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經濟分析(20):格林斯潘説美股仍有動力向上 寗零

http://notcomment.com/wp/5610

美國聨邦儲備局前主席格林斯潘(Alan Greenspan) 出新書,上CNBC和彭博做show,説美股仍有動力向上,槓桿是GFC(glocal financial crisis)元凶。

格老出新書-*The Map and The Territory*,書中提出現有經濟模型預測風險的問題,目前的預測工具之缺點,以及它們應如何進行改善,以更好地考慮人性化對經濟的影響(human nature influence economics)。

image

在CNBC訪問中,他說單是資產泡沫不足以引發2008年的金融海嘯,指泡沫加上槓桿才是問題。他又於《彭博電視》採訪時表示,現時美股股價相對較低,所謂股市風險溢價(equity premiums)仍處高水平,股市仍有上升空間。

(原文:”Indeed I say that so-called equity premiums are still at a very high level, and that means that the momentum of the market is still ultimately up.”

格林斯潘又指,現時美股只略高於2007年的水平,而戰後時期股價平均每年增長7%,意味仍有上升空間。他指出,股票的市盈率並非過高,雖然股市已上升很多,但沒有形成泡沫。

筆者對格老的股市預測有多準就不予置評,但最近國內外很多學者都在談論,中國龐大外匯儲備中的美國國債應如何去找代替品。

我想其中一項就是美國有實力的藍籌股,如果美息上,美債價格落,經濟相對好,因為要達標才可退市,到時美股應有空間。所以不失為一項good hedge。

但直接投資某隻股票是一個很sensitive的動作,會對股價有好大影響,所以都是要經fund managers幫忙好D。

當然最好就是人民幣國際化令多D國家用人仔唔用美元作貿易單位,其實人仔區域化已經進行得如火如荼,筆者有空再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9798

資金轉戰價值股 美股仍在多頭

2014-04-21  TCW
 
 

 

過去一年不斷創歷史新高的美股,終於在四月初露出疲態,特別是扮演牛市火車頭的那斯達克指數一度創下二○一一年十一月以來最大連續跌幅,光是四月十一日當週跌幅就超過三%,嚇壞不少投資人。

投資人都想問:多頭結束了嗎?這波下殺又是如何引爆?

網路與生技股狂瀉臉書、推特累計跌幅兩位數

賣壓最早就是從那斯達克指數開始。雖然標準普爾五百持續一路創新高到四月初,但早在三月初,賣單就開始襲擊網路股和生技股,而這兩類股就是去年漲幅最大的族群。包括社群網站臉書(Facebook)、網路影音業者奈飛思(Netflix)、推特(Twitter)自三月初起,累計跌幅最少都兩位數起跳,而生技股也是重災區,如那斯達克生技指數從高點一路大跌兩成。

主要原因在於本益比過高。根據彭博統計,像是亞馬遜(Amazon)本益比已經高達五百多倍、臉書也有九十四倍,獲利能否跟上引起極大疑慮,也讓市場聯想到二○○○年科技泡沫化的當時。

第二個讓空頭出動的理由,是美股首季財報獲利預警家數過多。根據湯森路透調查,標準普爾五百大公司第一季獲利預估年增率只有一.二%,遠不如去年同期預估值的六.五%。同時五百大中,發出獲利預警的共有九十三家,是二○○六年以來預警家數第二高的一季,這些訊息都讓股市投資人決定落袋為安,搶在接下來科技股財報週開始前先砍先贏。

看好美國經濟成長率市場估回檔不超過一成五

不過,華爾街許多大咖分析師認為,從基本面和籌碼面來看,這都只是多頭行情中的短期回檔。美國銀行美林首席投資策略師麥可.哈恩特(Michael Hartnett)也分析,這波修正幅度不會超過一成五,畢竟目前美國企業手中現金滿滿,融資利率又很低沒有錢荒,同時自第二季起的未來三季,美國經濟成長率預估將落在三%至三.五%之間,這將是二○○五年以來最長的成長期,因此多頭行情不太可能就此結束。

的確美國經濟數據無虞。就業和消費信心情況好轉超過預期,例如美國當週失業金請領人數已經降到七年低點,而美國密西根大學公佈消費者信心指數,四月份來到八十二.六,不僅高於市場預期,更創去年七月以來新高。

同時,美國聯準會也持續縮減量化寬鬆政策(QE),包括從三月中將宣佈將把每月購債規模減為五百五十億美元,並重申將進一步縮減購債規模。這項舉動也意味美國經濟走向正向成長,不再仰賴更多貨幣政策,就像病人走出病房。

但不可否認,聯準會的意圖也間接撼動了市場。德意志資產財富管理公司基金經理人韋勒(Werner)認為,聯準會主席葉倫(Janet Yellen)三月二十日首次新聞記者會上,意外說出「QE退場六個月後升息」,雖然讓QE的撤退路線更加清晰,但也觸動金融市場對於升息的緊張神經。

加上今年貨幣決策會議中,鷹派人士居表決多數,讓一批華爾街靠借貸來炒作的避險基金,對已經大漲一年多的網路和生技類股,產生先落袋為安的做法和舉動,等於是開啟下殺的第一槍。

這波只是類股輪動宜退出成長股,靜待買點

但是也有基金經理人用類股輪動角度,來看待這次下殺。

手中管理資產規模超過七千億美元、金融顧問公司阿默普萊斯金融(Ameriprise Financial)首席市場策略分析師大衛.喬伊(David Joy)則強調,這股網路股賣壓不會擴散到其他類股,資金只是在輪動,行情只是創歷史新高後遇到獲利賣壓,這並非擔心的理由。

