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說史141015決鬥習俗的興衰

來源: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4/10/15/%e8%aa%aa%e5%8f%b2141015%e6%b1%ba%e9%ac%a5%e7%bf%92%e4%bf%97%e7%9a%84%e8%88%88%e8%a1%b0/

說史141015

決鬥習俗的興衰

掌門執筆:天花亂說系列 (十三)

 

歷史〈決鬥習俗的興衰〉

孟德斯鳩 《論法的精神》中指出: 貴族社會的意識形態是「榮譽」.

職業官僚階層(ie文士) 興起之前, 普世的貴族都是武士. 武士的天職是戰爭, 戰爭不是任意的殺戮行為, 而是深具規範的社會行為. 戰爭規範背後的倫理和價值觀便是「榮譽法則」.*****

宏觀的戰爭習俗指導著國際間的戰爭行為. 如古代 宋襄公的 “不鼓不成列” “不擒二毛”; 現代的 “日內瓦公約”, 不宣而戰和虐待戰俘為世所不容.

微觀的「榮譽法則」則指導著武士的日常行為, “重言諾, 輕生死” 中外一同. 對貴族來說,榮譽的代價經常是生命!

 

近代決鬥的前身是封建時代的「司法決鬥」: 騎士在取得上級領主的許可下, 以武器交鋒, 解決法律糾紛.***

近代「決鬥」始於十六世紀的意大利, 羅蜜歐就是在決鬥中殺了茱麗葉家族一名成員, 因而釀成愛情悲劇. 決鬥有如傳染病, 瘋魔了整個西歐, 貴族沈迷決鬥,平民沈迷於傳播決鬥故事. 無論貴賤,人們早上見面例必交換當天的決鬥新聞.

法國是封建主義最發達的國家, 貴族也最熱衷決鬥, 據說路易十二朝(1498-1515) 因此而死者八千餘人. 其時, 封建主義已日薄西山, 決鬥和刺槍比賽一樣, 迴光反照著武士精神的最後面容…..

1777年《愛爾蘭決鬥法則》成為法律條文, 包含數十條細則, 對決鬥進行了十分精緻的梳理. 法規化表明社會對決鬥需求龐大, 因而以法律控制的方式將成本降至最低.****

 

無論怎樣規範, 決鬥作為解決社會衝突的方式始終代價過高. 尤其在首都, 政治和社交生活頻繁, 磨擦易生, 決鬥無日無之. 貴族人口遭到消耗, 有損國力, 為朝廷與國王所深惡痛絕.

英王 詹姆士一世(1603-1625年在位)發布決鬥禁令, 當事人、傳訊者、副手和批準決鬥者一併有罪. 1627年,法王路易十三朝權相 紅衣主教 黎塞留Cardinal Richelieu 以犯禁罪名處決了某位伯爵, 此人是超級決鬥迷, 參與紀錄不下二十次.

 

早於十六世紀末 培根F. Bacan就曾預言:“我認為大人將放棄決鬥, 因為販夫走卒已開始這樣做了.”*** 但是決鬥仍歷久不衰, 十八世紀才達到頂峰.

十九世紀典範陡然轉移, 社會視決鬥為不當行為,***** 理由不過是 “應該珍惜人命”. 事緣工業革命竟功, 社會結構轉型, 貴族階層屍居餘氣,風華不再.

從1851年英國 “賽馬決鬥” 事件可以看出古典風氣已然掃地. 兩名高級貴族對一匹名駒的主權起了爭執,相約決鬥, 而馬主堅持日期要訂在收取比賽獎金之後. 此事舉國傳為笑柄. 1852年紀錄得英國最後一場決鬥, 因找不到交通工具, 雙方被迫共乘一輛計程車前赴決鬥場地.

 

Sense〈不合情理的習俗為何長期存在?為何瞬間消亡?〉

愛爾蘭 “決鬥合法化”的做法實屬僅見, 決鬥並不符合各個社會階層的實質利益. 當事人性命堪虞(註:尤其是發明了刺針式短劍之後, 死亡率大為提高.), 國家耗損實力, 社會秩序零亂…..

