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深入報導》百億富豪考察團 第一手 尋富心法

2011-3-14  TWM




富人成功的故事,從來不稀奇。

罕 見的是,富人願意公開自己賺錢的心法與失敗的經驗。

他們做對哪些事,讓他們得到與眾不同的成就?

我們多次貼身採訪身價上百億 的大戶投資考察團,得到了答案。

這群人即知即行,得到可靠訊息就立即行動;不僅如此,他們還用盡功夫研究投資,這正是他們的成功關鍵。

中 華郵政分信員、退休小學老師、會計師等多位富人,用不同投資手法,成功獲取財富。

他們精采的故事,足以讓你掌握未來的財富方向。

製 作人.吳美慧 撰文.周岐原、賴筱凡 攝影.攝影組去年入冬之際的某個日子,一群為數七十人的台灣遊客,在重慶最熱鬧的觀音橋商圈東張西望,就像一般好奇 的旅客;然而,在這群穿著樸素的成員裡,除了有三家上市公司老闆、多家中小企業負責人外,還有多位行事低調的股市和房產大戶。

粗略地算一 下,這群人總身價高達新台幣數百億元。縱使身價已非比尋常,但他們依然熱心地參加考察團,不遠千里來到這座內陸大城尋找新的投資機會。

「蓋 得不錯,但周邊的環境還沒有到位,離市區也太遠了。」來到重慶市郊某棟剛蓋好的純住宅社區大樓考察時,團員中的王先生不禁評價說。「對啊,以毛胚屋的價格 計算,再加上裝潢費用,不便宜!」另一位團員陳先生一邊盤算,一邊附和著說。

很快的,這一團的人,轉往另一座位在郊區的高爾夫球場別墅。一 大片綠地,加上別墅形式個案,優雅的環境,吸引了不少團員的注意。「環境真的不錯,可以用來度假,但要出租就不容易了。」林姓團員說。「在這裡買房子,不 可能放著養蚊子,要能夠租出去才行。」林先生心中正快速盤算著,算一算沒有投資價值,就帶著看風景的心情,享受難得的悠閒。

看好重慶房地 產,仔細盤算投資潛力眼看這一群富豪對高爾夫別墅也興趣缺缺,考察團立刻轉移陣地,往市區江邊的複合式住宅參觀。這群人原本對這個建案興趣也不大,但隨著 電梯到達頂樓,美麗的江景映現眼前時,富豪們眼睛突然一亮,紛紛興趣盎然地提問:「一平米多少錢?」「有多少戶?」「使用期限幾年?」「要怎麼貸款?」問 題此起彼落,看得出來,富豪們對這個建案的興趣很高,一副要開始下訂的樣子。

「樓下是商場,」團員中的周先生評價說,「如果是純住宅大樓, 價值會更高。」周先生認為,複合式住宅的出入比較複雜。「你看,一到六樓都是商場,七樓以上才是住家,除非電梯有隔離,不然進出的人士會很複雜,租不到好 價格。」周先生仔細地觀察影響房租和房價的各種因素。

花了好幾天,表面上,這群富豪最後空手而歸,但內心卻各有不同的盤算。「那裡的房地產 潛力很大,不出幾年,我相信重慶有機會成為內陸的上海!」剛參加考察團歸來的企業第二代陳太太認真地說。自從見識過重慶、成都的房地產,她就對當地市場產 生極大興趣;日前,她又再次赴重慶考察,這一次回台後,正認真考慮出手,在當地買房。

對重慶房地產心動的人,不只是陳太太,和她同團考察的 多位團員,都興起在重慶置產的念頭。同時,在這個行程結束後,有二十多位成員又私下「揪團」,先後到重慶三次,只為了深度探訪重慶房地產的投資價值。

「大 坪數、核心區」,這是富豪考察團對重慶房地產的投資要訣。他們分析:由於中國打房,限制每人只能憑護照購買一戶,在配額有限的情況下,與其花錢買小坪數住 宅,不如直接買大坪數的房子。

此外,「房地產首重區位」的原則,同樣適用在重慶。富豪們一致認為投資重慶房地產,最好盡量選在商圈周圍,或 是大學城等人潮聚集較多的區域,不僅交通便利,增值空間和未來轉手的流通性也比較高。以重慶的城區分布來說,解放碑、觀音橋、南坪、沙坪壩等大型商圈周 邊,都是最受歡迎的區域。至於新開發大學城的西永微電子園區,以及國家級的兩江新區附近的建案,發展前景也相對看好。

台灣富豪的投資眼光並 不局限於中國,從事紡織貿易的楊媽媽,外表看起來和鄰家婦女差不多,但房地產的投資經驗遍及全球。

楊媽媽除了在台灣投資房地產外,不懂英文 的她,竟還有遠征投資紐西蘭、澳洲置產的經驗。當年,她也是利用參加參訪團方式,到澳洲和紐西蘭看過不少房子,回國後便與當地負責接待的房仲業接觸,等到 再次到澳洲、紐西蘭考察後,就直接拍板定案。這一出手,金額超過五千萬元。

對澳洲、紐西蘭完全陌生的楊媽媽,在不熟悉的地方置產,選擇物件 上只開給當地仲介兩個條件:一、「必須是有錢人住的區域」;二、「必須是當地最好的學區」。事後證明,她拋開在華人區置產的傳統,是正確的。

楊 媽媽在金融海嘯前,因為房產管理因素全數出清,以數倍獲利出場。出場後,她將這筆資金全數轉移到中國,在上海長寧區的中山公園對面,買下數間房子,隨著中 國房價大漲,房子的價值已經翻滾數倍。

對台灣富豪而言,房地產只是他們投資考察的標的之一,考察上市公司更是他們的重頭行程。兩年前,在 「中國內需熱」的浪潮下,一個富豪考察團前往青島與深圳進行五天的參訪,希望在中國經濟快速成長下,利用第一線的參訪,抓對投資方向。

第一 線觀察上市公司,立刻做出判斷一行人來到中國大潤發的青島分店參訪,由大潤發執行長黃明端出面接待,並親自為考察團員解說大潤發的經營前景。當黃明端帶隊 走到生鮮食品區,團員們發現,僅是「堆得比人還高」的雞蛋區,就有數十位消費者排隊選購,隨後又看到門口結帳的人潮大排長龍,不少投資台股的團員,立刻聯 想到潤泰全和潤泰新的投資價值。

就在參訪過程中,已有多名團員脫隊,悄悄走到角落打電話回台下單。「廁所門口擠了好幾位團員,一問之下才知 道,他們正忙著打電話敲單。」一位參訪團員笑說,「潤泰全從那時起股價大漲,說不定就是大家一起買的。」當行程轉往深圳,準備拜訪「股神」巴菲特也投資的 比亞迪時,團員認為有機會直擊比亞迪的最新發展,相當興奮;但在眾人進入展示區參觀後,一位上市公司董事長不斷端詳著展示區的各種零件,還忍不住對著身旁 同伴質疑說,「一下子從做手機電池到做汽車,格局跳太快了吧!」後來在問答時間,這位董事長就一再詢問比亞迪獲利能力的問題,後來他認為,比亞迪「見面不 如聞名」,因此並沒有投資比亞迪股票。若由參訪當時起算,至今比亞迪股價已暴跌了六成,可見這位董事長的觀察力,確實非同凡響。

當然,這種 積極研究的態度,和見微知著的觀察力,正是這群富豪得以創造不凡身價的關鍵。

而除了對房地產及產業的洞悉力之外,事實上,團員中為數最多的 還是股市投資高手。

日前,參加富豪考察團前往新加坡的陳先生就觀察到,在新加坡掛牌的仲利控股股價,大約只有公司帳面價值的七成,比台灣金 融業的平均值低了許多。陳先生分析,這家由中信辜家三公子辜仲立創辦的租賃金融公司,近年來全力拓展業務,讓仲利控股在中國九個一線城市設有據點,而且與 四家大陸銀行簽訂合作協議,進度領先台灣的金融業者。

儘管有不錯的競爭條件,仲利控股在新加坡上市三年多來,股價卻一直偏低,而辜仲立有意 返台掛牌的耳語也始終不斷。去年底,辜仲立準備讓公司「鮭魚返鄉」的傳言終於成真。就在公司準備確認回台掛牌前,陳先生已透過複委託買賣,以每股○.四新 加坡幣(約新台幣八.九三元)吃下不少股票。

有趣的是,陳先生雖然已經有三成的帳面獲利,但仍不賣股票,打定主意要當仲利回台後的小股東。 他的理由是,隨著大盤日趨活絡,國內金融股也越來越有盤面主流的架式。以目前金融股平均股價淨值比約一.三倍來說,一旦仲利成功上市,比照產業平均水準, 股價至少上看新台幣二十二元,等於大賺近三倍價差;難怪陳先生說什麼也不願意,將股票以十一.四元的收購價賣出。

富豪團裡股市好手獨特的投 資眼光團員中,同樣具有多年台股投資經驗的張國立和詹老師,不約而同地認為,台股若能持續向上突破、挑戰萬點關卡,許多以往不受注意、價位長久被低估的非 電子股,都將展現真正的實力。這是投資感官特別敏銳的富豪考察團員們,看好的另一種標的。

以近十五年來,每年在股市創造三成以上投資報酬率 的張國立來說,他就認為非電子類股將有許多驚奇出現。張國立解釋,越多人追捧的股票,通常因為籌碼分散,股價越難有表現;非電子股的交易沉寂多年,不少股 票的籌碼已高度集中在大股東手中,符合籌碼穩定的條件,若再配合業績逐步改善的利多出現,股價將有相當大的爆發力。

「而且電子股有太多『眉 角』,散戶很難掌握。」張國立分析,電子業者何時取得訂單、訂單數量多寡、獲利能力高低,「全都是影響業績的關鍵,但這些不是散戶用功就能了解的。」他強 調,「散戶本來就是弱勢,一定要用各種方法提高勝算;相較之下,非電子股的產業訊息,對散戶而言門檻比較低。」張國立特別提醒,當台股重挫回到八千多點, 不少散戶都會面臨選股的困難抉擇,但是指數和個股價位,未必有連動關係,關鍵還是在了解個股的經營條件;只要價位低於基本面的價值,就有機會創造較大的報 酬率,達到「跑贏指數」的目標。

四十年資歷的投資老手詹老師,則利用自創的「棺材店投資法」,從投資人不注意的冷門股中,找尋值得長線投資 的標的,在股市中獲取穩定的投資報酬率。

還有一種標的,是投入人數最少,但投資商機同樣可觀的產業,就是觀光飯店業。富豪考察團的常客李銘 松,就是看好這樣的趨勢,以十八.二億元標得新光人壽位在台北市寶慶路的土地,他個人也因此「一炮而紅」。

會計師出身的李銘松,本業是經營 會計師事務所,直到SARS(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疫情平息後,他觀察到,國內頂級飯店的房間供給頗為有限,日後一旦開放陸客自由觀光,商機將十分可 觀。他於是將名下兩棟大樓重新「拉皮」,改裝成四星級飯店,正式投入旅館業。

「台灣的觀光市場,未來會很不錯!」這位飯店業的新手,對國內 觀光產業信心滿滿地說。從李銘松布局的積極程度觀察,台灣的飯店業也將是各路富豪和財團競逐的肥美大餅。

嗅覺靈敏加上用功,財富迅速累積有 錢人不只想的和我們不一樣,事實上,做的也和我們不一樣。有錢人不只是用錢滾錢,他們更腳踏實地前往第一線親身考察。投資達人朱威築參加考察團時,就利用 時間進行「庶民觀察」,用接近市場的方式去找尋投資標的。譬如KY美食(85度C)要上市前,他想要了解KY美食在中國的營運模式是否會成功,就前往競爭 對手Bread Talk(新加坡商的麵包店)試吃,親身體驗KY美食有沒有競爭力。

此外,他投資潤泰全、潤泰新,還把全家人帶去廣州和深 圳的大潤發考察,並且選擇平常日去觀察現場的人潮,來深度了解大潤發的經營實力。

這些富豪們不只白天用功,連晚上也一樣認真。一般觀光團如 果落腳深圳,當晚團員的自由行程,多半是找店家做按摩和足浴;富豪們卻是相約拿起相機和筆記本,直奔有「深圳秋葉原」之稱的華強北路商場,了解山寨機最新 的銷售與供貨情況。

嗅覺靈敏,還比別人更用功,這就是富豪們之所以能夠比一般人快速累積財富的關鍵。

富豪考察 團的投資心法:

