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英之見:投機輸贏自己負責 黃國英

2009-05-07  AppleDaily





 

明 知16000點之上才追貨,要面對落油鑊的詛咒,輸了不會有人可憐,但身邊一位朋友仍是十分興奮去行動,反正他也不會打電話上傳媒自討苦吃那麼犯賤。能夠 燃起他的激情,是昨日新能源股的炒風。其實他一早已下了基本注,市場走勢確認概念成立,龍頭股有過倍盈利在手墊底,普通人可能會選擇獲利回吐,他則決定叠 上去,希望一役大勝而回。朋友的入市邏輯十分簡單,經濟低迷,各國政府以公帑頂住私人投資及消費的下跌,鋪橋搭路有限數,效益亦不特別,倒不如乘勢投資新 能源的開拓,至少有機會有朝一日,可以減低對石油的倚賴。

關鍵在注碼控制

擺明是炒概念,選股時只是三分看基本因素,七分是以股份的炒作條件,主要是看市值及持股分佈。

這種投機心態,當然不是名門正派,但入市前一早已做足心理準備,拚輸來打博大霧,實在沒有太大所謂,不必太過執着甚麼才是王道。

勇敢支持新能源,是基於04年澳門股的經驗,當年濠賭股大炒,在市場回升初期,大部份人是半信半疑,指數一輪急升之後,會有一段甚長的上落市,可是樂觀情緒形成,會造就微型泡沫的出現,個別行業的股票會大放光芒。

故事說得通,股價突破新高,證據齊全之下便追入。

大部份人炒股有畏高症,他則認為破新高必有利好條件所推動,又無蟹貨之下更容易上升,更值得追入,希望博中04年新濠(200)、銀娛(027)之類的翻版。

其實說穿了關鍵是注碼控制,這位朋友入市時的預算,是有機會輸五成,而準備去博一倍的利潤。

當然他是比較進取,拿組合兩、三成去博,自己則比較審慎,只限組合注碼的一成以下,失手的話,打擊最多是組合的半成。

市場動力澎湃,跟風炒作是家常便飯,只是大家炒贏炒輸,也要自己去負責任,不必被身邊人再去道德審判,太多顧慮的人,是不會在泡沫中借勢賺大錢。

黃國英

作者黃國英為證監會持牌人士

電郵:[email protected]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877

服裝股 管理定輸贏 利邦可看好 黃國英 (Alex Wong)


http://hk.myblog.yahoo.com/alexwongkwokying/article?mid=13419


(原載於東周刋27/7)

早前,某內需衣履零售股,公布年度業績。業績增長近四成,牌面看來,夫復何求?自己看好內需「黃金十年」,仍要勤做功課,九十年代買入新地(16)跟新世界(17),回報雲泥之別。公司執行能力長線投資之本

管理層興致勃勃,跟各分析員交代乘勝追擊的策略。擴充分 店、改善產品組合、深化品牌,不在話下。照稿宣讀完畢,來到戲肉所在:問答環節。分析員拿到咪高峰,立時向管理層詢問兩大要點:第一,資料顯示,公司產品 主要的原材料,價格近來翻了一翻,如何應對?第二,公司產品有明顯季節性,之前依賴分銷商銷售,淡季時它們可賣別家公司產品,去頂燈油火蠟。自己開舖,果 真利大於弊?

之後公司CEO跟分析員糾纏了近半小時:CEO不斷「大道理催眠」,強調透過產品研發,能將原材料上漲,大部份轉嫁至消費者身上。CEO咪高峰剛放下,分析員又重問同一問題。如何做?細節呢?眼見雙方仿如咸豐年「拳王阿里對摔角手豬木」,實擊虛避,必無結論,不如早點打道回府。

查實絕大部份原材料,價格反彈逾倍,毛利率不升,甚至反跌,早在預期。最打擊自己投資信心,是公司CEO對經營細節,好像不甚了了。衣履零售,乃B2C生意,看他樓起快,看他樓塌也快。消費者無永遠的忠誠,忽然hit中潮流,極速崛起,做大五、十倍,非癡人說夢。但一旦失去點石成金的觸覺,就會落得思捷(330)之下場。一年的銷售成本,幾十億人民幣,上升幾個百分點,已夠純利打折,加上市盈率不低,有D戥高位追買的朋友牙煙。

近日看台灣《商業週刊》訪問零售商Uniqlo社長—日本首富柳井正,更體會「細節決定興亡」這條零售的金科玉律。Uniqlo成功要訣,一言貫之:「快+運作嚴謹」。快者,快速對應市場也。公司有兩百名客戶服務人員,專門接聽顧客意見。每天客服主管會匯總客戶意見,分發至商品企劃部和分店等相關部門。最常看、看得最多的,當然是柳井正本人。

至於運作嚴謹,更已融入公司血脈:自訂超高產品測試標 準,和派二、三十年老師傅到供應商工廠臨場指導,嚴控出產品質。分店的店長,按業績分為超級明星、明星和普通三級。柳井正每周和超級明星、明星店長會面開 會,眾人須提改進意見,反映賣場問題、對手動態,和對手熱賣但自家沒有的商品。凡無法提出意見者,會被降級。柳井正每月更會親臨分店,突擊檢查,直接感受 客戶需求

內需衣履股,自己暫看好利邦(891),出發點是系出將門,冀管理層的執行能力,能有利豐(494)之風。不過血統雖佳,仍要更多實戰去證明身價,且看下期業績如何?本月31日有4小時投資工作坊,進一步分享自己選股心得,查詢電話: 2545-3012

 

(本人客戶持有利邦(89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947

棋已開枰輸贏未定 互聯網地圖市場洗牌進程加劇

http://news.imeigu.com/a/1329787502377.html

互聯網地圖服務新規正式實行,互聯網地圖服務商幾家歡喜幾家愁。百度、搜狗等拿牌企業繼續進行業務佈局,谷歌地圖則因牌照著落不明,市場下挫明顯。昔日的市場老大若被擋在門外,誰來坐第一把交椅?互聯網地圖服務市場洗牌進程加劇,未來的競爭又將走向何方?

一張牌照,一次下棋機會

如果每一次針對互聯網的監管發力,都會令許多互聯網公司心生恐懼的話,那麼,這一次,有人告訴你,戰戰兢兢的公司也包括中國聯通和國際搜索巨頭谷歌,你一定不要感到驚訝。

2011年2月1日,是互聯網地圖服務新規正式實行的日子。國家測繪局公佈了獲得互聯網地圖服務測繪資質證書的企業名單,其中147家單位獲得了「全國甲級互聯網地圖服務測繪資質」,107家單位獲得乙級資質。中國聯通和谷歌卻榜上無名。

根據國家測繪局此前對互聯網地圖服務准入制度的規定,從事互聯網地圖服務單位必須獲得互聯網地圖服務測繪資質證書。規定明確今年2月1日是互聯網地圖服務大限:「自2月起,無資質單位一律不得從事互聯網地圖服務。」

這意味著,谷歌和聯通很有可能就此失去在中國互聯網地圖服務這塊棋盤上下棋的機會。不過,這並非谷歌和聯通最後的期限。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又給聯通 寬限了數日,只要聯通在2月29日前提出資質申請,並且通過資質審核,還可以繼續「下棋」。而谷歌方面,則「仍在審批過程中」。

據瞭解,谷歌2011年6月就已遞交了牌照申請,據易觀國際分析師閆小佳分析,正常情況下只要資料齊全,包括提交申請、人員培訓等流程,最快28個工作日,相關單位就可以申請到資質。

為何谷歌遲遲未獲牌,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副局長宋超智表示,谷歌主要在兩個問題上被卡,「谷歌的在華合資公司谷翔申請資質存在兩項問題:一是符合相關資格的人員不夠;二是服務器必須設在境內這一點無法做到。」

雖然到了這個節骨眼,聯通和谷歌的牌照依然沒有著落,但外界普遍認為,聯通跟谷歌比起來,拿牌前景要明朗得多。因為,國內另兩大移動運營商,中國移 動與中國電信已於2011年先後獲得該項服務資質。聯通的實力向來與移動和電信難分伯仲,移動和電信可以成功獲牌,聯通只要積極準備申請材料提出申請,通 過資質審核無甚懸念。

