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開發者看過來:未來穿戴設備App市場價值百億美元,動手吧!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1140.html

日前Google在I/O開發大會上一舉宣佈包括Facebook、Twitter、Evernote和CNN等多家第三方開發商都已經投入「Glassware」(編按:專指Goolge Glass 上的應用)軟件製作。

為此,Google也在大會上「嚴肅地」給了開發商幾項建議:

首先,要為了Glass 而設計、開發和測試,以確保適合Glass 的用戶體驗。

再者,切勿妨礙用戶。程序應該在Glass用戶希望有需要時出現,不可過分製作侵入性太強的軟件。此外還要兼顧即時性,提供即時的訊息能夠提升Glass的實用性。

最後,不要提供讓用戶感覺意料之外或沒有期待的功能。

Google必須如此小心提醒,是因為雖然目前可用的程式並不多,但已有大批廠商看上其中商機投入開發。因此,Google希望開發者們在製作應用時能針對Glass設計,不要只是單純將軟件作平台轉移,以配闔眼鏡硬體環境和使用者身處的場合。

穿戴式科技前景看好

根據英國調查機構IMS Research研究指出,2016年前,穿戴式科技市場規模將擴張至60億美元;另外,市調機構Juniper Research也指出,2017年前,上網穿戴式裝置銷量將達到7000萬個左右。

目前這類產品多為Nike等運動品牌的健身測量裝置,但現在傳言蘋果正在研發智能手錶;三星電子公司則在3月宣佈目前正開發同類產品。

「我預期在3到5年內,穿戴式產品的軟件會帶來龐大利潤。」EvernoteCEO利賓(Phil Libin)表示,為了搶佔先機,云端筆記服務商Evernote也已經著手研發Google Glass和蘋果智能手錶iWatch等產品的應用。

隨著穿戴式科技產品的普及,應用的需要自然會隨之而來,IDC移動裝置科技與趨勢總監史多費加(Will Stofega)受訪時說:「只要產品符合消費者需求,就可能會非常迅速地成長。」

「若未來5年穿戴式裝置市佔達4000萬個,便可能為開發商帶來4億美元商機。」研究機構Endpoint Technologies Associates的報告指出,所謂的程序內廣告(in-app advertising)更可能讓營收倍增。

開發商、創投一窩蜂投入

為了迎接這股趨勢並鼓勵發展,最近三大硅谷創投業者KPCB、Google Ventures和Andreessen Horowitz一同創辦Glass Collective計劃,要資助Google Glass應用開發廠商。

開發商Mobile Software Design, LLC創辦人金凱德(David K​​incaid)表示,對許多已經在開發移動軟件的服務商來說,移植到另外一個平台的成本並不大。而且史多費加也說,未來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以外的智能裝置軟件,能創造的營收潛力可望達到與今日移動App的水準。

(編按:根據倫敦的調查機構ABI Research顯示,去年移動軟件累計的營收已經超過300億美元。)

不過,預測也可能失準。穿戴式電腦的熱潮也有可能迅速退燒,必須抱持謹慎態度以對。未來這些開發商必須克服Google Glass等設備帶來的隱私疑慮,還得並想辦法讓產品脫穎而出,才能與智能型手機與平板成千上萬款的同性質軟件在市場上競逐。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839

從業者自述, 一件真正的可穿戴設備是如何煉成的?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1225.html

【導讀】前幾天寫了一篇文章,關於可穿戴式設備和大數據結合在未來改善用戶的健康狀況,收到了很多朋友的反饋,同時有很多朋友提出怎樣在市場破上冰,因為一個好的概念變成產品到最後變成商品,太多的壁壘要去突破,即使看到了未來的方向,也有可能死在黎明前。

現實是在大量的硬件領域的創業者,看到可穿戴式市場的火熱,積極投身到這個領域中,並希望產品一投放,便引起一片喝彩聲,投資人追捧的同時伴隨著用戶的爭相購買。但市場的反饋往往反饋非常冷淡,所以創業者必須面對的挑戰:在一個全新的領域,怎麼讓市場去接受我們,怎麼聚焦一點來突破,讓大眾去接受並且樂意去主動傳播?

今天我就來談談,如何從最開始的市場分析、需求分析、產品設計到市場傳播去談如何把一個好的概念商品化的過程。

穿戴式設備的市場在哪裡

首先我們在去年獲得了美國明尼蘇達大學時間生物學實驗室的授權,實驗室從上個世紀60年代,就在全球範圍內和各國醫學實驗室和醫院合作採集相關人群各種體徵值(血壓、血糖、血氧、激素、心率、體溫、呼吸頻率、BMI指數等)在不同年齡性別人群的變化規律,並建立的不同人群的基準值和異常波動與中長期疾病風險的對應關係。我們非常興奮,因為隨著可穿戴式設備、云計算、大數據分析等技術逐漸成熟,讓普通人提前發現疾病徵兆預防「未病」的時代來臨了。

對於可穿戴式設備來說,並不是一個新的概念,在國內外早前就有遠程體徵監測設備,當時產品的誕生背景主要是針對顯著病徵狀況的病人在家的實時監護,當病人體徵異常時由醫院專業人員進行相應的判斷並響應。但是這類設備適應人群範圍小,同時需要有專業機構的人力支持,無法滿足大規模人群並發數據的分析,由此可以看出,如果可穿戴式設備走傳統的模式是無法滿足大規模人群的使用。

而從傳統的醫療服務模式的角度,當我們身體感受異常時去醫院檢查,數據結果出來後醫生根據檢測的數據做出相應的判斷,然後根據情況給出相應的治療建議。但是當我們有體徵感受時,往往已經錯過了最佳的治療介入期。而對於可穿戴式設備來說,如果作為醫療服務模式的中一個設備環節,必然面臨兩大難題:1、醫護人員沒有足夠的時間對可穿戴式設備產生的大量數據進行分析;2、設備檢測精度的誤差帶來的誤報和漏報導致傳統醫療服務體系的排斥。

因此我們必須清楚的意識到,傳統醫療服務體系和穿戴式設備滿足的是兩種不同的市場需求。可穿戴式設備雖然在檢測精度上存在誤差,但是可以連續的獲取使用這體徵數據,連續的數據往往是對身體狀況的持續反應,這樣我們就能及時發現體徵的異常變化情況,在病症形成之前進行預警。因為面對的是不同的用戶需求,自然要採用不同的分析方法,可穿戴式設備的價值在於數據的連續性來解決用戶檢測的隨機性和檢測誤差的干擾,分析是建立在使用者規律的建立以及和同性別年齡人群基準值的對比來發現健康狀況的異常。

如何選擇切入點

從基礎理論和邏輯上都很清晰,如何形成產品?解決什麼樣人群的問題呢?這就成為我們面對的最大的挑戰。雖然我們的合作實驗室能對多種體徵數據進行分析,但是從哪裡入手,我們選擇了幾個標準來幫我們判斷選擇:

1、 此類體徵數據採集相對容易。

2、 採集的數據可以作為主數據獨立分析出中長期的健康狀況風險

3、 面對的需求人群足夠多,並且現在的工具和服務無法滿足用戶的需求

綜上所述,我們選擇了從血壓和心率的數據入手,上述3個特點得到較好的滿足。根據衛生部的報告,中國有2.6億高血壓患者,相當於35歲以上人群每3人中有一人有高血壓症狀,而病情知曉率只有30%,還有70%的人不知道自己已經患病。這些高血壓患者如果不及時發現和治療,就會得各種伴生性疾病:中風、老年痴呆、冠心病、腎病,而其中中風和冠心病引發的猝死情況佔猝死人群90%以上的比例。

因為體徵測量相對複雜,對一個創業團隊來說,重新去設計一款全新硬件產品並不現實,在沒有對市場和價格進行相關的測試,貿然投入上百萬的資金開發一款新的產品,也是對資金的不負責,於是我們對現有的血壓計進行改造,增加數據傳輸模塊,只有減少用戶的參與環節,數據才能更豐富,可分析價值才會越高。

誰在消費可穿戴設備

在完成了設備方向的選型後,我們進行FGI(Focus Group Interview用戶焦點小組訪談)。這是很多創業者會忽略的一步,雖然我們大致預判的消費者的需求,但是產品一個微小的設計在現實中就會造成用戶體驗上的千差萬別,在下文中我們會特別舉例來說明:

在上一篇文章中我提到過,數據的密度決定可穿戴式設備的價值,所以我們想到的第一步就是解決數據傳輸問題。目前可以選擇的數據傳輸模塊大概有幾種:藍牙、wifi、GPRS或3G。wifi是我們第一個否定的,因為老年人多半不能自己操作。在藍牙和GPRS兩種方案中,我們最開始選定的是藍牙方案。因為我們做過市場上產品價格的詳細調查,選用藍牙模塊的增加成本能控制40元人民幣以內,相比300元左右的主流測量儀還算合理。但在跟老年人交流時,我們發現老年人回家後手機並不隨身攜帶,而是放到一個固定位置,這就使得用藍牙傳輸數據因為手機位置的不確定而無法實現,同時老年人並不習慣雙設備協同工作,所以公司最終選擇了GPRS的方案,成本雖然高出了許多,但是遵循了原則,讓老年人是用更方便是保證數據密度的基礎。

公司做的另一項判斷,則是在設備的選擇上,從老年人的實際需求出發保證老年人更高頻率的使用。在傳統的家庭式血壓計設備,老年人會偏愛台式設備,字體超大清晰,測量位置一般選擇上臂式的測量帶,因為數據更準確,但是上臂式測量帶在冬天使用非常不方便,隔著衣服帶來的誤差可能會更高,會非常明顯的降低使用頻率。最後我們確定了兩個版本,一個是台式的機體配腕帶,雖然精度比上臂式降低,但是高於傳統的腕式設備,並且字體超大超清晰;另一個是腕式設備,方便用戶隨身攜帶隨時檢測,還能和用戶交互,提示下一次的檢測時間,如果每天設置的服藥提醒,設備在檢測完血壓後還會提示用戶要按時服用藥物。

上面還僅僅只是開始,除了硬件,我們還做了大量的app開發的需求分析。其實前面就提到的類似設備國內很多廠家在做,但是為什麼國內看不到有銷售呢?因為這些產品多是銷往海外,這意味著不同市場存在的極大消費需求差異。在海外,老年人一直保有自我檢測的習慣,而且大多數人都有自己的私人醫生,他們的檢測數據都有醫生來分析,所以他們只需要改變傳統的單機血壓儀記錄和數據共享的弱點即可。在中國老年人使用血壓儀往往就是簡單的看一下數字,累積的大量數據無人幫助分析,所以只是單純提供數據傳輸和網絡存儲功能的設備無人買單。

同時這個市場的消費主體在發生變化,原來的市場是老年人去藥店自購的需求,而近3-5年已經被年輕人通過電商渠道給父母購買的需求遠遠超過。在這裡面有個大背景,那就是子女同父母分開居住的情況每年都在上升,並且父母的健康情況和生活質量直接影響到子女的工作、生活秩序和經濟狀況。所以子女們都希望給父母購買這類設備希望他們能及時發現身體的問題。

當子女在做產品選擇是,只能通過選名牌的產品:歐姆龍、松下之類的來表示自己的孝心,至於設備送給父母之後,他們有沒有測量,測量的數據多少,數據是否提示了身體的風險,他們一概不知。所以我們的app和設備定位是給子女購買給父母的需求的。他們通過手機app可以知道每天父母是不是按時檢查,檢查的結果如何,而且單純的檢測數字不能代表的問題,我們會結合父母檢測的全部數字來分析變化規律是否異常進行病症的風險提示,這樣就讓子女真正能做到對父母健康的一手掌握,避免父母生病帶來的措手不及。而市場上所有的與此類設備相關的app都是定位在用戶自檢和自我數據展示的需求上,這和中國現實社會的需求是完全脫離的,脫離了消費者的需求就不可能打開市場

你真的理解使用者麼?