股市

1. 從趨勢中找投資方向,才能獲利大、風險小。

2. 投資經營者,因為他的態度決定公司成長潛力。

3. 要培養把訊息快速轉換成投資標的的能力。

4. 親身感受、勤奮比較;散戶若沒有機會看廠,也應該出席股東會。

5. 從第一線的工廠管理,最能觀察出公司營運競爭力。

房 地產

1. 一定要勤快地實地看、多比較,相中的物件則要快速下手。

2. 多找仲介一起去看房子,可以藉機多了解物件並吸收知識。

3. 物件不要東一件、西一件,買房要集中管理,也可順便降低管理費。

4. 選擇好地段,找有錢人住的區域,學區好是首選。

5. 無法取代性就是價值,一定要注意物件的特殊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240

日本移動互聯網考察連載之三:軟銀成功的商業邏輯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0789.html

首先解釋一下題圖。這是軟銀幾年前在日本投放的一則廣告,軟銀塑造了一個叫做「白戶家」的家庭,爸爸是圖中那隻北海道犬,媽媽是一個典型的日本家庭婦女,哥哥是一個黑人,妹妹是一個漂亮的日本女孩。

在軟銀的所有廣告中,幾乎都會出現這只白色的北海道犬,至於為什麼用一隻白色的狗做一個日本家庭的爸爸,在日本眾說紛紜。

於是就有了各種各樣的猜想。善意的,不懷好意的,泛政治化的等等。當然精明的孫正義是不會說原因。只說這隻狗是爸爸。最有趣的是一些日本的右翼分子的解釋。

日本右翼認為,孫正義是韓裔日本人,「狗」在韓國人眼裡是比較低賤的動物,說誰是狗自然是罵人。於是日本一些人就說孫正義通過這個廣告將日本人罵慘了。連狗都算不上,而是狗雜種。

但是普通日本人沒有這個概念。認為狗狗很可愛,是家族的一員。外加上日本人對這只可愛的小狗不反感。反而使得這隻狗特別出名。

以上只是孫正義在日本做營銷的一個縮影。孫正義非常會做營銷,他總是能夠隱藏軟銀的弱點,放大它的優勢。孫正義之前在日本投放的有關0元打電話的廣告就被其對手NTT DoCoMo和KDDI指責過於有欺騙性而在日本被叫停,但效果非常之好。

軟銀到底算是一家什麼公司?它是一家移動運營商,還是一家投資公司,還是像它的名字那樣,是一家賣軟件的公司?

和其它的日本運營商不同,軟銀很少思考自己有什麼,而是更喜歡消費者需要什麼。當日本其它運營商花很高的成本研發自己的手機時,軟銀卻從美國引進了iPhone,並一炮走紅。在軟銀的其它許多業務中,都可以見到軟銀的這種思維。

@曾航不久前特意和野村綜研的團隊一起前往東京拜訪了對軟銀研究多年的日興證券高級研究員森行真司,他對軟銀過去幾年在移動通信業務上的策略,有著很精闢的剖析。

以下是訪談內容。

軟銀的iPhone策略

筆者:中國業內普遍認為,軟銀引入iPhone以及放棄對平台的主導權是一種更加開放的模式,但從另一個角度說,這是種管道化模式。你認可這種觀點嗎?

森行真司:我認為不該從通信行業的角度來看待軟銀的一些做法。軟銀與其說是一家通信企業,不如說是一家營銷公司。單純從其手機業務來看,它似乎是一家通信公司,但其實至今為止它的業務基本上和一般商業模式並無二致。

去瞭解一家企業時,瞭解它最初經營的業務,它最初設立的理念是最準確的。軟銀最初的業務就是軟件銷售。但其實軟件是最不好賣的一種商品,因為軟件沒有產品形態,只有實際使用才能真正瞭解它到底是什麼樣的產品。所以他們就需要去考慮客戶有哪些需求,怎樣才能讓客戶購買我們的產品,怎麼才能讓產品樹立良好的口碑等等,從各個方面去分析顧客。在展開各項業務時,軟銀都採取了這種模式,移動業務也是如此。

雖然有些人說軟銀走的是管道化路線,但這種做法反而形成了軟銀的優勢,就是在全世界範圍做調查及時掌握用戶的需求,開發出迎合客戶需求的商品。

相反,日本的NTT DoCoMo、KDDI採取的策略則是自己做再提供給用戶。這兩家公司問題在於在公司內部自己做,視野受到侷限。

因此軟銀雖然起步較晚,但可以後發制人,成長較快。在引入iPhone之前,軟銀就有過通信方面的嘗試。軟銀進入通信行業是從六年前收購沃達豐日本開始的。當時一些媒體、證券公司都不看好這一舉措。但從結果來看,它非常成功。

筆者:你認為軟銀併購沃達豐日本大獲成功的原因是什麼?

森行真司:最大的成功原因,就是軟銀為客戶提供了新的價值觀。在此之前,高品質、高價格是日本通信行業的唯一標準,並且所有人都認為這是理所應當的。軟銀雖然收購了一家很破的網絡公司,但是它設定了非常便宜的價格,因此吸引了大量新用戶。這在通信行業中,是個非常創新的舉措,但在其他行業是非常普遍的。

這就是為什麼在開始時說不能以通信業的角度來看待軟銀。

軟銀的第二個革新就是軟銀跟PanTone公司合作,首次在日本引入PanTone手機。在以前,在日本的通信市場只有高端機型才暢銷。世界的投資家在想為什麼日本只有高端機才賣得好。其實這不是用戶自己選擇的,而是通信運營商將目標人群定位在了高端機使用者中。

結果,這對於一些精通手機的人來說是件好事,但對不需要很多功能的普通用戶來說,是很苦惱的事情。雖然0元購機,但其實費用攤到了話費中。結果,研發費用高,最後又轉嫁到消費者身上。

以前日本機型50%成本是終端開發費用,全球GSM機型則為10%~20%,而GSM的special(音頻14:35)機型則為5%。可是這些研發都不是用戶想要的。這時軟銀推出了多彩機型。對普通用戶來說,比起那些用不到的功能,顏色多樣更加受歡迎。

這種做法其實並不是軟銀獨創的,在其他業界很常見。比如開發新車型,需要數百億日元研發費用,想要回收這些投入,一年遠遠不夠,必須要六七年時間,汽車公司就需要持續賣相同的車型。但每年賣同一款肯定不受顧客歡迎,就每一年發售一款新顏色車型。軟銀的做法是從其他產業的做法用在了通信產業。

iPhone也是這種做法的延續。軟銀的iPhone銷售分成兩個階段。第一年作為高端機,出售給手機發燒友,第二年開始降低終端價格,開拓更加廣泛的市場。之所以這麼做,是因為軟銀意識到iPhone是觸摸屏,一般用戶也可以方便的操作。這種戰略基於軟銀對iPhone操作方便,是最接近用戶需求機型的認識,一直持續到前年。

從去年開始iPhone在日本的戰略發生變化。前年年底為止,日本僅軟銀一家出售iPhone。但從前年10月開始,KDDI也取得了iPhone在日本的銷售權。

在此之前,iPhone是軟銀區別於其他運營商的強有力的差別化武器,軟銀憑此成功贏得了眾多用戶。但從今年開始,軟銀iPhone的價格稍有提高,也提高LTE的資費體系,接近另兩家水平。

這是因為對於軟銀來說,iPhone已經不是差別化的獨佔商品,而要從其他角度佔據市場份額。今後,如果iPhone還有優勢,軟銀將會繼續與其合作,但如果還有其他好產品出現,也不排除與他們的合作可能。

當新的產品出現時,我們不知道軟銀的做法會不會發生變化,儘管現在被稱為管道化。但單從iPhone策略來看,軟銀看起來是個管道。但顧客到營業廳買iPhone的同時,也可能產生其他商業機會。

比如,iPhone和iPad的周邊產品賣得很好。手機、平板的膜、保護殼的利潤在50%左右。還比如在銷售iPhone時,會推薦無線相框。軟銀其實並不是要將從iPhone那裡取得的利潤最大化,而是將從每個用戶那裡取得利潤最大化。

另外就是因為雅虎的存在(軟銀是雅虎的投資方)。其實之前雅虎和軟銀互不相關,但現在聯繫緊密。雖然說軟銀管道化,但在內容這部分較充實的話,也是個新的利潤增長點。

筆者:軟銀如何與雅虎合作?如果蘋果調整iPhone的策略,是否將對軟銀產生影響?

森行真司:此業務並不是以iPhone為中心,畢竟跟Android比起來,iPhone下滑比較明顯,而今後Android有很大成長空間,到時候將有用武之地。

雖然看起來iPhone 的戰略沒有改變,但其實在做微調。

iPhone一代採取與運營商通信業務分成的模式。但通信運營商對此有牴觸情緒。進入第二個時代後,變成了跟內容folder分成的形式。應用一旦完成,成本就不會增加。

所以如何將它放在更大平台是他們要做的。第二個時代跟通信運營商有終端銷售合同,比起一時代從資費分成,這次終端分成降低了牴觸感。

另一個特點就是只跟一個運營商簽約,但是用戶分散之後就跟多家運營商進行了合作。除了中國移動,全球未跟iPhone合作的大型運營商只有日本的DoCoMo一家。為了征服所有運營商,也許iPhone會開放一部分管道給運營商。

收購Sprint的目的

筆者:管道化帶來的價格戰會不會導致軟銀利潤下降?

森行真司:首先,我有個疑問,雖然管道化變成了流行語,但真是這樣麼?這並不是現在才開始的。在iPhone之前, Docomo有i-mode,但其他運營商也有自己的模式,其實差別不大。當時的價格競爭也不是很激烈。也就是說,在成長階段,價格戰打不起來。

最重要的是,通信運營商在進行新的嘗試。舉個例子,KDDI的SmartPass業務。目前為止,通信運營商注重硬件設備的投資,內容包也外包給其他公司,自己的利潤僅為代收費,利潤率不到1%。SmartPass即KDDI購買應用,再提供給客戶,也就是將成本回收之後,繼續取得的收入即成為利潤。比如說手續費10%,利潤率有3~4成。

在智能手機時代,導入這種做法將有更大潛力。這裡要考慮的是,在整個商務圈中最重要的是什麼。第一是資金,二是客戶信息,三是品牌。有三個要素,再加上很強的意志,就很有可能成功。最先導入的公司獲益最大。但是過了幾個月後,其他運營商將推出類似業務。

最近各個公司說,如果換了智能手機,數據的ARPU值將上升2000日元。最重要的一點是,智能手機用戶中,中高年齡層用戶增多。十幾年前地鐵中乘客都在讀晚報,最近乘客的中老年用戶換成用智能手機閱讀。雖然之前的手機也有閱讀新聞功能,但操作不便。晚報每份140~160日元,20天上班來算,大概有三千日元支出。

這種消費慢慢已經進入運營商口中。運營商競爭的餘地會限定在這些周邊領域。當時i-mode以年輕人為目標人群,但隨著操作方便的智能手機的發展,用戶拓展到中高年齡層。

筆者:但在日本很多顧客認為軟銀的網絡服務較差。軟銀對此採取了哪些措施來提升用戶體驗呢?

森行真司:之前也說過,收購沃達豐日本時,沃達豐網絡較差,所以剛開始目標客戶為低端用戶。在導入iPhone之後,在大城市周邊設置了基站。軟銀的iPhone客戶以城市用戶為主,他們也不會經常去鄉下,因此它的戰略是滿足絕大多數用戶的需求,在大城市建基站。然後再不斷輻射周邊擴建基站。

也就是說,軟銀選擇目標客戶時非常明確,每個階段採取不同的戰略。在全世界範圍做用戶調查,開發用戶最需要的商品。比如通過調查,瞭解用戶不需要高端機,只需要多種顏色的機型。軟銀的戰略就是在收集用戶回饋後非常細緻地分析用戶的需求。而一般公司都是在決定了某個戰略後,再強加給用戶。

從心理學上講,用戶滿意度其實是事先確定的。比如顧客對DoCoMo的高品質要求期待更多,網絡一出現問題,用戶就會有反應。而軟銀期待較低,出現問題也不會有太多非難。所以完成度低的產品也容易推出,失敗了也沒有特別大的影響。所以回顧5年業界內的新行動,基本都是軟銀發起的。

筆者:軟銀收購Sprint的目的是將移動互聯網業務推廣到全球範圍麼?接下來會採取什麼措施擴展全球業務?

