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中國式合夥:為什麼土鱉笑到最後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2869.html

【導讀】在電影屏幕前內牛滿面的人們,內心一定是懷揣著一個創業夢想的。我們無法評價中國式合夥是對還是錯,但最重要的,是如何突破重重圍困,實現夢想。

關於這兩天的《羅馬人的故事》、中國合夥人話題,有的刀友留言很給力:

@一闡提人:

漢尼拔被擊敗是羅馬帝國崛起的象徵,但那時候並不是君主制,而是寡頭民主。真正的君主制是凱撒建立的。羅馬的崛起,我覺得更重要的是他們知道如何管理統治下的國家。並不是所有的被侵略國家/部落都是盟國。同盟國早期較多,其國家的人也都享有羅馬公民權,有些無投票權。越到後期權利越少義務越多,屬於被保護區而非同盟區。同時,羅馬從不毀滅他國固有的文化和宗教信仰–迦太基例外。凱撒後來征服埃及,也未要求他們改變已有的信仰習慣。猶太文明羅馬也同樣允許他們存在。這種開放精神才是羅馬帝國繁榮的原因。

羅馬注重的是發展其他國家的文化經濟,也願意吸取他人的精華。他們是最先注重道路建設的。因為交通便利後才有發展可言。斯巴達就是軍事化管理,封閉到死,所以……毀滅了……

@貴足道男女鞋 :

我也有幾次合夥經驗,合夥要找誌衕道合的,可千萬別找什麼親戚朋友,關係越好越不能找,到最後都會因為錢跟你鬧掰,什麼一哭二鬧三上吊的,人家才沒那麼傻要自己為了錢去尋死呢,人家都是對別人下狠手,對自己很溫柔,所以我就每次死很慘,哦,爬不起來……爬不起來……不起來…..起來……來…..來…..來…..來….

@石聰 :

哈哈,《中國合夥人》電影看了,你推薦的訪談也看了,我以前在本科的時候學英語,用的俞敏洪的叫紅寶書的詞彙書,三駕馬車來我們學校演講,然後就是他們上市俞敏洪成為中國最富有老師的新聞,通過俞敏洪寫的書籍、演講、俞敏洪管理日誌、羅永浩、他對《中國合夥人》電影的聲明,他的傳記等等瞭解了一個比較真實的俞敏洪,很欣賞他的人品,才華和人生態度!

@貴:

俞敏洪只是[中國合夥人]這個群體中,經過自己奮鬥成功之一、並且被樹立為典型的人物而已。在中國,個人奮鬥不能取得成功,已經見怪不怪了。背景和關係主導的社會,主流媒體也只能通過宣傳這種正面內容的電影來引導大家。

==========中國合夥的分割線:

最近,《中國合夥人》很受熱捧。有人對結果表示不忿:成東青的保守,王陽的中庸,孟曉駿的激進,最起碼這些形象還算生動有趣。只可惜陳可辛選擇了「土鱉」的保守性獲得了最後的成功,中庸與激進都成了保守的跟班。

土鱉笑到了最後,這不是個案,這是中國式合夥人的一種現象。最近看到柴靜的《看見》也採訪了新東方的這三個合夥人,蠻有意思。答案自己找:

1、俞敏洪的確是土鱉中的屌絲。三年高考最終考上北大,大學得肺結核住了一年多院撿回一條命,在北大給最醜的女生寫情書結果也遭拒。班裡一共50個人,有49個都到了國外,想去美國留學卻被大使館拒簽三次。俞敏洪說:那些同學,他們本質上看不起我的。

2、王強、徐小平是當時北大的高富帥。當時在北大文化部擔任團委文化部長,王強是學生藝術團團長,他們兩人把藝術團搞得風生水起,而俞敏洪只是台下的一個普通觀眾。俞敏洪甚至說:面對王強,我是有壓迫感的。是一個隨時被指導,被教導的人。

3、在大學,俞敏洪給同學們的印象就三個字:人緣好。同寢室的掃地、打水基本上都是俞敏洪包了。

4、在新東方的中期,有過很多奇葩的事。一個國外諮詢公司給新東方做諮詢,進駐新東方了2個多月,後來錢都沒收,悄悄的撤了。一個做記錄的寫了一段文字,說這家公司很奇怪,一開會就吵架,一吵架就哭。

5、新東方遭遇的合夥人危機。被徐小平形容為走三角鐵的關係,所有人叮叮噹噹一直走在這個三角鐵裡面。一邊是兄弟情誼,一邊是利益,一邊代表現代企業制度。在雙方利益互相衝突的叮叮咣咣中,新東方就是沒有走到第三個角落——現代企業制度。

6、解決問題的人。有一段時間,王強和徐小平是充當的就是俞敏洪的挑戰者角色,他們的使命就是改造俞敏洪。王強、徐小平負責製造問題,俞敏洪解決問題。

7、徐小平說,離開俞敏洪後,有兩三年黑暗的日子,曾經做了一個夢,急哭了:因為俞敏洪不帶他玩了。王強也說,離開俞敏洪後,他過了一段難熬的日子。

8、像駱駝一樣的隱忍。俞敏洪有句自述,很代表土鱉精神:我從1992年商業,到現在還被「掐」。我現在已經習慣了被人欺負,被人侮辱,並且享受快感的狀態。如果你沒有這種胸懷,不太容易做成大事。所以,你想把這件事當成一輩子的事業來做的話,控制權是不能失掉的。

9、《中國合夥人》裡有句台詞:最後,給在座的朋友句忠告,千萬別跟最好的朋友開公司。王強則說:恰恰相反,一定要跟你最近的朋友開公司,但是一定要讓友情鎖定在規則和原則的籠子裡。當友情被理性地馴服的話,這個友情才會真正凸顯出友情的價值。

和朋友一塊合夥開公司,你看好不看好?你有什麼解決方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9299