而谷歌方面,由於總部在遙遠的美國,應變能力明顯不足,所以更令人擔憂。「谷翔公司在很多事情上權限有限,只能聽美國方面遙控。據知他們在國家測繪 局組織相關人員培訓時錯失了這一時機,現在再想考,要等待下一次考核期。就此看來,至少從人員持證這一點上,等待下次機會就需要時間。」

雖然谷歌地圖目前只被勒令不能再上線新服務和產品,以往的業務尚可運營,但牌照猶如一把懸在頭頂上的利劍,谷歌的壓力可想而知。不過,國家測繪地理 信息局對互聯網地圖服務市場的監管並非只針對谷歌這家外資企業。從去年開始,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已對未申請互聯網地圖服務測繪資質但仍從事互聯網地圖服務 的65家網站予以了公開曝光,如今,這些被曝光的網站,部分更換地圖服務的提供單位,部分網站則乾脆停止服務——市場需要規則來規範,「不配合就不帶你 玩」,不管你是本土企業還是外來企業。

大佬拿牌與否影響市場格局

谷歌在中國的地圖資質問題懸而未決,即使不排除最後峰迴路轉的可能性,但業界仍有一部分人還是為了保險起見,選擇放棄谷歌地圖而另謀他路。

智能手機廠商是最先伺機而動的。行業專家龍威廉指出,如果關閉谷歌地圖網站,不僅會殃及國內大量地圖服務的商業網站,還會影響國內所有的 iPhone和Android等智能手機用戶。「目前流行的蘋果iPhone手機以及應用Android系統的智能手機都內置了谷歌地圖,大量商業網站 (如大眾點評網、拉手網、網易八方等)也都是基於谷歌地圖API的模式運作。一旦谷歌地圖遭到測繪局的整頓,中國數百萬高端智能手機用戶以及數百家商業地 圖網站勢必受到強烈衝擊。」

但國內部分行貨手機廠商頗為精明,從去年起早就對這一問題有所預防。閆小佳表示,不少行貨安卓手機早已紛紛將內置的谷歌地圖刪除,轉而預裝了其他國內手機地圖應用,「這也是高德在這塊市場超越谷歌的原因之一。」

用戶也開始有些惶恐。谷歌地圖自2006年進軍中國互聯網地圖服務市場,就以界面、導航準確度、交通信息、街景等領域的出色表現吸引了大批忠實用戶。據瞭解,在中國,谷歌地圖在PC端佔有近10%的市場份額,在手機端市佔率甚至達到了87.6%。

但現在,牌照的缺失,令谷歌地圖不得不暫停更新,這勢必會影響用戶的地圖應用體驗。許多國內消費者甚至已經開始擔心,自己手機上的谷歌地圖服務可能無法繼續使用。

「國內地圖服務商最近的發展十分迅猛,谷歌在應對此次資質申請方面失策,或將導致市場被瓜分,其地圖業務進一步受挫。」這一擔憂在易觀國際檢測到的 數據上得到了驗證:目前,街旁網、路客生活網等已放棄谷歌地圖,轉投百度地圖。這使谷歌的份額直接下降到9%左右,與百度的60%左右相去甚遠;就連曾經 在去年上半年以65%份額佔據主導的地圖應用程序(API)接入市場,谷歌也在「地圖資質門」發生後約一年間內大跌15%。

由此可見,互聯網地圖服務資質證書對谷歌地圖的巨大影響力,而谷歌地圖能否在中國繼續下棋,對中國互聯網地圖服務市場格局的影響也不容小覷。老大退出,後來者可以居上。那麼,國內的互聯網地圖服務商是否都在期待著谷歌地圖「消失」?

搜狗地圖總經理孔祥來直接否認了這個說法,並認為現在需要的是大家一起把地圖服務行業的蛋糕做大,「而不是說好像誰出去以後,其他人就能獲得更多的份額了。」

而最被外界看好,將取代谷歌地圖老大地位的百度地圖則表現出了該有的大氣。其負責人表示:「我們希望有更強的對手去競爭。雖然每個人都不希望自己落敗,但都希望這場戰爭打得更有意思。」

未來決戰陣地在智能終端

監管的著力點,恰恰能反映出市場態勢。互聯網地圖的密集出現,讓網民鼠標輕點,即可查詢路線、標註地物、搜索地名……這種輕便貼心的服務自然討巧, 並迅速表現出了龐大的發展潛力。據艾瑞諮詢分析師預計,到2012年中國在線地圖服務有望達28.4億元的規模。而對於在線地圖服務來說,真正的決戰陣地 在手機上。

首先,智能手機的高歌猛進帶來了多樣化的應用程序,地圖正日漸成為智能手機的標配。經過近6年的發展,互聯網地圖服務已告別最初的地理位置查詢、標 註等基礎服務,轉而向房產、出行、娛樂、交友等本地化應用升級。這些應用顯然在智能手機上會有更大的發展空間,畢竟,人們不可能隨時隨地抱著電腦到處跑, 手機卻可以。

「手機地圖是提供位置服務的最重要應用,也將成為移動互聯網的殺手級應用之一。」高德軟件副總裁隙建軍明確地肯定了手機地圖的未來。於是乎,國內的互聯網地圖服務商紛紛加大了對智能手機終端上的佈局。

目前,基於手機客戶端的「屏幕之戰」已經打響。谷歌地圖、高德地圖、騰訊地圖、百度地圖等在手機平台上競相綻放,它們均為第三方網站提供多種豐富的接口與功能,包括地點搜索、本地搜索、公交、自駕、步行、路況等領域的常用功能。

不過,當前的「屏幕之戰」還處在爭搶市場份額階段,互聯網地圖服務新規的出台,正好給互聯網地圖市場創造了一場洗牌的時機。誰擁有牌照,誰就有機會在未來的手機客戶端地圖市場上佔有一席之地,否則,就有可能出局當看客。

谷歌地圖若真拿不到資質,就有可能面臨這種命運。3S智庫剛剛發佈的《2011中國汽車導航與互聯網地圖市場研究報告》預測:2012年百度、騰 訊、圖吧、搜狗等獲資質企業在互聯網地圖市場上將獲更大的發展空間,谷歌地圖的市場份額很可能被這些企業瓜分。這種預測有跡可循。據易觀數據庫統計,受 「牌照門」影響,谷歌在手機客戶端上的市場份額從原先的28.4%下滑至25.3%,將第一的寶座拱手讓出,高德地圖當前以25.5%後來居上,百度也以 11.7%奮起直追。

不過,一切皆有可能。在谷歌的資質審核結果沒出來之前,就為谷歌地圖在中國市場的命運蓋棺定論還為時尚早,但可以肯定的是,互聯網地圖服務新規所引 出的挑戰還只是第一步,未來,還有更多的挑戰等在前面。正如百度地圖負責人所說,互聯網地圖的機遇很多,「現在有10塊餅乾,未來可能有30塊,這需要互 聯網地圖服務商用優秀的產品和服務去爭取。」

(責任編輯:姜濤)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395

「注碼定輸贏」外傳(一) 名人堂

http://investhof.blogspot.hk/2013/05/blog-post_3.html
眾商品上月暴跌後,宏觀除了美股續破頂,不外上上落落。自己看書度日,也努力找戰法、心法的罩門。整理書山時,無意翻了Jack D, Schwager的Stock Market Wizards,重看神級交易員Steve Cohen那段訪問,有感,下筆記之。 



先循例介紹,Cohen為何許人?據維基百科:1992年廿球美金,創立SAC Capital Advisors。廿年後,SAC管理140億美元,而Cohen身家變成83億。 

書中Cohen一席話,看似平平無奇,但我覺得蠻有深意,粗略翻譯如下: 

我會統計麾下交易員的表現。我最厲害的部下,交易的勝率,僅為63%。大部分部下的勝率約為50-55%。這意味出錯的機率是蠻高的。事實如此,最好的應對,必須確定輸時輸粒糖,贏時贏間廠。 

(I compile statistics onmy traders. My best trader makes money only 63 percent of the time. Mosttraders make money only in the 50-55 percent range. That means you’re going tobe wrong a lot. If that’s the case, you better make sure your losses are assmall as they can be, and that your winners are bigger.) 

