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i黑馬:舒客牙膏為何一年能賣10億?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33715.html

i黑馬 導讀:名不見經傳的舒客牙膏,2012年居然有10億元的營收,成為僅次於高露潔、佳潔士、中華和黑人、云南白藥的牙膏品牌,把兩面針、黑妹等品牌甩在身後,它怎麼做到的?

2000年以後,中國牙膏市場的絕大部分份額被外資品牌佔據,高露潔、佳潔士、中華和黑人「四大金剛」佔據了60%以上的市場份額,後來云南白藥強勢崛起,牙膏市場逐步形成4+1的格局,多年維持不變。

據快速消品網報導:廣州薇美姿個人護理用品有限公司旗下的舒客品牌,定位於「專業口腔護理」,採用終端人海戰術,在KA渠道終端人員多達1.8萬人,僅次於藍月亮的2萬人。舒客先是在KA渠道狠狠咬了一口,之後又於2011年高調宣佈進軍專營店渠道,經過一年的試點,準備全面鋪開。微美姿副總經理曹瑞安透露,舒客今年的回款有望過10億元。

「我們通過一些促銷方案和獎勵方案,把店老闆和店員的積極性調動起來了,不管消費者是買了護膚品還是彩妝,都可以順帶著再推銷舒客。因為舒客與任何品牌都不衝突,我每天都可以銷售。」據曹瑞安。

「現在我們把專營店渠道當作一個戰略性渠道。」曹瑞安表示,經過一年的摸索,舒客對專營店渠道有了全新的認識,在團隊組建方面也已經基本完成,已經有大約150多位專門針對專營店渠道的市場和培訓人員。對專營店渠道網點的建設即將全面鋪開,最終選取5000家左右合適的門店完成渠道佈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4688

飛躍鞋:老國貨也能賣出新思路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54460.html

還記得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飛躍鞋麼?

飛躍鞋誕生於1959年,它的前身是上海膠鞋一廠。而上海膠鞋一廠的前身,則是崔福莊開辦的大孚橡皮工廠,至今上海本地人仍習慣性地稱飛躍鞋為大孚橡膠廠所生產。

飛躍創辦的第一年就生產了161.6萬雙鞋,那時它們被稱做「民用解放鞋」,在八十年代初,飛躍鞋更是風靡一時。

但是自從飛躍鞋及FEIYUE品牌創立以來,其間經歷了好幾次商標所有權及商品生產經營者的變更。不同的生產商,不同的定價及銷售模式,不同的流通渠道,如今的老國貨亟需一個更統一的形象來面對電商消費者。

同時流行的多款「FEIYUE」

1993年之前,飛躍鞋的生產和管理權一直都歸屬於大孚橡膠廠。而在那之後,大孚橡膠廠將FEIYUE鞋的商標使用權授權給上海大博文鞋業有限公司,因此一直到2007年,市面上所能看到的飛躍球鞋都由大博文鞋業有限公司生產。

這是FEIYUE品牌的第一次使用權變更。但嚴格來說,大博文鞋業有限公司僅具有FEIYUE鞋的商標使用權,而FEIYUE商標的專有權仍然歸大孚橡膠廠所有。

而在2007年之前,市售的飛躍鞋只有兩種經典款式,一白一黑。直到酷愛復古中國文化的法國人尼古拉斯找到大博文鞋業有限公司,大博文將FEIYUE的商標口頭授權給了法國人。法國人由此註冊了FEIYUE的國際商標,但糾紛也由此產生。

儘管大博文鞋業有限公司和大孚橡膠廠都隸屬於當時的雙錢集團,但實際上大博文的口頭授權並不合法。雙錢集團則單方面宣佈了對FEIYUE商標使用權的回收,隨後將其授權給上海生龍鞋業有限公司。

但是由於FEIYUE的國際商標已被註冊,並且無法在短時間內解決商標爭議,這就造成了兩個FEIYUE品牌之間曖昧不清的關係:一個佔據中國市場,一個則在海外市場發展。

而國內飛躍鞋的市場也較為複雜。照理來說,雙錢集團已經停止了大博文對飛躍商標的使用權,但由於大博文本身也隸屬於雙錢集團,為了保證原有工廠一兩百號工人的飯碗,大博文仍可以生產一部分老款飛躍鞋。而生龍新工廠在生產高峰期也會分一部分工作量給大博文鞋業。

就這樣前有大博文,後有生龍,市面上的飛躍經典款就有了兩個工廠版本:一種是印有大博文鞋業logo的老款,內鞋底印著大孚橡膠廠的名字;而新款生龍鞋面上大博文公司的名字已經消失,內鞋底卻仍然留有大孚橡膠廠的字樣。

但生龍鞋業作為一家典型的貿易型公司,僅僅負責運營和管理飛躍的商標,而與其合作的四五家工廠中也只有一家負責生產經典款的飛躍鞋,另外幾家則負責新款式的製作生產。

相比之下,老款飛躍鞋的鞋面更寬更扁,新款則更修長。但它們共同的特點仍是沒有男鞋女鞋之分,只看尺碼大小。如今兩款飛躍鞋仍舊在生產,但新款式的鞋子已經完全看不出半點與生龍鞋業的關聯,而大量老款鞋仍主要由大博文鞋業生產。

而在國際市場上,法國人尼古拉斯註冊FEIYUE商標讓飛躍鞋在海外也出了名,它同時還帶來了另一個好處,即在國內掀起了國貨品牌的第二春。

2006年~2011年是飛躍鞋第二次走紅的時期,然而在2011年之後,面對眾多強勢品牌的衝擊,飛躍的銷量不可避免地再次走了下坡路。此前海外飛躍鞋的定價一直在35~150歐元之間且從不打折,如今也時常以5~7折的價格出售。

一雙飛躍鞋複雜的產與銷

作為國貨飛躍鞋,和其他國貨一樣,都會遇到贋品、假貨太多的困擾。早些年的時候,一雙飛躍鞋僅要價15元。即便是在2006年左右,由於市場上假貨太多,飛躍鞋的價格也多在12~26元之間。而真正的飛躍鞋經典款的價格,老款單價35元,新款單價50元。

八十年代時,擁有一雙飛躍鞋是有錢的象徵,而傳說中穿兩年都不會破損的傳統飛躍鞋,要先後經過上底、壓制、繃線、刷漿和機器縫合等多道製作工序。如今飛躍新老款的生產量基本是10:1,假設每年生產一千萬雙新款飛躍鞋,那麼老款的生產數量則在一百萬雙左右,產量並不高。

同樣受限的還有工藝層面。簡單來說,老款飛躍鞋的工藝關鍵在於橡膠底。橡膠底在高溫發泡時,如果密度高一點,底就會硬一些,密度低一點,就更柔軟。早年的飛躍鞋鞋底由兩部分組成,下面密上面松,所以款式都由上底決定,但是上底又不能太鬆,於是款式受限。

