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誰買了國產大飛機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2-11-23/100464396.html

  在剛結束的第九屆珠海航展上,中國商用飛機有限責任公司(下稱中國商飛)再次獲得三家客戶的50架訂單,其中一家為老客戶,至此國產大飛機已得到380架訂單,啟動客戶達15家。這些訂單中有多少已經確認?中國商飛的市場營銷部部長陳進沒有正面回答。

  按照國際航空業慣例,確認訂單就要下訂金,達到300-400架的銷售額,即可收回之前的研發費用,「以後賣一架賺一架」。但對於剛剛進入這一領域的中國商飛來說,情況沒有這麼樂觀。

  因大飛機項目進展不透明,外界一直有各種猜測,從「購買C919是政治任務」,「下訂單不用付訂金」到首飛可能延遲,質疑不斷。在兩年一度的珠海航展上,從樣機模型、機艙模型到石膏模型,至今國產大飛機沒有一次像樣的亮相,C919是否會像ARJ21一樣,出現長時間延誤,仍未可知。但C919只走了研製計劃的一半,卻已花光500億元預算。

  對於這樣耗資幾百億元的項目卻沒有國家層面的監管,中國商飛公司的前身中航商飛的原工程部部長賙濟生表示難以理解:「一定要加強國家層面的監督管理,讓項目投入更合理,防止運10故事重現。目前公眾很難知道這個項目的真實情況。」

  上世紀70年代,當時還非常貧窮的中國曾投入5億多元研製大型客機運10,因種種原因最終並未投產。

380架訂單何來

  在2010年的第八屆珠海航展上,中國商飛與包括中國四大航空公司在內的六家企業簽署啟動用戶協議,甫一出世,國產C919大型客機就獲得了100架訂單。

  下單的六家公司分別是:國航、東航、南航、海航、國銀金融租賃有限公司、美國通用電氣金融服務有限公司(GECAS,GE Capital Aviation Services)。

  其中,國航、東航、南航是中國三大民用航空運輸骨幹企業,海航是中國第四大航空公司,國銀金融租賃有限公司是國內規模最大的金融租賃公司,美國GECAS是專業飛機租賃商,也是C919發動機供應商,機隊規模1450架。據當時參加會議的東航董事長劉紹勇對財新記者透露,國內四大航空公司各簽訂了20架C919飛機的啟動用戶協議,其中包括確定購買5架;兩家租賃公司各簽訂了10架飛機的啟動用戶協議。

  C919啟動用戶的確定,表明國產大飛機開始被市場接受。根據國際慣例,企業在成為一種新機型的啟動用戶後,將在後續購機過程中得到一定優惠。

  中航工業集團一位人士當時對財新記者透露,這架飛機價格約為7000萬美元到8000萬美元之間,啟動用戶對於確定訂單應付一定數額訂金,如果飛機不能按期交付,將獲得一定數額的賠償。南航曾因空客A380飛機的多次延遲交付,而獲得高達2億美元的賠償。

  時任中國商飛董事長的張慶偉當時表示,啟動用戶的確定為C919研製順利進入工程發展階段奠定了市場基礎。根據計劃,C919大型客機將於2010年完成初步設計,2012年完成詳細設計,2014年首飛,2016年完成適航取證並投放市場。但過了兩年,大飛機還不知道在哪,張慶偉離開中國商飛,轉任河北省省長。原總經理金壯龍出任董事長,來自上海飛機製造廠的賀東風出任總經理。

  領導更迭沒有影響中國商飛開拓市場的腳步。2011年10月,中國商飛獲得中國工商銀行旗下工銀金融租賃有限公司(下稱工銀租賃)的45架訂單和四川航空的20架訂單。2011年11月,獲得交通銀行旗下交銀金融租賃有限公司(下稱交銀租賃)的30架C919訂單。2011年12月獲得光大集團旗下中國飛機租賃有限公司(下稱中飛租賃)的20架訂單。

  到了2012年,中國商飛繼續在國有銀行旗下租賃公司中拓展用戶。2月,中國銀行旗下中銀航空租賃有限公司(下稱中銀租賃)簽署20架C919訂單,成為C919大型客機第11家啟動用戶。6月,農業銀行旗下農銀金融租賃公司(下稱農銀租賃)簽署了45架C919訂單。9月,建設銀行旗下建信金融租賃股份簽署了50架訂單,其中確認訂單26架。

  在今年11月召開的第九屆珠海航展上,中國商飛又獲得50架訂單,總訂單數達到380架,與空客的A380持平。其中,河北航空和幸福航空兩家新客戶分別購買20架飛機,GECAS購買10架飛機。

  GE大中華區總裁兼首席執行官夏智誠曾透露,GE購買了20架C919,包括10架確認訂單和10架選擇權。至於這是否與C919使用了GE發動機有關,他對財新記者表示兩者沒有必然聯繫。至此,國產大飛機C919客戶共有15家,除GE外,基本囊括了國內所有大型航空公司和大型銀行的租賃公司,包括國航、東航、南航、海航、河北航空、幸福航空、四川航空、建信租賃、中銀租賃、農銀租賃、國銀租賃、工銀租賃、交銀租賃和中飛租賃公司。

  另外美國東方航空、英國航空、愛爾蘭瑞安航空通過簽署合作諒解備忘錄表達了購買意向。

不用下訂金的訂單

  購買飛機這樣金額巨大的商品,按國際慣例,客戶下訂單的同時需要繳納一定數額意向金,這對雙方都是一種約束,如果客戶取消訂單,飛機公司可以通過沒收意向金獲得一定補償,如果飛機交付延遲,企業也要支付一定賠償。在雙方簽訂的合同中,兩者缺一不可。

  訂單分為確認訂單和意向訂單兩種,確認訂單的訂金要多於意向訂單,GE大中華區總裁兼首席執行官夏智誠所說的10架選擇權,就是意向訂單。按照國際慣例,不管是確認訂單還是意向訂單,都可以在市場上轉讓。

  目前中國商飛公佈的幾次簽約中,只有少數幾個公佈了確認訂單的數目,尚無從瞭解380架訂單中有多少是確認訂單,中國商飛市場營銷部部長陳進也沒有正面回答財新記者的這個問題。但另一個問題是,這些確認訂單是否符合國際航空業「確認訂單」的要求。

  在2010年公佈首批C919啟動客戶之前,一位外國航空業高管就對《華爾街日報》質疑中國商飛的ARJ21新支線飛機訂單的可信度。他說,主要問題在於中國的「訂單」是如何定義的?飛機製造商必須收取一筆不退還的訂金才能算作訂單「確認」。在他看來,ARJ21獲得的訂單也許只是「承諾」,不是「確認訂單」。如果取消訂單,處罰很輕,甚至不會受到處罰。他認為,C919設計的可能也會是這種寬鬆的合約條款。

  財新記者從波音、空客等飛機製造商處獲悉,中國航空公司購買飛機時,一般由航空公司上報計劃給民航局,民航局再上報發改委審批,同時製造商和航空公司根據談妥的價格簽署一個購機協議,繳納一定金額的意向金。一旦發改委審批通過,這個意向金便轉為訂金。訂金金額跟航空公司和具體機型有關,對外公佈的只是目錄價格,實際價格要談,屬於商業機密。至於什麼時候對外公佈協議,通常是航空公司決定,但宣佈時飛機製造商一定已經有錢到賬。

  從準備基本零部件到總裝完成,飛機製造的供應鏈很長,從確認訂單到交付時間也很長,付款通常分階段進行。在航空公司所訂飛機開始製造時,製造公司會要求航空公司付一部分款;飛機總裝完成並進行地面測試和飛行測試之後,客戶接飛機、試飛並完成交付手續之前,航空公司繳納剩餘貨款。

