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臺灣起火遊覽車內發現5瓶汽油 不排除人為釀禍

據臺灣《聯合報》報道,火燒車案情有重大發展,桃園地檢署昨於遊覽車內查出駕駛艙、前門與下層行李艙,共有5個塑膠容器驗出汽油反應。其中駕駛座旁瓶子傾倒,且前門地毯驗出汽油反應。

示意圖(圖片來源:臺灣中時電子報)

報道稱,檢方不尋常地在開立死亡證明、遺體發還家屬後,一連兩天直奔殯儀館,複驗司機蘇明成及導遊鄭焜文的遺體,甚至罕見地采集皮膚檢體,連同衣物一併送驗,確認有無汽油反應。檢方並調閱兩人通聯紀錄及八天七夜旅程行經的監視錄影畫面,查明案發前2人行蹤狀況,理清有無自焚、吵架可能。

據臺灣中時電子報7月25日報道,玫瑰石通運負責人林靖樺24日接聽記者查詢電話相當驚訝,表示從未聽檢方提過類似說法:“太敏感了,不予置評。”

桃園檢方二度勘驗遊覽車並采集證物,部分鑒定結果出爐,在駕駛艙赫見2個破損礦泉水瓶和下層行李艙3個完整礦泉水瓶,送驗後都符合汽油的15項成分反應,檢方也勘驗燃燒的殘余物,發現汽油不但散溢在駕駛艙,甚至蔓延到前門樓梯走道。

對於誰帶汽油上車?檢警研判,以蘇姓司機機率較高,因為起火點就在駕駛座旁,且乘客幾乎用不到汽油。

至於為何帶汽油上車,有人猜測可能是司機圖個人方便,擔心跑完行程太晚,開自己的車回家無處加油,放些汽油在遊覽車上備用:有人懷疑“蘇是不是有自殺念頭?”檢方表示,這些疑點都還要查。

但據調查人員強調,司機座位旁放置助燃品並不尋常,且遊覽車是柴油車,但至今尚未尋獲煙蒂或打火機等火源,而駕駛座後方的保險絲總成,有部分疑因超載而燒熔,目前仍無法證明是電線超載短路起火,抑或其他火源引祝融造成電器異常,車頭起火原因為何,仍待消防火調報告確認。

檢方強調,5罐汽油的用途或有無其他原因,將約談遊覽車業者和其他司機理清,不排除是釀成遊覽車瞬間大火的主因。

辦案人員說,下層行李艙3瓶600毫升液體,從綠色和化驗結果研判是92號無鉛汽油,並透露案發隔天在司機座位後方,發現直立式底座完整、上瓶身燒熔的礦泉水瓶,里頭殘留些許液體,複查時再度從余燼中尋獲壓扁、焦黑傾倒的礦泉水瓶,加上地上也驗出汽油成分,疑似遭潑濺,“案情急轉直下,不排除是人為原因釀禍”。

但檢警也不排除是撞擊傾倒、或救援滅火時遭水柱撞倒,因3瓶完整汽油還有用塑膠袋包覆,一度希望從中采集指紋理清汽油所有人,可惜油煙和灰燼增添辨識難度。

(綜合中國網、人民網報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6888

臺灣火燒車事故後續:六大證據指向司機縱火自焚釀禍

據臺灣中時電子報道,臺灣7月19日發生火燒車事件,車上24名大陸遊客、臺籍導遊鄭焜文與司機蘇明成等26人不幸罹難。根據最新鑒識發現6大證據,直指司機蘇明成潑灑汽油縱火自焚釀禍,一反最早電線短路造成火災意外推測。

據臺媒報道,檢警在搜集事證後,首先確定駕駛艙是起火點,發現有汽油反應的2瓶寶特瓶,駕駛艙燒毀最嚴重,幾乎全部碳化;

第二,在駕駛座旁走道的第1處及第2處階梯均采集到汽油,顯示有潑撒行為;