新飛躍的工藝做法則有所變化。雖然鞋面的材質是一樣的,但現在是一個大底加一個中底,而柔軟度由中底來調節。中底可以改材質的厚薄度、鬆緊度,所以很容易開發出新款式。

另一個不同的工藝在於,老款最後一道工序是把鞋的材料全部放進高溫爐裡進行拼合,因為是機器縫合,所以布料與橡膠的縫面處多餘的膠質去除得並不乾淨。而新款的最後一道工序是人為控制的,布料與橡膠的縫面上細節處理得更好、更精緻。

當然工藝不同,成本自然也不同。以經典款的成本為例,老款成本20元左右,新款成本25元左右。因此飛躍鞋的市場價都是可以很容易計算的。一般飛躍鞋的出廠價是成本價加5元左右,市場價則是成本價加10元左右。

除了經典款之外,飛躍鞋的銷售代理商都習慣稱其他的款式為改良版。改良版的價格區間跨度也不大,大部分是在70~98元和128元這兩檔。

生龍鞋業接手飛躍後,到現在陸陸續續已經研發了100款左右的改良版,海外飛躍則已經接近200款鞋型。現如今和生龍鞋業合作的工廠,製作傳統款的兩家工廠在上海,改良款的兩三家工廠集中在山東青島一帶。

而按照款式來說,國內飛躍和海外飛躍設計款式中的40%都是一樣的,原型都脫離不了飛躍鞋本來的外觀特質。

田波是飛躍鞋上海地區總代理,他從過去幾年飛躍鞋的銷售經驗中發現,飛躍鞋不暢銷的也就幾款,具體算來,有50多款是長年暢銷的。

「但是款式太多,備貨就成了一件比較重要的事。傳統款鞋型,無論何時何地碼數都是比較齊的,對於生產廠家來說,傳統款造價低,積壓在倉庫裡也不會有大的損失。而其他款式相應成本稍高,在備貨方面就會比較看重具體的銷售情況。」田波說。

像回力、海鷗相機、永久等等,這些都是上個世紀三、四十年代創辦的品牌。但是多數國貨品牌如今仍舊在延續以前的銷售模式——經銷制,在各個地域由經銷代理商進行產品終端的售賣。飛躍鞋也不例外。

飛躍鞋在全國的銷售也是靠代理商來完成,以大區代理的形式呈現。北京、天津、河北一帶為一個大區,廣州、深圳為一個區,江浙滬為一個區。總的算起來,飛躍鞋在全國的代理商有20多個。

國貨電商化的銷售困境

在飛躍鞋的傳統市場格局中,由於廠商比較注重江浙滬這塊區域市場,所以田波還負責收集消費者的反饋,用來給改良版款型的設計提供參考。

可是儘管江浙滬是飛躍鞋的重鎮,但在銷量上,京津唐地區仍排第一,江浙滬只能位居第三。而這多少和他們的銷售方式不同有關。京津唐地區走的是批發路線,多數是在批發城有個大檔口,只要批量夠大,他們便會賣。江浙滬走的則是零售的路子。

田波所在的江浙滬區域,總共有20多家店,其中有11家店舖在上海,其餘分佈在南京、餘姚等地,上海地區的銷量較為穩定。

田波每天都會接到很多要求加盟的分銷商電話,但他發展分銷商很謹慎,因為多數純粹賣貨的商家,只是看中了飛躍鞋的低成本,他們不會為這個品牌單純做一個店舖,或者說主賣飛躍。他們多數是隨便在賣鞋子。

「雖然這種零售經銷的方式,銷量沒有京津唐那個區高,但長遠來看,零售的利潤反而更高。」田波說。

在上海店舖上門消費的人群中,有部分是香港、台灣的遊客,他們的數量並不是特別大,但是每次購買的鞋子會很多。田波覺得,正因為是零售,所以消費者對飛躍這個鞋子的選擇和他們對客人的選擇其實是相互的。會喜歡飛躍鞋,並且上門購買的,除了一部分港台的,從年齡上看,都是年輕人。而年紀大的,不追求時尚或者沒有懷舊情結的人,進店也多數隻是逛一圈便走。

之前說到飛躍鞋的備貨計劃。以開發新款式來說,生龍鞋業每次研發出新的鞋型,會詢問全國的分銷商有關銷售量的情況,他們會根據分銷商的銷售情況總計,再加上20%的流動余量,制定出飛躍鞋的生產計劃。

舉個例子,假設某分銷商預計一年可銷售某個款式1萬雙,那麼工廠就會生產1萬雙加20%的量,即12000雙。這其中1萬雙是用來提供給分銷商的,2000雙則用來調節庫存。

鞋子和其他產品不同,飛躍鞋屬於三季鞋,冬天不適宜穿。所以它的銷售淡季很明確,就是冬季。

田波說:「平常的備貨是冬季備貨的三到五倍。如今到了10月,臨近冬天了,平常備貨5000雙的鞋子可能就只會進1500雙左右。」而在款式方面,因為季節不同,消費者所屬地域不同,也會根據相應銷售情況進行增減。

以江浙滬為例,飛躍鞋60%的銷售靠零售,20%則是團體採購,比如武術學校、訓練學校的團體採購。還有20%則是類似各種特定主題的活動定製,比如運動會,可能就會有主辦方來定製帶有特定標誌的鞋子。

而在60%的零售當中,電子商務所佔的比例並不高。

飛躍鞋本身走的是經銷制,有兩家網絡分銷商,都在天貓開店,一家在上海,一家在天津。儘管是唯一授權的網絡商家,但他們開的並不是飛躍的旗艦店。

這就要說到,飛躍鞋和其他一些國貨一樣在電子商務業務中存在的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SKU數不足。

飛躍鞋的國內款總共有60~100款款型,只有傳統款是無論何時何地碼數都齊,倉庫存量足夠的。其他任何時刻都可能有庫存的不過50餘款。這就造成這樣的SKU不足以支持做一個只賣飛躍鞋的網絡旗艦店。

所以飛躍鞋的兩家天貓經銷商開的店舖不僅賣飛躍,還賣回力鞋,而天貓店舖中銷售的飛躍鞋也是40多元價位的較多。田波所開的集市店,70%的客戶是不詢問直接下單,他也暫時把它只當成一個網絡銷售的窗口。

鞋子本身不值錢,附加值才值錢

田波開的是一家淘寶集市店,叫做CM國貨,他的淘寶集市店主要賣飛躍,順帶還會銷售舒龍和回力等品牌的鞋子。為了區別於天貓店的產品,他的店舖所賣的鞋子均不打折,主賣定製款。

田波算過一筆賬,江浙滬這帶,銷售情況比較好的,也就是上海的這11家門店。佔據他平常銷售20%的活動採購項目,鞋子本身會以7折價格出售,而定製費多半在60元以上。

這就是田波說的,其實鞋子本身不值錢,值錢的是附加值,品牌也是其中之一。

如果區分開線上線下的銷售,田波在線下的推廣多數和公關公司相關,也就是專業的做活動策劃的公司。這類公司所做的就是在策劃整個主題活動時,包括場地、時裝、鞋等內容策劃中出現飛躍鞋的品牌。

相反,在線上的推廣就顯得既複雜又單調。複雜的是要利用各個平台,包括豆瓣、微博、博客、街旁等SNS聚集地。單調的是,他改採取的都是主題類型的小活動,比如到門店給店內的小貓拍照。