教會自始至終反對決鬥, 宣揚武士應該為護教而犧牲, 這才可以直上天堂; 私鬥而死是要下地獄的, 私鬥而殺了基督徒更要下十八層地獄. 1563年教皇在 特倫托大公會議首次正式譴責決鬥, 理由是“不可試探主你的神.” (註:決鬥背後的理念不是 “技高者贏”, 而是 “勝負在天”.)

 

那麼決鬥習俗為何能夠長期存在?

答案是: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 貴族階級愈是沒落, 愈要以儀式化行為爭取自我認同.**** 決鬥是武士的專利, 以生命為賭註, 充滿傳奇和浪漫色彩….. 其他階級只能從旁羨慕, 沒能力也沒膽色參與!

貴族相互決鬥, 不是互相憎恨, 而是惺惺相識, 就像《威靈頓公爵決鬥事件》記載那樣. 他們結成緊密團體, 相互認同, 那怕是天南地北, 素未謀面, 甚至互為敵國!就像中國士大夫吟詩贈答一樣. ( 編按:請讀附錄石達開贈曾國藩詩.)

 

然則決鬥習俗又為何瞬間消亡?答案是:整個貴族階級崩塌, 喪失社會地位, 被稀釋, 不為其他階級所重視….. 那也就沒有必要付出高代價爭取自我認同了.***

研究決鬥史家 Kiernan認為貴族喪失核心領導地位, 商人和官僚接掌大權, 是決鬥沒落的直接原因. 商人重利,官僚重秩序, 兩者都極之厭惡決鬥.*****

珍惜性命”是重利的中產階級價值觀, “守法”是職業官僚的價值觀; 不是戰爭貴族的價值觀. 貴族的價值觀是榮譽、浪漫和激情.

 

類同的重大典範轉移在近代屢有發生, 作者舉出的另外兩個事例是大西洋黑奴貿易和美國種族歧視. 這裡只介紹後者.

1864年美國內戰結束, 南方七郡改易州憲,廢止蓄奴。 如若認為種族歧視情況就此逐步改善, 那就大錯特錯,實情是南方社會更形保守,3K黨勢力膨脹,政治上則大力推動種族隔離政策。*** 要到百年之後,1968年蒙哥馬利市牧師 馬丁路德金殉道,方始黑白融和,國家大同。

戰後種族歧視頑固的原因是南方依舊是農業莊園制經濟格局, 黑人只不過由奴隸變成佃工, 兩族群的社會關係沒有結構變化. 到了馬丁路德金之時, 農業工業化大成, 更重要的是大學教育普及, 只需一代人, 意識形態便翻天覆地, 無復舊觀.

 

以上資料出自

《榮譽法則The Honour Code》(2010) K A Appiah

 

 

附錄:石達開贈 曾國藩詩

揚鞭慷慨蒞中原,不為仇讎不為恩,只覺蒼天殊瞶瞶,欲憑赤手拯元元,*****

十年攬轡悲羸馬,萬衆梯山似病猿,我誌未酬人已苦,東南到處有啼痕。

石曾以性命相搏, 最後曾把石淩遲處死. 然而「我誌未酬人已苦,欲憑赤手拯元元. 」卻是兩人價值觀滙通之處, 想曾氏也應為此詩掩卷歎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5055

陝西血腥習俗 獵犬追咬兔子

1 : GS(14)@2015-10-10 23:45:07

「太血腥了!」「不知道人類甚麼時候才能滿足自己無止境的慾望!」周日(4日)陝西富平縣老廟鎮,村民觀看關中渭北原上特有的「細狗攆兔」活動(圖)。由於場面血腥,引起熱議。當天主辦方準備了30多隻野兔,村民牽來上百條細狗前來一展身手。「細狗攆兔」是流行於陝西渭北的民間競技習俗,參加者甚眾。細狗也稱為細獵狗,尖臉,垂着兩片長耳朵,身材細瘦挺拔,動作靈敏。「細狗攆兔」歷史悠久,早在《史記.李斯》傳中就有「牽黃犬俱出上蔡東門,逐狡兔」的記載,足見渭北當時已是皇室的狩獵之域。騰訊網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51009/19326368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2990

