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鴻海接觸茂迪益通結盟 郭台銘揮軍太陽能產業

2010-02-18  NM





郭台銘小檔案

現 職 鴻海集團董事長

財 富 1,402億元,為台灣首富

生 日 1950年10月8日

學 歷 中國海專畢業

經 歷 1974年以30萬元資本創鴻海,生產電視旋鈕

1981年轉作連接器,奠定鴻海壯大基礎

1988年西進中國設廠

2008年4月曾退居二線,10月又因金融海嘯重出

家 庭 與亡妻林淑如育有1子1女,與現任妻曾馨瑩育有1女

郭台銘二月十日赴苗栗,參加旗下群創光電尾牙。大概受去年併統寶、吃奇美電,使群創躍升全球第三大面板廠影響,郭董心情大好透露:「春節後要加碼投資苗栗縣。」「年後將砸百億元投資太陽能產業。」在太陽能產業投下震撼彈。

太陽能 年後新目標

本刊調查,苗栗縣政府將協助鴻海集團取得卓蘭鎮二十五公頃國有財產地,計畫為40MW(百萬瓦)的薄膜太陽能電池蓋廠。「一座40MW的薄膜太陽能電池廠成本約七十億元,比矽晶圓電池動輒千億元投資少,且技術門檻低。」業者表示。

鴻海進軍綠能產業,早已鴨子划水布局。由於薄膜太陽能電池以玻璃基板為材質,與面板製程類似,因此三年前郭台銘就指派群創董事長段行建,擔任集團先發部隊。段行建曾透露:「每天都在收集太陽能的資料。」還直言,太陽能需要龐大資源,鴻海很有機會。

據美國研究機構Lux Research預估,全球太陽能電池市場規模二○一三年可達到一○○四億美元,比二○○八年的三百三十四億美元成長三倍。

太陽能電池材料分為矽晶圓和非晶矽二大類,矽晶圓電池因轉換效率佳,是市場主流,但有缺料與資本支出的缺點;而非晶矽薄膜電池成本相對低廉,且輕薄、可大面積布建、搭配性高,但有轉換率低的缺點。

除了群創投資薄膜太陽能電池外,本刊調查,鴻海在矽晶圓電池也不會缺席。「鴻海太陽能事業部正式成軍,今年將切入太陽能後段模組廠,初期月產能20MW,現正找上游晶圓供應商談合作,老郭(郭台銘)非常重視太陽能投資,盯得很緊。」知情業者透露。

借茂迪 搭上台積電

據了解,鴻海為了矽晶圓貨源,與茂迪、益通談過,可能挑上茂迪合作,形成供應鏈關係。由於台積電去年入股茂迪二成股權,如此一來,形同鴻海、台積電二大集團聯軍,勢必掀起太陽能產業大洗盤。

「跨入矽晶圓太陽能中上游產業鏈門檻高,要二、三年才能看到成果,鴻海短期內勢必要找策略夥伴;而台積電張忠謀夫人張淑芬與郭台銘母親是遠親,二家私交很好,鴻海、台積電合作不令人意外。」業界人士分析。

對於鴻海與茂迪聯盟,茂迪代理發言人翁煥超說:「鴻海的對手比亞迪都進軍太陽能,鴻海做太陽能不難理解。」並表示:「如果鴻海在台灣做太陽能模組,跟茂迪關係絕對緊密,若找我們當策略夥伴,也不意外。」

益通董事長吳世章則對本刊表示:「很多公司都有找益通談合作,不排除任何合作可能。」

此外,鴻海還與新日光等業者洽談併購可行性。「老郭從門檻低的後段模組切入,先掌握客戶,再往中、上游布局。按照過去鴻海跨入新產業的經驗,在高資本支出與技術門檻高的矽晶圓電池,一定採取併購的擴張方式。」同業分析。

重環保 隨身帶手帕

事實上,鴻海跨入太陽能是遲早的事。郭台銘曾說:「美國有一家很大的公司曾來台灣找我談。他認為,台灣做太陽能,最有競爭力的三家公司,就是台塑集團、台積電和鴻海。」但鴻海並沒有立刻投入,而是「等到市場成熟,我們馬上就會進去。」

