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竭企業而漁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2-08-24/100428102_all.html

 地方財政沒錢了,企業最痛苦。政府的工程還得接,哪怕墊付的工程款不知何時能收回;上門徵稅費更勤快了,得給;至於政府發佈對企業的「優惠」政策,只能眼饞,心知肚明,「看得見,摸不著」。

  經濟難預期,政府行為可預期。企業各有生存智慧,衍生出一場扭曲的「變形記」。

政府項目:難做還得做

  受影響最大的,是大大小小吃財政飯的供應商,政府項目已不是「香餑餑」了。

  廣州市市政集團有限公司的某部門經理肖文稱,兩年前廣州召開亞運會時的工程款至今未結清,「欠了我們好幾千萬」。市政集團註冊資金為5000萬元。肖文認為,在目前的經濟環境下,做政府或者城投集團的項目,因為需要墊付工程款,「風險比較大」。

  廣東省公路勘察規劃設計院的一名員工也對財新記者表示,該公司數以億計的應收賬款,「絕大部分都是政府的欠款」。

  這兩家公司的主營業務均與市政工程密切相關。正如公路勘察規劃設計院這位員工所說,「做這類大型項目,最好的光景是2008年底4萬億投資時。項目特別多,員工待遇也好。」讓他鬱悶的是,自那以後,「工資年年降,現在的收入比2009年少了30%左右。」

  收欠款被這兩家公司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戰略高度上。他們找政府收款,不但需要整天坐在財政局,還要「時刻保持微笑」。

  對這些吃「財政飯」的企業而言,政府與一般工程業主有本質區別。民資如果拖欠工程款,企業多半會訴諸法院;但政府拖欠工程款,這就不是辦法。「民告官勝算很小。就算告贏了,這次贏了,未來卻全部輸了。」肖文說。

  政府拖欠工程款,影響到的不僅僅是大型企業。

  知情人士透露,在東莞樟木頭鎮,以往各項市政工程均由政府官員的「關係戶」獨攬,但今年官員們主動提示「關係戶」們不要參與政府工程,原因是「付款困難」。

  2012年廣東省上半年重點項目建設進度情況顯示,高速公路、軌道交通、電網、水利等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建設進度均未達到平均進度水平。

稅收:「協商稅制」趨緊

  財政沒錢了,徵費稅收力度就上來了,企業偷稅漏稅的動力就增強了,發票的價格就暴漲了。現實中貓鼠遊戲的邏輯就是這麼走下來的。

  不賺錢的生意沒人做,賺錢的生意殺頭也有人做。要偷漏稅,買增值稅發票是常法。增值稅稅率為17%。東莞老闆周鋒最近發現,「買發票的人多了,發票就漲價了,以前是(票麵價格)的3%,現在最少也要6%才能買到。」

  偷稅漏稅的手段還有賣家和買家約好不走公賬只走私人賬戶,這就不需要發票。此外,企業大幅提高招待費,偽造員工名單以提高賬面上的人力成本等,均是慣用的手段。

  這些招都使上,「(企業)增值稅(實際徵收稅率)能夠做到只有5%左右,要更低就難了。」在東莞開化工廠的吳先生稱。

  魔高一尺,道高一丈。企業這些招數,稅務部門明鏡似的。「只要真查,都能查到偷稅漏稅。」多名接受採訪的企業主均表示。官方總是有大招:比如企 業拿一萬元錢發票來,他們只認定八千元,剩餘兩千元必須繳納增值稅。「稅務局內部有個淨稅負的概念,以前要求達到2%,現在提高到了5%。」吳先生說, 「不過各地稅務局的標準不一樣。」

