國家財政資金巨額損失”的表述。

南方周末2014年5月曾報道,李春城落馬之後,青城山一位姓高的風水師因牽涉李案,也被調查。李春城還與一位名叫曹永正的“大師”交往密切。

2014年5月被紀委立案調查的廣東河源市原科技局局長黃翀胤迷信風水,分別在河源市連平縣陂頭鎮、惠州市博羅縣大壩鎮建造風水屋以及河源市區長鴻花園的居所專門設一間風水室,以求官運亨通。

2015年11月落馬的寧夏回族自治區政府原黨組成員、副主席白雪山主政吳中市期間,擔心影響風水,在吳中市政府大樓及其配套工程建設中,經常檢查工地、改動圖紙。其中,廣場的噴泉至少改建過3次。每次噴泉剛剛建成噴水,他都說很好。而後沒過幾天,他就要求拆了重建。

部分官員“基本科學素質” 偏低

各種關於官員迷信的信息,在官員們落馬前一般在坊間流傳。

湖北省一位廳級官員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就他觀察,“官員迷信現象似乎並不普遍,都是經過媒體報道才知道一些官員信迷信。迷信是比較隱私的一件事,一般情況下彼此不會講。”

山西一名地級市市委書記曾向南方周末記者介紹,因交通需要,該市市委門前的路由過去的雙向行駛改為了單向行駛。有官員私下向他建議,其前兩任市委書記都當了省委常委,他接任後改路破壞了風水,最好把路改回雙向。

他說,他並不信,但有些官員信。那麽,到底有多少官員迷信呢?

2007年,國家行政學院教授程萍曾發布“中國縣處級公務員科學素養調查報告”,稱“過半縣處級官員都相信迷信”,曾引發社會強烈反響。

程萍當時以東中西部地區的17個省、直轄市、自治區和副省級城市的900名縣處級官員為樣本,得出結論:52.4%的縣處級官員相信求簽、相面、星座預測和周公解夢4種迷信的做法。

2014年10至11月,長期關註官員迷信現象的程萍重新做了一次針對官員科學素養問題的調查研究,發現官員迷信的現象比前幾年“有一些好轉”。

在這個題為《“十三五”領導幹部和公務員科學素質發展規劃研究》的調研報告中,程萍透露這次調查的樣本是300名廳處級官員,調查方式是問卷調查,最後288人提交了調查問卷,277份問卷有效,其中廳級公務員占73.29%;縣處級占20.94%。

“結果顯示,76.53%的領導幹部和公務員不相信迷信現象,23.47%的領導幹部和公務員程度不同地存在一些模糊認識或迷信行為。”程萍在調查報告中稱,2006年縣處級公務員不相信迷信現象的只有47.6%,這一次比例提高了28.93個百分點。

那麽,迷信的官員信的是哪些呢?

程萍的調查發現,“我國領導幹部和公務員自稱相信‘相面’的人數比例為第一,占12.63%;相信‘求簽’的人數比例居第二,為7.58%;相信‘星座預測’的人數比例第三,為6.14%;相信‘周公解夢’的人數比例為第四,占5.05%;相信‘電腦算命’的為1.80%。”

報告中的另一項數據顯示,“我國領導幹部和公務員‘具備基本科學素質’的人數比例僅為16.97%”。值得註意的是,這份研究報告的300名樣本官員中,95.3%的人具有大學本科及以上學歷,具有碩士研究生學歷的就占到了40.07%。

程萍和官員打交道的機會不少。她告訴南方周末記者,“有時候和官員們一起開會,期間會組織一些考察,有些官員知道我是做這個研究的,會避開我,要到寺廟里去拜上幾拜。”

貪汙腐敗和迷信有因果關系

迷信,在每個官員那里都有不同的訴求。

2014年11月,福建省龍巖市旅遊局原副局長範甲榮因涉嫌貪汙受賄幾百萬元,剛被組織調查時卻大聲嘆息:“在寺廟求簽說我有一個坎,果不其然!”