「唓!依段好似好行貨喎!」看似平凡,卻點出了投機的一個基本重點:交易系統的設計,以至值搏率的計算,都必須同時兼顧機會率(winning%)和回報(payoffs)。 

說大道理前,不如分享一下一段往事。大概十年前,自己是東尼伯伯的信徒,持股都是匯豐(5)、宏利(945),對於投機一竅不通。當時的工作時間雖極長,仍很喜歡收工後,約固定三位朋友打麻雀 (自己三歲已略懂打麻雀,所以寫文很多時自自然然會用打牌來闡釋道理),打聯賽。可是自己勝出率不到二成,瓜多過菜,基本上是派錢。 

反觀朋友S,贏的次數多,贏錢的金額也大,我們給他的綽號是「自摸之達人」(綽號氣勢,絕對可比投資達人(澳門)嗰級)。當時年少氣盛,鑊鑊都輸,自然心有不甘,曾苦思敗因,看書、問人、求神、問卜,仍毫無頭緒。直至近年研究值博率理論時,才無意中找出當年敗因背後的理論。 

以前打的是廣東牌,先交代一下,免得不熟的朋友,看得一頭霧水。規則是最少三番「起糊」,「半辣上」,最大十番。唔出銃不用輸錢,出銃那家輸雙倍。自摸的話,其餘三家「位位有份」。例如不幸出銃十番,輸256元,如果自己自摸十番,每位收128元,共收384元。實際金額上落,可參考下表:



 當年打法最「戇居」之處,就是迷信「迷食當三番」,但求「搶旺個莊」。很喜歡全力主動出擊,快速搶攻對對糊,混一色,食五、六番為主,食出一鋪收4864元,手氣好自摸時,收7296元,「有錢落袋墊底」,吹住口哨來打,心情特別暢快。尤其是幾回合連輸後,心想今次復仇在望,反勝「自摸之達人」,盡吐烏氣,心神更是激動。 

但朋友S如果出閘墮後時,多好整以暇,笑笑口繼續打。然後局勢例牌變成以下咁款:自己一如以往搶細糊,又碰又上,打到「九章落地」。忽然間朋友S一輪急攻,兔起鶻落,或六章,或九章,但牌面是清一色對對糊,十番格局,問題便出來了。 

假如不棄糊,繼續做五番,別人打出,實收48元。萬一「駁火」失敗,出銃給「自摸之達人」,輸十番,256元就影都無,要食6鋪五番,才能追回失地。一旦感覺有機出銃,自然多是選擇棄糊,希望「捱到摸旺」,逃出生天。 

但由於自己已「九章落地」,手持僅四隻牌,不知何故,老是會摸到「達人」求的那家牌,幾輪以後,守無可守,便要「焗打」。正所謂上得山多終遇虎,搏得牌多自出銃,「食!」,「X,真係十番。」慘,輸256元。之前「納得就納」的彈藥,忽然嘔突,由贏變輸,氣勢、信心自然大受打擊。但本着「誓不低頭」的傲氣,自然是繼續「搶糊」,但幾圈之後,又是搏牌失敗,給「自摸之達人」連環食出八番、十番。打完八圈,輸了幾鋪大牌後,自然輸到嘔血,一邊講粗口,一邊付鈔票。然後又再去部署復仇大計,希望改善牌章,增強「食糊力」。現在回想當日的行徑想法,真的覺得自己很白痴,枉自己仲讀那麼多書 

後來研讀值搏率的理論,才明白當年之敗,根本跟運氣無關,關鍵是自己無耐性做大牌,而走了「納得就納」,求快食糊的死路。人家食1鋪十番,自己得吃6鋪五番,才能抵銷。假如人家手風順點,食得兩、三鋪八番、十番,「head住」你五、六百元來打,要食12鋪糊五番來追,基本上是輸硬:一個圈不連莊,得四鋪牌,四圈十六鋪,怎可能給一個人食12鋪糊? 

反觀「自摸之達人」的打法,專做大牌,四圈食出1鋪,只要不出大錯,縱贏不到錢,也不會大敗。食出2鋪大牌,95%會贏錢。3鋪的話,必定大勝。達人長勝,自己長輸,根本與牌章、運氣無太大關係,而是策略高低的問題。 



這段白癡的往事追憶錄,基本上已可印證明了前述的投機道理: 交易系統的設計,甚至值搏率的計算,必須同時兼顧機會率和回報。原理就像打牌,但求食糊次數越多越好(maximize the winningpercentage),而不理贏時回報和虧損時的幅度(magnitudeof payoffs and losses),基本上很容易重蹈小弟打麻雀逢打必派()的老路。

 機會率的重要性,其實比絕大部分交易員的感覺、直覺為低。有經驗的交易員,construct(想不到怎樣翻譯這個術語)一個交易時,必定本能地首先衡量贏時贏幾多,輸時輸幾多。又再抄一次索羅斯的名言:「啱定錯,好閒。炒賣奧義,在乎啱時執幾多,錯時放低幾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210

「注碼定輸贏」外傳(二)- 答網友S 名人堂

http://investhof.blogspot.hk/2013/05/s.html
5月4日收到網友S的電郵,不好意思延至今天才回答。

電郵原文如下:

吳兄你好,

最近檢視番自己過去幾年的交易紀錄,發現自己出出入入股市多年原來只係打個和。今日拜讀閣下「「注碼定輸贏」外傳」的文章,發現自己完全中哂入面所提及的問題。因為對自己做的決定冇自信,所以我每日會睇大量blog、財經資訊同forum「抄功課」,但越睇得多就越亂,買買賣賣完全無系統可言。若再保持現狀長線一定會輸大錢,所以希望吳兄介紹一些書籍以解決本人以下問題:

- 心理質素
- 提高分析能力
- 交易系統設計

另外,亦想八卦一下吳兄除信報外,會閱讀哪些資訊以了解市場趨勢?如何避免自己陷入噪音交易(noise trading)的陷阱?

不好意思問題太多,希望吳兄有空時回答,thanks!

答覆如下:

我可以介紹全世界最好教授投機的老師給你,你有興趣認識嗎?其實想要改善投資/投機的功力,不是跑去報投資課程、買書、訂收費股評、買新的電腦系統、求神問卜,而是從自己過去的交易紀錄中﹐找出自己操盤手法的優點和缺點。

禪師葛榮說過一句說話,我覺得很值得跟大家分享:「當你認為已經懂得一切的時候,那就是你學習的終結。」勝由敗中求,過去的經歷,尤其是錯誤,最能令人快速成長。

我的建議,是先不要加入新的測市指標。最常見的情形,例如用開RSI來決定入市時機,吃了一輪白果後,覺得用開的指標唔得,便會傾向加入新指標,比方說SMA、EMA、MACD…尤其是越exotic,越冷僻的指標,例如XO圖、百家樂長路單跳,越有吸引力。結果你會發現,個個指標都是一時得,一時唔得,換來換去,煩到噴泡,命中率卻沒提高過分毫(如果沒有倒退的話)。

打個比方,你洗手時,戴著的金戒,不慎掉進一大缸紅色的染料中。你最不應該做的,是拼命往缸中倒進黃色﹑藍色﹑青色的染料,使染缸更加混濁。

又例如下面的兩條方程式,那一條較容易解答?

A)
 
B)



重點:變數(variables)越少,化解問題的難度較低。

根據眾多神級交易員的訪問,你應該先檢討自己的money management技巧。正如「注碼定輸贏」外傳(一)希望帶出的道理:盈虧幅度,遠重於獲利次數。測市技巧跟機會率(winning %)相關度較大,而money management技巧斷定了盈虧幅度。孰主孰次,呼之欲出。

先把過去十二個月的交易單據找出來。然後找出20次贏得最大的交易(指贏的金額,不是%),鼓勵自己一下。跟着找出10次輸得最甘的交易(也是指輸的金額,不是%),然後嘗試找出一些隱藏、之前沒有留意過的模式(pattern)。可以參考以下的問題,作爲切入點:


  • 工具:輸大錢的集中在衍生工具(牛熊、期指、期權)、國企、國策、恒指、週期股、商品、公用、二三線股、甚至某幾隻特定的股票?(例如某基金經理過去6-7年,炒中石化(386)例輸,但每隔大概一年,他就會本性難移地,「吻下來豁出去 這吻別似覆水 再來也許要天上團聚」,結局當然是「每年這天記得再流淚」)又例如期油、美債、黃金、白銀、海外股票指數、外匯、VIX?

