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爸爸媽媽真偉大 首富也要家族推一把 巴菲特、比爾蓋茲致富的不傳祕密


2012-02-13  TWM




古今中外的傳奇都如是說:富豪都是從無到有白手起家,大學輟學在車庫創業,經歷過慘澹的日子,憑藉他們高瞻遠矚的願景,以及百折不撓的勇氣,終於賺得財富 與名聲,但事實真的是如此嗎?

撰文. 乾隆來

滿坑滿谷的富豪傳記都會告訴我們,富豪們出身多麼卑微,從無到有白手起家,百折不撓的勇氣,終於打造出今天的企業帝國。事實真的是如此嗎?

就以大家都熟悉的兩位世界首富為例,比爾蓋茲大學輟學,打造微軟公司寫下人類科技史的新頁;而巴菲特憑藉無人可及的長期投資眼光,將價值投資發揮到極致成 為投資之神。

的確,他們的創業精神與經營能力值得我們學習;但蓋茲與巴菲特傳記沒告訴我們的是,巴菲特與比爾蓋茲都不是白手起家,他們都來自顯赫的家庭,沒有他們爸媽 的臨門一腳,蓋茲不會是蓋茲,巴菲特也不會是投資之神。

比爾蓋茲的媽媽在一九九四年六月十四日過世,隔天︽紐約時報︾刊登了瑪莉蓋茲夫人(Mary Maxwell Gates)的簡短訃聞,第一段就說:「瑪莉蓋茲昨天因為乳癌過世,她是一位顯赫的西雅圖商場女將,協助了她的兒子比爾蓋茲得到IBM的合約,讓新創的微 軟公司獲得利潤豐厚的關係。」蓋茲的媽媽絕非等閒之輩。

比爾蓋茲的成就

來自母親強而有力的推動

許多人知道比爾蓋茲的父親在西雅圖是著名的律師,曾經擔任華盛頓州律師協會的總裁,其實他的媽媽更厲害。瑪莉蓋茲是全美國「聯合勸募協會」(United Way of America)第一位女性主席,早在三十五歲的時候就出任華盛頓州最主要銀行第一州際銀行(First Interstate Bank)的董事,後來還擔任過太平洋西北貝爾電話的董事,以及西雅圖KIRO廣播電視台的董事。蓋茲媽媽的事業,以社會公益為核心,橫跨了金融、通訊、 傳媒等領域。

蓋茲的媽媽也不是白手起家,蓋茲的外祖父是太平洋國家銀行的副總裁,當年已經是顯赫的金融家,後來太平洋國家銀行與第一州際銀行合併,蓋茲媽媽可以說是克 紹箕裘,延續且發揚光大了父親的金融家業。

在美國國家檔案局內,比爾蓋茲的族譜可以往前推算到一三一七年,十幾代的祖先都是有名號的人物。蓋茲的父母親與州長、西雅圖市長等頂尖政治領袖都是至親好 友,在微軟成功之前,就已經是西雅圖著名的世家了。

蓋茲的媽媽是美國精英的典範,出身優越,受過良好的教育,一生衣食無虞,而且極為熱情地將無窮的精力與財富貢獻給社會。瑪莉蓋茲以驚人的活力參加了華盛頓 州的許多公益組織,從醫院、婦幼、藝術、交響樂團、商會,到處都有她活躍的身影。而她在華盛頓大學更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從畢業後就長期參與大學的重要發展 活動長達四十年。

蓋茲媽媽在一九七四年參加西雅圖的聯合勸募協會,八○年就成為全國聯合勸募總部執行委員會的成員,當時IBM的董事長歐普(John Opel)也是委員,蓋茲媽媽找了歐普,推薦她兒子寫的系統程式。幾個禮拜之後,歐普交代IBM PC部門主管,研究蓋茲的DOS作業系統,IBM以全世界最強大的科技公司市場地位,與當時名不見經傳的比爾蓋茲簽約,隨著IBM個人電腦的成功,造就了 微軟成為全世界最大的軟體公司。

沒有蓋茲媽媽在聯合勸募協會與IBM董事長的關係,比爾蓋茲的DOS就算再優秀,也不容易獲得IBM的青睞。後來PC銷售成功,比爾蓋茲賺到大錢,與創業 夥伴鮑爾艾倫不斷提升DOS的功能,隨著IBM採取開放系統的策略,讓全世界的個人電腦廠商都採用DOS作為標準作業系統,小蓋茲不但沒有被藍色巨人 (IBM當時的稱號)吃掉,反而在電腦市場超越IBM。蓋茲媽媽不只生了世界首富,還催生了微軟公司。

巴菲特的投資概念

承襲祖父及父親的觀念啟蒙巴菲特生在內布拉斯加州奧馬哈的家庭,不如西雅圖的蓋茲家庭那樣顯赫,他的曾祖父在一八六九年創立了巴菲特父子公司 (Buffett & Sons)的雜貨店,交給祖父(Earnest Buffett)經營,祖父再傳給巴菲特的叔叔經營。

巴菲特從祖父身上學到不少投資理財的啟蒙觀念,例如祖父在一九三九年寫過一封家書,說即使時局再壞,家裡的現金盒子裡也要「保有一千美元的現金準備」,一 九三九年的一千美元,購買力相當於現在的一萬五千美元,可以買一輛入門汽車。

祖父強調,在必要的時刻手中有應急的現金,可以把握住許多難得的機會。巴菲特堅持祖父現金為王的觀念,至今遵守不渝。

不過,如果以為巴菲特成長在「雜貨商」家庭,那就大錯特錯了!巴菲特出生的時候,祖父的事業已經有六十年的歷史,而他的父親則將家族事業發揚光大,一腳跨 進金融與政商領域。

巴菲特的父親霍華.巴菲特(Howard Homan Buffett)是內布拉斯加州選出的聯邦眾議員,而且本身就是成功的投資家。巴菲特的父親在大崩盤後的一九三一年創設自己的證券公司(Buffett- Falk & Co.),在大蕭條的氣氛中操作金融獲利,從一九四三年到四九年、五一年到五三年總共做了八年、四任聯邦眾議員。巴菲特十二歲就跟著當選聯邦眾議員的父親 搬到美國首都華盛頓,在那裡念了名門貴族齊聚的高中,家裡往來都是名門人士,絕對是政治與金融領域融會貫通的上流家庭。

奇才要出頭 背後推手為關鍵坊間流傳一個故事,在大學時已經嶄露投資長才的巴菲特,曾經參觀了紐約證券交易所,而且是由高盛證券董事長親自帶他去參觀(一說協助安 排),工作繁忙的高盛董事長會特別照顧小巴菲特,就是看在老巴菲特眾議員的面子。

巴菲特在一九五一年從哥倫比亞大學取得碩士學位後,第一個工作就是回到父親創設的證券公司任職。此外,巴菲特在一九五二年娶了蘇珊湯普森,蘇珊也是名門世 家之後,她的父親是奧馬哈大學文學院與科學院的院長,是當地一言九鼎的名流。

中國人常說「富不過三代」,這是華人社會的經驗談,用在西方社會卻不作數。西方社會傳了十幾代的家族企業比比皆是,蓋茲與巴菲特雖然本身就是不世出的天 才,卻都受益於家族幾代經營打造出的財富與人脈。現今華人社會充滿第一代致富的創業家,如何將財富與經驗傳承給後代,打破富不過三代的魔咒,啟發出青出於 藍的後代子孫,應該是大家都感興趣的課題。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巴菲特的父親在世的時候,是個「非主流的極端自由主義者」,對政商勾結、帝國主義式的經濟侵略深惡痛絕,不斷在國會嚴格監督,甚至制止 美國在中東鋪設油管、主導韓戰等行為。蓋茲的媽媽一生積極奉獻給公益團體,全心全意扶持社會弱勢、提升教育資源,他們都捍衛社會公平,堅持作為一個好公民 的基本價值,為他們贏得後人真誠的尊敬。

如何做到有權、有錢、有勢、最終贏得尊敬,還能栽培出比爾蓋茲、巴菲特這樣的天才,這才是蓋茲與巴菲特家族不傳的祕訣!