位在紐澤西的史帝弗.尼可拉斯公司(Stifel Nicolaus & Co.)基金經理人摩根蘭德(Chad Morganlander)也指出:「投資人仍在輪流砍去年大漲的股票,這種情況在未來數週將持續,投資人現在要的是穩定的盈餘成長,害怕那些高本益比且營收無成長的,現在是退出成長型股票轉戰價值型股票的絕佳機會。」

像是半導體製造龍頭英特爾、股神巴菲特的投資公司波克夏.海瑟威、道瓊成分股嬌生、食品業龍頭泰森(Tyson),在這段期間(統計時間從二月二十八到四月十一日)內,股價仍維持正報酬,驗證專家上述看法無誤。

但這場賣壓最無辜的受害者,大概就是中國網路業者,其中包括阿里巴巴、新浪微博和京東商城,因為這三家公司都計畫在今年內到美股掛牌,隨著市場對網路股估值更加嚴格,即便這些公司打著中國市場龐大十三億人口崛起的口號,也難逃市場無情對待。例如,新浪微博的上市案,根據投資銀行高盛等預估,因為買氣冷淡,籌資金額恐怕腰斬。

面對股市下跌,投資人或許會想去避險,例如買進美國公債。但這項舉動相當危險,因為當聯準會升息預期越來越高,除非經濟再度走弱,否則眼下最佳策略,就是保留手上現金,靜待股票買點浮現。

【延伸閱讀】科技股財報週前,資金先退——2/28~4/11美國網路股重挫原因1.推特漲跌幅(%):-28.19財報公佈時間:4/29重挫背景:每月新增用戶年增率連8季下滑

2.奈飛思(Netflix)漲跌幅(%):-27.76財報公佈時間:4/21重挫背景:流動現金比率不高,應付短期現金需求有疑慮

3.Linkedin漲跌幅(%):-22.45財報公佈時間:5/1重挫背景:有侵犯個人隱私官司隱憂

4.臉書漲跌幅(%):-15.10財報公佈時間:4/23重挫背景:今年來兩起購併案,資本支出過大

5.Priceline漲跌幅(%):-14.85財報公佈時間:5/5重挫背景:內部人賣股比率創1年來新高

6.雅虎漲跌幅(%):-14.56財報公佈時間:4/15重挫背景:公司手機廣告業務持續下滑

7.亞馬遜漲跌幅(%):-13.44財報公佈時間:4/24重挫背景:雲端服務售價受到Google挑戰,被迫降價3成以上

8.Google漲跌幅(%):-12.87財報公佈時間:4/16重挫背景:Android 傳出遭到網路病毒入侵,恐竊取用戶資料資料來源:雅虎財經整理:蕭勝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7245

李迅雷:經濟下行、估值偏高 但A股仍將走牛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3829

11

本文為海通證券副總裁、首席經濟學家李迅雷在中國經濟論壇上發表的觀點,授權華爾街見聞發表。

要點提示:

■配置性需求增大和對改革等樂觀預期助推牛市。目前中國家庭的資產配置中,房地產配置占68%,顯然過高了,而權益類產品的配置只有3%多,只有美國家庭的10%。A股主板在被冷落多年之後,再度成為主流資金的追逐目標,這就像從2000年開始中國家庭在資產配置上不斷追逐房地產一樣,一旦起步,就將延續下去。

■如果仔細分析中國股市20多年來的走勢,會發現經濟政策對股市影響要比經濟周期對股市影響大,因為政策通常是逆周期的,它更能與投資者預期保持一致。

■既然監管層的多目標管理責任不會放棄,既然作為新興市場,A股總體高估的格局難以改變,那麽,今後股市的波動也將在“絕對高估與相對低估之間”,其總體估值偏高的現象不會消失,股指在“絕對低估”的逗留時間往往很短暫,這或許也構成股市在今後將維持牛市的一大理由。如果你認同監管政策不會改變趨勢,那麽,就應該認識到趨勢的長期性,它不會因短暫的波動而改變方向。


大部分投資者總是喜歡用經濟向好、股價便宜作為看好股市的理由,而悲觀論者也同樣以否認這兩點作為看空的理由。一般而言,利益偏向會導致分析的不客觀,即所謂的屁股決定腦袋。但即便拋開利益紛爭,也不能確保你的邏輯能令人信服地解釋趨勢發生的因果關系。因此,選擇具有更強解釋力的邏輯,總比死搬硬套通俗邏輯好。自2012年至今,筆者在看淡經濟,看淡貴金屬、大宗商品和房地產價格的同時,始終堅信會有越來越多的資金流向金融資產交易市場,從而有利於債券和股票的估值提升。

估值偏高是事實 經濟下行難逆轉

大家一般都喜歡用市盈率高低來衡量股價水平的高低,那麽,創業板70多倍的市盈率應該屬於過高了吧,因為中國創業板市盈率水平差不多是美國納斯達克的3倍。其實,A股主板的估值水平同樣也不像大家所公認的那樣便宜。根據Wind數據,截至2014年12月16日,深圳主板的市盈率為27.1倍。盡管滬深300的市盈率只有11.7倍、上證A股的市盈率為13.1倍,但滬深A股主板市盈率的中位數為43.2。而根據彭博數據,美國道瓊斯指數和標普500指數對應的市盈率中位數分別為17倍和19.3倍。假如30倍以上的市盈率可以定義為偏高的話,則主板中有60%的股票市盈率高於30倍。這還沒有考慮市場利率水平,利率越低,則估值水平可以越高,反之也然。如美國的利率接近於零,中國市場利率起碼在5%以上。

中位數比平均數更能客觀反映股票的總體估值水平,這就像在一個貧富差距大的社會里,大家經常抱怨自己收入被統計局平均之後“提高”了一樣,而中位數則會告訴你所處的收入地位。統計表明,A股市值規模500億元以上的上市公司只有103家,只占到A股上市公司總數的3.97%,但它們在2014年共實現A股市值增量71366.6億元,占增量總額的53.58%,這些大市值股票權重大但市盈率低,所以其他股票被平均之後,市盈率也就低了;而美股的市盈率分布比較均勻,故平均市盈率水平和市盈率的中位數就比較接近。

有人會辯解:盡管股市估值水平是不那麽便宜,但中國經濟還是向好,房地產行業有望重新回暖。中國經濟真的有那麽好嗎?半年前與半年後的股價當然是出現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但有哪個經濟指標可以反映這半年內有戲劇性的變化呢?