森行真司:軟銀收購Sprint將產生議價力量,軟銀跟Sprint每年加起來有一兆日元投資,雖然它們的技術制式不同,但還是會產生議價效果。

另一方面是,軟銀至今為止為freecash模式,以前做法將現金投入到最有潛力的業務中。這幾年成長最快的是通信業。之前就是雅虎BB的ADSL寬帶業務,但是ADSL也有強有力的競爭者NTT,所以現在它不投資到雅虎BB,(重心)已經轉移到了移動業務上。

觀察日本市場,有價值潛力但沒有設備潛力。如果iPhone優勢消失,在設備投資時會導致價格戰。這時軟銀就看到了Sprint,和6年前沃達豐很像。智能手機普及率40%~50%的時候,今後牽引市場的是中低層用戶。面對高端用戶,還有網絡品質可以提高。AT&T和verizon具有高品質網絡,有很高毛利。Sprint品質略低,面向預付費低端用戶。這些與軟銀最開始相同,以後逐漸拉動客戶增長。所以縱觀這些潛力,軟銀利用現金不僅侷限在日本國內,還放在全球範圍內。

如果大家看的過癮,明天我們將為大家連載一篇關於軟銀最大的競爭對手——日本第一大運營商NTT DoCoMo現狀的文章。NTT DoCoMo一直被看做是中國移動的老師,和中國移動一起是全世界唯一兩家不引進iPhone的大運營商,它是如何對抗蘋果的?請不要錯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678

日本移動互聯網考察連載之四:DoCoMo最近怎麼樣了?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0929.html

從去年到今年,筆者曾和野村綜研的團隊一起拜訪了多位NTT DoCoMo的高層。最直觀的的感受是,這家公司仍然不願意放棄過去的輝煌,堅持自己過去的垂直整合模式,並在此思路下一直不願意對蘋果低頭。

DoCoMo將Android的本地定製開發發揮到了極致,並把Android和手機信用卡、移動醫療、老人手機、語音自動翻譯、物聯網、地震預報等本地服務結合起來。由於iPhone是給美國人設計的手機,因此在一些需要操作系統底層配合的本地移動互聯網服務方面,本地運營商的優勢又顯現出來。

由於篇幅問題,關於DoCoMo的故事今天只能簡單給大家連載一少部分。如果想看更多的故事,歡迎關注本連載結束後出版的新書,那裡有近兩萬字的關於DoCoMo的故事。

沿著NTT DoCoMo總部大樓那排巨大的落地窗往外望去,日本的國會大樓近在咫尺,這裡既是日本政治的核心地帶,也同樣是日本移動互聯網界的中心。

員工穿著整齊的西裝、戴著紅色吊牌井然有序地在大樓裡進進出出,小心翼翼地擔心自己在電梯裡發出任何聲響。

10年前,這裡曾是全球移動互聯網從業者的朝聖地,就好像今天硅谷蘋果總部的地位一樣。

曾經在2003年到此參觀拜訪的大眾點評副總裁龍偉(當初供職於掌上靈通)回憶道,當時的NTT DoCoMo如日中天,參觀室通常都會準備各種語言的宣傳資料,員工名片上印有當時還很時髦的二維碼,實驗室裡有各種當時看起來還很「科幻」的研發產品,比如,一直到今天都還沒有在中國普及的手機錢包產品,讓各路參觀者興奮不已。

當時,NTT DoCoMo像一個巨無霸操控著日本移動互聯網,在巔峰時其市值曾經突破4000億美元,一度成為日本資本市場上的股王,NTT DoCoMo當時在日本移動互聯網上做出的創新一度在全球成為人們爭相學習的對象。

這家日本第一大運營商在世界移動互聯網歷史上的地位格外顯赫。早在2001年,NTT DoCoMo就在日本運營了全世界第一張商用3G網絡。此後,由DoCoMo開創的i-mode移動互聯網經營模式更是被全球多個國家的運營商爭相效仿——其中最著名的一個學生便是中國移動。

不過幾年前,蘋果的iPhone像旋風一樣席捲了全球,蘋果一舉取代運營商成為移動互聯網新的龍頭,全世界的運營商都紛紛向蘋果俯首稱臣,接受蘋果十分苛刻的條件,並甘願冒著被「管道化」的危險。

全世界只有兩個主要運營商堅持不引進iPhone,一個是中國移動,另外一個就是一直被中國移動視為「老師」的日本第一大運營商NTT DoCoMo。

幾年下來,NTT DoCoMo一直頑強地依靠自身的努力對抗著蘋果的侵蝕,最終,它能夠成功嗎?DoCoMo對抗管道化的經驗教訓,會給中國的運營商帶來哪些啟發?

NTT DoCoMo拒絕引進iPhone之謎

直到2008年iPhone登陸日本前最後一刻,NTT DoCoMo仍然在和日本另一大運營商軟銀爭奪iPhone在日本的銷售權。

但最終,DoCoMo面對蘋果「蠻橫」的需求,退出了談判。

根據日本經濟新聞引述NTT集團前管理人員的說,「蘋果開出了答應DoCoMo銷售iPhone的條件,要求DoCoMo開放NTT實驗室的所有專利。我們不可能做到這一點。」NTT研究所是日本最大的研究機構,研究所如何對待所擁有的技術,甚至可以影響整個國家的競爭力。所以即使iPhone在全球市場受到如此大的關注,也不可能換取到NTT公開所有專利。

除此之外,雙方還在iPhone的銷量、價格等方面存在分歧。但這些,還不是問題的根本所在。

DoCoMo在2011年11月發表了到2015年的中期經營計劃,宣佈了向「綜合服務企業」的轉型目標。該公司計劃到2015年,新業務的銷售額擴大2.5倍至1兆日元。以兼併和收購為主軸,培育8個領域:媒體,醫療保健,環境,金融,電子商務等。

這個計劃仍然強調了運營商對產業鏈的控制權,因此這一計劃的大部分只能通過可以定製的Android系統才能實現。而蘋果詳細規定了iPhone上安裝的軟件和服務,運營商的自由度很低,如果導入iPhone,NTT中期經營計劃中所描繪的體系就崩潰了。

值得一提的是,NTT DoCoMo一直沒有放棄過在日本引入iPhone的努力,但由於蘋果條件苛刻,成功引進iPhone的難度非常大。

DoCoMo當時的總裁兼CEO山田隆持說,「我們一直沒有放棄引進iPhone的希望」,但蘋果一般要求運營商承諾非常大的銷量,「如果引進iPhone導致我們產品的大部分市場份額被它佔有,那麼這將是一個我們很難消化的結果。」

蘋果衝擊波

在2008年軟銀開始在日本銷售iPhone之前,運營商是這片移動通信市場上毫無疑問的霸主。

1999年2月,NTT DoCoMo推出了後來影響全球移動互聯網的i-mode服務模式。正是這項業務,使得日本移動互聯網發展到頂峰,並成為全世界爭相頂禮膜拜的對象。在鼎盛時期,i-mode的用戶數甚至超過了美國在線(AOL),被歐美各大媒體爭相報導。

在i-mode推出後,NTT DoCoMo一躍成為全球IT產業的明星公司,其股票開始飛漲。那時候,財大氣粗的DoCoMo在全球大肆收購,出資98億美元收購了AT&T16%的股份。

在亞洲,NTT DoCoMo投入巨資持有了香港和記電信公司24.1%股份,持有台灣遠傳電信公司4.7%股份,持有菲律賓運營商Long Distance Telephone 14.1%股份。

在歐洲,NTT DoCoMo先後和英國、法國、西班牙、意大利、希臘、荷蘭等國的運營商展開合作,在當地推出i-mode服務。

在i-mode誕生的時代,人們對手機的定義還是簡單的打電話、發短信功能,手機完全被定義為一種通信工具。

所謂的i-mode,簡而言之就是讓用戶能夠在手機中享受各種豐富的手機上網服務,包括收發郵件、收看新聞資訊、接受氣象信息、轉賬查詢、訂火車票機票服務、網上購物等,這些服務以手機上網數據流量結算,價格較低。

從商業模式上來說,i-mode是由運營商(DoCoMo)搭建了一套生態體系,大批的內容提供商(CP)到其平台上來提供服務,然後運營商和CP收入分成(九一分,CP拿9,運營商拿1)。

i-mode在本質上和蘋果的App Store商業模式非常接近——都由一個行業主導者負責手機終端、平台搭建、銷售渠道、收費結算,唯一的不同是,在日本,移動互聯網產業的主導者是運營商,而在美國是蘋果。

這套體系在日本很好地運轉了多年,並在很長一段時間裡讓日本成為全球移動互聯網最發達的市場,日本的手機支付、手機音樂、手機遊戲、手機閱讀、手機廣告等領域,都一度在全球遙遙領先。

但以iPhone為代表的智能手機,此後在用戶體驗上比日本本土的功能手機有了較大的提升。和日本的功能手機相比,美國式的智能手機可以讓用戶很方便地下載互聯網上非常豐富的手機應用,使得智能手機的用途大大拓寬。

實際上,作為一套本世紀初開發的技術體系,DoCoMo的i-mode體系到了07、08年左右已經顯得有些落後,一位開發者曾向筆者形容道,相比起i-mode那套老舊的開發體系,在iOS和Android上開發簡直是一種享受。

2008年開始,軟銀開始正式在日本銷售iPhone,到了2012年,iPhone已經成為了日本市場名副其實的手機霸主。

根據IDC的統計,2012年iPhone在日本全年整個手機市場上的份額達到了23.3%,第一次奪得冠軍。之後分別是富士通18.0%、夏普14.0%、索尼8.4%、京瓷8.0%。

如果只算智能手機,iPhone的份額則高達33.1%,是第二名富士通16.5%的整整兩倍,優勢極為明顯。位列三到五位的分別是夏普12.2%、索尼11.8%、三星9.3%。

2012年下半年,iPhone5正式在日本開始銷售,軟銀和KDDI兩大運營商的iPhone5廣告開始在日本的大街小巷鋪天蓋地地打出。

對於日本唯一一家沒有銷售iPhone的運營商來說,DoCoMo的壓力開始增大。

NTT DoCoMo於2013年1月30日發佈了其2012財年前三季度(2012年4~12月)財報(美國會計準則)。銷售額為同比增加6.2%至3.3707萬億日元,營業利潤為同比減少5.6%至7021億日元,呈現「增收減益」狀態。導致DoCoMo利潤減少的主要原因是DoCoMo促銷費用的大幅上升,以及DoCoMo云服務等新領域的投資。

與此同時,2012年9月起軟銀和KDDI開始在日本銷售iPhone5後,DoCoMo的MNP(帶號轉網)轉入超過轉出的數量為53.4萬人,創下歷史最低紀錄。純增用戶數也只有20.15萬人。

NTT DoCoMo的反擊:去電信化

沒有銷售iPhone,並不代表NTT DoCoMo準備坐以待斃。事實上,NTT DoCoMo正在由一家單純的運營商,向一家綜合型公司轉型。

有著日本移動互聯網之父之稱的NTT DoCoMo前i-mode業務創始人榎啟一在接受筆者採訪時指出,運營商的管道化已經不可避免,但人們的手機一天24小時一年365天不離身,圍繞著手機的各種業務,運營商還有很多機會。

他向筆者舉例談道,日本鐵路公司(JR)最初也只是一個簡單的鐵路公司,但是後來做了房地產、商業街等多樣化的業務。

「我和日本鐵路公司(JR)的人聊天,JR本來是運輸人和貨物的。在乘坐東京-大阪新幹線的2個小時中,顧客這段時間無法下車的,也就是說鐵路公司這段時間在火車上賣任何商品都可以獲得收入。手機也和火車類似,人們一天到晚手機不離身,理論上你在手機周邊賣什麼都可以賺錢。」 榎啟一指出。

實際上,這種提法很像中國電信最近提出來的「去電信化」的思路,即運營商不再是單純的運營商,要向電信周邊的產業去擴展。

從2010年開始,NTT DoCoMo就提出要向金融及結算業務、多媒體業務、商業服務、醫療與健康服務、物聯網、集成與平台化業務、環保服務、安全安保服務這八大領域去擴張。

NTT DoCoMo負責戰略的取締役常務執行董事吉澤和弘指出,相比谷歌等互聯網公司,運營商是有許多優勢的——其中最重要的優勢便是運營商手上掌握著別人都沒有的用戶行為數據,這些數據可以支持運營商向周邊許多產業去發展。

在這樣的思路下,NTT DoCoMo收購了三井住友銀行34%的股份,從而進軍金融業,並開始發行手機信用卡。

NTT DoCoMo還和歐姆龍合資成立了一家移動醫療方面的公司。打算通過DoCoMo的云服務統一管理從智能手機和健康儀器(脂肪計及血壓計等)獲得的數據,與Radishbo-ya公司的健康食材及DoCoMo保險等已有商品和服務組合,提供給客戶。

此外,NTT DoCoMo也和日本麥當勞成立了一家合資公司,這家公司通過精準挖掘用戶行為信息而向用戶提供精準的手機麥當勞優惠券,獲得了相當的成功。

筆者多次前往日本採訪,一個很直觀的感受是NTT DoCoMo開發了大量適合日本本國國民使用的應用服務,大大提升了日本國民的生活水平。

例如NTT DoCoMo和富士通聯合推出的老人手機,在日本累計銷量超過1000萬台——日本是一個嚴重人口老齡化的國家,這些老人手機的功能很適合日本的老年人。此後,DoCoMo也推出了適合老年人使用的智能手機,這些是蘋果這樣的國外廠商很難提供的服務。

