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柯達 諾基亞 格力,都曾落後,結局迥異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d66b010102dwza.html

柯達的沒落,令人歔欷不已。

而諾基亞也為自己曾經的自大和固步自封,付出慘重的代價。

諾基亞,曾經準確的定位,讓自己坐上了通訊手機老大的位子,回顧20年前的諾基亞,是一場賭博,也是一個選擇,賣掉電纜業務,賣掉當時在歐洲都舉足輕重的電視業務,專供通信業務,不得不說是一個賭博,也不得不說,當時的領導人具有前瞻性。

但是,20年後,當蘋果推出iphone時,諾基亞的評價是:一個不懂手機的公司推出的產品,不足為據。

可惜,時代在變,與其說是蘋果打敗了諾基亞,不如說,諾基亞敗給了移動互聯網。

這是對手機這一產品屬性的定位已經於10年前乃至5年前發生了巨大變化。

同理,當初柯達造出第一台數碼相機時,也是將其束置高閣,當時的原因之一就是利潤率不夠,也有一個原因就是當初的配套不足以普及數碼產品,有幾個領導人有魄力扔掉自己盈利的大頭而專攻前途不明的產品?

只有家族公司,只有企業創始人,具有這種膽識和魄力,以及勇往無前的能力,他們不懼其他股東以及董事會的指手畫腳。

 

同樣,3、4年前開始,當海信、美的們宣傳變頻空調時,格力還是沉迷於定頻空調,可是,幾年過去了, 格力依然追了上來,重新奪取行業龍頭。

個人認為,不是格力太優秀,而是行業屬性不同而已,產品的耐用性救了格力。

 

自己專業就是機械製造業,記得大學入學時,看得宣傳資料,很多都是80年代乃至60年代的音像資料,實習時,很多設備都是70~80乃至更加久遠的設備。

畢業後,到很多企業去看,比如他們的壓力機還是傳統而古老的開式曲柄壓力機。看看中國有多少機床廠,還是靠這些傳統的壓力機依然可以獲得滋潤,有多少老闆們依然靠這些老傢伙掘取第一桶金。

自己的重點是說,我還是傾向於選擇產品的核心部件是塑料件或者金屬件的產品。

產品核心屬性是金屬或者塑料的行業,一半具有幾個屬性(可能為優勢,也可能為劣勢):

1、重資產行業;

2、產品使用壽命長;

3、產品更新慢;

4、科技發展為其錦上添花而不是雪上加霜;

這一些,在家用電器上面表現明顯,比如洗衣機、冰箱、油煙機、熱水器、空調是典型代表。

在工業領域就更多了,比如壓力機、車床、CNC等等,可能至少10年的壽命期。

反過來看手機,5年前,幾人聽說過小米手機、oppo手機、魅族手機?5年前,海爾手機、tcl、夏新、步步高等,多半早已明日黃花了吧?

金屬是產品核心,還有一件好處。就是科技的發展必將帶來成本的降低。比如,冷卻管銅的可以改為鋁的,不鏽鋼的可以改為不鏽鐵的,同理,工藝的提升可以帶來厚度的減少,科技的發展可能帶來塑料或者塑化零件代替金屬零件等等。

 

耐用性產品的屬性,最終將使消費者回歸屬性,產品質量敏感性替代價格敏感性成為首要因素。比如,誰也不希望今天買了一台冰箱,後年廠家推出了一種鑲嵌3D電視的, 你就把冰箱換掉,但是,手機,你卻可能一年後就更換了。

耐用品的升級,很大程度是被迫的,對於個體消費者而言,可能是基於能源價格,比如當電費上漲到一定程度,變頻空調的優勢就會顯現;也有可能是舒適性或者便利性。

而工業耐用品的升級,多半是性價比、質量和安全、法規因素。比如,舒勒的伺服壓力機在中國就很沒有市場,但是,在歐洲就很有市場,為什麼?德國人工費用比中國貴多了。節省相同的工時,德國的回收期更短,對企業更有吸引力。

同樣,現在的包裝行業也有類似的屬性。比如利樂包裝,塑料包裝、煙酒的包裝。

當然,液體或者類液體、固體為產品屬性的更好,可惜,價格多半高高在上。比如化妝品、飲料、酒類、食品等等,都是具有這些因素。

而時尚行業,自己則不太敢碰,因為自己是一個傳統的人,不太趕時髦,把握不住。

我把電子類產品歸類為時尚行業,比如手機,電腦、時尚服裝等等,這些多半是來去一陣風,很難把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903

我投資的兩家公司:兩個迥異CEO的成敗之路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2584.html

A有著近乎完美的資深職業經理人形象,他熱忱外向,和藹可親,我從沒見過他和任何人發生爭執,認識他的人都喜歡他。每次董事會之前,他都會請董事們吃一頓可口的晚餐;他訪問我上海的辦公室時會給我的助理小姐帶舊金山特產的巧克力。

B則恰恰相反,他穿著隨意,初次和他接觸的人往往會覺得他內向而冷淡,說話極少寒暄,總是直入主題,有些人很不喜歡B。和B聊天是很累的,因為常找不到共同的話題,間或被難堪的沉默所打斷。B有時顯得固執,常和董事會發生爭論。在B的公司開董事會總是吃盒飯工作餐,他也從不送任何人小禮物。

A和B的業績也是天壤之別的。在A領導公司的約三年裡,該公司總計虧損一億多美元,市值跌掉約96%,A最終被董事會炒魷魚。而B則在約四年裡將其公司扭虧為盈,創造了一億多美元的價值,最終成功賣掉。

怎麼會出現這種奇怪的現象?難道不是大家都更喜歡A?難道A的缺點錯誤不是比B更少?難道A不是個比B更接近完美的職業經理人?

A的問題是,他是個沒有自己的主意和主張的人。他心中的第一要務,是在他人眼裡顯得盡善盡美,討儘可能多的人的喜歡,至少不得罪任何人。他是個EQ極高的人,這是為什麼他能爬到CEO的位置。

在商業管理中,A像一片浮在水中的木頭,從四面八方來的不同意見就像水流,它們的合力會推著木頭飄動,但不是去一個固定的方向,所以他領導的公司沒有目標,在原地打轉。

B坦言自己不是一個完美的人—他不善交際,缺乏情趣,他放棄了試圖在所有人心中顯得完美的努力。他心中的第一要務,是讓公司盡快成長。B知道如何發揮自己的長項而讓公司運作得井井有條,至於聊天這種弱項,他總是能迴避就迴避。

從結果看,B遠強於A,但荒唐的是,大多數人的本能是向A學習,他們把全部精力都傾注在減少缺點和不犯錯誤上,使自己在別人心中儘量完美。當我們還是學生的時候,我們就被師長教導必須改正自己的缺點錯誤才能進步,語文不行補語文,數學不行補數學。改正缺點與彌補不足從而成了許多人生活的中心和目標。

專注於改正錯誤的錯誤

但從學校畢業後,這種自我改進的方法不再適用,因為當人過了一定年紀,絕大多數性格特徵已經定型,其大腦中的神經回路只有很少改動的空間,許多性格缺陷變得很難改變,成年人對它們也許只能接受和迴避。改正缺點常需要巨大的能量,而這能量可以用於發揮自己的長處。

人有瑕疵是很正常的事。所有人都是一分為二的矛盾體,所以我們必須接受有缺點的自己,這樣才有餘力來改進和創造。梵高不能做到這一點,一生在痛苦和自卑中掙扎,終於自殺,享年僅37歲。不滿於自身的缺點本來可以是上進的動力,但如果因此喪失自信,內心無法和諧,則適得其反。