「大約是國貨熱之後,許多年輕人發現穿著國貨會顯得稍微與眾不同,尤其是很多樂隊或者民間小團體對飛躍鞋特別鍾愛。」田波說在淘寶集市店上賣得最好的,除了飛躍鞋的經典款之外,定製款也十分走俏。

每天大約3~5單的生意,多數是不詢價直接下單的情況,所以田波管理起來非常容易,只要把後台的訂單交給倉庫的人,打包發貨出去就算完成。所以如今3個鑽的店舖,他自己做也不嫌累,他說等4個鑽了,會請個專人前來管理,因為集市店的潛力很大。

飛躍鞋本身的價位是在35~128元,而田波集市店裡的定製款價格在60元左右,手繪定製費則在60~440元之間浮動。這個浮動價格是根據客人所選圖案的複雜程度來定的。假設客人選了一個180元手繪費的圖案,那麼加上鞋子本身的60元,這雙鞋子售價即為240元。

而在對整個店舖的銷售統計中可以知道,集市店的客單價最低為100元,手繪款則在120~260元之間浮動,200元左右的比較多。田波解釋說,因為在他店舖中購買的人很少會只買一雙,於是客單價這塊會稍顯高一些。

田波有一個10人左右的手繪團隊,負責承接客人的定製需求。他們使用的顏料,一種是丙烯,一種是紡織纖維染料。丙烯更硬一些,看上去會有立體感,適合簡單的標誌和字體,而紡織纖維染料則適合比較複雜的畫。

現在田波店舖的手繪樣板已經超過1000個款型,他所配備的相冊有700多個圖案供顧客挑選。網上出售時,他會提前告訴消費者,手繪款需要7~10天的時間才能到貨,這7~10天就是給手繪作者的時間。

這種每次都要手繪作者親自繪製圖案的定製過程,成本較高。田波曾經考慮過,使用印刷進行大批量同個圖案的生產,但鞋子並不是一個平面,很難進行印刷。如果先在布料上畫完,再進行裁切生產的話,這就得和工廠有牽連,而工廠必須要大批量訂單才會生產,動輒幾千雙,並不適合定製款的銷售思路。

田波介紹,每雙手繪鞋,付給手繪作者的費用在100~120元。飛躍的定製鞋價錢很透明。

幸好定製款在網上賣得非常不錯,所以田波覺得,網絡走中高端定製路線才是飛躍完成品牌附加值的最好辦法。而他的店舖走中高端路線,並且發順豐,也是為了同天貓分銷商區分開來。以江浙滬來看,每年銷售額大約在500萬元,僅上海就有400萬元。

這是田波目前能想到的「國貨新賣」僅有的商業路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8095

一個拍照App 讓路人甲也能賣照片

2013-12-02  TCW
 
 

 

同樣的方程式,一位掉了相機的攝影師,EyeEm創辦人邁斯納(Florian Meissner)就是靠著對產業的了解,加上運用新科技,不到三年,就成為世上第一個切入五十億美元(約合新台幣一千五百億元)圖庫交易市場的App,同時打入一百二十億美元的商業攝影市場。

過去,攝影師必須投靠新聞媒體、出版社,或者仰賴藝廊、圖庫等販賣自己作品才能維持生計,但一道又一道的環節抽成,讓一張照片的取得成本墊高,攝影師的獲利卻可能更低。

「有沒有可能出現一個自由交易照片的平台,讓任何人都能靠攝影賺錢?」當時遠赴紐約闖天下,苦無機會還掉了相機,絕望的邁斯納這麼問自己。

但要建立一個平台,從蒐集、建檔到販賣照片都是門檻,也因如此,圖庫公司如Getty Images等,市值甚至超過三十億美元,新創團隊如何挑戰?

當智慧型手機拍照鏡頭不斷進步,甚至超越一般數位相機品質時,他看到機會。

當時的邁斯納帶著智慧型手機每天拍照,漸漸發現自己並不孤單,不只是攝影師,有太多人每天用手機拍照而且樂於分享,於是他索性和朋友籌畫了一場跨紐約、柏林的雙城手機攝影展,吸引上千張投稿,「有些真的不錯!」邁斯納回憶,他和朋友後來甚至將攝影展成果出版成冊,「無料(免費)取得」的大量照片,竟能化作商機,EyeEm的雛形在他腦中浮現。

EyeEm出現,所有人都以為只是另一個拍照App,而當Instagram被臉書以十億美元買下時,沒有人再看好EyeEm能有更好未來。

照片版權歸使用者,每月下載量百萬

但有如鴨子划水,EyeEm從一開始,就要求使用者上傳照片時標示地點、情境,苦心在世界各地經營社群,選出兩百個以上的「大使」;而且與Instagram的版權策略不同,他宣布,所有平台上的照片版權將永遠歸屬於使用者。

疑問聲四起,EyeEm到底要如何獲利?當外界都以App公司的標準衡量EyeEm,邁斯納攝影師的背景,想的卻是顛覆攝影市場規則的目標。

當去年十月使用者超過百萬、今年結束第一輪募資高達六百萬美元(約合新台幣一億八千萬元)到手後,EyeEm才宣布,它們已成功打造了圖片搜尋的技術,交易平台也正式完成。

消息一出,EyeEm每個月下載量高達百萬,至今,超過千萬的使用者們都想讓自己的照片生財。「連本身有經紀人的攝影前輩,都來我們這裡賣照片!」邁斯納笑說,EyeEm的系統,不只讓需要照片的人有更多選擇,靠著搜尋技術,能更準確的找到所需的情境照片,重點是,更便宜。

不只顛覆傳統攝影行規,EyeEm也看到來自品牌的商機。德國航空、紅牛等品牌直接點名合作,號召EyeEm使用者到活動地點拍照,分享到平台、臉書上,幫助品牌曝光,也讓品牌有更多照片可使用、購買。

換言之,僅二十三名員工的EyeEm,等於一家擁有千萬個攝影師的通訊社、圖庫、搜尋引擎,甚至連公關公司的生意都搶了!

