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烏克蘭2.0版停火協議都講了什麽?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4308

在明斯克談判了16個小時後,德法俄烏四國領導人終於達成了新的停火協議。

那麽新協議有哪些詳細的條款呢?英國《金融時報》將俄文版本翻譯成了英文版本,華爾街見聞據此為您帶來中文版:

明斯克協議實施辦法:

1. 烏克蘭頓涅茨克和盧甘斯克地區立刻實施全面停火,自當地時間2015年2月15日起嚴格執行。

2. 撤回所有重型武器,雙方退避相同的距離,以創造一個至少50千米寬的安全區域;炮兵部隊距彼此至少100千米或者更遠,多管火箭炮發射系統至少70千米以上,Tornado-S、Uragan和Smerch多管火箭炮以及戰略導彈系統(Tochka和Tochka U)要距離彼此140千米:

對於烏克蘭政府軍:從雙方接觸線開始退避。

對於烏克蘭頓涅茨克和盧甘斯克某些地區的武裝組織:從2014年9月19日簽署的《明斯克備忘錄》確定的接觸線開始退避。

上述重型武器的撤退最晚從停火開始的第二天撤退,要在14天內完成。

歐安組織應推動整個過程的實施,並可從三方聯絡小組那里獲得支持。

3. 從撤軍開始的第一天起,歐安組織(OSCE)將使用包括衛星、無人機和雷達等等在內的所有可能用到的科技設備,確保對停火區域的監控是有效的,並核實停火執行狀況。

4. 在撤軍的第一天,基於烏克蘭“對烏東部某些地區實行地方自治的臨時制度法(On interim local self-government order in certain areas of the Donetsk and Luhansk regions)”,就區域選舉事宜以及未來這些地區的政權問題展開對話。

在烏克蘭“對烏東部某些地區實行地方自治的臨時制度法”和2014年9月19日簽署的《明斯克備忘錄》的基礎上,及時采取行動,在簽署本文件後的30天內,烏克蘭國會需要確定哪些地區可以獲得特殊自治權。

5. 通過制定法律禁止起訴和懲罰與在頓涅茨克和盧甘斯克某些地區所發生之事相關的人,確保(他們得以)寬恕與赦免。

6. 本著“交換戰俘”的原則,確保釋放和交換全部人質和被非法拘禁的人員。撤軍後,這個過程最晚要在第五天完成。

7. 在國際機制的基礎上,確保提供給所需要之人的人道主義援助的進出、儲存和發放安全。

8. 明確全面恢複社會經濟關系,包括支付退休金和其他支付(個人收入和企業收入,及時支付所有的水電費,在烏克蘭的法律框架內重新啟動稅收)等社會轉移支付。

為此,烏克蘭應該恢複其對受沖突影響地區的銀行系統的控制,可能還會有一個國際機制促進這類轉移支付體系的建立。

9. 在2015年底的地方選舉和廣泛的政治協議(頓涅茨克和盧甘斯克的某些地區的選舉將基於烏克蘭法律和憲法改革)完成之後,烏克蘭政府恢複包括沖突地區在內的所有領土的控制權。這意味著條款11已得到貫徹實施。

10. 在歐安組織的監視下,從烏克蘭境內撤回所有外國武裝編隊、軍事裝備以及雇傭兵。

11. 烏克蘭進行憲法改革,在2015年年底之前實施新憲法,其中給地方分權是核心組成部分(包括指出頓涅茨克和盧甘斯克某些地區的特殊狀況,需要獲得這些地區的代表認可)。

以及為頓涅茨克和盧甘斯克的某些地區的特殊地位永久性立法,要與(本協議)所載腳註陳列的措施一致,在2016年前以腳註措施實施。

12. 在烏克蘭“對烏東部某些地區實行地方自治的臨時制度法(On interim local self-government order in certain areas of the Donetsk and Luhansk regions)”的基礎上,跟頓涅茨克和盧甘斯克地區某些地方有關的區域選舉問題,需要與三方聯絡小組的代表討論,並獲得他們的認同。

13. 強化三方聯絡小組的工作,包括成立與實施《明斯克協議》相關的工作組。他們將反映三方聯絡小組的組成。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2326

百度上市10年後 李彥宏在證監會講了什麽?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2238

百度上市10年後 李彥宏在證監會講了什麽?


  4月24日,百度公司創始人、董事長兼CEO李彥宏應邀前往證監會發表演講,現場實錄如下:


  大家好,特別高興能夠來到這里和大家做一次交流和互動。百度有十五年的歷史,應該算是一個相對比較年輕的公司,但是作為一個上市公司,我們也是有一定歷史的公司。今年是百度上市的第10年,我們在2005年的8月5號美國納斯達克上市的。當時上市的時候,有很多人有印象,上市當天股票漲了350%多,很多投資人都因此非常高興。但事實上後來十年,我們上市時候的市值是8億美金,現在是接近800億美金,所以是10年100倍的回報。

  對各位來說非常相關的信息是,這十年當中,百度在華爾街的名聲還是不錯的,當然,我也在各種場合都表示過,很希望百度有機會能夠回來、在中國上市,或者以某種其它的形式,讓中國投資者能夠受益
。因為我們的市場在中國,用戶在中國,客戶也在中國,所以我們也希望我們的股東、投資人也能夠在中國。

  和阿里、騰訊這些公司相比,百度的主要特點是,技術是我們更重視、也更見長一些的事情。大家都知道,現在創業熱潮非常火,有各種各樣的VC在我們大樓旁邊的咖啡館里長期駐紮,天天在那里和我們的員工談,想把他們忽悠出去、去創業。(他們覺得)一個黃金的創業組合是什麽呢?就是一個百度搞技術的人,加上一個騰訊搞產品的人,再加上一個阿里搞運營的人,這樣的人拿到創業資本是最容易的。

  我們的技術發展這麽多年了,我本人也是技術出身,一直對技術情有獨鐘,所以技術在產品上的體現也是非常凸顯的。給大家舉一個例子,前幾天我有一個朋友突然給我留言,他說百度新聞怎麽會把我的一個負面放在特別明顯的位置?我說放了你什麽信息啊?他給我發過來一條新聞,就是他賣了某一個公司的股票。我這個朋友他其實不是一個特別高調的人,他賣了一個股票,我覺得也不能特別算是特別負面的東西,所以也不會變成百度新聞里一個非常重要的內容。但為什麽會出這麽一個結果呢?後來我仔細一想,原因是,我們的百度新聞是一個個性化的東西,就是說每個人看到的新聞是不一樣的。大家如果註意的話會發現,那些標著“熱門”字眼的新聞,才是每個人都能看到的東西,而標著藍色“推薦”的,是只有個人能夠看到的內容。我這個朋友可能天天都看與他相關的事情,所以就看到了在一個很重要的位置有關他的這條消息,而事實上,這條消息並不是很多人都能看得到的。這就是我們百度利用技術,針對每一個人的特點、興趣,對信息做出的甄別,然後根據他的需求給他推薦相應的東西。

  另外還有一個例子。大家每天都在使用百度,但百度有很多產品大家是不熟悉的。比如我們有個專門的App叫百度翻譯,它大概能翻譯17種語言,有180多個翻譯方向,因為語言之間相互的組合是很多的,比如從希臘語翻譯成日語。我們的工程師既不懂希臘語,也不懂日語,他怎麽能夠做到這種翻譯呢?大家可以註意到,百度翻譯並不是詞對詞的翻譯,詞對詞的翻譯用一個詞典就能解決了。我們則是句子對句子的翻譯,需要真正能夠理解句子的意思,才能翻譯出來。如果兩種語言都不懂,還要讓它實現相互之間的翻譯,那就需要技術了。這是什麽技術呢?就是人工智能里面的機器學習,機器看得多了,慢慢就能明白了。比如,網上有很多希臘語的網頁或者文獻,也有很多日語的文獻,我們怎麽能知道,兩個不同語言的文章講的是同一個事、詞和詞之間是如何對應的、句子和句子之間是什麽關系、語法中友有什麽規則……等等這些事情都可以用技術幫助計算機進行學習,這就是我們可以通過技術來做到,而別人做不到的事情。

  再舉一個例子,大家的手機里都裝有手機百度,你如果對著手機百度說“現在頤和園人多不多?”它可能就會告訴你,現在頤和園的人數一般,這個數據是三分鐘之前更新的。其實網上沒有一個網頁會告訴你,現在頤和園有多少人。那我們是怎麽知道的呢?這也得靠技術。這個技術,大家知道可以通過百度地圖,還有很多非百度自己的App也經常會調用百度的定位服務。我們定位服務是,假如你想知道自己現在在哪里、或者這臺手機在哪里,那麽它要調用定位系統。頤和園現在有多少人在調用定位請求是可以知道的,那麽我們就能根據這個數據分析,知道頤和園、或者天安門現在的人多不多,以此類推。這也是技術的力量。

  所以技術可以做很多事情,有些大家表面看上去很苦逼的活兒,背後也是有很多很高超的技術。比如說像零售,我們一般會覺得零售就是低價買進來、高價賣出去就行了。但其實這里還有很多精細化的運營,都是需要靠數據和技術的不斷去積累和完善,不斷地去優化運營效率。我的運營效率比你高,我就能夠拿到更低的成本,我就能夠買更多的貨進來,以一個更低的價格賣出去就變得越來越大了。其中一個典型的例子是沃爾瑪,它的銷量越大,margin power就會越大,它就可以在進貨的時候以更低的價格進來,並把這個低價格傳遞給消費者,那麽會有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到它這里來消費。我們有一個董事是沃爾瑪的副董事長,他其實在十年前就來到我們這了,就一直跟我講,所謂的零售其實就是一個數字遊戲,完全是數學,需要不停地算、不停地提升這個效率,這樣才能比別人更有優勢。

  這是國外的例子,國內我還是用百度的例子。現在在北京的人,可能經常會看到大街上有穿著百度外賣衣服的人,就是送外賣的騎士。但實際上,這些表面看上去很苦逼的活兒,其實背後的技術含量也不低,它技術含量在哪里呢?實際上是在整個配送的邏輯上。怎麽能更加有效地配送這些東西,你的成本才能降下來。因為一般的外賣也就幾十塊錢,配送成本如果能稍微降低一點,就能夠把它的競爭力增加很多。我看到一個數字,我們國家整體物流其實是非常沒有效率的,物流成本大約占我國GDP的17%。我們公路上跑的那些貨車,40%以上都是空載的,從北京拉到上海車上有貨,但從上海再返回去就沒貨可拉了,但它仍然存在成本。怎樣做到精細化的運營?怎樣實現科學的調度?如何才能讓貨車都有貨可拉?或者怎麽讓外面騎士更合理地去送外賣。比如我可以告訴你,上午11點該待在什麽地方,應該先去取哪單、再去取哪單,哪一個騎士取這個單,哪個騎士取另外的單,哪幾個單可以合並在一起、送到哪里去……這些都是非常複雜的計算,里面也包含著非常複雜的技術。而當規模足夠大的時候,這些效率的提升就會導致你越來越有競爭力。

  移動互聯網是漸變式改良,不是顛覆性革命

  我剛才舉的這幾個例子,大家可以感覺到,和大家認識到的傳統的百度搜索已經很不一樣了,這也是科技發展,尤其是最近幾年移動互聯網的興起,產生了過去很多沒有的需求,也給了我們很多創新的機會。其實我們早期的時候並沒有意識到這些問題,一開始我覺得,現在手機也可以上網了,無非就是屏幕小了點、速度慢了點。我們當時想到的都是不好的,我覺得大家在PC上搜索,現在到戶外去了,沒有PC在身邊,那麽拿出手機來搜索也是一樣的,搜索引擎給出的內容也應該是一樣的。因為手機的速度慢、屏幕小,那就把這里面的圖片都拿掉,只提供文字,但結果是手機上的排版很難看。這樣的思維方式,實際上導致我們在一段時間里丟掉了一些機會。所以在2013年的時候,就是前年年初,我當時下就決心說,我們要轉型,就是從PC互聯網向移動互聯網的轉型