我還是比較相信電量這一指標,因為這個數字比較真實,不會造假。2014年全社會用電量同比增長3.8%,低於2013年3.7個百分點,這也是自2003年有這一數字公布以來的新低,當然也低於次貸危機時的增速。如果說工業用電量增速的降低可以理解為經濟轉型,那麽,城鄉居民生活用電量增速只有2.2%,要知道過去10多年來,我們居民的用電量一直是以15%、10%、8%左右的增速遞減的,且進城農民工的數量也在不斷減少,從2010年的新增1200多萬,到2013年只新增600多萬。因此,用電量增速的降低,是否意味著城鎮化進程的放緩呢?當然,官方強調是因為去年夏天不熱、空調少用的因素,但我看到的卻是2014年大家電消費額負增長的因素,其中空調倒是唯一保持增長的大家電。

家電消費對應的是居民住房投資和消費,2014年全國商品房銷售面積12億平方米,比2013年少銷售1億平方米。而對中國而言,由於計劃生育的實施,人口紅利的拐點已經出現,15-64歲勞動年齡人口占總人口比重的峰值在2010年已經達到74.5%的高點,到2013年這一占比已經降至72.8%,預計到2020年這一占比將會降至70%以下。而25-44歲青年人口的總數也會在2015年左右達到頂峰,此後開始下降。從美日韓等國經驗看,伴隨著25-44歲人口見頂,地產銷量也會出現拐點,筆者可以斷定2013年房地產的銷售面積就已經達到峰值了。

其實,我們更應該關註決定經濟增速的長期因素,如人口老齡化將帶來的高儲蓄率不可持續問題。比如中國投資高增長主要依靠高儲蓄,而投資占比過高問題,也幾乎是世界獨有的。如2014年固定資產投資總額占GDP比重為78.9%,而歐美及日本這一比重均在20%以下。假如今後6年名義我國GDP增速平均降至8%,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平均降至13%,則到2020年,中國的固定資產投資總額將超過GDP總額,這就不可理喻了。因此,高投資不可持續,在今後儲蓄率不斷下降的背景下,經濟增速的支撐位恐怕要回落到6%-6.5%之間,投資增速也會接近GDP增速的水平,尤其是房地產投資在固定資產投資中的占比還會不斷下降。

配置性需求增大和對改革等樂觀預期助推牛市

自2012年之後,實物資產投資的高收益不再,而目前中國家庭的資產配置中,房地產配置占68%,顯然過高了,而權益類產品的配置只有3%多些,幾乎只有美國家庭的10%。從總量看,盡管2014年A股的市值有了大幅增長,年末達到37萬億,但占GDP比重(證券化率)也不過58%,而美國為120%,一般發達國家也都在100%以上。但中國房地產總市值占GDP比重雖然得不到一個準確的數據,但估計在300%-400%之間,大約是美國的一倍左右,顯然是過高了。

再從企業的債務結構看,中國企業的負債額占GDP比重估計為130%,而美國不到80%。2014年國企的債務增長超過10%,大約為66萬多億元,占企業總債務80%,國企債務龐大是中國企業債務占GDP比重高居全球榜首的根源。如此高的債務水平,勢必形成巨大的償債壓力,導致融資成本上升,目前銀行的平均放貸利率為7%,民間利率更高,故實業投資意願下降在情理之中。

所以,目前社會資金的脫實向虛,從實業和房地產領域流向資本市場,看似不正常,其實是合理的。因為經濟連續下行,在資金成本居高不下的背景下,實體經濟缺乏賺錢項目,而實物資產如煤礦、鐵礦、油井等又在折價,房地產交易的活躍度也在下降,過去幾年盛行的這些投資模式都在賠本。

從2001年至2011年,居民投資實物資產中的黃金可以獲得高回報,但從2012年至今,投資黃金則是虧本買賣。熱錢總是流向能賺錢的領域,故從2012年之後,信托產品、銀行理財產品、創業板和中小板股票都逐一受到大資金的青睞。這一進程目前似乎有了加快跡象,尤其是A股主板在被冷落多年之後,再度成為主流資金的追逐目標,這就像從2000年開始中國家庭在資產配置上不斷追逐房地產一樣,一旦起步,就將延續下去。

如果仔細分析中國股市20多年來的走勢,會發現經濟政策對股市影響要比經濟周期對股市影響大,因為政策通常是逆周期的,它更能與投資者預期保持一致。實際上這輪美國股市的上漲並創新高,也是在美國持續推出量化寬松政策的過程中發生的,美國的標普和道瓊斯指數就是在經濟回落的過程中見底回升的。股市原本就是經濟的晴雨表,是快於實體經濟的變化而變化的,教科書上說是提前經濟周期6-18個月。所以,對於把經濟下行當作股市的利空看待,似乎又重新回到到散戶思維中了。

隨著經濟的下行和高負債下社會信用風險的增大,相信財政和貨幣政策的進一步放寬是可以期待的,2015年政策的著力點應該是防通縮。此外,投資者也對經濟改革賦予更好的預期。對於此輪經濟改革看好的最根本理由在於,再不改革已經沒有退路了,屬於倒逼式改革。而中國與西方國家相比,所擁有的最大一塊資源,就是幾十萬億元的國有資產。如果說過去20多年中國經濟增長模式與土地升值高度相關,那麽今後10年中國要化解債務問題和經濟結構調整,估計會與國企改革和國有資本的運作高度相關了。