撲克教會你的事:如何在投資界笑到最後

來源: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4/0104/57648.html

即使是抱著賭博的心理踏入投資界,也有人的“賭運”比一般人好。為什麽有些職業“賭徒”比平常人表現得好?因為專業的賭徒了解每場賭局的成功幾率,據此相應地評估下註。他們知道何時要全部押上,何時要抽身離開。他們是否穩贏不賠?當然不會,可他們了解怎樣盡量控制損失,盡量生存得久,成為笑到最後的贏家。i黑馬分享的這篇文章,STA Wealth Management歸納了十條撲克牌高手的經驗,讓我們看看這些經驗之談有何參考之處。1、要占據一種優勢。知名基金經理彼得・林奇(Peter Lynch)說過:誰要是不做任何研究就投資,那好比去打比牌面大小的梭哈撲克,卻從來不看亮了什麽牌。這話對極了,撲克高手和一般人的區別在於,前者更冷靜,後者更情緒化,而且專業知識沒有前者多。金融市場是一盤很大的賭局,高手會利用那些因為太情緒化而無法做出冷靜決策的人,或者那些因為手頭信息不夠多所以不能放心接受冷靜決策的人。2、不止在一個領域開發專長。在金融市場,偶爾贏和常常贏的區別在於,能否適應不斷變化的市場環境。沒有哪種投資風格年複一年始終吃香。所以我們就可以理解,誰要是依據共同基金的過往業績跟風投資,通常會成為10-20年內最失敗的投資者。靈活性是長期投資成功的基石,不願順應形勢而變的投資者註定死路一條。如果能擁有一種方法,像適用於所有類型應用的操作系統那樣通吃,你就可以脫穎而出,利用弱者的錯誤獲利。3、找出別人和你反向押註的原因。如果有什麽是必須要記住的,那基本上就是“我們一無所知”。我們肯定能判斷某家公司今天的業務怎樣、今後幾個月很可能怎樣,甚至該公司的股價以後會上漲還是下跌。可總體上說,我們知道的不夠多,因為我們一直更接近於一無所知,而不是無所不知。我們真正可以做的是制定並執行一項計劃,正視現實,避免落入可能性的陷阱。某家公司的盈利明明在增多,股價卻在下跌,大部分投資者不可能接受這種事,也不可能理解。在這種時候,了解什麽是“未知”的就至關重要。我們必須牢記,每次交易都有人在對立面,每個賣家都肯定有買家。如果不是這樣,售價就會下跌,直到出現買家,這符合供需平衡的簡單道理。可是,我們不能指望對手方跟自己獲得的信息差不多。你有賣的理由,他有買的理由,技術分析只是一種記錄買賣雙方對決的方式。打撲克的時候,你手上可能有幾張A,覺得應該依靠這幾張王牌,但你的對手方常常也有自己推算考量後那樣配合你的理由。玩撲克有種做法叫“過牌”,投資界管這叫對沖,不管怎麽稱呼,都是風險管理的形式。總之,別以為自己是遊戲里最聰明的人。如果股價和你的目標一致,你要願意、舍得減倉;在股價開始下跌的時候,你要開始轉變為防禦策略;當你購買股票的理由發生變化,不複存在的時候,你得願意主動叫停,消除自己的風險。4、最有利的時候盡量多賺些。玩德州撲克時,如果你覺得自己手風順,可以將手上的全部籌碼都下註。當然,這麽做也有風險,如果當場有位牌友跟註,你就輸了。投資時,你也可能遇到對自己有利的環境,比如市場嚴重超賣、市場恐慌或是估值很低。在那種情況下,如果重倉某些股票,就相當於獲得回報的可能性超過了損失的“風險”,因為形勢對你有利。許多投資者今天犯的最大錯誤就是,不論市場環境怎樣,他們都在不斷地把全部籌碼統統押上。“風險”不過是體現了你犯錯時會損失多少錢,這不是是非題,損失是肯定有的,只是何時出現而已。5、過牌常常要付出代價。& 6、知道何時撤退,把你的籌碼都兌現。說到過牌,如果有朋友喜歡看“賭神”之類的片子,恐怕會腦補這樣的鏡頭:某“賭神”用獵鷹一樣的眼神掃視一圈之前跟註的幾位對手,然後把手中的撲克扔在一邊,輕描淡寫地吐出兩個字“不跟”。如果覺得光有畫面還不夠,我們找首配樂。上世紀70年代末有首流行歌曲叫The Gambler(可以理解成“賭徒”),首唱是肯尼・羅傑斯(Kenny Rogers),其中有這樣幾句歌詞:哥們,你要是來賭一把,得學會正確的玩法,你得知道何時下註、何時蓋牌,何時離開,何時加入新牌局。……現在每個賭徒都知道活下去的秘訣――知道要放棄什麽、要保留什麽。因為每手牌都有人輸有人贏,你能指望的最好結果就是在睡夢中送命。對散戶來說,歌里唱的倒是最棘手的。你的投資組合就等於打撲克時的那“手牌”。總有些時候,你不得不甩掉手上的一些爛牌(虧損的倉位),用一些有希望更有威力的牌替代它們。可即便如此,有時還是沒法擺脫對自己不利的整體形勢,那就必須離場了。這就是為什麽要在投資組合里用一些風險管理措施的原因,要長期獲得成功,它們就必不可少。大多數人出於感情偏好而南轅北轍,沒有采取應該采取的行動,比如:該買的時候卻拋了;明知有的頭寸虧損還堅持持有,期望能翻本;一些在盈利的頭寸又賣得太快;完全憑一時意氣,沒有根據邏輯分析就行動,犯下更多的錯誤。無論是賭博還是投資,感性的玩家總是輸的那個。如果用打撲克比喻,大部分投資者犯的錯誤就是,他們已經在打撲克了,卻沒有理好一手牌。因為多數人都是通過報紙、電視或者其他傳媒獲得的消息購買投資,這等於賭博時下了註之後基本上就離開賭桌,開始期望自己有一手穩贏的牌,這就是所謂的“買入後持有”策略。一位出色的投資者必須形成一種風險管理的思路,也就是賣出的規矩。要實行成功的投資策略,還需要結合一套工具進行風險管理。做投資決策的時候,如果拋開情感傾向,成功的幾率就會大大提高。完全按照規矩執行一項投資策略,就像職業撲克牌手那樣,在自己的牌局就按規矩來。那樣一來,面對瞬息萬變的投資環境,你便可以成功地采取行動和做出回應。賣出的信號、趨勢變化、預先確定的退出策略等會讓你有機會在損失擴大以前蓋牌放棄。7、了解自己的強項和弱項。& 8、如果無法全神貫註對待手頭的工作,就歇下。兩屆世界撲克大賽(WSOP)冠軍得主多利・布朗森(Doyle Brunson)曾經拿他那部被玩家們奉為撲克聖經的作品《超級系統》(Super System)開玩笑。他說,在敲定《超級系統》這個名字以前自己想到過兩個書名:一是“我怎樣利用打撲克賺到百萬美元”,二是“打高爾夫怎樣讓我虧了百萬美元”。毫無疑問,既然你在某方面擅長,就肯定會在其他方面差人一截。不少投資者自以為可以有效地管理自己的資金,其實只要碰上牛市,很可能他們也沒錯。而這樣的想法無異於只有一位玩家坐在撲克桌前,莊家發的所有牌都攤開給大家看。也許你現在這手牌還在賠錢,但之後很可能會贏。情感因素會讓我們把註意力放在那些對交易沒什麽影響的事上面。短線交易者常依靠自己那套方法具備的統計數據優勢在一段時間內獲利。可情感因素會讓這種優勢走樣,過了一段時間就會產生難以計數交易障礙,有些障礙幾乎足以讓那些大規模的對沖基金陰溝里翻船。知名投資人、《股票短線OX戰術》(Point and Figure Charting)的作者湯姆・多西(Tom Dorsey)就舉過這樣一個例子:不妨這樣設想,假如有人跟你玩拋硬幣猜正反,猜對正面的獎金比反面的高。按邏輯推測,大家都會去猜正面。合乎邏輯的結果只有一個,反正就是要猜結果是正面。但是情感問題可能左右你的選擇。你會想起,上次自己猜正面還是1958年在揚基體育館舉行的職業美式橄欖球聯盟(NFL)冠軍賽上。當時,你看好巨人隊,在加時賽時猜的是正面。結果,不但拋硬幣猜正反你輸了,那場比賽,巨人隊最後也輸給了NFL名人堂傳奇四分衛約翰尼・尤尼塔斯(Johnny Unitas)率領的Colts隊。或許那次猜正反和押註比賽失手會讓你記掛一輩子,但它不應該對你現在猜硬幣產生任何影響。盡管如此,我們都是肉體凡胎,都可能懷疑一切符合邏輯的想法,只不過有的人疑心更重。這就可以解釋為什麽世界上只有極少數人能成為撲克高手,又有太多人願意為賭城拉斯維加斯的繁榮做貢獻。大多數人寧可為了一夜暴富的夢想拿自己的錢去冒險,卻很少有人投資時權衡成功和失敗的可能性孰高孰低。如果你不能長期成功地管理自己的資金,就會像大概80%的投資者那樣陷入虧損的泥沼不能自拔了。最好是坦誠正視自己的問題,開始采取能增加自己成功幾率的方法。每天我們可能會面對幾千份研報、分析文章、爭議的觀點、電視和電臺節目,你怎麽確定哪些重要、哪些不重要?這就是專業撲克牌手和一般人的區別。專業人士可能一眨眼的工夫就能了解牌局,判定何時跟註、何時蓋牌。9、有耐心。有耐心不容易。大部分投資者一投資就希望能立竿見影得到回報。可真正的投資需要好些年、甚至幾十年才能產生真正的成果。更重要的是,像打撲克一樣,你不會每手牌都贏,有時候可能喝涼水都塞牙縫。沒有哪種投資法則是永遠靈驗的。可如果你的準則是靠譜的,就應該堅持下去,保持耐性,最終會獲得長期成功。記得上世紀90年代末,有媒體拿巴菲特不接受新科技說事。其實,巴菲特不接受有些新生代技術是因為他不了解相關公司及其估值,這對他來說毫無意義。即便暫時業績不及大盤,他還是堅持自己的做法。最終,巴菲特的原則收獲了回報,因為那是一套穩健的投資法則,是基於他有耐心長期堅持才贏得勝利。10、了解自己的真實動機。為什麽你要努力親自管理自己的資金?是否你喜歡這樣?你有沒有那種碰到目標去追逐就興奮、被擊敗就惱怒的綜合癥?或者你是不是覺得自己應該管好自己的資金?以上的問題都不錯,可能以前你這麽問過自己,可能你已經有了深思熟慮的答案。但你要真正問的問題應該是:我有沒有成功地管理我這個家的未來和自己的退休生活?對一個真正的牌手來說,賭博不過是賭場發生的特定事件,或者人生經歷的一部分。賭徒、一般的投資者要麽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麽,要麽喜歡跟幸運女神唱反調。優秀的撲克牌手、投資顧問如同出色的騎手:他們搜尋價值,利用自身優勢,挖掘不起眼的真相,而且預計自己的競爭對手沒有留意那些事實。他們管理風險,因為表現優異所以要求回報。他們喜歡體育運動,喜歡了解知識。這樣的人應該稱為工藝師,不該管他們叫賭徒。 相關公司: 數據來自 創業項目庫 作者:STA Wealth Management | 編輯:weiyan | 責編: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7168

兒童節暴漲:A股如亢奮的公牛,做笑到最後的放牛娃兒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2774

兒童節暴漲,A股如亢奮的公牛,做笑到最後的放牛娃兒
作者:格隆匯 小天


5月28日的A股受到利空影響,暴跌6.5%,截至收盤,滬指跌超300點,創2季度以來最大單日跌幅,兩市超500只股跌停。幾組簡單的數據,背後隱藏了多少人的迷茫與無奈,悲傷與苦楚。


6月1日的A股如亢奮的公牛,暴漲4.71%,截至收盤,滬指漲超200點,創2季度以來最大單日漲幅,兩市超400只股漲停。幾組簡單的數據,背後蘊含了多少人的興奮與喜悅,笑容與幸福。

僅僅相隔1個交易日,短短的3天時間,從地獄到天堂,有些人賺到不少,但很多人後悔焦慮,更有人卻已經爆倉爆的底褲都沒有了。人的心態,必定是通過這千錘百煉才能變得強大的。

過了一個周末,在今天全國六一兒童節到來之際,中國股市作為人民的母親,給作為小朋友們的股民們了一個大紅包,還加了一句慰問:今天的漲幅,開心嗎?前幾天的調整,沒事吧?

對於這次中國股市的整體走勢,前幾天我們拿交易心理學和行為金融學來分析了,可以參考發表在格隆匯的《識透交易心理,就成功了一半》,文中主要意思是講在這個時候,可能不需要去猜測有什麽利空和利好,調整就純粹是覺得這個市場太浮躁,太亢奮,人人都希望調整,那麽調整就得真的來一次,股民們在這個位置,基本都是獲利的,現在要看的就是誰對盈利縮減的厭惡程度更小,誰是能笑到最後的人。

當買入已經成為一種習慣,當下跌已經讓你麻木,當社會上的流言蜚語已經不能阻擋你買入股票的沖動時,你所要做的,就是時刻提醒自己,我該什麽時候賣出股票,逃離開這個讓人醉生夢死的市場?這波中國牛市,會造就一大批富豪,就像06年到07年一樣,社會資源重新分配,財富榜上的名字要整個換一輪,很多人會賺些錢,也有些人因為股市而放棄了原本自己的夢想,整天就望著賬戶里的數字,在朋友圈里調侃著其他落後的兄弟們。記得07年牛市那會,確實很瘋狂,電視上隨處可見講評股市的所謂“專家”們,影視作品里有很多有關股市的作品,你出門如果手上如果沒幾個股票的內幕消息,和朋友聊天的時候都沒話說。股市成了人們生活必不可少的部分。

人們樂於看到自己賬戶里每天變動的數字,願意關註那些跳動的紅紅綠綠的圖像,認為自己戰勝了別人,甚至是戰勝了時間,擁有了預測未來的神力,人生如此美好,對未來有了非常美好的憧憬。然而,結果呢?

即使我們都知道,牛市也許走的慢,但是暴跌會來得很快。中國的股民們,甚至機構,在2008年的崩盤中,為什麽一開始都賺了那麽多錢了,到最後還是被套了這整整7年?究竟是為什麽,人們在上漲的時候可以理智,但是到了下跌的時候,卻總是管不住自己?