  • 市場:本地?A股?美國?韓國?

  • 沒有預設止蝕位?

  • 設了止蝕位卻無法執行(technical問題)?

  • 輸錢時斬唔落手,次次等反彈沽出卻彈都唔彈?

  • ShiftStop (橫掂輸開,唔爭在輸多200點啦)?

  • 沽期權中招?

  • 止蝕位放太近,裂口下跌時大失預算?

  • 運用margin,槓桿太大,被逼低位斬倉?

  • 輸時溝淡,越溝部分越大,大注大敗?


以上問題,應該足夠找出(至少部分)犯錯的模式。犯錯模式一日無法明確(defined),問題便永遠無法解決。我見過太多的交易員和基金經理,就是不願意面對自己的缺點,而只懂得將失敗歸因於「人有三衰六旺」。希望你能夠避免重蹈他們的覆轍。

你找出犯錯模式後,仍然有問題,請隨時聯絡我。

至於有關日常閱讀資訊的問題,其實無一定定案,視乎個人操作手法,以TA或是FA爲主。例如你只短炒恒指100點,牛熊證盤紙、ADR走勢、匯豐(5)和中移動(941)的新聞,以及恒指本身的圖表,已很足夠的。例如我有些朋友,是純TA運作炒個股,他們基本上99%時間,都是花在看圖表上,完全不會自行研究FA。如果你炒個股FA,可能公司通告、研究報告會遠比指數相關的消息更重要。

本地報紙財經版,我大概都是瞄一下標題,跟我關注的個股有關,我才會有興趣看一下。必看是公司回購訊息,和出業績日期那個表。本地專欄只喜歡看明報的李順威,和蘋果的情陷夜中環,大概15分鐘就完事。信報我只有到Pacific Coffee時才會看。

海外媒體是Bloomberg、FT、Economist,和將會問戰友借Fortune來看。其實我大部分時間其實是看書的,近來看得瘋了,一個禮拜能看4本書。個人認爲,書的有用訊息度遠比報紙、雜誌高N倍。



吳瑞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670

「注碼定輸贏」外傳(三) –「納得就納症候群」上 名人堂

http://investhof.blogspot.hk/2013/05/blog-post_26.html

上集「注碼定輸贏」外傳 (二),回答了網友S的提問:


最近檢視番自己過去幾年的交易紀錄,發現自己出出入入股市多年原來只係打個和。今日拜讀閣下「注碼定輸贏」外傳的文章,發現自己完全中哂入面所提及的問題。因為對自己做的決定冇自信,所以我每日會睇大量blog、財經資訊同forum「抄功課」,但越睇得多就越亂,買買賣賣完全無系統可言…


上集的建議,是避免加入新的測市指標,因為系統的變數越多,越難化解。然後應全力集中從交易單據,10次輸得最甘的交易中(指輸的金額,不是%),找出跟money management有關的犯錯模式。當時提議過10條問題,作爲檢討的切入點。

5月20日收到網友S的兩封回郵。

首封電郵:


首封電郵:

吳兄:

非常感激你解答本人問題!
其實由今年開始,我每次買賣後都會紀錄番我做相關決定的原因。開頭我以為好多時係因為自己不守紀律,但讀完你的文章後發現仲有其他因素令交易出錯(我真係對某隻股情有獨鍾)。呢排我已經暫停交易,希望可以儘快搵出自己的犯錯模式。

最後都要講多句thank you!

網友S


第二封電郵:

你好!

睇番過往交易記錄,輸得最甘就係2009年時買賣牛熊証,兼向下溝,起碼輸咗本金的10%,自此之後我已經冇掂任何衍生工具。

正股輸得較甘係2011年,當時自己係一名偽價值投資者,自以為Mr. Market 錯咗,就死揸爛揸,結果某股輸左50%先止蝕,另外都有啲輸左3x% 左右,唯一慶幸就係止蝕後啲股繼續free fall,甚至停埋牌。

之後我就每隻股都定約10-15%止蝕,好彩都冇再輸大錢。

但問題亦開始出現,我對於止蝕非常敏感,每隻股都揸唔長。例如某股已有10%帳面利潤,一回番我就即刻止賺,後尾發現只係調整又唔會再買番,因為覺得現價比之前買入價高=貴、唔再抵買 (中哂你之前推介本「思考的藝術:52 個非受迫性思考錯誤」入面所講的思考錯誤) 。另外有啲股明明都帳面賺緊比較多的又唔set好止賺,例如我$5買入,目標$8,隻股去到$7.8開始回,到$7, $6.5, $6 我都冇止賺,最後可能平手離場甚至倒蝕!

所以由上年到而家賺錢的交易金額只係好細(相對整個組合),以百分比計贏得最多反而係注碼較小的交易。今年有幾單交易,因為上述原因已經賺少好多好多。

………….

最後都要再次多謝你的建議!

網友S

[注:電郵有經過刪減及潤飾]
網友S的懊惱:唔止蝕輸五成?但過份敏感,就贏唔到大錢,震一震倉,買中股皇都無用。明明可以贏五成甚至更多,結果可能贏得5%甚至更少…

點解救?其實也不是太困難。只是又要借小弟與「自摸之達人」,在麻雀檯上交戰的「瘀事」來闡釋道理。

話說當日「麻雀聯賽」,打到季尾時,基本上是「一敗塗地」。季初時,打八圈大概可能輸一、二百,到季尾時,放低三、四百,甚至四圈輸一千都試過。輸完又輸,後來真的輸到終極無癮,斬手指戒打牌,只差點要跟「自摸之達人」絕交!

當年屢敗,自然「呻到樹葉都落埋」、「X到亞媽都唔認得」:「XXXX,真係好X黑仔!點可能次次都唔夠佢快架!」、「隻手真係臭架,食嗰隻牌就摸唔到,出銃嗰隻就摸到應一應!」

幾年後,苦心鑽研值搏率理論時,才無意地醒悟,當年打牌打到「一pat屎」,是因爲著名的心理病「納得就納症候群」作崇。

以下是「左傳」(全名:左穿右插投機者秘傳)對於「納得就納症候群」的記載:

患者:絕大部分是經歷過重大心理創傷的麻雀手或交易員。
病徵:焦慮,情緒起伏極大,聽覺變得異常靈敏(尤其是周遭雜音),嚴重缺乏安全感。坐立不安,缺乏耐性,口中經常唸著:「以快打快」、「走得快好世界」、「最緊要轉身夠靈活」等口訣定驚。

當年自己患上「納得就納症候群」的原因,就是給「自摸之達人」的連環「十番攻勢」創傷心靈的後遺症。不斷出銃後,打牌的自信心益發下降。明明副牌幾靚,食七番甚至十番的機會頗大,由於怕出銃,「有得食變成無得食」,反再輸多256元,「都係唔好咁搏」,只會降低要求,甘心改做五番,甚至三番,但求快快食糊了事,減低出銃的風險。

當年自以為好醒,其實是蠢過「豬頭炳」。(還是那句,枉自己仲讀那麼多書…)牌做細啲,捨七(番)取五(番),理論上是會快點食糊(但實際上另一回事,當中玄妙,容後解釋),但「有辣有唔辣」!由於食五番,實收得48元,比七番的96元,少了一半。以往出銃1鋪十番,食3鋪七番就能追凸。但改爲專攻五番,萬一給「自摸之達人」逮個正著,就要食6鋪五番,「利潤」才能由負轉正!