第三,鑒識人員找不到電線短路走火時特有的熔珠現象,推翻電線短路可能性;

第四,電線短路會先傳出燒焦異味,乘客應會發現,並且有撲救動作。但鑒識人員卻未發現相關跡證,所以分析,應是明火點燃汽油,產生濃煙大火;

第五,司機蘇明成生前消失的100分鐘,曾打電話給友人抱怨性侵官司遭判5年;

第六,蘇明成遺體檢出高達1以上的酒精濃度,且曾幫蘇明成辯護的律師直指蘇明成出庭前都會喝酒。

六大事證全指向蘇明成將汽油灑在駕駛艙引火自焚,還連累其他25人跟著陪葬。

目前,檢警正過濾蘇明成生前在內湖升恒昌免稅商店時消失的100分鐘行蹤,追查有無購買汽油、抽汽油及飲酒的畫面,並且再一次地毯式檢視駕駛艙清出的灰燼,追查是否有點火工具殘留物,若有進展,全案可宣布破案。

7月30日,有臺灣媒體調查發現,該大巴蘇姓司機曾在2014年在出團期間性侵女導遊,今年6月24日二審被判5年有期徒刑,3月18日曾被判民事賠償90萬元新臺幣。而蘇姓司機在宣判前一周請假,直到7月10日才回公司上班,7月12日的遼寧遊客團是他被判刑後的第一次出團,疑因遭判刑而拉遊客團陪葬。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8507

Google無人車首釀禍撞加州巴士

1 : GS(14)@2016-03-02 15:01:55

美國科網巨擘Google的無人駕駛汽車在加州矽谷試行兩年,上月首次導致車禍,一輛裝備感應器和鏡頭的Lexus SUV汽車,在自動行駛途中撞上一輛巴士,沒有人受傷。Google承認部份負任。意外發生於上月14日,Google向加州汽車部遞交的意外報告指,該公司的自動車在山景市附近測試時,試圖在一處十字路口轉右,但偵測到排水渠附近擺放着沙包,於是停車。待數車通過後,自動車以時速3公里轉向行車線左邊繞過障礙,不料3秒之後左邊車頭撞上一輛以時速24公里直線行駛的巴士右側。自動車的左前防撞架、前輪及一個司機座位感應器在意外中受損;巴士車身亦輕微損毀,車上當時載着15名乘客,全部沒有受傷,但須由另一輛巴士載走。


■去年11月,一輛Google無人駕駛車因為行車速度問題,被加州交通警截停。

Google承認部份責任

Google無人駕駛計劃主管厄姆森(Chris Urmson)表示,自動車司機當時雖然在倒後鏡中看到巴士,但誤以為巴士會減速或停駛,因此沒有改以手動駕駛煞車。雖然報告沒有說明誰對誰錯,但Google承認要為意外負部份責任,「如果我們的汽車沒有移動,就不會發生碰撞」。當地交通部門將調查事件。消費者監察組織指,這次意外「進一步證明汽車機械人技術,並不足以用作自動駕駛」。Google稱會為意外檢討,修改自動駕駛程式,並在模擬器中加入數千種路面情況,「從今開始,我們的汽車會更明白巴士(或其他大型車輛)會比其他車輛較不願意讓路」。
Google自動車由2014年春季在山景市試行至今,發生過十多宗碰撞,多數由倒車引起,沒有造成過嚴重受傷。美聯社/路透社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0302/19512325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6577