專注於改正錯誤往往事倍功半。在斯坦福商學院,我曾參加一個提高講演能力的培訓。學校請了講演專家來指導,他們把我的演講做了錄像,從中找出了非常多的問題。專家告訴我,你講演時應該掃視全場,不應只盯著一個人說;你的聲音應該陰陽頓挫,不能太平和。他們甚至給我設計了一套行動指南:每講三句就掃視一下觀眾;每幾分鐘就改變聲音的高低等等。

我把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改正錯誤上。在台上我像機器人一樣掃視觀眾,控制著聲音的高低,結果演講流於形式,空洞無物,同時因為和自己自然的講話方式相悖而感到筋疲力盡。後來我意識到,我想說的內容才是我的長項,把這一點丟了,僅僅專注於改正弱項會讓整個演講失去價值。於是我決定專注於自己希望闡明的思想,在形式上自由發揮,這樣後來的講演才有了能打動人的生氣。

一個人在人生之路上能走多遠不取決於他改正了多少個缺點,而在於他是否最大限度地發揮了自己的長處。如果劉翔覺得自己游泳不行,把所有時間都花在學游泳上,那他永遠不可能成為奧運跨欄冠軍。

人也不會因為缺點最少而偉大。喬布斯20出頭時曾騙其合夥人Wozniak說從某客戶處僅獲得了$750 收入,他自己卻獨吞了$5000。喬布斯是有許多缺點的人,但他的成就依然造就了他的偉大。

優缺點的陰和陽

其實缺點是改正不完的,因為缺點和優點是相輔相成、互為因果的,我們不可能保存所有的優點而摒棄所有的缺點。張飛的勇猛是和他的魯莽並存的,假如有某種鎮靜劑能讓張飛不那麼衝動,脾氣變得溫和,他也許治好了莽撞的缺點,但很可能也同時失去了萬夫莫當之勇,張飛就不成其為張飛了。

人最大的優點往往導致了他最大的缺點。A的親和力本來是個優點,但當他過於在乎他人的意見,在任何情況下都不願意得罪人,這一性格特徵就變成了缺點。從不提和他人不同的意見,永遠循規蹈矩,沒有任何創新,這樣的人看似保險,但在更大的畫面上卻輸了,因為他失去了存在的根本價值。

一位非常成功的創業家告訴我,他觀察到70%以上的創業者發展到一定階段就停住了,許多導致他們成功的優點反而成了阻礙他們進步的缺點。例如一位公司的創始人很善於發明創造和技術革新,這本來是優點;但當公司發展到要賣產品的階段,他仍然專注於往產品中添加各種技術上複雜但不適用的功能,而對市場和營銷漠不關心,導致產品問世的時間一拖再拖,最後公司的股東們只好請他離開。

切勿追求在別人心中的完美

人無法達到自身的完美,但許多人追求的並非自己心中的完美,而是「自己所猜測的在他人眼中的完美」。就像一個人本來穿紅衣服很好看也很舒服,但她猜想別人會認為她穿綠衣服好看,於是穿了又難看又不舒服的綠衣服。

為「自己所猜測的在他人眼中的完美」而活的人比比皆是。我認識一對年輕夫婦,他們本來沒錢買房,租的房離上班地點近,住的條件也好,但他們認為如果不買房,親戚朋友們會嘲笑他們,於是他們借貸在離上班很遠的較便宜的地方買了一個很小的單元,每天把大量時間浪費在上下班的路上,而且成了疲於還房貸的房奴。他們既沒錢旅遊也沒時間讀書上進,他們的生活枯燥乏味而又面臨著巨大的壓力。其實周圍的人並不那麼在乎他們是否買了房,他們卻為這一錯覺付出著慘重的代價。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事要忙,別認為自己是整個宇宙關注的中心,好像每時每刻都有人在觀察你,假如你做得不合他們的意就會跳出來責難你。你幸不幸福自己最知道,也只有自己會負責。即使有世俗而勢利的人心裡對你有什麼看法,你又何必在乎?你遇到困難的時候他們又在哪裡?他們伸出過援手嗎?別為臆想中的公眾意見而活,你對整個世界並沒有自認為的那麼重要。

但有些人似乎放棄了為自己的生活做決定的權利和責任。他們遇上重大決定時特喜歡諮詢別人的意見,有時恨不得問遍所有大眾的意見然後取一個平均值。但如果事業中總遵循平均意見則不可能傑出;生活中總遵循平均意見也不可能得到真正屬於自己的幸福。

生命的意義不在於我們是否迎合了大眾的口味,是否在別人認為我們應該走的道路上有多順利,而在於我們是否過著自己想要的生活,是否有與眾不同的思想和創造。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8287

政企文件迥異 電費徵收糊塗 上海電費多收了三五斗

http://www.infzm.com/content/93619

一份是國家發改委的紅頭文件,一份是電力公司內部文件,遵照哪個執行?一份是電監會的整改通知,一份是電力公司「整改完成」的報告,其中有何玄妙?

沒人能回答,過去多年內上海市的兩部制電價用戶,究竟被多收了多少電費,也沒人知道,上海市電力公司能否發起並承受一場超常規的電費清退行動。

電費單上多了小數點

拿到2013年5月的電費賬單後,上海一家工商企業的財務人員發現,這份模式化的賬單發生了細微變化:右側的「基本電費2」一項,第一次出現了非整數——多了個小數點。

和多數無心理會如此細節的居民家庭不同,用電大戶工商企業則對電費數字敏感得多。

當月,這家企業的實際用電需量,超過了與電力公司訂立的合同限額。按規定,超過的部分要按一定係數加倍收取電費。這就如同手機套餐中的流量,超出部分的計費往往比套餐內要貴。

「超額」的情況之前也有過,但多收的電費也都是整數。如今多了小數點,公司財務部門一頭霧水。

翻出國家電網上海市電力公司(下稱「上海電力公司」)2005年版的《供電營業細則》可發現,其第70條規定「實施兩部制電價的客戶……實抄最大需量超過契約限額的,超出部分加倍計費」。

蹊蹺的是,《國家發展改革委關於印發電價改革實施辦法的通知》(發改價格【2005】514號)(下稱「514號文」)對此類用戶卻有另外一套標準。按514號文中的《銷售電價管理暫行辦法》第十三條規定,如果用戶實際最大需量超過核定值5%,超過5%的部分,其基本電費加倍收取。

一個是超過即加倍收費,一個是超過5%的部分才加倍收費。兩種不同的加收標準,體現在電費上,則是巨大差異。

迄今為止,2005年開始執行的514號文及其包括的《銷售電價管理暫行辦法》,是上海電力公司向受電變壓器容量在100KVA(千伏安)或用電設備裝接容量100KW(千瓦)及以上的工商業及其它用戶中實行兩部制電價的主要依據。

兩部制電價是由電度電價和基本電價兩部分構成。電度電價和基本電價的區別在於,前者是用戶實際消費的用電度數,而後者則按變壓器容量或按最大需量計費,類似於電話費和座機費的概念。

上海市工商業用電大戶的這一「小數點」發現,意味著至少從2005年至今,名義上以發改委514號文為加收依據的上海電力公司,實際上是以自己的公司內部文件作為收費標準,在八年多的時間裡違規多收上海兩部制工商業用戶電費。

事實上,監管部門並非沒有察覺。2012年6月至8月,國家電力監管委員會(簡稱「電監會」)曾組織過一次例行的全國性的供電專項檢查。華東檢查組抽查發現,上海市區供電公司對所有超過核定最大需量值的部分加一倍收取,而不是按規定對超過核定值5%的部分加倍收費。

也正是此次例行檢查,最近,上海市電力公司位於各區的營業廳的終端查詢機才出現了新的變化——以電力公司內部規定形式存在了數年的《供電營業細則》,其加收條款已被改得和514號文一致。