察覺了小弟的心理變化,「自摸之達人」打牌時,神情更加輕鬆。雖然我理論上食糊的機會率,是提高了;但他出銃大牌的風險,進一步降低。5鋪牌中,只要能夠食出1鋪(即命中率爲20%),都夠贏錢,心理壓力自然較輕,本來牌章已高我一截的「自摸之達人」,打牌時更加揮灑自如。例如副牌其實頗爛,或以奇兵取勝,打心理戰,「夾硬」擺出一副六章「清一色萬字對對糊」的格局(可能他總共只得五隻萬字),自己就會嚇得主動棄糊,而時間就會變成他的朋友,我的敵人。很多時就是給他摸吓一隻,摸吓又一隻地「入章」,開局爛牌變十番。

又例如大家都是「九章落地」,互相搏牌時,自己的心理壓力會大N倍。由於我搏輸時,會輸到爆頭,壓力自然大過玩俄羅斯輪盤。「自摸之達人」中棍都唔太傷,咪只會當俾水槍指住個頭,「哦,瀨嘢噃!」,就算中招,只會笑咪咪地拿張紙巾出來,抹吓個頭,推牌打過下鋪。

局勢發展下去,一方自然信心澎湃,劍氣長江,出招法道,更刁更狠;連環得手,以血餵劍後,信心再上一層樓,劍勢更形霸道,一劍平天下之勢,「如轉圓石于千仞之山者」,越打越旺,贏到開巷。另一方卻左支右絀,顧得攻時,防守又出破綻;顧得守時,只能背水結陣,死命防守,盼耗至終局,連「輸少當贏」亦不可。久守必失,久輸必頽,自我懷疑,呻吟不絕,自信全失,肝火沖天,粗口不絕,鋪鋪「暴走」,引頸待鑿,一敗塗地,土崩瓦解,理所當然!死亡旋渦,斯之謂也。

往事追憶至今,問大家一個問題:「學打牌,當學小弟,或是『自摸之達人』呢?」答案已經呼之欲出吧!問題是炒股票不是打牌,打麻雀的心法,跟炒股票的心法,究竟有何關係呢?

答案:一理通,百理明,「以雀入股」,「雀道」化「股道」,實屬可能。興亡誰人定?盛衰豈無憑?智慧勝感覺,知識改命運。讓我們再一次借用新對沖基金之王達利奧(Ray Dalio)的獨門「麥樂雞」投資(及思考)心法(新讀者可以先參考舊文「周生生與達利奧」),去拆解當中奧義。

還記得「麥樂雞」心法的六字口訣嗎?就是:「先拆細,後分析」。而所謂「先拆細」,意指分析的起手式,是先將任何事情,拆解成不同的組成部份(component parts)。

其實前述打麻雀的故事,如果閣下心水夠清的話,
來來去去都是圍繞這三個因素:
(I)出銃時輸的番數;
(II)食糊時贏的番數;
(III)食糊、出銃的機會率。


(請好好記住這三個因素,因爲基本上以後的所有文章,都是從這三個因素出發,組合成爲無數策略。)

小弟輸到噴血的「長敗之形」組成部份:
輸時十番(256元),贏時五番(48元),就算有極高的食糊率(84.2%),也只打和。

「自摸之達人」贏到開巷的「長勝之形」組成部份:
輸時五番(48元),贏時十番(256元),(因此)極低的食糊率(15.79%),已足夠打和。

(計算打平百分率之法,容後交代。)

換句話說,「自摸之達人」牌章之精髓,不敗之因由,在於專注做十番大牌,只要出銃時輸的是「不入肉」的五番,久唔久食一鋪,已夠打和。人有六旺,勢不可擋時,九霄龍吟驚天勝,我若爲皇!

讓我們返回網友S 5月20日兩封電郵的提問,當中的關鍵資訊,可以大致歸納如下:

某股輸左50%先止蝕,另外都有啲輸左3x%,之後我就每隻股都定約10-15%止蝕;
某股已有10%帳面利潤,一回番我就即刻止賺 (由此推論利潤率應低於10%);
所以由上年到而家賺錢的交易金額只係好細。

正如前述:一理通,百理明,「以雀入股」,「雀道」可化「股道」。以雀爲喻,網友S的牌風實爲:
(I)出銃時:輸10-15%;
(II)食糊時:贏少於10%;
(III)結果:微賺。

事到如今,問題的核心及解決辦法,漸有水落石出之狀。

症初斷,怎根治?文太長,手太痛,下期續。
吳瑞麟
http://investhof.blogspot.hk
(聯絡電郵: [email protected]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6102

輸贏電動車:特斯拉背後的隕落者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1169.html

【導讀】在電動汽車市場,如果說福特、豐田等老牌汽車廠商還可以退守混合動力汽車,對於特斯拉、菲斯科等新興電動汽車企業,只有華山一條路。2013年,誰生誰死已經初見端倪。

策劃/《創業家》編輯部、第一電動網 作者:李媛媛

亨裡克·菲斯科(Henrik Fisker)或許不曾想到,他會從親手創立的公司辭職。這位設計過眾多豪華車型的菲斯科公司前CEO辭職後,第一件事就是給自己買了一輛公司生產的電動車卡瑪。

50歲的亨裡克說,「我雖然離開了,但不想白拿公司的車(辭職前菲斯科配給他一輛卡瑪),我還要支持我的經銷商。」如今,亨裡克已經離職,以他名字命名的菲斯科公司卻仍在破產的邊緣掙扎。

風生水起

與半路出家的特斯拉聯合創始人、CEO馬斯克(Elon Musk)不同,亨裡克在創立菲斯科之前,已經在寶馬和福特擔任設計師近十年,阿斯頓馬丁DB9、阿斯頓馬丁V8 Vantage和寶馬Z8是他的代表作。此後,亨裡克還參與了特斯拉電動轎車Model S的前期設計。

2004年,亨裡克從福特離職,與合夥人共同開辦了Fisker Coachbuild工作室,這是菲斯科公司的前身。三年後,菲斯科汽車公司正式成立。新生的菲斯科儼然是美國新能源汽車市場上的明星,風投公司的青睞、美國聯邦政府的援助,以及好萊塢明星的加盟讓這家新生的電動汽車企業名聲大噪。

在初期幾輪投資中,菲斯科獲得了高達8.5億美元的投資,2012年4月,又有近4億美元資金入賬。投資者包括KPCB風投公司、卡塔爾控股公司(Qatar Holdings)、風投公司Palo Alto Investors和當時仍在運營的A123 Systems公司,好萊塢明星萊昂納多也是投資人之一。

2008年1月的北美國際車展上,菲斯科發佈了第一款電動汽車卡瑪。亨裡克在業內的聲望和超級豪華電動車的賣點打動了正大力扶持電動汽車產業的美國政府。2009年,美國能源部向菲斯科發放了高達5.29億美元低息貸款(菲斯科第一階段得到其中1.93億美元),作為卡瑪及未來另一款電動轎車Atlantic的開發資金。美國副總統拜登(Joe Biden)還出席了菲斯科新工廠的開工儀式。

在美國電動車企業的角逐中,菲斯科似乎已穩操勝券。

一次失敗的選擇

作為一名資深設計師,亨裡克在卡瑪的設計下足了功夫。這一方面受到熱衷超豪華車的消費者喜愛,另一方面卻招致業內人士的批評,其中也包括亨裡克的競爭對手馬斯克。後者毫不客氣地批評亨裡克,「他(亨裡克)覺得電動汽車缺的是造型,但這其實是技術問題,長得像電動車並不一定是電動車。」

美國政府改革和監督委員會主席、共和黨議員達雷爾·伊薩(Darrell Issa)更是直言,「(菲斯科)不是一家汽車生產公司,而是設計公司,它從一開始就注定要失敗。」

的確,在旗下第一款車遭遇召回後,特斯拉就決心將核心零部件將外包改為自產(參見《贏家特斯拉》一文),菲斯科則沒有掌握電池等電動汽車的核心技術,而是選擇了當時如日中天的A123 Systems電池公司,這為菲斯科未來的生產埋下了隱患。

2012年3月,美國《消費者報告》(Consumer Reports)雜誌購買了一輛卡瑪,在路測前常規校準里程表時,車就趴窩了。該雜誌稱,「我們一年買80輛車做路測,從沒發生過這種事」。後經調查,此次卡瑪拋錨的原因正是A123電池發生故障,而後者給菲斯科帶來的麻煩遠不止於此。