而他們不只威脅了柏林本地的公司,因為使用者來自超過二十一個語系,手握的照片遍布全球,半數使用者每個月都會更新照片,也就是說,EyeEm不用花一毛錢,每個月至少還會新增超過五百萬張照片。

「你再也沒法預料你的敵人來自哪裡,因為幾乎誰都有機會了!」德國eBay前執行長賽爾貝克(Stefan Gross-Selbeck)分析,過去大公司得以保有領先甚至獨占的門檻,如今一再被降低,「社群」成了新創公司的後盾,只要善加經營,在內容、資金甚至商業模式上,都是新創公司最好夥伴。

【延伸閱讀】EyeEm成立:2011年員工數:23人主要服務:拍照App、照片交易平台成績單:全球使用者超過千萬名,每月新增500萬張照片革了誰的命:藝廊、廣告公司、圖庫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4197

市值不足12億美元的人人,能賣給誰?

http://news.iheima.com/show-6-144047-1.html
在中國互聯網人的記憶中,人人網是一家意味深長的公司。按照年齡計算,現在互聯網的中堅力量幾乎都曾在人人網上摸爬滾打,用原千橡集團副總裁、人人網負責人許朝軍的話說就是:「和您(陳一舟)同時代是雷軍,周鴻禕,馬云,李彥宏。」

和上述幾位的風光相比,陳一舟卻麻煩纏身,媒體一邊倒的唱衰讓人人網看起來沒有發展前景。但要知道,這家已經成功赴美上市的企業還有著超過5000萬的活躍校園用戶(可以比照的數字是2013年中國大學生總數為2648萬),對任何一家公司來說這都是最寶貴的資產。
 

而行業大背景則是互聯網巨頭的整合併購,有數據顯示2013年全年,中國廣義互聯網行業共發生併購交易317起,同比增加100.6%。2014年上半年,騰訊投資大眾點評、京東和58同城,阿里注資新浪微博、華數傳媒、優酷、恆生電子和UC……
 

顯然人人網憑藉在學生群體中的粘性在這場併購浪潮中是有巨大價值的,那麼誰會成為人人網的潛在買家呢?
 

至少可以確定的是,如果出售人人網以後,陳一舟或許會有更光明的未來。中國互聯網圈最著名的三個湖北人:雷軍、周鴻禕、陳一舟都極擅長資本運作,雷軍更是長袖善舞,通過投資打造了著名的雷軍系。
 

以陳一舟的投資能力,變成離開金山以後的雷軍並非不可能。
 

曾經的美好
 

最新的消息是人人公司負責戰略發展事務的副總裁杜悅在郵件裡抨擊陳一舟稱其非常負面,而在幾天前陳一舟還與公司的另一高管發生衝突,有消息稱這兩位高管均已離職。在此之前,人人公司高管一直經歷震盪。此前,人人公司CMO江志強、負責無線業務的副總裁吳疆先後離職,而負責人人遊戲的何川去年宣佈病假之後就再無下文,甚至有消息稱在本月還會有幾位高管離職。
 

人事動盪背後,則是人人的業績下滑。人人公司今年第一季度的財報中,其總淨營收為2490萬美元,比去年同期下滑39.9%;淨營收為1220萬美元,比去年同期下滑17.3%;遊戲淨營收為1270萬美元,比去年同期下滑52.5%;毛利潤為870萬美元,比去年同期下滑65.2%……一個尷尬的事實是,上市之後人人除了財務投資獲益外,沒有一個季度盈利。
 

就在幾年前,人人看起來還很美好。
 

人人在上市前主體包括四大業務:人人網、糯米網、人人遊戲以及經緯網,這四大業務分別對應Facebook、Groupon、Zynga、LinkedIn。有媒體稱陳一舟打造了一個大大的社交電子商務產業鏈條,這個概念和過億用戶讓人人一度市值高達50億美元。
 

而今天,人人的市值不足12億美元。
 

陳一舟把這個原因推給社交工具的飛速發展,根據他的描述:他這波人是最苦的人,沒趕上門戶的好時候,剛摸到SNS的紅利,無線就蹬鼻子上臉了,於是只得再拚搏。
 

這自然算是一個好的託詞,2011年以後飛速發展的微博、微信、QQ等社交工具的競爭讓人人網的生存環境變得惡劣。但為什麼雷軍就成為了那隻找到風口的豬呢?有評論認為:「會計管公司,最後就是不停看賺錢不賺錢,於是賺的都是當下,未來就一直虧。」
 

幸好人人還有超過5000萬的活躍用戶,對任何公司來說這都不是一個小數目。
 

根據網易科技的瞭解,人人在很多大學的覆蓋率很高,很多不太認識的同學之間還是會直接要人人網的賬號。有學生對網易科技表示選擇人人而不是微信或者微博的原因是和微博相比,在人人網上關係相對純潔,都是實名;而微信是很熟的人之間用的,彼此認識才能加好友。目前很多大學的班級在人人上開了群,在學校看來,這是情感建設的一部分。
 

在從校內更名人人後,人人終於在去年開始重拾校園策略,在人人網最新版的移動客戶端上,重新將90後年輕群體作為人人網的核心用戶人群。
 

誰要人人?
 

在全資收購糯米之前,就曾有傳聞稱百度將通過收購糯米網來試探人人的底線,最終的目標是收購人人除了遊戲以外的其他業務。這個傳聞隨後被陳一舟在人人旗下的經緯網上以打油詩闢謠稱:「人人都是分析師,炒股先來炒新聞。信謠傳謠不靠譜,不如回去炒A股!」但在如今的互聯網環境下,人人確實是一個收購的上佳良品。首先,人人網曾經的學生用戶已經成為社會中堅力量,這個相對高學歷的客戶群是互聯網企業轉型移動互聯網所必然看好的用戶;其次,人人依然沒有擺脫虧損的命運,目前股價和現金並不匹配,如果收購在價格方面比較合適;最後則是其根本操盤者陳一舟已經多次展現了其長袖善舞,在資本市場輾轉騰挪的力量,人人的產品並不是其擅長的。
 

在移動互聯網時代,社交依然是互聯網巨頭手中最好的籌碼,那對於市場上的BAT三個大賣家來說,人人最適合誰呢?
 

首選自然是已經在糯米收購上達成過良好協議的百度。搜索已經不再是單一的信息查找,百度、谷歌、Facebook等均已將社交信息納入搜索結構,用戶通過搜索引擎,還可擴展社交生活。百度在搜索領域自然是當之無愧的霸主,但在社交領域的動作似乎有些模糊,而在收購人人後,百度的手機地圖、91助手等項目都會形成良好的互補。
 

在百度之外,阿里巴巴也可能會成為人人的潛在買家,電子商務和社交本來就有天然的契合度,阿里更是在上市前投資了微博、Tango、陌陌,並且上線了湖畔、來往,都是其在社交領域的佈局。在收購人人後,人人也可以成為其電商帝國的另一個出口。
 

相對上兩家巨頭來說,騰訊對人人的需求並不高。在去年底時,陳一舟還曾撰文稱人人網向社交通訊轉型,將與騰訊競爭。
 

一個自然的問題是,人人現在到底值多少錢?
 