低調查處,無聲整改

奇怪的是,究竟哪些用戶被多收了電費,官方的監管報告閃爍其詞。

2013年1月30日,電監會的《2012年供電監管報告》向社會公開時,對上海的電力違規收費,只在第四項裡提了一句「未嚴格執行國家電價政策和收費政策」。而2013年初電監會辦公廳發佈的《關於開展2012年供電整改檢查的通知》(辦供電(2013)15號文,下稱「整改通知」)則更為詳盡,並披露了一起案例——

上海市工具廠有限公司2011年7月核定最大需量值為1750KW,實際最大需量值為1850KW。按規定,超過核定值5%的部分為1850-1750×1.05=12.5KW,而實際計收超限額部分為1850-1750=100KW,僅2011年7月,上海工具廠被多收的基本電費一項就達到(100-12.5)×78元/千瓦·月=6825元。

就在電監會發佈整改通知後,國家電網亦下達了《國家電網公司營銷部關於認真做好2012年供電檢查整改工作的通知》(營銷客戶(2013)37號),該文轉發了電監會於2013年初下發的整改通知,並要求被查出問題的下屬企業在2013年2月28日之前上報整改報告。

詭異的是,南方週末記者獲得的幾份工商業用戶電費賬單顯示,直到2013年4月,這些實際用量超過了契約限額的用戶,其「基本電費2」一項,仍在被多收。此時距國家電網內部要求的整改時限已過去了整整兩個月。

更令人費解的是,上海市電力公司2012年度供電檢查問題整改報告上,被電監會檢查披露的17項問題中,「未嚴格執行國家電價政策」涉及的兩個案例裡,有關上海市電力公司自用電未取消優惠電價一項顯示為「整改完成」。而對影響範圍更廣的多收電費一事,卻隻字未提。

被靈活取用的514號文

兩部制電價的合理性在於,「用戶有那麼大容量設備,電力公司就要準備這麼大的出力,兩部制的基本電費就是為了彌補電力公司付出的成本。」

最早明確了兩部制電價適用範圍和計費方法的,是水利電力部的《1976年電、熱價格》(下稱「76電價」)。

鑑於76電價誕生的年代小用戶較少,當時的兩部制電價執行範圍僅限於受電變壓器容量在320KVA的大工業用戶。514號文相當於把兩部制擴大到了100KVA以上的工商業用戶。

目前,全國僅上海、海南的兩部制電價擴大了適用範圍,其他各省份的兩部制電價仍在76電價圈定的範圍內。

有了76電價和514號文,並不能保證上海電力公司的多收電費行為合規。

事實上,早在514號文出爐前的1994年,當時的上海市電力工業局在《關於實施峰谷分時電價的暫行規定的通知》中,就已經以內部文件的形式,將兩部制電價的適用範圍擴大到了100KW及以上裝接容量的用戶。

「相當於上海電力公司自己1994年的規定已經違背了76電價,開始亂收電費,後來又拿2005年的514號文來當擋箭牌,」一位常年研究銷售電價的業內人士評價,「諷刺的是,其加倍收費的行為又違背了514號文,屬於一路違規。」 

更關鍵的是,被用來確認兩部制電價擴大合法性的514號文,明確規定了各地價格主管部門要隨後製定文件的實施細則,報國家發改委同意後方可執行。

現實情況是,最早執行兩部制電價的上海遲遲未見出台細則。由於擔心兩部制電價擴大帶來的電價上漲,八年來,也沒有地方有動力出台相關細則。

「加上上海市電力工業局的文件,上海電力公司擴大徵收範圍,可以說,從1994年起就在違規收費。」上述專家關心的是,如此漫長的違規收費史,會以銷售電價管理辦法細則出台終結,還是繼續僵持。

隱藏在電費中的細節

違規收費不止存在於程序中。南方週末記者獲得的一份低壓用戶的電費單顯示,該用戶的容量沒用到契約限額,但基本電費還是按契約容量來收。比如,該用戶的裝接容量是100KW,契約容量是50KW,但實際只用到了30KW,基本電費卻還是按50KW來收的。

事實上,如果照76電價來說,不該收這個用戶的基本電費,因為只有320KVA以上工業用戶才有基本電費。但現實中這類多收十分普遍。

按照514號文的規定,執行兩部制電價的用戶可以自行選擇基本電價按變壓器容量或按最大需量計費。但從南方週末記者收集的電費賬單來看,大部分用戶都按最大需量計算電費。

一位接近國家電網的人士透露,如果用戶能用足契約限額,選擇按容量比按最大需量的電價單價要低,用戶可以儘量合規的少繳基本電費。

但在上海市電力工業局1994年的文件和上海市電力公司2005年的供電營業細則中,卻寫明了只能按需量計費。

這一收費意圖也體現在了高壓用戶新裝申請單。「幾年前的裝機單據上,根本沒有以容量計算基本電費的選項,新的單據上有選擇了,但營業員一般仍會幫用戶選擇按需量。」上述業內人士說。

此外,即便選了按變壓器容量計費,新版的高壓用戶新裝申請單說明事項第一條也暗藏陷阱,「實施兩部制電價的客戶……按訂立的契約限額為計算基本電費的依據」。

不合理收費還包括電力公司自行設置「起步價」,比如要求未執行按最大需量計費的用戶,在實施分時電價後的三個月後應執行最大需量契約,且最低契約不得小於50KW。

事實上,依據《供電監管辦法》,供電企業不得自定電價,不得擅自變更電價,不得擅自在電費中加收或者代收國家政策規定以外的其他費用。

2011年的《國家發展改革委關於整頓規範電價秩序的通知》(發改價檢[2011]1311號),實際上再次強調了電價的管理權限不在企業,也再度證明了上海電力公司的供電營業細則違規。

沉默的「受害者」

「我們不知道自己被多收了電費,如果是真的,這是在坑我們的錢啊。」上海工具廠總經理辦公室的一位負責人對多收電費一事毫不知情。

當南方週末記者提出查看其電費賬單後,這家在電監會的專項檢查中被挖掘的「受害者」很躊躇,「電力公司是壟斷企業,如果多收,肯定不止我們一家。我們指望他們把多收的電費吐出來也不太現實。」截至發稿時,上海工具廠尚未向南方週末記者確認其被多收電費的時間跨度、總額。

上海一家物貿企業的負責人則無奈地說,雖然不清楚自家是否被多收電費,但「電力公司如此作為,不算出人意料」。

2013年4月,網絡上曾短暫出現過一篇爆料帖,披露上海市電力公司持續、大面積多收兩部制電價用戶電費事宜,帖子旋即被刪。

相比電監會和國家電網的整改通知,網絡的助推顯然更有力。南方週末記者獲得的多份2013年5月及以後兩個月的上海市工商業用戶電費單顯示,從5月起,悄無聲息被違規多收了多年的「基本電費2」,又悄無聲息變回了合規收取。

根據上海市的電力公開數據推算,上海市100KVA以執行兩部制電價的用戶大約有三萬多戶,按照南方週末記者的抽樣比例計算,被多收電費的用戶在一半以上。鑑於每戶的契約容量和實際最大需量不同,被多收的電費數額也會不盡相同。

沒人能回答,過去多年內上海市的兩部制電價用戶,究竟被多收了多少電費,也沒人知道,上海市電力公司能否發起並承受一場超常規的電費清退行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4091

趙雙連上任連簽戰略合作 借力打力迥異寧高寧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6/03/4763926.html