在深入瞭解老年人在現有血壓計使用過程中遇到一些問題。我們發現老年人有如下的幾個共同特點:

1、在身體沒有體徵感受時,很容易忽視身體的健康,等到有體徵感受時才去醫院檢查,但是已經不是最佳時機;2、服藥也斷斷續續,身體難受時服用,難受症狀消失後就停止服用。針對這兩個問題,我們也在app中做了單獨的設計,首先我們根據美國合作實驗室提供的分析模型,對所有的分析彙總成一個健康風險指數,用戶每次登陸會看到自己的健康風險指數和同齡同性別人群的平均風險指數,並且能明確自己健康風險在同齡人群的中的排位,這樣的設置極大的提高了用戶的對自己的健康狀況的判斷能力,並因此會產生規律化生活習慣的行為。並且在app中我們也可以讓子女為父母設置服藥的提醒,到時間可以通過手機app、短信和檢測終端進行綜合提醒,而服藥的時間選擇也是根據用戶檢測血壓波動規律選擇的最佳用藥時間,讓藥效大幅度提高。子女控制好父母的身體檢測數據和按時按量服藥兩個環節,父母身體突然出現意外的情況就會大大減少。

整個調查中最有意思的環節往往和大家的想像不太一樣,那就是老年人對待設備的態度。在最開始我們跟老年人在做設備分享的時候,老年人會挑剔各種問題,可能是字體的問題,可能是設備檢測精度問題。但是當我們提到他們的子女每天會通過這個設備持續瞭解他們的身體狀況,這個數據會有美國頂級的醫學實驗室在幫助分析,任何異常都會提前提示,這時子女就會用電話的短信的方式和他們聯絡。這個功能讓他們覺得很溫暖,因為作為父母大概只有兩點能讓他們自豪了,一個是子女的成就,一個是子女對他們的關心。這也是他們在朋友圈裡聚會必須拿出來炫耀的事情。在我們的調查裡,子女不和父母時平均每個月打兩次電話,每次電話10分鐘左右。通過這個設備將極大提高他們電話溝通的頻率,而這是中老年人最看重的一點。

上文囉嗦了這麼多,實際想說明的就是一個概念變成一個產品有很多路要走。首先要判斷大環境是否改變,這個改變的過程中創造了什麼樣的需求,在本文中,醫療服務成本高企,子女負擔越來越重,所以需要一種能在醫院外及時發現身體異常的產品和服務;其次購買渠道和主體發生了變化,從老年人自購的需求轉向子女購買的需求,深層次含義就是能有效提前發現和預防產品和服務需求快速增長,所以產品著力為子女解決及時發現健康異常的狀況。而對使用人群的心理研究,讓產品不但提高了使用價值,也解決了口碑相傳的障礙。

我們不能否認連續體徵數據分析這個新技術在這個過程中起到的決定性作用,它是整個「發現-處置-評估」閉環服務的核心環節,既解決了家庭式設備檢測誤差的問題,也能對身體異常狀況提前預警。但是這個價值是無法在消費者一開始就能體驗到的,而讓消費者產生購買需求,一定是從每個細節去琢磨消費者的需求,唯有這樣才有機會讓消費者願意去嘗試。在我們產品研發期間,我們也瞭解了很多硬件功能接近的產品,發現他們只是完成了硬件功能的疊加和羅列,從產品設計和使用體驗上根本沒有想清楚誰付費、誰使用和解決什麼需求以及使用習慣等細節問題,這樣的產品推向市場自然沒有用戶會青睞,那麼下一步怎麼做?繼續投入增加更多功能嗎?想一想英特爾著名的摩爾定律,ARM關於計算能力和功耗的判斷吧,這些著名的論斷決定了產品的方向和未來,大家如果不想清楚可穿戴式設備的發展方向,盲目的做產品前面就會是一堵接一堵的南牆。

在這個創業的過程中,很多人都會問是什麼吸引了我去進入到這個陌生的領域。我說這是因為源自我自己的需求,在2011年的冬天,我和妻子去澳大利亞自駕游了一個月,回國後我姐告知,那段期間我母親因為突然降溫心臟病發住院,我姐陪的床,因為不嚴重所以沒有打電話告訴我。但是我一直都在後怕,我父親過世的早,我母親一個人獨立承擔我上大學,我工作後她一直堅持自己居住不願意成為我和我姐的負擔,所以她的健康狀況是我最大的擔心。當去年我現在的合夥人從美國給我打來電話,所以可以通過連續體徵變動規律分析來做疾病預警,我就毫不猶豫接受一起去做,並且在每個細節都去認真推敲。因為我有一個創業夢,這個夢想就是將來讓每個人都佩戴上各種體徵傳感器,任何健康的變化都能被及時發現和處置,讓每一個人都儘可能遠離慢性病的困擾,生活的更有質量。治「未病」會比提供良好的醫療服務更有社會價值和意義,我相信那一天離我們並不遙遠!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947

穿戴設備的機會? 柴迷

http://xueqiu.com/3070746985/24153887
兩個星期前,10幾年前買的一個入門級的馬蘭士CD機 終於壞了,換了個還是入門級的馬蘭士CD5004,以前的功放和音箱還不錯,特別是英國小箱mission,古典的聲音很溫暖理性,就湊合用吧。
我是實體店買的,2050元(京東1900多)。還有個型號CD6004,價格差不多貴2000元,實際上也就前面板多了個USB 接口,可以接數字音樂。暈,這價差。
大概03年時,因為個人喜歡音樂,覺得傳統的CD 保存,管理,播放不方便。覺得應該有個可以高保真轉化成電腦文件,然後無線地傳送到一個盒子,然後這盒子再轉到功放來推動音箱。我始終認為好的音樂聲應該是傳統那樣的功放-音箱路徑,(關於這點其實我也是個白丁,希望懂音響特別是數字音樂的朋友多講講,我學習)所以我的觀念中音樂從數字存放設備中出來就是功放,別的事情跟這個數字設備無關。
然後就找了些資料,剛好看到SONY 有款剛出的接WIFI 的media 轉發器,大概賣1600元,那時候還很少用的HDMI 還不是標配。我認為這裡面有很大商機,忽悠朋友一起搞一個這產品出來賣(不知天高地厚,以為弄點小錢抄出來改改扔到華強賽格,音響市場之類就可以了),開始就準備直接抄SONY 的就是了。但覺得有些功能不滿意,自己還寫下了些認為必要的功能,包括遙控。那時候要考慮成本(零售價格不超過800),遙控器還得界面友好,幾乎坐在客廳沙發就能很清楚地調度電腦中的音樂。立馬崩潰----那你得有液晶屏吧?(7段數碼管用這的話太爛了)顯示優良的液晶的成本和加工是個問題,加上無線芯片,要命的是你還要開個模具,還要搞薄膜按鍵,且因為選曲,所以按鍵精度不能低,那成本。。。
基本是不可行了,和年輕人聊了後他們又認為必須把視頻加上去,我覺得有道理。但當時只是因為聽音樂不方便所以想抄個東西搞個短平快,還真沒想要複雜化,且視頻我不感興趣。但又不死心,一直找人(我自己還不懂設計電路之類),聊過的朋友沒一個看好,理由很多,都有一定道理,還和我去調研了市場上當時步步高以及傳統音響公司的做法。具體產品構思就不說了,反正那時候很難的事情,現在看太簡單了,蘋果打頭,這些東西都成為標準化了,以後遙控器就是iphone ,ipad 之類了,那時候我也夢想過那樣的遙控器啊。但一個想法成為一個工業產品多難啊。
以上所說都不來錢,可以跳過。
但當時記得幾點我認為有價值的東西:
1.傳統模擬廠商懼怕數字化的東西。在我看來,數字電路實現很多時候比模擬經驗要求高的容易多了,但模擬廠商不這樣認為,所以他們的實現方案你有時候都覺得很幼稚,特別是數字化後價格飆升。這肯定不行的,從生意角度,你這樣做目標客戶是減少了,你的成本更無法攤低。所以他們數字化的型號也是高端的,反正老子就這麼貴,你脖子伸過來我就宰一刀,反正你有錢。中低端玩不轉。所以10幾年後我看到CD 5004和6004這麼大的差價,還是很吃驚,更強化了我模擬廠商搞不定數字化(不完全是能力問題,思路不一樣。他們說的要高保真,數字電路和音頻電路分開那是宣傳手段,那麼大一個盒子,你怎麼布板都可以了,沒看愛瘋這麼小的板都可以布這麼好?)
2.模擬資料一定會通過技術手段保真地向數字遷移,不可阻擋,裡面商機巨大,但到底什麼形式哪個廠商獲利大很難說,但絕對不是傳統模擬老廠,特別是數字化比較弱的歐洲廠,美國可能性啊,模擬數字電路都強。當時反對我的朋友還有個理由就是聽音樂的樂趣之一就是在cd 堆裡面翻,回味。我當時還有點同意,但現在。。。誰願意一手灰在那浪費時間?你現在去看音響展,展示時人家都是用台蘋果筆記本做音源了,方便啊。
3.數模轉換的芯片,包括採集,編解碼算法是關鍵,隨著DSP 技術的發展和cost down ,數字功放應該大有作為。
4.交叉領域大有可為。那時候你要是以vxworks(當時深圳玩DSP 的最早都是華為中興的人,最早熟悉的是vxworks 這樣的RTOS)為基礎用DSP  來做個大眾化的網絡產品,累到你吐血都賺不到什麼錢,加上後來ARM大行其道,現在基本VX 技術沒什麼商業價值了(產品成本和技術更新在那擺著)。但如果像國電南瑞那樣做一款產品就是乘以10甚至20的往外賣。當年玩DSP 編解碼的開始多了,客戶方向無非是行業客戶和消費客戶兩類。除非轉型做方案供應商,否則玩消費電子的沒一個做大甚至活下去的---劇烈的競爭和變化使得利潤積累無從談起,最後大家都很現實地分為方案供應商和產品集成或者組裝廠;而行業客戶因為依靠的是官辦行業或者政府採購的不開放,主打關係,建立進入壁壘,利潤積累成為了可能(最經典的是海康了,剛好遇上了建設和諧社會,以前建立的技術儲備,relationship 變為錢了,當然,業內發展的vision 他們很清晰和有遠見的,但我想說的是你有vision 也要有好機會),而在10年前這條路反而大多數人認為是狹窄而高風險的。