目前人人的市場價值在11億美元左右,陳一舟手中的股票大概在30%左右,這意味著如果有3到4億美元就可以成為人人的大股東。對於巨頭們來說,這不算一個多麼龐大的數字。陳一舟也曾經表示如果價錢合適,出售人人也並不是不可能的選擇。
 

投資夢想
 

賣了人人之後,陳一舟還能做些什麼呢?或許模仿當年離開金山的雷軍,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在人人的多次財報裡,陳一舟都展現出了強悍的投資能力。2011年四季度的人人因出售藝龍股票一次性收益5090萬美元,直接拉動人人2011全年業績扭虧為盈。2012年的人人不再有大額的投資收益,人人公司陷入全面虧損,全年淨虧損為7500萬美元。而去年的第一季度,人人的利潤來源則是其對唯品會的股票投資。
 

有評論戲稱,人人是否盈利就要關注陳一舟買了什麼股票了。
 

在一片愁云慘淡的2014第一季財報中,人人公司實現短期投資收益2710萬美元,主要來自於出售有價證券的交易,去年同期為1510萬美元。有市場消息指出,該公司主要是通過賣掉奇虎360股票實現了投資收益。
 

和其他互聯網大佬不同,陳一舟是一個有著強烈投資回報觀的CEO:「只要有證據證明這個東西值錢,我一定會賭!」在記者曾經跟陳一舟的交流裡,很少能夠聽到他對管理的心得、對具體業務的市場前景的規劃。他更習慣帶著財務回報的目光來看自己的公司,這或許和陳一舟曾經的創業失敗有點關係,「吃過虧,所以會更加謹慎,因為害怕失敗。教訓之一是荷包裡一定要有足夠的錢,第二是不要盲目隨大流。」
 

其實人人現在並沒有看起來那麼糟糕,賬上數億美金,陳一舟超過50%的投票權,繼續保持獨立運營並尋找可能的機會當然是不錯的活法。但這或許是競爭對手們希望人人做的,與其花錢買下來,不如繼續打壓人人等更合適的機會。
 

但對於陳一舟這樣一個擅長資本運作並且對資本興趣遠大於產品的人,現在趁著各家勢均力敵或許正是一個獲得足夠利益的好時候。
 

「不要低估陳一舟,他是兩次互聯網大潮中的倖存者,即使被打到谷底,他還是能爬出來。」一位陳一舟的朋友說。在陳一舟的千橡時代就不停地閃現著「資本運作高手」與「企業經營低能」兩個標籤。或許,從管理崗位脫身的陳一舟將找到更好的天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6193

美女“全身”都能賣 美麗說“一鍵即賣”能否驚艷朋友圈?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5/0415/149624.html

黑馬說:美女的電話,屌絲的哀愁,自己做的點心,全部可以明碼標價,再配上發布者的語音提示,以圖片的形式發布到朋友圈,這是不是很誘人?美麗說在擁有了400萬的日活躍度,並成功接入微信後,終於想出了一個“性感”的手法來打好手里的這兩副好牌。

2014年4月14日,美麗說公布最新版本,這是其5年來的第三次升級。新版本中,賣家可以通過給圖片加價格標簽,再用二維碼倒流到美麗說的方式完成交易。

近期市場一直盛傳美麗說要進行上市前的最後一次融資,並計劃最早於明年在美國首次公開募股,對於資本來說,美麗說開發出的“社交電商”或許會是個好故事。


\\\圖說:圖說美麗說的新功能“一鍵即賣”的功能可謂是這麽多年脫淘過程中的“神來之筆”。
 

文 | 本刊記者 劉惜墨
編輯 | 王瑞



不一樣的社交電商屬性
 
美麗說被人熟知的時候,大概是已經成為淘寶導購平臺的時候,雖說有自己的特(bi)色(ge),但依然活在淘寶的陰影下。直到後來淘寶意識到分流的危害切斷了美麗說、蘑菇街等的導購鏈接,它的脫淘時代才加快了進度。
 
近年來,美麗說一直想要打造時尚品牌從生產到銷售成交的閉環生態,加上騰訊在手機端的支持,更是卯足了勁地增強自己的壁壘。但壁壘究竟是什麽?始終沒有驚艷的產品出現,直到這一次“一鍵即賣”功能的亮相。
 
美麗說的“一鍵即賣”是怎樣的,簡單說來:
 
第一步,打開美麗說,為你想賣的東西拍照。
第二步,在圖片任意位置加價簽(註:價簽是搖擺動態的),以及簡單的說明。
第三步(可省略),語音說明。
第四步,發布。
 
最後呈現的方式不是一個鏈接,而是一張圖片,下面有相應的二維碼,如上圖所示。而這張圖片可以分享到各個社交平臺,長按圖片或者掃描二維碼就可以到達美麗說的購買地址。這還不算完,進入購買地址,因為是C2C的模式,買家可以加入賣家的群,同賣家以及喜歡這同一款產品的買家們聊天,溝通,直到購買結束。買家收貨可將意見反饋到群,或者給相關商品進行評價。至此,整個交易過程結束,我們可以看到這其中有好幾處可能在朋友圈引爆的點。不僅是自己的舊物,二手產品,對於新產品來說,這與微商的極大不同是基於美麗說這個平臺對質量產品的把控。
據美麗說產品總監介紹,產品質量把控是有確切指標的,首先是對產品的篩選,雜七雜八的不讓上。其次是對發布者的把控,發布者要在平臺上有所承保。更多具體細節將會在實際運營過程中進行優化。現在最主要的一點就是讓大家玩兒起來。
 
美麗說的三次需求升級

“美麗說的此次蛻變並非一蹴而就的,而是延續著一直以來的基因,與前兩次需求升級密不可分。”產品總監王新米說。
 
美麗說創建於2009年,源於消費升級的大背景下對女性人群的細分。據介紹,美麗說第一階段為2009年到2011年,叫做眼光共享階段。
在供大於求的背景下,時尚達人們間相互分享自己的眼光、交換自己的發現,從而形成一個時尚達人相互分享眼光的圈子。
 
第二階段是2012年10月到2015年1月,這兩年內,美麗說一直在服務可信上下功夫。主要是在購物體驗、買家賣家閉環上加強管理和優化流程指標。
 
第三階段就是這次的重回分享經濟。
 
“去年,美麗說的營業額是56億,看著財務報表,老徐(美麗說創始人徐易容)就和大家探討美麗說未來要怎麽走的大方向問題。”王新米說。
 
移動互聯網大趨勢下,移動端的購物將會以什麽樣的形式呈現?手機意味著隨身攜帶與真實連接,而手機每天產生的大量照片如果分享出來就意味著真實可見,那麽未來照片將會是最佳的呈現方式。消費者的購物需求也要隨著移動端的發展而升級。
 
帶著這樣的思考,重新審視當今的移動購物平臺產品,就又回到了最初社區型的共享經濟的邏輯。只不過這次是在移動端,更加切合消費需求和社交需求。
 
更好地利用微信
 
自從騰訊入股京東和美麗說等電商平臺後,微信上就增加了通往這些平臺的入口。但是龐大的社交用戶群,未必就能改變習慣,在社交平臺上進行電商交易。因此,如何更好的利用微信,成為這些電商苦思冥想的事情。據王新米介紹,微信錢包入口帶來的流量日活躍值為200萬左右,此次美麗說新功能就是希望微信入口成為流量的主戰場。
 
與傳統微商背後承接的是產品商家不同,美麗說的第一步就是先將聚光燈打到這些擁有精彩發現的時尚愛好者身上,並且讓微信朋友圈成為他們的舞臺。即使不賣貨,這些分享時尚和發現的時尚人群必然會產生強大的勢能,通過關註和群聊,建立社交網絡,未來再通過C2B反響拉動用戶需求,用大數據形式確定需求,保證商家的零庫存,承接美麗說的柔性供應鏈。
 