趙雙連上任連簽戰略合作 借力打力迥異寧高寧

一財網 胡軍華 2016-03-19 11:23:00

新官上任三把火。趙雙連今年1月自中儲糧調任中糧集團董事長,僅僅在3月份,這已經是中糧第三次與其他公司簽署戰略合作。

3月18日晚,中糧集團公布,中糧集團、中儲糧總公司、中紡集團三家糧食企業正式簽署戰略合作協議。

新官上任三把火。趙雙連今年1月自中儲糧調任中糧集團董事長,僅僅在3月份,這已經是中糧第三次與其他公司簽署戰略合作。

3月7日,中糧包裝與奧瑞金在京舉行戰略合作簽約和揭牌儀式,雙方將在技術、產能、營銷、供應鏈管理等方面進行深度合作。

3月14日,中糧集團、中國石油正式簽署集團層面的戰略合作框架協議,中糧稱,雙方深化合作、抱團發展邁向新階段,未來將對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衣食住行”中的“食”和“行”產生更加深遠的影響。

趙雙連上任後,從公開信息來看,拜會地方大員是重頭戲之一,一塊是糧食主產區的地方大員,如遼寧、吉林、黑龍江的黨政主官,中糧在這些地方都有重金投資;另一塊就是糧食主銷區的上海、江蘇領導,上海、江蘇是糧油產品銷售的主戰場之一,兵家必爭之地,誰也不能大意。

趙雙連的前任寧高寧也經常拜會糧食產銷區的地方大員,這點上二人路數相同。

合縱連橫,與其他公司廣結同盟,是趙雙寧與寧高寧的大不同。

寧高寧精通資本運作,用錢說話,巨資收購蒙牛、來寶農業、尼德拉都是代表作。

趙雙連官員出身,在進入糧食央企工作前,長期在政府部門工作,在筆者看來,資本運作不是強項,人脈和體制內的資源動員能力,與寧高寧相比或許更有優勢。

中糧簽的戰略合作,中國石油、中儲糧、中化都是體制內的央企,與這些央企達成戰略合作,稱得上是歷史性的事件,寧高寧時代,這種動作在筆者的印象里,從未有過。

中糧在業務發展上有一些短板,比如銷售渠道影響力和控制力有限,中糧福臨門品牌的小包裝食用油市場份額多年來只有10%多一點的市場份額,要從市場老二的位置上一個臺階,難上加難。其他巧克力等產品也面臨類似的問題。

另外在糧食的國際貿易環節,中糧全球運作缺乏平臺,也沒有足夠的基礎設施,在上遊缺乏影響力。

寧高寧時代,對於自己不夠強的業務環節,要麽是買過來,比如投資收購來寶農業和尼德拉;要麽是自己投資建設,比如我買網。

趙雙連上任後,中糧的思路顯示出借力打力、一起發財的特征。

據媒體報道,中石油便利店從最初的2974座增加到2015年的1.6萬余座,中糧和中國石油都是體制內企業,如果能充分利用中國石油的便利店渠道,在超市大賣場,福臨門也許打不過金龍魚,如果在加油站的便利店里能實現一枝獨秀,也是很好的。

在收購來寶農業和尼德拉之後,中糧已經沖出國門,走向世界,買全球、賣全球的平臺搭起來了,成為世界最大的糧食貿易商之一,做生意的格局前進一大步。聲名是大振了,但是要賺到錢不容易,中糧收購後,來寶農業並沒有走出低谷,中糧接到的也是一個燙手山芋,如果中儲糧、中紡願意跟著中糧一起闖世界,買賣糧油用一個聲音說話,給中糧助力,那該多好。

除了貿易,中糧在糧油加工上,也遠遠領先於中儲糧和中紡。中糧有數以百萬噸的水稻和小麥加工能力,玉米加工能力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中儲糧的糧庫現在糧滿為患,特別是玉米,庫存上億噸。中儲糧大量糧食庫存因為成本高,市場愛理不睬,急需加工企業幫忙消化庫存,中糧的玉米加工廠、水稻和小麥加工廠,就等著一聲令下,可以全負荷運轉。

中儲糧也需要中糧和中紡拉一把。2015年,中儲糧累計收購政策性糧食1.75億噸,中儲糧自有倉庫早已經放不下了,放到地方糧食局系統或者民營企業的糧庫里,不知道火山何時爆發,同為央企的中糧和中紡是相對不錯的選擇。

戰略協議已經簽了,各家能否按照協議落實,最後誰能成為最大受益者,還有不少未知數。(完)

編輯:陳姍姍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9702

波克夏破例買蘋果 幕後操盤人揭祕 巴菲特最看重的兩個人 投資作風迥異

2016-05-30  TWM

當市場對蘋果逐漸冷感時,波克夏背後的兩名投資大將、也是極可能接班巴菲特的操盤手,在價值投資的教條下,將蘋果篩入網內。這兩人是誰? 市場又該如何解讀這項訊號?

五月十六日,原本平靜的一天,隨著股神巴菲特統御的波克夏公司揭露手中持股,頓時熱鬧了起來。波克夏的股票投資清單中,竟然多了蘋果的名字!

據公開資訊,波克夏已持有蘋果九八一萬股,約值一○.七億美元,相較波克夏持有股票總值約二千五百億美元,買進蘋果似乎只是牛刀小試。但波克夏的這一小步,仍然引發極大的震撼。

首先,蘋果近期財報不盡理想,上季營收出現十三年來首次衰退,iPhone銷售也創下二○○七年問世以來首次下滑。市場不少大咖投資者包括大衛泰珀(David Tepper)、卡爾伊坎(Carl Icahn)都相繼表明,「早已出清蘋果持股了。」股神選在此時吃蘋果,對蘋果股價猶如一劑強心針,當天股價收盤時上漲三.七一%,一掃近期陰霾。

引發市場譁然的原因,不僅是因為與其他華爾街大咖對作,主要還是巴菲特一再強調自己不懂科技股。時間倒轉回一二年,巴菲特被問及為何寧可選擇IBM而不是蘋果,他坦白地說,「比起投資Google或蘋果,投資IBM出大錯的機率比較低……;我就是不知道該如何評估他們(Google或蘋果)的價值。」事實上,巴菲特真的沒有自打嘴巴,他在數日後承認:「我在事前根本不知道波克夏買了這檔股票。」這樁驚世交易,是由他旗下的兩位投資大將,陶德(Todd Combs)和泰德(Ted Weschler)其中一人所做的決策。

巴菲特年事已高,這兩人是巴菲特考量接班計畫時,親自挑選的經理人,將來極有可能接掌波克夏股票操盤的大任。

一四年時,巴菲特甚至開玩笑地寫下,「這兩人的投資績效比我還好。如果這樣羞辱人的比較持續出現,我可能毫無選擇的,從此不要再談起他們了。」這兩位經理人各有九十億美元的操盤額度,所做的任何決策都不需要經過巴菲特同意。自由放任的結果就是,波克夏出現這麼一檔巴菲特本人從來不碰的股票。

在巴菲特的公開說法中,並沒有清楚指出買進蘋果的究竟是誰,但無論是陶德或者泰德,他們既然能夠成為頂著波克夏招牌的隱形巨人,其投資哲學自然也傳承著強烈的「巴菲特基因」。

戰將一:重防守

嗅覺敏銳 躲過金融海嘯

一○年進入波克夏的陶德,巴菲特形容他「百分之百是我們要找的人」。之所以能讓股神給出這種評價,在於陶德完全符合巴菲特投資的唯一準則、股神名言之一,「投資的第一條準則是不要賠錢;第二條,是永遠不要忘記第一條!」也就是說,陶德的投資風格是「防守重於攻擊」。