  據《中國經營報》報導,航空公司和金融租賃公司等客戶與中國商飛簽約後,卻不涉及資金往來,「因為C919還沒有價格目錄,自然也沒有付訂金」。

  民航華北局一位官員也告訴財新記者,中國商飛的訂單基本都是政治訂單,「國家任務啊」。以幸福航空為例,它是中國商飛母公司中航工業集團旗下的一個支線航空公司,兩者是姐妹關係,本就是為使用國產飛機在2009年成立。該官員透露,目前幸福航空用的機型是國產新舟飛機,他們也曾想購買波音、空客的飛機,中航工業領導不批。對於「政治任務」和「不用付訂金」的質疑,陳進在接受財新記者採訪時拒絕評論,只強調客戶都是國際大公司,不可能不按國際慣例來,肯定是雙方都接受的方式。

  曾長期跟蹤ARJ21研發過程,但因為公司戰略調整併未簽約的上海電氣租賃公司航空運輸部總經理藺鋼告訴財新記者,他聽到過訂單只是意向性的說法。

  「如果是國際通行的確認訂單,要求比較嚴,要訂金。」不過他也指出,對於比較新的機型,付款方式可以商量。比如ARJ21的一部分客戶就付了訂金。「國內是比較好商量,延誤就延誤了,再重新談,都是國企,不要撕破臉皮。」

  他說,大飛機既是國家戰略,又涉及民族工業,支持最終還要落實在航空公司上,租賃公司只是轉一下。如果順利取得適航認證,航空公司沒理由拒絕。

  「現在下訂單就是表個態,下訂金比較難,C919也不缺這個錢,就是造個勢,形成一個好印象,錢不是大問題。」一位航空租賃業人士對財新記者說。

防止運10悲劇重現

  市場不難搞掂,能否按時交付是更大問題。此前中國商飛的ARJ21已幾度延遲,近年來空客、波音的飛機研發項目也延誤嚴重。

  ARJ21原定2006年交付,中國商飛先將交付時間調整到2007年,2007年又將交付時間調整到2009年。2008年11月實現首飛後,將首架交付時間順延到2010年。但因適航認證不順利,今年年初,中國商飛又推遲到2013年6月交付。

  按照中國商飛制定的時間表,C919今年要完成詳細設計,2014年實現首飛,2016年完成適航認證並投放市場。

  今年11月,美國《航空週刊》報導說,中國商飛C919很可能無法實現2014年首飛,因為大飛機項目現在年度進度才剛到本年度中點線。該週刊還透露C919項目一年前曾出現可能被迫擱置的危險。當時ARJ21的適航認證進展緩慢,這是被美國聯邦航空管理局(FAA)用來測試中國當局能否按照西方標準適航審定商用飛機的項目。FAA據此向民航局提出,應在完成ARJ21適航審定後再介入C919的詳細設計,建議考慮暫停C919項目。不過FAA後來並未堅持,C919項目也沒有真的暫停。

  中國商飛正全力衝刺。據公司透露,目前首批零件已分別在成都、上海等地開工製造。圍繞工程製造和首飛、交付開展的數字化裝配等先進工裝技術,已進入設計製造階段,「要儘量實現2014年首飛」。中國商飛總經理賀東風在珠海航展期間告訴財新記者,今年全部生產數據都能發完。「數模發完就快了,估計一年到一年半就能做出整機首飛,當然還要看成品件的質量。」

  對於國產大飛機這樣一個耗資幾百億元的重大項目,卻缺乏來自國家層面的監督機制,項目進展也缺乏透明度,這是讓外界不斷質疑的重要原因。

  目前,C919只走了研製計劃的一半,預算卻幾乎花光了。今年「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航空工業第一集團公司科技委副主任馮培德說,大飛機項目原先經費規劃不足,已接近用完,今後將擴充經費預算,目前已得到國家相關部門的支持。馮培德透露,整個大飛機的預期研發投入在300億-500億元之間,預計十年內完成,預算偏緊,歐洲空客公司大飛機研發超過200億歐元。接近這一項目的業內人士告訴財新記者,大飛機項目總投入已達576億元。

  ARJ21副總設計師賙濟生認為,對大飛機這樣的項目,應成立重大科技專項的監督和審計機構,經常檢查進度情況,經費應根據進展分期撥款,要不然錢就扔水裡了,國家再有錢也不能這樣糟蹋。他認為,現在不能再用過去那種「三點式」的方法搞民用飛機。「三點式」就是經費不夠再追加一點,進度來不及就拖一點,指標達不到就降一點。

  「軍用飛機這樣可以,商用飛機這樣不行。」他說,你的客戶是可以在全世界買的,搞「三點式」,不知道成本怎麼控制,進度怎麼保證,性能指標也是開口的,這個產品還有市場嗎?

  賙濟生表示,中國應通過國家層面的監督管理,讓大飛機的投入更合理有效,防止運10的故事重現。「目前項目太不透明,公眾有懷疑,但是沒證據。」

  對外界的質疑和擔憂,中國商飛的市場營銷部長,曾經擔任ARJ21副總設計師的陳進表示壓力很大,他希望公眾給予更多鼓勵和時間。「材料、工藝、標準確實是很大挑戰,很多核心技術要自己摸索,沒人手把手教我們。但必須照顧到乘客安全,必須符合國際要求。」陳進表示,「我們心裡也很虧欠,拚命在干。目前,中國商飛公司是每週六天每天11小時工作制。每一天的突破,都給我們的民機產業墊高了一寸。」

  對於可能的延遲,陳進稱,一切會按國際規範來。至於是否會通過增加後期服務給航空公司以補償,陳進表示,不管有沒有延誤,售後服務都要超出常規的服務,成都航空作為首批接受ARJ21的,公司要投放比常規多得多的人力去保障,是沒法計算成本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0225

誰買平安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2-12-21/100475297_all.html#page2
天下無不散的宴席。中國平安(601318.SH/02318.HK,下稱平安)與第一大股東匯豐控股有限公司(00005.HK,下稱匯豐)十年連理,一朝曲終人散。

  平安創造了很多紀錄。24年前在深圳蛇口成立,平安起步於一家註冊資本僅4200萬元的地區性保險公司,現坐擁2.28萬億元總資產;從保險業兼具競爭力和規模優勢的佼佼者,到收購深圳市商業銀行、深圳發展銀行進而成立平安銀行,其金融控股架構之全、綜合經營推進之深,屬中國金融業之翹楚。平安也是國內第一家引入外資的大型金融企業,匯豐佔據第一大股東的位置已長達十年;多年來平安亦大膽引入職業經理人,公司治理被公認比較規範。創始人、董事長,現年57歲的馬明哲,始終掌舵平安,對其成功居功至偉。

  12月5日,匯豐簽訂協議,出售所持全部15.57%中國平安的H股股權。市場對匯豐揮別平安早有預期,一旦公佈還是頗為震動:交易規模高達93.85億美元,折合727.36億港元。

  交易分兩步。12月7日,交易第一步完成,約3.5%股權易手,152億港元現金交割已然完成。

  舊人退去,新人登場。誰是接盤者?

  公開的答案是泰國正大集團(下稱正大)。因多年冠名中國中央電視台的正大綜藝節目,正大為國人熟知,其掌門人謝國民為福布斯雜誌2011年評出的泰國首富。

  即使如此,當正大收購匯豐所持全部平安股權的消息傳出,市場人士還是覺得不易理解。正大規模不小,2011年淨資產90億美元,但要一次過吃下這筆作價93.85億美元的平安股權,還是令人難以想像。資金哪裡來?