  當時為什麽要公開講這個轉型呢?因為我們是一個上市公司,我需要告訴我的投資者,what shall we happen next?為什麽要告訴他們?因為這里有financial effect,因為他們要對我的財務報表產生影響。產生什麽影響呢?是負面的影響。實際上,對於這種轉型我們是要付出代價的,而且這個代價是不小的,甚至可以說是相當大的。大到什麽程度?在轉型之前,我們的運營利潤率(operate margin)是53%,兩年之後,當轉型完成的時候,我們的運營利潤率降到了29%,也就是說在兩年的時間里,有接近30個點的利潤率下降,這是我們做這個轉型要付的代價。就是說,原來100塊錢的收入有50多塊錢是利潤,現在100塊錢的收入只有20多塊錢的利潤。這樣的轉型其實是需要很大決心的,是不容易的。而且很多公司不敢這樣做,越是有歷史的公司越不敢做這樣的決策。因為越是有歷史的公司,它的決策者往往不是創始人,而是傾向於職業經理人去做公司的CEO,這些人可能幹了五年,甚至更短的時間,就會離開,他不會冒這種風險(risk),他幹了一年,一旦利潤率下降了五個點、十個點,董事會就把他開掉。所以對於一個完全職業化管理的公司,做這種轉型幾乎是不可能的。但是我作為創始人,我作為founder,我認為我在五年、十年之後還會在這個公司中,即使我不在第一線工作,但我的最大的利益仍然是公司的長遠利益。我明天、下一個季度、或者未來三五年都可以不賣百度的股票,但是對於絕大多數的職業經理人來說,他們不敢這樣做。這就是為什麽我們可以下決心做這種轉型。

  百度轉型成功的標誌是什麽?我當時定的目標是,大家使用百度時,更多的人是通過手機、而非PC機。也就是說,來自手機的搜索流量要超過來自PC的的流量。現在,實際上我們不僅僅獲得了更多的手機用戶,來自手機的收入也超過了PC的收入。所以可以說,這個轉型現在已經是成功了。但是這種成功並不表明我們就安全了,我們下一步每天要考慮的事情是,雖然大家已經習慣了在手機上進行搜索,但是搜索還那麽重要嗎?會不會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展,搜索這件事也會變得就不那麽重要了呢?我們把這個問題再拔高一個層次,就是從PC互聯網到移動互聯網的這種轉變,到底是一種質變還是一種量變?是革命還是改良?這個問題我想了一下,其實我的答案是:它一個evolution,而不是一個revolution,不是革命、是改良。原因就是,我們看今天的這些互聯網公司,最大規模的互聯網公司絕大多數都是在PC時代就已經產生了,並且在PC時代就已經做出了相應的規模,然後他們才去擁抱移動互聯網時代,並做相應的移動互聯網產品,或者說把原來的產品進一步地移動互聯網化,產生了現在這些互聯網巨頭、或者其他規模比較大的公司。我們會發現他們的來源和背景,其實基本上都是PC互聯網時代當中打拼出來的。但即使它是一個漸變、改良,像我剛所講的,我們同樣需要付出極大的代價,要付出股票下降30個點的代價,而且要經過很長的時間才能夠實現轉型。我們現在就在想,一個傳統的企業要想擁抱互聯網、要想跟得上移動互聯網的大潮,它的難度是可想而知的,是極其的難。一個互聯網公司站在技術革命浪潮的最前沿,想稍微轉一轉身、變個方向都這麽痛苦、都要付這麽大的代價,那麽對於傳統產業來說,真的是更加的艱難。

  傳統產業應下決心付代價去擁抱互聯網

  大概在五年前,我就不停對外講,想影響傳統產業和主流產業,希望他們能夠積極地擁抱移動互聯網。我最初講的是,我們任何一個公司,任何一個企業,不管你做什麽都要有互聯網思維,你不一定要做互聯網,但是在你的思維方式中,需要融入快速叠代、用戶至上、一開始不要太worry(擔心)盈利、先把規模做起來等觀念。這些都是互聯網公司認為天經地義的事情,但傳統產業會很不熟悉、很不情願。所以我們就提出,大家要有互聯網思維。後來發現,真正能被這種話所打動的公司並不是很多,所以我也很著急。我希望我們中國企業能夠及早具備更強的競爭力,而且,這些企業的真正互聯網化對百度也是有益的。

  所以後來我講,互聯網正在加速淘汰傳統產業,如果你不去互聯網化,如果你不去融入到這樣一個浪潮,很快就會被淘汰。我不知道這個市場成熟到一定地步,突然大家開始有了這樣的意識,還是說我這種話多多少少起了作用。這兩年我們看到,不管從事什麽行業的人,都真的開始認真地思考,我做的事情到底和互聯網有什麽關系,我怎麽能夠擁抱互聯網,怎麽用互聯網的方式來做事,或者用互聯網的技術來提升我的競爭力。我們現在看到一個非常好的現象,那就是大家都有擁抱互聯網的意識了,包括我們政府。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無數次提到互聯網、雲計算、大數據、互聯網金融等等,還有“互聯網+”,互聯網和任何一個傳統產業進行結合,360行,甚至3600行,每一個行業跟互聯網的結合都會有創新出來,都會有很多機會。

  我也看到這兩年整體的宏觀形勢,無論是對於互聯網企業,還是傳統企業,都是非常有利的。雖然經濟下行壓力比較大,但如果真的能夠認真的研究、下大決心去擁抱互聯網,機會比困難更多。所以我們不僅僅在搜索方面思考怎麽去轉型,也在思考搜索以外還有哪些機會,尤其是跟傳統產業結合有哪些機會?我覺得中國在這方面比美國還要更加領先,這是跟過去十年很不一樣的地方。過去,互聯網顛覆了一些行業,但是對於絕大部分行業影響力並不是特別大。互聯網顛覆了哪些行業呢?很典型的例子就是媒體。現在網絡成為了我們主要的信息來源,而不是電視、報紙、雜誌等。去年海爾公司的張瑞敏也說過,海爾以後不在報紙和雜誌上投放廣告。這是一個很明顯的跡象(indication),媒體確實發生了質的變化。而我們的傳統媒體,其實在擁抱互聯網上做得並不夠快,不夠堅決。所以現在他們的影響力在下降,他們的市場份額受到了巨大的影響。

  第二個幾乎被顛覆掉的行業,是零售行業。我們現在走到線下實體零售店會發現,顧客非常少,但是電子商務卻紅紅火火,發展得非常快。現在中國和美國的網上零售,占整體零售的比例差不多是一樣的,但是中國網上零售每年的增長速度是50%,美國是15%。所以我們可以看到,未來中國零售業受到的沖擊,要遠比美國零售業受到的沖擊要大。這其中的原因和媒體行業是同樣的,我們的傳統零售業和傳統媒體,都沒有能夠認真的對待互聯網,沒有認真研究如何擁抱互聯網,沒有下決心付出代價去做突破的事情,結果現在面臨著被淘汰的危險。

  但是如果再看看其它行業,我們越來越多看到的是線上線下結合的機會,看到的是互聯網公司和傳統產業一起合作的機會,而不是傳統產業被淘汰。現在大家可能體會最深的一件事情就是看電影。現在用戶看電影,只要在百度搜索電影院,或者是搜索一部電影的名字比如《王牌特工》,或者搜索一個電影院的名字,這時候百度都可以回答離你最近有幾個電影院,每一個電影院什麽時間在放映什麽電影,你選擇這個電影,選擇一個時間,它會給你一個座位圖,現實哪些座位已經賣掉了,哪些座位你可以隨便挑選,你選好想要的座位,然後直接付款,這樣一系列的操作,只需要用手機百度就可以完成了,等到時間,你直接去看電影就可以了。這就是完整的線上線下結合的體驗,也因為這樣的體驗,我們把線下資源的利用率大大的提升了。以前電影院上座率大概只有15%,大多數都是空,現在線上做一個活動,電影院就全部都坐滿了;以前一張電影票要七八十塊錢,現在通過一些補貼,六塊六就可以買到。我們希望通過這種補貼來培養用戶的習慣,那就是不僅僅從網上獲得信息,要有完整的線上顯現體驗,看電影就是很好的例子。

  我剛才講的外賣的例子也是這樣。用戶在手機上操作幾下,外賣就送來了,非常方便。同時,現在外賣服務的覆蓋面(coverage)也很廣,不僅在北京,全國的幾十個城市,比如赤峰這樣的城市也能做到。並且現在也在以非常高的速度增長。如果不願意叫外賣,出去就餐也一樣,隨便走進一個餐廳,結賬的時候問店家,接受團購嗎?80%的情況下他會說接受。這個時候你拿出通過百度糯米購買一張八五折的團購券,原本100塊錢的單,只要付85塊錢就可以了。那麽線下的商家為什麽願意接受團購呢?對於他來說,團購使得運營效率得到提升,資源利用率提升了。原本15%的上座率,通過團購提升到85%,有什麽不好呢?原來一家餐館一天就接待50個人,現在可以接待200人,成本卻沒有按比例上升樣,如果一個就餐時段可以翻兩次臺,使用率就不是百分之百,而是百分之兩百,這樣的效率提升其實是可以通過互聯網的方式來實現的。同時,這種效率的提升又是非常的依賴互聯網技術,包括推薦的技術、個性化的技術、大數據分析技術,或者是語音識別、圖像識別等技術。比如,我走出看到一束花很漂亮,我拍一個照片,它就能告訴你說,這是一個什麽什麽花,這是什麽什麽樹,它都認識。

  人工智能等技術將為人類生活帶來更大便利

  追溯這些技術,其實就是所謂的人工智能技術。人工智能技術是最近幾年最不可擋的科技進步,也是大家談論最多的技術。不僅僅談論人工智能帶來的好的影響,也談論人工智能有可能帶來的危險。現在有些電影也有涉及,比如現在熱映的《王牌特工》也有點擔憂人工智能技術的意思,電影里的人物通過手機芯片就可以控制人的情緒。所以現在業界內,像微軟的比爾?蓋茨,埃隆?馬斯克這些科技公司創始人都公開的提醒人們,要關註人工智能有可能帶來的黑暗的一面。

  上個月我在博鰲主持了一場對話,對話嘉賓就是比爾.蓋茨和埃隆.馬斯克,我們也討論了人工智能的事情。當然,我的立場更加樂觀,我覺得人工智能目前給我們帶來的更多的是便利和效率的提升,並且在可預見的未來一直都會是這樣
。另外,我們的首席科學家吳恩達先生也在媒體上公開的表示,擔心人工智能帶來的負面影響,就像擔心火星上人口過剩一樣,是一個非常遙遠的問題。但是無論如何,現在人工智能技術的進步,確實是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力,也特別受人們的關註。但是,人工智能的技術並不是這兩年才出現的,早在上個世紀50年代就已經出現了,而我在美國讀書的時候,人工智能也是一門必修課。可是我讀書的時候,大家都覺得人工智能完全是一個學術性的東西,並沒有實用價值,是理論上東西,但實際上沒有用處。但是現在人工智能為什麽實用了?為什麽大家覺得人工智能是真正能夠產生影響的東西?甚至都開始擔心它會產生負面影響,擔心有一天機器比人聰明,會把我們人類給毀滅掉。其實原因就是計算技術在不斷提升、計算的成本不斷下降,計算的能力卻在不斷上升。著名的摩爾定律講到,每隔18個月芯片的成本會降一半,芯片的計算能力會升一倍。這樣的變化持續了很多年,我們就會突然發現,曾經我們認為不可能做到的事情,現在是可能的。原來我們認為人工智能只是學術上的探討,並不能實現,或者當時認為不能實現,是因為做起來太貴、太慢了。那麽現在,它既不貴也不慢,就可以實現了。所以突然大家意識到,人工智能很重要,計算機真的可以像人一樣思考,可以辨識東西,也可以懂得人們說的話。

  所以我覺得這是一個非常令人興奮的時代,因為各種各樣的變化在人們身邊發生,每一年都有很不一樣的變化。而對於百度來說,就是希望未來能夠利用技術,更好的為用戶服務。過去十幾年我們做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連接人與信息”。各位在證監會工作,經常會查各種各樣公司的資料,應該對搜索引擎非常熟悉,也非常依賴。但是我們認為未來有一個更加讓人興奮的可能性,就是我們不僅僅可以“連接人與信息”,還可以“連接人與服務”。以前的百度可以告訴你108000日元等於多少美元,明天的天氣怎麽樣。而現在和未來百度可以滿足更多的需求,比如我現在要去哪個機場,下午4點給我定好;晚上8點半我要看《速度與激情7》,要第五排的座位,給我定好;後天要去我出差,要住什麽酒店,這些全部都可以做到,它可以理解你的話,它可以把這事辦了,它可以無縫地把線上線下各種各樣的東西聯系起來。這並不是天方夜譚,實際上它正在被實現,我剛才舉的電子的例子、外賣的例子、餐飲的例子,都在正面它已經實現了。當然,我剛才舉的語音的例子,現在用的人還比較少,可是它的準確度已經很高了,事實上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使得機器更能精確地理解人的意圖。