(本文作者為紐約大學金融碩士、曾任金控公司副總經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310

「捕捉」二氧化碳賣錢  比爾蓋茲推一把

2013-02-25  TCW
 
 

 

去年底,聯合國發布一項令人沮喪的數字:二○一一年,碳排放量創下歷史新高紀錄,連同甲烷、氮氣等溫室氣體的濃度都打破紀錄,顯示溫室氣體減排仍是各國政府喊得多、做得少的施政目標。

不過,就在一月中,一家加拿大企業碳工程(Carbon Engineering)高調聲明,它在取得全球第二富豪比爾.蓋茲(Bill Gates)的啟動資金後,已於去年打造出清潔系統的原型設備,正將第二輪融資取得的三百萬美元(約合新台幣八千九百萬元)資金用來趕建一座試點工廠,預計兩年內開始「捕捉」二氧化碳。

碳工程公司的總裁凱斯(David Keith)原本就是哈佛(Harvard)大學環境科學教授,他解釋,這套原型設備將調配出腐蝕性碳酸鈉溶液,用以吸收並移除空氣中的二氧化碳。預估初期每年可捕捉十萬噸二氧化碳。

用於增產石油和生物燃料

《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指出,捕捉到的二氧化碳可轉手出售,挪做他用,好比是採油業者將二氧化碳注入油田中,壓力將迫使更多原油湧出,提高產量;也可用於培養海藻,製造生物燃料。

根據以色列《國土報》(Haaretz),以色列的西姆生物(Seambiotic)研究人員從發電廠的廢氣中分離出二氧化碳,冷卻後將其注入海藻養殖池裡,海藻產量顯著增加,也連帶提升處理廢水、生產生質能源的效率。這項技術已經獲得美國太空總署(NASA)的青睞,雙方已就此一領域合作三年。

生產成本夠低才能吸客

儘管捕捉碳看起來是誘人的生意,但交易成功的關鍵仍在於成本。英國的能源與環境專家福克斯(Timothy Fox)就說,談到碳排放的合理定價時,非得要捕捉碳的成本降得夠低,才會引來很多客戶。他說,成立三年多的碳工程與競爭對手已經取得相當進展,但有關成本的臆測相當分歧,每噸二十美元到兩千美元都可能。

對此,凱斯說,明年試點工廠開始運行後,才能提供參考值;不過他樂觀期望,隨著公司成長、技術成熟,或許短時間內就能把成本降到每噸一百美元,市場規模隨即擴大。看來,溫室氣體減排的工作交給民間還是快一點。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3159

從慈善重回微軟 蓋茲的最後一搏?

2014-02-17  TCW
 
 

 

比爾‧蓋茲(Bill Gates)回來了!歷經五個多月「海選」,個人電腦作業系統霸主微軟(Microsoft)第三任執行長(CEO)名單,終於在二月四日出爐。然而,比新面孔更值得玩味的人事案是,微軟也同時宣佈,當了三十三年董事長的蓋茲辭去職務,轉任技術顧問(Technology Advisor)。

從表面職位來看,蓋茲退居更幕後;但細究「技術顧問」的任務,是要協助新任CEO納德拉(Satya Nadella)發展未來技術和產品方向,未來,蓋茲將把三分之一時間花在產品團隊身上,考慮一週至少一天到微軟總部上班。

納德拉在給員工的公開信中說,是他要求蓋茲回歸的,希望他投入更多心思在微軟身上。雖是受納德拉所託,但蓋茲也欣然接受。可是,猶記二○○八年蓋茲退休(從執行董事長轉任非執行董事長)時曾說,「我餘生的全職工作將是基金會的工作,對此我將不會做出改變。」

如今,他做出改變了,《紐約時報》用「不一樣的蓋茲重返微軟」來形容他這次的新角色。知名科技評論網站TechCrunch則說「一點都不意外」。

兩度讓位,仍保技術敏銳度

蓋茲這次復出,得先從十四年前他一路「讓位」說起。二○○○年,他把當了二十五年的執行長職位,交棒給史帝夫‧鮑爾默(Steve Ballmer),這位他在哈佛大學就認識的「學弟」,從此掌管微軟十四年。這兩位前後任CEO的交情好,甚至在去年鮑爾默主持任內最後一次股東會時,蓋茲還為其即將離去而一度哽咽。

第一次讓位,蓋茲為自己創造「首席軟體架構師」(Chief Software Architect)的新角色,這段期間,他雖不管營運,但仍參與產品研發,二○○七年一月上市的作業系統Windows Vista便是他投入頗深的產品。

第二次讓位在二○○八年六月,蓋茲在CES(全球最大消費電子展)發表退休演說,微軟甚至拍了一支搞笑影片調侃這位大老闆即將失業。這一次,他仍是董事會成員,但已經沒有一個他專屬的新職位,「比爾與梅琳達‧蓋茲基金會聯合主席」才是他的頭銜,因為致力消除小兒痲痺、瘧疾等疾病,他為慈善事業投入的金錢高達三百億美元。

近六年,比爾‧蓋茲鮮少出席全球性商業或是技術場合,再大的場子想要邀請他,微軟公關人員都會善意的提醒邀請方,機會渺茫,因為「比爾對慈善事業比較感興趣」。

但如今態勢轉變了,蓋茲又有了專屬職位。事實上,即使蓋茲二○○八年轉從事慈善工作,他仍沒有忘情技術。微軟人員一年有四次到六次,會親自到蓋茲位於微軟總部不遠的私人辦公室做技術簡報,內容包括微軟以及競爭對手的產品與功能,每一次約持續四小時到半天。

過去四年,出手15次投資案

而且,蓋茲本次復出,並非對新技術與趨勢一片空白。自宣佈退休後,蓋茲仍透過投資保持對全球最先進技術的敏銳度。從二○一○年到二○一三年,蓋茲至少出手十五次投資案,包括電力管理監控解決方案Varentec、衛星通訊Kymeta、科學家社群網路ResearchGate等,舉凡能源、生物科技、網路等,皆有涉獵。