  市場原猜測資金來自正大在國內銀行所獲千億元授信。正大有關人士告訴財新記者,正大曾獲巨額授信,但用於新農村建設方向,與此交易無關。2012年12月下旬,數位國開行官員明確否認首期152億港元資金來自該行貸款。

  按照正大公告,國開行將在交易的第二步提供融資。這一步,餘下9.76億股待取得中國保監會批准後轉讓,計價575.36億港元,部分以現金支付,其餘向國開行貸款。

  過去十年,匯豐雖為單一第一大股東,但通過員工持股等安排,創始人及管理層對中國平安的實際控制權從未旁落。如果匯豐退場,新大股東進入,本有可能打破這一平衡。歷史上與平安頗有淵源、關係良好的正大集團攜身後資金介入,化解了這種風險——以727億港元獲得第一大股東地位的正大,宣佈放棄參與經營管理和派遣董事的權利。

  來自保監會高層的消息確認,已完成的交易中,支付給匯豐的資金確從正大的賬戶上轉出,監管當局亦不會對上市金融機構的股東資格再作特別限定。

  此交易看似進展風平浪靜,但數個不願透露姓名的消息源告訴財新記者,有關部門已然高度關注。

  有調查發現,收購者正大背後,還另有機構,這些機構已參與第一步交易出資。至於第二步交易,尚待審批,具體出資還未發生。

  來自不同大型機構投資者的數個消息源告訴財新記者,在第一筆152億港元資金中,有三分之一左右來自泰國他信家族,其餘部分來自由肖建華領銜的中國內地投資者。

  他信家族是泰國政商界的頭號豪門。他信曾為泰國首富,1998年創立泰愛泰黨,2001年2月,當選為泰國總理。2006年,泰國政爭激化,軍隊發動政變,他信流亡海外,但仍通過其親屬在泰國國內政治中保持強大影響力。2011年7月,泰國大選,他信的妹妹英拉勝選,成為泰國第一位女總理。

  今年41歲的肖建華是「明天系」的實際控制人,旗下有信託、銀行等多個金融機構牌照,在多個跨境金融交易中表現活躍,近年來與平安集團董事長馬明哲過從甚密,在前段發生的其他平安股權轉讓案中亦有其角色。

  涉及平安的股權轉讓案,近年來一而再再而三,既引人關注,又始終有一層神秘之紗。

  值得注意的是,據正大公告稱,第二筆交易因所涉股份超過5%(約12%),還需等待保監會的合規性審批,期限是2013年2月1日晚11點59分。

匯豐撤出

全球範圍內出售非核心資產,應付美國的巨額罰金,已有內地保險牌照,內資保險股增長瓶頸到來,規避不確定風險——匯豐選擇退出的原因可以有很多

  匯豐稱以727.36億港元將平安15.57%股權轉讓給正大註冊於維京群島的四間全資子公司,作價為每股59港元,較之前停牌價57.65港元略有溢價。交易完成,正大將成為平安第一大股東。

  匯豐公告稱,所持平安股權的賬面價值約65億美元,此番溢價所得約為26億美元。但若累計匯豐十年來在平安共140億港元股權投入,匯豐實際盈利可超過70億美元。

  匯豐給出的售股理由是,「為實現向股東提供持續長遠價值的目標,匯豐會根據其制定的策略架構,定期檢討各項業務和投資項目。出售平安保險股權反映匯豐落實其策略的另一進展。」

  「平安並非匯豐的核心業務,匯豐CEO歐智華一直在出售非核心資產,平安只是其中的一例。」瑞信香港亞洲部保險研究總監Arjian van Veen對財新記者分析。

  2011年初歐智華上任後,匯豐就宣佈將在2013年底前節省最多達35億美元成本,以達到股東權益回報率在12%-15%之間的目標。

  2011年以來,匯豐頻頻出售其在全球各地的非核心資產業務。截至2011年末,已出售累計12.28億美元的財險業務給法國安盛保險集團(AXA)和澳大利亞昆士蘭保險集團(QBE)。2012年匯豐又陸續將香港、新加坡、墨西哥及阿根廷的一般保險業務出售給了安盛保險(AXA)及昆士蘭保險(QBE),資產總計9.14億美元。有報導稱,匯豐正洽售上海銀行8%股權,交易接近達成,可能出售給建銀投資參與的投資團。

  市場上也有觀點認為,匯豐選擇在此時出售平安,乃因受困於今年以來各國監管機構對其的巨額罰款。巴黎Alpha Value的分析師David Grinsztajn告訴財新記者,「匯豐出售平安股權所得,正好緩解近來匯豐在美國被罰帶來的現金壓力。」

  2012年7月16日,美國參議院調查報告指控匯豐涉嫌在墨西哥、伊朗、開曼群島、沙特阿拉伯及敘利亞等中東國家為恐怖分子和毒梟轉移資金。報告中除指控匯豐涉嫌轉移資金和隱瞞巨額交易外,還細數了匯豐在防控洗黑錢體系方面存在的七項重大漏洞。12月11日,匯豐同意支付19.2億美元,與美國反洗錢調查達成和解,創下美國曆來洗錢案和解金額的「新高」。匯豐首席合規官(CCO)巴格利已經引咎辭職。

  匯豐控股(美國)紐約商業銀行副總裁Earl Carr Jr.告訴財新記者,匯豐出售平安還因為在中國內地已經有了自己的保險牌照,與平安存在同業競爭之嫌。匯豐在2009年6月得到保監會批准,與國民信託成立合資保險公司匯豐人壽,各佔50%股權。據財新記者瞭解,去年匯豐人壽在國內保費收入2.97億元,業績增長主要來源於銀行保險業務,佔到公司總業績的89%。

  不過,匯豐人壽規模太小。平安2012年三季度報財務數據顯示,平安壽險業務累計實現規模保費1575.68億元,信託資管規模達2315.15億元,銀行業務為集團增利52.46億元,證券業務前三季度完成16個IPO項目和31個債券主承銷項目。

  也有觀點認為,中資保險股的增長瓶頸已經來臨,外資股東撤出為數不少。中信建投研究報告持此看法。2011年以來中國壽險業保費增長陷入低迷,預計2013年亦不會好轉。2011年開始,外資投行已陸續撤出中資保險股。UBS、BlackRock、凱雷、金駿投資在港股先後減持了新華保險、中國人壽、中國太保和中國平安。

  對於匯豐在內地持有股權的另一重量級金融機構交行,匯豐CEO歐智華近日重申,「匯豐將繼續與交行構建長遠的銀行業務策略關係。」今年8月,匯豐斥資133億港元增持交行股份,目前持有交行18.7%股權,保住第二大股東的地位。

  匯豐退出平安,也有解讀為規避不確定因素——12月中旬,紐約、倫敦等地的匯豐員工都對財新記者表示內部對此確實存在顧慮。外資銀行對此類風險尤為敏感。

平安股權變遷

上市之前股權轉讓頻繁,上市以後則保持穩定

  平安保險於1988年4月成立於深圳蛇口,最初僅有兩家股東,一家是深圳招商局社會保險公司(後由招商局蛇口工業區持有,下稱招商局),還有一家是中國工商銀行深圳分行信託投資公司(下稱工行),分別持股51%和49%。

  其後四年間平安又引入三個新股東,中國遠洋運輸(集團)總公司(下稱中遠集團)、深圳市財政局和平安職工合股基金(後來的新豪時投資發展公司),截至1992年12月31日,分別持有平安25%、14.91%和10%的股權。