  大家現在用搜索引擎,用百度用得非常頻繁,主要輸入方式是文字。其實用手機輸入文字是很痛苦的事情,隨著技術的成熟,以後用語音,用圖片搜索也可以馬上滿足需求。所以我認為5年以後,會有50%以上的搜索請求是圖像、語音形式的,而不是現在常用的文字形式。未來,百度將從人與信息的連接,轉向人和服務的連接,當然人和信息的連接仍然存在,而計算機、手機也越來越能清晰地理解人的意圖,並且更好的滿足用戶需求。我們也希望百度能夠通過自己的技術,通過努力,在這個偉大的人類歷史變革時期,做我們應該做的,能夠做的貢獻。謝謝大家。

(來自和訊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1625

同一天拿手機說事,雷幫主和周教主各自講了啥?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5/0507/149774.html

黑馬說:5月6日,雷軍和周鴻祎,兩個互聯網大佬,在同一天召開了手機發布會。

上午,“小米Note頂配版品鑒會”如約舉行,雷軍在長達兩個半小時的時間內,向到場的所有媒體介紹了小米Note頂配版的各項性能。下午,周鴻祎請來了任誌強、潘石屹、王功權等諸位大佬,宣布即將推出手機新品牌“奇酷”。

讓黑馬哥帶你來看看,在各自的發布會上,這兩位大佬都分別都說了什麽?
 

\文 | i黑馬 孔明明、蒲鴿
編輯 | 崔婧


雷軍:終有一天,大家會覺得我們比iPhone好

雷軍在發布會上看起來心情不錯,一上場就開起了自己的玩笑。在宣布2015 Q1小米延續國內市場第一的成績後,他放出了美國著名媒體人莫博士對小米Note的評價:“小米Note簡直美呆了,達到了蘋果產品所期待的程度”。

雷軍連續幾次提問“漂亮嗎”,現場稀稀落落的回應顯得不夠熱烈。當工作人員出乎意料地給每個人送上一臺刻有自己名字的小米Note頂配版後,現場氣氛一下就high了起來。

接下來的兩個小時,雷軍手拿手機,依次講解了小米Note頂配版的各項創新和獨特功能。據他介紹,“小米Note頂配版搭載了史上最強的高通驍龍810 八核64位處理器 ,采用4GB LPDDR4 內存;擁有夏普/JDI 深度定制的最強屏幕——5.7英寸2K陽光屏,PPI高達515;在相機方面,小米Note頂配版采用的是索尼1300萬像素光學防抖相機以及高通最強ISP影像處理器,同時配備了頂級芯片的最強HiFi音樂系統;在工藝方面,小米Note頂配版依然使用2.5D + 3D雙曲面玻璃和鋁合金金屬邊框的頂級工藝。”

說真的,這些專業術語現場的人大多聽不太懂。於是,雷軍不時拿著手機跑下臺去,教參會者如何使用相機的各類專業功能,如何打光看到他們的陽光屏技術……甚至,給每個人都發了一個自拍桿。

在發布會上,雷軍頻繁提到的詞句是:“這項功能幾乎媲美iPhone、這項功能完全秒殺iPhone……”最後,他告訴大家,“終有一天,大家會覺得我們比iPhone好。”

周鴻祎:世界上不能只有一個蘋果

在下午的發布會上,周教主還是一如既往地穿著他標誌性的紅色T恤上場,其間還不忘給現場普及一下他叫“鴻祎”,不叫“鴻偉”。

提到為什麽做手機時,周教主沒有搬出老生常談的答案,比如生態,而是爽快地扔了一句:“年輕一代的你們就是喜新厭舊,手機這樣的快消品,一年也得換個一次。”

網友們還調侃360開發的卸載預裝軟件的功能,當被問到這個功能是否可以卸載360手機衛士時,周教主的回答頗得民心:“手機上一堆亂七八糟的軟件卸不掉,還自動運行占用流量,搞得手機很熱,我就開發了這個功能,在我的手機上,有什麽不喜歡的,用戶也可以用這個功能通通卸載掉。”

面對手機價格,周教主跟大家保證,不光便宜,還能保證友商的手機也能變得更便宜。

在談到手機行業的競爭時,周教主說:“小米我非常欽佩,雷總開創了互聯網手機這個模式,對每個人都有啟發,我認為雷總是中國營銷第一人,他是我國最牛的營銷大師。”

同樣,周鴻祎也提到了喬布斯和蘋果。不過,在其他家手機拿蘋果說事,大肆宣揚性價比時,周教主卻提到,自己親自拆了蘋果看它的精工,還專門跑到工廠看加工出的蘋果手機殼,很驚嘆其中的工藝,希望能多學習蘋果的優點。他表示,自己的態度是向蘋果致敬。

當然,周教主也沒有把話說死,“我尊重競爭,尊重蘋果,但世界上不能只有一個蘋果。”

在各種段子橫飛中,發布會也終於迎來了最有價值、最有幹貨的一刻:發布了新手機名字和股權眾籌。這個新手機的名字不是呼聲頗高的“悟空”,因為周教主說圈內喜歡看耍猴,叫這名豈不被耍了。當然,也不是蝌蚪,最終勝出的是“奇酷”。看到這里,可能有人會想弱弱地問一句,是不是有一款紙尿褲也叫奇酷啊?

好了,兩位大佬在發布會上的精彩言論就這麽多。現在手機市場的競爭如火如荼,相信發布只是一個開始,更精彩的好戲還在後頭。

版權聲明:本文作者孔明明、蒲鴿,編輯崔婧;文章為原創,本刊版權所有,如需轉載請與zzyyanan聯系,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

$阿里巴巴(usBABA)$

美国纽约时间6月9日中午(北京时间6月10日凌晨), 马云 受邀出席著名的纽约经济俱乐部(ECONOMIC CLUB OF NEW YORK),面向1200名商界领袖发表主题演讲,阐述 阿里巴巴 集团的美国策略和发展愿景。

这是纽约经济俱乐部首次邀请中国企业家担任演讲嘉宾。成立于1907年的纽约经济俱乐部是美国一个重要的公共论坛,多位国家元首、财政和金融最高官员等先后受邀作演讲。此前,中国只有两位政治领袖——朱镕基和董建华受邀发表演讲, 马云 是第三位。

尽管门票高达250美元,马云这场演讲仍然是“一票难求”,报名渠道刚刚开放就已爆满。最终超过1200名美国商界领袖和媒体记者抢获旁听席位,而演讲大厅正常容量仅为800人,很多听众甚至是全程“站票”。

马云在纽约经济俱乐部发表演讲:篮球和乒乓球

以下为马云演讲全文:

  非常荣幸,从来没想到会有这多人来听我的演讲。

  我站在这里的时候,感觉自己如此重要,如此责任重大。谢谢你们!

  正式开始演讲之前,我想请问一下在座有多少人在使用阿里巴巴的服务?好的,不是非常多。那么,你们当中有多少人从来没有去过中国?好的。

   20年前,我第一次踏上美国,美国之旅的第一站是西雅图。来到美国之前,我从课本、老师、学校和父母那里了解美国,我以为自己已经非常了解美国。但是, 当我踏上这片土地的时候,我才发现我完全错了,美国这个社会和我从课本学到的根本不一样。在西雅图,我平生第一次认识了互联网。

  回到中 国之后,我告诉朋友们,我打算开一家互联网公司。我邀请了24位好友,讨论了两个小时。到了最后,还是没有人理解我想要做的东西,我们进行了投票,23人 选择反对。我的朋友们劝我说:“忘了它吧!根本就不存在这么一个叫做互联网的东西,千万不要去尝试。”只有一个人对我说:“马云,我相信你,虽然我不知道 你想要做什么,如果你想做,就大胆去做吧,因为你还年轻。”那年,我30岁。

  没有任何的计算机知识、商业知识,我开始了创业之路。我开 办了第一家公司,和我的妻子,还有一位同学。我们东拼西凑了1000美元,创业之路非常艰难。当时,我觉得自己是骑在盲虎背上的盲人(成语:盲人摸象,又 骑虎难下)。20年风雨过去,我存活了下来。但是创业前三年,生活真的非常糟糕。我清楚地记得,我想向银行贷款3000美元,这花去了我整整三个月时间, 我动用了所有的关系,还是没拿到贷款。每个人都认为马云在撒谎,因为1996的时候他们不相信有互联网这个东西的存在。

  有一 天,1996下半年,中国正式接入了互联网。于是,我邀请了10位媒体朋友到我家里来,想告诉他们我没有撒谎,确实存在互联网这个东西。为了下载一张照 片,我们当时花了三个半小时。大家说,“那东西真的能行得通吗?”我说,“是的,行得通的,不是现在,是在未来十年之内。”不管怎样,这至少证明了我没有 撒谎。

  我还记得,我们尝试帮助小公司在网络上销售产品,但是没有人愿意来,因为还没有人在网络上买东西。所以在第一周,我们的7个员工 自己去买,自己去卖。到了第二周,有人开始在我们的平台上卖东西,我们买光了他出售的所有商品。我们有两个房间,堆满了我们那两个星期买的东西,而且是没 有什么用的东西。这只是为了告诉大家互联网是行得通的,但这并不容易。1995年到1999年这期间,我们的创业失败了,没有一样条件是成熟的。

  到了1999年,我邀请18个好友到家里,我们决定再一次尝试,并且把网站命名为alibaba.com。人们问为什么叫阿里巴巴?我们希望互联网就如同一个宝库,可以让小企业芝麻开门。另外,这个名字容易拼写,也朗朗上口。我们想做的事情,是帮助小企业。

  当时我们注意到美国的电子商务致力于帮助大公司,帮助他们节约成本,而当时中国没有那么多的大公司,而是有很多的小企业,对于他们来说生存是如此艰难,假如我们能够用互联网技术来帮助这些小公司,这会非常有意思。

  美国习惯于帮助大型企业,这就好比美国人擅长于打篮球;而在中国,我们应该会去打乒乓球,去帮助那些小公司。我们需要做的不是帮助小公司去节约成本,因为他们知道如何节约成本,他们需要学习的是如何赚钱。因此,我们的业务一直专注于帮助小企业在网络上赚钱。

   我们希望阿里巴巴这个公司可以活102年。人们会好奇地问,为什么是102年?因为阿里巴巴诞生于1999年,上个世纪我们经历了1年,这个世纪将是完 整的100年,下一个世纪再经历1年,这样横跨三个世纪,102年。我们这是给了所有员工一个清晰的目标。无论我们有多少盈利,无论我们赚了多少钱,不论 我们已经取得什么成绩,都不要认为我们已经成功。不要忘记我们希望活102年,现在才过了16年而已,前面还有86年。这86年中的任何一个时间,如果公 司倒闭了,我们就谈不上成功。当我听到这个俱乐部(纽约经济俱乐部)已经有108年的历史,我十分惊讶,十分震惊。这其中一定有很多值得阿里巴巴学习的东 西。

  没有人相信阿里巴巴可以活下去。以前人们说:“你们的平台是免费的,你们的公司那么小。”尤其是我们在美国上市的时候,人们又说:“你们阿里巴巴是做电子商务的,就像亚马逊一样。”可能亚马逊是美国人眼中唯一的电子商务模式,但是我们不一样。

   我们和亚马逊不一样的是,我们自己不做买卖,我们帮助中小企业做买卖。在阿里巴巴的平台上,有一千万家小企业每天做交易。我们自己不送快递,但每天有二 百万人帮着我们配送三千万包裹。我们也没有自己的仓库,但是我们帮助那些中小物流快递公司管理成千上万个物流仓库。我们也没有任何商品库存,但是我们有3 亿5千万的买家,每天有超过1亿2千万的消费者光顾我们的网站。去年我们的销售额是3900亿美元。今年,我们预计销售成交会超过沃尔玛全球,你要知道沃 尔玛用了230万员工,而我们只是从18人扩大到了3.4万人。