NTT DoCoMo推出的手機錢包業務,同樣也很適合本國國民。因為日本的貨幣單位較大,因此使用現金支付常常面臨著找零的麻煩。NTT DoCoMo將近場支付功能植入到其定製手機當中,多年來已經在日本普及開來——而在日本銷售的蘋果iPhone並沒有手機支付的功能。

DoCoMo的服務大都基於其自己的云計算平台,吉澤和弘指出,作為運營商來說是有自己的網絡的,並且可以掌握網絡的速度,還有網絡的延遲狀況等等,這些和谷歌等互聯公司相比是一個優勢。

現在,DoCoMo正在圍繞電信行業,打造一個巨大的生活圈,涵蓋人們的衣食住行各個方面,DoCoMo希望這些業務加起來,能大大提升其綜合收入。

服務方面,語音服務Shabette Concier和d視頻等表現出色。截止到2013年初,Shabette Concier的安裝數量超過了700萬,利用數量已突破2.8億次。d視頻的簽約數也增加到了370萬件。

不過,由於DoCoMo的業務線拉得太長,公司的執行力是否能夠跟上,是其接下來需要面臨的挑戰。

此外,和軟銀不同的是,DoCoMo似乎很喜歡思考自己有什麼,自己要做什麼,但是至於這些東西是不是消費者真正需要的,則提的較少。

不管怎樣,運營商和蘋果的賽跑,仍然沒有最終分出勝負。在這場賽跑中,誰能走到最後,對全球的消費者來說,這都是一個值得關注的命題。

如果大家看的過癮,明天我們繼續給大家連載一篇對NTT DoCoMo負責制定戰略高層吉澤和弘的深入採訪,我相信中國移動一直在關注著DoCoMo的一舉一動,DoCoMo既是中國移動的老師,也是中國的鏡鑑。運營商最終的命運歸宿,將是什麼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723

日本移動互聯網考察連載之五:日本運營商怎麼玩大數據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1049.html

在中國電信的董事長王曉初於2013年年初提出「去電信化」的口號時,但早在幾年之前,日本的電信運營商就開始了「去電信化」的嘗試。

日本最大運營商NTT DoCoMo早在2010年就開始提出,運營商不僅僅是一家移動運營商,而是應該向金融、電子商務、物聯網等周邊產業擴張,通過這些周邊業務,增加運營商的收入。

近日,筆者和野村綜研的團隊特地前往日本採訪了NTT DoCoMo負責戰略的取締役常務執行董事吉澤和弘。

那天下午,在DoCoMo總部樓上的辦公室裡面,吉澤和弘帶著一疊厚厚的資料來與我們見面,上面寫滿NTT DoCoMo對未來複雜的規劃。

吉澤和弘的資料中詳細列著運營商手上握有哪些用戶的行為信息,這些信息的價值從大到小依次是什麼。在他看來,移動運營商掌握著客戶許多重要的行為數據,這些大數據資源可以讓運營商做許多周邊服務,而這些正是運營商未來抵抗管道化的根本。

NTT DoCoMo的整個轉型計劃都是以云服務為基礎的,吉澤和弘認為,相比起谷歌等互聯網公司提供的云服務,電信運營商有著自己獨特的優勢。

以NTT DoCoMo為代表的日本運營商過去幾年應對管道化的轉型嘗試,對同樣處於轉型期的中國運營商,具有重要啟發作用。

運營商有什麼優勢?

筆者:在歷史上,NTT DoCoMo的i-mode模式從終端到平台、網絡、服務垂直整合,非常成功,現在進入智能手機時代,情況發生了變化,DoCoMo未來是繼續走i-mode這樣相對封閉的道路,還是更多使用Android這樣開放的系統,走更加開放的道路?

吉澤和弘:雖然現在進入智能手機時代,但是DoCoMo還是想把i-mode這樣的垂直整合模式繼續下去, 垂直整合包括網絡、終端、平台、內容在內的資源。

現在蘋果也是像我們當年的i-mode業務一樣,追求垂直整合的模式,手機、平台都由自己掌握,但是蘋果唯一沒有掌握的是網絡的資源,網絡只能由通信運營商來掌握。

作為DoCoMo來說,會以移動通信為基礎事業,為客戶提供比如平台,內容應用等多樣化的服務,當然也包括了云技術,云服務等。

作為DoCoMo來說,一個最大的優勢是在於具有很精確的用戶個人信息。現在,DoCoMo想利用自己的優勢,就是利用很詳細的個人信息情報來發展已經計劃好的這8個領域,即金融及結算業務、多媒體業務、商業服務、醫療與健康服務、物聯網、集成與平台化業務、環保服務、安全安保服務,而不僅僅是提供移動通信服務。

筆者:運營商向金融、醫療健康服務等周邊產業發展,優勢在什麼地方呢?

吉澤和弘:如果細化一下運營商的優勢的話,第一個就是運營商擁有很詳細的個人信息數據。第二個是具有便利的個人認證方式。第三個就是可以更方便地收費。

運營商手上掌握許多用戶的行為數據,比如你在什麼地方,你買了什麼東西,這些信息運營商都掌握,這些數據是運營商的優勢。

另外就是運營商提供著先進的云計算基礎服務。我們有三大服務提供給公眾。第一個是存儲的服務,第二個是智能服務,第三個是針對市場的服務。

存儲服務,可以在云上面存儲照片,還有就是DoCoMo的電話本,還有一個就是DoCoMo的郵件,現在最多的是DoCoMo郵件的存儲量,我們今後可能會發展一種網上借錢的金庫的業務。

另外一個服務就是智能的服務。它主要是圍繞翻譯這個功能進行的。語音和翻譯服務是基於同樣的原理在云上面展開的。

至於針對市場的服務部分,裡面有視頻、圖書、音樂等等這些應用已經推廣開來了。

另外兩大板塊是今後要推廣的兩大方向,一個是生活類的服務,還有一個是實體的。我們想要著力推廣這兩大部分,就像之前推廣的購物這個部分。

我們預計在這三大服務推廣之後也就是到2015年的銷售額是1000億日元。2013年的銷售額大概有200億吧。

今後的3年,我們想要利用基於云計算的這種服務來拓寬以上提到的幾大服務領域。

筆者:像亞馬遜、谷歌這樣的互聯網公司推出了很多類似的云服務,作為移動運營商,DoCoMo的優勢在哪裡?

吉澤和弘:對於DoCoMo來說,智能服務這一領域,比如說語音服務等和谷歌等互聯網公司相比是一個很大的優勢。運營商有自己的網絡,並且可以掌握網絡的速度,還有網絡的延遲狀況等等,這些和谷歌等互聯公司相比是一個優勢。

還有我們今天非常注重的一個業務是醫療護理的健康部分。DoCoMo現在和歐姆龍在合作成立了一個合資公司,叫做DoCoMo healthcare。歐姆龍公司擁有很多健康檢測的儀器,而DoCoMo掌握了很多個人的情報,我們可以利用這兩點優勢來進行和DoCoMo相關的服務鏈接,比如說DoCoMo把自己購物中心裡的健康營養物的信息發送給用戶,從而全面支撐這個用戶的生活,使他的生活變得更便捷一些。

通信運營商掌握的顧客信息質量比其他任何一個行業都高。在這個領域我們可以活用顧客的一些基本信息情報,比如說姓名、地址,甚至是銀行賬號或信用卡賬號等這些我們都可以掌握的。當然像亞馬遜或者樂天等公司也會有顧客的姓名、地址、銀行賬號這些信息,但是DoCoMo可以在店舖當場對這些信息進行實名的確認,這是一個非常大的優勢。

還會考慮和蘋果合作嗎?

筆者:全世界包括DoCoMo在內的很多運營商,在發展智能手機平台業務時都是基於谷歌的Android系統,是否因為Android的開放性能滿足DoCoMo的這麼多規劃?因為從歷史上來說,世界上最成功的兩種互聯網模式,一種是i-mode,一種是蘋果的App Store模式,他們都是自己的操作系統,都是系統掌握在自己手上的。

吉澤和弘:運營商如果用Android系統來拓展這些業務,會更容易一些。因為像蘋果的IOS系統的控制力是很強的,他控制得你無法把這些東西搬到手機上去,相反,Android系統是很自由的,你可以很自由地在它的基礎上加上(運營商)自己的服務。

而且有人說這些服務在網頁上做也是可以的,但如果有(Android)這樣一個開放的平台的話,我覺得是更會好做一些的。也有可能是你和蘋果交涉的話,IOS會給你開放一定的權限去做,而且你轉向網頁做,它也可能無法控制你,但是他們認為這是百分之百不可能的。

所以Android是最適合做這個的系統。舉個例子來說,i-concier就是做推送這個服務的,這樣的一種服務想要在iPhone上實現的話是比較困難的。還有翻譯這種服務想要植入IOS裡也是比較困難的。當然音樂也是基本上沒有可能的。

筆者:和中國移動一樣,DoCoMo也是一直沒有引入iPhone的一家運營商,並且DoCoMo也是做了大量的戰略規劃,未來DoCoMo會和比較封閉的蘋果合作嗎?還會重新考慮引入iPhone嗎?

吉澤和弘:我知道中國移動和DoCoMo是世界上兩家還沒有引入iPhone的電信運營商(笑),並且最近蘋果CEO庫克訪問了中國移動,中國移動可能有意向會引入iPhone。

作為條件來說的話,如果我們想要提供基於云計算的服務,那麼第一個條件是不能受到任何控制的,同時我們還要確保終端的數量,這是必要的條件。

比如日本的軟銀,這家公司的移動終端大概7至8成都是iPhone,如果DoCoMo也是這個比例的話,我們是不可能實現以上說的那些業務。所以我們判斷的關鍵點是(蘋果給出的)條件是如何的。日本的媒體也總是問我們這個問題。加藤社長也沒有說過未來我們一定會不引入iPhone這樣的話。

筆者:之前DoCoMo推出了購物、遊戲中心等業務,這些領域都有很多很強大的互聯網對手,比如說亞馬遜、GREE,DoCoMo是有信心打敗他們,還是根本就沒有和這些互聯網對手正面競爭的想法?

吉澤和弘:現在我們沒有想正面和GREE等這些互聯網大公司去競爭,作為DoCoMo來說,比如像遊戲中心這個業務,我們會選擇一些適合小孩子玩且大人們也放心的遊戲,用這個特徵和其他的互聯網公司進行差別化。

對於購物這個業務來說,我們並沒有把亞馬遜等這些互聯網公司作為競爭對手來對待,我們公司的優勢是可以時刻攜帶並且可以重複購買,想到了就可以買。雖然現在沒有具體的實施計劃,但今後會向不只是DoCoMo的用戶開放,同時也不排除和其它公司合作的可能性。

筆者:DoCoMo已經在發展4G了,您認為DoCoMo已經有4G的「殺手級」應用嗎?如果還沒有,DoCoMo如何培養這種「殺手級」的應用?4G的「殺手級」應用會出現在哪個領域?