  1992年,平安獲得全國保險牌照。第二年,平安增資擴股,股東數由原來的5家迅速增加到114家。當年底,摩根士丹利和高盛分別以1.2億元購得平安8.01%的股權,平安成為第一家引入外資的國內保險企業和金融企業。

  隨後基於國內金融機構的大幅整頓,在從1992年至1995年的三年間,平安清退了過半數股東,最後保留54家。截至1995年12月,公司股本增加到15億元。

  此時,前七大主要股東分別是工行持有26.4%、招商局17.79%、中遠集團11.55%、新豪時9.22%、深圳市財政局8.09%和兩家外資(摩根士丹利和高盛)分別持有8.01%。

  1997年初,平安開始了新一輪的股份制改造,註冊資本從1997年的15億元增至22.2億元,引入新股東深圳市江南實業(下稱江南實業,認購12.14%股權),其他除持股比例略有變動外,主要股東均未發生變化。

  1999年,平安身陷財務困境,但化險為夷,也安全渡過可能遭拆分的危機。就在平安穩步壯大之時, 2000年至2002年兩年間,前三大股東招商局、工行和中遠集團陸續退席。2000年,工行最先將手中持有的18%(3.96億股)的平安股份轉讓給了深圳市投資管理公司(下稱深圳投資)。招商局和中遠集團則在2002年尾隨其後,都將股份轉讓給了三家新的投資方。

  2002年,招商局把所持17.09%(3.75億股)的平安股份轉讓給了寶華投資、源信行投資和上海銀峰投資。這三家公司背後的控制人鄭建源浮出水面。據媒體早前的報導,寶華投資和源信行同屬沒有任何經營活動的殼公司,上海銀峰投資是鄭建源在2001年成立並控制的公司。

點擊查看大圖

  中遠集團也於2002年12月將手中持有11.1%(2.44億股)的平安股份出讓給了三家公司:廣州市恆德貿易、中投創業投資和天津泰鴻,分別持股4.54%、3.02%和3.63%(其中,天津泰鴻的持股份額數還包含從大連遠洋運輸公司手上購入的221萬股)。

  同期,平安引進了最為重要的戰略股東。2002年9月,匯豐以6億美元買下了平安10%(2.46億股)的股權。

  於是,平安的未上市股權一年三價。照當時外匯牌價計算,匯豐是以每股20元人民幣買入平安股份。而據媒體報導,匯豐入股一個月前,鄭建源從招商局手中拿到的價格是每股約6.4元;同年12月,中遠集團轉讓給包括天津泰鴻等三家投資方的價格約為每股6.5元左右,均比當時平安的賬面淨資產略高。

  匯豐成為第一大股東,收購股權有溢價在情理中。

  但另外幾家內資股東入股價只有匯豐入股價的四分之一強,招致外界議論紛紛。招商局有關人士則稱自己是匯豐最早的原始股東,淨資產積累豐厚,當時出讓亦有利潤,程序公開合法。「出讓股份的老股東都是有利潤入袋的。」一位市場人士如此評價。

  2004年6月,平安於香港證券交易所上市。2007年3月1日,平安登陸上海證券交易所。

  平安A股歷來年報顯示,平安上市至今,股權結構相對穩定,五年間前十大股東及持股情況均沒有發生重大變化,惟有2008年報中出現了一家名為深圳登峰投資集團的股東,持有4398萬平安A股。

員工持股歷史

員工持股為主要股東之一的治理結構,保持了20年

  從股權變遷可見,平安從成立之初就是一家員工持股公司,持股合計比例一直位於主要股東之列。自2002年起,平安的單一第一大股東為匯豐,幾家員工持股公司合計持股一直緊隨其後,其他股份則相對分散。

  平安公開確認,員工持股有三家實體,分別是新豪時投資、景傲實業和江南實業。員工投資集合的權益持有人以平安工會、平安證券工會、平安信託工會的名義,分別擁有新豪時投資和景傲實業100%股權。

  享有員工投資集合的參與者,包括平安的董事、監事、高級顧問、專職員工和若干保險銷售代理人。參與者購買的集合單位數額取決於其資歷、工作年限以及對平安的貢獻等多種因素。員工的購買價格為新豪時投資資產淨值與景傲實業資產淨值之和。根據持有的員工投資集合中的比例獲得紅利。如發生回購,價格為上年度單位賬目淨資產。

  新豪時投資前身是平安職工合股基金, 1992年成立之初出資2236萬元認購平安10%的股權,1993年和1996年分別二度增資認購平安股份,1996年12月新豪時投資以1.76元/股認購平安5654萬股,加之2004年平安H股上市前夕的10轉10轉增股本,截至2006年12月31日,新豪時投資共持有平安3.89億股,持股比例為6.29%。

  景傲實業1996年12月31日註冊成立,平安證券工會及平安信託工會分別持有80%及20%股權。2004年12月,景傲實業受讓江南實業所持平安3.31億股份,截至2006年12月31日,景傲實業持有平安3.31億股,佔A股上市前總股本的5.34%。

  平安副總經理王利平代理平安全體委託人托持江南實業。其中,王利平和北京金裕興電子技術有限公司(下稱金裕興)分別持有63.34%及36.66%的股權。1997年,江南實業認購平安2.69億股,佔平安增資後總股本2.22億股的12.14%。從2001年至平安A股上市前夕,江南實業減持平安股權至2.25%,持有1.39億股平安股權。

  2004年平安H股上市前夕,匯豐為避免上市後股權比例被相應攤薄,斥資12億港元以招股價認購平安股份,維持持股比例在9.99%,進而穩坐平安上市後第一大股東的交椅。平安H股上市第二年,匯豐又花10.39億美元從摩根士丹利和高盛手中買下平安9.91%的股權,持股量躍升至19.9%,更加穩固了單一大股東的地位。

  2007年平安A股上市後,新豪時投資、景傲實業與江南實業合計持有平安13.88%的股份。單一大股東匯豐的股權則從19.9%被攤薄到此次交易前的狀態,15.57%。

  員工持股最終需要變現。上市滿三年後,新豪時投資和景傲實業持有的8.59億股限售股上市流通前夕,平安公佈了員工所持解禁股減持方案,兩家公司將在未來五年內減持,每年減持總數不超過總份額的30%。此舉將產生高達逾40%的稅賦,因新豪時投資需繳納22%-25%的企業所得稅;新豪時投資向員工支付收益時還要代扣代繳20%的個人所得稅。

  受此刺激,有員工不惜提起訴訟,要求將新豪時投資代持的股權過戶到自己名下。

  為此,新豪時投資和景傲實業於2010年7月將註冊地由深圳遷至了西藏,更改後的公司名為林芝新豪時投資和林芝景傲實業,以享受西藏自治區新設相關行業企業免徵企業所得稅兩年的優惠政策。

  截至2011年底,新豪時投資和景傲實業已累計減持平安1.27億股A股。

  稅負問題雖然暫時緩解,但員工的套現壓力帶來的另一個後果,是員工所持股份稀釋後,如何保證管理層對公司的控制權?

