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郭台銘肩扛股價漲跌 費力猛吹「成長」號角 鴻海八小時股東會深度解讀

2013-07-08  TWM
 
 

 

長達八小時馬拉松式的鴻海股東會,郭台銘不僅展現毅力,更讓所有股東感受到他不遺餘力的奮戰精神;而由他親自主導的「結構轉型」計畫,則隱約透露出他對培養接班人的事前準備。

撰文‧葉揚甲

「作為一個董事長,除了經營公司,還要讓經營的成果反映在股價上,這是無庸置疑的事情,今天股價沒有達到股東預期,除更努力經營,或者,只能說努力不夠以外,沒有任何的理由,但是希望各位能夠對於公司整個經營團隊、將來的前景,一定要有信心。」「不管怎麼說,只有在這裡深深地向各位股民,鞠躬道歉,在股價上不能達到各位投資者(的預期)……,但是我認為,給我一點時間,我非常有信心,我現在每天工作十六個小時,(包括)每個星期六、日,我向各位保證,不要讓各位股東、投資者失望,我想這日子應該不遠了。」六月二十六日,在長達八個多小時的鴻海股東會上,董事長郭台銘一開始就用極為誠懇的態度與柔軟身段,向現場四、五百位股東致歉,希望在場的小股東能多給他一點時間。

股價被看空

郭董點名外資分析師

這樣的場景似曾相識,早在金融海嘯二○○九年時的鴻海股東會,郭台銘就曾因股價表現不佳而向小股東致歉,甚至拋出「股價不回來,我就不退休」的堅定態度,讓不少在場股東願意與郭董、與鴻海一同進退。只是時間一天天過去,股價卻又再一次地陷入「死胡同」,這顯然是郭台銘無法容忍的事情。

「鴻海股價不好,與外資把錢抽回去救QE︵量化寬鬆政策︶有很大的關係。」話鋒一轉,郭台銘將股價下跌歸咎於外資,甚至在股東會秀出以外資研究報告做成的簡報,並直接點名澳商麥格理證券台灣區研究部主管張博淇,從未參觀過鴻海,對實際生產狀況只能臆測,報告更是沒有事實根據的結論。

對於被郭董點名,本刊聯繫上張博淇,得到「不置可否」的答案,但據一位與他熟識多年的友人透露,「對郭台銘的大動作,張博淇感到很無奈,或許,只是因為他率先看空鴻海,才會被郭董盯上吧!」的確,張博淇早在一二年十二月,就將鴻海的投資評等從原來的「買進」,調整成較為中立態度的「持有」,然後相隔一季多的時間,再將評等下調至「賣出」,目標價甚至砍到只剩六十一元,幾乎下看金融海嘯時的最低水準。不過友人也抱怨,張博淇曾在○九年鴻海跌破七十元時「率先看多」鴻海股價將重返百元,「當時怎麼不見郭台銘公開感謝?」然而根據了解,「率先看空股價」並非讓郭董盛怒的主要原因,一向以治軍嚴謹聞名的郭台銘之所以大動肝火,是認為張博淇並未走進鴻海內部,卻在報告中寫到「inefficient labour management︵無效的員工管理︶」這幾個影射「管理渙散」的字眼。

「這點讓郭台銘最氣不過,他在股東會揚言提告麥格理高層的用意很簡單,就是希望麥格理也能加強內部的管理,別再讓分析師寫出這類無法衡量的形容詞。」一位認識郭台銘超過二十年的友人表示。

對成長掛保證

忽略鴻海基本面已顯疲態

無論如何,今年以來外資已經賣出鴻海超過一百萬張股票,總持股比率從年初的四八.六五%,半年內最低降到四○.一五%,外資大舉賣超鴻海,無疑成為鴻海股價不斷下行的壓力,只是,郭台銘將股價下挫牽扯到「外資要救QE」的原因之上,恐怕邏輯就比較說不通。