還是不來錢。那都是以前的想法現在的現實。
因為這個想法,所以我看了下$漫步者(SZ002351)$  和$國光電器(SZ002045)$ , 也挺有意思的。國光起家就是靠給這些傳統音響廠商做OEM ,毛利率這麼低,業績都要連年下滑,說明是其客戶在下滑。(我沒細研究的,不一定對)。那麼我可以肯定一些模擬廠商受到的衝擊很大。
以前覺得用耳機聽音樂不可思議(我腦海裡的耳機都是很老土的),現在看到詹姆斯等名人都用,且成為了潮流,我覺得肯定有很大的提高。
看了兩天漫步者的收入結構變化,張總對音樂和音響的熱愛,電聲產品的經歷和產品特點,企業品牌形象,覺得這公司有意思。但未來技術路徑怎麼走不清楚,準備跑趟松山湖去公司實驗室工廠看看再說。
@Pune的碎片哥  @海布里餘部  你們談談穿戴設備? 我都覺得自己有需求,但feature 先定義好,然後看價格和未來的可行方案,再看看有啥機會? 雖然我知道奮達在炒這個(靠,漲停了),元太有屏(我們買不到),丹邦又。。。這玩意是腦筋急轉彎搞不來。
@郭荊璞  @carman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9129

挖土黨之五:從可穿戴設備到量子計算機——2020年的硅谷 郭荊璞

http://xueqiu.com/7571730629/25079607
分享一個郵件。本篇挖土黨之五受到了雪球大神@trustno1 的強烈影響,特此聲明,原文(《IT滾雪球》)更加精彩,原文主要討論的是在軟件和硬件領域如何實現長期增長,區分了坡的長度和雪夠不夠濕的問題,我關心的更多的是視覺極限對坡的長度的影響。可惜我始終不太明白科技股,就當是給大神畫圖了,嘿嘿,輕拍。
不過,我不是特別贊成轉向聽覺等領域的看法,我始終覺得,既然人是視覺動物,對視覺需求的挖掘,應該始終是第一位的,聽覺和語言需求,滿足的是解放雙手的舒適需求,是不能夠替代視覺需求的。

$微軟(MSFT)$ $英特爾(INTC)$ $英偉達(NVDA)$ $蘋果(AAPL)$ $谷歌(GOOG)$

這回挖土黨要從畫圖開始,關於畫圖的歷史,請參考各種沒有節操的 草甘膦請你從了巨化 系列。

不過這次畫的圖都是些響噹噹的科技股,請看:微軟與英特爾(Wintel)、英偉達(NVIDIA)、蘋果公司,曾經分別在5年中上漲7~12倍,其各自股價的頂峰,在2000(Wintel)、2007(NVIDIA)、2012(Apple)年,請記住這幾個日子,我們後面會講到。
查看原圖這背後起作用的是什麼力量呢?是摩爾定律和人類的視覺極限。

摩爾定律說的是:集成電路芯片上所集成的電路的數目,每隔18個月就翻一倍。其實質,是硅片工業提供的計算能力極限的增長速度。

按照摩爾定律,計算能力的提升是指數式的,這就造成了週期性的計算能力過剩,誰能夠消化這種過剩,誰就能站在浪潮之巔。

在微軟與Intel的時代,PC機大行其道,CPU主頻從80286時代的約5MHz上升到目前的3.6GHz。Wintel時代的轉折點在2000年,主頻的增長明顯滯後於晶體管數目的增長,即CPU主頻上升已經無法容納過剩的計算能力。

這之後,NVIDIA的GeForce系列圖形處理器,將電腦中處理圖像輸出的運算獨立出來,使顯卡減少了對CPU的依賴,極大地提升了顯示性能,也成為三維圖形處理的必需部件。NVIDIA圖形處理器的轉折點在2006年,其核心時鐘主頻的增長同樣開始滯後於晶體管數目的增長,即GPU主頻上升也已經無法容納過剩的計算能力。

NVIDIA的狀況啟示我們,人類視覺的極限是硬件無法容納過剩計算能力的根源。即一旦應用達到了人眼分辨的極限能力,就不再有超高速的增長前景了。

如果我們回顧2000年的PC可以發現,當時的Windows XP操作系統可以支持屏幕顯示1024×768分辨率,32位真彩色,這同樣接近了人眼對於靜態畫面的視覺極限,即便10年後,主流的分辨率不過1280×800,仍然是32位真彩色。在NVIDIA這裡,視覺的極限是對動態圖像的分辨極限,除此之外,並無不同。

左圖為Intel歷代CPU芯片的主頻,右圖為NVIDIA歷代GPU核心時鐘頻率,分別對比摩爾定律中的晶體管數目變化,轉折點分別出現在2000年和2006年,之後1年之內股價即出現歷史最高點。
查看原圖圖中的斜率代表了增長速度,在Wintel、NVIDIA輝煌的年代,他們的速度都與摩爾定律相匹配,在撞上了各自的視覺極限之牆之後都降了下來,蘋果呢?查看原圖蘋果復興終結的原因,到底是不是喬布斯的去世呢?我看不是,喬布斯即使在世也難以改變目前的局面,因為蘋果創造了自己的視覺極限,即視網膜屏(Retina顯示屏)。
查看原圖說到可穿戴設備,我最看好谷歌眼鏡,因為目前的開發者版本分辨率僅為640×360,未來的擴展空間極大,谷歌還有很長的海灘可以去衝浪。而蘋果的 iPad mini 和 iWatch 似乎走錯了方向,以Retina顯示屏的設計思路來看,越小的顯示器對計算能力的要求越低,蘋果的下一代產品,包括可穿戴設備都沒有利用過剩計算能力的潛力。

谷歌眼鏡對過剩計算能力的利用,將建立谷歌在未來5~10年增長的基礎。

谷歌眼鏡將可能拓展計算能力的應用,直到撞到自己的視覺極限。那麼為什麼視覺極限這麼重要呢?如果你問我,我會告訴你,人是視覺動物,視覺相關的神經佔大腦的比例,遠遠超過其他感官,甚至超過其他感官的總和。開發與視覺相關的可穿戴設備的前景,要遠遠好過其他設備

但我更想討論的是摩爾定律的終結,目前集成電路芯片上的電路寬度約為20納米,而量子力學預測的電路極限是5納米,當電路寬度低於5納米時,由於海森堡不確定性原理的作用,電子將溢出電路,瀰漫到電路之外的空間之中,使任何傳統的電子學原理都不再起作用。那時硅谷將失去存在的基礎。

那麼末日何時到來呢?

從20納米到5納米,蝕刻精度變為4倍,意味著單位面積上的晶體管會變為原來的16倍,按照摩爾定律,單位面積上的晶體管每18個月會變為原來的2倍,即需要:18個月× 4 = 72個月 = 6年。

也就是說,在2013+6=2019,即2020年之前,我們將迎來摩爾定律的終結,那一天硅谷將山崩地裂,江河倒流,因為那一天將是集成電路工業的末日。

6年,並不遙遠!

我們終將告別硅谷和摩爾定律的時代,迎來量子計算機的誕生。

計算機科學的根本在於2進制的數學,即建立在bit基礎上,非0即1的邏輯體系,每一個數據和每一次運算,每一個計算單元都要麼是0要麼是1,但量子計算機的每一個數位都在0和1的狀態之間,即由於「薛定諤的貓」,量子計算機的每一個計算單元,都處於0和1疊加的狀態。

第一個掌握量子計算機的國家,將會在8秒到22小時之內破解任何其他國家的軍用防火牆;80年代手持計算器芯片的計算能力超過了人類第一台計算機ENIAC,量子計算機出現之後,一台個人電腦的計算能力將超過目前造價數十億美元的超級計算機。

也許你會說,量子計算機還很遙遠,是一個幻想。那麼不要忘記,硅谷的極限在2020年,也就是說,6年之後如何量子計算機不能投入使用,硅谷就走到頭了。

不要低估科技的發展速度,2004年,維也納大學將量子隱形傳輸的紀錄(你沒看錯,就是星際迷航或者機器貓的任意門那種東西)提高到了600米,傳輸的是光粒子; 2006年,馬普所的科學家們將實體例子的信息傳輸了約0.5米,這也打破了量子傳輸只能用於光粒子的偏見; 2007年,澳大利亞科學家傳送了5000個銣原子……

2015年我們將可能看到傳輸第一個分子,未來甚至是DNA分子,量子傳輸的物理學基礎與量子計算機是互通的,量子傳輸的研究突破,就意味著我們離量子計算機的時代越來越近了。

anyway,我不是研究科技公司的,以上純屬一個熱愛挖掘歷史、清洗數據、畫出忽悠大家的圖表的不靠譜分析師的想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4672

搶賣穿戴裝置 三星、索尼急什麼?

