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讓互聯網賣藥,倒逼改不動的醫改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04082

互聯網正改變著許多行業,能否撼動封閉多年的醫藥系統? (CFP/圖)

“萬能的淘寶”上有什麽是很可能買不到的?藥品。但這種狀況正在發生變化,束縛醫藥電商的一系列政策正在松動。

這項改革看似僅僅事關一個行業的監管法規,實際上還被寄予“從末端推動醫改”的厚望。

如果沒有意外,捆綁在醫藥電商身上的一系列政策束縛,將一一解開。

由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下稱食藥總局)法制司起草的《互聯網食品藥品經營監督管理辦法》,或將於2014年10月國慶節前後落地。

辦法的征求意見稿,曾於5月28日在其官網公布,其後經歷了1個月的意見收納。據接近政策制定者的人士向南方周末記者稱,9月4日,食藥總局相關負責人再次就辦法推進進行了協調、安排,會議確認“文件肯定是要頒布的”,值得關註的時間點是國慶節前後,或者元旦假期。

目前,對於醫藥的互聯網交易,中國實行嚴格的管制政策,不僅對交易商家實行牌照管制,占市場體量近八成的處方藥也被禁止在網上銷售。

根據5月28日公布的征求意見稿,若該辦法落地,上述管制政策均將被廢除。不僅處方藥網售解禁,銷售主體資質也將由審批改為備案,這意味著今後若想在互聯網賣藥,“登記一下就可以了”。

而接近政策制定者的人士則對南方周末記者稱,這項看似只是一個行業監管法規的改革,還被寄予“從末端推動醫改”的厚望——推動者之一的發改委關心的是,“對推進醫改有什麽好處”。

“就像一直懸在懸崖上”

就這一業內的普遍猜測,南方周末記者向食藥總局進行求證。9月9日,食藥總局回複說,《互聯網食品藥品經營監督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經公開征求意見後,起草工作組召開了專家、監管人員座談會,並結合調研正在對該辦法進行修改。

如果按征求意見的內容,牌照管制解除,處方藥解禁,第三方平臺可以參與網上藥品交易,這將給醫藥電商行業帶來數千億的市場規模,歷經數年緩慢發展後,醫藥電商行業發展突破。

直至目前,以確保藥品安全性為理由,中國一直對藥品的網絡交易實行嚴格的管制。

這些管制政策基於食藥總局在2004到2005年發布的一系列部門規章,主要包括2004年發布的《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管理辦法》,以及2005年發布的《互聯網藥品交易服務審批暫行規定》,七年間無任何調整和修改。

其時,正是中國電子商務發展的轉折之年,國務院在當年頒布《加快電子商務發展的若幹意見》,明確支持電商發展。經過7年發展,電商的世界早已今非昔比。根據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的數據,2013年中國電子商務交易額已超過10萬億。

就在電商勢如破竹之時,藥品的網上售賣卻冷清而畸形。

2013年醫藥電商交易額僅有40億。“這還是最近兩年有了突破性發展的數字,在2011年之前,交易額僅是可憐的億元左右甚至不到。”中國醫藥企業管理協會電子商務課題組核心專家谷軍對南方周末記者稱。

因為嚴格的牌照管制,自2005年京衛大藥房獲得第一塊許可證起,截至2014年7月16日,獲得《互聯網藥品交易資格證》的藥店數不到200個,其中自建網站開業運營的只有二三十家——與36萬家零售藥店的底數相比,這個數字幾乎可以忽略不計了。

政策管制是公認的痛點。

“萬能的淘寶”上有什麽是買不到的?沒錯,是藥品。即便點開一個獲得了交易資質的B2C網站,所見也多是計生用品、隱形眼鏡和保健品,OTC(非處方藥)藥品數量很少,處方藥更是難覓蹤跡。

不是沒人願意賣,是政策不讓賣。處方藥網上禁售,意味著八成左右的藥品品類無法上網,這使得一些大藥廠和銷售商登時失去了興趣,市場規模難以做大。

個別商家在夾縫中尋找到擦邊球的商業模式:將處方藥的信息放在網頁上,然後再提供服務電話,通過電話達成交易,患者再到實體店購買。這種曲折交易,使電商完全失去節約交易成本的價值,對商業結構的重塑更無從談起。

不僅行業內企業難以染指,對醫藥品類頗有興趣的第三方平臺也始終難以進入。

“政策制定時,第三方平臺的概念還沒有。”原好藥師京動醫藥城市場總監,現以嶺藥業醫藥城市場總監邵清稱,“但實際上是不允許的,法無明示就禁止,這就是問題所在。”