不甘心,可以用這簡單的三個字來概括。牛市沒買股票看著別人賺錢不甘心,市場調整時,賣掉籌碼沒買回來不甘心,真正調整來臨時,沒止損虧錢了,不甘心。周圍人賺錢,自己沒賺錢,不甘心。入市較晚,覺得自己在牛市中都沒賺到錢,錯過了財富,不甘心。因為種種的不甘心,心態被影響,人變得很沖動,可是沖動之後又會造成更多的不甘心,心態變得越來越雜亂,結果到最後,現實讓你不能不認輸了,可是,也晚了。

人的心態是命運真正的主人,假如不能控制自己的心態,人生必將搖擺不定,終極會與失敗為伍,與成功盡緣。

A股目前的狀態如一頭亢奮的公牛(這里還不能用瘋牛,因為還沒到那個程度),有一種橫掃千軍的氣勢,從2,000點漲上來的A股,順勢沖過了4,000點,只不過到了5,000點這個心理關口,必須來一個給股民們來一個心理上的影響,但調整過去之後,5,000點也就是一個數字,輕輕松松可能就過去了,銀行利率短期上不來,經濟處於底部企穩,但不會很快起來的狀態,國企改革進行中,資金繼續湧入市場,這是對股市最有利的狀態。

對於目前的市場,雖然火熱,但還不能稱之為火爆,國家的慢牛政策恰到好處,要爆的時候就降降溫,太慢就刺激刺激,總之目前的大趨勢,仍然是很明確的,資金繼續湧入市場,成交量持續維持在高位,有這些就夠了,繼續享受這場盛宴吧,但也要時刻警醒自己,泡沫的破滅一秒鐘就夠了。

之後的上漲過程中,類似於這幾天的大漲大跌,資金分歧,退出的股民和新進的韭菜會不斷的交替,人們開始慢慢變得麻木,因為已經賺了可觀的利潤,變得開始不在乎調整,但是當你真的發現調整來到的時候,又會覺得自己沒有賣在高位而不甘心,接著心態會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會在你的潛意識中慢慢發芽,然後,任人魚肉,就真的沒有然後了。

“電視上隨處可見講評的所謂“專家”們,影視作品里有很多有關股市的作品,你出門如果手上如果沒幾個股票的內幕消息,和朋友聊天的時候都沒話說“,這個狀態,一定會在今後的某個時間點上再次出現,不要以為有了08年的暴跌之後,這個狀態不會再出現了,照樣還會一模一樣的出現,也許到了那個時候,你真該要想想,你從股市里賺來的每一分錢,真的能拿走嗎?到了那個時候,真的能保持頭腦清醒嗎?到了那個時候,你能甘心收手嗎?

買點,總在下跌中形成,但恐懼阻止了你;賣點,總在上漲中出現,但貪婪阻止了你。貪婪與恐懼,記住,一定在那個時候戰勝他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7740

大宗商品B2B創業風口,誰能笑到最後?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5/0921/152057.shtml

3

重度垂直的B2B電商創業正在成為一股新的浪潮,一大批B2B領域的創業公司在近一兩年獲得巨額融資。特別是以往互聯網難以滲透的重工業領域,互聯網創業公司們正在加速向其滲透,找鋼網、化塑匯等一大批專註在大宗鋼材、化工、塑料等領域的電商公司正在成長起來。

我們不禁想問,為什麽大宗商品B2B電商會突然火了?這其中有什麽深層次的原因呢?而火爆之後,又有哪些電商平臺在競爭激烈的行業環境當中繼續生存下去,繼而發展壯大呢?

大宗商品B2B電商為何會火?

第一,互聯網+成為國家戰略,B2B行業再現活力。事實上,在國內,傳統B2B電商平臺一直難以真正撬動線下商業的蛋糕,B2B行業一度都是一個非常冷門的領域,而在O2O創業浪潮過後,互聯網+創業浪潮接踵而至,特別是在國家“萬眾創

新,大眾創業”的號召下和總理提出將互聯網+提升為國家戰略後,與傳統產業結合最為緊密的B2B行業,突然煥發出了勃勃生機。

第二,移動創業浪潮泡沫,資本轉移關註互聯網+。由於O2O創投的泡沫,資本開始向互聯網+領域轉移。特別是重度垂直的大宗商品B2B電商平臺更是頻頻獲得融資,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找鋼網,在今年1月份,專註於做鋼鐵全產業鏈電商平臺的找鋼網對外宣布完成1億美元的D輪融資。由IDG資本、華晟資本聯合領投,雄牛資本、紅杉資本、經緯中國跟投,找鋼網的火爆基本上開啟了重度垂直B2B行業融資的風潮,此後,成立於2014年6月專註於化工塑料交易的化塑匯,在不到一年的時間里也獲得了兩輪千萬美元融資,投資方包括險峰華興投資、SIG和北極光創投等。

第三,互聯網金融產品是標配,能夠增加用戶忠誠度。一般來說,B2B電商平臺上用戶忠誠度較低,對價格敏感。因此必須在提供了增值服務之後,才有可能將用戶留在平臺。互聯網金融產品的出現給了B2B平臺一個留住用戶的“法寶”。我們看到,在幫助客戶撮合交易之外,很多重度垂直的B2B電商平臺還與一些銀行和保險公司合作提供互聯網金融服務,為平臺上的客戶提供信貸服務,以便解決客戶的資金周轉問題,從而提升平臺交易量。如今提供互聯網金融服務幾乎成為了電商2.0時代的標配。比如找鋼網有胖貓白條服務,可以申請先提貨再付款;又如化塑匯也與平安銀行等合作提供金融支持服務,幫助用戶完成交易和資金周轉。

創業井噴,誰能笑到最後?

不過,隨著資本的熱錢的湧動,很可能會使得互聯網+大宗商品B2B領域再次出現像O2O領域目前的創業泡沫,一批不能真正為用戶提供價值的大宗商品電商平臺很可能也將隨之消失,而能夠存留下來的一定是符合以下特征的。

第一,深入撮合環節,關註交易效率。在互聯網在國內發展二十多年的時間里,B2B電商算是最早出現的一種互聯網產品形態,但是自從阿里巴巴和慧聰網先後在香港上市之後,行業並無太多亮點。之前阿里巴巴也好,慧聰網也好,全部都是綜合性的電商信息發布平臺,既不參與撮合,更不提供物流、倉儲和金融服務,這就導致很多用戶將阿里巴巴、慧聰網當作是信息發布的渠道,用戶在上面沒有太多的沈澱。

而在這一輪爆發的垂直B2B電商當中,大多將撮合交易當作主要的目標,提供的是網站咨詢加人工服務的方式,整個服務模式需要更多的人力。這是因為,重度垂直B2B電商相當於電商2.0,整個電商模式也比電商1.0時代進行了升級,不再僅僅是提供信息發布渠道,更加關註真實交易量,還有客戶的留存度。也因如此,大多數重度垂直電商平臺都聘請有大量的人工座席時接聽客戶的電話,並記錄客戶的需求,然後居中進行協調。比如化塑匯有大約200名座席員工。事實上,在人工的介入下,平臺的交易量增長驚人,找鋼網在2014年共計完成交易總噸位2042.5萬噸,交易總額達688億元,而化塑匯則在上線7個月的時間里,交易額便從10億做到了100億。

第二,懂互聯網,更懂傳統行業。這一次的垂直B2B電商的電商的誕生背景也很獨特,不同於與以往全部是互聯網人做B2B電商平臺,這一輪的重度垂直B2B電商的創業團隊當中,基本上是互聯網和傳統產業的成員都有,甚至對傳統產業的了解更深一點。就拿化塑匯來說,團隊大部分都是化工行業出身,創始人CEO是智建鵬是前慧聰網化學事業群總經理,團隊核心成員黃淵熙曾是前西隴化工上海負責人,兩人對化工塑料行業都很熟悉,而且一個是互聯網出身,一個是化工行業出身。找鋼網也一樣,其創始團隊當中多人曾是中國鋼鐵網的高管,對行業也是有多年的研究。因此,對於傳統產業的絕對了解,是這一代B2B大宗商品電商創業者的共同特征。

並且有意思的是,這次大宗商品B2B電商平臺創業熱潮都集中在大多集中在華東地區,不是在創業聖地北京。這是因為該地域占全國化工交易量六成份額,找鋼網和化塑匯的總部是在上海。不過這些我大宗商品B2B電商平臺並不會蝸居上海,而是在上海將模式試驗成功之後,再向全國各地進行快速複制,比如找鋼網在上海取得成功之後,2014年在全國範圍內快速複制了19家分公司。而化塑匯也是同樣采用這種模式進行全國的布局,不過相對來說更加低調。

第三,關註全產業鏈,而非單獨一個環節。還有,重度垂直電商2.0的一個顯著標誌是,關註全產業鏈,而不是某一個環節。大宗商品B2B電商平臺不僅重度垂直,而且是整合全產業鏈資源的平臺。在目前的大宗商品B2B平臺上,從詢價到交易,再到物流和倉儲,甚至到信貸,平臺需要做到能夠提供一站式的服務。

不過,由於像鋼鐵、化工、塑料這類的大宗商品相對比較重,因此自建物流和倉儲將是一個很大的挑戰,找鋼網在成立三年後才成立自己的物流平臺胖貓物流,而化塑匯的發展歷程只有短短一年,目前仍然采用的人工座席幫忙協調的方式,還未建立自己的物流平臺。這是因為建立倉儲物流一方面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另一方面還需要投入人力去參與存儲和物流環節,創業公司一開始並不能做那麽重,但是如果從客戶體驗的角度出發,物流和倉儲還是必須在後期需要建設的。

顯然,大宗商品B2B電商平臺進入的門檻相當之高,一旦先發優勢建立之後則很難被競爭對手難被超越。這就需要在該領域創業的公司,不僅要有對行業有深入了解,而且背後還需要大量風投資本支撐,而且只有在局部地區將模式走通之後才能向全國或全世界範圍複制擴展。而一旦在鋼鐵、化工、塑料等某一個高頻領域建立起行業優勢之後,還可以橫向向其他低頻領域擴展,並且,借助國家鼓勵互聯網幫助傳統產業進行升級轉型的巨大風口,甚至有可能在每一個重度垂直的B2B電商領域都能成就一個市值超過千億美元的巨無霸公司。

版權聲明:本文作者李東樓,i黑馬原創。如需轉載請聯系微信號zzyyanan授權,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1344

互聯網+亂戰升級,哪種企業才能笑到最後?