盡管本人始終認為,改革有助於化解風險,但難以在短期內解決中國經濟長期積累的諸多問題。但投資者往往不會對改革前景進行量化分析,且在改革推進的早中期(2014―2017年)總是比改革後期(2018-2020年)要樂觀。這就像中國球迷對中國足球比賽前景的預期變化一樣,在上半場的前20分鐘,大家對於換帥之後的中國隊獲勝預期肯定高於下半場的後20分鐘。

從長期看,無論是經濟上行還是下行,政策基本都會對沖掉現實中的利好或利空。如果政府所采取的針對利空的對沖力度超預期,則又構成利好。美國的QE政策超預期,最終使得美國經濟複蘇,股市則提前反映了投資者的樂觀預期。而“中國政策工具箱里的儲備還很多”,這意味著在經濟下行過程中,中國政府更有實力和可能性讓政策超預期。

企業盈利增長有望逐步與GDP增長脫鉤

中國已經步入從增量經濟發展模式到存量經濟主導的發展模式階段,即經濟增速放緩但還必須實現充分就業。長期以來,美國經濟增速遠低於中國,但股市的表現遠好於中國,其原因就在於企業的盈利能力強,其平均利潤率遠超GDP增速。而這幾年中國企業的平均利潤率估計在5%-6%之間,低於GDP的增速。如2014年世界500強中,美國企業的平均利潤率為9.33%,中國企業僅為5.1%。

不過,中國企業的盈利改善是可期的。首先,從長期看,融資成本有望下降。中國企業的盈利水平低下有諸多原因,其中銀行擠占企業利潤是主因。如中國企業聯合會發布的2014中國企業500強報告顯示,17家銀行企業凈利潤總額1.23萬億元,占500強企業凈利潤51%。這是500強企業中銀行業利潤總額首次超過其余483家企業的總和。因此,從今後看,銀行的息差收入將繼續減少,估計2015年銀行的盈利增速將進一步下降,而得益方應該是企業和儲戶。

其次,中國企業盈利的改善將通過去杠桿來實現。去杠桿的形式多樣,如破產重組、並購、資產證券化等,尤其是國企改革方面。國有資產通過轉讓,可以將目前的債務負擔變為公共資源。盡管中國不會複制西方國家私有化的模式,但德國、英國和法國的國有企業私有化過程,推動了產業結構的合理化和政府減輕債務壓力,並引發了股市牛市,還是值得借鑒的。

第三是來自產業結構調整和原材料成本的下降、勞動力成本上升趨緩等因素。2014年已經呈現出企業盈利增速與GDP增速“脫鉤”的跡象,即企業盈利增速不再隨GDP增速下行而下降,如果能夠持續下去的話,這對於資本市場應該是利好。2015年人民幣貶值的壓力將加大,這對於出口導向型企業而言,應該是有利的。

但不可否認的是,眼下中國企業面臨的負面因素會更多些,這一方面可以迫使企業轉型升級,如三大產業中服務業比重上升,先進制造業在制造業中的占比提升等。另一方面,這些不利因素可以用各種寬松工具來“對沖”,相信中國企業的未來前景還是看好。畢竟中國目前高負債下的經濟回落與歐洲、日本這些高福利發達國家的衰落是不可同日而語。

估值偏高與定價錯誤現象將長期存在  

記得1993年年初,筆者曾在《中國證券報》頭版發表了未來股市的六大趨勢展望,當初預言高估的市盈率會不斷走低,A股與B股會接軌,隨著股票存量規模的擴大,投資者不再恐懼新股發行和市場擴容……如今看來,當初過於理想化了。迄今為止,個人投資者仍然主導市場,平均交易量占全市場的80%以上,A、B股價差仍然很大。A股估值偏高的原因,主要是證券市場的發行管制導致股票供給偏少,去年股權和債權融資占社會融資總額的比重只有17%,而美國一般要占80%以上。此外,監管部門兼有維護市場穩定的職責,經常在股市低迷時暫停股票發行,即便今後推行註冊制,估計發行規模也難隨意擴大。

此外,由於A股是交易活躍的散戶主導的市場,從過去20多年的交易歷史看,A股的平均年換手率水平確實名列全球前茅;A股兩融業務開展時間也不長,但2014年的交易量占比已經超過14%,這一比例在全球資本市場上也是屈指可數的。這可以解釋A股高估值的部分原因,如小市值股票的流動性超好,流動性好對股價有正向提升作用。而在機構投資者主導的成熟市場,小盤股往往不會得到分析師和機構的青睞,流動性很差,估值就會偏低。目前,A股仍未被納入MSCI新興市場指數;可以預期,中國未來10年仍將是個人投資者主導的市場(目前QFII加RQFII占A股的市值僅3%,而我國臺灣地區的QFII已經接近30%)。由於個人投資者的知識結構和投資理念普遍存在缺陷,加之資本市場的融資管制存在,這就導致估值偏高和估值扭曲的現象長期存在。

對境內公募基金和QFII投資者而言,其擁有股市定價權的時期大約只有在2003-2007年,這恰恰是它們規模高成長期,之後機構投資者的市值占比就沒有顯著上升,交易額一直維持在15%左右。據說2014年個人投資者的交易額占比進一步上升至85%,這對於機構投資者而言既是機會又是挑戰。機會來自於由於市場定價錯誤產生的套利空間很大,而目前滬港通、股指期貨和股票期權等工具也為套利提供了便利;而挑戰則是機構如何來適應散戶的投資理念和操作思維,而且,這樣的散戶思維還將長期延續下去。