即便如此,也不能阻擋廣大電商的熱情。

2011年,阿里旗下天貓、京東先後下手醫藥電商,因為沒有牌照,京東選擇和擁有牌照的好藥師網站合作,但運營幾個月後雙方就因股權爭執一拍兩散。而天貓醫藥館也曾因為沒有資質而受到監管部門處罰,最終只能選擇“跳轉”鏈接的迂回戰術——跳轉到有牌照的B2C網站的收銀臺頁面。

“損失太大了,”曾經在天貓醫藥管負責商家運營的晶心(阿里集團內部花名)對南方周末記者稱,會有很多用戶誤以為釣魚網站,跳失很嚴重。

不僅如此,因為沒有正式交易牌照,天貓醫藥館運作很低調,一些促銷推廣活動,像聚劃算這種平臺也很難參加。這也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天貓醫藥館的發展——目前入住天貓醫藥館的有交易資質的大藥房僅有140家,進行銷售的有120家左右,2013年的銷售額是20億。

“天貓這麽大的平臺,又給了那麽好的入口,20個億肯定是讓人失望的。”邵清稱,而政策管制無疑是最大制約:管制太多,投資機構不敢進入,規模做不大。“就像一直懸在懸崖上。”

風向為何大變

如果征求意見稿落地,上述制約醫藥電商發展的幾大政策管制均將解除。

為何風向突變?且轉變如此之大?

據谷軍觀察,此次食藥總局推出這個深受市場歡迎的改革政策,與以往邏輯略有不同,以往相關政策的歸口單位都是稽查局,即原來的市場司,或者至少會征求他們的意見,但這次的征求意見稿直接由法制司拋出,“地方上甚至都沒有被征求意見”。

在邵清看來,征求意見稿的發布,顯然不是食藥總局一個部門在行動,而是本屆政府執政理念的變化——該讓市場做的就交給市場。

可以佐證的是,其在去年8月,代表京東參加了發改委舉辦的一個關於處方藥網售的座談會,會議由高技術司組織,阿里、九州通等均有人參會。“發改委就關心一個問題,怎麽推動醫改?”

事實上,醫藥電商政策的調整思路,隱現於2003年以來的一系列官方行動和頒布的文件。

2013年年末、2014年年初,海南、上海等地已開始籌備網上藥店醫保支付試點。

2014年年初,主管醫療體制改革的副總理汪洋視察京東,在劉強東的匯報中,醫藥電商是重點匯報的內容之一。

一系列第三方平臺的試點也在陸續推出:

2013年11月,河北慧眼醫藥科技有限公司95095醫藥平臺獲得第三方平臺試點資質,隨後,2014年2月,廣州八百方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再次獲得試點資質。

在兩家行業內的垂直平臺獲得試點機會後,今年8月,綜合電商平臺1號店的試點申請也被批準。

“可以用非常慎重來形容。”剛剛獲得試點資質的1號店對外事務總監彭述剛對南方周末記者稱,1號店從去年5月開始申請試點資質到今年8月獲批,用了1年多時間。

在親身參與爭取試點的過程中,彭察覺到了主管部門的謹慎,“總局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態度是不明朗的”,“最擔心的還是藥品安全”。

1號店的試點周期是1年,試點需在現有政策框架內進行,處方藥並未被批準上架。“我理解,總局主要是希望通過我們的試點,為其監管互聯網售藥提供經驗支持,看看會暴露出哪些問題。我們如果成功,會給它信心,再繼續放開處方藥也不是問題。”

面對市場環境的劇烈變遷,監管部門小心翼翼地嘗試變革。而阿里、京東等產業大鱷的背後推動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對於幾大電商企業而言,醫藥是其覬覦已久的行業,布局早已開始。

年初,阿里巴巴斥資1.7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0.37億元)收購中信21世紀54.3%的股份,不僅為天貓醫藥館買得正身,更獲得了其儲存在阿里雲的醫藥監管碼的使用權,從藥品安全開始,阿里大手筆進入醫藥電商。

3月底,九州通旗下好藥師網與騰訊公司合作,開通微信購藥平臺,消費者可以進行微信支付買藥,下一步計劃將好藥師納入微信商城平臺。

推動醫藥電商管制的解除,成為各大電商平臺和資本布局醫藥產業必須打通的一環。

對於網上賣藥,中國的管制極為嚴格。 (CFP/圖)

處方爭奪戰

征求意見稿發布後,食藥總局曾召開了一個征求意見的座談會,會上討論激烈,最終國家局政策法規司司長表態稱處方藥的解禁會再配套一個網上銷售處方藥的目錄。

而據9月4日會議透露的最新消息,國家將不再制定可以銷售的處方藥名單,改之為不可以銷售的處方藥名單,即“法不禁止均可行”。

這將給醫藥電商產業帶來近萬億級的市場商機。一些嗅覺敏感的商家已在提前籌備。康德樂大藥房副總經理夏語接觸的處方藥廠家,“有幾個已經在調整產品劑型結構,增加口服藥劑型,開發適合電商的產品”。

雖然想象空間很大,但管制的解除究竟能帶來多少實際的交易,則仍是未知數。

第一個問題即是:處方從哪里來?