召回是所有車企最怕的問題,對於電動汽車企業而言,因電池問題召回更是足以一擊斃命。2011年12月,A123宣佈其生產的電池存在缺陷,隨後菲斯科被迫召回239輛卡瑪。雖然菲斯科發言人聲稱「事故發生前解決了所有問題」,但半年之後,得克薩斯州一輛卡瑪發生了起火事故。

2012年8月,菲斯科因冷卻風扇故障再次召回2400輛卡瑪。此時,卡瑪已停產一個月,此次停產仍和A123有關。

卡瑪的發展也沒有菲斯科籌資那樣順利。這款車原定於2009年上市,後因成本和技術等因素推遲至2010年9月,但直至2011年7月,卡瑪才正式投產並上市。根據菲斯科方面發佈的信息,截至2012年10月,卡瑪在美國和歐洲共售出約2000輛。與同期美國市場上的電動汽車相比,這個數字並不出眾,一個重要原因是卡瑪高達11萬美元的售價。

多次延遲上市,再加上沒能完成2010年生產70輛至100輛卡瑪測試車的貸款規定條款,2011年5月,美國能源部凍結了第二階段的貸款,將菲斯科推向資金鏈斷裂的邊緣。

大限將至

根據美國能源部和菲斯科的貸款協議,菲斯科需在4月22日前償還1.93億美元貸款。一個月前,知情人士就向媒體透露,菲斯科已經聘請破產重組律師,為申請破產保護做準備,並最早於4月申請破產。

今年2月,路透社爆出浙江吉利控股集團和東風汽車競購菲斯科的消息。此後,關於菲斯科失寵美國政府,引中國公司哄搶的消息吵得沸沸揚揚,但一個月後,吉利和東風先後宣佈放棄競購。至此,菲斯科欲借助中國企業救市的希望恐已落空,而事情的發展對菲斯科似乎愈發不利。

4月9日,即亨裡克辭職後近一個月,菲斯科宣佈裁員160人。突然裁員引起員工不滿,數名被解僱職工對菲斯科提起上訴,要求公司給予相應補償。

與此同時,菲斯科向政府貸款一事引發的批判仍在繼續,眾議院政府改革和監督委員會將於4月底就此事舉行聽證會,亨裡克和菲斯科現任CEO波薩瓦茲(Tony Posawatz)均被要求出席作證。伊薩稱,需要確定菲斯科是否有資格接受貸款,及此事是否導致其他更有資質的企業無法得到相應的資金支持。

如今,大限將至。失去亨裡克,菲斯科的籌資之路依舊撲朔迷離。

隕落者A123

作為菲斯科的電池供貨商,A123 Systems電池公司隕落的速度和上升速度一樣快。

2013年1月28日,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CFIUS)正式宣佈,同意浙江萬向集團收購這個曾經的新能源產業明星公司多數資產。此後,A123將為萬向所有,而未被收購的部分則改名為B456。

 明星製造

A123由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教授蔣業明(Yet-Ming Chiang)與另外兩名合作夥伴於2001年創立。2005年11月,A123基於MIT的納米磷酸鹽研究推出一項能量高、充電快的鋰離子電池技術,該技術得到美國先進電池聯盟 (USABC,由克萊斯勒、福特和通用汽車組成的機構)的認可,後者投資1500萬美元支持A123繼續研發這項技術。

此後,A123好運不斷,不僅接連獲得美國能源部等組織的資金支持,還收到通用汽車公司、菲斯科汽車公司和上海汽車集團等企業的訂單。這家最初只有幾名成員的公司以異乎尋常的速度壯大。

2009年11月,A123在納斯達克上市,幾天之內就籌集到3.8億美元資金,每股股價一度飆升至25.77美元。

有了資金,A123開始大幅擴張。上市近一年之後,A123在密歇根建立了北美最大規模的鋰離子電池廠,如全面投產,電池年產能可供給3萬輛電動汽車。

雖然A123的電池工廠投產不久就獲得美國能源部和USABC 800萬美元訂單,但高產能卻給這顆新星的隕落埋下了伏筆。

在A123的客戶群中,菲斯科是最重要的一家。根據計劃,菲斯科增程式電動車卡瑪2009年上市後,2011年和2012年的銷量分別會達到7000輛和15000輛,這些電池全部由A123提供。但實際上,卡瑪的上市時間推遲了兩年,2011年的預計銷量也下調至1500輛。

菲斯科取消電池訂單導致A123在2011年11月裁員125人。A123一度希望「裁員是暫時的,4到6個月之內菲斯科會增加產量,被裁員工屆時將回到工作崗位」,但事實證明,這些工人再沒能回到A123。卡瑪在全球僅售出2000輛,A123也在接踵而至的打擊中難以自保。

2012年3月,由於電池出現質量問題,A123耗資5500萬美元對旗下問題電池進行召回。不久之後,公司股價一路狂跌至每股82美分,嚴重的財務危機讓曾風光一時的A123無力承受。2012年8月,負債纍纍的A123提出破產申請。五個多月後,萬向集團在競購中勝出,將其收入囊中,正式宣告A123的隕落。

隕落誰之過

A123在風光之後以破產出售草草收場,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它的倒下不僅是自身弱點所致,也反映出電池企業的普遍困頓。

A123的納米磷酸鹽技術一推出,就因安全性強、容量密度高和體積小獲得業界熱捧,這也是幾家主流車企願意投資A123研發動力電池的主要原因。但實踐驗證,A123的電池沒有讓電動汽車獲得與汽油車競爭的優勢,此後因質量問題發出的大規模召回更讓人質疑A123所謂的高端電池不過是虛張聲勢。

業內看來,特斯拉為車輛選擇的18650電池原本用於電腦和手機等小型電器,雖然能量較高,但其安全隱患不容忽視。與之相比,A123專門為電動汽車設計的電池應該更為安全。然而,迄今為止,特斯拉Roadster和Model S沒有發生過一起火災事故,反而是配置A123的菲斯科卡瑪因起火事故麻煩不斷。

北京理工大學電動車輛工程技術中心副主任林程認為,雖然特斯拉的電池路線可能有安全隱患,但嚴格的質量監管和裝配流程將這種隱患降到了最低程度。相比之下,A123的產品卻一度暴露出監管漏洞。

除了產品質量問題,A123的價格也讓許多電動車企業望而卻步。美國投資諮詢公司Dougherty分析師詹姆斯(Andrea James)估計,A123電池的價格約為1000美元/千瓦時到1500美元/千瓦時,而特斯拉的電池價格僅為320美元/千瓦時到420美元/千瓦時。

事實上,早在2008年,通用汽車選擇LG 化學公司,而非A123生產沃蘭達電池時,A123的產品弱勢已經初見端倪。

另一方面,將破產原因全部歸結於A123也有失公允。憑藉先進的電池技術理念,A123在創立之後的十數年中,曾得到多家車企的青睞,但有限的訂單令其始終無法全面投產,借規模生產拉低價格也沒有實現。與訂單不足、難以盈利相對的是,A123對技術的資金投入巨大,這讓A123在虧損的泥淖中越陷越深。

當然,這並非A123一家的困境。在全球電動汽車市場整體疲軟的大背景下,供過於求是眾多與A123一樣的企業面臨的普遍問題。

 

贏家特斯拉

估計很快,風靡全美的特斯拉純電動轎車Model S就會登陸中國內地。

今年一季度,Model S在美國的銷量達4750輛,比2012年美國電動汽車銷量冠軍雪佛蘭沃蘭達多出406輛。要知道,沃蘭達的價格尚不及Model S頂級版一半。

2013年1月,特斯拉宣佈年內將在全球開設25家Model S體驗店,其中一家位於北京。3月23日,「硅谷獵頭Tom Zhang」在微博上發出「特斯拉北京維修中心」的招聘公告。並不高調的招兵買馬活動似乎意味著,繼日本、新加坡和香港之後,中國內地市場也開始進入特斯拉CEO、硅谷奇才馬斯克(Elon Musk)的視野。