  今年5月15日平安公告稱,四家投資者正式接手平安員工持股機構,平安的員工持股問題暫告一段落。新豪時投資60%、景傲實業60%和江南實業38%的股權將轉讓給四家投資公司,涉及約4.08億平安股權(A股),交易金額約在170億元左右。其餘3億多股員工股也與這四家投資方達成轉讓意向。

  這四家投資方分別是北京豐瑞股權投資基金(下稱北京豐瑞)、天津信德融盛商貿有限公司(下稱天津信德融盛)、中國對外經濟貿易信託(下稱對外經貿信託)以及林芝正大環球投資有限公司(下稱林芝正大)。

  中國平安工會將持有的新豪時55%股權轉讓給北京豐瑞;景傲實業持有的新豪時5%股權轉讓給天津信德融盛;平安證券工會持有的景傲實業60%股權轉給對外經貿信託;中國平安執行董事王利平持有的江南實業38.004%的股權轉讓給林芝正大。

  至此,新豪時由平安工會、北京豐瑞以及天津信德融盛三家持有,持股比例分別是40%、55%和5%。

  景傲實業的股權比例則是,對外經貿信託持有60%股權,剩餘40%股權仍由平安證券工會和平安信託工會分別持有20%;最後一家員工持股公司江南實業的股東背景則相對複雜,此前控制人王利平現持25.33%,38%交由林芝正大持有,其餘部分由裕興科技通過全資子公司金裕興持有(36.66%股權)。

  北京豐瑞和林芝正大的工商資料顯示,兩家公司均在此次交易轉讓前兩個月剛剛成立。

  正大、肖建華的身影此時已出現。林芝正大是正大的全資子公司,通過控股江南實業,間接持有平安已發行股份的1.11%。肖建華是對外經貿信託等的實際控制人。正大和肖建華,被認為傾向於鼓勵管理層控股,為平安管理層的盟友。

正大與平安

從林芝正大接手部分平安員工持股,到此次全面接盤匯豐所持股份,正大與平安素有合作

  財新記者瞭解到,匯豐有意退出,也曾找過國內的大型機構投資者如中信集團等,探詢其接盤意向。如果成事,於匯豐於平安都不失為一個「體面的結局」。中信集團向上打了報告,最終無果。

  「有關部門沒有同意國有背景的機構去接盤。」接近交易的知情者透露。

  近年來,中國投資有限責任公司(CIC)和全國社保基金等常常聯袂出現在國有金融機構的改制入股過程中。不過,CIC旗下的匯金公司在所投金融機構中表現強勢,與平安管理層風格不易兼容,且一旦國有控股,就要遵守財政部的限薪規定等。若非不得已,中投入股不是平安的最佳選擇。

  還有分析認為,匯豐賣股份需要合理避稅,設立BVI公司接盤就有此考慮,但國有背景公司不很方便做此安排。

  「匯豐要賣股份,首先需要與管理層商議,得到其支持。」一位接近匯豐的法律人士表示。

  大股東易主,這是平安治理結構的頭等大事。正大集團最終站到了前台。

  正大集團是世界最大的農牧業公司之一,由華人謝易初創立於泰國,現任董事長為謝國民,2011年福布斯所評泰國首富。正大年收入311億美元,淨資產90億美元,在華投資超過50億美元,旗下有多家上市公司,如在泰國上市的卜蜂食品企業有限公司、True Corporation Public Company Limited、CP ALL Public Company Limited、Siam Makro Public Company Limited;在香港上市的卜蜂國際、卜蜂蓮花、中國生物製藥。正大旗下的易初蓮花超市(2008年更名為卜蜂蓮花超市),在中國大陸現有75家門店。

  「謝國民和馬明哲的關係很好。正大在中國內地的很多融資都是平安幫忙做的,平安為正大介紹了不少生意。」一位律師背景的業內人士說。

  有海外市場人士透露,之前謝國民找過海外的機構投資者,希望通過QFII渠道,拿出幾億美元購買平安的A股,認為平安A股價格太低,有利可圖。「沒想到謝最終吃下這麼大口。」他說。

  平安此次公告稱,此次接盤匯豐股份的是四家公司:同盈貿易、隆福集團、商發控股以及易盛發展。這四家公司均成立不久,尚未從事任何經營活動,註冊地是在英屬維京群島,均是正大集團的附屬子公司。

  正大集團人士曾表態稱,此次交易後,正大集團對中國平安的持股僅在投資層面,不會參與經營。平安則表示,可借助正大集團開展農村金融業務,通過農業金融保險品擴大範圍。

  一名美資基金的機構投資者這樣理解正大接盤,「就是幫忙」。正大過去在中國發展得好,建立了良好關係。「這次大股東從匯豐換到正大,平安相當於換了個婆婆,日子還是要照樣過。但是之前是一個有discipline(紀律)的婆婆,新婆婆就是『甩手掌櫃』了。」

肖建華入平安

部分資金騰挪自肖能影響的三家城市商業銀行


  正大收購平安股權,目前已經完成第一步交易,作價152億港元。出資有三分之一左右來自泰國他信家族,其餘三分之二中,主要來自中國內地的投資者。據數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消息人士向財新記者表示,領銜者是「明天系」掌門人肖建華。

  肖建華,1971年出生於山東肥城,15歲考入北大法律系,曾任北大學生會主席。1993年在北京創立公司,1999年成立明天控股有限公司,以購買法人股或發起設立方式參股了多家上市公司,以「明天系」在資本市場風聲水起。「德隆系」崩盤後,「明天系」一度低調,但在2006年後再度活躍,旗下有多家上市公司及銀行、證券、信託金融機構。

  肖建華一向神龍見首不見尾,從不接受任何媒體採訪,很少公開曝光,但近年活躍在多起跨國金融機構收購案中,有時為中介,有時為投資。

  2006年魯能集團私有化未果,「明天系」旗下的新世紀信託等參與其中;2006年深發展股改,「明天系」旗下三家證券公司入股並投反對票;2007年末,太平洋證券(601099.SH)借股改捷徑上市,「明天系」是其主要股東;2009年AIG出售台灣南山人壽保險股份,「明天系」參與收購戰。

  2012年6月,內蒙古的ST明科(600091.SH)與西水股份(600291.SH)發佈公告,明天控股收購第一大股東股權,成為實際控制人。

  肖建華此次參與出資,資金騰挪自肖具備影響力的三家城市商業銀行,分別為哈爾濱商行、山東濰坊商業銀行、內蒙古包頭商業銀行。

  截至2011年末,哈爾濱銀行資產總額2024.99億元,存款餘額1416.38億元,不良率0.67%,淨利潤17.08億元;小額信貸餘額360.88億元,佔全行信貸資產總額的61%。

  濰坊銀行總資產458億元,存款餘額為378億元,各項貸款餘額268億元,不良貸款率為0.88%。

  包頭商業銀行總資產1819.4億元,存款餘額1170.67億元,不良貸款率0.43%,淨利潤20.93億元。

  這三家銀行均與肖建華都有著錯綜複雜的關係。

  哈爾濱銀行的股東之一黑龍江天地源遠網絡科技,早在2003年就與肖建華控股的華資實業有過股權交易。濰坊銀行第一大股東融信達,其控股的遠東證券和新產業投資股份有限公司,也均是肖建華「明天系」旗下的公司。業內人士告訴財新記者,這三家城市商業銀行都在肖建華的影響所及。

  值得注意的是,20天後,這筆出去的資金又回到了這三家銀行賬上。

  按照交易完成的進展,在股權完成轉移後,即可以股權抵押向商業銀行貸款,抵押率一般為50%左右。目前上海交易所和港交所均未顯示平安有超過5%的股權在質押中。

  誰提供了接下來的資金騰挪?雖然有人懷疑資金來源於平安集團的管理層。但截至本刊發稿,尚無證據支持這一懷疑。

  「未來肖建華和馬明哲之間還會有很多故事。」一位市場人士這樣說。

平安何處去

國內投資者認為平安仍在風口浪尖,海外投資者認為平安大的發展方向不受影響

  交易公佈當日,平安A股和H股分別暴漲逾4%(A股報收38.92元,H股報收60.50港元)。早在半個月前,匯豐減持平安的猜測聲就已在市場上流傳開來,平安股價一度出現暴跌,後漸回升。