陶德出社會第一份工作就是在國家金融監管機構任職,使他得以深入了解金融世界的運作規則,培養對金融遊戲的敏銳嗅覺;接著進入保險公司,專責風險分析與制定汽車保險費率。上述這兩項工作經驗,為他的金融知識奠下扎實的基礎;隨後轉戰避險基金操盤,這些經驗,也成為他在金融海嘯期間的保命符。

○六年,美國房地產泡泡吹得啵啵響,所有人忙著追逐不動產貸款證券化商品,他卻注意到佛州建築業貸款正逐步拖累房地產成長。憑著過去的經驗,他循線追查貸款來源,發現金融業在這些流動性資產上有極大的曝險,而且根本就是靠著短期貸款在勉強運作,隨時都可能爆發現金軋不過來的風險。

同年,他靠著放空某些金融股小撈了一筆,同時看衰房地美與房利美這兩家次貸風暴的禍首之一。

即使洞燭機先,他在○八年仍然小賠了五%,但相較標普五百指數跌了三八%,全球經濟幾乎觸底,這樣的結果似乎也不算太差。長期來說,加入波克夏前,他的基金從○五年起算到一○年為止,累積報酬率為三四%,遠高於標普五百的負五%表現。

親近陶德的友人形容他是個數據狂,為了衡量金融產業發生「黑天鵝」的機率,陶德建立了詳細而龐雜的數據資料庫。他的工作時間非常長,重度嗜飲咖啡,即使星期天也經常加班。據說他的書桌前貼了張顯眼的全家福照片,盯著那張照片,恐怕就是他享受天倫之樂的方式。

戰將二:善攻擊

11年基金操作 賺逾12倍卯足全力確保「不賠錢」的重防禦特性,讓陶德宛如巴菲特的盾,為波克夏建立護城河;至於泰德,或許則像是巴菲特的矛,專門找到市場的弱點,積極攻擊。他是在一一年受到巴菲特延攬,而他在進入波克夏之前操盤的避險基金,績效高到令人不敢直視。

從二○○○年到一一年期間,他的基金繳出了一二三六%的報酬率。這個數字,幾乎讓人以為,是不是少打了一個小數點。

泰德是個長跑運動愛好者,他跑過紐約、波士頓馬拉松,有二十五年的時間,他都維持著每天跑步的習慣。他不僅極度自律,也具備典型運動員的競爭心;過去,他會和同為經理人的好友比較誰的操盤績效好,每年年度績效高的勝者,辦公室還會收到一塊對方訂做的獎牌。

泰德能夠每年穩定產出驚人的報酬率,在於他和巴菲特有共同的信仰,巴菲特曾說,「不要去賭大的機會,而是要穩穩抓住好的機會。」泰德抓到好機會的方式,一樣是靠著他驚人的耐力,他曾說過,做一項投資決定前起碼會花五百小時,鑽研這個決策。

他在投資一家公司之前,會鉅細靡遺地熟讀這間公司所有資料,即使度假也會隨身帶著公司公開揭露資訊研究。憑著「馬上、枕上、廁上」的精神,一旦確定公司價值,他就會長期持有。在他進入波克夏之前,他旗下基金的股票價值約值二十億美元,但他只持有九家公司,這種集中投資的特質也符合巴菲特所說的:「要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並且小心看好它。」他最廣為人知的戰役則是格雷斯化學公司(W.R. Grace)。○一年,格雷斯因為其石棉製品導致使用者致癌,被告到破產;泰德跳出來當工人與公司間溝通橋樑,使兩造於○八年達成和解協議,格雷斯股價因此攀升四十倍。這次投資,成為泰德驚人績效的重要來源。

有趣的是,當初巴菲特之所以會向泰德提出邀請,是因為泰德曾連續兩年用超過二六○萬美元的天價,標下和巴菲特共進午餐的機會;兩人越談越投機,巴菲特順勢提出邀請,而泰德願意點頭加入波克夏,連巴菲特都說,「這已經無關乎錢。」大買蘋果的意義?

轉型價值股 股價空間有限泰德和陶德雖然投資方式迥異,但兩人都有「巴菲特投資基因」,奉價值投資為圭臬。雖然蘋果不是巴菲特買的,也不清楚是這兩人中哪一人做的決策;但既然「師出同門」,這樁交易透露的訊息,某種程度上依舊可以用巴菲特的腦袋來解讀,購買蘋果代表的意義。

蘋果除了身處科技業以外,檢視其餘條件,其實都還算符合巴菲特的選股邏輯。

巴菲特喜歡買龍頭股,而蘋果絕對是科技業的一方霸主,擁有忠心耿耿的蘋果迷,龍頭地位難以撼動。同時,完整的後端平台收費模式,能夠創造穩定的現金流。再者,蘋果現在股價已從高峰時期跌落近三成,股價在相對低檔。最後,蘋果的經理高層管理能力也受到肯定。此時買進這檔股票,吻合價值投資者的種種條件。

但是,若蘋果從過往的「成長股」轉型為巴菲特熱愛的「價值股」,也暗喻著蘋果未來股價的爆發力恐怕有限,本益比難有太高的想像空間。順著這個邏輯推演,台灣身為蘋果供應鏈大島,蘋概股們未來股價會不會也開始跟著「價值股化」?這是台灣投資人必須思考的新問題。

撰文 / 蔡曜蓮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0312

土耳其爆炸案已致36人死亡 特朗普和希拉里態度迥異

對於當地時間28日發生在土耳其伊斯坦布爾阿塔圖爾克國際機場的國際航站樓的爆炸事件,美國的兩位總統候選人特朗普和希拉里均在第一時間發表聲明,不過聲明內容卻大相徑庭,形成鮮明對比。

有觀察人士稱,聲明顯示了兩位候選人在外交政策上的截然不同,在恐怖主義威脅日益增長的當今世界,這是美國選民需要考慮的重要因素。

特朗普在聲明中稱:

“恐怖分子的威脅空前巨大。我們的敵人殘酷無情,毫無顧忌殺害那些違反他們意誌的人。我們現在必須采取行動保護美國免受恐怖分子(危害),盡我們所有的力量加強我們的安保,確保美國安全。”

有分析稱,作為美國前國務卿,希拉里的聲明就顯得“正常”得多,充滿大局觀,但有些乏味。她在聲明中強調,土耳其是美國的盟友,以及和地區其他國家合作的必要性。

“恐怖分子再次襲擊我們北約盟友之一的心臟——所有美國人都和土耳其人民站在一起,反對仇恨和暴力活動。現在土耳其警察的英勇事跡不斷湧現,他們面對嫌疑人的快速行動可能阻止了更加糟糕的悲劇。伊斯坦布爾今天發生的襲擊事件只會加強我們擊敗全球恐怖主義力量的決心。這提醒我們,美國不能退卻。我們必須深化同中東和歐洲盟友以及夥伴的合作,應對該威脅。這樣的合作對保護祖國,確保國家安全至關重要。我們對受害者、他們的家人,以及土耳其人民致以真心的祝福和祈禱。”

截至記者發稿時,土耳其官員宣布,此次襲擊已造成至少36人喪生,超過140人受傷。

熟悉調查內情的美國反恐官員稱,盡管目前尚未有證據,但極端組織“伊斯蘭國”(IS)在嫌疑人名單的頂部。用自殺式炸彈針對“軟”目標發動襲擊是“伊斯蘭國”的典型做派,庫爾德分離主義者則通常襲擊官方政府目標。

奧巴馬政府也通過白宮新聞發言人歐內斯特(Josh Earnest)就此事發表了一份聲明。

“美國對今天發生在伊斯坦布爾阿塔圖爾克國際機場的令人發指的恐怖襲擊表示最強烈的譴責,該襲擊已經導致多人死傷。阿塔圖爾克國際機場,和今年早些時候遭遇恐怖襲擊的布魯塞爾機場一樣,都是國際連接的標誌,將我們綁在一起的紐帶。”聲明稱,“我們對遇難者家庭和親屬致以最深切的哀悼,希望傷者能早日康複。我們仍繼續面對恐怖主義威脅,但我們和全球所有朋友和盟友一起,堅定支持我們北約的盟友和夥伴土耳其。”