擅自下車闖猛獸區頻釀禍

1 : GS(14)@2016-10-14 06:52:01

八達嶺野生動物園近年多次發生老虎咬死咬傷人事件,也曾有傷者提訴控告園方被駁回。同類因不守規矩遭猛獸咬噬事件在全國各地也不斷發生;除了擅自下車,遊客猛獸區開窗拍照、餵食等危險行為也至今屢禁不止。前年8月,八達嶺野生動物園一位巡邏員邵某,被發現不知何故下了車並遭老虎圍攻,失救身亡;2012年10月,劉女士一行人自駕遊,因內急在猛獸區下車分頭小解,其中劉被老虎撲倒,臉部遭撕咬,其後她以未盡安全義務起訴園方,索賠醫療費等23萬餘元,被法庭駁回;2009年3月3名男子為走捷徑下山翻入八達嶺野生動物園虎園,其中20歲的郭某被一隻東北虎撲倒咬喉當場身亡,獲救二人稱雖看到「內有猛獸,禁止入內」的牌子,但不信真有猛獸,事後死者親友以鐵絲網太低,未能阻止人爬入為由要園方負責,園方反駁鐵絲網是用來防老虎逃走而非防人爬入。同類因不守規矩遭猛獸咬噬事件在全國各地不斷發生。2015年8月,一名自駕參觀女遊客在河北秦皇島野生動物白虎園區違規下車,遇襲受傷身亡。《蘋果》記者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1014/1980042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1973

為趕工 混凝土未乾拆支撐架釀禍

1 : GS(14)@2016-11-26 13:50:54

【電廠塌平台】「不知道發生了甚麼,我逃出來以後就嚇儍了!」王搖勝是前日早上江西豐城電廠冷卻塔施工平台倒塌意外的倖存工友,事後他在醫院憶述事發經過時仍猶有餘悸。意外導致74死2傷並震驚中南海,國家主席習近平和總理李克強親批嚴查事故原因,官方至今扣留13名工程相關人員。有建設管理專家指,交更或非導致死傷慘重主因,而是「施工裝備的失效,導致一系列問題」。


增至74死 扣留13人

王搖勝憶述,前日早上7時多他跟10多位工友到達冷卻塔內進備上班,頭頂上方70多米處的施工平台上有幾十名工人。不久他們突聽到上方有人大喊,然後有腳手架往下墜落,砸塌水塔和安全通道,在地面層的工人迅速往塔外跑。「當時上下施工平台用的電梯,一起坍塌了……上面的人全部墜落,被鋼筋等材料壓在下面。」另有工人指,地面層的工人除兩人輕傷外全都安全逃生。知情者稱,施工方為趕工期,依經驗覺得支撐平台的混凝土已乾,至前日工人開始拆除塔外圍的木質腳手架,但天氣原因等令混凝土並未真正乾透開始脫落,最後平台坍塌。央視/《新京報》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1126/19846009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7049