據南方周末記者了解,征求意見稿發布後,中國醫藥報社曾舉辦過一次征求意見座談會,食藥總局法制司也有參加。會上關註的焦點問題主要是如何解決處方外流,如何保障安全配送,藥品如何打假以及第三方平臺的搭建等。

“處方來源,這也是官方關註的問題。”夏語對南方周末記者分析稱,若處方藥解禁,首先分食的會是零售藥店的處方市場,因為藥店賣的是大流通品種,相對易於采購,而第二階段,電商會通過各種方式,拿到醫院品種,這會對醫院造成比較大的影響。

處方藥網售解禁,前提之一是患者能獲得處方,有自己決定到哪里買藥的權力和能力。這種被稱為處方社會化的前提,直接挑戰的是醫院對處方的壟斷權力。 在中國目前的藥品市場中,近九成的處方藥掌握在醫療機構手里,這也是藥廠和藥商不遺余力公關醫院和醫生的原因。

除了醫院,醫生也至關重要。在“以藥養醫”的格局下,目前行業里通行的做法是,醫生開出處方,藥房會有人進行“統方”——哪個醫生開了哪些藥,然後給予醫生不同形式的回扣,這幾乎已經是行業內的“明規則”。若處方流向社會,醫生會擔心這部分“方”如何“統”,自己的利益是否會受損?

“目前醫院和衛計委還沒有就此明確反對,但想從醫院獲得處方難度確實不小,除非醫院和醫生都不再靠賣藥生存。”一位業內人士說。

“目前為止,醫院的態度,也各有不同。”邵清對南方周末稱。

在籌備醫藥商城的過程中,邵清調研過三種醫院:大醫院也不反對,也不支持,他們客流量很大,無所謂;中小醫院希望做這個事情,希望有客流;社區醫院和民營醫院都很支持,“他們根本就不靠賣藥”。

1號店對外事務總監彭述剛也認為,若推動處方藥網售改革,需國家層面的統一安排,也要考慮醫生利益。

即便阻力不小,但已經進行的一些醫改舉措,依舊給處方外流形成利好的政策漏鬥。

例如,對民營資本投資醫院的鼓勵,公立醫院醫藥分開的改革嘗試,以及醫生多點執業的改革,都將釋放出一部分可以“社會化”的處方。

醫保是處方藥新政的另一個關鍵政策點,若網上售藥不能納入醫保,將限制消費者的選擇範圍。

但夏語並不認為這是決定性因素。目前,醫保消費藥品占全國醫藥流通總量的四成左右,更多的是自費藥。

“目前看,自費藥是醫藥電商最易攻破的點,而自費藥中的長期慢性病患者,會是比較好的切入口。”已有多年處方藥運營經驗的夏語認為,正因為自費,患者才會對價格更為敏感。

互聯網倒逼醫改

對藥價頗為敏感的還有發改委。

“除了關心如何推動醫改,發改委最關心的就是能不能降低藥價。”參加過發改委會議的邵清稱。

在無數次發布降低藥價的行政指令後,發改委惱人地發現這些指令不僅未能使整體藥價降低,反而讓一些藥品消失於市。互聯網能改變這種局面麽?

谷軍認為,若將互聯網的能力嫁接到醫藥領域,降價是必然趨勢:藥品是典型的標準品,是非常適合互聯網化的一類商品,如果解禁,電商模式會釋放出目前被中間渠道吃掉的巨大成本。

而對於患者和監管部門最為在意的藥品安全問題,邵清認為,由於網上購藥必須記錄聯系電話、收貨人姓名地址,留下用戶數據記錄,現在的技術對藥品物流配送也是全程可查的,因此網絡售藥將使藥品的全程可追溯更易實現。

在一個理想的設計里,由政府監管機構或者第三方公益組織建設一個電子處方平臺,平臺向醫生、患者開放不同權限,醫生開出處方後都將進入這個平臺,患者擁有用戶名和密碼,買藥時即可登錄調出自己的處方數據。

在美國,這樣的處方平臺已經運轉多年,而邵清認為,以中國各大醫院目前的信息化水平,做這樣一個平臺,技術上完全沒有問題。但要首先建立一個各個醫院之間的處方平臺,把各個醫院打通——不過,現在各個醫院都不互認,“國家投入了大量的錢,各個醫院的信息化弄得很好,但醫院之間的連接還非常差。”

如若實現,一個醫療大數據的空間就將展露無遺:不僅目前反複提倡卻難以實現的患者病後跟蹤管理輕易實現,患者的購藥和就醫記錄也均實現了全程可追溯,對用藥安全的監管也將更易實現。