2014-05-19  TCW
 
 

 

近一個月來,消費性電子大廠三星(Samsung)與索尼通訊(Sony Mobile),分別推出了新一代的智慧型穿戴裝置「Gear」系列與「SmartBand」,比始終「只聞樓梯響」的蘋果iWatch搶先一步,也預告了穿戴裝置市場大戰即將開始。

所謂穿戴裝置,是一種可穿戴在身上,具備運算能力,並能連上網路、執行各種軟體的電子產品,目前在市場上的主流以手錶和手環為主。

其實無論三星、索尼、樂金(LG)或台灣不少國產品牌,之前都曾推出智慧型穿戴裝置,只是過去並沒有掀起市場浪潮。和智慧型手機的出貨量動輒百萬、千萬支相比,目前穿戴裝置銷量最多僅有數十萬台,佔各大廠的營收比重極低。

然而儘管如此,這些廠商們依舊高規格的為穿戴裝置打廣告、辦活動。例如三星,不管在電視、網路甚至計程車內的播放系統,都可以看到最新的代言人「都教授」金秀賢戴著智慧型手環,穿梭於城市之中。

原因一:彌補智慧型手機成長趨緩

這些原本以智慧型手機為主力的大廠,為何積極進軍穿戴裝置?第一個原因是,智慧型手機的成長將明顯趨緩,廠商要尋找下一個成長動力。

根據研調機構IDC今年針對智慧型手機出貨預估的報告,二○一七年時,全球智慧型手機出貨量的成長率將降到個位數。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去年接受本刊專訪時也表示,二○一六年之後,行動裝置的成長將會「慢下來」。智慧型手機為品牌廠與供應鏈帶來高成長的景象,恐將一去不返。

相對於智慧型手機的成長趨緩,工研院產經中心預估,全球穿戴裝置四年後的出貨量將近兩億台,是目前的十倍,因此各大廠搶進穿戴裝置市場,為營收尋找新動能,可說勢在必行。

原因二:爭奪全套生態系統建立權

另一個進軍穿戴裝置市場的重要原因,就是卡位。「現在先卡位市場,未來才有機會建立起自己的一套ecosystem(生態系統)。」拓墣產業研究所所長楊勝帆認為,目前各大廠積極切入穿戴裝置,除了尋找新的成長動能,更期待未來建立起一套包含電子商務、醫療健康服務、數位內容、金流與物流的生態系統,與智慧型手機時代的霸主Google和蘋果(Apple)互別苗頭。

在這些廠商心目中,未來理想的穿戴裝置,除了記錄生活,更可以結合電子錢包、電子門鎖、通訊與心跳、血壓、血糖等健康偵測功能,背後所能衍生的商機,其想像空間比智慧型手機還大。

索尼行動通訊台灣總經理林志遠便坦言:「穿戴裝置的硬體門檻相對較低,但各家廠商都對未來的ecosystem有願景,因此想卡位。」

楊勝帆則認為,就像智慧型手機市場成熟後,硬體毛利不斷下滑一樣,未來在穿戴裝置盛行的年代,消費性電子品牌想要單靠銷售裝置獲利,將會越來越困難,他們必須串聯起背後一整套的商業生態系統,才能夠賺到錢。「就像是亞馬遜(Amazon)賠本賣電子閱讀器一樣,目的是為了要賣內容。」楊勝帆比喻。

但要建立起這套系統,得先培養出一群使用者,品牌廠才有籌碼跟不同領域的公司合作,拉攏到跨界的盟友,因此各品牌急於卡位,建立起自家在穿戴市場的使用者基礎。林志遠表示,穿戴裝置的進入門檻不高,各家廠商都可以做,難度在於如何差異化。「服務」將是勝出關鍵。

決勝關鍵:重服務輕硬體

這套「重服務、輕硬體」的邏輯,也解釋了為何曾推出「FuelBand」運動手環,並獲好評的耐吉(Nike),其穿戴裝置部門日前卻大幅裁員,跡象顯示耐吉有可能將退出穿戴裝置硬體製造。由於耐吉專長並不在消費性電子硬體製造,未來只要與其他穿戴裝置品牌合作,成為健康管理的軟體服務商即可,就算不自己賣手環,依舊能在穿戴裝置時代有一席之地。

不過,雖然穿戴裝置的大戰即將開打,但工研院產經中心專案經理侯鈞元認為,現在穿戴裝置其實還在起步階段,多數廠商並不確定未來會如何發展,目前都還沒出現「殺手級」的應用功能,「就像當年智慧型手機的雛形PDA剛出來,大家其實都還在摸索。」

楊勝帆也認為,目前的穿戴裝置,都還在「Nice to have」(有了會更好)的階段,但要到達「Must to have」(人人必備)的程度,才會真正普及,讓民眾享受到背後那套商業生態系統為生活帶來的明顯改變。

iPhone的出現,為智慧型手機立下標準;Android系統的成熟,則讓智慧型手機快速普及。如雨後春筍般開始勃發的穿戴裝置市場,似乎還在等待指標性的系統、與殺手級的「Must to have」產品誕生,使市場快速壯大,並讓消費者爽快的掏錢埋單。

【延伸閱讀】智慧型手機、穿戴裝置,此消彼長──兩者功能、年複合成長率預估值比較1.穿戴式裝置照相與記錄:可隱密而機動的拍照,但畫素較差通訊:可查看訊息或擴音通話,但無法輸入文字辦公:文件處理功能薄弱健康管理:可偵測心跳、睡眠狀況等生理特徵,隨身記錄運動狀況休閒與遊戲:相關功能較少2014-2018年銷售額年複合成長率:78.4%2.智慧型手機照相與記錄:照相或錄影效果較好通訊:通話品質較好、回覆訊息速度快辦公:文書作業能力較佳健康管理:僅能靠健康管理軟體記錄身體狀況休閒與遊戲:休閒軟體與遊戲較豐富2014-2018年銷售額年複合成長率:11.5%整理:吳中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9533

“果粉”或明年才能圓可穿戴設備夢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107609

蘋果公司的粉絲(簡稱“果粉”)可能還要再等上一陣子才能把蘋果新產品——可穿戴設備iWatch抱回家。(更多精彩財經資訊,請到各大應用商店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英國金融時報和獨立科技網站Re/code都援引消息人士稱,盡管蘋果首席執行官Tim Cook承諾今年會發布新產品,但2015年初以前,市面上難以買到蘋果的可穿戴設備。

坊間廣為流傳的iWatch很可能不叫iWatch,而是更換成其他名字。華爾街見聞網站文章提過,蘋果公司將在9月9日召開新產品發布會,揭開兩款新iPhone的面紗。但即便發布了新產品,粉絲們也還需等待一個月時間才能把新品拿到手。

消息人士向金融時報透露,兩款新iPhone將首次啟用被稱作“近程通訊”(near-field communication)的短距離無線科技,該技術由荷蘭芯片制造商NXP提供。

錯過聖誕節這一美國最大的購物季可能令許多“果粉”失望。該現象已被“果粉”看做常態。第一代iPhone和第一代iPad從發布到出現在市面上均有不同程度的延遲。其中第一代iPhone在2007年1月份發布,但是直到6月份才上市,足足延遲了五個月;第一代iPad的發布跟上市之間也相隔了兩個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0493

全球可穿戴設備市場深度報告:蘋果、谷歌占主導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457

本帖最後由 Billy 於 2014-9-18 08:52 編輯

全球可穿戴設備市場深度報告:蘋果、谷歌占主導

可穿戴技術已深刻影響到人類的日常起居。根據美國地區關於可穿戴技術的調查數據顯示,87%的受訪者認為可穿戴技術可以提升佩戴者的個人綜合能力;71%的受訪者則認為該技術有利於個人健康狀況的改善;還有54%的受訪者認為,可穿戴技術提升了他們的自信。可穿戴設備多以具備部分計算功能、可連接手機及各類終端的便攜式配件形式存在,主流的產品形態包括以手腕為支撐的watch類(包括手表和腕帶等產品),以腳為支撐的shoes類(包括鞋、襪子或者將來的其他腿上佩戴產品),以頭部為支撐的Glass類(包括眼鏡、頭盔、頭帶等),以及智能服裝、書包、拐杖、配飾等各類非主流產品形態。

國外BI分析師托尼·達諾瓦(Tony Danova)發布的《可穿戴應用》報告中指出,可穿戴應用的生態系統非常碎片化,這是應用少的原因之一,但要普及必須誕生一些殺手級應用。谷歌和蘋果將主導這個市場。

以下為報告全文:


一、要點:
1) -可穿戴應用的生態系統非常碎片化。最近推出了很多全新的可穿戴設備,還有更多產品即將面世,但所有設備都運行於不同的平臺。開發人員為這些環境打造應用成為一種痛苦,而應用程序正是使這些可穿戴設備值得穿戴的關鍵。即便是對於在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領域主打Android的三星而言,他們在Galaxy Gear智能手表上卻選擇了Tizen平臺。

2)-碎片化是可穿戴應用至今屈指可數的原因之一。Pebble應用市場有1000余款應用,除此之外,大多數設備只有不到100款應用。三星Galaxy Gear有70余款應用。要想吸引更多的消費者,必須有更多的流行應用。谷歌希望3月18日全新推出的可穿戴平臺Android Wear有助於在可穿戴生態系統創造一個大眾市場。

3)-更重要的是,要想普及可穿戴設備的使用,一些殺手級應用必不可少。但是程序員們需要明白,可穿戴設備將從根本上創造全新的使用方式。很多可穿戴應用仍然像是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應用的擴展,成為一種無需手機便可接收通知和記錄數據的方式。可穿戴應用需要打破這種模式,做一些智能手機應用做不到的事情。舉一個早期的例子:谷歌眼鏡應用Allthecooks,它可以在用戶做飯的時候,通過谷歌眼鏡顯示菜譜指示,用戶無需用手翻動菜譜。

4)-蘋果應用開發人員應當明智地專註於手腕設備,並借此打入可穿戴應用市場。我們相信,在接下來五年里,智能腕帶之類的設備將占據可穿戴設備出貨量的70%。最近艾森哲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全球有超過一半的消費者表示,自己對手腕上戴的健康和健身監測設備感興趣,在FitBit和耐克的推動下這種設備已經開始流行。隨著時間的推移,智能手表和健康腕帶之間的界限將模糊不清。

5)-在腕部設備方面,我們相信健康和健身類別將產生殺手級應用。最近蘋果推出了Healthbook應用,可以整合健身、身體狀況、營養和生命體征等數據。隨著硬件趨於成熟,傳感器更加先進,整個個人健身和健康應用領域將繁榮發展。飲食應用、健身應用和醫療應用都沿著不同的方式進行探索,例如遊戲化、社交媒體整合、數據虛擬化。

6)-谷歌和蘋果將主導這個市場。谷歌Google Play和蘋果iOS應用商店都有超過100萬款應用,累計應用下載量已經超過500億次。這兩個應用商店的運營方都具備了統治可穿戴應用市場的實力。如果蘋果或谷歌可以簡化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應用轉為可穿戴應用的程序,這兩家公司將在可穿戴領域競賽中遙遙領先。

二、介紹
過去一年左右的時間里,可穿戴設備的發布會此起彼伏。Pebble和FitBit這樣的小型創業公司率先推出了智能手表和健康追蹤設備,三星、索尼和耐克等大公司也隨之進入這一市場。

谷歌眼鏡仍然沒有面向公眾發布,但正按照谷歌眼鏡探索者版項目逐漸開放。該項目的參與者可以將設備發送給好友,去年12月谷歌流媒體音樂服務的用戶也收到了以1500美元價格購買谷歌眼鏡的邀請。盡管設備發布頻繁,但缺乏應用令人驚訝。如果沒有應用,可穿戴設備永遠無法真正對主流消費者形成吸引力。

1)三星Galaxy Gear智能手表的應用
可穿戴應用生態系統不成熟,主要原因在於平臺碎片化。智能手機市場由Android和iOS主導,開發人員可以選擇任意一個平臺開發應用程序,因為這些平臺都可以深入廣泛的智能手機市場。

但到目前為止,可穿戴市場尚未形成這種格局,仍然沒有一個占主導地位的平臺,而且只有一小部分用戶(與智能手機相比)擁有這些設備,這使得為任何一部可穿戴設備開發應用都難以形成吸引力。

盡管如此,應用開發並沒有完全受到阻礙。可穿戴應用開發已經出現了一些總體規劃,而且隨著谷歌推出可穿戴應用平臺Android Wear,這種規劃將越來越清晰。

“這種形勢又是壞消息,又是好消息,”Mutual Mobile負責iOS的副主管西恩·麥克麥恩斯(Sean McMains)解釋說,“壞消息是現在市場上所有的可穿戴設備都使用不同的開發平臺,但好消息在於,很多理念都可以從一個平臺傳遞到另一個平臺。”

麥克麥恩斯表示,所有可穿戴應用都需要簡單的設計,無裝飾的界面,而且應當針對小屏幕優化。但到目前為止,消費者不得不在應用稀缺、軟件相互隔離的多款設備當中進行選擇。另外,很多可穿戴設備只兼容一小部分相關設備。有沒有消費者僅僅因為與寶馬i3 Coupe保持同步,就去購買僅有不足100款應用的三星Galaxy Gear智能手表?或者僅僅因為在智能手機,甚至一些運動器械上已經流行的耐克Plus應用,就去購買耐克FuelBand智能腕帶?