  我们和亚马逊不一样的还有,亚马逊是一个购物中心,你去逛亚马逊,去买 你想要买的东西,就和产品展示的一模一样。但是在阿里巴巴,你看到的产品图片展示和你拿到手的产品或许不一样,人们会觉得惊讶,“这怎么有点不一样!”但 是他们喜欢这样的购物体验。在美国,电子商务是商务,而在中国,电子商务是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年轻人交换他们的思想,互相沟通,建立信任,建立个人信用 记录。就好像星巴克一样,你不是去星巴克品尝它的咖啡有多么美味。这是一种生活方式。这也正是互联网电商如何改变中国的地方。

  我们感到 自豪的,并不是我们卖了多少东西。我前面提到,今年我们的成交总额会超过沃尔玛——是的,我们对此很自豪。阿里巴巴会在未来五年,达到1万亿美元的成交 额。这是我的目标,我认为我们会达到这个目标。更让我们自豪的是,我们为中国直接和间接地提供了1400万个就业机会。我们在中国乡村创造就业机会,我们 为中国女性提供就业机会。中国互联网上成功的卖家中,超过51%是女性。

  我们为这些事情感到自豪。有人又会说,阿里巴巴现在做到了这 些,你们的下一步是什么?阿里巴巴无处不在,你们的未来打算是什么?今天,超过80%的在线交易是由阿里巴巴所创造,我们未来的目标是将阿里巴巴的业务拓 展到全球。这不只是要成为最会卖货的公司。我们希望电子商务的基础设施能够全球化。相比美国,为什么中国的电子商务成长速度如此惊人?因为在中国的商业基 础建设太差。不像在美国,你们有汽车,线下有无处不在的沃尔玛和凯马特(Kmart,美国现代超市零售企业鼻祖)。但是在中国,我们并没有这么好的基础设 施。

  电子商务在美国如同餐后甜点,它是对主流商业的补充。但是在中国,电子商务已经成为主菜。我们建设了电子商务的基础设施。所以,如 果我们将我们的电子商务基础设施全球化,包括在全球范围内提供支付工具、物流中心和透明公开的交易平台,就能帮助全球的小公司将他们的产品卖到世界各个角 落,帮助全球的消费者顺利地买到世界各地的产品。我们的愿景是,未来十年内帮助全球20亿消费者在线购买全世界的产品,而且做到全球范围内72小时内收到 商品,在中国范围内,无论你身在何处,24小时内收到商品。阿里巴巴的全球化战略,仍然是致力于帮助小企业,帮助他们以最有效的方式来做生意。我们会在自 己的电商平台上,帮助到另外一千万家小企业。

  我们会给这些小企业赋能。我们会引导更多流量给他们,会给提供他们支付系统,提供物流配送系统,让他们更加快捷和便利地在全球任何角落开展业务。我们希望在中国以外的地方拥有40%的业务量。现在,我们的海外业务只占到2%。

   可能人们继续会问,现在阿里巴巴的业务做大了,也募集到大量资金。你们会在美国做什么?你们会来美国吗?如果来美国,你们是打算入侵美国吗?马云你什么 时候来和亚马逊竞争?什么时候来和eBay竞争?其实,我对eBay和亚马逊抱有敬仰之心。而我来这里的目的,也就是阿里巴巴的下一步战略,是帮助美国的 小企业走进中国,帮助他们将产品卖到中国。

  现在的中国,中产阶层的数量和美国人口大致相当。而我们认为,未来十年中国将有五亿人口成为 中产阶层。他们对优质产品和优质服务的需求是非常强大,非常惊人的。我认为中国的现状没有办法满足他们对于优质产品和优质服务的需求。过去20年,中国一 直致力于出口,而我认为接下来10年-20年,中国应该把注意力集中在进口方面。中国要学会进口,学会如何消费。中国应该去消费,去做全球买手。同时,我 认为美国的小企业,美国的品牌产品,也应该利用互联网,进入中国市场。

  过去20年,美国的大公司已经遍布整个中国。对于美国的小公司来 说,利用好电子商务,将是巨大的机会。阿里巴巴已经帮助很多美国的农民将产品卖到中国。西雅图的车厘子就是一个例子。你不能想象,美国驻华大使跑来问我: “马云,你们可以帮我们销售西雅图的车厘子吗?”那时车厘子还长在树上,我们就做了预售,8万个中国家庭抢购了这些订单,我们摘下车厘子,在24小时内运 到中国。24小时内,8万个中国家庭就将160吨车厘子一抢而空。去年,我们卖掉了300吨车厘子。我不知道今年又会是怎样一个惊喜的数字。

   我们同样也帮助销售阿拉斯加的海鲜。我们还帮助销售加拿大的龙虾,所卖出的龙虾数量,是他们十年不可能达到的。许多美国的知名品牌也借助我们的平台销 售。像Costco超市入驻以后第一个月就卖出了600吨坚果,销售额达到650万美元。既然我们能够帮助卖龙虾,卖车厘子,为什么不可以利用我们的系统 来帮助大量的美国中小企业?我还想借用一天的数据来举一个例子,11月11日,中国的光棍节,阿里巴巴把它变成了一个购物节。去年双十一,我们的交易额高 达97亿美元,第一分钟有240万消费者涌入。今年,我们认为这个数字会更加惊人,所以这也是我此次来美国的目的——中国消费者需要更多的美国产品。

   每天,阿里巴巴平台都有上亿“饥渴”的消费者来购物。这就是我们来到这里的原因,我们不是来竞争的,我们来这里是希望将美国的中小企业带到中国。我们的 愿景是“全球买、全球卖”,未来10年-20年,无论你身在何处都可以买到任何地方的产品,也把可以自己的产品卖到世界各地。菲律宾人可以买到挪威的鲑 鱼,挪威人可以将产品卖到阿根廷,阿根廷人可以买中国的产品,也可以将产品卖到中国。这是互联网未来变革的方向。最后,阿里巴巴为已经改变中国而感到骄 傲。变革的力量是强大的。

  第一次技术革命以后,世界有了新的商业组织形式——工厂,这些工厂带来了武器和力量,然后催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能源革命以后,世界又有了新的商业组织形式——公司,然后催生了二战。

   在这个互联网时代,DT时代(数据时代),我认为诞生了一个新的商业形式——平台,“第三次世界大战”也随之即将打响——但这不是一场国与国之间的战 争,这是一场我们携手对抗疾病、贫穷和气候变化的战争。我认为这是人类的未来。所有的人类,所有的国家,都应该联合起来。依靠年轻一代,而不是武器;依靠 计算机和大数据,来解决人类的问题,社会的问题。这是我所热衷的,和钱无关,这是梦想。改变世界的不仅是技术,更是你相信可以改变世界的梦想。我们知道这 条路漫长且不易。我以前说过,过去20年在中国做互联网生意很不容易,今天很困难,明天更困难,后天很美好。但是绝大多数人死在了明天晚上,如果你不努力 的话。

  谢谢大家!


来源:中国企业家



因為講了一個場景,我獲得了政府30萬元補貼

來源: http://www.iheima.com/exp/2015/1023/152482.shtml

導讀 : “雛鷹人才計劃”是中關村針對海內外優秀創業人才推出的創業重點扶持工程。

昨天,有個做商標註冊業務的人給我打電話,問我要不要註冊商標,我問你是怎麽知道我電話的?他說在中關村管委會官網看到了你們公司名字查到的。正納悶時,突然想到,在3個月前我申請了中關村管委會的“雛鷹計劃”。

什麽叫專業?人家就是專業,潛在用戶找的很準!然而並沒有什麽卵用….我在創業一開始就註冊了公司產品商標“好的好的”。扯回來,婉拒後,在官網上一個文件里果然查到了我們公司名字!

 

QQ截圖20151023152200

 

 

 

簡單介紹一下“雛鷹人才計劃”:這是中關村針對海內外優秀創業人才推出的創業重點扶持工程。在每年的4月-到6月底向初創企業開通申請渠道。申請人的條件:有影響力的全國創業大賽獲勝者或者是拿到不低於100萬天使投資的初創企業。

成為“雛鷹人才”有什麽好處?

獲得不超過30萬元的啟動資金支持。此外,對創始人申請北京居住證,企業申請高新技術企業有一定幫助。

在國家提倡“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時代背景下,中關村每天誕生49家科技型企業,一年差不多有18000家企業。符合申請條件的至少有1800多家企業。這意味著我們從1800多家初創企業中,幸運的成為58家“雛鷹人才計劃”之一。

我是怎麽獲得了政府補貼30萬的呢?

申請雛鷹人才流程是:填寫申請表,路演,背調。關鍵是路演的表現。在我們小組就有留學海歸做廚房智能硬件的,有技術大牛做To b企業服務等20家企業,有當下火熱的O2O,在線教育,在線旅遊等項目。激烈程度不亞於我創業之前供職的創業家傳媒舉辦的黑馬大賽小組賽。

在路演的時候,我主要講了以下場景:

我是在四川一個大山農村里度過的童年。記憶猶新的是,當稻子熟了,家里忙不過來,我爸就去就請鄰居幫忙收稻子;玉米熟了,就去請鄰居幫忙收玉米。缺點什麽就差我去鄰居親戚家借點,沒時間趕集就讓路過家門口的鄰居買點肉回來…等等。遠親不如近鄰,這種有需求按地緣找周邊人來滿足的場景,我相信在中國幾千年里的小鎮農村中稀疏平常。

但當我來到北京,住在我周邊的人,名義上鄰居其實是陌生人。好像生活水平越來越高,地緣相關的人與人關系卻越來越冷漠。

在電梯間碰到鄰居,也只是點頭之交,不敢邁出認識的第一步:“你好,做個自我介紹,我叫易濤,做IT的。您是做什麽的?”這是為什麽呢?沒事找事,怕被誤會“另有企圖”,也害怕被拒絕。

這種冷漠的地緣關系,核心要解決信任問題。

如何解決信任問題呢?“好的好的”平臺的解決方案是:就事說事,按需響應。

附:PPT

 

QQ截圖20151023152237

 

 

 

用什麽方式來解決這些需求呢?

 

QQ截圖20151023152306

 

 

 

我們的模式什麽?

淘寶是把東西賣給遠方的人,通過四通一達來連接。

微信是把東西賣給通訊錄的人,通過熟人關系連接。

“好的好的”的願景是每個人都能滿足周邊人的需求,暫且用按需響應來連接。

 

QQ截圖20151023152326

 

 

 

我想正是因為這個場景最終打動了評委。感謝國家,感謝中關村管委會對初創企業的大力支持。

(不要走,前方高能,有價值3萬元的彩蛋,反正都看到這里了~)

話說回來,30萬有用嗎?

當然有用!在資本寒冬,特別對於初創企業來說,可以發團隊幾個月的研發工資,度過最難熬的階段。

這30萬,我拿來做什麽?

找人!我們團隊技術人才儲備很足,有阿里前資深工程師,某月流水過5000萬手遊的前聯合創始人坐鎮。缺產品運營人才,如果你玩的了腦洞,寫得了故事,喜歡我講的這個場景,請聯系我的微信號:yitaook1987)。我們是創業家傳媒董事長牛文文(社群),易到用車董事長周航(產品),快書包董事長徐智明(營銷)聯合天使投資的企業。加入我們,我們彼此成就!

有這30萬,真的有用嗎?

在這股創業浪潮中,30萬又如杯水車薪,嘚瑟什麽?我專門寫這篇文章,其實真實目的是告訴我的朋友們,“好的好的”11月20日上線。到時,請多支持!!!!!謝謝謝謝謝謝謝謝謝謝謝謝謝謝謝謝謝謝謝謝謝謝謝謝謝謝!

初次創業的幾個大坑,都是我這個蘿蔔趟過的:

1.一定要做自己擅長的事。

2.不要高估自己

3.辦公用品盡量選擇二手的。

4.一定要保護你的商標。

5.創始人的節奏很重要。拿融資之後,找人,產品規劃。技術開工期間調研市場,準備產品推廣,不斷修改BP。

6.產品轉型調整在初創公司是很正常的,為避免人員流失,前期要不斷灌輸“擁抱變化”!