去年三月,鴻海跟IBM大陣仗開了記者會,宣布攜手進軍亞太地區的環保節能產業。據調查,鴻海代理IBM的環保節能軟體,其實是因鴻海遍布全球的生產基地每天耗能驚人,郭台銘急著透過節能手法降低成本。

「郭 董曾參觀日本日立科技環保城,對日本人從製造到生活整套的環保節能措施,深深折服,回台後就交辦未來的鴻海製造基地,也要效法。」鴻海主管私下透露,郭台 銘身體力行,不僅贊助媒體人陳文茜拍攝地球暖化《±2℃紀錄片》,他隨身帶手帕,看到大家濫用面紙,還會念「不環保,要像我帶手帕。」

勤固單 地球飛二圈

此外,去年太陽能產業低潮,郭台銘趁機走訪茂迪、新日光等太陽能廠。一家曾被郭台銘拜訪的太陽能廠主管說:「台積電負責綠能事業的蔡力行前腳才走,沒二天就看到郭董出現。」

屬虎的郭台銘,在虎年展現旺盛氣勢。 尤其歷經金融海嘯,原訂二年前退休的郭台銘驚覺,鴻海帝國沒他掌舵,恐怕無法安然度過。「面對全球經濟的結構性轉變、政府需要科技轉型,我決定經驗傳承,繼續領航掌舵鴻海十年。」郭台銘上週說。

過去五年,鴻海以高度垂直整合的優勢,席捲整個桌上型電腦代工產業,幾乎沒有人是他的對手。隨著NB價格大幅下滑,消費者對於NB的需求又在小筆電的刺激下,大幅成長。「鴻海獲利的根本,因市場的轉變而萎縮,郭董自然不會坐以待斃。」外資圈人士分析。

曾經承諾好友廣達董事長林百里不會進軍NB代工的郭台銘,去年大張旗鼓進軍NB產業,不但挖角廣達研發團隊,更在內湖成立NB事業部,全力爭取訂單。

去年一整年,郭董搭著私人飛機,飛越各大洲,密集拜訪客戶,全力穩固訂單,「最近地球已經跑二圈,近三個月裡,我沒在同一個地方待超過五天。」郭台銘說。

抗防鴻 向大廠告狀

為了抵禦郭台銘,各大NB廠也私下串連,各自培養零組件夥伴。以連接器來說,廣達投資實盈,仁寶則入股麗洋,而緯創與信邦結盟,擺明就是要降低對鴻海的零組件採購。

不 過,NB廠的攜手防鴻,並未阻擋郭台銘搶進NB代工的決心。今年初,鴻海狀告連接器小廠優群侵權,還放話只要侵權,都將依法處理,殺雞儆猴目的不言可喻。 「有些零件廠被廣達、仁寶要求不供貨給鴻海,老郭就跑去跟惠普、戴爾等客戶告狀,最後還是要乖乖供貨給鴻海。」零件商說。

雖然,仁寶總經理陳瑞聰曾說:「鴻海恐怕還要再等二年,才會是NB代工元年。」但據本刊調查,除了承接蘋果、新力代工訂單外,包括惠普、戴爾及宏碁,今年都有上百萬台的NB訂單交給郭台銘,預估鴻海今年NB出貨量將上看一千萬台,與英業達、和碩在伯仲間。

「郭台銘一點也不急,只要產品成熟,一切變成規格化、大量生產,放眼天下,沒人是對手。」資深分析師說。

此外,郭台銘在面板布局更是打了漂亮一戰。去年底郭台銘與許文龍連袂召開記者會,讓鴻海旗下的群創與奇美電合併,誕生新奇美電,再度震撼全球電子業,也讓國內面板龍頭友達董事長李焜耀面臨重大挑戰。