【飲食籽】冬至習俗 北吃餃子南食湯圓

1 : GS(14)@2015-12-22 14:58:09

北方地區如北京,冬至傳統會吃羊肉餃子。



【飲食籽:故味重嚐】冬至通常在西曆12月21至23日之間,是廿四節氣中一個重要的節氣,亦是北半球全年黑夜最長的一天。



寧夏會吃羊肉湯來做冬。


北方人傳統會在冬至當天吃餃子,而在明、清朝以後,便有南方人在冬至吃湯圓的記載,當中原來跟一個孝順女的傳說有關。話說在閩南、潮汕一帶,某年冬天來了一對乞丐夫婦和他們的女兒,妻子因為寒病去世,丈夫為葬妻,只好把女兒賣給富戶作奴婢。父女分別之時,父親找來一碗湯圓給女兒,但女兒不願獨吃,最後父親把湯圓跟女兒同分,更承諾團圓之時會再一起吃湯圓。可是分別三年,父親一直沒音信,女兒怕父親找不到自己,便在冬至當天做了湯圓黏在門環上,以表對門神的尊重,亦留給父親作記認,可惜仍沒有回音。之後一年,她又把湯圓黏在窗門、豬舍、牛舍和牛角上,鄰居們看到她對父親的思念,被她感動,也開始學她,更會和家人同吃湯圓,作為團圓的祝福,漸漸便成了習俗。至於蘇州人流傳下來要吃餛飩,相傳是西施創製,後人保留下來作冬至食物;而杭州人則吃年糕,取年年長高的好意頭。



記者:謝翠玲編輯:李寶筠美術:黃創泰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51222/19420923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3994

【新年習俗】新年要精神 過年咪瞓晏覺

1 : GS(14)@2016-02-09 12:34:04

我明,難得放假,真係好想一瞓再瞓,如果過年不用去拜年,一日瞓廿個鐘都沒問題。但是古訓有云「禁晝寢」,過年特別是大年初一,切忌瞓晏覺。事關古人想勸戒大家別要懶散,於是就告訴大家若睡了午覺,全年都會很懶散,會影響事業運。所以平常睡眠不足的朋友,晏晝盡量忍一忍,夜晚才早點瞓吧。記者:黃力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60209/19484668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5673

【新年習俗】外嫁女初二回門 點解唔係初一?

1 : GS(14)@2016-02-09 12:34:24

通常年初二,就會跟媽媽回娘家,探公公婆婆姨媽。有疑問,為甚麼不是大年初一回家,一家團圓?原因在於,在傳統概念中,嫁出去的閨女就是潑出去的水,她應該屬於丈夫的家族。所以大年初一,她理應和丈夫的家人共處。退而求其次,所以初二回娘家,和姐妹父母團圓。估計連媽媽都不知道背後原因,今日隨她回娘家無事幹,再告訴她吧。記者:李聰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60209/1948467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5674

【新年習俗】奇怪新年風俗 對大便許願

1 : GS(14)@2016-02-10 14:20:36

古人過新年,奇怪風俗特別多。據古代節日手冊《荊楚歲時記》記載,正月十五祈願時,古人會把錢串起來,綁在竹竿末端,拿在手裡圍繞糞土轉幾圈,然後投打在糞土堆上,據說能令人如願以償。這項奇怪的風俗,源於一個虐待妻子的故事。話說古時有個叫區明的商人,得到彭澤湖神青洪君款待,青洪君問區明想要甚麼,區明不客氣地說,想要他的婢女如願。青洪君割愛相贈,如願對區明服侍周到,但在正月初一的早晨,如願晚了起床,慘遭區明毒打。如願逃到糞土堆,區明敲打糞土堆,但始終找不到如願。後來打糞土,居然演變成新年的許願風俗,古人的腦袋究竟是甚麼構造?到了今日,這個奇怪故事與習俗,已經沒多少人記得了。記者:彭海燕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60210/1948530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5754

【新年習俗】初七係人日 咁初一至初六係咩日呢?