畢竟,美國聯準會主席柏南克明確表態「將逐步減少購買債券的規模與速度」的時間點,嚴格說來是在五月二十二日,這天外資的鴻海持股水位為四二.八九%,換句話說,早在此之前,外資就已經一路拋售鴻海的股票,光是年初到五月二十一日就賣超了六十八.五萬張,這部分可能就不是「QE轉向」的影響,而應該另有其他原因。

這點從瑞銀證券分析師謝宗文的報告中,或許可以看出端倪。在股東會後,謝宗文並沒有因為郭台銘「獲利絕對可以優於去年」的保證翻空為多,仍然維持鴻海目標價於六十三元的水準。報告提到,從累積營收(一月到五月)年成長率為負一二.五九%的狀況推估,今年鴻海的營收與獲利恐怕會雙雙出現負成長,如果要看到正面的訊息,只有可能是來自於業外收入。

謝宗文對鴻海基本面的疑慮,或許是許多資金抽離鴻海的原委。不過,郭台銘對下半年的展望,似乎仍然不因上半年業績顯露疲態而有所折扣,他在股東會仍發下豪語,「鴻海基本面完全沒有改變,跟各位保證,鴻海本業在往後十年,一定會連續成長」。

旗下事業體獨立上市

郭台銘權力下放的第一步

「今年的目標還是沒有變,但這是很大的挑戰,下半年鴻海將全力地衝刺,基數到達一定的程度,就成為天險,分出去的(事業體)集團營業額還是會計算,鴻海本身的營業額不會衰退,這我可以保證,我一定保證(成長)一五%,我會盡一切努力,我一天工作十六小時以上,不眠不休朝這個目標。」郭台銘再次強調。

除「保證營收成長」的信心喊話之外,外界普遍認為這次鴻海股東會的第二大亮點,在於郭台銘宣布鴻海旗下三個事業體,包括連接器、碳奈米管與膠材,將獨立於母公司之外,意即一般所謂的「分拆」︵spin-off︶。

然而,郭台銘強調「這絕不是分拆」,而是鴻海的「結構轉型的調整」,用意在於增加股東權益;其次,則是讓「年輕人能夠發揮」。一旦前景看俏的事業體獨立上市,不僅在資本市場可收到更高的本益比,員工亦不會被母公司的框架所限制住,優秀員工將更有向上的動力,一般投資人也可得到更為透明的訊息。

對於鴻海將連接器事業群獨立的決定,摩根大通證券科技產業分析師哈戈谷︵Gokul Hariharan︶給予正面的看法,他在最新出具的報告中表示,全球前四大連接器企業的股票,平均交易在十九倍的本益比,用這個標準來衡量的話,鴻海連接器事業的評價明顯低於同儕水準,未來分拆將有助價格趨近合理評價,母公司則可更專注於本業。野村證券同樣看好鴻海的「結構轉型」︵分拆︶計畫,該分析師認為,如此對母公司鴻海將帶來長期的正面效益。

郭台銘說道,「大家都說鴻海是靠我一個人,我一定要修正,我們有一群︵高階人才︶,過去是我把他們包在裡面,今天要把他們介紹出來,我隨便介紹,這樣的同仁就有五十位,我只是做策略規畫。」第一批被郭台銘端上枱面的,除了與他一同打天下的老臣,即將接掌FIT︵Foxconn Interconnect Technology︶的盧松青之外,還有碳奈米管的傅紹明及特殊膠材的林知本。

這些過往在母公司不同事業群的一級主管,在郭台銘的刻意布局下,未來都將在不同市場獨當一面,「這樣的安排,應該不是著眼於股價的短期激勵,相信這可能是年過耳順的老郭,為之後退居二線所做的事前準備。」一位產業分析師表示,從管理的角度而言,郭台銘某種程度想要慢慢將權力下放,這是好事。