曾做為蓋茲貼身文膽的台灣微軟營運長康容曾提及,蓋茲對於感興趣事物的投入程度非一般人可及,他會把嚴肅的科普影片當作電影來消磨時間,利用零碎時間在一個月內讀完七萬頁的瘧疾論文,「求知慾旺盛」。

蓋茲體內流著的「極客(Geek)血液」(編按:極客,專指網路時代對計算技術有狂熱興趣並投入大量精力者),早就讓他「準備好了」。一位台灣微軟資深員工表示,蓋茲本次出任技術顧問,根本就是「適得其所」,「比起在董事會喬人事,他應該比較喜歡研究新產品和技術吧!」

蓋茲或許仍是三十幾年前那個為技術著迷的瘋狂者,但當今局勢已經不同。PC時代已逝,微軟又錯失行動先機,連鮑爾默都不得承認,微軟「幾乎沒吃到」行動裝置市場,截至去年六月的會計年度,Windows作業系統已降為微軟第三大業務、佔營收二五%,不及Office的三二%、伺服器與工具的二六%。而根據調研機構IDC統計,Windows Phone全球市佔在去年第三季雖提升到三‧六%,但仍大幅落後Android陣營的八一%,以及蘋果的一二‧九%。

輿論、投資人對微軟的批評,在去年鮑爾默斥資七十二億美元收購諾基亞(Nokia)行動事業時達到最高峰,《紐約時報》當時更撰文「比爾‧蓋茲是時候離開微軟了」《It's Time for Gates to Part Ways With Microsoft》,抨擊微軟董事會放任鮑爾默,把鉅額資金浪費在消費市場和硬體上,而在服務業務僅過去三年就虧損一百二十億美元,讓未來繼任者不得不發展設備製造業務,「這並非微軟的長項」。

蓋茲的復出,也說明了微軟目前面臨的處境。這位前世界首富能否重振為他帶來鉅額財富的微軟?這將會是未來人們最關注的問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1291

比爾蓋茲下台教我的3件事 微軟 太成功錯了嗎?

2014-03-17  TWM
 
 

 

曾經,比爾蓋茲靠著一手打造的微軟,稱霸了PC產業,登上全球首富。

如今,比爾蓋茲卻因微軟太成功,成了阻礙創新、丟不掉的包袱。

《今週刊》採訪團隊直擊微軟總部,在寒冷的西雅圖,探究微軟為何從巨人變輸家?

撰文‧賴筱凡、顏雅娟、雷斯立

研究員‧楊政諭

初春三月,美國西雅圖南方的聖海倫火山依舊白雪皚皚,但市區街道上的行道樹梢,已經春芽含苞;位於西雅圖東郊的美麗小鎮雷德蒙德(Radmond),更是春色宜人,這裡是國際軟體巨人微軟的總部。二十八年前,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將總部搬來這裡,那一年微軟也在那斯達克風光掛牌上市。

那一年是一九八六年,比爾蓋茲三十一歲,這是一個電腦產業大起飛的年代,隨即微軟開始了二十年的黃金歲月,蓋茲本人已躋身全球首富之列。然而,十年河東、十年河西,蘋果、Google的崛起,讓微軟風光不再,蘋果創辦人賈伯斯、Google創辦人佩吉(Larry Page)與布林(Sergey Brin)改變人類的生活,讓微軟帝國傾頹,幾乎淪為明日黃花。

二月四日,微軟宣佈了最新的人事案,蓋茲與微軟執行長鮑默爾雙雙下台,將董事長與執行長的大位分別交給六十四歲的微軟董事湯普森(John Thompson),以及四十六歲的微軟雲端及企業部門行政副總裁納德拉(Satya Nadella)。

二○一三年十月,在持有微軟僅○.八%的對沖基金ValueAct領軍下,與微軟的另外兩大股東公開要求蓋茲下台,認為蓋茲的存在限制了微軟的改革力道。在此之前,ValueAct創辦人Jeffrey Ubben甚至公開抨擊鮑默爾,揚言出清價值高達二十億美元的微軟持股,讓鮑默爾不得不黯然退休。但這只是新微軟故事的開始,也不是結束。

太成功錯了嗎?

昔日光環太耀眼,創新放不開近十年來,微軟的疲態,全寫在股價上。對比蘋果股價自二○○○年的二十四.七五美元,大漲二十倍,達五二六.二四美元,Google股價也從○四年掛牌以來,至今股價上漲十一倍,達一二一四.七九美元;微軟股價卻在二○○○年蓋茲交出執行長位置後,從五十五.七九美元,跌至三十七.九美元,下跌了三五.○七%,幾乎呈現窒息狀態。

「微軟過去太成功了!」說話的人是台灣微軟總經理蔡恩全,諷刺的是,今年是微軟來台的第二十五週年,站在台上的他,正細數那些曾屬於微軟的輝煌歷史,「我們曾經賣過DOS、Windows 95……。」歡樂的背後,他沉下臉來、收起笑容,「這家公司太大了,過去的成功,變成今天創新的包袱,改變來得太慢了。」蔡恩全沒有迴避,一針見血地點出微軟的問題。

就拿PC使用者心中根深柢固的「開始」鍵來說,iPad帶來的創新革命,慢慢地讓微軟的Windows作業系統受到消費者抨擊,「太難用」、「使用介面不友善」、「系統處理速度太慢」等……。

擋不住革命的浪潮,微軟終於在Win 8作業系統拿掉了「開始」鍵,看似革命性的創舉,卻在Win 8.1更新版,「開始」死而復生了,原因很簡單:「我們沒辦法放棄龐大的PC使用者。」「微軟與別人不一樣,我們有一種使命感,對我們既有的使用者有責任,這常讓我們的創新放不開。」台灣微軟營運暨行銷事業群總經理康容說。「就像我們很在乎相容性的問題,有的人認為這是微軟的包袱,但從另一個角度思考,是我們不能放棄原有的客戶。」丟不掉PC包袱,又抓不到新的平板使用者,結果顯而易見:PC衰退、Win 8失敗;平板電腦市場壯大,微軟平板Surface銷量不振。

有自信不對嗎?

市場敏銳度降低,

永遠只能跟在別人後頭跑

不是微軟不爭氣,「手機市場真的很競爭,微軟也很努力在做。」康容是台灣微軟最年輕的事業群總經理,也是蓋茲在微軟的最後一位貼身文膽,「蓋茲是一個堅持不懈的人,對於科技、創新這些事,他是不會放棄的,他會做到死。」同樣的,一位已經在微軟總部工作了十八年的員工大衛也這麼說,「最好的消息就是,蓋茲擔任顧問,他會花更多時間在微軟的產品開發上。」但努力做與有成果,是兩回事。「我只能說,以前的人有燒香拜佛,微軟做了很多對的事,才有今天。但如果微軟現在沒有再往下鋪路,成長的動能就會慢慢不見。」蔡恩全說。

比起蘋果、Google,微軟同樣擁有了世界最頂尖的科技人才,這也是為什麼早在亞馬遜電子書大賣前,微軟在一九九八年就開發了電子書的原型機。然而,當時這項產品呈報給蓋茲時,蓋茲是這麼回應的:「電子書並不是微軟的正確選擇。」一位曾經參加這個開發專案的工程師說,結果微軟錯過了電子書大鳴大放的機會。