有分析稱,除了稱土耳其是美國盟友外,奧巴馬的聲明中對美國和土耳其近來的關系含糊其辭。

美國《大西洋月刊》今年4月曾發表一份研究稱,奧巴馬最初以積極的眼光來看待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但“現在奧巴馬認為他是失敗者和獨裁主義者,他拒絕使用土國強大的軍隊為敘利亞帶去穩定。”

阿塔圖爾克國際機場是歐洲第三大繁忙的機場,此次襲擊是近來發生在土耳其的多次炸彈襲擊中的一次,土耳其是美國領導的對抗極端組織“伊斯蘭國”聯盟的一員,但一直以來都在努力控制減少鄰國敘利亞內戰的溢出效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2651

業績迥異股價同升 林智遠

業績迥異股價同升

立秋,沒有秋風秋雨,天氣仍悶熱下,迎來中期業績公布期。上週,大笨象滙豐(5)公布中期業績及計劃回購股份,令到股價一週升了6%,上週收市價53.5港元,更是近月收市高位。大笨象再舞動,大家彷彿忘了滙豐的中期業績表現,實情是對比去年同期,淨利息收益跌4%,營業收入跌11%,營業收益總額及淨利潤更跌31%。與滙豐一樣,上週公布中期業績而股價亦升了6%的,有信義光能(968),但兩公司的業績表現卻迥異!信義光能業績升幅秀麗

由信義玻璃(868)分拆出來的信義光能,被稱為全球最大的太陽能光伏玻璃製造商,並營運太陽能發電場。與滙豐的中期業績相反,信義光能的中期收入及淨利潤,對比去年同期都上升,分別升逾五成及接近一倍,升幅秀麗。可惜,信義光能的股價表現,卻只能與滙豐的股價升幅同步。以中期利潤推算全年利潤,再計算預測市盈率,滙豐的市盈率接近20倍,而信義光能的市盈率不足10倍。迥異的業績表現得出同樣的股價升幅及不一樣的預測市盈率,原因除了滙豐的回購股份建議及仍有逾7%的高股息率外,預期或是原因之一,或許大家預測滙豐的中期業績會更差?又或許是信義光能本身的問題!

信義光能的業績比較及風險

信義光能的中期業績升幅秀麗,不一定符合預期,亦不一定可持續,更何況還包括風險因素。首先,計算信義光能的中期業績數據,並比較去年的相同數據,及過去五年相同數據的範圍(見左表)。

純以2016年中期業績來說,信義光能的業績表現確是不錯;但若與2015年全年業績比較,信義光能的中期收入及淨利潤升幅仍大不如前,市場及股東或有更大的預期升幅。再以2016年的中期業績,比較過去五年相同數據的範圍,信義光能的中期收入及淨利潤升幅大約是數據範圍內的中位數;反而,信義光能的利潤率及股本回報率卻遠超數據範圍,回報可觀。數據範圍同時反映風險所在,範圍愈闊,波幅愈大,風險相對較高,信義光能的預測市盈率及股價表現正反映風險的因素。風險不單來自升跌波幅,更可能來自負債的情況。信義光能的股本回報率可觀,除了是利潤率的貢獻外,持續上升的槓桿比率亦貢獻不少。2013年上市後,信義光能的負債對權益比率僅16%,若非控股權益也計算在負債內,中期業績的負債對權益比率已升至146%。至此,大家或已明白為何信義光能會有分拆計劃,為興建太陽能電站提供新的融資平台!

林智遠Nelson Lam執業資深會計師,會計專業發展基金主席,最愛與太太旅行,出名講talk及撰寫大學會計書,其著作已被翻譯成不同語言。目標以淺易簡單的方法,使牛頭角順嫂也能看懂會計數字和陷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1336

機構散戶態度迥異 分級A凸顯“機構屬性”

分級基金監管新政落地尚有一段時日,A類份額近來則站上風口頗受矚目。利率下行中A份額較高的投資收益較低的風險屬性吸引了一些大體量的機構資金,分級A也顯示出越來越強的“機構屬性”,呈現出與個人投資者不同的理念。

“感覺機會不是很大,身邊一些做A的投資者也轉向了港股、債券等。”北京一位個人投資者感慨,A份額連續上漲,風險也不斷累積。但機構人士則認為,當前A份額的隱含收益率約是4.7%,信用風險則是國債水平,對於配置資金而言,長期收益率仍頗為可觀。

集思錄數據顯示,截至10月13日,分級A端規模方面,整體規模為798.35億份直逼800億份,比上個交易日增加了2.05億份。

關註無下折違約風險

幾日來,深成指A的表現最為亮眼。Wind統計顯示,包括13日在內的最近7個交易日,深成指A漲幅達到5.86%,現價是0.885,凈值是1.035,折價14.51%。

本報了解到,深成指A最近漲幅喜人主要是因為其“無下折機制”,同樣受益的還有H股A。在無風險利率不斷下降的市場環境下,無下折機制的分級A成為投資者關註的焦點。

目前,絕大多數分級A處於溢價狀態,下折機制縮短了分級A的“久期”,導致其期權價值在定價中發揮更多的“負面作用”。而H股A、深成指A無下折機制,不存在負面期權的影響,從而相對於有下折的分級A更有吸引力。

“深成指A的話,它沒有下折,但是它可能會有一定的違約風險,當B份額跌到一定程度後就不再對A份額支付利息。沒有下折對它來說不是好事,對利息是沒有利息保護機制。”在上海一家券商的非銀分析師看來,上漲的話A份額也會跟著上漲,因為整個估值中樞發生了改變。

“當然需要註意無下折A觸發閾值而帶來延期支付的違約風險,特別是深成指A距離違約點距離相對其指數波動而言較小。”華寶證券也在分析中指出。

13日下午收盤後,集思錄顯示,當日有62只分級a 取得上漲,錄得虧損的只有6只。除深成指A折價14.51%外,其余全部溢價,成交較為活躍的是券商A、互聯網A、H股A、中航軍A等。當日,A股低開弱勢震蕩,尾盤回升截至收盤滬指微漲0.09%。

也有分析人士指出,A份額溢價之後價格繼續往上漲的風險之一來自於利率收益的下降,以中航軍a為例,其最新的修正收益率是5.315%,當前的溢價率21.22%,發生一次下折的虧損約為16%。

華創證券分析師齊晟認為,由於流動性仍在萎縮且分級A處在全面溢價狀態,風險正在不斷累積,可利用價格上漲的過程順勢獲利了解兌現收益,減低倉位應對分級 A 流動性下降所潛在的風險。

A端呈現“機構屬性”

下半年來,一些機構配置資金介入分級A市場,債市情緒的回升也在一定程度上帶動了分級A價格的上漲。

“大部分是機構。現在五年期國債的收益率是2.5%,企業債中萬科債、保利債不到3%,有一個抵押物的年收益3%+的還是有吸引力的。如果是從股票投資者角度看是高估的,但從銀行資產資金池的來說,他們資金量大,就不那麽看。如果風險偏好高,一年收益率目標是6%甚至更高,那就買B潛在收益更高,風險也就更高。”北京一位分級基金專家與第一財經日報交流時表示。