吃奇美 許文龍大讚

郭台銘要吃下奇美電,簡單的說,就是為了進軍液晶電視(LCD TV)。三年前,郭台銘接受本刊專訪時就曾再三強調:「我一定會進軍LCD TV,而且一定會贏。」

當 年,郭台銘投資群創,大家都不看好,外資更一面倒地唱衰。為了不讓投資群創傷到鴻海本業,郭台銘選擇用私人名義投資。沒想到,郭台銘藉著掌握客戶,從後端 的LCD組裝做起,慢慢讓群創長大,短短五年內,群創已是全球第二大液晶監視器生產商,今年更有機會擠下冠捷拿下第一。

業內人士說:「群創模式會成功,是因他們一開始就挑最大、最具潛力,生產設備、技術也最成熟的產品與市場全力進攻。」連許文龍都稱讚:「群創比友達會賺錢。」

贈金猴 勉勵段行建

新奇美電加入鴻海,讓原本就掌握面板出海口的郭台銘如虎添翼,不但營收規模一舉超越友達,更有機會與李焜耀爭奪新力、三星等液晶電視大廠訂單。

郭台銘打造一尊重達三十兩的九九純金「金靈猴」,在群創尾牙上送給段行建,並說了一段故事。他說:「群創成立時,就以靈猴自居…有隻猴子遇到老虎,老虎說他要向百獸拜年,猴子自告奮勇當嚮導,爬到樹上替老虎觀察前方狀況,還幫老虎找食物。」

「當 老虎愈走愈快,發現猴子走太慢,便問猴子該怎麼讓牠跟上?猴子回答,讓牠騎在老虎身上,老虎立刻答應。因此,當百獸向萬獸之王老虎鞠躬拜年時,也向猴子拜 年。猴子靠著智慧說服老虎,讓老虎願意背著牠跟百獸拜年,不但不用走路,還不會被其他野獸受欺負。」在場的群創人聽出郭董弦外之音,他對群創能在友達、樂 金等面板大廠間突圍,引以為傲。

二月七日,郭台銘化身大善人,出席永齡基金會的慈善嘉年華,他說這是金融風暴以來「最快樂的一天」,還感性地表示:「花錢買到的快樂是很微小的,行善非金錢所能衡量。」

郭台銘再披戰袍十年,繼續在NB、LCD TV 跟太陽能攻城掠地,未來十年,「郭台銘」三個字仍將影響全球科技業。

小辭典矽晶圓

太 陽能電池的材料種類不少,目前以矽晶圓為主流原料。上游材料廠先將二氧化矽純化、拉成矽晶柱後,再像切火腿般將晶柱片成0.4~0.5厘米的矽晶圓,在晶 圓上進行刻蝕拋光、清洗、銀漿印刷製出正、負極輸出電路等加工後,就成太陽能電池。接著把矽晶圓電池加工串聯,大片的太陽能發電板就成形。

太陽能產業鏈

鴻海事業版圖

資料來源:公開資訊觀測站、香港證交所

註:鴻海集團總市值是將台灣上市公司市值加總,不含興櫃公司沛鑫、香港上市公司富士康。 郭董最新置產動向

2009 50大富豪排行

資料來源:公開資訊觀測站、台灣經濟新報

註一:財富=個人和配偶、未成年子女等第三人持有的上市、櫃股票總數(不含信託股數)X二○○九年十二月三十一日收盤價

註二:夫婦均出任董、監事者一同列名,否則僅列出任董事者的姓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312

拚太陽能產業整合 茂迪賭很大

2010-7-12 商周





七個月內,太陽能產業龍頭茂迪, 一連找到台積電、法國Total石油公司兩個富爸爸,投資茂迪與子公司AE Polysilicon Cooperation,茂迪一口氣手握七十五億元以上資金,等於兩個茂迪股本。

但是,茂迪董事長左元淮大舉募資的腳步還沒停止,目標是 至少籌到一百二十八億元,茂迪打的是什麼算盤?答案,是太陽能的垂直整合。

過去六年,茂迪從製造太陽能電池一路同時向上、向下發展,從最 上游的矽原料生產,到把矽原料製成晶棒、到太陽能電池和發電模組……統統一手包辦,是國內太陽能產業垂直整合最積極的公司。