來源: http://www.iheima.com/space/2015/1216/153292.shtml

導讀 : 無論是平臺型還是垂直型,它們必須具有五種基因或許才能夠笑到最後。

隨著互聯網日益深入到人們的生活,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意識到互聯網的重要性,更多的行業開始加入到互聯網行業當中,互聯網行業在給傳統行業帶來改變的時候,同樣造成了行業內部市場競爭的加劇和亂戰的升級。盡管有人早已預測互聯網企業的持續增長勢必會造成整個行業資源的浪費,但是資本的推動依然讓更多人參與到這個行業當中,一時間這個行業硝煙再起,行業格局面臨改變。

面對如此多的企業參與到互聯網行業的競爭中,哪種企業才能受到用戶的青睞並最終贏得市場呢?如此多的互聯網企業,是否存在著產能過剩的風險呢?在當前的市場環境下,互聯網+企業應當采取什麽樣的戰略才能贏得最後的勝利呢?而在資本寒冬下,互聯網+企業應當如何才能度過資本寒冬呢?

平臺型和垂直型哪個更好?

對於很多互聯網+企業來講,在創立之初都曾經糾結過到底是做一家平臺型的公司還是做一家垂直型的公司。之所以會有這樣的考慮,主要是因為這些企業想要兩者都做以獲得更多的用戶關註。其實,這種想法對很多創業初期的企業來講都會有這種考量,之所以會有這樣的疑惑主要是由於這些公司缺少對於市場較為全面而又詳盡的了解,更試圖通過將所有的用戶都涵蓋進來以獲得用戶量的不斷擴充。

這種想法並不是有什麽錯誤。而是如果過度地強調用戶的聚合而忽略了用戶之外的東西,這從短期來看並不會有什麽負面的影響,但是從一個企業的長期發展來看,這種情況卻會造成一個企業發展目標的失準,更有甚者將會導致整個項目的失敗。因為盲目地以用戶量的增加為導向將會導致在運營過程中過於看重以各種不同的推廣方式來吸引用戶關註,但是對於用戶運營層面的考量卻非常少。陌陌之前的運營方式便是過於關註了這一層面考慮,前期過多地關註用戶量的增長,後來卻造成了用戶累計到頂峰之後的流失。

陌陌的前車之鑒讓更多的人開始關註互聯網創業到底是該做平臺型還是應該做垂直型。從事物的本身上來看,平臺型和垂直型的創業企業並沒有什麽本質性的區別。作為兩個不同類型的創業模式,只要能夠做好都會帶來自身企業的長足發展。如果非要區分平臺型和垂直型哪個更好,那麽,選擇適合企業自身的創業模式則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選擇。

以京東為例,它的平臺上面就有商家和自營兩種模式。對於商家來講,京東可以利用它在物流方面的優勢為商家和用戶提供優質的服務;對於自營的產品來講,京東可以通過嚴把質量關,並利用網站優勢,在借助線下的物流倉儲優勢更好地為用戶服務。對於商家來講,京東就是平臺型企業,對於京東自身來講就是垂直型的企業。

從京東自營模式的優勢來看,對於過多地依賴資源、資金和線下門店、物流等類型的互聯網+企業來講,創辦垂直型的公司對於他們來講能夠利用他們自身的優勢,在創立之初便能夠獲得用戶量和銷售額的長足性增長,並能夠充分劃分與其他企業的區別。另外,這種垂直型的互聯網+企業也能夠更加直接地改造傳統行業,讓用戶的體驗和感受更加直接和強烈。

對於很多資金鏈不強,資源並不充分的互聯網+企業來講,創辦平臺型的公司對於他們來講則能夠通過增加運營方面的工作吸引更多的用戶關註,通過一些較為新奇、有力的運營手段獲得更加多的資本關註,從而以此來彌補它們在資源、資金方面的弊端和問題,讓平臺型的創業公司在創業之初的日子不至於過得相對艱難。

阿里巴巴在創立之初便是面臨資金鏈等方面的壓力,轉而開始做平臺型的企業,這種企業讓阿里巴巴利用自身的運營和營銷方面的優勢得到了迅速的發展,並占得了國內電商發展的先機。

可見,平臺型和垂直型的公司本身並沒有什麽優劣。對於創業的公司來講,找到適合自己的創業公司模式才是最重要的。另外,基於這兩種基本的平臺模式而進行的模式創新也是很多創業者都必須考量的話題。

互聯網企業產能真的過剩了嗎?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特別是國家層面上對於互聯網企業的優惠扶持,讓很多的創業者們都投身到了互聯網創業大軍之中。一時間,很多傳統行業都或多或少地與互聯網產生了聯系。金融、外賣、體育健身、旅遊、物料等傳統類型的公司開始與互聯網產生深度融合。很多互聯網創業公司開始如雨後春筍般出現,人們能夠想到的所有行業似乎都和互聯網扯上了點關系。有人開始有疑問,如今的互聯網企業是不是已經開始產能過剩?如此多的互聯網企業是不是已經遠遠超出了整個市場所能容納的數量?

而事實情況卻是,盡管現在很多行業都出現了與之相聯系的互聯網企業,但是,不可否認的是這些互聯網企業仍然處於冷熱不均的發展狀態,而且一些互聯網企業的生存環境面臨著內外部的諸多因素的影響。而隨著資本寒冬的到來,這些互聯網企業的生存環境面臨著更加嚴峻的威脅,一些互聯網企業開始出現倒閉浪潮,汽車後市場的互聯網企業倒閉浪潮則是這種市場狀況的直接表現。繼e洗車、趕集易洗車、雲洗車等O2O之後,功夫洗車也關閉了線上洗車業務。公開數據顯示,2015年以來,有40多家汽車後市場O2O項目湧現。2014年,入場的創業公司超過100家,是2011年近十倍。

面對互聯網企業目前遭遇到的困境,人們不禁要問,互聯網企業產能真的過剩了嗎?如果真的產能過剩的話,那麽,在未來的一段時間內必定將會有很多的互聯網企業將會面臨被淘汰的命運。而從目前國內互聯網企業的現狀來看,現在說這個行業產能過剩還為時過早。而有些人口中所講的產能過剩在某個領域可能適用,但是從整個互聯網行業的角度來看,互聯網產業還處於發展的上升期。

作為一種全新的經濟發展模式,互聯網企業摒棄了傳統行業的高耗能、高汙染的經濟發展模式,契合國家目前轉型升級的需求。之所以會有人說現在互聯網行業的產能過剩主要是因為今年年底隨著資本寒冬的來臨,一些平臺型為主的互聯網企業遭遇到了融資困境,相繼開始關門倒閉。

對於正在處於上升期的互聯網行業來講,一些企業出現倒閉本來是正常的優勝劣汰,而且這些倒閉的互聯網企業基本上屬於優勢不明顯,競爭很激烈的行業。這些行業市場飽和本身就已經很嚴重,再加上這些平臺型互聯網公司缺少模式創新、運營創新、盲目擴張……在資本寒冬的環境下出現倒閉潮並不是什麽怪事。如果以此來斷定互聯網行業產能過剩的話未免太過牽強。

同出現倒閉的行業相比,卻是另外一邊的欣欣向榮。互聯網金融、互聯網健身、互聯網醫療……這些炙手可熱的互聯網行業股即使在資本寒冬下,依然有著非同尋常的表現。9月17日,動吧體育獲得3000萬A輪融資;就在同一天,足球APP懂球帝獲得B輪1000萬美元融資;11月8日,健康貓獲得A輪3500萬融資;12月1日,檸檬健身獲得A輪數千萬融資。尚未開發的市場、日趨增長的需求、供給側企業相對較少……這些原因最終造成了這些領域的互聯網企業並未出現過剩。

從這兩個方面的對比來看,互聯網+企業的所謂的產能過剩只是一個相對的說法而已。如果單單通過幾個企業的倒閉來說整個互聯網+行業的產能過剩的話,未免有些太過偏頗。

哪種企業才能笑到最後?

越來越多的企業進入到互聯網行業,讓原本有些平靜的互聯網行業變得暗流湧動。格力與京東的聯合、海爾網上商城、沃爾瑪收購一號店……這些傳統企業與電商企業的強強聯合讓本就不平靜的市場更加波譎雲詭。很多企業都在不停地變化著他們的經營策略和盈利模式以求能夠保證他們在這場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取勝。對於哪種企業能夠在這場血雨腥風的競爭中取勝,很多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看法。無論是哪種類型的企業,它們必須具有以下幾種基因才能夠笑到最後。

第一:創新基因

互聯網行業本身就是一個具有創新基因的行業。而作為身處其中的企業來講同樣要有創新基因才能在這個行業中生存。創新基因包含很多方面的內容:創新經營模式、創新盈利模式、創新管理方式、創新運營方式。這些創新基因能夠保證互聯網企業即使在異常嚴峻的市場狀態下都能夠創新出新的利潤增長點,應對任何突發性的情況,讓企業運行更加平穩。

另外,作為一個新陳代謝率很高的行業,互聯網企業的創新基因能夠保證它們不斷將原有的已經形成的經營模式打破,通過這種途徑來獲得新的發展力量,以應對行業內部和外部不斷出現的新生威脅。

第二:分享基因

分享是互聯網行業最為鮮明的特質。有了分享,互聯網才能最大程度地得到傳播和發展。作為互聯網企業,如果不能將自己優質的模式進行分享,並利用用戶分享擴大市場占有率的話,那麽這個企業必定會被互聯網行業淘汰。

除此之外,分享還能成為一個互聯網企業擴展用戶的途徑。通過用戶之間、用戶與平臺之間、平臺與平臺之間的分享,能夠讓用戶與平臺實現三維立體的互動關系,通過利用互聯網技術將這些三維的關系進行立體打通將會實現互聯網企業用戶的幾何式增長。這時,分享基因成了互聯網企業擴展用戶和市場影響力的途徑,並成為他們面臨惡劣市場環境時的一種生存手段。

第三:狼性基因

狼性基因最早出現在華為公司,作為一種讓華為順利成長成為全球知名公司的基因,它的存在可以讓很多公司適應各種困難環境,並實現長足發展。狼性基因是從企業團隊方面來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任正非在他發表的《華為的冬天》一書中,將狼性文化定義為偏執的危機感、拼命精神、平等、直言不諱、壓強原則,讓公眾首次認識了華為的狼性文化。