美麗說近日動作頻繁,不管是試水自有時尚品牌,還是為賣家提供柔性供應鏈,擴展生活用品、時尚家居等品類,都被看作是上市前增加故事的手段。但是不管怎樣,此次的社交電商如若能一炮打響,帶來的影響將不只是美麗說的市值,更是一種新型電商閉環。
 
美麗說已經進行了5輪融資,主要投資者包括紀源資本、紅杉資本、藍馳創投、騰訊和清科創投等知名機構和公司。近期市場一直盛傳美麗說要進行上市前的最後一次融資,並計劃最早於明年在美國首次公開募股,估值或達25億美元。美麗說的宣傳文件顯示,公司2014年交易額為人民幣56億元,而今年預計將翻兩倍,達到人民幣150億元。
如果資本需要一個好故事,或者這次的“社交電商”會是一個好開始。

版權聲明:本文作者劉惜墨,編輯王瑞,文章為原創,本刊版權所有,如需轉載請與zzyyanan聯系,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0035

打对折Uber还嫌贵 不逊于谷歌地图的Here还能卖给谁?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7/4646295.html


诺基亚正在为旗下的Here地图服务寻求新的买家。今年4月份,消息称,诺基亚Here地图报价为32亿美元。这一价格较2008年首次尝试出售的 价格便宜将近50亿美元。据称,诺基亚有意出售Here地图服务的消息公布之后,多家科技巨头与诺基亚进行接触洽谈,苹果、FaceBook、 Sirius XM、百度、亚马逊以及汽车厂商都有意收购这一服务。

太贵,Uber不玩了 德系三强还在讨价还价

据悉,Uber已经退出针对诺基亚地图服务业务Here的收购活动。此前,Uber曾向Here提出收购意向,报价达到了30亿美元。其实,对于 Here地图,包括中国科技巨头百度、腾讯在内的多家企业都表现出极大的收购兴趣。但随着德国汽车制造商联盟的加入,他们的兴趣便逐渐消褪,四维图新与腾 讯、EQT组成的财团此前已经宣布了不直接参与竞购的决定。

目前,Here的主要谈判对象变成由宝马、奥迪和奔驰等多家德国汽车厂商组成的联盟。不过,Here和这些汽车厂商因为收购价等问题还没有谈拢。诺 基亚方面对于Here的开价为40亿美元,但德国汽车制造商认为应该低于这个价格。分析师估计,Here 地图业务的价值约为20亿至40亿欧元(约合22亿至44亿美元)。

相比其他科技厂商,汽车厂商似乎更加需要优秀的地图服务,因为地图服务可以帮助它们实现产品的差异化。更何况,诺基亚 Here Maps 是一款不逊于谷歌地图的产品。再加上,互联网汽车时代已经到来,一款优秀的地图服务就更加有必要。

暂且不提亚马逊、联邦快递和微软多年以来对诺基亚HERE地图服务的依赖,仅仅就Uber这样的公司而言,如果拥有或掌握了地图技术这项资产,将非常有利于它们持续发展的战略利益。它们的服务将不必再依赖那些有可能成为竞争对手的合作伙伴巨头。

尽管Uber退出了HERE地图的竞购,但是并不意味着它停止了对地图技术的渴求。今年三月,Uber宣布收购了一家有近十年历史的地图软件公司 deCarta,以此增强自身的地图技术。而在上个月,Uber又宣布完成对微软旗下必应地图影像数据采集部门资产的收购,其中包括约100名地图工程 师。

对诺基亚来说,地图业务似乎不是个好生意

生活中,地图导航变得不可或缺,但它本身或许并不是一个好的生意,因为它卖不出好价钱。今年早些时候,Uber 给出的竞价是30亿美元。30亿美元看着不少。但2007年诺基亚买下Here地图的前身Navteq时,这家汽车自动导航地图公司花了77美元,这还没 算后续投入。

作为全球第一家提供六大洲数字地图的公司,Here号称收录了世界上近200个国家的地图数据,在97个国家提供语音导航、在41个国家提供实时交 通信息,并且每天还可以利用8万多个数据源对地图进行270万次更新。尤其在汽车导航市场,Here几乎处于垄断地位。在全球车载地图市场,它已经占据了 超过80%的市场份额,服务于大量的汽车导航设备厂商。Here可能是目前市场上最优质的地图资产。

那么诺基亚为什么还要卖掉Here?其实原因倒也简单。当初,诺基亚还是手机硬件巨头时,每季度卖出上千万部搭载地图功能的手机。地图是吸引用户购 买手机的工具。到了2013年,手机业务卖给微软,诺基亚不再生产手机。而维持一个全球性的地图,需要每年10到20亿美元的开支。

另外,两个全球性巨头Google和苹果分别有自己的商业模式补贴地图。2014年Google官方数据显示,Google Maps下载超过10亿,去年一年广告收入超过590亿美元。而苹果凭借着iPhone的热卖,今年头三个月里收入580亿美元,盈利到达136亿美元。 而诺基亚地图现在只有3000万用户,每位用户的成本高达每年66美元。2008年到2012年的四年时间里,诺基亚地图赔了超过28亿美元,加上今年4 月160多亿美元收购阿尔卡特-朗讯花掉的现金储备,诺基亚已经没钱可以烧在地图上了。

而Uber退出诺基亚地图Here竞购战后,抢着买Here的就剩下3家汽车公司了,当买家越来越少时,Here还能卖出好价钱么?

(综cnbeta网站、好奇心日报、3sNews、雷锋网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3653

敢捨棄暢銷車款 速霸陸翻身獲利王 不以日本市場為滿足 要做全球都能賣的車

2016-01-18  TWM

富士重工業的汽車品牌速霸陸(SUBARU)雖然銷售量只排名日本第八,獲利能力卻是全球最強。八年前,該公司改變原本集中「小型車」的經營策略,改為重視休旅車,而且把重點從日本栘到北美,如今大豐收。

現在獲利能力最高的汽車製造商是哪一家?很多人以為是全球銷售千萬輛、淨利破兩兆日圓的豐田,但其實是富士重工業,品牌名是速霸陸(SUBARU)。

該公司一五年度全球銷售估計為九十五萬輛,是日本八家轎車廠商中最少的,但一四年度的營業利益卻有四二三0億日圓(約新台幣一千二百億元),這已是日產或 本田的七成了,它的銷量卻只有這兩家公司的五分之一到四分之一而已。令人驚訝的是,達九.一%的稅後淨利率,在全球的汽車業界也堪稱數一數二。連富士重工 業社長吉永泰之也說,「這數字很特殊」。

改做大車搶攻北美市場

十年前,該公司面對的可是完全迴異的景象。二000年代中期,其他競爭者的銷量與業績不斷成長,該公司卻持續低迷。0五年,該公司首度裁員,也接受了豐田出資(比率是八.七%,現為一六.五%)。產能過剩的美國工廠,還接豐田的訂單來彌補。

反轉的攻勢在0七年展開,富士重工業大幅修正之前的策略,把經營資源集中在北美市場。當時該公司的最大市場是日本,北美只是第二大。速霸陸車子的特點在於 水平對臥武引擎以及四輪驅動,在雪地等路況差的地方照樣能行駛自如。因此當年在北美市占率雖只有一%,但在這種降雪的地區有一定的存在感。