7.地推,新媒體人士幹不了

8.上來就問薪水的人最好別要

9.想盡一切辦法低成本(利用現有資源,整合資源)的推廣你的產品。

10.創業這麽忙,誰給你湊10條啊。再見。

1

黑馬營3天高強度腦力激蕩大課究竟講了什麽?丨黑馬筆記

來源: http://www.iheima.com/top/2016/0318/154749.shtml

導讀 : 黑馬營3天高強度腦力激蕩大課究竟講了什麽?以下兩篇來自黑馬營12期同學的課後筆記。

李鉺金

黑馬營12期2班副班長、北京賽諾營銷顧問公司聯合創始人 總經理

項目名稱:觀照 

融資階段:未融資

能提供資源:產品、營銷調研

進入黑馬營100天了。入營前我是純粹的“地派”,對互聯網這種“天上來客”很好奇,也看書看新聞、研讀相關資料去學習,但是總是覺得還是隔著一層,很多東西看不懂、追不上。經過前次上課聽老師們的傳授,以及與同學們的10多次的私董會、複盤會,我感覺摸到一點門道了。尤其是2月這次課,感觸頗深。

一些道理,書上看過、聽人說過,自己感覺懂了。直到聽見親歷者本人講解自己的心路歷程,結合其背景和決策過程,才知道自己理解的還很膚淺。

例如“用戶思維”四個字。

做平臺的人在想辦法做垂直,做垂直服務的人想辦法做平臺,似乎是圍城,卻有其內在的邏輯。賺錢、圈用戶是顯見的邏輯,更深層次而言,恰如羅小渠博士所總結的,考慮的因素包括:頻率、客單價、是否標準化,最基礎的因素是公司的資源優勢和戰略選擇。

問題是平臺和垂直轉換的連接點是什麽?現在想來,這個連接點就是用戶。要知道用戶是誰、他們的需求點有哪些、除了目前的需求點,還有哪些相鄰需求點沒被滿足?

有了對用戶的深刻的了解,平臺和垂直只是手段,選擇或轉換起來就很容易了。

互聯網產品與傳統產品最大的不同正是體現在這里:與用戶產生連接。傳統產品例如礦泉水買出去了,廠商是不知道賣給誰了的,是沒有連接的,但互聯網產品不同,可以在交付使用後仍然與用戶產生連接,甚至可以在交付後持續改善產品。

這促使我思考,設計一款產品,如果只是關註於具體的功能,則還只是工具;如果開始關註人與他們產生連接,並發掘他們的相鄰需求,則可能會變得有資本價值了;如果能圈進來的用戶足夠多,並且在相鄰需求的滿足方面做得足夠好,則整個項目就變得很“性感”了。

道理總是簡單,領悟太難,要落實在自己的商業模式中就更難。豬八戒苦苦煎熬近10年,歷經多次“騰雲行動”,也正因為在“用戶思維”方面的突破,才從Vl設計交易平臺,變身初創企業綜合服務商,估值瞬間放大,乘著風口飛了起來。

課後,我和團隊認真討論了我們的用戶的畫像,明確了我們的產品是為“品牌商渠道營銷團隊”服務的。於是我們認真分析這些用戶的每一個需求點,哪個是可以作為切入點的,哪些是可以後續作為衍生服務去滿足的,這樣整個產品設計和營銷打法就非常明確了,原本模糊的商業模式一下子清晰了許多。團隊也因為看到了遠景而興奮不已,充滿幹勁。

在此基礎上,我們的商業計劃書(BP)也有了巨大的升級。入營之初,幾乎很少人能聽得懂我在做什麽,即使聽懂了,也覺得我們這個產品只是一個生意,不是一個可資本化的項目。經過梳理之後,基本上聽眾能聽懂了,而且感覺上是順著趨勢做的,是有價值的。之前從未接觸風投的我,現在也有信心開始接觸風投了。

尤其令人驚喜的是,初步接觸的投資機構都覺得靠譜,願意進一步接洽。

說句實話,回顧入營的這100天,團隊和家人都覺得我有很大的變化,甚至我自己也常常驚訝成長怎麽會如此迅速。

希望後面的265天,能夠繼續努力,完成“豹變”之旅。

謝謝黑馬營!

王 斌

黑馬營十二期學員、天使營一期學員、星空琴行聯合創始人、大道創投合夥人

項目名稱:星空琴行

融資階段:C輪 8.6億

可提供資源:兒童客戶資源,商場資源

和黑馬同學們在一起學習時,總是覺得時間過得很快。三天時間,五位老師用自己企業的成長歷程為我們分享了他們對商業模式的判斷、理解、方法論。結合這次課程模塊的學習以,說說我對商業模式的一點思考:

商業模式的設計要以解決用戶需求為基礎。照貓畫虎的複制商業模式大多會失敗。

我們知道,商業模式並不是目標,而是實現目標的手段。商業的本質是解決需求、創造價值。為誰解決什麽需求,就是所謂的“賽道”。“賽道”是我們選擇要解一道什麽題,而商業模式是我們解題的方法。比如同是“出行”這道題,滴滴快的、Uber、神州、易到們分別用了不同的解題方法,也就是不同的商業模式。因此,創始人們一定要先想清楚要解一道什麽題,再去找解題的方法。

我見過一些創業者,他們看好了一種商業模式,然後用商業模式硬套行業。他們首先把解題方法當成了目標,再為解題方法去選擇“題目”。最後的結果,要麽是方法與題目不匹配,解不出題;要麽是這個題目太簡單,賽道太小太窄,做不大。

說一個故事,一個朋友是前阿里同事,當見到同是阿里同事們創立的滴滴取得成功後,就想把滴滴的商業模式複制到其他行業做一個項目。他是這樣思考的:

1,滴滴做出行行業,市場很大。

2,滴滴的商業模式是搭個平臺,一邊是客戶,一邊是供應端(司機),幫兩邊鏈接。

3,基於移動互聯網,位置(LBS)在產品中很重要。

經過潛心研究,他發現這幾點快遞行業同樣具備或需要:

1. 人口多電商高度普及的中國,快遞行業是一個不亞於出行行業的大市場。

2. 搭一個平臺,一邊是要發快遞的客戶,一邊是快遞員,兩者需要鏈接。

3. 客戶要找附近的快遞員,快遞員要找附近的客戶,LBS的應用很重要。他認為,做一個快遞行業的滴滴一定靠譜。於是,註冊公司、找辦公室、搭團隊,風風火火的做了起來。三個月後產品上線,運營了3個月後,宣布公司轉型。

為什麽他的商業模式走不通呢?

1. 滴滴通過APP叫車,重構了叫車的場景,之前要在路邊攔車,現在是叫到車後再出去。提高了效率和體驗。而叫快遞這件事,不用這個APP之前,也是在家里或辦公室聯系快遞公司,APP並未給客戶提供價值。

2. 對於出行而言,不論是客戶周圍的車輛,還是車輛周圍的客戶,都是不斷變化的,兩邊都需要平臺的鏈接。而發快遞的場景在家或公司,快遞員服務的範圍也是固定的。第一次與快遞員建立聯系後,以後可以直接聯系快遞員。平臺失去鏈接的價值。

3. 對於叫車而言,客戶不關註出租車是哪家公司的,供應端的服務和計價體系是標準的。因此出租車公司做不了這件事。而發快遞,會根據不同需求選擇順豐、中通或EMS等不同公司。客戶實際上是to B的行為。而這些快遞公司,有自己的400、官網、微信和APP,客戶有多種體驗更好的途徑發件。

滴滴是為了解題而找出最好的方法。而這個朋友是拿著最流行的解題方法去找題解。商業模式的設計要以解決用戶需求為基礎。照貓畫虎的複制商業模式大多會失敗。


黑馬營3天高強度腦力激蕩大課究竟講了什麽?丨黑馬筆記

來源: http://www.iheima.com/top/2016/0318/154749.shtml

導讀 : 黑馬營3天高強度腦力激蕩大課究竟講了什麽?以下兩篇來自黑馬營12期同學的課後筆記。

李鉺金

黑馬營12期2班副班長、北京賽諾營銷顧問公司聯合創始人 總經理

項目名稱:觀照 

融資階段:未融資

能提供資源:產品、營銷調研

進入黑馬營100天了。入營前我是純粹的“地派”,對互聯網這種“天上來客”很好奇,也看書看新聞、研讀相關資料去學習,但是總是覺得還是隔著一層,很多東西看不懂、追不上。經過前次上課聽老師們的傳授,以及與同學們的10多次的私董會、複盤會,我感覺摸到一點門道了。尤其是2月這次課,感觸頗深。

一些道理,書上看過、聽人說過,自己感覺懂了。直到聽見親歷者本人講解自己的心路歷程,結合其背景和決策過程,才知道自己理解的還很膚淺。

例如“用戶思維”四個字。

做平臺的人在想辦法做垂直,做垂直服務的人想辦法做平臺,似乎是圍城,卻有其內在的邏輯。賺錢、圈用戶是顯見的邏輯,更深層次而言,恰如羅小渠博士所總結的,考慮的因素包括:頻率、客單價、是否標準化,最基礎的因素是公司的資源優勢和戰略選擇。

問題是平臺和垂直轉換的連接點是什麽?現在想來,這個連接點就是用戶。要知道用戶是誰、他們的需求點有哪些、除了目前的需求點,還有哪些相鄰需求點沒被滿足?

有了對用戶的深刻的了解,平臺和垂直只是手段,選擇或轉換起來就很容易了。

互聯網產品與傳統產品最大的不同正是體現在這里:與用戶產生連接。傳統產品例如礦泉水買出去了,廠商是不知道賣給誰了的,是沒有連接的,但互聯網產品不同,可以在交付使用後仍然與用戶產生連接,甚至可以在交付後持續改善產品。

這促使我思考,設計一款產品,如果只是關註於具體的功能,則還只是工具;如果開始關註人與他們產生連接,並發掘他們的相鄰需求,則可能會變得有資本價值了;如果能圈進來的用戶足夠多,並且在相鄰需求的滿足方面做得足夠好,則整個項目就變得很“性感”了。

道理總是簡單,領悟太難,要落實在自己的商業模式中就更難。豬八戒苦苦煎熬近10年,歷經多次“騰雲行動”,也正因為在“用戶思維”方面的突破,才從Vl設計交易平臺,變身初創企業綜合服務商,估值瞬間放大,乘著風口飛了起來。

課後,我和團隊認真討論了我們的用戶的畫像,明確了我們的產品是為“品牌商渠道營銷團隊”服務的。於是我們認真分析這些用戶的每一個需求點,哪個是可以作為切入點的,哪些是可以後續作為衍生服務去滿足的,這樣整個產品設計和營銷打法就非常明確了,原本模糊的商業模式一下子清晰了許多。團隊也因為看到了遠景而興奮不已,充滿幹勁。

在此基礎上,我們的商業計劃書(BP)也有了巨大的升級。入營之初,幾乎很少人能聽得懂我在做什麽,即使聽懂了,也覺得我們這個產品只是一個生意,不是一個可資本化的項目。經過梳理之後,基本上聽眾能聽懂了,而且感覺上是順著趨勢做的,是有價值的。之前從未接觸風投的我,現在也有信心開始接觸風投了。

尤其令人驚喜的是,初步接觸的投資機構都覺得靠譜,願意進一步接洽。

說句實話,回顧入營的這100天,團隊和家人都覺得我有很大的變化,甚至我自己也常常驚訝成長怎麽會如此迅速。

希望後面的265天,能夠繼續努力,完成“豹變”之旅。

謝謝黑馬營!