對於開發者而言,碎片化的形勢意味著他們需要在面對不同設備的時候,應對不同的軟件開發包(SDK)或應用程序接口(API)。

在這份報告中,我們研究當前的可穿戴應用領域,指出一些“殺手級應用”。殺手級應用可以說服心存懷疑的消費者購買可穿戴設備。“憤怒的小鳥”和“Instagram”等移動應用成功故事推動了智能手機的普及。與此類似,一款原生於可穿戴設備的超風靡應用,有助於創造一個良性循環,推動可穿戴設備普及和應用開發。

三、可穿戴應用市場現狀
1)可穿戴設備發布時間軸

通過上面的時間軸,你可以看到最近有多少可穿戴設備進入市場。我們預計,今年使用中的可穿戴設備數量將達到1.83億部,同比增長一倍。到2018年,我們預計全球使用中的可穿戴設備將達到5.61億部。


2)全球連網設備安裝量預測


3)健康追蹤設備銷售將好於更加複雜的智能手表
當前銷售情況最理想的可穿戴設備是Pebble智能手表、三星Galaxy Gear智能手表,以及三款健康追蹤設備:FitBit Force、耐克FuelBand和Jawbone Up。目前來看,我們認為更加基本的健康追蹤設備銷售將好於更加複雜的智能手表。

但是在應用方面,有一個明顯的領先者。

在應用程序數量上,Pebble智能手表遠遠領先於其他七款主要的可穿戴設備,而且相當於排名第二的索尼智能手表應用數量的五倍之多,Gear則只有70多。盡管擁有一個功能齊全的應用商店,Pebble智能手表也存在一些嚴重的限制。它的內存只有1GB,而且一部設備同時只能安裝8款應用。

4) 三星Galaxy Gear智能手表容量更大,達到4GB
總體而言,手腕可穿戴設備市場分為功能全面的設備,以及功能單一且不支持應用生態系統的設備。以耐克FuelBand為例,這款智能腕帶的唯一目的就是通過Nike+原生應用監測身體活動(盡管其他應用也可以接入Nike+的API,進而基於耐克數據運行其他服務)。

但是可穿戴設備領域的總體趨勢是軟件生態系統。正如我們隨後將要討論到的,目前可穿戴設備主要是健康追蹤工具,但這種單一功能的設備最終會被更加廣泛、更加以應用為中心的智能手表所吸收。


5)不同設備的現有應用數量
可穿戴設備生產商一直專註於硬件優先,他們認為只要建立起用戶基礎,應用就會隨之而至。當然,過去有過這樣的先例。

2007年iPhone面世時,應用商店尚不存在,沒有第三方開發可以為這款設備開發應用。iPhone應用開發包直到2008年中期才發布。

但在五年之後,人們已經習慣於他們設備上擁有大量應用的體驗,如果可穿戴設備無法提供優秀的應用體驗,消費者就不太可能競相購買智能手表或眼鏡產品。

四、早期的可穿戴應用開發
1) 至少在可穿戴應用領域,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我們認為,今天的可穿戴設備體驗相當普通,”設計和創新咨詢公司IDEO的生命科學首席戰略師羅德里格·馬丁內茲(Rodrigo Martinez)在SXSW大會期間表示,“用戶界面非常一般,每周我們都會看到一款做80%相同事情的新產品出現,只是采用了不同的形狀,不同的顏色,不同的塑料。”

主要問題在於,可穿戴應用生態系統處於混亂之中,包括操作系統、SDK和API的混亂。

硬件生產商推出的新設備都基於自己的獨家平臺,這意味著為某一部設備開發的應用無法移植到另外一部設備。索尼和Pebble都推出了自己定制的操作系統,三星則在可穿戴設備操作系統方面使用了開源的Tizen平臺。

其他一些流行的可穿戴設備,例如FuelBand和Jawbone UP,根本就不提供任何應用。相反,他們要求開發者通過API接入雲存儲數據,並基於這些數據,再利用現有的智能手機應用,為設備打造新功能。例如Jawbone UP智能腕帶允許用戶在設備與RunKeeper應用之間自動實現數據同步。

另外,即便是那些支持應用生態系統的設備,也在推出開發人員打造可穿戴應用所需工具方面緩步而行。在這方面,Pebble可能是唯一的例外。

三星直到今年3月17日才推出了Tizen可穿戴應用SDK,這樣開發人員才能夠為Galaxy Gear智能手表開發應用。在此之前,Galaxy Gear應用商店一是“僅限邀請”,這一戰略當然限制了應用開發。

總體而言,三星采取的戰略是鼓勵開發人員開發三星專用的可穿戴應用。這個戰略不可能使三星可穿戴設備受到開發人員青睞。

事實上,三星只是為了搶在蘋果和谷歌之前進入可穿戴設備市場,才匆忙推出了Galaxy Gear智能手表,這反而使三星遭遇了先行一步的劣勢。

推出之時,Galaxy Gear智能手表只能與三星全新的Galaxy Note 3“平板手機”設備實現同步,這限制了它對大眾市場的吸引力。三星希望Galaxy Gear用戶延伸到自己的硬件,這一點可以理解,但是這種戰略迫使對智能手表感興趣的消費者購買其他設備,因為當時有兩款設備同時推出。

一個月之後,三星Galaxy Gear與自己旗下大多數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開始兼容,但那時候損失已經造成,潛在的Galaxy Gear用戶已經因為硬件兼容問題、同時購買Galaxy Gear和Galaxy Note 3的高成本問題放棄了這個選擇,開發人員也因為用戶基礎過小、缺乏公開的SDK而止步不前。

對於可穿戴設備而言,能夠與另外一臺移動設備保持同步非常重要,因為它們永遠不會成為用戶的主要智能設備。在連接互聯網時,可穿戴設備通常要以藍牙為基礎,依賴於智能手機或平板電腦。

現在三星似乎更加開放,推出了SDK,而且基於Tizen平臺的設備也能夠與三星的多款Android產品互通。根據我們的預測,目前三星是領先的智能手表生產商,但它采用Tizen可能會阻礙自己的前景。

與此同時,3月18日,谷歌宣布推出Android Wear平臺,它可以使硬件生產商和開發人員打造基於Android系統的可穿戴設備和應用。谷歌還宣布正在與11家生產商,包括英特爾、HTC、時尚手表生產商Fossil等,共同打造基於Android Wear平臺的智能手表。

谷歌推出了API和SDK的開發者預覽版,可以使開發人員為現有的手機應用增加可穿戴功能,也可以開發定制的Android Wear應用。這家公司顯然正在以自己最快的速度完善可穿戴平臺,希望這個平臺能夠支持所有的可穿戴設備,並幫助這些設備與Google Now和Google Play等谷歌自有服務進行整合。

2) 三星Galaxy Gear Vs. Pebble智能手表

谷歌正在加足馬力全速前進,但在Kickstarter眾包平臺


成長起來的Pebble在應用開發方面取得的進步最大。在2013年前七個月里,Pebble智能手表就獲得了將近30萬部的預訂量。目前Pebble應用商店共有大約1000款應用。


這些應用存在於用戶智能手機上安裝的Pebble應用當中。Pebble智能手表的新用戶必須把Pebble應用下載到手機上,然後才能獲得Pebble智能手表的應用。也就是說,手機上安裝的Pebble應用既是一個應用商店,又是Pebble智能手表的應用控制中心。

Pebble智能手表上的應用分為兩類。第一類需要在手機上安裝一個伴侶類應用,另一類則可以在Pebble智能手表上獨立運行(盡管應用最初也是通過手機下載而來),不需要手機安裝伴侶應用。

最開始的時候,Pebble應用只能通過蘋果App Store應用商店下載。現在Pebble采取了戰略性舉措,將其應用商店面向Android開放,這意味著Pebble智能手表也可以與Android手機搭配使用。到目前為止,Pebble是唯一一款與兩大平臺同步的智能手表。

但正如我們指出,Pebble仍然使用自有的平臺,開發人員為其開發應用也必須使用Pebble SDK。現在谷歌已經推出了Android Wear平臺,那麽Pebble很可能會被淹沒在明年推出的大量Android智能手表海洋里。

在任何情況下,可穿戴設備碎片化都不會消除。芬蘭可穿戴軟件公司 Koru Labs認為,這個趨勢在可預見的未來仍將持續存在:“我們預計每個智能手表供應商都會建造自己的應用商店,到2015年用戶都要經歷一種無序的混亂。”

五、當前最流行的應用,以及它們在可穿戴設備領域的潛力
自從我們一開始報道可穿戴設備以來,我們就一直認為,可穿戴設備不會成為全覆蓋式的個人計算設備,至少一開始不會。可穿戴設備不會成為占據用戶大多數時間和精力的大眾化計算設備,而是成為現有移動設備的有力補充,填補一些使用空白。

在很多情況下,可穿戴設備會安靜地在幕後運行(例如健身腕帶測量步數,或者智能手表的提醒功能)。當人們需要的時候,它們會站出來記錄數據和提供信息。

同樣的道理適用於專為可穿戴設備設計的應用。最成功的應用應當滿足一些特定的需求,使人們能夠做一些可穿戴設備面世之前做不到的事情。

Recon推出的頭戴式顯示屏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它可以用於滑雪等活動,並且為聰明的應用開發者創造了機遇。Recon提供了API和SDK。例如某款應用可以根據速度、摔倒次數對你的滑雪進行評分。這樣一款應用的銷量或許無法達到幾百萬,但顯然可以設置一個可觀的價格,並且成為滑雪愛好者的最愛。