代工地位無可取代

可當穩定收息股長線投資

眾所周知,在郭台銘的強悍領軍下,一九七四年二月正式成立的鴻海,迅速地成長茁壯,一九九一年股票正式掛牌當時,股本八.○三億元,營收二十三億元,市值只有三十六億元,對照於現在,股本一一八四億元,一二年合併營收三.九兆元,六月二十八日市值則高達八七五八億元,在這二十二年間,鴻海營收成長一六九六倍,市值成長二四三倍,卓越的成績有目共睹。只是,當代工發揮到淋漓盡致之後,鴻海帝國的獲利模式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

根據英國《金融時報》的報導,麥肯錫︵McKinsey︶台北公司高級合夥人賀睦廷︵Martin Hirt︶表示,在個人電腦銷售不斷下降,智慧型手機銷售增速放緩之際,代工行業的前景變得「更加不安定」,「展望未來五到十年,下一個主要增長點在哪裡?這個問題令人頭疼。」一家企業本來就有其生命週期,從誕生到高速成長,從壯大到成長趨緩,這是很正常的事情,「就如郭台銘所說,基數到達一個水位後,要再見到鴻海業績大幅成長,或許真的有點困難,那麼,為何不換個投資思惟去想,把鴻海當作穩定收息股進行長線投資呢?」一位證券研究員試圖從另一面向探討鴻海的價值,他強調:「鴻海在代工產業的地位與技術,相信很難被取代,單是這一點,就算成長性不若以往,股價再向上攀的空間不比成長股,但這卻絲毫不減其值得長線持有的投資價值。」只是,郭董心裡從○九年到現在,一直都跨不過「股價」這道關卡,從「股價不回來就不退休」,到現在「股價會隨著我的年齡,絕對會繼續增高」,在在都顯露郭台銘「拚命要讓股東賺到價差」的思考邏輯。

從現實面來說,這樣的邏輯面對郭董自己口中所說的「成長天險」,難度極高;但從精神面來看,則凸顯出郭台銘對鴻海股東的高規格使命感。

這樣的使命感,其實從這場股東會的另一插曲得到印證。當股東阿土伯「照例」提出加發股息的提議時,在場的鴻海律師其實抱持「堅決反對」的態度,理由是原定的股利政策已在股東會前透過電子投票方式決定,要翻盤,恐怕於法不合;但郭台銘最終做出彈性決定,「我願意加發現金(股息)五毛,但是能不能夠成立,我不曉得,等到法令修改以後,再來補發。」面對外資的強硬,與面對股東的柔軟,讓人感受到不一樣的郭台銘。深度解讀八小時的鴻海股東會,對於鴻海營運與股價的成長保證,或許投資人可保守看待,但郭台銘對於四十萬股東所展現的使命感,則值得投資人用不一樣的角度思考鴻海未來投資價值。

外資看鴻海 多空並存

外資機構 評等 預估2013

EPS(元) 目標價

(元) 重點提要

美銀美林 買進 8.43 102 在垂直整合與關鍵技術領域都將會持續表現優於同類型的公司。

高 盛 買進 8.90 102 聚焦轉型與創造獲利,預估下半年營收將較上半年成長41%,全年則比2012年成長3.8%。

摩根大通 增持 8.70 95 目前的股價已反映EPS的微幅下修,下半年隨毛利率改善,將有助於股價的上檔機率。

野 村 買進 6.75 95 分割旗下事業部門,將為鴻海帶來長期正面影響。

瑞士信貸 中立 7.44 74 郭台銘計畫將獨立事業體分拆上市的意圖很好,只是有點為時過早,目前價值難以衡量。

瑞銀證 賣出 5.57 63 若按今年到目前的營收表現觀察,全年獲利要超過去年的辦法,只能靠業外收入。

資料來源:各家外資報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4942

蘋果前副總裁:如果你做的事情毫不費力,就是在浪費時間

來源: http://www.iheima.com/top/2016/0429/155503.shtml

蘋果前副總裁:如果你做的事情毫不費力,就是在浪費時間
First Round Review First Round Review

蘋果前副總裁:如果你做的事情毫不費力,就是在浪費時間

你的內心比你掌握更多的信息

文|Heidi Roizen

Heidi Roizen 一度是矽谷人人爭相學習的典範。她曾創辦自己的公司並管理了 14 年之久。後來,她擔任蘋果公司主管開發者關系的高級副總裁。現在,她是 DFJ Venture 的一位風投家,她還在斯坦福主講一門名叫“企業家精神”的課程。她幾乎認識矽谷的所有重要人物並且靈活地運用著自己的影響力。哈佛商學院甚至還有專門關於她的案例。