監管政策只能平滑而不會改變趨勢

由於主板市場在過去近三個月內出現了巨大漲幅,顯然超出了包括管理層在內的大部分人的預期,而且這又導致了市場的杠桿率陡增、利率水平上升和流動性風險加大,故抑制市場過多投機行為是必然的選擇。對於“一行三會”為主的監管者而言,眼下正面臨多重艱難的選擇:1、既要阻止資金從實體經濟流向資本市場,又要防止資本市場過於低迷而難以提高直接融資比例;2、既要抑制散戶市場的過度投機和盲目投機行為,又要維持市場穩定,防止市場大起大落對中小投資者造成的傷害;3、既要防止銀行、保險等金融機構卷入高杠桿融資的風險中去,又希望各類養老基金、企業年金等社會保障基金能夠利用資本市場獲得好回報。這正是中國股市處於新興市場的典型特征,政府不放心市場的自我修複能力,而投資者也總是看著政府的臉色做投資決策,經常會感到無所適從。

實際上,監管政策的變化不用過於關註,因為從歷史看,監管政策只能平緩趨勢,卻不能改變趨勢。這些政策會短期內讓市場回歸理性,讓曲線收斂,但難以改變市場的長期趨勢。例如,對券商兩融業務的檢查和違規處理,其本意是防範風險、打壓投機,讓市場更健康地發展。因此,監管者的用意與投資者的長期利益應該是一致的,但大部分投資者都解讀為監管者要將股市打下去。

A股市場的新股認購會聚集巨量資金,這會導致回購利率的上升,進而迫使央行在公開市場釋放流動性。而且,A股的持續火爆也導致了貨幣市場流動性的緊張,與解決實體經濟融資難、融資貴的目標相悖,這也是央行、銀監會等監管部門不願看到的現象。因此,限制銀行資金流入股市也是必然之舉,但這也同樣不會改變市場趨勢。就如2004年開始國務院就出臺多項舉措來抑制房價漲幅過快、過大一樣,2004年之後,房價依然長期保持上漲趨勢。

既然監管層的多目標管理責任不會放棄,既然作為新興市場,A股總體高估的格局難以改變,那麽,今後股市的波動也將在“絕對高估與相對低估之間”,其總體估值偏高的現象不會消失,股指在“絕對低估”的逗留時間往往很短暫,過去25年來的市場特征也已經充分印證了這一點,這或許也構成股市在今後將維持牛市的一大理由吧。如果你認同監管政策不會改變趨勢的話,那麽,就應該認識到趨勢的長期性,它不會因短暫的波動而改變方向。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9977

美聯儲警告股市高估 但美股仍創新高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4549

WEB-Fed-report-600x330
耶倫手拿貨幣政策報告在美國國會做證詞

美聯儲昨日警告美國股市存在高估風險,但投資者似乎對此並不在意,美國三大股指依然創下歷史新高。

美聯儲本周二(2月24日)提交給國會的貨幣政策報告中指出:

用一些傳統指標來看的話,股市整體估值較歷史均值偏高,尤其是部分行業公司的估值持續大幅高於歷史常態...

關於資產估值,PE(市盈率)和PS(市銷率)還是有所提高的,顯示估值存在壓力...

...估值壓力在某些資產市場特別值得關註,

在低評級和未分級的非金融行業里,近年來杠桿程度的上升伴隨著高收益債券和杠桿貸款的快速增長...近來貸款的保險條款較弱而杠桿程度較高,已經接近金融危機前的水平。

美聯儲的報告中還表示:

公募基金和ETF的存在向市場提供了大量流動性,但它們快速增長也埋下了潛在的擠兌風險,如果某些事件觸發了大量贖回,則它們會被迫強制賣出手中的證券。

美聯儲還警告固定收益市場一旦出現下跌,可能會引起大量資金逃離。

美國標普500指數本周二(2月24日)小幅收漲5.82個點,漲幅0.28%至2115.48點,道指和Nasdaq指數分別漲0.51%和0.14%,三大股指齊刷歷史新高。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3107

申萬宏源:A股仍有一次出清 7月下旬回調

全球經濟模型重構的陣痛期是最大的宏觀對沖格局。以美國消費為核心,中國制造、資源國提供原材料,日本提供廉價借貸的全球經濟模型正在重構。日元套息交易的逆轉和石油價格的大幅下跌告訴我們“美國G1”經濟模型已不能帶領我們走得更遠。我們認為“中美G2”是全球經濟模型重構的理想解,互聯網時代中國超高流量和美國超前科技的結合將擦出精彩的火花。

然而,沒有什麽變革是平滑無阻的,“中美G2”模型的達成還需要更多的耐心和攻入“無人區”的勇氣,全球經濟模型重構的陣痛期是當前最大的宏觀對沖格局。全球貿易總量負增長,中國和美國等主要國家卻實現了全球貿易占比的“衰退式擴張”,新興市場國家全面戰線全面收縮。2015年全球FDI流入總額高增長“暗藏玄機”,發達國家的FDI流入增速遠超發展中國家,不產生新增產出的並購重組火爆是主要原因,從歷史經驗看,發達國家之間的並購重組火爆往往與系統性風險相伴相隨,更多地反映全球化進程的受阻和全球資源配置的不均衡。

另外,美國的經濟結構也正悄然發生著“很供給側”的改變,美國消費沒那麽好,但制造業卻沒那麽差,美國制造業生產的企穩和歐盟對美國出口增速下滑時間上幾乎同步告訴我們美國制造業可能正在擠占歐盟制造業的空間。全球民粹主義和孤立主義的擡頭是我們重點關註的長周期系統性風險之一。9月初G20峰會是我們觀察驗證全球將走向合作共贏,還是仍需要更多耐心的第一個時間窗口。