作為一種讓華為迅速崛起的企業精神,狼性基因同樣是互聯網企業在激烈的競爭中贏得最後勝利的關鍵。狼性基因能夠讓企業的嗅覺更加敏感,能夠實時感受到來自周圍的威脅,並及時做出調整應對危機。而狼的團結則讓互聯網企業面臨困難境地的時候能夠抱團取暖,並通過彼此之間的協同合作以應對各種困難,尋找機會。

第四:科技基因

作為科技技術應用最廣的行業,互聯網行業的科技基因徹底讓互聯網企業與傳統企業割裂開來。一個互聯網企業如果沒有科技基因的話就會同傳統行業沒有絲毫區別,那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也會陷入到傳統企業的怪圈當中無法自拔。因此,一個互聯網是否具有科技基因成為辨別他們是否是互聯網企業的最為基礎的條件。如果要在互聯網+亂戰中勝利,那麽,這個企業就必須具有科技基因。

縱觀整個互聯網行業,我們不難看出,這些企業競爭到最後還是科技的競爭。以大數據、新技術的應用為代表的科技優勢將會成為互聯網企業能夠在這場競爭中取勝的關鍵點。以Uber為例,雖然很多人都在誇贊它的運營和營銷方式,但是在這些出神入化的運營和營銷方式背後卻是一大批高技術團隊的默默無聞的支持。所以,對於一個互聯網企業來講,較強的科技基因將會是它們最終能否贏得這場戰役勝利的關鍵。

第五:舍得基因

在競爭非常激烈的市場中,一個企業要想輕裝上陣,關註最需要關註的地方,敢於舍棄那些無關緊要的部分將會成為他們順利贏得市場的關鍵。具備舍得基因在這個方面顯得非常重要,只有這樣的互聯網企業才能聚焦自己的目標,避免分神,全力關註自己擅長的領域,在與同行短兵相接的競爭中避免失焦帶來的風險。

因此,一個企業必須懂得舍得,如果所有的商業模式都想要涉足,所有的行業都想經營,那麽對於一個互聯網企業來講將會是非常致命的。懂得舍得,關註最擅長的領域將會讓身處亂戰之中的互聯網企業變得專註,專業,更加關註用戶體驗,並最終將會贏得這場亂戰的勝利。

隨著互聯網+時代企業競爭的日益激烈,有關企業如何贏得競爭的討論將會逐步升級。然而,不管未來市場變化多麽得劇烈,只有具有這五種基因的企業才能在最終的市場競爭中處於優勢地位。而這些基因通過不斷糅合形成的全新企業生命體才是經過激烈競爭之後剩下的最為閃耀奪目的“真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5259

馬化騰再次交鋒馬雲,你覺得誰能笑到最後?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6/0310/154625.shtml

導讀 : 昨日,有網友曝光微信推出獨立企業微信App,一時間眾說紛紜,然而阿里釘釘早已在企業級市場深耕多年,騰訊的這一步棋究竟能否力挽狂瀾打敗釘釘?

i黑馬 周路平、崔婧 3月10日報道

馬化騰要做“企業微信”的消息不脛而走。

3月7日下午,“小道消息”出品人Fenng在微博上曬出一張手機屏幕截圖,里面出現了一款名為“企業微信”的應用,疑似是騰訊即將推出的企業辦公類APP,而另一個關於企業微信的界面中出現一行版權聲明:騰訊公司 版權所有。

這次推出的“企業微信”被認為是提供企業版IM(即時通訊)工具,而這個市場,阿里釘釘已經先行一步。

微信企業號和企業微信

據內情人透露,企業微信和微信企業號叫法相似,但來自兩個不同團隊,企業微信獨立於微信團隊之外。研發團隊也是從其它團隊抽調出來的主力,成員幾十人。

在功能上,企業微信將弱化社交功能,強化商務和辦公等相關功能。並且實現企業微信和微信企業號的雙打通,便於微信企業號的用戶平滑遷移到企業微信端。2015年12月,微信官方披露,微信企業號用戶數已達到1000多萬,接入企業數已超過60多萬。據了解,微信企業號和企業微信底層功能可以打通,企業用戶可進行遷移。

此前,微信企業號依托於微信生長,搭建了一個平臺,只有通訊錄、小助手等簡單功能。企業使用還需要接入第三方服務商,額外開發或定制應用。

而且,企業級用戶和C端用戶的需求並不一樣,前者關註安全性,工作便捷性,目的是為了提高效率;而C端用戶更在乎趣味、個人便捷,以及純社交的聊天需求。

而微信的主要功能是要滿足C端用戶需求,企業號功能很可能被閹割。“註重企業級就會影響C端用戶體驗,企業級功能必然是受限的。” 移動信息化研究中心 CEO 趙恒表示。

這點也被認為是微信在推企業號和服務號時表現克制的顧慮所在。獨立開發的企業微信APP,則會給企業應用提供更多的空間和自由度。另一方面,微信用戶基數龐大,產品過多可能導致產品過重,入口過深,減負勢在必行。

企業微信獨立運作被認為是合適的選擇,既減負又能補充微信企業號的空缺功能,同時也阻擊了勢頭正猛的阿里釘釘。

半路殺出的釘釘

從過往經歷來看,只要是阿里和騰訊參與的市場,競爭一定激烈,從電商到社交,從支付到當下的企業級應用,他們都生怕錯過每一塊蛋糕。

在社交道路上,騰訊一直所向披靡,阿里屢次欲圖顛覆而不得,不過,這一次,在企業級應用上似乎看到了阿里分食社交市場的勢頭。

釘釘由阿里巴巴集團於2014年1月籌劃啟動,由阿里即時通訊工具來往的產品團隊打造,瞄準的是企業協同辦公。

釘釘在2014年12月1日發布第一個測試版後,迅速叠代,保持著一個月兩個版本的速度。如今在產品體驗上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優化。除了基本的通訊錄、組織管理,包括ding功能(消息將通過短信形式提醒對方),消息已讀提示(對方閱讀消息之後會收到已讀提示,不能像之前一樣可以視而不見),甚至也將微信的紅包、群組功能都複制到了釘釘。

今年4月下旬,釘釘也將有重大消息發布,尚不知是為了應對企業微信,還是專門公布平臺產品的進一步成果。此前釘釘發布了C++戰略重點推介了合作夥伴是藍淩與和創,如果沒有太大意外的話,這次有可能會有其他重大夥伴產品發布,比如在財務、物流、零售等行業的產品。

釘釘這個半路殺出的程咬金被認為是企業微信最顯而易見的對手。但是,微信推出服務號和企業號的時間比釘釘還要早。

之所以有被釘釘趕超的勢頭也和騰訊的初衷有關。騰訊最初的想法只是把微信企業號作為一個戰略防守工具,在趙恒看來,“對手 C端產品都沒做好,更不可能做企業級產品。本來就沒抱多大期望,也沒想要在企業級市場拿到多大份額,這從微信企業號沒做廣告,沒有重心調整就可以看出,騰訊對微信企業號一直以來更多的是虧損支持。

某種程度上,阿里巴巴集團的支持是釘釘往前沖的後盾。而且還有阿里雲的基礎支持。在企業級方面,騰訊的基因不夠。“企業級更多是考慮盈利模式,幫助企業推廣產品和拓展市場,騰訊雲也沒做好。再看C端則把產品扔出去就可以,服務比較開放。”

“微信在對企業業務本身的了解方面是一塊兒短板,它滲透到企業應用是在探究,能不能成說不好。”鄔建榮認為,阿里巴巴的優勢在於,它原本就是一個B2B網站,積累了數以萬計的小微企業,而天貓也是B2C模式,一直保持著與企業之間的密切聯系。

騰訊的刷子

隨著格局的轉變,騰訊不得不加快步伐。近日有一則消息引起i黑馬關註。2016年2月25日,金蝶軟件公司曾發出過這麽一則消息,騰訊科技(深圳)有限公司與金蝶軟件(中國)有限公司,正式簽定雲ERP項目合同。騰訊將在金蝶基於最新的移動互聯網和雲計算技術打造的新一代ERP管理軟件—金蝶雲ERP上搭建企業信息化管控平臺。

本次采購涉及業務範圍包括財務、供應鏈以及電商,主要為騰訊集團日益快速成長的創新業務提供管理支撐平臺。這被認為是騰訊近年來首次在企業管理軟件領域采購國產的ERP系統。

“我更多的認為騰訊買ERP系統是去研究,而不是自己使用。國際上都很多知名的企業管理軟件,幹嘛買國內的呢?”鄔建榮是上海昭隆軟件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他在微信上為中小企業做定制化開發服務,他認為微信在此之前已經有動作。

阿里的釘釘有後來居上的態勢,但騰訊的優勢也顯而易見,“騰訊有很多導流入口。包括微信、QQ、新聞客戶端都可以進行推廣”, 鄔建榮說。甚至有觀點認為,釘釘在IM方面的特色功能,正是騰訊的拿手活。企業微信必然會牽制釘釘增速。

企業級大戰一促即發

事實上,宣布入局的巨頭又何止騰訊。

幾乎同一時間,有網友爆料百度也將強力出擊移動辦公市場。百度自認為是國內最早擁有社交即時通訊產品的公司,當年的百度HI作為帖吧中內部溝通工具風起雲湧,不過李彥宏當年錯誤判斷微信的格局,而錯失了最佳切入機會,百度HI並沒有獨立運營成為大眾普惠型工具。

去年三月,百度內部又開始謀劃將內部十萬多人應用的OA產品對外開放,融入百度HI的功能強勢進入企業級市場,不過後來百度認為to B市場空間不大,最終擱置了該計劃。

加上此前的阿里釘釘,騰訊的企業微信,360入股藍信,還有剛剛調整戰略的紛享銷客。

相較於釘釘看中的中小企業用戶,奇虎360選中的是移動辦公的大中型企業市場。藍信獲得了奇虎360和中國聯通的聯合增資,規模超過1億元。藍信自去年4月份正式推出以來,已有數萬家企業用戶入駐,尤其是得到了眾多大型企業的認可。在企業用戶最擔心的安全問題上,360希望在這方面可以補強藍信在這塊的能力。

去年就有消息傳出,360的投資部一直在觀察整個SaaS市場的行業動向,準備註資入股或許成為360切入該市場的快捷方式,360也接洽了一些中小SaaS辦公廠商,準備全面出擊。

新兵和老將都爭相湧入了企業級這個市場。前段時間的廣告大戰中,紛享逍客和釘釘都投入上億的廣告費搶占宣傳制高點,而今年阿里釘還將繼續投入上億元廣告費砸向2B市場,紛享則準備全面對接微信,聯手對抗阿里釘釘。

“企業級應用都是從小微企業開始,該市場將處於百花齊放的時代,屆時多方將競爭更加激烈。”鄔建榮表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8576

哪些正確的戰略決定讓蘑菇街陳琪笑到了最後?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0713/157384.shtml

哪些正確的戰略決定讓蘑菇街陳琪笑到了最後?
袁媛 袁媛

哪些正確的戰略決定讓蘑菇街陳琪笑到了最後?