在今年斯坦福畢業典禮之前,她來到斯坦福,也是她的母校,在 Entrepreneurship Corner發表演講,分享了過去 30 年她在科技圈工作的所思所悟,像是一位創業者的畢業感言,話語之間都是她從實踐中得出的真知灼見。

Roizen 提出了八條原則,她正是利用這些原則來指導自己的工作、建立起廣泛的人際網絡並不斷推動創新。這些過來人的經驗對於新入行者彌足珍貴,可以作為職業生涯各個階段發展重要的領航燈。

以下八條原則的具體內容:

一、如果你做的事情毫不費力,那就是在浪費時間

梅琳達·蓋茨曾有一次路過小女兒的房間,看著她在嘗試著自己穿鞋,她女兒說:“這很難,但是我喜歡困難的事。”

Roizen 說:“我喜歡這種態度。在你經歷過很多困難時期後,你會發現渡過難關是你最美好的經歷。”

成功的創業者追求一種永不止步的狀態。你努力工作,超越能力的極限,不斷地嘗試、失敗、再嘗試;你每天、每周都問自己“我還能做什麽更有難度的事情嗎”,這時你才能理解這種勁頭。

有趣的是,很多懷有雄心壯誌的人卻力求消除工作中的困難。他們想平步青雲,順利到達夢想彼岸,這是不對的。現實情況是,即使你真的輕松成功,你也會感到無聊。所以,找點困難的事情做吧。

創業的美妙之處正在於其艱難。沒有安全可言,沒有穩定的收入,你必須完全靠自己。

298389588156895063

二、你的品德決定了你生活的基調

當 Roizen 做第一家公司 T/Maker 的 CEO 時,曾有一次防火灑水器故障毀掉了所有庫存商品。幸運的是,大多數產品都不太值錢。更幸運的是(從另一個角度說),房東不知道貨品不值錢,願意用保險賠付一切損失。

Roizen 說,當時的條件確實很誘人,我們本可以收到 15 萬美元的賠款。但是我們決定說出真相,因為不僅我們知道庫存的價值。

我們的員工也知道,如果我們決定作假,那我們怎麽向員工交代。”

你要成為員工的榜樣,清楚自己所做每件事的後果。如果公司領導層決定收了這筆錢,那就等於告訴員工,作假是被允許的,就好像是在說:“虛報費用是沒問題的,如果想要的話把多余的設備帶回家也行。”

這看起來輕而易舉,但是真正做到卻不容易。你可能會想:“我可以怎麽簡單怎麽來,我可以這麽說,我可以對消費者撒謊來達成交易。”

有時你能逃脫掉,有時卻逃不掉,大多數情況你最終都是逃不掉的。

你的行為決定了公司的文化基調。做有些事是為了晚上能睡個安穩覺,另一些是為了搭建良好的工作關系。當你把標準定得更高時你會發現更容易把持自己。

三、你的內心比你掌握更多的信息

在斯坦福商學院,Roizen 上過一門名叫“商業創新”的課程,這門課要求學生進行一周練習:睡前把你明天要做的一個決定寫在紙上,第二天早上起來立即做決定。這個練習的目的是告訴學生直覺是如何做決定的,以及直覺能夠有多麽準確。

但是科技圈的認知卻朝向相反的方向發展,做決定越來越靠無盡的數據。“人們認為掌握的數據越多就能作出正確的決定。對於有些事情來說,這種方法是有效的,但是並不是所有事。”Roizen 說,“內心的直覺建立在多年的經驗以及對於人類行為持續不斷的觀察上。我們甚至不知道它的具體形式。”