為集中在北美發展,雖然在日本營收有六成以上都靠利潤薄的小型房車,但因為市場局限在日本,該公司仍決定結束這種小型房車的開發與生產。這等於捨棄「原點」,因為該公司的汽車事業,正是始自「速霸陸三六0」這款迷你車。

「以我們的規模來說,與其把開發資源分配到小型房車上,還不如投注於全球能賣的車款上。這不是什麼勇氣或決斷,只要理性地考量過,捨棄是唯一的路。」吉永說。

接下來新車的開發完全針對北美市場需求,從車子的尺寸和設計就可以看出來。因為富士重工業把招牌車款Legacy與休旅車Forester加大一號,公司也做好了大車在道路狹窄的日本會賣不好的心理準備。

富士重工業在北美也改變宣傳策略。過去強調的是狂熱粉絲喜愛的性能,後來政為強調開速霸陸去露營等戶外活動的情境。加上原本就擅長的安全性,主打「安心又開心」。

安全、環保都符合高規格

金融海嘯後,美國市場很低迷,但或許是新的宣傳奏效,速霸陸在當地的銷售較前年成長。只是由於日本銷售下滑,0八與0九年度整體來看還是虧損;但北美銷量穩健增加,工廠的開工率也改善了。

一二年底,安倍經濟學推動日圓貶值。對多半出口到北美的富士重工業來說,只要日圓兌美元匯率貶一日圓,就能增加約一百億日圓營收。那時速霸陸人氣高漲,年產能八十多萬輛,就算加班,把開工率拉到二0%,依然無法滿足以北美為中心的全球需求。

由於速霸陸規模小,車款偏向休旅車,人氣若能維持倒是還好,若其中一款不暢銷,銷量馬上會縮水。但因美國的供需落差已大到不容忽視,富士重工業仍決定擴大 產能,把原本預計在二0年度前才要實現的計畫,提前到一六年底,也就是將美國工廠的二十萬輛產能,提高到近四十萬輛。

問題在於,一五年美國汽車銷量創有史以來最高,美國景氣穩健、利率超低、汽油超便宜等環境因素,可以說市場不可能更好了;換句話說,市場的成長餘地正在減少。

想維持並擴大目前的人氣,就要多磨練自己擅長的安全技術。在美國的安全評鑑中,速霸陸所有車款得分都是最頂級的。「具體手法不能透露,但在下一代車身平台中,我們的安全性能還是維持在頂級。」技術本部長武藤直人說。

還有一個關卡是環保。美國在這方面的規範趨嚴,對美國市場依存度高,就必須因應。「研發費用可能得提升到一千億日圓,我們已做好獲利率下滑的心理準備。」吉永說。

吉永的座右銘是「莫妄想」,意思是不拘泥於成功或失敗,做現在該做的。該公司唯一能做的,就是踏實地在自己選擇的道路一直走下去。

譯者 · 江裕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2513

你滑手機習慣、騎單車路況,都能賣錢 無所不賣的「數據交易所」來了

2016-06-13  TCW

汽車移動數據六千日圓、紫外線數據一千日圓……當大數據越來越受重視,有業者提出,建立交易平台,讓個人產生的、物聯網蒐集到的資訊,都能公開買賣。

一個催生「東京數據交易所」的構想正在啟動。今年三月,在自民黨的IT戰略特別任命委員會議上,現任歐姆龍(Omron)公司技術長宮田喜一郎以民間企業重要關鍵人物的身分,參加此一非公開會議。當時他表示:「和股票交易一樣,企業或個人之間的數據交易將會越來越蓬勃,我們要創造這樣的流通市場。」

價格每天波動,撮合即成交

其運作架構是這樣的,就像股票上市一樣,企業必須通過審查才能獲得出售數據的資格。接著再把透過感測器等蒐集到的數據屬性(時間、地點、內容)登錄到「數據交易所」。想要購買數據的人,可透過交易所的系統搜尋然後買進。

交易價格由市場決定,越是稀少的數據、或是多用途的數據,價格就會較高,每天也都會有價格波動。一旦買方和賣方的供需條件符合,交易就會成立。此時交易所會下達指令,要求賣方從自己的伺服器端將數據傳送到買方的伺服器端。

因應現實需求,歐姆龍已取得撮合買賣雙方交易各種屬性數據的自動系統控制專利。只是具有公共財性質的數據交易所,不可能由一般企業單獨承作。

宮田說:「由公家機關成立交易所是最好不過了,只要能保障中立性,我們願意和蘋果或Google等公司合作,我們已經接洽過許多廠商,甚至可以免費提供專利使用權。」

數據價格由市場機制決定,可自由買賣,所謂「數據資本主義」的時代即將到來。例如美國AT&T電信公司開始提供有關用戶所在位置、上網、使用應用程式等數據給零售業者;如果消費者願意登錄自己的購買紀錄等情報,需要數據的企業也可以購買。

這些數據多以人的行動紀錄來制定行銷策略,今後有了物聯網蒐集「物」的龐大數據後,產業生態必定有重大改變。

一直以來,空調感測器的數據只用來管理能源,監視器的影像只用來防止犯罪,今後有了交易所將這些數據「開放」後,也許保險公司可以買汽車大廠客戶移動數據,化妝品公司也可能買氣象預報公司、個人所在環境紫外線的大數據。

試用版上線,用虛擬幣結算

一家新創企業提早實現了數據交易所構想,它是總部位於加州的日系公司EverySense。去年底該公司在日本推出個人與企業都可進行買賣的「物聯網數據交易所」試用版。

其架構很簡單,賣方只要在EverySense的應用程式上登錄想出售的數據即可。例如個人利用手機內的感測器,可出售自己每天步行數據或環境數據。

買方只要提出所需數據的內容與條件給EverySense,該公司就會將這些條件通知賣方,如果賣方同意,交易就此成立。

買賣雙方必須使用EverySense所發行的虛擬貨幣進行結算。賣方收到虛擬貨幣後,可以在EverySense的官網上,換取別家企業所擁有的點數或金錢。

買方每個月支付給EverySense的使用服務費,以及每次透過EverySense傳達條件給賣方的手續費,都必須以金錢支付,這就是EverySense的營收來源。

數據流通所需的基礎環境,日本政府已開始正視。去年十月經濟產業省和總務省集結相關單位成立「物聯網推動聯盟」,目的在創造出嶄新的商業模式。以歐姆龍或EverySense這些與數據流通有關的企業為支援對象,必要的時候可以鬆綁法令或制定新的市場機制。

要實現數據流通,個資處理與數據所有權的認定是最大課題,今年一月,日本成立了工作小組,開始研究相關問題。

政府之所以重視,是因為物聯網可能帶來驚人的經濟價值。根據美國思科公司預估,全球物聯網商機在二?一三至二二年的十年間,可能創造出十四兆四千億美元(約合新台幣四百七十兆元)經濟效益。

這款新單車,靠賣數據獲利

即將改變各產業生態的物聯網,會創造出新的商業模式。專門從事物聯網設備研發的新創企業Cerevo就是一例,該公司將於今年夏季推出一款新型腳踏車「ORBITREC」。