具體擇券方面,考慮到全面溢價的狀態和流動性的萎縮,齊晟也表示要以流動性為王,成交活躍品種是選擇分級A的第一要務。“約定收益率+3%的品種,關註隱含收益率較高(或折價率較高)的品種進行配置;更高約定收益率的品種,下折對於其收益率影響較大,關註距離下折較遠的品種進行配置。”他說。

上述上海券商非銀分析師則認為,當前分級A的投資邏輯取決於利率的走勢。如果利率一直下行或者繼續保持這樣的水平,A份額便存在投資機會。其認為,分級A主要是和信用債進行比較,由於A份額不可能違約,從風險等級來看,要比一些高等級的信用債要安全。從這個角度來看,分級A的投資價值便顯現出來。

“市場總是存在不同需求,目前這個位置,對於機構來說,長期持有來看收益率水平還是挺有吸引力的,一些本來打算配債的機構買A類還是比較合適的;對個人來說,想獲取很高收益,肯定是投資權益類的。”該券商非銀分析師向第一財經日報進一步表示,現在買分級B的一個好處是不用害怕下折,“比如說你買到B端馬上觸發下折的話可能還會有一定的套利機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8543

朗迪集團收入成謎:與最大客戶格力披露的采購金額迥異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6-10-27/1048272.html

調銷售不佳對於上遊供應商來說不是一個好消息,剛剛上市的朗迪集團(603726.SH)就不得不接受這樣的尷尬,上市首份業績就遭遇下滑。

2016年上半年,朗迪集團實現營收3.62億元,同比下降11.14%,實現歸屬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3306萬元,同比更是下降了16.89%。實際上,在上市前的2015年,朗迪集團收入增速乏力盡顯,當年收入為7.24億元,同比下降了7.99%;歸屬凈利潤為6139萬元,同比下降9.6%。

格力電器(000651.SZ)是朗迪集團的最主要客戶,收入貢獻在40%左右,但與格力電器公布的采購金額相比,朗迪集團公布的收入相差甚遠。

朗迪集團與順威股份(002676.SZ)是空調風葉行業內最主要的兩家廠商,另一家已經上市的億利達(002686.SZ)雖然也以空調風葉為主,但主要是中央空調。

在家用空調行業所使用的塑料風葉中,順威股份與朗迪集團屬於第一梯隊,前者市場份額在30%左右,而朗迪集團在20%左右。

正因為如此,兩家公司的主要客戶基本一致,即格力、美的等空調巨頭,兩家公司的招股書顯示,格力電器都是公司第一大客戶。不過雖然產品一樣,主要客戶也是同一家,兩家公司的毛利率卻明顯不同。

行業第二的朗迪集團毛利率反而比順威股份高出不少。2013-2015年,順威股份的毛利率基本在19%左右,朗迪集團則達到25%上下。

對此,朗迪集團表示,順威股份上市招股書顯示,在各類產品銷售規模相似的情況下,順威股份的毛利率與朗迪集團基本一致,或高於朗迪集團;最近三年毛利率高於順威股份,是公司提高技術的同時,采購成本下降明顯。

2013-2015年,朗迪集團從寧波保稅區久穎塑化有限公司、廣東利塑經濟發展有限公司和寧波雙晴塑化有限公司等公司采購的AS料較其他廠商提供的同類原材料的價格都有不同程度的優惠,這三年上述公司比其余供應商的AS料平均采購價低了18.72%、9.89%和8.96%。

之所以上述企業以優惠價供貨給朗迪集團,公司的解釋是與付款方式和原材料質量有關系。

如果說原材料供應可以利用自身優勢差別選擇的話,下遊的客戶就沒有選擇了,空調領域已經被格力、美的等企業占據,公司只能向它們銷售產品。

招股書顯示,2013-2015年,朗迪集團前五大客戶合計貢獻了5.2億元、6.24億元和5.73億元的收入,占公司收入的比例分別達到了80.53%、79.38%和79.24%,基本穩定在80%上下。

空調三巨頭格力、美的和海爾都是朗迪集團的前五大客戶,其中格力電器始終是公司的第一大客戶,僅格力一家,就貢獻了朗迪集團40%左右的收入。

2013-2015年,朗迪集團從格力電器獲得的收入分別為2.99億元、3.36億元和2.88億元,占比分別為46.31%、42.75%和39.85%。不難看出,格力電器對朗迪集團的收入表現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

雖然沒有直接說明前五大供應商的名稱,但格力電器對前五大供應商的采購金額一直有詳盡的披露,但2013-2015年兩家公司披露的數字相去甚遠。

在格力電器2013年前五大供應商中,第二名獲得的采購金額為3.82億元,第三名為2.19億元。朗迪集團稱當年從格力獲得的收入為2.99億元,無論是第二名還是第三名供應商,朗迪集團的收入金額都沒有出現在格力電器的名單中。

朗迪集團2014年從格力獲得的收入為3.36億元,格力電器2014年年報顯示,公司從第二大供應商采購的金額為3.43億元,兩者基本一致。

2015年,格力電器為朗迪集團貢獻的收入為2.88億元,在格力年報中,第二大供應商的采購金額為3.76億元,第三名僅有1.47億元,無論哪一個數值都與朗迪集團2.88億元的收入不符。

朗迪集團究竟是格力的第幾大供應商,在格力沒有披露的情況下,市場不得而知;但是,按照兩家公司公布的信息,如此迥異的差距究竟是誰在說謊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1133

哪怕風格迥異,也不妨礙價值投資成功 一只花蛤

來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19b8db20102wwlh.html

哪怕風格迥異,也不妨礙價值投資成功

2017-11-05     姚斌(一只花蛤)    證券市場紅周刊 

價值投資靈活多變,從不畫地為牢。正如巴菲特在《格雷厄姆和多德部落的超級投資者》的演講里所展示的那些投資者那樣,他們在一個共同的前提下很少有相同的投資組合,並且風格迥異而多樣。

如果這些案例還不能說明問題的話,那麽,基爾科•卡堅贊的《華爾街金融大鱷》可以作為最好的註解。

卡堅贊的這本著作成書於2000年前後,中譯本於2001年由經濟日報出版社出版,目前已成絕版書。在這本書中,卡堅贊采訪了18位價值投資者,他們都是才華橫溢的共同基金經理。這其中,有人們耳熟能詳的克里斯托弗•戴維斯和比爾•米勒。由於文章篇幅原因,我從中選出5位進行審視和解讀。

只買大盤成長股的弗雷德·阿爾傑

弗雷德•阿爾傑專註於大盤成長股,他買的是美國增長最快的公司的股票,比如思科、亞馬遜和雅虎等,這也是他理想的公司:有好產品,快速成長,在創造性的管理下,進行著生機勃勃的事業。價格不太重要,只要公司繼續盈利。

當對股票進行自下而上又自上而下地評估後,他就確定一個“目標倍數”,也就是售出時所期望增長的倍數,即預期收益,算出至少未來五年的盈利預估值。他稱為“潛力增值”,一旦達到潛力增值後就縮減倉位。

阿爾傑並不想買進然後永久持有股票。因為他認為

1、能夠值得多年持有的優秀公司極少;

2、你並不知道自己已經發現了一個優秀公司。如果公司基本面有任何問題,他都會立刻拋出。

一只股票變成虧損股最普遍的原因是基本面不好。你覺得它應當增長30%,但只增長了20%。這樣的股票一旦股價下降,可能有兩個反應:也許是增持的大好時機,或者是有人知道你不知道的某些事情,因而它可能很糟糕。這種事沒有一成不變的規律,投資者必須了解公司了解它下滑的原因可能是什麽。

有趣的是,阿爾傑竟然還堅信技術面分析,不過他並不將其作為選股的唯一基礎。這是18位投資者中僅有的一位,這讓我想起了安東尼•波頓。波頓也是價值投資者中少有的會運用技術面分析的大師。