吉澤和弘:因為4G的一個特徵是容量大,速度快,可能「殺手級」就是利用這個特徵的一個應用吧。你說的這種「殺手級」應用比較可能是影像的、動畫的、視頻的。當然裡面還會有電影,動畫,導航一類的。如果你要是看視頻看到2個小時的話,馬上2G的流量就沒有了。所以要考慮流量,還有資費等要素。還有剛才提到的基於云服務的這些應用會有及時響應的功能,比如說我和系統說話,會給我一個答覆。如果你的網速很慢,這個功能是用不了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792

日本移動互聯網考察連載之六:內容包月隨意使用是趨勢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1215.html

作者:曾航 (i黑馬網專欄作者)

即使在付費習慣很好的日本,如何通過移動互聯網的內容產業賺錢,也是個讓人頭疼的問題。

日本運營商過去的那套運營良好的運營商封閉體系受到了iPhone為代表的智能手機的巨大衝擊。用戶通過蘋果的App Store和谷歌的Google Play就可以下載應用,不再需要通過運營商的渠道。

為應對這種挑戰,日本第二大運營商KDDI推出了一項名為SmartPass的套餐服務。用戶每月只需要交390日元(在日本僅僅相當於坐一兩次地鐵的錢),即可以免費下載由KDDI打包買下的500多個手機App,此外,還能享受KDDI會員限定的優惠券、保險等業務。

KDDI的這套體系很像騰訊的黃鑽會員體系,在單個App的盈利越來越困難的時候,通過打造會員體系,收月租費打包批量出售服務的方式正開始流行。

「我們本來預計Smartpass的用戶數達到400萬就可以達到盈虧的平衡點,現在的客戶已經有500萬了,預計很快會達到1000萬用戶。」KDDI的執行董事高橋誠指出。依此計算,屆時SmartPass業務每年為KDDI貢獻的收入將會達到4億到5億美元。

對於運營商來說,這種新的業務嘗試減緩了其「管道化」的步伐,而KDDI正希望建立一種新的「智能管道」。

iPhone的雙刃劍

走在日本街頭,到處可見「AU」標誌的鮮亮橙色手機商店,這便是日本第二大運營商KDDI經營的AU品牌,這一品牌常常啟用年輕人喜愛的影視明星代言,在日本深受年輕用戶喜愛。

而更多的中國人知道KDDI是因為其創始人稻盛和夫。在中國,包括馬云在內的多位企業家都是稻盛和夫的鐵桿粉絲。多年來,稻盛和夫把他那帶有東方哲學色彩的管理方式注入到KDDI的管理中去,以致有了KDDI今天的興盛。

在以iPhone為代表的智能手機開始在日本流行後,KDDI也面臨著業務轉型的壓力。2008年,孫正義領導下的軟銀率先將iPhone引入日本。起初,這種時髦的美國手機並沒有被日本人接受,此後,iPhone開始在日本大舉攻城略地,成為最受歡迎的手機。

KDDI是日本繼軟銀之後第二家引入iPhone的移動運營商。KDDI最新一季財報顯示,去年10到12月財季KDDI的淨利潤同比接近翻番。該公司上一財季淨利潤為1004.9億日元,較去年同期的542.2億日元增長85%。KDDI解釋道,之所以業績這麼好,是因為蘋果新iPhone 5手機十分暢銷。

不過,iPhone的熱銷也讓日本傳統運營商的業務模式受到了很大挑戰,尤其是此前為運營商貢獻大筆收入的移動增值業務現在受到智能手機的衝擊。此前,KDDI擁有Lismo音樂服務等自己的移動增值業務,並頗受年輕人喜愛。

在功能手機時代,運營商通過定製手機牢牢把控著移動互聯網的流量入口,只要是運營商推薦的增值業務,幾乎都能夠賺錢。

而現在,智能手機用戶只需要從蘋果App Store中下載應用就可以了,運營商的音樂、遊戲、圖書等應用面臨著被邊緣化的威脅。

2012年,日本市場快速由功能手機向智能手機轉型。KDDI一些連續十幾年都盈利的移動內容增值業務第一次出現了減益的情況。因此KDDI正在想辦法從中突圍。

SmartPass業務:打包出售應用

讓KDDI扭轉頹勢的是一個叫做SmartPass的業務。

過去幾年,全世界的運營商都希望打造自己的應用商店,例如中國移動推出了自己的移動MM商店,中國聯通推出了自己的沃商店,日本的NTT DoCoMo推出了自己的D-Market商店,美國運營商Verizon推出了自己的Vcast商店。不過大部分智能手機用戶仍然習慣通過蘋果App Store及谷歌的Google Play下載應用,移動運營商自己的應用商店大都經營得不溫不火。

而KDDI卻採取了一種新的做法:它沒有開辦應用商店,而是推出了一個名為 AU SmartPass的套餐計劃,用收月租費的形式打包向用戶出售App及一些其他服務。

在KDDI購買新智能手機的用戶中,有83%的用戶選擇加入SmartPass。截止到今年初,SmartPass業務已經有500萬用戶。SmartPass的主力用戶是學生這樣的年輕人群,他們沒有太多的錢去下載應用,因此每月僅需要付費390日元的SmartPass剛好滿足他們的需求——390日元,也就是在東京坐一兩次地鐵的錢而已。

KDDI負責SmartPass業務的相關負責人回憶道,2011年KDDI剛剛開始銷售智能手機的時候,當時KDDI曾經以為用智能手機上網的人很多,每月收到的流量費就因此提高了,但實際上很多人不去用流量。

當時日本的一些調查發現,許多買了智能手機的人,下載的應用不超過10個。實際上,大部分人常用的App也就是那麼多,因此在KDDI看來,有500個左右的推薦App已經可以滿足大部分人的需求。

此外,用戶自己使用開放的Android系統也有很多問題,首先上網環境不是很安全,有許多病毒軟件出現。此外,Android上的軟件太多,用戶並不知道下載什麼好。

在這樣的背景下,KDDI推出了SmartPass套餐。KDDI首先和應用開發商合作,精選500多個應用。然後KDDI的用戶每月只要交399日元,就可以隨意下載這500多個應用中的任何一個——過去用戶單獨去購買這些應用,是要花不少錢的。

「放題模式」

按照KDDI的測算,SmartPass業務只需要400萬用戶就可以盈利了。而現在,SmartPass業務的用戶數已經超過500萬,並很有可能在2014年年初突破1000萬。依此計算,屆時SmartPass業務每年為KDDI貢獻的收入將會達到4億-5億美元。

SmartPass給目前全球陷入盈利困境的移動互聯網產業提供了一個新的思路。現在,大部分智能手機上的App都很難盈利。早期,許多App公司希望通過用戶付費獲得收入,而現在,全世界的App都越來越朝著免費化的方向發展,盈利越來越困難。

AppsFire公佈了2012年App Store回顧表,分析了100萬款曾經在App Store中出現的App,結果發現2012年發佈的所有App中,只有34%是付費應用。2008年付費應用的比率高達74%。

全世界的App,都日漸呈現免費化的趨勢。導致這種情況的原因是許多App領域的創業者按照PC互聯網的玩法來運營移動互聯網,即先圈用戶,再找盈利模式。這讓許多試圖收費的App開發者的處境變得尷尬,因為你收費,而別人推出了一款類似的免費軟件,你就很難收到錢。

KDDI推出的SmartPass業務,通過月租費的方式,讓用戶隨便使用裡面的應用,這產生了一種新的盈利方式。Smart Pass的商業模式類似美國的Netflix(一家網上付費看影視內容的網站)。

KDDI根據應用的月度活躍使用量,跟開發人員分享套餐訂閱收入。開發人員可以按80%至90%的比例分成,高於谷歌或蘋果應用商店70%的比例。

舉例而言,在日本非常火爆的通信軟件Line(日本版的微信)去年為KDDI推出了SmartPass特別版,這款特別版的Line有一些僅限於KDDI用戶使用的表情。

除此之外,用戶只要加入了SmartPass套餐,還可以免費享受Android手機的殺毒服務,Smart Pass會員特惠,如優惠券、禮品等,此外,SmartPass的會員還可以免費享受10G的KDDI云存儲服務。

KDDI的SmartPass服務,很像中國的騰訊、迅雷的會員體系。例如騰訊有著名的黃鑽體系,用戶每月交一筆錢就可以享受QQ空間裝扮、會員加速、隱身特權、玩遊戲抵扣、購物折扣等特權。而迅雷的會員體系也採用了同樣的方式,每月交一筆錢,就可以享受下載加速、BT種子在線觀看視頻等多種會員特權服務。

KDDI認為,這種用套餐的方式打包出售服務的方式,接下來是移動互聯網的重要趨勢。

在日本料理中,有一個叫做「放題」的概念,也就是交夠一筆錢可以不限數量隨意吃某些食物。

「我認為隨意用的服務在未來的日本也有很好的前景,我很看好。具體比如音樂暢聽,電子書暢讀,視頻暢看等。利用多種終端和云技術去定製各種隨意用放題服務可能是今年的一個趨勢。」KDDI執行董事高橋誠表示,也就是用戶交一筆錢,可以隨意使用音樂、閱讀等服務,而不是按照每次下載收費。

而對於運營商來說,由於管道化的趨勢越來越明顯,運營商和用戶接觸的點開始變得越來越少,類似SmartPass這種套餐,讓運營商得以繼續維繫對產業鏈的控制。

記者獲悉,目前中國的一些運營商和民間第三方應用商店正在考慮引進KDDI的SmartPass模式,把應用打包出售。

多層次的對外投資

除了SmartPass業務,多層次的對外投資也是KDDI避免管道化的重要方式。KDDI目前成立了多只基金,開始對外投資。

KDDI目前最成功的一筆對外投資是對日本著名社交網絡公司GREE的投資。GREE平台上運營的手機社交遊戲被認為是印鈔機器,這家公司一年的收入高達20多億美元,是全世界最賺錢的社交網絡之一。

幾年前,當GREE在PC上發展社交網絡業務進行的並不順利的時候,KDDI宣佈投資GREE,當時高橋誠正是這筆投資的主要操盤者之一。

投資GREE後,KDDI和GREE在遊戲的結算,以及廣告方面進行了合作,並幫助GREE發展用戶,KDDI的入股,大大促進了GREE的崛起。此後GREE在日本上市,成為日本證券市場的明星股票,KDDI也獲得了豐厚的財務回報。

KDDI的主要投資領域有三個方面,首先是註冊資金為3000萬美元的Afound公司,這只基金由KDDI、騰訊和GREE三大巨頭一起出資,主要專攻開發Android系統上的應用程序。主要的投資目標也分散在中國、日本、北美等全球各地。

目前這只基金已經投資了韓國著名的Kakao Talk,中國的豌豆莢、樂元素、酷盤等公司。

另一個投資公司叫做KDDI Open Innovation Found(KOIF),以海外合資的管理方式,主要針對與KDDI服務優點互補,有相乘效果的APP進行投資,這只基金主要投資在遊戲、電子商務等領域。

此外,為了鼓勵日本的年輕人創業,KDDI也成立了一個叫做KDDI無線Labo的孵化器,對於一些初創期的移動互聯網創業項目,進行長達3個月的技術和資金支持。其中也包括一些學生組別。很多年輕人也沒有什麼資金,也沒有什麼商業管理的經驗,所以KDDI開闢了專門的辦公場所,支持這些年輕人創業,在3個月當中可以隨便使用辦公室,幫助他們創業。

在功能手機時代,因為手機屏幕是通訊運營商控制的,所以只要通訊運營商在畫面上進行提示,那麼這個CP一定是會盈利的。

而現在智能手機時代,運營商對移動互聯網流量入口的掌控力大不如前。因此SmartPass這樣的業務對於KDDI的對外投資來說也非常重要,因為這樣的業務對於幫助運營商投資的那些早期項目取得盈利有很重要的幫助。

例如KDDI下面的Labo孵化器,裡面的優秀創業項目,可以在其SmartPass業務中獲得推薦——這對於許多初創型的創業者來說很有吸引力,目前SmartPass已經推薦了多個KDDI投資的創業項目。

如果你看的過癮,明天我們將繼續給大家推送一篇KDDI的執行董事高橋誠的專訪。聞名全球移動互聯網界的GREE,在最低谷的時候,正是高橋誠決定投資GREE,才讓它起死回生。這也是運營商投資互聯網公司成功的經典案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945

日本移動互聯網考察連載之七:專訪KDDI高橋誠董事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1282.html

上面的照片是@曾航 不久前在東京KDDI總部拍攝的。由稻盛和夫創辦的日本第二大運營商KDDI在日本頗受年輕人的歡迎,多年來,KDDI創造了大量適合年輕人的移動互聯網服務。

在KDDI的陳列廳裡面,擺滿了讓他們引以為豪IIDA手機——這種由運營商自己設計的手機在全球屢獲設計大獎。而他們最新設計的智能手機看上去顯得有些古怪:功能機的數字鍵盤配上智能手機的觸摸屏,一眼看上去,分不清楚到底是功能手機還是智能機。

這就是日本運營商多年來的思路,他們堅持最好的東西要由自己來研發、設計,雖然效果很好但成本高昂。當智能手機快速普及的時候,日本運營商同樣面臨著被「管道化」的威脅。

在日本的三大運營商當中,NTT DoCoMo一直堅持封閉的垂直整合路線,堅持不引入iPhone而自己發展,而軟銀開始向iPhone一邊倒,走完全開放的道路。

和DoCoMo、軟銀不同的是,日本第二大運營商KDDI堅持開放和封閉相結合的路線:一方面引入iPhone等開放型手機終端,一方面通過變通的方式繼續保持其過去在封閉體系下的優勢,比如推出SmartPass手機應用套餐服務,成立多只投資基金投資GREE這樣的成功的移動互聯網公司。

KDDI的做法實際上是汲取了開放和封閉兩條道路的優點,對於同樣處於開放還是封閉選擇題當中的中國運營商來說,KDDI的探索提供了頗多啟發意義。

照片中的人物是KDDI的執行董事高橋誠,不久前,@曾航和野村綜研的團隊一起前往日本拜訪了高橋誠,他向我們具體闡述了KDDI做「智能管道」的嘗試。

在日本,高橋誠因為投資GREE而一戰成名。當時,GREE正處在事業低谷的時候,高橋誠和GREE的創始人田中良和見面,投資GREE並通過KDDI為GREE發展用戶,一舉奠定了GREE今天的江湖地位。運營商應該如何做投資?高橋誠也有著精彩的論述。

奪回與顧客的接觸點

筆者:跟日本市場很相似的是,中國正處於快速從功能手機轉智能手機的時期,關於運營商是開放還是封閉的選擇,一直有很多爭議。比如像中國移動,跟日本的DoCoMo比較相似,一直堅持自己相對比較封閉的體系,一直不願意引入iPhone。相對的,中國聯通跟中國電信,態度要開放一些,我們看到日本也有一樣的情況。KDDI似乎是處於開放跟封閉這兩種狀態之間,是這樣嗎?