但這還不夠, 左元淮說,他的下一個目標,是把AE的產能,從現有一百三十MW(一億三千萬瓦)擴張為一GW(指十億瓦),「要達成這個目標,還需要四億美元(約合新台 幣一百二十八億元)。」

垂直整合,聽起來合理的策略,對茂迪來看,卻是場難度不小的賭注。目前茂迪的資本額為三十七億元,光是設立AE一 個原料廠的投資,就已投資高達七千二百萬美元(約合新台幣二十三億元),單這項投資就占茂迪股本的六成。

法人對於茂迪的長期投資計畫,大 多給出「中立」評等,認為茂迪股價已反映現況。

相較化工廠,未必佔便宜

左元淮認為,「未來太陽能產業一定是成本競爭」, 為此,他才一改水平擴張策略,力行垂直整合。

「以前市場很好,連豬也會飛。」左元淮說,過去光握有原料合約,就能獲利,但大廠加入後,誰 能控管成本,才能保證未來不被淘汰。AE明年初量產完成後,預估可使茂迪取得原料的成本下降一成。

茂迪押在垂直整合上的賭注,其實是企業 策略的經典案例。台大副校長湯明哲認為,茂迪的垂直整合,讓茂迪必須跨入原本化工廠擅長的化工原料製造,就像為了喝牛奶,不但養牛,還種起牧草,和專業的 化工廠相比,不見得成本能佔到便宜,過去就有IC設計公司為了省成本,自己經營晶圓廠,最後也是失敗告終。

茂迪的垂直整合策略能否奏效, 就等茂迪子公司AE正式量產,能否反映在茂迪的成本競爭力上,才會揭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740

茂迪董事長談新日光、旺能合併後產業整併效益 左元淮:台灣太陽能廠全會被併掉!

2012-12-03  TWM  
 

 

新日光併下旺能,給台灣太陽能吶喊了很久的產業整併一線曙光。但是,這道曙光會不會來得太晚?為什麼台灣太陽能大老左元淮,對台灣太陽能產業如此悲觀?甚至預測,台廠會在兩岸的產業整併浪潮中滅頂?!

撰文‧楊卓翰、林宏文

十一月二十一日,台灣太陽能電池龍頭公司茂迪董事長左元淮剛從美國回到台灣。已經連下了好幾天陰雨,連一點陽光都沒有,而腳才踏下飛機,迎接左元淮回國的,也不是什麼好消息。茂迪的競爭對手新日光剛宣布,將以二階段買下台達集團的太陽能公司旺能,以年產量一.九GW(千兆瓦)擠下茂迪的一.五GW,成為台灣電池產能第一大的太陽能公司。

這樁震驚業界的購併案,可說是台灣太陽能產業等待許久的整併第一步。而市場又驚又喜的同時,大家也很好奇,茂迪,台灣太陽能產業的資優生,不久前才被大股東台積電宣布轉為投資性持股,有失去「富爸爸」的可能性;如今又丟掉了龍頭寶座,內憂外患的左元淮該怎麼走?

不拚產能,講的是獲利模式

整併無可避免

「老實講,(新日光和旺能合併)對茂迪有什麼影響,就是比較丟臉。以前台灣第一大產能都是我們在講,現在讓他們給超越了。」左元淮在接受《今周刊》專訪時笑著說。

茂迪從一九九九年跨入太陽能,成為台灣第一家電池公司,一向都以產能領先而自豪。「但是,市場已經變了,」左元淮收起笑容:「這波太陽能的不景氣是史上最嚴重的一次,現在已經不是拚產能、講規模經濟的時候了,重點是找到真正賺錢的獲利模式。」「無論如何,整併都是無可避免的。最後,台灣和中國,只會剩下兩三家太陽能公司。」他說的沒錯,新日光財務長許嘉成更認為,未來一到二年內,這件事就會發生。隨著兩岸太陽能公司的互動越來越頻繁,「我知道現在有好幾家公司在談,」左元淮說。「以我的觀點,未來大概也只有中國的廠商可以存活,台灣??,應該都被併掉了。」然後,這位太陽能大老竟用一種迎接結局的態度說出下面的話:「我們當然希望成為一個長久存在的公司,用茂迪這個名字??,我們從一九八一年成立到現在,股東也以身為台灣公司而驕傲,但是??」左元淮把話懸在半空中,然後苦笑了幾聲。窗外的陰雨持續著,而映入左元淮眼中的,是窗外的烏雲,還是台灣太陽能產業的未來?