  在珠三角,城建稅和教育費附加也開始對外企徵收了。這兩項稅費以前對外企免徵,近兩年取消優惠。比克董事長李向前說,「大概為此每年多付幾百萬」。

  徵管有鬆緊繩,與稅務局搞好關係,對企業至關重要。

  廣東省中小企業促進發展會秘書長謝泓在接受財新記者採訪時,一針見血:「中國沒有稅率,有的是稅務局和企業的『協商稅率』。」

  周鋒亦表示,每年底都有一陣「查稅風暴」。去年年底,他接到稅務局電話,通知,企業所得稅「交得太少了」,讓他「再補五萬塊」。一番討價還價,他補交了兩萬塊。

  現在,他一次性地解決了協商機制,找「在稅務局有關係的人開的會計事務所」來理賬目。「他們提供服務,我付費,天經地義,」他說,「而且他們也不會來找我麻煩了。」

費:稅制健全了,費卻不見少

  商人都不天真,但「搞關係」這件事,跟本地企業相比,外資還是外行,就算台商也不行。

  廣東省政協委員、東莞台商投資協會前會長葉宏燈在接受財新記者採訪時稱,「我們只希望政府能夠把費取消,該繳的稅,我一分錢不少全都交。」

  葉宏燈介紹,東莞有台商6000家。許多20年前就來到這裡,那時稅制還不健全,很多依靠收費而不是徵稅。20多年過去,稅制是越來越健全,費卻不見少。

  比如土地使用稅和土地使用費。從2008年8月1日起,東莞市地稅局開始向企業徵收城鎮土地使用稅。許多企業多年前進駐時,就與村委會簽過合 同,繳交土地使用費。以一家佔地超過350萬畝的廠房面積計算,每年得繳納上百萬元的土地使用費。現在,開徵土地使用稅後,這筆費用依然存在。

  作為省政協委員,葉宏燈在今年廣東省「兩會」上提案,要求清理中小企業的若干項費用,比如堤圍防護費、殘疾人就業保障金、綜合服務費、電力附加費等等。廣東省政協曾對此進行專題調研。

  廣東省物價局回覆稱,「截至目前,我省共有涉企行政事業型收費145項,其中135項為國家定項目。」然而在實際操作中,不但國家、省級政府要 收取各項費用,到鎮政府、村委會,亦存在各種費用。廣東省各部門亦向省政協做了專題匯報。「各部門都有紅頭文件,都認為自己的收費是有據可依的,不能不 收。」葉宏燈說。

  東莞台商投資協會秘書長趙維南在接受財新記者採訪時亦表示,「現在收費攤派的情況太多了。平時政府也不怎麼催各種稅費,現在沒錢用,想起一筆是一筆,一下子就溯及到幾年前的各種稅費。」

  葉宏燈說,多家台商已經在考慮離開珠三角轉戰東南亞。「他們不準備往內地轉移,覺得去了內地,這樣的情況會更多。」

  常規費用之外,各地行政罰款的事由越來越多。進入8月以來,瀋陽、汕尾、濟南,這一幕一再上演。甚至連東莞出租車司機都能感受到罰款力度的加大:「以前白色實線變道是不罰款的,現在開始罰了。起罰點從150元提高到了200元。」

補貼:看得見,摸不著

  緩解中小企業困境,是各地政府一再宣示的政策目標,扶持政策陸續出台。但多位接受採訪的企業主表示,扶持政策「看得見,摸不著」。

  謝泓在實地調研中發現,「這麼多政策,真正能夠落實下去的只有一條,就是個體工商戶月營業額低於2萬元不徵稅,因為這一條沒有任何附加條件。」

  在各項「有條件」的優惠政策中,一條起碼的條件即為「賬本經得起檢查」。周鋒說,「只要去查,哪個企業經得起查賬呢?」葉宏燈也舉例說,高新企 業可以只繳納15%的企業所得稅,但高新企業有「硬指標」,30%的員工得有工程師職稱。這在葉宏燈看來,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情」。

  在山城重慶,扶持微小企業的口號也喊了多年,但小企業主們卻發現,補貼申領的等待時間越來越長,落袋困難。

  多家企業主均表示,並不指望能享受到優惠政策,能夠享受而且年年享受優惠政策的,「都是那些和政府很熟的企業。」

  政府在轉型升級過程中,亦出台種種試圖引導產業發展的優惠政策,對於有能力拿到優惠政策的企業來說,這裡的確存在巨大利益。

  比如動漫產業。一部在中央電視台播出過的動畫節目,每分鐘基本補貼就近2000元。截至2010年底,全國成立各級動漫產業基地超過40個。然 而業內人士稱,「很多基地都是政績工程,打著動漫政策的旗號圈地、拿優惠、拿補貼,企業在政策優惠到期後,往往會拔腿走人。那些低價或者免費得到的園區土 地,則會轉而開發房地產。」

  深圳市勤達實業有限公司董事長嚴伯勤也表示,目前LED行業普遍存在從政府獲得政策補貼獲得利潤增長的心理。「前幾天還有朋友過來借我的樣品,拿去自己的公司應付政府的突擊檢查。這就是靠政府補貼生存,拿到補貼再去搞別的。」

  「這是一個劣幣驅逐良幣的市場」,謝泓說。他認為,目前經濟不景氣,一批虧損的企業倒閉,但政府稅收計劃並無調整,依然以每年10%以上的增長速度為目標在徵收,使得仍在經營的企業要承擔更重的稅負,「殺雞取卵,竭澤而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667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