高橋誠:如果把日本當做(移動互聯網)一個案例來學習,日本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國家。軟銀的情況基本是iPhone的一邊倒,把業務全部賭在iPhone、iOS系統上。NTT DoCoMo跟中國移動一樣,不想傾其所有賭在iPhone上,同時對蘋果也是比較抗拒,所以它主要發展的是Android系統。

另外,據我瞭解,DoCoMo與谷歌的合作中也遇到了一些坎坷。雖然我也沒有什麼立場來評價其他公司的業務,但KDDI相比其他這三家公司,在加入功能機向智能機轉變的市場的時間點上原本就比較遲。所以我認為KDDI更應該以一種單純、開放、積極的姿態發展智能手機這一塊的業務。

另外,Android系統強大的收費功能對於通信運營商來說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KDDI也在不斷完備其作為收費平台的一些業務。

你可以看到,現在在日本比較有名的社交網站Gree、Line等內容供應商,雖然比較強勢,但還是通過我們這些通信運營商來收費。所以這一塊的市場也在擴大。

然而,由於市場是以一種完全開放的模式在運營,顧客的直接接觸點變成了這些內容供應商。這對我們來說是一件很可惜的事情,也會影響到我們的競爭力。

KDDI與中國電信一樣,擁有穩定的現金流,我們現在也在爭取用現金流奪回更多的與顧客的接觸點。

筆者:如何從互聯網公司手裡奪回與顧客的接觸點?KDDI有哪些經驗?

高橋誠:我可以給你舉個例子,比如我們公司的SmartPass業務,每月的資費是390日元,用戶可以使用500個以上的應用程序以及一些附加服務,其中也包括比如說「隨意用」的業務等等。

據統計,SmartPass截至3月2日大概已經有了500萬的用戶數。以這種方式,KDDI正在爭取獲得更多的客戶接觸點。當然,CP(內容提供商)的利益也是不容忽視的,所以在之前已經以400萬用戶的預測量提前給CP分成。

正如我所說,軟銀注重iPhone的IOS系統,DoCoMo注重Android系統,對於KDDI來說,兩者是平分秋色的,因為Android系統是比較開放、容易操縱的,基本上為本土的企業提供應用服務,蘋果系統則運用其瀏覽器來提供應用服務。由於蘋果對本土的應用有很多限制條件,所以基於iOS瀏覽器的應用業務更加容易展開一些。對於第一個問題,KDDI在顧客接觸點上的態度是開放的。雖然感覺上開放的話會變得趨於管道化,但KDDI致力於的是建立智能管道(Smart pipe)。

筆者:Smartpass對KDDI來說是作為盈利點呢,還是作為戰略,吸引消費者呢?

高橋誠:我覺得兩方面的考慮都有。一方面KDDI把Smartpass作為一個營收點,另一方面作為戰略,增加與客戶的接觸機會。我們本來預計Smartpass的用戶數達到400萬就可以達到盈虧的平衡點,現在的客戶已經超過500萬,預計2014年3月底會達到1000萬用戶。

筆者:之前KDDI在手機終端的定製上非常有自己的特色,比如說IIDA系列手機,到了智能手機的時代,KDDI定製手機終端的空間是否還像以前這麼大?還會堅持像IIDA這樣自主的特色機型定製嗎?如果堅持,它的戰略意義是什麼呢?

高橋誠:也許進入智能手機的時代,對手機定製的掌控力已經從通信運營商轉移到了手機生產廠商,但我認為作為通訊運營商還是需要強調對機型的掌控力。所以作為智能管道的運營商來說也是有必要參與到終端定製中去的。

如HTC在去年秋天針對日本發佈了手機終端,我認為KDDI也應該對不同國家,面對不同的需求,在手機終端方面做不同的嘗試。

中國消費者市場如此龐大,在這麼龐大的市場下,做這樣的嘗試不是很必要嗎,可能也會帶來成功。即使日本市場正日益飽和,但是作為通訊運營商做這樣的嘗試也是很有必要的。

KDDI的投資戰略

筆者:KDDI參與投資了Gree,去年我去拜訪GREE的田中先生時他很感激KDDI的幫助。請問KDDI對GREE進行投資之後,跟GREE的哪些主要業務進行了整合,這種模式是否會大量的複製?

高橋誠:KDDI投資GREE之初,是從如何把通信運營商的優勢與GREE的業務相結合這樣的出發點來跟GREE接觸的。因為Gree開發的是PC網頁遊戲的業務,我們公司以代收費業務的切入點與GREE有了合作的意向,也與GREE進行了協商。現在GREE也獲得了成長。zynga之類的遊戲產業就如同好萊塢的電影產業一樣吸引著大量的投資,我們今後也會繼續支持、投資一些這樣的企業。

筆者:作為通訊運營商,眾所周知,投資方向相對比較有限,如電子商務,閱讀,遊戲等,KDDI的投資重點主要放在哪些方面呢?

高橋誠:KDDI的主要投資領域有三個方面,首先是兩個投資公司,其中一個是與GREE合作,註冊資金為3000萬美元的Afound公司,主要專攻於開發Android系統上的應用程序。主要的投資目標也分散在中國、日本、北美等全球各地。韓國的Kakaotalk也是由他們投資的。

另一個投資公司叫做KDDI Open Innovation Found(KOIF),以海外合資的管理方式,主要針對與KDDI服務優點互補,有相乘效果的APP進行投資。主要是在遊戲、電子商務等各種領域。

以上那些是商業上的投資,當然KDDI也有一些無償支援形式的投資,比如KDDI的無線Labo。

因為很多年輕人想要創業,我們也希望可以支持這些年輕人的夢想。我們的社長,原來在斯坦福大學求學時期,也想過自己創業,但是沒有成功。所以現在他以年輕人的角度出發,利用現有的資金,做一些風投。

現在這個投資項目已經進入第四期,會選拔出5個左右的組別。KDDI對他們做長達3個月技術和資金支持。其中也包括一些學生組別。很多年輕人也沒有什麼資金,也沒有什麼商業管理的經驗,所以我們在(這個大樓的)32層空出空間,提供辦公室會議室,在3個月中可以隨意使用,用於他們的創業。

筆者:這種投資是針對初創型企業的「天使投資」嗎?

高橋誠:在KDDI無線labo中脫穎而出的組別,或者是那些我們認為很有商機的組別,會由KOIF這個公司來進行投資,在早期投資會有一定的回報,我們是這麼認為的。但是進入智能手機時代,CP盈利也變得越來越困難了,大家也都為了這個很苦惱。

去年KDDI做內容的部門也是非常的辛苦。去年正好是功能機向智能機轉換期,當然以前也出現過智能機內容運營下降的趨勢,但在去年表現得特別明顯。有的內容一直是盈利的,但去年是十幾年來第一次減益。

後來我們做了例如Smartpass等重新構築的嘗試,終於在去年第四季度扭轉了頹勢。雖然不能保證Smartpass使所有的內容服務都能盈利,但還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所以對通信運營商來說像Smartpass這樣的嘗試是有一定意義的。

筆者: KDDI的投資偏重於純粹的財務投資還是與通訊業務有結合的戰略性投資?

高橋誠:我覺得KDDI還是更注重於戰略性的投資,可以與本公司的業務做結合。雖然KDDI的基金也會在一些地方投一些純粹為了財務盈利的項目,但主要還是通過戰略性的投資,與自身業務相結合,通過au用戶的增加擴張來進行提升。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以前在功能手機時代,因為手機屏幕是通訊運營商控制的,所以只要通訊運營商在畫面上進行提示,那麼這個CP一定是會盈利的。

進入智能手機時代,雖然通訊運營商對這一方面的控制力不如從前,但還是能通過向Smartpass這樣的手段,向消費者在手機終端上提示那些通訊運營商純財務投資的公司的業務,也可以使那些公司得到盈利。這也是我們的優勢。

除此之外,我想再談一談今年以及之後的(移動互聯網)流行趨勢。我認為「隨意用」服務在未來的日本也有很好的前景,我很看好。具體比如音樂暢聽、電子書暢讀、視頻暢看等。利用多種終端和云技術去定製各種「隨意用」放題服務可能是今年的一個趨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954

日本移動互聯網考察連載之九:日本4G對中國有什麼啟發?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1661.html
【導讀】在國內炒得火熱的4G概念,和3G相比是革命性的變化嗎?至少從日本已經運營了好幾年的4G網絡來看,4G並沒有人們想像中的那麼革命。

日本目前是全球部署4G最快的國家之一,其4G網絡已經正式運營近3年,那麼,4G在日本普及後到底給日本的移動互聯網帶來什麼變化呢?這對於正急於上4G的中國移動有什麼啟發呢?

日本4G網絡已經高度發達

日本現在是全球部署4G動作最快的國家之一。

日本最大運營商NTT DoCoMo在2010年12月正式推出品牌為「Xi」的4G-LTE服務,並在一年內就突破了100萬用戶大關。該公司運營的LTE產品還包括32款智能手機、6款Windows 8平板設備等。

NTT DoCoMo官網上發佈的最新財報顯示,其Xi 4G-LTE服務的用戶量在2012年底已達到1157萬。該服務在日本國內擁有46%的市場份額,支持100 Mbps的下行速度。DoCoMo表示,目前公司的目標是將速度提高至112.5 Mbps。

與其他運營商不同,NTT DoCoMo在發展4G的時候非常重視技術積累,為升級到4G,NTT DoCoMo投資了1000億日元做研發,投入了上千人的研發隊伍。

除此之外,KDDI和軟銀也加速了3G向4G的升級過程。軟銀於2012年2月,在東京、名古屋、大阪等城市正式推出TD-LTE商用業務。

軟銀是發達國家為數不多的採用了中國推出的TD-LTE標準的運營商,軟銀的4G建網基本被中國兩大設備商包攬,一期項目由華為、中興兩家平分,各1000個基站,主要用於福岡、北海道、札幌等城市TD-LTE網絡的建設。目前,軟銀已完成網絡一期的建設,並開始啟動二期網絡建設。

和NTT DoCoMo的策略不同,軟銀在發展4G時很強調成本優勢,軟銀之所以採用中國的TD-LTE標準,某種程度上就是看準中國移動這個全球最大運營商準備採用TD-LTE標準,因此軟銀可以在設備採購時節省不少成本。

此外,2012年10月軟銀斥資200億美元收購美國第三大運營商Sprint,也在某種程度上被認為是為了節省設備採購成本——因為軟銀在美國和日本兩大市場同時部署4G,設備採購上可以獲得規模效益。

4G並未大幅改善運營商的經營狀況

從2G到3G的升級,是移動通信歷史一次重大的變革。2G時代短信是最殺手級的應用,而到了3G時代,通過手機上網成為推動世界移動互聯網進步的重要推手,包括手機遊戲、手機社交、手機廣告、手機音樂、手機下載、手機視頻、手機閱讀等應用都因此而大幅受益。

相比之下,3G到4G的升級則更像是一次網絡提速,其意義就像是固網由ADSL升級到光纖。從日本的情況來看,4G短時間內不太可能大幅度提升ARPU值。為了快速推廣,合約計劃沒有大幅度提價。同時,也沒有看到「殺手應用」出現大幅吸金。

對比日本幾大運營商的4G套餐和3G套餐,價格相差無幾,因此許多日本用戶在換新手機的時候都願意加入4G套餐,日本正成為全球4G滲透率最高的國家之一。如果在更換手機的時候選擇4G手機,加入4G合約計劃,實際上消費者的支出並沒有比3G時候多很多,有些甚至更便宜。

由於日本國內市場早已飽和,NTT Docomo一直處於市場份額領先,卻又不斷被對手追趕的狀態,因此其最早投放4G服務,並不是要去主動搶新增客戶,而是通過技術提升保住市場地位的手段。在這一點上,中國移動急迫地想要上馬4G,應該也是同樣的心態。

4G到底是不是通信市場革命性的變化?這個在世界範圍內一直眾說紛紜。至少到現在,日本還沒有產生出4G的所謂「殺手級應用」。在營業廳接受營業人員推薦時,我們發現,主要推薦的應用是高清畫質的影音、在線翻譯和生活信息助手(類似日語的Siri)。其中,高清畫質影音,營業人員會強調,在3G環境下,播放不流暢,4G則沒有問題。大家比較熟悉的youtube之外,日本三家運營商也有各自適用於4G的影音服務。