「微軟是錯失了一些機會,有時候,微軟的軟體思惟跑得比硬體還快,拖延了一些產品的銷售。」台灣微軟營運暨行銷事業群資深平台策略經理馮立偉坦言。

二○○○年時,微軟與惠普等硬體廠聯手,推出Tablet PC,螢幕可一百八十度向後翻轉,下場同樣無疾而終。從電子書、平板電腦,甚至Siri這類的語音軟體,微軟很早就開發了類似產品,只是沒能真正上市,也難怪蔡恩全會這麼感嘆:「微軟經歷了數十年上上下下的產業起伏,有時候醒得早、卻起得晚。」抓不到市場風向球,絕對是微軟這十多年的最大致命傷。

○七年,蘋果推出第一支iPhone,同年十一月,Google成立了「開放手持設備聯盟(OHA)」,Android成了各家品牌支持的開放性作業系統。然而,微軟卻到一○年才推出微軟手機作業系統。

「這是個貼近消費者的年代,可是我們……。」微軟消費通路事業群總經理吳勝雄搖搖頭,感慨自然不在話下。

○七年,鮑默爾先嘲笑iPhone不過是支昂貴的機器、沒有鍵盤的設計將讓iPhone難被商務人士接受;一○年又說Windows平板將會做得比iPad更好。不過,直到今天,在市調機構IDC的統計數據裡,微軟手機市佔率只有三.六%,蘋果iPhone卻有一二.九%,而iPad仍是全球最熱賣的平板電腦,市佔率達三三.八%,至於微軟的平板,連前五名都排不上。

微軟就像一路領先的兔子,太成功的盲點,讓微軟失去了嗅出市場風向球的能力,最後只能將智慧型手機市場奉送給蘋果和Google。

一名台系供應鏈業者不客氣地說:「微軟手機最大的問題,就是(微軟)插手太多,一直向品牌廠要錢,卻沒辦法提供更多支援。」因為每生產一支微軟手機,手機廠就必須向微軟繳納約數十美元的授權費。

傳統文化不優嗎?

太習慣PC玩法,

手機品牌廠根本沒得改

說到底,過去靠著Windows統治著全球PC市場的微軟,太過習慣「授權式」的夥伴關係,也讓它一進入行動裝置市場,馬上踢到大鐵板。舉例來說,微軟Windows Phone 8作業系統,採用和Win 8系統相同內核,無非就是想透過PC優勢,迅速擴張至手機,為了保證PC、平板、手機都能相容,微軟嚴格限制手機硬體規格,包括處理器、螢幕解析度、手機按鍵、使用者介面等,全都訂好一套範本,品牌廠根本沒得更改。

手機組裝業者忍不住抱怨:「(Win 8)用起來綁手綁腳,根本無法發揮一加一大於二的效益,說難聽一點,做出來的東西可能六十分都不到。」「不管PC或NB,都不完全算是消費性產品,產品的差異性、流行元素不需要太多;但智慧型手機不一樣,手機廠一定要有差異化、有流行感才行。」Gartner資深分析師呂俊寬說,微軟手機的嚴格限制,反而成了微軟擴張的最大障礙。

「創辦一家新的公司,員工數隻有一百人,你很容易就能下決策。」康容彈了彈手指,彷彿決定就在瞬間,然而,微軟已經成了坐擁十萬名員工的巨人,一切都變得不是那麼容易。「就像十年前,蓋茲一年會來台灣兩趟,很多事情都能直接反映,現在……當然很難了。」蔡恩全忍不住輕嘆。

一九七五年,蓋茲創辦微軟的夢想很簡單,就是要改變世界,這讓全球許多的頂尖科技工程師來到雷德蒙德,與蓋茲一起工作,深信著自己能改變世界;三十九年後的今天,蓋茲不再是微軟的董事長,更有計畫地要將手中的微軟持股降到零,能否再重回昔日榮耀,端賴納德拉能否顛覆微軟了。

來到雷德蒙德的這天,天空飄著毛毛細雨。小鎮上象徵微軟的紅、黃、綠、藍色繽紛標誌,隨處可見。高層人事大震盪後的微軟總部,基層員工們,不管是老手或是新人,照常像小螺絲般地運作著,讓微軟這座龐大的機器仍可維持。只是, 將近四十年歷史的微軟,就像一部老舊機器,我們彷彿可以聽到空氣中傳來「吱嘎、吱嘎」的聲響。

比爾蓋茲(Bill Gates)

出生:1955年

現職:蓋茲基金會創辦人

經歷:創辦微軟

學歷:哈佛大學輟學

微軟

成立:1975年

市值:約新台幣9兆元

主要業務:作業系統與軟體開發、銷售

近三年營收:

2013會計年度:778.49億美元2012會計年度:737.23億美元2011會計年度:699.43億美元微軟停滯的13年!

從2000年蓋茲交出執行長大位後,蘋果、Google進入爆發成長的13年,iPhone、Android平台都改變了世界,唯有微軟還停留在原地,股價幾乎呈現窒息狀態。

蘋果

2007 / 06 蘋果發表第一代iPhone,揭開智慧型手機時代來臨!

2010 / 04 蘋果發表第一代iPad,宣告PC進入大衰退

股價漲幅20倍

谷歌

2008 / 09 Google發表Android開放式平台,破壞微軟的封閉商業模式。

股價漲幅11倍

微軟 股價不振

2000 / 01 比爾蓋茲CEO交棒給鮑默爾2001 / 10 發表Windows XP,成為史上最受歡迎的作業系統2001 / 11 首次發表XBOX遊戲機2007 / 01 發表Windows Vista,成為史上最不受歡迎的作業系統2009 / 06微軟發表搜尋引擎Bing,力圖瓜分Google市佔2009 / 10 微軟發表Windows 7 2010 / 11微軟發表體感控制器Kinect,令市場耳目一新2012 / 06 微軟發表Win 8、平板電腦Surface,力挽頹勢2014 / 02鮑默爾CEO交棒給納德拉

蓋茲與鄉民的

犀利問答

比爾蓋茲卸下董事長職位後,首度在美國社群網站Raddit上,透過「什麼都能問」(Ask Me Anything)活動,開放鄉民問答。以下為精采問答內容:Q1.20年前的你和現在有何不同?

A. 20年前我會毫不猶豫在公司連待好幾天,我有著精力與傻勁。如今,我更成熟且有更多一點的智慧。

Q2.若你當年沒有進入電腦產業,你可能會從事什麼工作?

A. 我想,我會讀法律和數學,因為我爸是律師。也可能學物理,如果我沒有學電腦的話。

Q3.你平常喜歡做什麼其他人沒有預期你會做的事?

A. 打橋牌有點老派,但我喜歡;看我女兒騎馬也有點老派,但很有趣。我每天自己洗碗,雖然有其他人自願,但我更喜歡自己洗碗的方式。

Q4.你有沒有打算用人工的方式來延長壽命?

A. 我沒有,其他人會想,但我並不想,除非大多數人都人工延長壽命。

Q5.離開微軟後,你新創了一家核能公司TerraPower,預計要大規模將低碳能源商業化,你認為新核能科技要在全球商品化,最大的阻礙是什麼?