1) 現在,可穿戴設備可以用來做什麽?
看看三星Galaxy Gear和Pebble智能手表的銷量,這些用戶肯定會從不大的範圍內選擇一些應用程序。可穿戴應用測評網站Wearable App Preview會為每款設備的最優秀應用列出十佳排行榜。

根據該網站的排名,三星Galaxy Gear最受歡迎的應用囊括了新聞、娛樂、健身和辦公領域。而在Pebble方面,幾乎所有排名靠前的應用都是遊戲,甚至還有一款克隆版的Flappy Bird遊戲。

現在,智能手表應用顯然只呈現出冰山一角。正如我們之前所說,這個行業仍在等待“殺手級應用”來定義類別。不過一些現成的移動應用在可穿戴領域非常受歡迎,這或許為未來的殺手級智能手表應用指出了端倪。

對於智能手表而言,辦公應用是一個非常具有前景的領域。以廣受歡迎的多設備筆記軟件Evernote為例,繼率先進駐三星Galaxy Gear智能手表之後,最近又進駐了Pebble智能手表。

2) Evernote筆記軟件進駐三星Galaxy Gear和Pebble智能手表
Evernote最受益的一個功能就是你的筆記可以在保存後同步於多款設備,現在Pebble又成為大量移動用戶時刻將自己內容和清單保存在手腕上的一款設備,在智能手機無法使用的情況下這款設備還可以救急。

正如Evernote指出:“你是否曾經同時在超市里同時操控購物車和手機?通過Pebble手表在購物清單上作記號,同時可以通過Evernote保持同步,提供了一種解放雙手的購物體驗。”

此外,Evernote應用還成為可穿戴應用如何獨立於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運行的典範。Evernote是大量直接與雲服務保持同步的Pebble應用之一,Foursquare也是如此,它無需在智能手機上安裝伴侶應用,即可在智能手表上運行。

從根本上講,智能手表是一款辦公設備,因此它成為辦公應用之家意義重大,這包括任務應用、日程應用,以及語音激活的筆記應用等。

3)其他哪些應用還有可能在可穿戴領域大顯身手?


4) 現在正在使用或未來12個月將投入使用的應用
艾森哲對全球大約6000名消費者進行的調查顯示,在移動領域,消費者在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上使用攝像頭、導航和遊戲應用最頻繁,他們還對電子書、語音和音樂錄音、流媒體廣播、流媒體視頻應用感興趣。

其中一些類別的應用在可穿戴設備上可以運行得更好。例如攝像頭應用是谷歌眼鏡等智能眼鏡設備上的最佳配備,GPS導航非常適用於司機或步行者的腕部智能設備。但是電子書或許永遠不會進入到可穿戴領域。

最近,三星Galaxy Gear新增了TurnByTurn地圖應用,具備了地圖和導航服務。這款應用可以與三星Galaxy智能手機保持同步,並且可以通過語音對屏幕上顯示的方向進行提示。

在所有可穿戴應用類別當中,語音控制和數字語音助手的結合,例如蘋果Siri和谷歌Now,需要進一步完善。可穿戴設備有限的屏幕尺寸和界面意味著語音將成為最舒適的輸入和輸出方式。三星Galaxy Gear地圖服務可以與手機保持同步

但是在接下來這個部分,我們將討論我們眼中有望成為最受歡迎腕部智能設備應用的類別,即健康和健身。

六、健康和健身將引領潮流


1)健康監測和健身追蹤仍然引起了比其他設備更多的消費者興趣
消費者對健康和健身控制方面的可穿戴技術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在硬件和軟件方面均是如此。在艾森哲的全球調查中,超過半數的受訪者表示對健康監測、健身追蹤,或者個人安全監測類的設備和應用感興趣。而且這種興趣呈增長態勢。彭博社去年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約有40%的美國消費者對智能醫療設備感興趣。

在這樣一個越來越關註長壽、營養、健康、幸福,以及預防性醫療的社會里,能夠監測健康狀況的可穿戴應用和設備提供了一種清晰的使用模式。

在全新的Android Wear可穿戴平臺上,谷歌也在探索一種通知功能,它可以感知跑步者、騎行者,或其他健身用戶力量消耗情況,並在健身期間向他們發出生命體征的相關通知。

可穿戴硬件市場已經高度傾向於健康和健身追蹤類的腕部設備。


2)全球可穿戴設備出貨量

健身腕帶將占據2014年全球可穿戴設備出貨量的大約70%。接下來幾年,隨著可穿戴設備更加主流,其他類別的可穿戴設備,包括智能手表、眼鏡、衣服等,將開始騰飛。

到2018年,專註於健身功能的智能腕帶出貨量所占比例將下降到接近40%,智能手表將占據可穿戴設備出貨量的30%。

但是很多智能手表將兼具健康和健身監測功能。這兩個市場之間的界限將越來越模糊,結合起來計算,到2018年腕部智能設備將占到可穿戴設備出貨量的大約70%,並成為可穿戴應用開發領域的領先者。

七、谷歌和蘋果將主導可穿戴應用市場
如果說哪兩家公司已經具備了打造穩固的可穿戴應用生態系統的規模和現有架構,那麽非蘋果和谷歌莫屬。


蘋果App Store和谷歌Play現有應用數量對比

谷歌和蘋果這兩家公司的平臺,即Android和iOS,已經在全球智能手機領域占據了近90%的份額,支持著全球超過13億部設備。由於可穿戴設備將與智能手機保持同步,因此占據主導地位的智能手機平臺將在可穿戴應用領域擁有明顯的優勢。

2008年以來的累計應用下載量


蘋果App Store和谷歌Play應用商店總計已經擁有超過200萬款應用,2008年以來全球累計移動應用下載量超過了1100億次。

如果Android和iOS開發人員獲得恰當的工具,他們就能夠輕易地面向可穿戴設備,為現有的Android和iOS應用添加新功能,或者推出針對可穿戴設備全面優化的新版應用。

谷歌推出Android Wear平臺之後,這家公司在可穿戴應用領域的影響力已經彰顯無疑。可以說,Android Wear平臺的面世是可穿戴設備進入主流過程中最具影響力的事件。

多款基於Android Wear平臺的智能手表將在2014年發布,這可能會帶動智能手表從一個新興事物,發展成為固有的硬件類別。與此同時,目前仍局限於一小部分消費者測試的谷歌眼鏡擁有自己的SDK。谷歌眼鏡原計劃在下個季度進入市場,但日期似乎要推遲。

蘋果目前在可穿戴競賽中略微落後。蘋果工程師仍在努力將Siri與第三方應用進行整合,專註於蘋果的媒體Mac Rumors指出這是蘋果可以在其可穿戴平臺充分利用的頂級技術之一。

2014年3月,蘋果推出了Healthbook應用,一些分析師認為這是蘋果iWatch智能手表支持健康傳感器的一個信號。這款應用可以追蹤一些生命體征,包括血壓和水量。(iPhone不具備追蹤這些指標的傳感功能。)

但到目前為止,關於蘋果推出可穿戴設備的消息都只是猜測。憑借Android Wear平臺,谷歌已經在可穿戴應用競賽中領先於蘋果。

(源自:大數據文摘)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2317

布局可穿戴設備

2014-09-22  NCW
 
 

 

可穿戴設備發展元年到來,廠商鬥法拉低價格,打破政策瓶頸方能提升產業質量◎ 財新記者 李妍 文liyan.blog.caixin.com “可穿戴設備的發展元年已經到來。”東軟熙康健

康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技

術官單日強對財新記者說。

一顆芯片,放置在隨身的手環、腕表、眼鏡、戒指上,它就可以測量和記錄你的全部健康數據,如運動量、睡眠深度、血糖、血壓、體檢結果、治療效果等,並傳輸到後台,為你提供醫療健康服務。這顆芯片,就是可穿戴設備的核心,在芯片背後,是通過軟件支持及數據交互、雲端交互來實現強大的數據分析及處理功能的體系。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應用擴大,這種以往更多令人聯想到醫院、疾病等概念的可穿戴設備正漸行漸近,走向普通人。

繼喬布斯之後,蘋果公司現任掌門庫克終於推出第一款屬於自己的“革命性”產品——Apple Watch。針對運動需求,這一系列預計面市單價為300多美元的 Apple Watch 專門推出兩款新應用:Fitness 和 Workout,庫克說,這將 改變人們的健身方式,比如設置運動類型、設立目標、記錄數據、記錄心跳、測量熱量消耗、鍛煉時間和距離等。

“果粉”一如既往地追捧,很可能使百花齊放的可穿戴領域變更格局。而在中國,一個多月前,中國移動設備企業小米才發佈了價格低至79元的智能健康手環,已經打起了價格戰。

可穿戴設備在業內被稱為繼電視、PC、手機之後的“第四屏” 。據知名科技博客網站 BusinessInsider 旗下的市場研究部門 BI 預測,2017年全球可穿戴設備的出貨量將達到2.6億台;全球可穿戴設備的市場規模2018年預計達到120 億美元。市場調研公司 Canalys 預測,2014年全球將會銷售800萬個手環,下一年這一銷售數字將會增長到2300萬,2017年,銷售量很有可能突破4500萬,全球市場的銷售額將會達到155億美元。

根據專注于互聯網等領域的調研機構艾瑞咨詢有關數據,預計2015年中國可穿戴設備市場出貨量將達到4000萬部; 2012年中國可穿戴設備市場規模6.1 億元,預計2015年中國可穿戴設備市場規模將達到114.9億元。

世界範圍內,穀歌、蘋果、三星等各大科技廠商均提前布局可穿戴設備領域,中國國內也由百度、華為、TCL、小米等公司牽頭,頗有掀起一場可穿戴設備革命的勢頭。

可穿戴設備更成為科技及醫療器械領域重塑產業格局的重要機會。也有觀點認為,可穿戴設備的信息採集、傳輸、分析、利用系統,使建立中國缺失已久的家庭醫生制度有了技術基礎,有機會成為薄弱的基層醫療體系的有益補充,從而促進醫療信息化在個人與醫院之間的普及。

可穿戴技術和設備也正在對傳統醫療健康行業形成挑戰,在醫療行業的各個細分領域,包括診斷、監護、治療、給藥等環節,都有可能全面實現智能化。

國泰君安的一份研報曾指出,移動互聯網、可穿戴設備、大數據的新技術或將全面顛覆傳統醫療器械和醫院治療的商業模式。

但不容忽視的是,中國的可穿戴設備領域尚處於起步階段, “技術問題”仍是重要瓶頸,硬件設備採集數據的準確性、平台分析及處理數據的可靠性都備受質疑。

亂花迷眼

可穿戴設備種類翻新,諸多廠商競相推出新品。

手環是可穿戴設備中最普及且競爭激烈的領域。大佬集中推出新品,包括著名的藍牙耳機和揚聲器廠商Jawbone 上市的腕帶設備、華為的榮耀手環、OPPO 的 O-Band 手 環、TCL 的BoomBand 手環、索尼的 SmartBand 手環、小米的手環、奇虎360的兒童智能手環等,小公司推出的類似產品更不勝枚舉。