2016下半年全球風險資產波動率將明顯放大,權益資產維持中性配置。2016上半年全球資產配置的主旋律是“避險”和“填坑”,兩者共同作用正改變著全球資產的勾稽關系。主要國家國債收益率處於歷史低位,美元、日元、乃至比特幣這樣的低通脹電子貨幣的走強,以及黃金的持續走強都是“避險”需求的反映。而新興市場整體跑贏發達市場,大宗商品市場的強勢反彈卻從反映出全球高風險偏好資金並未退潮,超發的流動性到處尋找超跌的風險資產“填坑”。“避險”和“填坑”的共同作用使得風險資產和避險資產都會有階段性的進攻機會,黃金+股票的組合將成為可能。從“五星模型”來看,政治周期可能上升為主要矛盾,英國脫歐的政治風險發酵可能才剛剛開始。信用周期高杠桿的特征仍未明顯緩解,杠桿轉移的不確定性依然較強。商業周期全球維持“弱複蘇”狀態,基本面亮點不多,但也很難形成明顯拖累,貨幣政策周期角度我們認為以美聯儲加息為代表的全球流動性收緊仍不是可選項,存量流動性寬松的格局仍將維持。我們預計2016下半年,全球風險資產的高波動仍將持續,同時各類風險資產的輪動也會加快。高估值高波動並不利於權益類資產的超配,從全球資產配置角度,維持權益類資產的中性配置,耐心等待更好的配置機會。其中如果受制於歐債擔憂美聯儲不加息,但是美國經濟超預期複蘇,會有階段性表現機會;黃金我們維持戰略性看好。

長期:A股仍有一次出清,流動性的悲觀預期是觸發恐慌性出清的主要因素。我們在春季策略報告中總結了熊市底部的13個特征,過去4個月相關指標並未出現明顯的改善,A股長期仍有一次出清。當前A股市場整體杠桿水平相對可控,出現類似2015年6-7月那樣被動出清的概率較小。一次出清的形式更可能是類似2008年和2011年那樣流動性悲觀預期驅動的恐慌性出清。匯率、利率、資產價格和穩增長之間的內在矛盾仍是流動性寬松的主要約束,可能觸發矛盾激化的主要因素包括:(1) 香港聯系匯率制再遭攻擊;(2) 部分經營比較激進的小保險公司臨近年末償付壓力加大;(3) 脫虛向實,金融去杠桿持續加碼,切斷部分實體經濟龐氏融資的鏈條。(4) 房地產調控收緊“過猶不及”,四季度穩增長壓力陡然提升。綜合分析2016年的上下行風險,我們認為年底可能觸發系統性風險的事件相對集中,需關註一次出清屆時兌現的可能性。

中期:我們四月提出的“神似2002-2003”,在當時極有預期差,屬於賣方研究中的“無人區”,且事後證明平頭震蕩做結構是全市場最正確的判斷,維持判斷:存量流動性寬松+微觀結構變化維持震蕩格局。當前市場兩方面神似2002-2003年:一方面,盡管2002-2003年貨幣政策邊際上不能再寬,宏觀流動性邊際上不能再寬,但90年代末的降準降息周期保證了存量流動性的寬裕,構成市場能夠進行1年之久橫盤震蕩的基礎。2014年底開啟的降準降息周期也保證了當前市場存量流動性充裕的環境。另一方面,2002-2003年股市去杠桿快速下跌之後,非市場力量對於市場的深度參與也與當前神似。另外,資產荒的大背景強化了宏觀流動性向股市流動性的轉化。絕對收益投資者資金力量與相對收益投資者相當,部分擅長交易博弈的絕對收益投資者持續追逐熱點,成為擁有A股定價權的邊際交易者,熱點的持續性和賺錢效應是當前市場的生命線。在觸發一次性出清的因素出現之前,未來一個季度市場大概率仍將維持寬幅震蕩的格局。

短期:微觀結構已明顯惡化,7月下旬回調,8月下旬“吃飯”。6月底市場指數才出現加速上漲的態勢,但實際上6月底僅僅是行業主題快速輪動的開始,失真的市場指數並未準確反映已經持續4個月的結構性行情,公募基金凈值變化才是市場賺錢效應的準確反映。整個6月絕對收益投資者倉位快速提升,且加倉的主要方向集中在部分短期高景氣產業類主題方向上,熱點板塊的交易極度擁擠,微觀結構惡化。市場最佳運行方式是找到新的持續性方向抱團,但6月底開始的行業主題輪動卻是投資者為加倉而加倉,尋找補漲熱點的過程,指數吃飯行情並未出現,倉位卻已到了高位。市場的微觀結構並未改善,而是仍處於全面惡化的趨勢中,我們認為需警惕7月回調傷害凈值。市場普遍預期的吃飯行情將有望在調整後展開,越臨近維穩預期較強的9月初G20峰會,越有利於“吃飯行情”的開展和延續。

結構:下半年的結構性機會反而小於上半年,繼續高舉價值型成長大旗,繼續踐行逆向思維和反轉策略,攻入“無人區”。2016下半年震蕩格局難改,但一次出清的風險逐漸清晰,熱點板塊反而需要緊盯風險收益比,繼續強調只有價值型成長才是堅守方向。

我們下半年的行業配置關註4條主線:(1) 傳統消費為主的價值型成長仍是確定性的機會,特別關註名義估值便宜、邊際變化向好的醫藥中的部分細分行業。(2) 廣義價值成長疊加極端天氣主題的PPP(建築,環保中個股機會).(3) 高息率的水電等。(4)關註寶萬之爭落定後,如果資本的力量得到認可,舉牌概念可能卷土重來,地產,商業零售可能都有階段性機會。至於申萬策略在3月之後陸續精準推薦的黃金,新能源汽車,電子,軍工,物聯網,煤炭階段性仍可能有機會,但是目前卻堅持逆向思維(上半年申萬策略只有五月開始推薦的國企改革效果一般,其他都堪稱精準,價值成長繼續看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4447