南加大華裔教授遭刺死疑犯或壓力大釀禍

1 : GS(14)@2016-12-09 00:03:42

南加州大學華裔教授曾曉峰(Bosco Siaufung Tjan)在自己的實驗室外慘遭指導的博士生布朗(David Brown)刺殺身亡,案件震驚校園,許多學生都感到十分難過與不解。南加大在周一在校園的特洛伊雕像前,舉辦曾教授的追思會,超過300名師生到場悼念這位傑出的老師,校方也特地準備了留言簿,讓學生能夠寫下追思的話。駐洛杉磯記者:陳志豪其實上周《蘋果》記者才來到南加大探討校園安全的議題,沒想到時隔三天就發生這宗慘案。記者周二再度到訪,正在忙於期末考的大學校園則略顯安靜冷清。一踏入曾教授遇害的Seeley G. Mudd Building,更可以感受到那股哀戚的氣氛。側門上「Love for Bosco」的貼紙仍在,門邊也有人放置新的花束表示悼念之意。曾曉峰位於10樓的實驗室前,還是有許多蠟燭、紙鶴、以及花束等追思物品。為了平復其他學生以及教職員的心情,南加大校方已經連夜移除門前染血的地毯,並加緊重新鋪設。雖然已經趕工完成,不同花色的地毯還是特別引人注目。隔着玻璃門往裏面看,實驗室的景象依舊,不過漆黑一片似乎在述說教授已不會回來的事實。記者實際走訪校園詢問學生想法,許多人都對這宗事件感到難過與震驚。就讀大學四年級的威爾(Will)表示:「很震驚得知有人在校園被謀殺??我了解在期末的時候大家情緒都很緊繃,不過我還是覺得難以相信,真的好可怕」、「事發當時我人就在附近,真的感覺到很恐懼。我從沒想過這種事會發生在我周遭,雖然不是與我直接有關連,我還是覺得這樣的事情發生在我身上很不真實」。另一位位學生亞歷克斯(Alex)則說:「這真的很令人難過,很難想像一個讀到博士的人會這樣殺了教授??我是學士的學生,我很難想像如果自己讀到那樣的程度(博士)時,必須面臨多大的壓力」。亞歷克斯表示,學校目前提供了許多的資源來協助大家,「學校寄了許多電子郵件給我們,裏面有很多相關的資源,像我有收到校長的信,還有許多其他有幫助的訊息」,「如果你感到很難過或震驚的話......像這幾天校方也派了心理諮詢師到學校提供協助,尤其是針對那些事發當下在現場的人,他們的確需要人幫助他們渡過難關」。亞歷克斯認為這是一宗單一事件,她強調學校的公共安全部門(Department of Public Safety,DPS)一直都做得很好,她在學校還是覺得很安全。記者來到DPS,內部人員表示目前所有調查程序都已經移交給洛杉磯警方,他們不便對外說明。但DPS人員私下向記者表示,曾教授的事件真的是一宗「難以預料」的悲劇。其實DPS一直以來都針對校園攻擊提供教育課程,不但提供校園安全手冊,另外也加強校園周邊入口的防護;然而,對於這樣「來自校園內部」的兇殺,真的是毫無徵兆。這名內部人員透露,雖然每個學期都會針對學生的心理狀態進行評量,但都是透過問卷大量完成的,所以「更深層」的心理狀態評估絕對是必要的,他們不希望再看到這樣的悲劇。雖然目前洛杉磯警方尚未完全釐清布朗行兇的動機,不過由於兇手的博士生身份,許多人都猜測是可能是因為課業或心理壓力而造成這宗悲劇。其實南加大校方一直都有提供心理諮商的服務,內容包含了個人以及團體療程、危機處理、壓力排解,以及憂鬱相關的諮詢。如果有任何問題,都可以到直接學校的健康中心,或電(213)740-9355找專人幫忙,千萬不要把壓力留給自己。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1208/19859014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8754

天氣熱 內地煤氣罐頻釀禍

1 : GS(14)@2017-06-18 21:44:54

【防不勝防】江蘇徐州豐縣創新幼稚園昨發生大爆炸致多人死傷,官方指疑為幼稚園門口一小食攤檔有煤氣罐爆炸肇禍,事件再令各界關注內地小販餐廳易燃氣罐安全隱患。事實上,內地近年特別是在夏季高溫時,易燃氣罐爆炸事件頻生,並經常造成傷亡。曾有內地消防專家指,普通家用裝15公斤重的液化氣罐,爆炸時相當於150公斤TNT炸藥威力,足以炸毀兩層高房子。


男子報復社會引爆三輪車

近年造成較多人死亡的食肆攤檔氣罐爆炸事故,包括前年10月10日近中午,安徽蕪湖市楊家巷一間小食店有液化石油氣罐發生洩漏引發爆炸大火,共17人死亡。據悉該處聚集很多小食店備受食客青睞,惟因地處老城區,眾食店電線雜亂等,狹小的巷內甚多隱患。另外,內地近年也曾發生校園爆炸事故致死傷,例如前年12月,河北唐山遵化市娘娘莊鄉一間小學,有兩名男女小學生不幸在取水時發生鍋爐爆炸,兩人當場被炸飛室外,女學生傷重身亡,男學生受重傷。此外,也有校園爆炸源於有民眾疑報復社會導致。如2013年9月,廣西桂林靈川縣八里街學校門前,一名疑為訪民的男子於早上上學高峯期間引爆自己的三輪車,男子當場死亡,事件造成至少兩死44傷。《蘋果》記者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70616/20057796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586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