1 : GS(14)@2016-02-10 14:20:37

大部分人應該都知道年初七是人日,是中國傳說中女媧創造人類的日子,即是人類的生日。不知大家有沒有好奇,新正頭其他日子是甚麼生物的生日呢?傳說女媧在年初一開始順序創造出雞、狗、豬、羊、牛、馬,創造之日就是牠們的生日。在古代,如果當天是該動物的生日,便不會在當天宰殺該類動物,以示尊重。咁人日呢?就是當天需接受死刑的囚犯改為翌日進行。年初一 雞日年初二 狗日年初三 豬日年初四 羊日年初五 牛日年初六 馬日年初七 人日記者:容逸富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60210/1948531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5755

七月鬼節習俗多兩岸三地陽間搞邊科?

1 : GS(14)@2016-08-16 06:11:11

傳說陰司地府在農曆七月初一大開鬼門關,直到七月三十日才再次關閉,盂蘭節的日期在農曆七月十五日(有些地方,尤以華南,是七月十四日),七月十五日佛教定為「盂蘭盆會」,而道教則稱為「中元普渡」。盂蘭勝會中的「盂蘭」由梵文「Ullambana」譯來的,意為「救倒懸」,即救度亡魂倒懸之苦,是來自民間《目蓮救母》的故事。兩岸三地市民有不同方式在盂蘭節祭拜,都有其獨特之處:香港香港盂蘭勝會是始於中國潮州、海豐、陸豐、鶴佬籍等移居到香港的人士,他們在1940年代到1950年代從中國大陸來到香港,聚居於銅鑼灣、上環、西營盤、深水埗、尖沙咀等地,並將他們在家鄉流行的盂蘭勝會也一併帶來,以聯繫同鄉感情、紀念祖先和超渡地方上的孤魂野鬼。香港的盂蘭勝會分為潮式、鶴佬和廣府式,當中潮州公和堂是全港首屆盂蘭勝會主辦者,早於1897年舉辦,仍保留「請孤魂」的習俗,即是到乘車迎請區內各路神明,再到墳場外圍請「好兄弟」的香火,才返回會場。盂蘭勝會舉行的目的,為布施僧眾,為先人作進行超渡,與大街小巷的鬼節民間風俗不能混為一談。香港民眾會集中在農曆七月十四在街上拜祭,相傳農曆七月十五、中元節當天,是管理陰間鬼魂的地官,下降判定人間善惡的日子,鬼門關會在七月十五日午夜子時大開。祭祀者會預備白飯、豆腐、芽菜、花生、白酒、茶、香燭、生果等祭品,用作「燒街衣」之用,甚至在街上將1、2毫撒在馬路上,買通牛頭馬面和小鬼,以求帶走霉運,保祐一家平安。台灣香港的盂蘭節,在台灣叫中元節,相傳是從清朝初年福建漳州、泉州移民將風俗帶到台灣,在農曆七月的黃昏後,向神壇下拋灑食物羹飯,稱為「普施」,以好好招呼從地府回到陽間、稱為「好兄弟」的鬼魂。當地民眾相信鬼門關從農曆七月初一開到七月三十,又稱為鬼月,各地都會輪流舉行祭祀,將每一天都填滿。家家戶戶都會在自家門前拜祭,希望全年過得平平安安。全台各地的廟宇都會舉行中元法會,除讓民眾上香,祭祀好兄弟。民眾都會準備大量祭品拜祭,三牲、飯菜、茶、酒之外,不少民眾都會準備糕餅、罐頭、即食麵、零食(如乖乖、旺旺)、汽水之類,亦有人供奉香煙、檳榔等等,焚燒大量紙錢、冥鏹(號稱「金山」、「銀山」),據說,這樣可以送「好兄弟」回到地府。乖乖、旺旺在台灣走紅,因為相傳新竹科學園一名電腦工程師,將乖乖留在電腦主機房內,希望機器可以「乖乖不當機」,之後便在網上傳出「阿飄,乖乖給你,不要來嚇我」的傳聞;旺旺則是取其名字,「希望能夠越來越旺」。各地的廟宇都會舉行法會,雖然南北各地廟宇各有風俗,但大致都是請僧人誦經、盆羅百味,供養僧眾,同時亦會舉行「搶孤」、「放水燈」、「立燈蒿」等藝文活動。部份亦會請道士、法師或戲班的人來跳鍾馗,希望籍鍾馗力量而將鬼魂趕走。內地自1949年中共建政後,內地的宗教活動受到極大限制,直至近十多年內地民間宗教「大復興」,特別是中國南方,越來越多人在農曆七月十五日中元節前後,公開祭祀及燒紙錢,悼念逝去的親人或超渡孤魂野鬼,但有關活動只限於個別民眾,並沒有像香港般由某個宗族組織或商會舉辦大規模的祭祀儀式。以四川達州市為例,每逢中元節,居民紛紛湧到城區沿河兩岸燃燒祭祀物品,火光與嗆人的煙霧混成了一片,當地居民將燒紙祭祀場景戲稱為「火燒赤壁」。甚至有地方政府在每年的中元節,公開呼籲民眾減少燒衣紙或祭品,以避免造成空氣污染。正所謂各處鄉村各處例,中國各地的中元節的習俗,亦各有不同。如福建永福縣,已嫁之女中元節當天須回家祭祖,並要事前準備父母之衣冠袍笏置於箱中,以紗籠之,名為「紗箱」,送到父母家。而廣東曲江縣猺族人農曆七月十五日祭祖,又祭狗頭王,以小男童及女童穿花衣歌舞酬神。至於山東長島漁民以木板秫稽製成小船,上貼一紙條「供XX使用」,或供溺海者的牌位,再裝上食物、衣帽、鞋襪等用具,然後點燃蠟燭,由已婚的男子將小船放入海中。沾化縣各各家採麻柯及新鮮草葉搭棚子,稱為「麻屋」,請祖先牌位於其中祭祀。獨陵縣稱中元節為掐嘴節,家家吃粗茶淡飯。而湖南邵陽人於農歷七月十二前後「接老客」(即好兄弟),於農歷七月十五晚焚化紙包、燒香拜祖,曰「送老客」。紙包內包有寸厚紙錢,紙包正面書祖上名諱,包好後須在背面書「封」字。十五當晚,焚燒封包越多,火勢越大,表示家族越發興旺。綜合報道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0815/1973699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5914