7月10日,阿里巴巴在其“未來醫院”之外,又正式啟動的“藥品安全”計劃,正是看中這點:用戶只要使用手機淘寶和支付寶錢包,掃描市面上任何藥品包裝上的條形碼和藥品監管碼,就可獲得該藥品真偽的提示,以及生產批次、用法等信息。

在谷軍看來,或許正是看到了新技術對壘舊制度的無限可能,政府願意先把這個“大招”放出來,用它倒逼其他一些難以動手的改革,“從2009年到現在,醫改進行了五年,太難了”。

如果政策的管制去除,市場的供應到位,剩下的就交給消費者來選擇。最終決定醫藥電商發展的依舊是最簡單的互聯網法則:用戶說了算。

當一個理性患者拿著醫生開出的通用名(並不指明具體廠家)藥品處方,通過互聯網的海量藥品信息,選藥,進行比價,下單,得到配送,患者的醫藥常識會日益提高,談判能力也自然得到加強。

2014年3月18日,馬雲在北大百年講壇提到其醫療夢,不僅是想在淘寶上賣賣藥,而是利用大數據讓醫藥行業更加透明和公平,倒逼醫療機構和生產企業改善產品和服務,改善中國人的健康。

醫改之夢,能否由新技術來推動實現?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1632

白雲山和九州通擬共建醫藥雲商網上賣藥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5/4617823.html

白雲山和九州通擬共建醫藥雲商網上賣藥

一財網 王蔚佳 2015-05-14 10:28:00

廣藥白雲山集團主要提供符合國家標準的產品(包括但不限於白雲山鐵瑪)供醫藥雲渠道銷售,是醫藥雲渠道建設的產品生產商;九州通提供醫藥電商渠道分銷網絡資源,實施白雲山鐵瑪等系列產品銷售的結算、配送等,作為醫藥雲渠道建設的分銷商;賽柏藍提供實施白雲山鐵瑪等系列產品銷售的醫藥領域的相關粉絲資源和基於微信移動互聯技術條件下的移動入口,作為醫藥雲渠道建設的營運商。

5月14日上午,廣藥白雲山集團(600332.SH)、九州通集團(600998.SH)、賽柏藍三方在上海宣布聯合投資布局移動互聯網醫藥雲商——三方擬共同投資設立獨立法人實體“醫藥雲商公司”,以推進、完成系列雲商項目的落地、實施、推進與發展,並將公司發展成為創新模式的醫藥移動互聯網運營公司。

目前,廣藥在最新的中國醫藥工業序列中排名第一,九州通是中國最大的民營醫藥物流企業,而賽柏藍則是醫藥行業訂閱數和影響力最大的公眾平臺。

《第一財經日報》14日從會議現場獲悉,三方合作將重點將“微商”升級為“醫藥雲商”,即通過醫藥雲渠道建設,將醫藥生產商所生產的產品與醫藥電商夥伴的戰略合作,歸攏線上渠道,實現線下傳統醫藥分銷網絡與線上醫藥電商分銷網絡的互聯互通,包括線下的批發、分銷、倉儲、配送,線上的自營網店平臺、第三方平臺、微商等各類可實現有效銷售的銷售端有效覆蓋,形成雲倉儲、雲配送、雲分銷、雲服務,達到醫藥雲渠道全覆蓋醫藥雲終端。

“白雲山出產品,九州通有網上銷售的資質,而賽柏藍高質量的活躍20萬用戶可以轉化為未來最具含金量的平臺用戶基礎。” 中國醫藥企業管理協會副會長、賽柏藍首席顧問牛正乾接受《第一財經日報》采訪時透露。

他進一步解釋說,醫藥雲渠道建設指生產商所生產的產品通過與醫藥電商夥伴的戰略合作,有效實現線下傳統醫藥分銷網絡與線上醫藥電商分銷網絡的互聯互通,包括線下的批發、分銷、倉儲、配送,線上的自營網店平臺、第三方平臺、微商等各類可實現有效銷售的銷售端的有效覆蓋。

據了解,三方最先合作的品種是廣藥白雲山集團白雲山和黃中藥的“白雲山鐵瑪”等系列產品,這一產品也是其醫藥雲渠道中創新銷售模式的核心產品。

合作中,廣藥白雲山集團主要提供符合國家標準的產品(包括但不限於白雲山鐵瑪)供醫藥雲渠道銷售,是醫藥雲渠道建設的產品生產商;九州通提供醫藥電商渠道分銷網絡資源,實施白雲山鐵瑪等系列產品銷售的結算、配送等,作為醫藥雲渠道建設的分銷商;賽柏藍提供實施白雲山鐵瑪等系列產品銷售的醫藥領域的相關粉絲資源和基於微信移動互聯技術條件下的移動入口,作為醫藥雲渠道建設的營運商。