這是一款內建感測器的腳踏車,除了所在位置及行車速度等數據之外,還可測量天氣與日照等八項數據,售價只要兩萬日圓(約合新台幣六千元)。為什麼能這麼便宜?因為廠商的目的不只銷售腳踏車,其所蒐集的數據也能出售獲利,這是一開始就打好的算盤。

這輛腳踏車在研發階段,就有買家下單要買數據。一個地方政府向該公司提出需求,希望能利用腳踏車蒐集到的數據,製作該地區道路危險度統計地圖,把發生事故的頻率數據加以比較、分析,就能找出容易出意外的環境條件;再以此環境條件篩選出類似場所,就能找出潛在的高危險地區,接著用手機App來提醒用路人,喚起他們的注意。

Cerevo也嘗試利用腳踏車蒐集到的數據,發展出更多樣化的商業模式。一旦流通市場設置完備,相信還會有更多商機。製造業今後除了生產、銷售產品,還將發展出多種利用數據而衍生的創新服務事業。(Nikkei Business(c)2016 NikkeiBusiness Publications,lnc.)

車用專屬廣播,告訴你一公里內路況

數據越來越多,發展出新商業模式的可能性就越廣,但並非一味蒐集數據就好,還要懂得思考獲利模式。

四月十六日熊本地震隔天,出現一個以方圓一公里為單位、可查詢熊本當地路況及氣候的網站。提供這些數據的是今年三月開始試營運、日本首個專為汽車駕駛人提供服務的廣播頻道Amanek。

通常廣播節目都是以相同內容播放到廣大地區,不需要以方圓一公里為單位的詳細數據,但是對Amanek而言,這種精細數據有極高價值,它利用GPS掌握車子位置,將所在地的數據傳送給車主。

經營此頻道的Amanek telematicsdesign,成立於二?一四年,該公司利用過去汽車的行駛紀錄,比對道路即時情報,自動找出異常情形,通知塞車資訊。並利用日本氣象廳資料,搜尋出容易在降雨後發生坍方的高危險路段,提早通知駕駛人。

這項顛覆性的服務,讓社長今井武被視為「汽車版物聯網」的頭號代表人物。

(譯 張鳳)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9815

實用圖解》水貨能賣嗎?刮傷扣幾元? 一次看懂!我的舊手機值多少錢

2016-08-01  TWM

不要的手機若能有好歸宿,消費者也受益,的確是經濟又環保的好事。

不過,根據遠傳電信估計,二?一五年台灣銷售八百五十五萬支智慧型手機,僅約三十萬支透過電信商、通訊行收購,或藉由網路交易方式銷往國內、外二手機市場。

也就是說,台灣一整年賣出的智慧型手機,最後流向二手機市場的比率只有三?五%,超過六成消費者寧願把舊手機放家裡占空間,也不拿去回收或賣掉。

台灣大哥大客戶開發暨手機行銷處副處長褚晏成也表示,不知道該怎麼賣舊手機、擔心個人資料外洩,則是降低消費者回收意願的主要原因。

舊機跌價速度快,平均兩週到一個月變動一次價格,不同品牌保值程度也有差。外觀、功能是否完好,更影響回收價格,我們一次整理二手機估價方式與避免個人資訊外洩方法,以及買二手機不可不知的檢查重點,提供讀者參考。

買方》拿到中古機,

5步檢查不可少

1.確認來源

是否為台灣銷售的手機,如果是海外購買,可能無法提供原廠保固

2.核對身分

每支手機都有一組IMEI碼,就像手機的身分證,若輸入「*#06#」顯示的IMEI碼和機身、外盒、保修卡不一致,很可能是改裝機或贓機

3.檢查外觀

是否有嚴重刮痕、破損,注意機身邊緣有沒有撬痕或變形,避免買到拆解過的手機

4.測試功能

檢查有無浸水,螢幕顯示以及相機、喇叭、通話、上綱等功能是否正常

5.清除資料

確保賣家清除個人資料,若有輸入密碼,須逐一解開

賣方》二手機估值,3步教你自我檢測

第1步:判來源

如果是水貨 -5000~5500元

恐有「鎖機」情形,無法更換本國SIM卡,恐須額外負擔解鎖費用,業者也可能不回收

第2步:看外觀

機身彎曲 -7500~8000元

若嚴重彎曲呈現凹狀,業者可能不回收

螢幕外觀

輕微刮傷 -1000~2500元

部分破裂 -3500~4000元

第3步:測功能

開、關機 -15000~17000元

無法正常開、關機,若主機板故障,業者可能不回收

通話、網路 -4500~5000元

無法通話、收不到訊號,若主機板故障,業者可能不回收

撰文者康育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9668

喬布斯人氣真高!一份股權證書都能賣19.5萬美元

9月22日消息,據科技博客網站appleinsider報道稱,曾被頒發給蘋果前聯合創始人史蒂夫-喬布斯的股權證書日前正被一家手稿和稀有文件經銷商以19.5萬美元的天價在Momentsin Time網站上掛牌出售。

根據Moments in Time網站給出的信息顯示,這一股權證書似乎是在蘋果於上世紀80年代上市後不久頒發給喬布斯的。而根據Moments in Time網站的知名收藏家嘉里-齊梅特透露,這份股權證書此前一直被掛在喬布斯位於加州庫比蒂諾的辦公室墻上,直到1985年左右。當時,因為喬布斯與蘋果前首席執行官約翰-斯卡利不和而被趕出蘋果。

在喬布斯離開蘋果後不久,斯卡利便命人清理喬布斯辦公室里的所有物品,而這份股權授予證書也和其余的用品被當成廢品丟棄,不過一位勤勞的員工在發現這份文件後便將其悉心保存了31年。

消息稱,這一前蘋果員工在提交股權證書掛牌售賣的同時還提供了公證書以證明文件的真實性。

齊梅特此番似乎就是根據以往蘋果相關產品的拍賣歷史來對這一股權證書進行定價的。事實上,自從喬布斯去世之後,與他相關的蘋果產品都能賣個好價錢。

據英國《每日電訊報》在2011年報道,一份包含蘋果三位聯合創始人喬布斯、斯蒂夫-沃茲尼亞克(Steve Wozniak)和羅恩-韋恩(Ron Wayne)親筆簽名的公司創立文件在2011年最終以160萬美元的價格成功拍出,是此前預估價的10倍。

CharityBuzz日前透露,他們將會拍賣 Apple I,因為該電腦出現在拍賣行里是非常罕見的,畢竟世界上僅存的 Apple I也就是60臺左右,估計,它最終的成交價格很可能會超過100萬美元。而其中 10% 的收益將會捐獻給白血病淋巴瘤協會。值得一提的是,該系列電腦此前曾在2014年10月23號於紐約的一次拍賣會上拍出90.5萬美元的紀錄。

Apple I當年一共只生產了200部,且每一部都是由喬布斯和沃茲尼亞克在喬布斯家的車庫手工制作的。在1976年發布時,這臺計算機的售價是666.66美元,且不帶電源、顯示器、鍵盤或機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602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