Roizen 在做一些艱難的決定時往往會聽從直覺,尤其是涉及到人的時候——和誰工作,和誰保持聯系,把誰炒魷魚等。她說:“每次數據指示和我想的不一樣時,聽從數據都會讓我後悔不已。”

四、挑選團隊是你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

絕大多數公司的成敗都取決於團隊的質量。

過去這些年里,Roizen 見過太多年輕的創業者犯同一個錯誤:他們有一個創意,開了一家公司,但是當需要聘用管理人員的時候,他們不想找一個比他們更懂的人來做。他們不想被威脅,所以就找跟他們同齡,和他們懂得一樣多的,找自己信任的熟人。這種做法聽起來不錯,但是同時,創業者因為怕被壓制或大權旁落而錯失了許多專業人才。

如果你希望成為團隊內最聰明的人,那你會建立一支平庸的隊伍。

你真的希望你負責銷售的副總比你還不懂銷售?你想要你的 CFO 不如你懂財務?當然不是。你應該去冒險,找到正確的人,並且信任他們。你的工作是激勵這些人,並確保他們和睦相處。

我的目標永遠是成為團隊里最笨的人,我希望我的身邊都是些真正有才華的人。這才是讓人興奮的事情,我們才能完成最艱難的挑戰。

183251809395892516

五、談判的藝術在於找到雙方需求的最佳契合點

Roizen 在商學院上過的另一門課程,學生們被要求兩人一組分別扮演銷售員和顧客,進行汽車交易。各組拿到的數據都是一樣的,但是最終成交的最高價和最低價相差驚人。

這個實踐讓 Roizen 理解了協商是如何進行的。她發現,在一開始接觸這筆交易時,你會把它看作零和遊戲。或是掙盡可能多的錢,或是給出最低的價格。你不關心這筆交易另一方是誰。你想從他身上多占便宜。

Roizen 說:“我不相信生活中的所有事情都是這樣的。我認為每件事都是關乎人的。不要把生活中所有事都看得像交易一樣,不要不管將來,只管現在能獲得盡可能多。你需要換個角度,從人際關系來看,整個事情就都不一樣了。”

生活中沒有什麽是零和競爭。

如果我和你做生意,我的目標不只是讓自己更好,而是讓你也更好,那麽我們就都會獲得更好的結果。你會願意再次和我做生意——這一點真的是非常非常重要。

Roizen 大部分時間都生活在矽谷,她不斷與同一些人打交道。彼此越來越熟悉,又有了 Facebook 資料和購物網站評分等數據進一步了解。

你是你所有生意的總和,因為它們組成了你的關系網絡。每當你遇到一個人,想想“人際關系”而不是“交易”。在你更了解他們,他們也會更了解你之後,你們將有機會更加互惠互利。

六、生活真的是反複無常的

倒黴事兒會發生在你頭上,你會失敗,失控的事情會發生,你需要接受現實。在這種境遇下,你如何挺過去,堅持到成功呢?Roizen 為我們提出了一條建議:把事情都想成一團糟。快樂的關鍵是降低你的預期。

這並不是說你不應該追求自己的目標,這意味著你應該對前進路上的不完美做好準備。比如說,Roizen 出國旅行時會設想行李丟失、航班晚點或是租的車沒有按時到達等各種情況。“我想到了各種事情最壞的結果,那麽當壞事真的發生時,我也不會感到難過。我在隨身行李中放了換洗衣服,我在落地兩小時內沒有安排任何會議。我預期很低,如果壞事沒有發生,那我就會很欣喜。

95%的壓力都是自找的。

Roizen 想起她認識的一位總是嚴謹制定計劃的創業者,每一件事都計劃得滴水不漏,但是實際上事情從沒有完全按計劃施行過。

如果你期待每件事都順利進行,壞事就可能會落到你身上。生活有時候可能很遭,當這種情況真的發生時,整頓行裝,繼續前行。

如果你跌倒了卻爬不起來,那麽你的余生也將一事無成。

記住,就像硬幣的兩面一樣,生活的跌宕也可能帶來好事。當機會來臨時,不要錯過,你不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麽。如果你得到 3 個不錯的工作 offer,不要總想著選個最正確的。可能你選了一個不太好的工作,業績不好,你被炒了,但以後可能還有更好的工作機會。而且在這份工作中學到的經驗教訓在另一份更穩定的工作中是得不到的。