中國醫藥物資協會關於中國醫藥電商的研究數據顯示,目前我國網上藥店2011年銷售總額不足4億元,2012年增長到16億元,增速達400%;2013年39億元,增速也超過200%,發展潛力巨大。

在項目推進過程中,還將借助線上、線下資源,啟動“眾合創業”計劃,即在國家提出的“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下,創造低門檻落地醫藥行業的創業、創新,推動更多的人通過項目參與。

事實上,今年2月,白雲山曾宣布與九州通旗下電商平臺“好藥師”正式結成首份“雲渠道”戰略合作協議,將白雲山“中藥偉哥”的“鐵瑪”產品的銷售放在好藥師平臺,雙方將就會員、供貨、預算費用等資源進行深度交叉支持。

而白雲山曾公開表示,預測這一產品預計在未來幾年內將形成5~10億銷售,並成為其旗下主力產品。

除上述投資項目簽約以外,14日上午,廣藥白雲山集團、九州通集團、賽柏藍還就具體的首個雲商項目合作進行了簽約儀式——項目涉及廣州白雲山和記黃埔中藥有限公司“白雲山鐵瑪”產品經銷的“雲渠道、雲終端、O2O、微創業”等一攬子創新商業模式打造。

“相比其他行業,醫藥行業的互聯網發展是整體滯後的,但是發展速度卻是很迅速的。”昨日,中國醫藥企業管理協會副會長牛正乾向《第一財經日報》表示,醫藥電商的政策紅利正在快速到來,整體行業發展將在未來兩三年內實現爆發。

公開數據顯示,美國網上藥店的銷售規模已經占到整體銷售規模的30%左右,這一數據在日本、歐洲則分別為17%和23%,而相比之下,中國不足0.5%的數字顯然市場潛力巨大。

編輯:陳姍姍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5471

與功夫熊們保健按摩不同,看中醫的O2O模式要靠賣藥掙錢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5/0829/151739.shtml

看中醫的服務模式和目前已有的上門推拿產品相差不大。用戶通過看中醫的微信服務號進行一次簡單的問答進行體質檢測,然後選擇出診醫師和服務項目,預約好時間地點後,醫師即上門到家,經過中醫傳統的望聞問切之後確定病癥,最後進行針對性的理療。目前看中醫提供的診療服務包括個人診療中的五項:推拿、火罐、針灸、刮痧、艾灸,和定制療程中的中醫減肥和亞健康調理等。

乍看之下看中醫和目前已有的上門推拿產品差別不大,但看中醫創始人羅峰強調兩者之間的本質區別:“他們宣傳說能夠達到中醫理療效果,但他從來不敢叫中醫出診。我們不叫按摩師上門為你做中醫服務,我們叫中醫出診。人就是中醫,做的事叫出診。這是最大的區別。”

羅峰強調的“中醫”和“出診”即是橫亙在功夫熊、點到等推拿產品延伸服務的一條紅線。“中醫保健是60年代國家為了讓勞保殘障人士有口飯吃,讓社區保健能同時落地,所以從醫療、衛計委的醫療證里摳出一個牌照,叫社會保健牌照,但對他的從業人員和從業技能有嚴格的限定,就一句話不許破皮。”這個限定的影響就是,目前街邊店里或者功夫熊、點到的按摩師里大部分人只能為人做“不破皮”的推拿,而想要做針灸等更深的中醫療法就必須有國家衛計委頒發的行醫資質。

所以羅峰認為看中醫和已有的這些推拿產品並不在一個市場里競爭。功夫熊、點到等推拿產品面對的是更為大眾化的保健市場,看中醫則是更為專業、門檻更高的中醫醫療市場。出身中醫名家的羅峰在創辦看中醫伊始就收購了北京地區的聖仁濟方中醫門診,目前看中醫在北京地區接近300名具有行醫資質的中醫都掛靠在這個醫療機構下面。

“2014年北京市中醫理療市場大概才四五十億,但是保健市場七八十億。所以是誰把中醫理療的蛋糕切走了,不是西醫,是保健按摩把他們的蛋糕切走了。”相較於當前中國西醫醫療資源的緊缺狀況所產生的諸多醫患矛盾,中醫的一個困境是“醫患無關系”。“2014年註冊的北京中醫是19000人。但是衛計委能掛上名的才4000多人。所以還有15000名中醫隱沒於市。醫院養不起這些人,所以他們就賣房子,賣保險,賣安利什麽的。經常有這種中介聊著聊著說,我原來也是學中醫的。”羅峰介紹說。

看中醫要做的即是把中醫資源和有中醫理療需求的人連接起來。當醫患建立了聯系,看中醫的盈利模式就在其中產生——賣藥。根據2014年北京市藥監局發布的數據,2014年北京人吃了220億的中藥。“北京中藥市場每年遞增10%,藥價漲5%,到現在絕對過300億了。” 因為看中醫的醫師擁有處方權,可以為患者開藥、制藥再送到患者手中。這個每年300億的中藥市場也就成了看中醫真正瞄準的獵物。

