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中國千億級乏燃料處理“蛋糕”待分:資金不愁市場龐大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9/4683920.html

中國千億級乏燃料處理“蛋糕”待分:資金不愁市場龐大

一財網 林春挺 2015-09-10 18:54:00

隨著中國核反應堆的運營年數和投產數量還在不斷增加,反應堆“燃燒”後卸出的乏燃料數量也在水漲船高,並將形成一個千億級的處理市場。同其他領域開發還需要開拓市場不一樣,中國按照《核電站乏燃料處理處置基金征收使用管理暫行辦法》早已預備乏燃料處理基金來源,只待企業進入。

隨著中國核反應堆的運營年數和投產數量還在不斷增加,反應堆“燃燒”後卸出的乏燃料數量也在水漲船高,並將形成一個千億級的處理市場。

在2014年的中國核學會所舉辦的會議(下稱“會議”)上,國防科工局系統工程二司副司長任宏軍援用有關規劃測算的數據說,2020年中國乏燃料累計產量約1萬噸。

中國和法國的核電企業已經盯準了這領域,而且中核集團和法國阿海琺早在2013年就簽署協議中國大型商業後處理—再循環工廠項目。在歷經兩年談判後,外界預計該項目會很快結出碩果。

同其他領域開發還需要開拓市場不一樣,中國按照《核電站乏燃料處理處置基金征收使用管理暫行辦法》早已預備乏燃料處理基金來源,只待企業進入。

早期乏燃料池漸趨飽和 處理高峰來到

乏燃料是指經反應堆“燃燒”後從堆內卸出的核燃料,雖然具有一定輻射,但在全國核電的發展中已經形成了一套完善的處理程序。

多位接受本報記者采訪的核電企業內部人士介紹,目前,核電行業內對於乏燃料的普遍處理方法是,先在與核電站的乏燃料池中進行儲存10-15年,然後運出核電站進行集中處理。

清華大學核能技術設計研究院此前發表一篇名為《核電站乏燃料水池遭受恐怖襲擊後果評價》的文章說,核電站大都建有貯存乏燃料的水池,在反應堆的一個運行周期結束以後, 就會將堆中約 1/ 3 堆芯的乏燃料組件卸到水池中進行冷卻。剛卸出的乏燃料組件有著較高的衰變熱, 在水池中冷卻多年以後, 衰變熱降到足夠低就可以將其運到後處理廠或永久貯存場。

考慮到秦山核電站作為中國最早的核電站在1991年開始投入運行,中國二十多年的核電發展歷史意味著早期核電站的乏燃料池可能已經漸趨飽和。

環保部旗下的《中國環境報》在2014年引用環保部核與輻射安全中心總工程師柴國的話稱,目前大亞灣核電廠乏燃料水池已經飽和,田灣核電廠乏燃料水池接近飽和,已經建成的離堆乏燃料濕法儲存設施也已貯存飽和。

而根據《中國能源報》報道,一個百萬千瓦級壓水堆每年產生乏燃料約18.8噸,如果按照2020年中國核電運行容量5800萬千瓦目標計算,屆時當年從反應堆中卸出的乏燃料預計超過1000噸。

事實上,中國在30年前就考慮到乏燃料不斷增加後會帶來這樣的棘手問題。

任宏軍在前述會議透露,國家早在1983年就確立了核能發展“必須相應發展後處理”的路線,明確了後處理在提升鈾資源利用率和減少廢物產生量方面的重要作用。

國家原子能機構官網公布的消息顯示,2013年,國家原子能機構副主任王毅韌在21世紀核能部長級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中國堅持“閉式循環”核燃料發展路線,基本形成完整的核燃料循環體系;核燃料供應可滿足已投運核電站的燃料需求;國內核電廠所需燃料元件制造已基本實現自主化;自主開發的反應堆乏燃料後處理中試廠已通過熱試,與法國簽署了商用後處理廠合作意向書;兩個中低放射性廢物近地表處置場已經建成,正在開展高放射性廢物深地質處置設施的選址工作。

中核與阿海琺盯上乏燃料處理“蛋糕”

據國際原子能機構基於目前所有在建和開發中的核電項目進行保守的預測,到2030年,全球核電產能將增長25%。公開資料顯示,目前全球現有商用乏燃料後處理能力為4760噸/年,相當於可處理全球每年卸出乏燃料量的43%。

如果從海外經驗來看,對乏燃料的處理不僅是一種必要的程序,也是一種變“本”為“利”的渠道。

來自中核集團公布的消息顯示,早在幾年前,該集團就攻克了乏燃料後處理系列關鍵技術,建成了國內第一座動力堆乏燃料後處理中間試驗廠,打通了核燃料閉合循環關鍵環節,為大幅提升鈾資源利用率奠定堅實技術基礎,進一步鞏固了中國的核大國地位,成為少數掌握該項技術的國家之一。

本報記者查閱中國核能電力股份有限公司 (下稱“中國核電”)的《首次公開發行A股股票招股說明書》(下稱“《招股書》”)看到,中國核電控股股東中核集團已形成完整的核燃料循環產業鏈。中核集團是國內核燃料循環專營供應商,是唯一擁有完整核燃料循環產業、能夠實現閉式循環的特大型中央企業。