專註科技股的布魯斯·貝蘭斯

布魯斯•貝蘭斯專註於高科技,尤其是通訊和計算機網絡工程領域。對於價值,貝蘭斯要求“有伸展性的價值”,這就意味必須從基本面入手。

他喜歡有進入壁壘的、有專利品牌的、生產專利產品的公司,它們常常有能夠做杠桿使用的巨大市場份額。然後尋找好的管理層,在經營上真正懂得如何管理企業,在財政方面十分精細高明,並且本身擁有大量股份,以股東的利益行事。

貝蘭斯十分崇尚本傑明•格雷厄姆,並且運用格雷厄姆方法進行投資。他曾經在氣息奄奄的電話公司股票上獲利豐厚。

貝蘭斯拒絕追漲,經常自問期望得到的回報是什麽。要是僅僅股價上漲,他並不認為非得持有它。他要求價廉物美,或者買一個有好估值的優秀公司的股票,或者買一個有優秀估價的好公司股票。

貝蘭斯喜歡對股票高度集中持有。他認為,也許有5只股票是你的最愛,另有10~15只是好的,但是相互之間沒有什麽區別。他不相信諾亞方舟的方法。在諾亞方舟上,樣樣東西都是兩個,最後竟弄出一個股票動物園。

針對盈利股,他認為擁有優秀管理者的優秀企業數量並不多,如果公司大獲成功,他寧願攥著不放。對於不懂的東西,他會說“不”,寧願失去一個機會,也不願損失真正的錢。

專註偉大公司的格倫·比克斯塔夫

格倫•比克斯塔夫專註於偉大的公司,他有一套長期持有的哲學思想。這就是,在股市上創造真正財富,是通過長期持有偉大的公司,年複一年、卓有成效地參與他們的成功而實現的。

如果回首觀察某些偉大的公司在股市上創造出來的財富,就會發現它們是由多少年來翻了多少倍的個股創造的。好的企業不會泛濫,所以應當將投資對準辨認它們,並盡可能地持有好股。

比克斯塔夫尋找的就是這樣的“完美的類型”。他要弄清它們為什麽成功,是不是可能模仿複制,有什麽特色成就了它們的偉大、長期成功的故事。

比克斯塔夫觀察到,一個偉大的企業具有容易識別的經營優勢。它做起事情來比競爭對手更有系統性,這些優勢一次次地表現出來。它通常分為兩類:一個常常是產品的優勢,出售的產品是不同的、獨特的或者是專利的,絕對難以複制,這就是一個偉大企業模式的基礎。另一個就是公司發現了更加有效的做事方式,這是成本結構優勢。當它擴大經營規模時,這些優勢便可以為企業增加活力。如果沒有享有這兩個優勢中的一個,頂多就是個二流公司。

那麽,偉大公司會被超越嗎?肯定的,因為事情永遠在變化。但是對它們的投資是因為優勢在它們一邊,在相對的一段時間里,他們被超越的可能性很小。在這個意義上,這就是比克斯塔夫投資方法的全部精粹,他在尋找幾乎不可能被超過的事物。比克斯塔夫的方法讓人想起了查理•芒格。

專註小盤成長股的詹姆斯·卡里南

詹姆斯•卡里南專註小盤成長股。他認為,公司越小,追蹤起來比大公司越有意思。如果一個公司能維持高成長的速度,它最終會被低估。而要做一個成長型投資者必須要具備某種智力、某種樂觀主義。

他一向以樂觀的態度看待優秀企業和營業收入高比例增長的成長型公司;他相信複合的力量可以永遠讓他擺脫困境;他很喜歡發現和探討令人興奮的新事物;不喜歡因市盈率低而買進,他要的是本壘打,是3倍;他想要那些華爾街還沒回過神來的、在新行業中有多倍收益的贏家。

卡里南用4個標準去評估一家公司,構建一個投資組合。這4個標準分別是:

1、必須有專利或者專賣的優勢,可以使他們在正在浮出水面的新行業中得到一個立足點。

2、這個優勢可能是無實質性的,但是一個獨一無二的市場策略或者關系。

3、獲得了市場份額的公司。身處新興的成長性市場,但沒有獲得市場份額的公司,即使增長了30%,如果市場增長了50%,這樣的公司股票也不會有良好的反應。

4、高邊際或者基於資本高回報,也就是超出10%的營業毛利或者超出17%的權益資本利潤。這樣就可以肯定其專利專賣優越程度的等級。

具備了專利專賣優勢,高速增長,不斷擴大市場份額,並且有良好的商業模式或者是優秀的管理層,他就很可能買進。但是,沒有太多的公司具有這樣的品質,那才是它們便宜的原因。在卡里南身上,可以看到彼得•林奇的影子。

尋找“粹中之粹”的弗雷德里克·雷諾茲

雷諾茲的“粹中之粹”指的是未來可能成為行業領頭羊的公司。雷諾茲選擇的公司業績要求在平均增長水平以上,比如13%增長率,但未來三年內可能達到40%或更高一些。它們的管理層好,單位增長率強,知名品牌,又有制定價格的能力,通常是行業中的老大或老二,能跟上經濟規模和全球的增長,資產負債率沒有超過30%,是能創造利潤、有很高回報的公司。這樣的公司可能是中等規模,但未來將會有飛躍發展,快速增長,銷售額達到數十億美元。

雷諾茲采用分散投資的方法,股票的種類很多。他要投資的就是世界上最好的公司。他要努力進入的是未來5~10年內的新行業領域,也就是新技術領域,比如思科、戴爾、惠普和IBM等等。因為技術將引領全球市場,並使之增長。他認為華爾街有許多公司總是尋找便宜的股票,他們在付出較低的市盈率自己騙自己,結果得到的只是可憐的前景。

雷諾茲持有許多與巴菲特相同品牌的公司,在他的身上有著巴菲特的影子。因為他覺得可口可樂依然是舉世公認的飲料業巨人,微軟是最佳品牌的公司。他對於進取型投資堅定不移,深信進取型投資管理人在長期的股市上能夠取勝。因為他認為,類似於微軟這樣的公司每天都在為他工作。

雷諾茲的公司只有他一個人,因此這是一家“一個人管理的公司”。這在18位基金管理人中很少見。

結論

這18位基金管理人的成功原因都不相同,選擇公司的方式都不一樣,風格大相徑庭,但是都能夠從價值與價格之間的錯位來思考投資,不會因為市場偏愛高價的成長性股票而放棄對價格關註的紀律。

他們通常都會采用一個集中的方式,將投資集中於幾個最好的主意上,因為持有的股票只數越少,決勝市場的機會就越大。當然,專註小公司的管理人似乎例外,因為本質上這樣的公司傾向於劇烈的波動。這就是一個共同的前提。

他們會緊跟行業的領頭羊,買好公司。這樣的公司具有壓倒優勢的市場份額,是行業中的老大和老二,看中知名品牌,把股票看成擁有企業中的部分所有權,在這家企業上待上很長的一段時間。如果一家企業盈利讓人失望,若是短期的,他們會減持。若是物超所值,他們會出局;若是最初買入理論被證偽,他們也會出局;若是發現更好的標的,他們會更換。

當然,他們也不需要手腳麻利地出售最大的盈利股,因為持有一家真正的優秀公司,其上升的潛力總是無限的。他們決不輕估管理層的重要性。他們認識到,如果沒有第一流的領導,偉大的產品也不會達到預期的效果。他們放眼長期,沒有試著戰勝市場。因為他們知道,如果註重短期的市場變化,就有可能喪失了高瞻遠矚的能力。 

(作者為獨立投資人,著有《在蒼茫中傳燈:一個投資者20年的知與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866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