當然,披著O2O的外殼,在服務上就必須有一個標準化的服務流程。中醫自有流派,患者的身體癥狀也各有不同,所以看中醫把服務標準化主要體現在診前、診後兩個部分。首先看中醫的醫師資格審核要過三關:資質審核、理論實踐考核和外形氣質。“我們會在後臺打分,顏值都算,就是穿著打扮氣質,因為這有上門業務。”羅峰說。

通過考核篩選確定了醫師的執業水平之後,看中醫在出診的服務流程上也做了一系列標準化流程:醫師都用統一的出診箱,診療前先點一炷促進患者更快進入醫療狀態的藥香。望聞問切之後由患者選擇五項服務中的一項開始做理療。最後醫生會為患者填寫病例並針對性做出醫囑或者開藥。

目前看中醫的診療服務處於最後測試階段,有50名醫生在線提供服務,日均有80的訂單量。此前看中醫獲得了“頂尖學員”孵化器的800萬天使輪融資。

版權聲明:本文作者田牧,文章為原創,i黑馬版權所有,如需轉載請聯系微信號zzyyanan。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8370

地方小藥局 憑什麼被全家、天貓看上? 超商賣藥、雲端建置藥歷 大樹總早一步

2016-04-18  TWM

一家內壢傳統小藥局,因經營的兄弟檔堅持「比別人早一步」的創新信念, 去年連續與全家、天貓等通路大腕合作,藉著雲端大數據,讓地方藥局轉入資本市場。

在日本街頭的便利商店,買藥、買便當、買飲料,統統能在一家店裡完成,這種「超商×藥局」複合店型,目前在台北市街頭出現了。

從桃園起家的大樹藥局,以法人加盟方式,在台北市的台安醫院旁,開設「全家×大樹連鎖藥局」,「試水溫」迄今已近一年。

超商藥局 突破消費者習慣去超商買藥的習慣,對台灣消費者來說是一大突破。大樹總經理鄭明龍說,這家示範店一年內便已獲利,大幅縮短了藥局經營的損益平衡點,「這增加了我們的信心,年底前將一口氣再開出五家超商藥局。」儘管《藥事法》規定,「全家×大樹」的店面必須設有兩個入口,鮮明區隔出超商與藥局的空間,但占大樹營收比逾六成的保健食品和婦嬰用品,都能在「超商」的空間內販售。

全家綜合企畫本部本部長王國君表示,最後在全台眾多藥局中選擇大樹,是看好大樹的連鎖競爭力,以及一些能打出市場區隔的創新作為,「大樹的內規、制度以及財務都很健全透明,適合長期穩定合作。」王國君指出,複合店型的經營成效十分優異,「相較一般店鋪業績成長三成。」大樹也在去年九月與跨境電商龍頭阿里巴巴合作,在天貓平台上販售「來自台灣」的保健食品(台灣尚未開放電商販售藥品),是目前天貓上唯一的台灣藥局代表。

大樹藥局的前身「內壢一藥局」(一九九三年成立),係由中國醫藥大學藥學系畢業、領有藥師執照的董事長劉玉騰親自執業,每天「朝八晚十」地駐守在小小十四坪的店面,如同多數鄉鎮的傳統藥局一般親切,卻難敵連鎖藥局競爭。

劉玉騰指出,九五年全面實施全民健保後,加上非處方藥產品鬆綁,大賣場、藥妝店、電視購物與直銷業都加入西藥與保健食品戰局,傳統藥局生存不易,才會紛紛走向購併與連鎖化。

認清通路 從顧客角度思考劉玉騰找了當時為房仲的弟弟鄭明龍(從父姓)來幫忙事業轉型,二○○一年,大樹以楊梅店當作連鎖藥局起點,鄭明龍笑說:「早上穿西裝接待廠商,晚上就打赤膊送貨到其他加盟店,這樣過了五年。」兄弟倆一人以藥師專業坐鎮店裡,另一人則包辦了財務、物流、人事、行銷、資訊、非藥品採購等業務,十五年來,兄弟倆開創一家直營店、四十五家加盟店的規模。

「服務業是沒有藍海的,只有紅海。」鄭明龍很早就認清「通路」必須不斷創造差異化,「站在消費者角度思考,這件事不只是便利商店能做,藥局也要做。」連鎖藥局規模要擴充,藥師的培訓與加入是關鍵。目前在第一家「全家×大樹」門市服務的二十七歲藥師蘇郁凱說,現在藥學系的畢業生,出路不脫醫院、單點藥局與連鎖藥局,「醫院的患者太多,藥師只能做配藥工作,社區藥局才能充分發揮衛教諮詢服務。」而大樹一肩擔起採購、物流、庫存與後台管理,讓藥師能安心加盟經營,也是近年快速崛起的原因。