王 斌

黑馬營十二期學員、天使營一期學員、星空琴行聯合創始人、大道創投合夥人

項目名稱:星空琴行

融資階段:C輪 8.6億

可提供資源:兒童客戶資源,商場資源

和黑馬同學們在一起學習時,總是覺得時間過得很快。三天時間,五位老師用自己企業的成長歷程為我們分享了他們對商業模式的判斷、理解、方法論。結合這次課程模塊的學習以,說說我對商業模式的一點思考:

商業模式的設計要以解決用戶需求為基礎。照貓畫虎的複制商業模式大多會失敗。

我們知道,商業模式並不是目標,而是實現目標的手段。商業的本質是解決需求、創造價值。為誰解決什麽需求,就是所謂的“賽道”。“賽道”是我們選擇要解一道什麽題,而商業模式是我們解題的方法。比如同是“出行”這道題,滴滴快的、Uber、神州、易到們分別用了不同的解題方法,也就是不同的商業模式。因此,創始人們一定要先想清楚要解一道什麽題,再去找解題的方法。

我見過一些創業者,他們看好了一種商業模式,然後用商業模式硬套行業。他們首先把解題方法當成了目標,再為解題方法去選擇“題目”。最後的結果,要麽是方法與題目不匹配,解不出題;要麽是這個題目太簡單,賽道太小太窄,做不大。

說一個故事,一個朋友是前阿里同事,當見到同是阿里同事們創立的滴滴取得成功後,就想把滴滴的商業模式複制到其他行業做一個項目。他是這樣思考的:

1,滴滴做出行行業,市場很大。

2,滴滴的商業模式是搭個平臺,一邊是客戶,一邊是供應端(司機),幫兩邊鏈接。

3,基於移動互聯網,位置(LBS)在產品中很重要。

經過潛心研究,他發現這幾點快遞行業同樣具備或需要:

1. 人口多電商高度普及的中國,快遞行業是一個不亞於出行行業的大市場。

2. 搭一個平臺,一邊是要發快遞的客戶,一邊是快遞員,兩者需要鏈接。

3. 客戶要找附近的快遞員,快遞員要找附近的客戶,LBS的應用很重要。他認為,做一個快遞行業的滴滴一定靠譜。於是,註冊公司、找辦公室、搭團隊,風風火火的做了起來。三個月後產品上線,運營了3個月後,宣布公司轉型。

為什麽他的商業模式走不通呢?

1. 滴滴通過APP叫車,重構了叫車的場景,之前要在路邊攔車,現在是叫到車後再出去。提高了效率和體驗。而叫快遞這件事,不用這個APP之前,也是在家里或辦公室聯系快遞公司,APP並未給客戶提供價值。

2. 對於出行而言,不論是客戶周圍的車輛,還是車輛周圍的客戶,都是不斷變化的,兩邊都需要平臺的鏈接。而發快遞的場景在家或公司,快遞員服務的範圍也是固定的。第一次與快遞員建立聯系後,以後可以直接聯系快遞員。平臺失去鏈接的價值。

3. 對於叫車而言,客戶不關註出租車是哪家公司的,供應端的服務和計價體系是標準的。因此出租車公司做不了這件事。而發快遞,會根據不同需求選擇順豐、中通或EMS等不同公司。客戶實際上是to B的行為。而這些快遞公司,有自己的400、官網、微信和APP,客戶有多種體驗更好的途徑發件。

滴滴是為了解題而找出最好的方法。而這個朋友是拿著最流行的解題方法去找題解。商業模式的設計要以解決用戶需求為基礎。照貓畫虎的複制商業模式大多會失敗。


總理講了堂生動的“互聯網+政務服務”課

9月14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加快推進“互聯網+政務服務”。李克強總理主持召開這場會,某種意義上是講了一堂“互聯網+政務服務”課。整個政府系統,上至部委負責人、下至基層幹部,相信會極有啟發,同時也應受到極大鞭策。

總理這堂課主旨鮮明:各級政府官員都要用好“互聯網+”的渠道,不斷提高處理政務信息、感知群眾冷暖、應變社會輿情的能力。

梳理總理“課件”,一講觀念。核心在於,互聯網時代公眾的信息渠道和話語體系都呈現顯著變化,因而李克強要求各級官員觀念隨之而變,“政府不能把自己關在‘玻璃缸’里面”。所謂優化政務服務,不能自說自話,而必須以公眾感知為依歸。從現代政府的理念講,政務,乃是政府為百姓之務,而非政府自家之務。因此總理才會強調:政府必須要對公眾關心的問題及時回應,這不僅是為人民服務的本質要求,也是政府必須盡的職責所在,不及時回應就是失責!

二講方法。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如果說政務服務是“事”,當今時代的“大器”就是“互聯網+”。總理的方法論條分縷析。一是優化再造服務流程,其中包括凡能實現網上辦理的事項,不得要求群眾必須到現場辦理等。二是優化再造服務平臺,依托政府門戶網站,整合政務信息和服務平臺,推進實體政務大廳與網上服務平臺融合。三是打通數據壁壘,促進各部門、各層級、各業務系統互聯互通。四是加強系統和信息安全防護能力,加大對涉及商業秘密、個人隱私等重要數據保護力度。五是加快清理不適應“互聯網+政務服務”的各種規定。

可以想見,這五道“課堂作業”一旦被各地方、各部門完成好,民心必定大快。

一堂好的課,固然離不開擺事實、講道理,但更重要的是,要有情懷。總理這堂課,骨子里講的是為政情懷。他舉例說,我們黨最早提出的三大紀律、八項註意,都是非常具體的“小事”,但正因如此才贏得了民心。老百姓最關心的,可不就是那些身邊發生的、與自己息息相關的事情嗎?所以各級政府不僅要重視宏觀經濟等“大事”,同時也絲毫不能忽視老百姓關心的“小事”。話說回來,無論什麽增長數據、發展曲線,落腳點都是國民的富裕和幸福。為政者,體恤百姓冷暖,感知社會體溫,方足以談政。

今年“兩會”期間,李克強曾"發話"部長們當第一新聞發言人,“部長通道”的答問因此廣受好評。精彩的記者會後,更有媒體評論,這是總理親身示範當國務院第一新聞發言人。此次常務會,可以說有異曲同工之妙。總理要求中央部門要率先垂範、以上率下,抓好“互聯網+政務服務”工作。而他講的這堂課,本身就是一種垂範。

政府系統上上下下,越多領會總理這堂課的要旨,在面對老百姓“考官”時交出的政務答卷,才會越漂亮。


周鴻祎:講了一萬遍,創業者要講人話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1214/160333.shtml

周鴻祎:講了一萬遍,創業者要講人話
吳丹 吳丹

周鴻祎:講了一萬遍,創業者要講人話

坐而論道有個最大的問題,是知易行難。

i黑馬訊  12月14日消息,由創業黑馬主辦、摩比神奇冠名的2016年創業黑馬社群大會今日在京舉行,奇虎360董事長周鴻祎帶著他的“極致產品實驗室”成員出席活動並發表了演講。周鴻祎認為,哪怕他說了1萬遍,還是要強調,創業者 “要講人話”。

2016年創業黑馬正式推出創業實驗室——年輕一代創業者的創業孵化器。邀請成功企業家或投資人開設實驗室,並篩選優秀的創業者入駐實驗室。在這里,企業家和創業者將來一次轟轟烈烈的實驗,幫助創業者在企業家與投資人的肩膀上成長,和導師一起提煉、完善、梳理商業體系,讓一代創業家的創業思想在後來者中發揚光大,成為中國創業者的陽光雨露。

目前,已開設周鴻祎極致產品實驗室,江南春品牌引爆實驗室,吳世春獨角獸成長實驗室等20多個實驗室。

以下為周鴻祎演講內容節選,經i黑馬編輯:

每次來黑馬都會被他們感染, 剛才坐在下面聽了半天,就發現聽出這麽幾句話:

1、徐小平很有激情地講了半天,就證明他和牛文文都在開著車,他倆是有激情的老司機。

2、劉巖又抨擊我們說,投資的上流社會其實幹著很“下流”的事。這我不同意,因為上流社會的人都不創業了,只有我們這種屌絲要逆襲,要創業。

講講這個實驗室,我不知道其它實驗室情況怎麽樣。我感覺很慚愧,因為我這個實驗室可能是里面做得最不好的一個。

第二個是最近這段時間,行業里好些事我也看不清了,也挺迷惑的。所以在這個班上花的時間不是特別多。

但是,總結3點:

1、創業實驗室最大的價值,是我們想探索,能不能把經驗變成一種傳承。

其實我一直認為,矽谷最厲害的不僅僅是投資,仔細想一想,包括Google那兩個創始人,他們背後都有導師。你會發現,正因為有了這些創業者背後的創業者,使他們不僅能拿到錢,更重要的是能吸收到一些經驗。至少在自己迷茫的時候,有人能夠在旁邊跟你交流,哪怕只是讓你少摔一個跟頭、少走一點彎路。

所以到現在為止,中國的投資人突然多起來了,因為有了很多的熱錢,也不是都去買房子、炒股票,現在好像所有人都在做VC……其實一點不缺錢。

但很多創業者拿到錢之後,並沒有做起來。我絕不相信有錢就能成功,如果這樣的話,銀行就是中國最成功的創業家了。

所以,有了錢之後,就需要這種經驗的傳承。這能讓我們很多的企業,不是每個企業都從零開始,去發明輪子,不要每個人都把別人趟過的路再走一遍。

2、我也給文文提了個建議,我對這種導師高高在上給大家傳授經驗的模式也覺得很厭倦了。為什麽?因為所謂的經驗總結出來,翻來覆去就是那幾句話。我有時覺得做產品挺容易的,就一句“不忘初心,從用戶出發”。但你老講這句話,聽的人無聊、講的人也很無聊。後來我都覺得,我講了這麽多遍,還是沒有培養出特別好的產品經理。為什麽?後來我發現,更多的模式應該是相互之間的研討和交流。

所以,對我收獲最大的一次課是最後一次,我不再跟大家講我的那些所謂成功經驗或失敗教訓。

後來我嘗試了一個方法,就是反過來向這些同學們學習,我就問了很多我感到困惑的問題。後來我發現班上真的是臥虎藏龍,雖然講起產品的細節和方法論我是老司機,但你真的會發現,在這個過程中如何培養人、如何發現人,我們班有些同學可以給我當老師。

所以,那次討論,我感到獲益匪淺。所以這也讓我心里稍微平衡了一點。要不然,牛文文掙著錢,我不斷在輸出。人一思考,就那麽多養分,講多了,就講不出東西來了。

所以,這給我一個信心,我準備跟更多的黑馬同學建立這種平等交流、互為學習的關系。

3、我覺得坐而論道有個最大的問題,是知易行難。所以下一步我還是希望實驗室班上這幾位同學,最好能夠花點時間參與進真實的產品里。

剛才劉巖也講了,你看100場足球比賽也不能改變中國足球的未來。所以,今天我想請幾位同學,到臺上做一個100秒的極速路演。說到這些,還要講一個我講過1萬遍的小常識:要說人話。要用最簡短的時間,不要談情懷、不要談趨勢,也不要談大詞,就說你幹了什麽產品,給什麽人解決了什麽問題。

100秒時間很短。因為第一撥同學講了半天,都是講情懷對吧,主持人就不知道他們在說什麽。第二撥同學其實已經進步了很多,至少我聽明白了,一個是做電動車的,一個是做自行車的。我覺得已經有了很大的進步。

還是那句話“產品好,別人就會花更多時間了解你後續的東西”。

我剛才坐在徐小平座位上,看到有一個創業者很激動地用特別好的鋼筆字給他寫了15頁,是一個商業計劃書。我翻了一下,每個字分開都認識,但整個話我串不起來。他是在給徐小平寫了一本哲學書。所以我相信徐小平一定不會投資。

徐小平表面上看起來投資很有激情,但是,地主家也沒有余糧,他的每一分錢還是要投給有好產品的創業者。所以你如果不談產品,光見他眼里流露出堅毅的目光,眼睛甚至噴著火,滴下了幾滴鱷魚的眼淚,你以為靠這個就能得到風險投資人的投資嗎?