  紛亂之中,外部投資者十分關心平安的去向和價值重估。H股和A股投資者的看法出現了明顯的分歧,平安A股和H股價格倒掛加劇。

  不少內地投資者仍認為平安還在風口浪尖。在這一問題沒有水落石出之前,他們認為平安的估值還有風險。

  一位美資基金的分析師告訴財新記者,內地投資者對於中國的政治敏感度要優於海外的投資者,他們切實知道中國的問題;另一方面,最近因量化寬鬆政策,海外熱錢湧入香港,流動性氾濫,較易流入平安這種大藍籌。

  不過,幾乎所有海外投行都認為對平安影響較小,既因為匯豐沒有介入平安的日常管理,也因為普遍預期匯豐要退出,對股價造成壓力,現在不過是靴子落地。

  「平安本身是有價值的,過去這段時間的風波不會影響到公司大的發展方向。」私募基金上善若水有限合夥公司的投資總監兼合夥人侯安揚持此態度,他傾向於在A股和H股之間套利。

  平安在國內綜合金融走得最遠。收購深發展,與平安銀行合併,與高層良好的關係有助於走過各艱難審批環節,客觀上推動了一個有價值的重大交易產生,對公司發展、行業進步均有益。

  平安的員工持股和管理層控制機制取向比較明確,由此建立了一個有效的激勵機制和高效的決策機制,很多保險業內的高管自嘆弗如。機構投資者均表示,認同平安的員工持股,股權激勵對公司的影響是正面的。

  也有人擔心,平安創建的金融控股綜合經營之路會遭遇挫折。就綜合金融的發展戰略,一位歐資基金經理表示,放眼全球,亦難找出普適性的成功模式。術業有專攻,不同的業務和文化間,整合未必容易。金融危機後,全球都有回到向精細化、獨特化發展的趨勢。

  不過,「從目前平安公開資料看,平安發展良好。」東方證券一位保險分析師對財新記者說。

  前述歐資基金經理稱,大家擔心的是平安未來可能會失去政策的優先性,也擔心馬明哲對平安的控制力經歷此次股權變動後會不會受損,因為資本市場還是認可馬明哲對平安的正面作用。

  本刊記者於寧、倪偉峰、符燕豔、張宇哲對此文亦有貢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1825

誰買雲計算

2013-03-25  NCW
 
 

 

各級政府積極為雲計算掏腰包,是中國近年來的獨特現象。國外因節約成本而出現的雲計算概念,在中國演變為公共服務領域的大興土木◎ 本刊記者 崔箏 文cuizheng.blog.caixin.com 雲計算正悄無聲息地在中國遍地開花,盡管曾經被認為是新瓶裝舊酒,在中國已經徹底變了味道。

從中央部委到省、市級政府,建設雲計算的規劃比比皆是。大到覆蓋廣泛的“城市雲” “行業雲” ,小到針對具體部門業務的“政務雲”等。行政部門的招標公告中,各級單位為搭建雲計算平台的採購項目也漸漸多起來。

近期內,國家林業局、華東師範大學等多個單位發出雲計算平台的招標公告。這些“雲平台”規模較小,多數資 金在幾十萬元至百萬元之間。

北京市東城區教委也在招標,要為其轄區內的史家胡同小學打造一個校園雲計算平台。東城區政府網站上的招標公告顯示,該小學用于購買雲計算平台硬件和軟件的預算為113.2萬元。

各級政府積極為雲計算掏腰包是近年來中國的獨特現象,原本在國際上出于節省成本而出現的雲計算概念,在中國卻變成公共服務領域的大興土木。

雲計算瘋長

2004年,美國在線購物網站亞馬遜為 了利用閑置服務器設備,開發出將大型服務器虛擬化的程序,將這些大型設備化整為零地租給其他人使用。八年之後的2012年,從這個無心插柳的業務中發展壯大的亞馬遜網絡服務(AWS) ,收入增長卻是老本行在線購物業務的3倍。

有咨詢公司預計,AWS 的2013年總營收將達到38億美元。如果將 AWS 算做一家獨立公司的話,其價值將達到190 億至300億美元。

盡管 AWS 是最早試水的一家,但首先給這種服務冠以炫目名字雲計算,並正式提出“雲”概念和理論的卻是穀歌公司(Google) 。

所謂雲計算(Cloud Computing)是基於互聯網的相關服務的增加、使用和交付模式,通常涉及通過互聯網來提供動態易擴展且經常是虛擬化的資源。

雲是網絡、互聯網的一種比喻說法。

通過雲計算,大型網絡服務商可以將計算服務像水、電一樣向用戶集中、高效地提供,用戶則省去了自行購買和維護服務器以及維持IT 團隊等方面的麻煩,按業務量需求,通過互聯網購買 服務,通過互聯網就可以從“雲端”的網絡服務商那裡獲得這些服務。

有了雲計算服務,越來越多的中小企業也開始精簡自己的 IT 部門,從而節約一筆不小的成本。它們將瑣碎而專業的IT 支持事務托付給雲計算提供商,省下硬件、軟件或支持基礎架構。

這種由大公司(例如亞馬遜,穀歌等)運營和擁有,提供給用戶有償使用的雲計算服務,也在業界被稱為公有雲。

然而,對政府部門和大型企業、組織來說,信息安全至關重要,其掌控的資料和數據甚至可能涉及國家機密,將全部資料和計算業務托付給私人公司顯然不可能。這時,就有必要架設一個獨立的私有雲平台。

私有雲由單個機構或公司自己運營,同樣使用各種虛擬化資源和自動服務方式,擁有公共雲一樣的的高效性,但同時提供更多的資源控制和安全保障,並明確掌控其下級用戶。

此外,一些公司以私有雲為基礎,推出結合公共雲服務策略的混合雲,時下也非常流行。它們將關鍵數據和業務放在私有雲上,並在業務繁忙時臨時租用部分公共雲服務。

如今,雲計算正影響著生活的方方面面。一個普通人可以通過 iCloud、Evernote 等軟件,在“雲端”存儲多達幾個G的聯繫人、照片等資料,無須攜帶存儲設備,在全世界任何一個角落通過任何一台設備都可以隨時登錄獲得。

對安全和掌控力要求更高的大型企業以及政府部門,則開始陸續著手搭建專用私有雲。對他們而言,有助于提高服務效率的同時,使用雲計算技術還能夠大大降低服務器的成本。在醫療、教育等公共服務領域,雲計算的前景在理論上更是一片大好。

在美國,軍隊和一些政府部門已經陸續建設雲計算平台,甚至涉密最深的情報機關也或將開始試水。2013年3月19日,美國行業媒體《聯邦計算機周刊》(Federal Computer Week)報道,亞馬遜即將與美國中央情報局簽署一份價值6億美元的合作協議,幫助其打造一個私有雲基礎設施,合約期將長達10年。

雖然雙方尚未證實這一消息,但一個月之前,中情局的一位技術官員曾在某行業會議上提及其內部正在進行的技術改革,並稱讚了亞馬遜的產品模型。

雲湧中國

無論是投資、企業界,還是學界,雲計算熱都是無法否認的事實。中科院計算所研究員、總工程師徐志偉對財新記者表示,中國計算機學會每年舉行雲計算相關的會議,幾年以前,這個由計算所內部人員志願組織的學術會議只有幾十個人參加,但2011年和2012年的兩次會議,參會者規模都在千人以上。