臨汾市紀委處級官員汪俊向南方周末記者介紹,臨汾市原文物局局長常引根在“雙規”期間還要算日子、講風水,在特殊的日子拒絕接受紀委談話,“他信風水,陰歷初一、十五就不配合問話。他說,‘這幾天我什麽都不會說,過了這幾天我什麽都說。”

一位長期在中部某省會城市活動的“風水大師”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官員向他討求風水的現象非常普遍,他的客戶中有20%左右是各色官員。

“大師”介紹,曾有一位官員因挑選別墅房有求於他,“大師”在實地“勘測”時,發現官員挑選的別墅門前,一個尚未安裝的指示牌橫放在地上。“大師”認為這是不好的兆頭,勸這位官員不要購買這套別墅。於是,這位官員購買了另一套本來沒看中的別墅。

采訪時,“大師”反複強調,“我認為風水並不是迷信。”這位“大師”還自稱他是眾多政府、企業的風水、用人甄別、事件決策顧問。

南京玄奘寺方丈釋傳真曾對南方周末記者透露,他與多名已經落馬的南京官員都打過交道。南京一名副市長的女兒結婚,就是找他選的日子。

“大師”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官員相信風水由來已久,只不過“這幾年多了些”,需求也有所變化,“前些年是求升遷,近年是求穩定”。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廉潔研究與教育中心主任任建明認為,“高壓反腐讓腐敗官員有種恐懼感,不知道紀委掌不掌握他的材料。”

在程萍看來,貪汙腐敗和迷信有因果關系。“對腐敗官員來說,由於國家打擊力度不斷加大,安全就成了他們在獲得非法物質利益時的另一個主要訴求。腐敗官員有很強的僥幸心理,也就有很強的迷信動機,希望神秘力量能為自己所用,使自己逃脫懲處。”

“說官員迷信, 不如說他們迷戀權力”

2015年9月接受調查的遼寧省撫順市原市長欒慶偉,曾寫自悔書對迷信“大師”進行自我反省。

遼寧省紀委向媒體透露,2007年開始,欒慶偉見過的幾個“大師”都說他的命很好,一生官運亨通。2015年開始,欒慶偉聽到調查他的傳言,在接受調查前幾天還和一個著名的“大師”見面。“大師”告訴他:“有驚無險,沒有任何問題。”分手後,“大師”還發信息告訴他:“確實沒有問題,不是為了安慰你才這麽說的。”

落馬後,欒慶偉在悔過書中寫道:“難道這叫真的沒有任何問題嗎?這叫真的有驚無險嗎?現在看來,搞封建迷信,相信大師是何等愚蠢!”

“迷信,就是傻子遇到騙子的結果。”欒慶偉說。

2013年10月底,河北省大名縣原縣委書記邊飛被調查。清點隨身物品時,3個小紅布包引起了審查人員的註意。拆開紅布包,里面是畫著符咒的黃紙,仔細辨認,依稀認出“蒲誌安永久絕敗”“保佑邊飛化惡呈祥”等字句。

《中國紀檢監察報》曾報道,蒲誌安曾任永年縣工業園區管委會主任,曾4次送給邊飛4張銀行卡,共計45萬元。2011年底,蒲誌安因其他違紀問題被調查。邊飛擔心被牽連出來,便找“高人”給他念咒畫符保佑。

任建明認為,很多官員迷信的動機是預測升遷,由於人事信息敏感,組織紀律要求又很高,這些官員求助於八卦、鬼神的動機就很大。

任建明的判斷,與太原龍泉寺住持恒峰接近。恒峰向南方周末記者分析,“一些官員迷信,反映了官場上的不確定性。”

程萍在與官員打交道的過程中也發現,“在有些地方和部門,權錢交易使得正氣受到壓抑,一些官員痛感不能把握自己的前途。‘幹得好,不如吹得好’等官場潛規則暗地起作用。一些官員產生沈重的迷茫感,把升遷希望寄托在鬼神身上。”

“說官員迷信,不如說他們迷戀權力,與正統的宗教信仰無關。”恒峰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7279