(周鴻祎實驗室的四位成員分別進行了100秒的極速路演)

這四個產品,誰會是冠軍?我覺得,剛才大家吶喊,其實不是我們這個班有多好,其實是我們這個班入學的時候選擇的比較好。大家所描述產品,我覺得都很好。我分享一個經驗,一定要講場景,你要把每個聽眾都代入到你的場景之中,就是用戶在什麽情況下、遇到了什麽問題、他怎麽樣用你的產品。所以,剛才代入感最好的,可能是唐文斌講他的機器人。

為什麽後來有幾個人時間都不夠呢?我覺得大家還是犯了一個錯誤,就是自己的產品功能特別多,恨不得講有八大模塊、十五大功能,合適用戶買你的產品,有時一個功能就足以打動他。與其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其實,你應該挑你產品中,最華彩、最能打動人的一個功能,把它給說透。

如果從產品本身來講,我對產品的判斷原則分成戰術和戰略。今天沒法講戰術,因為我沒有看到他產品。沒有使用,就沒有使用的體驗。

一個好產品的戰略,我覺得有三點:

1、我認為還是要有剛需,因為如果不是剛需,不能解決痛點的問題,這種產品可買可不買,銷售起來就會非常困難。

2、頻度。產品如果使用頻度特別低,用戶就很難形成印象和體驗,去年很多O2O的到家服務,頻度過低,就導致很多服務很難被用戶接受。

3、在設計產品功能的時候,我自己也經常犯這個錯誤,比如唐文彬最後那個視頻里列舉的,本來是公司前臺的一個產品,他列了好多功能,還能給人看星座運程。本來我是想給他高分的,最後我決定給他個低分。

好的產品,特別是在早期的時候,功能不宜太多。因為,你不知道這個市場會怎麽樣,所以你應該把你的重要功能突出,如果能打動用戶,就證明我們賭成功了,我們就可以順勢再加東西。否則,市場都沒有被驗證,我們就做出來七八十個功能,最後成不成功你都不知道用戶是為什麽喜歡或不喜歡你的產品。

所以相對來說,每個單獨先說一下:

第一個產品,我覺得如果聚焦在幫助公司識別來客、免刷門卡方面,是OK的。但是,這里面有個反人性的東西,你可以問問在座各位,他們是更希望前臺坐著一個大胸美女,每天上班更愉悅,還是對著一個機器人更愉悅呢?

我們經常講,再好的人工智能技術,一定要找到一個應用場景,跟一個需求相結合,他今天找到了這樣一個需求。這個需求很多公司可能會用,但是我覺得你應該把功能再壓縮一下,想一想究竟解決公司的什麽痛點問題,而不要去妄想它能夠取代前臺那個漂亮的妹妹。好不好?

第二位同學惠裝,她很擅長管理,她那天給我上了半節的管理課。但是很不幸,我們也做過產品方案,我們也做過智能家居產品,我們把一些本來是作為負面例子的智能家居產品告訴他們,沒想到她把這轉化了一下,變成她們產品方案了。

這個產品我是不太看好的,因為她描繪了兩個場景,都是非常低頻的小概率事件。比如說,你出差的時候,好不容易出去旅遊了,你忘了關家里的煤氣、水電,這樣的馬大哈有沒有?但是我相信絕大多數人不是這樣的馬大哈。所以,這樣的需求我認為非常少見。

另外,這是我講過最負面的例子,在家里放各種紅外傳感器,裝上之後你會很煩,因為你們家門窗開一下你手機就會得到一個通知,剛開始你還挺興奮的,後來你就恨不得把這些報警都關掉了。

所以智能家居這個市場之所以炒的很熱,卻並沒有真正起飛,我覺得原因就在於,究竟在智能家居里,什麽是用戶真正的痛點,什麽是他真正會高頻遇到的問題。

最後一位同學,他在管理上特別擅長,而且他的系統比較複雜,真的可能100秒講不清楚,我就想問他一個問題,當年我們的天橋哥在盛大,據說曾經幹過這種事兒,管員工如同練級打妖怪、攢分、玩兒遊戲,但後來我不知道怎麽樣了,既然已經有人實操過,其實你應該找盛大的同事們問一問:你這套系統究竟能否解決這個痛點問題?因為,無論360度API還是OKR,盡管你說他們都反人性,但是其實創業本來就是反人性的,做公司也是很痛苦的一件事。我也很希望大家在公司里工作的又開心又happy,還能做出好的產品,但是真的挺難的,所以你這個產品我沒辦法評價。

最後我把得分給了我們的智能車載系統的這位同學,因為這也是我們想做的事情,已經被他先做出來了。

我覺得,他解決了車里面三個最大的剛需。其實我倒覺得第一個剛需是娛樂服務,因為人開車的時候需要提供娛樂的服務。第二個我覺得是導航。第三個是簡單的語音交互。而且這個概念非常明確,盡管大家都在談智能車,很多人買了一輛車之後,我們不可能瞬間把它像換手機一樣換掉,所以如果能花點錢,讓我的車瞬間變成一個高大上的,看起來像特斯拉一樣的智能汽車,至少我覺得還是很有吸引力的。所以,最後我把冠軍投給智能車載系統。

謝謝大家!

周鴻祎 創業實驗室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羅振宇講了2小時“內容付費”的根本邏輯,引發了我的一些思考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310/161800.shtml

羅振宇講了2小時“內容付費”的根本邏輯,引發了我的一些思考
三節課 三節課

羅振宇講了2小時“內容付費”的根本邏輯,引發了我的一些思考

付費內容或者知識服務可能天生就應該是逆著人性走,但一定又是能夠給予用戶一個較高的、正向的自我期許的。

本文由三節課(微信ID: sanjieke)授權i黑馬發布,作者黃有璨。

3月8日下午,羅輯思維團隊舉辦了一次小規模的茶敘會,我有幸受邀參與。其間,羅振宇分享了自“得到”上線一年多以來,羅輯思維團隊關於“內容付費”的一些思考,以及宣布了關於羅輯思維剛剛發生的“一件小事”。

所謂一件小事,是已經持續在各大平臺更新了4年,收獲了累計超過10億次播放量的視頻節目《羅輯思維》自今日起正式改版,改版之後的主要變化包括:

1. 原有的視頻形式將變為音頻,從原有的周播改為日播;

2. 內容方面,羅振宇不再以一個“導師”式角色存在,而會扮演一個學習者的身份,每天同步分享一些自己最新的學習心得;

3. 新版節目將不會再繼續出現在各大視頻網站,而是僅僅會在“得到”APP內部保持更新;

4. 新版的《羅輯思維》節目不收費,但僅有得到的付費用戶可以觀看和收聽。

而如果要總結整個茶敘會所透露出來的核心信息,只有一個:羅輯思維將全面All-in“內容付費”這件事。此外,羅胖在整個活動中圍繞著“內容付費”講到的一些內容也引發了我個人的不少思考,在此,先分享一張得到APP最新的數據圖:

4e66c94de3267ff05f9012469f437450

事實上,依照這張圖,得到的銷售額等數據大體上已經可以一目了然的看出來了。

接下來,我分享一些羅胖在此次活動上所提到的一些關鍵的信息點,以及我個人的一些思考。另,以下內容並非羅胖原話,有加工整理和刪減,但核心立意不變。

1. 內容付費是不是一個風口?

羅胖:到目前為止還不算,但是能夠看到風口的潛質了。基本原因包括幾點:

1. 線上支付越發便捷;

2. 消費升級帶動大家越來越願意為內容付費;

3. 中國的版權環境在劇烈好轉。

2.為什麽“內容付費”是一個“有風口潛質”的事情?

羅胖:除了上面說到的那些以外,其實還存在著一些更為根本性的變動。

首先,要明確一件事,所謂“內容付費”或者“知識付費”是一直存在的,而不是剛剛才出現的,人類交付內容和知識此前有很多產業,比如出版業、教育業。再比如羅輯思維賣了2年書本身就是一種內容付費,以及2000年前開始一直至今學生要上課,也是要收費的,在這些領域為內容和知識付費,天經地義,所以用戶其實一直都是願意為“知識”付費的,只是需要有適應用戶典型使用場景的對應“內容”和“知識”出現。

其次,在上面表述內容的基礎上,人們的時間碎片化,這已經成為一個無可辯駁的事實,這也成為了過去的知識交付方式不曾遇到的難題——我們過去的出版業在交付知識時動輒二三十萬字,而教育業動輒就上三四年學,短的至少也要培訓幾個月,我們其實沒有一個針對時間已經碎片化的當代人的知識交付解決方案,這是整個產業遇到的問題。

再次,原來人類的學習基本上就是有一個假設,叫階段性學習,例如20多歲以前上大學,然後此後事實上是把上學期間獲得的知識來進行變現,所以過去我們有一個說法叫“學成歸來”。可是今天哪有什麽學成的概念?學習到今天已經是一個所有人都知道,且必須是終身從事的事業。

這可能會帶來一個產業級的機會。比如說幾十年前,大學生畢業之前我們整個社會是有成熟解決方案的,但是如果你有一個進一步的學習目標,比如說出國,就缺乏解決方案,所以新東方這樣的公司和產業級的機會就會出現。同理,今天終身學習這樣的一個新的,此前沒有成熟解決方案的需求出現的時候,它也應該會成為一個產業級的機會。

第四,現在的學習場景更是跨界學習,這也是一個現在全社會都沒有準備好的問題。因為過去人類在消化知識的總體負擔的時候,基本上用的解決方案都是分科治學,因為總體的知識存量太大,所以你學物理,我學化學,這樣把知識分擔掉。但是這個時代大學本科學A專業,畢業後到現在還在幹A專業的人你幾乎已經找不到。每一個人都發現自己在傳統的職業分工當中切身不分明,都在穿越著跨界學習。所以這個時代出現了這麽一種需求,就是需要迅速地跟一個外行把一門專業知識講明白

以上幾點,讓我們傾向於去認為“內容付費”事實上是因為用戶的日常行為、習慣等都發生了巨大變動,導致原有三大產業——教育、出版、傳媒之間的邊界和邏輯發生松動之後所提供的一個機會。它是用戶真的有真實需求,並且在呼喚產業級解決方案的事情。因此我們認為,一個叫做“知識服務”的新行業正在誕生。

我的思考

用戶產生跨界、終身、碎片化的學習需求看起來已經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對於“知識服務”這個新行業的形成,我也認同羅胖的思考。

但這里有一個問題是——以“了解”為目的的淺度學習,跟以“掌握、技能提升”為目的的深度學習(比如三節課這樣的內容)之間的關系可能是什麽?以及,如果絕大多數人都在追求“淺學習”,會帶來什麽變化?

這里存在幾種假想,當然,僅僅只是假想:

1. 淺學習可能會成為深度學習的“上遊”和“入口”;

2. 有能力進行深度學習的人將會越發稀缺,而且也會更值錢;

3. 圍繞“深度學習”展開的產品和服務可能價格會變得更加昂貴,甚至,可能在部分領域,它們會成為一種“奢侈品”式的存在,天生就不是服務於大多數人的。

3. 假如“內容付費”是一個風口,它的成熟還需要什麽條件?

羅胖:邏輯上講,一個產業級的機會成熟,可能需要新的社會分工的形成。

現代人類前進的一個核心動力,我認為就是專業的分工和協作。同理,支撐一個行業獲得更大的發展,也需要有更為專業的分工和協作方式出現。

所以,我不太建議大家抱著一種“變現”、“撈一把就走”的心態來投入這個產業,我更希望有更多人願意來成為專業的“知識服務者”,這可能是一種新的工種,是專門生產、設計和運營新型知識產品的一種工種。換句話說,我們可能需要發掘或培養出來一批這樣的人,才能讓這個產業更為成熟,否則,目前市場上的供給側是有短缺的,無法支撐起這個產業

當然,要能讓一批原有市場上的高手專門來做這件事,我們的辦法特別庸俗,就是要幫他們掙到錢。我們的基本預判是:如果我們一年不能幫一個專業領域內,有能力做好知識服務者的人掙到100萬,他是不可能專心只幹這一件事的,他不專心幹這一件事情,他的手藝就不能提高,他的手藝不能提高,就不能用心服務我的用戶,最後我們這個商業閉環本身是要垮的。

我從來不相信有什麽天生的奇才,我相信一萬年來人類文明的基本經驗是,你專業性強,就會幹得比別人好。所以,我們預設的一個底線是:不管是什麽內容領域的老師過來,我們一年為他創造的收益不能低於100萬

我的思考

這個問題的答案一定程度上回答了“得到”的壁壘在哪里的問題。站在產業的層面上看,“知識服務”這個行當的發展確實需要有更多的人投入進來,而假如這個大勢真的確立,未來3-5年內預計會有很多原有出版、傳媒、教育業的人加入進來,且,他們加入這個行業的過程,也會是一個重塑自己過往技能的過程。

羅胖還提到的另一句話是:新型的內容服務產品是需要被重構的,它在產品上是碎片化的,內容制作和生產方面像出版,而運營方面則像教育,這導致了對人才有全新的要求。這一點我是高度認可的,事實上,在三節課自己發展和制作課程內容的過程中也面臨著這樣的問題:有能力來做出我們期許要求中優質內容的人實在太少、太難找了。

所以,未來能在這個領域出類拔萃的人,大體應該要:

1. 懂產品設計;

2. 懂內容制作;

3. 懂運營和教育。

(似乎我們的教研團隊正在培養的就是這樣的人。)

當然,這里還會存在的一個尚無答案,需要觀察的問題是:假如這個產業能夠成立,那麽由於生產、流通、服務等方面的變化,會不會在這個新的產業內,只需要10個人就能把原有出版、傳媒、教育等行業內100個人才能幹的活幹好了?