迄今為止陳琪遇到過四個重大的戰略決定。

見陳琪前,他的傳奇一直流傳於江湖。有投資人把他列為最優秀的創業者,也有投資人認為他是一位快速自我叠代的CEO,另一位獲得如此贊譽的是滴滴CEO程維。引發我好奇心的是,過去幾年,他是如何創立成長最快的女性電商的?

成功的公司是那些持續做了正確決定的公司,而失敗的公司是只做錯某個決定的公司。迄今為止陳琪遇到過四個重大的戰略決定。

第一個是選擇擅長的戰場。靈氣、親和力,以及對人性的洞悉,這些是一個產品型的CEO的特質。陳琪是設計師出身,設計和心理學本就一脈相承。在創立蘑菇街之前,他被評價為淘寶最好的產品經理。寫代碼,設計,運營過社區,這些點連接起來,就誕生了蘑菇街,蘑菇街以Pinterest的形態驚艷出現。這個重要的切入點,成為蘑菇街第一件“做對了”的事。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這種類Pinterest模式的電商蔚然成風。 

為什麽一款產品會成為爆款?爆款出現具有偶然性,可能是因為logo的布局、slogan 的字斟句酌,也或者僅僅是一個簡單的配色。作品是CEO自己內在價值的表達,而碰巧在某一個點上與他同時代的一群人發生了心理共鳴。同一時間上,可以做這件事的可能不止一個人,某種程度上,這個人是被選擇的。 

在過去幾年,隨著移動互聯網的潮水,有幾位創業者主導了過去幾年的女性市場,陳琪算得上勢均力敵的同時代對手中,有美圖的吳欣鴻、小紅書的毛文超和聚美優品的陳歐。巧得是,這幾位都是男生、年齡相近、從不同角度切入市場,最後做出感覺和態度各自迥異的產品。

第二件事是草船借箭,利用了流量紅利。2011年,蘑菇街起步,正是微博最紅火的兩年。2010年微博也初起步,最大的號粉絲也10萬不到。少有人會料到微博以後會變成輿論主陣地,不容忽視的主流媒體,以及各類網紅百花齊放的舞臺。陳琪敢賭微博會是未來成長最快的流量來源,和前一代的站長時期的建立在流沙上的流量不同,社交流量和導購變現讓商業模式建立在更堅實的基礎上,一位電商CEO形容這個時期的導購形態為“淘寶客流正規化”。此外,陳琪也巧妙地利用了騰訊廣點通的貨幣化階段,蘑菇街是廣點通最早,最大的客戶。

第三件事則是做marketplace,從信息流導購變成重形態的電商,其中有被動的外部原因,快速崛起的美麗說和蘑菇街同時被淘寶打壓。 創業初的公司像生長在鹽堿地上的幼苗,需要自尋出路。

陳琪自認擅長“前端”,對用戶更感興趣,如果沒有外部壓力,蘑菇街會變成什麽樣?如果導流模式還走得通,那就專註做前端,借蘑菇街為種子用戶,再繼續向前探索,用social形態的產品發揮更多的創造力。電商實際上限制了社交產品的發展。導流模式盈利豐厚,沒有經營壓力,當時蘑菇街50多個人,每天收入就有100多萬。倉稟足,創造性就可以更自由一些。

轉型電商後,陳琪會克制想象力。為了高效執行,他需要把自己大多數的想法先擱置一邊。產品型公司美圖,和蘑菇街走了迥異的路,這兩家公司的演變有點像上一代的阿里巴巴和騰訊,一個交易基因濃厚,擅長轉換和變現,另一個則以社交和產品取勝。

“能不能被選擇,個體無能為力,但可以選擇相信自己可以更好、更優秀,並進行充分的自我發展,以及,像產品那樣,通過學習,不停自我叠代,永遠超過大多數人,這是唯一的可能性。”陳琪說。

陳琪做對的第四件事,是把戰略從電商調整到了內容。在蘑菇街的新生態中,“網紅”成為重要的一環,而陳琪賦予電商形而上的意義,想激勵一代代的年輕女性。

陳琪似乎是個對過去沒有負擔的人,在蘑菇街的每個重要節點,他都敢於做出非常重大的戰略調整,實現從產品feature到業務的變革。

“做產品最重要的是移情和共情的能力,把自己想象成用戶,去感受他的感受。 ”這是產品型CEO 最核心的能力,這種帶點藝術性、難以量化的特質更像是一種天賦,是藝術而非科學。這像是業內盛傳的所談到的,能做出爆款的團隊或CEO,在某些方面總會異於常人。 

這種感覺最後落實到產品上,成為非常碎片的細節,但剛好就把一群人的某個點戳中了,但你也很難說這是個什麽玩意兒,反正你自己就是這麽個人。“就像是一款對年輕人有持續吸引力的社交應用,看產品我就知道創始人一定很了解經常玩Pub那群人,否則他做不出這個產品,如果你們告訴我他是一個工程師,是個宅男極客,見鬼我才不相信。”陳琪說。 

除此之外,唯一能做,就是到廟里多拜拜。杭州著名的靈隱寺,陳琪每年都會去多次。最開始是三個創始人一起,後來規模壯大,變成了公司團建。“我們從來不求菩薩做任何事,去了就講段子,逗菩薩開心就好。”反正,創業維艱到了最後,就是任何可能有用的事情你都會做,而所有的事都會做到極致到不能再做為止。

產品的天賦或嗅覺可以培養嗎?陳琪的經驗是接觸的人要足夠多,要能夠沙泥俱下海納百川式和各種人接觸,才能在觀察中培養出對人的理解力。

陳琪是浙江人,在一份針對近五年中國互聯網獨角獸(估值至少為10億美元的公司)的統計中,位於北京的公司最多,創始人卻以江浙籍居於首位。蘑菇街和美麗說合並之後,陳琪有一半時間花在了北京,入鄉隨俗。 

和已經蔚然成風、井然有序的江浙商業文化相比,北京是個更粗糙的地方。相較於江浙的規則感,北京則是無序中橫沖直撞的生命力。北京的創始人更狂野,勇於燒錢,善於在商業模式成熟之前用一輪輪投資的錢領跑對手,有商業格局。

在過去一兩年逐漸激烈的行業整合和並購中,勢均力敵的行業公司往往南北各據一方,而最終的結果是以北方公司主導並購居多。蘑菇街是為數不多的,地處南方並主導並購的公司。陳琪總結,杭州是個賺錢的地方,但北京是擁有掌握核心話語權人群在的地方。蘑菇街是少數打破這種規則的公司,看得出來,他在努力適應這種北方文化。

作者簡介:袁媛是紀源資本(GGV Capital)的市場負責人,加入紀源資本前,在財經媒體《福布斯》擔任采寫編輯,負責報道TMT領域的創新創業和早期資本趨勢。

蘑菇街 陳琪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4686

特朗普的白宮變“高盛朋友圈”,華爾街將笑到最後?

關於候任美國總統特朗普,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的話尤為犀利——“我們要看特朗普做什麽,而不是聽他說什麽。”

那個在大選時抨擊華爾街投行的特朗普真的變了。隨著特朗普內閣成員不斷浮出水面,各界紛紛感嘆:這不就等於是把高盛管理層搬來了嗎?

12月13日,特朗普任命高盛總裁兼COO科恩(Gary Cohn)為白宮國家經濟委員會主任,這也是白宮中對經濟決策最具影響力的職位。當然,“高盛幫”的實力遠不止於此——候任美國財長努姆欽(Steven Mnuchin)曾為高盛高管,總統首席戰略專家和高級顧問班農(Stephen Bannon)、副財長的熱門人選斯卡拉姆齊(Anthony Scaramucci)都曾為高盛銀行家。

特朗普政府的“高盛幫”。制圖:張逸俊

其實,除了美國政壇,放眼整個歐美監管層,“高盛幫”也用一只手都數不過來——美聯儲12個地方聯儲約有三分之一的主席曾是高盛銀行家;英國央行行長卡尼(MarkCarney)和歐洲央行行長德拉吉(MarioDraghi)都曾在高盛任職。

中國的金融人才一般是因為各種原因離開政府機構或監管層,到市場中去。據不完全統計,2013年以來已有36位中國“一行三會”官員“離職下海”,涵蓋處長到副部級等各級別的官員,以司級和處級幹部居多。反觀歐美國家,眾多投行高管最終反而向美聯儲等監管層邁進。

當然,不乏有人質疑“高盛幫”從業界到政界和監管層的這種“旋轉門”。“這其實就是個傳統,一個‘校友圈’,”擁有20年華爾街交易經驗的投行交易員馮磊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高盛的行事風格相對其他投行更加‘大膽’一些,他們也的確招募了最優秀的金融人才,可以說是培養政界人才的‘黃埔軍校’。”

某歐系投行人士此前也對記者表示,歐美投行高管對職業生涯後半段的考量標準往往並不是金錢,而是個人理想抱負。“美國沒有級別之限,來去自由。業界高管後期會有興趣到政府部門,加大對政策的影響力。”

特朗普身邊的“高盛幫”

近一個月來,坊間不乏對特朗普“選將”決策的揶揄——“特朗普競選時對華爾街十分不客氣,而且還將高盛作為例子單獨列出:在11月初的競選宣傳片中,特朗普指責華爾街的金融巨頭,片中赫然出現了高盛CEO布蘭克費恩(Lloyd Blankfein)的頭像。”

然而,如今特朗普的“畫風”已經完全逆轉。

先說候任財長姆努欽。他的“高盛情結”從出生前便已註定。其父從1957年便在高盛任職,並在華爾街度過了其整個職業生涯,他也率先見證並踐行了“大宗交易”機制(block trading,多為針對機構客戶的一筆數額較大的證券買賣)。同時,姆努欽的哥哥也曾在高盛工作。