A. 我們需要完全可靠的低成本能源,大多數再生能源存儲電力,這樣做很貴。如果我們能讓核能更安全、更便宜、且能處理核廢料問題,核能將可做出貢獻。TerraPower有一項設計可以處理這些問題,所以我們正在與很多國家商談建造這種新型核電廠。

(整理.楊政諭)

企業必學的活教材!

台大工商管理學系系主任朱文儀創辦人經常是企業成功的原因,卻也可能是失敗的關鍵。為避免出現創辦人強勢主導的狀況發生,組織裡最好可以有一個平衡的力量,例如建立魔鬼代言人制度。

政大科技管理與智慧財產研究所所長

邱奕嘉

企業經常會有慣性問題,要避免陷入這樣的慣性,替換領導者是一種方法,但比較激進。如果能建立好的人才發展系統,或是領導者有自覺地不斷學習,並善用外力,也都是可以思考的方向。

交大科技管理研究所所長洪志洋成功就容易自滿,年輕才敢創新敢挑戰,人老了就會趨向安穩,懷唸過去的成功。所以組織可以考慮設立獎勵機制,給創新者一些回報,以免創新被組織制度所扼殺。

資誠會計師事務所前所長薛明玲失敗為成功之母,成功為失敗之父,曾經的優點也可能變成以後的缺點,諸如迷信過去的成功模式,不敢創新;或是太過自信以至於失去對環境的敏銳觀察等,特別是科技變化經常是影響企業成敗的關鍵。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4035

蓋茲跑步機上「豔遇」最愛的歷史課

2014-10-06  TCW
 
 

 

擁有八百億美元財富的世界富豪比爾.蓋茲(Bill Gates),近來有了新興趣,那就是推廣一個歷史課程——「大歷史」(Big History)。

「大歷史」是澳洲麥奎爾大學教授克里斯堤安(David Christian)開發的課程。它和傳統歷史課不同,它不是孤立的傳授政治史、經濟史、文化史等;而是強調「一切事物皆有關聯」,將地理、天文、生物、經濟、社會等各種知識體系揉合在一起,綜合性的闡述歷史。

他使蓋茲變身教育家讓全美一千二百校免費上課

「大歷史」本來只在少數校園裡流傳,不過在蓋茲推廣下,如今加州大學已將這門課納入該校「世界歷史」課程。今年秋天(這個學期開始),全美將有一千二百所學校、一萬五千名學生,可免費學這門課,其中還包括了蓋茲母校湖濱中學(Lakeside Upper School)。

據《紐約時報》報導,二○○八年蓋茲從微軟執行長退休後,每天在跑步機上運動,順便看各種DVD。

某天他在跑步機上看到「大歷史」,大為讚嘆,「老天,我愛死它了!我覺得每個人都該來看這個!」他走下跑步機,立刻要助理安排他和克里斯堤安見面。

他發現俄人喝酒能強國人民收入,四成靠伏特加

在被蓋茲注意之前,克里斯堤安只是一個平凡的歷史教授,專長是俄羅斯與蘇聯時期的歷史。某天他發現,十九世紀俄國人民的收入,有四成來自伏特加,如果俄羅斯人不再喝酒,軍隊就無經費可維持,超級強權也會垮台。

「伏特加」和俄國強弱息息相關,這是過去只著重單一面向的歷史,如政治史、文化史、社會史等,所無法發掘的現象。他於是想到,這個案例可否適用到其他時期。於是他研究史前史及考古學。為了解人類如何演化出各種特性,他又研究生物學,而人類乃是哺乳類演化的一部分,他再探索多細胞機體,而多細胞機體又來自單細胞生物,他追溯生命的起源。這又須探究地球的歷史,於是他研究當初宇宙如何形成。

這一連串追溯過程,就呈現在克里斯堤安「大歷史」課程裡。他將歷史分成八個部分,從一百三十億年前的第一課「宇宙大霹靂」,到數千年前的第七課「農業誕生」,再到二十一世紀的第八課「現代文明」。

這套「大歷史」逐漸受到注意,二○○五年,一家製作授課影片的公司,請克里斯堤安將這套課程錄成DVD,觀眾之一,就是蓋茲。

克里斯堤安提到他和蓋茲的初次會面,「我是書呆子,他也是書呆子,這真有趣。」蓋茲向他透露,想把大歷史推廣到全美的中學,經費由蓋茲贊助。蓋茲還特別強調,不是以名下的慈善基金會出錢,而是由蓋茲私人出資。

兩人的分工是:克里斯堤安把原本這門適合大學生的課程,修改到一般高中生也可學。而蓋茲則將這份課程數位化,他特別請一組工程師,為這門課程架網站、開發電子書、建構互動式的圖表。此外,蓋茲還促成克里斯堤安在TED的演講,講題是「十八分鐘了解我們的歷史」,至今點閱數已超過四百萬次。

對蓋茲來說,或許因為過去歷史地理的學習經驗不愉快,「大歷史」才讓他如此心動。他自承過去地理課分數奇糟,「他們當時把我和一個白癡分在同一組,因為他們認為我也很笨,這讓我很不爽。」

見到克里斯堤安的大歷史後,蓋茲認為這就是他理想的歷史課,「我很喜歡『大歷史』,它讓學生思考一些大問題。例如,不同的時間軸如何影響我們的歷史觀?語言對人性有什麼影響?對人類有什麼意義?」

他讓學院派罵成一片研究樣樣通,被質疑樣樣鬆

在蓋茲出錢出力推廣下,「大歷史」獲得越來越多學校採用,然而一些學院派學者卻不以為然。美國紐約大學歷史學家拉維琪(Diane Ravitch)批評,「這該被標記成『蓋茲的歷史』嗎?」克萊蒙研究大學(Claremont Graduate University)學者湯瑪士(Scott L. Thomas)則批評「蓋茲不是專家。」他說,比爾蓋茲只是正好看了DVD,認為它是個好主意,而且正好有錢贊助它而已。

更重要的批評來自其可行性。克里斯堤安的「大歷史」,是承自法國的年鑑學派,該學派強調「全面的歷史」(histoire totale),反對將歷史割裂成經濟、社會或政治等各自孤立的部門,主張應全面的探討歷史。

但年鑑學派的史觀,在歷史學界仍有爭議。從分工角度看,歷史分割成各種不同部門,是為了讓每個人能更深入的鑽研他擅長的科目。當初若達爾文(Charles Darwin)爬梳生物史時,還得去弄懂天文、物理或社會經濟,他恐怕很難想出演化論。

批評者認為,克里斯堤安的大歷史,研究者須通曉各部門知識,樣樣通是否導致樣樣鬆?「大歷史」想扭轉專業分工法則,除了靠蓋茲的財富,恐怕還得找到更有力的支持者。

【延伸閱讀】一門不一樣的歷史課,讓微軟創辦人出錢又出力

●把大學課程變中學生免費學:全美國,將有1,200學校、超過15,000學生可學到這門課

●把教室課程變數位學習:架設網站、開發電子書、建構互動式圖表,至少3種數位工具可運用學習

●把130億年歷史變1場演講:促成克里斯堤安在TED演講18分鐘,點閱次數逾400萬

整理:楊少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4643

一本談失敗的書 為何能影響蓋茲一生?