一四年底,大樹砸下數百萬元,建置「雲端藥歷」系統(手機App),目前已有三千多人使用,民眾可以跨國際、跨院所查詢自身藥歷,鄭明龍說:「一些到大陸做生意的台商對我說,這一系統有幫助到他們,至少當地醫師能知道他的用藥紀錄。」大樹藥局行銷部經理李秉修強調,「雲端藥歷其實就是大數據應用,未來備藥量與市場分析,都會因此更精準。」跨入連鎖、複合超商、經營電商,到開發雲端應用,大樹一路的突圍、轉型,都是因為劉玉騰與鄭明龍這對兄弟檔,堅持「永遠做得比別人早一步」的信念。

在競爭激烈的藥局通路行業,大樹本著藥師專業的根,攀著創新服務的枝葉一路向上,近兩年營收成長率皆超過三成,去年總營收為二十一.六億元,已在三月底掛牌上櫃 ,四月十二日收盤價七十五.二元,一家十四坪的地方小藥局,是否能在資本市場中華麗變身?值得注目。

撰文 / 鄧 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3584

百老匯兼賣藥 售牛黃丸 迎合自由行一條龍消費

1 : GS(14)@2013-07-17 22:37:44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30717/news/ea_eaa1.htm

旺角多間百老匯分店新開設專賣保健食品及中成藥的專櫃,其中一個牌子更是有百年老字號之稱的北京同仁堂。圖中店員則在向客戶介紹平板電腦功能。(余俊亮攝)



百老匯出售同仁堂產品不一定違反《中醫藥條例》,但店員推銷手法一旦涉及產品效用的虛假陳述,便可能觸犯《商品說明條例》。圖為百老匯職員在介紹同仁堂產品功效。(明報記者攝)



記者昨日走訪了位於旺角西洋菜南街及亞皆老街一帶的百老匯分店,發現店中均加設了售賣保健產品櫃位「Broadway Care」,專賣北京同仁堂、綠養坊及百成堂合共約20多款產品,當中不乏安宮牛黃丸、白鳳丸等內地客喜愛的產品;加上去年新推出的手表專區,百老匯儼如由電器店變身成小型百貨公司。

雖然新增了售藥專區,但公司似乎未有特設專業人員負責推銷工作。當記者走到售藥櫃位時,一名本來負責手機櫃位的店員馬上「變身」成為藥物推銷員,告訴記者哪個產品受客戶歡迎、自己及家人服用過後又覺得哪個產品特別有效。他介紹一款蟲草產品時更誇張地說︰「吃了這個產品,像我們一天要站覑工作11個小時也不會腳軟。」

近兩月旺角銅鑼灣分店推出

該店員表示,所有產品均以公價出售,但近日部分產品有特別折扣,售價比其他藥房便宜,勸記者趁機多買。不過,記者及後到了萬寧及北京同仁堂「格價」後,發現百老匯的售價未見特別優惠(見圖)。以安宮牛黃丸6粒裝禮盒為例,百老匯與同仁堂門店均售4140元一盒,不過同仁堂門店現時有95折優惠,故實售3933元。

依照店員說法,百老匯是在最近兩個月才增設售藥專區,目前只在旺角及銅鑼灣部分的分店推出。本報曾向公司方面就此作出查詢,惟截稿前尚未得到答覆。

記者前往百老匯附近西洋菜街的北京同仁堂門店,店員則直言不知道百老匯為什麼會有同仁堂的產品出售,更笑稱:「會不會是水貨呀」,又指「百老匯賣牛黃丸,同仁堂都可以賣iPhone啦」。

遊客:只要不是假藥就可以

百老匯店員給予記者產品宣傳冊子上,寫明所發售的北京同仁堂產品來自其香港總代理「泉昌有限公司」,而非直接向同仁堂取貨。本報致電泉昌查詢,負責人證實2至3個月前開始批發產品予百老匯。

對於百老匯「踩界」兼售藥物,港人陳先生直言「不會幫襯」,「現在百老匯開到周圍都係,連藥也賣豈不是壟斷?」至於內地旅客則對這種一條龍服務頗為受落,遊客白小姐認為,只要有需要,願意在百老匯買藥,非一定要到藥房買,「只要不是假藥就可以」。

為搶攻自由行生意,除了百老匯賣手表、藥物外,去年起不少商戶已開始轉賣日常用品吸客,例如莎莎賣藥油、奶粉,卓悅甚至連酒類亦有售。至於專售內地禁書的「人民公社」,更為旅客提供全國奶粉速遞服務。

明報記者 陳悅、陳子凌
2 : GS(14)@2013-07-17 22:38:14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30717/news/ea_eaa2.htm