DoCoMo 2011年發售的GALAXY Tab預裝了視頻應用「Hulu」,每月費用1480日元,2011年9月8日~2012年2月29日註冊的DoCoMo的Android終端用戶可以免費試用3個月,該網站包含多部好萊塢高清大片(720p),實際測試表明即使在新宿等人口密集區也可以流暢播放。

軟銀移動今年2月推出新的視頻服務「UULA」,包含6萬多部內容,含有較高清晰度視頻(640p,1.5Mbps)包月費用490日元

KDDI在和Smartpass(付月費即可在500款精選軟件中任意下載的服務)類似的VideoPass服務中,對於視頻的播放品質增加了較高清晰度的播放模式(360p,原先是240p)

即使在這種情況下,現在還沒有看到能夠大幅度提升運營商ARPU(單客月收入)水平的跡象。對比NTT DoCoMo投放4G服務前後的數據,也確實如此。

不過,從另一方面講,4G一定程度上拉動了用戶發展的速度,抑制了用戶離網。在NTT DoCoMo 2012年度決算報告中也暗示了4G和增收之間的關係。報告中說「1.和前年度相比增收減益。2.智能機以及Xi顧客數大幅上升」。

總之,4G到來2年了,還沒有產生革命性的變化。

可能極大推動移動互聯網產業

在日本多家移動互聯網公司工作了十多年的日本電通公司員工馮廣明指出,日本在3G時代,許多移動互聯網服務並不流暢,例如很少有人會在外面用手機長時間看視頻,通常會回家後再看。

此外,有著「日本版微信」之稱的Line也因為4G的到來迎來重大利好——Line的招牌應用便是免費通話,此前在3G時代,這種語音通話常常會信號不穩定,而到了4G時代,其通話質量有了大幅提升。

4G普及之後,日本的手機遊戲公司同樣獲益。因為在智能手機上下載App的速度大幅提升——這有利於加強手機遊戲的用戶體驗。此前,日本的手機遊戲大部分是基於手機網頁的,而App的用戶體驗要明顯好於手機網頁遊戲。

雖然運營商還沒有找到吸金大殺器,但是基於4G的應用確實可以體現出相對3G的不同。NTT DoCoMo常務執行董事吉澤和弘指出,4G的一個特徵是容量大,速度快,未來4G的「殺手級」應用很可能會充分利用這一特徵,這種「殺手級」應用比較可能是影像的、動畫的、視頻類的應用。

此外,他認為基於云服務的應用也可能會在4G時代爆發。NTT DoCoMo在日本推出了打電話自動翻譯、語音助手等服務。「如果你的網速是很慢的話,這個功能是用不了的。」吉澤和弘指出。

由於4G的速度快、體驗好,一些有帶寬瓶頸的移動互聯網應用現在能夠得到充分解放了。因此,移動互聯網產業也許會因為4G的大規模推進有大幅躍進的可能。最直接的就是高品質影音的移動應用。

移動即時通信和移動社交也因此可以大量引入高畫質照片和影音共享的功能。在日本已經出現的移動VoIP通信,在中國如果沒有政策阻擋,也會是一個有大突破的領域,比如LINE、Viber類型的應用。如果運營商設計的資費計劃比較合理的情況下,成10倍規模地提升流量使用量級是很可能出現的。相應地,運營商也會有機會較大幅度提升流量方面的收入來彌補話音收入的持續下降。

另一個可以預見,又有不確定性的領域就是基於網絡和云的移動互聯網服務。

現有的原生APP主要作為移動服務入口的格局是否會改變?HTML5技術封裝的APP、手機網站、在線信息助手服務(Siri類、在線翻譯、在線導航和實景地圖、街景、現實增強的其他服務),乃至於現在不太受歡迎的Chromebook等基於網絡的終端設備,是不是會因為網絡基礎設施的大幅度性能提升而迎來新的發展契機?

如是,原生APP以及基於此的APP Stroe類型的軟件商店的商業生態將會被破壞性創新。移動搜索、社交等基於信息流的新商業生態會建立起來。這就是谷歌現在正在美國進行的。如果解讀NTT DoCoMo的2010-2015年中期遠景,也會發現其提出了「個人云、企業云、網絡云」的以云服務為重點的智慧生活願景,來彌補其在網上軟件商城和智能機方面的不利局面。

由於網絡速度的提升,將計算和儲存大量置於云服務,終端設備可能會進一步小型化和降低成本。省出來的體積和成本對大規模使用新的輸入輸出技術會有很好的幫助。體感、肌電、眼求控制乃至腦波控制為代表的自然輸入,以及柔性屏、眼鏡投影等輸出技術,都正在成熟中。在4G網絡成熟並大規模普及以後,集新技術於一體、更多基於網絡基礎的新型終端形式會進一步改變我們的移動生活。

在App和智能機時代,日本沒能走在世界的前列,但中國卻逐漸縮小了和世界前沿的差距。4G到來之際,中國的移動互聯網軟硬件和服務行業,能夠站到世界的潮頭嗎?

這也許是中國快速投放4G更大的意義所在。

註:作者係野村綜研(上海)電信行業研究副總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6236

二元思考:做天使和二級市場考察標準不同 二元思考

http://xueqiu.com/8043349831/24744485

@二元思考,雪球最早一批用戶之一,也是中國股市最早一批股民之一,入市20年,「大學玩認購證賺了酒錢,於是開始關注股票市場」。二元學計算機出身,畢業後從事了很多行業,「早年在零售行業,先從事了管理和企業運營工作,後在國外又回歸了專業」。
雖然職業經歷豐富,他現在的生活卻很「懶散」,「自由人,喜歡到處走走看看。(做)天使和二級為讀書外的主要腦力勞動」。
也許是在2000年的互聯網泡沫中「吃過大虧」,二元現在在投資上相對謹慎,強調「確定性」,「對於追求確定性的投資,我自問自己是否可以做高管,如果不行,是不會列入此類組合的」。

查看原圖以下是我們和二元思考交流的全文:
————
雪球:您目前是職業做投資?
二元思考:談不上職業做投資,生活比較懶散,喜歡到處走走看看。投資如同做公益一樣,人總是要有些事情寄託。力所能及地幫助一些企業和孩子成長,自己積累的教訓可以與別人共享,可能會有一些意義。

雪球:主要投資哪些市場?
二元思考:主要是港股和美股,歐洲主要是債券。

雪球:您做天使,關注哪一類團隊比較多?
二元思考:天使在互聯網改變傳統行業的應用多一些。因為在互聯網投資上吃過大虧,所以追求確定性多一些。兩者的結合,既有創新,又有一定確定性。

雪球:做天使和二級市場,對您來說,在選擇標的上有什麼不同嗎?
二元思考:天使部分,觀察產品或服務的效用創新性和不可替代性。而二級市場,看消費者的黏性和病毒拓展能力及貨幣化可能。例如雪球,創新性及不可替代性都是獨特的,雖當下缺乏有效的變現渠道,但在投資界的媒體影響力已首屈一指。天使一定要投,但放在二級市場上,我是不會投資雪球的。用戶的基數和貨幣化目前看不到突破口,也許還是自己不懂。

雪球:目前投的團隊是做哪個方向的?
二元思考:天使部分在互聯網上的有幾個,大多是改造傳統行業產業鏈的。

雪球:您在傳統行業的經歷應該也很豐富。之前看到您判斷內地服飾即將迎來新的崛起期。這個判斷的基礎是什麼?
二元思考:職業經歷還好。只是感受到環境的誨人不倦,所以選擇夾著尾巴做人比較自如。
從行業定位上看,服裝行業永遠存在。觀察歐美大眾服裝品牌,幾十年更替很少。隨著國力的增強,中國人穿自己的品牌是趨勢,總要出幾個國產品牌。掐指算算,見過錢的,不投機取巧的,沒有多少選擇了。

雪球:看過您不少實地調研的帖子,是不是傾向於用這種方式去瞭解一個公司?
二元思考:對,我傾向於實地調查。這個前提是理解標的生意。對於追求確定性的投資,我自問自己是否可以做高管,如果不行,是不會列入此類組合的。如此,此類投資是長期的,只是對於中國範圍的企業,我會循環地買入或賣出,畢竟我們的企業歷史太短,對於市場的理解也是漸進的,這同投資美國的企業是不同的。巴菲特長期持有優質企業的方式在中國當下暫不可行。

雪球:目前在服飾股的倉位可以披露嗎?
二元思考:中國企業現在持有安踏、中國動向。前者是確定性,後者是投機。

雪球:您經常談到投資上的確定性。您自認為是價值投資者嗎?
二元思考:不是完全的價值投資。我的組合中追求確定性部分,賺的是企業的。這些企業是我懂的,問自己去經營,如果做多沒有現有團隊好,那就投吧。高風險部分,要賺市場的錢,又不需要思考的事情就「太少」了。

雪球:這種投資思路大概是什麼時候開始形成的?
二元思考:在2000年互聯網泡沫後被爆倉就開始思考如何長久的從股市上賺錢,直到06、07年開始接觸巴菲特投投資理念,才有些眉目。

雪球:除了投資類,您平常還愛看哪些書?
二元思考:近來主要經典類的,中國和西方經濟;還有科技浪潮的,以美國為多。投資類的書,前幾年較多。

雪球:您關注科技股,服飾股,銀行股,傳統零售股,這麼大的範圍,平常都通過什麼渠道收集信息呢?
二元思考:(我)觀察的企業較多,所以有機會可能同從業者多瞭解,加上投行的研究報告,以及類似虎嗅、雪球等網站。
對於極具創新性的企業特別是移動互聯網企業,大都看不準,也許是老矣。如此,很看好i美股的基金,畢竟這是更年輕的天下。一代人做一代事。

雪球:您剛開始是什麼機會接觸到雪球的?在雪球上一般跟誰交流比較多?
二元思考:看註冊順序,應該雪球早期進來的吧。同@Pune的碎片哥 交流最多,收穫頗豐。修身、齊家的核心都是明德敬賢,投天使,最終投的是人。在我的組合裡,有著高風險部分。對於反覆確認的雪球大拿,我是願意推翻自己的觀點。

雪球:所以通過雪球,也改變了一部分原有的認識?主要是指科技股嗎?
二元思考:是的,對於互聯網公司的認識改變不少。例如360,我是中途上車。基於對周董的RP不認可,剛上市我是沒有買的。看了不少雪球大拿的發言以及身邊的情況,加之去年在硅谷的考察,不滿足現狀的桀驁不馴也許才是互聯網真正需要的。

雪球:360您打算長期拿著嗎?
二元思考:360長期持有,雖中途上車,但已經翻倍,出了一半,所以成本為負。我現在看不到360的替代者,百度太斯文,收了91,對於360會有衝擊。但360從PC到手機上的遷徙太自然了,接近0成本。

雪球:另外一隻雪球大熱門股特斯拉,您好像不看好,是覺得這裡面的不確定性更大?
二元思考:特斯拉是我2013最大的遺憾,去過公司考察,只是錯誤地強調了確定性,而忽視了其鯰魚效應對於產業的攪動,以互聯網的精神做汽車。這同360,是異曲同工。現在是不看好,在於沒有百萬級規模化的產業應用。這也許還是自己不懂,此部分真得要借助專業基金團隊了。

雪球:這是不是也是您現在做天使的一個原因,想要在互聯網上抓住更大的機會?
二元思考:那倒不是,已經過了對錢追求的時段,投資天使一是觀察行業的變遷;二是保持自己對於行業的敏感性,別OUT了;三是自己嘗過的教訓,還有一些價值。

雪球:現在的生活節奏大概是怎樣的?
二元思考:每年有一段時間在世界各地走走。不走的時候,如果不出差,早晨游泳,回來看隔夜信息及投行報告,以及必須的雪球。看看大家在關注討論什麼,偶爾也會將自己的思考碎片扔出去。下午會看看書,偶爾找行業朋友聊聊天。晚上晚餐後會到處溜躂,一則消化,二則看看世間百態。

雪球:一般出門會選擇哪些地方,算是邊玩邊觀察市場?
二元思考:沒有特別的計劃,如果某些地區有自己感興趣的,則找空走走。例如金融危機的時候在美國、歐洲溜躂了不少日子。去年在東歐遊走,感覺老百姓對於危機沒啥反應,日子照過,啤酒照喝。今年比較感興趣台灣對於中華文化的傳承,會多安排時間在台灣看看。台灣的美食很多,除了業者的專業和敬業外,當地的食材很重要,西紅柿、黃瓜、辣椒等等,還有著我們小時候記憶中的蔬菜味道。