《招股書》顯示,在中國核電成本構成中,折舊及計提的乏燃料後處理費占營業成本比重約為45% - 50%。《招股書》還顯示,核燃料循環產業的發展情況直接影響公司運行成本。但目前,中核集團已形成完整的核燃料循環產業鏈,能夠為公司穩定生產提供堅實後盾。

作為一個老牌的核電國家,法國商業核電站的乏燃料後處理及再循環產業走在世界的前列,規模最大、工藝最成熟、技術也最先進。公開資料顯示,法國目前的乏燃料後處理能力為1600噸/年,建有兩個年處理能力為800噸的處理廠。

但正如中核集團董事長孫勤所言,乏燃料後處理是一個資金密集、技術密集的產業。這意味著建設乏燃料處理廠需要技術、需要資本、也需要合作。正因為如此,包括中核集團、法國阿海琺等核電巨頭一直在盯著中國的這塊蛋糕,而且中國建設大型商用後處理廠的條件已經成熟。

國家原子能機構官網公布的消息顯示,2013年,中核集團與阿海琺集團簽署了《中法合作建設大型商業後處理-再循環工廠項目的合作意向書》。公開報道顯示,該後處理大廠項目建設完成之後,將具備年800噸乏燃料後處理能力。而在2014年3月,雙方又簽署了關於後處理再循環長期合作諒解備忘錄。但外界目前並不知道該項目最終選址如何。

而在中國內陸,根據《甘肅日報》報道,2015年7月2日,中核集團甘肅核技術產業園正式的蘭州啟動建設。官方資料顯示,中核集團甘肅核技術產業園是內地唯一的核產業園,將用綠色環保理念聚集核燃料循環後端產業,帶動相關產業發展。

每日甘肅網曾在2011年報道稱,上述項目年產值數十億的大型核燃料後處理廠建成後,每年從核電站反應堆卸出1750噸乏燃料通過處理,可將回收到的鈾、鈈產品制成混合氧化物(MOX)燃料,返回核電站加以利用,最大限度地減少了核廢物。報道說,容量為800噸/年的大型核乏燃料後處理項目正在籌建。

市場很大、資金不愁

同其他領域開發還需要開拓市場不一樣,本報記者調查發現,中國早已預備了千億級的乏燃料處理基金,只待企業進入。

本報記者查閱的《核電站乏燃料處理處置基金征收使用管理暫行辦法》(下稱《基金辦法》)顯示,自2010年10月1日起投入商運滿五年的壓水堆核電機組按實際上網電量 0.026元/千瓦時提取並上交乏燃料處理處置基金。

而根據“一個百萬千瓦級壓水堆每年產生乏燃料約18.8噸”的量來計算,甘肅省“容量為800噸/年的大型核乏燃料後處理項目”建成後,每年可以滿足42座百萬千瓦壓水堆卸出的乏燃料處理需求。而按照《基金辦法》,如果這42座百萬千瓦的壓水堆機組已經投入商運滿五年,按照當前核電機組在2014年近7600小時左右的運行小時數來看,它們每年一共需要上交約80多億元人民幣的乏燃料處理處置基金,可以為乏燃料處理項目解決資金來源。

設備廠商亦謀劃分一杯羹

同時,乏燃料處理還有著長長的產業鏈可供其他投資者進入。

由於後處理過程所處理的介質的特殊性,又有臨界安全和輻射防護等突出問題在設計中,需要采用多道實體屏障限制放射性物質外逸,遠距離直接維修技術,建築物和設備耐抗震,多重措施確保核臨界安全。核燃料後處理設施對建築用鋼材及水泥有著特殊的要求,同時乏燃料後處理工藝流程的設備及壓力容器需要大量使用超低碳不銹鋼材料。

每日甘肅網還報道稱,在甘肅“投資達千億元的大型核燃料後處理項目將帶來百萬噸級鋼材,以及千萬噸水泥的消耗,必將給乏燃料處理基地所在區域的鋼鐵行業和水泥行業帶來新的發展機遇”。

而將乏燃料從反應堆乏燃料池中取出,運輸到處理廠進行後處理也並非易事,也會形成專業的運輸需求。

中國目前唯一一家具有運輸乏燃料資質的公司,是中核集團麾下的清原環境技術工程公司,該公司負責將大亞灣、秦山一期核電站的乏燃料運輸到位於甘肅河西走廊的乏燃料離堆貯存接收地——中核四○四有限公司。該公司的燃料水池是目前能夠接收核電站壓水堆乏燃料組件的唯一設施。

根據中核集團旗下的《中國核工業報》報道,隨著乏燃料運輸需求的不斷增長,運輸體系研究和能力建設非常重要和迫切,亟需開展相應研究,針對高燃料乏燃料運輸容器的關鍵技術展開技術攻關,並盡快建成與核電規模相適應的乏燃料公、海、鐵聯運體系,打造具有較大承載力的乏燃料運輸綜合物流,以滿足未來乏燃料運輸的需求。

而由於乏燃料在運輸過程中需要特制的運輸容器,國內的核電設備制造商上海電氣、東方電氣等公司已經把目光投入到乏燃料運輸容器的制造市場。目前,中國乏燃料運輸容器的能力主要從美國進口。

“最近我們成立核電集團,下一步的目標是鞏固三代核電,進軍四代核電、軍用核設備,研發乏燃料後處理設備。”上海電氣董事長黃迪南在2014年說。

編輯:汪時鋒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981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