不能迷信進口貨 上半年菲律賓香蕉、英國棕蟹均有抽檢不合格

如果你想進口的話,那麽在深圳口岸等待的時間可能是最少的了。

7月20日,深圳檢驗檢疫局副局長曲海峰在“2016年上半年深圳口岸進出口產品質量安全工作”發布會上表示,深圳口岸的執法效率提高了25%,貨物檢驗速度提升了10%。

不過,與此同時,入境貨物的不合格率也在較大幅度地上升。

智慧口岸推動通關提速

曲海峰告訴第一財經記者:“經過我們的流程監控與時長測算,近三年來深圳口岸出入境貨物平均檢驗檢疫放行時長逐年縮減,目前深圳口岸檢驗檢疫放行時長在全國主要沿海口岸為最短。”

根據深圳檢驗檢疫局網站的信息,最近三年來深圳口岸出入境貨物平均檢驗檢疫放行時長累計提速53.77%。2015年1月至2016年3月,深圳口岸進口貨物從報檢到完成所有查驗、抽樣、檢測、簽證工作,平均僅需2.06天。

通關速度大大縮短的背後是深圳智慧口岸建設的不斷開花結果。近年來,重點建設的智慧衛生檢疫、葡萄酒溯源、國檢大數據等8大系統陸續投入使用。

此前,深圳檢驗檢疫局局長趙振拴表示,面對深圳檢驗檢疫業務量大、貿易方式多、安全與便利關系統籌難度大的壓力,依靠傳統的方法與手段已難以為繼,必須依靠先進的信息化技術手段突破檢驗檢疫改革發展中的瓶頸。

他說:“近年來深圳局每年投入3000多萬元用於智慧口岸通關設施設備建設,已經在系統內鋪設了200多公里的千兆光纖線路,搭建了信息網絡、安全管理、運維管理、雲計算服務等四大基礎設施支撐平臺。”

值得註意的是,大米和水果在深圳口岸的通關速度提速尤其快,累計分別提速56.48%和66.52%。

入境貨物不合格率上升

今年上半年,深圳進口食品實現逆勢增長,深圳口岸檢驗檢疫進口食品4萬批次,貨值24.1億美元,同比分別增長16.3%和14.6%。其中,大米和水果進口量均居全國第一位。

不過,曲海峰說:“傳統的觀念要改改了,外國的東西不一定是好的。”他所指的是深圳口岸入境貨物不合格率正在明顯上升。

今年上半年,深圳出入境檢驗檢疫局共檢測入境不合格貨物26938批,涉及貨值32.6億美元,貨值不合格率為26.57%,同比上升超過17個百分點。其中,食品和農產品的質量堪憂。

曲海峰說,進口飲料和零食等多次檢出微生物指標不合格,從印度尼西亞進口的斑琴蝦蛄和英國棕蟹中檢出鉻超標,多次從泰國斑節對蝦中檢出傳染性皮下及造血組織壞死病,從進口的糧谷、水果中檢出的疫情種次增長。

他以香蕉為例:今年上半年,一批重34.78噸、貨值3.3萬美元的菲律賓香蕉經深圳鹽田港入境。經實驗室檢測結果顯示,該批香蕉中多菌靈含量0.199mg/kg,超過我國《食品中農藥最大殘留限量標準》要求。

多菌靈是一種廣譜性殺菌劑,經口中毒後,會導致頭昏、惡心和嘔吐等癥狀。按照規定,我國香蕉中多菌靈最大殘留限量為0.1mg/kg。

為什麽進口貨物的不合格率明顯上升呢?

曲海峰解釋:“我國檢驗檢疫標準正在逐漸規範化,我們也在更加有效地去落實檢驗的監管。另外,過去我們認為不是特別關系國計民生的產品,比如說服裝和水果等,現在監管得也更加嚴格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6112