華泰證券戴康:業績拐點後看持續性,周期股仍有加倉空間

市場對於由補庫存而觸發周期股行情已達成共識,但對於周期拐點的擔憂卻一直未有消減。有市場觀點就指出,伴隨二季度之後房地產投資的下行、PPI回落,周期股行情將見頂。2016年第一財經最佳分析師策略第三名、華泰證券策略分析師戴康表示,在業績拐點後,盈利修複的可持續性將繼續支撐周期股的估值水平。而從當前籌碼分布來看,周期類行業仍有加倉空間。

風格切換 周期為王

“本輪利率上行才是研判風格的最核心變量,既不能買故事股也不能買真成長股,業績改善型周期股會持續跑贏。”對於當前市場風格,戴康如此總結道。

回顧周期股此前的走勢,戴康表示,次貸危機後全球逐漸陷入流動性陷阱,由於實體經濟投資回報率低,充裕的流動性湧入金融市場。流動性擴張的結果是,利率進入長達九年下行周期。而當資金流入債券和股票市場,債市的泡沫體現在“負利率”、以及各種利差壓縮到極致;在股市,成長股以及消費股被給予過高的估值溢價,周期股受到冷落。

但自2016年三季度起,伴隨著海外與中國經濟超預期上行,全球利率出現大的向上拐點,股票的投資邏輯也由此發生大逆轉。

戴康表示,全球利率在去年三季度拐點回升後,全球的流動性進入緩慢收縮;金融市場資金從債券市場流出進入股票市場,股票市場表現與前期利率下行階段的風格截然不同。原先被賦予過高估值溢價的成長甚至消費股,受到名義利率上行的侵蝕而遭到拋售。而受益於實際利率下行的業績改善型的周期股,則重新受到追捧。從美、歐、中本輪利率上行階段的行業表現來看,低市凈率的金融、原材料、能源這些周期類的股票漲幅居前。

就A股市場而來,短期內主動補庫存周期有望持續至今年年中,中期來看償債周期已進入尾聲,長期的供給側改革也在改善經濟結構。戴康還強調,這一輪的補庫周期還遇上了產能周期的拐點,企業盈利改善的彈性增大持續性增強,“我們認為這一輪盈利改善能延續至今年全年,而盈利能力的修複則是更長周期的可持續性修複。”

其表示,當前處在主動補庫初期的中遊行業將受益於盈利持續改善,如石化、鋼鐵、有色冶煉加工、化學原料與化學制品、通用設備;而從產能去化邏輯來看,煤炭、石化及化工大部分品種、造紙,汽車、家電等制造業的龍頭市占率,在過去幾年有顯著提升,鋼鐵、煤炭、有色、水泥、玻璃等的產能利用率或將在16年見底回升。兩條邏輯交叉來看,鋼鐵、石化、化工、有色和受益於企業盈利長周期改善的銀行板塊被重點推薦配置。

周期股仍有加倉空間

在“周期為王”觀點之外,市場對於周期股拐點的擔憂一直未有消減。有觀點就指出,伴隨二季度之後房地產投資的下行、PPI回落,周期股將見頂。對此,戴康表示,在業績拐點後,周期股的看點將轉移至凈資產收益率(ROE)修複的持續性上。與此觀點相呼應的是,基金當前的配置風格顯著“棄小轉大”;從當前籌碼分布來看,周期類行業仍有加倉空間。

戴康介紹,2016年四季度偏股型基金繼續大幅加倉主板,減倉創業板和中小板。目前基金主板倉位仍低於2015年一季度之前的所有時期,創業板倉位為2015年以來的最低水平,中小板倉位則仍高於2015年四季度之前的所有時期。在中小創市值的大幅縮水下,倉位的調整可能仍不到位。但另一方面,基金同期加倉機械、化工、電氣設備、建築、交運、鋼鐵、軍工等中遊行業;銀行的加倉幅度和位序在年內也屬罕見。

戴康強調,從基金當前對行業的低配比例與歷史低配比例的對比來看,目前銀行、非銀、食品飲料、采掘、房地產、商貿、交運、汽車,都仍明顯低於歷史中值;而中遊行業如鋼鐵、軍工、建築、建材、公用事業、電氣設備、機械等行業的低配比例則在歷史中值附近,“我們認為周期類行業仍有加倉空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3808

縮量反彈受阻年線 A股仍需再次尋底

盡管有著“一帶一路”高峰論壇召開以及央行放水等利好消息的刺激,但A股市場整體的反彈走勢仍然較為羸弱,滬深兩市股指周一雙雙縮量小漲,盡管盤中一度突破年線,但上證指數收盤仍回落至年線下方。市場人士普遍認為,在金融監管強化、流動性趨緊的背景下,投資者風險偏好較低,預計短期股指仍將以尋底走勢為主。

從市場全天的走勢來看,盡管股指在開盤之後即快速沖高,但市場人氣的低迷使得股指很快沖高回落,此後股指基本呈現窄幅震蕩走勢,上證指數最後報收3090.23點,上漲6.72點,漲幅0.22%,成交1583億元;深成指報收9845.60點,上漲57.61點,漲幅0.59%,成交1913億元;創業板指數報收1778.64點,上漲4.01點,漲幅0.23%,成交543億元。兩市全天合計成交3496億元,較上一交易日小幅減少。

對於這樣的走勢,市場人士普遍認為,盡管滬指反彈至年線附近,但以目前的成交量水平要想成功收複年線難度不小,預計這次反彈只是超跌之後的反抽走勢,後續股指還將再次尋底。