產能過剩、產品沒有差異

台廠併台廠沒意義

「台灣太陽能有一個問題:大家都是做電池,大家都虧錢。合併後,產能愈大就賠愈多錢,那就沒什麼意義。」左元淮點出台灣產業的弊病。

綜觀台灣太陽能產業,會發現絕大多數的公司都聚集在「微笑曲線」的最中間,也就是獲利最少的電池、模組中游,而上游的材料、下游的系統等獲利較高的區塊,公司卻很少。而更糟的是,現在全球太陽能電池產能正嚴重過剩,產能足足比需求多了一倍。

「如果台廠合併可以增加獲利潛力,是好事,但是現在還沒有真的發生。」因為,相較於全球產量,台灣的產能還是過於集中在電池,而且也達不到規模經濟。「拿台積電來說,全球晶圓代工有五成以上的產能都在它這裡,而技術又超越競爭對手,所以它有規模經濟,可以呼風喚雨。」左元淮接著說:「但是太陽能是台灣『四大慘業』裡面最弱、產能唯一輸給大陸的。」新日光董事長林坤禧雖然認為,合併後的新公司在生產、研發成本都能夠降低,但不論是茂迪還是合併後的新日光,在全球產量都只占不到三%。「所以要達到有影響力、有議價能力的規模經濟,很困難。」左元淮說。反觀中國很多廠商,例如保利協鑫的矽晶圓產能就有八GW。「這才叫作呼風喚雨!跟它們比,我們還差得遠。」左元淮感嘆。

台灣比不過中國的規模經濟,在品質上也沒有特別突出。「我們的轉換效率、在品質上是比人家好一點,但沒有好到有差異化出現。」一名太陽能業者就指出:「現在電池價錢跌到這個地步,中國比你少一個pitch(○.二%轉換效率),你的是一八%,別人是一七.八%,對客戶根本沒差,還是用價錢來跟你殺價。」所以,在一片紅海裡,台灣與大陸就是比誰氣比較長。「大家都把產能利用率充飽,但卻是賣一片、賠一片,拚命殺價,誰也不願意先倒下。」左元淮說。而同時在歐洲與美國,已經掀起了史上最大規模的產業整併。

大者恆大,這場整併賽局

台灣已經落後

根據美國投資銀行統計,二○一一年歐洲和美國的太陽能整併案總計超過一二○件,發生在亞洲這個太陽能主要產地的,僅有二十四件。

但現在連中國政府也開始進行產業整理。今年九月,中國國家發改委員會提出了「六大六小」的太陽能支持方案,提供政府擔保的貸款給六家大型、六家小型太陽能公司,以建置發電站,其餘的公司則會受到嚴格的貸款限制。

市場預估擔保總額將超過一兆元人民幣,而且,這也會讓中國現有的五百家太陽能電池及模組廠,數量縮減超過一半。

當國際整併潮已經如火如荼延燒,台灣現在才開始做產業整合,恐怕已經太遲了。「而且未來的整併,不會是台廠對台廠,而是中國併台灣。」左元淮點明一項殘酷的事實:「他們的『六大』(規模)都比我們大,『六小』和我們差不多。無論我們再怎麼整合,都沒有那個規模可以去併中國。」左元淮指出,目前兩岸廠商還沒有這麼急著定案,一來是因為歐盟的反傾銷還沒有確定,大家還在觀望。「美國當初雙反案(反傾銷、反補貼)只有禁止中國的電池進口,沒有禁模組。所以中國就把電池給台灣做,自己出模組。」現在歐盟的調查還沒出爐,但如果歐盟禁止中國的電池銷售,「那麼他們就很可能來購併我們的電池廠。」左元淮說。