傳奇鋼鐵俠

任何角度看,馬斯克都是個不折不扣的奇才。

馬斯克出生在南非一個普通的知識分子家庭,12歲曾自學編程,做出一款名為Blastar的太空遊戲,並以500美元售出。五年之後,不安分的馬斯克決定前往「可以做大事」的美國闖蕩。過去20年,這個在斯坦福大學待了兩天就退學的企業家,創立了世界上最大的在線支付平台PayPal。

2002年,Paypal上市,馬斯克淨賺了1.8億美元。很快,他又將這筆錢花了出去:1億美元成立SpaceX公司(歷史上第一家將火箭送上太空的民營企業),2000萬美元成立Solar City(一家專門發展家用光伏發電項目的公司),6000萬美元則陸續投給了特斯拉。

光鮮的外表下,馬斯克付出了常人難以想像的艱辛,並承受了多次失敗的打擊。SpaceX成功發射火箭前,曾經歷過三次慘敗,幾乎將馬斯克拖入資不抵債的深淵。馬斯克豐富的創業經歷激發了好萊塢的創作靈感,電影《鋼鐵俠》的原型正是他。

2003年7月,馬斯克作為聯合創始人發起成立特斯拉公司。特斯拉先後通過四輪融資獲得1.38億美元,在2006年進行第三輪募資時,投資人名單中已包括谷歌聯合創始人謝爾蓋·布林、拉里·佩奇和eBay創始人及第一任總裁傑夫·斯科爾等人。

隨後幾年,他帶領團隊打造的電動超級跑車Roadster和電動轎車Model S打破了電動汽車續駛里程短、充電不便和速度低的魔咒,獲得汽車界多項大獎。

2009年6月,特斯拉獲得美國聯邦政府提供的4.65億美元低息貸款。但與多家或破產或經營慘淡的受助企業不同,特斯拉不僅銷售蒸蒸日上,還在今年3月宣佈提前三年於2017年年底前還清貸款。這或許是迄今為止奧巴馬在電動汽車政策上最大的安慰。

特斯拉的支持者還有傳統車企。2010年5月,戴姆勒以約5000萬美元購入特斯拉約10%的股份。一年後,豐田汽車宣佈向特斯拉注資5000萬美元,並以低價將加州的一家工廠轉讓給特斯拉,供其生產Model S。

2010年6月,特斯拉在納斯達克上市,馬斯克的電動車計劃得以快速向前推進。

擊敗法拉利

與眾多企業從普通乘用車入手不同,創立特斯拉之初,馬斯克就選擇了一條由上至下的電動汽車發展路線。

2006年8月2日,馬斯克在特斯拉網站上發表了一篇題為《特斯拉的規劃秘密(別告訴別人)》的文章,明確提出了未來的發展規劃,即生產跑車—用跑車的利潤生產消費者買得起的車,用這筆利潤生產更便宜的車。

馬斯克說的跑車是特斯拉推出的第一款車—電動超跑Roadster,它徹底顛覆了人們對於電動汽車的偏見。

作為特斯拉的代表作,Roadster擁有功率高達215千瓦的電機和400牛米的最大扭矩,百公里加速時間不足4秒,393公里的續駛里程更讓許多汽油車望塵莫及。馬斯克說,Roadster的誕生就是為了擊敗保時捷和法拉利這樣的汽油跑車。「我的目標不是造世界上最快的電動汽車,而是造世界上最快的汽車,只不過這款車剛好是電動車而已。」

自2008年2月開始交付到去年9月,售價高達11萬美元的Roadster共售出2410輛。Roadster完成證明電動車能超越汽油車的歷史使命後,於2012年1月停產。它為特斯拉帶來的利潤被用來生產大眾型轎車Model S。

這款2012年6月正式交付的汽車,至今年3月總銷量達7400輛。Model S的預定場面更為火爆,2012年6月日產量還是個位數的Model S訂單已經突破1萬輛,當月成功預訂也需等到今年5月才能提車。在競爭車型沃蘭達一度大幅減價出售的情況下,特斯拉去年提高了各級別Model S的售價。清華大學汽車研究所副所長陳全世認為,特斯拉銷量飆升的關鍵在於目標消費者定位明確。目前購買特斯拉的多是高收入人群,相比價格,他們更喜歡享受電動車的卓越性能,再加上美國成熟的車文化,特斯拉受追捧不足為怪。

2012年,Model S拿下美國Motor Trend雜誌2013年度最佳車型,這是該雜誌64年來首次將這一獎項頒給電動汽車。

特斯拉受到追捧不僅源自一流的產品,還與獨特的營銷方式密切相關。由於產量有限,加上電動汽車仍難以被普通消費群體接受,特斯拉選擇在商業街等人流密集的場所開設類似蘋果的體驗店。特斯拉店員都是產品專家,可以解答消費者關於Model S的一切問題。和蘋果一樣,特斯拉也極重視人性化設計。正如馬斯克所說,Model S像iPad一樣好用,電動汽車也可以成為全世界最好的車。

2013年一季度,Model S熱賣幫助特斯拉脫掉了虧損帽子,實現上市後首次盈利,提前達到馬斯克的盈利預期。

好車自己造

特斯拉也曾經歷過召回的尷尬。

2009年5月,由於路特斯汽車公司生產的車體和底盤存在安全隱患,特斯拉被迫召回345輛Roadster。2010年10月,又一處零部件問題致使特斯拉再次對439輛Roadster進行召回。

與很多量產車一樣,Roadster的零部件供應商來自世界各地,比如碳纖維材料產自法國,底盤產自英國,電池產自日本。雖然兩次召回沒有挫傷特斯拉粉絲對Roadster的信心,但馬斯克意識到,只有掌握核心零部件技術,才能最大程度降低安全隱患,保證產品質量。

從Model S開始,特斯拉將電池、電機和電控系統等核心技術由外包改為自產。與眾多電動汽車採用大容量電池組不同,特斯拉看中了廣泛應用於手機和筆記本電腦的俗稱18650的小體積柱形鋰離子電池。Roadster和Model S的電池組分別由6000多枚和8000多枚18650組成。經過數年發展,18650電池的性能已有極大提升。迄今為止,搭載18650電池組的Roadster和Model S均未發生起火等事故。

通用汽車前副總裁羅伯特·盧茨(Robert Lutz)2009年接受媒體採訪時,不無感慨地說,「通用的天才們都說鋰電池技術還要10年才能成熟,豐田也認同這一點,特斯拉一來,問題就全解決了。為什麼他們能做,我們就不行?」

與此同時,曾向特斯拉注資的戴姆勒和豐田先後宣佈,與特斯拉合作開發電動汽車。預計2014年前在美國投放的奔馳B級純電動汽車,將採用由特斯拉提供的電池組和電動機等零部件。豐田RAV4電動版搭載的也是特斯拉電池組和電機。

至此,馬斯克完成了特斯拉的另一目標:為其他車企提供純電動動力總成方案,幫助其儘早推出面向消費者的電動汽車。

馬斯克執掌的特斯拉已經成為人們心目中電動車技術的代表。單從這一點來看,它也是目前最大的贏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6691

「注碼定輸贏」外傳(四) 名人堂

http://investhof.blogspot.hk/2013/10/blog-post_21.html

注碼定輸贏外傳()

塔雷伯在Fooledby Randomness書中(中譯:隨機漫步的傻瓜)一個故事,很值得大家參考:

話說塔雷伯仍爲投行打工時,每週都要開大會,跟其他交易員交流。有一次,被問及對於下週指數的看法,答曰:「我看有70%機會微升,升大約1%。」有同事忽然怒叫:「喂,明明頭先看你沽了一大堆期指!又玩忽然轉view呀?」塔氏答曰:「無呀,我無轉view呀!我都唔知幾有信心!」眾人即時爆笑:「看升但係就沽期指,服了你!」寸嘴回應:「你班友笑成咁,我覺得應該再沽多堆期指囉!」見塔雷伯認真如此,完全不像說笑,其他人丈八金剛摸不到頭腦,不知其葫蘆賣甚麼藥。究竟什麼驅使他「看好卻做淡」呢?