2015-02-09  TCW 
 

 

一本絕版了四十三年的老書,為什麼會成為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Bill Gates)、股神華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心目中最棒的商業書。而這本書的主題,竟然是失敗!

  這本書的書名是,《商業冒險》(Business Adventures)。二○一四年七月十二日,蓋茲在自己的部落格讓這本書重出江湖。

  一九九一年,當時才三十六歲的蓋茲,第一次見到巴菲特。他要求投資大師推薦最愛的商業書。巴菲特立刻回答他:約翰.布魯克斯(John Brooks)的《商業冒險》。蓋茲聽都沒聽過,因為書早就絕版了,「我會把我那本寄給你。」巴菲特說。

  二十三年過後,身價七百六十億美元、高居世界首富的蓋茲自承,《商業冒險》是他這輩子讀過最好的商業書,作者布魯克斯則是他最愛的財經作家。

  蓋茲開了金口,出版商重新出版這本書,立刻登上亞馬遜(Amazon)網站商業書籍排行榜第二。美國《國家評論》(National Review)分析,布魯克斯能不帶偏見的處理新聞素材,推翻大眾對財經事件背後原因的錯誤認知。

  布魯克斯,拿過三次象徵美國財經新聞界最高榮譽的傑瑞德‧羅伯獎(Gerald Loeb Awards)。有意思的是,這位嫻熟華爾街的財經作者,所講述一九五○、六○年代十二個影響後世甚深的事件中,絕大多數的敘述並非成功,而是慘敗!

  為何老的失敗案例,會有影響力?蓋茲說,「商業上許多面向確實已經改變,但最基礎的核心則否。」

看全錄的興衰史從創新者魔咒,反思微軟不敢冒險

  蓋茲眼中最具啟發性的故事,是全錄(Xerox)。全錄花了十四年,投資約略同期營收兩倍的資金,成功研發出現在大家常見的影印機,讓美國複印文件量,從之前油印年代的每年兩千萬份,暴增到一九六○年代的九十五億份,全錄股票市值由無名小卒攀上全國第十五名,是那個年代最輝煌的商業成功。

  之後的全錄,資助了與影印機本業無關的大量研發計畫,包括電腦圖像介面及網路。但全錄主管們認為這些發明與核心事業無關,不將它們商品化。隨著影印機對手崛起,未開發新戰場的全錄陷入長達二十年的衰退,近幾年才站穩腳步。

  「全錄是所有科技業界人士都必須研究的案例。」蓋茲說。事實上,全錄對蓋茲深具意義。蘋果(Apple)挖來全錄團隊,推出市場上第一個商用化電腦圖像作業系統。沒多久,微軟也由純文字的DOS系統進化為圖像式的Windows視窗系統,被蘋果指控抄襲。但在蓋茲心目中,自己「取經」的對象一直是全錄而非蘋果。

  「我要求自己一定要避免這種情形在微軟發生,要確保公司能持續從研發成果中創造出大機會。」蓋茲說。

  這確實是很難的平衡,要讓公司有如全錄般顛覆性的創新,但又要讓每個研發投資都有所收穫,這導致員工難有大的冒險,因為首先被衡量的就是報酬率。

  現在回頭看,微軟稱霸PC(個人電腦)數十年,但這十年來PC時代已逝,微軟卻因公司組織日益龐大,陷入了創新者魔咒,接連錯失了網路興起、搜尋引擎,並在行動裝置受挫。微軟希望每個投資都能帶來報酬,不要重蹈全錄的覆轍,但卻讓微軟走入另一個陷阱:不敢太冒險。

看奇異的公司治理好人為何會幹壞事?經營者都該讀

  另一個案例,是一九五七年時的福特(Ford)汽車。書中以最長的篇幅,敘述當年強大的福特汽車如何在愛德索(Edsel)新車系慘遭滑鐵盧(詳見五十八頁書摘)。

  「全錄、福特都是商業教科書上的經典  教案。」台大EMBA教授黃崇興分析。

  選人最注重正直、誠信的巴菲特,則對書中企業經理人「走歪路」的情節,最感興趣。「當你讀到,一些企業界還算頗體面的人如何開始幹壞事,真是非常有趣。」巴菲特舉奇異(GE)公司故事為例,該公司高層在公司明文規定,不可與同業共謀抬價時,依然涉入聯合定價,最後導致好幾位主管離職,並被判鉅額罰鍰,「所有公司經營者都該來讀讀。」

  作者栩栩如生描述,奇異主管在宣讀公司的禁止聯合定價條款時,一邊眨眼,暗示條款只是裝飾用,心領神會的屬下,往往很快就跟對手搭上線,聯手抬價。

  故事中的細節,呈現公司經理人在面臨挑戰時的堅強與脆弱、自私與眼光短淺,讓巴菲特看到人性扮演的關鍵角色。「這是能從商業上會快速學到的重要教訓,」蓋茲說。這也讓巴菲特在投資公司時,先看經營人的能耐與品行,再看財報。

  說穿了,書中打動首富的,不是失敗,而是導致失敗的人性。難怪巴菲特說,它簡直是為蓋茲所寫的,也根本是為自己所寫。「它呈現出人類天性,是作品為什麼能通過時間考驗的原因。」蓋茲感嘆。

【延伸閱讀】5個經典案例教你從失敗中學更多

■ 福特「愛德索」車系的命運 (史上最貴新產品上市教訓)

事件:一九五○年代新車系愛德索只賣出10萬多台,虧損達100億元,每股淨利因此腰斬

  省思:強大企業當心患大頭症!若能正視敗北關鍵,仍可以倍數賺回來

■ 德州海灣硫磺公司股價疑雲

  事件:挖到值錢礦脈的消息公布前,公司高層到挖礦工人紛紛事先買進股票,成為股市內線交易經典案例、投資人保護中心教材

  省思:投資人若只聽消息買股票,聽到假消息會賠錢,聽到真消息則會觸法吃官司

■ 全錄如何走向顛峰

  事件:重壓一項跳脫框架的科技,獲得極大成功,但輕忽研發出的新創成果,導致衰敗

  省思:如何讓大象般組織還能繼續創新,至今仍是大企業的課題

■ 奇異公司主管集體「溝通不良」

  事件:數名主管涉入與同業聯合定價,法庭攻防時以溝通不良作辯護,最後以離職與鉅額罰款收場

  省思:高層睜隻眼閉隻眼,底下揣摩上意,企業將難防弊端

■ 固力奇對國際乳膠案 (企業營業秘密法重量級判例)

事件:固力奇太空衣研發主管跳槽對手國際乳膠公司,被老東家告上法院,最後獲判無罪,但限制不可使用原公司專利技術

  省思:正當的跳槽與違法洩密往往只在一線之隔,台積電與三星官司現正激烈交鋒,同樣的兩難只會不斷上演

  資料來源:《商業冒險》整理:蔡靚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1468

比爾蓋茲談IQ

2015-07-20  TWM

比爾蓋茲近日接受英國《金融時報》訪談,分享自己年輕時的工作狂模樣,他會在假日上班,會記住每位員工的車牌……;然後自己爆料,年少輕狂的他原本自有一 套「智商階級」理論,所幸,他很快就發現那是一個天大錯誤。看看這位舉世聞名的天才是如何反省自己。(文.蔡曜蓮)My basic theory in my twenties is that IQ was fungible….I basically thought that I should never ask somebody to work for somebody who is not smarter than them. We’ll just have this IQ hierarchy. Well that didn’t work for very long. By age 25, I realised IQ comes in different forms. These guys who understand sales and management, that seems to come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IQ. That was befuddling to me.