上世紀80年代,畢業於耶魯大學的姆努欽在所羅門兄弟公司以培訓生身份開始其職業生涯。1985年,他進入高盛工作並為之服務了17年,在1999年成為高盛首席信息官。2002年,姆努欽從高盛離職,兩年後創立了名為都恩資本(Dune Capital)的對沖基金。他於今年5月加入特朗普競選團隊,擔任財政主管。

盡管他從沒在政界工作,但姆努欽在競選期間迅速為特朗普籌集了大量資金,作為未來財政部長,其首要任務之一可能是幫助特朗普實施稅收新政。

其實,在特朗普當選總統時,媒體便曝出摩根大通CEO戴蒙(Jamie Dimon)可能被提名為財長的消息。早在7年前就有媒體指出他有當財長的潛力,只是戴蒙本人對此並不“感冒”。

另一項引起市場轟動的任命便是科恩,梳理一下歷史便不難發現,科恩將成為繼魯賓(Robert Rubin)和弗里德曼(Stephen Friedman)之後,第三位“出身”高盛主管的國家經濟委員會主席。

科恩生於1960年,自小在俄亥俄州長大,其父親是一名電工,之後轉行為地產開發商。科恩於1990年加入高盛,1994年成為高盛合夥人,2006年起擔任布蘭克費恩的副手。

至於加入特朗普團隊的原因,有外媒報道稱,布蘭克費恩自2006年就穩坐高盛CEO的位置,也讓科恩等高管難以看到進一步晉升的機會。盡管高層的穩定有助於高盛度過危機時期並執行戰略變革,但是也帶來了人才瓶頸。

高盛的紐約總部沒有顯眼的標誌或銘牌,十分低調

“並不是說高盛的人才總是最好的,但是高盛比其他任何機構更能使得其人才‘制度化’(institutionalized),逐漸地他們不論對於私營還是公共部門都變得不可或缺。”馮磊告訴第一財經記者。

監管層的“高盛幫”

不只是政壇,歐美監管層的眾多官員皆出自高盛這個“黃埔軍校”;事實證明,他們的工作成果可圈可點。

例如美聯儲FOMC(公開市場委員會)共有12個投票席位,其中“二把手”紐約聯儲主席杜德利(William Dudley)曾為高盛服務十余年,擔任高盛合夥人及常務董事;此外,2015年3月起任費城聯儲主席的哈克(Patrick Harker)也是高盛多個信托項目的受托人。到2017年,FOMC投票委員中有四分之一出自高盛系。

一直以來,外界都曾揣測高盛和美聯儲之間的“旋轉門”。

不過,達拉斯聯儲主席卡普蘭(Robert Kaplan)曾笑著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眾多地方聯儲官員也都是純經濟學者出身。例如耶倫和聖路易斯聯儲主席布拉德(James Bullard),以及美聯儲前主席伯南克早年也在斯坦福、普林斯頓等高校任教,之後才進入美聯儲。”

卡普蘭曾在高盛投行部工作了22年。相較於純學者,自稱“非經濟學者”的卡普蘭似乎更樂於也更擅長與市場溝通。

值得註意的是,卡尼在高盛工作長達13年之久,作為加拿大籍經濟學家,卡尼於2013年7月成為了英國央行318年歷史上首位“洋掌舵”。

此前,卡尼擔任加拿大央行行長。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後,他領導的加拿大央行在減輕經濟危機對該國的沖擊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英國前財政大臣奧斯本花費了長達9個月的時間,才說服卡尼接受英國央行行長一職。在英國脫歐後,卡尼果斷在今年8月的議息會議上宣布降息25個基點,為7年來首次調整銀行利率,並擴大資產購買規模至4350億英鎊。如今,英國脫歐的負面沖擊似乎已經趨緩。

再看歐元區,人稱“超級馬里奧”的德拉吉也曾任高盛前副總裁。1990年,德拉吉在意大利財政部任高官,主持了面臨破產的意大利國營企業的私有化工作,改革了財政部內部結構,成功地使意大利在1999年首批進入歐元區。如今,擔任歐洲央行行長的他縱使被各類“黑天鵝”纏身,但仍在“用盡一切手段”完成使通脹接近2%的法定使命。

“旋轉門”之辯

面對如今“高盛幫”的這派盛景,不乏觀點指出——“特朗普上臺,高盛政府(Government Sachs)再度浮現。難道這就是傳說中的‘政權會有更叠,但華爾街權力依舊’?”

針對“旋轉門”的爭議,某美資投行人士對記者表示:“當你看到前任領導都去了政府工作,‘校友網絡’自然形成,你也會更大膽放心地轉投那里工作。”但也不可否認,高盛挑選的人才都是拔尖的,摩根大通的戴蒙當年也拿到過高盛的錄取通知書。

令各界擔心的是,“高盛政府”的出現是否會令華爾街“去監管”(de-regulation)過度,“華爾街又要變成大賭場”,導致金融危機再現。

特朗普認為,金融危機後的各類監管束縛了銀行業的盈利空間。他的顧問斯卡拉姆齊曾直面質問美國總統奧巴馬:什麽時候才會停止抨擊華爾街。

2000年,布什政府廢除了1933年制定的“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有關條款,結束了美國長達66年之久的金融分業經營的歷史。其結果是商業銀行開始同時大規模從事投行活動,如花旗和摩根大通等。然而,越來越多的商業銀行加入到衍生品的盛宴當中,自營業務也不斷膨脹,監管的放松疊加房地產泡沫的破裂,最終金融危機難以避免。

為了避免重蹈覆轍,2009年奧巴馬政府提出了“多德-弗蘭克”法案,“沃克爾規則”則是其中最嚴厲的法規之一:一是禁止商業銀行從事高風險的自營交易,將商業銀行業務和其他業務分隔開來;二是反對商業銀行擁有對沖基金和私人股權基金,限制衍生品交易;三是對金融機構的規模施以嚴格限制。近年來,眾多被束縛手腳的華爾街大行也頻頻叫苦。如今,金融界正密切關註特朗普對於“去監管”的具體態度。

“旋轉門”當然有弊也有利,作為“市場玩家”的銀行家,進駐政府和監管層後,可能更了解市場運作的邏輯。

曾任職於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的上海高級金融學院金融學教授嚴弘對第一財經記者總結道:“美國業界高管去美聯儲都是做高層的,而美聯儲部門主管以下則以學者居多,以前地方聯儲主席大都也是學者,例如現任美聯儲主席耶倫(曾任舊金山聯儲主席);業界高管去SEC,則一般是部門主管。”

至於上文中提到的卡普蘭,他對記者表示:“(之前)一直希望做公共服務,且全球金融市場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在商界的經驗能為監管層提供不同的視角和價值。”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7977

當用戶已經被數據化, 押註互聯網金融的BAT誰會笑到最後?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224/161463.shtml

當用戶已經被數據化, 押註互聯網金融的BAT誰會笑到最後?
俊世太保 俊世太保

當用戶已經被數據化, 押註互聯網金融的BAT誰會笑到最後?

巨頭互聯網金融的下半場,將會怎麽玩?

本文由俊世太保(微信 ID: lijun_taibao)授權i黑馬發布。

2月24日,百度正式公布了2016年Q4財報,在這一期財報中,金融業務或許是為數不多的亮點。在百度CFO李昕晢看來,AI技術在金融領域研發和應用會將成為百度未來1年的重要方向之一。事實上,發力互聯網金融業務並不是只有百度一家巨頭。

進入2017年以來,騰訊和阿里在互聯網金融領域也是動作不斷,微信支付在沒有繼續參加春節紅包大戰之後,依然在線下開疆拓土,馬化騰親自站臺在線上推出了“黃金紅包”,也開啟了社交金融玩法的序幕。

而螞蟻金服則在海外市場不斷加碼投資,就在幾天前其剛剛投資韓國社交平臺Kakao旗下的Kakao Pay 2億美元,而Kakao則一直被外界稱作韓國的微信支付。

可以預見,對BAT三巨頭來說,互聯網金融在2017年都將會是重點發力對象。金融市場實在太大,在移動支付之外,留給互聯網巨頭“創作”的空間還有很多。但盡管BAT都在互聯網金融領域頻頻加碼,但從目前已有的布局和戰略,三巨頭2017年在互聯網金融上的側重點各不相同。

百度:深耕細分場景,人工智能改造金融

在百度新一季的財報中,百度用“百度進入人工智能新時代,金融業務先聲奪人”這樣一句話,對過去一年的百度金融進行了肯定。

在百度將戰略重心放在人工智能領域的大背景下,金融無疑是一個極佳的人工智能應用場景,在過去的幾年時間中,百度利用自身的流量優勢,通過消費分期、現金貸、信用支付、個人財富管理等產品完成了金融用戶體系的建立。

盡管百度沒有找到一個像淘寶到支付寶、微信紅包到微信支付這樣,快速促使用戶完成綁卡行為的路徑,但百度依然找到了多個細分場景,並實現用戶和數據的積累。

根據百度最新披露的數據,作為百度金融核心產品的百度錢包激活賬戶數超過1億; “百度有錢花”以75%的市場份額繼續領跑教育信貸領域。而據此前的數據,“百度有錢花”的合作教育機構已經近3000家,環比增長約80%,服務學生數環比增長約45%。

在租房、家裝等領域,百度則選擇與房司令、會分期、愛空間、紅星美凱龍等公司合作;百信銀行的成立則讓百度的綜合金融服務版圖進一步實現補全。

這些多元化的C端金融場景,幫助百度有機會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在每一個場景下深耕,在積累數據的同時進一步訓練模型、調整算法。而根據公開材料,百度將人工智能和大數據運用在了身份認證、風控、智能投顧、量化投資、智能獲客等技術領域,這些技術應用也為百度在C端客戶之外吸引了眾多B端客戶。

對於百度而言,雖然重倉人工智能,但人工智能在實際應用中仍然還不夠成熟。後端技術的創新,延伸到C端被用戶感知和體驗仍然需要很長的時間,百度的探索嘗試值得我們期待,但百度利用人工智能深耕細分場景的打法依然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阿里:擴張海外市場,探索全球金融帝國

而對於手握支付寶的阿里和螞蟻金服而言,龐大的淘寶用戶池為支付寶源源不斷地輸送著新用戶。根據Questmobile的數據,2016年12月,手機淘寶擁有4.3億月活躍用戶,而支付寶則在移動端擁有超過4億用戶,並且實現了61%的同比增長,這兩款產品的月活用戶數也僅次於微信和手Q。