愛建證券分析師侯英民就認為,綜合來看,“一帶一路”峰會召開但市場不為所動表現平平,伴隨著經濟增速放緩市場預期開始下降。為了維護國家金融安全,管理層減少貨幣投放收縮流動性、監管嚴查委外投資套利、金融去杠桿和央行縮表等一系列金融風險常態化措施。因此在市場流動性趨緊,金融去杠桿監管風暴等系統性風險沒有完全化解之前,投資者的整體做多意願極為有限。IPO新股發行速度不減,在增量資金有限僅依賴存量資金博弈的大環境下,市場供求已經明顯失衡,股指連續下跌尋求新的多空平衡。

從技術面分析,股指自跌破中短期周均線後已經預示市場中期明顯轉弱。目前股指仍在3050-3250點的箱體區間,上周股指快速探底回升,股指跌破年線市場人氣盡失。同時日線延續空頭排列,雖然權重股有所護盤,但個股下挫幅度很大,成交量連續萎縮表明投資者參與意願明顯下降,預期短期股指仍將延續寬幅震蕩考驗箱體底邊支撐,多空雙方圍繞年線必有一番爭奪,輕倉觀望以靜制動。

華泰證券首席策略分析師戴康等則認為,預計宏觀經濟緩慢下行。其中出口繼續複蘇,投資緩慢下行,消費較為穩定。下半年房地產銷售投資將受到信用收縮負面影響。信用中性偏緊將使得金融市場利率向實體利率傳導有所加快。金融市場利率和實體利率有分層,短期對實體經濟融資結構的影響大於融資成本的上行。A股盈利能力在充裕現金流及構建固定資產支出上升下仍處於修複階段,但增幅將逐漸步入扁平化階段。從杜邦分析上看,PPI高位回落,銷售凈利率增速放緩,總資產周轉率有所恢複,杠桿率水平變化緩慢,A股非金融企業的ROE高點或在2018年Q1後出現。

在市場波動率下行的過程中,市場交易逐步集中,龍頭股將繼續享有稀缺性溢價。1)IPO發行增速突顯優質龍頭的稀缺性;2)龍頭公司在信用收縮的過程中享受相對較低的貸款利率,在利率上行的大環境中突顯融資成本優勢;3)政策稀缺性,很多龍頭企業處於國企改革和供給側改革的風口。

不過長期來看,A股將從買龍頭確定性和持續性溢價的Beta選股策略向Alpha選股策略轉變。即優選能夠穿越經濟周期,成為未來行業領航者的優勝龍頭,同時也是行業集中度提升過程中最大的受益方。

此內容為第一財經原創。未經第一財經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制或建立鏡像。第一財經將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如需獲得授權請聯系第一財經版權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dujuan @yicai.com。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9175

蘇麗珍: 中小型股仍未震完

1 : GS(14)@2011-06-14 22:01:42

http://www.hket.com/eti/article/185cfee1-8ed4-4171-869d-371b637eea5d-321606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4801

大新銀行:港人對A股仍有信心

1 : GS(14)@2015-07-27 15:57:14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50727/news/ec_ecd1.htm
【明報專訊】中港基金互認在7月1日接受申請後,多家中港基金公司先後遞交申請,隨首批南下基金即將出現,本地銀行的準備工作亦已接近完成。大新銀行(2356)財富管理處主管陳維堅表示,永遠不要低估香港人對中國市場的興趣,認為近日市雖然波動,無阻港人對中國市場的信心。

大新銀行近日為客戶舉辦有關投資中國的講座,並即席為超過100名資產值最少達50萬元的客戶進行問卷調查,發現即使在大跌市後,客戶對中國市場亦保持樂觀,「近一半的客戶早已有投資內地市場的經驗,包括使用滬港通或買賣RQFII基金」。他又指出,超過八成受訪客戶表示會考慮投資基金互認的產品,當中接近六成表示基金互認的產品會佔他們投資組合的10%至30%。

逾半客戶有投資內地市場經驗

陳維堅透露,正與約6家內地基金公司洽商,估計將代售10多隻內地基金。他又指出,近日跌市令客戶的風險意識提高,故亦審慎選擇基金產品,風險級別過高或往績較波動的,或不會考慮。而且不會清一色是A股基金,會考慮高息的債券基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1843

人行釋1500億流動性 A股仍挫

1 : GS(14)@2016-01-21 14:46:51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60121/news/eb_eba2.htm


【明報專訊】人行連日放水,繼前一日公布放出6000億元(人民幣‧下同)中期流動性之後,昨日再向市場提供1500億元短期流動性,不過A股昨日卻跌1%,滬指3000點關口得而復失。人行首席經濟學家馬駿解話稱,人行今次「泵水」6000億元,效果上可取代降準。

滬指昨3000點得而復失

滬綜指昨日開盤已跌穿3000關,早段曾在券商、電力板塊拉動下,倒升至3016點,不過亞太區全線走弱之下,滬指3000點得而復失,全日跌31點或1.03%,報2976點;深成指跌48點或1.28%,報10366點;滬深300指數跌48點或1.51%,至3174點;創業板指數跌37點或1.65%,報2204點。兩市成交持續低迷,滬市成交2345億元,深市成交3321億元。

人行昨日繼續向市場「泵水」,以利率招標形式開展1500億元6天期短期流動性調節工具(SLO)操作,中標利率2.25厘。雖然人行尚未實行市場所期待的降準,但人行近日連續釋放流動性。1月18日,央行以利率招標方式開展了550億元短期流動性調節工具(SLO)操作,期限為3天,中標利率2.10厘。

入行泵水6000億 取代降準

央視昨日引用人行研究局首席經濟學家馬駿稱,人行明確了所提供的中期流動性的規模,安排6000億元資金支持,有替代降準的含義。這對穩定市場預期和利率,將起到積極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人行降低中期借貸便利利率,意圖在於引導融資成本下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468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