習俗電子化 用APP派利市

1 : GS(14)@2017-01-21 03:31:14

【明報專訊】小琴最近聽得最多嘅,係點樣建立一個無現金鈔票嘅世界,適逢農曆新年就到,小琴好現實咁諗,究竟喺一個無現金嘅世界,可以點樣派利市?匯豐同恒生噚日就提供一個答案︰電子利市。

呢兩間銀行噚日公布推出「e利市」功能,已登記「轉帳易」嘅用戶,可經流動理財APP,由即日起至2月15日期間派發e利市,每次最多可派發利市給18位親友,總金額上限係每兩日3000元,而對方都要有匯豐或恒生嘅戶口。

每次最多派18位親友

電子利市固然可以追上P2P嘅潮流,但小琴記得細個時阿媽教落,利市要放枕頭底,到正月十五就一次過拎出嚟拆。換轉電子化雖然方便又環保,但嗰種經過等待而產生嘅開心感覺就無咗。雖然小琴份人比較舊派,覺得派利市係傳統習俗,都係應該用返傳統方法;不過,有人派e利市,應該唔會有人唔要嘅。

email: [email protected]

[小琴密語]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2374&issue=2017012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3298

【專題籽】新年習俗多 凌晨一時前上頭炷香

1 : GS(14)@2017-01-29 10:32:07

只要在大年初一的子時(年三十晚晚上十一時至初一凌晨一時)上香,都可當作頭炷香。



【專題籽:新年習俗】農曆新年是充滿歡樂和喜慶的傳統節日,早在夏朝,人們已經以不同方式迎接新年,部份現存習俗及禁忌的歷史更可追溯至約一千年前。但這些傳統背後的典故,你又知不知?