4. 付費訂閱產品的“打開率”普遍很低,還能成為一門核心的生意嗎?

羅胖:對這個問題,我有兩個回答。

第一,這一輪消費升級,本質上是人為什麽付費這一動能的一次根本性的轉化。過去我們處於匱乏時代的時候,大家是為能夠滿足自己放縱欲望的需求在付費,比如一定要吃更多肉,一定要住豪宅,等等。但對我們這一代人來說,當你的財富堆積到一定程度,假如你不把自己變得更好,你可能都沒有福分能夠享受這個財富。

最簡單的例子,同樣是報了一個旅行團,有的人看到美景會說“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但你只能會說“臥槽,真好看!”,這時候雖然同樣是花一筆錢,但收獲是不一樣的,而知識事實上能幫助你提升這個體驗。

在這個邏輯上講,人買了不用,未必等同於產品沒有價值。舉例,我在後臺發現過一個訂單是貴州省某民族自治縣某鎮,地址是修車鋪旁邊老王家的用戶,買了一本叫《經濟學通識》的書,他可能一輩子也不會把這個書看完,他也不會把它運用,但是這重要嗎?四十幾塊錢,一個人用這種方式,照耀了自己的人生。整個鎮子上,可能只有他家有這麽一本書,他可能會摩挲著這本書的封皮做一些感慨,對自己的人生做一些期許,這40多塊錢不就已經很值了嗎?

同理,前兩天我在和菜頭的指導下,花了一千多塊錢買了一個機械鍵盤,那個訂單就是他單獨推給我的。我需要較勁說,我要把這個機械鍵盤的遊戲功能全部使用一遍嗎?不需要,我知道我擁有一個和菜頭推薦的最好的機械鍵盤,並用它來寫我的文章,對自己有了期許了,這就OK了。

再換過來想,一個人買了100本書,你都會看嗎?我覺得可能對相當一部分人來說,看過5本就不錯了,這也不影響出版業仍然是一個成熟的產業。

第二,得到已經實質性地提高了知識產品的打開比例,而且是極大的提高。當免費的微信公眾號打開率在5%左右的時候,我們的單篇文章的平均打開率已經達到將近30%了。像卓老板這個專欄甚至造就了奇跡,90%左右的打開率。

這是我的回答,所以結論是,我認為它是可持續的

我的思考:

從商業上說,我認為羅胖的邏輯是對的,就好比在教育領域內多年來也一直存在著一門生意叫做“賣學習卡”,學習卡被買走後,其實基本是很少有人使用的,但這並不影響多年來這門生意依然成立,還能讓一部分人掙到錢。

並且,在教育領域事實上也是如此——一萬個人都去上了大學,但最後成才的註定也就是那5%的人,那剩下95%的人是否會把這件事歸罪於大學?顯然不會。

所以,我覺得對於知識服務類甚至是教育類產品來說,也許核心的挑戰的確不在於“打開率”和“完成率”一定要高,而是在於兩方面:

1. 如何讓用戶找不到理由和借口怪罪於你。比如說,一個課程或知識服務產品,假如有效期半年,如果這半年內你每1-2周都會提醒一次用戶說它的有效期還有多久了之類,那最後哪怕用戶沒有看,他們應該也不會認為是你的問題(如果內容實在太爛另說);但如果沒有這個動作,到期後用戶一定會因為這個怪罪到你;

2. 如何保證無論如何你的用戶中都能有5%-10%的人都能產生“成果”和“口碑”。這就好比同樣報了一個班,我看到有一部分人提高了但我沒提高,我會認為這是我自己的問題;但如果是所有人都沒有提高,那我可能就要對這個班罵娘了。

5.什麽內容適合做收費內容?

羅胖:我們這一年有一個核心的發現和思考是付費內容和免費內容事實上是不同的

免費內容的邏輯是什麽?免費內容追求閱讀量,因此需要順著用戶的欲望走,去迎接他的人性,類似《震驚!半夜偷窺女生宿舍發現的真相!》等這樣的標題就是典型例子,免費世界里一定是這樣的內容更容易獲得流量和點擊。

但付費內容其實是相反的,人們願意付費的本質邏輯是在於:當你看到它或為之付費的那一刻,你就馬上把自己想像成了另外一個人,一個比你現在要好得多的自我。所以,能不能讓人產生這樣的想象,這是付費內容的標準

所以,我們新上線的薛兆豐老師的《薛兆豐的北大經濟學課》,我覺得這個名字就起得特別好。假設這個課程叫《薛兆豐教你怎樣用經濟學泡妞》,這好像更符合我們過去的流量模型,更為用戶所喜歡。但是對不起,它肯定不會被賣得好,因為大家不會把看這個內容的自己想像成一個更好的自己。

所以在我們運營活動過程當中,我們基本上是自己不去想流量這件事情,不追求流量,只追求我們的用戶是不是一眼看到產品覺得會讓自己變得更好,這是這個產業和以前的媒體產業對比上,我們覺得最核心的不同。所以我們給同行的一句忠告是,不要以為好的免費內容就會變成收費內容,因為你這樣想,很可能錢沒掙到,原來在免費市場上的流量和影響力又喪失掉了,這是不劃算的

如果是為流量和影響力生產的內容,就在那個邏輯里跑。如果是為收費生產的內容,就為另一個邏輯跑。所以很多人覺得我文章寫得很好,我是一個好寫手,我是不是起個名字,然後開個專欄就能夠收費?我認為這是個坑,請入坑者謹慎。你一直都要思考,你給你的用戶提供的是一個什麽樣的確定性的服務,這個服務在用戶下單那一刻就可以做到完整的預期,然後才輪到我們跟別人去拼服務的質量。沒有這個人格躍遷,銷售就不會發生,這是我們的基本經驗。

我的思考

羅胖提到的這個部分讓我深有感觸。很多時候,當我寫了一篇自我感覺良好自以為牛逼哄哄的文章,到頭來卻往往需要為取一個什麽標題去迎合用戶而抓耳撓腮,其實很痛苦。但,如果這篇內容本身是付費內容,這個問題就完全不存在——老子想用啥標題就用啥標題,你愛看不看,反正不看是你的損失。

從這個角度看,我認為很多在生產思想、專業知識類內容的內容人,都一定會有較強動機把自己的內容變成付費的,從此不再為了如何逢迎討好用戶而痛苦,包括我在內。

這個時候,“付費”對於普通用戶而言事實上成為了一個過濾器,因為我給很多牛逼、正向的內容付費了,所以我必須少看些小黃圖和大胸美臀;而對於生產者來說,“付費”則成為了一種幫助他們篩選用戶、贏回尊嚴的方式。我猜無數內容生產者都經歷過那種自己苦心思考寫了一篇文章出來,結果卻被幾個不知道哪里來的噴子一通莫名其妙地臭罵搞得心里憋屈半天的時候。

包括,在類似三節課這樣的機構現在生產課程或其他內容產品時,也應該時刻謹記這一點:付費內容或者知識服務可能天生就應該是逆著人性走,但一定又是能夠給予用戶一個較高的、正向的自我期許的

另外,一定程度上,我也確實有感受:絕對意義上的海量流量在這個時代,對於一些垂直產品和垂直服務商來說,已經越來越不見得是個好事了。包括像三節課,可能我們天然就不應該追求海量流量,但我們一定要想辦法能夠獲得認知和影響力。而海量流量不等於影響力,這是兩件事

6.“付費內容”領域的關鍵競爭因素是什麽?

羅胖:兩個判斷。

第一,但凡是這種文化類、創意類的產業,它一定不可能寡頭,一定不會出現像滴滴在中國的出行市場上那樣的最終的一個結局。所以到最後,最先沖出來的沒準兒成為像好萊塢那樣的幾個電影公司,互相幫忙,互相在營造生態,沒準兒大家都能活下來,而且活得還不錯,互相之間也有一份手藝人之間的尊重。

第二,在相對沒有競爭的基礎上,有一個地方可能會有很大的競爭,就是一些認知入口下的版權級內容(註:跟IP的意義和概念類似)。所以我們可能需要搶占認知,做更多版權級的內容,而這部分內容有可能,只是有可能在未來的市場中演化為唯一入口。

簡單說,在內容產業方面,一個好內容占領的不是市場,而是認知份額。認知份額被占住之後,這個內容在市場上講很難退出

比如,說句有點自吹的,羅輯思維的跨年演講就有點這個意思,就是它占住了這個認知。我的跨年演講講得好還是不好這不重要,重要的是它占住了一個認知,這樣這個地方也許其他的人就不會再進來。這是一個非常神奇的市場現象,我覺得在市場上我們至少還可以觀察到其他的一些例子。

我的思考:

本質上,所謂“認知入口下的版權級內容”其實並不那麽容易出現和被搶占,或許只有在如下兩種情況下這才能成立:

1. 某個已經擁有成熟理論的領域,有人針對經典理論進行了全新的、更加大眾、普世的包裝和解讀,有點類似於丹說《論語》;

2. 一個新興的專業領域,內容生產者本人在這個領域內建立起來了一套標準和理論,且經過較長時間的運營,這套標準和理論獲得了行業的普遍認可,甚至一定程度上成為了行業標準。典型例如三節課正在做的產品和運營。

比如說,李笑來老師開設了一個圍繞著個人成長的付費專欄《通往財富自由之路》,2年過去了,會不會有人再跑出來結合自己的理解再來做一個類似的付費內容產品?我覺得一定會有,而且隨著時代背景的變化,也未見得新的東西就超越不了李笑來。

但,按照羅胖舉的例子,《新華字典》這樣的書一旦被確立下來之後,基本上可能不會有人想要去做第二本字典了。某種意義上,這是因為它已經成為了一個標準,一個我們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時時都要用到的底層支撐。

當然,標準也未見得不能被顛覆,只是它一旦被成功建立起來,一定會擁有一個較長、較為穩定的生命周期

所以,在內容付費領域,如果說真的要有競爭,我覺得長線來看,是在於知識產品的批量生產和服務能力;短線來看則是“飼養優質內容服務者”的能力,如羅胖所言,假如這是一個產業,當前我們還僅僅處於需要找到方法忽悠更多有優質內容生產能力和服務能力的人願意All-in到這個行業里好好從事這一門行當的階段,而這個時候,能否幫助他們掙到錢,其實是一種核心能力。

7.人工智能會為內容付費帶來哪些影響與變數?(註:這個問題是與傅盛一起來答的)

羅胖&傅盛:內容這個行當在接下來幾年里可能會被人工智能洗禮,我們想分享一個概念叫做“智能內容”,而類似亞馬遜和京東已經在大幅投入的智能音響這樣的產品,可能會成為內容的入口,並帶來很多新的應用場景。

比如機器憑借大量與你的交互之後越來越懂你,它就可以自動給你推送你喜歡的內容。甚至是,它能幫助你把那些迎合你人性欲望的內容,比如很多小黃圖等等過濾掉;包括,現在假如我在得到上已經有40分鐘的內容沒有聽了,那它能不能給我挑出來我最喜歡的5分鐘?以及,通過語音的方式在人和內容之間進行大量交互,這些都是可以看到的一些場景。

所以,在得到里面,現在所有的音頻內容我們都配了文字。在人工智能還沒那麽發達,用戶進行聲音搜索的時候,搜索得到的內容是最容易精準定位的,因為直接搜索關鍵詞就可以。這是我們在一年前就想明白的事,一定要為人工智能能更方便地抓取我們的內容做準備。所以我不知道人工智能音響的風潮什麽時候到,反正它會到。到了之後誰在第一波?我覺得這也是一個搶位戰。所以我們從今年開始,所有的內容本質上都會為智能內容進行生產,今天也是正式向行業做一個建議。

羅振宇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