減肥靠健康食品?醫師:不可能! 迷信瘦身效果 過量或常吃反而有害

2016-08-08  TWM

夏季衣服穿得少,很多人都「想瘦」,市面上出現多種與體態有關的保健食品; 但醫師呼籲,減肥不是吃什麼就能減,得從生活作息改起才有效。

前職棒球員陳致遠的太太林秀琴,日前出席代言新品發表會時透露,三個月內減重十二公斤,讓她所代言的產品在通路熱銷,成為網友討論的焦點。

夏季是減肥旺季,「吃什麼保健食品可以減肥」成為熱門話題。不過,在食品藥物管理署規範下,俗稱的「保健食品」應該叫作「健康食品」。依衛福部規定,健康食品能夠標示、宣稱的功能只有十三種,而減肥並不在其中。「民眾在市面上理應看不到減肥的健康食品。」食藥署食品組科長周珮如說。

沒錯,走進康是美、屈臣氏等通路或各大網路購物網站,都看不到「減肥」產品,但卻看得到「擊退體脂肪」、「迎接小一號的自己」、「超纖狂爆登場」、「窈窕天后」等字眼,容易讓消費者與減肥聯想在一起。

食品強調可瘦身 太誇大

這些產品,到底減肥效果如何?專業醫師話說得直接,中華民國肥胖研究學會理事蕭敦仁說「效益不大」;台東醫院院長祝年豐說:「說不上治療」,認定沒有減肥效果;台安醫院減肥門診醫師林毅欣則說,「高纖、促進排便有可能,但局部瘦身、養顏美容就有點誇大。」主管機關又怎麼看?周珮如說,減肥藥目前全世界都只有一、兩種,何況是食品?「減肥不可能靠食品!」臨床上,達到減肥效果的機能有三種,抑制食慾、減少吸收和促進代謝。蕭敦仁說,若產品無上述功能,與減肥根本沾不到邊;如果有上述功能,還要進一步檢視三大問題,看產品的有效性、安全性和經濟性又是如何。

「有效性」的部分,包括療程結束平均能減多少公斤?多少人能順利完成療程?以及一年、三年、五年後,體重是否還維持住,沒有增加?

蕭敦仁解釋,療程到底多久,民眾一定要知道,否則遙遙無期,而且是要平均值,表示不是個案;再者,若實驗過程中有很多人離開,剩下來的數據就不夠有意義。

許多產品標榜動物實驗效果,對此,蕭敦仁來個神回覆說:「人跟老鼠的飲食習慣一樣嗎?」動物實驗結果直接等於人體上的結果,是「很大的問號」。

接下來要看是否安全,過程中參與的人是否有副作用?最後是「經濟性」,曾有研究證明使用甲殼素一年後可多減一公斤,但所費不貲,一年要一萬二千元,相較於坊間擁有專業證照的減肥診所,一公斤約一、二千元,差別甚巨。

勿買成分含「瀉藥」產品

至於是否可以看成分來挑選產品?蕭敦仁說,成分差異性太大,且一般消費者也看不懂;不過他呼籲民眾,不要買成分中有番瀉葉的產品,因為這是「瀉藥」,雖然少量添加合法,但因排便變好,體重跟著減輕,是減肥的「假象」,在減肥醫師眼中,這是「不道德的行為」。

民眾瘋美形、窈窕等健康食品,祝年豐分析,大家把減肥當作一般行為來處理,但實際上肥胖應當作疾病來看待,因肥胖所帶來的三高(高血壓、高血糖及高血脂)、糖尿病等慢性疾病不容輕忽。

他也警告,這些健康食品短期吃無所謂,但如果長期或是超過劑量就有害。門診常遇到二、三十歲的女生吃了兩、三個月的產品,結果全身無力、疲倦,影響身體的新陳代謝。面對這些健康食品,林毅欣更是無奈地說,民眾以為貴的東西就是好的,不覺得醫生講的才是對的。

至於專業減肥醫師的忠告是什麼?幾乎每位醫師都強調,減肥不是單靠健康食品、代餐或藥物,就可達成目的,想要真正減肥,還是得從飲食習慣、運動等日常作息著手,才能保持健康的體態。

選擇「想瘦」產品

先問這幾個問題

有效性

療程結束平均減少幾公斤?

多少人完成療程?

1年、3年、5年後,多少人維持成果?

安全性

實驗過程中有無副作用或不舒服?

經濟性

平均減1公斤花多少錢?

撰文 / 林思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947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