香港古蹟文化風俗研究推廣學會主席陳榮珊指,全盒或早見於魏晉時期,當時的上流人士將之當作一般食物盒,到明朝始逐漸用於喜事及新年。


全盒具千年歷史 黑瓜子肉象徵曙光

全盒本字應為「攢盒」,有聚合的意思,在盒中擺滿各式小食糖果,代表將累積好運,來年自然順風順水。全盒的格數亦有講究,一般都是單數,尤以三子盤(三格)、五子盤(五格)為多,格數越多,身份越顯赫,如宮廷都用九子盤(九格),因為「九」是單數中最大,而「子」則代表天生龍子,古時只有皇帝才能使用。大部份全盒都會擺放瓜子,除有「琜銀」及多子多孫之意,陳榮珊指黑瓜子還有另一重意義,「從黑色外殼打開,望見白色肉,象徵黑暗中見曙光」,而紅瓜子則予人生氣勃勃的感覺。



香港古蹟文化風俗研究推廣學會主席陳榮珊

全盒的格數一般都是單數,格數越多,身份越顯赫。

黑瓜子象徵黑暗中看見曙光。


由字句到金錢 利是一直象徵祝福

古時的人會以紅紙包裹祝福字句,送給親朋戚友,祝福對方,也就是利是的雛型。陳榮珊指,到了大約三百年前,人們才改為包裹銅錢,稱作「利是」,而正式的利是封就到了近1900年印刷術普及之時,才真正出現。派利是有人喜歡「打孖」上,如分開封兩張五十元,而不封一張一百元,有一雙一對的美意,但也有人會只派一封,陳榮珊解釋,「兩種封法與地區習慣有關,如廣東人就喜歡象徵『陽』的單數,而北方人及台灣人就愛封雙數,代表雙雙對對,不會孤單。」老一輩會在利是封內加入兩個硬幣,同樣是取成雙成對的好意頭,陳榮珊指這種習俗在五十年代已有,「當時會放兩個一毫子或兩個五仙。」而現在則會放兩毫子或兩元硬幣,變化較多。此外,老人家還會放一雙帶枝葉的桔子在小孩床邊或枕邊,寓意小孩來年大吉大利。



紅瓜子有生氣勃勃的感覺。

古時的人會以紅紙包裹祝福字句,送給親朋戚友,祝福對方。

五十年代流行在利是封放兩個一毫子或兩個五仙。


頭炷香以子時為限 初三風車轉走霉運

年三十晚扭開電視,總會見到一眾善信在黃大仙祠霸位,待踏入大年初一子時立即上頭炷香,攞個頭彩,祈求新一年順風順水。事實上,頭炷香並非指「新一年全世界第一炷香」,陳榮珊說:「其實參神無分先後,但不少善信卻認為要做第一名,才能對神明表明自己的誠意,所以才出現年年爭相上香的現象。」其實只要在大年初一的子時(年三十晚晚上十一時至初一凌晨一時)上香,都可當作頭炷香。初三赤口或易有爭執,人們大多不會拜年,部份人會選擇到車公廟求籤祈福,轉轉風車,寓意轉出好運,來年行運一條龍。隨着時代轉變,不少賀年傳統習俗與禁忌已有變化,或被遺忘,如從前的小孩會唱《賣懶歌》、接財神等等,現時已變得非常罕見。而唯一不變的,就是親朋戚友仍會聚首一堂,恭賀新禧。



利是派一封還是兩封,與地區習慣有關。

一雙帶枝葉的桔子,有祝賀來年大吉大利之意。

記者:李煒汯、封愷瑜攝影:許先煜編輯:梁浩維美術:楊永昌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70129/19909679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463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