雪球:通常去一個國家,有什麼必看的項目嗎?譬如日常消費?
二元思考:當地的名勝古蹟是必看的,美食也是必吃的,可惜是中國胃,不能吃太多的奶製品。於是歐洲美國的中餐館,我去過的地方都算比較熟悉的,不過大多太難吃了。說洛陽大叔在紐約賣肉夾饃,日進八百美元,我是堅決相信的。中國美食在歐美推廣的太差了,反而是馬來西亞和新加坡,中國美食得到了弘揚。當地的優勢產業也是觀察目標之一,有可能回去當地企業走走看看。

雪球:在這些遊歷中,有沒有什麼有意思的發現和收穫?
二元思考:對於中國的未來,我曾經迷惑過。在歐洲遊蕩了幾次,其高福利已墊高了企業成本,加之勤奮有缺,就凸顯了中國人的優勢。一個投資50萬歐的中餐廳兩年就能回本,我就想中國人憑啥在全球沒有機會了?
同美國、英國的一些學者交流後,其不乏對於中國模式讚賞的學者。誰能在三十年解決了十億人的溫飽問題?資本主義國家為維護創造力,政府奉行少干預。但另一方面,放任就會出現過剩,隨之市場的過激糾正又會導致恐慌和失業,這在近幾年的歐洲危機上體現得淋漓盡致。中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市場多級,這都是天成的優勢,加之新一屆政府當下的施政,我看好10年。

雪球:未來這幾年,是計劃在中國市場發掘更多的投資機會?
二元思考:關於政府與市場,我比較推崇《動物精神》一書。中國當下,距離發達國家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這就是機遇。過去幾年,我去過不少鄉村,深刻感受到了城鎮發展給農民帶來的好處,特別是土地流轉所帶來的貨幣。按照他們的話說,三十年前,是清湯寡水,勒著褲腰帶扛鋤頭。現在不僅有了小洋樓,汽車也逐漸進入了家庭。買入長城汽車、海信科龍都是基於這個大背景。未來無論是城鎮化還是收入倍增,都意味著巨大的外延和內生增長,中國擁有全球最大的統一市場,這是卵巢彩票,多加珍惜。

雪球:重點會關注的哪些行業的機會?
二元思考:我投資的行業主要在消費品、互聯網和公用事業,一是生活必須,二是生活變革,三是生活基礎。投資的穩定增長是我的目標。

雪球:從您對經濟的看法和投資策略看,是不是自上而下去選股?
二元思考:不盡然。投資中國的企業,在確定性範疇裡,對於企業的瞭解是第一位的。只是我個人以為中國企業歷史太短,很難穿越週期,所以根據宏觀會有賣出買入地循環。

雪球:在您的投資經歷中,有哪些滿意的個案?或者對您來說影響特別大的投資。
二元思考:更多的是不滿意,特別是在互聯網方面的投資。傳統行業賺一兩倍很難,但在互聯網則會成為常態。

雪球:現階段,對生活和投資有什麼新的規劃嗎?
二元思考:暫時沒有,等新一屆政府的施政主張明朗化後,再決定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3127

【實地考察】農民工的移動互聯網是啥樣的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52702.html

他們是如何使用智能手機的?他們對移動互聯網的運用和我們的想像有什麼不同的地方?他們的對智能手機的使用和我們又有什麼不同?

在距離北京2000多公里外的東莞,豌豆莢團隊經過深入基層的調研,為我們獻上一份特別的報告,在其中,我們會看到另一個階層的移動互聯網生存實錄。

核心內容點彙總:

1、用什麼SNS?就用QQ,微信啥的沒什麼用,但是知道,因為擔心流量,基本很少開流量之類

2、收入大概範圍?收入底薪是1300,包括加班之類的能達到3300,一般會寄回家一半左右

3、什麼時候用手機的頻率比較多?上班帶手機,休息的時候,可以看視頻。晚上下班後使用手機頻率最高,廣場上看演出的時候,也會看看,主要是電子書

4、有沒有電腦?沒有電腦。想用Wi-Fi時,會到網吧去

5、有沒有在網上買過東西?沒有,很少在網上買,主要是逛商場買

6、手機價位和購買時間?手機一般價位是1000-1300,目前使用的手機購買2個月,之前用的是功能機

7、買手機主要關心什麼?價格,屏幕是否大(他自己的還是800×480的,但是他就感覺很大)

8、話費流量情況?沒有開通套餐,擔心流量問題

9、通常用手機幹什麼?打電話,發短信,看看視頻

10、用什麼App比較多?酷狗音樂

11、在線看視頻嗎?聽音樂嗎?不會,只聽本地的音樂和視頻

詳細內容:

目的是什麼?

調研的目的則是為了瞭解工廠裡年輕人的生存狀態,他們是如何使用智能手機,如何獲取日常需要消費的內容。

過程是怎樣?

為戶群體做好設計,需要更多的產品設計師接接地氣。我們在東莞長安鎮呆了三天兩夜,完整訪談了三位智能手機使用者,走訪了幾個集中的廠區及周邊的生活社區。隨後的一週,另外一位同事@姜楠也到了這邊,擺了一個小攤,為工友們免費提供內容下載以獲得談話機會。

有哪些收穫?

1、那邊的用戶使用手機的場景還是遠比我們想像的落後,雖然大部分都是觸屏的國產 Android 手機,但是使用方式還是基本當成功能機使用,比如 SD 卡插拔拷電影,裝應用通過拷到 SD 卡然後安裝以及換手機時通訊錄移動到 SIM 然後更換之類的;

2、電影在這個圈子裡面真的是大生意,工人平時消遣,用手機看電影還是比較普及,因為捨不得開流量,所以社交的應用,其實他們聊的很少;

3、PC端的電腦軟件,他們使用也很少,主要還是依託網吧,以及一些賣場來拷貝安裝東西;

4、安卓系統的本身的一些功能他們都還比較熟悉,比如長按拖拽卸載應用,設置Widget,還有菜單之類的管理,都還是比較熟悉;

5、Wi-Fi 普及比想像中高,工人都會使用,基本沒什麼門檻,有些比較大的工廠,比如步步高,OPPO 之類,都有。還有一些工廠招工以宿舍有免費 Wi-Fi 吸引工人,手機店員也說東莞這邊 Wi-Fi 覆蓋率已經處處都能方便獲取到了。

三家手機店速記

1. 中域手機店

一個手機連鎖店,店員會很主動告訴用戶下載應用用安卓市場就可以,手機賣場可以免費幫用戶裝應用,拷視頻音樂,買了到時候再過來裝都沒問題,一直跟我普及 Wi-Fi 裝應用免費的概念。

他對系統應用有無廣告,感覺不是很在乎,估計是沒被騷擾過,但是他說 360 可以攔截這些垃圾短信,應用廣告也可以攔截,他對電腦上的 QQ手機助手推廣的比較賣力。

2. 諾亞信(NOAIN)

這個店門口有個大大的四核,用戶對四核雙核的理解,他們認為四核就是快些,其他的沒什麼影響,問他耗電情況,他說安卓就這樣,1 天時間,也無所謂了,如果待機什麼都不干 3 天。

裝應用視頻音樂,店裡也可以免費安裝,這邊把安卓安智基本歸為一家的。

3. 鎮中心的一家手機店

這個完全是兩個天地,這邊的手機都相對高端,也有很多三星的手機,Note 之類,旁邊也有 iPhone 店,跟之前探訪的幾家完全是不一樣的風格,看起來東莞兩極分化很嚴重。

店裡面是有免費 Wi-Fi ,只要買手機,都可以免費裝應用,但是不幫忙裝電影電視劇,主要他說週末人多,拷電影電視劇慢,不想提供這個服務。

用戶訪談

背景:玩具店的工人,用的是OPPO的手機,剛買2個月。住在宿舍,4個人一個宿舍,宿舍沒有Wi-FI,甚至不能充電(玩具廠不讓私自配插座板,已有一個大家輪流充或到保安亭充)。一天基本上上8個小時班,中午有一個半小時休息,可以玩手機,看看電影聽聽音樂。

用什麼SNS

就用QQ,微信啥的沒什麼用,但是知道,因為擔心流量,基本很少開流量之類

收入大概範圍

收入底薪是1300,包括加班之類的能達到3300,一般會寄回家一半左右

什麼時候用手機的頻率比較多

上班帶手機,休息的時候,可以看視頻。晚上下班後使用手機頻率最高,廣場上看演出的時候,也會看看,主要是電子書

有沒有電腦

沒有電腦。想用Wi-Fi時,會到網吧去

有沒有在網上買過東西?

沒有,很少在網上買,主要是逛商場買

手機價位和購買時間

手機一般價位是1000-1300,目前使用的手機購買2個月,之前用的是功能機

買手機主要關心什麼

價格,屏幕是否大(他自己的還是800×480的,但是他就感覺很大)

話費流量情況

沒有開通套餐,擔心流量問題

通常用手機幹什麼

打電話,發短信,看看視頻

用什麼App比較多

酷狗音樂

在線看視頻嗎?聽音樂嗎?

不會,只聽本地的音樂和視頻

視頻拷貝生意

\
 

本地拷貝視頻,有「專業下載」輔助,拷貝50集5塊錢,店家會提供幾本電影和電視劇的菜單,然後給幾張小紙,用戶可以書寫編號之類的,然後把SD卡拔出給老闆,老闆輸入編號,然後搜索出用戶選擇的電影和電視劇,一鍵複製就過來了。

網吧生態

下圖是剛剛啟動的桌面,嘟嘟牛是網吧管理工具,用來做結帳用的。右下角的廣告沒有查清楚是誰彈的。注意,這個網吧還提供蘋果越獄服務,一次 50.

1

QQ 網吧這個產品不僅能看到同網吧好友,同網吧其他人的微博,還能看到這個網吧的用戶在騰訊其他遊戲裡的積分排行。

2

在網吧這個 Launcher 迅閃裡,除了遊戲外還有一些工具應用,比如這裡我們就看到了熟悉的 360 手機助手和騰訊手機管家。

3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6256

紅杉沈南鵬:人脈是考察創業者的首要標準

http://www.iheima.com/thread-6845-1-1.html
不斷挖掘人脈 理智迎接風險

身兼創業者和投資人的雙重身份,LinkedIn創始人、董事長Reid Hoffman認為對於創業者而言,需要重新發現自己的創業者基因,以此來締造不同種類的企業和事業。

Reid Hoffman提出自己關於創業的三個經驗:對於ABZ計劃需要保持靈活性,不斷挖掘跟進人脈,並理智底迎接更多風險。

第一,調整計劃。Reid Hoffman提到,創業者需要為職業生涯做好ABZ計劃,並不斷對計劃進行總結,參與到職業計劃中,但不要將計劃固定下來。什麼是ABZ計劃?Reid Hoffman詳細解釋到,計劃A是你現在在做什麼,發揚目前所具備的競爭優勢;計劃B則為可變參數,作為可能的支點;計劃Z則將為創業者提供了確定的備選方案,使創業者能夠重新開始。

第二,建立人脈。每個企業、每項事業、每個項目都需要團隊,創業者需要通過建立人脈去建立公司,並與同行之間建立真正的職業夥伴關係,同時需要主動幫助他人,以此獲得引薦,去擴展二度、三度人脈。

第三,理智地面對風險。Reid Hoffman直言,當你需要仔細考量一個機會所存在的未知風險時,說明它將是一個突破性的機會。對於風險,Reid Hoffman也有自己的理解。他表示,很多人都認為低風險的事業才是穩定的,但諷刺的是在瞬息萬變的當今世界,尋求穩定很可能是最大的冒險,因為如果不主動冒險,風險也會主動尋來。同時,創業者需要志願做一些額外的工作和嘗試,變換工作甚至自由職業。

人脈是考察創業者的首要標準

作為福布斯2012年至2014年全球最佳投資人榜單中排名最高的華人投資者、自2010年起四年蟬聯福布斯年度中國最佳創投人,經驗豐富的沈南鵬坦言,在對創業者進行考察時,首先考量的就是該創業者的社交圖譜是怎樣建立的,以及如何和創業團隊成員熟識的,「人與人之間的組合和配合非常重要」,沈南鵬坦言。

「為什麼紅杉總能找到好的公司?最重要的是你在這個圈子裡,瞭解這個行業的狀況,和創業者共同感受他們的觀點」,沈南鵬表示。

沈南鵬不斷強調人脈的重要性,他表示通過互聯網積累人脈比其他方式更加實用,因為對於職業人脈和團隊成員來說,成功的團隊和成員將會在職業生涯產生更佳的交集,同時也能在交流過程中提取精華,從而得到不斷提升。

同時,對於創業者來而言,需要超強的學習能力,其中重要的一點就是懂得鑑別和什麼樣的人建立人脈關係。

中國的創業者總是難逃「複製」二字。對此,沈南鵬認為好的創業者不該是對已有模式的複製,好的商業模式應該考慮如何更好地去滿足本土用戶的需求,「當然這也是創業的初衷和原動力」,沈南鵬說。

來源: 騰訊科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048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