腕表被視為可穿戴設備中智能性最高的產品。中興有 GrandWatch;索尼推出 SmartWatch;三星推出五款智能腕表,以及在舊金山推出的 Simband健康腕表,據稱可用來收集心跳頻率、心率變異性、體表溫度等,被描繪為一個全新模塊可穿戴健康設備平台。 “顛覆性壟斷者”蘋果公司的 Apple Watch 則 定位為“一款全方位的健康和運動追蹤設備” ,支持電話,語音回短信,連接汽車、天氣、航班信息、地圖導航,播放音樂,測量心跳、計步等幾十種功能,並分為普通、運動、定制三個系列。蘋果公司還聲稱還將開發通過分析汗液測量血糖的功能。與此同時,穀歌也傳出消息,已與諾華制藥公司達成協議,探索用隱形眼鏡來監測眼淚中的葡萄糖濃度。

醫學類可穿戴設備是最成熟的分支,最早可以追溯到心臟起搏器、心臟支架等。傳統醫療器械行業的大佬寶萊特、戴維醫療、九安醫療等都在積極試水。如九安醫療開發了與微信互聯的智能血壓計,三諾生物開發了與手機搭配的血糖儀,都獲得資本市場的追捧。今年3月,移動健康創業公司“37健康”首輪融資獲千萬元,主要與多家血壓計 廠商合作,研發血壓管家APP。

但即使是 Apple Watch,仍被認為 缺乏超越智能手機所獨有的功能。不管是三星還是索尼,推出的智能手錶基本上都定位為智能手機的輔助配件。

東軟熙康從2011年也逐步推出智能腕表產品。但單日強表示,所有功能都集中在一塊小屏幕上,視覺體驗和互動能力都有很大限制,手錶的電量技術突破也是待解難題。

Jawbone腕帶2011年上市後,也曾因為蓄電問題受到了消費者和各界媒體的一致批評,以致公司不得不在產品發售一個月後就將其撤下,向所有購買用戶提供了無條件退款服務,並于此後發佈了更新版本。

專業性瓶頸

一個有趣的矛盾是,幾乎所有廠家都強調自身產品採集數據的極高準確性,但同時,幾乎所有廠家又都一致認為,可穿戴設備的數據準確性是最大問題。

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手環廠商運營人士稱,可穿戴設備需要集成多樣化傳感器,包括加速度傳感器、陀螺儀、環境溫度傳感器等,如果設備與人體有一定距離,保證數據準確性是有難度的,“現在所有廠商都在說別人的不准確,自己的準確” 。移動智能外設應用開發商繽刻普銳科技公司負責人也對財新記者表示,移動醫療領域是一個很大的市場,但時機並不成熟,傳感器受環境影響很大,測量誤差也很大,瓶頸仍是技術。

多由科技類公司推出的手環設備主打健康概念。 “功能主要集中在定位、通訊提醒、計步、睡眠監測上,針對的是健康、時尚人群,對產品的醫學準確性和專業性要求很低,酷炫的成分更多。 ”一位醫學類可穿戴設備部門負責 人對財新記者說,手環行業同質化嚴重,缺乏精准定位和深度開發,即使是“大佬”廠商,產品採集數據的準確性也備受質疑。

TCL 可穿戴設備部門負責人接受財新記者採訪時表示,國內手機廠家先後進入智能穿戴領域,小公司更是不斷扎堆,但很多產品不達標,用戶體驗不佳,粘性不強,手環已經出現降價促銷的現象。

“37健康”主要投資人秉鴻資本合伙人周鋆對財新記者表示,秉鴻資本在選擇投資對象時,醫療專業性是主要門檻,要從解決問題的類型分析,是否獲得醫療器械證、背後是否有醫生團隊服務,將是高門檻的主要標誌。

相應的監管規則如行業標準等仍存空白。 “醫學類可穿戴設備主要銷售渠道還是醫院,目前健康和醫學還沒有明確界限,因為數據準確性不能保證,嚴格而言,醫學類可穿戴設備還是一個比較模糊的地帶” ,一位不願具名的可穿戴行業投資人對財新記者表示,未來市場會逐漸把醫學類可穿戴設備明晰區分開,在設計專業性上要求更高,監管審批方面更嚴格,精確性和安全度都應有特殊標準。

九安醫療可穿戴設備方面負責人對財新記者表示,目前行業缺乏必要的市場准入,沒有相關的認證和檢測,可穿戴設備方面“水比較混” 。

以美國為鑒,2013年9月,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正式發佈了移動醫療應用監管指南,對於醫療器械輔件APP、移動平台醫療器械及 APP 都列為重點監管項目。

國家食藥總局有關人士則對財新記者表示,目前可穿戴設備等移動醫療設備發展尚處於起步階段,缺乏成熟技術和普適性平台,標準制定和監管檢測尚待時日。

平台建設鬥法

對於絕大多數使用者而言,他們並不需要額外增加一個設備,以告知跑了多遠、流了多少汗、深度睡眠有多少。 “他們真正最需要知道的是,我該怎麼辦,才能更健康,所以解決方案才是關鍵。 ” 樂 語通信執行總裁趙健對財新記者表示。

在趙健看來,可穿戴硬件僅完成了整個龐大體系的基礎——數據收集的過程,數據的傳輸及處理要通過“最後1公里”平台來產生真正最具有附加值的後端服務,但同時,平台也成為第二道“坎” 。

早 在2008年,Google 就 曾 推 出Google Health 健康服務。僅“服役”三年,Google 就稱, “用戶使用次數有限” ,最終將其關閉。 《華爾街日報》曾報道, Google Health 項目的用戶稱,Google Health 在獲取數據的時候非常困難,很難令人有持續更新的動力。

清科研究中心的分析師徐志鵬認 為,移動醫療的最大價值將體現在大數據和健康管理,相關數據分析服務商前景廣闊。但現階段,由於不同品牌的智能硬件設備所採集的數據不統一、樣本量不足,尚無法做到真正意義上的大數據分析,這會對產品的口碑推廣和發展帶來影響。

趙健認為,可穿戴模式的商業設備不會只停留在硬件上,當達到一定用戶規模後,通過數據分析和運用,實現流量變現是最終目的,後端平台才是最大的商業藍海。

國外科技巨頭相繼推出智能健康平台,例如三星為自己的可穿戴設備量身打造的Sami 健康數據平台,穀歌與華碩、HTC、LG、摩托羅拉、英特爾等多家合作的 Android Wear,蘋果的健康管理應用 Health等。國內各類平台也迅速上線,主要以可穿戴設備廠商的自建平台為主,以及百度的 dulife 平台、樂語通訊的雲平台等。

今年3月,樂語通訊推出主打移動健康理念的“妙”品牌,用戶選擇其移動通訊的170號卡後, “妙健康平台”會利用 SIM 卡, “把分散在各設備終端的數據匯總到統一的雲平台” ,實現運動、體重、血壓和血糖等數據的跨平台共享。

我們現在想做的是把這些整合到一起,不用買秤下個軟件、買血壓計下個軟件,我們希望做面向消費者數據的整合。 ”趙健表示,平台建設投入極高。 “硬件廠家的投資如果是千萬元級的,平台投資就是億元級的,規模不一樣。 ”百度一直計劃用“雲”平台實現行業整合。百度方面對財新記者稱,百度一邊推“小度”等智能硬件,一邊建 dulife 可穿戴設備品牌,同時創“百度雲創新實驗室” ,三管齊下。無論是與 TCL 推出的智能手環、PICOOC 的Latin 智能秤、還是木木健康的血壓計 等,百度都希望支持新設備使用統一百度賬號系統,與百度雲產品規範對接。

互聯網巨頭百度將大數據和雲視為未來的制勝武器。百度方對財新記者介紹,雲端的處理與計算能力以及互聯網商業模式正是百度的強項,百度開放雲已經積累了優勢技術能力和成熟系統的團隊,可穿戴設備需要借助“雲能力” ,百度龐大的用戶基礎和流量優勢將為合作伙伴的線上推廣和銷售精准導流。

大數據和雲是所有平台運營商的高頻詞匯,但至於具體的應用和算法,並沒有達成相應的行業共識。 “簡單來說,使用手環的用戶越多,採集的數據就越多,算法就越準確,但現在還沒有一個產品能形成規模化銷售的結果。 ”小米生態鏈產品總監夏勇峰對財新記者直言,大數據和雲常被描述得高級而神秘,但實際上,國內能夠真正有效利用雲和大數據技術的公司寥寥無幾。 “大部分停留在概念炒作,只是收集和羅列數據,並沒有形成成熟的分析和處理體系。 ”即使有了成熟的數據處理能力,做出解決方案的關鍵仍是強大醫療專業團隊的支持。趙健認為,樂語的優勢是科技和通訊,樂語只做平台,誰能整合醫生資源,樂語平台就與誰合作,通過機構間的資源整合,拿出打包的解決方案。

東軟熙康則認為自身的優勢就是醫院及醫生資源。他們試圖利用自身的硬件和軟件建立並擴張一個封閉的健康管理平台,實現線上與線下的聯動,目前已與北京同仁醫院、天津人民醫院、沈陽盛京醫院等合作,在全國建立10余個健康管理中心,通過遠程醫療服務和平台,實現數據從個人到醫院的對接。 “我們可以做個人健康檔案、體檢數據分析報告、健康促進方案、健康社區和健康教育等,我們的可穿戴設備是入口,真正具有含金量的服務是平台和方案。 ”單日強說。

服務中的商機

不足一年時間,多個知名手環的價格就從上千元掉到了數百元,今年7月,小米推出79元“白菜價”手環,在天貓創下一小時售罄的記錄,同時也標誌著可穿戴設備的低價戰正式拉開序幕。兩天後,原價690元的 Bong 智能手環推出二代產品,定價99元,輿論嘩然。

夏勇峰對財新記者直言,79元幾乎是小米手環的成本價格。

隨著硬件銷售迅速走向低價競爭,各大廠商開始探索新的商業模式。趙健認為,健康管理的核心是隨時採集和隨時干預, “手環賺個差價沒什麼意思,關鍵是構成健康管理的閉環,閉環上的商業模式可以多方向發散,個體消費者、政府機構、醫療機構、健康管理機構、藥商、保險公司都是待開發的金礦。 ”樂語在打包銷售解決方案。 “比如你通過智能化設備採集了信息,每周花50元左右,你就可以購買專屬醫生為你量身定做的健康方案。我們的關愛服務每月收10元,你就可以瞭解父母的基本健康狀況。我們還打算做體檢記錄,可以跟保險公司合作,包括提供附近醫院的導流,與硬件設備分成等。 ”趙健說。