Roizen 回憶起自己不久前看的一本書,書中說在問到過去 5 年發生過的最好和最壞的事情是什麽時,大部人說出的都是同一件事,甚至包括離婚、得癌癥或是失業等。

當你問一個人什麽是促使生活向好的方向發展的事情時,往往就是這些壞事。有時,接受生活的起伏,壞事也會變成好事。

588313493768893626

七、充分利用時間

你所擁有的最重要的東西就是你的時間,因為你不能創造更多時間。

你可以用錢或他人的幫助來節約你的時間,但是,最終你還是會用光自己的時間。所以,你需要對自己如何利用時間了如指掌。很多人不知道每件事情花了多少時間,他們有 1000 封未回複的郵件,卻還說不知道怎麽處理。解決方法就是每天安排的工作不要超過 5 個小時,留出 3 個小時回郵件,打電話,閱讀,獲取最新消息。當別人說沒時間時,我會說,你當然有時間,但你用來做別的事情了。

想想所有需要花時間的事情,開始時對它們一視同仁。你要明白,睡覺是花時間的,閱讀也是花時間的。搞清楚你喜歡做什麽,什麽能夠最大限度的拓展你的能力,然後重新規劃時間,把時間花在正確的事情上。理想的情況是,你能留出一些時間用來思考和睡覺,但是 Roizen 說有時候也確實很難實現。

我曾經是一名創業者,生活很不規律。有時,我們沒有時間做我們想做的事情。如果真的發現一件讓你興奮不已的事情,那就去做上一段時間吧。如果你懂得權衡的話,這都是沒問題的。

在工作上花更多的時間就意味著陪家人和朋友的時間少了。人們有一種幻覺認為關系和交流不需要用時間來維系,但是實際上不是這樣的。你可能沒法完全平衡你的時間,但是至少試著來。

如果你不給你自己留時間,那就沒時間做些正確的事,總會有各種突發情況。

八、20-40-60法則

演員 Shirley MacLaine 最早提出了這個法則,主要內容是:20 歲時,你總在擔心別人是怎麽看你的;40 歲時你覺醒了,我才不管別人是怎麽想的。60 歲時你才發現,根本沒人管你。這個法則的核心理念就是:從一開始就沒有人想著你。

當然,這既是好事兒,也是壞事。壞處在於沒有人在一直關心你好不好,掙多少錢,你對工作和人際關系是否滿意。你需要為自己著想,如果你在做一件不喜歡的工作,你需要自己做出決定是否換個工作,你不能在辦公室等著別人幫你做決定。

你的老板不會想著你,你的同事沒有想著你,你需要替自己著想。

這聽起來令人難以接受。有些人花很多時間思忖別人是怎麽看待自己的,深受折磨,其實完全沒必要這樣。

Roizen 曾經也總是顧慮長途飛行後穿著不合時宜的鞋和褶皺的套裝時開會是什麽狀態。“我會很擔心人們看到我連自己都收拾不利索會怎麽看我。但是,有一次開會時,我發現,並沒有人認為雖然這個家夥很聰明,但是他衣冠不整,這人肯定不行。”

人們總是為一些犯過的小錯誤折磨自己,在會上說錯話,叫錯人名等。你可能浪費幾個星期的時間來懊惱,導致工作效率低下。如果你發現你是這樣的,那麽請記住:

沒有人像你自己一樣關註你。所以就不要擔心太多了。

時間 數據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4177

財經CAREFREE - 順叔 費力把事拖 (2012年05月21日)

1 : GS(14)@2012-05-22 00:19:29

http://www.am730.com.hk/article.php?article=10456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948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