我20多歲時有個簡單的理論:智商是可替代的。……我基本上認為聰明人不該為笨蛋工作,我們之間存在智商階級。不過這樣的想法沒有持續太久。25歲時,我發現智商有不同的表現形式,有些深諳行銷和管理的人,工作能力似乎和智商沒有關聯,這曾經一度使我迷惑。

fungible a.) /ˋf?nd?ibl/ 可替代的例句:Words are tools in an information war and facts are fungible.

文字是訊息戰的工具,而事實是可替代的。

hierarchy (n.) /ˋhaɪ??rɑrkɪ/ 階級例句:When talking about hierarchy in India, one must include the concept referred to as "caste".

談到印度的階級制度,不得不提到種性制度。

befuddle (v.) /biˋf?dl/ 使迷惑例句:His conduct does not square with his words. That befuddles everyone.

他的行為和他的話並不一致,這使所有人感到迷惑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4663

它不拚創新,卻連三年摘米其林二星 靠「說菜」迷倒蓋茲的皇帝料理

2015-12-14  TCW

端上一道翡翠豆腐,講解菜色,告訴你這是慈禧的最愛,會說故事、懂取捨,讓它成為最國際化的北京宮廷菜餐廳。

當中國餐飲品牌來台多鎩羽而歸時,一家平均客單價超過 一千七百元的品牌,卻在台灣低調站穩腳步,甚至創造近滿座的成績單。

場景來到台北市信義計畫區內,高檔百貨的三樓餐廳。門上區頡寫著大大的「厲家菜」三個字,由清朝末代皇帝溥儀的弟弟溥杰親筆題字,提醒每位來客,它最大的特色—還原當年清朝皇室吃的宮廷菜。

該品牌去年七月底試營運以來,儘管中午平均客單價超過一千七百元,還能每天接近滿座,晚間平均消費接近三千元,滿席率也約六成,並月近半是商務客。

相對於兩岸今年高價位(中午人均消費千元以上)餐廳營運,普遍因景氣衰退,有些餐廳來客數甚至比去年同期減三成至四成,台北厲家菜優於平均水準,台灣連鎖 加盟促進協會理事長李日東說,今年台灣出口數據不佳、許多中小企業老闡的宴客需求減少,為了打敗不景氣,九月開始已有五星級飯店推出買三送一等方式招客。

不大舉拓點全台只開一家店也Ok

「不一定是山珍海味,但有些一創意,用特別的功夫去料理,」饕客晏京國際開發董事長林晏弘如此評論厲家菜。

如同精品業常用自己的百年歷史,做最好的包裝題材。厲家菜在販賣產品時,同時會說菜(講解菜色),讓自己的產品在商務宴客時,彰顥差異。

厲家第二代接班人厲曉麟是這樣說菜的:「拌飯用的鹿尾醬,歷史記載慈禧太后賜給恭親王一個「大尾巴」,說的就是鹿尾。」他介紹菜色,也說歷史清宮酷愛的野 生鹿種民國初年在中國滅絕,直到九八〇年代,一位英國老太太找上厲束,把清末帶到英國的鹿鍾又芾回中國,現在才又成為厲家菜的招牌菜之一。

他上蔬果時是這樣說:「康熙皇帝很講究,一定要吃嫩的時令菜,水果一定要熟的,剛摘下來的不吃,最多嘗一口。」

「說菜」是厲家菜上菜時的基本動作,告訴你「翡翠豆腐」其實不是豆腐,而是毛豆泥加干貝,還會告訴你,它曾經是慈禧太后的最愛之一 ;厲曉麟的曾祖父厲順慶是清朝同治光緒年間二品內務府大臣,職責之一就是每天審查皇族菜單。一審十餘年,審出了心得,還把兩百多道菜譜記錄下來,就是廈家 菜最早的起源。

然而,北京宮廷栗非常多,卻只有它最國際化,還曾連續三年獲得米其林二星。

只靠說故事,不足以讓它被消費著埋單,為了說得有說服力,它必須做的與說的一致。

有些事,它不能做。

皇帝吃的菜很稀有,做法特別耗時費工,一道乾隆皇帝最愛的甜點「三不沾」(不沾鍋、不沾筷、不沾牙),就有一位廚師專門負責,十五分鐘內用上晃勻、撥、拌、炒等不同手法,翻炒約五百文後,才能得出約莫蛋黃大的餐點。

這讓它的成長出現限制,同樣是宮廷菜,東元集團引進的「餡老滿」以餃子聞名,每人平均三百元就能吃飽,目前在台灣已開出四家店,但厲家菜只能做小眾品牌, 一個城市只開一家店,甚至台灣只開一家店也是情理之中,」厲曉麟說。而厲家菜台北店開幕前,光是市場評估就花了三年多。

不脫離宮廷菜開創新菜,從史書找靈感

甚王它也不能任意創新。宮廷菜最大的特色—歷史,卻也給該品牌帶來兩難。消費者第一次為了聽故事嘗鮮而來,但後續,若是菜色沒有變化,消費者會厭倦。然而,若其因應現代消費者口味而大改,又可能讓宮廷菜的歷史定位走偏。

「我們盡量不去創菜,比方說,我發現一些好的食材,例如龍蝦,以前清朝宮廷裡面沒有,我們就嘗試用宮廷的方法去料理龍蝦,」厲曉麟說,尤其是台灣餐飲業競爭激烈,他特別加快台灣市場的換菜頻宰,每二個月就換一次,其他地區一年則只要換兩次到三次。

他也從其他朝代的皇室菜譜中找靈感,好比道葛仙米,就是厲曉麟從晉朝史書記載中所找到的舊食材。有變化,但無脫宮廷菜的範疇。

到目前為止,無法大規模的創新,是特色,也是包袱,它也必須接受很多客戶只為了嘗鮮。但它的精心維持,卻讓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成為食客,美國前財政部長魯賓(Robert Rubin)用餐後,直接在一美元的紙鈔上簽名,寫上「感謝偉大的厲家族」。

當越來越多小眾品牌崛起,大家都開始練習說自己的故事。但,要把故事說得有魅力,重點除了怎麼說,還有,做出取捨。厲家菜的說菜魅力,正是源自於此。

文·王毓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4686

臉書佐伯格和比爾蓋茲搶先做:把社會問題變商機! 助人是最好的生意

2016-02-29  TCW

這是全球九大商學院最熱門的一堂課:開一間公司做好事。 本刊走訪香港、新加坡、台灣東部,看購併高手、工廠老闆、前直銷總座,如何重新定義好企業。

猜一猜,世界頂尖的MBA,哥倫比亞大學、麻省理工學院的商學院,二○一五年同步擴大什麼課程?