“2011年那次會議,超過1000人參加,擠滿了不大的會場。我是執行委員會主席都沒有地方坐,最後只能在離演講者1米遠的地面上坐著。 ”徐志偉認為,雲計算能夠融合共享多部門的資源,統一為市民服務,在公共服務領域潛力巨大。理想狀態下,政府可以利用雲計算平台關照到公民的全生命周期,從出生到去世,多個政府部門協作,統一提供服務。

在中國,各種雲計算概念項目亦如火如荼。2010年10月,工信部和國家發改委確定了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無錫等五個城市先行開展雲計算服務創新發展試點示範工作。

彼時起,各地掀起建設雲計算基地、城市雲、政務雲等熱潮。徐志偉認為,在熱潮中,曙光公司在成都、無錫等地開發的城市雲,屬於較優秀的案例。

無錫的城市雲一期建設已經完成,目標是為公共安全、交通、環保、農林業、家居等物聯網示範工程提供公共平台,並給企業提供雲計算服務, “先用後買”的方式吸引了不少企業。據媒體報道,使用無錫城市雲服務的企業在2012年末已達近100家。

另一家本土雲計算企業浪潮集團(下稱浪潮)則提出了行業雲概念。

2012年12月,浪潮與山東省濟南市公安局合作,建設了“公安雲計算中心” 。濟南市公安局用構建的雲中心平台,整合了原有的500台服務器,將過 去不同警種各自的系統一併整合,節約 了大量管理人力、電力以及空間資源。

浪潮系統軟件總監、雲計算產品研發部總經理張東對財新記者表示, “公安雲”的效用很快會體現出來。例如,以前濟南公安系統大量的視頻數據,都是通過低效的人工的方式來處理,現在以雲平台為依托,同時配合圖像視頻應 用,智能化處理數據的能力大大提高。

2013年3月初,長春發生嬰兒隨轎車被盜的事件,雖然該市花費數億元建造了覆蓋全市的天網監控工程,但是只能通過人工在視頻中搜索被盜車輛,這一工程由此被公泷指責是個擺設。但如果能夠智能化處理視頻資料,事情就可能向好的方向發展。

在濟南設想中, “公安雲”第二階段主要的任務是大數據分析和挖掘,實現人像、指紋比對、卡口監控視頻等數據的融合處理,開展行為軌跡分析、社會關係分析、生物特徵識別、音視頻識 別、銀行電信詐騙行為分析、輿情分析。

此外,雲計算的海量數據存儲和分析功能還可以將交通執法和治理城市交通結合起來,各交通監控設備不但負責 違規行為的抓拍、同時還能記錄整個城市的交通流量,分析交通狀況,提供真實、準確的決策分析數字依據。

山東是浪潮的老家,因此在政府部門業務的開發上,浪潮有不小的優勢。

除公安系統外,其他部門的行業雲與浪潮的進一步合作也在計劃中。張東介紹,目前正在開發的另一個項目是覆蓋山東省衛生系統的“衛生雲” 。他們希望,這些行業雲在未來不但能實現部門內部工作提效,還將能夠在對民泷的服務,例如健康檔案聯網等事務上發揮作用。

與國外中小企業積極使用公共雲的趨勢所不同,在中國,登上科技新聞報 端的往往是政府或是大型企業積極興建的私有雲,而公共雲市場並不算火熱。

張東認為,雖然國內市場上也有類似穀歌雲服務的阿里雲等產品,但中國政府行業和大企業使用公共雲的意願比較低,而中小企業的信息化投入普遍較小,因此公共雲的市場空間還需要較長時間的培育。

2012年年中的第四次中國雲計算大會上,中科院計算所研究員、中國工程院院士倪光南就曾表示,在中國,部委主導行業,因此雲計算的發展“要瞄準大部委、大企業、大城市” 。

張東亦認為,在中國,願意並有財力在信息化上投入的,只有政府和大企業,但他們不可能將信息和業務放在公共雲上,因而私有雲仍然會是未來一段時間的趨勢。

雲圈地運動?

中科院軟件所並行計算實驗室副主任張雲泉曾經對財新記者表示,雲計算是一種很成功的商業模式,而不是一種技術突破,國內有一種把雲計算太泛化的趨勢。他說,北京、上海分別推出了祥雲、雲海計劃,這種方式稍微浪費一點,急躁一點。其實雲計算最好是由企業去探索,國家做此事風險很大,可能有成功的地方,但也可能會造成很大浪費。美國政府不會做這樣的計劃,只會去採購。

政府的關注和熱情,對雲計算未必是好事。許多業內專家呼籲,要防止雲計算一哄而上,為了其健康發展,政府最好不要替代市場。

中國電子系統工程研究所副所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德毅曾在多個場合強調,政府要為雲計算所實現的社會民生服務買單,而不是為購買雲計算數據中心的設備買單。他還一再指出,要警惕雲計算成為房地產。

但事實上,各地的雲計算項目,已經成為一場地產建設競賽。

北、上、廣、深等城市已經拿出了各自的雲計算基地規劃,雲計算的熱潮也陸續席卷內地。

2013年2月 , 重慶兩江國際雲計算服務中心主體工程完工,此項目總建築面積207萬平方米, 計劃總投資400億元。

據《重慶日報》報道,該項目除了辦公樓還包括商業街、展覽館、酒店等項目。

2012年12月26日,湖北省三峽雲計算中心在宜昌市揭牌,與此同時,一座三峽雲計算中心大廈也在當天破土開工。

“雲計算也成了發展其他經濟的一個手段。 ”一位參與多個地方政府雲計算平台建設項目的業內人士對財新記者表示,這個產業並非沒有泡沫,前幾年地方政府熱情高漲,各地紛紛建設區域雲計算中心,但真正需要在工作上使用雲計算的並不多。

有些地方領導,聽說要上雲計算項目,先問要不要地,如果回答說不要,反而會對這種項目失去興趣。

在中國,以雲計算之名圈地,確實容易把雲計算弄成高科技名義下的房地產,但這並不意味著雲計算本身出了問題,技術本身是無辜的。

中國科學院計算所所長孫凝暉向財新記者表示,因地方政府圈地而指責雲計算有失公平。他說 : “政府總是要圈地的,利用科技和教育的名義,在政治上沒有毛病,官位不會丟,幹不好是別人的事情。但不能因此指責雲計算。 ”事實上,基於體制限制,許多政府部門的雲計算平台搭建起來,其內容卻空空如也。

“把機器集中起來很容易,但要把數據集中起來,卻非常困難。 ”前述不願具名的業內人士指出,政府部門之間甚至一個單位內部的隔閡,都不是技術能夠解決的。

“能夠通過雲計算實現內部的數據共享都是個難題,更不用說對外,對民泷的信息透明度了。 ”該人士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188

問簡七 | 代理人vs 經紀人,保險找誰買? 簡七讀財

http://xueqiu.com/5517873136/29756745
簡七,讓理財更簡單jane7ducai最有愛的理財互助社區丨jane7.com

OMG,已經有超過200個問題在Jane7.com論壇「你問我答」板塊得到瞭解答喲。

哪裡不懂點哪裡,你也快來提問吧:)

提問:一、保險經紀人和保險代理人的區別是什麼?

二、日常給我們推銷保險的是代理人還是經紀人?

三、經紀人應該怎麼找?

回答:

一、保險經紀人和保險代理人的區別

1、立場不同

俗話說,「屁股決定腦袋」,兩者最明顯的區別是,所在的立場不同。

保險經紀人,誰委託?

保險經紀人,是接受需要購買保險的客戶的委託,代表的是客戶的利益。做個比喻,保險經紀人就像你的「私人醫生」,為你診斷你的保險需求,為你設計保險方案,幫助你構架合理的保險組合,未來出現投保事項幫助你實現賠付等,全方位全過程為你服務。

保險代理人,代理誰?