「第二,就是現在大家都沒有太多現金在手上。所以如果談合併,只剩下換股一途。」但是,現在許多在美國的上市公司,包括賽維、尚德等大廠,都因為股價低於一美元,可能面臨下市的命運。「所以現在台廠的意願還不高。等到中國自己的太陽能產業整理完畢,這波兩岸的整併潮就會來襲。」資策會太陽光電產業顧問兼組長高鴻翔則沒有這麼悲觀。「假如歐盟雙反成立,大陸這些電池產能反而變成『無用產能』,比起移去其他國家設廠,更合理的作法是把設備賣給台灣,讓我們來生產,透過他們來賣模組。兩岸合作,不一定是誰買下誰。」他指出。

「太陽能廠都從二○一一年第二季開始虧到現在,大家一定要找到一個獲利模式。」事實上,和中國公司策略整合,的確是台灣太陽能產業的一條活路。「比起水平整合,垂直整併的效益自然比較高,讓電池可以和下游的模組、系統整合。」左元淮說。「進入下游,自然就是與中國,而不是與台灣公司合併。因為他們的模組和系統,都比我們強太多。」左元淮口中的獲利模式,就在這裡。

台廠生路,掌握系統商機

借中國走出活路

國內一名系統業者指出,系統從電廠設計到相關設備,都要全盤考量,雖然需求的資金較高,但是「不像賣一片賠一片的電池,系統毛利率至少有二○%至三○%。」「台灣未來也都要往系統方向走。但是在國外爭取系統標案,對規模小的台灣公司很不容易。」左元淮說,「系統比較像建築業,你要與當地的設備商、土地商接洽。」換言之,跨入下游勢必無法再單打獨鬥。

新日光這次選擇與台達集團結盟,就是著眼於台達電的財務支持及在太陽能系統業的投入,能夠藉此將電池銷售出去。「但是台灣系統廠商仍在少數,真正在國外做到幾百個MW(百萬瓦),或是上GW的,台灣還是很難。」左元淮坦承,台灣這次要打出世界,還是得靠中國。

中國保利協鑫首席運營官鄒西原就指出,明後年,將是全球太陽能的大決戰,「台廠自己來做下游,已經太遲了!中國廠商每年砸二、三千萬美元在做終端品牌,怎麼打得過?對台廠來說,最重要的是找到一個好的合作夥伴。」而掌握出海口的中國廠商,成為台灣唯一的選擇。

前陣子中國LED龍頭三安入股台廠璨圓,引起諸多爭議,但左元淮面對中資的態度仍然歡迎。如果中資要來購併茂迪,左元淮留下一句耐人尋味的回答:「Never Say Never!(永遠不說不會發生)絕對不要把門關上!」看來,太陽能產業的整併動作,未來若出現兩岸整合的案例,應該也不會太意外。

左元淮

出生:1948年

現職:茂迪董事長

經歷:美國太空總署、美國新能源研究室研究員、茂迪光電事業部總經理學歷:輔大物理系、美國紐約西華大學(Yeshiva University)物理學博士產能超出需求一倍!

全球太陽能

供給與需求之間的落差

總供給60GW(千兆瓦)

中國38

台灣8

日本4

韓國2

其他8

總需求30GW(千兆瓦)

歐洲18.6

北美3.6

日本1.5

中國3

其他3.3

資料來源:NPD Solarbuzz

中國的天下

全球前五大電池供應商,中國就占了四位,台廠只能在後頭苦追 單位:GW(千兆瓦)

公司 地區 產能

First Solar 美國 3.5

晶奧 中國 2.5

尚德 中國 2.5

英利 中國 2.1

天合光能 中國 2.1

新日光 台灣 1.9

茂迪 台灣 1.5

昱晶 台灣 1.0

Canadian Solar 加拿大 1.0 SunPower 美國 1.0 註:*新日光為合併後產能資料來源:NPD Solarbuzz 201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072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