不是購併學,也不是跨國企業經營,而是社會創新。

哥倫比亞大學去年擴張知識中心,企圖做為社會創新研究重鎮;麻省理工學院(MIT)將社會創新課程上網免費開放,第一學期就超過十萬個學生註冊。

不僅如此,哈佛商學院過去十年的相關研究著作成長三倍,修讀學生數成長一倍 ;柏克萊大學則跟麥肯錫合作,帶著學生直接投入社會創新的實務運作。

有多熱?全球頂尖商學院開課三成人才追求工作意義,更勝高薪

跨越歐美亞三大洲,牛津、馬德里IE商學院、新加坡大學、巴黎高等商業研究學院、義大利博科尼商學院等,全球九大商學院都開設社會創新相關課程。哈佛大學商學院教授麥可.波特(Michacl E.Porter)提出主張,企業目標必須包括「共享價值」,尤其是「社會需求」。

企業能不能創造社會價值?這是全球最高商學殿堂都在問的問題。

這股商業新趨勢,以「社會創新」做為核心概念,創業後成為「社會企業」,做為投資標的則成為「影響力投資」,就連大企業,也開始摸索企業社會責任(CSR)的更多可能性。

這股趨勢也吹向台灣。台大EMBA今年五月的二十週年慶,就以企業如何實現社會價值為主軸,從企業該創造的社會價值、實現的策略、到輔導學生創立社會企業等,希望在台灣社會樹立企業新定義。

「過去會覺得這離台灣很遠,但代工廠也陸續受到要求!」台大管理學院副院長暨EMBA執行長謝明慧表示,學生學習社會創新的需求越來越強,因為企業做好事,實現獲利之外的社會責任,已是國際標準。

她說,過去代工廠只要準時交貨、品質領先,就有機會拿到國際訂單,現在可能還需要證明自己對當地環境有益、促進改善勞動條件等。

而大公司,加入社會創新思考後,更可能擺脫獲利機器的單一定位,創造股東利潤之外的價值。《哈佛商業評論》指出,未來CSR將進入二個口袋時代」,從研發、行銷、人才訓練角度投入企業資源,與社會需求結合,將比純粹捐款多出更多好處:一、CSR資源發揮的更有效率。二、將過去忽略的外部成本納入企業思考,減少產品製造、企業運作時對社會造成的負擔。三、提高產品的創新性、抓住基本需求,協助解決貧窮、教育、健康的問題。

社會創新不只是學界新熱點、業界的新競爭指標,也是爭取新世代人才的關鍵。

被譽為網路女王的美國最大創投KPCB合夥人瑪麗·米克(MaryMeeker),在她連續第二十年發布的網路趨勢年度報告中指出,三成千禧世代將「有意義的工作」做為事業成功指標,而「高薪」只占二七%。「為什麼頂尖商界人才都想學社會創業?」英國《金融時報》一篇文章指出,社會創業在過去追求獲利、報酬的商管人才圈中,逐漸走向主流。

有多吸金?相關基金逾300支

每投資100美元,創223美元社會收益

資金也跟著人才走。過去十年間,全球十四家跨國金融機構都開啟「影響力投資」(編按:意指公益與商業相融合的投資,在追求一定的財務回報外,也重視社會和環境影響力的量化回報指標),光是影響力投資基金,就超過了二百支。樂於投資社會企業的,還有政府。美國政府研究報告指出,每投杳二百美元在社會企業創業家,整體社會的收益是二百二十三美元,其中有超過一半的利益,屬於與此企業不相關的納稅人,包括減少付出的社會補助成本、環境改善、社會風險的降低等。相較只進入股東荷包的傳統企業,投資社企對整體社會來說,是筆最賺的生意。

要實現社會創新有各種方式,但最為直接、快速,也最挑戰的就是成立「社會企業」了。

「一句話解釋,(社會企業)是用商業模式解決社會問題,」活水社企開發創辦人陳一強說,以創造社會價值為前提,同時用商業模式創造獲利以確保永續發展。

但要打造創造社會企業並不簡單,必須有公益組織的外放利益,又必須有企業的獲利能力。就像多了一把尺,內部、外部利益都要兼顧。

社企與公益、慈善組織不同。後者仰賴募款能力、經營社群;但社會企業強調自給自足,用產品跟服務,創造穩定獲利。

社企與傳統企業不同。傳統企業追求股東利潤極大化;社企則是將社會價值極大化,並賺取可永續經營的合理利潤。

每個社會問題的背後,都有一個長期的市場趨勢,要將它轉為商機,創業家必須先徹底了解社會議題中的各方需求及資源,找出商業模式媒合各方,創造營運的效率跟獲利。

影響多廣?牽動大企業走向

星巴克、沃爾瑪、Adidas都跟進

「商業模式對了,不只是獲利,還有機會繼續規模化、擴大影響力,」陳一強補充,如果社會創業的創新夠強,甚至能影響產業的走向,對大公司造成影響,不論是星巴克採用公平貿易咖啡、沃爾瑪(Wal-Mart)使用有機棉、Adidas用環保製材等,都是大企業受規模較小的社會企業、社會組織影響的案例。

他強調,社會創業者除了營運以創造社會價值為前提,其餘與經營企業無異,「要做好事,要先做好公司。」

社企的另個特色,是如變形蟲般的角色。因處理的議題與眾人相關,所以企業的核心服務與產品,可能隨著客觀條件而變化,不限於固定的商業模式。

也因為很難,「如果擁有商業背景,有經營的經驗,會比較容易成功。」曾在台大創意創業學程開設相關課程的華陽創投董事長王韋中說。

本刊走訪香港、新加坡、台灣,尋找社企指標案例時,發現能兼顧社會價值與合理利潤的案例,創辦者多半是具商場經驗的老闆與高階經理人,年齡約四、五十歲,既有專業與資源,又有體力與熱情,相對容易達陣。

成功的社會創新四大指標

雖然難度高,但成功後影響力更廣泛。那麼,該如何經營兼顧社會價值與商業利潤的好企業呢?麻省理工學院知名的企業永續發展策略課程,歸納出四大指標:

一、創造公共利益實現永續發展能力。

企業的經營與商業模式必須證明創造足夠的公共利益,若要吸引消費者、投資人支持,這是最基本的一步。

二、有足夠的消費者,支持該企業所創造的永續性。

三、禁得起考驗的產品,以及有效的大眾溝通策略。

四、無法模仿的競爭門檻。解決社會問題的方式必須夠創新,確保其他大型企業無法靠著資本優勢輕易取代。

輔導超過二十六位社會創業家的香港社會創投基金創辦人魏華星認為,關鍵是,人們如何用新的角度,理解、創造、經營企業,不論是比爾.蓋茲說的創新資本主義,還是麥可·波特口中的共享價值,企業能創造的不是只有股東獲利,還能有更多的可能!

撰文者劉致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740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