【明報專訊】除金舖外,電器商可算是另一類最受惠於自由行效應的零售商。每當有新電子產品面世時,大型電器連鎖商更是門庭若市。不過,百老匯須出動到賣藥搶客,反映市或不如外界所見風光。有學者指出,近年市場競爭愈趨激烈,商戶利潤不斷壓縮,逼得商戶各出其謀來開源。

學者:賣保健品與電器互補

經濟學家關焯照指出,在市場需求主導下,近年不少商戶已開始「轉型」。像百老匯開拓非電器類型產品,可能反映這些產品的需求更高,而電器市場的利潤空間已見頂,「近年賣電器的商戶甚多,除百老匯外還有豐澤、蘇寧、中原等,競爭相當大,或者就要靠賣健康產品幫補利潤」。

關焯照又認為,百老匯推出「安宮牛黃丸」等高檔保健品,應該頗有市場,除了內地遊客外,亦漸多本地消費者購買及服用這類產品;加上不少保健品標榜需經常服用才見效,而電子產品為耐用品,消費者不會頻密更換,相信售賣保健品可帶來互補。

蘇寧:專注電子產品領域

不過,蘇寧雲商集團香港區總經理龔震宇卻不認同電器行業「見頂」之說,他認為行業仍具有很大發展空間,加上若要開拓新業務,亦須花工夫在人力及後台做好多方面配合工作,故蘇寧暫時希望專注於發展家電及電子產品領域,不作別想。
3 : GS(14)@2013-07-17 22:38:51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30717/news/ea_eaa3.htm


【明報專訊】百老匯賣安宮牛黃丸,驟聽之下可能感覺詭異,但就像便利店也會售必理痛一樣並沒違規。

港九藥房總商會理事長劉愛國指出,只要不是出售需要處方成藥即沒有問題,但店員推銷時卻隨時違反商品說明條例。

衛生署:賣中成藥須守相關法例

另一方面,衛生署回覆本報查詢表示,根據香港法例第549章《中醫藥條例》(條例),任何人不可銷售、進口或管有未經註冊的中成藥,最高刑罰為罰款10萬元和監禁兩年;而零售註冊中成藥,條例並沒有特別規管;但售賣者仍須遵守其他相關法例,如《商品說明條例》等。

劉愛國亦稱,從朋友口中得悉百老匯在發售同仁堂產品及其他保健食品,他認為賣保健食品明顯是游走於法律的灰色地帶,至於同仁堂產品「如果屬於治療用藥物便肯定不容許」,他表示會向衛生署進一步了解。

不過,正如衛生署所指,就算百老匯銷售上述產品並無違反《中醫藥條例》,但店員銷售手法卻隨時可能違規,劉愛國解釋,根據商品條例,「你不可以說這種藥可以醫什麼病,例如心臟病、糖尿、高血壓,或者聲稱多少個月便痊癒,因為店員不是合資格註冊醫師,顧客如果使用後有副作用和沒有所謂的治療效果,那店員便算是虛假陳述,無論是他個人或店舖都要負上法律責任;不過,像一般的小感冒那些小病痛就沒什麼問題」。
4 : GS(14)@2013-07-17 22:39:11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30717/news/ea_eaa4.htm


【明報專訊】百老匯攝影器材有限公司,是香港老牌電器零售連鎖店,早於1949年由李波創辦,首間店舖於旺角彌敦道,最初只售賣菲林、出租相機及相片畄曬服務,其後發展成多元化的電子及家庭電器零售店。百老匯現任主席李子良(圖)為李波之子,現年59歲,同時也是稻香(0573)獨立非執董;公職方面,去年獲選為新一屆港區全國政協委員。

雖然以攝影及電子器材起家,但李子良家族成員亦投資物業,且以豪宅新盤為主,有指李家成員過去5年多動用至少8.4億元購入18項物業,最矚目要數去年百老匯「太子女」李惠貞及相關人士豪擲2.2億元,向長實(0001)購入中半山君珀3個單位,其中最貴是該廈16樓A室,成交價8326.1萬元,建築呎價3.36萬元。

家族鍾情物業投資

另外,新地(0016)於2011年推售奧運站瓏璽,李氏家族以約1.1億元連購4伙。據悉,李子良家族現持有物業分佈於九龍站凱旋門、跑馬地禮頓山及薄扶林貝沙灣等。除住宅物業外,李亦有投資工廈,早於2008年李子良及相關人士,便透過瀚林集團以2.1億元購入荃灣萬利工業大廈全幢。
5 : ng caddy(36072)@2013-07-17 22:42:44

有沒有攪錯...178/653/759,開始轉營..直得留意,有少少似當年許留生
6 : GS(14)@2013-07-17 23:47:33

5樓提及
有沒有攪錯...178/653/759,開始轉營..直得留意,有少少似當年許留生


生意唔通一路縮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344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