保險代理人一般只某一特定保險公司的代理人,代理銷售該公司的保險產品、代為收取保險費;保險代理人與保險公司是代理被代理關係。

比比更健康

保險經紀人是獨立的第三方,在利用專業保險知識為顧客設計適合的全方位保險解決方案;而保險代理人則更像保險公司的推銷員,於是你懂的。

可惜的是,我們現在常常遇到的「賣保險的」都是保險代理人,為了讓你購買他公司裡佣金最高的(≒ 最貴最坑爹的)可是無所不用其極啊。

2、收入來源不同

保險經紀人:不同保險公司的佣金+客戶諮詢服務費

a、向不同保險公司收取佣金

在委託人成功「下單」買了保險後,向該產品對應保險公司收取佣金(俗稱提成)。

b、向客戶收取諮詢服務費

經紀人為做好保險規劃,發生理賠事項後協助客戶代為辦理理賠等,都可以想客戶收取諮詢服務費。

儘管這是目前主流的收費方式仍然是向保險公司收取佣金,而不同公司高低的不同的佣金可能會使得經紀人產生一定的「不公正」,但是真正好的、想做好口碑的經紀人還是會更多站在客戶角度找想的,否則「出來混,遲早都是要還的」,口碑對於保險經紀人還是很~很~很~重要的。

保險代理人:自己所在保險公司的工資+銷售提成

因為保險代理人是某一家公司的員工,所以自然是拿這家公司的工資,為這家公司銷售產品,並獲取銷售佣金提成的啦。

3、門檻不同

保險經紀人要通過相應的保險經紀人考試,目前難度比較大,通過率較低。此外,好的保險經紀人需要熟悉市面上各家保險公司的各類產品,需要儲備的專業知識量要求很高。

保險代理人也需要通過保險從業考試,但是這個考試通過就容易多啦。而作為某家公司的保險代理人,保險代理人一般對自家產品比較熟悉,對於他家的產品往往沒有那麼大的動力去瞭解。

二、日常為我們推銷保險的是誰?

如果你接到了電話,向你推銷保險的,十有八九就是保險代理人了;

如果他只給你推薦某一家保險公司產品的,那麼百分之一百就是保險代理人了。

面對這些對銷售提成如此渴望的代理人,千萬小心不要羊入虎口哦。

三、保險經紀人哪裡找?

如果想找保險經紀人,可以去專業的保險經紀公司諮詢。(建議最好不要去同時銷售自己產品的保險公司尋找哦,你懂的)

目前,我們國家的第三方保險經紀公司還在興起發展階段,可以找找排名靠前的大公司,相對有保障一些。

更多關於保險經紀人和保險經紀公司排名內容,請查看jane7.com你問我答版塊原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2694

誰買百萬噸洋蔥? 中國「一畝田」吹爆牛皮


2015-09-14  TWM

隨著陸股牛市中斷,「O2O」(線上連接線下)這個在中國創投圈炙手可熱的概念,也開始浮現泡沫破滅跡象。最近的例子,是號稱「農產品最大O2O」的企業「一畝田」。

隨著陸股牛市中斷,「O2O」(線上連接線下)這個在中國創投圈炙手可熱的概念,也開始浮現泡沫破滅跡象。最近的例子,是號稱「農產品最大O2O」的企業「一畝田」。

說 穿了,一畝田就是透過網路促成農戶與買家交易,並提供資金擔保,儘管中國網路創業熱潮方興未艾,但在農業從未出現這種經營形態,自從中國知名媒體 《南方周末》專訪創辦人鄧錦宏,這家打著「大數據」旗號、創立短短三年的公司,名氣快速竄起;不僅中國商務部造訪,知名創投紅杉資本也投資千萬美元,連小 米創辦人雷軍都引介中國最大農牧企業──新希望集團,與一畝田戰略合作。

然而,今年七月底,一則「老闆採購洋蔥一○七萬噸」的訊息,引爆市 場爭議。由於全中國洋蔥年產約二千萬噸,幾乎不可能有單一買主一次採購逾百萬噸洋蔥,一畝田營業數據嚴重灌水的牛皮,就這樣不攻自破。雖然公司極力解釋, 但後來不利消息接連浮現,市場才發現,原來公司靠著採購退佣吸引賣家,以規模吸引投資者後,根本無法解決農產品供需問題,看來資金狂潮降溫,讓這些「裸 泳」的企業開始一一現形。

(周岐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0021

570架C919都被誰買走了?

5月5日下午14時,中國國產C919大型客機在浦東國際機場正式首飛成功。

數據顯示,截至目前,C919 大型客機共計擁有570架訂單。有意思的是,這570架訂單中最大的客戶群並不是航空公司,而是租賃公司。統計顯示,421架C919訂單來自租賃公司。421架飛機中,除了國際飛機租賃巨頭GECAS購買的20架外,其余401架全部為國內租賃公司所持有。

業內人士認為,一旦C919完成首飛,這將促進我國大飛機產業的快速發展,有利於國產大飛機產業集群的加速成型。國產大型客機要想進軍國際市場競爭,借助租賃公司不失為一種良好的方式。

大客戶中資租賃公司

據中國商飛透露,目前C919 得到來自各方的訂單約570 架。

其中,平安集團旗下的平安租賃及建設銀行旗下的建信租賃分別持有50架,位居榜首;工銀租賃、農銀租賃分別以45架居於次位。

從公開披露的信息來看,C919售價在5000萬美元左右。若以單價5000萬美元/架計,570架飛機,總金額達到285 億美元。

據預測,未來隨著C919 進入正式量產,其市場容量有望超過1000 億美元。

目前來看,手握訂單總量高達70%的中國租賃公司將是C919能不能躋身國際商用飛機一流公司的重要因素。

C919銷售銷售的訂單來看,除了飛機租賃公司,還有航空公司。但航空公司在整個訂單所占比例非常小。這是因為航空公司處於考慮自身財務原因無力持巨資購買大飛機,另外一個原因是國際飛機資產是租賃租賃公司控制的。

從全球來看,大概有40%的飛機都歸租賃公司所有,而且這個比例一直都在上漲,國際航空協會(IATA)預測這個比例到2020年之後將突破50%。

分析人士稱,近些年,航空公司已不再熱衷於購買飛機,轉而傾向於租賃飛機。租賃公司在參於國際市場的同時,還可以助力國產大飛機走向世界,參與與波音、空客等飛機制造商的競爭。

中資飛機租賃業的崛起

一直以來,飛機租賃被稱為租賃業皇冠上的明珠。租賃公司青睞飛機租賃,主要原因在於飛機租賃擁有廣闊的市場前景;強力的政策支持;較高的利潤率以及較高安全性等。目前,全球主要租賃公司無一例外均在從事飛機租賃業務。

對於中國而言,很長一段時期處在“引進來”的階段,即很長一段時間以來,航空租賃市場基本上是被國外的租賃公司所壟斷。

經過近10年的努力,國內飛機租賃業不但打破了外資對中國飛機租賃業的壟斷,工銀租賃、渤海金控、國銀租賃等一大批中資飛機租賃公司更是將業務觸角擴張至國外。

截至2017年3月末,工銀租賃飛機資產已超過1100億元,擁有和管理飛機540余架,機隊價值排名全球第五。

海航旗下渤海金控在連續收購Avolon以及CIT的租賃部門後,擁有的飛機數將超過900架。

根據國銀租賃的年報,截至2016年12月31日,國銀租賃飛機組合共有403架飛機,包括192架自有飛機、11架托管飛機以及200架已訂購飛機(其中意向訂單65架飛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805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