中興合創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投資總監劉明宇也認為,移動醫療產業鏈的參與者衆多,能否出現優秀的智能硬件產品、數據整合平台,並通過數據反饋給 用戶有價值的醫生建議,都是形成產業鏈條閉環的必要因素。 “就目前的情況判斷,老幼、慢性病、運動人群會是移動醫療的三大柔性需求服務群體。醫療資源仍然會是核心資源,移動醫療比移動健康更有落腳點。 ”在美國,監管機構已經意識到了將可穿戴技術應用在醫療領域的可觀前景。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允許兩款運動記錄手錶(MotionWatch 和 Pro- Diary)應用于臨床試驗領域,這是繼WellDoc 公司通過手機 app來監督糖尿病人項目成為政府補貼項目後,又一個在可穿戴技術方面的政府補貼項目。

“可穿戴技術在醫療保健領域的大量使用,將會促使制藥公司從基於產品的生產模式轉化為服務用戶的模式。 ”九安醫療可穿戴設備部門有關的負責人表示,今年5月,九安醫療旗下的 iHealth 全資子公司宣佈與醫療公司CareInnovations 合作,iHealth 發佈了可穿戴血氧監測儀和穿戴式單導心電儀兩款產品,覆蓋血壓、血糖、體重、胎心等多項體徵,未來可能涉足呼吸、生化診斷等領域。iHealth 負責收集美國65歲以上老人的健康數據,之後會把相關數據提供給保險公司。

在美國,一些移動醫療的成功案例是由 Unitedhealth Group 之類的商業保險機構和 Verizon 等電信運營商巨頭埋單。 “雖然中美醫療體制有較大差異,中國商業醫療保險起步晚,規模小,但未來合作空間還是非常大的。 ” 九安醫療可穿戴設備部門的負責人表示。

“可穿戴設備只是我們的入口,後端的整個健康管理體系更為重要。 ”據單日強介紹,東軟熙康已經在海南建立了覆蓋超過4000個村的健康管理網絡,在成都、佛山、沈陽、無錫、徐州等城市也在推廣健康管理模式。同時,東軟熙康公司與盛京醫院、同仁醫院、中日友好醫院、中南醫院等也在開展合作,並建立了落地的健康管理中心。

最大的障礙則在於公立醫院的人事壟斷和信息壟斷。多位業內人士表示,醫生多點執業仍未真正放開,缺乏專業的醫生團隊,就無法形成個體化的健康方案,可穿戴設備永遠無法走向專業化和精確化。

同時,電子處方、健康檔案、醫療信息始終控制在公立醫院內部,用戶檔案難以建立,即使獲得了部分健康數據和運動信息,用戶最核心的醫療信息始終無法觸及。技術的可能性不斷提升,政策如何放開,這將決定可穿戴設備產業鏈條最終的走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3433

可穿戴領域的龍兄虎弟 北美職業交易員

來源: http://xueqiu.com/8202147730/31911553

最近持有amba和gpro的球友應該覺得非常的快樂。很多人對這兩個公司表現出了很強的興趣,考慮到這兩個公司有很多關聯點,也都算是可穿戴概念領域,故放在一起做一個分析。

Amba其實是一家給HD video的capturing,sharing 和 display的功能提供技術處理支持的半導體芯片開發商。公司為 HD cameras 提供半導體芯片,而這種HD cameras 在

電視屏幕高清化,體育賽事轉播,車載記錄攝像頭上都有廣泛的應用。。amba這家的公司的發展思路非常清晰,先為基礎公共設施提供高效能的技術支持,在此領域積累了一定市場份額後,將註意力轉向HD video market, 目前已經是此領域的主要技術支持公司。(這其實於qihu在殺毒市場積累用戶然後轉向更好將流量變現的搜索市場的思路有異曲同工)。

Amba業績的增長得益於mobile video(移動視訊)的高速增長以及未來持續增城的預期。Cisco Visual Networking給出了非常樂觀的數據,認為在2016年 mobilevideo 在整個mobile data traffic 的占比能達到71%,這意味著從2011到16年將保持每年90%的增長率,確實令人顫抖。

看一下近年來amba revenue和earning 的增長率。。




而越來越多的設備對於HD video的兼容,諸如smartphones, wearable, IP security cameras, and tablets, 也激起了市場對於HDvideo capture quality的強勁需求,這無疑有益於amba業務的快速增長。。

接來下,讓我們看看最近漲幅更加霸道的GPRO。。gpro 是一家生產video camera的公司。這種camera的亮點在於在很多諸如自由落體,遊泳等等的極限環境下可以高性能的捕捉視頻內容。高質量的視頻內容是gpro的最大賣點。在這個社交媒體滲透到人們生活的各種細節的時代,gpro所制造的video camera無疑是可以很方便的與諸如fb, instagram這些社交媒體完成很好的對接。 Gpro在13年的銷售有著亮眼的數據,其便攜式攝像機無論是整體的銷售額還是具體的銷售量都是第一。這里附上一張產品內容和價格的圖。


接下來amba和gpro的關系就呼之欲出了。Gpro正是amba 半導體芯片的customer, 而隨著gpro HD cameras的大賣, amba作為supplier,無疑是背後的受益者。事實上超過20%的amba的revenue都是直接跟gpro掛鉤的。 Gpro在Q2的revenue的增長率在38%左右,這正是基於hero 3+的大賣。事實上在10月末gpro有可能推出hero 4, 最近的股價大漲市場明顯對hero 4的銷售有很高的預期,而gpro短期的快速增長和長期的增長預期無疑都將提升amba的銷售數據。。

這也其實是筆者看好amba超過gpro的一個重要原因。Amba作為hd video camera的半島芯片制造商和技術支持端,可以以更大的廣度參與到mobile video這個data traffic在未來的增長盛宴。並且相比於gpro的low barriers to entry, amba的技術門檻可謂相當之高。所以考慮到未來的一段時間里major player可能會進入HD cameras在這個誘人的sector以提高他們逐漸放緩的增長率,我們對amba這個終端的suppiler有著更強的信心。。

再來對比一下fundamental multiple的數據:

Bloomberg目前的數據顯示 amba currentPE 是47.3.   01/2015的estimated PE是30.7

相比於47.8的Industry average PE還是要低的。並且18.3%的operating margin和16.8%的的Net margin也高於industry average的14.6%和6.7%. 綜合這樣的數據,我們認為amba在未來三個季度里仍然有充足的上漲空間。Bloomberg目前沒有給出amba PEG的數據,但我們認為如果以PEG=1的情況(價格公平的反應業務公司的增長), revenue和earning的增長預期可能使得amba仍然有超過30%的上漲空間。

相比之下,gpro的multiple只能用crazy來形容。。

事實上首先 gpro大的operating margin和net margin都低於industry average的12.3%和9.1%. 不過bloomberg顯示 gpro目前的PEG是3.4418(記住我們給amba做估值的PEG是1)。P/B更是165.87. 相比於amba的7.24. 所以單從fundamental的角度來講,不難理解為什麽市場里現在有這麽多看空gpro的聲音。。(還有,之前已經強調過gpro的low barriers to entry.)

分隔符。。。。。。。。。。。。。。。。。。。。。。。。。。。。。。。。。。。。。。。。。。。。。。。。。。。。

從技術層面來講。Amba目前的周線和日線都牢牢壓著布林軌道的上軌,上升通道走的比較穩,周線的MACD柱狀圖呈遞增趨勢,算是看多訊號。(當然技術分析永遠只是支持,不要把一些技術指標的規律當成聖經,北美這邊各種Mutual fund,hedge fund,和high frequency trading, 有時候一些技術形態可能只是複雜狀況下的巧合)。 至於gpro,剛剛上市不久,不存在太多技術分析。。。

好吧,,終於可以寫bottom Line了。。。。。。。。。。。。。。。。。。。。。。。。。。。。

首先對於amba, 得益於mobile video的快速增長和未來的持續增長預期,我們對於amba在未來一段時間的表現仍然很有信心(當然大盤不能走的太差)。比較穩健的投資者可以考慮嘗試等著amba出現回調,然後均線和rsi呈現出支撐,(筆者以後想專門寫篇文章對於RSI的用法做一個詳細介紹)然後分批買入。比較aggressive的投資者,可以考慮在現在價位建倉,不過任何時候都要註意一點,留出資金以應對大盤可能出現的變化。補倉的時候要確定找到均線和一些指標的技術支撐,不要盲目的跌了幾個percent就補倉。。。

至於gpro,,,考慮到公司於10月末可能會出hero 4,這將使得市場在此之前對gpro仍然可能保持高的預期,短期內股價仍然不排除有增長的可能,但對於穩健保守的投資者,在目前這個multiple的估值下,gpro有較高的風險。建議保持非常的謹慎。。想做空gpro的人,可在未來gpro出現回落的時候逐步開始建倉,止損設在之前價位的最高點。當然,做空這種漲勢強勁的股票,需要強大的心臟,和對技術充分的把握。這點做short或是put的人要註意。。現在gpro的volatility 其實put的premium也很高。。。。。。

分隔符。。。。。。。。。。。。。。。。。。。。。。。。。。。。。。。。。。。。。。。。。。。。。。。。。。。。。。。。。。。。。。。

終於碼完了,,,,這幾天收到了很多球友的支持,我們很受鼓勵。。之後也會花心思提供更加全面的投資服務。我們希望能盡量長時間的免費出一些研報和信息。希望我們的勞動能得到大家的支持,。哈哈,希望對大家有益。

$Ambarella(AMBA)$ $GoPro(GPRO)$ $TrueCar(TRUE)$ $El Pollo Loco Holdings(LOCO)$ $SolarCity(SCTY)$ $阿里巴巴(BABA)$ $Facebook(FB)$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3754

穿戴式頭箍治療失智 效果比藥物高3成

2014-09-29  TCW
 
 

 

忘記吃過了飯,出門回不了家,把眼前的家人當成陌生人……,阿茲海默症正侵襲全球2,000多萬個家庭,卻仍不見良方能對症下藥,即使用藥物也只能延緩症狀。

不過2015年春天,患者也許將多了一種選擇。南韓新創企業開發的YBrain穿戴頭箍,前端內建2個感應器,發出的電子訊號相當於手機強度的八分之一,能夠刺激大腦活動,初步研究顯示,效果比口服藥物還提高2至3成。

去年才成立的YBrain團隊由神經科學家與三星前工程師組成,不須到醫院,YBrain頭箍在家就可穿戴,療程每次30分鐘,一週5次,可望率先在美國、南韓兩地上市。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395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