借助淘寶的導流和線下支付反哺線上,在過去一年中,支付寶在移動端的月活實現了61%的增長,盡管在線下遇到了微信支付這個難纏的對手,且社交化嘗試並成功,但考慮到過去一年淘寶和天貓4萬億人民幣的GMV,支付寶在目前在第三方支付市場第一名的地位依然很難被撼動。

前不久中金公司發布的第三方支付研究報告中,也表示“盡管支付寶移動端的份額從80%降至68%”,但到2020年支付寶預計仍將占據市場60%的份額。

正是基於支付寶在國內的穩固地位,阿里和螞蟻金服也在過去2年中開始將重心放在海外,尋求在海外複制支付寶的機會,並依靠2年7筆投資構建起了一個螞蟻金服的海外帝國版圖:

2015年2月,入股印度支付平臺Paytm母公司25%的股份,半年後將其持股比重提升至40%;

2015年11月,宣布練手韓國電信等公司成立互聯網銀行K Bank,並獲得韓國政府發放的銀行牌照;-2016年6月,投資泰國網絡支付提供商Ascend Money,後將股權比重提高至30%;

2016年9月,收購美國生物識別技術公司EyeVerify,以將其眼球識別應用於安全支付;

2017年1月,以8.8億美元的估值並購全球第二大匯款服務公司MoneyGram

2017年2月,投資韓國社交平臺Kakao旗下的Kakao Pay 2億美元;也是在同一天,阿里通過旗下基金投資了菲律賓支付平臺mynt。

這一系列的投資和並購讓阿里和螞蟻金服成功地在一些第三方支付並不發達的國家迅速複制了支付寶的成功經驗,以印度的Paytm為例,在螞蟻金服入股之前,Paytm和其競爭對手的差距很小,而在螞蟻金服的幫助下,Paytm不僅擁有了1.5億活躍用戶,也成長為印度第一大第三方支付平臺,以及世界第四大電子錢包。

與此同時,支付寶本身的國際化也沒有停止腳步,借助2016年1.22億人次的出境遊大軍,支付寶依托於出境遊場景,實現了全球70個國家10萬零售商戶及10萬線下商戶的接入,覆蓋了出境遊主要的餐飲、超市、免稅店、主題公園等場景。

不過在大跨步邁出國家化腳步的同時,阿里依然需要警惕微信支付的威脅,借助高頻和高用戶數,微信支付正在線下演繹著《三體》中經典的“高維打低維”原則。

騰訊:發力移動支付,紅包挖掘社交金融

很多人可能沒想到2014年春節期間推出的微信紅包會成為改變中國互聯網金融格局的撬棍,通過微信紅包完成早期用戶積累的微信支付,其成功必須歸功於國民級App——微信。

坐擁超過8.5億月活躍用戶的微信,同時擁有著日均超過1小時的使用時長,如此大的用戶基礎和使用頻次,讓微信牢牢霸占住了用戶屏幕上最顯著的位置,以及用戶的使用習慣。

盡管相比於獨立的第三方支付App,在微信入口略深的微信支付在使用便利性上反而處於劣勢,但高頻次、高使用時長、始終後臺打開的特點還是幫助微信支付能夠在2016年的線下支付大戰中戰勝支付寶,實現高維打低維。當然最終受益的還是開始享受移動支付便利性的用戶們。

據統計, 2016 年中國第三方支付整體交易規模達到87萬億人民幣,同比增長了73%。其中,線下POS 收單流水增長 54%至 22 萬億元,占整體比重約25%; 互聯網支付交易規模達到65萬億,占比75%,其中PC 端增長僅為36%,移動支付增長達到110%。

依靠掃碼這樣簡單便捷的方式,移動支付正在成為主流,而騰訊也將自己在金融領域的籌碼,壓在了除去4萬億阿里系電商營收之外的29萬億社會消費品零售額上,看上去似乎線下的市場更大。根據中金公司的報告,支付寶目前擁有100萬線下商戶,而微信支付則擁有超過70萬線下商戶,兩者的賽跑依然在繼續。

同樣,社交基因的微信也並非完全依賴於線下,在2017年初,騰訊便開始測試微黃金等新的社交金融玩法,並嘗試引入星巴克這樣的品牌商家,將社交和小額支付融為一體,為微信支付帶來更多的社交元素。

基於微信目前龐大的用戶基礎,我們似乎也有理由相信這些在社交金融方面的嘗試會取得一定的成功。但對於微信而言,越來越重的體驗,承載越來越多的騰訊集團戰略使命,微信似乎正在背離張曉龍最初克制、極簡的設計理念。

如何平衡好微信支付和微信兩者之間的關系,或許是騰訊在2017年首先要解決的產品理念和公司戰略問題。

巨頭互聯網金融的下半場,將會怎麽玩?

BAT在2017年的布局和戰略各不相同,但隨著C端場景跑馬圈地的完成,掌握最多場景和流量入口的BAT,在互聯網金融的下半場做出的選擇或許也有很多異曲同工之處。

1、挖掘金融數據的價值

金融和數據很難脫離關系,隨著搶占場景階段的結束,互聯網金融正在進入深化變現的階段,無論是消費金融,還是現金貸,這都離不開大數據風控。

相比之下,阿里擁有更多的用戶消費數據,百度則掌握著最強的數據建模和分析能力,而騰訊則擁有最複雜的社交關系鏈,這些數據將成為BAT三巨頭產品差異化的關鍵。

2、金融場景海外化擴張

隨著國內互聯網金融市場競爭的飽和,以及中國遊客大量出海消費,擴張海外場景正在成為新一輪爭奪的焦點。百度的選擇是通過工具化產品的國際化在海外建立了一系列消費場景。

而阿里巴巴和騰訊則更多是借助移動支付。如今支付寶和微信支付在泰國、日本、韓國等中國遊客的熱門目的地都投入了大量的線下廣告和線上補貼活動。

微信支付目前已經接受超過10種外幣交易,而支付寶則與多個國家的7-11便利店達成合作關系,並對接了日本全境1.3萬家羅森便利店。這場關於海外金融場景的爭奪2017年仍將持續。

3、金融科技探索新模式

正如百度董事長兼CEO李彥宏在百度第四季度財報中提到的那樣,“百度正在用科技的力量重新定義互聯網金融、重塑行業規則,引領人工智能與場景應用有機結合的金融創新。”當然,在互聯網的世界里,技術能力也不盡相同。

基於人工智能技術,百度探索的是“千人千面”的定制化財富管理服務,騰訊則在區塊鏈等新金融技術領域展開嘗試,而阿里巴巴則更多借助阿里雲的海量數據處理能力探索金融的新模式。這些由技術內生出的模式變革正在影響和撼動著中國金融業。

4、金融技術的開放生態

改變現有金融模式的前提是有足夠豐富的數據源源不斷地輸入,從而訓練算法模型,不斷精進。因此在未來的幾年中,擁有技術能力與技術優勢的公司選擇將自己的技術輸出給業界,展開更多的同業合作,共享技術成果的同時,收集更廣泛的數據,並推動傳統金融行業數字化或許是互聯網金融發展的重要趨勢。

阿里巴巴在去年的雲棲大會上正式啟動“螞雲計劃”,升級後的阿里金融雲將為合作夥伴包括雲計算、人工智能、安全、信用支付、金融生態於一體的金融雲服務。

而百度的優勢在於人工智能方面的深入布局,所以百度金融主要以身份識別認證、大數據風控、智能投顧、量化投資、金融雲、智能獲客為六大金融科技發展方向,向業界開放能力。

至於騰訊,在騰訊集團的連接戰略下,騰訊金融雲則專註於做金融機構的連接器,為互聯網金融企業提供基礎設施。

一個總結

對於巨頭而言,萬億級互聯網金融蛋糕顯得十分誘人,尤其是在各家先後拿全各類牌照後,之前限制互聯網金融發展的“玻璃門”正在減少,C端用戶也正在被更系統地數據化。

如果說過去的3-5年是互聯網金融的野蠻生長時期,那麽在2017年,或許國內的互聯網金融將發展得更貼近與國外更喜歡用的一個詞——FinTech 金融科技,金融行業不再是鐵板一塊,它正在被新技術所影響滲透,而對於BAT而言,或許同時掌握核心技術和海量數據才會成為最終勝出的那一家。

互聯網金融 BAT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6864

炒股「贏幾百萬」 被笑到面黃 周顯

1 : GS(14)@2015-05-04 12:29:54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 ... mnist/en30_en30.htm
【明報專訊】近日發生在我身上最瘀的事,莫過於某份雜誌報道,我和幾個朋友仔炒股票賺了幾百萬元,賣股票套現搞報紙,結果就是整個中環的朋友都取笑我,揶揄我在這一個大浪之中,居然贏得幾百萬元咁大把,笑到我面都黃晒!

  唉!個情下,唔通我練過如來神掌,又講畀你知咩!所以呢,這世界上,除了有lost in translation之外,還有lost in reporting,我說炒股票贏了,所以拿幾百萬出來搞報紙,點知在報道之下,可以變成炒股票贏了幾百萬,要賣股票來搞報紙,真的是吹脹!

前兩天,有人問我,有什麼心水股票,我衝口而出﹕「標準資源(0091)啦!」

那人不屑地說﹕「!你成日推這股票,但上次都唔中,似乎你的祝福是kiss of death多喎。」

我瞇眼對他說﹕「記得在兩年前,我貼親的股票,幾乎隻隻都輸,輸到跳樓都唔掂,但是,在去年,不知發什麼神經,居然貼親隻隻都中,而且好多一升就是幾倍,真是人有三衰六旺,上次唔靈,是事實,但可能今次靈呢?」 其實「標準資源」這隻股票都好好,我咁耐無沽,都算是賺到幾倍利潤,家距離高位,都只是調整三成,如果長期炒這股票,都應該可以賺唔少呀,像我,0.12元至0.14元入的幾千萬股,由此至終沒有沽出過,0.3元和0.4元之間買的小量股票,則高沽低,利潤是20%左右,都叫做次次賺錢,利潤不錯,好似機咁,所以說,如果多幾隻這樣的股票,我好快就可以買遊艇了!

[周顯 投資二三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009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