塔雷伯的著眼點,不在於事件出現的機會率(probability),而在於回報(payoff)他估計,指數有70%機會升1%;但如果跌時,會跌10%正因爲如果「爆冷」下跌的話,回報超高,做淡反而才是上算:



機會率(probability)X 回報(payoff)= 期望值(expectation)這算式,初中數學堂已教,人人理應滾瓜爛熟。但塔雷伯在書中超感嘆曰:「我畢生在投資界打滾,由於其他人不依靠這理論思考,所以大家永遠衝突不斷!挑我機的,可不是二打六呢,而是有MBA的菁英呢!他們老是只看機會率,卻永不看回報多寡!」

書中另一個例子是上述思維的極致:

假設你跟人對,你的勝出率是999/1000,勝出時贏到$1; 輸的機會率是1/1000,輸時會輸$10,000。賭唔賭得過?

答案:完全賭唔過。預期值顯示,長賭必輸。



例子想帶出的重點是:除非你參與的投機,跟數學教科書中的例子,回報都是固定不變(例如擲銀仔,擲中,贏一蚊;擲中,對等地輸一蚊)不然的話,考慮個別交易值博與否,或衡量交易系統的長期表現, 必須同時考慮回報的幅度,不然會落得經常贏(指贏的次數),但圍大數卻落得負回報的下場。塔雷伯書中的原文:

Thefrequency or probability of the [win or] loss, in and by itself, is totallyirrelevant; it needs to be judged in connections with the magnitude of theoutcome.

換句話說,不論賭博也好,投機也好,機會率(勝出的次數或打牌食糊的密度)跟回報(投機看中的回報或打牌食糊的番數),必須兼顧。這系列文章至今,反覆解釋的,其實就是這個道理。只是常人(包括以前的自己)的思維,都是置回報不理,所有的心神,都是放在提升勝出的機會率。

一旦你將上述的概念內化後你可以透過設法控制回報和損失,來提升交易系統的長期回報。極端一點,你可以完全不依賴預測來交易,把報紙及收費股評掉入垃圾桶,仍然有利可圖。下期會交代相關概念的起手式


吳瑞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9868

【手法定輸贏】獲利和虧損的幅度(magnitude),才最重要 名人堂

來源: http://investhof.blogspot.hk/2014/12/magnitude.html

若閣下的交易記錄,贏的比率高,但整體合計還是要輸,或僅打和,原因只有一個:用麻雀術語解釋,就是「雞糊搏爆棚」;商業的術語,則是「高風險、低回報」。

以附表作解釋,如果50(風險)1(利潤),命中率要達98%,才能打和。

31,要4次交易中贏3次,才夠打和(尚未賺錢)

21,打和率是67%



經常看對,不代表一定贏錢,反而獲利和虧損的幅度(magnitude),才最重要。


大家下次重看索羅斯的名言:"It's not whether you're right or wrong that's important, but how much money you make when you're right, and how much you lose when you're wrong"時,或有另一番體會。



===================================================
一圖勝萬言,板塊強弱見。
數據助分析,期權增表現。

想隨時看到美股數據、市場訊息及投資心得,請 Like「美股隊長」專頁。

【教學篇】IB基本功#1 - 「止蝕」:http://on.fb.me/1yduvFu
【教學篇】IB基本功#2 - 「市價成交」指令: http://on.fb.me/1I38nkn
Google+專頁:http://bit.ly/1tYbN39
===================================================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2548

增發買球星漲跌看輸贏 俱樂部上市是條好路子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5-02-28/899567.html

每經記者 袁東 賈麗娟

喜歡足球的朋友,肯定還記得去年那張“最牛請假條”。國內一球迷以西甲新軍埃瓦爾俱樂部的股東身份向單位請假,去觀看埃瓦爾主場迎戰皇家馬德里的比賽。此舉動,讓不少球迷艷羨不已。

不過眾多足球俱樂部面臨巨額的赤字,也是司空見慣的事了。因為廣告收入、聯賽轉播權的分配、購買球員等因素,俱樂部必須絞盡腦汁想各種辦法去解決資金問題,以達到聯賽的要求及俱樂部的日常經營。而上市融資,或許是個不錯的想法。

上市為俱樂部融資“補血”

多少“大佬”進來足球圈,又灰溜溜的離開,印證了足球並不是一件那麽好做的生意。其中資金問題自然是首當其沖。

國外俱樂部的收入一般都來自:一個是比賽日收入,如門票、食品的銷售;一個是轉播權的收入,聯賽組織者均會按一定的比例將電視轉播的收入分配給聯賽中的俱樂部;還有就是其他商業收入,如球隊冠名權、球員肖像權、球衣銷售、商業比賽、企業贊助等。

不過,俱樂部像企業一樣單獨上市,也成為了足球俱樂部獲得資金的重要來源。而歐洲眾多知名足球俱樂部的股票也都掛牌上市,如英超的曼聯,意甲的尤文圖斯、羅馬及拉齊奧,德甲的多特蒙德。

值得註意的是,曼聯還先後在兩個交易所上市,先是在1991年於倫敦股票交易市場上市,然後又於2012年8月10日於紐約證券交易所(以下簡稱“紐交所”)上市。 在紐交所的上市為曼聯籌集了2.33億美元,不過籌集的資金更多是彌補曼聯老板格雷澤家族之前收購曼聯所欠下的債務。不過在曼聯於紐交所上市後的首個賽季,俱樂部仍然獲得了英超冠軍

對於足球俱樂部的上市,有專業人士指出,足球俱樂部上市不僅可以獲得融資,還可以規範足球俱樂部的運作,提升足球俱樂部及相關城市的知名度。

國內俱樂部市值“不容小覷”

長期處於低迷狀態的中國足球,在恒大俱樂部獲得亞冠冠軍,以及國家隊以小組賽全勝戰績進入2015年亞洲杯淘汰賽階段,只是惜敗於東道主澳大利亞之後,似乎又有了擡頭的趨勢。

著名足球解說員劉建宏也表示,現在的中超不是以前一年投資幾千萬就可以的了,而是隨便就是投入幾個億。中國足球似乎碰到好的發展機遇了。

中超的球隊與資本市場也是緊密相關的。雖然目前中國還沒有足球俱樂部單獨上市,不過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不完全統計,有超過半數的中超球隊,都是上市公司或由公司控股股東投資的。

因為中超俱樂部沒有單獨上市,無法準確得到其市值。但是馬雲去年12億元投資廣州恒大足球俱樂部(以下簡稱“廣州恒大”)50%股權,可以得到廣州恒大的市值為24億元。

有意思的是,今年1月21日,萬達集團出資4500萬歐元購入了西甲馬德里競技足球俱樂部(以下簡稱“馬競”)20%股份,並進入俱樂部董事會。王健林表示:“還有可能投資其他國家的俱樂部。”根據收購價格的推算,馬競的市值為2.25億歐元(折合人民幣近16億元)。

從競技層面上,馬競肯定要高於廣州恒大,不過從市值上看,廣州恒大已經趕超。

增發買球星 漲跌看輸贏

如果廣州恒大單獨上市,是否會受到廣大球迷及股民的追捧?我們可以拿曼聯的股價作為參考,曼聯股價在美國上市首日開盤價為14.05美元,並於2014年7月達到了股價最高點19.97美元,截至2月27日,以16美元報收。

不過,若我們簡單套用一級市場的收購慣例為10倍PE計算,假設馬雲是按照10倍PE來入股的,恒大足球俱樂部在二級市場的估值恐達到50倍PE,其二級市場市值將高達120億元。

值得註意的是,根據A股善於炒作的風氣,如果俱樂部上市了,很有可能俱樂部重要比賽的輸贏將成為其股價的晴雨表。像恒大奪得亞冠,其二級市場的股價是不是連續漲停呢?或許在不久的將來,買足彩還不如買足球上市公司的股票呢。

另外一方面,為了充分發揮上市公司這個便利的融資平臺,會否出現上市俱樂部明年要大展宏圖,要購買頂級球星,如梅西、C羅時,就進行增發募資呢?將梅西買來踢球,順帶讓他在股東大會上發一下言,這樣何愁足球產業不能做大做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362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